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

2024-07-08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共11篇)

1.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 篇一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在理想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我们常常会从教师主体的智慧引领、学生主体的亲历体验等方式维度展开思考和研究。而事实上,正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理想课堂的构筑过程如果缺少了蕴涵活力的内容资源,那么一切方式层面的教学行为便会因失去赖以依托的原始肢体而显得苍白无力。因此,课程资源在理想课堂的构筑中的重要地位已不可动摇。在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又应该如何进行资源合理开发的实践行为?对此,进行如下几点的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探索性思考。

一、精用教材资源,构建有效度的数学课堂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而对于需要经过艰难曲折的思维过程才能获得的结论,教材往往以很简单的过程予以呈现,或以“容易看出”等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教材是静态的,而课堂是流动的,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执行教材,而应作为教材的开发者,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基础和思维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和精用教材,那么,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怎样精用教材资源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研读教材意图,体现数学学科的严密性

不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其编写都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那就是突出了数学逻辑的严密性。走进教材,我们发现编者非常注意从相关的数学问题中,揭示丰富的数学知识,进而归纳完善的数学规律,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尝试练习来解释数学规律、完善知识体系。这样的编排体系,符合了数学教学循序渐进、逐渐累积、逐步抽象的原则性理念。作为课程资源的创生者,数学教师应深入研读数学教材的“文本结构”,并在教学实践中尽力重现其“问题——事实——规律——应用”的编写意图,以真正彰显数学教学的严密本色。

(二)变换呈现方式,增强数学学科的自主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的学习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突破教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的局限性,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教学中信息的呈现重在提供给学生适量的信息,而不一定是完整的题目,促使学生对已有信息进行分析,建构联系,得出某种结论或提出某些问题,信息的呈现不一定是教师一步到位的呈现,可分步呈现,或让学生自主呈现,应该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提供信息的主体,变以往学生坐等信息为主动地提供、获取信息,提高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在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时,教师提供给学生信息,教师教得灵活,学生学得灵活,所得结论也灵活多样,培养了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可以说,教材资源的价值功能在这里得到了最为深层的发掘体现。

二、提炼生活资源,构建有信度的数学课堂

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数学教学也可以采用“借代”手法,借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用这些真实生动的材料取代原有例题或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亲切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学会用具体的生活经验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实现数学学习生活化;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分析、解决生活问题,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提炼生活资源,丰富课堂资讯,可以有效增添数学学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一)重现生活场景,突出数学学科的现实性

“生活场景”是数学知识客观存在的原始温床。在课堂教学的恰当时机,巧妙介入“生活场景”,能有效建立起“抽象知识”与“数学原型”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使学生主体与知识客体之间的原有距离缩短,促进知识客体的认知建构和情感被学生主体所接纳,同时也能通过侧面闪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但是我们也应注意,进入课堂的“生活场景”必须紧扣知识本身,借此展开的教学活动也必须围绕数学本质,保证在“生活化对话”中能突出“数学化思考”,不能牵强和虚假。

(二)激活生活经验,彰显数学学科的体验性

数学学习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积极作用而逐步走向深入的。而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师往往比较关注“知识基础”对新知建构的支撑性作用,而恰恰容易忽略“生活经验”对知识意义领悟的促进性作用。对于身处纷繁复杂世界的学生主体而言,其逐步积累起的“生活经验”毋庸置疑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学习空间,创设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在具体现实的学习情境中自然发挥生活经验、自觉启动主体思维,对数学知识的本质意义作出个性化的有效回应。

教学《有余数除法的应用》时,例题“一共有21人要坐船,每辆船限坐4人,需要租几辆船?”学习之后,知道至少要租6条船。然后进行了拓展,教师问学生:你们会怎么分配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学生说“前面5条船每条坐4人,最后一条船1人”,此学生一说完就有学生有意见了:“我觉得不好,最后一条船只有一个人,游玩时一个人也太孤单了”。其他学生听了都表示有同感。“那怎么办呢?”教师追问到,学生说:“我觉得应该尽量分布均匀一点,这样大家都有伴!”这时有个学生却说道“还不如再租一条船,全部三人一船,这样更公平。”这个学生一说完,引起“公愤”了,“那也太浪费了,一条船可以坐4人,为什么才坐三人,题目说“至少”,也就是说只要人能全部坐下就可以了,再租一条船就有很多空位了,太浪费。”……本环节是这节课中学生最投入的环节,真正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本节课的目标之一是通过已学的数学知识,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这里的“合理解决问题”即余数的合理应用,学生设计方案后反思自己的方案,得出更好的方案,可以说在互相辩论中每个孩子都心服口服,真正地做到了“合理应用”,而且学得非常开心。很明显,这一知识的教学过程,正是学生基于“生活经验”的体验过程。

三、接纳文化资源,构建有厚度的数学课堂

多少年来,数学课堂一直都是“定理”、“法则”、“运算”的代名词。这种现象的逐步形成,与数学教学一味注重知识传递、技能训练,而无情漠视“数学”依托的丰厚社会背景、“数学”蕴涵的鲜活文化背景、“数学”发展变革过程中人类探索发现的精神力量以及“数学”与人类社会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是分不开的。因此,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努力挖掘关联数学知识的厚重文化资源,实现数学教学“科学求真”与“人文熏陶”的视界融合。

(一)链接社会文化,浓郁数学学科的时代性

用数学思想来解读社会现象,这是数学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立足新理念精神、依附新时期背景的数学教学,理应带着博大包容的人文姿态,去全心眷注时代特质下的社会现实,并精心选择那些蕴涵数学意义、富有思辨价值的社会现象以恰如其分的合理方式呈现于课堂现场,以便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适度透析社会现实,从中既增长知识、锤炼思维,还能感悟数学的文化内涵,体味现象的社会根源。

(二)引入历史典故,诠释数学学科的人文性

数学的科学内涵无疑是严谨刚性的,但其间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却是浪漫柔性的。如果数学教师能够更多关注数学知识历史背景的挖掘追索,那么,定然能为数学教学“脱去僵硬外衣、显露蓬勃生机”提供更为丰富的可能性。鉴于此,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时,理应把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文化传闻”或“科学趣事”等一并纳入资源组合的广阔视野,力求以丰厚深邃的课堂信息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教学《鸡兔同笼》时,教师改变了教材的呈现顺序,直接出示例题教学。课堂上在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解决例题之后,教师进行了背景资料介绍:刚才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一类重要数学问题,也是历史有名的数学趣题,在中国古代1500多年以前,数学书《孙子算经》里,就记载着:“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就是最早的鸡兔同笼问题。教师介绍后,让学生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纷纷感叹:“我们的古人真是聪明极了,能在1500年以前就想出解决问题的巧妙办法!”,“我们应该向古人学习钻研探究的精神!”揭示这段历史文化背景后,“鸡兔同笼问题”的课堂探究仿佛已经进入了科学再创造。不难想象,当学生突然感觉到自己的“学习内容竟然是“历史名题”时、自己的“探究方法”曾与诸多知名数学家的“发明历程”如此接近时,学生数学学习的“文化滋养”该是怎样地“昭然若揭”但又“润物无声”呀?

四、捕捉现场资源,构建有深度的数学课堂

课堂教学的互动本质,决定了课堂现场定然是即时资源频繁生成的重要平台。无论是独立学习,还是师生对话,或是生生合作,意外因素干扰的可能性和主体个性思维的独特性都决定了现场资源是“旁逸斜出”且“不可预约”的。对此,数学教师应凭借自身的教学智慧,从容应对即时资源,巧妙调整教学进程,以诱发认知主体的深层思维,促进知识本质的核心凸显。

(一)智对课堂意外,正视数学学科的生成性

数学教学是数学的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作用的过程。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经常产生许多预想不到的意外。教师要善于从这些意外中学会分析,并加以利用,以促进学生的不同发展。

(二)善待错误生成,强化数学学科的建构性

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错误”在所难免。由于“错误”折射了认知主体丰富的观念信息,所以纠正错误对于转变数学认识、促进知识建构意义深远。因此,“错误”资源是极其重要的课程资源。面对“错误”,教师应以“错”为媒,慧眼捕捉,及时引导学生通过反驳评价、补充完善等学习途径来发掘错误根源、生成新意思维,使数学学习在“曲折”中走向“深刻”!

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道题:在五年级学生献爱心捐款活动中,我班24名女生平均每人捐款48元,30名男生平均每人捐款54元,全班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当教师正在就

(48×24+54×30)÷(24+30)这种方法讨论解题思路时,一名学生急着补充他的简便方法:(48+54)÷2=51(元),并且振振有词说:“全班学生分成男生、女生两部分,我就把一名男生捐的钱加上一名女生捐的钱,再除以2。”这时,教师并不是简单地否定该生的方法,而是及时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辩论,有学生继续说到“这样非常简便,能很容易算出男女生的平均数”,但等这一学生一说完,就有很多学生表示不赞成,因为男女生的人数是不相同的,不能直接相加除以二,如果男女生相同则可以这样。经过激烈的辩论,学生对平均数本质含义有了深刻的理解。教师机智地把握住这一教学时机,让学生的偶发错误成为教学资源,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透彻,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对数学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赋予我们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只要我们教师提高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积极地从教和学的实际出发,开发和利用好课内外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的课堂必将会是一个风采迷人、朝气蓬勃的新天地。

2.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 篇二

一、活用“教材”资源

随着教学思考的日趋理性, “教材至上”和“教材无用”两种极端的教材观已经逐渐消失, 数学教师普遍树立了“教材是基本课程资源”的正确理念, 并进而掀起了“研究教材”的新高潮。作为数学教师, 应充分解读教材文本, 从中把握其内容分布, 明晰其编排逻辑, 领会其脉络意图, 在此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的宏观牵引, 对教材内容实行创新处理, 或打破格局、盘活重组, 或删减补充、修整完善, 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提供相对优化的教材资源。

【课例】人教版《认识小数》教材中编有这样一节内容 (如图) : (1) 超市中“三种商品”的实物图及单价; (2) “三种商品”价格表达方式转化的表格; (3) 三位小朋友交流“生活中的小数”的情景画面。为了给教学活动增添更多自主意味, 笔者充分依托课本资源, 并重组其现场呈现的顺序、时机及方式, 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1. 读数引入:

依次呈现1、10、1/10、3/4、5.98五个数, 让学生逐个朗读。 (把握学生对“5.98”读法不一的起点现状, 教学小数的读法及各部分名称。)

2. 情境体会:

(出示课本主题图)

(1) 活化含义:在主题图中找到“5.98”, 说说表示的具体含义。

(2) 指导读法:读食品柜中“牛奶”和“面包”的价格。

(3) 点拨写法:“饼干”价格是三点七六元, 你知道营业员阿姨是怎么写的吗?

(4) 解读意义:这些价格究竟表示多少钱?请在课本表格中填一填。

(5) 提炼要点:整数部分表示 (几元) , 小数部分第1位表示 (几角) , 第2位表示 (几分) 。

3. 拓宽原型:

(1) 搜索反思:除了商品价格, 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

(2) 欣赏共享:课件播放“生活中的小数”图文信息。

基于以上情境串联的素材呈现和信息重组, 教材资源被真正用活了。学生在“读数引入”“情境体会”“拓宽原型”三大自主板块中暴露学习状态、展现生活经验、放飞主体思维, 初步接触并逐步掌握了小数的读写方法、情境含义以及生活原型。

二、提炼“生活”资源

感性直观与理性抽象的完美融合, 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法门。“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不断推进, 为浓郁数学课堂的感性内涵提供了重要途径。事实上, 在课堂教学的适当时机, 巧妙介入“生活资源”, 能有效建立“抽象知识”与“形象原型”之间的本质关联, 从而缩短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原有距离,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建构和情感接纳, 同时也能侧面闪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味。需注意的是, 进入课堂的“生活场景”必须紧扣知识属性, 据此展开的教学活动也必须围绕数学本质, 保证在“生活化对话”中突出“数学化思考”。

【课例】教学《对称》时, 在学生初步掌握“对称”概念的内涵特征后, 教师引领学生搜寻反思“对称”现象的生活原型:

师:同学们, 你身边有哪些对称的物体呢?

生:教室里的黑板是对称的!

生:人的脸也是对称的!

生:少先队员的红领巾是对称的!

生:北京天安门的左右两边也是对称的!

……

(在学生汇报对称现象的渐进过程中, 教师随机让学生指出相应物体的对称轴。)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 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比比皆是。下面, 让我们随着大屏幕, 再次回味对称的魅力吧! (课件播放:“玻璃杯”“眼镜”“木制工具”“剪纸作品”“轿车”“赵州桥”“北京体育馆”“凯旋门”“千手观音”等对称现象。)

“对称”的数学含义是抽象纯粹的, 但它的生活原型却是形象广泛的。于是, 在学生“初识对称”之后, 教师凭借“主体反思”和“演示播放”两种方式巧妙地引入了生活场景, 使得“黑板”“人脸”“凯旋门”“千手观音”等多种领域的生活事物都与“对称”概念建立了本质联系。

三、依托“经验”资源

数学学习的过程, 总是伴随着学习主体原有知识经验的积极作用而逐步走向深入的。而在实际教学中, 数学教师往往比较关注“知识基础”对新知建构的支撑性作用, 而容易忽略“生活经验”对意义感悟的促进性作用。笔者认为, 对于身处多彩世界的学生主体而言, 其逐步积累起的“生活经验”无疑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提供空间, 创设平台, 引导学生在具体现实的学习情境中自然发挥生活经验、自觉启动主体思维, 对数学知识的本质意义作出个性化的有效回应。

【课例】《求积的近似值》教学时, 出示例题“每千克青菜的市场价格是0.92元, 食堂李师傅购得青菜49.2千克, 一共应付多少元”后,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由读题、独立解答, 并请两位代表上台板演: (算法一) 0.92×49.2=45.264 (元) ; (算法二) 0.92×49.2=45.264≈45.26 (元) 。

师:请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答案, 你觉得哪一种比较正确?为什么?

生:我同意第一种答案, 因为我计算的结果也是45.264元。

生:我认为第二种答案正确, 因为45.264元就是45元2角6分4, 日常生活中钱的最小单位是“分”, 所以应该把4舍去, 约等于45.26元。

生:人民币的常用单位是元、角、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 十分位表示“角”, 百分位表示“分”, 所以应该把钱数保留两位小数。

师:有道理…… (教师准备小结归纳, 突然, 一生又高举小手)

生:我认为应该约等于45.3元。

师:为什么呢?

生:现在生活中买东西很少用到“分”。买菜时几分的零钱人家一般就不收了。

生:是的, 是的, 昨天爸爸带我买了些水果, 应付16.24元, 最后实际付了16.2元。

生:上次, 我跟妈妈去布匹市场买布, 算的钱数是46.15元, 实际只付了46元。

生:有时钱数必须保留两位小数, 比如银行算账时, 就一分钱也不能差。

师:说了这么多, 现在你认为计算钱数的得数应该怎样处理?

生:根据实际情况保留相应的位数。

积的近似值究竟应该如何保留?这是一个就事论事、据实而定的数学问题, 光靠教师的讲解指导无疑是缺乏说服力的。对此, 教师颇有深意地创设了现实存在的购物情境, 启发学生凭借自己的购物经验对“应付钱数”的合理确定进行了各抒己见的现场争辩, 并最终生成了“根据实际情况保留相应位数”的数学共识。显然, 这一知识的教学过程, 正是学生基于“经验”的体验过程。

四、挖掘“文化”资源

数学的科学内涵是严谨刚性的, 但其间所蕴含的文化历史却是浪漫柔性的。如果数学教师能够更多关注数学知识历史背景的挖掘追索, 那么, 定然能为数学教学“脱去僵硬外衣, 显露蓬勃生机”提供更为丰富的可能性。鉴于此, 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时, 理应把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文化传闻”或“科学趣事”等一并纳入资源组合的广阔视野, 力求以深邃的课堂信息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课例】《植树问题》教学时, 当学生理解掌握了植树问题的基本结构和解题策略后, 为了进一步展现数学知识的历史背景, 激发学生主体的探究热情, 教师引入了“20棵树”数学名题。

数学史上有个“20棵树”植树问题, 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享誉全球。“20棵树”植树问题, 简单说就是:20棵树, 若每行四棵, 问怎样种植, 才能使行数更多?

“20棵树”植树问题, 早在16世纪, 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等都先后完成了十六行的排列, 并将美丽的图谱广泛应用于高雅装饰建筑、华丽工艺美术 (图略) 。

进入18世纪, 德国数学家高斯猜想“20棵树”植树问题应能达到十八行, 但一直未能见其发表绘制出的十八行图谱。直到19世纪, 此猜想才被美国的娱乐数学大师山姆·劳埃德完成并绘制出了精美的十八行图谱, 而后还制成娱乐棋盛行于欧美, 颇受人们喜爱 (图略) 。

进入20世纪, 电子计算机的高速发展方兴未艾, “20棵树”植树问题也随之有了更新的进展。20世纪70年代, 两位数学爱好者巧妙地运用电子计算机超越十八行纪录, 成功地绘制出了精湛美丽的二十行图谱, 创造了“20棵树”植树问题新世纪的新纪录并保持至今 (图略) 。

今天, 人类已经跨入2l世纪。“20棵树”植树问题还能有更新的进展吗?让我们翘首以待。

揭示这段历史渊源后, “植树问题”的课堂探究仿佛已经纳入了科学创造。不难想象, 当学生突然发现自己的“学习内容”与“历史名题”如此接近、自己的“探究过程”与诸多知名数学家的“发现历程”密切关联的时候, 数学学习的“文化滋养”该是怎样的“润物无声”呀?

五、捕捉“意外”资源

在以生为本的新课堂中, 教师面临更为多元的挑战, 因为有关学生的所有讯息, 都将成为其设计教学的重要依据。从这个角度说, 课堂现场中学生主体的即时生成, 都应纳入数学教学极为珍贵的资源范畴。在这之中, 如何应对不期而至的“课堂意外”, 来持续数学教学的纵深进程是一个颇有难度的问题。笔者认为, 此时教师应理智跳出预设的禁锢, 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 设法引爆现场的争辩, 来实现“课堂意外”的无痕应对。

【课例】《角的度量》教学时, 教师讲解完角的度量方法后, 便让学生开始练习量角。教师巡视指导, 发现量角正确率很高。可就在这时, 意外发生了:

生:老师, 我的量角器断了, 我还有一个角没量呢, 怎么办?

师:哦! (迟疑了一下) 大家看, 小张的量角器断成了两半, 它还能量角吗?

生:那小半块肯定不行了, 因为已经没有了中心点了。

生:那大半块上面有中心点, 还有刻度, 应该可以量。

生:可是他还没量的是个钝角, 那大半块的量角器也不够用呀!

师: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请同学们合作商量一下, 帮小张想想办法。

(话音刚落, 学生们就议论开了)

组:先用三角板在角内画出一个直角, 然后量余下角的度数。再把量得的度数加上90°, 就是原来钝角的度数。

组:把这个钝角分成两个锐角, 分别量出两个锐角的度数后相加。

组:可先把这个钝角补成平角, 量出补上角的度数, 再用180°相减就行了。

……

量角器断了, 虽在意料之外, 却也在情理之中。这种突如其来的课堂尴尬往往会使数学教师或手足无措、或草率处理。而案例中的这位教师, 则采用“求助学生”的谦和方式, 引发了其余学生充满创新意味的策略观点。由此, 工具虽断, 但思维敞亮;学习暂停, 但个性张扬, 教学现场荡漾着一种浓郁的生命张力!

3.对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的探究 篇三

关键词:新课改;课程资源;数学情境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育理念的不断改革,我们对课程资源的理解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在教学或承重,教师应该“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发课程资源提出几点意见。

一、关注生活,合理开发身边的各种资源

学生在生活中有很多非常感兴趣的事情,如果能把这些生活与数学教学联系在一起,那么学生学起来会更加感兴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材料,比如,教学《角的认识》时,教师首先给学生放了一段足球比赛的视频录像,就在同学因进球而欢呼雀跃的时候,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8号球员把球带到了离球门也不算远的地方,为什么不直接射门,而要把球传到中间让33号球员射门?为什么在足球比赛中经常要用到‘下底传中’这种战术呢?”通过这一场景的设计,把一个角的大小的问题与饶有趣味的足球比赛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下底传中”这一足球战术的数学味,也让喜欢踢足球的学生的足球兴趣“转嫁”给了“认识角”这一原来看似“乏味”的数学内容。

但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也要注意,所创设的情境要符合教学的内容,对教学有所帮助,更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就像上面的两个例子,如果对高年级的学生还使用“喜洋洋”就嫌幼稚了,而对低年级的学生采用足球的情境则太深奥,学生理解不了。

二、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数学学习研究表明,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数学本身,应将其放置于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不断拓展学科、文化资源,加强与其他学科、文化的渗透。

如,在张齐华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中,教师说了这样一段话:“石子入水后浑然天成的圆形波纹,阳光下肆意绽放的向日葵,天体运行时近似圆形的轨迹,甚至于遥远天际悬挂的那轮明月、朝阳……而所有这一切,给予我们的不正是一种微妙的启示吗?至于古老的东方,圆在我们身上遗留下的印痕又何尝不是深刻而广远的呢?有人说,中国人特别重视中秋、除夕佳节;有人说,中国古典文学喜欢以大团圆作结局;有人说,中国人在表达美好祝愿时最喜欢用上的词汇常常有‘圆满’‘美满’……而所有这些,难道就和我们今天认识的圆没有任何关联吗?那就让我们从现在起,从今天起,真正走进历史、走进文化、走进民俗、走进圆的美妙世界吧!”

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数学语言的适宜追求,对于数学历史的广泛涉猎及巧妙演绎,对于圆与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等各个层面内在联系的揭示,以及对于圆的美学特征的理解和表达,使整个课堂洋溢着浓厚的美感、历史感和文化感。

三、错误也是一种资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学生的认知并不成熟,因此,学生出现错误是成长过程中必然的经历,教师应该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同时,教师的责任并不仅仅在于避免错误的发生,而在于当错误发生时,能够独具慧眼,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资源,挖掘错误的价值,让错误成为学生成长的契机,成为教师教学的资源。

比如,在刘可钦老师执教的《辨认方向》一课中,刘老师利用学生做方向板时出现的方向写错或写漏的错误,果断地提出“在制作方向板时,怎么确定各个方向呢?”这样的问题。接着通过讨论,学生自己得出“先确定一个主要的方向,根据这个方向确定其他的方向”的方法。

可见,课堂中学生出现的错误不应被看成是坏事。教师从学生的错误出发,“变废为宝”,反而能更加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其实,在教学中,资源还有很多种,只要教师有“发现的眼睛”,多挖掘,任何有利于教学的东西都有可能成为新的资源。

参考文献:

[1]张齐华.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余文森.小学数学名师高效教学设计艺术[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探讨 篇四

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探讨

文/王从利

从古至今数学就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几乎在所有的义务教育行列都会涵盖对它的教学,它是人类思想的巨大结晶,它不仅能突出数字的真正意义,而且还能向人们彰显出许多人生的哲理,因此对它的教学研究也就成了当代教育发展的焦点。初中数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黄金时间,它直接关系着我国未来数学向高端发展研究的大计。因此,在对初中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其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的合理改革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同时也要对其进行长期的研究和探讨,以便能够检查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也可以对其进行不断地完善。

一、初中数学课程资源的概念

初中数学课程资源也被称为初中数学教学资源,是数学教学信息和课程安排的总称,也指对数学教育有用的人力和物质。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通常指对初中数学教学有用的各种因素,而狭义的则是指形成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最直接因素。现阶段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包括所有的数学教学资源、教学工具和教学场所。根据它的功能特点可分为条件性资源和素材性资源,根据它的来源方式也可将其分为校外资源和校内资源。无论哪种分类,其核心思想都是教学资源,只是分类的标准不同而已。

二、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近些年来国家对数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使得小学数学在进入初中数学的过程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探讨方面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真正使数学思想成了一种有力的生产工具,做到了因材施教、因时而教。但是在对初中数学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探讨的过程中,它还是存在很多缺陷,例如,没有一个很完整的数学研究和教育系统,这就导致初中数学严重缺乏严谨性。另外,在进行分类讨论思想的过程中,还没有让学生真正做到独立分析讨论,一些抽象的思想也没有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学生。因此,这就要求当前数学教育必须对课程安排、资源开发、分析探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完善。

三、有效开发利用初中数学课程资源的方法

若要让初中的数学课程资源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开发,就得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才可以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目前我国开发数学教育的资源主要有:

1.充分利用数学教材资源,以便建立一个研究的平台

中学数学教材内容都具有实用性,每个教学目标和内容都有自身的意义,因此初中数学教师需要深入对内容教学挖掘,由浅及深、由少到多地备课,以便让数学问题扩展开来,引发学生的分析思考,从而起到充分利用教材的作用。

2.充分利用校本资源,以便建立一个情感交流的平台

中学校园通常都有着它自身的校园文化和教学资源,因此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发出更多的校本资源,例如,用直角三角板来验证勾股定律,这样也可以促使学生之间的友谊大大加深。

3.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以便建立一个实践锻炼的平台

数学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因此,学校可以就当地社区资源来进行一定的数学教学,例如,用相似原理来测量树高或是河宽,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还锻炼了学生动手的`能力。

4.充分利用兄弟学校数学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搭建一个互相学习的平台

加强兄弟学校的交流可以知道自身的不足以及别人学校的优势,这样就可以取长补短,不断地完善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四、未来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尽管它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依然存有很多不足。其主要表现在没有主观能动性,而且还缺乏数学课程资源观,致使整个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存在很多的系统漏洞。因此,在未来初中教育改革完善的过程中,需要脚踏实地去开发和利用数学资源,尽可能减少数学资源的浪费,让学生能够见微知著,真正领悟到数学奥妙以及真谛。同时,也要对初中数学教师进行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的培训,从而促使教师能够将毕生所学数学知识毫无保留地传给学生。除此之外,由于我国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与国外相比相差较大,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引用这些先进教学模式,并结合我国初中数学的基本国情来制定出一套符合当代教育发展要求的方案,最终能够达到快速发展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这一巨大目标。

5.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粉刷匠》 篇五

----以唱歌课《粉刷匠》为例

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小学音乐《粉刷匠》课程资源开发

开发人员姓名:侯芳 联系方式:*** 适合年级:一年级 教材:人教版一年级音乐下册

二、特色做法:

让合唱之花在小学低段音乐课堂悄然绽放——《粉刷匠》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已经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仔细翻看人音版教材,从四年级开始教材中合唱歌曲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难度也逐步提高,五年级下册合唱教学内容占一半以上,足以看出合唱教学的重要性.然而,在我们瓯海部分学校到了中高段时合唱教学仍难以实施、落实,主要原因是学生在低段时鲜有接触合唱,到了四年级时合唱歌曲难度过大,学生无法胜任,教师索性变合唱为齐唱、学生“谈合唱色变”„„合唱教学进入了尴尬的境地.合唱教学效果的不理想,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也达不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更使学生丧失了对多声部歌曲的兴趣.因此,我们的合唱教学有必要从小学低段课堂教学抓起!

【教案描述】: 片段一:学唱第二声部

上课伊始,只见教师提着油漆桶,拿着小刷子,俨然一个粉刷匠.师:“老师家里盖了一座新房子,可是这座房子还没粉刷上漂亮的颜色呢.今天的音乐课,老师想请小朋友们和我一起完成这个大工程,让新房子变得漂漂亮亮的,好吗?”(话音刚落,学生报以一声整齐响亮的“好”,足以看出他们有多喜欢刷房子.)

紧接着,老师又卖起了关子:“我们先来刷房顶和屋檐,不过刷房子可是一个技术活儿,请小朋友们仔细看老师是怎么粉刷的.” 教师示范: x x∣x x∣x x∣ 55 5∣ x x∣x x∣x x∣ 11 1∣ x x∣x x∣x x∣ 55 5∣ x x∣x x∣x x∣ 11 1∣(刷刷 刷)

前六拍教师做蘸油漆的动作,后两拍边唱刷刷 刷边根据音高不同分别在高处和低处做刷房子的动作,教师示范完毕后问:“哪位小朋友看仔细了,老师在每一次粉刷前蘸了几次油漆?”(学生急切地想让老师知道,他已经掌握了粉刷技巧,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师又追问:“那我的歌声和小刷子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呢?”(生:歌声高时,刷子往高处刷,歌声低时,刷子往低处刷.)师笑道:“歌声高时,是我在刷高高的房顶,歌声低时,我在刷下面的屋檐.请小粉刷匠们和我一起来刷刷房顶和屋檐!”(此时,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粉刷”了.借助蘸油漆的动作,学生能准确的休止六拍,从而歌声整齐、准确的进入;借助刷房顶和刷屋檐的动作,学生能唱准55 5∣和11 1∣.)

在学生掌握节奏和音准的前提下,师又提出新的要求:“看,我的小刷子刷的时候即轻巧、又有弹性,你们也来试试.”(只见,教室里的小刷子轻巧又快乐的飞舞起来,学生的歌声也像来回忙活的小刷子一样——轻巧、有弹性.)

片段二:二声部合唱

当学生能用轻巧的、有弹性的声音分别唱好歌曲的主旋律以及第二声部(小刷子之歌)时,教师便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尝试合唱.师:“小刷子听到小朋友的歌声唱得这么好听,它想把自己的歌声也加进来呢.我们来合作一下,你们唱歌曲,我来加入小刷子的歌声.”(一年级的学生对于两个声部合作的形式感到新奇,内心有点小激动,不知不觉地唱“大声”了.)

教师马上引导:“小刷子不高兴了,小朋友们唱得太大声,都听不见小刷子的歌声了,谁来说说看,我们应该怎么唱,才能听到小刷子的歌声呢?”(学生纷纷建议唱轻点.)

师:“我一个人唱小刷子的歌有点孤单,哪位小朋友愿意加入到小刷子的队伍中来?”(慢慢地从师生合作过渡到生生合作.)师:“我们班的粉刷匠已经完全掌握粉刷技巧了,新房子交给你们粉刷肯定没问题.请这两组小朋友唱粉刷匠的歌,这两组小朋友唱小刷子的歌,让我们齐心协力让新房子大变样!”

(这样循序渐进,这样培养学生聆听自己的声部和其他声部的歌声,我想到了中高段时进行较大难度的二声部合唱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

【案例分析】:

众所周知,小学低段的学生年龄小、音乐素养积累少,那么如何在小学低段音乐课中既渗透合唱教学又关注低段学生的学情;采取何种有效的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合唱素质和能力?

以上《粉刷匠》的两个教学片段,能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一、整合教材——让合唱有米可炊

新的人音版教材在二年级下册安排了一课轮唱内容《两只老虎》,以“轮唱”这一基本形式开始渗透合唱教学,!那么,如何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让低段的学生也能品尝到合唱的美,激起他们后续学习合唱的兴趣呢?

我想,将教材中的歌曲改编成具有合唱元素的歌曲,以填补教材中的空白,就能让学生感受和声的美,从而让我们的合唱教学有米可炊.《粉刷匠》是一首风趣、活泼的波兰儿童歌曲,全曲音域仅有五度,四个乐句,结构严谨,这就留给我们老师很大的创作空间.片段一中,教师在每个乐句的二分音符处都加进一个同音支声55 5∣和11 1∣,这样编配不仅符合歌曲的风格,更增添了新的情趣,比单声部歌曲更有表现力,才会有片段一中学生饶有兴趣地参与,才会听到学生极富表现力的歌唱.其实一、二年级的歌曲,大都简单易唱、结构规整,只要我们努力挖掘教材,简单巧妙地加以改编,很多教材都能成为我们合唱教学的原材料.第二册的《布谷》,我们可以给歌曲加入一个引子,创设两只布谷鸟一起歌唱的情境——

如: 5 —| 3 — | 3 —| 1 — | 布 谷

第一册的《国旗国旗真美丽》,我们可以在歌曲的长拍保持处加入伴唱,给学生一种全新的体验,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为中高段的合唱学习做好铺垫.如: 5 3 | 5 3 | 1 6 | 5 — | 国 旗 国 旗 真 美 丽 伴:0 1 6 5| 真 美丽

二、以学定教——让合唱焕发活力

《教师用书》中针对《粉刷匠》这首歌曲提出的教学基本要求是——用多种听唱法学会歌曲,但《粉刷匠》这首歌,学生耳熟能详,几乎所有的学生在幼儿园时便已会唱这首歌,显然《教师用书》上的教学基本要求是不符合我们学生学情的.如若教师不立足学生的现有基础、不着眼学生的能力发展,对教材进行整合、创编,让“老”歌新唱,这样的课堂又如何焕发生命活力?但在配置二声部时,教师始终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否则会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挫败感.片段一中,教师在教学《粉刷匠》时,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在每个乐句的二分音符处都加进一个同音支声55 5∣和11 1∣,歌词也只有一个字(刷刷 刷),节奏简单易唱,音高是高声部长音的音高位置,难度不大,特别适合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合唱,让学生体验合唱的成功和快乐!

在我们小学低段的音乐教材中,还有部分歌曲学生在入学前均已会唱,如:《新年好》、《小雨沙沙》、《闪烁的小星星》、《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等,教师只有“以学定教”,把握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根据作品特点、学生特点,加入引子、配置支声、进行轮唱,才能避免音乐教学的表面繁华或当场尴尬,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最大程度发生共振共鸣.三、丰富形式——让合唱悄然绽放 1.创设情境

课堂伊始,教师提着油漆桶,拿着小刷子,俨然粉刷匠的模样:“老师家里盖了一座新房子,可是这座房子还没粉刷上漂亮的颜色呢.今天的音乐课,老师想请小朋友们和我一起完成这个大工程,让新房子变得漂漂亮亮的,好吗?”粉刷房子,孩子们平时想玩却玩不到的游戏,今天居然可以在音乐课上过把瘾,学生的兴奋之情都在那一声响亮的“好”中得以体现!学习粉刷技巧、唱唱小刷子之歌、学唱粉刷匠之歌、小刷子和粉刷匠合唱之歌,师生至始至终沉浸在教师创设的情境里,学生始终在玩的情境中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玩的过程中建立合唱的声响,享受合唱的乐趣!

2.肢体辅助

片段一的教学中,教师设计的肢体动作对合唱教学起着积极的辅助作用,不但能通过手势、动作帮助学生解决歌唱中的节奏、音准问题,还可以通过和歌曲形象符合的肢体动作,让学生入情入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先休止六拍再加入伴唱的节奏特点,教师设计了前六拍做蘸油漆的动作后两拍做刷刷子的动作,轻松的让学生掌握了二声部的节奏特点;为了有效区分二声部55 5∣和11 1∣的音高,教师请学生在55 5∣时手举高做刷房顶的动作,在11 1∣时手稍低做刷屋檐的动作,手势的高低让抽象的音高变得直观形象,易于掌握;学生们边蘸油漆边刷房子,他们快乐的唱着、工作着.3.调整音色

低段的学生习惯于用大白嗓子喊唱,而合唱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大家歌唱音色相对统一,注意声部间的和谐与均衡.以上两个教学片断中,教师时刻关注学生歌唱的声音,及时予以引导进而调整音色:“看,我的小刷子刷的时候即轻巧、又有弹性,你们也来试试”;“小刷子不高兴了,小朋友们唱得太大声,都听不见小刷子的歌声了,谁来说说看,我们应该怎么唱,才能听到小刷子的歌声呢?”低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运用儿童化的语言巧妙的借助小刷子轻巧的形象,引导学生轻声的歌唱.只见,教室里的小刷子轻巧又快乐的飞舞起来,学生的歌声也像来回忙活的小刷子一样——轻巧、有弹性.三、开发类型及思路:

开发类型:拓展性。

6.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 篇六

开 题 报 告

课题负责人:马祥龙 朱士好

寿县迎河中学数学课题组

新课标下中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开 题 报 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教师更好地实施新课程,对于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课程资源是教学设计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重要要素之一。为此,我们课题组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面访,查阅了教师的教学设计,结果表明,大多数教师没有很好地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课程资源,以促进教育教学,推进素质教育,我们课题组决定对本课题进行研究。

二、概念的界定和理论思考

1、课程资源

教材并没有包括课程的全部,它是一种教学资源。广义的课程资源指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教科书、图书馆、实验室、网络等。狭义的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如教材,图书馆等。总之,课程资源是指一切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课程,并能成为课程素材,或能决定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因素的总称。或者说课程资源是指各种可能利用的途径、方法以及相关的物质基础。

2、理论思考

从历史上看,数学的发展与人类文明发展是同步的。现在数学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所蕴涵的数学课程资源无比丰富的,它或许是一段使人“知兴衰”的教学史,或者是发人深思的数学思想,或者是……,然而这些内容需要经过适当的加工,才能把它们改造成有利于教学的课程资源。我们可以从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应用教育和美学教育四个维度来开发和利用教学课程资源。

科学教育维度充分体现数学的思想性和创造性,要突出数学发展的轨迹,其主题是“认识宇宙,也认识人类自己”,数学是科学研究的典范。

人文教育维度。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蕴藏着无限的人文教育素材。数学家生平的介绍以及一些数学家的名言格句,可以感染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学习。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上处于世界最前列,吴文俊在计算机几何证明上所取得的成绩居世界一流等等,可以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并增强发扬光荣传统的责任感。

应用教育维度。数学必须根植于现实生活之中,要以学生的生活环境为背景,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还要让学生看到其它学科中数学的身影,这样,他们的数学意识会有力的强化。这种“跨学科综合”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能起到非凡的作用。

美学教育维度。数学是美的,是“冷而严肃的美”,数学美有很强的认知成分,学生在“数学现实”的基础上建构起“个人意义”的东西就能使他们欣赏教学,喜爱教学。因此,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挖掘教材数学美的内容,通过数学美的展示和解释,使学生欣赏数学,从而“喜爱数学”。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通过课程研究,增强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拓宽课程资源的范围,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同时,促进广大教师更好地理解新课程标准,深化对新课程的认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学生适应新课程的学习提供支撑。

四、研究内容

1、课程资源观在教学过程中的误区的调查。

很多教师认为数学教学几乎没有资源可利用,考虑此问题意义不大,对此,通过调查,收集整理和分析。

2、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的调查

通过调查了解教学实际过程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情况,看有无广度和深度。

3、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理念的反思

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反思,有助于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新课程实施能力。

4、教师和学生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情况的调查。

5、实验室、图书室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的调查。

6、学校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关注程度,支持力度和经费投入的调查。

7、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推广价值。

五、研究方法和途径

1、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材料及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伦依据。

2、了解教师和学生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态度以及遇到的相关问题,以便课题研究更具有实效性。

3、对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比较、实验,发现,验证因果规律。

4、通过自我反思,相互交流讨论,研究,探求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指导性的理论依据。

5、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实践操作,交流经验,总结成功经验,并加以推广。

六、研究过程设计

附:课题组成员名单:

聂世珠:校长、理论指导

李先梅:副校长、理论指导

汪士云:副校长、理论指导

马祥龙:教导主任、理论指导 孙贤刚:教导主任、理论指导 杨虎:教研组长、理论指导

马祥龙:课题组组长、负责全面工作

7.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初探 篇七

1 开发与利用教材资源, 创设主动探究的平台

数学教材是教学实施的重要资源, 教师若能“用教材”教, 通过探究教材内容、结构以及呈现方式, 研究和挖掘教材中的信息资源, 改变、补充、重组教材内容, 能更好地发挥教材的资源作用, 呈现出更加有效的教学功能。

案例1:在“不等式应用”的教学中, 笔者创设这样一段情景:博物馆的票价是每人5元, 一次购票满30张, 每张票可以少收1元, 某班有27人去博物馆参观。

问题1:如何购票更合算?

问题2:若有4位同学有小记者证, 可以免票参观, 是否也与上题一样购票?

问题3:参观人数在什么范围内购买团体票更合算?

教师通过创设数学情景弥补了直接传授结论的局限, 为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变为教育形态提供自然的通道, 为数学的呈现方式转变为数学的生成方式提供具体的环境。在数学问题情景的引领下, 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索,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机会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有效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2 开发与利用课程人力资源, 创造灵动课堂

课程人力资源既包括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智慧、人格魅力、问题和困惑、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 还包括课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过程中不断涌现和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应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课程资源, 唤醒和激励学生亲自去接触。

案例2:问题1:一圆柱高8cm, 底面半径2cm, 一只蚂蚁从点A到点B处吃食, 求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程 (取3) 。

这是一道学习勾股定理后的作业题, 大部分同学受前面题目思维定势的影响, 把Rt△ABC中斜边AB的长度误认为就是蚂蚁爬行的最短距离。笔者在第二天讲评时, 没有直接指出本题的错误之处, 而是首先肯定斜边AB确实是最短距离, 但蚂蚁要具有怎样的特异功能才能沿这条路线走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同学几乎冲口而出“加一对翅膀”,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高了很多, 解题方法在同学们的热烈讨论中逐渐浮出水面。从同学们兴奋的眼神, 快乐的笑容中能够感受到他们是多么享受成功的喜悦, 于是我顺水推舟, 把本节的新课内容往后移, 转移教学中心, 提出第二个问题。

问题2:一只蚂蚁从边长为3的正方体纸箱的A点沿纸箱爬到B点, 求它所走的最短路线长。

学生根据上面的经验很快就解决问题, 不免有点沾沾自喜, 笔者于是再抛出第三题。

问题3:一只蚂蚁从长、宽都是3, 高是8的长方体纸箱的A点沿纸箱爬到B点, 求它所走的最短路线长。

学生甲很快算出答案11.4, 学生乙提出最短距离应该是10, 两人争论起来, 并各有支持者。这时同学们急切地把目光投向我, 希望我做出有利于他们的结论。

教师:对不对, 不要问老师, 应该问问你们自己, 同学们该怎么办呢?

全班同学马上又投入到积极的思考中, 有的重新验算, 有的展开激烈的争论, 有的甚至拿出笔盒摆弄。最终这两道原计划复习课才讲解的题目在教师和同学的合作、互动中意外地顺利完成。

当教师意识到自己和学生是丰富的课程资源时, 他会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新知识赖以出现的那些旧知识、经验、方法是否熟悉, 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他会敏感地捕捉到学生一丝情感上的变化, 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会珍惜学生的“错误”、“差异”, 并积极加以利用;他会利用学生的典型疑问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当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时, 教学任务自然水到渠成, 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3 开发与利用校本资源, 营造数学学习氛围

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 教师可多途径地开发和利用校本资源, 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教师可依据学校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展示数学的奥秘, 引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 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案例3:笔者曾在学校课外小组活动组织“填幻方, 学数学”、“探究九宫图中的数学奥秘”、“与魔方有关的数学问题”、“五局三胜制为什么是合理的”、“华罗庚与统筹法、优选法”、“internet信息检索中的数学”等专题讲座。笔者还曾利用校园橱窗举办“数学谜语大比拼”、“数学手抄报展览”、“轴对称图形学生作品比赛”、“数独擂台赛”等活动。以上活动均受到全校同学的热烈追捧。

在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中学生能体会到数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最为基础的学科, 广泛应用于人文、社会、科技等各个方面, 这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震撼的, 吸引并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崇尚和向往, 这种影响将使学生逐渐把数学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已知价值追求, 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

4 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 开展数学实验教学

数学是一门科学, 观察、实验、发现、猜想、验证等数学的实验部分和任何其他科学一样多。

案例4:在“图形的变换”教学中, 笔者利用几何画板的平移、旋转、缩放和反射功能模拟图形的变换实验, 让学生探索图形变换的性质。在“概率”教学中, 利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 模拟“掷硬币”、“摸球”等实验, 进行大量的重复实验, 学生不但掌握概率的内涵, 并掌握一种切实可行的进行模拟实验的策略。

信息技术的出现便于学生更有效地开展数学实验, 能促使学生进入主动探究状态,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 同时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意识和能力。当信息技术被有效地应用时, 它们能使数学的大门向所有的学生敞开。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形成课程资源的过程, 也是充分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数学教师要立足于数学课程标准, 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通过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展现数学精神、数学文化, 让学生感受数学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所带来的快乐,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增强学习数学的毅力, 用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升华数学课堂教学, 使数学课堂更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

[2]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4, 9.

[3]高慎英, 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5.

[4]孔凡哲, 马云鹏.论数学课程实施中的数学课程资源[J].数学教育学报, 2004.

8.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 篇八

进入21世纪末,世界各国纷纷掀起了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运动,小学数学的课程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之的课程资源也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开发和运用。

一、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1、从“读本”到“学本”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材是一个知识的“读本”,学生的学习就是识记书本上的那些数学知识。而今天的数学学习,更多地强调儿童的“再发现”和“再创造”。教材不再是简单地罗列一些事实并将它们组织起来后直接呈现给儿童,而是尽可能地呈现一些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儿童能通过自己的数学“再创造”来发展基本的数学素养。而小学数学的课程资源,也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书本的表面知识,而是透过浅显的书本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发掘更多的更深一层的知识。

2、从掌握知识到人的发展

掌握数学知识的目的,就在于不断地扩大每一个人的数学空间来发展其生活空间,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发展。数学的学习能否促进人的发展,关键之一就是看数学课程内容中是否蕴涵着真正促进人发展的因素。因此,小学数学的课程内容越来越注意开发那些现实的数学问题资源。

3、不断地更新编排体系

为了更好得适应儿童学习的认识规律,便于他们循序渐进地构建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应不断更新。例如,为了使学生能够及时地把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除了结合正在学习的内容的安排习题之外,还应安排与以前学过的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并且随着新内容的学习有所提高。

4、增加凸显时代变革的资源

实际上,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与社会的发展相关的。近一二十年,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用纸和笔做计算的方式受到了挑战。此外,现代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大量信息以各式各样的数据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收集有用的数据,怎样整理、分析信息,得出有用的结论,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所以,统计思想的渗透,学习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方法,学会看图和分析数据能要求逐渐凸显。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程资源里,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这些符合时代发展的资源,以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

二、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运用

1、课程资源的运用要体现价值的主体性

为使课程资源能有效的促进学习,首先就要努力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数学教学实际上就是学生的数学活动,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课程资源在运用时要更多地以数学活动的形式来设计。

2、课程资源的运用要体现知识的现实性

小学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组织,引导儿童将自己的经验不断地“数学化”,从而构建一些基础的、必要的和现实的数学。因此,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的组织应当从儿童的生活现实出发,将儿童爱日常生活实践中的那些有意识的经验活动与数学密切联系起来。

3、课程资源的运用要体现学习的探究性和开放性

小学数学课堂应提供一些儿童有兴趣且能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问题情境,给学生留有多样性和创造的空间,让儿童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与比较等探究性的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交流、质疑问题、解释说明和评价等。

9.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 篇九

作者:刘丽 长春市一零八学校小学部

【摘要】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实施小学英语课程的重要环节,新课程背景下,要想全面提高学生英语能力和综合素质,开发利用英语课内课外课程资源,必将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举措。【关键字】小学英语

课程资源开发 【正文】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深入进行,与以往的课程相比,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要在较大程度上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把师生从过于死板和机械的课程资源设置中解放出来。所以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实施小学英语课程的重要环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涉及到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主观因素的转变,而且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制约。新课程背景下,要想全面提高学生英语能力和综合素质,开发利用英语课内课外课程资源,必将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举措。

一. 什么是英语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按资源的功能特点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其中素材性资源指直接作用于课程并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因素;条件性资源是指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属于课程的实施条件。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虽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以将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及信息化课程资源。从以上认识出发,英语课程资源即指可以用来进行英语学科内教学和课外学习的物力、财力、人力等物质要素,同时也包括诸如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学形态等非物质要素。当前用于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资源,大体有这样几种形式:有利于英语学科知识教学深化和拓展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听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等能力的;有利于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利于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提高人文素养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养成健全人格的。二.怎样开发和利用英语课程资源。

1.英语教材相关要素性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英语教材是最核心的英语课程资源。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材”内涵也有了新的发展。除了教师手中的教科书、指导用书、学习辅助读物外,各种图书资料、报刊杂志、录像录音、光盘、计算机软件以及网络信息化资源都可理解为教材。此外,现实生活、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等均可视为“活教材”。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学应是用教材教,而不是局限于教材,应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中及时开发有价值的英语课程资源,应为不同年级的学生精心设计并挑选适合这个年龄段学习需要的丰富多彩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网络教材等等,从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享这些资源,拓展视野,强化情感体验,实现与生命的对话,以提高英语教学效益。

2.校内英语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学校资源的开发。学校资源的开发就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场所和设施,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接触和学习英语的机会。为了增强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电视台、图书馆、语音室和多媒体设备,全方位、多渠道的为学生提供英语学习的机会。我们利用中午值班的机会和课外活动的时间,向学生播放一些经典的、有趣的、有教育意义的外国电影、歌曲、录像等,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我们通过播放《音乐之声》、《狮子王》、《风中奇缘》等影片和英文儿歌,开展“海外剧场”、“歌曲欣赏”等活动,增加学生的真实语言输入。我们还在校园的公共场所贴上英语名言、警句的标牌,在教学楼的长廊和墙壁上贴上图文并茂的英语故事,让积累语言知识。

“英语角”,有多种形式,比如,“英语角”社团、在线“英语角”等等,总之它是学习英语、交流英语的一种有效方式。本文论述的“英语角”是指把小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常用单词、句子、语段展示在教室的墙壁或教室内其他醒目的物体上,并借以进行读、说、写技能训练的一个英语版块。它丰富了英语教学内容和方法,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教室的空间有限,决定了英语角的空间不会很大。那么如何使英语角在有限的空间里发挥尽量大的作用呢?我们可以把英语角布置成四个版块:自由学习版块、周刊式版块、名言警句版块、光荣榜版块。

(1)自由学习版块

英语单词记忆方法是学习英语最常遇到的问题。从记忆单词和反复复习单词的角度考虑,可以让学生将平时难记的单词写在一张小便签条上,并将便签条贴在自由学习版块上,下课休息时可以记一记,过段时间忘记了,在英语角上看见了这些单词可以再记一记,如此反复记忆,单词当然记得比较牢固。同时,这样做也是资源共享的一种方式。

(2)周刊式版块与自由学习版块相结合

周刊式版块还可以与自由学习版块相结合共同为英语教学服务。例如,在周刊式版块中展出一些经典的阅读文章,学生自由阅读之后,可以把自己认为难以记住的单词或是难以理解的句子写在便签条上,并贴在自由学习版块里,大家一起解决困难,达到“共学习,共进步”的目标。(3)名言警句版块

名言警句,主要是指人们普遍熟悉的成语、俗语、谚语、格言、诗词等。名言警句是人们在实

践中的经验教训的提炼和总结,是历史文化精华的积淀,对后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警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巧用名言警句,有利于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学会正确地做人和处事。英语教学不仅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因此,在英语角中设立名言警句版块是比较合理的。(4)光荣榜版块

评价对于学生的智力、心理活动有较明显的影响。心理学家赫尔芬克曾对不同评价出现的不同心理行为进行了多次的实验。结果表明:评价与不评价所产生的效果完全不同,而且不同性质的评价产生的心理效应也迥然不同。英语角中的光荣榜就是一种合理的评价方式之一。光荣榜里的内容也可以是很丰富的,比如,反应学生英语段背诵情况、自由学习版块单词记忆争星情况、周刊板块上榜情况、作业完成情况、文章发表情况等等。

光荣榜是加强学生自我认识、肯定优点、找出不足的有效途径。用光荣榜来评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养成良好的人格和学习习惯,提高创新能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应有的挖掘。在有限的空间里学习无限的英语知识,这就是“英语角”要达到的目标。

3.其他课程资源的利用

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学习、使用英语。小学生学习英语主要以视听等直接感受和体验的方式为主。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等

除广播电视节目以外,还要充分利用录音、录像资料,特别是录音资料。目前录音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十分普及,录音带的成本也不高。推广使用录音机和录音带是既经济又有效的做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录音机,让学生模仿真实、地道、自然的英语,从而在英语初学阶段在语音语调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日后的英语学习铺平道路。

小学生的学习以视觉认识和形象思维为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实物。除了教材出版单位为教材配备的直观教具以外,教师还应该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在物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制作直观教具,收集可以用于教学的实物。同时要注意对教具和实物的保管和再利用。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英语教学开辟了更广更多的渠道。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设施,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习资源。计算机多媒体资源集文字、声音、图像、动

画等为一体,既是英语教学中非常有效的形式和手段,又能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同时,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又为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通过计算机或互联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交互功能的计算机和网络学习资源还能及时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再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分享学习资源成为可能。可以说,计算机和网格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潜力是很大的。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除了有效利用教材以外,还应该尽量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和资源,充分利用录音机、录像机、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和语言实践机会。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教育成果。英语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注意开发多层次和多类型的英语课程资源,满足不同层次需求,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参考文献】

1.邵水平.“中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 2.杨宝山等.“新课程实施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教学科学研究》.2005 3.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10.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 篇十

[摘要] 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综合提高语文素养。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开发文本资源,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课程资源开发

在新课改不断推广的背景下,实施素质教育,要确立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共同体”的理念,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做到善教必导、力在求新。使课堂成为学生独立探索、质疑问难、研讨交流、发现创新的自主学习的场所。

一、抓住积点,整合资源

把同类的文本有效结合,组合成一个大单元,这种归类遵循的原则也不是单一的,可以是内容同类,也可以是写作方法同类,亦可以是表达的情感同类。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可以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地理解文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匆匆》一文时,可把本册的《长歌行》并入一块学习,还可引入一些有关惜时的名篇,如《时光老人的礼物》、《明日歌》等,组合成一个关于珍惜时间的名家名篇的大单元,让学生充分阅读,并布置学生搜集大量惜时名言,创设一个很好的氛围,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时间的宝贵和浪费时间的可耻。再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是写景类的,可将本册《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五花山》等课文并入其中学习,让学生充分感知不同写景的表达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写一写。

二、选好基点,拓展资源

以某一篇目为基点,从不同角度进行拓展阅读,从而得到各方面修养的提升。例如,鲁迅的《少年闰土》中的闰土在孩子的心目中,是一个很完美、很值得向往的形象。学完课文了,学生们都津津有味地谈论着闰土的勇敢、聪明。这时不妨提出:“你们想知道中年闰土的样子吗?”学生们对此兴趣很浓,老师将《故乡》推荐给学生。学生读完后,对中年闰土的变化以及造成变化的原因,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课外的世界更精彩,教《草船借箭》和《孔明智退司马懿》便把学生带向三国;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便把学生带向《西游记》。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就应该这样把学生带向古代文化,带向现代文化,带向中华文化,带向世界文化。

三、找准盲点,丰富资源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教学文本中存在许多盲点,如写作背景材料等。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对同一主题领域素材宽泛的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例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更好地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伟大品格,就有必要让学生更贴近人物,对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教学这一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当资料信息汇到一处时,学生就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的形象。

四、解读文本,生成资源

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资源生成的重要环节。教师应立足学生,用儿童的眼光,用一颗童心去帮助学生理解与解读课文。

1.用童心的感受体验情感

课标实验教材课文的选用十分重视人文色彩。这一特点突出表现为:所选文章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也是情感的载体。只有挖掘课文,把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语文课堂之中,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情趣盎然。小学语文教材中以“露”笔叙事写景、状物写人,以“含”笔抒情明理的范例是很多的,教师既要善于体味“露”笔的形象,又要善于挖掘“含”笔的情感。

例如,《凡卡》一课写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满怀希望地进入了幸福的美梦之中,天真的凡卡不知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因为他连地址也没写上。即使爷爷收到了,这位穷苦的守夜人也不可能帮助凡卡跳出火坑。对于9岁的凡卡来说,他的幸福只能在梦中。这是“含”的情感点。如果教学中能在这里启动学生的情感,学生心动情发,就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作用。当然,我们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处理好“含”与“露”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

情感教育是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教师应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月光曲》一文叙述了贝多芬同情盲姑娘,被她对音乐的热爱所感动,于是即兴为她弹奏《月光曲》的故事。文中对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是通过盲姑娘的想象来表现的,贝多芬感情的变化也正是寓于其中。教师可以采取同时让学生欣赏音乐的教学策略,他们就会边读边展开丰富的想象:“老师,我看到了月亮缓缓升起,穿透了轻纱。”“老师,我看到了月亮钻进云层,听到了大海上风吼浪涌。”“老师,我看到小女孩哭了,她仿佛也看见了月亮。”只要教学中做到这样,学生就能产生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

2.用童心的眼光链接生活

在解读文本时,要联系儿童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从而实现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以下是《荷叶圆圆》的教学片段:

师:小蜻蜓说……

生:荷叶是我的停机坪。

师:小蜻蜓立在荷叶上……

生:展开透明的翅膀。(边读边用双手做展翅动作。)

师:(拿出一片未展开的“荷叶”,将一只“小蜻蜓”放在荷叶角上)看到这里的荷叶和蜻蜓,大家想到了什么?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把这首古诗背一遍,好吗?

因为课文符合儿童的兴趣和愿望,有助于引导孩子在不经意间走进课文,表现自我,于是在《荷叶圆圆》的课堂上又有了这样的情境:

生:(从座位上“起飞”,“飞”到“大荷叶”上)我是一只小蜻蜓,荷叶是我的停机坪。我立在碧绿的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飞呀飞。

师:“碧绿”这个词用得好!不过,你已经立在停机坪上了,还能再“飞呀飞”吗?

生:不能了。

师:那应该怎么说?

生:我立在碧绿的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大家看我多美丽呀!

教师要在确立语言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需要出发,构建适合学生语文学习的话题,设计生活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语文实践。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综合利用课程资源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有效地识别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对于内容较为丰富多元化的文章,教师应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人阅读理解,否则将会使阅读教学走向僵化的道路。此外,教师还应以学生的眼光和情感去看问题,这样才能总结出适合小学生阅读教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

11.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 篇十一

开发并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应从多方面入手,根据小学数学的特点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开发并利用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向大家提几点建议,与大家一起共勉。

一、正确“解读文本”,高效利用文本资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解读文本”是我们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解读文本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我们确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关系到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等。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我认为解读文本需注意四方面:(1)认真研究课程标准,了解《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思路。(2)仔细阅读教学参考书,解读教材整体结构与新旧知识的联系。(3)读懂文本编排意图,搞清文中插图和旁注文字、提示语。(4)读懂例题的地位作用,弄清例题与习题的关系,疏理新授知识点。教材中编排的很多情境因学生的年龄及生活经验所限无法很好的理解。因此,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与学生一起对教材进行合理探讨、分析、辩论,才能达到让学生真正理解教材的目的。例如: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八单元《数学广角》练习二十第三题:从王村到李村一共设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这样的情境离我们城里的学生太远了,要让学生理解到底路的两端(村子处)安装不安装电线杆,有很多老师也拿不定主意,学生更不好理解。于是,上课时我就开了个小小的辩论会,让每个同学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辩论最终全体同学达成了一致意见,两端都安装电线杆。通过这个辩论会,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理解的非常透彻,掌握的非常牢固。

二、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当今是一个高速信息化的社会,各种媒体形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它们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我们能够获得富有时代感和生活气息的数学课程资源。

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的呈现所需要的知识,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建构。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三单元《平移和旋转》时,如果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是教师在学生了解完平移的现象后,让学生做课本41页的向某一方向平移几格的题,老师很难演示具体的平移方法。但是有了多媒体技术,甚至有了现在电子白板,老师可以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的画法,不同程度的学生平移的结果也是不一样,全班共同总结出哪种方法是又快又对的。经过了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解释。通过这样一个例子我们会发现,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清晰、明了地建构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发挥我们的想象空间,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可能无法做到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但节省了老师制作教具的麻烦而且更加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及时捕捉学生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兴趣、爱好、能力等构成了课程资源的有机成分。

(1)学习过程中的差异资源

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环境及生活背景的不同,他们的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水平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承认并尊重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把差异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去珍惜、去开发,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圆的认识》教学,开始上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工具在纸上任意画一个圆,此时有的学生能熟练地转动圆规画圆;有的学生虽用圆规,但只能转动纸张画圆或画得不圆;而有的学生却只能利用圆形物体印圆。教师可抓住学生画圆时的这种差异,让学生展开讨论:你们的画圆方法有什么不同?画出的圆又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讨论中悟出半径、直径、圆心等有关圆的知识。

(2)学习过程中的错误资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出现认知错误时,教师要以宽容的态度面对学生的错误。通过巧妙设计,机智地将错误转化为有助于课堂教学的资源,让学生亲身经历错误的解决过程,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实现错误背后的创新价值。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导入阶段,当学生迫不及待地说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用相邻的两条边相乘这一错误结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学具操作、画图剪拼等方法进行研究,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自主纠正错误,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间的联系与区别。

四、开发利用社会、家庭方面的资源

(1)巧妙运用社会资源

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使家长、新闻媒体、社区等可供利用的现实资源,在学生成长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启发学生把人们在生活、生产方面所获取的知识与课堂学习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如学生学习了统计知识后,让学生到生活中找哪些地方用到了统计图表。学生经过调查,发现在社区有人均收入统计表;在防疫站有儿童免疫接种统计表;在银行有人民币利率统计表,原来生活中的统计知识真不少,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一旦这些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相融合,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积极利用家庭资源

每个学生都生活在一定的家庭环境中,每个家庭都或多或少地有可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生活范围、认知水平等限制,家庭资源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家庭资源有:购物资源、装潢资源、水费电费资源、储蓄资源等等。学生会体验到学习数学真有意思,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上一篇:村务公开问题及对策下一篇:一次家务-暑假记事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