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银河补习班》的影评观后感(共10篇)
1.电影《银河补习班》的影评观后感 篇一
一
虽然那个年代对我来说有些久远,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在看的时候就总会联想自己的童年,特有感触。可能我跟马飞有相似点,都是“脑子不太灵光”的那种,但不同的是他有一个支撑他鼓励他的父亲,而我的父母和大部分普通父母一样只会硬来 感谢新浪霸霸,虽然白宇没能到场,但我看到了俞白眉老师还有邓超老师,很开心。电影也很不错,比预期的还要好。虽然那个年代对我来说有些久远,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在看的时候就总会联想自己的童年,特有感触。可能我跟马飞有相似点,都是“脑子不太灵光”的那种,但不同的是他有一个支撑他鼓励他的父亲,而我的父母和大部分普通父母一样,想不到那么多吧,就“硬来”。如果以后我有孩子,但愿也能如他这般吧。
二
一部有诚意,叙事跨度很大的影片。通过父子情以及审视当下教育体制优劣来验证一个资质平庸的少年是否可能成为国家栋梁。对影片探讨的教育问题还是很能引起共鸣的。父亲的马皓文不容置疑是一个学霸父亲,他对儿子的启迪并不是填鸭式的教育模式。而是告诉他要独立思考。有一句台词是:上清华北大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你想要做什么,而这些只是过程。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桥,如何把它修好才是最重要的。马皓文的一生有两座桥要修,一座是他内心坍塌的真理桥,另一座是他的儿子。从儿子马文的角度来看,原生家庭的教育和相处模式,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在他的妈妈和校领导口中,他是一个差学生。这是很多孩子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但问题却出在大人身上,他们本身能力的不足,阻碍了孩子的成长。不是每一个人的家长都是马皓文,都能从小对孩子树立正确的逻辑思维。但好在有这样一部影片能够给我们启迪和思考,这是最大的意义所在。
三
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电影选材上,“父子关系”向来是容易缺位的主题,而#银河补习班# 用父爱和教育将看似遥远的“银河”和“补习”编织在一起。作为孩子我们需要补习,补习的内容是要“找到箭靶子”,要“一直想”,要“永不认输”;为人父母者更需要补习,因为好的教育“不是听父母说了什么,而是看他们做了什么”。我们如果都能明白“人生最重要的时刻应该平均分在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而不是取决于某一场考试,那么社会的教育改革也就能寻找到新的方向了,国家也才有资本谈及“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银河”也就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这部电影推荐给所有第一次做孩子、第一次做父母、第一次做教育者、第一次做社会人的我们,因为也许我们并不都像马飞那样幸运,拥有“马皓文”式的爸爸,我们也无力改变自己不够优秀的父辈,但当我们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时,我们可以试着成为“马皓文”。上述所有鸡汤感悟,不是影片中的强行灌输,而是来自影帝超包括其他演员们每一个细微的眼神,来自共情的故事发展。整部电影唯一一处印象深刻的bug,就是东沛大桥坍塌时的五毛特效,真的让我跳戏了。
四
可能之前的提前观影对这部电影的评价比较高,期望比较大,所以我只给了这个分数。看了电影的前半部分,感慨这简直就是让天下的爸爸妈妈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糟糕的父母的一部电影,如果每个人都有自知之明的话。虽然越看,越觉得电影中父亲的教育方式火候薛微有点过,人物的光环薛微的有点大。不是说做要多于说吗,但是还是觉得听到的有点多。可是后半部分,尤其是父子坐在一起谈心的桥段,又感叹对我们这些做子女的讽刺真是一针见血。而且“第一次做父母”和“第一次做儿子”,这些对白的后劲儿真是不小。看完之后,对于很多东西自己真的释然了不少!不愧是献给父亲,送给孩子的一部电影。往大了说,教育也真是时刻都避免不了的话题。让孩子坚持自己喜欢的事,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应试教育体系统治的时代,课题艰难。往小了说,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基础的素质培养,以身作则,放下手机多陪陪孩子,是不是又真的那么难做到呢?套用电影中的一句台词:“为他好,是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借口。如果真的能变好,为什么不每天对着镜子骂自己两个小时。”相信每个爸妈都说过这样的话:你看x家的孩子,人家怎么能如此优秀。但是又有哪个父母拿自己和其他家的家长比较,别人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的呢。
2.电影《银河补习班》的影评观后感 篇二
我也不知道,毕竟我90年才出生,真正能感受到所谓“教育”这个东西,已经进入21世纪了。
但我想起一件事。
我上高中的时候,同桌一个男生,我们都还在情窦不开的年纪,他已经谈恋爱了,这还不算什么,比较狠的是,他家长知道他在谈恋爱。
把我们羡慕的啊,倒不是羡慕他有女朋友,是羡慕他爸居然没打他一顿。
甚至有一次他和女朋友吵架,他一烦躁,课也不上了,自己打车回了家。他爸都没教训他,就是给班主任说明了一下情况,说让他休息一天,缓一缓,第二天再送他去上课。
看这个描述,是不是觉得这孩子可能是个富二代,成绩常年垫底,家里也不怎么操心他的教育?
还真不是,班里60多个人,他常年20来名,家里正常的工薪家庭,非要说有什么不正常的,就是他爸和他的相处模式,看上去更像兄弟。
再后来,高二下学期,准备升高三了,他爸和他做了一次促膝长谈,大意是,你谈恋爱我们不干涉,我也不要求你成绩一定得多好,但你心里要有数,这个社会是认学历的,也是认成绩的,你真的想和女朋友好好走下去,给她一个未来,你就必须努力学习,必须要有责任心,千万别觉得是为了我,这是为了你自己。
于是他还真的就开始努力了,拼命了半学期,升高三前学校按成绩排名,前一百二十名进所谓的“实验班”,他进了二班。
所以你说90年代会不会有《银河补习班》里邓超饰演的马皓文这种爸爸,开通、开明,和孩子平等相处,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第一时间和学校老师硬刚?
我觉得也是有的。
这和年代无关,和人的心态有关。
当然,这种爸爸就算放到现在,也是个异类。
有几个当爸爸的,孩子说想看展就带他去看展,一下给他请一两个月的假?
有几个当爸爸的,把孩子的习题集和课外辅导书都扔了,用自己的方式帮他学习?
有几个当爸爸的,鼓励孩子不要按照老师要求的标准去写作文,只要写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情就好了?
但在特立独行的背后,是这些爸爸对教育的另一种尝试。
是想尽办法让孩子找到自己最大的兴趣,为这个兴趣付出所有的努力。
是让孩子永远不要停止思考,遇到困难第一时间寻找解决的办法。
是让孩子爱上学习这件事本身,把它变成终生的乐趣,而不是考试结束了,就把书都撕了。
是让孩子明白那些数理化公式的意义,明白“草色遥看近却无”、“落霞与孤鹜齐飞”这些诗句究竟美在哪儿,把对自己有用的记在心里一辈子,而不是毕业了就忘了。
也许不是百分百正确,也许不容易复制,也许有很大的风险,但这个方向并没有问题。
换一种方法,可能会教出更听话、更懂事、成绩更好更讨老师喜欢的孩子,但那些听话乖巧的孩子,有多少牺牲了自我,这一点,我们难道不是最清楚吗?
这注定是一部不会让所有人喜欢的电影,因为教育这个问题,实在是太复杂了。
有太多理论,太多理念,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
但其实,真正的教育,是父母自身。
电影的片名叫“银河补习班”,看主创团队的采访,他们说这个名字的含义是,整个宇宙都是人可以获取知识的地方。
但我从电影中看到的是,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补习班。
或者说,父母才是孩子的主修课,学校才是“补习”。学校能教给孩子足够的知识和道理,能告诉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能告诉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但怎么把知识和道理用在人生中,这是需要父母去引导的。
就像片中,儿子马飞问马皓文,我能不能不睡觉,陪你熬夜,马皓文说你自己的事你自己决定,别什么都问我。
就像马飞被困在滔天洪水里,命悬一线,马皓文强忍着痛苦和悲伤隔空对他喊,想想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想想办法,你可以的。
教育的目的,从来不是好成绩,或者好前途,或者闪闪发亮羡慕死同龄人的人生道路,而是教会一个人,当父母不能再陪着你,当周围没有可以依赖的人,当绝境和困难到来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做。
马皓文跟马飞学校的老师打赌,把马飞的成绩排名和他能不能留校挂钩,也只是条件交换,他从来不觉得名次意味着什么。
马飞说“妈妈说要考上清华北大”,马皓文第一句也先问,“然后呢?”。
这个“然后呢”,是《银河补习班》的核心:你得先知道你想要什么,你的努力才有意义。
考一个好名次,然后呢?考试拿了高分,然后呢?考上名校,然后呢?进了大公司,然后呢?升职加薪了,然后呢?
你是为了成绩活着,为了钱活着,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活着,还是为了自己活着?
作为父母,要先教会孩子去思考这些。这才是这部电影的价值所在。
电影最让我动容的,是马皓文一直在对儿子强调,你很棒,你很聪明,只要你肯努力,你一定能做成你想做的事。
那一刻我想的是,这样的爸爸,教出来的孩子可能未必是人中龙凤,但至少一辈子都能活得很自信。
在成年人看来,这是一句鸡汤,但对一个孩子来说,父母的一句肯定,是一扇最美丽的门。
不管按世俗的眼光,一个孩子是不是“成功”的,有父母一直在支持他,他就会有努力的勇气。
这部电影的意义,不是挑战教育制度,不是让观众去模仿马皓文的教育方式,是告诉父母,先相信你的孩子,给他足够的精神支持,他才能有一个灿烂的人生。
就像马飞当上了宇航员,飞上宇宙之后,垂垂老矣的马皓文半夜爬起来,拿着手电筒给儿子打一道微弱的光。
天下父母心,莫过于此。带你走一段路,到撒手的时候,就放心让你自己走,后面的路你怎么走是你自己的事,但别忘了,你身后始终有道光给你照着亮。
3.《银河补习班》精选观后感影评 篇三
《银河补习班》海报。原本定档7月26日,后提档至7月18日
但也不必讳言,一开始看到导演栏“邓超、俞白眉”的名字,很多人是不抱太大信任的,毕竟俩人共同执导的《分手大师》《恶棍天使》之尴尬令人心有余悸。《银河补习班》能否让观众对导演邓超刮目相看?
宏大的梦:马飞的航天理想
如果简单概括,《银河补习班》是一部讲述教育与父爱的电影。但具体来看,它的时间线挺漫长,从1990年跨度到,也包含了三条清晰的叙事主线。在下文的具体分析中会整合每一条叙事线索,涉及非常严重的剧透,请谨慎阅读。
电影的第一条叙事主线:20,马飞(白宇 饰)是国内最年轻的宇航员,跟随着载人航天飞船到天空执行任务,但飞船被不明飞行物击中,与地面失去联系。飞船处于危险之中,宇航员很可能回不去了。生命最大的绝境中,马飞回忆起自己那个最了不起的爸爸。
成年后的马飞,成为一名宇航员
飞船最后肯定会回去的。在戏剧创作中,主人公身陷危险处境,想要凸显的是主人公化险为夷的主角光环。而《银河补习班》也颇为聪明地将此与中国的航天事业、家国情怀、大国崛起等联系在一起,让电影具备了献礼片的气质。
那么,马飞是如何化险为夷的?
在危急时刻,他想起了父亲马皓文(邓超 饰)曾经对他的教育,“不要认输”“一直想”,以及在的那次特大洪灾中,他怎么在父亲的鼓励下逃生的经历。不同的时空,父亲的教诲一样有效,马飞化解了飞船的危机。
马飞的太空救援
需要一提的是,电影在处理马飞的天空自救这一桥段时非常潦草、没头没尾。一会儿在那边渲染生离死别,结果马飞出舱处理过程却显得非常easy。
既然马皓文对马飞的影响如此之大——宇航员到太空只能随身携带一样物件,马飞带走的也是马皓文送给他的用足球做的地球仪;那为何飞船出发之际,马飞的家属席是空的?马皓文为何没有亲自到场为孩子送行?
少儿马飞手中拿的这个足球款地球仪,是他与父亲之间最重要的“信物”
因为马飞觉得马皓文的“黑历史”会影响自己的光明前程。这就进入故事的第二条重要主线,父亲马皓文的“黑历史”。
残酷的现实:马皓文蒙难史
与其说是“黑历史”,毋宁说蒙难史。
韦唯熟悉的《亚洲雄风》响起,1990年北京亚运会前夕,火炬传递运动在东沛市(电影中虚构的城市)进行。马皓文作为东沛大桥的建筑工程师,也成为一名火炬手,他将拿着火炬跑过东沛大桥。但就在电视直播、万众瞩目的情形下,还未通车的东沛大桥轰然坍塌。
马皓文曾是一名功成名就的工程师
马皓文替整个设计院背了黑锅,锒铛入狱。妻子馨予(任素汐 饰)与他离婚,少年马飞也被同龄人欺凌。等他减刑提前出狱时,已经是了。出狱后,马皓文遭到昔日朋友、同事的耻笑、非议和侮辱,而他辛辛苦苦找寻资料、写申诉信、找法院,却申诉无门。
马皓文申诉无门
这是电影最犀利的一部分,很隐晦地包含了对现实的种.种批评:人心的世故、算计、冷漠、残酷;傲慢、僵化的行政机关对小人物权益的轻视和忽略,对他们的诉求习惯性地“踢皮球”……电影中渲染的理想主义或许虚无缥缈,但马皓文面对的这些真实的困境,却会令观众心有戚戚:为何一个普通人想活得坦然而有尊严,会这么难?
马皓文坚持了20多年,案件终于有柳暗花明一刻。当马皓文第一次特地来到马飞的基地并告知他这个消息时,令马皓文寒心而未料到的是,马飞劝他放弃申诉。因为马飞的领导(吴京 饰)告诉他,宇航员会成为焦点人物,他的出身经历等都会被挖出,而马皓文的过去会成为马飞的某种“阻碍”。
马皓文对马飞说,他原以为自己对马飞的教育是成功的,现在才发现,他失败了。他未曾料到儿子也会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利益,如此轻视他20多年的坚持——恢复他清白的名誉。他为此受过的苦难和煎熬,马飞并非不知道。
这一线索虽不是电影的重点——很多观众可能也在眼泪中忽略了,但在笔者看来,它是整部电影最华彩的 篇章,是这部电影正能量、煽情的外壳下,暗含的一个坚硬的核,你如果咬到它,你就会被刺痛。
它甚至解构整部电影的教育理想主义:充斥在成人世界里或精致或粗糙的利己主义者是怎么培养出来的?为何马皓文坚持的素质教育也无法避免马飞沦为自私者?难道宏大的事业重要,一个普通人的权益就可以忽略?
这些都指向更深层次的问题,点到为止,全靠心领神会。
理想的教育:银河补习班
马皓文是如何将马飞培养成一个宇航员的?这是电影的核心叙事线索,花费的时间最多,最浓墨重彩,也是电影片名的由来,所谓的“银河补习班”,就是马皓文对马飞的补习。
马飞小时候就被老师认为,脑子里缺根弦。马皓文入狱后,马飞遭遇欺凌,妈妈和后爸忙于生意将他送到寄宿学校,马飞更成了脱缰的野马。他的成绩班里倒数第一,上课看金庸的小说,常常旷课,被教导处阎主任(李建义 饰)开除。
马飞被开除时,正是马皓文出狱之日。在前妻恳求阎主任无果后,马皓文当着众多师生的面,跟阎主任打一个赌,阎主任说如果马飞期末考班级前10名就不开除他,马皓文说:不是班级前10,而是年级前10。
这一刻非常燃,也构成了电影最大的悬念:马皓文真的能让班级倒数第一的马飞进入年级前10吗?
阎主任代表的是老一辈教育人,曾经历苦难岁月,通过教育改变了命运,他们信奉的是应试教育那一套,分数至上,高考定终生。所以阎主任的教育“武器库”里就那么几样:更多的作业+棍棒+激发羞耻感。他看不上坏学生,视马飞为眼中钉。
马皓文对教育的理解,与阎主任截然相反。虽然那是19,但马皓文的教育方式远远超前于那个时代,哪怕今日看来,仍旧超前。
它首先是鼓励式教育。不是激发孩子的耻感(像马飞妈妈说的“这孩子就这样了,没救了”),而是由衷地相信孩子是个天才。马皓文告诉马飞,“你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不是敷衍,而是眼里含光,充满信任和坚定,让马飞建立起自信。哪怕打赌后马飞第一次考试是班级倒数第五,马皓文都夸儿子很棒,跟原来的倒数第一比有进步了。
马皓文一直告诉马飞,“你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
它是一种以孩子兴趣为主导,充分张扬孩子自主性的教育。马皓文并未怎么督促马飞学习,当马飞问他,是睡觉还是看书时,他让马飞自己做决定。学校布置过多的作业,他也由着马飞爱完成不完成,在马皓文看来,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是最重要的,在他们学习能力最强的阶段,每天过重的学习负荷,会让他们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产生疲乏感。
就像高考结束时,高三学生疯狂撕书,纸片像雪花一样落下,阎主任认为这是孩子们的一种释放,马皓文则质问道:如果高三的学习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撕书,他们对学习是真的热爱吗?他们对学习还有热情吗?
当马皓文问马飞学习目标是什么时,马飞说“上清华北大”,马皓文说不对啊,这是过程,并不是目标,以后想要做什么才是那个答案。接着马皓文就说出了“金句”,“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马皓文理解的学习目的,不是为了一时的高考,孩子的兴趣与目标才是学习的终点。因此哪怕期末考马上到了,他还是带着孩子“逃课”(请假被阎主任拒绝)半个月去看航天展。班主任小高(王西 饰)说期末考试是马飞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马皓文说:不,没有什么最重要的时刻。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应该是均匀地散布在他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
期末考试,马飞真的进入了年级前10,他对航天的热爱,也促成了他的航天梦。
瑕疵
显然,在教育观念的分歧上,电影站在马皓文的立场上。马皓文与阎主任的几次辩论,都是阎主任败下阵来。电影也过度放大了阎主任的“不可理喻”,“神化”了马皓文对马飞教育的可行性。
换句话说,电影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讨论,是简化的;其在对素质教育的倡导上,也过于理想主义了。一个最简单的现实是:绝大多数平民父母,没有马皓文的思想和见地,他们疲于奔命,不像马皓文能够在1990年代末给孩子买得起近万元的586电脑,有时间带孩子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半个月旅行;而大多数孩子也资质平凡,不可能像马飞那样不怎么学习、不复习还能在一学期内从班级倒一进入年级前10。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应试教育仍旧是普通家庭的最优选择,你得先考出去,才有更多的自由选择。
与此同时,电影对做作业、考试等的理解也非常狭隘,马皓文拿蒸馒头来对比复习看似有道理,实际略扯淡。反复蒸的馒头的确不好吃,但对于多数学习能力不强的孩子来说,的确得通过反复的预习、复习和作业加强,提升对知识的理解。虽然马皓文一直要马飞学的是思想和方法,而不只是知识,但知识是思想和方法的前提,最基本的知识都掌握不牢靠,基础不扎实,谈何进一步的思想和方法?
导演太过于想当然,决定了《银河补习班》对现实的影响力量非常有限。它将当下诸多教育问题,单纯理解于教育观念分歧,丝毫没有触及到教育背后复杂的国情,牵扯到城乡二元、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的文化区隔、阶层流动困难等因素。反倒有这样一种嫌疑,将带有社会问题性质的教育问题,推到了家长身上,成了家长的个人观念问题。
任何一个被裹挟到教育竞赛中的家长深有体会,多的是身不由己的时刻。就像电影中马皓文的前妻叫嚷的,“马飞不是你的实验品”。没有几个家长敢拿孩子的未来做实验。
教育的本质问题,不是相信不相信孩子那么简单
观念层面也影响了叙事层面。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大多非常平面,他们一条线走到底,没有什么人性的犹疑。像马皓文就是笃定他对马飞的教育会成功,但联想到他被冤枉、被损害的处境,他也未曾担心马飞长大后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世界。人物的平面化,服务的是叙事起承转合上每一个转折、每一份感动都能打到观众,在强大配乐的烘托下,电影某些桥段的确是催人泪下,非常好哭,但哭完了也就完了。
《银河补习班》本可以更好的。三条线索如若相互影响,而不是彼此独立,它是可以成为抵达现实问题的力作的。前文说到,第二条线索是电影最华彩的 篇章,正是因为导演让三条线索相互作用,“残酷的现实”在拆解“宏大的梦”“理想的教育”,成年马飞的自私打了马皓文脸,让我们窥见影响教育/现实某种更强大的力量。虽然导演这样处理,也许只是单纯的先抑后扬,让父子俩感情上有一个升华而已。
胜在真诚
即便如此,《银河补习班》仍是迄今邓超、俞白眉合作执导的最好的一部电影。它有诸多瑕疵,却也有一个可贵的优点:认真/真诚。
对待电影、拍摄电影的态度,很认真。电影的时间跨度很长,对1990年代的许多重大历史节点都有所反映,比如1990年北京亚运会、1992年亚洲足球杯、年香港回归、19大洪灾,历史场景还原得不错。导演聪明地通过1990年代几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串起整个故事,比如韦唯的《亚洲雄风》、毛阿敏的《渴望》、韩磊的《走四方》、刘欢的《弯弯的月亮》、陈明的《快乐老家》、张国荣的《当年情》等,怀旧气息很浓。
电影对教育问题的反思,虽然稚嫩,但也非常真诚。这部分带有邓超、俞白眉各自的成长经验,以及时下他们作为父亲教育孩子的经验。也因此,电影带有邓超的“阶层局限性”。记得以前他说过,不给孩子上补习班,要让孩子有个开心的童年云云。这个观念对于邓超这一阶层的人来说,当然没有错了,但如果把它当做一个理念推广到所有人的时候,就会流露出幼稚的一面。
而真诚,更体现在电影中的父子情上。电影虽以教育反思为“骨”,却以父子情为“肉”;电影的一个宣传语是,“献给父亲,送给孩子”,电影同样带有两个导演身为儿子/父亲的感情,饱含他们对各自父亲和孩子的爱。父子情充盈了电影中的绝大多数细节,真切、细腻、动人、催泪。
应该承认,作为演员的邓超比作为综艺MC的邓超有魅力多了,综艺消耗了很多人对于演员邓超的认知。这部电影立得住,一个根本原因在于邓超令人信服地演绎了伟大的父亲马皓文,演绎出他对儿子无条件的“信”与“爱”。马皓文的许多台词是很鸡汤,也很空的,但邓超的肢体、表情、眼神包括台词功底,让这些略空大的东西落地了,马皓文真是这么“信”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邓超拍摄特写镜头时的花絮照,眼神很有感染力
编剧在马皓文身上也浓缩了太多戏剧性强的情节,比如卖血、为了保护儿子被小混混殴打、洪灾里对孩子撕心裂肺地寻找等,每一点都非常催泪。马皓文曾对马飞说,“桥会塌,但爸爸不会塌”,他默默承受着命运给予他的一切不公与打压,然后在孩子面前呈现出作为一个父亲所该拥有的最美好的品质:勇敢、自信、睿智、不认输。
洪灾中,马皓文与儿子失散这一桥段,是很多观众掏纸巾的时刻
就笔者个人而言,我会给《银河补习班》70分。这是一部有明显缺陷的电影,无论是航天线的潦草处理、略带假大空的刻意迎合,马皓文与小高老师情感线的冗余、完全可以剔除,还是对阎主任的夸张化刻画、对教育问题的思考过于幼稚。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个并不平静的暑期档,像《银河补习班》这一制作体量的电影能够顺利上映,本就多么难得。它在“取巧”,但它也是在“均衡”:邓超和俞白眉会是投资者最喜欢的那一类导演,因为他们“安全”,还能盈利。
做一个“观念中庸者”,生产出市场上严重匮乏的商业类型大片,不是什么丢脸的事,相反,它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来说非常重要——就像现在暑期档,就得指望着《银河补习班》“救档”。影评人的理想抱负,不要寄望于让一部电影替自己实现。何况,如果细细琢磨马皓文蒙冤线,结合成年马飞对父亲的“背叛”,你依旧能感受到关于现实的诸多复杂况味。
4.《银河补习班》影评观后感精选 篇四
电影背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描述到现在。主人翁马皓文是一名桥梁设计师,因设计了一座大桥而走上人生巅峰,但又因大桥垮塌,从巅峰到入狱7年,错过了儿子马飞成长的7年。没有父爱的陪伴,儿子已然成为学渣和坏学生。出狱后,马皓文面临人生的屈辱,忍辱负重,肩负起对儿子的教育,与传统教育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突,但最终获得成功,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应和深刻反思。我捉取其中的几个片段,谈谈我的感悟。
“爸爸,像你一样,永远不认输。”家庭关系中,父与子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之一。父亲马皓文在儿子的“见证下”从人生巅峰跌落低谷,作为父亲是极不称职的,从传统家庭教育角度,父亲应当在各个方面给儿子做表率,但事实完全相反。充斥着迷茫,儿子马飞相信了父亲提出的“从不同的路比赛谁先回家”的谎言,跟随母亲和继父度过了7年童年时光,这段时光是灰暗的。但伴随着马皓文出狱,经历种.种困难曲折,重新点燃了儿子马飞学习的希望,虽然很纠结,但马飞的人生渐渐有了色彩,这是积极的。反观父与子的关系,父亲给予儿子的“表率”不是事业上的成功或者经济上的发达,而是面对生活,那种决不认输的精神。那张儿子写给爸爸的不认输的纸条,就是马皓文与马飞父与子关系的体现和精神传承的载体。
“怎么写好作文?就是真实地去感受这个世界。遇到问题,你的脑袋要一直想。”换言之,对现实的我们而言,“怎么写好人生,就是真实的去感受这个世界。遇到问题,我们要一直想和做。”在马皓文父子在参观航展结束的归途中,遭遇特大暴雨和洪水,在生死离别的时刻,马皓文引导儿子马飞要用脑袋一直想,并且积极做,帮助马飞脱离了生命危险。期末考试中,语文作文的0分,满分和最终平均分也许是把剧情推向高潮的点,但真实的、真挚的还在于这个作文是真实的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结果。我在写观后感的同时,我的儿子也在写同样的观后感,他与我交流需要写多少字,我说按照你看了电影后真实的感受去描述和想象,不在于要多少字,也许你会写的停不下来,说明你真实的感受了,也许你无从下笔,说明你还不够用心。人生,酸甜苦辣,有的波澜壮阔,有的平淡无奇,但,马皓文的人生在大起大落后,坚韧、真实。我们的追求不能太物质和功利,也许精神的东西更可贵。
“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学习不应该是终身的事吗?你自己的事,别问我。”人生有目标,才有进取的动力,有的目标可能是一辈子的。短时的挫折不代表一生的失败。马皓文坐牢,他坐牢的7年是失败的,但也蕴藏着他对生活、对儿子坚韧的感情。出狱后,面对生活的窘迫,他没有退缩;面对儿子的教育,他没有放弃。言传身教大过指手画脚。也正是马皓文在出狱后,对儿子教育的坚持不懈,才造就了儿子的成功,这样看来,马皓文的一生算是有价值的,马飞也是成功的。人生路上,我们何必在乎他人的看法,纠结于窘迫的现实,但你必须要有你的目标,并为之持之以恒的去努力。
5.电影《银河补习班》的影评观后感 篇五
在6月16日的上戏,我观看了《银河补习班》的全国第一场点映,至今也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
其实这些年,很难有一部华语院线片,让我在观影一个月之后还能有如此这般充足的记忆点。
简单说来,观影效果还是超出预期的,两个半小时的片长并未让我感到疲倦,而观看一部邓超+俞白眉执导的电影泪洒现场,也是我始料未及的。
先说说缺点吧,在情节铺排上确实存在漏洞,类型与主题的方向太多,导致彼此失衡。
在电影化处理的层面,依旧与成熟电影导演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重场戏的镜头调度,缺乏设计和技巧,完全依赖演员表演。
而几度运用流行歌曲来串接时代变迁,这方式也着实陈旧了些。
但我还是十分喜欢这部电影。
一方面源于真挚而确切的情感,影片的不少细节脱胎于主创真实的父子经历,这份赤诚无法掩盖。
如马皓文带马飞走入绿色自然,解析“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让学习知识顿生鲜活的美感。
又比如马皓文自己的人生已经陷入绝望的低谷,但仍然用尽全力为马飞付出,并且相信他是最聪明最出色的孩子。
邓超的表演是很大的加分项,随着一个个复杂角色的锤炼,他的银幕魅力越来越强,一出现就是画面焦点,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他饰演理想型的父亲形象,又与他本人给大众的印象较为契合,哪怕情节出现漏洞,他的表演说服力和凝聚力依然非常强。
第二个方面,是电影在悲情中,加入了不经意的喜剧元素,主要由任素汐和梁超完成,尤其任素汐的表演,明明每句话都带着真切的悲伤,却充满了喜感,许多台词说得人又想哭又想笑,她的灵巧,完全是信手拈来。
而这样的喜剧处理,有效地调节了整体节奏,掩盖了电影进程中的缺陷。
最后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强烈的、满满当当的、甚至有些用力过猛的价值观输出,让人看到主创近乎凶猛的表达欲。
其实这种激烈的表达,既是“超白”组合的惯性,也是当下国产片非常需要的情绪和品质。
经历了《分手大师》和《恶棍天使》,哪怕一直被吐槽“只做演员更好”,邓超也并没有停止过自导作品的项目开发。
底采访他时,他的这部“三年级作品”就已经筹备了两年时间。
而与此同时,他还说有十个项目正在运转中。
类型也变化多端
就连他的粉丝看到这番话,都忍不住开玩笑说他又在“自制毒饼”了。
谁也没有想到,他和俞白眉的野心反而变得更大。
可能这是一种面对负评的反抗心理吧。他们不但要做一部被接受的电影,还要赢取更大面的市场、国民度和口碑。
他们进行了有时代跨度的叙事,力图在中国近三十年的背景下刻画人物,表达主题。于是,我们看到电影融入了北京亚运会、香港回归、98年大洪水等事件,还最终把人物命运定格在中国载人航天飞行成功返程的瞬间。
其实仔细想想,《银河补习班》虽然全面转换了电影类型和题材,但在骨子里,还是与导演的两部前作有着相似之处。
《分手大师》和《恶棍天使》都被主创称为“疯狂喜剧”。
不仅造型和表演较为夸张,
从情绪来看,也都属于强烈的释放、夸张的演绎、激烈的爆发。
而《银河补习班》依旧保留着这种情绪特点。
每一场戏都目的鲜明,情绪饱满,大开大合。
每段情节也都先是直接把人物逼进死角,再让人物去抗争,去进步。
马皓文含冤入狱导致事业尽毁,妻子改嫁,从白领变成蓝领,一辈子想要翻案却屡受屈辱。
小马飞一直遭同龄人欺负,成绩不好沦为后进生,被教导主任当作坏学生的典型多次公开处刑。
马皓文在教育儿子马飞的过程中,一次次以身作则地表现自己不认输的精神,又一次次为了儿子的自由,与学校体制进行对抗。
从与教导主任打赌、考试前带儿子旅游看展,到给教委念作文,每一轮“演讲”都义正言辞,进行着激烈对抗性的观点输出。
而最激烈和极端的,要数反派教导主任的设置,他对马氏父子的恶劣态度已是有妖魔化之嫌,因学习压力过大跳楼的疯子,竟然正好是他的养子,这个设定似乎让剧情显得更为夸张。
许多人诟病,此片不应该将两个负面情节点合并到一个反派身上。
我倒认为,如若不这样走极端,可能会分散注意力,也达不到主创想要的刺激效果和批判力度。
电影中,马飞的实际年龄应该比我大一些,我和马飞的学生时代正是应试教育最令人紧绷的时代,而我的学生生涯也恰好是“纯应试教育”的最后一代。
在我之后,学生们经历了素质教育改革,课本、科目都产生了极大变化,而我自己,由于就读的是考分至上的省级重点中学,高考前度过了压抑的三年。
那三年里,还真的出现了闫主任那样的老师,他们在严厉中传递出的刻薄与蔑视,对我的人生也产生过负面影响,而学生压力过大跳楼的情况,也是在我的身边真实发生过的。
一些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也曾提到,“在教学压力下,老师也往往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于是,当我看到闫主任的遭遇,以及那段漫天白纸的重头戏,除了受到突发剧情的冲击之外,倒没有多么不解,对反派闫主任的打击,是给整部电影针对应试教育弊端的压抑呈现,带来了彻底的释放。
当年的我,因为倾听自己的内心,选择了电影,就像马飞选择了飞行。这一点,相信在少年时代做出自主选择的人们,与这部电影都是相契合的。
临近结尾时,父子矛盾的建立是另一重惊喜,因为在此之前,这对父子的关系长时间过于和谐,在戏剧节奏上需要打破一下。
大马飞对父亲的“背叛”是本片非常狠的一个设计,乍一看有点“人设崩塌”的感觉,这是因为从马飞考上飞行员到成为航天员的十几年时间,他经历了什么,影片并没有给出过渡性的交代。
其实细细想来,一个人少年时在父亲的教育下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建立了自己的人生选择,那么在进入工作,甚至是进入体制、进入更高阶段的优胜劣汰环境中生存之后,他的选择又与更多因素发生了勾连,未必再会将与父亲的关系放在第一位。
当一个人渴望优秀,渴望更高的荣誉,那么一定会在某个层面上忽略他人的感受。
直到眼见父亲离开,他恍然有了触动,在太空中遇到危险后,他才选择了牺牲自己成全他人,没辜负父亲临走时的教诲。
所以,到了这里,影片其实探讨的并不只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优劣,而是直面了一点——教育的成败,是不可能终结在高考、成年或是完成就业选择等任何一个阶段的,这是一个终身的历程。
如果马飞最终牺牲在太空,可能会让这条故事线更加完整吧。
当然,从“技术”角度讲,我国航天员执行这么重要的任务,怎么能牺牲呢?无论如何他都是要回来的。
这也让这条线最终含糊了事,甚是遗憾。
整体来说,《银河补习班》因为想要表达的太多,确实存在用力过猛的现象,但我又认为,这个“猛”对于国产片而言,是一件好事。
许是因为市场环境和审查的因素,这些年来太多的国产片像温吞水一样,没有在各自的主题上制造出矛盾和爆点,引发思考,看过就忘。
而《银河补习班》尽管不那么完美,却让我觉得兴奋和难忘。它丰沛的情感和表达欲,还是能打动不少人,也能带出”教育“这个大主题的一体多面。
6.电影《银河补习班》的影评观后感 篇六
可惜的是从第一部和杨幂合作的《分手大师》到后来拉着老婆孙俪主演的《恶棍天使》,邓超的两部导演作品都成为烂片典型。
后,邓超蛰伏近4年,这期间,邓超主演的《烈日灼心》、《美人鱼》、《影》等多部影片,要么口碑大好,要么票房丰收,影帝和票房帝的称呼他一一加诸在身。
或许是邓超这几年和一批优秀导演的合作,让邓超又有了一试身手的勇气。也可能是做了8年爸爸,邓超想在“父子关系和教育”这个话题上做出表达。
于是,我们等到了他不惜退出跑男拍摄制作的电影——《银河补习班》(下面简称《补习班》)。
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呢?
上映之前,它就是强手如林的暑期档里预定爆款的头号种子选手。
起初,《补习班》与《八佰》《少年的你》《小小的愿望》并称“2019暑期档四大选手”,在接二连三的撤档后,《补习班》成为最受关注的票房冠军候选选手。
从它的预告片和宣传物料看,《补习班》拥有几个核心关键词的卖点——怀旧、父子、教育、国家。
在90年代这样一个充满活力、变幻的时代,流行文化、社会发展都极具独特性,而在这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人,也都成为当下社会的主力人群。所以,主打怀旧风的年代戏元素,令《补习班》在关注度上就高了一度。
在父子情的这个点上,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影响下,一直有种“母爱如水、父爱如山”的刻板印象。可《补习班》却主打起父子关系的卖点,以落魄父亲拯救倒霉儿子的故事来重新激发人们对父子亲情的思考。这绝对是最重要的卖点之一。
既然本片叫《补习班》,教育一定是绕不开的话题,甚至主创和部分观众也把这部影片当做探讨教育体制,思考应试教育弊端的电影。而当下的中国,除了房子,就是孩子。此片的物料满满是对孩子教育的辩论,一定能引来围观。
更令人意外的是,这部影片竟然还有对于爱国主义的渲染和升华,在《战狼2》《流浪地球》等接连成为爆款的情况下,《补习班》大有一片全包揽的“套餐”味道。
上映之后,《补习班》确实卖的不错,首周票房4.3亿。
可口碑下滑(6.6分到6.2分)的影响下,已经很难成为真正的暑期档票房冠军。票房破10亿怕也有困难。
而口碑下滑,无非在于《补习班》卖点虽多但问题也突出。
杂乱无章、叙事无序、人物失真,这12个字,三组词语可以明确概括出它为什么争议巨大,口碑下滑,票房难爆发!
在作者的朋友圈和更广范围的社交网络,有人表达着对这部电影的喜欢,说这部电影很有共鸣感。
可更多人却表达着不满,他们觉得这部影片内容太多却抓不住重点。很多人说它似曾相识,可不是熟嘛,电影有《三傻大闹宝莱坞》、《乘风破浪》、《飞驰人生》、《流浪地球》《地心引力》等多部电影的影子。
《补习班》除了上面的四个主要卖点,还有隐藏的爱情线、背叛平反线等虚线故事。可以说,邓超和老搭档俞白眉真是想给观众一个大大的“全家桶”啊。
举个例子,怀旧元素里随处乱入的年代金曲如《好大一棵树》,年代符号如亚运会、香港回归等等。
在《补习班》你能看到这几年流行卖座电影的一切元素,可是就是看不到核心的表达。
没有了核心主线,那就等同于作文没有主题。金句再多,也是有佳句无佳章。更何况,那金句也是初中生的水平。“今生第一次当爸爸“还抄袭自《请回答1988》!
虽然对影片主题的认知有所差异,但无外乎是父子关系和讨论教育这两个主题。
可惜,两个主题都没有讲好。
叙事混乱,从一开始的奔跑参加火炬传递到后来桥梁瞬间坍塌就奠定了这个片的叙事基调。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影片,总是乱入一些舞台化、综艺化的情节段落,对影片观影体验简直是破坏性的影响。
父子情方面,本片几乎没有展现太多关于父子亲情的隔阂。一个父亲,被判入牢多年,孩子在外被欺,受连累。可父亲出狱后父子俩第一次重逢,儿子拍打两下,父子关系就轻松弥合了?
之后,父亲马皓文开启了“洗脑模式”,告诉儿子一堆金句,其中最让人意外的是那句:你要一直想,一直想,你就能做好地球上的任何事。
这不是唯心主义、夸大主义,是什么?尤其是为了塑造父亲的形象,儿子马飞的形象也大打折扣,让人看不到父子的真正细节互动和有爱所在。
对教育的讨论呢,《补习班》既没有针对应试教育的有效应对方式,也没有展现素质教育的独特价值。
一个反对唯分数论的教育倡导者靠提高分数证明自己,一个呐喊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家长,告诉孩子你给我把分数提上去!
这部影片对教育的思辨几乎为0,只是凭着剥离开的那一个个片段来感动观众,忽悠家长和孩子。
邓超和俞白眉运用对教育的略知一二,攒了一个看上去工整、平稳的讨论教育的影片,最终除了一碗碗毒鸡汤,啥也没有!
故事没有了足够的吸引力,人物自然也立不起来。
在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近10个,可没有一个角色不是功能性的。
举两个例子,邓超饰演的马皓文几乎是一个受难者形象,他很少发脾气,在监狱被欺负甚至都继续闷头干活,只为传播他洗脑式的教育理念。
另外一个就是李建义饰演的阎主任,几乎没有一点教育工作者的正面形象,只是为了和邓超的理念对立而设计出来的人物。
人物失真,令这部电影有足够强的“传销式说教”,所有角色的弧光都黯然失色。
影片杂乱无章、叙事无序、人物失真,那怎么可能出圈吸引到更广泛的观众买票呢?
,邓超导演处女作电影《分手大师》上映收获6.6亿票房。
也是那一年,邓超第一次参加《奔跑吧兄弟第一季》,任职奔跑团团长。
邓超在跑男中的表现机智幽默,融合团队,吸粉千万,真正成为国民男星。后来在他为了电影宣布退出《奔跑吧第三季》的时候,很多综艺迷表达不舍和惋惜。
从一部仍拥有较高流量的综艺里退出,可见邓超对《补习班》寄予厚望,但目前看,导演邓超还是没能咸鱼翻身。
《补习班》从剧本、人物到故事、配乐,明显是主创用心设计过的。可惜,设计过度就成了钻营,观众不是第一次看电影,他们不是要乱炖,而是要佛跳墙。不然,还不如来一个拌黄瓜!
7.电影《银河补习班》的影评观后感 篇七
电影《银河补习班》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讲述了一对父子跨越漫长时光收获爱与成长的亲情故事。影片中的理想主义或许虚无缥缈,但主人公面对的这些真实的困境,却会令观众心有所戚戚,为何一个普通人想活得坦然而有尊严,会这么难么?而且,在这部影片中的教育问题与亲情问题是一个很好的题材故事,可以引起了多数观众的共鸣,但也有人认为却有着不一样的方式向观众灌输着,也就是大众理解的所谓“素质教育”了都。
在这部影片中确实感人,尤其是已经成为父亲的观众,但影片中的煽情却有点刻意,让观众一眼就能识破,尤其是音乐响起时。这表明俞白眉完全属于能力不足,音乐来凑。影片在剧情上也有不少问题。比如说,温饱都得不到保证还能游山玩水,半个月时间马飞从全班倒数直接成为班级前十名等等,一堆不合理的问题。而这和以往类似的《青春派》、《少年班》等教育题材的电影不一样的是,电影《银河补习班》却没有选择以“老师”或“学生”为视角展开叙事,而是选择了以“家长”作为主视角,在表现父子关系之余,也着重探讨和思索了孩子的教育观念。
整部电影没有为观众提供答案,而是抛出了问题,进而让观众透过电影去展开思考。里头强调了“和孩子平等共处”、“用爱去感染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成为朋友”、“鼓励孩子独立思考”、“给孩子创造一种自由的成长环境,不要给束缚”、“不要强迫孩子,而是尊重孩子”等如此这般的理念,也不算绝对正确,但却更为容易让观众接受与认同。尽管《银河补习班》探讨的主题是教育,但其故事线却更偏向于勾勒一对父子在岁月变迁中收获爱与成长的亲情故事。这故事当然也有不少的搞笑元素来营造欢乐氛围,但最后都归于温暖与感动,足以令观众泪目的了。
换句话说,电影都曾因为包含了对“父子情”的表达而令观众大为感动,留下了难忘的观看印象。它们或温柔乐观,或刚毅坚强,或极其现实,或充满想象,但在表达父子亲情方面,都有着触人心弦的情感表达。而对于“父子情”的电影有一个相对个人化的偏见,观众也总觉得,像“父子情”这样的电影想要做好,最重要的不是故事上的跌宕起伏,而是故事表达“情感上的真挚”来。
毕竟观看一部反映父子情的电影时,大多数观众一样不太看好,是因为现实当中观众所理解的“父子情”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往往显得“含蓄”、“沉默”甚至有着“冰冷”的方面缺点存在这,所以想要表现好“父子情”,其实是有难度的。这不单单需要真挚的情感表达,还得打破一些个传统思维了。另外,对于影片在描绘“父子情”的过程中,处理得温暖、朴实且接地气,还是值得赞许的。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银河补习班》中融入在故事与人物背景里的“时代记忆”,会制造很多的感慨。比如说,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的香港回归、的洪水,每一段集体记忆的表现,都能勾起观众的回忆。那首熟悉的《亚洲雄风》,那首《走四方》,那首《快乐老家》,以及一些极富年代感的道具与场景布置,都能很好的满足观众的怀旧心绪。不可否认在这影片的教育与学校传统的教育不同,有孩子的家长观看可能更有体会,教孩子永远不要停止思考或者学校以高分为主。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案例证明传统以高分为主的教育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没有对错。
还有就是电影《银河补习班》还有评价认为最为直观的印象,既不是它带来了多少对过往时代的怀旧之情,也并非对电影中的父子羁绊产生了何般感思,而只有“浮夸”了都,从太空飞行员的设定到妖魔化的教育工作者,从泛滥的煽情到频出的金句,这部电影无时不刻不在向观众灌输着鸡汤,则成为了电影中的洪水猛兽,为了达到自身目的的臆想和夸张化处理,使其所缔结的现实主义,在电影中实际大打折扣。等等等等。
也就是说,在影片的剧情看似是父亲与儿子都有自己的难题,不过对于《银河补习班》是不是一部好影片呢,而电影故事本身所讲述的父子情还是有普遍性的。现实生活中也都曾为人子女,将要或已经为人父母,而大多数人成长中来自父母的教育,以及自己对子女的教育,总有很多遗憾和困惑。而这部电影恰恰是用一种最平凡最温情的方式击中了我们的内心。不管是子女还是父母,都能从中获得感动与思考。诸如此类。
草根评《银河补习班》:温情感人 笑泪齐飞
一
虽然那个年代对我来说有些久远,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在看的时候就总会联想自己的童年,特有感触。可能我跟马飞有相似点,都是“脑子不太灵光”的那种,但不同的是他有一个支撑他鼓励他的父亲,而我的父母和大部分普通父母一样只会硬来 感谢新浪霸霸,虽然白宇没能到场,但我看到了俞白眉老师还有邓超老师,很开心。电影也很不错,比预期的还要好。虽然那个年代对我来说有些久远,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在看的时候就总会联想自己的童年,特有感触。可能我跟马飞有相似点,都是“脑子不太灵光”的那种,但不同的是他有一个支撑他鼓励他的父亲,而我的父母和大部分普通父母一样,想不到那么多吧,就“硬来”。如果以后我有孩子,但愿也能如他这般吧。
二
一部有诚意,叙事跨度很大的影片。通过父子情以及审视当下教育体制优劣来验证一个资质平庸的少年是否可能成为国家栋梁。对影片探讨的教育问题还是很能引起共鸣的。父亲的马皓文不容置疑是一个学霸父亲,他对儿子的启迪并不是填鸭式的教育模式。而是告诉他要独立思考。有一句台词是:上清华北大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你想要做什么,而这些只是过程。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桥,如何把它修好才是最重要的。马皓文的一生有两座桥要修,一座是他内心坍塌的真理桥,另一座是他的儿子。从儿子马文的角度来看,原生家庭的教育和相处模式,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在他的妈妈和校领导口中,他是一个差学生。这是很多孩子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但问题却出在大人身上,他们本身能力的不足,阻碍了孩子的成长。不是每一个人的家长都是马皓文,都能从小对孩子树立正确的逻辑思维。但好在有这样一部影片能够给我们启迪和思考,这是最大的意义所在。
三
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电影选材上,“父子关系”向来是容易缺位的主题,而#银河补习班# 用父爱和教育将看似遥远的“银河”和“补习”编织在一起。作为孩子我们需要补习,补习的内容是要“找到箭靶子”,要“一直想”,要“永不认输”;为人父母者更需要补习,因为好的教育“不是听父母说了什么,而是看他们做了什么”。我们如果都能明白“人生最重要的时刻应该平均分在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而不是取决于某一场考试,那么社会的教育改革也就能寻找到新的方向了,国家也才有资本谈及“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银河”也就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这部电影推荐给所有第一次做孩子、第一次做父母、第一次做教育者、第一次做社会人的我们,因为也许我们并不都像马飞那样幸运,拥有“马皓文”式的爸爸,我们也无力改变自己不够优秀的父辈,但当我们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时,我们可以试着成为“马皓文”。上述所有鸡汤感悟,不是影片中的强行灌输,而是来自影帝超包括其他演员们每一个细微的眼神,来自共情的故事发展。整部电影唯一一处印象深刻的bug,就是东沛大桥坍塌时的五毛特效,真的让我跳戏了。
四
可能之前的提前观影对这部电影的评价比较高,期望比较大,所以我只给了这个分数。看了电影的前半部分,感慨这简直就是让天下的爸爸妈妈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糟糕的父母的一部电影,如果每个人都有自知之明的话。虽然越看,越觉得电影中父亲的教育方式火候薛微有点过,人物的光环薛微的有点大。不是说做要多于说吗,但是还是觉得听到的有点多。可是后半部分,尤其是父子坐在一起谈心的桥段,又感叹对我们这些做子女的讽刺真是一针见血。而且“第一次做父母”和“第一次做儿子”,这些对白的后劲儿真是不小。看完之后,对于很多东西自己真的释然了不少!不愧是献给父亲,送给孩子的一部电影。往大了说,教育也真是时刻都避免不了的话题。让孩子坚持自己喜欢的事,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应试教育体系统治的时代,课题艰难。往小了说,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基础的素质培养,以身作则,放下手机多陪陪孩子,是不是又真的那么难做到呢?套用电影中的一句台词:“为他好,是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借口。如果真的能变好,为什么不每天对着镜子骂自己两个小时。”相信每个爸妈都说过这样的话:你看xxx家的孩子,人家怎么能如此优秀。但是又有哪个父母拿自己和其他家的家长比较,别人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的呢。
五
1、整体来说,电影还算不错,弥补了导演邓超和导演俞白眉在喜剧方面的缺陷,从正剧角度来看,邓超依然是那个影帝。
2、剧本创作方向,套路性的学院派大团圆喜剧,理想主义过于严重,柏拉图式的中国家庭介绍,否决了太多现实主义因素,故意制造太多极端化就有些扯淡了。
3、关于父爱的主题,展现的满分精彩,关于学习方式,关于成长方式,关于求生方式,加上演员的精彩表演,足够具有让家长与孩子一起走进影院的必要。
4、关于教育的主题,从学校角度来说也很有教育警示意义,唯成绩论的高考依然是多年教育改革后的主题,高考后撕书一直是被压抑后最大的狂欢,阎主任这个角色代表了这一教育制度,即便被惨痛的现实打脸,依然不改本色。
5、现实更残忍的是,影片中多次用虚荣的集体主义来践踏个人尊严,从幼儿园跳舞到马皓文背锅,从洪水抢灾到航天员竞选,这种讽刺才是最违背教育初衷的,上梁不正下梁歪在今天依然是从上到下的根深蒂固,不知是剧本有意为之,还是巧合促成。
6、为了创造年代感,电影用了很多不同年代的流行金曲,但就像贴了块狗皮膏药,太恶心了。儿子想爸爸放《弯弯的月亮》,体现父子情放《当年情》,学习生涯成功插进了一段张国荣去世,太尴尬了。
7、虽然是两条故事线并行,但剪辑上毫无创意,交叉剪辑不考虑转折,很容易把观众从渲染好的情绪中突然踹出去,虽能看懂,但至少让我一脸懵逼。
8、关于银河和航天梦的部分属于强加,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凸显出对相关方面的热爱,只是为了剧情,比如外出,而预设了一个概念,甚至都没提过银河,叫什么银河补习班呢?
9、虽然马皓文最终在字幕中获得平凡,但迟来的正义已经不是正义,出狱后所遭受的耻辱可以被自己的名誉顶替,但指责过他的人,内心会有一点点的不安么
10、导演有句话特别有意思,在上海路演时,一位刚刚拿到孩子垫底成绩单的家长说,看完电影,孩子少挨一顿打。导演说,这是最大的成功。
六
邓超的戏已经看过太多年。这些年经过《烈日灼心》的突破和《影》的打磨,的确是越来越好了。影片中很有一些令人起鸡皮疙瘩的片段,如父子狱中对话以及马皓文在洗脸时背对儿子流泪一处,我真的瞬间眼热。可以说邓超演出了绝大多数人心中的“理想父亲”。从整个影片来看,人物设定上仍存在脸谱化的问题,比如母亲、教导主任、班主任等角色,功能性有余而立体度不足;部分情节不够合乎逻辑,有情节为人设服务之嫌,如阎主任对马飞的穷追猛打、班主任和教导主任之间的争执等(btw单身父亲就非得和年轻女老师在一起吗?);另外马飞的成绩进步,除了父亲的正确引导,也不应忽视孩子自身努力的过程。作为观众,完全可以理解两位导演塑造“理想化”的父亲,用影片向上一代致敬、为下一代补课的心态,但既然选择了如此深刻的立意和宏大的现实背景,便不应仅仅满足于完成一部童话。总体而言瑕不掩瑜,影片不出意外一定会成为今夏爆款。各位演员都贡献了精湛的表演,尤其小可乐和孙浠伦两位小演员,将从“缺根弦”到叛逆少年的马飞演得极富灵魂;影片在服化道、布景和配乐上也做足了年代感;父子情的几次起落都有很戳心的爆点,片子对应试教育、家庭教育的反思,相信也能为家长们带来新的思考。最后点赞梁超老师,承担了片中及见面会上的绝大多数笑点,片中老孟这样舍得给孩子花钱、能为孩子又挨老师骂又挨保安揍的后爸也绝对算得上是“理想继父”了吧。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
刚刚看完《银河补习班》4点50的点映场,走在已经不再炙热的路上,行人三三两两,思绪万千。
本来对这个片名不敏感的,甚至有点反感,感觉四不像,但还是冲着邓超去了,邓超演戏还真的是有实力的,可惜他不适合演喜剧片,所以他的分手大师,恶棍天使我到现在都没有完整看过,但他演的烈日灼心,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看过以后,你真是得承认他的演技真的不错。
开头的那一段跟我前段时间看过的俄罗斯科幻片《太空救援》很像,我甚至觉得导演肯定看过这部电影,无论是开头还是最有解决太空飞船的问题几乎都一样,太空救援是太阳能电池板不工作了,而银河补习班是插头掉落了,都是历经千辛万苦解决了问题,我以为会陷入同样的套路,但我错了,中国特有的电影故事打动了我。
最近这段时间我给别人推荐电影基本上推荐的都是印度的电影,无论是摔跤吧爸爸,嗝嗝老师,起跑线,都是能够正视社会负面现象而具有实际意义和正能量的电影,而中国这样的则很少很少,要么就是无脑炒冷饭,要么是情情爱爱,要么就是为了钱而炮制的流水线电影,而银河补习班正视了很多社会现象无论是人性还是教育,但这部影片始终在传递一种情感—父子情,始终传递着一种信念—要寻找和坚持自己喜欢的事情。
整部电影,我不记得我感动了多少次,但我记得我至少有两次眼眶湿润了。当19特大洪水作为电影背景出现时,你会有强烈的电影代入感,当邓超饰演的爸爸在为了抵挡洪水的而建起的坝堤上声嘶力竭的喊着儿子的时候,你真的会感觉他的急切;当解放军因为洪峰要来把他拉下去的那一刻,他的无奈可以从他的身体顺着泥水滑下去看出看来,他的肉体已经因为无助没有力量了。可是他内心却没有放弃,拿过喇叭对着官兵说,再让我说一句话,然后对着滚滚的洪水,用他不认输的信念说着:儿子,看看你的身边有没有可以用的东西。反复说着,就这样反复说着,一个暴雨,洪水肆虐的夜晚,一个拿着喇叭声嘶力竭的父亲,一个被困洪水,寻找父亲,无助的孩子,这样的画面是残酷的,但确是温馨的。
雨水,泪水,汗水,这不是最帅的邓超;但确实是最帅的爸爸。这一刻眼眶湿润了,而后孩子听见了爸爸的呼喊,冷静了下来,当他划着门板,吹着哨子,亮着手电筒在滚滚洪水中出现的时候,我真的流下了眼泪,不知道为什么,我相信,在拍摄这一幕的时候,超哥看着在洪水中出现的那微弱的手电筒灯光的时候,也会流泪。眼泪,不知不觉流出,也许这才是感情。
第二幕已是年老的邓超偶然得知当年是因为他徒弟的陷害才会有大桥的倒塌,所以他很想能够让自己的“大桥”仍然存在,可是儿子却因为领导的一番话,担心他的前程,让父亲不要再继续翻案,这个时候邓超演技真的很好,词语难以形容,台词很符合情境,短又直击人心。先是作了让步,然后又说“爸,是骄傲的人,自从大桥倒塌之后,就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了,唯一的骄傲就是培养了你,现在这样的骄傲也失去了”然后告诉儿子,人的一生,一定要建一座大桥,他的儿子那时并没有明白建一座大桥是怎样的意思,知道在太空上,飞船除了事,他才明白。当飞船解除故障,儿子平安落地,在沙漠里期盼着父亲却没看到,而这时父亲走向他的时候,当儿子抬起头,他们的眼睛相遇的时候,那一刻他们的内心也再没有了间隙,儿子的一句“对不起,我也是第一次当儿子”不仅使父子的感情圆满,也让我的眼泪掉落了下来。
本片不仅感人,而且很多地方都有编剧或者导演对教育,对沟通的一些真实的理解,这些必须是真实走了心的才能打造出来的好剧本。比如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的理解,学习的理解,推的更高一点,还有本片对学习的理解。这也代表了一种社会现实,很多人认为学习就是在学校里学习文化知识,只是在学生时代的学习,本片从邓超嘴里说出了一句台词,让我记忆深刻。当那些高考考的很好的学生在校园里撕书,扔书的时候,邓超说:这就是学习的巅峰和意义吗,学习是终生的。这个观点太正了!!!我认同三千遍!
还有很多父亲跟孩子处理关系细节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我记得在孩子每天夜晚进入梦乡的时候,邓超却在为钱发愁,为自己这个骄傲的人所背负的大桥发愁,有一天,当孩子指着飞机图片对爸爸说这说那的时候,爸爸发火了,大声对孩子吼到“期末考试,能不能考好”孩子被吼蒙了,一把推开了爸爸。然后第二天,爸爸对孩子说:‘对不起,我第一次当爸爸。’这个时候,我想到了我自己。这才是一个爸爸应该做的事情,在思考和探索中做一个好爸爸。这让影片的立意回到了现实,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大片。
还有很多场面和台词让人记忆深刻,看来一刷是不行了。本片很多台词和场景首尾呼应,但有个别有点生硬。另外我要吐槽下,长大后的儿子演技让人看了很别扭,稍微有点突兀。本片的票房和荣誉值得期待,也许会引起一波对学校教育或者对家庭教育的关注。
超哥演技很棒,无论中年还是老年会让你感觉真实,感觉舒服,期望这部片子大爆~
《银河补习班》电影观后感
《银河补习班》这部电影是我期待已久的作品。所以看完点映的激动之余,我就斗胆胡诌几句:
先说说影片的整体气质,一个词形容,就是朴实。剪辑流畅细腻,把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故事,在观众的面前缓缓展开。像是和一个多年的老友对坐饮酒,听他把这些年的经历娓娓道来。即使你早就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局,但你还是会深陷其中,像是打翻了五味瓶,跟着他哭,跟着他笑,为他心疼,为他骄傲。待到故事终了,你再仔细端详他脸上的每一道皱纹,每一根白发,仿佛都在拍着胸脯为这个故事作证。影片用了插叙的手法,穿插剪辑了宇航员马飞目前在太空的困境和儿时和父亲的回忆,把个人的成长经历和自我救赎的过程和国家历史长河中的大事件互相交融,让观众有更深的代入感和使命感。
再说说这部片子的主题之一,教育。作为一个在国内上完初中,经历完残酷的中考,然后在国外一直从高中念到研究生的学子,我觉得我在这个话题上还是蛮有发言权的... 我觉得近年来国内家长对于所谓的“素质教育”走入了一个误区,认为所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是我的孩子要发展多少的兴趣爱好,参加多少高大上的活动和培训,然后与此同时还不能耽误考试成绩。其实不然,正如影片中所表达的,真正的素质教育,是要教会孩子怎样去独立的思考,通过这样的思考找到自己的目标,然后坚持不认输的朝着这个目标奋斗。我曾就读于一所国外的私立贵族高中,我有很多的同学她们脑袋可能没有国内中学生那么“灵光”,在考试上永远“缺根弦”,但这并不妨碍她们积极乐观地生活。因为她们都在朝着自己的梦想努力:有的热爱舞蹈,想要考入舞蹈学院继续深造;有的喜欢跟孩子相处,想做小学历史老师;有的想要做一名军人,于是每天按照部队的标准要求自己... 她们是幸运的,能够确定自己的梦想,然后一直朝其奋斗,那是因为她们的父母和社会没有给她们一个固定的标尺,告诉她们什么样的工作才是“体面”,什么样的成绩才叫“有出息”。反观很多在国外的中国孩子,成绩常年straight A,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一谈及未来的规划或梦想,就只剩下迷惘和惶恐。我看完电影就在想,如果我们的社会也能多一些马皓文,也许我们的孩子就能少一些枷锁和迷茫,多一份自信和勇气。
最后说说演员,作为一位光荣的狗炒米,我感觉我已经无法摘掉八百米厚的滤镜来客观的评价超哥的演技了,所以我这里来说说白宇,作为小白同学的路好,在刚收到他俩合作的消息的惊喜之余,我更多的其实是震惊。就像小白说的,他显老,超哥显年轻,超哥为什么放着那么多的小鲜肉不选,偏偏选了比较“显老”的白宇同学来演自己的儿子呢?但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彻底打消了这个疑惑。大马飞这个角色年龄跨度是18-35,除了样貌上的变动之外,还包括了内心世界的层次和变化。对于这样一个角色,小鲜肉太嫩,8085一代又稍老,只有白宇刚刚好。虽然有些地方还是略显生涩,但整体却不失为一张令人满意的答卷。
《银河补习班》观看心得
这部片不是说就一个点突出诶,它就把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教育融合得很好,也讲述了虽然都是父亲对儿子的爱,但是方法如果不对,可能会用爱绑架了子女的一声吧。
你得知道你的梦想是什么,就像知道箭靶子在哪,然后才是去为你的梦想而努力,这样知道箭靶子的每一次拉弓才有效。
And真的看到电影里的演员就这样活生生地从屏幕里走到你面前的时候,真的是特别特别惊喜了,大爱超哥了。
“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6月10日,由邓超、俞白眉执导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银河补习班》发布了一支教育主题预告,在这个高考刚刚结束的日子里,激发了许多家长和孩子的共鸣。
面对不被老师看好的儿子马飞(孙浠伦饰),父亲马皓文(邓超饰)和教导主任阎主任(李建义饰)立下赌约,一场教育博弈拉开帷幕,父子两人的成长之路就此开启。
从预告片风格来看,这一次邓超导演的作品终于不是喜剧了!大家可能还没忘记邓超前两部导演作品《分手大师》《恶棍天使》,这一部的邓超开始一本正经地演戏了。
暑假观看《银河补习班》有感
那天去看了《银河补习班》。
影片中邓超演的爸爸,是一位桥梁设计师,有妻有子。因为设计了城市大桥,爸爸成为奥运会火炬手。就在距离火炬传递五分钟,爸爸还在给儿子用足球改做地球仪。父爱,从开始就在蔓延。
爸爸一手抱着儿子,一手拿着火炬,自豪感洋溢在脸上。突然,大桥坍塌了!爸爸的设计出了问题,他从城市英雄成为过街老鼠。
爸爸进了监狱,妈妈跟爸爸在狱中办理离婚手续。儿子跟妈妈和继父生活,进了寄宿学校。七年后爸爸出狱,得知儿子要被学校开除,他跟校长打赌,不让儿子住宿,自己给儿子补习,如果儿子成绩成为级部第十名,学校就答应不开除儿子学籍。
像所有单身带孩子的父母一样,爸爸付出的艰辛有目共睹。只是作为一个出狱人员,生活更多了一些不易。他为了和儿子的生活,去工地做民工,去卖血。甚至,为了保护儿子被不良青年打伤。儿子看到爸爸那么勇敢,用纸条写下:爸爸,像你一样勇敢!不放弃
儿子爱上航天,想去看一场航模展。他不顾教导主任反对,从学校偷偷带出儿子,一边旅游,一边给儿子补课。航展的最后一天到达现场,却没票不能进入。爸爸找了附近山头,让儿子从最佳角度看了航展。那一刻,飞机模型呼啸而过,父子俩欢呼雀跃,满足幸福。
回来时遇到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爸爸累了,睡在车上。儿子懂得父亲累了,下车泡面时上错车,父子失散。洪水紧逼,所有人撤退。爸爸哀求武警部队人员,借用喇叭在风雨中呼喊:儿子,如果你能听见,请你看看身边有什么可以用的东西。动动脑子,爸爸相信你会出来的!爸爸相信你!
儿子听到了,并且按照爸爸说的做。终于脱险,父子团圆。
爸爸跟主任的打赌赢了,虽然中间有些周折:儿子的作文被主任打了零分,爸爸去跟校领导理论,为儿子争得分数。儿子成绩进了前十名。
儿子顺利考上热爱的航天专业。在参加重要项目时被领导提醒不要再有他爸爸上报纸的新闻了。
原来,这些年爸爸一直在为自己的事奔走。当年他的设计没有问题。是有人偷梁换柱,才出现重大事故。爸爸说过:桥可以坍塌爸爸不能。他几十次跑法院,被人冷脸冷遇,依然没有放弃。在儿子入选可以完成航天任务时,他也收到法院的消息,自己的案子有了明路。他一脸的喜悦想跟儿子分享,没想到儿子却冷冷地说了一句:爸爸,你的事就那么重要吗?这么多年了,还有几个人记得那件事?咱们可以不折腾了吗?
爸爸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他说了一句话,刺痛我的心。他说:“这么多年,我的教育是失败的。”他默默收好行李离开。边走边跟儿子说:以后你跟别人说起,就说我从进监狱你就跟我没有关系了。
我想,影院里也许有人听到这句话,也许没人在意。也许有人听到有感觉,也许听了心里没留下什么痕迹。我却为这句话心痛不已。父母与孩子,一路走来的付出总以为孩子能懂,父母倾尽所有为孩子圆梦,可有几个孩子知道父母的梦想是什么?父母还有哪些没有实现的愿望?或者,父母还有哪些梦想自己实现不了或许你可以帮他们实现?
所谓的孝顺是什么?只是问寒问暖吗?只是有心无心地陪伴吗?
爸爸一生背负罪名,想方设法为自己洗脱。儿子大了,却把爸爸的心病那么轻描淡写地一句话带过,这世间还有什么比这个不理解更悲凉的事呢?
什么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真正的陪伴是你的骄傲也是我的骄傲,你的烦恼也是我的烦恼。你的愿望我帮你实现,我的肩膀,你一样可以依靠!
儿子乘火箭出发时,爸爸没出现。家属席位空缺。爸爸不愿意打扰儿子,怕儿子受影响。飞行中出现意外,太空舱出现问题。儿子随身带去爸爸当年为他改制的地球仪。里面有一张他当年写给爸爸的纸条:爸爸:像你一样勇敢,不放弃。他勇敢出舱,排除故障,顺利返航。
回来时,爸爸来了。他的头发白了,背也有些驼。爸爸用一句玩笑冰释前嫌,父子拥抱。
不好意思,还是剧透了。虽然国产剧有太多诟病,这部电影也同样褒贬不一。挑毛病的事我不喜欢,我只是看出一个故事里极力表达的父爱。对我来讲,父爱母爱都是如此。只要有一点能力,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不止有父亲,也有母亲。一切为了孩子,几乎是为人父母以后大部分父母的座右铭。只是,只是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被理解,都被善待。都能有人帮着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像当年父母们为了帮孩子实现梦想不惜一切那样。
愿世间所有真爱,都被温柔以待!
银河补习班的观后感
一部让人感动泪下的剧情片,深深触及了全中国父母最敏感和最痛的点,那就是孩子的教育,到底是该:因材施教,挖掘孩子无限的想象力和能力,还是应该按照传统的死板教育,塑造出统一的没有个性化的人才来?
电影通过父亲极具个性化的教育,不循规蹈矩的方法,让一个全校最差的学生,蜕变成为一个全校第一的好学生。而且在高考这个能完全改变命运的时刻,也能遵循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渴望,做出了他自己人生不悔的选择。这份教育也在孩子最后的宇宙冒险中,打破死板的规则,做出最大胆的尝试,从而成就了不朽的辉煌。
电影的最后半个多小时,才使用了特效且效果也非常不错。但电影故事本身所包含的内涵,远远比特效更让人叹服。在崇尚特效的今天,能拍出如此感人至深的电影,确实非常不易。应该说看完这部电影,能让人在欢笑的同时,也眼含热泪,同时怀着一份深深的思索走出影院门口。中国式的教育在统一塑造标准人才的同时,也更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才能和个性,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或许这才是超哥主演这部电影的初衷。
最后作为电影拍摄地的原住民,希望超哥能给我们一个交代,你把我们城市的地标:彩虹桥给拍塌了,是否考虑过我们的感受。毕竟这是我们建德市,第一次参与到能在全国上演的电影拍摄,当地群众对该部电影抱有那么大的期待,最后在影院中只看彩虹的轰然倒塌,那份悲痛和无奈,你可曾知晓和体会?希望超哥能给我们一个说法,或者能给一个续集,让建德人民心中的彩虹桥,能安然完美的展现在全国观众眼前。
电影《银河补习班》影评
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式父与子的故事,但又透着点“非中国特色”的意思。
电影从航天员马飞(白宇 饰)的回忆说起,时间退回到举国上下大办亚运会的那一年。男足冲奥、香港回归、九八洪水、张国荣去世……一首首老歌串起了整部电影。这些极具年代感的元素,让《银河补习班》被打上了怀旧电影的标签。其实,怀旧只是外壳,喜剧也不过是表现方式,父亲形象的建立和对畸形教育制度的批判,才是电影的两条主线。
因为肢体不协调而被老师封了个“缺根弦”称号的小马飞,因为自己设计的大桥在通车前坍塌而沦为阶下囚的马皓文(邓超 饰),两个主角从一开场就带着点悲剧色彩,这也让观众为他们之后跌宕起伏的人生捏着把汗。
而导演也很配合地满足了观众的“愿望”,让马皓文和马飞这对父子,总是时不时地被命运玩弄,以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方式遭受着磨难,这让他们短暂的快乐看上去更加弥足珍贵。
一别七年,妻子带着儿子马飞改嫁,出狱的马皓文被千夫所指。父子俩的重逢是在全校的批判大会上,不巧被批判的主角就是马飞,而见证了全过程的是马皓文。
以这样一种尴尬的方式重逢,让马飞的气恼多过兴奋。他气父亲没有如约回来,也气他差一点错过了自己的成长。十几岁的孩子,自尊心比天大,他更气自己为何会让父亲看到他不好的哪一面。
尽管他可以站在全校面前被教导主任教训,并且嬉皮笑脸不以为然,但他不能允许自己在父亲面前活得如此不优秀、甚至是糟糕。因为这像是一种食言,父亲没有遵守回家的承诺,而他也没有做到“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应有的样子。
都说女生会有恋父情节,其实男生又何尝不是。马飞对父亲的依恋,从小到大,从始至终,都没有改变过。
大桥坍塌时,他没有认为父亲失败;父亲坐牢,他被厂子里的小孩追打,他没有埋怨为何摊上这样的父亲。七年,当再次重逢时,他的第一句话是“为什么不回家”,而不是“都怪你坐牢”。这大概就是全片的温暖所在,不煽情,却润物无声,就像父爱本来的样子。
发射升空前记者会上,那个空缺的位置,就像是马飞心里的残念。无论那个人在与不在,他永远在心里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这次,邓超在片中塑造的父亲形象,抛弃了他在喜剧片里一贯的“不正经”。就算桥坍塌,他的人设也全程不崩塌:
替全厂抗下所有罪,有担当;面对别人的指责、嘲笑不反驳、不解释;面对老婆改嫁,不闹腾。
他好像从来都是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唯一的不让步,就是在对儿子马飞的教育上。当所有人,甚至马飞自己都认为自己不行时,他依旧保持着许三多式不抛弃不放弃的乐观。
他会用身体力行的方式影响马飞;他总告诉马飞“你可以”,而不是“我是为了你好”。在他的眼中掌握思考的能力,远比考高分本身重要。快乐学习,快乐玩耍,真正的散养教育。
而与之相对的,则是剧中“唯分数至上”的教导主任这个角色。他顽固守旧,只看分数,而疏于对学生身心的关心,甚至对自己的孩子也不例外。在他的世界中,不允许有不优秀存在。所以,他逼疯了自己的儿子,又在不知不觉中差点将其他孩子逼疯。他就像是站在马皓文对立面的一个反面教材。
片中,插播了一段马飞作文中虚构场景。而教导主任就像是太后身边的那个太监总管,坚韧而盲目地维护着他所效忠的主子和早就该分崩离析的封建制度。
马飞从倒数第一的差生变成了航天员,从一个从小就被老师认为“缺根弦”的孩子变成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航天英雄,这无疑是马皓文和他散养式教育的成功。
有人说马皓文就像《阿甘正传》中阿甘的母亲,或许吧,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了大多数人眼中的异类。
巧的是,在看完《银河补习班》后刚好又看了另一部电视剧,剧中男主向妻子保证:我的孩子得接受最好的教育。虽然是爱和责任的提现,但这样的台词还是有点触目惊心。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在重点学校接受教育,取得高分、考上好大学的孩子,就是好的教育、就是成功吗?就像马皓文所说:考上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最终目的。可惜,不知道有多少家长可以明白这一点。
难得看到邓超用很“正经”的方式来演绎喜剧,两个半小时的电影中有欢笑也有反思,但电影也不可避免地带着此类电影的一些通病。
马皓文用一己之力挑战唯分数至上的教育制度,这可能表达了很多人的心之所向,但除了套路,也让他的形象显得过于高大。加上老孟和教导主任这两个父亲形象的衬托,让马皓文这个父亲更近乎完美,好像除了坐过牢这个污点几乎无所不能,甚至连坐牢也是遭人陷害、替人顶罪。
而马飞又绝壁比阿甘聪明得多,这让他总能在危难中遇到转机:被困洪水中靠自己想办法获救,航天器出问题靠他的机智果敢得以修复。虽然电影尽可能地让马飞这个学渣的逆袭变得合理,但剧情中还是疏于对马飞努力过程的刻画。这就很容易让观众在为主角成功而感叹的同时,潜意识认为逆袭是件很容易的事,甚至产生只要努力就会成功的错觉。不过,事实并非如此,至少在《银河补习班》中,主角除了聪明和努力,还是要命运施舍点运气的。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
电影以航天员马飞的采访为始,在回忆中插入了他小时候和父亲马浩文(邓超)的片段。讲述了一个逆境中的父亲,如何培养孩子。
孩子从小被老师说缺根弦,到同学们欺负喊他缺根弦的外号,紧接着父亲背黑锅入狱几年,出狱回来,以后在杂物间里心痛的感觉到他错过了孩子的成长。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父亲,他觉得自己的儿子肯定行,从来都是鼓励言传身教,培养出了一个出色的儿子!
‘一直想’三个字,被少年马飞写在了床头,父亲教育他要一直想,要动脑筋想办法,不要停下来,少年马飞演技超赞,眼神里都是戏。
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现在,培养出来的孩子都像模具里刻出来的一样,我们期待能有更多独特的个体。
现在这个社会,有太多像马飞的“妈妈们”,一味的打骂,甚至只顾赚钱让孩子上好学校就以为可以成才,可以上清华北大。
我希望可以多一点马飞的“爸爸们”,培养孩子要鼓励,要自身言行端正再言传身教。
还是强烈推荐有孩子一族去看看。天下父母爱都一样,但是以怎样的表达方式才能够被孩子接受并改变真的非常重要。
《银河补习班》影评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银河补习班》之后都在感叹“邓超终于拍出了一部真正走心的电影作品。”是的,与邓超的其他电影作品不同,这部《银河补习班》是一部探讨父子关系和当代教育的有意义的电影。
很显然,四十不惑的邓超开始了自己人生的新思考。在生活中,作为两个孩子的爸爸,邓超身上的责任是重大的。加上回想自己的年少时光,也曾有自己被开除妈妈去学校找老师讨说法的经历。人到四十,的确会发生人生观的巨大改变。这一次邓超和俞白眉联合执导的《银河补习班》,充满了对当下现实社会的种.种思考,通过一个家庭反映整个现实社会,这部电影是做出了有诚意的贡献的。
因桥梁意外事故而入狱7年的马皓文(邓超 饰),错过了孩子成长的7年。出狱后的爸爸马皓文第一时间回到家里,想要看看儿子,未曾料到,因为自己入狱的事情,导致儿子已经成为了一个叛逆的“不学无术”的小孩。当校长想要放弃儿子的时候,作为爸爸的马皓文却信誓旦旦与校长争辩,自己的儿子是可塑之才,并非煤球变不成钻石,并且立志要用一个月的时间改变儿子,提高他的成绩。
这样的剧情可能人人都很熟悉,无论是作为孩子还是家长,我们生活中或多或少的出现过这样的场景,但是否每位家长都能够在孩子遭遇老师或者校长质疑的时候,拼命的护住孩子,相信孩子?或许不是所有家长都能有马皓文这种冲劲儿。马皓文给所有家长上了一课,的确,作为孩子的父母,首先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孩子的叛逆也好学习成绩差也好,归根到底都是很多种因素造成的,而原生家庭和学校教育两方面都是不能忽略的。
错过孩子的7年成长,爸爸马皓文都没有放弃儿子。把儿子带回家后的爸爸,没有让儿子去背书,而是给他讲了一些人生的道理,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感化了孩子。马皓文最常跟孩子说的就是“不要停止想”,在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只要你去想,去思考,总会找到解决办法。他希望用这样的理念让孩子爱上爱考,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片中还原了年那场大洪水,当小小的儿子被困于水中的时候,马皓文没有放弃对儿子的寻找,他找来一个大喇叭向洪水深处大喊,他希望儿子可以听到,并且他一直引导儿子不要怕,不要停止想,看看旁边有什么,想办法自己救自己。就这样儿子真的听到了爸爸的呼唤,并且开始试图寻找身边能承载自己的物件,最终通过儿子独立思考,找到了一个门板、一块破布、一根棍子、一个手电筒,就这样他划着自制的小船,拯救了自己。
当然,生活中的哲理还有很多。并非爸爸的一句“不要停止想”就能解决问题。可电影试图为我们传达一种声音,那便是教育的意义。无论的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不应该是死记硬背的,大多还是实践出真知,既要引导孩子们的兴趣,又要给予他们一个人生前进的方向,不至于太茫然,也更会接近成功。
8.银河补习班电影观后感 篇八
《银河补习班》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马皓文被冤入狱,错过了儿子马飞七年的童年成长时光,但他出狱后,第一时间找回儿子,陪伴儿子成长,教会儿子思考的重要性,教会儿子不认输的精神,鼓励马飞要有理想,并为了理想不断努力,也帮助了马飞用一个月的时间从倒数第一的成绩考进年级前十,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个故事。
看了这部影片,我很感动,哭得稀里哗啦。马飞被卷入洪水中,大声求救却没有人听见,这时,他的爸爸也在岸上撕心裂肺地喊着马飞的名字,迟迟不肯离开,最后的危险到来之前,爸爸用扩音器再一次引导马飞,用自己的智慧自救,并告诉马飞爸爸很信任他,最终马飞顺利回到了爸爸的身边。这让我学会了,平时要注意观察,并积极开动自己的脑筋多思考,方法就在我们身边,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9.电影《银河补习班》观后感 篇九
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道德,体育。即使你成绩再好,面对与你的永远都是更加高的要求,我曾经对自己说过,加油,努力,初中三年考上理想的高中,也许自己就可以和网上视频里的那样,在高考完的时候将所有的试卷都撕下来从四楼丢下去,就可以望着漫天白纸纷飞,想着,那场面一定很震撼,一定很美好!
但最后,马浩文说。他们如果真正热爱学习,那就不会将试卷丢下,就不会发泄自己的内心。是吗?好像是的。我们多想将自己的压抑都发泄出来,只要放假,不论是谁都开心,没有作业,更是无法用言语表达。马浩文带着自己的孩子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去亲身享受学习的美好。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是在屏幕前感慨,流泪,不做作业?不可能!请半个月假去看航空展?更不可能!我们只能在家里,在学校里,看着窗外的天空,那般的美好,原来天是那般的蓝,为什么我们眼里都只是白色的试卷,窗外的世界那般美好,为什么我们只是拘泥于手机电脑里的虚拟世界,为什么我们不能去迈开第一步,接着的迈开第二步,去试试看马浩文的教育方式。还是,仍是被心中那个“不可能做到的”给打败,相继的望而却步?
10.电影《银河补习班》的影评观后感 篇十
电影《银河补习班》深度聚焦父子亲情和家庭教育,温暖又不失深度地展现了一段跨越30年漫长时光的动人故事。主人公马皓文(邓超饰)和儿子马飞是一对不同寻常的父子。马皓文始终相信所有人眼中的“问题少年”马飞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对马飞强烈不满的教导主任阎主任(李建义饰)与马皓文立下年级前十名的赌约,马飞到底能否“脱胎换骨”?
影片中,李建义饰演的阎主任是一个严肃、古板的老学究,始终坚持“煤炭变不成钻石”的理论,“唯成绩论”让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子走上悲剧,但反而让他对待学生更加变本加厉。对于这个角色,老戏骨李建义将这个严厉的阎主任刻画得入木三分,有观众表示:“李建义老师的教导主任实在太太太真实了。”、“看到他就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
【电影《银河补习班》的影评观后感】推荐阅读:
《我和我的祖国》电影观后感 《我和我的祖国》电影影评07-18
2019《奔跑的少年》电影观后感影评11-17
电影《一条狗的使命》观后感影评08-01
电影《被光抓走的人》观后感影评09-16
《愤怒的小鸟2》电影观后感以及简短影评08-21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心得影评11-27
《叶问4》电影观后感影评10-08
《误杀》电影观后影评以及观后感悟07-11
金刚川电影观后感个人影评11-19
2019《友情以上》电影观后感以及影评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