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2024-10-04

2021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精选13篇)

1.2021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篇一

底前取消事业编制

对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20前将全部转企改制。转制单位注销事业单位法人,核销事业编制!在职职工也会转为签订劳动合同,而不再是原有的事业单位聘用合同。

这类事业单位主要有:工程建设、维修、养护,工程勘察设计,市政公用经营与作业,经营性水利工程管理,农场、园艺场、养殖场、苗圃和经营性林场等农业养殖(种植)机构,技术开发类科研,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商业性地质勘查,招投标代理,一般性评审认证,咨询服务,评估鉴定,面向社会的培训机构,宾馆,招待所,经营性康复疗养,房屋修缮,物业、车辆服务,部门文印机构,投融资,担保,粮食收储,物资、图书、仪器设备供应,非时政类报刊,一般文艺院团,影剧院,影视音像制作销售,演出中介,新闻媒体的印刷广告发行传输等经营部分,电影制片厂及其他各类公司(厂)等。

去年3月财政部、税务总局、中央宣传部就联合发布通知,指出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鼓励转为企业。

(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五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12月31日之前已完成转制的企业,自1月1日起可继续免征五年企业所得税。

(二)由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五年内对其自用房产免征房产税。月31日之前已完成转制的企业,自201月1日起对其自用房产可继续免征五年房产税。

(三)党报、党刊将其发行、印刷业务及相应的经营性资产剥离组建的文化企业,自注册之日起所取得的党报、党刊发行收入和印刷收入免征增值税。

(四)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中资产评估增值、资产转让或划转涉及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契税、印花税等,符合现行规定的享受相应税收优惠政策。

此次改革像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已经非常明确,到年底前全部改企。

转为企业的人员失去事业编,其工资待遇按单位的收支情况进行发放,若效益好的单位,职工的收入影响不大,若效益差的单位,职工收入将会下降。

改革后人员去向

事业单位人员三种不同类别,一类是承担行政职能的,二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三是从事公益服务的。

1.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参公事业单位)人员

未来或转为公务员或安置到其他事业单位

这个去向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呢?

1)对于完全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如果调整为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其人员可转为公务员,但编制不得突破政府机构限额和编制总额。

2)对于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如果将属于政府的职能划归行政机构后,任务不足的事业单位予以撤销或并入其他事业单位,其人员也随之分流。

这类事业单位职能任务:

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海事和航运管理(港口管理),公路行政管理,道路运输管理,动物卫生监督,移民管理,文物管理。

2.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人员

对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2020年前将全部转企改制。转制单位注销事业单位法人,核销事业编制!

在职职工也会转为签订劳动合同,而不再是原有的事业单位聘用合同。

3.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人员

公益类事业单位是大头,是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这类事业单位情况比较复杂,需要区分情况、精准施策。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和为机关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差异较大,基本功能不同,服务对象不同,运行机制不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改革重点也不同,需要区分情况实施不同的改革举措。

1)公益一类

公益一类包括:

①教育类: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公益性宣教机构(党员电化教育、讲师团等),考试机构等。

②科研类:基础研究或社会公益性科研等。

③文体类: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美术馆,科技馆,群艺馆(文化馆),文物考古保护,文献情报,广电信号传输和技术监测,出版物审读,体育运动项目管理等。

④卫生类:疾病(疫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计划生育服务,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⑤社会保障类: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经办和公积金管理,优抚安置,法律援助,婚姻登记,公共就业服务,社会福利机构,公益性残疾人康复机构,老龄妇幼工作机构,学生资助管理,离退休干部服务等。

⑥公共安全类:人工影响天气,防汛抗旱防火,应急救援指挥,无线电监测,人防指挥保障,信息安全保障,重要或应急物资储备等。

⑦社会经济服务类:基础测绘和公益性地质调查,农机安全监理,经济社会调查与统计,渔业船舶检验,植物检疫,地震监测,环境监测,网络监测,工程标准定额,自然资源保护,纯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流域河道管理,园区管理服务,水文(水资源)监测,价格监测,价格认证,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生态公益型林场,公共资源交易,土地整理储备,实行无偿服务的农业技术推广,乡镇(街道)综合为民服务等。

⑧行政辅助类:质量稽查,食品药品稽查,国土监察,环境监察,安全生产监察,劳动保障监察,交通运输监察,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城市综合执法,农业监察,林业监察,水利监察,财政监察,节能监察,旅游监察,卫生监督,知识产权管理,档案管理,水土保持监督监测,散装水泥管理,政策研究,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政府投资和经济责任审计,财政资金评审支付,政府资金和项目管理,举报投诉维权,电子政务,土地房屋征收与补偿,金融协调与服务,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驻外省市联络机构等。

2)公益二类

公益二类包括:

①教育类:普通高中,普通高校,技工技师和职业院校,电大函授及远程教育,老年大学,幼儿园等。

②科研类:基础应用科研等。

③文体类:需要重点扶持的文艺院团,文化宫,公园,体育场馆,体育训练基地,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

④卫生类:非营利性医疗保健,职业病疗养等。

⑤社会经济服务类:人才交流服务,人防工程管护,对外交流服务,种苗良种培育,混合经营型林场,准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公益性地质勘查,实行有偿服务的农业技术推广等。

3)公益三类

公益三类包括:时政类报刊,广播电视,彩票发行,公益性规划设计,土地房屋权属登记,公益性培训机构,公证,重要涉密文印机构,经济仲裁,殡葬服务等。

国家已明确:今后高校和公立医院会取消事业编制,但保留事业单位的性质,未来高校和公立医院将实行全员合同聘用制,让事业单位真正成为干事业的地方。

取消事业编制后

这类人工资可能上涨

一、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

“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完善聘用制度,加强聘用合同管理,建立符合不同行业、专业和岗位特点的公开招聘制度,实现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

二、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健全岗位管理制度,研究制定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岗位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的调整办法,开展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组织实施工作,完成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推行工作,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三、定期调整基本工资标准

“十三五”期间,国家将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定期调整基本工资标准,逐步提高基本工资占工资收入的比重。同时,国家将推进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

取消事业编,

并不是砸掉饭碗,

而是为了更好地挖掘人的潜能,

提升公共服务效率。

>>>点击下一页阅读更多关于20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2.2021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篇二

在上个世纪90 年代兴起, 并在西方发达国家取得了较大成功的新一轮绩效预算改革, 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 其强化政府预算为社会大众服务的理念, 强调预算支出的责任和效率, 要求在预算编制、 执行、 监督的全过程中更加关注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 要求政府部门不断改进服务水平和质量, 花尽量少的资金、办尽量多的实事, 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使政府行为更加务实、高效。

目前, 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职工总数59.22 万人, 在职职工28.61 万人, 中央管理的地勘行业单位9.52 万人, 在职职工4.66 万人, 随着地勘单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 对地勘单位的绩效预算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地勘单位要取得更好的发展, 在抓住机遇的同时, 更需要构建一个合理、 科学的绩效预算体系, 以此来保证财政预算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利用完整、科学、合理的预算体系来促进整个地勘单位的发展和进步。

二、地勘单位绩效预算的概念阐述

绩效预算是指事业单位以及企业将公共支出目标、实现目标所需要进行的活动以及完成这些活动所需要的资金三者联系在一起编制的中期预算, 并将中期预算转化为具体的年度预算。 预算执行结束后, 以经济性、 效率性和效果性的3E标准 (E- conomy, Efficiency, Effectiveness) 评估预算执行情况, 并根据评估情况分析预算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改进预算管理的过程。 通俗的讲就是对活动、目标以及资金三者合理有机的结合, 然后通过一个科学的分析和整合以实现整个地勘单位利益的最大化。 在地勘单位绩效预算的实施过程中, 关键的一点就是需要在充分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再进行绩效预算的分析和整合。

三、地勘单位绩效预算构建的重要性

确切地说, 所谓的绩效预算体系是指在当前的市场经济运行下, 各个单位和部门在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和阶段之后所采取的一种符合实际发展需要, 加强对整个单位或者企业资金管理的一种客观性的选择和要求。它不仅是单位内部资金平稳运行的需要, 更是整个单位经济发展、 运行体系建设的需要。 绩效预算体系的构建不仅可以较好地去评价地勘单位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还能对整个预算起到监督与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 地勘单位进行绩效预算,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资金链进行有机的整合, 通过绩效预算的分析, 促进地勘单位资金使用有目的、 有方向, 对专项经费和自筹资金进行充分、合理的分配, 以节省单位的资金消耗, 实现资源的真正合理有效的配置。构建一套完善科学的绩效预算体系, 既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也是地勘单位自身发展的根本保障。而如何构建地勘单位绩效预算体系, 需要我们吸收和引进先进的绩效预算理论和思想, 同时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

四、地勘单位绩效预算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前, 地勘单位绩效预算制度的建立既缺乏理论指导, 又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构建和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如:预算的编制未能反映工作成果或产出绩效;预算编制僵化无法适应突发状况; 预算执行变成预算消化; 绩效衡量与预算评价受到制度和技术的限制; 预算绩效评估中的预算目标制定和绩效衡量存在博弈现象等。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集中体现在:

(一) 观念落后, 认知不足。 当前, 不少地勘单位以及工作人员对绩效预算缺乏科学的认识, 而且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认为绩效预算只是单方面的对经济领域的物质生产而言的; 也有人认为地勘单位当前应该把绩效和预算分离开来, 绩效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预算的进行; 从事绩效预算工作的相关人员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不够, 遇到问题时, 不能及时加以解决, 只能凭主观臆断。

(二) 绩效预算的基础相对薄弱。 当前, 地勘单位对绩效预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财政以及财务收支方面, 对绩效预算的推广和实施也是采用传统的手段和方法, 没有将绩效预算中的经济性以及时效性结合起来。 随着地勘单位的不断发展以及绩效预算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 单纯定量的预算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预算的管理要求, 需要将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相结合, 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绩效预算, 只有这样, 才能最大发挥绩效预算的价值, 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地质工作者的能动性。

(三) 预算基础资料失实。 预算标准是对预算资料的科学性的把握, 只有在预算资料充分真实的情况下, 才能得出最有价值的预算报告。 也就是说, 作为预算标准的资料必须建立在真实与合理的基础之上。 预算标准不真实, 直接导致绩效预算结果的不真实。 而当前, 部分地勘单位提供的预算资料不够准确, 甚至是失真的, 导致绩效预算的标准并不可靠, 缺乏针对性, 会给整个预算结果带来巨大的风险。

(四) 绩效预算工作的相关制度体系有待完善。 完善的绩效预算管理制度, 是绩效预算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目前, 由于地勘单位缺少科学完善的绩效预算制度体系和必要的职责体系, 造成各相关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 职责混乱等。

五、地勘单位构建和实施绩效预算的思考

(一) 打破传统思维模式, 大胆创新和实践。 这需要我们摆脱传统的绩效预算模式和限制, 树立预算部门的权威性, 成立特定的监督部门, 对绩效预算工作进行充分的监督, 以确保其公开、公正。 同时通过广泛的宣传、培训, 提高全员、全部门参与意识, 以确保在绩效预算实施过程中获取最全面、最准确的信息。

(二) 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 完善、 科学的制度体系是绩效预算取得良好结果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制度体系才能充分保障绩效预算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目前绩效预算制度的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首先, 要对绩效预算给予充分的立法和保护, 保障其合法地位和权威性。其次, 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标准和制度规范来保障其良好的运行。 再次, 提高预算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保障绩效预算的效率性和价值性。最后, 要深化顶层设计, 提高绩效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和执行力。 地方政府、财政部门、预算部门、地勘单位主管部门等应出台与地勘单位绩效预算有关的意见或办法, 构建绩效自评、重点评价、第三方评价和专家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机制, 提升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和公信力, 为政府决策提供客观真实的参考依据。

(三) 建立绩效预算模型。 建立统一的绩效预算模型, 既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节省地勘单位在绩效预算方面的人力和财力支出, 提高工作效率, 又可以为地勘单位实施绩效预算提供客观的模版, 这对地勘单位的发展帮助很大。 根据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2012 年度研究报告表明, 所调研的15 个非试点省 (区、市) 的230 个单位 (包括局机关) 有201 个单位建议划为公益类, 有1 家单位建议划为经营类, 显而易见, 绝大多数地勘单位更倾向于被划分为公益类。 其理由是, 多数地勘单位都认为, 地勘单位在矿业权配置、 土地变性、 财政扶持、 税收减免、 住房补贴、 养老保险等各项政策均落实不到位的前提下, 经营性资产缺乏积累, 不具备转为生产经营类的条件。 特别是在地质找矿战略行动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 公益性地质工作应该得到加强, 地勘单位要充分发挥找矿主力军的作用, 因此地勘单位主体应划为公益类。 因此, 绩效预算的构建应重点结合这一现状, 对公益一类、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绩效预算构建统一的模型, 着重考察地勘单位发展资金、勘查专项资金等申请依据的合理性、使用的合法性、成果的实效性。 而针对改制为企业的, 则构建企业绩效预算模型, 纳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体系当中。 构建绩效预算模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 明确机构职能, 搜集基础资料, 合理确定量化指标和定型范围;第二, 编制预算;第三, 通过专家审议、职工或社会公众评议等构成的评审系统, 进行多层面监督考核;最后, 由抽签确定的外审专家以及单位内部具有独立审计地位的人员构成的审计小组, 对预算进行绩效审计。 根据审计结果, 确定是否采取经费奖励、 经费扣减、或者缓批、停批新项目等措施, 并为以后绩效预算的改进和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在构建绩效预算模型中, 我们可以发现, 它是与PDCA循环法环环相扣的。 P.D.C.A.即Plan (计划) 、Do (实施) 、Check (查核) 、Action (处置) , 是从事持续改进 (改善) 所应遵行的基本步骤。 具体流程可见下图。

(四) 制定绩效实施的战略规划。地勘部门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充分结合绩效预算理论的基础上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战略规划。 可以3- 5 年为一个阶段, 然后各部门之间需要根据制定的战略规划严格加以执行, 并且在进行绩效预算的过程中, 要以制定出的战略规划为总的目标和标准。 同时, 在每一个分阶段战略完成时对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时进行总结和分析, 以便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及时加以调整和完善, 推动地勘单位绩效预算向深层次的发展。

六、结语

地勘单位未来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无论是服务于公共需求、 民生需求和公益性的地质工作, 还是服务于资源保障、产业需求的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 都面临快速增长的需求。 推进地勘单位分类改革, 无疑会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 是大势所趋, 而构建和实施统一的地勘单位绩效预算也将成为提高投入产出比的重要内容。 在目前形势下, 地勘单位需要积极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绩效预算理论知识, 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来构建一套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绩效预算体系, 唯有如此, 地勘单位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才能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摘要:随着地勘单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 对地勘单位的绩效预算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地勘单位的特点, 建立起一套符合实际需要的地勘单位绩效预算体系, 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研究目前在相关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对形成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地勘单位实际, 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绩效预算体系, 以此来保障整个地勘单位绩效预算的顺利施行, 并在充分发挥地勘单位资金效能的同时, 为地勘单位做大做强、做细做精提供一些帮助, 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经济利益。

关键词:地勘单位,绩效预算,模型,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孙国明.当前事业单位预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与实践, 2012, (2) .

[2] .陈全民, 杨秋林, 李建新.中西方政府绩效预算环境比较[J].经济论坛, 2011, (2) .

[3]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2012年调研报告[EB/OL].http://www.calre.net.cn/cys/dybg2012.html.

[4] .财政部.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gov.cn/gzdt/2011-07/

3.分类改革促事业 篇三

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意义重大。这既有利于社会进步、民生改善,也是保持经济和社会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201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500美元,已经进入到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从国际经验看,进入到这一阶段后,对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要求会更高。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 各项社会事业能否健康发展,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最关键的是能否构建一个目标明确、发展稳定、运行高效的服务体系。在我国,承担各种社会事业服务职能的主要是事业单位。目前,全国各级各类事业单位机构总数有120多万家,从业人员总数超过3000万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及广大职工功不可没。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国家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一方面,不断增加投入,强化服务能力建设,同时,也对社会事业发展的诸多体制及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内容涉及事业单位组织管理方式以及行政管理体制的很多方面。有关改革探索的成效很突出,主要表现为社会事业领域整体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各级各类机构以及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全面提高。 但也必须看到,受多方面体制因素以及一些迫于特定时期特定问题的政策选择影响,我国社会事业发展尤其是事业单位管理和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非常突出的问题。比如,在社会事业领域,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还没有理顺,既有部分领域政府“管”得过多问题,也有部分领域过度利用市场机制问题;受财政体制及行政管理体制影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很多社会事业发展还很不均衡;在政府和事业单位关系方面,既有部分领域行政干预过多问题,也有放权过度和约束不足问题;在激励机制选择方面,部分领域鼓励“创收”并允许创收收入与职工薪酬和福利挂钩,导致一些机构行为目标出现偏差,公益性弱化。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不利于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社会矛盾。 鉴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事业单位的重要功能以及当前社会事业领域特别是事业单位运行中的不足,必须在充分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化改革。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促进社会事业更加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好的服务。同时,也要让事业单位的数千万职工受到激励和鼓舞,充分调动积极性。 分类是改革的基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特别强调了对事业单位的分类,这是顺利推进改革、完善管理、促进相关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之所以强调分类,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事业以及事业单位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企业等经济组织。我国目前的事业单位包括了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以及农林水技术服务、广播影视出版等很多行业,不同行业的内在规律和发展特点差别很大。另外,即使在同一行业内部,也都有不同类型机构,比如教育领域有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机构,卫生领域有公共卫生机构和不同类型医疗服务机构,科技领域有基础科学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以及技术推广机构等。即使同一领域内的不同机构,内在运行规律也都有很大差异,不可能用统一的模式进行管理。所以,必须分类组织,分类管理。这也是国际上的普遍做法。 另一方面,还与我国目前事业单位的实际构成有关。受传统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目前事业单位中,除提供教科文卫等公益性服务的机构外,还有一些与政府公共服务目标无关或应通过其他方式进行组织管理的机构。比如,有一些主要承担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职能的机构,还有一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不具公益性、完全可以以企业方式按照市场原则运作的机构。这些机构和人员虽然数量不多,但由于定位不清,带来了不少矛盾,必须通过改革加以解决。承担行政职能的要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且不具有公益性的要转制为企业。这样,既有利于更好地理顺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更好促进公益性社会事业发展。 在分类问题上,还有两点需要强调:一是必须进一步明确分类标准。《指导意见》明确,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细分为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在这方面,过去改革试点中有不少经验教训需要认真总结。另外,目前不少机构往往兼有不同属性的社会功能,对此,也必须在充分考虑不同社会功能属性的基础上予以区分并采取不同处理方式。二是在分类后的管理方式选择也必须进一步细化。比如,义务教育、基础科研、公共卫生等机构都已经明确为公益一类,但这些机构的运行规律有很大不同,不可能按照完全一样的组织管理方式,必须根据各自特点,实施更有针对性的管理。其他不同类型机构也一样。 事业单位改革重点 事业单位改革,核心是要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未来一个时期,需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理顺政府和事业单位的关系。政府是社会事业发展的责任主体,事业单位则是具体服务职能的承担者。因此,首先要明确政府与事业单位各自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对政府来讲,基本责任主要包括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通过财政投入或其他筹资策略确保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同时,要对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服务质量和价格以及财务收支、资产等实施监管;对事业单位来讲,在获得政府必要经济以及其他政策支持、员工权益得到保障的同时,基本责任是必须完成政府确定的公益服务目标。 鉴于相当长时期以来,在对事业单位的管理问题上,既存在一些领域管的过多、也存在一些领域放权过度、约束不足等诸多问题。《指导意见》提出的基本思路是推进“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推进政事分开,就是要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关系,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方式,减少对事业单位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强化制定政策法规、行业规划、标准规范和监督指导等职责,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管办分离”的目标是进一步完善管理,不是简单的部门间管理权调整,更多强调的是依法、合规监管,更加突出目标和结果监管。同时,完善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形成权责对等的管理机制。 第二,根据不同类型单位特点,改革并逐步完善事业单位治理方式。为确保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健康运行,必须在分类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治理方式。一是要根据不同机构特点,明确活动目标、行为边界以及活动方式,并以严格有效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赋予事业单位一定自主权,但赋予什么自主权要充分考虑国家和社会目标以及机构特点差异,并且要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二是要完善决策机制。相当多事业单位直接服务于社会公众,需要逐步建立以理事会、董事会等为主且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集体决策和监督机制,同时强化公开、透明和问责。特殊类型事业单位可采取特殊管理方式。三是要完善管理方式。事业单位需要突出国家和社会目标,政府按社会目标规范机构,机构按既定目标规范内部活动方式和员工行为,不宜过分强调“对内负责”。职工权益保护属另外范畴。 第三,完善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如何评价事业单位绩效是直接关系社会事业发展目标和事业单位行为方式的重要问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事业单位承担的是公益服务职能,主要目标是创造非物质财富、提升社会资本、促进社会公平等。所有这些与企业目标都有很大差异。因此,对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绝对不能像对企业那样以经济和财务指标为主,而是要看既定投入水平下相关社会事业发展和国民福利的改善状况。 事业单位及广大职工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执行者,其自身也有利益诉求,需要受到合理保护。因此,建立并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从国际经验看,需要根据不同类型机构特点,建立合理的薪酬和福利制度、人事制度以及考核、问责、奖惩制度等。由于事业单位差异性大,激励机制的设计很难有统一模式。但有一点需要强调,对事业单位的激励和约束,需要更多突出相关事业的目标完成情况、成本和费用控制状况、公众福利改善状况以及公众满意度等,绝不能把服务提供者的利益简单与服务收入等挂钩,以避免利益目标冲突。在这方面,过去有不少教训需要总结。 注重综合配套,稳妥推进改革 顺利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并实现社会事业大发展、人民群众得实惠、广大职工受鼓舞的目标,改革的方式方法选择也很关键。 第一,要在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时,同步推进运行机制的改革和调整。近年来,国家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未来,还会进一步增加。在增加投入的同时,必须着力扭转过去一段时期因投入不足等因素所导致的一些运行目标和方式扭曲问题。重点是明确服务属性,规范财务收支和资产管理,建立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和广大职工提供优质服务的积极性。 第二,要处理好宏观指导和地方探索的关系。事业单位改革涉及面大,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尤其是要鼓励地方积极探索和试点。但必须强调的是,各种社会事业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同时,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之间也并非永远一致和统一,因此,强化顶层设计和对地方改革探索的指导,建立“试错”和“纠错”机制意义重大。 第三,要平衡好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事业单位改革涉及机构和人员众多,有关改革也是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改革过程中必须注重利益关系的平衡。比如在薪酬制度、人事制度以及社会保障改革方面,既要平衡好事业单位与其他公共部门之间的关系,也要平衡好不同领域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另外,还有一部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机构要逐步转制为企业,虽然总量并不大,但也必须处理好社会保险关系衔接等大家关注的利益问题。对此,《指导意见》都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和要求,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操作性政策。 除了上述几个问题外,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还需要其他相关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比如要进一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尤其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社会事业均衡发展。还要进一步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以强化宏观规划,实现不同社会事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同一领域不同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研究员)

nlc202309031529

4.2021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篇四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活垃圾分类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议和全省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议精神,按照有关文件要求,进一步明确任务、细化措施、夯实责任,切实将全县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建设,将生活垃圾分类作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抓手,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不断完善县城管理和服务,打造宜居生活环境。

(二)基本原则

1.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各镇人民政府、城关街道办要引导居民逐步养成主动分类的良好习惯,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

2.城乡统筹,因地制宜。坚持城乡一体化,因地制宜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按照全县垃圾分类情况,结合现有转运、处理处置设施,统筹布局各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的建设。

3.完善机制,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借鉴和引入其它地区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大胆探索,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技术创新,利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提高生活垃圾分类效率。

(三)总体目标

到2021年底,全县人居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提升,力争90

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建立健全符合我县实际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不断完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探索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大数据管理云平台,生活垃圾分类前端感知能力和中后端监督管控能力得到提升,各类宣传活动广泛开展,工作氛围浓厚。

二、设置设施标准

(一)生活垃圾分类设置标准

按照相关要求,生活垃圾分类实行“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分类标准。鼓励各单位和居住小区根据区域内再生资源体系发展程度,对可回收物细化分类。

易腐垃圾。主要包括:居民家庭日常生活中产生的食物残余和食物加工废料等易腐性垃圾;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产生的蔬菜瓜果垃圾、腐肉、碎骨、蛋壳、畜禽产品内脏等易腐性垃圾;居民日常生活以外的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中的食物残余和食品加工废料等餐厨垃圾。

可回收物。主要包括: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旧纺织物、废玻璃、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纸塑铝复合包装等适宜回收循环利用和资源化利用类的废弃物。

有害垃圾。主要包括:废电池(镉镍电池、氧化汞电池等),废荧光灯管(日光灯管、节能灯等),废温度计,废血压计,废药品及其包装物,废油漆、溶剂及其包装物,废杀虫剂、消毒剂及其包装物等。

其他垃圾。主要包括:污损后不宜回收利用的包装物、餐巾纸、厕纸、尿不湿、竹木和陶瓷碎片等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垃圾。

(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设置规范

实施范围内应当按照规定,设置分类收集和存储容器。分类收集容器由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按照规定设置。

公共区域:学校、医院、行政办公区、住宅小区等区域设置可回收物收集桶(含塑料、纸张、金属、玻璃投放桶,单桶容积为240L)、有害垃圾桶和衣物捐赠箱。原则上每栋建筑物一楼设置一组易腐垃圾、其他垃圾收集桶,单桶容积为240L。

有条件的公共广场、商业中心设置可回收物收集桶(240L)、有害垃圾桶、易腐垃圾收集桶(240L)、其他垃圾收集桶(240L)。

建筑物内:人员密集型的公共建筑楼(学校等)二楼及以上设置可回收物收集桶、其他垃圾收集桶,单桶容积为120L。人员分散型公共建筑(办公等)楼二楼及以上设置可回收物收集桶、其他垃圾收集桶,单桶容积为60L。住宅性质建筑楼二楼及以上不设置垃圾桶,由住户将垃圾收集后投放至一楼的垃圾收集设施。

村组:全县28个行政村设置可回收物收集桶和有害垃圾收集桶。4镇1办分别设置易腐垃圾收集桶和其他垃圾收集桶,单桶容积为30L。可回收物收集设施,大部分为智能收集桶,同时配备少量的普通收集桶,以便无法操作智能系统的老人及儿童投放。其他类型垃圾桶均为普通收集桶。收集桶设置数量根据人口和服务范围综合考虑后确定。

三、工作内容

(一)生活垃圾前端分类工作

各镇(办)、社区承担辖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主体责任,负责统筹协调本辖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落实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专项经费,负责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村规民约条款。县城管局负责统筹指导推进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县农业农村局负责各镇(办)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等工作。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力度,落实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明确辖区内办公场所、居住区域,公共区域、经营场所等管理责任人;按照生活垃圾分类设置设施标准,在所有实施区域合理配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并做好维护和管理;以党建为引领,发挥镇(办)、社区基层力量,强化组织动员,形成共建共治,引导居民群众参与生活垃圾分类,逐步养成主动分类的良好习惯。

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城管局、卫健局配合单位: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二)易腐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工作

鼓励采取市场化运作或者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建立规范易腐垃圾收运体系和服务,逐步替代“低、小、散”的非正规易腐垃圾收运队伍,规范易腐垃圾分类收集容器设置,引导居民单独投放易腐垃圾。加强餐厨废弃物管理。按照“便利、可控”的原则,科学合理配置易腐垃圾专用收运设施,实现易腐垃圾分类收集、计量等功能,建成覆盖全县的易腐垃圾收运网络。建立台账制度,落实易腐垃圾从产生、收运到处置的三联单制度,记录易腐垃圾的种类、数量、去向等。严格落实作业规范,做到“日产日清”,运输过程采用密闭专用车辆运送,坚决杜绝“混装混运”。

牵头单位:城管局

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城关街道办办事处,教科局、住建局、卫健局、市管局等有关职能部门

(三)可回收物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工作

逐步探索建立规范可回收物收运体系和服务,引导市场化环卫服务公司向镇(办)、社区延伸,逐步替代非正规可回收物收运队伍。努力规范可回收物分类收集容器设置,引导居民单独投放可回收物。按照“便利、可控”的原则,科学合理配置可回收物专用收运设施,尽可能实现可回收物分类收集、计量等功能。探索优化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清理并规范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规范县城收旧行为,鼓励实施企业化运作,促进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两网融合”。努力加大对再生资源回收的政策扶持力度,健全废纸、废塑料、废玻璃、废衣物等再生资源回收促进机制,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健康发展。探索搭建再生资源区域物流调控平台,畅通各类再生资源回收和加工再利用渠道,推动再生资源规范化、专业化、清洁化处理和高值化利用。

牵头单位:工信局

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城关街道办事处,城管局、市生态环境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等有关职能部门

(四)有害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工作

规范有害垃圾分类收集容器设置,引导居民单独投放有害垃圾。按照“便利、可控”的原则,科学合理配置有害垃圾专用收运设施,实现有害垃圾分类收集、计量等功能。规范有害垃圾中转运输,坚决杜绝“混装混运”,强化有害垃圾中转运输过程污染控制,防止污染事故,确保环境安全。按规定建立台账制度,记录有害垃圾的种类、数量、去向等。

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

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城关街道办事处,城管局、工信局、住建局、卫健局、市管局等有关职能部门

(五)达标单位创建工作

在公共机构(包括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团体)、车站、体育场馆、演出场馆等公共场所单位)、相关企业(包括宾馆、饭店、购物中心、超市、专业市场、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商铺、商用写字楼等)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达标单位创建工作,定期对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单位进行检查和指导,并把“达标单位”作为示范点打造的基本要求。2020年,动员部署达标单位创建工作,在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开展达标单位创建活动。明确创建单位名单,完成60

的达标单位创建目标。

牵头单位:城管局

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城关街道办事处,卫健局等各有关职能部门

(六)示范片区创建工作

以居民社区为重点,按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技术导则(试行)》组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工作,制定《2020年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试点)工作方案》,建立示范片区基础台账;同时,进一步细化完善示范片区创建标准,规范示

范片区创建工作;加强对物业服务企业的行业管理,督促物业服务企业配合相关职能部门监督管理示范片区垃圾分类情况,指导业主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

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城关街道办事处,城管局、住建局等有关职能部门

(七)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工作

加强舆论宣传工作,安排部署电视台、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充分运用其宣传平台,传播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营造垃圾分类人人有责、人人动手、人人共享的社会气氛;充分发挥文明城市测评的杠杆作用,把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实施情况列入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创建评选活动中,强化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宣传知晓率;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分类知识宣传活动,利用户外显示屏、高杆广告、广告牌、公交车站等固定载体,公交车、出租车等移动载体持续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努力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牵头单位:县委宣传部

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城关街道办事处,融媒体中心等各有关职能部门

(八)学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切实从娃娃抓起,将垃圾分类知识和要求纳入学前及义务教育教学内容,以幼儿园到初中的学生为重点,加强垃圾分类教育,推动垃圾分类知识进校园、进课堂,积极开展校园内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宣传和推广工作。积极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搭建学校、家庭、社区互动平台,推动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良性互动局面。2020年,每月开展1-2次生活垃圾分类课堂教育,至少开展1次宣传活动,利用宣传栏、手抄报、国旗下讲话等多形式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教育。

牵头单位:教科局

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九)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工作

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妇女群体的作用,构建广泛的社会动员体系,组织各类志愿者队伍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把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做到进社区、进小区、进家庭,进村入户。2020年,各镇(办)要组建1支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发挥党建引领,党员示范带头作用,每月组织党员志愿者至少开展1次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宣传活动,向居民宣传普及分类知识。组织大学生村官、驻村队伍开展多形式的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每月至少1次,在学校和社区开展面向学生和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广泛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发挥巾帼志愿者作用,发动组织全县妇女及家庭开展多样的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每季度至少1次宣传活动,依托各类特色活动载体,面向广大群众和家庭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讲解宣传,充分发挥妇女群众的家庭骨干作用,带动广大妇女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分类。

牵头单位:文明办

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城关街道办事处,妇联、团委等有关职能部门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体制机制。

城管局、农业农村局牵头,加强工作统筹、完善标准规范,加强对县城城区、各镇(办)、社区的指导,要坚持管理重心下移,夯实社区、镇(办)工作基础,形成党建引领,居民、居委会等多方力量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协调各方的作用,及时研究解决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县级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加强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单位要切实承担主体责任,明确部门职责分工,指定专人负责,建立协作联动机制,落实相关工作人员,因地制宜探索生活垃圾分类模式。

(二)强化财政保障。

发挥中央、省、市建设投资引导带动作用,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设施建设。县、镇(办)财政合理承担所需资金,将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经费纳入预算,整合资源、调整结构,转变支持方式,确保垃圾分类收运处理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通过PPP、特许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推行市场化服务计量收费模式。

(三)加强法制保障。

从法治层面对生活垃圾分类设施体系建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源头减量、监督管理、保障措施、政府和公众分类责任义务、公民行为规范、奖惩机制等方面予以保障,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规范长效。逐步将垃圾分类纳入物业服务标准体系,引导物业企业参与垃圾分类管理,保障物业企业在垃圾分类管理过程中的合法权益。鼓励通过制定居民公约、村规民约等方式,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居民自治。

(四)严格督查考核。

5.2014事业单位改革分类目录 篇五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指将现有事业单位按照社会功能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2014年事业单位改革分类的目录内容。

一、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的,认定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1、完全或主要承担行政职能,行使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裁决等行政职权;

2、承担的行政职能,必须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或中央有关政策规定的依据;

3、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承担行政职能的,必须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或中央有关政策规定明确授权(即明确指向事业单位)。

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海事和航运管理(港口管理),公路行政管理,道路运输管理,动物卫生监督,移民管理,文物管理。

二、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

(一)公益一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的,认定为公益一类:

1、面向社会提供基本公益服务,或仅为机关行使职能提供支持保障;

2、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

3、不从事经营活动,其宗旨、业务范围和服务规范由国家确定。

(1)教育类: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公益性宣教机构(党员电化教育、讲师团等),考试机构等。

(2)科研类:基础研究或社会公益性科研等。

(3)文体类: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美术馆,科技馆,群艺馆(文化馆),文物考古保护,文献情报,广电信号传输和技术监测,出版物审读,体育运动项目管理等。

(4)卫生类:疾病(疫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计划生育服务,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5)社会保障类: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经办和公积金管理,优抚安置,法律援助,婚姻登记,公共就业服务,社会福利机构,公益性残疾人康复机构,老龄妇幼工作机构,学生资助管理,离退休干部服务等。

(6)公共安全类:人工影响天气,防汛抗旱防火,应急救援指挥,无线电监测,人防指挥保障,信息安全保障,重要或应急物资储备等。

(7)社会经济服务类:基础测绘和公益性地质调查,农机安全监理,经济社会调查与统计,渔业船舶检验,植物检疫,地震监测,环境监测,网络监测,工程标准定额,自然资源保护,纯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流域河道管理,园区管理服务,水文(水资源)监测,价格监测,价格认证,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生态公益型林场,公共资源交易,土地整理储备,实行无偿服务的农业技术推广,乡镇(街道)综合为民服务等。

(8)行政辅助类:质量稽查,食品药品稽查,国土监察,环境监察,安全生产监察,劳动保障监察,交通运输监察,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城市综合执法,农业监察,林业监察,水利监察,财政监察,节能监察,旅游监察,卫生监督,知识产权管理,档案管理,水土保持监督监测,散装水泥管理,政策研究,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政府投资和经济责任审计,财政资金评审支付,政府资金和项目管理,举报投诉维权,电子政务,土地房屋征收与补偿,金融协调与服务,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驻外省市联络机构等。

(二)公益二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的,认定为公益二类:

1、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或主要为机关行使职能提供支持保障,可面向社会提供与主业相关的服务,依法获得服务收益;

2、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

(1)教育类:普通高中,普通高校,技工技师和职业院校,电大函授及远程教育,老年大学,幼儿园等。

(2)科研类:基础应用科研等。

(3)文体类:需要重点扶持的文艺院团,文化宫,公园,体育场馆,体育训练基地,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

(4)卫生类:非营利性医疗保健,职业病疗养等。

(5)社会经济服务类:人才交流服务,人防工程管护,对外交流服务,种苗良种培育,混合经营型林场,准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公益性地质勘查,实行有偿服务的农业技术推广等。

(三)公益三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的,认定为公益三类:

1、具有一定的公益属性;

2、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可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

时政类报刊,广播电视,彩票发行,公益性规划设计,土地房屋权属登记,公益性培训机构,公证,重要涉密文印机构,经济仲裁,殡葬服务等。

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之一的,认定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1、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营利为目的;

2、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不属于政府必须提供的公益服务范围;

3、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够且应当通过市场获得。

工程建设、维修、养护,工程勘察设计,市政公用经营与作业,经营性水利工程管理,农场、园艺场、养殖场、苗圃和经营性林场等农业养殖(种植)机构,技术开发类科研,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商业性地质勘查,招投标代理,一般性评审认证,咨询服务,评估鉴定,面向社会的培训机构,宾馆,招待所,经营性康复疗养,房屋修缮,物业、车辆服务,部门文印机构,投融资,担保,粮食收储,物资、图书、仪器设备供应,非时政类报刊,一般文艺院团,影剧院,影视音像制作销售,演出中介,新闻媒体的印刷广告发行传输等经营部分,电影制片厂及其他各类公司(厂)等。

6.2021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篇六

调研组各位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国办发„2011‟37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1‟28号)有关文件精神,积极稳妥分类推进我县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和有关指示要求,我县认真组织学习,积极宣传,精心准备,随时迎接省市下达有关事业单位分类 改革任务。具体汇报如下:

一、*县事业单位概况

目前已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全县事业单位共有***家,编制*****名(含*家未核编事业单位****名),在册正式工作人员*****人。

(一)事业单位分类

我县已全部完成事业单位的分类工作,事业单位分类完成率达100%。

1.列入分类的事业单位有***家,编制*****名,其中: 已确定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有**家,经费全部为 财政补助,编制为***名;

未确定类别,但明确需还政于政的事业单位有*家,经费全部为财政补助,编制为**名;

公益一类的事业单位有***家,编制为****名(其中财政补助编制为****名,经费自理编制为**名);

公益二类的事业单位有***家,编制为****名(其中财政补助编制为***名,经费自理编制为***名);

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有*家,经费全部自理,编制为***名。

2.不列入分类的事业单位有***家,编制***名,其中: 派出机构**家,编制***名,经费全部是财政补助; 群团**家,编制**名,经费全部是财政补助。

(二)事业单位负责人职数

全县***家事业单位共核负责人职数***名,还有***家事业单位负责人职数未核。

(三)事业人员构成

截止2013年底,我县共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人,其中教育系统****人,卫生系统****人,其它行业****人;若按从事的岗位来分,其中从事管理岗位的****人(七级职员*人、八级职员***人、九级以下的****人),从事专技岗位的*****人(其中具有正高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具有副高专业技术职务的***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助 理级及以下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工勤技能人员***人(技师**人、高级工***人、中级工及以下***人)。

二、我县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从2010年开始至今,除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外,主要完成以下几项工作:

(一)事业单位岗位设臵工作

截止2013年11月份,我们已完成了全县大大小小***家事业单位的岗位设臵工作,共设臵岗位******个,完成聘用*****人。

(二)已完成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

2012年3月,我县出台《**县其它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办法》,绩效工资水平按*****元/年核定,基础性工资占绩效工资总量的60%,人均*****元/年,其中岗位津贴系数按最高1.73,最低1.0确定,有效调动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三)已完成行政类事业单位参公上报

共完成**家行政类事业单位,涉及***名事业编制的参公上报工作。

(四)人员流动限制措施

自从市人事局2012年11月1日召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推进会议后,我们严格按会议要求,对当前有涉及到改革改制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的,一律暂缓,对生产经 营类事业单位相互间选聘慎重处理。

(五)成立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领导小组

为加强我县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确保事业单位改革的顺利进行,县政府决定成立**县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全县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各项工作,协调全县分类改革与行业体制改革的关系,研究解决全县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中涉及的有关重大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要加强领导,我县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后,对分类推进全县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各项工作起统筹协调作用,为研究解决全县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中涉及的有关重大问提供组织保障;二要分步推进,根据先易后难的原则,对哪些创收能力较强的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先进行改革,直接转为企业,部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可下放体制转为企业,今后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给予一定补助,其它事业单位根据上级政策逐步推进;三要政事分开,目前我县行政机关有很多的事业干部混岗(因为公务员编制不够),但为了培养干部,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又有公务员去兼任的,一些事业单位承担着行政职能,一些行政机关又管着本应交给事业单位或社会中介组织的事务。同时,我县行政编制在10人以下的单位很多,领导职数一占用,办事员职数不够,官多兵 少。所以首先要进行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理顺职能,机构整合,干部归位,健全管理机制;四要保证稳定,保证稳定就要取得上级领导机关的支持,保证改革政策方案坚定不移地进行。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是上级部门要加强指导,加强改革方案的顶层设计,保证政策上下一致性;二是要上下联动,每个系统上下口径一致,协调推进,减轻基层压力。二是已上报参公管理的单位要抓紧审批,能否批准要尽快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让基层事业干部安心。

五、改革思路举措是否可行探讨

(一)将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 对经费自理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应该可行,主要困难是这些事业单位的人员不愿改制,阻力大,我县原已改制的新华书店部分工作人员尚在上访。建议下定决心,克服阻力,推出相应的优惠政策,采取老人老办法,核销该事业单位的编制,但暂时保留原有事业人员的身份,原有事业人员只减不增,在一定条件下可流动,新进人员不再有事业人员的身份,以保证转制。

(二)研究类事业单位成立独立研究机构

研究类事业单位成立独立研究机构要慎重,众所周知,我国的科研机构“小、散、多”,原科研机构大多是根据行 政区域和层级来设臵,科研机构的设臵今后应从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我国的优势,站在国家层面来考虑,保证科研人才、资金的最有效的使用,更多地掌握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但市县级研究类事业单位普遍比较小、科研力量弱、创收能力弱,如我县的农科所、环科所等单位就形同虚设,对哪些单位应属于研究类事业单位很难界定,更多的是属于技术服务和技术推广,今后现有的研究类事业单位应重新定位,建议慎设。

(三)行政类事业单位由县政府直管 1.存在的主要困难

行政类事业单位都有行政管理或行政执法职能,如何处理好县政府与这些行政类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的关系至关重要;我县划分为行政类的事业单位普遍存在“人数较少、职能单一”的现象,如果由县政府直管不仅造成机构升格和人员膨胀,更会形成“政出多头、五龙治水”的格局,这和中央的机构改革政策是相悖的。

2.建议

对现行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要按照转变下放职能的要求,取消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并适时调整职能。一是依据法律、法规和中央有关政策规定,明确主要承担行政处罚和行政监督等职能的事业单位,目前不具备转化条件的,暂予以保留,在过渡期内继续按照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 规定履行职责;二是无法律、法规和中央有关政策规定,但经批准承担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要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调整为相关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并按规定程序审批;三是既无法律、法规和中央有关政策规定,又未经政府和机构编制部门批准承担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其职能应划归行政机构,原机构予以撤销或并入其他事业单位。

7.2021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篇七

——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 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 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 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今后, 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 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和机构编制等方面改革取得明显进展, 管办分离、完善治理结构等改革取得较大突破, 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 为实现改革的总体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实行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意见要求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分类人事管理, 依据编制管理办法分类设岗, 实行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完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为核心, 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要求的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结合规范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实施绩效工资, 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对其他事业单位按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慎推进的原则, 实施绩效工资。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改革进程, 探索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绩效工资管理办法, 分步实施到位。完善事业单位工资正常调整机制。

——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政策, 逐步建立起独立于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险体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 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基金单独建账, 实行省级统筹, 基本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 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 妥善保证其养老待遇水平平稳过渡、合理衔接, 保持国家规定的待遇水平不降低。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制度。统筹考虑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离退休人员养老待遇水平。

——取消公益事业单位行政级别。改革公益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 逐步取消行政级别。要强化事业单位公益属性, 进一步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健全制度, 充分调动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真正激发事业单位生机与活力, 不断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和效率, 促进公益事业大力发展, 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益服务。

——事业单位改革不搞“一刀切”。必须始终坚持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不同社会功能、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事业单位的改革要因地制宜, 稳步推进。条件成熟的可率先改革, 暂不具备条件的允许过渡, 不搞“一刀切”。各行业事业单位改革要继续在既有改革部署和领导机制下推进。各地要在中央总体部署下, 结合当地实际对事业单位改革做出具体安排。

8.2021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篇八

为进一步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政治核心作用,推进党建工作创新,繁荣党建文化,自动化系党支部决定在全系党员中开展“X”特色党建品牌创建活动,为提高创建活动的实效性,保证创建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结合我系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特色党建化建设为主线,紧紧围绕“技能人才”培养为中心,突出系党建工作转型创新,充分发挥系党组织和党员在惠及学生终身发展,服务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育科学发展方面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提升系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二、基本原则

(一)遵循党章、依法创建的原则

严格按照党章的规定,在总结系党建工作成功经验,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系特色党建品牌的创建工作。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

紧紧围绕党的建设中心任务和教育教学中心工作,用特色品牌建设的理念、方法和机制,提升学系党建工作的效能,不断增强系特色党建品牌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三)与时俱进、突出特色的原则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正确处理群体与个体之间、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切实把创新贯穿于特色党建品牌创建的始终,努力使特色党建品牌富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和行业特色。

(四)因校制宜、务求实效的原则

紧密结合系党建工作的实际,求真务实,遵循规律,讲究方法,扎实推进,不断增强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使创建特色党建品牌与学校各项工作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三、创建基础

在X活动中,紧密结合自动化系实际,突出实践特色,围绕中心工作,全体党员进一步认清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强化了组织意识、纪律观念,真正把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到具体行动上,基本达到了“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为开展特色党建品牌建设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四、创建目标

以特色党建品牌建设为载体,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创先争优活动的成果。把创建特色党建品牌活动与党日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紧密结合起来,与系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构建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新平台,形成主题突出、创意新颖、上下联动、富有实效的党员教育体系。

以特色党建品牌建设为动因,强化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凡事要求党员增强责任意识,参与的每件事要有亮点,在每个岗位上要有作为。通过强化党员责任教育、党员管理和党务培训,树立一批富有先进性、具有代表性、体现时代性的先进典型,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好、本职业务精、作风扎实过硬的党员队伍,充分发挥党员在各个工作领域的领衔作用,在推进特色强系、文化强系中率先垂范,多做贡献。

以特色党建品牌建设为契机,完善对党员目标管理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对特色党建品牌建设的立项选择、组织实施、监督考核、协调推进、宣传动员、总结深化、展示成果等方面严格规范,建立并形成党员达标考核和党员目标管理的评价体系。在党员目标管理考核中,把参与特色党建品牌建设的党员完成项目情况和质量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从而进一步调动广大党员参与特色党建品牌建设的积极性,保证特色党建品牌活动的有序开展。

五、创建特色品牌名称、主题及内涵

(一)特色品牌名称

X

(二)特色品牌主题

增强师生责任意识创建职教特色系部

(三)特色品牌内涵

让师生在担当责任中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为每一个学生的成才打好基础,为每一个学生的美好人生奠基;为每一个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让教师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用各自的责任引领自身的行动。

六、方法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

采取多种形式,认真组织宣传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发动广大党员教师积极投入到特色党建品牌创建活动中来。组织党员和教师开展创建特色党建品牌大讨论,集思广益,确定支部特色党建品牌的名称和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明确目标,分解责任,落实创建措施,建立一套创建特色党建品牌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措施,形成规范、科学的工作运行机制。把特色党建品牌的定位过程变成宣传发动和增强党员教师服务意识的过程。

(二)具体实施阶段

第一步:整合资源,创新创优

认真总结党建工作中的好举措,好做法,充分挖掘、整合系现有的活动资源,在特色品牌建设过程中形成新思维、新口径、新语言、新内容、新途径、新举措,促使特色党建品牌项目有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特色党建品牌建设,整体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二步:捕捉亮点,形成特色

有亮点才有活力,有特色才有发展。随着特色党建品牌建设活动的开展和逐步推进,要不断梳理活动思路,调整活动程序,充实活动内容,反思活动效果,采集活动信息。在活动形式、活动载体、活动内容等方面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优,捕捉亮点,形成特色,扩大活动特色品牌的生命力,张扬特色品牌项目的感召力。

第三步:加大宣传,扩张影响

利用党日活动,向广大党员宣传特色党建品牌建设的动因和意义,提高党员积极参与特色党建品牌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总结阶段

在自查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组织党员、群众对系“X”特色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评议。

七、预期成效

1.党员素质的整体提高:“X”的特色党建品牌建设,使每位党员都能增强责任意识,发扬恪尽职守的责任精神,在不同岗位、不同层面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2.党组织战斗力的提升:特色党建品牌建设,有利于彰显党员教师的带头作用,从而突出党组织的号召力。党员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党组织战斗力提升是联动效应,特色品牌树立了,个人素质提高了,党组织的威信与影响自然就会提高。

9.2021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篇九

为贯彻落实《x县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精神,促进全镇国有资产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根据《x县清产核资及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开展资产清查,掌握全镇资产总量和分布情况。

(二)依托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存量资产使用效益分析,加大对全镇国有资产的统筹调控力度,避免国有资产低效运转和闲置浪费。严格规范资产出租、出借操作程序,通过市场化运作,努力实现资产使用效益最大化。

(三)通过规范处置流程防止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

二、方法步骤

(一)组织工作。为加强领导,保证资产清查工作顺利进行,镇政府成立“撮镇镇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领导组”,统一制定工作方案,组织实施资产清查工作。按区域组成长乐、龙塘、镇区三个清查小组,并按资产大类:土地与房屋构筑物,通用设备及专用设备与电气电子及通信设备,文化体育设备与图书文物及陈列品、无形资产,交通运输设备与及家具用具及其他类四大类进行具体分工。

(二)清查内容。按照实际情况盘点现有各类资产。要完整、准确地填报镇政府及所属各单位实际拥有和控制的资产以及债权债务情况,不得瞒报、漏报,严禁弄虚作假。

(三)内部公示。各单位对清理、核实的资产,必须进行不少于一周时间的内部公示。举报电话:。

(四)时间要求。清查小组与各单位经内部公示后将核对无误的清查表于xxxx年10月15日前报送镇财政所,由财政所组织实施在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系统软件中进行录入工作,并于11月20之前通过网络上报的方式将资产信息上传到县财政局。

三、工作要求

(一)各部门要认真学习《x县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积极配合,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各部门在开展资产清查工作过程中,必须据实进行,不得弄虚作假、营私舞弊。

(三)各部门要认真做好资产清查工作,接受单位、个人反映资产清查情况和问题,跟踪资产清查进展和质量情况。

10.2021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篇十

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公益性”。面对当前社会的新形势新要求,事业单位在提供公益服务方面呈现出不小的局限性,公益服务质量不高,资源配置不合理,公益服务的各项配套政策不够完善,相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明显滞后。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管办不分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迫在眉睫。

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高事业单位整体素质和社会效益,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合理划分事业单位类别,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是推动事业单位各项配套政策实施的依据和重要保证。所谓“分类改革”,即以社会功能为依据,把事业单位分为三类: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即行政类、经营类和公益类。改革不以机构名称、经费来源等为依据,而是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单位承担的职责和特点,合理划分。不同类别的事业单位,有不同的改革方向。

二、分类改革后事业单位的发展走向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成后,划分为行政类的与机关对接,划分为经营类的与企业对接,划分为公益类的则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根据目前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情况来看,转变为行政机构和改制成企业的单位数量不多,大部分都保留在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行列。如何充分发挥事业单位积极性、管理好公益类事业单位是分类改革成功的重要标志。目前,机关和企业的配套政策已相对完备,下面主要谈谈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发展走向。

(一)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法律体系

行政机关管理依赖《公务员法》,企业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管理,事业单位虽然出台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但竞聘上岗、考核等单项制度只有框架,相关细则不是很具体。人事管理的单项政策规定也不健全,很多还是依赖行政命令、行政审批来管理,尚未形成完整的政策法规体系。今后的一段时间,应逐步完善配套政策法规体系,研究制定竞聘上岗、考核等单项配套规章,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政策法规体系。让广大事业单位有法可依,严格按法律法规管理事业单位。

(二)强化事业单位公益属性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旨向和目标就是使事业单位回归其公益属性,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坚持以人为本,把提供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原则。事业单位都是公立机构,资产属国有,其设立、注销和编制都是由政府决定的,所需的各项经费都来自于政府拨款,这些鲜明的特点注定事业单位的根本属性是公益性。不管社会如何发展,经济如何发展,事业单位公益性是不会变的。

目前事业单位的公益现状是,可以是纯粹的行政机关,也可以具有行政和公益服务的双重职能,在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还可以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司。改革后,行政职能和企业职能都将剥离,确保事业单位公益性不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弱化。强化事业单位公益属性,是事业单位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促进事业单位不断提高公益服务的水平和效率,切实为人民提供高效优质的公益服务。

(三)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政策

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只是事业单位改革的一项起点工作,最关键的还是要通过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健全制度,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事业单位生机与活力。事业单位分类的9个配套文件已于2011年印发,但相关的政策还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实施细则很多还未公布。党的建设、人事制度、收入分配、社会保险、机构编制等方面的改革配套政策不衔接,成为制约改革顺利推进的瓶颈。主要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以决策层及其领导下的管理层为主要构架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是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要突破事业单位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现状,必须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事业单位是各类技术人才的聚集地,需要的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基础的领导人员。但按现有体制惯例,其主要负责人大多由主管部门直接任命,专业技术经验不足,法人自主权不足。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暂行规定》,要求干部选拔要体现事业单位公益性、服务性、专业性、技术性,拉开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序曲。政府应将事业单位的具体管理职能交给事业单位决策层,确保事业单位在与政府关系中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在人事、资金使用、资产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通过建立健全决策监督机构,规范事业单位行为,确保事业单位公益目标的实现。二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相对于事业单位其他的制度改革而言,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一直是走在前列的,目标就是建立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核心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系。事业单位目前已基本实现全员聘用和岗位管理,相关制度的理论层面和设想是可行的,但实际操作中因改革不彻底出现改革流于形式的情况,这就要求对相关制度进行动态管理,巩固和改进现有成果。事业单位主要提供的是技术服务,人员结构也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要通过深化职称评定、人才激励等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调动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激活事业单位人员活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内容已经搭建,今后需要做的工作就是不断调整和使之完善;如果不及时加以调整和改进,必将影响改革进程。三是推进收入分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事业单位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已稳步推行,但执行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岗位绩效的激励作用不明显。分类改革后,应根据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绩效工资管理办法,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同时还要通过健全事业单位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完善高层次人才和主要领导工资分配激励政策等方式稳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2015年,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职业年金制度相继出台。通过建立统一规范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为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创造至关重要的条件。养老保险制度是事业单位改革极为关键的一项,如何根据各省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稳步推进并不断完善是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如果不能解决改革前后的养老保险待遇问题,改革将很难推进。四是健全财政管理制度。事业单位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财政政策调控是管理好事业单位的一个重要手段。健全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的综合约束机制,规范财政供给范围,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以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事业单位机制创新,通过采取经费保障、经费补助、购买服务等方式和手段,促进公益事业发展。2014年底,财政部印发《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这是转变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加强财政管理的配套政策。通过财政资金购买服务,确保事业单位办好事办实事,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健全财政资金公开制度,与预算资金有关的变动信息,都必须通过媒体或以报告的形式及时发布。以加强对公益资金的监督监管为手段,最大限度实现公共利益优质化。

总的来说,事业单位各项配套政策之间应该密切配合,互为桥梁,综合配套,协同开展。

(四)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管力度

加强事业单位监管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内在要求。事业单位提供公益服务的能力和手段,自身的行为、管理和运作等,直接影响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为确保事业单位提供优异高质的公共服务,需逐步建立事业单位绩效考评制度。绩效考评并不仅仅依靠主管部门,还可以依赖外部力量,如机构编制部门、社会考评组织、提供服务的受众。通过建立多层监督体系,限制事业单位权利,确保实现通过加强监管提升公益服务水平的目的。考评结果作为财政经费安排、负责人奖惩与收入分配、政府购买服务等的重要依据。建立绩效考评结果公开制度,提高绩效考评的透明度。通过绩效评估,加强对事业单位的规范管理,推进公共事业监督管理体系建设。

三、分类改革后事业单位发展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分类改革是事业单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事业单位职工和社会稳定。事业单位在分类改革后,除了要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和宣传,积极配合外,还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职能定位加强机构调整。根据单位职能,以提供公共服务为基准,定位好单位的未来发展方向,坚持精简、效能,将内设机构进行综合设置,为单位发展搭好架子。需要注意的是,要处理好与下属企业的关系,实现事企分离,与公司要么剥离独立,要么注销,绝不允许出现“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的原套路。通过合理科学配置内设机构,促进公共事业发展。二是加强人才培养与储备。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需要以专业的技术人才为支撑,通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促进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目前事业单位的人才发展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大量高层次技术人才流失严重。追求行政职务发展的,多向公务员队伍流动;追求高薪酬的,则转向大型企业发展。用人难、留人难成为事业单位人才发展的一个通病。加强人才培养与储备,做好人力资源规划是事业单位发展必须重视的问题。三是重视制度建设。单位发展以制度为依托,事业单位应根据国家及各省的配套政策,广泛征求职工意见,制定出适应单位实际情况和发展的各项制度。在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时,要确保科学、合理与可行,制度实施中要加强监管,防止出现制度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情况。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做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促发展。

四、结语

作为公共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在我国政府公共服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事业单位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分类改革是重点,但不是终点,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需要循序渐进地建立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积极性,发挥事业单位的优越性,确保事业单位改革顺利推进。

摘要:事业单位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曾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过重要贡献。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通过建立和完善改革配套政策,强化其公益属性,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管,使事业单位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11.2021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篇十一

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最新消息:试行分类调控事业单位绩效工资

上海今年将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工资政策,尤其是拟订社区工作者薪酬水平指导意见,指导区县合理确定社区工作者薪酬水平,研究制定将就业年龄段居民区党支部书记进入事业编制的操作和管理办法。从2月3日召开2015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了解到的,这也意味着2014年上海市委一号课题关于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化的体系将在2015年内初步形成。

社工职业化薪酬体系属全国创新

2015年1月5日,去年上海市委一号课题成果形成了《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公布,提出了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化体系。

2月3日的工作会议上透露,一号课题的系列举措将在今年得到全面落实。上海将适时出台贯彻《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相关实施细则,研究探索管理岗位职员制改革,完善岗位设置管理,同时研究制定将就业年龄段居民区党支部书记进入事业编制的操作和管理办法。

同时,上海将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工资政策。按照行业特点,试行分类调控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的办法。研究完善健全法官、检察官及司法辅助人员职业保障制度的实施方案,制定操作办法。结合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调整工资结构。拟订社区工作者薪酬水平指导意见,指导区县合理确定社区工作者薪酬水平。完善政府购买服务人员收入水平指导意见,建立工资增长机制。上海副市长时光辉表示,上海探索对社区工作者建立职业化薪酬体系,这在全国也是一项创新。

开展家政服务企业“准员工制”试点

今年,上海一方面将创新人才政策和制度探索在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级综合试点区及相关行业先行先试。包括进一步推进居住证积分管理,开展积分落户的政策调研。完善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的功能,积极争取人社部授权,在本市设立中国“绿卡”受理窗口,会同有关部门,积极优化海外来沪专家及家属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同时,做好农民工工作也是今年人社工作的一大重点,上海将完成第二轮农民工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力争全年完成农民工培训20万人以上;同时,开展家政服务企业“准员工制”试点,探索建立家政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注册登记制度。

中公教育广财大学习中心 地址:海珠区赤沙路18-4(广东财经大学正门斜对面、即赤沙总站、正通驾校旁)

12.2021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篇十二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省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座谈会及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交流我市事业单位改革有关情况,安排部署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及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分别听取了专题汇报,进行了认真研究,杨书记、李市长分别作了重要指示,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刚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市国资委分别介绍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情况和做法,讲得很好。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紧迫感

事业单位改革是继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之后又一项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重要改革。近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不断推进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经营开发服务类事业单位改制和配套改革有序推进。2004年,我市以繁荣发展旅游服务业为目标,积极推进经营开发服务类事业单位改革,印发了市直经营开发服务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意见、实施方案和国有资产、土地、档案、人事劳动关系处置办法等配套文件。全市118个事业单位先后转企改制,其中市直转企改制43个,共收回事业编制2335名。二是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结合这次市县政府机构改革,调整市委、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布局,撤销了9个县级事业单位,各县市区撤销事业单位52个。近年来,全市先后整合事业单位366个,初步形成了职责关系清晰、优势资源集中的事业发展格局。同时,按照“总量控制、撤一建一”的要求,近年来全市共调剂事业编制931名,其中市直调剂180余名,较好地解决了事业发展关键领域的机构编制需求,保障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三是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和部分行业体制改革也有序进行。全市现已批复2662个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核准各类岗位93750个,占总岗位数的92.93%。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和人员聘用制度,全市99.28%的事业单位实行了人员聘用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结构明显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另外,畜牧兽医和文化体制等行业改革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前,我市事业单位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新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个别地方和部门对事业单位改革的认识还不到位,推进改革的动力不足、力度不大;事业单位改革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和配套,事业单位持续发展的新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机制不活,自身发展能力不强;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高等等。这些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等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强市名城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实现强市名城战略目标,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上学、医疗、就业等民生事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提供公益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能够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解决人民群众的民生需求,尽快实现强市名城的新跨越。事业单位大多属于服务业领域,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和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全市服务业跨越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一、二、三次产业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同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也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延伸,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强大动力,有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积极稳妥地把这项改革推向深入。

二、明确思路,把握方向,准确理解改革的总体要求

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中发〔2011〕5号文件精神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意见》(鲁发[2011]16号)已下发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实施意见》明确了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为我们全面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指明了方向。《实施意见》已经讲得很具体、很明确,我市不再专门制定实施意见,将按照省里《实施意见》的总体时限要求,分阶段、分类别适时制定具体的改革实施办法。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实施意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精神实质和总体要求,具体要做到“四个坚持”。

(一)坚持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十二五”时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保障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的任务更加艰巨。事业单位是公益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是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事业单位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壮大公益事业,而不是简单地减人、减机构、甩包袱。要通过改革体制、转换机制,激发事业单位活力、提高事业单位服务水平,扩大公益服务供给总量。检验这项改革成败的标准,要看是否有利于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专门人才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公益事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否有利于事业单位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坚持以科学分类为基础,实施不同的改革与管理。目前,全市共有事业单位3800多个,分布在教科文卫、农林水等不同行业,规模较大,门类较多,职能各异。即便同属一个行业的事业单位,任务性质、管理方式也有差别,很难用一把尺子衡量、一个模式进行改革。这次改革,中央和省里明确要求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主要承担行政职能、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主要从事公益服务“三大类”,通过明晰不同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合理确定事业单位范围,促进政事分开和事企分开。对“行政类”单位,将行政职能收归行政机关或逐步转为行政机构;对“经营类”单位,逐步转为企业,进入市场;对“公益类”单位,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强化公益属性。

(三)坚持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激发事业单位生机活力。目前,有些事业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偏离公益目标、管办不分、生机活力不足、法人自主权难以有效发挥、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归根结底在于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畅、相关制度不完善。在推进改革中,紧紧抓住体制机制这个核心,不断深化管理体制、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财政投入方式、绩效考核制度等方面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影响事业单位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充分调动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激发事业单位的生机与活力。

(四)坚持以“四分”为方针,确保改革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和不同行业事业单位特点,坚持“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负责、分步实施”。一是分类指导。事业单位分布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情况千差万别,在实施改革时,要注意区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改革办法。不仅要对不同社会功能、不同行业的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分类管理,对同一行业不同地区的单位也要区别对待。二是分业推进。就是要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分行业、分系统实施改革。对省委、省政府已经部署的文化、医疗卫生等行业体制改革,要按现行的领导协调机制继续向前推进。三是分级负责。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对本地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负总责。要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坚持因地制宜、分级组织实施,在具体要求、方法和步骤上不要搞“一刀切”,有条件的部门和单位要积极地进行探索和创新。四是分步实施。改革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要在遵循省、市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前提下,按照先清理、再分类、后改革的思路,结合实际确定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对改革的每一项任务、每一个环节都要作出精心安排,明确方法步骤和时限要求。

三、抓住关键,有序推进,扎实做好各项重点工作

根据省委、省政府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座谈会的安排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意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尽快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市直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研究制定和完善我市事业单位分类、机构编制管理、法人治理结构、行政类单位改革、经营类单位转企改制、财政政策、资产管理、人事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党建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各县市区也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的操作办法,为推进改革提供政策保障。各级各部门在政策把握上,既要贯彻上级文件精神,又要符合我市实际,还要与原有政策搞好衔接,保持连续性。

(二)加快开展事业单位清理规范。清理规范事业单位是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重要步骤。通过清理规范工作,全面掌握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解决目前一些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不规范、编制管理不严格等突出问题,为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奠定坚实基础。这次清理规范的重点,一是通过“撤销、整合、转企”等方式对现有事业单位进行清理,优化布局结构。二是在规范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加强编制管理,实行严格的总量控制。三是对事业单位机构名称、职责任务、经费来源等事项进行规范。市编委已制定下发了《泰安市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实施方案》,会后,各级各部门要抓紧制定工作方案,确保明年3月底前完成任务。

(三)扎实做好事业单位分类工作。我市事业单位分类工作前期基础较好,下一步要根据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分类标准,积极推进分类工作,力争明年底基本完成分类任务。划分“三大类”事业单位,一定要严格把握社会功能这个唯一标准,不能附加其他条件。认定行政类单位,要十分慎重,坚持原则,严格审核,看其是否履行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职能,行政职能是否有法律法规的明确授权,要防止经营类单位往公益类挤、公益类单位往行政类靠的倾向。细分公益类单位具体种类时,应主要看是否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而不是简单地以经费来源、机构名称作为标准。按照中央要求,市、县市区行政类单位的认定要报省机构编制部门核准。

(四)稳妥推进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要在5年内完成,今明两年要在科学分类基础上做好改革的相关准备工作。要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特别是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推进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要结合清理规范,对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进行梳理,凡没有法律法规授权的一律取消。对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将属于政府的职能划归相关行政机构;职能调整后,重新明确职责、划定类别,工作任务不足的予以撤销或并入其他事业单位。对完全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可调整为相关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确需单独设置行政机构的,要坚持精简效能的原则并按照规定程序报批。

(五)积极推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这次改革,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要按照事企分开的原则,实施转企改制,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近年来,我市在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方面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和保障措施。各级各部门要不等不靠,结合行业体制改革,按照现行政策,加快推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力争在2013年底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好三个问题。一要维护好职工切身利益。做好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劳动关系转换,完善离退休、基本养老金计发、医疗保障等政策,保证转企单位各类人员待遇水平平稳衔接。转企单位人员安置政策是个大问题,注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防止引发矛盾,造成不稳定因素。二要完善财税优惠政策。转企单位一般给予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适当保留原有税收等优惠政策,原有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过渡期结束后,对部分转企单位仍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支持。三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转企单位资不抵债、历史欠账较多、主管部门无力解决改革成本的,各级财政要研究办法,制定措施,予以妥善解决。特别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及安置职工等方面,政府应当拿的钱,要及时足额到位。当前,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中央、省里已有明确要求,要周密制定转企方案并抓好实施。

(六)深化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的改革。要围绕强化公益属性、激发生机活力、促进公益事业发展这一根本目的,创新公益类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机制,力求有所突破。一要着力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事业单位内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使其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主体。同时各级要抓紧成立事业单位考核委员会,建立健全绩效考评制度,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对事业单位运营状况、服务质量进行考核评估。要把考评结果作为确定预算、聘用负责人以及收入分配的重要依据。二要着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转换用人机制为核心,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人事管理制度。三要着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完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为核心,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要求的收入分配制度。四要着力改革和完善财政支持方式,构建财政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形成多渠道筹措资金发展公益事业的投入机制。同时,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理顺产权关系,努力实现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和保值增值。

四、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改革任务顺利完成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任务复杂艰巨,涉及各方面工作格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关系到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各级各部门要提高认识,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一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切实加强对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市委、市政府决定调整充实市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李洪峰市长担任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办事机构设在市编委办公室,工作人员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抽调。各县市区也要抓紧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健全工作机制,配备专门力量,明确落实责任,为改革提供有力的保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和任务分工,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形成工作合力。各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落实好所属事业单位的改革工作。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切实履行牵头部门责任,认真做好改革的综合协调和指导工作,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研究提出意见,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

二要精心组织,稳步实施。事业单位改革涉及广大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各级各部门要统筹兼顾改革的力度和社会的可承受度,精心组织实施。要把握好改革的节奏,及时研究解决问题,防止把问题集中到党委政府、集中到上级、集中到某个时段。要加强新闻宣传,搞好政策解读,合理引导社会舆论,为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重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努力解除他们的顾虑,调动各方面推动改革、发展事业的积极性,确保改革平稳有序地推进。

三要严肃纪律,强化监督。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原则性很强的工作。各级各部门要严肃机构编制纪律、组织人事纪律和财经工作纪律,严格落实各项改革政策,保质保量地完成改革任务。上级业务部门不得以任何方式干预、阻碍下级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纪检监察等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改革中发生的违规违纪问题。

四要服务大局,确保稳定。事业单位改革事关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同志要高度负责,既要做到秩序不乱、工作不断,又要做到国有资产不流失,人员妥善安排。一些机构有所调整的单位还要做好职能和工作任务的衔接,防止工作上出现空当。在具体工作中,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特别是要把维护稳定放在首位,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生活,对确有困难的干部职工,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13.2021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篇十三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指将现有事业单位按照社会功能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中共中央、国务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种。其中, 完全或主要承担公益职能的事业单位, 列入公益一类, 严格编制管理, 其非公益性部分只能逐步剥离;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 逐步转为企业;大部分承担公益职能、可部分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 列入公益二类;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可以由市场配置资源、不承担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 列入经营类, 实行转企改制。2

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思路是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 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 以科学分类为基础, 以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 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 今年已经进入了实质性实施阶段。从中央新部署看, 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是此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尤为突出的主导理念, 其主要趋势是对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进行整体优化、提升、改造。此次分类涉及到全国各类事业单位未来走向, 事关所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切身利益。本文以安徽省环境监测机构以及全省环境监测系统的现状为例, 谈一点对这次改革的看法和思考。

从安徽省环境监测系统来看, 各级环境监测站基本都属于当地环保局直管的公益性一类事业单位, 其收入分配模式是, 验收等环境监测业务收费均上缴财政, 职工工资由财政统一支付。随着环保工作任务的日益加大, 各级环境监测站任务重、人员少、工作难干的情况比较突出。根据原国家环保总局2007年4月颁发的《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 市级站人员编制标准为100人。全省17个市站应有1700个编制, 实际现有编制人数613人, 缺口达1087人。

当前的环境管理对环境监测的深度、广度、精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环境监测系统的工作量呈迅猛增长的趋势。特别是城市监测站承担的任务大幅增加, 目前各级环境监测站尤其是省市级站承担的监测任务量远远超出了其本身的承担能力, 加班和延长职工劳动时间已经是常态化的工作方式。如果不外聘人员, 工作无法顺利完成。由于工作任务逐年呈倍数递增, 编制多年不增, 随着阳光工资、绩效工资等制度的执行, 职工收入普遍降低, 物价房价却增长过快。诸如此类多种因素造成职工普遍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不高, 繁重的工作任务分配难度很大。因此, 监测部门领导在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方面缺乏有力有效措施, 开展工作十分艰难。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是一个厘清身份的过程, 也是一个厘清权力边界的过程。这种厘清的最终目的显然不是简单的裁员缩编, 更不是名义上、形式上的摘掉官衔品级, 而是要倒逼事业单位改变生存方式, 从完成上级要求转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作为事业单位的环境监测机构也将面临着更为彻底的改革。如何适应新形势, 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和管理, 是每个环境监测部门必须作出的思考。

目前各省的环境监测机构定性定位情况有所差异, 部分地方监测站已经参公, 山东、江苏等部分地方定为公益一类, 重庆等部分地方定为公益二类, 部分地方还在观望。当然, 作为公益性单位是不宜转制为企业的, 因为工作范围涉及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 比如, 污染源的监督与环境质量的发布, 如果市场化的话可能将产生大量的数据作假, 出现拿人钱财替人说话的现象。

根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政策, 环境监测站属于兼具公益性一类和二类事业单位属性的机构。笔者觉得, 监测站的职能应该是主要偏向公益一类。这样职工队伍比较稳定, 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更有保障, 对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的支撑作用更加有力。但是, 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和体制原因, 事业单位概念异常庞杂, 特别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化管理框架还没有彻底打破。如果公益性一类事业单位按原有的模式运行下去, 监测任务繁重, 单位没有财权聘用人员, 也不能有效调动在职职工的积极性。单位活力不足, 工作任务积压, 平均主义大锅饭, 人浮于事、效能低下、公益服务供给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其结果是既满足不了大众和社会需求, 也无法迎接市场挑战。

因此, 从某种程度上说, 各级环境监测站若按二类公益事业单位来定性改革也未尝不是好事。这种分类定性允许各级环境监测站可以有一些收费项目。比如环评现状监测、竣工验收监测等, 既可以服务公益事业, 又能为社会提供少量检测服务。如果监测站参与市场竞争, 那么分析监测站目前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 下一步必须要思考如何增强服务意识、提升综合素质、推进内部机制改革、参与市场竞争与合作等一系列实现转型发展的对策。

一般来说, 环境监测目前的业务工作应该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事纯检测技术的, 应该走检测市场化, 提供为环境检测服务的产品数据;另一方面是环保监测的管理和承担公益类检测服务需求。对第一方面数据的合法合理性进行审核、检测资质进行认证, 保证市场需求数据可靠性、可行性、合理性, 遇到突发环境污染事故, 承担参谋决策检测, 在发生产品争议时进行仲裁, 对社会的公共检测需求提供服务。

当前, 全国各地实行环境监测社会化, 这将对即将出台的环境监测条例的制定产生重大影响。环境监测可以也开始尝试开展第三方检测, 也许若干年之后, 政府监测站的公益职能和政府行为监测将会以一个合适的方式被企业监测取代, 前提是环境监测市场充分成熟、监测公司信誉至上。

总之, 事业单位的改革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 必要且势在必行。改革也不一定非要界定归属和身份, 除了体制改革, 事业单位的出路还需要机制创新。未来的公益服务新格局将为公众提供广覆盖、多层次的公益服务。事业单位改革并不是单纯地减少数量和人员, 经过剥离、重塑后的事业单位, 在未来发展中质量将提升, 数量也会调整和增加, “一切服从于人民群众对于公益服务的需要”。 (3)

摘要: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 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但在新形势新要求下, 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一些事业单位存在诸多问题, 影响了公益事业健康发展, 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以解决。作为当前责任和压力日益增加的公益事业单位, 环境监测系统同样面临改革的艰难抉择。如何定性此类单位, 是从业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环境监测

注释

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 2011-3-23.

2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分类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国办发[2011]37号, 2011-7-24.

上一篇:写给王某同学的一封信作文800字下一篇:中国创业环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