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的科学活动生活化

2024-06-30

让幼儿的科学活动生活化(共20篇)(共20篇)

1.让幼儿的科学活动生活化 篇一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生活化和游戏化

一、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生活化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生活化是指科学活动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情境中使幼儿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他们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往往是通过感知和依靠已有的生活经验,他们是在与事物的互动中发现、理解、感受科学的奥秘以及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1、科学活动内容生活化

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科学,幼儿科学活动的内容更是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只有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内容,才是幼儿容易理解接受和感兴趣的,幼儿才会对科学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真正主动地去操作、去探究,才能用心去感受周围世界的神奇,从而体验和领悟到科学的无所不在。

2、科学活动材料的生活化

材料是引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必要前提和保证,教师应及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常见的、熟悉的材料,通过幼儿自身的活动,让幼儿在实际操作、观察、体验、探索和发现中学习。例如:《磁铁的秘密》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生活中常见的硬币、铁钉、钥匙等、积木、玩具等材料,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发现,寻找磁铁的好朋友,从中获得磁铁能吸铁制品的经验。

3、科学活动过程的生活化

活动过程的生活化就是要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以触动幼儿的内心体验为核心,从创设情境入手,在生活中寻找、运用,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以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经验。例如:“磁铁找朋友”就是一个情境,教师并不断的提出能引发幼儿思考的问题,“磁铁的好朋友是谁?他们都是什么做的?为什么是磁铁的好朋友?”等,同时,教师还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自己身上寻找、在活动室内寻找,就是让幼儿在生活中理解并发现磁铁能吸铁的特性,以拓宽幼儿的思维,丰富幼儿的经验。

4、探索时间的生活化。

科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组织的一次或几次集体科学活动,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在一段时间内的不断探索,包括幼儿前期经验的回顾,相关资料的收集,集体中的共同探索,后期的感悟反馈。许多教师活动设计后都有活动延伸,延伸的内容就是后续的进一步探索或生成。例如,科学活动《有用的尾巴》,目的是引导幼儿了解动物尾巴的不同特征和用途,活动后又生成了《动物的脚印》—《动物的保护色》—《和动物交朋友》等一系列活动,这些内容的探索决不是一节或两节活动所能完成的,是需要教师和幼儿在一段时间内共同的探索和研究。

5、探索手段的生活化

探索手段也不只限于教师提供的操作材料,教师要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多种手段、多种形式、多种途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幼儿还可以通过书籍、电脑、询问周围的人、同伴学习等多种途径获得相关知识,教师、孩子和家长也可以共同收集相关的资料,共同制作主题墙、宣传板等在幼儿园内展示,孩子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体验了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二、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游戏化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游戏。游戏能激发幼儿的科学活动兴趣,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到快乐,在快乐的气氛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的发展。幼儿的科学教育只有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活动材料的游戏化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提供游戏化的探究材料,让幼儿在玩一玩、摸一摸、动一动中帮助幼儿认识事物,发现科学的奇妙,积极建构科学知识,提高幼儿的探究兴趣。例如:《弹弹弹》在材料的提供上大多是幼儿可以进行游戏的皮球、拉力器、皮筋、弹力球等,活动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运用拉一拉、拍一拍、压一压、捏一捏的方法来感受物体的弹性。

2.活动过程的游戏化

游戏的内容形式非常丰富,以游戏来组织科学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抽象的事物和现象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既能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又能维持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从而达到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

在科学活动中,以游戏情境导入,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例如:《磁铁的秘密》开始,教师设计了一个“钓鱼”游戏,引发幼儿思考:用磁铁做的钓鱼竿能钓到小鱼吗?给孩子以悬念,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在活动过程中,以游戏化的方式将一些抽象的事物和现象具体化,帮助孩子去理解、感受并认识,能使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之中,感受科学的奥秘。例如:科学活动《找空气》,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让孩子去认识、去感知呢?这就需要教师动脑筋、想办法。教师把空气装在一个透明的塑料袋子里,请小朋友猜一猜袋子里的神奇宝宝是谁?并告诉幼儿空气在和小朋友捉迷藏呢,它就藏在我们的周围,请小朋友拿着塑料袋子去找吧,并告诉老师和小朋友你是在哪儿找到空气的。孩子就是在这样游戏的情境中快乐自主的寻找着空气,从而感知空气无处不在。

总之,科学活动的生活化和游戏化,是幼儿科学活动组织的基本指导策略,生活化和游戏化是互为结合,融为一体的,探究的材料可以是生活中常见的,也可以是具有游戏性的。探究的过程既可以是生活性的,也可以是游戏化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一基本指导策略组织幼儿科学活动。只有让科学教育回归生活,才能使科学教育真正实现生活化和游戏化。

2.让幼儿的科学活动生活化 篇二

一、活动内容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科学离不开生活, 生活处处有科学。在教育实践中, 教师可运用生活化教育内容, 帮助幼儿学习科学、理解科学、喜欢科学。

如科学活动《裤子比一比》, 课前幼儿已经初步掌握了4以内数字, 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在此基础上, 让幼儿感知长、短, 认识数字4, 感知4的数量, 并能按物体长短差异排出3~5个物体的序列。我准备了5条长短不一、颜色也不同的裤子, 这样一来它们就有了名字, 在称呼它们的同时, 还可以认识新的颜色, 巩固学过的旧知识。比如:“红色的裤子排在第二, 因为它比蓝颜色的裤子长一些, 绿色的裤子排在最后一个, 因为它最长。”在幼儿操作活动中, 由于幼儿能力的差异, 会出现几种不同排序策略, 如有的幼儿把材料放在底板上, 不知把一端对齐, 也不会把物体靠近比较, 这说明该幼儿还没有掌握比较的方法; 有的幼儿能将物体放在一起比较, 但不会从中找出最短的或最长的, 这说明他们还不会按序列排列物体……操作中发现幼儿的进步, 基本所有幼儿都能将手中的操作卡片排在一条直线上, 并能把操作卡片放正。

活动中模拟生活情景, 将科学知识融入其中, 使幼儿在遐想的生活情景中, 学习科学时感到轻松、自然。

二、活动方式游戏化

科学活动如果材料准备得不够充分, 那么活动过程是比较枯燥的, 怎样能让活动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呢?游戏无疑是最好的方法。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 把抽象的科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 能够使幼儿自发思考科学中的疑惑。

如科学活动《玩水》, 水是孩子们每天都能感受到的自然事物, 玩水更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玩水》的活动设计符合《幼儿园规程》的教育原则, 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是当前教师在教育中值得探讨的内容。无论是玩水活动还是其他活动, 教师都应考虑到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一活动主要是为引导幼儿了解水的性质、作用, 激发幼儿保护水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活动中激发幼儿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让幼儿运用自己的感官感知发现水是无色、无味、没有形态、能流动的液体。幼儿在操作、观察的过程中愉快地感知到水的特性, 在游戏中体验到玩水的乐趣。

生活化的游戏让幼儿在玩中思、玩中学、玩中乐。

三、活动材料大众化

科学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 因此活动中教师要提供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的材料, 吸引幼儿探索, 引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不同年龄的幼儿由于学习特点及生活经验积累的不同, 材料的选择与投放也应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 摆放的位置等都应有所区别与侧重。材料的数量直接影响幼儿的探索过程, 太多的材料易使幼儿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太少的材料直接造成幼儿探索兴趣的减弱; 相关材料与主题目标的密切程度, 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材料摆放位置的恰当与否, 直接影响集体活动的秩序。

科学活动《摩擦起电》是教师在“做中学”思想指导下预设的一个科学活动。通过“观察———探究原因———猜想———验证———新的发现———记录———分享与表达”, 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 让他们充分讨论与实践, 在探究中获得快乐与成长。“小纸片被吸起来了”, 用绸布快速摩擦塑料小棒, 小棒吸起了小纸片。有的说塑料小棒上有胶水;有的猜绸布是湿的……但经过验证, 这些“原因”都不成立。小明说:“爸爸对我说过, 布上带电所以能吸小纸片。”虽然他说得不准确, 但已经接近原理了。当我总结小棒在布上来回摩擦就会产生静电, 小棒就能把小纸片吸上来时, 孩子们已经被游戏吸引住了, 纷纷做出了不同的猜测, 体验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而且能够想出各种办法记录下实验结果。

投放幼儿在生活中常常能够见到的材料, 才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充分让幼儿与同伴合作, 才能有效提高科学教育目标的实现度。

四、活动指导个别化

新《指南》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因人施教, 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实现活动目标, 老师要指导孩子进行有层次的练习。

如科学活动《制作不倒翁》, 我先让孩子观察不倒翁, 猜测制作过程, 有了自己的猜测, 就有了对活动的思考, 证明孩子在动脑筋, 再总结出不倒翁的秘密。制作时, 多数孩子比较成功, 但还是有少数小朋友的不倒翁倒了, 站不起来。我就问孩子:“有的小朋友的不倒翁倒了, 什么原因? ”孩子们开始议论起来。我说:“他里面放的是什么呢?”“你们都放的是什么呢?”“橡皮泥”。“那么, 同样放了橡皮泥, 怎么有的没倒, 有的倒了呢? 有谁知道这到底是为什么吗? ”阳阳说:“他们俩放的橡皮泥不一样多吧。”“那我们打开看看好吗? ”我打开两个小朋友的不倒翁, 只有将橡皮泥固定在乒乓球的底部, 才能让重心往下。小朋友们并没有关注到橡皮泥固定的缘由, 我拿起两个不倒翁摇晃起来, 此时, 他们发现“这个有声音”, “那是为什么呢? ”我问道。“橡皮泥没有粘住! ”我立刻展开笑颜:“对啊, 那我们该怎样改造不倒翁, 让它不倒下呢? ”“我知道, 我知道! ”“好, 带着你们的答案行动吧! ”孩子通过自己的方法解决了难题, 最终找到了制作的原理。

只有承认孩子的差异, 让孩子进行有层次的操作练习, 才能维持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才能维持他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3.让幼儿科学课堂回归生活 篇三

一、科学活动选材源于生活

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就是从好奇开始。只有当幼儿感到所要学的内容是他想要知道的东西或想要解决的问题,才能积极主动去学习和理解事物及其关系。

1.选材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教育内容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感知周围事物的神奇,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如中班科学《有趣的影子》就是在幼儿的生活中产生的。一次教室的白板没有关,有几个男孩子,围在白板前,手不停比划着。对于白板上的投影他们都很好奇,很感兴趣。不一会就吸引了许多小朋友,他们也想来试试,看看白板上会有什么。后来只要下课,幼儿都会跑到白板前,不停变换着手的造型,观察着白板上的影子,内心充满了好奇。这一现象,说明幼儿对于影子十分感兴趣。中午散步的时候他们就会发现影子,甚至会问“为什么影子不一样 ”。幼儿对于影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太阳下观察过影子,在白板前玩过影子。因此,这样的教学活动就与幼儿说密切联系了。

2.选材关注幼儿生活缺失。幼儿好模仿,在无意义的影响潜移默化渗透到了幼儿的生活中,成了一个个小大人,而幼儿最珍贵,最美的童真却消失了。现在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深受家人的宠爱。一些美好的品质慢慢缺失了。如在科学活动《谁垒得高》中,我为每个幼儿提供了一个牛奶盒,请幼儿小组合作,一起搭建高楼,看那一组搭建的高楼最高最坚固。可活动开始,有好几组都没有开始搭建,甚至还争吵了起来。“老师,他不给我盒子”“老师我只有一个盒子”孩子都拿着属于自己的牛奶盒子,谁都不拿出来。所以教师就要引导幼儿学习合作,培养合作精神,这种品质也应渗透在一日生活中。

二、科学活动教学基于生活

幼儿除了好奇、好问、好探索,还是一个勇于行动的大胆实践者,一个通过直接经验来认识事物的人。幼儿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必须以具体的事物和材料为中介和桥梁,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物体的直接操作。幼儿必须变换物体的状态——丢、敲、混合、掷、推拉、拆、移动、捏,并观察物体的转换所引起的改变,才能获得知识。如中班科学《下雨了》,让幼儿观察下雨天的情景,充分体验听雨、看雨、玩雨的乐趣。活动的开展需要选择下雨天,带领幼儿欣赏雨,听一听,看一看,感受雨带来的乐趣。孩子们看到雨都是十分好奇的。他们总会去玩一玩,感受雨带来的乐趣。然而这时成人总会担心雨水溅到幼儿的身上或打湿鞋子,而组织幼儿去踩水坑,告诫幼儿不要这样。然而幼儿对于雨的经验正是来源于生活中的直接经验。

三、科学活动学习为了生活

在幼儿期,什么东西的获得对孩子最有价值?那就是终身受益的东西,如,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等。教育的宗旨都是为了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如乐于参与活动、体验游戏和学习活动的快乐等。这些知识的学习都是服务于孩子今后生活的。

1.活动帮助幼儿更好地生活。科学活动重在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和科学探究的方法。然而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也是对幼儿优秀品质的培养,如尊重他人、乐于合作、分享与交流。一百个孩子一百种语言,每个孩子对于事物都有不同的观点和态度,然而每个人的观点都是有价值的,在科学上,任何想法都是有可能的。要引导幼儿通过多角度来观察问题、看待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幼儿间的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学习与同伴之间的合作,互相关心,支持和提出合理建议。例如,中班科学《谁垒得高》中,为每组幼儿准备了一定数量的牛奶盒子,请幼儿搭建高楼。在这一活动中,就需要幼儿团结合作,共同完成。然而,每个幼儿都用不同的想法。因此在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意见不统一时,在我的引导下,他们通过协商解决了问题,把每个人的想法都试一遍,看谁的想法搭建的楼最高就采用他的方法。通过这个过程既发展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幼儿与同伴合作的能力。在搭建完后,进行小组比较,看那一组搭的最高。通过讨论交流,分享经验,幼儿互相学习。思考为什么他们搭得比较高,有什么方法能够搭得更高。经过第一次的尝试,幼儿在再次操作中,带着问题探究、搭建。积累了垒高的经验,也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态度。

2.活动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幼儿学习离不开具体的丰富的生活经验,如中班数学活动《比一比、说一说》,让幼儿感知物体的粗细、宽窄。这就需要幼儿联系生活经验,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当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比较粗,哪些物体比较细。孩子的答案包罗万象,有的说木头,有的说大拇指,有的说轮胎……这都是和幼儿的生活经验有关的。通过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不断积累新经验。还可以组织游戏:比一比、找一找。带领幼儿来到户外,请幼儿根据口令来找一找周围符合要求的物体。如:抱一抱树干。一组幼儿找粗的树干抱一抱,另一组幼儿则观察和评价是否找对了。通过游戏巩固幼儿的新经验,将已有经验和新经验连接起来,丰富了幼儿生活。

总之,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孩子就能理解生活需要不断学习,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从而更好地培养孩子“乐学”、“会学”的学习态度。将科学生活化,让科学渗透进幼儿的生活,让生活进入我们的课堂。

4.让幼儿的科学活动生活化 篇四

【活动设计】

如果科学家是研究其周围世界规律的求知者的话,那么儿童则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有无穷无尽的好奇,而且常常把这种好奇付诸行动——摸摸、尝尝、看看、掂掂、倒进到出等等。玩水又是幼儿较喜欢的活动,这次我创设了良好的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是幼儿变被动学习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目标】

1、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体验操作的乐趣。

2、探索发现利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玻璃球浮起来。(重点)

3、能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学习记录实验结果。(难点)

4、乐意参与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5、喜欢帮助别人,与同伴友好相处。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玻璃球、盘子、杯子、纸盒、橡皮泥、棉絮、碗,(它们有的会浮在水面,有的会下沉。)

精神准备:幼儿初步了解物质沉浮的现象。

【活动过程】

一、问题。

师(出示玻璃球)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把这个玻璃球放进水盆里,(快思 )它会怎么样?是沉下去呢?还是回浮上来?(幼儿讨论)

师:有人说浮起来,有人说沉下去,到底是怎么样呢?请一个小朋友来将它放下去,大家来看一看。

二、讨论。

师:小朋友看到,玻璃球一下就沉下去了,请你想想办法,怎样才能让它浮起来呢?(鼓励孩子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并给予他们时间和机会)

三、尝试第一次操作。

1、师:小朋友想了很多办法,大家可以试一试,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很多材料,你们也来试一试吧,看谁能帮玻璃球浮起来。在试之前,老师要提几点要求,请听清楚:

(1)四人一组,大家要轻声说话,互相谦让。

(2)玩的时候,小心别把水洒到地上,因为地湿容易摔倒。

(3)多用几种材料来试,你要记住自己用过哪些方法,成功了没有,等会告诉老师。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要给幼儿足够的时间进行尝试。发现了好的方法的幼儿,教师给予肯定,尝试失败的幼儿,鼓励他换一种方法,对于不知所措的孩子,要提醒他,帮助他。

四、幼儿尝试第二次操作。

1、师:刚才老师看到小朋友用了很多种方法让玻璃球浮起来了,那么哪些材料能让玻璃球浮起来呢?老师做了一张记录表(出示记录表,并讲解记录表的记录方法)

2、幼儿进行第二次尝试活动。

五、记录。

请做完实验的孩子擦手,记录实验结果。

六、教师实验、记录并做小结。

玻璃球放进水里会沉下去,但我们利用一些能浮的材料来帮助它,就能让它浮起来了。

教学反思:

针对《纲要》提出的:“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等。这节课我取材自幼儿身边较熟悉的东西,来进行了中班科学探究活动《沉与浮》,探索身边的科学,感知沉浮的现象,并对沉与浮的现象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尝试用简单的标记符号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在这类活动中培养他们从小爱观察和发现的能力,让幼儿真正感受到科学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

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日常生活中都能接触到的一些物品:泡沫、树叶、塑料玩具、铁钉、玻璃球、塑料瓶、记录表、笔等实验材料。让幼儿通过猜测、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观察、探索、实践等形式让幼儿感知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会做简单的记录。

我在活动前让幼儿猜想,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哪些物体会浮起来,让幼儿先猜一猜,然后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亲自动手记录。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哪些物体是浮在水面上的,哪些物体是沉在水里的。最后环节:探索改变物体的沉浮。我通过小铁钉和玻璃球等也想帮忙作为一个引线,引出一个新的问题:如何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让幼儿动脑筋想一想,试一试,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尝试、探索。

自主的科学活动离不开丰富的操作材料,但是在本次活动中,幼儿的探究材料不是很多,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便于幼儿学习操作记录表,二是这次活动只是我们班级对“沉”“浮”现象探究的一个起点,一盏“沉”“浮”现象的指明灯,还有更多的探究材料,我们将投放在班级的自然角,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进行接下来的相关探究活动。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让玻璃球浮起来》含反思这篇文章共5231字。

相关文章

《中班教案《圆》》:中班教案《圆》适用于中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了解“圆”对我们人类的作用,和“圆”成为好朋友,能找出生活中圆圆的东西,并用肢体做出圆,积极参与区域活动,并分享在区域中的探索,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圆》教案吧。

5.让科学走进生活作文 篇五

江苏科技馆举办的`科普互动剧展演活动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把我们的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科学问题,采用多媒体方式集中地予以展现,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寓教于乐。科普互动剧是在国内外新兴的独特、新颖的科普形式。它以多个原理简单、现象明显的物理、化学实验为基础,配以相应的剧情,通过艺术表演的形式向孩子们传授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是将科学知识、实验、戏剧情节等以舞台表演剧的形式展现出来,使青少年学生观众感受和体验科学知识,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科普互动剧拉近了枯燥的科学知识与孩子们的距离,以奇幻的实验效果和幽默有趣的表演形式给孩子们留下难忘的记忆。

十一长假期间,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走进了科学的殿堂。在国庆节的当天下午,我去参加了江苏科技馆举办的科普互动剧展演活动,欣赏了由南京芳草园小学表演的《魔盒》。真实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魔盒》介绍的主要是一种新型环保溶剂,可以把平常非常难以处理的泡沫包装材料直接溶解,化于无形,很有意思。后来芳草园小学的同学又介绍如何把一杯清水变成一杯“牛奶”,把一杯“牛奶”又变成一杯“橙汁”,把一杯“橙汁”变成一杯“西瓜汁”。看上去很神奇,听爸爸讲解了之后,我终于明白原来是化学的力量在起作用。

我本来觉得科学离我们生活很遥远,实际上,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我们处处都会遇上科学的例子。除了化学反应以外,物理学、仿生学、气象学等方面的知识,我们也随处可见。如我们乘坐电梯下降的时候瞬间失重,电梯快速上升的时候还有些感觉超重,实际上都是物理力学的反应;看到蜻蜓飞翔和蓝鲸在海上浮出水面的情形,原来与飞机飞行的姿势和潜艇的出没水面的姿态并无二致,实际上这些都是科学家们在研究了昆虫和海洋动物以后,利用仿生学原理的发明和创造。

因此,我觉得,在学校学习期间,如能够将生活与科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学习科学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觉的学科学、用科学,不但能够开阔我们作为新世纪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结构,巩固科学技能,而且能够培养我们新世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张扬我们这个年代学生的活泼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生活处处是教育,生活中的学生是一星星需要点燃的火种,是一颗颗需要激活的苞芽。在日常的生活之中孕育着无数个科学真理,需要我们细心的学生去发掘、去发现。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就是看到了苹果掉在地上,才发现了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万有引力定理。

同学们,不要轻视生活、不要小看生活,我们要在生活中学习科学,在学习过程中细心体验科学,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完善。

6.科学让生活更美好作文 篇六

我家有一个扫地机器人。它给我们家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它像一个圆圆的盘子,它虽然没有脚,但是可以到处走。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它的内部结构非常的神秘。控制它的就是一个遥控器。遥控器上有三个按钮,只要你同时按下三个按钮,它就会按照你的指令开始工作。先是扫地,碰到障碍物,它还会拐弯,你看他干的多卖力啊,它一会儿走到桌子下面,一会儿躲到到沙发底下,一会儿又钻到床底下,家里面每个地方的细小灰尘它都不会放过。接着第二个模式是拖地。它拖地时仔细认真,连一根头发都不会放过,许多的卫生死角,它都能把它拖得一尘不染。最后就是第三个模式充电。充电模式开启时,它会像一只温顺的小狗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一直等到充满为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人越来越多,工地上的机器人一次可以搬500块砖,医院里的机器人可以照顾危重病人,餐厅里的机器人可以为你准备可口的饭菜。

7.让科学回归生活 篇七

小学生对新事物比较感兴趣, 记忆力强, 因此, 小学教师需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开展教学。针对科学课较为抽象的特点, 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以使学生易于接受, 乐于接受。众所周知, 科学来源于生活, 因此, 教师要设法让科学课回归到生活中。例如, 我在讲热胀冷缩时, 就向学生提问:“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属于热胀冷缩?”学生纷纷发言:“瘪了的乒乓球放进热水里会恢复原样。”“冷的杯子倒沸水时容易炸裂。”“暖壶上木塞有时会冒出来。”“夏天自行车、汽车、摩托车的轮胎都不能充太足的气, 否则容易发生爆胎。”……看着学生积极的样子, 我又问道:“铺沥青马路时, 隔一段路就会留有一些空隙, 是为了什么?”学生一下子静了下来。当我说出“为了防止夏天太阳暴晒, 沥青受热膨胀而使路面隆起”的答案时, 学生恍然大悟。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学生不再畏惧科学课了, 反而觉得科学课是那么的有趣, 它就在我们身边。

二、科学实验要生活化

科学课实际上就是带领学生在探究生活中的奥秘, 它是由一个个实验构成的精彩世界。要想让科学课生动形象起来,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来认识科学现象、掌握科学知识。例如, 在实验课上, 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风车, 并观察风向;让学生借一根强有力又不失韧性的绳子来体验声音的传导;让学生借助喝水杯或饭盆来体验回声……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体会到了实验的魅力, 并在实验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 培养了探究能力。

三、作业布置要体现出“科学”

听教师讲课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 但作业环节也不能忽视。例如科学这门学科, 不但要让学生把握课堂学习, 还要让学生在课下通过自己的探究、实验来掌握科学真理。为此, 教师可以把作业扩展到室外, 时间可以安排在节假日, 任务布置要达到拓展学生思维的目的。例如, 在讲《植物的花》时, 我布置了一项让学生搜集开花植物的花瓣、花萼、花蕊的作业。学生完成得非常好, 还顺便整理了开花的时间、一支花枝上有几朵花等。此外, 我还布置了观察种子发芽的作业, 个别学生在做种子发芽的实验时, 还悟出了豆芽生成的道理。这样, 学生把实验和生活就充分地联系了起来, 使课堂、生活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

小学生天性爱玩, 教师要抓住学生这种心理, 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 既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又要让其获得知识。大自然界中的鸟、虫、鱼、阳光、河水、树木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这些都是活生生的科学教材, 其中孕育着无穷的知识和奥秘。于是, 我把学生从课堂内引到了课堂外, 从课本中转移到了大自然中, 让学生嗅嗅泥土的芳香、看看树木的摇曳、望望河水的清澈……让学生实现了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

1. 从蚂蚁搬家知天象。

俗话说“蚂蚁搬家要下雨”, 这是因为动物对自然界的变化有天然的预知本领。我让学生观察了蚂蚁搬家, 有的学生发现蚂蚁搬家是有规律和线路的, 它们在下雨之前搬家, 原来是通过搬运土来堵洞口, 以免洞穴被雨水淹没。

2. 辨别生熟鸡蛋。

这个实验是拿两个鸡蛋在平面上做旋转, 让学生来辨别生熟。通过这个实验, 学生发现旋转灵活的是熟鸡蛋, 旋转慢的是生鸡蛋, 那这是为什么呢?我便让他们打开两个鸡蛋, 看看二者的区别。学生最后得出结论:熟鸡蛋凝固, 是一个整体, 所以转得灵活;而生鸡蛋的蛋黄蛋清都是相对活动的, 因此旋转起来会受影响。

3. 神奇的筷子。

这个实验是让学生把一根筷子插入到装着米的杯子中, 然后将筷子上提, 筷子会把米和杯子一同提起。我让学生准备一个塑料杯、一杯米、一根竹筷, 然后让他们把米倒满塑料杯, 把米按实, 再用手按住米, 从指缝间插进筷子, 接着用手轻轻一提筷子, 发现杯子和米都被提了起来。学生迫不及待地追问原因。我解释道, 这是由于杯内米粒之间的互相挤压, 把杯内的空气挤了出来, 这时杯子外面的压力大于杯内的压力, 使筷子和米粒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所以筷子就能将盛米的杯子提起来了……学生听后十分兴奋, 表示回家后要演示给爸爸妈妈。

这样, 让学生在“玩”中学, 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 又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 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 学生学会了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学习科学的兴趣更浓厚了。

五、利用电视等媒介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如今电脑和电视广泛普及, 我们若能正确引导学生, 让学生意识到电脑、电视里不只有《熊出没》《喜羊羊和灰太狼》, 还可以通过电脑和电视学到很多科学知识, 那何乐而不为?例如中央10套的《走进科学》《探索发现》等节目, 其图文并茂的内容、清晰又耐人寻味的解说, 无不吸引学生。另外, 数码相机已走进了我们的家庭, 家长可以让学生通过镜头观察自然界的阴晴圆缺、花开花落这都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8.科学活动中让幼儿自主探索的优势 篇八

一、主动参与,提高活动效率

科学领域的教育对幼儿科学素养的早期培养、科学及逻辑思维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科学教育可以是幼儿对周围世界中的事物有初步的正确认识。科学活动《水的浮力》:活动开始前我给孩子们准备了水、各种材料、鸡蛋和几包盐。当我把这些材料呈现在他们面前时,孩子们都很兴奋,大胆猜想着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一些孩子已经开始动手跃跃欲试,他们的跃跃欲试同时也让一些胆小乖巧的孩子也开始蠢蠢欲动。看着他们迫不及待的样子,我说:“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材料,这些材料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你们自己看一看、試一试、说一说你们的发现吧!”我的话音刚落,孩子们就商量着动手操作起来。自主活动给孩子们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引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但是理性的我们应该明白所谓的自主并不是让幼儿“自由、放羊”教师不需要准备什么了。在活动前,教师应该在课前先做试验,把实验中所出现的每一个小细节都记录并整理归纳,必须想其所想,做其所做。

二、自由组合,增强社交能力

让幼儿自主学习,是幼儿发展的需要。自主学习活动由于老师的“放手”让幼儿有了宽松、和谐的环境。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干预较少,幼儿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度。他们没有特定的学习目标和计划,也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可以是个人的探索,也可以三三两两自由组合,共同探索。俊俊的能力较强,当他拿到这些材料的时候,他都把这些东西往水里扔,结果他发现了有的在水面上,有的却在水底。这个发现对聪敏的他来说并不能算是发现,因为他早就知道了这一点。但在一旁的能力较弱的小宇轻轻地说:“怎么会这样呢,吸铁石和搭积木,应该是大积木重,怎么却是它浮在水面上呢。”俊俊听了他的自言自语马上就说:“这个很简单的,就是因为积木和水接触的面积要比吸铁石和水接触的地方要大。所以积木会在水面上。我们看见的大轮船科学家就是用了这个道理。”听了他的话,小宇若有所思,拿起两样东西做起实验,证实俊俊的回答。通过两个孩子的对话与表现,我们不难看出自主学习因为没有了老师的参与,能力强的孩子能够主动地邀请同伴一同实验。他们自由组合,自主选择,孩子们共同的讨论、合作、总结,让活动氛围变得更加的和谐。

三、自主探索,激发探究欲望

幼儿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幼儿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当俊俊把自己已有的经验告诉给小宇后,俊俊有对一袋盐产生了兴趣他琢磨着这袋盐,不知道老师给他这袋盐的用途,他用舌头舔了舔盐袋,盐碰到了口水融化了,他赶紧把盐扔了,不巧盐袋扔进了水里,等他捞起来的时候,大多数盐都已经融化了。他向我投来了求助的目光,我笑笑看看他说:“盐怎样了?”“都化到水里了。”他说得很无奈。“没关系,你们的水比别人的多了些东西,看看有没有什么不同了呢?”听了我的话俊俊还是没能明白我的意思,他懊恼、后悔自己的举动。他把玩着其他的材料,却不把它们放到水里,看着他无精打采的样子,我知道他开始迷茫了,于是我走过去说:“俊俊,你的水和别人的不同,试一试加了盐的水里有没有什么秘密。”说着把鸡蛋放进了水里。只见鸡蛋不沉到水里了,而是上浮了一些。他看到了鸡蛋的变化也来劲了,“怎么会这样呢!”他自言自语。他顺手把旁边的一袋也倒到了水里。鸡蛋因为有了盐的加入,慢慢地浮了起来。俊俊高兴得手舞足蹈。整个过程都是在孩子的世界里发生,没有了老师演示时的一板一眼,没有了条条框框的束缚,孩子自由了、兴奋了、收获了。

四、自我归纳,提升概括能力

现在在大多数的科学活动中可以看到,幼儿的操作被重视了。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看到孩子们很忙、很投入、很高兴地在操作材料,这跟过去纯粹的传递性教学相比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但是当活动最后时总是教师侃侃而谈活动中的发现、总结。大部分孩子都习惯了这样的学习方式,导致了活动热热闹闹,总结冷冷清清的局面。孩子的发现应该由孩子来总结,因为每一个人的发现和关注的重点是不同的。在这个活动最后,我让孩子们自己总结自己的发现,并说一说为什么。俊俊第一个举手说:“老师我发现了如果在水里加了盐以后,鸡蛋就会浮上来。那是因为加了盐以后,水就像多了一个手一样,把鸡蛋托了起来。虽然孩子并不能很标准地把他讲出来,但是形象的比喻却让所有的孩子都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孩子们精彩的回答还很多,这些都是让孩子自主学习所带来的好处。

9.科学让生活更美好作文900字 篇九

是科学的发展才推动了人类的进程,是科技的发展才使人类有着崭新又美好的生活。纵观千古,哪朝哪代不是重视科技的发展?回首过去,看四大发明,独具鳌头;观天文历法,为之惊叹;览赵州拱桥,设计精妙;窥《本草纲目》,东方巨典;瞻圆周率值,七位小数;眺丝绸之路,发展经济;端青花瓷器,扬名海外。科技发展是强国之路,科技发展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第一动力;没有科学,我们哪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科技,我们哪来的舒适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享受?没有科技的进步,我们哪能住进高楼大厦?

为了美好的生活,我们应该支持科学发展,为科学献上自己的微薄之力。一个人不进步是可卑的,一个国家不进步是没落的,一个世界不进步是黑暗的。只要在不断的进步中,人类的生活才可以得到升华。人类是渺小的,人类是脆弱的,他没有庞大的身躯,没有牛似的力气,没有乌龟的硬壳。但上天给予了人类一颗聪慧的大脑,一双勤劳的双手,人类没有坐享其成,而是选择了不断进步,才可以在今天站在了食物链的最顶端。几千年来,从马车变成了轿车、火车、飞机;从煤油灯变成了白炽灯、霓虹灯、节能灯;从天涯海角变成了近在咫尺、视频聊天、鼠标一点尽知天下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一条经过实际检验的真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我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关键的因素在于人类本身的素质,我们在科技进步的同时,应该要从根本上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境保护。布鲁诺曾经说过:“科学是使人的精神变得勇敢的最好途径。”天下兴旺,匹夫有责,人民群众当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力量。

10.科学让生活更美好优秀演讲稿 篇十

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好奇与科学精神》。

这是开学的第三周,课桌上书本纸张错落有致的排列,似乎彰显着学习生活即将一如既往地展开,我不经困惑:我们的学习究竟是什么?若这浩繁卷帙不是一切开始的初衷,那么,在最初的上古,学习又是什么?

“朝闻道,夕死可矣”先贤将追求真理推上相媲生命的神坛。从类人猿第一次仰望头顶星辉斑斓,便注定了人们终将飞向更高更远,目光之外的宇宙;从人类第一次切开果壳好奇打量内部结构,就有无法抵御的力量引我们进入质子、夸克、弦……“想知道”,这样人类本源的冲动,成为太多登峰造极之人不灭的动力。在《球状闪电》里,刘慈欣说“美妙人生的关键在于迷恋上什么东西”在这样迷恋式的好奇和科学精神中,我们的数学定理、物理大厦、哲学体系缓缓建立。因此我说:从那哲人方才开始默想的遥远的初生时代顺溯至今,学习是好奇,是探索。作为更精确描述世界的手段,是一种所谓的科学精神。

好奇,是科学探索的出发点。于人类群体而言,好奇心是自然的馈赠,它像母亲拉着文明的小手,一步步引导我们的探索和进步,渐行渐远。站在历史巨人的肩上,因为前辈们一点一滴的“想知道”的欲望,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好奇的追问下,牛顿展示运动规律,马克思诠释社会发展规律,混沌的世界在人类眼中逐渐变得有规律可循。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是学习者的的第一美德”,于个人而言,我们若是怀着纯粹的求知欲去做世界的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也能兴致勃勃地活得丰富。

今日的学习重压下,我们似乎都已忘却最初的上古,人们单纯因为好奇进行的那些追踪,那是最原始的学习。今日我便在这里倡导大家以一种原始的初心,将学习真正当作探索世界的途径。怀着渴望,我们可以走的更远。积少成多,我们的好奇,会是民族和世界的荣幸。

11.让幼儿成为科学探索活动的小主人 篇十一

关键词: 幼儿教育 科学探索 探究

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不是教师传授给幼儿的,同样的,幼儿的科学知识是通过自我构建获得的,所以幼儿“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幼儿的发展不仅仅是指获得知识,更是生存能力的获得,幼儿教育要使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传统的教育往往把获得知识定位为第一目标,教师也是一味地将自己掌握的知识灌输给孩子们,而完全忽略孩子们的探索需求,孩子们也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毋庸置疑,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剥夺了幼儿的探究权利,而且扼杀了幼儿的灵性,十分不利于他们的成长,这种模式教育出来的孩子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和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品质。幼儿正处于爱动、爱问、爱探索的成长阶段,如何充分利用幼儿的这些特点促进其发展是相当重要的。

一、掌握发展规律,提供趣味性的内容

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关键是引导幼儿从小善于观察科学现象和发现科学问题。同时,在科学探索的活动情境中,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促进幼儿的思考,培养幼儿科学方法和科学兴趣,从而增强幼儿的科学技能和智力。科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科学探索活动内容来自于幼儿生活较常见的事物,不仅可以增强幼儿学习的信心,而且可以让他们认识到所学的东西在自己的生活中是有用的,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主动学习,同时对周围的世界永远充满好奇。以科学探索活动课《沙尘暴》为例,在活动中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准备沙子、泥土、花盆、吹风工具等,利用这些东西制造“沙尘暴”,让孩子们知道沙尘暴产生的原因及带来的后果,进而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通过自主探索了解到相关的科学知识。

二、教师正确引导,促进幼儿自主探究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善于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提问是贯穿整个科学探索活动始终的,只有不断提问,才能引发孩子们的思考,并促使他们主动探究;二是给幼儿足够的探索空间,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应该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操作,让他们真正参与活动,并获得自己独特的活动体验。例如在以“水果”为主题的活动课中,可以先让家长带幼儿参观水果店、果园,然后让家长为每个孩子准备几个自己比较喜欢的水果。活动时,老师让幼儿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以及水果的特点。最后大家可以进行水果拼盘比赛,或者用榨汁机榨成果汁。这样不仅仅可以扩充孩子有关水果的知识,还可以让他们明白很多物体的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换的。这样的活动课,容易让孩子们获得成就感,从而使他们更快乐和自信。

三、学会鼓励幼儿,开展多种探究活动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动用各种感官,多途径地进行探索。所以科学探索活动一定是多角度、多形式的,要丰富科学探索活动的形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鼓励孩子多动手

通过多种方式感知事物,幼儿要多层面、多角度地感知事物,必须动用多种感官,让孩子们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触摸、观看、动作、倾听、表达”等操作体会到活动的趣味性。教师一定要鼓励孩子多动手、多发现,如果孩子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实力,他可能就会树立在科学探索方面的自信,有利于孩子们学好科学。

(二)引导孩子使用多种形式记录探索过程

让幼儿使用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探索过程,幼儿的记忆相对成人较短暂,记录幼儿的探索过程,帮助幼儿储存信息,每个孩子的探究能力和思维方式都不一样,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自己整个的探究过程,进而启发幼儿探索事物的内部关系。

(三)创造各种探究环境

探究环境可以带领幼儿走进自然,零距离地和研究对象接触,也可以借助老师的帮助在课堂上研究有意义的问题,从而满足幼儿的探索需求。延长幼儿探究时间,拓展幼儿研究空间,幼儿的探索活动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可以建立科学探究区域,让幼儿探索活动得以延伸,以满足幼儿深入探索的需求。

四、注重随机教育,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偶发性科学活动是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周围世界紧密相连的,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能发生。一般的科学活动,采用的是幼儿观察与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教育限制了非正规活动,幼儿亲身体验的机会少。科学活动要和幼儿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丰富幼儿的经验。教师在科学探索活动中不仅仅要尊重幼儿的探究行为,而且要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太阳从升起到降落是怎样变化的”,教师要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太阳,它早上是怎么样的,中午是怎么样的,傍晚是怎么样的,并且让幼儿做好相关记录,使幼儿养成爱观察爱记录的好习惯。又如“蜂蜜是怎样产生的”,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蜜蜂采集花粉和养蜂人制作蜂蜜的过程,并且认真记录下来,让幼儿自己总结归纳。这样的活动模式不仅仅让幼儿学到知识,而且可以让幼儿体验到很多生活中的乐趣。除此之外,还可以争取家长的参与,让家长和幼儿一起投入科学探索活动,这可以极大地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并且可以增进家长与幼儿之间的感情。

12.生活——让科学如此美丽 篇十二

一、生活———科学活动的源头

幼儿园新纲要告诉我们:“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一日生活环境, 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 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既贴近幼儿的生活, 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与视野”。据此, 我们可以知道, 关注生活的思想已经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得到普及, 我们幼儿园教育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 从各种手段出发来指导学生对生活进行吸收与利用, 让教育为生活服务并在生活中得到实践与升华。如电池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十分普遍, 幼儿经常能够接触到它。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电池却有着神奇的力量, 幼儿感到很新奇, 我于是利用这一因素, 引入来源于幼儿生活的电池, 设计了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都较强的科学活动———《有趣的电池》。通过让幼儿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装一装、想一想等手段, 积极探究电池的各种秘密, 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初步了解电池并学会安装电池, 并渗透如何更环保地利用电池, 同时也激发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培养他们乐于尝试、勤于动手的习惯。通过这种基于孩子生活的科学活动, 引领孩子感知科学活动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二、生活———让科学活动趣味十足

针对幼儿园的教育, 有位名人说过:“课程就是能引发学生积极投入其中并能引导他们获取指向全面和谐发展的有益经验的一切活动。”由此可见, 幼儿园的课程不仅包含了一般的系统知识, 它还包括一切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活动, 绝不是一种死板的知识体系。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 所设课程不仅要有趣味性, 还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激发幼儿奋进的心理, 让他们能够对课程有持续的兴趣, 关注课程的发展。对于幼儿来说, 他们更乐于见到那些他们熟知的、贴近他们生活的内容。因此, 我们要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生活, 如一些特殊的事件、场景以及人物来激发幼儿的兴趣, 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幼儿对世界的认识主要是对周边生活情景与人物的感知。如在《有趣的电池》这个活动中, 预设的幼儿学习目标有三方面:第一, 引导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尝试操作, 了解电池的外形和简单的功能;第二, 通过尝试、操作、探索, 学会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第三, 让幼儿学习用语言来表达操作结果。在活动开始前, 我准备了大量的电池和电动玩具及一些有关的操作材料。当幼儿进入活动室, 看见桌上放着一大堆电池时, 探索的欲望也就随之而来。接着, 在我要求“看一看、试一试, 看看这些有趣的电池里面有些什么小秘密”后, 便各自兴致勃勃地玩起来了。我于是一边给幼儿讲述各种电池, 使他们认识电池, 了解其形状、大小、用途, 感受电池的有趣之处, 一边激发幼儿进一步尝试和探索:给各种电动玩具和物品配上合适的电池。孩子们纷纷分散活动:他们各自拿了一件电动玩具, 开始寻找合适的电池, 进行尝试探索活动, 个个积极地动手、动脑, 有的单独行动, 有的与小伙伴合作。幼儿在玩, 在操作, 在投入;他们边尝试, 边操作, 边议论;活动室里摆弄玩具的声音和幼儿的议论声夹杂在一起……对于孩子们发现的问题, 我引导幼儿再一次尝试、探索、思考, 关于电池的探索活动就这样一环扣一环地进行下去。

三、生活———让科学活动核心明确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可以说是课本的, 与生活隔绝的, 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对象, 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这就要求我们将教育与孩子的生活相关联, 帮助学生获得习得知识的经验, 当孩子体会到这种快乐时, 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去运用, 让他们体会到运用知识的成就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 在生活中体会知识带来的快乐。为了贯彻教育的思想, 将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笔者曾经给孩子们安排了一个“电池回收”的作业, 笔者说:“刚才我们给玩具安上了电池, 可是那废旧的电池该怎么办呢?能不能随便扔掉呢?”有的说:“我们应该把废旧的电池扔到垃圾筒里。”有的说:“我们应该把它送到收废旧东西的地方。”听到孩子们的回答, 我说:“废旧的电池里面有一种有害物质, 时间长了对空气、土壤都有危害, 所以废旧的电池不能和普通的垃圾一样扔到垃圾筒里, 应该送到回收站去。”通过这个简短的环节, 孩子们虽然并不能真正掌握, 但是我们还是要多加训练, 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知识加以运用, 总结经验, 逐渐地学会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让学以致用的思想指导孩子的一生。知识与科学经验只有从生活中来, 才能再运用到生活中去。我们要帮助孩子在生活中检验知识, 激励他们发现新问题, 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促进新的认知形成。

13.让幼儿的科学活动生活化 篇十三

平阴县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 李青

金秋九月,新的小班孩子入园了。他们将面临新的环境和生活,这不仅是对孩子的挑战,更是对家长、老师的考验。因为孩子入园后在生活环境、活动方式和人际交往等方面与在家庭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一些孩子在入园之初会出现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其突出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哭!此外还会出现憋大便、尿裤子、喝水少、拒绝玩幼儿园的玩具、不参与老师组织的活动等多种不适应行为。如何帮助孩子渡过这一适应期,让幼儿尽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呢?这需要家长、教师、幼儿园多方的共同努力。

一、家长要明确的道理--------进入幼儿园是宝宝成长的必然过程

上幼儿园是宝宝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宝宝成长阶段不可缺少的一步,帮他们迈好这一步非常重要,这关系到孩子今后适应环境和相互交往的能力。幼儿园生活对宝宝的成长发展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它并不是一个家长想象的让宝宝孤立无助的环境。在幼儿园幼许多小伙伴一起游戏,充满着欢声笑语,有着专业而亲切的教师,有着科学的教育方案,有着宝宝们感兴趣的各种玩具,运动器械,还有色香味俱全的营养配餐。要知道,宝宝上幼儿园和家长去上班是同一个道理,是很正常的事情。

二、家长要做的:

(一)宝宝入园前期阶段

1、心理上的准备:多和宝宝交流幼儿园的事情,告诉宝宝那是一个有许多小伙伴的乐园,有很多好玩的玩具,有许多喜欢宝宝的教师。

2、当家长确定选择的幼儿园后,要经常带宝宝到幼儿园去看一看,玩一玩,熟悉环境,并喜欢幼儿园。

3、结合幼儿园的作息安排慢慢改变宝宝的生活习惯,以便于宝宝正式入园时生活规律、稳定。

(二)宝宝入园阶段

1、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对于孩子的不适应现象,家长不要过于担忧,要明白这些都是孩子自身的一种独特的心理免疫方式,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很快都会好转。

2、当宝宝正式入园时,家长一定要密切配合教师的工作。在正常情况下。要让宝宝每天坚持来园,不要因为宝宝的哭闹就随意终断来园。一般来说,幼儿园以7-10天为一个周期,坚持过来,孩子的反映会减弱一点,反之,如果连这个周期也坚持不下来,时送时不送,那孩子的情绪也出现反复。不良反映就会无限延长。

3、当早上送宝宝来到班级后,家长与教师简单交换意见后要马上离开,不要没完没了地“粘”着孩子,甚至承诺“我第一个接你。给你买小汽车,买好吃的”等等,要让宝宝明白“爸爸妈妈去上班,宝宝去上幼儿园”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4、在新学期开始时,宝宝一回家,有些家长会很紧张地询问孩子很多问题,如:“老师喜不喜欢你?小朋友有没有欺负你?”等等。表现过于在意会让宝宝对幼儿园产生更强烈的抵触情绪,认为这里一定是不好的地方。其实,宝宝的哭或拒绝上幼儿园是孩子对陌生环境产生不安全感的自然心理反应,家长的焦虑和担心可以和老师多加交流,寻求解决的最佳途径,在孩子面前表现得过于明显则没有任何意义了。

三、教师要做的

1、对于新入园的宝宝要特别的关注和呵护,让宝宝感受到妈妈般的爱,多搂一搂,抱一抱,让宝宝对教师产生依赖和信任感。

2、当宝宝第一天进入幼儿园时,是哪位教师从妈妈手里接过宝宝,宝宝就会对其产生强烈的依恋,每天都会象小鸭子一样和这位教师手牵手形影不离,而班级里的其他教师也要有意的多和宝宝接触,轮流看护,让宝宝对每位教师都产生依赖,而这时离宝宝适应新环境也就不远了。

3、宝宝正式入园第一天的中午,教师一定要和家长沟通宝宝在幼儿园的半日情况,让家长悬着的心放下,安心工作,并根据宝宝当天的情绪指导家长是否需要提前来接宝宝。

4、一定要给宝宝多饮水,防止上火。

5、可以满足个别宝宝的情感转移需求,带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者物品来幼儿园,随着宝宝慢慢适应,再改变这种方式。

6、提供幼儿喜欢的玩具材料。

7、教师组织适当的活动,如;唱唱歌、做做律动、做做游戏等、分散孩子的焦虑情绪。

14.让幼儿的科学活动生活化 篇十四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玩棒的过程种尝试用“三角撑”的方法架起筷子。

2、初步引导幼儿用统计的方法记录操作过程和结果。

3、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以及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一次性筷子若干、台布5块。

2、统计表5张。

【活动过程】

一、自由玩筷子

1、导语:今天我们一起来筷子,看谁玩的方法多,方法好。

(幼儿自由玩筷子,教师参与)

2、提问:刚才你是怎样玩筷子的,用了哪些方法?(幼儿讲述)

二、想办法把筷子竖起来,并记录(统计表附后)

1、导语:小朋友玩筷子的方法可真多,现在请你们猜一猜,如果不用任何东西帮助,筷子能够站起来吗?(幼儿自由讨论)

那你们就去试一试,然后把你尝试的方法和结果记录在这张表格的第一次操作格里。

2、幼儿尝试、操作,并记录。

3、分组汇报。

导语:你们让筷子站起来了吗?用了几根筷子?

三、再次尝试,启发幼儿用“三角撑”方法架起筷子。

1、教师启发幼儿用三根筷子互搭竖棒,要求不用任何支撑物,把筷子竖起来。

师:请你们试着用三根筷子架起来的方法,让它们站起来,并把这次的结果记录在表格的第二次操作格里。

2、幼儿操作,教师参与。

四、展示记录表,讨论活动结果,引出其生活用途。

1、展示五组记录表,(教案出自:星星教案网)幼儿分组汇报。

2、小结,引出其生活用途。

15.让幼儿的科学活动生活化 篇十五

一、创设生活化游戏环境, 满足孩子全面健康发展需要

温馨的游戏环境会给幼儿家庭的温暖, 教师和孩子一起布置游戏的环境, 在布置的过程中, 运用幼儿已有的社会经验、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按照他们的意愿布置环境。

1.提供生活性的原材料, 激发游戏兴趣。我园发动孩子和家长收集了多种废旧材料, 投放到资源库中。如在“宠物医院”中我们创设了游戏情景《给小动物看病》, 用纸箱制作了许多小动物, 激发了孩子们玩的愿望, 孩子们给小动物量热、输液、洗澡等, 渐渐地孩子们能熟练地帮助小动物看病, 在一次一次的活动中孩子们不但学会了为小动物看病, 也发展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

为了更好的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在“操作区”投放了大量的纸箱、纸杯、餐巾纸芯、饮料罐、毛线等, 让孩子在对材料直接感知和具体操作摆弄的过程中, 不断地开动脑筋, 想出材料的新玩法。如有的孩子用毛线给瓶宝宝穿衣服, 有的孩子把饮料罐叠在一起比比谁垒得高, 有的用纸杯当电话筒, 有的用酷儿瓶探索声音的奥秘……各种材料给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充分发展了他们创造力和想象力。

2.提供最自然的游戏环境, 让孩子爱上幼儿园。为了让小班幼儿能快速适应幼儿园环境, 我们为孩子创设了一个具有安全感的“娃娃家”, 在娃娃家里, 有美丽的窗帘、柜子、镜子、床、沙发、煤气灶等各种熟悉的小型家具, 为孩子营造了一个舒适、随意的氛围, 橱柜里放着许多娃娃的小衣服, 奶瓶, 在泡沫垫上投放了许多小靠垫, 孩子可以给娃娃自由穿戴漂亮的围巾、手套、帽子, 也可以自由地聊天。由于这些用品大部分都来自于孩子生活中的真实物, 小型家具都是自制的, 于是在玩的过程中充满了满足和快乐, 孩子们逐渐克服了焦虑, 逐渐适应了环境, 爱上了幼儿园。

二、选择生活化的游戏内容, 促进游戏生活化

1.日常生活中的游戏渗透。我们在教幼儿认识水果时, 采用游戏的方法, 做买卖水果的游戏, 让幼儿边买卖水果边说出各种水果的名称、外形特征, 并能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时, 所有的幼儿情绪活跃、兴趣倍增, 都会主动、积极地去做, 活动室便会出现另外一种场面, 课后孩子记忆牢固。游戏虽然简单, 但对于孩子来说, 动手又动脑, 既玩得高兴, 又复习巩固了概念, 发展和锻炼了幼儿立刻做出判断的思维能力, 可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结束学习。

2.教学活动中的游戏渗透。在玩“过家家”的游戏时, 幼儿逼真地扮演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小朋友等不同的角色。爸爸送小朋友去上幼儿园, 妈妈上街买菜;爸爸、妈妈吃饭时怎样给爷爷、奶奶夹菜;小朋友生病了, 妈妈带他去看医生, 见了医生应怎样打招呼等等。在这样的游戏中, 幼儿愉快地体验到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对于幼儿了解家庭中每个成员的职责, 怎样正确对待家庭中每个成员及理解“家庭”的职能和概念是有深远影响的。

三、挖掘生活传统游戏, 促进幼儿多元发展

我园立于农村, 在生活中有很多乡土游戏资源, 要善于挖掘民间传统特色的游戏材料。例如:树叶、玉米、红薯、树枝、芦苇、稻草、杂木等, 孩子们利用自然资源制作了玩具、创作了环境, 开设了区角游戏“农家小院”、“编编乐”等, 利用竹竿开展了体育游戏:跳竹竿、玩梯子、跳图形、赶小猪等;利用废旧纸盒制作了坦克、火车、走迷宫等;利用农田里的稻草, 做成软垫和滚筒, 幼儿在上面尽情的爬滚, 搓成草绳、草飞盘, 开展跳绳, 揪尾巴、捉小鱼、掷飞盘等游戏, 既有趣又安全。把杂木锯成木桩, 玩蚂蚁搬家、踩高跷、走梅花桩、高处跳下等游戏。孩子们百玩不厌, 乐在其中, 较好的发展幼儿动作技能, 培养了幼儿合作、竞争、勇于挑战的良好个性品质。在制作和游戏的过程中, 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体验到了创作的快乐。

四、抓住契机, 创造游戏, 给予孩子快乐世界

农村幼儿园自然条件丰富, 如泥、沙、竹木制品等, 都是极好的游戏材料。我们组织孩子玩泥, 挑选适合的泥供幼儿捏动物、人物、日常用品等各种形象;组织孩子们玩沙, 幼儿可进行垒山、建城堡等玩沙游戏;组织孩子们玩棒, 即用火柴棒、小竹棒、竹筷、冰棍棒拼构几何图形、各种物体及建构游戏, 这种游戏对幼儿构图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很有益处;组织孩子们用竹木制品做踩高跷, 作画、自制打击乐等, 让快乐传递给每一个孩子, 让孩子的世界变得更加美丽精彩。

真实的生活往往孕育着最好的教育契机, 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 让幼儿回归自然的环境,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 应从幼儿的实际需要出发, 运用自己的智慧大脑, 勤劳的双手, 充分挖掘大自然中的教育资源, 使农村自然资源成为孩子们的欢乐之源, 智慧之源, 学习之源;在今后的教育中, 我们应更加深刻的进行生活化游戏教育, 追求游戏与生活的自然结合, 把握孩子生活兴趣点, 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 生活中成长, 自然中收获。

参考文献

[1]陈惠英.让幼儿教育回归幼儿生活.教育科研论坛, 2010, (8)

[2]金学英.把握五个适度, 让教学回归自然.早期教育, 2008, (12)

16.科学活动内容应从幼儿生活中选择 篇十六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的确,对于幼儿而言,身边的事物和现象都能成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是他们每天能遇到,每天都会做的事。

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生成的途径很多。尤其在一日生活中除了学习、游戏以外的其他环节,在幼儿科学教育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在幼儿生活中随时都隐藏着科学现象和教育的动因,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因此,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应更多地在一日生活中随机生成。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捕捉、把握一切有利于幼儿科学教育的锲机来实施科学教育,生成科学教育内容来促进幼儿学科学、用科学。

关键词:

科学活动 做中学 日常行为

随着“做中学”科学活动的开展和深入,以幼儿亲自动手的方式来开展科学教育,已深入教师心中。怎样选择科学教育主题内容,常常困惑着教师:既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又是孩子感兴趣的,同时又具有动手性及科学探究性的主题,并能让孩子自己发现、寻找问题。面对这样的困惑,教师经常这样做的: 照搬别人做过的科学活动,没有深入领悟他人的思路与指导思想;跟随同一教研组其他班开展同样的科学活动,没有考虑对本班幼儿的适合性;无所适从,没有方向,不知道如何确定活动主题。

事实上,应把科学教育的内容从教材转向儿童,从关注幼儿的一日生活开始,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和需要,了解幼儿急于想知道答案或想解决的问题,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从而确定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开展符合发展目标的科学教育活动。

科学活动内容应从幼儿生活中选择。教师应从幼儿熟悉的生活环境中、社会环境中去寻找丰富有趣的科学内容。因为幼儿的生活中蕴含着许多有趣的科学内容。孩子们经常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事物感兴趣,愿意去探究。从幼儿身边的事物,生活的体验中选择具体、可观察的内容,使内容接近幼儿的生活。科学教育内容应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才能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保持长久的好奇

一、关注幼儿的日常行为生成科学活动

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形成科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的出发点主要是教材、大纲,而不是幼儿,这导致幼儿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缺乏学习动机。所以,教师要改变出发点,去寻求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内容,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活动。孩子天生对世界万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幼儿感兴趣的许多事物和探究的问题,就暗含着教育价值,所以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要倾听、关注幼儿的问题,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抓住教育契机,在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上开发、生成科学活动。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时机,形成儿童感兴趣的科学活动,促使儿童进一步探究。幼儿的需要在个体发展中会随时表现出来, 幼儿在一个时期突然热衷的行为,往往是符合该年龄幼儿发展水平的新的需要,他们可能表现为新的兴趣倾向、新的行为的出现、反复提问、追求特定事物、同伴争议等。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对幼儿发展水平的了解,就可能捕捉到合适的科学教育活动。

一次饭后,小雪、小可围在塑料盆边,把用餐后的竹筷放进盆中,塑料盆里有半盆水,竹筷就浮在水面上了,两个孩子显得很惊奇,不停地用手摁竹筷,手一离开,竹筷就又浮出水面了,不一会儿,吸引了好些孩子,并开始议论起来,“筷子在水中就是浮在水面上的。”“我家的筷子不会浮。”……老师参与到孩子中,关于各种不同的筷子的浮沉情况的科学活动就很容易地生成了。

二、关注户外生成幼儿科学活动

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包括早锻炼和散步活动。在早锻炼中体育活动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活动,教师要善于观察,捕捉。在一次“赶小猪”的体育游戏中,老师让幼儿比较各种体育器械的特征,感知圆形物体和方形物体哪一个赶起来又快又方便?幼儿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到游戏中,体验到圆形物体的优点和特性,游戏结束后幼儿对圆形物体特别感兴趣,以此生成了主题活动“好玩的气球”,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一系列探索活动如怎样让气球鼓起来,给气球扎口、设计装饰气球、玩气球等,在操作中不断探索气球的奥秘。

日常的散步更是科学教育的好机会,让幼儿注意各种花草,树木的变化,大气的变化或者让幼儿闭上眼感受一下风吹到身上,太阳照在身上的感觉,感受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这样对幼儿的发展十分有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机会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幼儿经常看到许多自然现象,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为什么会下雨?”“树叶为什么会掉下来?”“我是怎么长大的?”……只要留心观察,都可以看到许多由幼儿自发生成的主题。如在带领幼儿外出活动时,听到小朋友突然惊叫起来:“蚂蚁!蚂蚁!”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一群小朋友围在一起唧唧喳喳议论着:“蚂蚁出来干什么?”“蚂蚁的家在土里吧?”“它有没有翅膀。”……应该说,蚂蚁对幼儿来说并不陌生,但真正了解却谈不上,而此时正是蚂蚁出洞的季节,面对孩子如此高涨的探究欲望,这不正是主题生成的最好时机吗?于是“有趣的蚂蚁”的主题教育活动生成了。

三、关注幼儿讨论的话题中生成的科学活动

不论是周围日新月异的大环境,还是各自生活的小环境,每天都有许多新鲜的、有趣的事和物品刺激着孩子们的各种感官,令他们感到兴奋和激动。而孩子也在有意和无意之中,以他们特有的敏锐的眼睛和心灵收集着这些信息,享受着其中的乐趣。当孩子们聚在一起的时候,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琐琐碎碎,就会从他们的嘴里源源不断地流露出来。教师作为一个倾听者,只要仔细辨别,就不难发现其中有价值的东西,以此来作为科学教育的内容,生成幼儿感兴趣的且熟悉的活动内容。例如中秋前夕的一个早上,幼儿一边游戏,一边交流着早餐的情况。一个小朋友说,“我今天早上吃了一个月饼。”另一个小朋友接着说,“我也吃了月饼,因为妈妈告诉我要过中秋节了。”旁边的小朋友则兴奋地告诉大家,“我还要坐着汽车到很远的地方去看月亮呢!“孩子们露出好奇的目光。月饼——中秋节——看月亮,这一系列的话题,对于幼儿来说,可能是既熟悉又陌生。“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为什么中秋节的月亮又圆又亮?”“月亮到底是怎么变圆的呢?”对于孩子们的种种好奇,我们生成了“中秋月圆”这一主题活动,孩子们将在这个活动中,通过探索来解开这些谜团。再如:在开展“美丽家乡”这一活动时,幼儿参观了蔬菜大棚,兴奋不已。“咦,黄瓜的花是黄黄的,像星星一样多,太漂亮了!”“那又是什么?圆圆的西红柿有绿绿的有红红的!好看极了!”孩子们如此津津乐道,我们就此趁热打铁,以“好吃的蔬菜”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科学探索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成人看来很小的事物也会引起幼儿的好奇与兴趣,幼儿会用自己的理解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些话很好笑,但似乎也有道理,幼儿的童言稚语能让成人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看到他们的真正需要,因此教师要用心倾听幼儿的对话,对幼儿幼稚的言语不要仅仅是一笑了之,而应抓住幼儿交流中的问题和困惑生成科学活动,组织幼儿自己去探索,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逐渐领悟事物的本质及事物之间的关系。

17.幼儿园中班的科学活动教案动物 篇十七

动物身体的基本形态会在它们发育时变得固定,通常是早在其胚胎发育时,但也有些会在其稍后的生命中有个变态的过程。今天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幼儿园中班的科学活动教案动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中班的科学活动教案动物1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2、对动物的生存方式感兴趣。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动物小卡片若干,动物头饰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提问:小朋友,如果我们用筷子去碰乌龟和田螺的时候,它们会怎么样?

为什么它们都缩到壳里?

二、看图交流

找一张动物图片,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它们怎样保护自己的?

三、动物自我保护方法分类

1、快跑逃生的:兔、羚羊、鹿等。

2、保护色蒙蔽敌人的:变色龙、青蛙、鸵鸟、斑马。

3、释放气味的:放屁虫、黄鼠狼、臭鼬。

4、装死的:毛毛虫、狐狸、金龟子。

四、幼儿分类摆放图片。

对动物用保护色、快跑、装死、释放气味等方法来觅食和保护自己的.方法作小结。

五、游戏:动物王国探秘

1、扮演各种动物,戴好头饰,到动物王国探秘,每个关口都有凶猛的动物把关,我们小动物要想办法闯关并保护好自己。

2、出示动物王国探秘路线图,带领幼儿闯关。遇到凶猛的动物,做相应的保护自己的动作。

活动自然结束。

小百科:动物是生物的一个种类。它们一般以有机物为食,能感觉,可运动,能够自主运动。活动或能够活动之物。

幼儿园中班的科学活动教案动物2

活动过程:

一、通过讲故事,引出动物的自我保护。

问:小刺猬是怎样自我保护的?

二、出示教学挂图,初步了解动物的自我保护。

(1)利用身体颜色保护自己。

问:图上有谁?为什么你很难发现它们?

小结:动物使自己身体的颜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同,是为了保护自己。

(2)利用身体结构特点保护自己。

问:图上有谁?身上有什么?遇到危险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三、阅读幼儿用书,进一步了解动物自我保护的方式。

看图想一想、说一说:图上有哪些小动物?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它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教师和幼儿一起完整讲述。

毛毛虫、青蛙、螃蟹、梅花鹿等是怎样来保护自己的?

四、扩展幼儿的经验。

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它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五、猜谜语:

一只大鸟真奇怪,有翅不飞跑的快,遇到危险藏脑袋,屁股留在沙滩外。

让幼儿猜是什么动物?并在图上勾出动物。

活动目标:

1、加深对动物特征的认识,知道动物会用各种方法保护自己。

2、了解一些动物的自我保护的方法。

3、能用较生动的语言描述动物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活动准备:幼儿用书人手一本。教学挂图一张。

幼儿园中班的科学活动教案动物3

活动目标:

1、能与同伴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了解并发现动物的多样性。

2、能根据动物的不同特征进行简单分类。

3、喜欢动物,有观察动物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动物的图片、玩具,并将它们在活动室里展览出来。

2、多种动物的简笔画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1、以参观“动物城”引起幼儿谈论动物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动物,而且还把自己喜欢的动物图片、玩具都带到幼儿园里来了,今天我们就来参观一下可爱的“动物城”。

2、幼儿自由结伴观看动物图片与玩具。

教师:请小朋友们一起来看看,我们大家都喜欢哪些动物,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你还知道动物中哪些有趣的事?一边看一边和你的朋友说一说。(教师鼓励并引导幼儿互相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动物,包括其外形特征与生活习性)

3、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所喜欢的动物。

教师:在这么多的动物当中,你最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它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教师鼓励幼儿说出喜欢某种动物的理由,如我喜欢小狗、它会给主人看门;我喜欢小猫,因为它很可爱;我喜欢袋鼠,因为它有个[LI袋能装小宝宝,很好玩;我喜欢猎豹,因为它是动物短跑冠军……)

4、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动物的某种特征进行简单的分类。

教师请幼儿在众多的动物卡片中选取自己喜欢的动物。

教师请幼儿将手中的图片按类分贴在黑板的相应位置上。

教师:我们每位小朋友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在这些动物中有哪些是家里可以饲养的,有哪些是生活在野外的?我们来分一分。

教师鼓励幼儿各自寻找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动物进行简单分类,如会游水的与不会游水的,会飞的与不会飞的,生蛋的与不生蛋的等。

5、请幼儿说说还见过哪些动物,了解动物的多样性。

教师:除了这里的动物,我们还在哪里见过哪些别的动物?它是什么样的?你喜欢它的什么?我们身边的动物多吗?  活动目标:

1、能与同伴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了解并发现动物的多样性。

2、能根据动物的不同特征进行简单分类。

3、喜欢动物,有观察动物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动物的图片、玩具,并将它们在活动室里展览出来。

2、多种动物的简笔画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1、以参观“动物城”引起幼儿谈论动物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动物,而且还把自己喜欢的动物图片、玩具都带到幼儿园里来了,今天我们就来参观一下可爱的“动物城”。

2、幼儿自由结伴观看动物图片与玩具。

教师:请小朋友们一起来看看,我们大家都喜欢哪些动物,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你还知道动物中哪些有趣的事?一边看一边和你的朋友说一说。(教师鼓励并引导幼儿互相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动物,包括其外形特征与生活习性)

3、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所喜欢的动物。

教师:在这么多的动物当中,你最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它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教师鼓励幼儿说出喜欢某种动物的理由,如我喜欢小狗、它会给主人看门;我喜欢小猫,因为它很可爱;我喜欢袋鼠,因为它有个[LI袋能装小宝宝,很好玩;我喜欢猎豹,因为它是动物短跑冠军……)

4、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动物的某种特征进行简单的分类。

教师请幼儿在众多的动物卡片中选取自己喜欢的动物。

教师请幼儿将手中的图片按类分贴在黑板的相应位置上。

教师:我们每位小朋友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在这些动物中有哪些是家里可以饲养的,有哪些是生活在野外的?我们来分一分。

教师鼓励幼儿各自寻找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动物进行简单分类,如会游水的与不会游水的,会飞的与不会飞的,生蛋的与不生蛋的等。

5、请幼儿说说还见过哪些动物,了解动物的多样性。

教师:除了这里的动物,我们还在哪里见过哪些别的动物?它是什么样的?你喜欢它的什么?我们身边的动物多吗?  3、喜欢动物,有观察动物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动物的图片、玩具,并将它们在活动室里展览出来。

2、多种动物的简笔画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1、以参观“动物城”引起幼儿谈论动物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动物,而且还把自己喜欢的动物图片、玩具都带到幼儿园里来了,今天我们就来参观一下可爱的“动物城”。

2、幼儿自由结伴观看动物图片与玩具。

教师:请小朋友们一起来看看,我们大家都喜欢哪些动物,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你还知道动物中哪些有趣的事?一边看一边和你的朋友说一说。(教师鼓励并引导幼儿互相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动物,包括其外形特征与生活习性)

3、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所喜欢的动物。

教师:在这么多的动物当中,你最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它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教师鼓励幼儿说出喜欢某种动物的理由,如我喜欢小狗、它会给主人看门;我喜欢小猫,因为它很可爱;我喜欢袋鼠,因为它有个[LI袋能装小宝宝,很好玩;我喜欢猎豹,因为它是动物短跑冠军……)

4、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动物的某种特征进行简单的分类。

教师请幼儿在众多的动物卡片中选取自己喜欢的动物。

教师请幼儿将手中的图片按类分贴在黑板的相应位置上。

教师:我们每位小朋友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在这些动物中有哪些是家里可以饲养的,有哪些是生活在野外的?我们来分一分。

教师鼓励幼儿各自寻找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动物进行简单分类,如会游水的与不会游水的,会飞的与不会飞的,生蛋的与不生蛋的等。

5、请幼儿说说还见过哪些动物,了解动物的多样性。

教师:除了这里的动物,我们还在哪里见过哪些别的动物?它是什么样的?你喜欢它的什么?我们身边的动物多吗?

18.让幼儿的科学活动生活化 篇十八

让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散发出生活气息,这既是时代赋予教育的特质,也是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科学教育与生活相容合的切入口在那儿呢?我们的理解是:

(一)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

新课程的基本支撑性理论之一是建构主义认知理论。该理论主张不论是个人单独的知识还是社会大众共有的知识,均是由人们所建构起来的,每个人都会建构出他自己周围环境的心智模型,并且运用他现有的心智模型来解释和了解新经验。

事实的却如此,儿童从诞生之日起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外在客观世界的探究。作为一种本能,儿童无须学习如何提出问题、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求解释、如何来表达他们的发现等等,尽管这种探究处于一种原始的、较低水平的状态。但不可否认的是:学前儿童经过六年的自发探究,却是已经获得了关于身边世界大量丰富的初步经验和有一定的个人见解、观念和想法。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些观念都是通过亲身探究、推理而非凭空产生的,所以儿童非常珍视自己的这些原始知识。

有这样一个案例。在一节关于“热”的课上,一位教师首先向学生询问他们对于“热”的理解。令他吃惊的是,由于学生每次到冷的时候便会被告知穿上毛衣,他们就确信“毛衣本身能够发热”。这一生活经验无疑对即将进行的科学教育是一种阻碍和挑战。教师于是便让学生通过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毛衣是否能够发热。学生把温度计放进毛衣内测定温度,他们假设毛衣如果会发热的话,温度计的度数便会上升。然而令教师更为惊讶的是:尽管实验标明温度保持不变,学生仍然坚持自己原来的结论。于是教师继续让他们做实验,包括把温度计长时间的放在毛衣内,观察毛衣内的冰块时溶解更慢,直到所有的实验都做完后,学生才开始半信半疑地接受“毛衣不能产生热”的观点。

这一案例对我们的启示无疑是深刻的。“一旦人们越是阻碍孩子按照他们的学习方式学习并练习所学到的东西,这个孩子在他的学习环境中就越发显得不健全。他只会陷入一种更深的谜和困惑甚至于恐惧:这个世界为什么和我想的一点都不一样?”所以教师面临的唯一选择就是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通

过自己的亲身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已有的生活经验核心发现的现象或现实之间的不一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心服口服的去审视、反思并修正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提出或接受(重建)“更为科学”的新解释、新假设、新概念。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无动于衷的话,学生可能知道教师在说什么。也似乎能够理解其字面的含义,但是在他们后续的思维和日常生活中,可能仍旧按照自己原来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行事,活在不同情景下用不同的理论(有时用书上的知识,有时又用自己的理论)来解释。由此可见,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经验不仅是教师教学时的出发点,而且也是教师教学所要试图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在开发教学资源时充分挖掘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素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在谈到学校教育时指出,儿童的人格被分裂成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违背某种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我想,这其实也是我们小学科学教育脱离现实生活的一种如实写照。我们认为,现代科学教育要走出困境,就必须回归生活,从生活中找到一股新生的力量。

同样来看一个案例。小学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的开始教师出示一个装置(饮料瓶里有个气球瓶口套上气球口),问学生:“大家认为瓶子里的气球吹得大吗?谁能解释为什么吗?”大多数人预测吹不大,少数认为吹得大。学生马上动起手来,有吹气球的、有观察的,吹气球的憋得面红耳赤,大家议论纷纷(瓶内的气球吹不大这个结论大家统一了),但提出的解释却是多种多样:瓶内外压力一样大,所以吹不大;气球小所以吹不大;瓶中有空气压住了,所以吹不大;瓶子小所以吹不大;瓶子有空气占据了一部分空间,所以吹不大;瓶中空气占满了,所以吹不大……面对如此丰富的解释,到底哪一种符合事实呢?请他们利用手中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手挤压瓶身,瓶中的气球被顶出,吹了起来(说明气球并不小);瓶身上钻个孔挤压,感觉到有气体从小孔中排出;瓶子放入水槽,挤压后有气泡冒出来;他们借助水、感觉、体验瓶中确有空气存在,那么如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呢?这时候提问逼近了事实的本质,学生们经过一番讨论认为:如果能想办法证明瓶中空气减少后,气球吹大了,就能说明瓶中的空间,确实是空气占据的。多数同学的方法是:在瓶身上钻个孔

再吹气球,如果气球吹大了说明空气确实占据了空间。还有人用气球套在瓶口外,挤压瓶身,看到瓶子瘪了、气球大了,说明瓶中空间由空气占据。在这节课教学中,我体会研究生活中的科学远远要比研究课本上科学来得重要。(《小鬼当家》美国1994年出品)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正是由于我们对“科学世界”给予了太多的关注,人类真实的“生活世界”反而被异化了、忘却了。我们已经习惯指着挂图、对这模型来讲解,学习习惯了纯理性的接受,纯知识的灌输,造成的后果只能是科学教育的封闭性和不现实性。实际上,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泛的智利背景,小学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在笔者看来,这里所提及的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从最细小的层面上而言,那就是要求教师从平凡但广泛的生活之中挖掘出具有科学教育价值的素材,把那些与学生生活世界紧密联系的事物、现象等引入课堂,让他们去探寻、去感悟、去理解、去想象。也只有这样,科学教育才能摆脱空洞无力、枯燥无味的尴尬境地。

(三)在倡导教育价值取向上,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科学素养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众多科学教育改革报告中普遍使用的一个词汇,其一再明确科学教育的目的。然而直到今天,对这一词汇概念的界定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在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当中,科学素养包括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态度以及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现实生活世界是儿童获取科学知识、经验、理解与认识的大课堂。那些客观世界的具体的直观的形象、生活的直接经验及行为交往等,对于科学课的教学及效果都具有根本性意义。校外学习场所、教学活动的举办形式及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做到面向生活的关键。例如:我们在研究了声音的产生、声音传播等问题后,学生对声音有了一定的了解,请他们来自制乐器演奏。意在考察他是否明确声音的高低强弱究竟与什么有关?孩子们用纸,弹、抖、揉、吹、拍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摹拟风声基至提出要用纸片和车轮磨擦有用皮筋又制造琴的有的击掌有的吹哨,有用铁片或摹拟雷声的,的有杯子装水敲击的(这就是缶乐)啪……啪……啪啪啪,请学生演出“拟音剧”,一组同学演出其他人闭上眼睛欣赏,认真地去听、去感受,他们听到了春天的雨声、夏天的蛙鸣、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飘雪,这一切都来自对声音的研究。另外在校外学习场所里,学生们可以在事物关系上获得清晰明确的认识、观点、概念及比较的标准,从而避免因割断事物联系而获得错误的理解与概念。还能创造供儿童们发现、探索、与他人接触及共同行动的机会。在校外学习生活中,如教学旅行、探察陆地、参观博物馆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与经验,将大大提高其学习兴趣,强化求知欲望,有助于儿童更好地了解家乡环境、认识家乡的地位,赢得时间和空间上的家乡归属感。这些教育教学效果往往是课堂教学和校内生活所无法获取的。

面向生活的教学活动要注意考虑儿童的不同生活经历和经验,要注意通过相应的能够为儿童带来经验、知识、问题、兴趣与爱好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来达到教学目的。对于小学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必须把儿童游戏式的发现和经验积累、专业性的行为和实验放在教学首位。而在小学第二学段,强调现实生活、自然的、科技的、社会的现象及其多种联系与关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则更具有重要意义。

有人指出,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实际上已经对人的生活世界产生了消解作用,具体表现在:①人与自然的的疏离,不仅破坏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更使人疏远大自然;②人与社会的疏离,体现在电子主义所形成的自我封闭等等。可以说,我们在享受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各种舒适和安逸的时候,其实我们的的确确也在失去很多美好的东西,蔚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泉水,苍翠的森林……这些必须在我们的小学科学教育中得到足够的重视。

19.如何让科学教育更加贴近生活 篇十九

科学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 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 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 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

如, 在学习“溶解度”一课时, 那天正好是下午第一节课, 我准备了一包咖啡, 上课时我提出: “现在很困也很渴, 想泡一杯咖啡来喝来解解困. 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 让教师快一点喝到这杯咖啡啊?”泡咖啡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 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 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给教师献上了计策来, 有的说“用调羹不停的搅拌能够使咖啡快一点溶解在水里. ”还有的说“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 ”等. 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 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 学生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

二、利用学生好奇心理创设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家指出, 生动、有趣的材料, 能唤起人的好奇心, 激发起探索知识的欲望. 好奇心是每个学生学习、探究知识奥秘, 提高自身基本素质, 促进个性品格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也是教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学生产生好奇心是因为其对事物或问题感兴趣的外在特征, 也是引导一个人积极探索、渴望进取的内在动力. 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 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 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 我们科学教师应该能突发奇想, 创设好生活化情境, 设置悬念, 引起学生的注意,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新课教学中, 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我校一位老师在开“大气压强”一课时, 创设了“掉不下去的塑料垫板”这一实验.

材料: 玻璃杯两个、水、塑料板一块

操作:

第一, 将玻璃杯里装满水.

第二, 用垫板盖好杯口, 一只手扶杯子、另一只手按住垫板.

第三, 用手扶住, 将杯口翻转过来, 使杯口朝下.

第四, 扶着垫板的手轻轻放开, 垫板不会掉下来.

垫板覆盖在盛水的杯子口上, 因为杯外空气压力比较大, 垫板就不会掉下来.

因此, 千方百计地保护和珍爱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问题的兴趣, 肯定和鼓励他们的点滴发现, 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体精神的发挥, 提高学生认知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必将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是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实现教育创新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三、利用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创设生活化情境

人的认识过程的起步, 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 科学课是把整个自然作为学生认识对象, 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联, 有创设学习情境的丰富材料, 把具有知识性的日常生活情境搬进课堂, 使学生有相见不相识的感觉,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原动力. 把具有知识性的实际情境搬进课堂,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情境中, 并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 在学习“生活中增大与减小摩擦”一课时, 通过幻灯片放映各种各样精心选择的自行车照片. 进述它在发展过程中运用了哪些力学知识, 探讨一下自行车有哪些地方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地方?

采取的方法是先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 然后各组选代表发言. 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高度的关注和兴趣, 在讨论时每位学生都很积极, 讨论的结果也都很不错. 最后讨论的结果是: ( 1) 刹车时通过握紧刹车把手, 增大刹车皮与车轮钢圈之间的正压力, 增大摩擦. ( 2) 脚蹬、把套、车轮外胎、刹车皮等采用表面压制花纹的办法使接触面粗糙些, 增大有益摩擦. ⑶螺丝旋紧, 亦可增大压力, 增大摩擦. ( 3) 需要转动的地方, 在轴与轴套之间装上滚珠轴承, 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减小有害摩擦. ( 4) 在轴承和机件连接的地方加润滑油, 并使机件的接触面尽可能光滑, 减小摩擦, 延长机件使用寿命.

这是有关“生活中增大与减小摩擦”教学情境的一个片断, 学生始终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地探究、讨论、合作, 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让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 从而亲和科学, 热爱科学.

总之, 教师要善于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科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且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科学是无处不在, 并体会学习科学的价值.

摘要:科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达到知识目标的培养, 更能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 促进学生科学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同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 笔者提出了具有一定实践经验与理论基础的创设生活化情境作策略.

关键词:科学教学,生活化情境

参考文献

[1]毕田增.新课程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 2004.1.

[2]盛群力.教学设计: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2.

20.让幼儿的科学活动生活化 篇二十

以《指南》为引领,通过对大班科学区活动中有关材料现状的梳理,笔者尝试从幼儿科学区域活动中挖掘科学区材料以及活动形式的因素,从材料的来源、呈现方式和丰富性展开思考与实践。

一、材料的来源

(一)生活中感兴趣的材料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有兴趣的材料是学习最好的刺激。着眼于幼儿爱玩的事物:石头、水、各种镜子、吸铁石、各种玩具等。笔者平时注意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点,设计活动目标,有意识收集相应活动材料,充分让幼儿与材料互动,从而实现活动目标。我们在班级里设置了一个“百宝箱”,收集来自家庭的各种废旧材料。同时在班级里设置一个“玩具分享区”,允许幼儿将自己收集的各种物品,展示出来。经验表明,这些“玩具”很有可能引发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

练习颠乒乓球是我们大班下学期的体育锻炼重点,孩子们都在如火如荼地练习,期间有些乒乓球瘪掉了,扔掉了怪可惜,那这些废旧的乒乓球可以用来干什么呢?一番思索之后,我带领孩子们把这些废旧的乒乓球利用起来,将乒乓球用剪刀剪成半月形或花瓣形,做成小花瓣。将球板沾上少量水之后,剪好的乒乓球片放上去,略为倾斜,乒乓球就可以旋转起来,很好玩。孩子们对此充满了兴趣,玩得不亦乐乎。一片花片旋转成功后,再尝试加花片,两片、三片,可以叠成很多片花瓣一起旋转。我请幼儿自己探究小花旋转的方法:小花为什么会在板子上掉下来?怎样使小花转得又稳又快?通过探究明白:必须有水小花才不会掉下来,板子倾斜的角度决定小花旋转的速度。我还组织幼儿分组进行小花旋转比赛,看谁的小花旋转的时间最长。

(二)自然中熟悉的资源

大自然是我们科学区材料的不竭来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可以让幼儿在感受、观察与记录的过程中,对自然界中的生物形成一个较为客观和科学的认识。我们利用教室外连接操场的一条走廊和空地,创设了一个实验性的自然角。大班幼儿喜欢探究、操作、实验,对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感兴趣,因此实验性的自然角为他们提供了探究发展的平台。

例如“种子发芽旅行”实验——设计不同的实验条件,让种子分别经历了浸水、浇水、不浇水等条件,观察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不同的家”——让植物分别生活在泥里和水里,观察比较在不同环境下植物的生长情况;在“植物爱阳光”的实验中,我们和孩子一起寻找没有阳光的角落,自建各种暗房。每天孩子们都起劲地去看住在小黑屋里的植物,细心地记录变化,通过观察比较理解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春末夏初的自然角里,总会有很多植物进行“爬高比赛”,孩子们用自然物、尺子进行测量统计,评选爬高冠军。他们不但萌发了观察的兴趣,还体验了简单的测量、比较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春季,班级里会养蝌蚪、蚕等,教师引导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卵——蝌蚪——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缩短——青蛙),用图画等方式做好记录。

二、材料的呈现方式

班级科学区的材料越丰富越好,但对于幼儿来讲,一次呈现的材料却不是越多越好。如果把所有的材料都乱七八糟地堆放在桌上,或者堆放在筐里交给幼儿,会让幼儿无所适从,甚至有可能会让他们把探索材料变成打闹的玩具,所以,材料最好是按主题循序渐进地分层次呈现。

(一)材料主题化

材料呈现时最好结合主题教学活动,按年龄段发展目标层次递进,不要一股脑地把搜集到的材料都展示出来。根据幼儿园主题课程的计划安排,我们也对科学区的材料作了相应投放。主题“弹性”中,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了长方形积木、塑料尺一把、橡皮一块和长方形纸板一块。让幼儿根据预测取出相应的积木数量,将积木叠放整齐后,将塑料尺的一头与积木一边对齐,用手按压牢固,把橡皮放在塑料尺的另一头,用手指压住,放开手指,观察橡皮的跳跃现象,引导幼儿猜测橡皮跳过长方形纸盒所需要的积木数量。通过预测、探索、实施、修正/确认结论这一系列的科学探究过程,材料的投放巩固延伸了主题教学活动的成果。

(二)材料目标化

因为材料能物化科学探索的目标,所以教师应该尽可能注意材料的呈现方式,使呈现的材料整齐、有序,既能体现明确的目标指向,又能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在第一次玩“有趣的纸桥”游戏时,我提供了同样大小的罐子、固定罐子之间距离的模型纸片、同样大小的纸和围棋子若干。请幼儿来探索如何在纸桥上使棋子站立。开始游戏后,孩子们开始尝试让棋子站立。大家反复多次,棋子放上去,纸桥却总是掉下来。在反复的失败后,孩子们有些气馁,开始拿纸和罐子玩其他的游戏。这时候,老师再次提醒幼儿游戏的目标是使棋子在纸桥上站立,并鼓励孩子们:“再试一试,有什么好办法。”陈嘉行开始动脑筋,把纸对折了下,把棋子放上去,这次真的成功了,陈嘉行开心地拍起手来,“一颗、两颗……”一下子放了十多颗。李紫菡看见陈嘉行的纸桥后,也开始把纸对折做纸桥,一下子放了二十颗棋子。在讲评时,老师给予梳理、小结,得知:改变纸的形状可以使纸桥的承受能力发生变化。材料投放的目标化可以让材料发挥目的化作用,让幼儿轻松地获得科学体验。

(三)材料层次化

科学活动是幼儿在操作中将科学的核心概念转化为本体经验的过程。科学区的层次性也体现在材料的提供上,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首先,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发展的不同特点与实际情况,同一区角材料的投放要呈现差异性。如:同样是“纸”的科学区角活动,中班的活动是各种各样的纸、纸宝宝站起来等活动,而大班孩子的经验比较丰富,可以提供纸牌等,开展“扑克叠叠高”的游戏。其次,同一年龄段中幼儿各方面能力的不同,对材料的要求也就不一样。例如当一些孩子们在测量温度的时候,教师提供的一些辅助材料又促使发展较快的孩子探索怎样让升高的红柱子又降下去。材料层次化应让每一名幼儿都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达成相应发展目标。

三、材料的丰富性

丰富性首先可以理解为选择材料种类的多样性,再则体现在材料的充足数量上。一些低结构材料和美术作品等也是科学区的常用材料。

低结构的游戏材料指的是半成品的材料,低层次材料允许幼儿对材料进行千变万化的摆弄,尝试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所以,在材料的投放中,教师需注意高低材料的结合。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普通的物品被孩子们制作成了件件工艺品:拆开的半成品玩具被幼儿装好了,在鞋盒子上挖个洞成了幼儿探索光的工具,饮料瓶、罐成了探索沉与浮、水的特性的绝佳材料。

幼儿美工活动的成品如能合理利用,也可作为科学区的探索材料,让幼儿有再次动手的机会。如美工活动制作的小风车投放到科学区时,幼儿通过玩风车,可以感受风车的旋转速度与形状的变化关系;幼儿自制的弹性小玩偶可以让幼儿探索并进行科学分类。

此外,为方便幼儿记录实验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记录单和笔,便于幼儿随时交流和分享科学研究的结果。为方便幼儿查找资料,丰富知识经验,教师还可以在科学活动区域的附近区域提供与探索主题相关的图书或画册。

上一篇:校园一角 校园一景作文300字下一篇:东西方文化差异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