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四单元(共10篇)(共10篇)
1.高中历史四单元 篇一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包括20课)(近代:中国)
自查点:
近代前期(19以前)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主要纲领、评价?
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口号、评价?
辛亥革命的过程、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意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和意义?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任务、合作标志、合作表现、结果、评价?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共产党的成长历程?
抗日战争的过程、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表现、抗战胜利的意义?
1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大量掠夺原料。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1842年,《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860年,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和焚毁圆明园;
签订1858年《天津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
英国侵占我国领土香港地区(条约及地图)经过: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18强行租借新界。
2太平天国运动
过程: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通过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1856年发生天京内讧。1864年曾国藩指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洪仁玕著《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3甲午中日战争
过程: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
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中国各阶层开展救亡图存的运动。
4八国联军侵华
19八国联军侵华,攻入紫禁城,第二次火烧圆明园。《辛丑条约》19签订。
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辛亥革命
1.中国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点、性质、纲领):19在东京成立。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2.革命开始:1910月10日武昌起义
3.19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性质:1912年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分析其体现的民主精神:主权在民;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三权分立;建立责任内阁,确立议会共和制政体)
4.1912年2月12日清朝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
5.辛亥革命的功绩:
①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③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④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6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导火线: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口号、中心、主力:
1919和5月4日;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第一阶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
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指导作用。
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标志:19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
3.国民大革命:
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同国民党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形成。
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开始时间、主要对象:1926年;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②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③陈独秀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4.国共的十年对峙:
①南昌起义:时间:1927年8月1日;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②1927年毛泽东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③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1934年10月江西瑞金——1936年10月甘肃会宁
④遵义会议:1935年召开,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抗日战争
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②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④共产党在敌后战争开展游击战: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⑤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取得完全胜利,收复台湾。
抗战胜利原因: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
6.解放战争
①重庆谈判:1945年8月底,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但人民军队、解放区的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
②内战经过: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与国民党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③新中国成立:1949.10.1
2.高中历史四单元 篇二
关键词:高中历史,复习,“四步法”
复习课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既是对过往教学成果的回忆加强和巩固,又能够让知识更加系统化、科学化。通过复习,学生能够形成整体性大局观的能力,复习也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题海式的训练,学生感到疲惫; 单纯的回顾会简单乏味; 让学生强制记忆会单调难以运用。复习一般有三种: 课后复习、阶段性复习和期中期末或者高三总复习。不同阶段目的不同,要求也不同。所以,如何科学制定复习计划使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学生在短时间提升最大能力,是教师必须注意的。
课后复习,主要目的是“趁热打铁”,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并加深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课后复习时应该及时,不能拖,对课堂知识进行整理、补充、修改等等。巩固对新知识的记忆,深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对重点和难点知识更需要经常复习,牢固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老师要及时布置和检查作业,使课堂知识及时地被学生掌握。
阶段性复习的目的是构建知识结构,使所学过的知识条理化,关联化。对单元、章节、整本课本知识阶段性的复习时很有必要的,复习时要进行知识归类总结,新旧知识联系,重难点凸显出来。
总复习是对一个大阶段的总结,也是对全书或者全年甚至整个高中学习过程的大体系的构建过程,除了分类总结知识点,还有把握整体性,对已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这个时期是锻炼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最终阶段。要注意查缺补漏,争取全面掌握。
如何合理把握阶段性复习,从而达到最佳复习效果呢?
一、整合知识点,构建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复习的第一步,首先要梳理该章主要大事,把时间和事件的主线归纳起来并概括阶段特征。一些事件的前因后果就铺展开来。这要求学生能够全面准确的构建清晰的历史事件体系框架。复习过程中要边阅读边整理归纳,从政治、文化、经济等角度去概括各个阶段的特征。比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节课,整体体现了一个线索,那就是不断强化君主专制的过程。
二、联系与比较关联知识
能够学会联系与比较,做到触类旁通,将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形成立体思维是学生复习中应该学会的能力之一。这一阶段学生要把前后关联部分联系好,也不能仅仅依赖于课本内容,而要以本章知识为主要出发点,前后章节进行有机联系,知识能够迁移。历史本身的横向和纵向联系,都能够理解。例如,将第一单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与《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进行对比,学生可以发现中西方君主制度为何走的不是同一条路线,区别和联系一目了然。
三、史论结合提升层次
整理好知识框架,前后能对比联系之后,学生还有能够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进行个人评价,能够有自己的见解,然后和老师及同学进行交流探讨,使历史学习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层次。这对于一些历史大题的解答很有帮助。《考试说明》中列出的“能力要求”4项10条中,也明确提出“史论结合”。所以,这是学生需要第三步学会的能力。这要求不能死记硬背,也不能罗列一些东西就可以应付大题,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
四、走进历史,感受历史
“历史感”的培养,是学生人性方面的提升。学生通过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和系统复习,会对历史有个全新的感受,然后走进历史去体验历史,跨越时空界限,从历史中树立更正确的人生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历史中学习经验教训,进而启发自己,指导人生。
学生复习需要四步,教师除了授课,也应该做好布置任务和指导学生完成复习的任务。
1. 提高课堂效率,为复习各阶段留出时间
首先,教师要仔细研究课标、考试大纲和多种版本教材,从中发现、提炼核心知识点、知识主干用于备课。其次,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新授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勿繁冗拖沓; 最后,复习课要注意精讲多练,“精讲”要句句到位,让学生明白知识主线,掌握重点,快速掌握知识体系,“多练”也不能“瞎练”,要强调用问题来驱动学生学习,也不能“傻练”要做到举一反三,更不能一味“狂练”要张弛有度,难易结合,练习题要有代表性和延展性,使课堂充满探究的氛围。
2. 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进行复习
除了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教师也要合理布置任务,教导学生如何自己课下复习。首先,让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去落实,让学生自己准确记忆教材中的概念和事件,为解题打好基础。其次,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让他们通过借助图片、文献、网络等资料去深化了解与课本相关内容知识,是学生知识面得到扩展加强,对历史有更多认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再次,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自己解题之外,还要教他们如何去扩展。在训练中围绕主干问题设计一些周边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加深。在练习中可以让学生把填空题变为选择题,选择题如何转换为大题等方式去训练。最后,引导学生如何联系知识。让学生能够把古今中外,前后散乱与课本中各章节有相同性质、特征的知识点或者概念能够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最好能自己画出知识网络构架,这样学生思路清晰,减少知识混淆,加深记忆和理解。
3. 强化热点,关注时事
热点是加强历史与现实联系“桥梁”,也是考试的热点。教师要科学合理地适时引入社会关注热点问题,与历史基础知识相互联系,作为切入点,既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又能加深印象,充分体现了历史的“学以致用”和“以史为鉴”。
热点问题包括“社会热点”和“学科热点”。关注“社会热点”要注意结合经济文化、时事政治、事件背景、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在关注“学科热点”时要结合学科特点、研究方向等方面。无论哪个热点都有强调与历史的关联。
在实际运用中,就某一热点问题要求依据历史学科特点,研究其可能从哪些角度设问,涉及到哪些知识点等去引导学生怎样规范答题,切忌只关注热点讲课走题或者过于空洞抽象。要把热点问题考点化、习题化、规范化,将其设计成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具体的题目,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以热点问题为背景的试题,其设问的角度大都很小、很具体,这就要求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就事论事”。
3.高中历史四单元 篇三
【关键词】 熟读成诵 知人论世 意象入手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049-02
一、读 ——利用早读 熟读成诵
在我学校,历来都重视早读课。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读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黄金时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朱作仁语);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而学诗词当然要从读开始,更应充分利用早读课这一黄金时段了。教师应重视这一环节,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早读课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读,通过读去体味诗词中的韵味。达到强记效果。当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而指导朗读时应注意强调以下几点:一是要学生在朗读时读准音,放得开,尽情投入;二是要读对诗词的节奏,当然老师要讲解一些关于节奏的知识,例如从音和意上划分,五言七言朗读的一般规律等等;三是要溶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当然这也要随感受力的提高而逐步达成。相信在读之中,学生定能对诗词有一定的感悟。
在教学中,再采用读思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一读解决一问题的模式。例如,一读诗词,读准音;二读诗词,读准节奏;三读诗词,弄明诗词意;四读诗词,体会情感……这样,能使教学显得思路清晰,有条不紊,也较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设计的问题是逐步深入的,符合了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所以收到了较理想的课堂效果。
二、知——知人论世
《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知人论世”是说要读懂前人的作品,就应该知晓作者的身份、思想、经历、家世……应该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及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知人”“论世”两个问题互相独立而又紧密相联。知人必须从作家的家庭、身世、个性把握入手,这样才能准确理解作家不同时期不同思想風格的作品,才能更好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明白表现出来的思想以及隐含于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而作家在家庭以及个人生活的轨迹又不能脱离他当时所处的社会时代这个大背景。
而本单元的四位词人创作风格与他门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密不可分。
可以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为例。她生于名宦书香之家,自小便有诗名。十八岁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共同切磋诗文,研究金石,情趣相投,生活美满。四十四岁靖康难起,夫妇南渡避难,明诚途中暴病身亡,所带古玩珍藏亦丧失殆尽。她孑然一身,在辗转流离中度过了凄苦的晚年。这一切都可在她的词里得到印证。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写少女少妇生活,反映了她对理想和情愫的追求。 词中事、景、情融为一体,全词活泼明快,风趣横生,洋溢着欢愉的情韵。表现了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抒发了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后期的词反映了词人饱经风霜的凄苦和坚韧不屈的生活意志,且或隐或显地寄寓着家国之痛,故土之思。
最值得注意的是《声声慢》。但若你不了解李清照此时正值国破、家亡、夫死、物散等不幸的变故向她袭来之时,你是不能准确理解开篇连下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如泣如诉,心神不宁,若有所失的妇人形态。接着通过把酒、望雁、看花、听雨等一系列生活场景的描绘,具体地展现她的凄苦情怀。结句煞得非常之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中抒写的愁,虽然是个人的愁,但如果联系词人所处的时代来看,其典型意义就在于个人遭遇与国家的危亡、民族的苦难息息相通。
同样讲辛弃疾,你不了解他,读他的词,很难得味。
而这些时代背景需要学生预习时,应做好积累。老师再进行必要的补充。
三 、悟——意象入手感悟情感
“诗言志”,从而确定了诗词的基本功能即是抒情;而抒情的方式又往往离不开“情景交融”,这里必然涉及外在的“景 ”、“物”,我们统称它们为“物象”。实际上,“物象”除了自身的特征外,并无多少特殊的含义,只有当它们落入诗人的眼帘之内,它们才算有了生命,有了灵性,它们才能被称为“意象”,于是进一步构成了诗词的基本元素,成为我们体察诗人情绪、情感、情怀的一座桥梁。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在本单元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从意象入手感悟情感。课后要求归纳意象象征义。本单元出现的意象: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杨柳、长亭、 酒;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残月、 鸿雁、莼羹鲈脍、楼头、佳节重阳;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流水、大江、水、落日、黄昏、暮蔼、烟波、西风;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黄花以及吴钩、风雨……
当然意象寓意理解后,还应根据具体的语境来赏析,否则给人支离破碎之感。就像一个故事所说的:太子丹认为荆轲是刺秦的最佳人选,因而太子丹对荆轲可是够好的,他听曲子,歌女弹的好,只说了句“好一双玉手啊”,转身,太子丹就派人把那人手砍下来,端给了荆轲。那是极为恐怖的事。
我们语文老师在平时的诗歌鉴赏教学中应有的放矢,了解诗词内容结合学生的鉴赏水平,有效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古诗词的海洋在可以肆意的畅游。
参考资料:
[1]《千秋一寸心》(周如昌 著 中华书局).
[2]《名家读唐宋词》(西渡编).
4.历史第四单元教案 篇四
本课时通过时事以及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体会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以及现代市场经济是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的结合,理解什么是市场经济。
本课时的知识结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市场调节手段的缺陷所在以及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政府宏观调控的三类手段,政府的宏观调控一定要遵循市场规律,否则会产生消极作用;现代市场经济是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的结合。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市场调节手段的缺陷以及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了解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及其注意事项。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时事以及生活中的案例,体会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以及内容,培养全面看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政府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知道遵循经济规律、理解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正确看待和参与经济生活。
三、教学重点
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以及政府宏观调控的三类手段。
四.教学难点
从历史、现实的角度辨证的看待PRED四者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为主,穿插学生探究。
六、教学时数1课时
七、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采用课堂分析与讨论的教学方法,在师生的互动中得出本课时的重要结论。教学准备搜集最近国家宏观调控材料或身边发生的事例。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我们上节课讲市场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配着人、财、物等经济资源。既然有“看不见的手”,是不是还有“看得见的手”呢?这“看得见的手”又是什么,它怎么对经济生活进行调控?两只“手”的关系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政府宏观调控问题。新课教学上节课我们讲到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也讲到了市场机制的许多好处。但是大家想一想市场机制是不是十全十美的.?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前面讲过“果农的误算”,果农为什么会遭受损失呢?果农误算的关键在于他们并不知道当时全国的红果产量、市场容量,也不知道全国其他地方新种植了多少红果树,将来的产量可能是多少,只是盲目地扩大种植。结果等红果成熟以后供大于求,价格下降,这就是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们,大多是在商品供求已经不平衡,发生价格变动,才相应作出扩大或减少这种商品供应的决定,可这为时已晚,这是一种滞后性。而每个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经营时主要考虑的是各自的利益,这就又有一种自发性。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就是我们常说的市场的固有缺陷。
展示“一哄而下”的漫画,让学生观察画面、解释画面。大家讲得都不错。发财对于每个人都很有吸引力,比如历史上美国的淘金热、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的“孔雀东南飞”“一江春水向东流”。但是人们总是忽视了“船”的容量是有限的,不顾一切的纷纷投入只会导致“船毁人亡”、血本无归。这也体现了市场机制的固有缺陷。承转:刚才我们讲了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这还是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存在的问题。但是还有一些产品和服务是市场根本无法调节的,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如路灯、防洪堤等公共设施)
归纳:类似的这种公共设施和服务,市场是无法提供的。因为人人都在享受这些设施的好处,但是这些设施的使用又不可能收费,这是与市场机制不符合的。除了市场无法调节的领域外,还有些产品是市场可以调节的,也许效益还不错。但是社会会因此受到损害,大家想想这又会是些什么产品。(、、不健康的书刊等)
5.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篇五
文艺复兴:14世纪前后(新航路的开辟)
1. 文艺复兴开始的国家?答:意大利
2. 文艺复兴为什么从意大利兴起(背景)?答:14世纪前后,意大利首先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了新兴的资产阶级。新兴资产阶级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
3. 文艺复兴的实质?答:新兴资产阶级掀起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
4. 文艺复兴的前提?答: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5. 文艺复兴得主要内容?答:反封建,反教会。
6. 文艺复兴得核心?答:人文主义
7. “人类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这句话反应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普遍看法。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说明人文主义者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8. 文艺复兴开始于于意大利,(但丁)是文艺复兴得先驱,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他创作的长诗是(神曲)。
9. 文艺复兴时期得著名人物有(意大利)的(达芬•奇),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还有英国的文学巨匠(莎士比亚),他的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10. 人文主义的指导思想?答:资产阶级要求以人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
11. 文艺复兴的影响?答: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得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新航路的开辟
1.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答:(1)14—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扩大国外市场。
根本原因:(2)《马可•波罗行纪》引起欧洲人去东方发财的梦想。(3)奥斯曼土耳其阻碍了东西方的贸易发展。
2. 新航路开辟的条件?答:客观条件:(1)天文、地理知识有了进步了,地圆学说流行,造船技术进步,指南针的应用,有了雄厚的物资基础。主观条件(2)航海家必须具有冒险精神。
3.
航海家 国别 航行时间 资助国家 到达地区
哥伦布 意大利 1492年 西班牙 发现美洲新大陆
迪亚士 葡萄牙 1487年 葡萄牙 到达好望角
达伽马 葡萄牙 1497-14 葡萄牙 到达印度
麦哲伦 葡萄牙 1519-1522年 西班牙 环球航行
4.新航路开辟的意义?答: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航路得开辟为欧洲开辟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
6.高中历史四单元 篇六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以下表格梳理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民族复兴梦进行的一些重大探索。请按提示为表格的①和②空白处选择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A.①工业革命
②严复
B.①辛亥革命
②陈独秀 C.①五四运动
②胡适
D.①新民主主义革命②梁启超
2.在学习《新文化运动》一课时,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当时的情况,下列刊物中你该首选查阅的是()
A
B
C
D 3.根据下表所呈现的信息,得出的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结论,正确的是()
A.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科学 B.代表人物有外国留学的经历 C.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D.《新青年》是主要阵地
4.“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是()A.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 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
D.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5.某电影中有这样一幕:学生们举着横幅,上面写着“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内容。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6.漫画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右图漫画名称为《救火器的误用》,用它来表达对下列哪一事件的看法最为恰当()
A.清政府镇压武昌起义
B.北洋军阀政府镇压五四运动 C.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 D.列强镇压义和团运动
7.“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这首歌唱出了青年的激情与远大抱负。90多年前的那场五四运动,让我们铭记的时代精神是()A.自由
B.爱国
C.平等
D.和平8.下列文章中,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的有()
①《敬告青年》 ②《狂人日记》 ③《庶民的胜利》 ④《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9.某回忆录中说道:“1921年暑假将临的时候,我们接到上海方面的通知(时陈独秀亦从南方来信,不在上海)要我们派人去参加会议, 我们对会议的性质并不如事后所认识的那样,是全党的成立大会„„”回忆录中记载的“会议”是()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10.其电影讲述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你能从这部电影中看到哪些场景()①1916年,袁世凯在复辟帝制失败后抑郁而终 ②1918年,胡适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白话文的优点 ③1919年5月4日,北京的青年学生上街游行 ④1921年,中共一大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二、材料题(第11题14分,第12题16分,共30分)11.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A
B
C
D
(1)根据所学知识依次指出上面四幅图片中的人物分别是谁。(4分)
(2)在某次展览活动中,工作人员将四人的照片放于同一展室内,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次展览的主要内容同历史上的哪一事件有关?如果请你为本展室确定一个名字,你确定的是什么?(6分)
(3)请选择其中的一位,谈谈他在此次运动中发挥的作用。(4分)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19年5月4日,为反抗西方列强在巴黎和会上对中国主权的践踏,数千名北京青年学生涌上街头,高喊“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进行了英勇的抗争,由此掀起了一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广泛参加的全国性群众斗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人民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崭新篇章,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材料二 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1)依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并依据材料,概括指出五四运动的划时代意义。(6分)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请谈一谈你对“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这句话的理解。(6分)
(3)分析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中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4分)
答案
一、1. B解析: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陈独秀领导了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的大解放,故选择B项。
2.D 解析:A、B两项创办于维新变法期间,C项创办于辛亥革命前,主要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D项的创办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故选择D项。
3.B 解析:由陈独秀“1901年留学日本”,胡适“1910年赴美国留学”,李大钊“1914年去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都有外国留学的经历,故选择B项。
4.D 解析: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其中旧道德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旧礼教”,有人甚至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就是反对传统的纲常名教,由此可知,D项与材料信息相符,故选择D项。5.C 解析:由“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可知,该事件是五四运动,故选择C项。6.B 解析:漫画中的建筑是北京天安门,其中人物分别是军警和学生,由此可知该漫画描绘的是五四运动中军警镇压爱国学生的情景,故选择B项。
7. B解析: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以学生为先锋发起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故选择B项。
8.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③④是李大钊的文章,宣传的是马克思主义,故选D项。
9.A 解析: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故选择A项。10.A 解析:解答本题时可用排除法。1922年召开的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故排除含④的各项,本题答案选A项。
二、11.(1)依次是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和胡适。(2)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言之有理即可)
(3)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了马克思主义;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们起来反抗;胡适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12.(1)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揭开了中国人民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崭新篇章,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7.第三、四单元学习提纲 篇七
课题一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异同
二、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
1. 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分子不会变成其他分子。 (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 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故为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会变成其他分子。 (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时, 过氧化氢分子分解, 生成了水分子和氧分子, 故为化学变化)
2.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可以再分, 而原子不能再分。
3. 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 分子裂变成原子, 原子重新组合, 形成新物质的分子。
课题二原子的结构
1.原子的构成
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有的原子不一定有中子, 质子数也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 (质子数) 决定。
2.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间的关系
在原子中,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电量相等, 电性相反, 所以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3.核外电子的排布
在含有很多电子的原子里, 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 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 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 就像分了层一样。这样的运动, 我们称为分层运动或分层排布。
现在发现的元素, 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 最多的有7层。
规律: (1) 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第一层排满才能排第二层, 第二层排满才能排第三层。
(2) 每个电子层最多能容纳2n2个电子 (n为层序数, 第一层n=1, 第二层n=2) 。
(3) 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 (第一层为最外层时, 不超过2个) 。
4. 原子结构示意图:一个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
5. 元素的种类:
(1) 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 (是不稳定结构) , 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而使次外层成为最外层, 形成稳定结构。这种性质叫做金属性。
(2) 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 (是不稳定结构) , 在化学变化中易获得电子, 而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这种性质叫做非金属性。
(3)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 (He为2个) , 为相对稳定结构。
6. 离子的形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在化学反应中, 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 非金属元素原子得到电子, 从而使参加反应的原子带上电荷。
带电荷的原子叫做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叫做阳离子, 带负电荷的原子叫做阴离子。
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互相吸引, 结合形成稳定的、不带电性的化合物。
7. 离子内质子数不等于核外电子数, 离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是8 (氢是0) 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 离子也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变回原子。
8. 离子符号:
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在原子团或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的电荷的多少及电荷的正负 (数字在前, 符号在后) , 当离子所带电荷数为1时, 1可以不写。如Na+ (钠离子) 、Ca2+ (钙离子) 、H+ (氢离子) 、Cl- (氯离子) 、O2- (氧离子) 、OH- (氢氧根离子) 等。
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Mg2+表示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2O2-表示2个氧离子。
离子符号只有微观含义, 没有宏观含义。
9. 一定带正电的粒子:质子、原子核、阳离子
一定带负电的粒子:电子、阴离子
不带电的粒子有:中子、原子、分子
1 0. 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1) 原子直接构成物质。如汞、金刚石直接由原子构成。
(2) 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分别失、得电子形成阳离子和阴离子。阴、阳离子通过相反电荷引力结合形成氯化钠。
(3) 非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各提供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 结合成分子。如氧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的。
1 1. 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元素就是质子数 (即核电荷数) 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之最
1.地壳中含量 (质量分数) 排在前五位的元素:氧、硅、铝、铁、钙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氧
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钙
2.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3.元素符号: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元素符号是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表示的, 如果第一个字母相同, 则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加以区别。
4.元素符号的意义:元素符号不仅表示一种元素, 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如果物质由原子构成, 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物质。
如果元素符号前加上系数, 就只表示该原子的个数, 只具有微观意义。
如:H表示氢元素、1个氢原子。2H表示2个氢原子。Cu表示铜元素、一个铜原子、金属铜。
5.描述物质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
(1) 宏观组成 (描述物质的组成时用元素叙述) :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2) 微观构成 (描述物质的构成时用分子、原子、离子叙述) 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描述分子的构成时用原子叙述) 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
6.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 共7个周期;每一纵行叫做一个族, 共16个族。
周期的变化规律:从左到右, 原子序数由少变多。除第一周期以外, 每一周期都是以金属元素开始, 逐渐过渡到非金属元素, 最后以稀有气体元素结束, 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
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的电子层数相等。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一爱护水资源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1.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但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 其中大部分还分布在两极和高山的冰雪及永久冻土, 难以利用;可利用的只约占其中的30.4%。
2.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 (H2O) , 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钠元素。
3.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是分布不均, 人均不足。
4.水资源紧张的原因:一方面人类生活、生产的用水量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未经处理的废水、废物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等造成的水体污染, 加剧了可利用水的减少, 使原本已紧张的水资源更显短缺。
二、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 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1.节约用水的一些具体措施:
a) 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b) 使用新技术, 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
c) 污水处理之后, 循环利用。
d) “一水多用”, 如使用“中水” (生活污水处理后, 达到一定水质标准的非饮用水) 洗车、使用淘米水浇花等。
2.防止水体污染的一些具体措施:
a) 不使用含磷洗衣粉。
b) 工业“三废”要进行综合利用和经处理后再排放。
c) 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 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 以预防为主, 治理为辅。
课题二水的净化
一、水的净化方法
1.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与液体分离。
2.吸附沉降:常用明矾、活性炭对水中的杂质吸附而沉降。
■明矾是一种常用的净水剂, 它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可以对悬浮杂质吸附沉降, 以达到净水的目的。
■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 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物, 也可以吸附溶于水的色素和异味。但需要注意的是, 活性炭不能吸附钙、镁化合物, 活性炭不能降低水的硬度。
■活性炭净水器的入水口在净水器的下面, 可以使净水效果更好。
3.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的方法, 净化程度相对较高, 得到的蒸馏水可以看成是纯净物。
4.杀菌:在水中加入适量的药物进行杀菌、消毒。如漂白粉、氯气 (Cl2) 、二氧化氯 (Cl O2) 等。
5.自来水厂净水时, 需要经过沉淀、过滤、吸附、投药消毒的步骤, 但是没有蒸馏和煮沸的步骤。在净化水的方法中, 只有投药消毒属于化学变化, 其余都属于物理变化。
二、过滤
【实验器材】带铁圈的铁架台、漏斗、玻璃棒、烧杯
【注意事项】
1.操作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用少量水润湿滤纸并使滤纸与漏斗壁之间没有气泡 (保证过滤效率) 。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否则被过滤的液体会直接从滤纸与漏斗之间的间隙流到漏斗下的接受器中, 使滤液浑浊) 。
“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 (玻璃棒的作用:引流, 使液体沿玻璃棒流进过滤器) 、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使滤液沿烧杯壁流下, 防止滴下的液滴四处迸溅) 。
过滤时先过滤上层清液, 后过滤下层浊液。若先过滤下层浊液, 滤纸上将会残留着大量不溶性杂质, 再过滤上层清液时, 不溶物会阻碍清液的通过, 影响过滤速度。
2.如果两次过滤之后滤液仍然浑浊, 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或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三、硬水的软化
1. 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硬水。
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软水。
2. 硬水和软水的区分方法:
分别取少量的软水和硬水于试管中, 滴加等量的肥皂水, 振荡。有较多泡沫产生的水是软水;泡沫很少, 产生浮渣的水是硬水。
3. 硬水在加热或长久放置时会有水垢生成。
4. 硬水的危害: (1) 用硬水洗涤衣物, 既浪费肥皂又洗不干净衣物, 时间长了还会使衣物变硬。
(2) 锅炉用水硬度高了十分危险, 因为锅炉内结垢之后不仅浪费燃料, 而且会使锅炉内管道局部过热, 易引起管道变形或损坏, 严重时还可能引起爆炸。
(3) 长时间饮用硬水有害健康。
5. 硬水的软化方法:煮沸和蒸馏。注意:
(1) 在烧瓶底部要加几粒沸石 (或碎瓷片) 以防加热时出现暴沸。
(2) 加热前连接好装置, 使各连接部分严密不透气。
(3) 加热烧瓶时不要使液体沸腾得太剧烈, 以防液体通过导管直接流到试管里。
(4) 弃去开始馏出的部分液体, 收集到10m L左右蒸馏水时, 停止加热。
课题三水的组成
一、氢气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 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氢气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 放出热量, 并有水珠产生。
在点燃氢气前, 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方法: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氢气, 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火焰点燃。如果气体较纯, 气体将会安静地燃烧, 并发出“噗”声;如果气体不纯, 会发出尖锐爆鸣声。如果验纯时发现气体不纯, 需要再收集再检验时, 必须对试管进行处理 (用拇指在试管口堵住一会或更换试管) , 以免发生爆炸。检验:点燃纯净的氢气能够安静地燃烧, 并发出“噗”声, 产生淡蓝色火焰;而不纯的氢气在点燃时, 会发出尖锐爆鸣声。
二、水的组成
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在101k Pa时, 水的凝固点是0℃, 沸点是100℃, 4℃时密度最大, 为1g/l。
二、电解水实验
【实验现象】
(1) 通电后, 电极上有气泡产生。通电一段时间后, 两个试管内汇集了一些气体, 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小, 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大, 体积比约为1:2, 质量比约为8:1。
(2) 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移近火焰时, 气体能够燃烧, 火焰呈淡蓝色。
【实验结论】
(1)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 发生了分解反应, 生成氢气和氧气。
(2)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在反应前后, 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没有变化) ;
(3) 化学反应中, 分子可分, 原子不可分。
【注意事项】
(1) 通电时, 必须使用直流电。
(2) 预先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3) 负极产生的是氢气, 正极产生的是氧气。
三、物质的分类
课题四化学式与化合价
一、化学式
1.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组合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化学式 (如H2O) 的意义:
表示一种物质 (宏观意义) ———表示水这种物质;
表示一个分子 (微观意义) ———表示1个水分子;
表示某物质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宏观意义) ———表示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
表示某物质是由什么粒子构成 (微观意义) ———表示水由水分子构成;
表示某物质的分子由什么粒子构成 (微观意义) ———表示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3.化学式的写法:
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 首先要弄清以下两点:
(1) 这种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
(2)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多少。
二、化合价
元素化合价是一个原子在化合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上方标出化合价, “+”、“-”写在前, 数字写在后。
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金属元素跟非金属元素化合时, 金属元素显正价, 非金属元素显负价。氧元素通常显-2价, 氢元素通常显+1价。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8.浅析高三历史单元复习 篇八
单元复习,是高三教学极重要的一环,相对于专题复习而言,它是基础。基础打不好,就无综合可言。单元复习,首先就要落实基础知识,兼顾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如何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笔者就以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例,作些探讨,以求教于同仁。
一、从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入手
学生掌握了知识结构,就掌握了阅读教材的一把钥匙,就能把看起来分散的知识点纳入到一定的系统之中,从而做到游刃有余。掌握知识结构的基本做法:1.先让学生用几个字分别对本章十个子目的内容进行概括。如第一目“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可概括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2.引导学生弄清子目间的内在联系。如第二目“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禁烟运动”与第一目讲的都是战争的原因,但一个是根本原因,一个是战争的借口。3.帮助学生归纳本章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打牢了,基础巩固了,学生们就可以进行更深一层次的练习与知识掌握了。
二、将观点教育、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能力的培养纳入新知识框架的教学之中
教学和命题虽然都依据某一教材,即限定在一定的知识范围之内,但显然命题的意图和教学不完全是一回事,因为教学和命题是两个系统。因此,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引导学生吃透教材,建立一个符合教材要求的知识系统,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我将本章的内容编为9个问题,形成一个新知识框架。这9个问题是:
1.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
2.战争中,清政府、爱国官兵和中国人民各持什么态度?
3.这次战争对中国来说是正义的自卫战争,但为什么却战败了?战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4.鸦片战争给中国造成怎样的影响?
5.为什么说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6.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以什么借口发动战争?
7.为什么说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8.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扮演什么角色?列举史实证明马克思所说的话(见教材P15)的正确性。
9.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政局出现怎样的新格局?这个新格局是怎样出现的?
教师利用这个新的知识框架,采取启发诱导的方法,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同基础知识的落实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其中,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理解、分析、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是个关键问题。本章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观点有:
1.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
2.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a.英(法)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取决于资本主义国家夺取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本质。制造战争的借口只是从特定方面反映这一本质的现象。
b.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造成的。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侵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客观上促成近代中国新思潮的萌发。
3.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资本主义列强通过鸦片战争(条件)使中国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此中国人民面临的革命任务也发生了变化。
通过对于知识点的梳理,使学生对于这一章的总体状况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这样可以加深同学们的印象,同时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可以游刃有余地进行应用。
三、处理好大小字的关系,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正确处理大小字和原始材料的关系,也是搞好单元复习的一个重要问题。既要减轻学生负担,又要在度和量两方面能够适应高考的要求。一般按四种情况处理:
1.对课文正文的史实或历史概念作注解或阐释的小字和导体字,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
2.小字部分属历史常识性的内容,也要求学生掌握。
3.属补充性知识,又离课文子目要求较远的小字,要求作一般了解。
4.属拓宽知识面,又离子目要求甚远的小字,不要求掌握。
学法的指导,往往是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而历史高考十分重视对学生潜在能力的考查。因此,加强对学法的研究与指导,是中学历史教学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笔者做过如下尝试:本章涉及多个不平等条约,对条约的内容,学生往往容易混淆。教师应就记忆方法进行点拨。如将《南京条约》的内容编成顺口溜:香港岛割让,辟五口通商,赔银元2100万,货款同英商。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效率必将迅速提高。
9.初一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检测测试题 篇九
国成文
一、选择〔25分,每题1分〕
1.朱棣登上皇位的过程,与以下哪个封建帝王相似?
A、东汉光武帝刘秀
E、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
C、唐太宗李世民
D、宋太祖赵匡胤
2.从斗争的对象看,东林党人与以下哪类人有更多的相同之处?
A.东汉的太学生和正直士大夫
B.力图克服统治危机的改革家
C.北宋末年的太学生
D.南宋的抗金将领
3.以下陈述中,哪一项为哪一项错误的?
A.明朝中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
B.早在唐朝时候,我国就有人到南洋一带谋生
C.历史上第一批对我国进行侵略活动的包括葡萄牙殖民者
D.利玛窦是明朝时来华传教士中最有影响的一个
4.努尔哈赤与以下哪个历史人物的共同之处最多?
A.冒顿单于
B.元昊
C.完颜阿骨打
D.忽必烈
5.以下我国古代的科技著作,哪一组的两项不属同一领域?
A.?千金方?和?本草纲目?
B.?水经注?和?徐霞客游记?
C.?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
D.?周髀算经?和?天工开物?
6.以下说法中,哪一项为哪一项错误的?
A.?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B.?西游记?是一部长篇神话小说
C.?牡丹亭?是明朝戏剧家汤显祖的作品
D、“吴门三家“是明朝中期以后的一个绘画派别
7.明熹宗时期,利用锦衣卫、东厂残害百姓,镇压东林党的宦官是
A、王振
B、刘谨
C、魏忠贤
D、李辅国
8.李自成进入河南后.提出的革命口号是
A.平买平卖
B、均田免粮
C、均贫富
D、等贵贱
9.“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该谚语反映了兴旺的棉纺织业它所指的朝代是
A、唐朝
B.南宋
C、元朝
D、明朝
10.以下著名历史人物中,属于对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是
A.岳飞
B、文天祥
C、郑成功
D、于谦
11.明朝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之职的皇帝是
A、明太祖
B.明英宗
C.明成祖
D、明景帝
12.“靖难之役“的性质是
A、反对封建统治的农民战争
B、皇位争夺战争
C、军阀割据的争霸战争
D、少数民族反对中原王朝的战争
13.明朝时期,逐渐成为文学主流的是
A、戏剧
B、诗歌
C、小说
D、散文
14.被誉为兼有“颜骨赵姿“的明朝后期书法代表人物是
A、徐渭
B、董其昌
C、陈洪绶
D、黄庭坚
15.明朝绘画居于统治地位的是
A.山水花鸟画
B、社会风俗画
C.宗教题材画
D.人物画
16.朱元璋在开展势力的过程中,曾向他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建议的谋士是
A、朱升
B、李善长
C、刘基
D、徐达
17.明朝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加强的重要表现是
A、行省制度确立
B、三省六部制创立
C、科举制度确立
D、厂卫等特务机构建立
18.以下封建帝王中,与朱棣登上帝位最相类似的是
A、东汉光武帝刘秀
B、唐太宗李世民
C、东晋元帝司马睿
D、宋太祖赵匡胤
19.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最早传入我国的A、广东、广西
B、广东、湖南
C.广西、福建
D、广东、福建
20.我国人民远涉重洋到南洋一带谋生最早是在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明朝
21.最早攫取我国广东澳门的殖民者是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英国
D.荷兰
22.瓦剌对明朝的威胁,在历史上相似于
A、匈奴对西汉
B.“五胡“对西晋
C、金对南宋
D、蒙古对南宋
23.后金政权和八旗制度的建立者是
A、忽必烈
B、铁木真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
24.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建立的政权是
A、大蜀
B.大西
C、大齐
D、大顺
25.以下表达正确的内容是
A、明太祖时营建北京城
B、明朝棉纺织业开展迅速,但丝织业仍很兴旺
C、王羲之是明末的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
D、明朝的小说是由唐代传奇和元朝杂剧开展而来
二、填空〔50分、每空1分〕
1.?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_____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明朝董其
昌的书法兼有“______“。明朝后期画家_____创造了泼墨花卉。
2.元末农民起义军通称_____,其中对元统治者打击最大的是___
和徐寿辉领导的两支义军。
3.___年,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年号___。
4.朱元璋在开展势力的过程中,采纳了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实力不断壮大。
5.明朝沿用科举制选拔官吏。政府规定考试内容只许在______范围内命题。文体叫做“____“。
6.
1402年,靖难之役以燕王___胜利告终。他就是明成祖。年号为_____。
7.1368年,___在应天称帝,建立___朝。1421年,___把都城从南京迁到____。
8.明朝人的衣料逐渐以棉布为主,河北、___、___成为新的植棉中心。___仍是棉织业中心。此外,杭州、等地也是棉织业比拟兴旺的地区。
9.从16世纪40年代起,鞑靼首领_____屡次提出互市要求。他还和夫人_____修建了____城,为蒙汉人民友好相处做出了奉献。
10.1449年,____首领也先与明朝军队在土木堡大战,史称土木之变。从此,____由强盛转向衰落。
11.1619年,____集中少数人马,在_____歼灭明朝讨伐军队。这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______的著名战役。
12.____是明朝杰出的抗倭将领。1561年,他带着“____军“在台州抗击倭寇,九战九捷。后来他又与另一抗倭将领____在福建、广东肃清倭寇。是我国杰出的民族英雄。
13.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明末清初出现了李挚、____、___、_____等具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家。
14.明朝初期,蒙古分裂为___和瓦剌等部。努尔哈赤创立的________制度,对女真的强大起了很大作用。_______把女真族名改为满洲,____年,他在盛京称皇帝,改国号为清。
15.___年__月,李自成农民军攻占北京,明__帝自杀,明朝统治被推翻。明末农民战争中,____率领的农民军占领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
16.明长城东起____,西到___,蜿蜒___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17.从___年到___年,郑和先后__次远航,经历了亚非___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_。
三、列举〔9分,每题3分〕
l、举出李自成农民军所提出的政策和口号。
2.举出明朝4部优秀科技著作及其作者。
3.举出明朝三大奇书及其作者。
四、材料解析〔6分,每题3分〕
1.阅读材料:
“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如初飞之鸟,不可拨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
―――明太祖
请答复:
①
明太祖面对明初人口减少,土地荒芜,实行了什么政策?
②
明太祖为开展农业采取了哪些措施?
2.阅读材料: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请答复:
①“机户“指的是什么?“机工“指的是什么?
②“机户“与“机工“是一种什么关系?
③“机户“和“机工“的出现,说明了当时出现了怎样的生产关系?
五、问答〔10分〕
10.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 篇十
徐辉
【单元内容分析】
第四分册第一单元主要介绍15、16世纪西欧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对外交 流方面一系列重大事件,包括第1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和第4课《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其中,经济的变化,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发展是本单元的基本线索。资本原始积累是第一单元和第1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只有深刻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本质、特点和典型途径等,才能正确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封建生产关系的根本区别,以及15、16世纪西欧社会经济的演变。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萌芽及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前提。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15世纪末,西欧主要国家先后开始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暴力手段是其基本特征。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最初的组织形式之一,资本原始积累和工商业者内部的分化加剧推动了手工工场的形成,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在工业革命前始终同时共存,互为补充。民族国家和君主专制是这一时期西欧社会政治演变的主要表现。相对于古代国家,民族国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君主专制是15、16世纪西欧社会经济变化的必然结果,重商主义政策的推行,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始于15世纪末的开辟新航路运动不仅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而且也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分散的古代世界逐步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正因为如此,西方学界一般将开辟新航路视为中世纪和近代的历史分水岭。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15、16世纪西欧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标志性事件,是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打破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思想控制的产物,是人类思想觉醒的重大事件,在人类历史上谱写了及其辉煌的篇章。
【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对工业时代到来以前的世界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变革形成总体概念。
掌握重要历史人物(如文艺复兴的巨匠、新航路开辟中的探险家)的事迹,重大历史事件(新航路开辟、君主专制形成)的始末,以及与重要历史现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民族国家形成、近代殖民主义产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等)的由来发展相关的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
继续进行从各种材料(文献资料、地图、历史画面、艺术品……)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训练
加强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时间或历史概念;学会用不同领域、不同范畴、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学会从多种角度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学习用历史的思维分析历史现象;学习甄别历史资料的方法等。
有选择地进行表达历史信息,交流学习成果的方法训练,培养历史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从中世纪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社会转型期的史实中,深刻地认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基本动力的观点,认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与政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等辨证关系的解释。认同欧美主要国家在这一时期在经济、文化、思想、科技等各领域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是先进的,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从这一时期各类杰出人物身上学习追求真理、追求幸福、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敢于斗争、坚强不屈等高尚品格。另一方面,初步体会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谴责殖民主义的罪恶。
【单元每课时教学目标及主要学习活动、作业】 第1课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15、16世纪西欧社会生产力变化的主要表现;知道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理解西欧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背景;理解生产力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联系;理解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之一。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解读“探索与争鸣”中提供的材料,学习从采集表层信息,到分析归纳发现深层信息从而形成观点的思维方法。通过分析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进程,学习辩证、历史地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形成对历史现象(事物等)理智分析、辩证看待、注重看其主流作用的价值倾向。能对资本主义萌芽等资本原始积累等历史事件(现象)的主导面给予充分肯定。
二、主要活动 阅读教材2到5页,(1)资本的原始积累:
手段:
途径:内部: 外部:(2)手工工场:
类型:
特征:
探究1:阅读分析“探索与争鸣”,总结概括公共工场的典型特征是什么?
三、作业
(1)选择题
1、在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资本的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有: ①圈地运动 ②商业战争 ③贩卖奴隶 ④殖民掠夺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②④
2、在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和手工工场发展最典型的国家是: A 美国 B 法国 C 英国 D 德国
3、马克思指出,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在封建的和行会等的传统关系解体的条件下,劳动者大众被迫同自己的劳动的客观条件相分离。这里的“劳动的客观条件”指的是: A 生产工具 B 政治权利 C 雇佣工资 D 生产资料(2)材料分析题:
约翰温契康博是英国16世纪初年的一个规模庞大的毛纺织手工工场的主人。这个暴发户发财致富的事迹被当时资产阶级所羡慕。16世纪末,有人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发表于1597年。教材的“探索与争鸣”中引用了该传记中的一首赞颂手工工场的诗。
1、仔细阅读这首诗,概括该手工工场中的雇工的具体工作与生活状况。(可从雇工的组成、基本待遇等方面展开)
2、从这首诗中,你能够发现早期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具体生产状况是怎样的?(可从分工情况、生产规模等方面展开论述)
第2课 民族国家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1337——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的基本情况;15世纪末,英法相继成为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理解民族国家的含义及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影响。
解析课文,区分课文中各历史事件(英法百年战争、英法民族国家形成、君主专制制形成等)的背景、经过、历史意义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英法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条件,学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比较英法君主专制的不同点,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归纳、提炼核心观点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贞德的事迹,引导学生体验民族意识对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感悟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
二、主要学习活动
(一)、阅读教材6-9页,完成下列问题(知识整理)(1)百年战争的影响◆:
1、时间:
2、目的:
3、起源:
4、结果:
5、影响:
(2)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
1、概念:具有现代社会特征的国家形态。
2、要素:
①
②
③
④
(3)君主专制★:
思考1:君主专制形成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探究1:结合教材以及第8页恩格斯的话,如何理解“民族国家的形成是君主专制出现的必然原因”? 如何理解恩格斯话中的“王权是进步的因素”?
思考2:君主专制在当时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探究2:结合“探索与争鸣”部分,思考英法两国形成君主专制有何区别?为什么?
三、作业
第3课 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新航路开辟的概况。
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理解西欧早期殖民活动的双重影响。
绘制双向细目表,梳理历史信息;阅读地图,了解地图所包含的历史信息。
(二)过程与方法
分析新航路开辟的时代背景,学习从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必要性(主观需要)和可能性(客观条件)等不同层面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的方法。
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学习从不同角度,全面辨证地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历史作情感和理智的价值评判,学会辨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初步形成历史意识和全球观念。
二、主要活动
阅读教材10-13页,完成下列问题(知识整理)(1)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原因◆: 经济根源: 社会根源: 商业危机: 客观条件:
探究1:西班牙和葡萄牙为何能最先进行新航路开辟活动?(2)新开路开辟简况★:
①迪亚士: ②达﹒伽马: ③哥伦布: ④麦哲伦:
(3)新开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积极方面: 消极方面:
(4)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
主要国家与其活动:
探究2:如何看待资本主义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的双面性?
三、作业(1)选择题:
1.由图1到图2反映了欧洲人对世界认识的变化,导致人们认识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商品经济发展 B 文化知识提高 C 文艺复兴兴起 D 新航路的开辟 2.在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中,走在最前列的国家是()
A 葡萄牙与俄罗斯 B 英国和法国 C 西班牙和葡萄牙 D 美国和德国 3.15世纪时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原因不包括()A 为迅速沟通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B 《马可 波罗游记》对东方国家财富的夸大
C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他们渴望获得黄金 D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
4.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却误以为已经到达“印度”的人物是()A 迪亚士 B 哥伦布 C 麦哲伦 D 达伽马
5.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欧洲主要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也转移到()
A 红海沿岸 B 地中海沿岸 C 太平洋沿岸 D 大西洋沿岸
6.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1500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这一阶段开启全球统一进程的历史事件是()
A 新航路的开辟 B 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C 英国工业革命 D 美国独立战争
(2)简答题
7.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是什么?
8.制作一张西欧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概况的表格。时间
国家
人物
航线
9.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有哪些?
(3)材料分析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西方殖民时代的到来,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丰富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欧洲的家畜,如马、牛、山羊则影响和改变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美洲的烟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和土耳其人的生活习惯。
——周一良、吴于厪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西欧的资本积累很大部分来自于美洲的金银,这与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和一定程度上垄断了对东方的贸易有关。在对东方的贸易中,西班牙从海外贸易中,西班牙从海外贸易中获得了巨额财富,美洲的金银就通过西班牙到了热那亚、尼德兰、英国、法国和南部德国,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朱孝远《近代欧洲兴起》 材料三:在哥伦布到达北美的时候,居住在墨西哥北部的印第安人有1000万之多,可是战争的结果,却使得这一数字目前不足100万了。还有许多印第安人死于欧洲人带来的疾病。——(美)霍华德 津恩《美国人民的历史》 问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正确评价新航路的开辟。
(4)历史阐释题
11.(高三模拟考)“纪念日之争”
据《环球时报》2005年8月24日报道:1992年正值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500周年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本打算将这天定为“全球纪念日”,结果墨西哥的印第安人于当天举行了游行示威,甚至砸掉了哥伦布塑像的一段手指。他们认为早在哥伦布之前,自己的祖先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他们指责哥伦布的到来给美洲带来的是痛苦和灾难。鉴于印第安人的强烈反应,美洲的许多国家都已经将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这一天定为“种族日”,意思是说在这一天,美洲人的血统和种族都发生了改变。
问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与评价设立“两种纪念日”(“全球纪念日”和“种族日”)的想法?(12分)
第4课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文艺复兴”的概念和性质。知道文艺复兴杰出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但丁、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马基雅弗利等。
理解意大利成为西欧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中心的历史原因。理解意大利“人文主义”的实质。
知道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运动的主要代表之一。理解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意大利“人文主义”的实质,培养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源流际会,分析思想、文化领域重大变化、发展的原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热爱美好生活,敢于斗争,勇于改革创新的人文主义精神。
二、主要学习活动
阅读教材14-17页,完成下列问题(知识整理)(1)文艺复兴★:
1、时间:
2、开始地区及波及范围:
3、主要代表人物及成就:
文学:
艺术:
社会学:
4、指导思想:
思考1:什么是人文主义?你如何理解的?试想该思想在当时将会起到怎样积极作用?
5、历史影响:
探究1:文艺复兴为何会首先爆发于意大利?
探究2:为什么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不公开亮出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目标? 这反映了什么实质性问题?
(2)宗教改革★:
1、爆发原因:
2、时间:
3、地区:
探究3:宗教改革为何从德国首先爆发?
4、领导者(宗教领袖):
5、主要主张:
6、波及范围及影响:
7、历史影响:
思考2:有人说,宗教改革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有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你如何理解此
话?
探究4:想一想,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将对西欧近代史起到什么重大影响?
请预言一下,继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之后,西欧近代历史上将会有什么重大影响
力的历史事件出现?这反映当时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你如何看待这种趋势?
三、作业(1)选择题
1.文艺复兴期间,意大利杰出学者的思想武器是()
A 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
B 理性主义
C 天主教会的神学理论
D 人文主义
2.(2012学业考)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就必须了解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下列符合文艺复兴“时代精神”的艺术品是()
3.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艺术家和思想家有()①
但丁
② 达芬奇
③ 伏尔泰
④ 米开朗基罗
⑤ 马基雅弗利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⑤
D ②③④⑤
4.在一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鉴赏课上,同学们纷纷发言,其中错误的是()A 甲说是一种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
B 乙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潮 C 丙说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D 丁说是对“古典学术”的再现
5.西欧宗教改革最先爆发于德国,以下人物当称德国宗教改革先驱的是()A 马丁路德
B 孟德斯鸠
C 达芬奇
D 圣西门 6.恩格斯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改革,是一个需要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恩格斯所指出的这些“巨人”辈出于()中。
A 圈地运动
B 宗教改革
C 文艺复兴运动
D 殖民扩张 7.(2012学业考)“重商主义”、“君主专制”“人文主义”这些概念反映了西欧哪一时期的特征?()
A 6-8世纪
B 11-12世纪
C 15-16世纪
D 17-18世纪
8.(2011学年考)表面上它是希腊罗马文化的再生,实际上它是欧洲文化的新生。它是指()
A 新航路开辟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民族国家的形成(2)简答题
9.文艺复兴发生的时间及其实质是什么? 10.文艺复兴的内容及代表人物有哪些?
(3)材料分析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偏见编制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罩上了一层奇怪的色彩……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
——(瑞士)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材料二: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止!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问题:材料一中所说的共同的纱幕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什么思潮使这层纱幕烟消云散的?从材料二来看这一思潮的核心是什么?
【教学设计评价】
1、各自然课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在单元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应关注本单元15-16世纪时间段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在逻辑联系。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变化的丰富史实反映社会转型期的特点——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西欧逐渐走出中世纪,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政治上:英、法等国的君主专制取代等级君主制,代表了这一时期政治体制演变的基本趋势,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法规,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上;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冲击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从而使学生能够对15-16世纪的西欧社会有个完整的认知。
2、突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制度在西欧的萌动、发生和发展,强调经济生产活动及其变革对15—19世纪人类社会演进的作用和影响,由此来贯彻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和基本观念。突出重点、特点,用中心问题来安排叙述结构,在课文中适时作一些思辨层次的概括性叙述,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通观,以区别于初中阶段一般历史知识的介绍。
及时融入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尤其是一些已获得史学界公认的研究新观点、新评介。引导学生阅读一些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对一些历史问题的经典论述,提高理论素养。
【高中历史四单元】推荐阅读: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1单元测试09-03
2015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学案9 新人教版必修11-25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09-17
高中历史通史课本09-30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10-04
高中历史事迹表10-28
高中历史试卷整套12-19
高中历史通史整合教材06-13
高中历史六大方法搞定08-18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