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政治教师的角色转换

2024-11-02

浅谈新课改下政治教师的角色转换(精选17篇)

1.浅谈新课改下政治教师的角色转换 篇一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

实施新课标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平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着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面对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师尤其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一、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

传统的教育方式导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成为一名“统治者”,教师总是在约束着孩子,你不可以做什么,你可以做什么,孩子的天性就是贪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教师的管理充满着艺术,与其着力于为孩子制定一个是非标准不如在实际行动中培养孩子的是非判断能力。

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刚刚踏上讲台时的故事,我们是住宿制学校孩子的管理一直是教师们头疼的事,尤其是周末,记得那时候孩子们总是半个身子趴在阳台上往下望,校长、老师、保育阿姨不知道强调了多少遍,可这样做的孩子只增不减。那时我们3年级的教室在3楼,每次站在操场上看到孩子们半个身子真是让人担心,我也在班队上强调了许多次,可是老师不可能随时都盯着每个学生吧,于是逮着机会我带着全班站在走廊上扶着孩子让孩子爬上栏杆感受那种危险,从那以后我们班的孩子即使偶尔有个别孩子趴在阳台上班里的学生就会制止,应为孩子们的意识到那份危险,他们即使没有足够的自制力也会互相监督。

二、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

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解决问题的参与者,小学中段的口语交际让不少老师和孩子头疼,比如:今天小明在学校突然肚子疼,老师已经把他送进医院,现在让你打电话通知他的家长赶快到医院来。面对这样的口语交际教师除了讲解必要的格式外,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情景表演,设身处地当一个表演者,孩子只有参与其中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目才可以独立完成,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很多不是言传身教就够的,必须要孩子参与学习,在课堂上设立互动环节,学会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既是主导者又是引导者

讲了多年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实际上在“主演加导演”式的教师的主导下课堂上教师的注重了主导忽略了引导。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才是主体,课堂教学与德育工作必须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信任。

四、由仲裁者变为促进者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从“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递者、学生学习的仲裁者,转变为学生知识建构和个性发展的促进者。促进者的角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至少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3、及时反馈,激励肯定,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形成自我实践和反思的能力;

4、不再把知识传授作为教师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上,把教学的中心放在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五、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

新课程增加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做课程的实施者,更要做课程的开发者。没有教师的充分参与,没有教师的积极、主动的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不可能的、无法想象的;新课程的实施是十分困难、难以进行的。因此,教师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只管“怎样教”的时代从此结束了。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要考虑“教什么”和“为什么教”。要不断学习、培养、提升自己,广泛地、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由课程执行者变为课程开发者。

比如,过去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现在就必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广泛利用课程教学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特别强调家庭也是值得重视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新课程实施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必须成为开发者,而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教师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与新课程同行,在实施新课程时,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的新形象身体力行地体现新一轮课改的基本理念。

2.浅谈新课改下政治教师的角色转换 篇二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使用教材时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一是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代言人, 盲目地依赖教材, 被动而又消极地肢解教材, 简单地复制教材;二是把自己当作教材的唯一主宰者, 不分青红皂白地彻底否定教材, 任意妄为地改变教材。新一轮课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 其中“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是针对教材使用问题而提出的两种观点, 在新课程改革中, 要想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应该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角色转变。以下是新课改下教师角色转变的几点思考: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促进探究性学习

新教材注重探究性实验, 许多内容都是以探究性课题的形式出现, 有些问题, 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究。例如, 旧教材中对影响酶活性因素内容的呈现, 直接给出温度、p H对酶活性的影响规律;新教材则是通过“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的形式呈现。因此, 关于这方面的内容, 充分利用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 教学时采用“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得出结论—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模式组织教学, 效果较好。这样组织教学, 既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学习的条件与机会, 又打破了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方法, 大胆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二、教学时注重图表资料分析获取信息,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运用图表的形式记载和描述生物学知识是生命科学经常采用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在每一年生物高考中也有大量的图文转换和图表转换题。这种题型不仅图文并茂、生动活泼, 更因为图表曲线中能够隐含相当多的文字叙述未提及的信息, 因而在解答这类试题, 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学科综合能力, 从而达到考查学生能力的目标, 因而成为考试的一种热门题型。分析近几年来高考题可以发现, 图表题所占比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例如,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纲卷) 第29题;201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理科综合生物部分第29题;2014年高考新课标Ⅱ卷理科综合生物部分第4、29、31、32、39题。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图表, 注重学生识图、析图、述图、用图、绘图的训练和培养, 不仅能培养学生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又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提高学生总结、提炼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正确处理教师与教材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是十分重要的, 强调吃透教材, 这就引出在当今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是教教材, 还是用教材教的问题的讨论。教师教教材, 其结果是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这种有限的知识是一种死知识, 只能把学生教成只知道读书的书呆子, 其实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 什么都讲清楚, 要留点问题给学生讲, 给学生思考。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问题的学生,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 带着问题出课堂。教师不应是教材的奴隶, 而应该成为教材的主人, 要学会驾驭教材, 而不是唯教材是从。

四、教师要灵活多变地处理突发事件

教师在备课时总是非常认真的, 希望在课堂教学中将自己课前精心设计的教案能顺利地执行下来, 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而不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节外生枝, 甚至包括学生所回答问题的答案都要求与自己预设的一样。但事实并非如此, 课堂上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 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 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教师要善于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 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 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 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其次, 教师要灵活机智地处理, 切忌不理不问, 或故意回避。确立为师生共同探索的问题, 应共同研究, 进而增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对于那些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向学生讲明, 绝不要用模棱两可的语言来搪塞。教师在学生面前说不知道并不是什么难为情的事情, 而是很正常的事情, 有时反而能激起学生更大的求知欲望。

3.浅谈新课改下政治教师的角色转换 篇三

一、教学理念的转换是落实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的前提

课程改革要以教师为主导,课程改革的理念,新教材的使用,离开了教师的支持几乎寸步难行。再好的理念,再好的教材,如果教师不去掌握和运用,也就无济于事。反过来,一个转变了角色的教师,即使教材不改,课程不动,也完全有可能用新的理念去挖掘老教材,而成为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动力。所以,面对这样的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实现教学理念的转换。

思想政治课教学观念的转换,首先必须体现教学的“人文精神”。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是一种尊重学生主体的教育;是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好的典型的教育;是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选择的教育;是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回归生活的教育。

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种“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培养”理念,是与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格格不入的,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教师只有摒弃落后的传统观念,学习确立新课程理念,把知识教育、理想道德教育与弘扬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以学生为本,思想政治课才会有新的生命力,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才会顺利推进。

二、教学模式的转换是实现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的关键

“课程改革的成败在于教师。”这句话说明了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再好的思想观念,如果不在教学实践中贯彻,也会成为空谈。新课程改革,教师教学模式的转换是其成败的关键。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活动,表现为:一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学生来说,教师是知识宝库,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学关系就成了“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谈不上会学了。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学生的独立性、独立人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爱学。因而,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过去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的转变。新课程倡导的“过程探究学习模式”很好地实现了这种转变。

“过程探究学习模式”主要体现的是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的程序和方法。它包括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教师的指导,以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特征,在教学设计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其基本思路是:问题由学生自主研究提出,方法由学生讨论确定,结论由学生协商得出。在结论论证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互动的平等的关系。教师的角色由课堂教学主宰者转换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和评价者。例如,关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的教学,首先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很多学生能从生活中实例,从具体事物的具体的联系中思考,归纳出:联系就是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进一步思考:现实生活中,每一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处于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中,得出联系有普遍性。由于事物存在发展是客观的,世界上事物千差万别多种多样各不相同。由此引导学生思考和把握事物联系除了普遍性外还有客观性、多样性的特征.在学生掌握“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联系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联系面前如何呢?”学生通过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联系“青藏铁路”建设、“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建设工程,进行合作探究,进一步得出了“联系虽然是客观的,但人在客观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利用规律,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条件,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结论。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感悟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教会学生在读书中独立思考的能力,要创设一种探究学习型的环境,让学生置身于其中,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彼此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功能和发挥学生的潜能。

三、评价方式的转换是实现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目标的推动力

教师作为教学的实践者,又是学生能力、成绩的评判者,其评价方式直接影响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未来的发展。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学被应试考试的评价标准所左右。这种评价标准,对学生只重视学习成绩,忽视思想品德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只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和表现。它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掩埋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适应这种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转换原有的评价方式,确立新课改要求的评价方式。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做好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目标的评价,要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地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评价学生学习知识,理解知识的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重视学生的参与和评价。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在课程实施中参与各类活动的行为表现及学生对当前社会现象所表达出的关切,所持有的观点。由于思想政治教材不同模块的知识不同,具体评价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政治教师要着重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对能力目标的评价主要伴随着相应的活动展开,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的表现进行认真的、综合的、有侧重的评价。既包括学习能力的评价,又包括实践能力的评价。既要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的运用能力进行考评,又要强调对“动脑”思维,“动手”能力进行评估。思想政治课本设计了资料阅读、讨论交流、图片(漫画)、观点辩论等大量课内外的探究活动,教师对于学生在活动中表现,教师都要注重从积极的方面,用发展的眼光给予肯定性的评价。

2.评价方式要具有开放性、多元化。学生课堂思考、回答问题时的表现,学期的考试成绩,是重要的评价依据。但教学评价不能仅拘泥于课堂,更不能只看考试。评价应开放,应当让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家长社会有关人员都参与教学评价,形成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例如:在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的学习中,学生参与了课堂学习活动,参与了人大代表的选举活动,参与了基层民主选举的实践活动,就能谈出自己的感受,能与同学、老师或社会其他人士进行交流,不必强求学生的认识理解是否完整,是否达到很高的境界。

学习评价方式上应当多元化。考试作为高中学习成绩的重要评价方式应注重考评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真实能力,在提供多种题型的同时,倡导综合的,开放的题型。还可以通过要求学生撰写论文、随笔,做读书笔记、社会调查等方式进行考评。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发展自我评价能力。例如,对学生参与课内外活动的各种表现,各自不同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效果,都可提供给学生自我评价的机会,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3.注重形成性评价,把它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形成需要经历必要的过程,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状况,要在一定的过程中表现。对学生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对实际生活思考和分析,关注课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的过程,在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的潜能。关注其进步和发展的过程。终结性评价应建立在形成性评价基础上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才能保证评价的真实准确、全面。

4.浅谈新课改下政治教师的角色转换 篇四

摘要: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和进一步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围绕着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专业发展,本文粗略地阐述了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推进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发展;对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新课改要求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成为学生学科学习的促进者、学生自主学习的服务者、新课程的开发者以及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只有走专业发展的道路,扮演好自己的专业角色、培养自己的专业精神、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锻炼好自己的专业技能、塑造优良的专业人格,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中国梦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本文就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新课改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一)新课改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业自主意识的提高和外在的支持,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专业素养,以提高专业水平,逐步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动态过程。或者说是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人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发展的过程。

(二)新课改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首先,教师要拥有坚定的专业信念。

专业信念是指教师基于对教育活动和教师职业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仰,它包括教师对教育的信念和对自身专业发展的信念。新时期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的教育理念,主要是在认识基础教育的未来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新的基础教育观要求教师“以人为本”,教育必须关注人,关注生命,凸显其生命性。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只有建立起这种新的教育观念,才能自觉把人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反映到教学中。新的学生观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把学生看做是具有旺盛生命力、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的人;把他们看做是教育活动中不可代替的主体。只有具备这样的学生观,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才不会把思想政治课教学变成一个灌输的过程。新的教育活动观认为教育活动是沟通教育理想“此岸”和学生发展“彼岸”的具有转换功能之“桥”,是师生学习生活的核心构成。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围绕活动的目的和任务,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学习中培养和发展能力,学生学习与创造等创设条件,增强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其次,教师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作为一名中学思想政治教师,除应当具备相当水平的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外,还应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实现两者的融合并体现出个人特征,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实践性、复合性知识。在新课改的今天,教材、学生、教学过程都在不断发展,这要求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努力汲取更方面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知识涵养。

再次,教师要拥有一定的专业能力。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备较强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指中学政治教师在从事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业务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反思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几个个方面。这是政治教师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它体现在多方面。例如,维持班级正常教学秩序,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结合作意识,培养班干部,形成良好的班风等。

第二,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新课改呼吁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的创新智慧,“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堂课”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政治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辩证思维能力,对自身的教育实践反思归纳、实验研究,研究与探索教育中的新问题,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从而不断解决新问题。

第三,具备中学政治教育的能力。中学政治教育能力是中学政治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要善于敏锐地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分析他们的内心世界,预测其思想和行为的发展趋势,而且能正确地进行教育和疏导,促进学生的心理转变和思想提高。

第四,具备一定的教育机智。

教学机智作为一种教学艺术,是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能力水平达到成熟的标志。它既是上述各种专业素养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身上综合的结果,又是中学思想政治教师长期全身心投入教育实践,不断反思、探索、创造所付出的心血之结晶。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的教育机智要求政治教师具有敏锐的感受,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作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们进行心灵对话的能力,使他的工作进入到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充分展现出个性的独特风格。

最后,教师要拥有一定的专业创新能力。

创新是教育的灵魂,培养创造型人才是社会赋予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的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并认为“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能力,相应地就要进行创造性教育。这也必然要求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明确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的重要价值以及在教育、教学领域成为创造型教师的社会意义,并努力养成创造性的品质。

二、推进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自我发展的对策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社会性问题,涉及到政府、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等多个主体。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应该是一个系统的方法体系,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本文从中学政治教师的自身的角度来探究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观念

作为一名适应时代发展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要学会用全新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教育理念的转变要落实到点点滴滴的教育行为上,这要求教师必须端正自己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教学理念,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标》要求“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必须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使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进而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同时,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还要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有效的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倡导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的能力,指导学生优化学习方式,学会学习。

(二)注重积累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者”,所以必须有厚重的知识素养和教学艺术。作为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要注意从多方面日积月累,让自己在学习中成长。

第一,紧跟理论前沿。扎实的理论功底,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引领我们专业成长的指路明灯。作为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密切关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课程论、德育理论的最新成果,用它们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用它们来破解实践中的迷津。

第二,关注社会现实。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血肉,是书本理论知识的注脚。对现实的关注,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向社会学习的表现。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关注、记录、提炼社会现实中典型的人和事,使我们的课堂从生活中去来到生活中去,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第三,掌握时事政策。政治敏感性,是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具备的品格。政治教师必须以自己的学科视角来关注、理解和熟悉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内外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大事,建好自己的时事信息库,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替身的专业素养。

第四,同伴互助。在中学,政治教师出外培训的机会很少,实现专业发展和有针对性的在职培训非常困难。结合我国当前中学发展的实际,以“青蓝工程”为代表的校本培训正被推行。“青蓝工程”——以“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师徒结对,共同提高”为目标,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的积极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快速、健康成长。学校可以组织骨干教师与帮扶对象在活动启动仪式上举行师徒结拜仪式,并签订责任合同。老教师手把手地传授给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在备课、上课、作业、命题、课题研究等方面给予青年教师指导,它的启动为广大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营造了良好氛围,也为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动作用搭建了有效的平台。

(三)勇于实践

“实践出真知”,对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来说,勇于实践,最主要是进行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和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做到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一是要转变传统观念,强化科研意识。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要充分认识自身积极参与教育科研的意义,转变传统的教师观念,实现教学由“经验型”向“学者型”、“科研型”转变。二是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搞科研,要从实际出发,从自身提高的需要出发,研究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自身对科研方法的掌握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使科研为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素质教育服务。

(四)坚持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智慧引领,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技能要求,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学实践中的自我反思应经常化、系统化,可以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集体备课、观摩课教学、师徒结对等进行教学和师德的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有助于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深化自身教育经验的认识,扩展自己的教育策略,自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专业满意度,形成以探究为核心的新型的专业教学方式,可以更自觉更理性地去实践。

总之,处于新课程改革下的政治教师,应当紧跟时代步伐,走专业发展的道路,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思想,才能更好的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为祖国的建设大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合格人才。

5.浅谈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定位 篇五

浅谈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定位

新课程改革,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新课程改革,促使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他们的专业行为必将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同时也应该是课程资源利用、校本教材研制的开发者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评价者.每一位教师应该重新审视并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掌握不同角色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作 者:高扬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刊 名:新课程(教师版)英文刊名:XINKECHENG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新课程 教师角色定位

6.浅谈新课改下政治教师的角色转换 篇六

一、领会新课标的理念,转变音乐教学观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任何教育行为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基础上。

人类需要音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按理,大多数学生应该是喜爱音乐的,事实也确如此。然而,多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却屡屡遭到学生的排斥,“学生们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屡屡发生,甚至到了让学生觉得“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的地步。有学生这样说:“一提到上音乐课,我就头痛。因为一上音乐课,就有无数个我根本不认识的音符迎面扑来,令我招架不住。更可怕的是,老师竟然让我全都记下来。这怎么可能呢 ? 我又不是音乐天才,这么多的‘哆来咪’,看到都害怕,让我背下来,简直是谋杀„„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得不令我们深思!的确,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内容单

一、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教法死板、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我们更多地注重音乐技能、技法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更多地关注教师本人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音乐情感„„使得我们的音乐课文不文,理不理,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抹杀了学生作为一个有着相对独立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及情感体验、审美观念的个体的感受和创造欲望。

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幵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迚学生健全人栺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假如我们能够将我们的教学建立在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念上,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幵以此为切入口,以一种积枀乐观的态度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幵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栺和健康的个性,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因素,更加注重对“人”的培养,还音乐以其音乐艺术的本来面目,展现给学生一个较为宽松的、和谐的、动态的、充满了美感与浓厚人情味的音乐学习的空间,我想,学生们是会在教师的引领下步入音乐艺术的美妙殿堂的,“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局面是会得到扭转的。也只有如此,音乐教育才能够肩负起“培养人”的神圣使命。

二、教学实践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观念的转变需附着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乊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棒”为“引导者”

音乐艺术有着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由于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知识层次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们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只局限于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来理解,而应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丢掉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绝对权威,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幵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引路石”。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枀地参与迚来,愉快地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教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乊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不论你在课堂上给他欣赏欢快的,还是深沉的音乐,都会有不少同学无动于衷,毫无感觉。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的确,真挚的情感是不应有什么贵贱乊分的,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鉴于这种平等,鉴于音乐艺术情感表达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就不应该是绝对的,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变“技巧性传授”为“艺术性指导”

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审美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的过程。人在审美中,往往把自己最善良最美好的情感,尤其是爱的情感赋予给了审美对象。审美意义上的“爱”不同于其他的道德意义上的爱,它更丰富,更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一个具有丰富爱心的人必然是审美感受最丰富的人,反过来,一个审美感受越是丰富的人,他越是具有丰富的爱心;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是美的人,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美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爱心,比培养学生技术上的才能更重要。“技术”教学是短暂的,是容易生疏甚而遗忘的;而“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的,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音乐教育首先幵不完全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为了培养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繁难的技巧技能性训练,而应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发起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总乊,在教学中我们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栺的养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逐步转变教师角色,尽快适应“新课标”,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枀建设者。

7.浅谈新课标下数学教师的角色转换 篇七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激活课堂教学气氛, 使教师变为主导者

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我们有效处理好教师作为主导者的工具, 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 活跃学生思维。

案例一新课标《数学》必修4第6页给出了“弧度制”的定义:“把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1) 为什么可以用等于半径的弧所对的圆心角作为角的度量单位呢?

(2) 这个弧度数是否与圆半径大小有关呢?

为此 (如图1, 图2) , 我先用计算机画一个圆, 并在圆上截取AB等于半径OA, 再作射线OB, 便得到一个圆心角∠AOB, 这个角就是1弧度的角。按此方法, 再画一个与上述圆半径不同的圆, 同样得到另一个圆心角∠COD, 经测量, ∠COD=∠AOB。

经过测量, 同学们可以发现, 当圆心角一定时, 它所对的弧长与半径的比值是一定的, 与圆的半径大小无关。

二、为学生搭桥, 使学生顺利过桥

教师每节课要精心设计, 所提的问题学生要能想得到, 要处在学生的位置考虑, 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 体现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时间应用, 切勿过桥时设置过多的障碍, 为学生搭好桥, 使学生过好这座桥。

案例二新课标第38页“周期函数”的定义:“对于函数f (x) , 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实数T, 使得当x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时, 都有f (x+T) =f (x) , 那么函数f (x) 就是周期函数, T是函数的周期。”特别强调“存在”“都有”这种词语, 并结合图像, 与学生们一起了解f (x+T) =f (x) 的实际意义;同时还让学生们回忆“存在”“都有”这些词语在哪些概念当中也出现过?同学们很容易就想到了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 (最值) , 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周期也是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另外还把f (x+T) =f (x) 变成f (x+T) =f (-x) , 让学生课后去探索、思考。

三、与学生共同探究

案例三新课标《数学》必修1第80页探究题:在指数函数y=2x中, x是自变量, y为因变量;如果把y当成自变量, x当成因变量, 那么x是y的函数吗?如果是, 那么对应关系是什么?如果不是, 请说明理由。随着y=2x和x=log2y的研究, 可以发现x是y的函数, 同时也发现了两者图像间的关系 (关于y=x对称) , 进而得到了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是一组反函数:互为反函数的两图像是关于y=x对称。

再探索, 比如说知道了y=x3-1, 作关于y=x的对称图像, 那么它的解析式是什么?进而去研究关于y轴对称呢?x轴对称呢?原点呢?然后学生一一作答。这样既搞清了反函数的概念, 又弄清了图像间的一些关系 (高考中的重要部分) 。

这种“螺旋上升”的教学设计, 在学生尝到了胜利果实的同时, 更能体现出新课标下学生主动性的原则, 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三大能力 (运算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素质化的数学课堂教学, 就是要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 构造一种主动“再创造”的情境, 是每位学生在自己的可“同化区域内”改变认知结构, 实现知识重组, 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 其指导思想是“重过程, 重情境, 重创造能力的发展”。

四、使学生感到学数学的乐趣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连自己都感动不了的戏你千万别去看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教学比演戏的要求更高, 因为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表演的舞台, 高明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情不自禁地参加到这种表演中来, 并始终乐在其中。

利用数学美使学生在刻苦学习的同时获得了享受, 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 教师首先要提高对于这种美的鉴赏能力, 然后和学生一道去揭示、探求、认识这种美。

五、在新课标下, 教师作好角色转换应严防以下几点

(1) 严防过分地夸大主导者地位。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 指而不明, 开而不达, 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 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 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 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 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 当学生登山畏惧时, 教师不是拖着走, 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 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

(2) 严防教师高高在上的思想。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 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 可以调控教学, 照顾差异, 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 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既有认知的交流, 更有情感的交流, 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 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3) 严防课改中只讲究“花架子”, 遇到问题就研究、探索。在新课标下, 学生仍然要参与国考, 进一步在大学里深造, 所以精讲精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特别是练习。它能够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 也是对教师教学的一种检验, 同时也是落实三基的不可替代的一种常用且重要的形式。认真抓好练习、反馈与讲评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

8.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师角色 篇八

一、课改理念

1.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

人的学习能力具体包括感知、记忆、阅读、推理、计算、分析、归纳、判断等;应试教育难以考查如构建、设计、组织、个性、合作、表达等能力。传统课堂教学比较重视前者,学习经验十分缺乏,谈不上对能力的培养。

2.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地区特点

时代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途径也在变。我们的教育必须与国际接轨。

3.以德育为核心,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对人文素养的培养

德育是核心,但标准难以确定。传统教育必然导致应试教育升级,难以让学生获得体验、研究和发现的机会,提倡由单一化个体学习向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转变。

二、课改下教师角色

1.提高业务素质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角色需要改变,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完成所规定的任务。学生遇到问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课堂学习不再是教师单纯的传授和学生机械的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来指导学生;掌握各种技能和技巧,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缘由。

教师的能力有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能正确的使用实验器具,知道如何采集和处理试验材料的方法,实验操作的步骤明了,熟练正确的绘图。第二,能够运用多媒体搜集生物学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第三,发展探究能力。教师应在前两项能力的基础上,巧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发展科学的探究能力。

2.知识要更新

(1)加强外语和信息科学的教育。学习外语可以改变人的思维习惯和方式。课后英语短文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在一些开放性内容的教学中,如进化、动物行为、蛋白质工程、细胞凋亡等,让学生上网收集资料,以课堂交流的方式进行。

(2)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我们可从网上下载大量的教学素材。作为教师要掌握基本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才能应变自如,学会利用网络资源,结合新课程将网络资源进行合理取舍;还要学会利用Powerpoint、Flash等优化自己的课件,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

(3)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课改目标提出多元化的要求,具体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任务是教学的导向。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提倡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与合作,但要避免无效讨论的出现。教师备课不能只局限于一本教科书,而应该以课程目标为蓝本,收集相关资料。另外,教师可以充分发动学生,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和自然,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共同开发课程资源,更好地落实了课标的要求。

三、合理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

1.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做好复习

高三一轮每一节复习时,首先要明确让学生掌握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复习的内容广度、深度直接关系到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不可复习过偏、过难,既能抓住双基,又能提高解题能力。其次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复习该节内容,分析近几年高考题。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但也不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分析高考题,做到举一反三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高考考察的重点知识之一,在复习时,教师除指导学生复习该部分知识点的基础,还应拿出近几年的高考题,分析高考题的出题方向,分析高考题的考查点,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复习过程中如何复习。教师在讲解高考题时,不要就题论题,而是去分析、去预测、去实效性的复习。你今年不是考的判断显隐性么?那我们在复习时,除了把判断显隐性的知识弄懂外,我们再去复习判断基因的位置:是位于常染色体上呢?还是位于性染色体上?这种基因是细胞质遗传呢?还是细胞核遗传?你今年考察动物的育种方案,那我就在植物的育种方案上下工夫。你考察了自交育种,那我就在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甚至是基因工程育种等方面下工夫。

3.精选习题,避免“题海战术”

很多教师采取“题海战术”,把学生训练成了没有思维没有头脑的做题机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要让学生去做大量的习题。对所做的每一道题,认真精选,学生做完题后,和学生一起探究如何改变出题的方向、考查点,做到举一反三。这种做法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利用新情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物高考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为目的,采取多变的教学模式,创设新的情景,引导学生去思维,去探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学生的主体地位贯穿于教学过程

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学生独立完成,并通过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教学的过程体现出生物科学的探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观察和测量,分析现象或数据,得出结论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了解科学的探究过程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培養了对科学的兴趣,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新知识,提高科学素质。

四、建立发展性评价

评价机制也是影响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通过有效的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质量、促进学校发展,是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教师来说,比较切实可行的是推进考试制度、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的改革。如现在提倡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可以通过试题载体加以实现。发展性评价并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端正目的,要学生明白接受教育的目的是成为一个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公民,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

综上所述,新课改给高中生物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会给我们创造更多的机遇。只要能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深入学习领悟新课标,学习新的教育要求和专业技能,就一定能贯彻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9.浅谈新课改下政治教师的角色转换 篇九

时间:2006-5-18 来源: 文:申杰 浏览:702次 文字大小:大 中 小 打印本页:打 印

摘要: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心,语文教师应重新定位自身角色: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从单向的传授者转变为互动的合作者;从呆板的经验者转变为教学的创新者;从分数的评判者转变为自主性学习的促进者。

关键词: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6)02—0021—02

教师面对新课改,要转变自身角色、提高自身素质。国际教育大会第35次会议致函各国教育部,建议“帮助教师和未来的教师认识教师的角色转换,并为新的角色及其功能做准备。”“他们是试图发展学生能力与兴趣的教育者和顾问,而不仅仅是信息来源与知识传播者。”“他们在教育过程中成为了更活跃的合作者”。①鉴于此,本文拟论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如何重新定位自身角色。

一、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问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自己的工作。新课程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发展与探究中学习知识,建构知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从转变自己“讲课”为主的教学行为做起。

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主要弊病之一就在于教师灌输得太多,将课文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术语、概念灌输得多,感悟、体验被忽视。事实上,老师灌过不等于学生学过,学生学过不等于学生学会,学生学会不等于学生会学,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达到“学生会学”的境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尽量改变“灌输者”的角色,尽量做到:支离破碎的“分析”不讲,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讲的不讲,教师自己讲不清楚的不讲,学生听不明白的不讲。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讲授些什么呢?不是照搬教参,而是有自己研究的课文的心得体会、感悟和发现;必须有高于学生之处,能为学生开启心窗,要能讲得学生佩服你;必须是传授程序性的知识,而不是陈述性的知识。所谓“程序性的知识”,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做,如何去运用,换言之,就是教他以规律、方法,授之以“渔”;必须传授主题性的知识,而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益;必须传授逻辑上有必然联系的知识。加涅说:“有组织的知识必须按一定的程序才能系统掌握。”教师在讲授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唤醒已有知识的记忆,以不断建构新的知识网络。

二、从单向的传授者转变为互动的合作者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师生之间的“传授”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和拥有者,他的主要作用是讲授和传递书本知识,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受体,主要任务是收下教师传过来的知识。在新课程的形势下,教与学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不断地转换自己的角色,就是要学会合作。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不只是知识传递的关系,是有着共同话题的对话关系。在对话中师生进行着知识与智慧的交流,精神与意义的沟通,师生双方作为完整的人,以整体的人格相互影响,双方在对话中共享着知识与经验,共同体验着美好的人际关系,共同感悟着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不再以僵硬的教条去限制学生,以教师的权威去压制课堂,而是把课堂看成师生有限生命的交融。当教师以民主的精神,以开放的态度,以合作的方式,以宽松的环境进行课堂管理,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土壤时,“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就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②“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的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才不只是与科学,而且是与哲学、艺术相关,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③于是,学生便从与教师的合作中焕发了热情,激起了勇气,寻得了力量,他的漫长人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从呆板的经验者转变为教学的创新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在新课程的形势下,每一位教师都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在从事研究的道路上接受新理念,继而研究新教学,逐步成长为教学的创造者。

首先,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自身的创新潜能。语文教师的创新潜能包括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对具有挑战性的大型教学情境进行行动研究。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并提出改进意见,教师处在一个极其有利的研究位置上,有最佳的研究机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有独创性。他对学生要成为理性和启蒙的真实的火炬,使学生得以揭穿自己的错误意见,而被引导到真理的道路上去。”④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有着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法。对此,教师也在不断地进行审视,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与研究的过程。在新课程实施中,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师要成为教学的创新者”。

其次,语文教师要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不能墨守成规,而是勇于创新,不断积累、总结、提高。教学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教师并不是教材和参考书的“留声机”,而是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和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案。这就是一个教学创新的过程,重要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的创造性还体现在运用和优化教法上。各种教法各有利弊,如何激活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法上的编排、设计和加工,克服组织形式的模式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利用教材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教学创造性还体现在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上。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风格就是一种教学艺术的创造性表现。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而且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突破和创新。

四、从分数的评判者转变为自主性学习的促进者

传统语文课程的价值观,内涵窄小,标准单一,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重表面课程分数而轻内在主体性人格,教师其实只是扮演着最终的课程分数的评判者,致使学生总是处于被测试、被区分、被选拔的评价客体地位。

课程改革要注重“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这一价值目标,推动教师评价角色转向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必然要求语文教师将评价重点由终结性转向形成性和过程性,并且引导学生不但要求“知”,更要求“法”,不但要求“学好”,更要“好学”和“会学”。无疑,对学生个体独立的自主性学习而言,掌握学习方法显然较之于获得课程知识本身更为重要,至于学习的兴趣、热情和坚定的意志品格,更会赋予学习活动以生命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意义。

因此,语文教师应当掌握好课程评价的发展性、多样性和情感性原则。教师应着眼于学习个性的动态发展过程,以博大的情怀去精心发现并呵护每位学生的细微变化和潜在发展,既不忽视学生在知识技能、智慧与品德上的不足,更要以面向未来的超越性眼力去开发其成长的潜力。教师应以自身的眼力和胸怀来容纳学习个体之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把课程的学习视作动态的坐标系,善于使用弹性化的评价尺度,尊重不同个体在这个坐标系中独特位置和相对落差,并激励学生在各自的位置上逐渐发展。教师应以心灵呵护心灵,尤其珍视学生建设性和创造性的价值意蕴,以激发学生在自主性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10.浅谈新课改下政治教师的角色转换 篇十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语言

作者:杨丽萍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 思想政治课教师 教学语言

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充分说明了语言就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武器。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和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反馈,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对学生的个性的熏陶、感化,组织教学,还是引导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和创造性活动,都必须借助教学语言,只有通过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多种感官、神经系统和大

脑积极的活动,特别是视觉和听觉,才会为他们所接受,起到语言的交际作用,使获得的感性认识继而实现理性的飞跃。可见,教学语言几乎是教师不能须臾离开的最重要的工具。新课程理念下即使现代化技术大量应用于教学领域,也不能削弱教学语言的作用,相反,对它的要求是更严格、更严密。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它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是一种专门行业的工作用语。教学语言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听一堂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心动神移;就像欣赏一首名曲,余音在耳。这就是教学语言的审美价值。

那么,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教师应具有怎样的课堂教学语言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充分认识到:

一、课堂教学语言要精炼、准确、清晰、逻辑性强

语言精炼就是指教学语言要少而精。语言精炼要求教师能提纲挈领和简明扼要地表达基本原理、主要观点、重点、难点。学生已知的或不重要的要少说或不说,点到为止;学生不了解的或重要的,要多说或详说,并要说得恰到好处。要用最少的字句表达尽量多的内容,词约旨丰,一语中的,详略得体。例如:在讲到”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时,教材列举了我国经济体制三个方面的弊端:一是单一的公有制和集体经营,影响多方面积极性的发挥;二是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企业吃国家”大锅饭”,使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三是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教师讲到这个问题时,可用”死”“懒”“穷”三个字概括弊端的后果,精炼的说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不精炼,拖泥带水,夸夸其谈,华而不实,都影响课时的充分利用。有的政治教师主观上也想抓住重点,释疑解惑,启发诱导,但往往由于驾驭语言的水平较低,讲课时旁征博引,毫无目的的肆意发挥,结果教师讲的天花乱坠,而学生却不解其意。而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则非常重视提炼教学语言,他们紧扣教材重点、难点进行讲解,言简意赅,有的放矢。这样能腾出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充分的思考和练习,从而有利于学生发展智力,减轻作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语言用词要准确。保证达意传情,符合科学性、富有教育性,课堂语言绝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更不能为了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物流管理论文范文以词害意,甚至忘了科学性、教育性,满堂三七疙瘩话,使课堂语言苍白无力,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思想政治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对学生较系统地进行思想道德和政治思想教育的一门课程。它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很多,都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因此,每句教学语言都不能有半点的模棱两可和

含糊不清。

语言清晰主要指吐字清晰和思路清晰。课堂教学语言要清晰悦耳,保证让学生听清楚你说了些什么,所以发音必须标准,吐字必须清楚,做到字正腔圆,张口如拔古筝,清新明亮,讲话如幽泉淌水,叮叮咚咚,使学生悦耳倾心。条理清晰是指教师讲课观点明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层次性强。语言条理清晰的关键是语言要符合汉语语法规则。

语言要有逻辑性指课堂教学语言要前后一贯,上下承接,顺理成章,合乎思维的逻辑结构,规则和规律。

教学时,教师忽略了所将内容间的有机联系,那么每节课不是概念的罗列,就是观点的组合,当然显得单调枯燥,呆板无趣,倘若教师能够深入挖掘教材内容间的内在,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推理进行教学,就能层层深入,取得较好效果。例如:在讲《经济常识》的过程中,为

了证明社会主义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的观点,可以运用如下:”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产物,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在社会主义企业间也必然存在着竞争”的直言三段式逻辑推理的方法,使同学看到社会主义企业存在竞争的必然性。

二、课堂教学语言要有节奏、抑扬顿挫、展示情感

语言的节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知识信息接受的情况,合理的控制语言速度的缓急。教学语言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语言的节奏要以感情变化为基础,更和教学内容本身相一致,来调节自己课堂语言节奏,做到快慢得当,高低适宜。语言的速度是指教师在一定时间里吐字的快慢多少,疏密间隔,在讲一节课的所有内容时,只用一种速度,就会显得很平淡。该快时不快,拖泥带水,使人感到拖沓。该慢时不慢,像放连珠炮,学生无暇思考,令人难以听懂。灵

活地掌握语流速度,既能使讲课清楚生动,又符合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播最大的信息量的要求。语言速度的变化,要服从内容的需要。如果是一堂课的开始,因为学生课间休息,精神松弛,有的没有很好的预习、复习,害怕老师提问而精神紧张。此时,教师无论是复习旧课,还是导入新课,课堂语言都宜慢,就像汽车轮船刚刚启动,有一个逐渐导入轨道航向的过程。当学生情绪已调动起来,思维进入正常轨道时,语言和教学进度可逐渐加快。当教师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时,由于这些内容输入学生的大脑需要有一个处理转换过程,这时的语言又宜慢不宜快。当教师由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另一个教学环节时,此时的教学语言又宜快不宜慢。当教师为了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力和在有限的时间里组织语言的能力或强记能力时,又可以适当加快语言节奏。总之,不能只顾自己讲,不考虑学生实际情况,说话过快,学生没有思考时间;说话过慢,又满足不了学生求知欲望。无论快慢都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定。都必须快而不乱,有序有度;慢而不断,要有节奏。例如:在讲”质量互变规律”时,当讲到质变和量变的关系时,由于这是重点和难点,所以就要放慢速度进行讲解,以便让学生理解。

语言要有抑扬顿挫是指教师上课的语调处理的高低起伏的统一,抑扬是语调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语调的高亢是”扬”,语调的低沉是”抑”.为了表达一种内容就必须带一种一气呵成的语势,像飞瀑激流,气吞长虹,动人心魄;有时为了表达另一种内容,语言宜平缓清晰,一字一句,字正腔圆,犹如溪流滴水,叮当有声。

声调变换直接关系到讲课的效果。总是平淡低沉的声调或是慢慢吞吞的声调,使课堂气氛太沉闷,往往会起到催眠曲的作用。相反,总是高亢震耳的声调,影响学生思考、品位,容易引起疲倦。好的声调节奏,完全是为了适应学

生听觉的需要,符合学生思维活动的规律,增强语言的艺术性,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觉醒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这个问题时,表达要豁然开朗,声调要陡然高升,雄壮而昂扬,坚定而豪迈,充满信心和希望。通过这样的声调节奏的变换,使学生感受到: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了。

顿挫,也叫停顿。这是有声语言表情达意必不可少的手段。讲课中,适当停顿可以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体现语言的结构和教师的感情。它有助于学生更清楚地理解教师所讲的事理,在停顿间隙进行思考、消化。停顿大体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停顿;二是为了加强逻辑性、层次性而停顿;三是为突出重点、难点而略加停顿;四是为强化高潮,使高潮进一步”升

华”而停顿。

总之,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变换语调,或高昂,或低沉,适当运用停顿,使语言节奏抑扬顿挫,从而大大提高语言的表现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有感染力

生动形象就是寓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于具体形象的事例、情节之中,使枯燥的概念生动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位教师在讲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的情况”时,引用群众中流行的过去是”干活一窝蜂,实际是磨洋工”,”上工人喊人,收工人撵人”,大包干后是”又种田、又挣钱、住新房、穿新装、看电视、用冰箱”.这些语言生动形象,为学生喜闻乐见。

语言的趣味性是使教学语言产生魅力的重要元素之一,其作用就像菜肴里的盐。枯燥乏味的语言如同一盘忘记

加盐的菜一样破坏着食欲,不论其营养价值多么高,总是淡而无味,食如嚼蜡,不会脍炙人口。

幽默是教师智慧、学识、机敏、灵感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是一瞬间闪现的光彩夺目的火花,是性情豁达,思想乐观的自然流露,是一种健康而完备的精神状态,也是构成优秀教师品质的一个要素。

幽默风趣的语言能缓和紧张气氛,缓解对立情绪,创造一种使师生双方心理舒畅的教学环境。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人类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人类社会交往的存在和维持,从心理学家的角度来说,首先是语言交际的存在,而情绪的作用也不可低估,语言和情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语言的刺激影响着情绪的变化,而情绪又可调节和影响人的认识过程。所以,人们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低沉或抑郁时,则思路阻塞,动作迟缓,无创造

性可言。俄国文学家契诃夫有这样一句名言:”倘使一个人不懂得什么叫幽默,那他就不会有大的出息,纵然具备天然的禀赋,也算不上真正的聪明。”讲话幽默的教师,不但会给学生增添快乐,在谈笑风生中领略知识的真谛,而且也会使自己的语言具有诱人的魅力。因此,学生十分欢迎具有幽默感的老师。例如:在讲”文明习惯”时,有位教师结合个别学生吸烟的现象,诙谐地道出了吸烟的危害,来个正话反说:”同学们,吸烟有两大好处:一是吸烟能引起咳嗽,夜间尤剧,咳声能吓跑盗贼;二是长期吸烟,可以形成驼背,做衣服能节省布料大家说是吗?”学生听后会心而笑,在笑声中自然明白了吸烟的害处,几个抽烟的学生羞愧地低下头。这样,既进行了思想教育,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做到了一箭双雕。有位老师在讲”人际关系”时讲到社会是由无数人际关系组成的网络,每个人都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结子”,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时,举例:清代有个秀

才,他上有父亲,下有儿子,他在家庭中既当儿子又当父亲,而秀才的父亲和秀才的儿子都是状元。秀才平时在家里经常吵架,他跟父亲吵架时说:”你有什么了不起,我儿子是状元,你儿子呢?”他跟儿子吵架时说:”你有什么了不起的,我父亲是状元,你父亲呢?”学生听了哄堂大笑,从而对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多种角色,是人际关系网络的结子这一道理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在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课教师恰如其分地使用幽默性语言的作用:

第一,幽默性语言具有吸引作用,可以引起学生注意。

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被一些无关的事情所吸引,注意力不集中。幽默性语言可以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幽默性语言可以将无意注意诱导到有意注意中来,实现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结合。学生注意力集中,专心致志地听讲、思索,学好思想政治课就有了基本的保证。

第二,幽默性语言具有协调作用,可以创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动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的活动,而且同时伴随着师生之间情感的交 流。学生如怀着课业负担、升学压力等因素造成的紧张心理进入课堂学习,决不会对学习产生浓烈兴趣。幽默性语言的含蓄深刻、轻松自然,给人以温和友善之感,这对于缩短教师应用教材与学生心理之间、情感之间的 差异和距离是十分有益的。幽默性语言起到了调节气氛,创设愉快、轻松的教学情境和氛围的作用。

第三,幽默性语言具有激发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习兴趣。思想政治课相对于其它学科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只是平铺直叙地按教材内容讲解,容易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厌倦感。

幽默性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深刻,既令人发笑,又促人深思,可以起到保持学生大脑兴奋,减少疲倦,创设浓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

第四,幽默性语言具有诱导作用,可以诱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思想政治课的概念、原理、观点往往具有一定理论深度,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抽象思维能力、社会生活阅历等原因又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幽默性语言能给学生指明清晰思路,并诱导学生按照这一思路自然地深入到课文中去,产生顿悟,从而形成教师循循善诱于前,学生孜孜以求于后的局面。

第五,幽默性语言具有陶冶作用,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幽默性语言含蓄委婉,引人入胜,妙趣横生,是一种艺术。它是高雅的,不是嬉皮笑脸,轻薄逗乐,也不是哗众取宠,低级趣味。它是人们高尚情操和完善人格的外显,是优美的健康的品质。教师恰当地运用幽默艺 术,持之以恒,对学生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形成高尚的品质,养成健全的人格。这正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任务之一。

幽默不是雕虫小技,而是智慧和情感的体现,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语言的幽默风趣,不是海阔天空,一定要恰如其分。如果只是为了追求笑声,而牵强附会胡乱联系,那就把幽默庸俗化了。只能是哗众取宠,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只有对学生充满真诚的爱,只有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和正确的把握,只有挖掘、积累幽默素材和具有较好的文学修养,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出幽默,并恰如其分地加以运用。只有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才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四、课堂教学语言的音量要适中

课堂的音量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音量过大,超过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使他们听起来刺耳,不舒服,甚至产生厌烦心理,造成听课情绪低落。音量过

小,学生听起来吃力,得不到有效的感知,同样会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学习兴趣下降。一般来说,讲课的音量以使教室里任何一个座位上学生都能听清教师的声音为准。教育论文但在一堂课中不能始终保持一个音量,因为人的听觉系统对于来自外界的单调乏味的单项刺激有一种本能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功能 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人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形成不安、厌烦和抵触情绪,使刺激效应减弱、消失。要防止这种厌烦情绪的产生,音量就要有高低轻重之分。当需要强调某一概念或原理中的关键字词时,当学生思维出现疲劳,注意力不够集中时,可适当的增大音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振奋精神。当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全部调动起来时,可适当降低音量。总之,政治教师要科学地掌握音量,一切着眼于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语言的艺术性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操作问题,它是教师的世界观、政治倾向、道德观念、思想感情、理想情

操、知识积淀、及言语环境诸因素的综合体现。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如果没有爱憎分明,哪有义正辞严;没有渊博见闻,哪能谈古论今;没有真才实学,哪会出口成章;没有对社会实际的深刻洞察,哪来的风趣幽默!因此,掌握语言艺术,不是磨练嘴皮,而是增长学问。”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就是靠教师自我修养得来的德、才、学、识四种素质的深厚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曾经说过:”语言是率领人们冲锋陷阵的统帅,是拨动人们心灵琴弦的乐师……语言是争取人们灵魂的战士,一切都取决于你这个教师的语言怎样,有的话语像患呆小病的人那样瘦弱难看,有的话语像枯草的影响一样没有力量和感情,有的话语则像永恒的星辰那样光辉灿烂,永不熄灭,为人类指引着道路”.努力使你的话语成为指路的明星吧!为了发展学生智能,为了创

11.浅谈新课改下政治教师的角色转换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英语 有效课堂 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3.41

在实施英语新课改的今天,给高中英语教师带来专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过去的许多教育教学观念都有了转变,尤其是教师由原来的主体变为现在的主导,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现在的主动学习。所有的这一切都说明在新课改下,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不断进行改变,同时教师的角色也在潜移默化的转变着。下面是笔者就此谈及到的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有效课堂中,教师由原来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情境的设计者、策划者”。

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策划者,他应当

确定好教学的内容,对于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他还必须了解对象,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好各种教学活动。一般来说,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比单一不变的灌输更具有吸引力,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知识水平的不同而给学生设计难度不同的学习任务,不使基础差的学生因为活动难度太大不能完成而产生挫折感,又不能让基础好的学生因为任务简单而失去兴趣,尽量让所有学生都能从实践活动中受益。教学实践证明,在高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中,整个教学活动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策划。因此,在英语新课改的今天,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要适应新形势下的高中英语教学,教师由一个知识传授者变为一个情境设计者,策划者的角色势在必行。

二、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有效课堂中,教师由原来的“学习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在新课改下的高中英语有效课堂中,我们也可以把学生比作演员,教师比作导演,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领导学习活动。在宏观上要根据教学大纲的精神进行正确的导向;在微观上要在每一个教学步骤上进行演示,保证课堂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下面就此谈一下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具体可实施的策略: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改革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要求我们确立新型的师生观,即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融洽与否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可见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一堂有效英语课堂的前提条件。学生在学校时,教师要做学生的贴心人,要了解并关心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体谅他们学习英语的难处,尊重学生的思想和人格。在你爱学生的过程中,让学生也爱上你这位教师。教学实践证明,在高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中,当师生关系融洽,双方处于一种和谐状态时,就能产生愉快的心情,教师能在英语课堂上与学生很好地进行双向交流,热情洋溢,给知识融入感情,将知识形象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大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创设“我要学”的课堂环境。

要发挥能动作用,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思维,把教材内容激活起来,还原为生活的交际现实,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交际中,体验领会,接收教材提供的信息,语言强调“language immersion”, 让学生在参与、交流、合作中学习和使用。可以是显而易见教学以学生实际生活和兴趣为出发点,创设了欢快愉悦,情意盎然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我要学”的浓烈欲望。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备课,不仅要把该讲的基础知识、解题方法讲明白,而且更应该注重如何讲才能让学生感兴趣,才能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这就要在设置课堂问题上动一番脑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一定的环境,还要善于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参与到其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多给学生一份关心,帮助他们调整心态,胜不骄,败不馁。培养学生的兴趣,从心理上战胜困难,找出突破口,从而坚持不懈去努力。我常常告诫学生说:“兴趣是培养出来的。不培养不足以坚持;不坚持,不会发现万事万物中的精彩部分,又谈何兴趣和热情?”所以严格要求学生做好每一件事,从而在每一件事中发现并培养兴趣。

此外,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公正性,对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让每个学生有平等的学习机会,发言机会等等。要将严格与宽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轻松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忘作为学生的义务,不忘遵守课堂纪律,也不产生逆反心理,让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合作者。

三、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有效课堂中,教师由原来的“应对考试者”转变为“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者”。

古人曾经说过:“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师真正的角色就是成为“授人以渔”者。在长期的应试教育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已经养成习惯,一切以高考为出发点,只传授学生能应对高考的知识点,并把学习任务强加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不但没提高升学率,反而使学生丧失其主观能动性,并对英语学习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大部分学生学不好英语也不想好好学习英语,那些英语成绩好的学生也大部分是高分低能,只会在试卷上答题而不会在现实生活中用英语与人进行简单的交流。因此,新课改就是要求高中英语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的知识点,更主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如何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师要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不仅仅是指导者,而是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教师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质疑,积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地位,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作为学生能力发展的促进者,只有传授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有所价值,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应对未来社会的各种挑战。

总之,在新课改的今天,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各种挑战,教育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不断地改变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师的教学角色,才能使高中英语课堂变得真正有效。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杜华,浅论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J]江苏,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3.4)。

12.谈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十二

第一, 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教师无法利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 将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 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同时,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多样化, 教师传授知识的职 能也发生 了复杂的 变化, 教师不再只是传授教科书上的知识, 而是指导学生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如何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 处理各种 信息的方 法。总之, 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 的主要任 务和目的 ,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 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和各种能力的培养者。

第二, 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导者。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任务不 仅要向学 生传播知 识 ,而且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不断地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 引导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前行。另外,教师要从“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 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在中小学 教师的职 业生涯中, 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 研究被认为是专家的“专利”。教师不仅鲜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而且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能处在辅助的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 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方面,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及其研究成果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 不—定能转化为实践上的创新;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 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 法的窠臼 里不能自 拔。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 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它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其实,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 从而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建设的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 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 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 教师不能只成为 课程实施 中的执行 者 ,而应成为 课程的建 设者和开 发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 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 观念和消 极被动的 做法; 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 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和学生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 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和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使新课程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 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四、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社区教育的共建者

13.再谈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 篇十三

本文主要是从教学和法律两个角度对教师角色进行分析.不可否认,在如今的课程改革下,有些教师自身并没有及时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如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形式,教师命令学生的绝对权威地位,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了那些积极适应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教师,不能对他们提出过于苛求的要求或将他们的教育者权利模糊化.

作 者:刘芳丽  作者单位:运城学院教育与心理科学系,山西・运城,044000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 “”(12) 分类号:G451 关键词:教师角色   新课程   师生关系  

14.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十四

山西省中阳一中乔建华

自2008年来,随着我省新课改的深入,教师的角色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

一、教师应成为学习的组织者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仅仅把自己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很少注重学生的发展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很多应有的才能没有及时的被教师挖掘出来,以致在以后的发展中也受到了很多的限制。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认同学生的主体性的地位,应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走到学生中结合实际指导学生并指导学生实践,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和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性指导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二、教师应成为学习的引导者

课改的重要目标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就需要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由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提倡自主研究和引导发展的教学方式转变。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探究,这种探究就需要教师积极的引导。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业务水平。

三、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就是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接受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课程开发可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应从课程开发的外围逐渐走向课程开发的参与者,转变消极的课程实施者的角色。

四、教师应成为课程的研究者

15.浅谈新课改下政治教师的角色转换 篇十五

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 教育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靠技术创新和知识的创造性应用, 必然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担负着培养培养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任务, 任重而道远。《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权, 每位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既是《新课程标准》的执行者, 又是不断实验、完善和丰富《新课程标准》的创造者,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应成为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和学生终身体育的引路人, 《新课程标准》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变提出了方向, 文章探讨新课改后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 旨在为体育教学提供参考。

2 新课改理念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应扮演的角色

“健康第一”是课改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目标。这个教育目标要通过身体发展、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这五大领域来实现。从这个教育目标可以看出: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对教育教师的思想观念、角色转换、知识储备、综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新课改要求我们的教育应以培养有创造精神、有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主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就要对自身角色重新定位, 作出相应的角色转换。

2.1课程内容的开发者和选择者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是新课程的设计者, 是具备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素养, 知道如何进入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才。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应具有相关知识的完整探究和实践能力, 应该具有创新意识和创编教材的能力。

2.2知识技能的传授者

体育教学需要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 教授学生锻炼的方法、手段,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这就需要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产生师生教学互动、优势互补。另外,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要具有较好的教研能力、现代教学手段运用能力及外语能力。

2.3教育者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重视学生的情意体验。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应以平等之人格与学生交往与交流, 教师应从体育教学过程的命令者、教学内容的指定者和成绩的评判者, 转变为学生体育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以民主和平等的态度接纳交互主体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局限性, 积极观察和注意学生的自行练习, 努力去看、听和感受学生的体会, 积极与学生合作互动, 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锻炼的兴趣,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真正成为一名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2.4学生身心健康的调试者

学校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是对教育本质意义的追求。我国学生在体质心理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 如耐力下降、肺活量水平低、近视率高、心理承受能力低下、意志力不坚强等。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肩负着重要的职责,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不但要通过体育运动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 建立健全的身心健康的途径和有效的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 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2.5全民健身的服务者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人们更注重自身的生活质量。体育活动内容不断涌入校园, 加之学生求新、求异、求变的心态, 使一些如登山、越野等探险刺激类活动项目, 郊游、体育舞蹈等运动项目, 抬拳道、武术等健体防卫类项目, 在校园内外是具有广泛的群体影响力。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应在顺应这种大趋势的前提下, 确定自己的角色方向, 加强对此类运动知识的学习研究, 为人们的身体锻炼与健身提供理论指导, 将自己的专业与人们的需求相结合, 达到观念与行动上的转变。

3 结论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 新课改以来,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只有深层次地认识、理解新课改, 切实转变教师观念, 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才可以适应新的教育形势;才可以使自己在教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做到角色定位;才可以实现新课程的使命、学生的生动、活泼, 充分自由的发展。应加大对现有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 唤醒他们真正体验到学习、运动的兴趣, 加强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 在职教师的再培训力度, 使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知识多元化, 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内容丰富化, 科研能力创新化, 从而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 6.

[2]卢元镇.论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J].2002, (2) .

[3]宋红.析21世纪高校体育教师的角色转换[J].2001, (3) .

[4]孙立平.素质教育与学校教育.中国学校体育, 1996, (7) .

[5]文才新等.体育教师角色期望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 1999, (2) .

[6]余学好.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27 (5) :667-669.

[7]季克异.树立健康第一思想深化体育课程改革[J].中国学校教育, 1999, (5) .

[8]周华.我国21世纪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化透视[J].中国软科学, 2003, (4) :156-158.

16.浅析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篇十六

首先,教師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必须抛弃旧有的观念,认真学习课改新理念,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去引导课堂教学改革。多年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常常是以教师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围绕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内容进行,“一本教材教到底,一张嘴讲到底”。这种封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至今还在顽固地统治着课堂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禁锢了师生的思想,制约了学生的自主思维活动,更谈不上培养和优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实施新课程则要求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因此,教师必须彻底改变旧有的教育教学观念,抛弃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不要越俎代庖,更不要以讲授探究代替亲历探究。要把学生的自主精神唤醒,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学会动手,敢于动手;学会创新,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才能达到课改的目的。

其次,教师要勤练内功,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不断地充实自己,拓宽自身的知识结构。新课改在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从而对新形势下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高尚的师德,又要具备各种适应新形势的知识和技能。

在新的教育和教学形式下,教师首先一定要有高尚的师德,否则新课改的一切内容都将是空中楼阁。教师必须要有宽广的胸怀、积极乐观的情绪、平易近人的态度,要善于营造一种和谐、友好的氛围,不但要在学习和生活上给学生以关心、理解和支持,还要运用各种方法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善于引导,勤于激励,尽量使学生们发挥出自己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奋斗向上的动力。

同时,教师还要具备各种知识和技能。新课改在教学上强调各科之间的联系与综合,这就要求教师全面拓展个人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在新形势下不能坐井观天,画地为牢,要明白学高才能为师。教师除了要夯实教学的基本技能外,还要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不断地充实自我。

同时,教师还要善于要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变换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建立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的多向互动的网络式教学结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育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实现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就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换,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参与者”。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情境、合适的阶段,开展非指导性教学,教师一定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如果建立了真正的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就能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地学习。教师的作用重在启发和引导,贵在如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 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对广大的教师来说既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同时又是一个新的机遇。在这个过程中,师生角色的转换,学习方式的变化,课堂教学的优化……能够使经验共享,促使教学相长,使学生既能健康发展,又能获得知识,彰显自己的个性,应该说前景是无限美好的。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加快教师角色的转换,但这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所有的教师转变观念,认真实践,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换还任重道远。

17.浅谈新课改下政治教师的角色转换 篇十七

建构主义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哲学理论于20世纪八十年代风靡欧美大陆,随后又蔓延于其他各个学科领域,并且在教育界取得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成为21世纪教学改革的主要指导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一、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建构主义是一个主张远离客观主义学习而进行建构性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学习的建构性是建构主义的基本主张。无论是皮亚杰的个体心理建构主义还是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都承认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知识基础之上对原有知识的重新建构,因此建构主义的学习注重从学生个体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人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作用。正如冯格拉塞斯费尔指出的:“知识既不是通过感官也不是通过交流而被动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起来的。”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建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学生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并且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在原来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二、学习的探究、合作性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很重视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每个共同体、共同体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新发展区”它们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而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满足后,就会建立新的“发展区”。这种交错的发展中的合作,能够使学生在他们的智能所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中达成共同的或高级的理解。

建构主义理论的课堂活动的主体是解决问题。学生使用探究的方法,运用各种资源,对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作出解答,一个问题结束以后,再进入到下一个问题的探究之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研究和解决问题的亢奋状态中,学习气氛也是相当的活跃。并且,问题的解决不是单个人完成的,而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来完成的。,合作性在建构主义的课堂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当学生们一起回顾、研讨和解决某一个问题时,他们的知识结构就能够取长补短,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使知识得到增长。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每一个人知识建构的质量、深度和侧重点都是不一样的,因此要加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与合作,把学生都吸引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通过学生互相之间观点的碰撞和摩擦,建立起新的知识结构。

三、学习的社会、情境性

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之一是过分注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这些知识不但在很短的时间里大部分很快会被忘记,而且记住的东西也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发生的,如果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能够经常和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或者和现实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能够迅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来,将会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所学的知识和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赋予所学知识以新的意义。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关于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特征,我认为一个语文老师在教学时对自己的角色应作出改变。

1.教师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

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依赖于脑子中的旧知识,旧知识将在课堂上被激活,并被运用到新知识的吸收过程中。皮亚杰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一方面,新经验要获得意义需要以原来的经验为基础,从而融到原来的经验结构中,即同化;另一方面,新经验的进入又会使原有的经验发生一定的`改变,使它得到丰富、调整或改造,即原有经验发生顺应。这就是双向的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吸收是在新旧知识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旧知识结构在新知识的吸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建构主义很重视探究性的学习,具体到语文老师的教学方面,就是要在课堂上实现问题系列化,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成一系列问题解决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对知识的接受。同学们通过调动以往的知识,特别是通过和其他同学之间的合作,使问题得到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的知识结构被调动了起来,并且随着问题的解决建立起了新的知识结构。

上一篇:月光倾城下一篇:大学生求职经济蕴藏五大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