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素质与美术欣赏(9篇)
1.论素质与美术欣赏 篇一
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谈你对培养学生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的一些具体做法。2011.8.2史杰
浅谈初中美术欣赏课的一些思索
初中美术欣赏课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依据我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从给学生树立正确的美术欣赏理念;充分理解美术作品,找准欣赏切入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三个方面做了一些思索。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欣赏角度主动参与
由于欣赏课的特点,导致大多数学生对美术欣赏课并不重视,欣赏美术作品不知从何入手。一般认为:美术欣赏就是看看一些美术作品,针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一、给学生树立正确的美术欣赏理念,是上好美术欣赏课的前提
欣赏一件美术作品,不单纯的用眼去看,更需要用心去感受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联想和理解,能够找到自己渴望的和尚未达到的精神境界,这时我们就会受到震撼,就会从美术欣赏中得到启迪,这样也就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中学生由于年龄限制,自身审美经验不够,艺术修养的不足,独自欣赏一些作品时很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知识上、观念上给予帮助和提高。例如在欣赏著名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雕塑作品《公牛头》,整件作品是一件破自行车的车座和车把组合。学生觉得就是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没什么新鲜的,更谈不上美。当教师向学生介绍画家的生平和西班牙人民对公牛的情感。看似生活中常见的的材料成为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雕塑。实际上就是一种新的艺术,不用什么技巧,只用神奇的一笔便赋予生命。有了这些知识补充,学生才能够真正认识到《公牛头》的艺术价值。
二、教师要充分理解美术作品,找到欣赏的切入点
教师光备好课是不够的,对搜集到的欣赏作品一定要选好题材内容,要根据作品的特点来决定讲解的切入点。有的侧重于造型与材质的表现力;有的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能找出一件作品中最为突出的美点。例如我在讲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作品《荷花蝌
蚪图》时,首先请学生介绍一些齐白石的生平故事和作画风格,使学生对齐白石的作画风格有所了解。《荷花蝌蚪图》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创作的。欣赏课教学的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逐渐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三、让学生主动参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欣赏课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兴趣。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搜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兴趣。上课时,我先出示欣赏作品,不立即讲解,留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可以相互交流和讨论,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出的题,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一些有代表性、有一定深度的问题,避免提出一些表面的、无关紧要的问题。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受,胜于讲解。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形式才能由以往的教师唱独角戏变为师生共同参与,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总之,在上欣赏课时,教师应首先用心去理解每件作品的美感,然后才能引导学生去正确欣赏作品,把握作品的内涵,使学生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2.论素质与美术欣赏 篇二
1 多媒体应用与高中美术教学现状分析
从宏观角度来看, 来势汹汹的信息化技术已经席卷了整个人类社会, 其发展普及的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世人的想象。如今社会各行各业都在应用着信息技术, 甚至可以说信息技术已经渗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足以预示着人类社会步入信息化时代的脚步已经势不可挡!所以,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渗入, 如今人类社会的各行各业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 更需要感受来自于现代科技所带来的震撼。而作为时代进步的基石, 教育事业更是需要做到与时俱进, 唯有如此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才能真正的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因此, 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为教育事业最为重要的高中教育阶段, 多媒体技术已经应用于高中课堂上, 这对学生的教育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多媒体技术应用与高中美术教育的结合早已是大势所趋, 并且这种势头已呈现不可挡的汹涌态势。
从微观角度看, 立足于高中美术教学的现状, 在以往传统的高中课堂教学中, 并没有对高中的美术教育引起足够的关注, 以至于学生对高中美术教育的认知仅仅只限于学会画图画的程度。这是美术教学最基础最狭隘的认识, 这与传统的教育模式——填鸭式教育分不开, 传统美术教学的弊端在于 : 一是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想象等思维, 紧紧的束缚了诸如美术此类艺术性学科的课堂教学, 成为以应试教学为主的旧教育的硬伤;二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受到这些不良思想的左右, 很多都将高中美术课程的教学视为无用功, 这些都使得高中阶段的学生变成了“死读书, 读死书”的工具, 忽略了现实中那个充满了色彩的斑斓世界。
而实际上, 中国教育事业, 尤其是高中的教育阶段, 课堂之上的美术教育能够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唤醒其头脑之中的艺术细胞, 并形成独立的思想品质, 培养中国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美术教育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非常重要的手段, 可以说高中美术教育是与其他学科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重要教学手段。只有重视对高中学生的美术教育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真正的提高学生本身的人文素质, 而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的将中国的教育事业的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2 多媒体对提高高中美术素质教育成效的重要性
在如今的教育事业之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渗透,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早已普遍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工作等各个领域, 而将多媒体应用于教育事业更能够推进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多媒体与高中美术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 更是将其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是因为高中美术素质教育过程之中, 更看重于学生能够将各个学科的知识与生活进行密切联系, 使其摆脱形而上学的虚浮模式, 即“书呆子”。
首先,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 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学生头脑之中的各个知识点进行有效地整合, 塑造与现实息息相关的知识网络结构。甚至说, 在多媒体的帮助下, 高中美术课程的素质教育的实施, 不仅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想, 同时还使学生形成了独立思考、善于与人沟通、合作以及交流的能力, 遇到问题积极实践探索, 真正打造了中国所需要的创新型复合人才。
其次, 人的思维系统的构成是理性与感性并存, 而人的智商与情商亦是缺一不可, 开展美术多媒体教学的初衷也在于此。中国高中美术教学过程已经广泛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美术鉴赏教学, 多媒体技术的大力使用, 不仅给课堂之上的学生以美的享受, 并且能够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对美术作品的基本判断能够运用感知、知识及经验, 正确地理解文化艺术作品所表达的内涵。
除此以外,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既开创了高中美术教学的新时代, 又在一种多姿的教学环境下实现了对高中生的情趣教学。在高中美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中, 通过环境来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态, 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美术学习的海洋中, 积极动脑思考, 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范围和兴致, 自然而然地也会提高高中美术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3 优化高中多媒体教学以及推行美术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3.1 让多媒体技术变成推行高中美术素质教育的新手段
多媒体技术成为推行高中美术素质教育的新手段, 这与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的美术教学也不矛盾。从升学角度来看, 高中阶段更注重于学生主流学科的专业素质培养, 甚至会忽视以及否定其他学科的重要性。虽然这里有中国应试教育的因素, 但与当前中国上课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陈旧落后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 熟知高中美术的素质教育可以有效地提升其他学科的成绩。传统高中美术教育在课堂之上对学生所展示的素材过于单一, 往往给学生以杂乱无章的感觉, 使课堂之上的学生感觉“眼花缭乱”, 更在极大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而多媒体应用技术软件才是能够真正地推行高中美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多媒体应用于美术课堂, 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高美术课程的感染力, 使美术课程不再单一、枯燥, 弥补了以往传统高中课堂美术教育的缺陷以及不足, 让学生更易于理解其知识。
3.2 高中美术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素质培养
高中美术素质教育与多媒体应用的巧妙结合, 能够为高中课堂之上的学生塑造独特的多媒体环境, 使学生置身于多媒体的环境之下更利于其对美术的鉴赏, 美术课程的内容更加适中, 学生能够更易于把握美术课程中的各个概念以及原理, 还有对各个知识点准确的理解与把握。此外, 更为主要的是, 多媒体应用于美术教育, 能够将美术知识中的抽象知识转化为形象且具体的内容, 令学生更易于吸收、理解。多媒体的创新应用改变了以往传统的美术课堂教育, 并且更新优化了其创作的展示技巧, 非常有效地提升了高中学生的认知力、创造力等。多媒体应用软件使得美术课程内容图文并茂, 能够更加有效地改善美术创作技巧的感官形态体验, 有利于高中学生自身人文精神素养的培育。
3.3 高中美术多媒体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当前, 对美术教学的课堂应用多媒体这一科学技术以后, 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了一定的促进和发展。之所以这样说, 主要原因就在于多媒体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 也能在美术课堂中, 发挥出多媒体对学生学习知识的广阔视角。在美术课程之中, 不单单锻炼了学生的绘画能力, 还有效地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意识。高中阶段为学生未来的成长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 美术课程就起到了培养学生情感与心理素养的重要作用, 以其独有的魅力熏陶着学生的心灵。
4 结语
总之, 高中是学生思想理念、世界观、逻辑思维、情商等形成的重要阶段, 美术素质教育发挥的作用也变得至关重要, 它不仅综合了其他学科, 并且还均衡了智力与情商。在这种条件下, 将多媒体应用于美术素质教育之中, 更是能够提高美术教学及其他课程的质量。因此, 将多媒体应用与美术素质教育进行整合, 对于当今中国的教育事业意义非凡。
摘要: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高中课堂带来了全新的变化,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观。全面推行多媒体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多媒体,高中,美术教育,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付琳, 王丽, 张素秋.高中美术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 (26) .
3.论素质与美术欣赏 篇三
[关键词] 美术欣赏 模糊层面 教学
一、“模糊层面”的特点和研究意义
在实际的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不能给美术作品以单一的确定性,认为作品内涵的理解应该趋于统一,认为不应该有争议。随着对“模糊层面”的研究和认识,它将促进美术欣赏教学效果的提高。
1.“模糊层面”的特点。美术作品具有造型性、可视性、静态性、物质性的基本特征,美术形象自然就成为了艺术家在美术作品中实现某种理想的终端形态。“艺术作品的目的是表现基本的或显著的特征,比实物表现得更完全更清楚。艺术家对基本特征先构成一个观念,然后按照观念改变实物,经过这样改变的物就‘与艺术家的观念相符’,就是说成为理想化了”,尽管它也属于客观存在,但与我们生活中的客观现实是有许多不同的,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说明,艺术家体现在作品中的观念也有“未定”的“模糊层面”,笔有尽而意无穷。另一方面,读者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所感知和体验的深度和丰富性也有所差别,也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会使读者产生多元的解读,所以我们不能执迷于一种“建构”,主观武断地将对作品的“统一认识”灌输给学生。事实上,面对一幅全新的美术作品,不同的读者进行欣赏时的差别往往取决于对“模糊层面”的认识程度,因而研究美术欣赏中的“模糊层面”,有助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研究“模糊层面”的意义。在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模糊层面”(当然也包括美术欣赏),有许多东西是无法趋于统一化或者具体化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很注重教师课堂上对于美术作品的阐述和分析,换个时间和地点,学生的反应却没有一点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情感想象,完全是一种移植,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听任这种势态的发展,将极其不利于我们现时代的美术教学。
研究美术欣赏中的“模糊层面”,有助于教师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调整课堂教学模式,让美术欣赏教学真正起到促进素质教育的作用。中国古代文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意象”,在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尤其重要。意源于艺术家的内心,并借助自己塑造像来表达。像其实是意的寄托物,读者在欣赏感知像的同时,根据艺术作品中的特定形象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积极地调动感情因素,还原或者填补艺术家的所见所感,渗透自己的情感想象,去体验美术作品“模糊层面”的意象之美,起到提高自身审美能力的积极作用,还将有助于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的审美知识体系,使学生学会运用多元思维方法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二、“模糊层面”对美术欣赏教学的启示
1.让学生成为欣赏主体。在美术欣赏“模糊层面”,学生经常扮演着一个“理性”的旁观者,是一个欣赏客体,程式化地叙述着艺术情感,一点都没有自己真实的情感想象,是彻头彻尾的被动欣赏。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将课本和教师的知识简单地装入学生头脑的过程。美术欣赏不能成为教师把单一确定的相关知识灌输给学生的过程,学生不能成为欣赏的旁观者和接受者。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扭转“一言堂”的模式,积极创设情境,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趣味性、生活性并且符合学生心理的东西,吸引学生参与到美术欣赏的过程中来,主动感知艺术形象和体验艺术情感,让学生成为美术欣赏的主体。
2.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学生是一个鲜活的个体,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并且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兴趣趋向和心理变化规律,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生活经验以及具体的情绪情感变化,适时地以学生为欣赏主体,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3.发展学生的想象创造力,培养多元思维习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美术欣赏教学中应该积极发挥“模糊层面”在学生欣赏过程中的作用。如在《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欣赏过程中,除了组合、体量、造型、色彩、装饰等艺术手法的欣赏外,可以增加一个“宫殿建筑中艺术与文化思想的关联”的讨论题,充分调动学生展开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自信,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其多元的思维习惯和审美能力。
4.进行“对话式”欣赏教学,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
5.着重关注学生健康的审美个性。
总之,当今的教育正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美术学科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为美育目标,而学生的这种美术能力往往要在实际生活中才能体现出来。比如在生活中学生遇到了一些美术现象或者美术作品,面对的只有美术现象或者美术作品,没有了课堂氛围中的一些提示和帮助,这时学生体验艺术的程度才是最真实的,这也是我们美术教育最终要追求的。诚然,美术欣赏中的“模糊层面”能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还有待于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更深层次地加以研究和实践。
(作者单位:江西省乐平中学)
4.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的区别 篇四
什么是美术鉴赏?
是被动接受和主动参与的综合的审美活动。所谓美术鉴赏,就是运用我们的视觉感知、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判断、体验、联系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
美术鉴赏的对象是美术作品;美术鉴赏的过程是从感受、归类、分析和判断到体验、想象和评价;美术鉴赏的目的是获得审美的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
在美术鉴赏中,“鉴”是手段、是基础,“赏”是目的,“鉴”是为“赏”服务的。
“鉴”,就是甄别、归类、分析、判断,具体说,就是要弄明白一件美术作品的作者、创作年代、材料、手段或方法、语言形式和内容等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以及美术作品所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等相关知识。
“赏”,就是欣赏,接受者把鉴别美术作品所获得的感受、体验、联想等与自己的审美经验相结合,进行综合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美术作品的直观和相关知识是美术鉴赏基础,而鉴赏者的个人的创造性参与则是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1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的区别?
“欣赏”强调一个“赏”,表示看,可以是走马观花似的;“鉴赏”则强调一个“鉴”字,有鉴别之意,要对美术作品和美术形式进行评价。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能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在鉴赏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质,为了更好鉴赏必须掌握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它的方法一般为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否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常常是能否“看懂”,他们的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画家画这种形象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来了,便认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来,便认为是看不懂。这种方法就是一种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他们对于绘画作品的欣赏往往过多借助“文学性”的描述。那么,用这种方法来欣赏中国画,一般来说,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就容易欣赏,因为它是具体、真实,看得懂。如果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也许更能理解一些。有人提出,艺术的欣赏需要经过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三个阶段,那么从这样三个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是很有道理的。
5.论素质与美术欣赏 篇五
本文作者:申丽 发表时间:2005-10-27
作者单位:东营市胜利河口第二小学 联系方式:E-mail:slzxt@163.com
儿童美术教育是人才素质的基础教育,它以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历来人们总把儿童参加美术活动看作是接受美术知识、技能培训,把基础教育中的美术活动当作专业技术教育,认为他是位具有绘画“天才”的孩子发展才能进行的教育。因此,一些家长和教师认为没有绘画才能就不必培养。其实这些认识都偏离了美术教育的根本宗旨。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下我自己的基本认识。
素质作为教育学的概念是指人在先天素质基础上,通过教育和实践活动发展而来的人的主体性品质,是人的智慧、道德、审美性的系统整和。素质教育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用于提高人的独立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使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活动。因此,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是激活知识;不能把学生当作简单的认知体而要作为生命体对待;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以全面发展取代片面追求。它是普通科学文化教育,而不是专业与职业教育。可以认为,教育中的素质大体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它是教育的基础与条件,是儿童通过受教育使身心得到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基础教育的目的也是力求发展和提高素质。
第二,素质具有同一性,也有差异性。每个人都具有某种基本的、共同的素质,包括生理、心理及人格的,但个人的素质之间又有差异,每个人自身有不同的特点,素质也不同,这就构成教育的不同要求和发展的不同取向
第三,素质在人们身上的稳定性、潜在性因素是可发展的,它们受教育与环境影响变化而发展,并通过能力与知识表现出来。
一、美术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价值
1、发展儿童感知能力。美术活动主要通过视觉和触觉感受进行,感觉是人发展认识的前提,儿童的认识能力大多依靠形象思维获得。因此,发展感官、促进智力发展是美术活动不可替代的优势。
2、培养丰富的情感。情感是学习的动力,美术活动有利于儿童情感的宣泄,使身心发展得到平衡。同时,美育又能陶冶情操,使儿童情感境界得到升华。艺术能使人充实和完美。
3、培养创造意识。创造意识和能力使未来社会的人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心理品质,美术活动通过创作来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力,周密的思考与计划能力,独特、流畅与变通能力。
4、发展思维能力。儿童通过观察进行的视觉思维,是儿童早期的思维活动,他们通过创造视觉符号表现认识,发展智慧,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促进逻辑思维发展。艺术活动可以激发多种感知和思维方式。
5、促进个性发展。没有个性就没有真正的艺术创造。美术活动以创造活动体现个体的自身价值,培养自尊、自律、合作动机和自我激励的品质,培养自主意识和主动精神。
6、培养丰富的文化修养。通过欣赏活动开拓文化视野,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和生产、生活的关系,学习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提高审美感受力和判断力。
7、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美术活动是一种综合性教育,它通过感性与理性、动脑与动手、艺术与科技、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方方面面,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注意发挥四项功能,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1、注意发挥认知启迪功能,正确处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小学美术学科的教育,其启蒙性、初级性是显而易见的。小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对美术课充满着新鲜感、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美术学科的智育任务和美术任务应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兴趣小组乃至校外观察等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使小学生逐步扩大认识世界的视野,启迪他们感知社会、自然界和生活水平的情怀。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大大优于其抽象思维能力,这是由少年儿童年龄特征所决定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首先应重视启动小学生的感性认识,这在小学低年纪美术课教学中尤其重要。好奇、单纯、朴素、直觉是童心、童真的特点。美术课就是通过具体的线条、色彩、形状等直观可感的画面和其他艺术作品,以及通俗、浅显的传授讲解,让学生认识一个个具体的事物,认知自己不熟悉的或不很熟悉的事物。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对他们的抽象思维进行适当的点拨,让他们知道绘画的理论常识。诸如,绘画的分类——什麽是彩笔画、铅笔画、记忆画、想象画等等。同时,启迪他们对一幅幅具体的画面所蕴含的理性化的意境,进行适度的认识。对此,应避免成人化的说教,应贴切的把握小学生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飞跃”的“长度”,切勿“揠苗助长”,否则适得其反。因为,面对小学生侃侃而谈发表高论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对于实施素质教育肯定是有害而无益的。
2、注意教育转化功能,正确处理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的关系
美术学科不仅肩负着智育和美育任务,而且也蕴含着德育要素。教书育人是所有学科每一位教师神圣的职责。寓德于教,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对小学生进行教育转化工作,是一项主要的教育教学任务,是一种教学艺术,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教师要善于挖掘美术教育中的德育内涵,继而通过美术作品的特殊魅力,以暗示性教育为主与提示性教育为辅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与日积月累的思想感情教育,做到循循善诱,与美术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要避免长篇大论,空洞说教;同时,要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对全体学生进行共性教育(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理想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崇高的情感、坚强的意志、严谨的刻苦学习态度、艰苦奋斗作风等教育)的同时,又要注意对个别学生的个性教育。要针对个别学生的学习态度、组织纪律、思想品德的不同表现,结合教学过程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转化,这对于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具有促进作用。
3、注意发挥审美鉴赏功能,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审美鉴赏功能是美术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最基本的又是高层次的功能,是认识由感性向理性发展的高级阶段的体现。美感是在认知、感知反复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精神体验。审美教育是以情感的动态化为中介,以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为目标的一种人的素质教育。美术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美术修养和鉴赏能力,才能更好的发挥美术教学活动的审美鉴赏功能。美术教学活动应当以美术作品的艺术感召力,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其灵魂,培养他们初步的抽象思维和审美趣味,初步锻炼他们的艺术感悟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要通过美术作品特殊的艺术语言,引导学生感悟真、善、美,辨别假、恶、丑。对此,丰富多彩的美术教材提供了大有作为的天地;如美术教材中的《当国旗升起的时候》、《小鸟的乐园》、《我和小树一起成长》等课对于培养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美好景象的热爱之情,对于激发他们爱国、爱乡、爱科学的情感,必然起到良好的熏陶作用。又如,教材中的纸工、贴画、泥工、彩塑等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既能增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能提高全体学生审美鉴赏情趣。值得一提的是,在提高全体学生审美鉴赏能力过程中,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要对一部分对美术课兴趣浓厚及审美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进行提高性辅导。可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课外辅导、兴趣小组等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在普及的基础上加以提高,使学生的特长得以进一步发展。这也是优化素质教育途径的重要措施之一。
4、注意发挥示范功能,正确处理主导作用于主体作用的关系 小学美术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的良好形式。小学生的模仿潜力大,可塑性强,但他们毕竟是初学者,绘画能力处于初学阶段,如何“引进门”,对此,美术教学的示范作用十分重要,教师的示范手段必须不断优化、科学化,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如,新课的导入要新颖活泼,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学辅助手段可借助现代化的电教手段增强教学的效果,教学步骤的循环渐进有利于学生打牢基础,教学中“讲、练、评”相结合促进美术知识向美术能力的转化等等。再示范不断优化为前提下让学生动手练习,引导他们学会认真听讲,认真观察,按照步骤专心、细心、耐心且有信心的反复习作;同时,注意对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鼓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的示范主导要体现“精讲”原则,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应基于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另一方面,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讨论、提问,让学生多动脑筋、多观察、多动手,使学生在赏心悦目和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得以锻炼、提高,并逐步形成感知美、模仿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良好素质。
6.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感知与欣赏 篇六
学习美术是件很愉快的事,在我任职这几年深有体会。要想学好美术,必须要学会欣赏作品,感悟其内涵。而且,良好的美术感知和欣赏,可以使学生向往美,对美有强烈的追求,这样才能使他们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进一步使他们热爱美术学科,这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以达到义务教育阶段普及艺术修养的要求。在实际的美术教育活动中,我们应该如何把美术感知和欣赏渗透进去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更新观念,正确看待感知与欣赏在美术学科领域的作用 在美术教学中,不单单是要拿笔去画,还要会感知和欣赏。只有懂得欣赏美术作品,能够领略其中的趣味,才能逐步使学习者对美术产生兴趣,增进了解后激发学习动机并付诸行动,认真努力地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
同样的道理,在我们所教授的每一堂美术课中,对美术感知与欣赏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因为它首先涉及学生能否对本堂课目内容产生求知欲,其次在教学的很多环节中,感知与欣赏也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七年级美术第十三课《设计吉祥物》,面对这一设计类课题时首先觉得难点颇多,尤其是怎样理解吉祥物这一概念。如果只是提出“吉祥物是人们为组织主题活动而设计的标志性的形象,象征欢乐吉祥,内涵期盼成功的愿望”这一抽象概念,学生就不能感知吉祥物的形象和所扮演的作用,学生头脑中也不可能对概念进行准确的理解。如果要求学生能够设计出符合审美要求的吉祥物作品,就必须
让学生看懂吉祥物的造型和色彩特点,并了解其功能与设计要求。为此,对于本课教案我是如此设计的:
课题导入:通过2008年奥运吉祥物福娃的动画短片播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首先,吉祥物的概念,通过学生感知和欣赏的引导来完成。1.设问:看到“福娃”大家心情怎么样?谈谈感受(很欢乐,很喜庆)。2.你认为福娃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想法?(讨论后学生得出结论:期盼奥运会圆满成功地举办,是宣传奥运会。)3.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得出2008年奥运吉祥物的概念:是为了组织2008年奥运会而设计的标志形象,象征欢乐吉祥,内涵期盼奥运成功的愿望。4.学生在理解奥运吉祥物后再感知其他有代表性的活动吉祥物,进一步理解吉祥物的概念。
其次,向学生展示不同形式的吉祥物作品,让学生了解吉祥物的表现类型。学生再展示自己收集的吉祥物,增进知识的生活化;初步认识吉祥物的造型特点、色彩要求等。在学生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以讨论的形式归纳出吉祥物造型的可爱之处(夸张、活泼、幽默、憨厚)、色彩特点(对比鲜明,色彩亮丽),符合该活动的主题思想。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仅感知、欣赏及认识了吉祥物造型的可爱、色彩的要求,还理解了吉祥物的概念,可谓事半功倍。
再次,引导学生通过感知欣赏,研讨吉祥物的构思方法。1.展示不同国家举办的奥运会吉祥物,让学生明白吉祥物的设计往往代表该国(该地区)人民的喜好和形象。2.给出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活动
名称及其吉祥物图片,让学生把名称和吉祥物一一对应,使学生认识到吉祥物的形象代表活动的主题,设计吉祥物必须与主题相关联。3.通过动画,让学生感知奥运吉祥物原型,理解吉祥物都源于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原型,并在其基础上做适当的改变。学生理解后拟定一个主题活动,让他们练习原型选择。4.学生充分理解原型设计后,教师在黑板上为某一活动确定一个原型,让学生在黑板上进行夸张变形练习(主要是拟人化的改变),说明设计吉祥物的第三个步骤是对原型进行拟人化、卡通化夸张变形。5.结合有突出色彩特点的吉祥物进行展示,复习吉祥物的色彩要求(鲜亮、明快、有各自特点)。
最后,提出作业要求以后在屏幕中滚动播放一些优秀作品,让学生寻找灵感。
本堂课经过如上所述的精心设计,使学生明白了吉祥物概念、意义,设计方法,色彩要求,知道要紧扣活动的主题,很多同学设计出了非常优秀的作品。其中感知与欣赏的作用功不可没。
另外,对于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美术时感知和欣赏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可以从美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所提到的要求来进行理解。总目标是按照三个纬度来表述的: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大家都知道,过分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弊端之一,所以这成为我国近年来课程改革着力改进的问题,即便在总目标上知识仍是一个重要的纬度,但我们要适当地降低其难度和要求,反倒是以往我们忽视的过程与方法在我们的新课程改革中有所强调。因为在一个学习化的社会中,学习是每个人终身的事。在学习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强其学习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也就是教会学生学习。
“而这三个纬度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这样的:通过一定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逐渐体会和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学习过程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基础。”(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试问,一方面要加强对教育过程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学生却不懂得欣赏美术作品和生活中事物的美,结果肯定事与愿违。“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到美术学科内容有其独特性,我们对这种独特性理解为很难被具体量化。尽管美术的内容也有程度上的递进关系而各阶段也与感知欣赏有密切联系。”(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综上所述,美术课程总目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感知与欣赏贯穿于整个美术学习,其作用毋庸置疑。
二、教会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感知欣赏美术作品
美术这一学科博大精深,古今中外的美术种类繁多。要使学生学会感知和欣赏,首先必须教会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去鉴赏美术作品。这要求教师尽量发挥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鉴赏。第一,要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美术,在学生头脑认知结构中明确美术的范围、种类和各自的特征。因为只有了解了美术的大致种类后才能使学生不会总是以一种固定模式去欣赏美术作品。例如,西方绘画通常以客观真实再现物象的形貌、空间位置、光影为特点。
而中国画则追求“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浪漫主义,在造型上要求似与不似之间,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如果只以西方绘画的审美要求来评价中国画,或以中国画的审美要求辨别西方绘画的好坏都是片面而不正确的。那么,造成两种不同类型艺术追求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源于两种不同类型艺术的人类文明背景。因此,除了让学生了解作品的种类及特殊要求,也需要了解美术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例如:我国北宋时期山水画的特点是气势恢宏的高山流水,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是代表作。而南宋失去了北方大片国土,就连艺术家都耿耿于怀,绘画时只作山水一边半角,马远的《踏歌图》可以做证。其次,艺术作为人类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要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宣泄作者的情绪,这是美术的重要功能之一。因此在鉴赏作品时必须对作者有所了解,这样才能读懂美术作品的内涵。
当然,如何把以上几个方面要求融入每节感知欣赏作品的教学当中是学生学会感知欣赏的关键。例如七年级美术上册的《格尔尼卡》,按照不同的教学设计有不同的教学效果:
三、努力使感知与欣赏融入学生生活与学习中,让学生养成热爱美、追求美的习惯
纵观人类的所有活动,可以说美术是最富有人性意味的活动之一,因为它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既诉诸人的心理,又诉诸人的生理,既针对人的理性,又针对人的感性。一旦处理不恰当就可能对人的其他方面造成影响。就连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晚年也曾说自己过于沉迷于科学的抽象符号和法则体系中所造成的感觉迟钝和情趣麻木
而由衷地忏悔。在整个美术活动中,主要诉诸的是视觉,心理学家研究证实,人类80%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视觉既给我们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又是人类乐趣与幸福的源泉,如果我们不懂得很好地运用它,会使我们信息量减少,同时也大大降低生活情趣。
7.论美术欣赏中的“模糊层面” 篇七
波兰著名的哲学家、文艺美学家英伽登在现象学文艺理论中提出了“未定点”的概念, 认为尽管美术家在作品中塑造了一定的视觉形象, 但它绝不等同于现实, 而是作者观念的意象化。在美术欣赏的二次创造中, 可以称之为“模糊层面”。
一、“模糊层面”的特点和研究意义
在实际的美术欣赏教学中, 教师不能给美术作品以单一的确定性, 认为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应该趋于统一, 认为不应该有争议。随着对“模糊层面”研究和认识的加深, 它将促进美术欣赏教学的效果。
1.“模糊层面”的特点。
美术作品具有造型性、可视性、静态性、物质性的基本特征, 美术形象自然成为了艺术家在美术作品中实现某种理想的终端形态。“艺术作品的目的是表现基本的或显著的特征, 比实物表现得更完全更清楚。艺术家对基本特征先构成一个观念, 然后按照观念改变实物, 经过这样改变的物就‘与艺术家的观念相符’, 就是说成为‘理想的’了。”换言之, 尽管它也属于客观存在, 但与我们生活中的客观现实是有许多不同的, 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说明, 艺术家灌输在作品中的观念也有“未定”的“模糊层面”, 笔有尽而意无穷。
另一方面, 读者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所感知和体验的深度和丰富性也有所差别, 也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会使读者产生多元的解读, 我们不能执迷于一种“建构”, 主观武断地将对作品的“统一认识”灌输给学生。
事实上, 面对一幅全新的美术作品, 不同的读者进行欣赏时的差别往往取决于对“模糊层面”的认识程度, 因而, 研究美术欣赏中的“模糊层面”, 有助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 研究“模糊层面”的意义。
在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模糊层面”, 有许多东西是无法趋于统一化或者具体化的。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 许多学生很注重教师课堂上对于美术作品的阐述和分析, 换个时间和地点, 学生却没有一点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情感想象, 完全是一种移植。这是老的教学模式的弊端, 听任这种势态发展下去, 将大大不利于我们的美术教学。
研究美术欣赏中的“模糊层面”, 有助于教师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调整课堂教学模式, 让美术欣赏教学真正起到素质教育的作用。中国古代文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意象”, 它在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尤其重要。“意”源于艺术家的内心, 并借助艺术家自己塑造的象来表达。读者在欣赏感知“象”的同时, 根据艺术作品中的特定形象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 积极地调动感情因素, 还原或者填补艺术家的所见所感, 渗透自己的情感想象, 去体验美术作品“模糊层面”的意象之美。
二、“模糊层面”对美术欣赏教学的启示
1. 让学生成为欣赏主体。
面对美术欣赏的“模糊层面”, 学生经常扮演一个“理性”的旁观者, 是一个欣赏客体, 程式化地叙述着艺术情感, 诸如“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表达了作者崇高的理想”、“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残酷”等等, 一点都没有自己真实的情感想象。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而不是将课本上的知识简单地装入学生头脑的过程。美术欣赏不能成为教师把单一确定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过程, 学生不能成为欣赏的旁观者和接受者。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学观念, 扭转“一言堂”的模式, 积极创设情境, 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趣味性、生活性, 吸引学生参与到美术欣赏的过程中来, 让学生成为美术欣赏的主体, 主动感知艺术形象和体验艺术情感。
2. 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学生是一个鲜活的个体, 生活在现实社会中, 并且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同一件艺术作品, 一个学生以前、现在、将来的欣赏结果是变化着的, 甚至一个偶然的生活经历也会改变其对同一件作品的情感想象。美术欣赏的内容, 往往都是既往历史中留存下来的优秀作品, 这些作品的生存年代和社会背景离今天实在太远了, 学生又缺乏相关的经验, 无法进行情感沟通。鉴于此, 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了解学生的兴趣趋向和心理变化规律, 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生活经验以及具体的情绪情感变化, 适时地以学生为欣赏主体, 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3.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多元思维习惯。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 教师应该积极发挥“模糊层面”在学生欣赏过程中的作用, 以美术作品的“模糊层面”为立足点, 创设一定的情境, 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情感想象, 多角度地感受艺术形象, 不要让教师的审美表述成为唯一的审美标准。
4. 进行“对话式”欣赏教学, 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
8.论素质与美术欣赏 篇八
一、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实现审美教育目的
由于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停留在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唯一目的的现状上。做为美术教师也不太清楚美术大纲上的精神要求及对教材的片面理解,在一遇到欣赏课时就一跳而过,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一些中外美术名作。既使上,也只是繁琐地罗列一大堆画家和作品来平淡的介绍,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去分析评论的很少,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整节欣赏课由老师当主角,学生当听众。讲得平淡乏味,学生听了反应淡漠,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长久以往,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丧失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一重要的教育目的,也偏离了美术素质教育的宗旨。做为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精心准备教案,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镜。教师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如投影、范画、故事、音乐等)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在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美的熏陶,从而提高了学生审美意识。
二、通过正确的方法,深层次的诱导,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进去,而有些看起来不“美”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正是这些反差,他们渐渐会发现艺术品并不是以画得像不像做唯一标推。有了这些思考以后,学生才会关心艺术到底是什么。教师不要从理论上空洞的介绍艺术,应当从上而下地将美学中艺术的不同观念在不同的作品中介绍给学生。在引导学生欣赏具体的美术作品时,应该注意选取不同理念的作品,使学生认识到在艺术史上这些观念并存的局面,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和限界,而不要把学生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里。比如在出示徐悲鸿的作品时,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片赞叹声,而出示刘海粟的作品时,学生则显得茫然不解。这是两种不同的画种,画家运用不同的技法和材料,但是不管那幅作品画得像还是不像,都务必使学生明白这是画家对自然美的追求。引导学生领悟画家在美的艺术形象中所要表达的纯真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欣赏那些栩栩如生的卵石,蜻蜓的神情和动态;或者色彩鲜艳,线条简练,形象夸张的金鱼时,更要欣赏画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对生活强烈的爱和淳朴的思想感情。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使学生的艺术情趣和生活情趣也受到影响,从中受到了教育。
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教师就是要用人类艺术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帮助学生提示出美的规律,打动学生的感官,人而培养学生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三、不断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评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许多教师看来,美术评论应该是评论家的事,似乎与学生无关。其实不然,在欣赏美术名作时学生都有一种自己初步的印象和感觉。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积累一些初步的历史文化知识。而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的最初感觉,可以做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点,积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比如在欣赏徐悲鸿先生的《奔马图》时,我要求学生仔细地观察作品,用语言简单的描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课堂呈现一片活跃、热烈的气氛。在充分地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以后,趁机简单地介绍画家的生平和创作这幅画的时代背景,然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这时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把马的思想和画家的思想联系起来,而且把马的精神升华到民族的精神,学生们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同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实践证明这样做的结果,使学生增强了对理解新事物的自信心,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使学生评论有序进行,避免出现随意的现象。
9.论素质与美术欣赏 篇九
幼儿园美术欣赏教育研究 ——艺术剪纸活动与审美能力培养
学 院: 网络学院南汇电大
专 业: 学前教育 年 级: 2008 级 指导老师: 林 琳
学 生:
朱 燕 秋
2009年9月完成
论文摘要:
幼儿的审美是他们自由而本真的生命活动,是在与审美对象的自主交往中。本文通过幼儿园艺术剪纸活动的开展,探索怎样选择适宜的艺术剪纸教学活动内容,激发幼儿的审美兴趣,怎样运用有效的艺术剪纸教学方法,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及如何科学评价艺术剪纸活动的教育价值,尊重幼儿的审美心理,让幼儿积极地与艺术剪纸这一审美对象自主交往,从中创造一个属于幼儿自己的意义世界,让幼儿在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中获得审美愉悦。
关键词:剪纸
艺术
审美
目录
一、选择适宜的艺术剪纸教学活动内容,激发幼儿的审美兴趣。...........................................4
(一)构建原则.......................................................................................................................5
(二)阶梯序列.......................................................................................................................5
二、运用有效的艺术剪纸教学方法,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6
(一)引导小班幼儿主动参与艺术剪纸活动,萌发幼儿的审美兴趣...............................6
1、建立常规,保证安全.................................................................................................6
2、循序渐进,培养兴趣.................................................................................................7
(二)指导中班幼儿艺术剪纸活动,培养中班幼儿的审美仿效能力...............................9
1、激发幼儿的审美仿效兴趣.........................................................................................9
2、创造良好的审美仿效环境.........................................................................................9
(三)指导大班幼儿艺术剪纸活动,培养大班幼儿的审美创造能力.............................11
1、利用环境创设,提高感受美的能力.......................................................................11
2、利用欣赏评价活动,帮助感悟创造美的能力.......................................................11
三、正确评价艺术剪纸活动的教育价值,尊重幼儿的审美心理(要素特点).....................13
(一)调整、更新教师的剪纸艺术教育价值观.................................................................13
(二)尊重幼儿审美心理.....................................................................................................13
1、尊重幼儿的审美知觉...............................................................................................13
2、尊重幼儿的审美想象...............................................................................................14
3、尊重幼儿的审美情感...............................................................................................16
幼儿园美术欣赏教育研究——艺术剪纸活动与审美能力培
养
08春学前教育
朱燕秋 Z08180907035
“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而幼儿的审美是他们自由而本真的生命活动,是在与审美对象的自主交往中。基于《幼儿园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与幼儿的审美心理特点,利用艺术剪纸活动的组织开展,让幼儿积极地与艺术剪纸这一审美对象自主交往,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从中创造一个属于幼儿自己的意义世界,让幼儿在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中获得审美愉悦。同时,在发展幼儿艺术活动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幼儿园开展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的价值,已日益被大家认可和接受,并正通过多种教育途径来体现和证明着。其中利用艺术剪纸活动这一途径对幼儿进行美术欣赏教育的虽然有,也较多,但对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材料、如何教、如何评价其教育价值等方面的思考研究却较少。笔者通过“幼儿园美术欣赏教育研究——艺术剪纸活动与审美能力培养”课题研究,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心得体会,现在愿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一、选择适宜的艺术剪纸教学活动内容,激发幼儿的审美兴趣
幼儿的审美活动是幼儿的一种最为原初、最为本真的充分自由的生命活动,是幼儿的一种存在方式。因此,幼儿艺术剪纸活动的内容,要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兴趣、需要相联系。只有适宜于幼儿的艺术剪纸活动内容,才能激发 4 幼儿的审美兴趣。把握选择艺术剪纸内容的构建原则、阶梯序列,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帮助幼儿选择艺术剪纸活动的学习内容。
(一)构建原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幼儿园艺术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提出了具体要求,结合幼儿园剪纸教学的特点,以及对幼儿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需要,对艺术 剪纸教学的内容序列构建需遵循以下原则:
1、要有利于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幼儿的审美素养;
2、要充分发扬剪纸艺术传统,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3、要体现时代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丰富剪纸教学内容;
4、要适合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注意循序渐进和趣味性、游戏性;
5、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联系幼儿学习和生活的实际,以及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⑥要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阶梯序列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教育活动的内容应根据教育目的,幼儿的 实际水平和兴趣,以循序渐进为原则,有计划地选择和组织。因此,幼儿园在开展艺术剪纸活动,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过程中,根据幼儿的成长阶梯(小班——中班——大班),分别有序地、由易至难地选择罗列出不同适宜的艺术剪纸教学内容是非常必要的。试举如下:
小班幼儿:剪短线(给小鸡吃米粒)、剪中长线(喂小羊吃青草)、剪长线(帮爷爷下面条);转弯剪直线(比高矮)、转弯剪弧形(削苹果皮);剪带几何图形轮廓线的实物图(打扮圣诞树);对折镂空剪多个方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梯形等(有趣的图形);剪各种实物轮廓线(帮妈妈买年货);随意想象剪(走公园)等。
中班幼儿:剪贴添画(草地上的花、美丽的蝴蝶);效仿剪镂空花纹(七彩花、给大树穿新衣——树叶、创意剪树叶);随意想象剪(变动物);折剪(窗花、五角星);欣赏民间剪纸窗花作品(四季平安、老鼠娶亲);对称剪(小花、蝴蝶;连方);目测剪各种动物等。
大班幼儿:剪动物(徐悲鸿的马、十二生肖、飞鸟、昆虫、鱼);剪植物(树木、花卉、水果);剪人物(欣赏生肖福娃、创意剪福娃);剪建筑(东方明珠、金茂大厦、证劵大厦);剪脸谱;剪字(囍字、名字);剪生活用品(小衣服、马路上的车子);小组合作画(春夏秋冬、浦东新貌)等。(单件作品追求外形大胆神似、镂空花纹变幻多样,命题作品追求布局合理,内容得当)
二、运用有效的艺术剪纸教学方法,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在幼儿园剪纸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丰富多样的,围绕“如何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可以采取一些针对性的实用性的、主题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随着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能否依据教学实际正确、合理、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之一,这就要求教师能综合考虑到剪纸教学的各有关因素,作出合理的选择,并能依据最优化的原则加以组合。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有所侧重地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引领幼儿积极参与艺术剪纸活动,培养幼儿的审美兴趣、审美仿效能力、审美创造能力。
(一)引导小班幼儿主动参与艺术剪纸活动,萌发幼儿的审美兴趣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剪纸活动能使幼儿的手部小肌肉得到锻炼,提高手部动作的灵敏性与精确性。手部动作的训练又能对脑细胞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完善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从而使思维活动的水平愈来愈高。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应有剪纸的机会”。可见幼儿剪纸背后所隐藏的教育价值。小班幼儿剪纸最担心的是安全问题,最困惑的是没有现成的教法。如何引导小班幼儿主动参与剪纸活动,使其对剪纸产生兴趣,从而发挥剪纸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带着这样的思考,对小班剪纸活动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
1、建立常规,保证安全
保证幼儿安全是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在剪纸活动前帮助孩子学习掌握正确使用剪刀的方法。让幼儿从一接触剪刀,就知道:“剪刀是工具,起立离桌时,剪刀要平放在桌子上,剪刀不能对着人,剪完后,剪刀放回小筐,碎纸要随时放在容器里”的规则要求。告诉幼儿只有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剪刀,剪刀才愿意和你做好朋友,否则剪刀会生气,就不愿与你做好朋友了。表扬鼓励正确使用剪刀的幼儿,及时发现制止个别幼儿使用剪刀的错误动作,并在集体中提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引发幼儿共同讨论,是否要解决,怎样解决,由此共同约定活动规则。在以后的活动中教师帮助体验遵守约定的规则所带来的快乐,从而使幼儿自觉地去遵守规则。
2、循序渐进,培养兴趣
小班幼儿学剪纸最忌讳的就是急于求成,只有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地开展适于小班年龄特点的剪纸活动,才能逐步培养小班幼儿的剪纸兴趣。运用已有的小班绘画、撕纸教学经验,在小班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与表现特征的把握上,观察、揣摩小班幼儿在剪纸活动中的表现特征。将自己拥有的正确教育观念下的教学方法迁移到剪纸教学中,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使幼儿喜欢剪纸。
(1)运用游戏方法。在剪纸的教学活动中,我先让幼儿剪直线——剪面条给娃娃吃、给小动物长毛;再让幼儿在正方形纸、“苹果”纸上由外往里一圈一圈转角剪——比长短、比高矮,比谁把平果皮先削好,让幼儿剪广告纸上的喜欢的物品——帮妈妈买年货等,让幼儿在剪剪玩玩中,了解剪刀的性能,学习控制剪刀,体验剪纸的乐趣。小班幼儿的活动是以生活积累为基础,以游戏化的情节展开的。教师要对此做好积极回应,鼓励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大自然中的美好事物,并以次进行联想和迁移。
(2)运用语言激励。在幼儿剪广告纸上喜欢的物品——帮妈妈买年货的过程中,幼儿兴趣很大。但是因小手的控制力不够,不是多留轮廓线的空白,就是剪到东西的里面去了。我就先肯定幼儿本领真大,帮妈妈买了这么多的东西,并请幼儿上来做介绍。之后用语言激励:“哎呀呀,这么好看的衣服,妈妈真的很喜欢,可是怎么一个有袖子,另一个怎么就没有了呢?不好看了。”(不当心剪掉了)“下一次,仔细一点,再送妈妈一件不掉袖子管的,比这件更漂亮的衣服,好吗?”使幼儿不断向新的目标方向努力。
7(3)抓住特征,引领幼儿。小班幼儿受年龄限制,对事物认识的表现往往剪一个块状来表示。当我问他:“这是什么?”他会说这是小鸡。”如果再过一会去问他:“这是什么?”他又变了:“这是小鸭。”他的剪纸行为目的性不强,并且易变,而更多的是一种无意行为。针对这种现象,当幼儿第一次告诉我“这是小鸡时”时,我就对着他说,“小鸡肚子饿,要吃东西了,小鸡的嘴巴在哪里呀?”根据孩子所指,帮助其剪出小鸡的嘴巴。”小鸡眼睛很亮的,他会自己找吃的,小鸡的眼睛在哪儿呀?”再根据幼儿所指帮助剪出眼睛。这样帮助幼儿剪纸从无意行为向着有意行为发展,无目的行为向着有目的行为发展。
(4)利用讲评,完善提升。当幼儿完成剪纸作品之后,我总是让大家猜猜是什么,并说出理由。再由本人介绍自己的作品是什么,同样也说出理由。在集体和个人的碰撞中,调整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及时帮助修整作品。如查心怡剪了一头大象,理由是它有长长的鼻子。小朋友说这鼻子看不清楚。原来查心怡剪的大象鼻子看上去与大象身体连在了一起,因为她只是在身体边上剪了开来,“鼻子”和“身体”之间没有一点缝隙。要把“鼻子”掀动,才知道这是鼻子。于是为了肯定查心怡的想象,也为了让孩子们信服,我帮助查心怡在靠近大象鼻子的身体处沿着身体的轮廓略微剪去了一些,使“鼻子”和“身体”之间留出空隙,这样大象的鼻子就看得清楚了。幼儿眼睛睁得很大。可见在幼儿需要的时候给予剪纸的技巧是适宜的。同时让幼儿体验到借助一定的剪纸技巧能更好的表现事物的特征。又如黄佳音剪乌龟,拿来给我看,我觉得身体和尾巴很象,就是头太大,我就让她去自然角看看乌龟是什么样的,让她试着进行调整,结果她再拿来的时候,“朱老师我剪出乌龟的花纹了!”真的剪出花纹了,我非常惊讶。在讲评时我表扬了黄佳音小眼睛真亮,并且能把看到的剪出来。可马上有小朋友提出剪坏了。原来黄佳音剪花纹时从边上下手的,所以看上去乌龟的身体被切开来似的,坏的。“哎呀,真的,小乌龟好象被用刀切了一刀似的。” 黄佳音急了“我没办法呀!”“谁有办法帮助黄佳音,让她的小乌龟既漂亮又不受伤?”裘文华说:“我有办法,就用开眼睛的办法,从当中开始剪。”就这样通过孩子的互动,使旧的经验,通过迁移运用,变成新的经验,孩子的剪纸水平从轮廓的把握走向中间的花纹,显得是那么的自自然然。
(二)指导中班幼儿艺术剪纸活动,培养中班幼儿的审美仿效能力
审美仿效是指人们对没的事物学习、摹仿、表现,即按照美的规律将客观存在的美和主体感受到的美通过一定的方法表达出来。中班幼儿处于象征期,喜欢以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来表现物体。教师在指导中班幼儿进行剪纸活动过程中,运用正确的观念,探索有效的方法,培养幼儿的审美仿效能力,使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积极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是很有意义的。
1、激发幼儿的审美仿效兴趣
要想使幼儿的审美仿效获得发展,重要的是激发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幼儿对审美仿效对象有了浓厚的仿效兴趣,他们就会主动运用感官去看、去听、去动脑想、动手做,积极探索,这样就能促进其审美仿效能力的发展。在剪纸教学中,我并不是采取强制性的教育方法来约束幼儿、训练幼儿。因为这样做不仅不会激发幼儿的兴趣,相反会使幼儿感到压抑、厌倦和畏惧。所以,我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有趣方式来培养幼儿的审美仿效兴趣。让幼儿高高兴兴地投入剪纸活动,从而激发幼儿审美仿效兴趣。例如:在一次剪彩色花的教学中,起先,我收集了色彩、造型不同的各种花卉,在班上开了一个花卉展示会、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仔细地去观察花卉,其次,我设计了花卉展的范例,其中的花朵都是用各种图形剪各种花纹代替的,幼儿觉得很美丽,非常喜欢。接着我引导观察,你喜欢的花朵花纹,看起来象什么,并给它取名字,强化幼儿对喜欢对象的客观印象。接着,让幼儿通过猜一猜的形式,示范演示花朵花纹的变化来由,以进一步刺激,激发幼儿仿效剪花卉的欲望。在幼儿剪花的过程中,我提供了不同层次不同形状不同花纹的各种彩色花朵,我不过多地干预他们,而是让他们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仿效对象进行,通过一次次的实践操作,通过他们自己的思维来剪。当一朵朵仿效变化的花朵,展示在教室墙面上“花园栏”里时,幼儿得到了被肯定的快乐,从而提高了幼儿审美仿效的兴趣。
2、创造良好的审美仿效环境
剪纸虽然是以幼儿自发为主的一种活动,但是,如果没有适宜于幼儿自主活 动和自我表现的环境,幼儿就难以在活动中充分的发展。
(1)物质环境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在幼儿剪纸时,除了提供剪刀、手工纸外,还要为幼儿准备充足的辅助材料。如:宣纸、颜料、助染剂、胶水、毛笔等,通过适当的辅助材料的提供,激发幼儿的审美仿效兴趣。如:幼儿根据需要选择适宜作品的染纸图案,经精心折叠后巧妙的利用原来的图案色彩,将它剪成一幅幅生动有趣、图案别致的剪红作品。进而我又发展了幼儿自己动手染纸,根据自己剪的作品,按自己的意愿选择颜料进行染纸。通过对图案设计、色彩配置和对各种技法的掌握,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和审美情趣。
(2)精神环境则为幼儿营造一种轻松、自由,且利于交流的氛围。在平时指导幼儿剪纸中,我常鼓励幼儿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重视每个幼儿的个性及艺术创作,并及时给予赞扬。如:“你剪的这个小朋友太可爱了,你能举起来让大家欣赏一下吗?”这幢房子是你剪的吗?你真了不起。” 由于我给予每个幼儿被认可的快乐,使他们在获得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意识,使他们由此而更加喜欢剪纸活动,更富有仿效的勇气。
(3)适时指导,不断提高幼儿的仿效热情。在剪纸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以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为出发点和归宿,来指导幼儿剪纸,运用各种指导方式,使幼儿有发挥自己积极性、主动性的机会。幼儿在剪窗花时,没有形状、花纹的限制,可以随心所欲的剪,可是学剪动物猫就不同了,它是动物的特征与花纹的结合的一种艺术形象。这需要幼儿在创造之前有一定的构思,对幼儿来说有一定难度。于是我利用幼儿喜欢毛绒玩具小猫的心理,让幼儿上来摸一摸、亲一亲,熟悉猫身体外轮廓的特征,使感知剪动物的路径。然后根据幼儿的陈述我进行示范剪猫,幼儿感到很新奇、很神秘,抱有一种想试试看的心理。当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展现出各种姿态的小猫时,我看到了幼儿惊奇、高兴的表情从脸上流露出来。经过多次尝试,幼儿对剪动物猫有了一定的掌握。对于幼儿每一张猫的作品,我都加以肯定,遇到困难时,稍加指导,使幼儿重新获得创作的热情。教师的指导、帮助,使幼儿发现了自己的长处,对我以后再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也乐意接受,有助于打开他们再创作的思路。
(三)指导大班幼儿艺术剪纸活动,培养大班幼儿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指的是审美主体在感受美、鉴别美和欣赏美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按照美的规律”直接创造出美的事物的能力。随着大班幼儿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幼儿能进行初步的概括分类,更喜欢动手动脑,创作欲望显得比较强烈。教师在指导大班幼儿进行艺术剪纸活动过程中,运用正确的观念,探索有效的方法,培养幼儿的审美创造能力,使幼儿积极主动参加艺术活动,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是很有意义的。
1、利用环境创设,提高感受美的能力
为了让幼儿感受、理解剪纸作品中的美,我们为幼儿营造了浓郁的艺术氛围。加强幼儿美的视觉感受。培养幼儿对美的敏感性,引发幼儿对美的向往。例如,利用艺术节展示活动,指导班级幼儿分别独立、合作创作了8K、4K、1K等三十几幅剪纸、绘画作品,并将班级幼儿的作品与全园小朋友的作品一起进行立体式展示,强烈的视觉冲击、艺术渲染给孩子与家长留下了美丽的烙印和心灵的撼动。而艺术节班级幼儿表演的筷子舞身上穿的小肚兜,让幼儿自己用银色即时贴进行剪贴窗花进行装饰,随着幼儿的舞动,小肚兜上的银色窗花,在舞台的灯光下熠熠生辉,给孩子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又在教室里,用幼儿富有镂空想象创意的树叶通过透明胶串贴成挂条布置在教师的灯管下、门框周围等处,浓浓的春意,让幼儿感受美丽和快乐。剪纸活动室墙上张贴幼儿自己制作的“舞龙”、“快乐的天鹅”、“我们都是好朋友”等剪纸竹帘作品,活动走廊里悬挂着十二生肖的竹帘作品,活动区角里放有丰富的剪纸材料和幼儿的作品,幼儿可自由操作、玩耍。而户外活动的辅助障碍物塑料罐上用幼儿的剪纸小动物作品进行装饰,等等。以上创设供幼儿欣赏、观察、操作,使孩子们身临其境,感受到有情趣的、欢乐的气氛,激发幼儿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的兴趣,提高感受美的能力。
2、利用欣赏评价活动,帮助感悟创造美的能力
剪纸欣赏中幼儿对作品的讨论是随意的、自由联想的,教师的评价应注意善于抓住幼儿最初的艺术感觉,随时适时地加以引导提升。如:欣赏中为幼儿作 品起名字,是表现幼儿对作品理解的重要途径,教师对幼儿所起的名字不采用不置可否的:“恩、好、不错!”而应该给予一个简洁、适当的反映。“你是根据画面的内容起的名字”、“你是根据时间起的名字”、“你是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起的名字”、…这样的反馈既有评价作品,又暗含应该这样为作品起名字的的各种思路的提示。
当作品出现时,应把幼儿的个人体验放在第一位。在孩子大胆的表现自己对作品的体验后,教师对幼儿的直觉体验进行提升,并应给予孩子一些欣赏的技能。在分析作品中,避免教师的灌输与权威,而应以平等的方式与孩子进行层层的分析:“你好象看到了什么?”、“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你觉得这样剪好吗?”“为什么?”“哪里最吸引你?”···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帮助孩子整理、清晰感受,让一些直觉、感受的东西,夹杂理性和逻辑。
剪纸作品欣赏后教师可鼓励幼儿将欣赏经验结合在幼儿自己剪纸中。在欣赏评价幼儿的剪纸作品时,应充分了解全班幼儿能力的差异及每个阶段对剪纸活动的兴趣,才能准确地找到它不同于同龄幼儿作品的独特创意。评价的作品,教师评价重点放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热情、积极性、主动性、独特的见解等,而不是单单的技能。而这些都是培养审美创造艺术素养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利用师生互动,捕捉有价值的事情,将无意义的活动变成有意义的活动,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培养审美创造能力。如在一次剪纸活动中,方逸清剪了一只形象可爱的骆驼,在欣赏展示时有幼儿提出如果这只骆驼的身上有花纹就更好看了。于是方逸清拿去在骆驼的驼峰上剪了花纹。再展示时,王奕程举手肯定“现在变好看了,那驼峰上的花纹看上去象里面的水在流动”,小朋友们一致用赞赏的目光投向方逸清。这时我及时引导,我们在剪花纹时可以与剪的对象联系起来,剪的花纹的含义与对象的特点联系,这样剪出来的花纹会既漂亮又有趣。使在教师的引导下无意义的剪花纹转向有意义的剪花纹。通过互动、幼儿的主动参与,培养幼儿的审美创造。
三、正确评价艺术剪纸活动的教育价值,尊重幼儿的审美心理(要素特点)
(一)调整、更新教师的剪纸艺术教育价值观
在“只要有技巧,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的传统观念下,重视的是技巧训练。而单纯的技巧训练只能培养技艺娴熟的工匠,而无助于培养一个真正懂得艺术,具有审美文化素质的人。因此在开展艺术剪纸活动中要摈弃传统的观念,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思想,遵循发展的可持续原则,注重培养那些对儿童一生产生影响的品质,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考虑“教什么”的时候,必须把握:
1、教育的即时效应和发展的潜在性问题。
2、培养终身受益的品质。在考虑“如何教”时必须把握:
1、发展的全面性。
2、发展的差异性。在考虑“何时教”时必须把握:
1、发展的能动性问题。
2、发展的阶段性问题。
3、发展的自然性问题。从形成和塑造未来的、完满和谐的、具有创造性人格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审美—艺术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而艺术剪纸活动,重要的是突破技艺教育的藩篱,走技艺与创造并存,感受与操作并重的健康轨道。
(二)尊重幼儿审美心理
1、尊重幼儿的审美知觉
幼儿的审美知觉内容是情感表现性。幼儿的审美主要是一种完形知觉。幼儿的审美知觉具有多通道性。幼儿通过审美直觉把握艺术文本的意义。因此,在艺术剪纸活动中,选择的活动内容、审美对象的文本是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审美经验有关的,能唤起幼儿情感共鸣的,能与审美对象进行同构的。在活动过程中,要尊重幼儿的反应,幼儿想象性的语言、夸张的动作行为、表情、眼神等都要坦然接纳并给与积极地回应与鼓励;尊重幼儿的个性理解,因为在幼儿眼里他们的理解就是正确的理解。请看案例:
主题活动“我爱我家”使幼儿对家拥有一份特别的情感。而房子是代表一个家的建筑物。我试着让孩子学剪房子。“你们知道我们住的房子是怎样的?”我 问道,“它有尖尖的顶”“它有烟冲”“它有方的身体(墙)”“还有门、窗。”幼儿回答。“我们用剪纸的方法来剪出房子”我提议道。孩子们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你认为剪房子哪里最好剪?”我又问道,“墙好剪”“顶好剪”“烟冲难剪”“门窗难剪”幼儿回应道。于是我很快地把孩子的想法和我自己的想法结合了一下开始示范:对折——剪顶——剪墙(此时听到有幼儿说怎么没有烟冲)——剪门,打开,变成了没有烟冲、只有一扇门的房子。虽然有一幼儿说象一座庙,然更多的幼儿情绪不激动。我觉得有点不对劲。于是又示范了一个有烟冲的、有三扇门的房子。当我打开作品时,幼儿发出我熟悉的“哇!”的惊叹声,脸上露出了雀雀欲试的表情。……
笔者原以为通过提问了解到什么对孩子来说是容易的,什么对孩子来说是困难的,并且为了让幼儿较容易地获得成功,我故意避开了难剪的烟冲(和窗子)。可是从孩子的反应来看,孩子不大接受我这简单的房子。相反,虽然有点难剪的有烟冲、有三扇门的房子,在幼儿看来才是美丽的房子。为什么?因为幼儿对房子的完形知觉中是有个烟冲的,我剪出的作品中没有烟冲,那么幼儿在感知作品时就不能很好地与作品进行同构,所以表情反应较木讷。而一旦我将作品添上烟冲,作品的内容结构与幼儿的认知得到同构,幼儿的表情反应就积极,对房子的剪纸作品产生了审美。美丽的东西都想拥有,进而激发了幼儿动手尝试的欲望。这说明,教师的预设要顺应孩子的审美心理需求,当发生冲突时,必须及时调整。
2、尊重幼儿的审美想象
幼儿的审美想象是情感化的审美意象产生的过程。幼儿在审美想象中实现着“神与象游”。因此,在艺术剪纸活动中,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提供想象的对象具有不确定的情景因素,使幼儿将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审美情趣、性格、情感直接移注于想象的对象,通过想象,可以产生各自独特的审美感受,最终产生各自不同的审美意象。有时幼儿产生的审美意象不能用他的语言表达清楚时,教师可帮助他完善表达。幼儿在进行想象过程中,教师要随幼儿全身心地投入,与孩子“同进同出”,让幼儿充分地享受“神与象游”的过程。请看案例:
在开展“我是中国人“的主题活动中,幼儿对中国的戏剧文化产生很大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戏剧脸谱,是幼儿情有独钟的。于是就让幼儿用剪纸的方法创意 14 剪脸谱。在幼儿进行剪纸开剪前,先收集那些色彩对比强烈、花纹清晰但不确定具体内容并赋予想象的脸谱,供幼儿欣赏并进行花纹想象。结果幼儿想象出许多的花纹,如:象象牙一样的花纹,象大象鼻子一样的花纹,象小雨滴一样的花纹,象手一样的花纹,象6一样的花纹,向山上流下来的流水一样的花纹,象蜗牛一样的花纹,象青蛙一样的花纹,象火苗一样的花纹,向彩虹一样的花纹,象烟一样的花纹,有小的,有大的,向斑点狗身上的花纹,象话筒一样的花纹,象蛇一样的花纹,象倒放的葫芦一样的花纹,象火一样的花纹,象鸟一样的花纹,象兵器一样的花纹,象云一样的花纹,象蝴蝶翅膀一样的花纹等等。而当幼儿说“象问人一样的花纹”时,我就回应提升“问号花纹,是个爱提问题的人。”帮助孩子把他的意思表达完善。接着再给幼儿欣赏相应的脸谱剪纸作品,再进行剪纸脸谱花纹想象。然后才让幼儿进行创意剪脸谱。此时幼儿按照自己的喜好意愿设计脸谱上面的五官花纹、额头脸颊下巴花纹等,运用自己的剪纸技巧,创造出了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花纹脸谱。
在这个案例中,第一次提供给幼儿欣赏的彩绘脸谱,虽然花纹确定性不明显,但又是幼儿似曾在生活中哪里见过,因此当幼儿通过视觉“走”进作品,带着作品中的花纹符号从作品中“走”出来,并将这些符号与生活中熟悉的物象进行对应,使这些不确定的花纹符号按照幼儿各自的理解变得确定起来时,幼儿便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意象,于是幼儿想象出了如上的许多花纹。第二次提供给幼儿欣赏的剪纸脸谱,由于第一次的幼儿欣赏想象同构,丰富了幼儿对脸谱花纹的感知经验,因此,当幼儿一旦“走”进剪纸脸谱去欣赏其中的花纹时,便带着已有的脸谱花纹的感知经验去与剪纸脸谱中那些线条组成的剪纸图案进行对应同构,并进行再次想象,使那些不确定的剪纸花纹赋予具体的对应名称内容,也或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当幼儿带着对花纹的丰富内涵从剪纸脸谱作品中“走”了出来,在两次欣赏想象同构的基础上,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情趣、剪纸技能,产生了对花纹脸谱剪纸的不同审美,于是创作出了不同个性的脸谱剪纸作品,实现了“神与象游”。
3、尊重幼儿的审美情感
幼儿的审美情感是他们移情的产物。幼儿的审美情感与他们的感性生命活动息息相关。幼儿的审美情感是一种外显性高峰体验。因此,在艺术剪纸活动中,要利用幼儿的移情,提供帮助,使其获得审美愉悦。了解幼儿的审美偏爱,帮助幼儿进行审美体验。清楚幼儿表达愉悦的方式,分享幼儿的高峰体验。请看片段:
在《欣赏民间剪纸窗花作品——年年有余》的活动中,教师:你在这幅作品里看到些什么?
幼儿:有个胖小毛头。(用手指着作品中胖娃)幼儿:有一条鱼。(用手做游鱼的样子)
幼儿:有个小孩抱着一条鱼,很开心。(做抱的动作)教师:那你们看到了以后有什么感觉呢? 幼儿:这小孩本领很大的。(用手翘大拇指)
幼儿:想把鱼吃掉。(两手握空拳,放在嘴前,做吃的动做)幼儿:骑在在鱼身上游泳。(两手做游泳状)
幼儿:抓到鱼说了很多话。回家叫妈妈洗洗,和爸爸、妈妈一起吃。(也做了一个吃的动作)
„„
在以上的片段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幼儿对欣赏的对象的理解是不同的。在该 片段中,通过教师的提问,可看出审美对象能引起八位幼儿审美注意的角度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是单个的形象(小孩或鱼),有的是情绪(小孩抱着一条鱼,很开心),有的是能力(这小孩本领很大的,能抓住鱼),有的是想法(想把鱼吃掉),有的是行为(骑在在鱼身上游泳),有的是听觉的联想(抓到鱼说了很多话。回家叫妈妈洗洗,和爸爸、妈妈一起吃。),而这些都是不同的幼儿通过审美对象在自己生命中的认知活动的不同的情感迁移产生的审美结果,幼儿在表达自己的愉悦情绪时,几乎都加上了各自的行为动作。幼儿喜欢欣赏,其中,作品选择的形象活泼、可爱,大红剪纸的颜色,艺术家精湛的剪纸工艺,都是幼儿喜欢欣赏的因素。而最终使幼儿获得了审美愉悦。而教师也与幼儿一起分享着由幼儿获得的审美愉悦所带来的快乐。
幼儿的美术欣赏教育活动是一种审美教育活动。因此我们不仅仅要关注教育 的结果,更应关注教育过程本身,应重视儿童作为主体对对话活动的参与,师生之间,师生与对象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双向交流关系,要重视儿童心灵的感受,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给予儿童一定的时间,引导儿童向艺术文本提问,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幼儿在以审美活动为代表的各种人生经验中健康成长。
参考资料: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2]赵明恽,跃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第二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57-59,61-64,66-70,176,178 [3]屠如美.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9,11-20 [4]孔起英.儿童审美心理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4,7-12,120,131,141,152-153,166-168,174-179,183-184,188-189 [5]小艺.剪纸艺术的特点与风格(A).,2009 [6]幼儿年龄特点(A).育儿网,2009 [7]中班幼儿年龄特点(A).http://,2009 [8]大班幼儿年龄特点(A).江阴教育幼儿教育学科网,2009
致谢
终于,我的毕业论文即将完成。在获得如释重负之感的同时,一种专业素养历练后的成长愉悦由然而升。我经不住要感谢曾经帮助我完成三年专业学习和专业研究的每一位老师、同学、领导和家人。
首先,我要感谢直接指导帮助我完成本科毕业论文的林琳老师。虽然我们未曾谋面,但是通过网络指导你已经深深地走进我的心里。还记得我初写论文开题报告,懵懵懂懂,存在很多的问题,你非常认真仔细地酌字酌句酌行酌段地进行批阅,有框架方向性指导的,有规范专业用语指导的,有严密逻辑性指导的,等等,一次又一次,你的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令我感动,你谙熟业务的专业能力令我折服。随着开题报告的通过,你对我毫不吝啬的鼓励使我倍加信心。正式写论文了,很多的格式、内容存在问题,你依旧不厌其烦地耐心帮我指正……感谢您,林琳老师!
其次,我要感谢南汇电大的每一位老师,是你们的教学和辛苦付出,帮助我 获得了的有利于专业研究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尤其是学校老师的不时提醒和督促,帮助我把握专业研究的节奏和进度,各位老师,我感谢你们!
然后,我要感谢我所在的工作领导园长老师陈蕾,是您当初的一番劝言,使我步入再学习研究的行列。我要感谢我的同学兼同事吴周琳、傅蔚、秦玉文,正是有了你们的相伴相助,使我能在获得研究知识的三年里,坚持不懈,排除困难。我要感谢我的同班同学们,是你们的朝气、执着影响着我,使我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使我觉得充实,使我沉迷于完成专业研究的快乐中。我要感谢我的家人的支持和理解,尤其是帮我寻找购买到有用的研究书籍。
【论素质与美术欣赏】推荐阅读:
高中美术专业特长生素质培养途径08-14
浅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09-17
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09-16
论新闻编辑应有的素质08-10
论领导者的能力和素质11-02
论播音员主持人的素质10-31
中国美术欣赏作业08-08
论篮球裁判员心理素质的培养论文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