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善农村干群关系的调查与思考

2024-10-19

关于改善农村干群关系的调查与思考(精选11篇)

1.关于改善农村干群关系的调查与思考 篇一

【摘 要】 文章叙述了毛泽东干群关系思想的主要来源,毛泽东干群关系思想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萌芽、形成、完善、成熟与曲折发展等历史阶段。阐述了毛泽东干群关系思想的内涵:坚持群众路线,向人民负责;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群众监督,反对官僚主义。强调毛泽东干群关系思想的特征集中体现在干群关系的鱼水相依、平等融洽这两个方面。

【关键词】 毛泽东;干群关系;思考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本世纪二十年代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来讲,社会关系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干群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干群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巩固、国家能否长治久安、社会能否和谐稳定等重大问题。因此,在新世纪新阶段,深入研究毛泽东干群关系思想,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干群关系理论、促进当前我国干群关系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毛泽东干群关系思想的主要来源

毛泽东干群关系思想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进行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来源主要表现在: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毛泽东干群关系思想形成的历史渊源

在中国,民本思想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这种思想主张重民、爱民、利民、以民为本等观点,例如孔子主张“民以食为天”,孟子主张“仁政”、“爱人”,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等等,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利用民心民意来实现治国安邦的理念。毛泽东在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研究过程中,充分吸收其积极因素,不断改造其消极因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干群观,集中体现在“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这种干群观的形成,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

2、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毛泽东干部关系思想形成的主要理论来源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取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者之间的矛盾运动,其中,生产力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而劳动者又是生产力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人类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力军,是历史的创造者。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当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过程中,都十分强调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同样,毛泽东作为中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运用马克思主义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也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这种强大力量;他认为共产党“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2]要求广大党员干部都必须具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热情,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提出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进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二、毛泽东干群关系思想的发展过程

如同其他思想理论一样,毛泽东干群关系思想也经历了一个较长历史发展阶段。大致来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萌芽时期,主要是指毛泽东在国民革命时期所形成的干群关系思想

毛泽东早在青年时代就已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曾提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民众的大联合”等正确主张;认识到中国的农民阶级与其他劳动群众正是中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进行中国革命的真正朋友,表露了依靠人民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些思想初步表达了同人民群众保持联系的主张,标志着毛泽东干群关系思想的开始萌芽。

2、初步形成时期,主要是指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前期所形成的干群关系思想

毛泽东在这一时期非常重视群众工作,将其纳入人民军队的三大根本任务之一,使得依靠群众和革命斗争两者紧密结合起来。他认为,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离开了对群众的宣传、武装、组织和建设革命政权等项目标,就失去了打仗的意义,也就是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3]他还提出了体现“一切为了群众”思想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他的一些著作,如《井冈山的斗争》、《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集中阐释了群众路线的基本思想。这标志着毛泽东干群关系思想的初步形成。

3、完善和成熟时期,主要是指毛泽东在土地革命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所形成的干群关系思想

在这一时期,我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毛泽东在系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了干群关系思想。比如,在《反对自由主义》、《整顿党的作风》等一系列著作中提出共产党员是民众的朋友,必须把民族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深入群众之中,虚心听取群众意见,从中找到解决群众问题的办法;党员干部要相信、依靠群众,等等。后来,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中完整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对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领导方法、工作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这标志着毛泽东干群关系思想的完善与成熟。

4、曲折发展时期,主要是指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所形成的干群关系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大规模阶级斗争的基本结束,包括干群矛盾在内的人民内部矛盾开始大量涌现出来。在当时,毛泽东将干群矛盾称之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矛盾,他认为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党内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为此,毛泽东强调要坚持我党关于人民群众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反对官僚主义;他还指出,干群关系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好干群关系必须正确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这些正确的思想观点,对于改善工作作风、化解干群矛盾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反右运动后,毛泽东对国内阶级斗争状况与党内思想状况做出扭曲判断,在许多方面也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歪曲,干群关系思想的发展遭受挫折。但总的来看,建国以来的干群关系还是好的,毛泽东的干群关系思想是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三、毛泽东干群关系思想的基本内涵

毛泽东干群关系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坚持群众路线,向人民负责

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人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必须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这是确保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以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体现了毛泽东一贯主张的“向人民群众负责”的价值准则及其群众观的基本原则。他还认为,党员干部应该既要关心群众长远利益,又要关心与群众吃、穿、住、行等利益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强调“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到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4]

2、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一生追求的人生准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也是我党全部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认为,党员干部对待群众的立场、态度首先要端正,“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么,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5]党员干部必须在实际工作中逐步摆正自己与人民群众的位置,甘当群众学生,愿意向群众学习,养成遇事与群众共同商议的良好工作作风,帮助群众解决其所关心的现实问题,践行我党的根本宗旨。

3、坚持群众监督,反对官僚主义

针对干群关系不和谐的状况,毛泽东认为,缺乏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有效监督和官僚主义的存在是两大重要因素。在对党员干部的监督方面,毛泽东强调,一是要依靠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进行监督,重视舆论监督和人民信访工作;二是要充分发扬民主,制定了蹲点制度、干部参加劳动制度等措施;三是各级政府必须按照财政条例,加强自身的廉政建设。在对待官僚主义方面,毛泽东创造了延安整风的方式,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手段,来促使党员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克服不良作风,促进干群关系的和谐。

四、毛泽东干群关系思想的显著特征

毛泽东干群关系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自身的显著特征,集中体现在干群关系的鱼水相依、和平等融洽这两个方面。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处理两者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十分重视他们之间的初级关系,即双方的情感联系。他认为党员干部首先应该做人民的公仆,然后才能做群众的领袖;为此应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建立起深厚感情;通过干群之间鱼水相依的关系,取得群众的认可,实现对群众的领导。这就对党员干部的内在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毛泽东认为,干群关系还必须建立在平等、融洽的基础之上,即通过克服官僚主义作风,党员干部真正做到尊重群众,平等待人。这些都充分彰显了鱼水相依、平等融洽的毛泽东干群关系思想。

毛泽东干群关系思想,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正确处理目前的干群关系提供了重要借鉴参考价值。在新形势下,我们应继续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干群关系思想,努力促进干群关系的和谐化,推动我国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关于改善农村干群关系的调查与思考 篇二

一、新形势下干群关系的基本现状和主要问题

(一) 干群关系的基本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这一时期, 我们的干群关系总体上是好的。我们课题组对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群体共发放了1000多份调查问卷。调查显示, 目前有50.8%的群众对干部是满意的, 其中感到“很满意”的为1.8%, “比较满意”的为49%;感到“不满意”的为28.7%, 其中“很不满意”的为5.7%;另外有20.5%的人表示“不好说”。这说明目前干群关系总体上是和谐融洽的, 群众对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表示认可, 同时也表明党的群众基础仍然是牢固的。

(二) 干群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和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 干群关系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主要表现在:

1. 干群之间的思想隔阂加深。

在某些问题上, 干部和群众在思想认识上仍然存在一些分歧和差距, 群众的意愿与干部的工作意图往往难以很好统一起来, 干部常常感叹“不知道群众在想些什么”、群众埋怨“不知道干部在干些什么”。这种现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有一定程度的反映。

2. 干群矛盾变的比以往复杂。

目前干群矛盾变得日趋复杂, 具体表现在:矛盾主体出现逐步扩大趋势, 由原来的农民、离退休人员逐步扩大到职工、商业服务人员等;发生的领域从经济领域逐步扩展到政治、思想、教育等领域;矛盾冲突程度日趋增强, 少数群众信奉“找企业不如找政府, 找政府不如堵公路”, 动辄封路堵桥、冲击党政机关, 甚至出现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行为。

3. 群众对基层干部的信任度不高。

课题组通过打分的方式对群众对干部的信任度进行考查。设定最低为0分, 满分为10分, 分值越大表示对干部信任度越高, 要求受访者对省、市、县、乡镇、村各级干部进行打分。从调查情况来看, 群众对省、市、县三级干部打分都在6分以上, 分别为6.7分、6.3分和6.1分, 这说明群众对县以上干部信任度比较高。但对乡镇和村干部打分较低, 分别只有4.1分和3.3分, 这说明群众对基层干部的信任度并不高。

二、新形势下影响干群关系的主要原因

当前影响干群关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

腐败问题是目前影响干群关系的主因。在调查“目前影响干群关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中, 有85.9%的群众认为是“腐败问题严重”, 位居第一。调查发现, 对于腐败问题, 目前群众反响最强烈的, 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大量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各种“小腐败”。像违法占用耕地、挪用截留补偿款等, 这类腐败与群众利益关系密切, 所以群众关注度高。二是干部人事工作中的不正之风。一些地方在招工招干、工作调动、毕业生分配等问题上, 存在不同程度的不正之风, 对此群众反响强烈。三是干部特权现象。一些地方干部利用手中权力搞特殊化, 引发群众强烈不满。

(二) 干部作风问题

干部作风问题是目前引发干群矛盾的直接原因。在调查“影响干群关系的主要因素”中, 有67.2%的群众认为是“干部作风差”。调查发现, 目前干部作风中最突出的问题为:一是弄虚作假, 形式主义严重。形式主义突出表现为文件多、会议多, 但解决实际问题少。二是工作缺乏责任心, 官僚主义严重。有些干部作风漂浮, 把群众的事情当儿戏;有些干部不关心群众生活, 对群众的困难和意见, 充耳不闻。三是生活贪图安逸, 享乐主义严重。现在有些干部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党的优良作风抛到了脑后, 生活追求享受。有的利用公款大吃大喝、游山玩水;有的道德操守不佳, 腐化堕落。

(三) 贫富差距悬殊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但同时, 社会贫富差距也日渐扩大, 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间的收入差距明显。以合肥市为例, 据《中安在线》2008年10月23日报道, 合肥市城镇居民按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 10%的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765元, 10%的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806元, 二者之比为5.78:1, 贫富差距接近6倍。

三、新形势下密切干群关系的对策建议

群众利益的至上性是干群关系的核心。因此, 密切干群关系应该从利益入手, 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需求, 促进干群关系更加和谐。

(一) 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缩小贫富差距

收入分配是关系到群众生活的大事, 社会财富分配越公, 人们越能心平气顺。因此,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建立科学的收入分配制度,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一要努力提高劳动报酬, 更好实现劳有所得。提高职工的工资收入、最低工资标准和农民的收入。二要规范分配秩序, 努力实现分配公平。坚决取缔各种非法收入、进一步规范“灰色收入”、严格调控垄断收入。三要加大帮扶力度, 提高困难群体的生活水平。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确保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

(二) 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强化权力监督

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会严重侵蚀党的健康肌体。因此, 必须要坚决予以遏制。一要积极开展反腐倡廉教育, 使人不想贪。着力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廉政教育, 从政道德教育和党纪国法教育。二要建立健全科学、严密的制度体系, 使人不能贪。依靠制度是打击腐败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为此, 要提高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使其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三要加强监督, 使人不便贪。积极推进党务、政务以及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 完善各类公开制度, 接受社会监督。四要加大惩处力度, 使人不敢贪。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形成对腐败分子强大的威慑力, 让任何人都不敢触碰这根“高压线”。

(三) 着力转变干部作风, 以优良的作风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作风好坏直接关系到干部的形象。实践证明, 干部的作风正、工作实, 群众就拥护、干群关系就和谐;反之, 群众就会有意见, 干群之间就会有矛盾。因此, 必须要切实转变干部作风, 以优良的作风赢得民心。一是要加强宣传教育, 形成树新风扬正气的浓厚氛围。通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警示教育, 使广大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二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 把好选人用人关。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从改变权力的授予方式开始, 把对干部的选择权真正交给群众。三要严格监督管理, 从完善各项监督管理制度入手, 使干部作风建设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摘要:干群关系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决定党的事业兴衰成败。根据对安徽省干群关系的调查, 本文在分析当前干群关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 探讨了干群关系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进一步提出了新形势下密切干群关系的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新形势,干群关系,调查

参考文献

[1].王瑞丽.如何构建新形势下的和谐干群关系[J].学理论, 201210.

3.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思考(定稿) 篇三

党群干群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决定党的事业兴衰成败。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和谐社会,保证中国进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首要就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一、当前党群干群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党群干群关系的特点。一是面上和谐,点上复杂。从大方向上看,群众对我们党是衷心拥护、高度信赖的,党群干群关系始终是融洽、和谐的。但是从微观来看,在局部地方、特殊时期、特定环境和具体工作上仍然存在疏远、紧张甚至冲突的情况,人民群众对一些具体问题、政策措施、干部个体等方面,则较多地存在不理解、不信任、不融洽等现象。二是中央获肯定,基层有杂音。人民群众对中央制定的诸如减免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等惠民政策给予了高度评价,但是对这些政策在基层的贯彻、执行和落实,却存在“中央政策好,中间有截留,基层多走样”的不满和忧虑,甚至一些群众的利益诉求未得到合理或及时解决,出现了集体上访、越级上访、跨区域串联上访等,个别地方因处理不当还发生冲突。

(二)党群干群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诉求畅通机制与群众诉求愿望间产生不协调发展态势。干群-1-

沟通机制还不够完善、沟通渠道不够畅通。由于沟通不畅,群众的呼声不能及时反映到干部耳中,干部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上时常容易产生偏颇;当群众对有些政策不理解时,往往又得不到正确解答,导致干群间隔阂加重,误解加深。当群众的诉求在规范的、合法的渠道长期得不到畅通有效的表达时,就有可能选择非规范、不合法的渠道,导致矛盾激化、甚至形成对抗。二是少数干部腐败损害群众切身利益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最大受害者是人民群众,它是以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代价的。比如:涉及千家万户的教育乱收费;医生收红包,开单提成,药价虚高;个别党政干部的索贿受贿,吃拿卡要;一些单位公款吃喝名目繁多,请送现象严重等等,都会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虽然不正之风和腐败只是极少数现象,但却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权威,降低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加了一部分人对党和政府的不满和怨恨。

(三)正确分析党群干群存在问题的原因。

1.认识存在偏差,距离疏远情感。“办公条件越来越好了,但群众办事却越来越难了;高速公路越修越长了,干部和群众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手机汽车越换越高档了,干部和群众的联系却越来越少了……”这句顺口溜,虽然多少有些夸张的成分,但也从某种程度上道出了干群关系。一方面党群干群之间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较大分歧和差距,群众意愿和党的意图、干部的工作指导思想之间还很难达到有机统一;另一方面,干部在政治资源上、社会交往上和经济收入上与普通群众拉开了距离,普通老百姓尤其是处在弱势的群体与干部缺乏感情上的认同,干群之间的感情也渐渐疏远。

2.基层组织难以作为或无所作为。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入,基层组织对群众的管理职能逐步淡化,而服务群众的职能却日益增多,这种“有职无权”的状况,不仅削弱了基层党员干部工作的积极性、能动性,也使他们感到“有心无力”,造成缺位失位。再加上少数干部宗旨意识淡薄,不关心民情民生,漠视群众疾苦的不作为行为,造成一些群众对基层党组织产生了信任危机。

3.社会思想道德教育滞后。长期以来整个社会思想道德教

育的滞后和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部分群众素质较低,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大局意识、法制意识淡薄,个人主义、私利观念严重。这也是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和矛盾增多的重要原因。

二、新时期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思考

1.创新观念

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把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当做执政用权的第一信号,及时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紧迫的问题,切实把群众的每件小事都办实、办成、办好。一要打造零障碍沟通平台。我们要通过“评议、听证”、“公示公告”、大众传媒和文化娱乐活动等方式,拓宽民主渠道,密切党群、干

群双向交流,实现“官意民心”高度契合。二要构建零角度服务理念。要紧紧围绕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难点热点问题,提供“信得过”服务,以诚换心,以服务换情针,对不同群体进行个性化的释疑解惑,防止和克服思想教育“一刀切”。三要创设零距离组织体系。要借助网络平台使基层组织和党员向社会各种组织、群体渗透辐射,拓展工作渠道,直接融入群众组织、社会群体及社区单位之中,听民声,动真情、办实事。

2.服务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必须以解

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坚持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当前事关群众住房难、上学难、行路难、饮水难、就医难等热点难点问题要常抓不懈。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改善住房、道路、水电、环境等基础设施,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开展就业培训。一方面要依托市场需求,对富余劳动力和广大职工进行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指导,全面提升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对自主择业、自己创业、二次创业的人员,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扶持。三是实行结对帮扶。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与困难群众结对子活动,党员定期联系看望贫困户,帮其所需,扶其所急,解决贫困户实际困难和问题。实践证明,党员干部扶贫帮困,对于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意义非常重大。四是健全社

会保障体系。积极主动与民政部门联系,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低保范围,实现应保尽保。

3.科学发展

“十二五”规划指出科学发展是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是主线。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有助于发动群众,齐心协力加快经济转型,实现经济的科学发展。一要统筹区域发展。要整合区域经济资源,合理进行区域经济分工,在资金、项目和政策上支持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二要协调城乡发展。要遏制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把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放在突出位臵,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协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兼顾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社会结构等各方面的进步。

4.健全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党群干群沟通机制。采取多种措施,拓宽党和

人民群众联系交流的渠道,保证党和政府能够全面联系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利益群体,及时了解和准确掌握各方面群众的思想情绪和利益需求,把党的主张和国家的政策原原本本地传达给群众,把群众的呼声、意见不打折扣地反映到领导机关,在相互沟通中增进党群干群的理解和信任。二是建立利益平衡和协调机制。妥善处理好社会各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致力于形成合理的社会利益机制,把两极分化、社会差别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使各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三是建立监督机

制。建立起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领导监督“四位一体”的监督网络格局,完善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的“三监督”体系,畅通群众诉求,对于干部的失职渎职行为,要从严追究责任,给群众满意的回答。

5.改变作风

高度重视干部的作风建设,把它当做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举措常抓不懈。真正懂得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为人民谋利益是共产党人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通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的道理;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坚持走出办公室,走向生产一线,与群众和谐相处,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意愿,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

4.关于农村信访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篇四

为探寻目前我镇乃至我县农村信访的成因, 掌握处访有效措施,把握信访未来走势,促进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近期本人以紫溪市镇的信访情况为依据,深入调查研究,通过对我镇1-10月份信访事项的统计归类,分析成因,总结处访经验,并结合实际对处理当前农村信访问题进行思索,提出一些肤浅的看法和建议。

一、当前农村信访现象的新特点

1-10月份,紫溪市镇信访总数为83件,其中到县走访数量为15件,到镇走访81件,先后有4人到市进省上访(由矿山整顿和高岩引水工程引发),到京上访1人(精神病患者)。从统计上看,当前信访工作呈现鲜明的新特点,主要表现为:

1、信访对象急剧增加及日趋群体化。近年来,农村信访案件的居高不下、信访对象的急剧增加,以本镇近三年的信访案件和信访对象总量为例:2006、2007、2008年我镇信访案件总量分别为56件、67件、83件;上访对象分别为163人、185人和229人,2007、2008年分别增长13.5%和23.9%。上访方式由单个的(人或家庭)行为发展到今天的群体性行为,1-10月我镇共发生8起群体访,占信访总数的9.6%。

2、上访主体日趋固定化和利益化。农村信访由过去主体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向行业化转变,并日趋固定化。以本镇为例,我镇229名上访对象中,涉及山林权属纠纷110名、粮食部门和民办教师80名、涉法涉诉29名、临战入伍人员8名,分别占48%、34.9%、12.7%、3.5%。另外,临时出现的还有高岩引水工程上访群体。在这些上访主体中,上访可能性和频率最大的是粮食部门、临战入伍人员和涉法涉诉人员。上访都是为了自身利益,希望通过信访获取更多的利益,甚至额外的利益。如粮食部门要求解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问题的上访。

3、越级上访日趋频繁化。目前,一些上访对象不经镇、县,直接到省、市甚至直接赴京上访。信访的层级性被弱化,突发性增强,给预

1测和应对工作增加难度,给基层政府工作带来很多被动,也增加解决信访问题的社会成本。如我镇花桥村村民唐可旺等4人因为矿山整顿活动触犯其利益,利用高岩饮水工程煽动塘复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非法集资,直接到省里上访,以此来阻挠工程的正常开工。

4、无理访现象日趋严重化。无理缠访老户长期信访不断,不仅影响了社会稳定,而且给信访部门接待、调处带来了很大困难,成为当前信访工作中的一大难题。从我县目前实际情况来看,赴省进京访大都属于无理访。如我镇上访老户唐先隆在六十年代下放期间被打击成现行反革命,八十年代已经平反,但现在唐先隆提出要解决工作的无理要求,并为此不断上访。

二、造成我县当前农村信访局面的主要原因

1、政策性原因。农村群体性上访案件基本上是由政策性因素诱发的,有些政策因为考虑不够周到,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或者虽然合理合法但超过一般群众的承受能力。这些问题在发展过程中如果不能给予足够重视、及时解决,就很有可能激起群众的不满,产生对立情绪,最终导致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就我镇而言,随着乡村各项改革事业的逐步推进,山林权属纠纷、职工下岗、城镇建设、矿山开采、利益分配等系列矛盾相继出现,引发群众集体上访。

2、干部作风因素。一是少数基层干部由于自身文化程度较低,理论水平不高,对上级的方针政策理解不深不透,贯彻过程中出现偏差,导致最终忽视和侵犯了群众利益。二是少数乡镇机关干部、执法部门干部以及政法干警群众法制意识、观念淡薄,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办事不公、效率低下,对上访群众有歧视和厌恶心理,导致干群关系紧张。三是一些基层组织软弱无力,矛盾不能在基层得到及时化解;有的政务、财务不公开、不透明;有的对群众的合理要求或应该解决的问题推诿扯皮、敷衍塞责,以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引发群体上访、越级上访。

3、群众思想认识因素。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和受过去政治体制的影响,部分群众“官本位”思想十分严重,存在“不找领导,事办不了,一找领导,又快又好”的错觉。本应通过法律和行政途径可以解决的问题,群众宁可访“人”而不访“法”,习惯于通过上访找政府解决;有的在案件办结后,不服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作出的裁决和司法处理,产生告“御状”的思想,上访不停,申诉不息。

4、现行信访制度局限性因素。一是信访评价和终结机制不够健全。对是有理访还是无理访的评判、对信访案件的有效终结及对无理缠访制裁等机制的缺失,导致信访案件像滚雪球般地越滚越大,无理缠访者越来越多。二是信访救助机制走入误区。“对象吵一吵,政府掏腰包”,“爱闹的孩子有奶吃,不哭不闹无奶吃”,“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少数人就利用信访机制的不完善,把其当作获取不当利益的“终南捷径”,导致了无理访和缠访的恶性膨胀。

三、处理当前农村信访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1、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农村信访问题总是伴随着农村社会发展而产生,是发展的伴生物和附属品。它给我们提供了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机会和舞台,同时还是党和政府保护并实现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因此,一是要加强对机关工作人员和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思想认识;学习有关法律政策,提高积极应对、因势制宜、对症下药处访能力,努力疏导我县信访道路,让群众信访有路走,民怨有处诉。二是司法等有关职能部门加大有关信访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通过各类行之有效的办法,加强群众的思想教育,提高群众思想认识和素质。

2、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力度。从源头上预防信访矛盾的产生是做好信访维稳工作的重要手段,各基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善于发现重要性、苗头性信访隐患,加大对本辖区内的矛盾纠纷和信访纠纷排查力度,彻底摸清底子,分类汇总,逐一建立台帐进行管理。同时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要调处到位,落实“五包”责任制,把问题处理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3、进一步改进干部作风。一是增加透明度,加大政务公开力度。从上访情况统计来看,上访多发的村,大都存在村干部办事作风不实,政务公开不够,村级财务混乱等方面的问题。如我镇杨柳村群众因为村民换届、村组山林地界纠纷、矿山开采等问题出现多次上访事件发生,这与该村村级财务、政务公开公平有着直接的关系。二是密切联系群众,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疾苦,帮助排忧解难,在基层接待信访群

众,调处信访矛盾解决信访问题,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三是严格责任追究。落实“谁主管,谁负责,谁引发,谁平息”的原则,加大对因行政不行为、慢作为、乱作为而造成群体性上访事件的有关领导和责任人责任的查处和追究力度。

5.关于改善农村干群关系的调查与思考 篇五

农村集体经济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强化农业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状况,我们对全市9个乡镇18个行政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研

究。

(一)村集体经济现状

全市九个乡镇141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91,034 人,户数50,208 户,农村劳动力89,443 个,截止到2008年底,全市农村集体资产总额16,534.44元,其中:流动资产6553.3万元、林牧资产259.5万元、长期投资9720.6;负债总额为7,119.4元,其中:流动负债4078.4万元、长期负债3041万元;净资产为9,414.04元。2009年全市实现农村合作经济总收入48.9亿元,预计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436元。

(二)村集体经济发展特点

1、集体经济底子薄弱,收不抵支村较多。截止到2008年底,全市共有收不抵支村101个,占全市村总数72%。在被调查的18个村中,收不抵支村12个,占被调查总数的67%。马桥河镇跃进村最具代表性,全村有农户826户,人口2,817人,耕地面积14000亩,帐外地面积10,000亩,村集体无村办企业、无五荒、无林地、无积累、无资源、无办公室,是典型的“六无”村。

2、村集体负债数额巨大,入不敷出村呈逐年增加态势。全市村级负债虽经近几年特别是税费改革后采取多种方式得到部分化解,但截止2009年底,仍然有7,140万元负债。马桥河镇跃进村,负债425万元,村民欠集体103万元,集体欠村民130万元。

3、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开支逐年增多。由于水土流失原因,很多村在农田水利建设、农田道路修护、挖濠、清淤等农业生产性开支逐年增多,特别是在林业事业区的村屯,水土流失现象更为严重。一场大雨有的村就要投入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支出。在调查的18个村中,每年用于这方面的支出少则近万元,每年在2至5万元居多。兴源镇西村2008年用于农田道路修建支出多达9万元。

4、集体经济来源单一,支出项目多元化。农村税费改革后,大多数村集体经济收入项目,仅靠财政转移支付和国家对一事一议普惠制奖励两项收入。全市村级靠转移支付和一事一议过日子的村有个,占全市村总数的%。福录乡东新村属于中型村,以该村2009年村财务收支为例,收入:(1)转移支付2.8万元;(2)一事一议普惠奖励0.2万元;(3)机动地收入2万元。收入合计5万元。支出:(1)农田道路修建支出0.6万元;(2)村干部工资支出1.04万元,(3)办公费支出1.6万元;(4)五保户及福利费支出0.98万元;(5)其他支出1.35万元。合计:5.57万元。收支相抵赤字0.57万元。

5、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收入水平低的村居多。集体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78个,占村总数的56%,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村50个,占村总数的36%;10万元以上的村13个,占村总数的8%。一些村收入很低,有的甚至没有其他收入。就全市总体情况看,一些城区附近的村、主干公路沿线的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高,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征地和争取的项目资金。而一些地处偏僻又无资源优势的村,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

二、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1、集体经济收入渠道狭窄,经济发展空间无法拓展。我市属于农业市类型,多数村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除了种植业,其他产业发展捉襟见肘,种植业也多半是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模式,一缺少可开发利用资源,二缺少便捷的信息技术渠道,发展后劲明显不足。表现出资金缺乏、资产有限、债务沉重、融资困难、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招商引资无优势等软硬件方面的差距。大多数村只能依靠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维持运转,有限的财力难以长期支撑,不少村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又产生新的债务。

2、村级领导班子创新发展能力不强。据调查了解,凡是集体经济较薄弱的村,其班子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带动能力相对较低,发展意识淡薄。主要表现为:一是干部整体素质较差,文化、年龄、知识结构欠佳;二是思想僵化,观念滞后,没有开拓创新精神;三是班子主要成员短期效益意识强,缺乏长远打算;四是村委会三年换届制,造成村干部任职时间短,新入选的村干部,第一年熟悉情况,第二年刚干点事,第三年就得做下去的打算。实践证明,越是村干部更换频繁的村,村经济实力就越差;五是有的班子不协调,不团结,软弱

涣散,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中难以发挥对农民群众的带动作用。

3、如何发展和壮大村集体经济无招破解。经调查,全市所有村级组织在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上没有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缺少切实可达的目标,缺少操作性较强的措施,更缺少深入扎实的工作。在村集体经济长远发展上没有想法、没有办法、没有动力、没有决心,问题想得少,实事办得少,进而导致村集体经济发展速度慢、管理水平低。村党组织和村委会职责不明确,分工不清晰,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4、考核村干部目标管理机制缺乏科学性,不能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调查中,村干部普遍反应村干部工资待遇偏低,村三职干部工资普遍在4,500元左右,月平均不足400元,很难把村干部的心思拴在工作中,让村干部一心一意地想事业、干事业。从各乡镇对村级目标考核机制上看,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难以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干好的也好不到哪去,干坏的也臭不到哪去,经济上没有多大的便宜,也吃不到太大的亏,好与不好差距不大,因此,造成村干部想事、干事、干成事没有标准、没有动力、没有压力。有些村干部凡事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集体利益考虑不多,该办的事不办,能办了的事情办不了,已经弱化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当家理财功能,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村集体债台高筑,无法维持正常运转,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新农村建设举步维艰,经济发展活力萎缩,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降低了村领导班子的威信,形成恶性循环。

三、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几点建议

(一)健全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制度,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行为。一是健全集体资金管理制度。建立完善乡(镇)、村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银行账户、银行存款、债权债务、票据使用和会计档案管理;推行村级财务预决算管理,健全收入分配机制;完善现金管理、开支审批等制度,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二是建立和完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和建全农村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民主理财监督等管理制度,实行集体资产流失亏损责任追究和增收节支奖惩等一整套规章制度。三是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健全村集体的管理决策机制,完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民主议事制度。四是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理财制度。提高村务公开质量,增加监督实效,强化民主理财小组监管职责,充分发挥民主理财的监督作用。

(二)加强农村班子建设,选好带头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必须首先着眼于农村党支部班子的加强和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一是要认真选优配强党支部一班人,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在选配上一定要坚持标准,把那些事业心强、懂经营、会管理、具有发展集体经济的强烈意识、开拓精神和无私奉献、不怕吃苦、秉公办事、廉洁自律的人选进班子。充分发挥他们在村中的积极带头作用。同时要注意从能人、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村干部,提高农村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二是建立和完善村干部的经济业绩考评机制,激励村干部想招干事。按照村型大小和原始经济状况,对村三职干部确定经济考核指标,对发展集体经济有贡献的村干部进行奖励,对没有完成经济考核指标甚至给集体经济带来损失的要进行处罚。三是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干部的培养教育。通过市场经济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增强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的水平,用好的典型、经验激发他们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增强他们发展集体经济的恒心和本领。要让他们意识到,作为一名农村干部,不抓集体经济发展是失职,抓不好集体经济发展就是不称职,切实把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落到实处。

6.关于改善农村干群关系的调查与思考 篇六

作者:庄浪县妇…调研思考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805更新时间:2012-12-

3近年来,随着庄浪县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县73%以

上的青壮年男劳动力外出打工,广大农村妇女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群体。她们不仅是发展农村经济的生力军,而且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

一、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庄浪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和人口大县,也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全县总人口44.09万人,其中妇女20.01万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10万人,男性劳动力外出后,使广大农村妇女由传统家庭中的“锅边婆”转变成为现代家庭中的“顶梁柱”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可以说在农村妇女撑起了新农村建设的“半边天”。

(一)农村妇女成为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据调查,由于大量农村男性劳动力流向城市,因此广大妇女自然就成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原来由男劳动力承担的播种、田间管理以及饲养牲畜等,都要靠妇女承担。针对这一现状,县妇联与时俱进,不断引导、帮助广大农村妇女学习掌握农业科技新知识,建立了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机制。依托县职业教育中心和妇女实用技术培训中心,每年培训妇女3000多人,逐步建立起文化、实用技术、农民技术员3个层次的培

训体系。组织了“百万农家女十项新技术”培训,近3500余名农村妇女直接接受了培训,并有1200多名农村妇女与160多名女科技工作者、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结成了科技服务对子;85%的村妇代会主任经过了“绿色证书”培训。“岗村共建”城乡妇女结对互等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城乡妇女的交流沟通,促进了城乡妇女共同发展。“双学双比”致富女能手层出不穷,妇女种养殖、加工大户不断上规模、上档次,涌现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巾帼科技种养殖大户和女农民女企业家,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

(二)农村妇女成为管理村级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外出打工的青壮年男劳动力离家远、工作忙,平时很少回村,对村里的事务了解得越来越少,很难直接参与村务管理。村中重大事项的决策和“两委”班子民主选举等事务,一般都由妇女代为表决或投票。这样,妇女就成了参与农村民主管理事务的实际主体。同时,随着妇女逐渐走出家庭、走入社会,她们的视野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管理小家的层面上,而把目光投向了对村务的参与和管理,对落实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目前,全县农村共有女党员1275名,293个行政村的妇代会主任100%进入村级“两委”班子,并落实了报酬待遇。她们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反映妇女诉求,带动群众致富,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三)农村妇女成为新农村文明和谐的创建者。各级妇

女组织广泛开展了以“和谐家庭”创建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绿色环保、科普宣传、法制教育、全民健身、美德建设、安全知识六项活动进家庭。广大妇女积极参与,在参与中提高了自身素质,传播了文明新风,维护了社会稳定。近年来全县涌现出“学习型家庭”600个,“创业型家庭”500个,“绿色和谐家庭”1200个,市级“平安家庭”示范户100户。为美化环境,广大妇女自觉庭院播绿、社区护绿、广场植绿、家庭评绿,围绕“节能减排进社区,绿色和谐进家庭”活动,倡导了绿色、环保的生活新概念。2010年以来,全县参加植绿护绿的农村妇女达4.5万人次,义务植树20多万棵。同时,广大妇女积极参与扶危济困活动,320多名妇女争当孤残、留守流动儿童的“爱心妈妈”,捐款6.5万元,捐赠衣物2300多件。广大妇女以强烈的责任感,帮助弱势群体,弘扬时代精神,营造良好风气,为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二、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庄浪县妇联立足农村妇女的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妇女素质,引导妇女发展特色经济,增加收入,有力推动了全县新农村建设,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农村妇女在参与新农村建设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妇女的整体素质偏低。农村妇女的学历水平、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致富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发展新项目、面对新事物过程中存在有心无力、等待观望、临渊羡

鱼却不动手“结网”的现象。而且素质偏低使农村妇女面对快速发展的生产技术表现出不适应的同时,也束缚了她们的思想和才能的发挥,成为影响妇女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农村妇女劳务输转工作有待规范。农村妇女劳动力输出自发的、无序的多,有组织、规范的输出的少,而且往往文化水平低,就业技能少,因此存在劳动密集型多、技术型人才少;基层多、管理层的少;短期工、季节工多,长期工、固定型工人少的问题。输出人员集中在年轻人当中,一些中年妇女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宁愿在家闲坐也不愿外出打工,尤其是愿意从事家政服务的更是少之又少。

(三)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案件屡禁不止。在去年离婚案中,83%是由于家庭暴力引起。千百年来的封建思想影响,农村中部分男同志还充当封建式家长的角色,对妻子、孩子经常施以拳头、棍棒,给妇女、儿童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很多妇女因不能忍受家庭暴力,通过法律途径,走出了不幸的婚姻,解放了自己。但是仍有部分妇女为了孩子,忍气吞声、委曲求全,生活在毫无生机的家庭中。

(四)民主参与的程度尚嫌不够。近年来,各级妇联组织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采取各种倾斜措施加大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的力度,农村女干部比例大幅提高。但是仍然存在副职多正职少的问题,大多是妇代会主任兼自管小组长,与农村妇女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70%的状况相比,女性参政比例偏低、增长缓慢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也影响到农

村妇女积极性和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农村的和谐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组织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必须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促进农村妇女的全面进步与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妇女的生力军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强化培训,着力培育新型女农民。目前,全县农村妇女劳动力仅有42%的接受农科知识培训,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把提高妇女整体素质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引导广大农村妇女加快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转变。要着眼于为农村妇女全面发展服务,下大力气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层次的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网络,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农村妇女劳动者,依靠科技增收致富。在培训内容上,不仅要继续加强农业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还要增加党的农业农村政策和现代化农业发展趋势的教育、使农村妇女在发展和投身新产业领域能够了解政策,能有知识储备,能够大胆发展;在培训方式上,要因地制宜,在依托农广校、各级党校等培训阵地的同时,还要加大送科技下乡的力度,发动组织农业专家和科技示范户、巾帼科技志愿者队伍采取“送科技下乡”、专家讲座、女能手巡回演讲等形式,把农业科技送到田间地头。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返乡创业妇女的引导培训,为她们创办、领办民营企业搞好资金、信息、土地等方面的服务,实现“输出一人、带富一村”的良性循环。

(二)建立健全发的机制,激发农村妇女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妇女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问题上,政府、市场、社会要各司其职,相互补充。尤其是要强化社会职能。例如社会教育、社会保障、社会救援、社区建设、群众自助等等,都要发动社会力量。妇联要把主要精力放到社会层面上去,强化妇女的自我意识和团队精神,推动妇女谋求自身的发展。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研究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教育、劳动、分配、社会保障等涉及妇女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时,要吸收妇联的代表参加,把听取妇联意见作为决策的一项程序。要注重强化农村妇女的主体性,在保证她们的独立性、自主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她们的能动性、创造性。

7.关于改善农村干群关系的调查与思考 篇七

一、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 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经济体制改革、经营制度创新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加快了发展。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县农村已有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个,其中专业合作社&&个,专业协会&&个,拥有社员(会员)&&人。在&&个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创办于1995年前的&&个,创办于1996-1999年之间的&&个,创办于2000年之后的&&个。全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01年年末拥有固定资产10918万元,当年实现销售收入&&万元,纯收益&&万元,其中向社员返利&&万元。

二、当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要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

1、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还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农民自发组建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过问不多,甚至任其自生自灭;对政府或部门自己牵头举办的,也只求形式,不求效果,或只管建立,不管发展和发挥作用,做表面文章。二是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认识不足。没有正确把握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造成有的地方在引导、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时,包办过多,管了不该管的事,特别依托政府或部门兴办的大部分专业合作组织,基本上由政府或部门的领导担任社长或会长,以致介入过深,行政干预色彩过浓。而政府该管的诸如引导、规范管理、加强扶持等则管得较少,农民真正得到的实惠也不多。

2、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层次较低,与农民的合作领域有待于进一步拓宽。目前我县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专业协会,大多以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生产资料的采购服务等初级合作内容为主,而如加工、销售等农民企盼的,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作用更大的合作内容,由于受经济实力的限制,或受市场风险的影响,开展得比较少。

3、农村专业合作社内部运作还很不规范。一是大部分专业合作组织的《章程》制订不规范。二是组织机构不健全。三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运作和管理随意性较大。四是与会员的利益关系还不够紧密。从调查情况看,虽然服务受益不同程度上得到体现,但盈余受益在总体上仍显得不足,大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会员的二次分配的比例较小,有的甚至没有二次分配。

4、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氛围还没有形成。主要表现为:一是登记难。二是资金扶持少。三是税收难优惠。四是运销成本高。特别是往外运销鲜活农产品时,过路、过桥费很多,专业合作组织负担加重。五是多头管理。

三、加快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必须认识到,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是应对入世,接轨国际的需要。我国加入WTO以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必然进一步增加,农业的国际交流与交往必然进一步增多。只有通过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才能发挥其在农业技术交流、农产品市场信息分析、农产品质量标准控制以至解决农产品贸易纠纷等政府无法替代的作用。二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高低,决定着农民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小规模、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是目前提高我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最大制约因素。因此只有通过建立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专业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家庭经营有效地组织起来,才能应对来自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环节。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点是实行产业化经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既可以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与龙头企业对接,与农业龙头企业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又可以自办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进而大大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杭州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四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后,通过科技服务,提高农产品的产量;通过销售服务,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通过加工服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联合,降低农产品的经营和交易成本,因而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2、要明确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原则。坚持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原则。以同类产品为纽带,以合作服务为载体,以增收增效为目标。坚持以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要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围绕本地主导产品,根据农民的合作要求,因地制宜兴办,加强积极引导。(4)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原则。在初始阶段各地必须做好引导、推动、协调和扶持等工作。

8.关于改善农村干群关系的调查与思考 篇八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作为党委组织部门如何把十七大精神落到实处,探索建立农村困难党员帮扶机制,对提高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加强党在群众中的吸引力、感召力,打造活力鄢陵、特色鄢陵、和谐鄢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困难党员现状和原因

最近,我们组成专门的调研组,深入到乡镇村、企业和社区,采取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表、个别走访等方式,对全县困难党员帮扶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调研。从调研情况看,当前我县困难党员现状及原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年龄偏大、丧失劳动力而导致的困难党员。这部分党员年龄都在60岁以上,且70岁以上的占很大比例,他们已届风烛残年,丧失劳动力,生活缺少保障,生活十分困难,有的甚至处于一种无助的处境,只能在每年“七一”或春节期间领到各级党组织送去的微薄慰问金。

2、缺技术、缺资金而导致的困难党员。一是文化程度偏 低。有70%的困难党员只有小学文化,生产技术简单,收入低,生活维艰。二是创新意识不强。种田沿用传统的那一套耕种方式,不敢大胆运用新的实用技术,遇到自然灾害,往往抗御能力低,望天兴叹。三是缺少资金。对生产基本上没有什么投入,金融部门也不愿意给予他们贷款,致使低投入、低产出现象严重。

3、因病因灾而导致的困难党员。由于年龄偏大,很多人身患肝、肺、癌、高血压等大病,以致劳动力弱,有的甚至丧失劳动力,只能是过一天算一天。同时,由于生活担子重,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异常艰难。

4、因企业下岗而导致的困难党员。一是由于原企业已停工或关闭,企业未发下岗费或生活补贴,造成生活无来源;二是年龄偏大缺少技术,外出务工没人要,靠政府微薄的救济度日。

二、建立农村困难党员帮扶机制的新思路

建立健全农村困难党员相应的帮扶机制是解决农村困难党员特别是老年困难党员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强化科学管理,增强帮扶工作的规范性。通过建立困难党员台帐,规范管理,为困难党员实施帮扶提供依据。一 是界定帮扶标准。要结合实际情况,科学界定帮扶的标准。按照生活特别困难、比较困难、暂时困难等档次确定帮扶标准。二是确定帮扶对象。按照上述标准每年对困难党员进行一次调查摸底,确定下一年的帮扶对象。同时,要规范困难党员的申报程序,采取由困难党员个人提出申请,支部组织民主评议,并将申报情况公示,然后由支部向党委申报,党委审批并报县委组织部备案的程序进行,确保对象的准确。三是建立帮扶台帐。要结合党员计算机信息建库工作,建立农村困难党员信息台帐,对农村困难党员进行分析、归类,按照轻重缓急确定帮扶对象,做到重点突出,分步实施,并对台帐进行动态管理,实施针对性的帮扶。

2、加大物质投入,增强帮扶工作的有效性。通过发展经济,加大物质投入,使困难党员帮扶投入“水涨船高”。一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农村“三级联创”、“设岗定责”、“三培两带”等活动,想方设法增加群众党员收入。二是拓宽资金投入渠道。采取“党费挤一点、财政拨一点、党员捐一点、社会助一点、上级扶一点”的办法,设立困难党员扶助金,进一步完善困难党员帮扶工作体系,帮助困难党员解决实际困难,使困难党员凝聚力工程成为基层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三是抓好配套措施建设。继续加 大投入,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着力解决困难党员“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对低于生活水平保障线的困难党员,要视生活困难程度给予生活补助,一年一次性补助一定资金,并及时与民政等有关部门协调,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安排最低生活保障;对因大病、重灾及突发性事故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个人难以承担的党员,可根据实际情况,从困难党员帮扶基金中给予一定资助;对农村70岁以上、党龄50周年以上,无固定收入的农村困难党员和老党员实行定期生活补助制度;对子女不赡养和有子女上学的贫困党员家庭,村级基层组织要大力开展“星级农户”、“模范乡邻”等评比活动,同时,要协调相关部门免除相关的杂费,确保学生正常上学,以此激发农村困难党员发挥作用,体现先进性,增强党的凝聚力。

3、加强思想引导,增强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对存在“等、靠、要、怨”思想的困难党员,要从解决思想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做好帮扶工作。一是思想上引导。把物质救助与精神救助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帮助生活困难党员解开思想疙瘩,树立致富的信心和勇气。二是政治上引导。要不断完善“三会一课”等党内制度,村党支部要经常召开党员干部学习会、组织生活会,不断激发党员的参政、议政意识和困难党员的荣誉感。要继续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为困难党员发挥作用提供平台。三是源头上引导。要完善党员发展制度,在农村党员的培养、考察、吸收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党员发展“十六字”方针,使党员发展向35岁以下、高中文化水平,并能够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优秀分子倾斜,及时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从源头上解决党员思想认识不高等问题。

4、制订扶助政策,增强帮扶工作的操作性。要因人因地而宜,制订不同的扶助措施,提高工作的可操作性。对因缺技术、缺资金、缺信息等导致困难的党员,重在生产扶持。一是技能扶助。对农村困难党员,要以“造血”、“输血”并重,切实加强农村适用技术培训。要采取科学灵活的培训方法,如农村远程教育网络,把科技素质培训从枯燥、空洞说教的传统模式中解脱出来,力求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同时要以送科技下乡等活动为载体,进行普及性培训,提高困难党员致富技能。二是资金扶助。对那些有脱贫愿望和信心,因缺资金而无法起步的困难党员,可视不同情况,从困难党员帮扶基金中无息或低息借给启动资金,帮助他们落实一些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短、平、快”的生产项目和社会服务项目,同时根据情况,整合帮扶力量,努力构建“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产销联合体,加快脱贫项目产业化。三是信息扶助。通过建立困难党员科技服务网络和党员服务队伍,充当党员弱势群体创业信息员、产品推销员和技术指导员,利用传单、会议、广播电视、党员农经信息网站等渠道,定期发布农产品销售、新技术新品种、就业岗位等信息给困难党员,实行信息扶助,引导他们选准致富项目,加快脱贫步伐。

5、健全各项制度,增强帮扶工作的长效性。狠抓制度落实,是搞好帮扶工作的必要前提,也是构建长效机制的有效保障。通过建立制度,对困难党员真正做到在政治上关心,在生活上关爱,事业上关注。一是完善社会扶助体系。要整合和积极引导社会帮扶资源,积极社会资源进行帮扶,把帮扶困难党员放在帮助困难群众的大局中去思考,将困难党员与困难群众一道纳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并提高相应的比重。县委要探索建立困难党员帮扶中心,负责全县困难党员的相关帮扶工作,研究帮扶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总结好的经验和典型,制定对策和措施,并建立帮扶协作联动机制,坚持依靠党内力量进行帮扶的同时,有效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帮扶活动。二是完善结对帮扶体系。要建立结对帮扶和定期 走访制度,对困难党员实施“一对

9.关于改善农村干群关系的调查与思考 篇九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班级:12机制1W姓名:谷阳正

本次社会实践的参与者有谷阳正、李康、杨光、陈文。主题是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分析与思考。活动时间从2013/1/25到2013/2/5,地点在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钦工镇和徐杨乡,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我们发现,由于城乡在就业、创业、入学、生活等方面的差异,农村青壮年等人都到城市打拼生活,不少老人都留守在家。据调查显示农村老人赡养问题不容乐观。

老年人口作为社会存在的一项价值主体,一直扮演着权威和被尊重的社会角色。对老年人的敬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涵。而在现代经济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对老年人的赡养的美德正被人们目不暇接的现代观念无情的吞噬着,老年人正成为被边缘化的一族。

农村赡养问题不容忽视

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一种客观的不可逆转的发展。而人老的直接后果就是获得生存条件的各项能力逐渐丧失,那么,曾经为社会做出过贡献的老人面临这些情况时,谁应该向老人伸出援助之手,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帮助呢?这就是养老问题。目前,我镇农村养老还是沿用一贯的家庭养老模式:大多数依赖自己的儿女。老人们的要求非常低,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儿女们的常回家看看就够了,但这样的生活都不能被满足。调查情况看来,我镇一些老人生活艰难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子女间非常攀比。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多子女家庭互相推卸赡养老人的责任现象比较严重。如钦工镇士銮村73岁的陈某有三个儿子,现都已成家独自生活,老人则住在原先未拆的旧房里。原先三兄弟商量好没加拿出一定的粮食赡养老人,可后来老二以父亲在老三结婚时话的钱比他的多为由拒绝赡养老人,老三媳妇则以结婚时老人怠慢了娘家人为由业不尽赡养义务。老大开始还按时给老人生活费和粮食,后见两弟弟不尽义务,业停止供应。

2、养老体制的不健全。“养儿防老”的的观念在我镇已经根深蒂固了,人们的传统习惯是老人任靠子女抚养,他们年轻是为子女上学、结婚耗尽了全部积蓄,有的甚至把住房业全部让给了子女。由于农村养老制度的不健全,老人大多没有经济来源,年老时在经济上就完全受制于子女,这就使得很多自己尤其是儿媳视赡养老人为负担,老人在家里经常受气。

3、少数子女道德沦丧。在农村有些子女不仅不善待老人还虐待老人,有的子女不体谅老人反而使老人饱受委屈,同时,很多老人收到了虐待也往往采取迁就忍让的态度,这助长了不良社会风气。

4、非法迷信步入误区。由于受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有些人把养儿防老片面理解成在老人去世后有人送葬,吹吹打打风光一番,以为这就是孝顺,造成薄养老人,厚葬成风。

农村养老问题严重干扰了农村的正常生活秩序,影响了社会的安宁与秩序,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必须正视这一问题。

我镇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

在现代化与市场化的过程中,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着许多挑战,具体表现在:

1、家庭规模缩小、家庭功能弱化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生育率下降,子女减少和居住方式的分离,子女对老年年父母的照料产生了许多困难。有调查表明,38%的独生子女父母最担心的是孩子发生意外事故或者生病,90%的独生子女父母认为“只生一个孩子对父母未来的生活和养老不利”。他们担心唯一的孩子因工作或者其他的原因离家远去后,自己生活没有依靠。家庭的小型化,使得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也意味着健康不佳的老人在经济供养之外还面临着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精神苦闷等问题。

2、人口流动加快、代际倾斜严重

随着经济发展的提速,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大量农村的青年涌入市区工作。迫于岗位竞争压力,使他们武侠顾及在农村的父母;同时一些青年夫妇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都向子女倾斜,造成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生活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3、平均寿命延长、自理能力下降

传统的养儿防***惯使得老人并不具备维持生计的充分收入,他们属于最为脆弱、不受注意和得不到保护的群体。在经济调整时期,老年人尤其面临着风险。在我镇这种情况更为突出。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寿命不断延长,根据淮安市人口资料(2002年5月)与现在人口状况对比,高龄老人成倍增加,年龄增长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这一切必将加重家庭负担,也必将导致年轻人消极拒养老人情绪的增加。

现实各种因素的结合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开始瓦解,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和慰藉也不像过去传统模式下那么密集和经常了。随着家庭人口外流,子女在外地学习或工作,两代人只好分居两地。而由于经济市场化所带来的“孝”文化的衰落以及老人自身经济能力的弱小,决定了农村养老质量的下降。

逐渐兴起的多元化农村养老模式

当前,我市农村的养老方式已逐渐摆脱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一个以家庭养老为主,多种养老方式并存的农村养老格局正在形成。许多新的养老方式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认真分析比较研究不同的养老方式,寻求一种适合我市农村实际的养老制度,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1、家庭养老

这是当前我市乃至全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具体体现。这是一种最完美的养老方式,它所具有的优越性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在我市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的主流养老方式。目前农村老人中只有6.2%的“五保”老人才能获得集

体养老,其余93.8%的农村老人的养老方式完全是家庭赡养。但这种模式存在的很多问题也值得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2、集体养老

集体养老就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养老院和五保制度。近年来,为满足老年人供养和护理的需求,我市建成了一所规模大、档次高、环境优的综合性老年公寓,曾被省厅命名为“江苏省示范性养老机构”。同时,五保老人供养水平不断提高,全市6个镇的敬老院全部达到省标,设施完备,有3家被评为省文明敬老院。“五保”集中供养率达75%。

3、养老保险

面对农村老年人口数目的迅速增长和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农村养老改革也加快了步伐。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在我市从无到有并初具规模,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目前,全市有12万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但由于目前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推行还需要一个过程。

4、储蓄养老

我们在农村调查时发现,依靠平时的积蓄用来防老,在我市农村仍有一定的市场。一些农民对养儿防老已产生疑虑,他们认为只有自己手头有钱,才掌握养老的主动权,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因而尽可能省吃俭用,节约储蓄以备年老之用。但低利率、高膨胀以及高额的医疗费,使得储蓄养老已无太大价值。

5、居家养老

去年,我们分别对红专、英雄、广宁、文化新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了调查,调查总人数745人,其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占3.9%,独居老人占16.7%,无养老保障占20%,长期患病占0.7%,需要服务的占调查总人数的3%。为此,根据老人健康程度和需求的不同,为其提供不同的社会服务的方式:对健康老人提供交通和伴陪、老年食堂、法律服务等;这些服务为老人安全和健康地独立在家居住提供了尽可能满足需求的帮助和相应的保证。

今后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选择

当前我市农村养老依然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尽管有了许多体制和模式上的创新,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今后,我们还应该从以下角度入手,加强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

1、通过宣传教育,浓厚尊老的社会氛围

尊老、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内涵和范畴。几千年来,孔孟首倡的孝道,历经朝代更迭而日臻完善,成为维护家庭养老的重要根基。改革开放后,一些人极端利已主义思想膨胀,不仅不履行对父母、对老人应尽的义务,反而刁难甚至虐待老人,败坏了社会风气,也给社会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因此通过多种宣传工具,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张旗鼓地做好尊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工作,仍有其现实意义。通过这种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尊老敬老养老是宪法规定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老人不仅是家庭奠基人,为社会创造过财富,年老后理应受到尊敬和照顾,不尊重甚至虐待老人于法于理于情皆不容。并通过社会舆论约束,从道义和制度上规范人们的尊老敬老行为,改变过去片面的女儿不养老和重物质轻精神的养老观念,使老人时刻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颐养天年。2、建好农村老年协会,维护老人的合法权益

农村老年协会,是党委、政府联系广大农村老年人的桥梁和纽带。由于其成员直接来自农村老年群体,因此,他们最了解老年人,最关心老年人。目前,我市6镇(区)均设立了老龄工作委员会,各社区村都有老年协会,全市各级老年协会注重抓好自身的建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功能明显增强。为了促进老龄事业的发展,我市建立健全了符合本市实际的激励机制,并在全市开展创建敬老模范村、敬老模范社区活动。特别是我市依靠基层老年组织,启动了《家庭赡养责任书》工程,促进了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实践证明,农村老年协会不仅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情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提高农村养老质量,也有利于各种邻里互助活动的开展,从而形成人人关心老年人、人人帮助老年人的良好社会环境。

3、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强化社会的保障职能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农村老年社会保障形势越来越严峻,仅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是难以支撑的,完全依靠集体养老也是不现实的。只有逐步建立起以国家、集体、个人三方负担、农民自我储蓄积累式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才能够有效地缓解白发浪潮的冲击。目前在我市施行的农村基本养老。在资金的筹集上,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国家给予适当扶持补助;在保险形式上,可以实行农村务农、务工、经商等各业人员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凡属农村人口,年满18周岁,男不满60岁,女不满55周岁的农民均可投保。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保基金的效益,以确保资金的保值增值,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日趋完善,并和家庭赡养相结合,共同促进农村养老事业健康发展。

4、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家庭养老仍是我市大多数老年人的首选方式。我们依托农村社区建设,积极开展社区养老服务,设立了家政服务中心和医疗服务中心,将一些原来由家庭承担的事务性工作纳入服务范围,八桥镇和英雄、广宁等社区利用

党员、老年协会班子成员及邻里,采用结对的方式,给高龄老人、残疾老人、空巢老人等予以生活照料、清理卫生等服务,为居家养老服务作了有益的探索。

10.关于改善农村干群关系的调查与思考 篇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小康的重大举措。而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局中的重点和难点,我县作为典型的贫困山区县,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如资金投入难保证,人才难解决,环境难保护,陈规陋习难根除。因此,调查研究并设法解决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困难和问题意义重大。

一、我县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环境和条件恶劣。一是地理劣势。我县境内绝大多数地区为山区,群众常说“看到屋,走得哭”,真实地反映了我县沟渠纵横、山多坡众的地理特征,这一特征使农业生产生活异常困难。二是土壤贫瘠。我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可耕种土地极少,同时随着近些年矿业开发和城市建设占用土地等原因,此问题更加突出,同时可耕种土地依然土壤肥力差、保水能力弱等问题,不少地方仍沿袭刀耕火种,产出效益低。三是自然灾害频繁。由于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的原因,我县境内山洪、干旱、风雹、地质滑坡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相对较大,由于投入和保护力度不够,很多地区缺乏防灾抗灾的基础设施,导致农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偏弱,许多乡镇的农民依然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四是人居分散。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制约,我县大部分人口多依河或者是在山谷平地中散居,人口密集度不高,以******为例,就存在*******几十个人口只有几百人的沟沟叉叉,人居极为分散。

(二)社会服务体系不到位。一是基础建设落后。由于历史原因,我县很多地区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问题比较严重,仍然存在吃水难、上学难、行路难等问题。二是社会保障不完善。虽然我县经济在近几年

1得到较大程度发展,但是很多群众收入较少、交通不便,使得大多数农民生了病也是硬撑,小病酿成大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突出。三是文化生活匮乏。由于缺少相应的软硬件配套导致很多农民看书难、看戏难,文化生活的极度匮乏,使封建迷信、赌博等乘虚而入,败坏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四是城乡人民权利不平等。由于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为了阻止农民进城找工作,实行了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使农村人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民在教育、就业、卫生、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受到与城市人不平等的待遇。这个问题至今并没有真正解决,在我县乃至全国还都极为突出,现在农民进城打工还是受到同工不同酬的歧视,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增收和生活改善,同时又造成了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三)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县绝大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部分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起建设新农村的重担。同时,农民培训机制在贫困山区难以建立,有培训点也是流于形式,使农民的发展技能、思想水平与新农村还存在较大差距。山区农民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和党员干部的事,争取政府下拨资金踊跃,自己出资出力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不高。

(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由于村自然经济成份较重、农户经营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信贷困难、农资产品价格偏高等原因,导致农民依靠农业很难实现增收,往往出现一年耕种下来入不敷出的现象,农民增收仍然十分缓慢。由于自然、地理、历史和人口素质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山上农田水利设施难以配套,交通状况极差,雨天山体滑坡时有发生,村民缺乏教育,整体素质偏低,群众生产生活困

难,这一现状是制约新农村建设最为突出的矛盾。

二、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抓组织,发挥党员干部作用。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建设一个富有战斗力的村级班子,一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干部队伍。一是要建好村支部。最近一段时间,我县关于村“两委”换届的上访频率不断加大,从侧面反应了我县很多村“两委”班子存在团结群众能力差、带动致富能力差等问题,不能缺的广大群众的信任,因此建设一支战斗力强的村“两委”班子,真正将那些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不仅能够带领群众致富,同时也能解决好农村稳定问题。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我县很多自然村在村“两委”经常出现“一干到老”的现象,同时很多村支部书记,在发展农村党员时为了自身利益往往排斥有能力、有知识的年轻人入党,导致许多想为村民干事的有识之士不能够作为村干部储备,因此建议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健全选拔培养机制,把优秀村民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和村级后备干部,解决村干部接班人问题。三是完善干部激励机制。为提高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应健全村干部工资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完善村干部正常离职后一次补发补贴机制,积极探索村干部“职业化”及养老保险制度的新途径,使村干部在政治上有盼头,工资上有保障,正常离职后有依靠,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

(二)抓规划,引导科学有序发展。我县的现状决定了我县新农村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因此,必须从我县实际出发,从制定规划着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一是科学制定区域规划。对地理特征基本相同,经济发展基本一致的乡镇制定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对发展定位、村庄布局、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战略研究,突破自然村界限,科学编制村庄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社会公共事业发展规划。二是统筹制定村域建设规划。突出我县各个乡镇的特色,找准每个村的优势和劣势,合理确定村庄规模,统筹规划产业方向,村庄布局、服务设施和住宅布点,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三是妥善把握规划制定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要突出农民的主导地位,认真听取农民建议;要体现和谐性和包容性,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顺从山地势,做到基本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要合理确立示范点,并实行动态管理;要选好切入点和突破口,量力而行,首先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如实施安全民居建设、人畜分居和安全饮水建设等;要整合资源和项目,将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办好事。

(三)抓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树立“没有新型农民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农民教育责任制,改进教育方式,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文明村(户)评比等,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法制文明教育;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政策措施,营造新农村建设氛围,引导农民破除“等、靠、要”思想,激励农民群众发挥好主观能力作用。二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农民培训机制。要以村小学为依托,运用农民技校等形式,对农民进行种养加工业生产操作技术培训,使年满16周岁的山区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和非农领域就业技能,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守护型”农民中的种养大户、个体经营者、产业化带头人、返乡创业等进行重点教育,着力培育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从现状来看,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下一代,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教

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事业,使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得起学,都能受到最基本的文化教育。

(四)抓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建设新农村最本质、最中心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这一要求在贫困山区显得尤为迫切,因此必须采取超常手段,强化过硬措施,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探索建立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是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要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各个乡镇要立足自身,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使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二是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仍然是我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要积极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对有条件的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工资水平,同时应出台相关政策为农民工进城务工营造良好的环境,不断加大打击力度,严厉惩处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有损其群总利益的行为,确保农民工收入真正增加,社会不断地位提高。三是大力鼓励农民群众自主创业。全民参与、全民创业是富民的根本途径,富民的主体是农民,政府只能政策扶持和引导,只有把广大农民的创业热情调动起来,把广大农民的创业冲动激发出来,富民才有出路。一方面鼓励有实力的兴办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另一方面吸纳民间资本走股份合作之路、土地合作等合作之路,用活土地和资金。同时鼓励农民发展高效农业,改造传统农业,并通过组建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市场竞争。

(五)抓基础,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尽快改善贫困山区生产生活环境,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改善山区农民生产生活环境,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行分类建设。一是投资主体多元化。由于政府财力的不足,在投资方式上,应改变由政

11.关于改善农村干群关系的调查与思考 篇十一

应用文 >> 调查报告 >> 论文正文→关于依法征收农村税费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依法征收农村税费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樊和清 „发布时间:2006-3-28-

关于依法征收农村税费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近几年来,农村村提留、资金的征收难度越来越大,县财政局执行税费征收案件大幅度上升。

依法征收税费存在的问题

可以起到教

税费上交问题有多种原因,有的确实经门征收税费,就会加剧群众的对立情绪,疏远党群干群关系,削弱基层党政组织的威信,降低其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是加大农村工作的难度。强制执行税费后,群众往往把怨气发在基层干部身上,对基层干部更加不信任,不配合,结果兴修水利、结构调整等工作实施难度增大。有些被强制执行过的农户,以后村组干部再去征收税费就会碰钉子。

三是执行成本比较高。这类案件标的一般在二三千元,少的几百元,具有案件标的小、分布地域广、路难跑、人难找的特点。有时为执行一个案件,要动用车辆跑好几趟,执行费用收支倒挂。

依法征收税费难的原因

农民收入长期徘徊。近几年,由于粮食、蚕茧等大宗农产品价格下跌,粮食主产区的农民收入普遍下降。有时再遇上天气和小的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产量下降、质量低劣等,农民负担减而不轻。实际上农民负担并未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依然认为负担减而不轻,不仅要户上缴税费难。

缺乏主动履行义务的自觉性。有些农民

少数“人情户”、“钉子户”的负面影响。对少数上级领导干部的亲属,基层干部迫于工作上的关系与压力,采取缓收或少收,还有些“钉子户”死活就是不交,群众一户看一户,最终形成征收税费难。少数基层干部不廉洁行为加剧了征收税费难。有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基层干部利用公款吃喝、请客送礼盛行。有些乡村组织还截留、挪用农民上交的税费款也是造成征收税费难的原因之一。

部分农民为了达到个人的生产、生活方便或者对乡村某些工作的不满,故意向乡村干部提出不合理的过高要求或乡村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一旦这些农民达不到个人目的,就抗税抗费。还有乡村集体与部分农户有经济纠纷和债权债务矛盾,也是造成征收税费难的原因之一。

本文关键词: 依法 征收 农村税费 调查

相关文章列表:

日本土地征收及损失补偿制度

依法公正审计

我国土地征收程序的完善

分行营业网点服务状况调查与思考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调查与思考

本篇论文关键词

依法 征收 农村税费

上一篇:八年级上德育工作计划下一篇:中学政史地组教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