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苏教版教案

2024-08-07

小学科学苏教版教案(共8篇)(共8篇)

1.小学科学苏教版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交谈、查阅资料了解青春期特点;

2、能够选择适当的方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青春期知识的了解。

三、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青少年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

2、知道怎样正确对待青春期变化。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青春期变化是人体的正常发育;

2、意识到要从科学的角度看待青春期变化。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选择适当的方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青春期知识的了解。

难点:知道怎样正确对待青春期变化。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青春期特点的录像和相关资料制作成网页。

2、课前让学生分男、女生坐或和好朋友一起坐。

八、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提问:上节课我们交流了一些成长的情况,大家发现自己都在慢慢地长大了,自己的身体都有了一些变化,但这些变化我们能不能时时察觉出来?

2.小结:对,这些变化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悄悄发生的,今天我们要来继续了解我们身上悄悄发生的变化。(板书课题)

〈二〉、了解青春期的变化

1.讲述:无论是在学习、运动还是在睡觉,我们的身体时时刻刻都在生长变化。我们六年级的同学马上要告别童年,向成年人进行过渡,这一段过渡期我们叫它青春期。在这段时期,我想大家在身体上都会有一些变化。

2.谈话:你愿意和好朋友或老师说说悄悄话,交流一下近来你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吗?

3.同学自由交流,并将讨论结果作简单的记录。

4.全班交流:说说进入青春期,我们的身体有哪些明显的变化?(可以结合自己说,也可观察其它同学说)

5.教师针对性小结。

我国7——18岁青少年的平均身高的统计表

性别 年龄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男 身高121 126 131 135 141 145 154 160 165 168 169 171

女 120 125 131 136 143 148 153 156 157 158 158 158

6.谈话:请同学们观察统计表,看看我国青少年的身高从多大年龄开始增长比较快?男生和女生有没有差异?

7.小结:青春期是我们由儿童向成人过度的时期,女孩大约从10岁开始进入青春期,相比之下男孩要晚些。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形态、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8.播放青春期特点的录像。

9.谈话:青春期除了生理上会发生变化,我们的心理也会发生变化。

10.出示“青春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读一读。

11.提问:近来你有没有这方面的心理变化?

12.小结:刚才我们一起说到的、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十分正常的生理现象,同学们不用害羞、不用害怕,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些事情。

〈三〉、讨论如何对待青春期变化

1.谈话:青春期是人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青春期我们要注意些什幺?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教师对学生提到的问题进行小结,没有提到的方面进行补充,并板书。(青春期注意点:加强营养 保证睡眠 注意卫生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穿戴合适的衣物 保持良好的情绪) 〈四〉总结延伸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提问:进入青春期后,我们就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大人”了,你觉得当孩子好,还是成人好?为什么?

3.谈话:关于青春期,你还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为了帮助大家了解更多的有关青春期的知识,顺利度过这一时期,你们可以上网浏览一下,也可以查阅有关资料。

4.学生上网浏览有关内容。

5.汇报:你又有什么收获?

九、教师小结。

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青春期的身体发育表 见第5叶i

十、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出一张有关青春期知识的手抄报。

2.小学科学苏教版教案 篇二

《愉快的梦》是一首优美抒情的日本儿童歌曲, 它描绘了孩子们神奇的梦境, 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生活、对自然景象的认识和丰富的想象。由两个乐段、4小节组成, 结构十分规整。其中歌曲和谐的二声部合唱是本课的重难点。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 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 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 突出个性的发展, 重视音乐实践。

教学目标

1.创设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景, 努力营造体验歌曲情绪, 表现歌曲的环境。

2.学习用悠长的气息, 轻柔优美的声音、有表情地歌唱, 表现歌曲美丽恬静的意境, 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3.学习在歌唱时突出6/8拍节拍特点, 运用二声部的合唱形式表达歌曲情绪, 丰富学生艺术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歌曲《愉快的梦》的旋律尤其是二声部的教学以及情感的启发、引导。

2.学习6/8拍节拍特点。

教学难点

1.歌曲旋律中的二声部教学, 及情感的启发与引导。

2.6/8拍强弱的韵律把握。

教学准备

1.歌曲《愉快的梦》动画课件。

2.合唱部分谱例。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礼

师用欢快的, 优美的, 滑稽的三种不同的情绪来问好, 生作出响应的情感呼应进行问好。这样一上课, 就将学生带入音乐情感中。

二、看手势唱一唱

1. 和谐、自由的DO、MI、SOL:

师在琴上给出DO、MI、SOL音后, 生看师的柯尔文手势脱离琴唱这三个音, 当师的手面向大家打开时, 生可以自由选唱其中一个音, 同时, 注意聆听整体的声音, 当师再将手面向大家打开时, 生就得换一个音唱, 还要注意听整体的声音;当师恢复柯尔文手势时, 生就齐唱手势音。这样给学生一个创作与合作的空间, 使训练也显得有趣。

2. 手势唱谱:

C.出示这两条旋律。

D.将这两条旋律合起来唱一唱

师:这么优美的旋律好像是在梦中一样?那么老师现在就做一个梦, 看表情, 请大家猜猜老师做了一个怎样的梦, 是欢快的、美丽的、忧伤的、奇怪的、还是可怕的?并用A旋律表现出来。

三、新授

1. 导入:

师:刚才我们用声音表现了各种各样的梦, 接下来请你听一听一个日本的孩子他梦到了些什么呢?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梦?听完后请你告诉我。

2. 初听音乐。

生:神奇而愉快的梦。

3. 师:听了这首曲子, 有熟悉的感觉吗? (前面唱过旋律)

4. 复听 (带合唱) 。

师:让我们闭上眼睛, 再次跟着优美的音乐进入他的梦乡……你觉得在这个梦里哪里是他最愉快的地方?请在这个地方举一下手来告诉我一下?

5. 再听 (不带合唱) 。

师:我拿掉一个声部, 请你再次闭上眼睛感受愉快感增强了还是削弱了。请你用手势示意, 双手上举表示增强, 双手下压表示削弱

6. 复听。聆听两声部的和谐、均衡效果。

7. 用“LU”哼唱齐唱旋律, 体会轻柔、连贯、优美的声音。

8. 视唱旋律 (跟琴) , 强调强弱规律。

9. 念歌词, 体会情感, 强调惊喜的呼喊声。 (强调轻声、高位子)

1 0. 唱歌词, 随琴一起, 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小纸船, 一边唱一边晃, 体验6/8拍的韵律。

1 1. 分析歌词内容, 前半部分优美的, 后半部分愉快的, 结束句是渐弱的。

1 2. 有感情地合唱歌曲。

四、表现梦境

要求:1.用声音表现由平静———滑稽———恐怖———欢快的梦境变化过程

2. 可以用独唱、齐唱、合唱的表演形式

3. 可以自由组合、但要有序、时间三分钟

五、课堂小结

师:虽然做梦很虚幻, 但是如果人类没有梦的话, 那我们到现在还没有飞机, 也没有电视机, 更不用说电脑啦, 飞船啦等等。所以做梦是一件好事, 但是做了梦之后, 如果你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它, 让它美梦成真, 岂不是更好吗?所以, 大家从现在开始就努力, 为了能让你美梦成真, 加油吧!让我们一起带着美丽的梦走向你们的将来吧! (随音乐出教室。)

教学反思

一、注重音乐对话, 回归音乐教学的真谛

音乐是一种表现的艺术, 它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各种音乐要素充分地表达人们的内在感受。但是, 当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 却往往容易忽略这个因素。教学中猜老师做的梦, 不是让学生用语言表现, 而是用声音体现出来。

二、注重听觉能力的培养, 落实音乐教学的目标

对音乐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而言, 听觉能力的训练是基础中的基础。体现在:

A.手势唱谱教学, 这是音乐教育的自然基础。法国诗人舒巴尔特说过“人的喉咙是创作的第一最纯洁的、最卓越的乐器。”正如舒曼给学习音乐的学生的忠告那样:“即使你有一点嗓音也要力图不用乐器的帮助来视唱, 这将增进你的听觉的灵敏度。”

B.在歌曲教学中5次不同要求的听, 感受对比单声部与二声部张力的变化对情绪的作用, 使学生有效地利用听觉去感受和理解音乐, 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

三、提高审美体验, 注重音乐实践

A.看手势唱和谐、自由的DO、MI、SOL这一教学环节, 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 突出个性的发展, 给学生一个创作与合作的空间, 同时注意聆听, 重视了音乐实践。

B.念歌词, 体会情感, 强调惊喜的呼喊声。 (强调轻声、高位子) 在这个环节中, 把歌曲中出现的演唱技巧有机的渗透到音乐活动之中,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歌曲, 感受歌曲情绪。

3.小学科学苏教版教案 篇三

关键词:旁白;科学认识;提示

“旁白”是书籍中较为常见的内容,其在高中数学教材中也有着不小的比例。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基于新课改的精神,把握新课改的本质,在教材中设计了旁白,通过旁白实现了对正文知识的补充与延伸,同时增强了数学学习的知识性与趣味性。

而高中教师往往忽视了旁白的作用,也没有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旁白,也就没法发挥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的效力。因此,为了落实新课改精神,为了把握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的精髓,众多教师对教材中的旁白开始研究。

基于此,本文在此对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旁白进行科学认识,以期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一、旁白能够对特定的知识进行诠释

从本质上说,书籍中的旁白往往是对正文内容的解释和引申。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旁白,同时也具有这种作用,其能够对特定的知识进行讲解,以此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拓展学生知识面的目的。

例如,在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教材第53页中的旁白就是针对利息中的复利进行的解释,其明确地写到:复利是把前一期利息和本金加在一起作本金,再计算下一期利息的一种计算利息的方式。

如果没有对白,学生就无法对复利进行了解。这就极其容易让学生觉得教材中的内容无法被理解,甚至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现实生活脱节。而通过教材中的旁白,学生就能够对复利的意义进行理解,其所起到的作用是两方面的。

一方面,通过旁白学生学到了课本外的知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发展。另一方面,学生能够通过旁白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实效性,进而引导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对数学产生探索欲。

二、旁白能对学生进行提示

同时,苏教版在高中数学教材中设置的旁白内容还能够对学生进行提示,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为学生归纳更好的学习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教材第67页中的旁白指出:在比较不同底的对数值的大小时,如果不能直接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来比较,那么可以通过中介值间接地比较大小。

该旁白是针对本页中例二所给出的,例二的例题正是比较不同底的对数值的大小。由此可以看出,该旁白给了学生提示,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对数值的比较。

通过旁白,学生不但学会了一种更有效的对数值大小比较方法,更关键的是这种方法对学生起到提示的作用。首先,学生学会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不但能够被运用在对数值大小的比较上,还能够运用在其他方面,这就能够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多思考、多探究,寻求更高效的解题方法。

其次,教材通过旁白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即逐渐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经过旁白的提示后能够发现,利用中介值进行对数值大小的对比不但高效而且正确率更高。此时,学生经过思考后可以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可以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因此,学生就会产生一定的创新意识,为了能够寻求更高效的解题方法,学生就会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创新,逐步打破传统思维的限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旁白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另一方面,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通过旁白能够引导学生对数学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进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建构知识,获得能力。

在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拥有很多类似的旁白,例如,正切曲线拥有哪些主要特征?你能使用余弦线做出余弦图像吗?向量的数量积满足结合律吗?

这些旁白都是提问的形式,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学生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不难看出,这些提问都是建立在课本基础内容之上的,能引导学生对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进行探究。

通过旁白,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就是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一方面,学生对提问产生一定的兴趣,进而怀着一定的热情进行主动积极的学习,这就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

另一方面,旁白能够让学生对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生也能够在学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这对于学生未来的高数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在人教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其内容更能够反映当代的教育理念。旁白作为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的一个重点,其对于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对学生的促进作用也不可忽视。这就需要众多高中数学教师正视教材中的旁白部分,努力发挥其功能和效力,才能够真正贯彻新课改的要求,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全面提效。

参考文献:

[1]刁仁峰.对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旁白”的科学认识[J].考试周刊,2013(85).

[2]董入兴.对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旁白”的几点认识[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8(07).

4.小学科学苏教版教案 篇四

shh

1.1 小小科学家

一、教学目标

1.做滚小球实验,并能有所发现;

2.认识到不仅科学家能做科学研究,小学生也能做科学; 3.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科学家的工作,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难点:通过滚小球实验,认识到我们也能做科学。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钢珠、斜坡板、绒布

四、教学过程

(一)师生讨论:科学家是做什么的?介绍科学家的工作。

(二)师生实验:做滚小球的实验,带学生体验实验的过程。

(三)小组交流:拓展一: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

(四)视频实验:拓展二:三个生活小实验视频:吹乒乓球、电线圈、干冰。

(五)教师讲述:科学家已经找到了许多问题的答案,比如大树是怎么长高的?(这与组成大树的细胞有关,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带来了大树的不断成长)闪电是怎么发生的?

(六)教师讲述:还有很多问题还没完全找到答案,比如地球里面有什么等等。

(七)课堂小结

五、教学反思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shh 参考资料: 闪电

闪电是云与云之间、云与地之间或者云体内各部位之间的强烈放电现象(一般发生在积雨云中)。

通常是暴风云(积雨云)产生电荷,底层为阴电,顶层为阳电,而且还在地面产生阳电荷,如影随形地跟着云移动。正电荷和负电荷彼此相吸,但空气却不是良好的传导体。正电荷奔向树木、山丘、高大建筑物的顶端甚至人体之上,企图和带有负电的云层相遇;负电荷枝状的触角则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地面。最后正负电荷终于克服空气的阻障而连接上。巨大的电流沿着一条传导气道从地面直向云涌去,产生出一道明亮夺目的闪光。

一道闪电的长度可能只有数百米(最短的为100米),但最长可达数千米。闪电的温度,从摄氏一万七千度至二万八千度不等,也就是等于太阳表面温度的3~5倍。闪电的极度高热使沿途空气剧烈膨胀。空气移动迅速,因此形成波浪并发出声音。

珍妮·古道尔

珍·古道尔(英国),在世界上拥有极高的声誉的动物学家,致力于野生动物的研究、教育和保护。她二十多岁时前往非洲的原始森林,为了观察黑猩猩,度过了三十八年的野外生涯。她奔走于世界各地,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地球的环境。

关于著名动物生态学家珍·古道尔(Jane Goodall)的经历,说来非常动人。古道尔1934年4月3日出生于伦敦。她从小痴心于动物,爱读杜立特写的动物故事书。她知道非洲的哺乳类动物最丰富,很想到那里去。她没有钱,就去当女招待和女秘书,攒足了旅费钱就启程到了非洲的肯尼亚。

古道尔一到肯尼亚,就去找著名的猿人类考古学家路易斯·里基(Louis Leakey),向他要求给她个和动物打交道的工作。里基在一次保护野生动物的考察旅行中,不经心地考验了她对野生动物的知识后,同意请她当他的助理秘书。后来又看到她要和动物为伍的立志很坚,就派她到坦桑尼亚去观察野生黑猩猩群。这是因为里基认为黑猩猩在动物中与人的亲缘最相近似,它的基因组有98%与人类的相同,通过过黑猩猩生态习性的观察,可以为人类的远祖情况提供线索。这是1960年的事,古道尔芳龄26。

里基为什么同意一个年轻的姑娘去观察黑猩猩的群体呢?除了古道尔的恳切要求外,他认为以考察灵长类动物的群体生活习性而论,女性的考察员对那些雄猩猩的威胁可能远低于男性的考察员,从而使考察工作更为可行。结果表明,里基的理论是正确的。

当地的土著人告诉她有人曾在爬一棵油棕树时被一只雄猩猩从树顶趋下来撕破了脸庞挖去了一只眼睛的可怕经历。但是她不被这则故事所吓倒。她一天又一天轻手轻脚地逼近黑猩猩群,她仿效黑猩猩的动作和呼叫声,使她能够和它们作一定程度的沟通,仿佛自己也是一只母猩猩。她惊人的耐心终于获得了黑猩猩群的信赖,为它们所接受,融入了它们的群体之中。

她在坦桑尼亚建立了“刚比河研究中心”。在对黑猩猩群所进行的长达30年持久不懈的观察研究工作中,她还陆陆续续地发现在这个刚比群体中的个体间形形色色的交互关系和生态习性。她观察到了在母子间和兄弟姐妹间的情爱情景,观察到了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shh 它们在雨中跳舞的欢乐情景,观察到了在性爱活动中雄猩猩轮流和母猩猩做爱并不争斗的情景;可是也观察到了上下间的制服和敌手间的仇恨情景,观察到了一只四岁的母猩猩虐杀了几乎全部新生猩猩的疯狂情景,任何有使结果产生偏倚的行为,都必须尽量避免。在生态学的观察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避免对被观察动物产生影响的行为。因此古道尔认为她把香蕉给黑猩猩吃这桩事犯了大错,为此而后悔不已。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奖)

袁隆平(1930.9.7-)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 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2017年7月,任青岛海水稻学院首席教授。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shh

1.2 小小工程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简易材料自制一个铅笔加长器,并对设计制作的产品不断改进,力争做到更好;

2.通过交流工程师的杰作,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程师的发明制造; 3.知道工程师是设计、发明、制造产品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工程师是做什么的,经历制作一件物品的过程;;

难点:认识工程师的工作与科学家的工作是有区别的,工程师重在设计、发明、创造。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短的铅笔头、吸管、小木棒、一次性筷子、废旧纸张、剪刀、胶带等。

四、教学过程

(一)师生讨论:工程师是做什么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一样吗?介绍工程师的工作。

(二)教师展示:工程师的杰作。

(三)小组交流:工程师的杰作有什么特点?荷花,石头等是不是工程师的杰作?

(四)比较一下,科学家和工程师有什么不同?工程师和科学家往往容易混淆。科学家努力探索大自然,以便发现一般性法则,工程师则遵照此既定原则,从而在数学和科学上,解决了一些技术问题。科学家研究事物,工程师建立事物。科学家探索世界以发现普遍法则,但工程师使用普遍法则以设计实际物品

(五)学生实验:学做工程师:小组合作,做一个铅笔加长器。

(六)学生展示:各小组展示铅笔加长器,并比一比各小组的加长器有什么不一样的。

(七)课堂小结

五、教学反思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shh 参考资料: 巨石阵

巨石阵由巨大的石头组成。它的主轴线、通往石柱的古道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阳,在同一条线上;另外,其中还有两块石头的连线指向冬至日落的方向。这个巨大的石建筑群位于一个空旷的原野上,占地大约11公顷,主要是由许多整块的蓝砂岩组成,每块约重50吨。

巨石阵不仅在建筑学史上具有的重要地位,在天文学上也同样有着重大的意义:它的主轴线、通往石柱的古道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阳,在同一条线上;另外,其中还有两块石头的连线指向冬至日落的方向。因此,人们猜测,这很可能是远古人类为观测天象而建造的,可以算是天文台最早的雏形了。

巨石阵的主体由几十块巨大的石柱组成,这些石柱排成几个完整的同心圆,巨石阵的外围是直径约90米的环形土沟与土岗,内侧紧挨着的是56个圆形坑,由于这一些坑是由英国考古学家约翰·奥布里发现的,因此又叫“奥布里”坑。巨石阵最不可思议的是石阵中心的巨石,这些巨石最高的有8米,平均重量近30吨,更有重达7吨的巨石是横架在两根竖起的石柱上。

最近公布的消息称巨石阵下方存在15处未知的纪念碑体。科学家之所以给出这个结论是因为传感器探测到巨石阵下方存在物体,存在大量人类活动的痕迹,比如宗教仪式,古人将太阳的升起、落下与某种仪式结合起来,以供当时的人们“朝圣”。

几千年来,人们无不感叹巨石阵的壮观,其代表了人类一个地区性文明,其建造的目的仍然是一个迷,最新探测到15处未知的遗址使得巨石阵更加神秘莫测,考古学家认为这些证据表明巨石阵围成的区域是一个异教徒仪式区,这是4000多年前人们进行活动的场地。早在1620年,科学家就在巨石阵附近挖掘到一些牛头骨,还有一些煤燃烧后留下的痕迹,碳测定年代表明,巨石阵建造于公元前2600年,这暗示巨石阵可能是一个与逝者有关的宗教活动场所。

进行这项研究的是伯明翰大学的考古学家,研究小组对巨石阵周围地区进行大规模排查,对将近6平方公里的面积进行探测,考古学家试图找到巨石阵地下是否存在一些重要的线索。2009年,地球物理学家使用磁探仪扫描巨石阵周围区域,探测到未知的结构。虽然巨石阵是一处重要的风景名胜,但却记录着4000多年前人类的活动情况。2003年,伦敦大学研究人员迈克·帕克皮尔森也发现了一些动物骨骼和工具,这些证据都暗示巨石阵是一处集宗教活动、权力、死亡于一体的“圣地”。

那么巨石阵是如何建造的呢?目前没有人知道当时的人们凭借何种手段建造了巨石阵,不过科学家也得出了几种可能的方法,或多或少地解释了如何移动如此重的石头,但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解释。科学家发现巨石阵与太阳的关系最大,从某个方向看,正好是夏至日出日落的位置,换一个方向就是冬至日出日落的位置,说明古人通过巨石阵来证明他们对太阳的运动观察已久。

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区别

工程师(Engineer)和科学家(Scientists)往往容易混淆。科学家努力探索大自然,以便发现一般性法则(General principles),工程师则遵照此既定原则,从而在数学和科学上,解决了一些技术问题。科学家研究事物,工程师建立事物。科学家探索世界以发现普遍法则,但工程师使用普遍法则以设计实际物品。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shh

1.3 上好科学课(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科学教室与一般教室的不同;

2.通过比较水多少的活动,认识到科学课上要遵守规则; 3.参与制定上好科学课的规则,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则。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定科学课的规则并在活动中遵守规则; 难点:能够在活动中有规则意识并主动遵守。

三、教学准备

不同形状的水槽,染色用的染料,有刻度的瓶子,抹布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活动:参观实验室,认识实验室,熟悉实验室的环境

(二)师生交流:实验室与普通教室有什么不一样的?猜想一下,为什么不一样呢?

(三)小组讨论:如何比较两个水槽里水的多少呢?有哪些方法?

(四)师生交流:我们在实验室做实验时应该遵守什么规则呢?

(五)实验分组

(六)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小组实验:比较两种水槽里水的多少。

1.回顾实验室规则,提出总体实验要求 2.讲解实验,演示实验,提出具体实验要求 3.小组实验,教师巡视

(二)学生小结:在实验室里应该怎样做?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规则?在刚刚的实验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相互合作?有没有人争抢实验器材?小组里的声音是不是太大?有没有将桌子上搞得到处是水?实验之后有没有收拾好器材?

(三)课堂小结

五、教学反思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shh 参考资料:

小学科学实验室规则

1.实验课前,教师应准备好实验仪器和材料。学生按要求入座后,不准随意走动或乱动桌上的一切实验器材和材料。教师要向学生宣布课堂纪律,讲清实验的目的和方法,示范操作程序。

2.学生进行实验时,要按教师要求的方法、步骤进行操作,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注意安全,一切实验材料不能入口。在实验中若发生意外事故立即报告教师处理。4.爱护仪器和实验材料,节约用水和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和材料未经教师许可不能带出实验室。

5.实验完毕,在教师的指导下清点好实验仪器,归还原位,妥善处理废物并做好清洁,经教师许可才能离开实验室。

6.实验课完成后,教师应做好实验登记工作。

实验教师职责

1.热爱实验教学管理工作,执行学校实验教学工作计划,参与实验教学,负责实验室管理。服务教学,尽职尽责,努力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

2.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本学科基本知识,提高自身的实验操作能力,协助教师辅导学生的分组实验和课外活动。

3.实验教学管理人员应熟悉实验仪器设备的规格、型号、构造、原理、用途及使用、保养、维修方法。做好仪器开箱、验收、入账工作,填好仪器柜卡,做到账、卡、物相符。做好对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维护和登记工作。

4.实验教学管理人员根据实验教师开出的实验通知单,应提前做好实验教学器材的准备工作,认真做好对每次实验的登记。做好对废液的收集处理及易损实验材料的补充工作。

5.做好实验室、仪器室保洁和安全工作,做好火灾、爆炸、灼伤、中毒等事故防范和处理工作。做好防盗、防潮、防尘工作。

6.学期结束时写好实验工作总结,作好各项统计,作好本学科的仪器清理工作,提出下学期实验工作计划和所缺实验仪器和实验用品的申请计划。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shh

2.1 认识感官(两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与同伴相互指认眼、耳、鼻、舌、皮肤的活动,说出它们都是感觉器官(感官);

2、知道动物也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并且有些动物的感官很灵敏;

3、在用感官观察的活动中,尝试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利用感官观察,可以获得关于事物的很多信息;

难点:能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各种声音的片段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交流:我们是如何认识世界的?认识我们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肤五种感官,相互指一指,这些器官在哪儿?

(二)教师提问:这些器官能帮我们感知哪些信息呢?

(三)学生活动:找不同、课本找动物两个活动,认识眼睛帮我们感知颜色、花纹、形状等。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师生交流: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二)学生活动:用耳朵听,你听到了哪些声音?耳朵帮我们感知声音的音调、音色和响度。(游戏:猜猜我是谁)

(三)学生讨论:鼻子和舌头,以及能帮我们感知什么信息呢?

(四)学生活动:皮肤呢?摸一摸桌子、椅子和地板,能感受到粗糙与光滑,摸摸金属制品和木制品,感受到冷与热。

(五)教师讲解:有些动物的感官特别灵敏,如狗的嗅觉,鹰的视觉和猫的触觉。

(六)课堂小结

五、教学反思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shh 参考资料:

感官

感官是感受外界事物刺激的器官,包括眼、耳、鼻、舌、身等。大脑是一切感官的中枢。眼睛是视觉,耳朵是听觉,鼻子是嗅觉,舌头是味觉,身体各个部位是触觉。人体的五大感官为人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除了熟知的五大感官外,还有另外的感觉系统在发挥着作用,比如保持身体的平衡,饥饿的感觉等,有约20多种感觉系统。

狗的嗅觉

有关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嗅觉细胞只有500万个,覆盖着鼻腔上部黏膜的一小部分,面积仅有5平方厘米左右;而狗的嗅觉细胞大约为12500~20000万个,有的品种数量还要多,例如一种牧羊狗的嗅觉细胞竟达22000万个嗅觉细胞,这些嗅觉细胞在鼻腔上占的面积达150平方厘米左右。

狼狗的嗅觉灵敏度比人高出40倍以上,而且其鼻孔长而大,适合于分析空气中的微细气味,有的嗅觉极为灵敏的品种,其嗅觉甚至比人灵敏100万倍以上。

鹰的视觉

老鹰的眼睛视野十分开阔,它既是远视眼又是近视眼,观察物体的敏锐程度在鸟类中名列前茅。老鹰的眼部有两个中央凹面,视锥细胞的密度大约是人眼的六七倍,所以鹰的视力比人灵敏得多。老鹰在2000多米的高空俯视地面时,能从许许多多移动的景物中发现小动物,并能不断调节视距和焦点,以看清更多的细节,帮助它准确无误地捕获猎物。

猫的触觉

猫咪、是一种感觉灵敏的动物,它们对外界变化,会快速作出反应。下面我们看一下猫咪的触觉,即猫咪通过被毛及皮肤感知触压的轻重、冷热和疼痛。

鼻端和脚垫的触觉:无毛的鼻端和脚垫特别敏感。猫常用它的鼻端去感触物体的温度和小块食物,并借助舌的帮助,来分辨食物的味道和气味,以便能免选择自己口味的食物。脚垫常用来感触不熟悉物体的性质、大小、形状和距离。人们时常可以看到猫抻出一只脚,轻轻地拍打物体,然后把它紧紧地触压,最后用它的鼻子帖紧物体进行嗅闻检查。脚垫还能感知颤动,甚至能通过脚垫像耳朵一样听声音,正因为这样,猫特别害怕对它脚垫的颤动。

胡须和被毛的感觉:胡须是猫的触觉器官中最敏感的器官,长在上唇上端的胡须,稍微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shh 撞物体即有反应。在黑暗中,胡须具有雷达的作用,能很快感觉到眼睛看见的东西,并能马上采取行动,避开或追捕所感触到的物体。许多科学家认为,猫的胡须是通过空气中轻微压力的变化来感知别的物体,将胡须剪掉,将妨碍猫的捕猎本领,尤其是在黑暗的夜里。猫的睫毛也有类似的作用。猫前肢腕关节背部的毛,触觉也特别敏感,这是食肉动物特点,因为它的前肢用来抓捕猎物。猫是属于天生好洁的动物,经常将身上的被毛整理得很干净,整理好的被毛,可以作为敏锐的触觉器。

与疼痛感相比,猫咪的温热感更加灵敏。猫的皮肤上含有温冷感受器,以便感知周围环境的温寒,寻找最温暖地点睡觉或天冷时卷曲身体。但是,猫的身体对疼痛感觉相对差些,温度超过52℃时,它才感觉疼痛,因此它们能蹲在人感觉很热的炉子上,甚至常常烧坏了被毛才有感觉。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shh

2.2 感官总动员

一、教学目标

1.说出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

2.在活动中,尝试发现并交流事物更多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全面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 难点:能动用各种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蜡烛、火柴等

四、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回忆我们认识世界的器官(感官)及作用: 眼睛:视觉,看颜色,形状等; 耳朵:听觉,听音调,音色等; 鼻子:嗅觉,闻香味,臭味等; 舌头:味觉,尝酸的,甜的等; 皮肤:触觉,感觉冷,热的等。

(二)学生活动:观察点燃前后的蜡烛,尽可能多地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点燃前后,触觉、视觉、嗅觉)

(三)学生活动:讨论爸爸妈妈是如何选西瓜的?(视觉:看看纹路是否清晰

听觉:听听声音是否清脆 触觉:掂掂轻重是否合适

闻一闻,尝一尝)

相关视频

(四)课堂小结

五、教学反思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shh 参考资料:

怎么挑选好西瓜

炎炎夏日如何挑选到称心如意又红又甜的成熟西瓜呢?本文将系统详尽的教你如何挑选一个好西瓜,只要你按照下面的方法一定可以的:

1、看瓜皮:花皮瓜类,要纹路清楚,深淡分明,西瓜纹路整齐就是好瓜。颜色最好挑青绿色,不要雾雾白白的。黑皮瓜类,要皮色乌黑,带有光泽。一般西瓜直条斑纹间隔要宽,横斑纹要密,表示西瓜生长状况良好,成熟度足够。

2、看瓜藤:瓜藤若是直直的一条线,就不要,但若是卷曲圈起来的,就很甜。瓜藤部位向里凹入,藤柄向下贴近瓜皮,近蒂部粗壮青绿,是成熟的标志。瓜藤主蔓称母蔓、分枝后称子蔓,再分枝称孙蔓,母蔓所结的瓜藤呈弯曲状,子蔓或孙蔓较直,因母蔓的养分供应最足,所以最香甜最好吃。

3、看瓜脐:瓜脐越小越好,相反的,瓜脐越大皮越厚,越难吃。瓜脐窄小紧缩,代表施肥管理与果实发育良好,甜度与口感较佳。要挑瓜脐较平的,瓜脐凹陷可能是冷天着果,瓜皮厚硬,能食用的瓜肉少,越凹陷肉越少,西瓜果形越大,瓜脐凹陷越明显。可用手指压脐部附近,若有弹性代表成熟,若压起来较硬,表示尚未熟或瓜皮过厚,瓜肉较少。

4、摸瓜皮:用手指摸瓜皮,感觉瓜皮滑而硬则为好瓜,瓜皮粘或发软为次瓜。触碰西瓜表皮的绿色斑纹,垂直摸起来有凹陷感,表示全熟,若瓜蒂翠绿可马上享用,但若瓜蒂干枯或已无瓜蒂,表示过熟。

5、听声音:熟度刚好的声音类似拍打大肚腩,声音较低,若声音如拍头,表示不够熟。一手托住瓜尾,另一手水平轻拍西瓜腰部,若听起来沉闷且带有震动感,表示已成熟,水分充足。发出“咚、咚”的清脆声,托瓜的手感觉有些颤动,是熟瓜。发出“突、突”声的是成熟度比较高的。发出“噗、噗”声,是过熟的瓜。发出“嗒、嗒”声的是生瓜。

6、掂:成熟度越高的西瓜,其份量就越轻。一般同样大小的西瓜,以轻者为好,过重者则是生瓜。看看头尾两头大小要一致,质量好的椭圆瓜种,应该要两头大小差不多,若呈现头小尾大的柚子形,代表质量较差;圆形瓜种的瓜形则要接近圆形,若像木瓜一般表皮有凹凸状,则质量、味道也较差!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shh

2.3 借助工具观察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 2.会正确使用放大镜。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 难点: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等观察事物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放大镜、听诊器等

四、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我们知道鹰的视觉,狗的嗅觉和猫的触觉是人类无法赶得上的,但人类可以借助其他工具扩大我们的感官。有哪些工具可以帮我们扩大感官呢?

(二)教师介绍:放大镜,不能用放大镜看太阳

(三)学生活动: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大拇指,看看自己的指纹是什么形状的?(弓形纹、箕形纹或斗形纹)

(四)学生活动:用耳朵和听诊器分别听一听同学的心跳。(通常放在胸前靠右下方人体心脏部位。)

(五)教师介绍:认识各种观察工具:

(六)延伸视觉:单筒望远镜、双筒望远镜、显微镜、后视镜

(七)延伸触觉:盲杖

(八)延伸听觉:助听器

(九)(六)课堂小结

五、教学反思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shh 参考资料:

放大镜

放大镜定义:放大镜(英文名称:magnifier):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视距离小得多的会聚透镜。物体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正比于物对眼所张的角(视角)。

显微镜

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显微镜分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是在1590年由荷兰的詹森父子所首创。现在的光学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1600倍,分辨的最小极限达波长的1/2,国内显微镜机械筒长度一般是160毫米,其中对显微镜研制,微生物学有巨大贡献的人为列文虎克、荷兰籍。

电子显微镜

5.小学科学苏教版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用解剖的方法,利用放大镜对种子进行观察比较。

2、能用简单的语言或图画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找出种子的相似之处。

4、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种子的构造和传播方式

2、知道种子萌芽的条件

3、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开始的,应该珍惜生命,不损伤一草一木。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上节课老师请你们把种子连同“它们的家”一起带来,谁愿意给大家来介绍一下?

2、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种子。

3、教师小结:很多植物会开花结果,种子藏在果实的里面。果实就是种子的家,它们保护着种子不会受到伤害。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果实和种子。

4、板书课题。

二、种子的传播方式

1、教师朗诵儿歌《蒲公英》

蒲公英,开黄花,花儿落了把伞打。小白伞,长长把,风儿一吹上天啦。落到哪儿,哪儿安家,明年春天又开花。

要求:边听边思考,蒲公英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2、学生回答。

3、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种子的传播方式?

4、小组讨论,并记录下来。

5、汇报交流讨论结果,教师在黑板上归类。

6、观看多媒体课件演示:植物的传播方式。

三、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1、谈话:同学们,种子里面是什么样的呢?你们想知道吗?根据你们的经验,大家猜一猜:种子里面是什么样子的?

2、学生猜想,并把自己的猜想画下来。

3、提问:

(1)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种子的里面呢?(2)种子这么硬,怎么把它拨开来呢?

4、谈话: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用水泡过的蚕豆种子,下面就请大家把蚕豆种子拨开,观察蚕豆种子里面有什么?边观察边把看到的情形画在记录纸上。

5、学生观察。

6、教师巡视,鼓励学生细致地观察。为了观察得更清楚,适时提醒学生可以使用放大镜。指导学生观察蚕豆种子里面的每个部分,并适时提出一些问题:这是什么?像什么?„„

7、学生分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8、教师肯定学生的发现,可将部分学生画的图贴在黑板上。

9、提问:其他种子里面是不是也和蚕豆种子一样呢?拨开其他一些种子看看,里面有什么?

10、学生观察。

11、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12、小结:花生、大豆、葵花子的种子和蚕豆种子的结构是很相似的。其他种子里面基本也是这样的。

四、开展研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

1、谈话:刚才我们已经观察了种子里面是什么样子的,那么如果把这些种子放在泥土里,是不是都能长成植物呢?你们觉得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2、学生分组讨论,把自己的猜想记在活动记录上。

3、汇报交流。

4、各组选择自己认为种子萌芽必须具备的条件,设计实验。

5、汇报交流,教师适当指明实验汇总必须注意的地方。

6、各组完善实验方案,课后继续进行实验。

第二课时

一、交流实验结果

1、谈话:上节课我们猜测了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同学们回去根据自己的猜想都做了实验,请大家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吧。

2、学生汇报交流。

3、提问:在实验过程中,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

4、学生继续交流。

5、教师小结。

二、思维拓展

1、谈话:大家通过自己的研究,已经知道了种子萌发的条件,你们还能提出哪些和种子萌发有关的、我们能研究的问题吗?

2、学生分组提问,把提的问题记录记录下来。

3、汇报交流,删除目前无法研究的问题。

4、各组选择自己想研究的一个问题,设计实验。

5、汇报实验方案,大家一起完善。

6、教师介绍观察种子萌发的方法之一。

三、课后延伸

6.小学科学苏教版教案 篇六

单元计划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宇宙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并能对搜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总结评价

2、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计算等方法整理、加工有关的数据。科学知识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环形山的形成。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第一课 登月之旅)

2、知道太阳系的构成,知道八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顺序。了解四季的成因(第二课)太阳系大家族

3、认识四季的主要星座(大熊星座和小熊星座)天空中的主要星星(北斗星、北极星)(第三课 看星星)

4、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了 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认识各种典型的航天器,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体会到科学探究需要恒心和毅力。

2、从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中体会到一种民族的自豪感。教学重点: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2、了解组成太阳系的主要天体。

3、看夜空,认识星座。

4、了解人类是怎样探索宇宙的。

5、唤起学生探索外星生命的欲望和想象力。教学难点:

1、体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2、探究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的关系。

3、利用北斗七星找北极星。

4、认识逐级加速火箭是如何摆脱地球引力的。

5、有理有据、简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课时安排:

1、登月之旅 1课时

2、太阳系大家族 1课时

3、看星座 1课时

4、探索宇宙 1课时

5、地球以外有生命吗 1课时

1、登月之旅

教学目标:

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成因。

2、了解人类对月球探索的经历。

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支撑。

4、进行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教学重点: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

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等。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课前,老师给同学们出一个小谜语: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师:这个谜语的谜底就是月亮,那么同学们欣赏过我们美丽的月亮么?

2、教师课件出示有关月亮的图片。

3、看完以后你有什么想说的么?想不想走进我们美丽的月亮,了解月亮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走进本章的第一节——登月之旅。(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谈话:月亮上有什么呢?这个问题我国古代劳动人们就想弄清楚,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只好编造了许许多多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的故事。

直到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人们能够更仔细的观察月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科学家通过各种望远镜观察月球,发现月球表面的许多地方都布满了圆形的坑,他们把它称为环形山;除此之外,月球表面还有许多暗黑而平坦的区域,称为月海。

2、提问:你们觉得这些月球表面的阴影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300多年来,科学家一直推测这些环形山是由于火山喷发所形成的。直到发现地球上被流星撞击形成的陨石坑……

(课件出示地球的陨石坑和月球上环形山的图片)

大约50年前,科学家们通过比较得出了新的推论:认为月球上的环形山可能是由来自宇宙的流星和陨石撞击而成的。(教师出示嫦娥二号所拍摄的图片)

3、模拟实验:研究环形山的形成

A、从不同的高度往沙盘里丢一些大小相同的石子。研究问题: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我的假设:与陨石下落的高低有关系。实验材料:沙盘、细沙、大小相同的石子 实验设计:(1)在盘子里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沙。(2)从不同的高度往沙盘里丢一些大小相同的石子。

实验记录:石子越高,落下时撞击的坑越深;石子离沙盘越低,落下时撞击的坑越浅。我的结论:月球上环形山的深浅与陨石下落的高低有关系。B、从相同的高度往沙盘里丢下一些大小不同的石子。研究问题: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我的假设:与陨石的大小有关系。

实验材料:沙盘、细沙、大小不同的石子 实验设计:(1)在一个盘子里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沙。(2)从相同的高度往沙盘里丢下一些大小不同的石子。

实验记录:石子越大,撞击的坑大而深;石子越小,撞击的坑小而浅。实验结论:月球上环形山坑的大小与陨石的大小有关系。

C、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研究问题: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我的假设:与陨石的大小和下落的高度有关系。实验设计:(1)在一个盘子里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沙。(2)从不同的高度往沙盘里丢一些大小相同的石子。(3)从相同的高度往沙盘里丢下一些大小不同的石子。

实验记录:石子越大,撞击的坑大而深;石子越小,撞击的坑小而浅。石子越高,落下时撞击的坑越深;石子离沙盘越低,落下时撞击的坑越浅。

实验结论:月球上环形山坑的大小与陨石的大小和下落的高度有关系。注意事项:

(1)小石子要自然下落,手松时不要用力;

(2)用手取出石子时要小心,注意不要破坏“陨石坑”的形状;

(3)为了保证实验的有效性,石子离开盘子的高度不能超过15厘米;(4)注意观察手电筒直射或斜射“陨石坑”时的明暗变化。

4、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登月工程。

(1)科学家们还发现,月球像地球的卫士一样绕地球环形,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约为27.3天。

(2)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卫星、载人飞船的登月成功,为人类揭开了月球的神秘面纱。

简单介绍:a、美国人在1969年7月20日第一次登上了月球,留下了他们的足迹。b、介绍中国的探月工程

(3)概括月球的知识。

当月亮的神秘面纱被撩开后,人们发现,月亮其实并不美丽。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液态水;月球表面温差很大,最高可达100℃,最低可降至零下170℃。有趣的是,月球上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

三、拓展

你想去月球旅行吗?设想一下,去月球旅行需要做哪些准备?

四、作业布置

完成本课同步测练考中的内容。板书设计:

古代——————近代——————现代(神话故事)(望远镜)(登月计划)补充资料:

2004年4,中国探月关键年——“嫦娥工程”启动,2007年10月24日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载着中国祖祖辈辈的登月希望,向月亮飞去。“嫦娥一号”发射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实施的绕月探测工程迈出重要一步,对于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在空间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长征三号丙火箭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把嫦娥二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探月工程二期任务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嫦娥二号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二颗月球探测卫星,是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与嫦娥一号卫星相比,二号卫星进行了多项技术改进,将验证直接地月转移发射、近月100公里制动、环月轨道机动与定轨、X频段测控、高精度对月成像等多项关键技术,为实现成功落月积累经验。

《登月之旅》 教学反思

上这节课之前,我细细研读了教学参考书,针对重难点内容进行了设计。活动导入环节通过欣赏视屏,不仅使学生在音乐和美图的欣赏中获得美感和对月亮的亲切感,同时也使学生从多角度感知人类对月亮的感情。这一环节是建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第二环节通过资料的阅读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人类认识月球的历史。远近不同距离拍摄的月球图片给学生带来了认知的方便,视觉的直接冲击使学生迅速感受到了天文望远镜的威力和科学的伟大。第三环节,通过设问引发学生思考环形山形成的原因,继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在活动中学生的假设和猜想还是很大胆的。在学生设计实验的环节中,教师的引导和细节点上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实验其实真的很简单。因为这样,所以我调整了教材的使用策略。这样做,使学生有更多自己的思考,可以自己参与设计实验,自己明确实验的要点和目标、注意事项,自己思考并总结出模拟环形山的方法。从而了解月球环形山为什么会是大小不

一、深浅不同且近似圆形的原因。这样的延伸要求看似轻描淡写、可有可无,但对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和科学探究方向的引导却起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看得更清楚”的理解上存在偏差。部分学生认为比较光亮就是清楚。所以教师的陈述还要再斟酌。

本节课给了我很大思考:在科学活动中,一个老师如何在课堂上做学生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中一些细节的处理如何把握?实验的设计如何更加科学严谨?

2、太阳系大家族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太阳系及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

2.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姿态,并且知道地球公转和自转是同时进行的。3.知道四季的成因,与阳光直射、斜射有关。

4.能够用模拟实验探究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组成太阳系的主要天体。难点:

1、了解四季成因。

2、探究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三球仪、地球仪、手电筒、温度计两支,信封若干,实验记录纸,制作太阳、地球标签,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秒表、1.5米长的细绳、橡皮塞、砝码,每组各一个。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导入: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幅美丽的星空图,你想到了什么或者你想说些什么呢?(2)帮助学生认识三类星:恒星、行星和卫星。学生面对满天繁星展开想像的翅膀,并能说说自己对宇宙天体的认识,尤其对恒星、行星、卫星三类星的认识。

(3)激趣:你们向往神秘的宇宙太空吗?你们想探索神奇的宇宙奥秘吗?让我们一起乘上宇宙飞船飞上太空来探索宇宙的无穷奥秘吧!(板书:太阳系大家族)

二、自学课文

1、大家把书翻开,自己读读45——46页,你能了解到什么知识?在不理解的地方标上问号。2、2分钟后交流。相应地对以下(第三、四、五部分)内容进行指导。

三、认识地日运动

1、(出示文中三球运动的文字资料)板书:

太阳

地球

月球

2、你知道了它们是怎么运动的。看老师模拟演示三球仪。再说说还发现了什么?

3、理解:公转周期、公转和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4、同学表演模拟地日运动,加深理解。请三位同学分别代表太阳、地球(贴上标签)模拟表演它们的运动。说说他们演得对不对?应注意地球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而且是自西向东。

四、认识四季的成因

1、观察太阳直射和斜射的差异。出示实验要求。(课前老师安排一名学生做了实验,但是结果如何呢?强调实验前温度计刻度是一样的,现在呢?)

2、思考:为什么斜放的温度高,平放的温度低呢?(斜放的温度计正对阳光,受到阳光的直射;而平放的温度计受到阳光的斜射,受阳光直射的地方温度高,受阳光斜射的地方温度低。)

3、根据这个道理,大家试着解释一年四季是怎么形成的呢?观看视频。

4、模拟四季成因实验。让一名学生手捧地球仪,地球仪倾向正北,并绕太阳公转。教师用电筒模拟太阳,照射地球仪。让学生说说太阳直射在什么地方,什么季节?

5、让学生看课件图,判断季节。

五、认识太阳系其他天体

1、根据学生交流,板书:火星、水星等。了解八大行星,恒星,卫星等,分别板书。

2、认识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你知道了太阳系八大行星,那你能说说他们离太阳由近及远排列的顺序吗?

3、让我们看一段视频,直观地感受太阳系的形成和八大行星的特点。

4、什么是太阳系?

(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运行的行星及其卫星、彗星、流星体等组成的天体系统称为太阳系。)

六、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的关系。

1、问题:我们知道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一周是一年的时间,那其他行星公转周期有多长呢?我们接下来研究这个问题。我们怎么研究呢?

2、介绍方法:问题——假设——实验——结论

3、先假设:行星与太阳距离越(远),公转周期就越(长),可以有争议,这是预测。

4、了解实验材料及实验步骤,实验要求。看了这个要求,你有什么疑问吗?教师细化要求。如:

实验员:举过头顶是为了安全、也便于观察;捏塑料管的手不要晃动,用力要均匀,不能碰到绳子,注意下面的绳长保持不变。(教师示范)

计时员,即计数员,按表时要看清橡皮塞的位置,再次转到该位置时为1圈。数到第10圈立即停表。(让一名学生演示,教师示范测量)

记录员:要及时记录橡皮塞转动10圈所用的时间。测试三次后,要计算出平均值。观察员:要观察塑料管下绳长保持不变。

5、学生实验记录,讨论发现。

6、交流汇报。小结。

7、看一份科学家测量的八大行星公转周期的资料,你发现了什么?(行星离太阳距离越远,行星的公转周期越长)。更加验证了我们的实验结论。

七、总结拓展

1、谈谈学习收获

2、课外拓展:查阅有关太阳的资料,概括相关知识。

3、看星座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恒星,什么是星座。

2、知道银河系的概况。

3、认识北斗星、北极星、大熊星座、小熊星座,能利用大熊星座的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教学重点:

看夜空,认星座。

教学难点:利用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多媒体介绍星空。

2、引导交流:看了星空有什么感想?(1)学生观察。(2)学生交流

二、建立我的星座

1、美丽的夜空中,有着数不清的星星,他们看起来眨呀眨的,古人就对他们非常感兴趣了,仔细观察后,发现了规律,并把他们分成88个区域,称为星座。你们知道哪些星座呢?

(学生介绍所知道的星座::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处女座、天秤座、天蝎座、射手座、摩羯座、水瓶座、双鱼座。)

2、这些都是古人根据神话中动物或者人物的名字命名的,我们也可以来命名啊。你们都看到哪些星星,都想给他们取个什么字名呢?

3、全班交流。(学生完成记录,并小组内交流给星座取的名字和意义。)

三、认识北极星和北斗七星的位置关系。

1、教师投影:大熊和小熊座。

2、引导认识北极星和北斗七星的位置关系。(学生观察北斗七星在四季中的不同位置。)

师补充介绍北极星和北斗七星的知识。

3、如果今夜观察,你预测一下,北斗七星和北极星的位置将是什么样?(学生了解位置和距离特点。)

4、指导学生画北斗七星,并利用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

四、指导学生做“星座”放映器

具体方法详见课本P50页。

五、了解银河系。

银河,我国民间又称为天河。它看起来像白茫茫的亮带,从东北向西南划开整个天空。在银河里有许多小光点,就像撒了白色的粉末一样,辉映成一片。实际上一颗白色的粉末就是一颗巨大的恒星,银河就是由许许多多恒星构成的。太阳是其中的一颗恒星。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在银河中有2000多亿颗。在太空俯视银河,看到的银河像个旋涡。

六、作业布置:

4、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

2、会制作多级火箭模型。

3、能够收集有关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及航天飞机的图片和资料。

4、搜集人类的航天灾难故事。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2、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了解人类走出地球的历史。

3、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4、认识各种典型的航天器。

5、了解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主要航天灾难。

6、了解我国的航天史。

7、知道中国正在进行的航天事业——嫦娥计划。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人类探索太空的自豪感。

2、体会到科学家和宇航员在宇宙探索中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

3、从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中体会到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的尊严。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收集各种神话故事、星球的图片、有关宇宙和探索宇宙的资料。

一、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在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一个广阔无边、无始无终的世界,被称为“宇宙”。宇宙里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宇宙的知识,进行“探索宇宙”的活动。(板书课题:探索宇宙)

(二)自主探索,交流汇报

1、观测太空:

教师:不只是同学们想去探索宇宙,几百年来,人类观测太空,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你知道他们是怎样观测太空的吗?

学生可能回答:用眼睛看;用望远镜;用天文望远镜等。

教师:同学们已经在课前搜集了相关的资料,你们小组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活动】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图片。教师: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以及使用的观测工具有哪些? 学生:汇报小组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活动】整理总结,精讲点拨,人类观测太空用的工具:

伽利略望远镜——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制作的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天文台的光学望远镜

射电望远镜——接收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哈勃太空望远镜

2、运载火箭

教师:人类观测太空历史悠久,真正进入太空却是最近50年的事。要进入太空需要借助什么交通工具?

学生可能回答:运载火箭;宇宙飞船等。教师点拨:需要借助运载火箭。同学们已经在课前搜集了相关的资料,小组之间互相交流一下,火箭的发展历史以及火箭进入太空的难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图片,寻求问题答案。【学生活动】汇报小组交流讨论结果。学生有可能已经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让他们展示,发言,告诉同学们自己的发现,提出自己的问题。

【教师活动】在学生互相提问解答的基础上,教师精讲点拨,总结完善。中国古代火箭——明代的神火飞鸦

1926年美国的戈达德制造的第一枚现代火箭 中国的长征系列火箭——我国的神舟5号、6号载人飞船以及嫦娥2号就是用长征系列火箭发射的。

教师:火箭要进入太空最大的困难是要摆脱地球的吸引力,否则就会被地球吸引力拉回来。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航天科学家设计出了逐级加速的多级火箭,它能够以7.9千米/秒以上的速度冲出大气层,进入太空。引导学生看课本上多级火箭图:

3、航天器

教师:运载火箭冲出大气层,进入太空,火箭逐级脱落,宇航员要在太空进行科学实验,要住在哪里?

学生可能回答:宇宙飞船里;航天飞机里;空间站里等。

教师点拨:同学们说的这些都是航天器。宇航员在太空中主要就是住在国际空间站里。国际空间站和航天飞机 我国的神舟五号

我国的嫦娥2号——2010年发射成功 科学试验卫星

先驱者10号太空探测器——1972年升空,1983年成为第一个飞出太阳系的太空探测器,2003年1月以后,它便杳无音信的飞向宇宙深处。

4、难忘的太空人

教师:有了这么多的航天器,世界上都有哪些国家的宇航员进入太空了?

我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我国早期献身于航天事业的科学家,由于他的壮举,天文学家们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环形山”。

尤里·加加林——1961年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宇宙空间的苏联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月——1969年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

神州5号航天员杨利伟——2003年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2005年神州六号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

教师: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不是一帆风顺的,教师简单介绍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上牺牲的宇航员

(三)、课堂讨论,巩固提高:

教师: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以牺牲宇航员的生命为代价去探索宇宙,你认为是否值得?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点拨:在地球资源日渐枯竭的未来,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日渐重要。现在已知浩瀚的太空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巨大宝库,载人航天事业就是通向这个宝库的桥梁。以往只有在科幻电影中才能见到的镜头,将一步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实现。人类转移到其他星球上居住和生活将不再是幻想,完全可以开发出更加美好的生活空间,来解决现在生活空间越来越拥挤的现状。到了那个时候,人类又将面临着更多新的考验和抉择。中国要想在未来占据一席之地,离不开开发太空资源的基础——载人航天技术。神州5号,神州6号,嫦娥2号的顺利升空标志着中国的国力已从经济、军事扩展到科研方面,说明中国人能真正意义上的进入载人航天领域。中国是强国,是科技强国。这也树立了五千年文明古国新的历史形象,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值得骄傲和自豪的!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感想和收获?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言,汇报总结。

(五)、课外拓展:

1、课后同学们收集各种航空灾难的资料,通过资料的搜集、通过观看相关录像来了解航天灾难史,了解人类为航天事业作出的不懈努力。

2、课后收集资料展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为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板书设计:

探索宇宙

1、观测太空

2、运载火箭

3、航天器

4、难忘的航天人

参考资料:

最古老的天文台:原始人类从实际生活需要出发,很注意对天体的观测,因此在一些文明古国,早就建立了便于从事天文观测的天文台。在古希腊文化极盛时期,埃及亚历山大城就建有著名的天文台。我国相传在夏朝就有天文台了,叫做清台,商时称为神台,周朝称为灵台。周文王时灵台建在都城封邑的西郊,台高两丈,周四百二十步。西汉时在长安城郊筑有清台,后改为灵台,上有浑仪,相风铜乌及铜表等仪器。以后历代都修建过天文台,但是这些古天文台现在都不存在了。目前世界上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天文台是公元632年建于南朝鲜庆州的天文台。我国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天文台是河南登封县的观星台。相传此处是周公测景的地方。唐朝开元年间,南宫说这里建立了石表,元代年初在石表北面建立了永久性的观象台,目前还有遗迹存在,解放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5年进行了全面维修。

万户: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火箭作动力飞行的人。美国火箭学家赫伯特?S.基姆在1945年出版的《火箭和喷气发动机》(Rockets and Jets)一书中提到:“约14世纪末,有一位中国的官吏叫万户,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可能买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一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后来“万户飞天”的故事以各种形式被广泛引用,在苏联、德国、英国等火箭专家的一些著作中,也提到了此事。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上,月球上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以纪念“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中国航天事业大事记(1956~2003):

我国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1988年4月,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开始兴建。

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我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30多年来,我国共研制发射了15种类型、51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率达90%以上,初步形成了4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目前“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的建成并投入使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5年,我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截至目前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使我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2002年12月,“神舟”4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是中国载入航天工程的第四次飞行试验,其中第一次在1999年11月,第二次在2001年1月,第三次在2002年3月。“神舟”4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飞行已为时不远。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将中国第一名航天员送上太空,飞船绕地球14圈以后,于16日6点23分在内蒙古阿木古郎草原安全着陆,航天员自主走出返回舱,状态良好。这次航天飞行任务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我国突破和掌握了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完成和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的计划和目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活动的国家!中国载人航天备忘录: 1992年9月,中国正式启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1999年11月20日,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1号发射成功。2001年1月10日,“神舟”2号无人飞船环绕地球108圈后返回。2002年3月25日,“神舟”3号无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于4月1日顺利返回,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艘完全处于载人状态的无人飞船。2002年12月30日凌晨,“神舟”4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这是“神舟”飞船在无人状态下考核最全面的一次飞行试验。2003年10月15日9时整,中国于甘肃酒泉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第一颗载人火箭,把“神舟”5号载人飞船送上太空,迈出了中国人进入太空的第一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简介: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于1981年4月12日首次飞行,是美国最老的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机舱长18米,能装运36吨重的货物。航天飞机外形像一架大型三角翼飞机,机尾装有三个主发动机和一个巨大的推进剂外贮箱,箱内装着几百吨重的液氧、液氢燃料,它附在机身腹部,供给航天飞机燃料,外贮箱两边各有一枚固体燃料助推火箭,整个组合装置重约2 000吨。在返航时,它能借助于气动升力的作用,滑行上万千米的距离,然后在跑道上水平降落。与此同时,在滑行中,它还能向两侧方向作2 000千米的机动飞行,以选择合适的着陆场地。据美国宇航局的官员介绍,一架航天飞机可以反复使用75到100次,在美宇航局42年的载人飞行史上,航天飞机在返航时还未出现过事故。“哥伦比亚”号原定2001年再次升空,但由于技术故障和航天飞机调配等原因,发射日期一直被推迟到了2003年1月16号,这是“哥伦比亚”号的第28次飞行,也是美国航天飞机22年来的第113次飞行,机上共有7名宇航员,其中有两名是女性,还有一名首次进入太空的以色列宇航员。“哥伦比亚”号本次飞行总共搭载了6个国家的学生设计的实验项目,其中包括中国学生设计的“蚕在太空吐丝结茧”实验。

5、地球以外有生命吗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条理清晰地有依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2、知识和技能:

知道一些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了解人类对探索地外生命的一些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增强了解宇宙奥秘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科学地探究未知事物,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

1.小组合作,共同收集、整理分享资料。2.引导学生科学地探究未知事物。课时安排:1节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自从人们开始研究太空以来,就一直想知道其他星球上是否有生命存在,更想知道是否有像地球人一样的高级智慧生物存在。那么,你认为地球以外有生命吗? 板书:地球以外有生命吗?

2、你知道有生命有哪些类型?地球以外指的是什么地方?

3、这些星球都是在我们的太阳系内,其实在宇宙中,还有无数个像太阳系一样的星系。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我们目前所了解的也只能是在太阳系内的一些信息。所以这节课我们主要来探索地球以外的太阳系以内的宇宙中有没有生命存在。

二、提出问题、查阅资料

1、提问:你认为有外星人吗?我们一般可以凭什么来推断地球以外的星球有生命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水、空气、阳光……

2、接下来,我们都来做一回小小的科学家,研究一下太阳系内除地球外的星球是否有生命的存在。科学研究需要一种求是、持之以恒的精神,更需要一种专注的、团结协作的态度。

要求:8个小组分别选择自己想研究的一个星球,查阅一下自己收集的资料,根据资料讨论分析一下,这个星球有没有生命存在的可能。

三、科学辩论

教师引导学生对是否有外星人的问题进行讨论。

同学们现在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有外星人,另一种认为没有外星人。请你们说出你们的观点以及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

四、介绍科学家的观点

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有外星人,他们已经行动起来向其它星球发送了地球的名片,寻找外星人。另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没有外星人,他们认为所谓外星人其实是人们由于心理或生理因素造成的错觉或幻觉,可能是飞机、气球,也可能是云块、球状闪电等物体。

五、了解人类对地外生命的猜测与研究

1、虽然地球以外是否有生命还没有找到答案,也没有人见过真正的外星生命,但人们还是作出了自己的猜测和描绘。

2、你能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外星人模样吗?

3、如果需要跟外星人联系,该怎么办?需要介绍哪些情况? 实际上科学已经做了(展示地球名片),你能看懂多少?

4、介绍地球名片的含义。

5、科学家还采用电波、黄金唱片向外传递信息,课后大家可以查阅了解一下。学生互评。

六、共同小结

7.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高效教学探微 篇七

一、教学问题设计应引导学生质疑

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不同于学生日后学习的阅读教学,由于年龄与知识量的局限,小学阶段的学生必须借助身边的资源才能真正地理解一篇文章。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课首导入环节时,可以让学生谈一谈对内容的印象,设计好教学内容,以阅读能力为核心让学生关注到阅读中的细节,体会阅读的内涵与文本素材后面的意义。不要给学生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在预习阶段的阅读体验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与习惯,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文本,通过讨论与交流来感受不同阅读观点的冲击,最终为课文的引入打好基础。如在《詹天佑》这一课的教学中,一开始不要给学生灌输课文中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詹天佑,独立设计,自主研究。有学生提出疑问“国外报纸都说中国没有会修铁路的,那么詹天佑的施工知识应该是国外学来的吧?”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当别人比自己强大时,要去学习,而不是拒绝与自我封闭。“詹天佑在国外的同学没有帮他吗?”又有学生问。笔者抛出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詹天佑的同学,你会怎么做?学生纷纷开动脑筋,从书本上找答案。“外国的著名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说明工程很难,何况修建铁路时没有亲临现场,那是帮不上忙的,所以詹天佑只能靠自己。笔者又问:如果你是詹天佑,修完铁路之后你会做什么事?学生在课文中找不到答案,只能根据课文中的描写去推断。爱国心强,修建铁路的技术高,执着有恒心这是詹天佑在文章中所展现的性格特点。因此有学生说继续修更多的铁路,有学生说办一家学校,专门培养修建铁路的工程师。这类开放性的问题不需要设定正确答案,旨在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根据文章的细节去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进而提高阅读教学高效性。

二、合作学习应创造教学情境

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性格与班级人数的现实情况,在进行小学阅读教学时,在阅读时以小组划分人数进行交流与探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每一个阅读小组的阅读方法都不相同,不同学生看到的内容也不相同,在交流与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就能达到集思广益,互为帮助的效果。对于阅读而言,越有交流与共鸣,那么就能激发越多的灵感与感悟,也就提升了阅读教学的效率。同时善于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观点进行总结,及时表扬与发现闪光点与学生的创新思想,让学生保持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积极主动去发散文本素材的思想,让阅读教学变成一个“百家争鸣”的平台。基于此,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重点在于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课堂氛围,建立起一个教学情境。提高师生间和生生间的互动,以合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阅读,提高理解能力。如在进行《公仪休拒收礼物》这一篇文章时,教师不要把课程任务过于突出,而要留出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感受这一篇文章。如可以让学生把文章表演出来,可以让学生讲讲自己最喜欢文章的哪一段,可以让学生设想一下自己面对选择时的心情等等。可以把课文中的好字好句挑选出来,放在其他的情境里去应用,提高学生对词句的应用能力,对生活的感知能力。阅读教学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流程,而是一个根据不同课文内容随机变化,因地制宜的教学过程,只有勾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真正让学生自主阅读,完成阅读的积累。

三、阅读教学应善于捕捉课堂生成

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展并不得力,老师并没有参与到学生阅读中来,而是任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以小学教材为中心的阅读更为少见,对于阅读的思考与深化,引导与提炼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学生的阅读并未与语文课堂学习衔接起来。而实际上,以苏教版为例,引入的国粹性内容增加了插图,体现了图文并茂的特点,如《学棋》考虑到学生的知识量,加入了相应的插图作为说明并有大量的拼音辅助,学生可以实现自主阅读。但教学时,老师已经习惯了讲解与灌输,学生的自主阅读倡导较少。学生被动性学习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都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而主动学习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朗读文章,如在《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课中,教师应把课堂设计的重点放在如何抓住学生注意力上,多方面去发掘教学资源来丰富教学过程。如在课堂一开始就播放《好汉歌》进行气氛渲染,利用学生常吃的零食里附赠的水浒英雄卡片切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各自喜爱的水浒人物等等。进而引入林冲这一人物的形象与事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越是生动的叙述,越是冲突性强戏剧化的叙述越能让学生聚精会神。所以在语文课堂的组织上,应贴近学生的心理,像讲一个故事,说一个传奇一样。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像《好汉歌》一样在朗读过程中模拟出慷慨豁达的气氛,体会到字里行间的韵味美。对于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的疑惑,都是一线课堂上最直接的反馈。老师应及时捕捉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表现,快速反应,科学插入课堂教学内容中。

四、善于评价应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阅读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自主性的行为,越是有阅读兴趣的同学,就越能在阅读的道路上找到乐趣,进而坚持终身阅读。而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阅读的培养时期,此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师不要过多地限制学生的阅读范围,除了那些开卷有害的书籍,不论是何种学科何种专业的书籍,只要学生有阅读兴趣,就可以鼓励其自主阅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到了新知识,看到了新世界,这就是阅读的意义所在。阅读是触类旁通的,更是相互提升的,多元发展,探究为重也就是这个含义。基于此,作为小学老师,应时刻看到学生的闪光点,评价其阅读的主动性,鼓励其保持阅读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老师的肯定与表扬中继续阅读下去。在流程安排上,教师应有意识地把课堂时间与课外时间进行协调,鼓励学生进行多学科的综合性阅读,同时引入学生自身的阅读感悟与生活体验。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自己的情感共鸣点,找到与文章作者同气相求的地方。当学生产生兴趣时,才能对阅读产生自觉性。而为了达到这一点,好的阅读课堂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然后,慢慢过渡到对文章语言、构架、文章叙事风格上进行教学。如组织学生或者阅读小组根据阅读的内容进行讨论,写读后感,交流心得等。还可以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最近阅读的书籍有哪些,在其中感受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在于培养学生阅读的方法与能力。从这方面入手,教师可以有目的性地教授学生相关的阅读方法,理解何为粗读,何为精读,何为浏览,何为做笔记。如粗读其本意就是理解文章的大意,理清文章的层次与架构。精读则是在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标注,对自己有疑惑有心得的地方进行标注,并写下感想等。而在阅读中遇到的难点也在此时得以记录,可以在阅读完后请教老师或者与同学一同讨论交流。

综上所述,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质疑,提出疑问,创设教学合作,开展合作学习模式。及时表扬,及时评价,让学生在阅读时能循序渐进地提高阅读的能力,感受到文章作品的内涵意义,进而为培养学生终身阅读习惯打下良好基础。

摘要:本文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为目的进行探讨与分析,并提出若干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方法,如教学问题设计应引导学生质疑;合作学习应创造教学情境;阅读教学应善于捕捉课堂生成;善于评价应有效开发课程资源等。以供读者借鉴。

8.苏教版小学语文文学教学分析 篇八

[关键词]苏教版;小学语文;文学作品;教学分析

文学作品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中的重要部分,它能够有效落实语文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增加学生的个体经验,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设置文学作品部分能够让学生的生活常识、语文知识乃至科学知识得到增加,并锻炼学生在想象、审美、语言和叙述等方面的能力。所以,必须对文学作品的教学价值加以重视。

一、文学作品的概念和作用

苏教版小学语文文学作品是为小学生创作的符合其心理发展规律,适应学生阅读需求和接受能力且能够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学作品。它具有故事性、成长性、趣味性和朴素性。它主要包括古代近代或者外国的文学作品节选出来的内容。可以是《世说新语》及二十四史中的故事,可以是鲁迅、胡适、冰心等近现代文学作品,也可以是国外的《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作品中的故事。

首先,它能帮助学生落实语文课程目标。语文课程不但要让学生积累知识,还要锻炼学习能力、体会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采用文学作品正好可以达到以上目的,让学生养成语文素养。其次,它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国目前采用新课标,目的是要实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全面发展。人性不是天生具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而文学作品正好可以提升人的本性,通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以及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最后,它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文学作品大多是中外文学精髓,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讲授能够让教师掌握到文学创作技能、修辞表现手法的应用等知识,能够提高教师的文学修养。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文学作品教学现状

就教材设置来说。首先,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中文学作品数量最多的是小说、散文和诗,体裁较为丰富。其次,文学作品中表现主题最多的是美德、自然和爱,之后还有成长、民俗和国际理解三个部分。再次,绝大部分选录的文学作品经过了改编和改写,删除了原著中的部分情节,应用了小学生普遍接受的语言文字。最后,文学作品中出自国外的比例较多,远远超过国内比例。

目前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文学作品教学中存在以下优点。第一,它意识到苏教版小学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很多教师对文学作品非常重视。第二,对文学作品的功能有明确的认识,很多教师认为文学作品既有审美功能,又有教育功能。第三,对文学作品教学的特殊性较为重视。第四,能充分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

另外它还存在以下不足。第一,部门教师缺乏文学作品深入解读,很多教师没有广泛接触过这些文学作品,其对文本的分析还较为浅显,从而对教学效果带来了影响。第二,很难实现多元阅读。很多教师并没有有效对课本多元解读,因为教材选文主体单一,师生难以个性化解读,教师参考书对主题思想进行了规定,考试要求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这就对师生的多元解读带来了限制。第三,难以体现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太过受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影响,忽略了学生教学中的情感体验。第四,很难将教育性和审美性协调起来,很多学生难以处理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第五,学生没有创作热情。

三、苏教版小学语文文学教学优化措施

1.重视文学作品的情趣

在对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文学作品的美学特质,要把握学生的情趣,发挥教学特色,小学生精力充沛,情感热烈,想象丰富等,因此要注意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如此才能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師要善于挖掘作品中的童趣,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益。

2.强化文本意识

因为作品文本的不同,所以其组织形式和表达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教师要根据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诗歌、小说、散文、古文等。

3.改善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学生很容易受到生动故事的吸引。教师可以对书中插图进行应用,从而创设意境。小学生文学作品其语言较为优美且充满童趣,教师可以在朗读过程中体现出趣味。另外,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教师可以应用表演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4.提升阅读质量

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可以多层次多元化对文本进行解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鼓励学生多课外阅读,教师也要积极提升个人素质,充实自己文学理论知识、提升文学鉴赏能力等。

5.文学教材要切合学生心理

注意选文的幻想性和趣味性,尽量忠于原著,均衡分布选文,适当增加童话、语言和小说的数量,丰富作品主题,在积极吸收外来作品也要注意对中国古代经典的真实故事进行应用,不让让学生认为道德素质好、聪明好学、积极向上的都是外国小朋友,而中国古代祖宗形象都锁定在掩耳盗铃和亡羊补牢等主人公上了,要防止学生崇洋媚外。

四、结语

小学文学作品能够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并增加学生个体经验,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文学作品教学为例,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针对优化教学质量的措施。总之,教师要对文学作品教学加以重视,关注学生个体,如此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标,韩晶晶.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作品编选情况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76-78.

[2]王金禾.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05:147-149.

[3]唐小梅.农村小学的儿童文学教学——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09:35-36.

[4]闵海燕.从儿童文学角度透视高师《小学语文教学论》阅读教学[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08:89-90.

上一篇:语文综合性学习案例(关注孤寡老人)下一篇:关于理性看待流行的高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