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再思考(精选8篇)
1.对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再思考 篇一
文章标题:对加强干部理论学习的再思考
找文章到更多原创-(http:///)
唐代魏征说过:“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学理论就是抓根本、浚
源泉。高度重视理论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加强科学执政能力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强干部理论学习对提高干部队伍基本素质有着重要作用,也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础性工程之一。
一、用理论成熟感催促理论学习责任感
无论对党员还是对党的干部来说,理论上成熟都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一个领导干部担负着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改革、稳定和发展的重任,能否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自觉把学习当成第一责任,事关重大。从国际国内形势观察,都需要加强干部的理论武装,江泽民指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条件下,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中,能不能及时识别和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对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些年来,大多数干部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努力学习,经受磨练,不断进步,成长很快;也有些领导干部不求进取,无所作为,在不断发展的形势面前落后了;还有极少领导干部在各种腐败思想的侵袭和政治风浪的冲击下,垮掉了。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原因不尽相同,但不重视理论学习,头脑里缺乏甚至没有马克思主义是共同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肩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重大使命的各级领导同志,务必站在发展大局、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理论学习,使自己真正成为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领导者。
从工作实际情况看,领导干部尤其要加强理论学习。干工作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一个好的工作思路、好的办法、好的观点、好的决策,必须靠深厚的理论功底作基础。我们的岗位光荣,责任重大,其自身的地位和职责,要求我们必须是理论上的成熟者,政治上的坚定者。这样,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理论学习是提高素养、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根本途径,也是我们履行职责的本质要求。
二、用与时俱进的精神学习与时俱进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既然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就得与时俱进地学习。理论学习并不是一种功利,而是时代更新的活法。事业无穷期,学习无止境。一个人在某个学校或培训班学习,总会有毕业的时候,但在科学理论的学习上,却永远也不可能拿到“毕业证”。因此,要防止和克服“学过了”、“差不多”的思想,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学好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现在主要是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弄清其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弄清为什么说其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要从理论基石、理论纲领、理论品格和政治立场等弄清“承”的所在;要以思想路线、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进”的内容。同时,要学习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断出现的理论创新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用以武装头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近几年来,党中央先后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头脑。对于这些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都要努力学习,务求真正理解其精神实质。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邓小平理论,从根本上提高自己,才能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有了一支理论素质较高的领导干部队伍,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才有可靠的组织保证。
三、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唯一正确方法。有点马克思主义知识的人都懂得,任何一种科学的理论,都是由人所创立的,也只有当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以优良的学风来研究它、运用它、发展它,才能为这种理论的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的境界,提供可靠保障。要达到开拓理论与实践的新境界应在三点上下功夫。一要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要处理好学和思的辩证关系,使两者并行不悖,在学习中,多动脑想一想,多问几个为什么是十分必要的。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既学且思,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反之“学而不化,非学也”。二要学以致用。学与用是个辩证关系,要想达到学习的预期目的,不把学用统一起来是绝对不行的。不能为学而学,只学不用,学用两张皮。“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古人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知了就要行,学习中,必须联系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这样,可以理解深,效果好,能解决问题。不能“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应当“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懂得“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的道理。三要自觉地学。所谓自觉学就是对理论“好学”、“乐学”,没有持久的理论学习兴奋,就没有持久的创新冲动。有了学习自觉性,就会专心致志,不心浮气躁。有了学习自觉性就会有韧劲、钻劲,不怕苦、不畏难。有了学习自觉性,便能反复学、持久学、深入学。总之,学习科学理论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对加强干部理论学习的再思考》来源于,欢迎阅读对加强干部理论学习的再思考。
2.对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再思考 篇二
一、要建立合理的合作小组
我观摩过许多公开课, 不少教师都运用了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他们的合作小组都不够科学, 小组成员多达15人, 小则10人, 成员搭配也不合理, 有的小组全是男生, 有的小组全是女生, 有的小组讨论热烈, 有的小组却鸦雀无声, 像这样的合作学习是根本达不到目的的。因此, 建立合作小组, 要遵循合作的通常原则, 每小组的成员应当控制在4—6人左右, 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搭配和分工。如将语言水平、交际能力、谈话风格、语流速度等不同的学习者合理搭配, 因为水平较高的成员可能会对合作学习失去兴趣, 而水平较低的和性格内向的成员则不愿积极主动地发言。为此, 教师要经常用语言鼓励他们, 主动巡视和监控各小组的活动情况, 并给予用时的帮助和指导。同时还要注重男女生的搭配, 成绩不等的学生搭配。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合作小组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
二、要营造合作学习环境
合作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只有愿意学, 才能学得好”。教师的任务是要营造一个互相尊重, 心理相容, 关系和谐的学习环境, 使每个学生不论学业成绩好坏都能平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让学生消除种种顾虑, 敢于回答问题, 乐于讨论问题, 勤于探究问题, 实现师生、生生多向交流, 多边互动,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获得知识, 增长才干, 学会与他人交往。如学习《背影》一文时这样创境:同学们, 还记得孟郊的《游子吟》这首诗吗?让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背诵一下。 (师生齐背。) 是啊, 慈母手中线牵动着母子两颗心, 成为歌颂母爱的佳句。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一篇表现父子深情的散文———《背影》。歌颂父亲, 一般是正面描写父亲的高大形象, 这篇课文却写父亲的背影, 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写爱的文章, 往往有淋漓尽致的描写, 这篇课文的语言却很朴实。那么, 这篇课文的感人力量从何而来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 认真阅读课文。这样巧设悬念, 利用阅读期待, 激发学生急于阅读课文的欲望。
三、要善于组织有价值的内容来开展合作学习
在进行合作学习时, 教师应组织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合作讨论, 不能一有问题, 不管合适与否, 难易如何, 甚至把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拿来讨论, 这样会造成合作学习的高耗低效。因此, 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 是个体独立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 而且还应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小组活动的激情, 以发挥集体的创造性。当然提出的问题还要具有开放性和一定的探究性,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探索和创造的心理愿望, 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思维产生激烈的冲突、碰撞, 从而能做到取长补短, 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如有位教师在讲授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时, 由于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有多种方法, 而学生考虑问题比较单一, 往往想不到多种答案, 这时采取了合作学习的形式, 引导学生相互交流, 就可以得到多种答案。
四、要在合作学习前先进行自主尝试
合作学习的基础是自主尝试, 没有自主尝试的合作学习犹如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在教学实践中, 有不少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 马上就让学生合作讨论, 结果部分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 过分依赖他人, 相互间的交流和讨论没有深度, 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互动, 使合作流于形式, 得出的结论也只是少数学生的观点。所以, 教师要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 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个性特点, 自主地、能动地、自由地、有目的地进行独立思考, 自主尝试解决问题, 突出个性化学习, 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学习《犟龟》一文时, 在学生对犟龟的“犟”有了一定的体会后, 提出问题:已经有三种动物劝阻犟龟, 都不能使它退缩, 想一想, 犟龟在路上还有可能遇到哪些动物的劝阻呢?有学生举手回答:老虎、兔子、狐狸、刺猬……这时教师接着提问题:请每个小组以一种动物为对象, 想象它会怎样劝阻犟龟?而这只犟龟又会怎样回答呢?先自主尝试后再讨论, 并将讨论好的对话写下来, 小组成员分配好角色, 然后各小组进行二场精彩的对话表演。十分钟后, 有一组推荐了两名同学进行的是兔子和犟龟的对话:
兔:啊呀, 这不是又笨又蠢的乌龟吗?你这是要去哪里呀?
龟:兔子老兄, 你好。我要去参加狮王的婚礼。
兔:什么?参加婚礼?哈哈哈哈……, 真是天大的笑话!就凭你慢得出奇的速度, 还妄想去参加狮王的婚礼, 别做白日梦了。
龟:虽然我的速度慢, 但我对自己有信心, 只要坚持不懈地往前走, 一定会到达的.难道你忘了, 我就是凭着这一点, 还战胜过你吗?
兔:你……你……哼!上次, 那……那是我疏忽大意, 才让你钻了空子, 这次可不一样, 时间可不等你!我都担心自己的飞毛腿赶不上, 何况你呢!我劝你还是赶快回去吧!
龟:很遗憾, 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我相信“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 我一定会到达的。
其他小组也分别表演了老虎、狐狸等和犟龟的对话, 像这样的问题, 既有独立的思考, 又有小组成员的合作;既培养了想象、创造的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合作表演的能力。如果提出的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就能解决, 那就大可不必合作讨论。
五、要有效地组织讨论
在分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常常会出现许多问题, 如小组讨论组织无序, 少数优秀生垄断课堂, 性格内向和学困生不愿发言或没有机会发言, 小组讨论没有结果等。因此,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管理好课堂秩序。因为在合作学习的自由而热烈的氛围中, 难免会产生脱离主题说闲话的现象, 教师可采取扣分制的办法。小组各成员违纪被扣分会影响小组最终成绩, 可以用小组各成员监督的力量来控制这一现象。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加强对合作学习的监控, 要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在干什么, 有什么不理解, 他们在合作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发现问题后适时地介入小组活动并加以指导。特别是对敌意捣乱, 扰乱小组讨论秩序的学生, 要严厉批评, 耐心教育,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 充分尊重与众不同的思路和独到见解, 吸纳与众不同的观点, 防止个别优秀生的“话语独霸”现象。当小组讨论无法进行下去时, 教师应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 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当小组讨论有了一定结果时, 要注意开展集体交流, 真正实现相互沟通, 相互补充, 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六、要做好总结、评价
教师在合作学习后的总结是十分必要的。对合作内容作出必要的归纳和总结, 以便学生了解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 自觉弥补缺陷与不足, 又要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作出评价性的总结, 评价的对象以小组为单位, 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合作小组的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学习能力, 学习效果等, 要注意发挥评价的正面导向作用, 对协作良好的小组予以表扬, 教师对学生的见解给予分析、反馈, 促使学生改善学习。
3.对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再思考 篇三
关键词:金融改革;县域金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9-0082-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9.21
稳定县域农村金融已成为当前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基本国策”。稳定县域农村金融这个政策的本质就是一个集权与分权问题,因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省联社)与辖内机构之间共享一个正式银行所拥有人权、财权、物权与事权四种权力(也正是这种权力共享与分割体现了农村信用社不同于其他商业银行之处,从而造就农村信用社机构改革艰巨性),稳定县域本质问题就是省联社与县域机构之间权力如何分割,也意味着省联社应充分尊重县域机构独立经营自主权,保持经营管理权的下沉。同时,省联社鉴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下简称县域农合机构)作为独立小银行机构存在先天劣势,应大力加强服务职能,以弥补县域机构经营先天不足,这也是省联社存在于农村合作金融体系中最深刻的市场化基础,也是国务院所强调“淡出行政管理职能,强化服务职能”政策基石。
在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实践过程中,因各省经济发展情况不一,且各辖内机构自我规范与管理能力不一,导致各省联社与其辖内的县域机构集权与分权程度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如有些省联社实质性拥有大额贷款审批权,有些省联社却没有;一些省联社统筹管理全省营销宣传和标识,而另一些省联社的辖内机构却拥有独立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1]。当然,这种集权与分权的“度”并无过错,检验这个“度”的唯一有效标准应是否有利于县域农合机构长远可持续发展。
当然,鉴于在深化改革阶段农村信用合作社已取得重大发展,县域机构在财务指标上已得到大大改善,自主管理能力也显著增强,内部人控制已显著减弱,因此省联社“少管”自然是一种发展趋势,省联社由管理转向服务也是大势所趋。
对于稳定县域的政策,无论是从金融理论还是实践角度,对其合理性是值肯定的。然而,对于一个放之全国皆准的政策出台,需要认真求证与研究,也应注意其适合环境的变化,不能固化成为教条。应看到对于稳定县域这一政策,更多源于监管层意愿,服务于支农与服务中小微企业大局目标,较少从政策执行主体――各农合机构角度来考虑政策的利弊。基于此,本文对“稳定县域”进行全面辩证的思考,并对其利弊做一个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稳定县域政策建言。
一、稳定县域农村合作金融政策的源起
稳定县域,保持县级联社的独立法人地位政策最早起源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深化金融企业改革,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发[2002]5号)一文: “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应主要以县联社为单位进行,不在全国按行政区划层建立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组织。”在当时背景下,结合2003年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推出实际背景,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工作尚未开展,此政策只不过以往改革政策的顺沿,监管层并无给予特别关注。
但在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筹建方案的审批过程中,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对重庆市政府提出全市统一法人的方案表示支持。银监会认为,重庆市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地方金融机构,重庆市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必须立足于重庆市的发展战略,坚定服务“三农”的宗旨和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将重庆市农村信用社通过新设合并方式组建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既可壮大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实力和经营实力,完善法人治理,彻底解决目前省联社履职过程中的各种法律和体制困扰,又可保持各县区分支机构经营管理的灵活性,增强服务功能,更好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但中国人民银行却对此方案不完全认同。在中央各部委意见会签中提出:“对重庆市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方案不提反对意见,持保留意见。”
正因为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审批过程中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会对保持县级联社独立法人地位的分歧,使这个问题引起前所未有的关注,并且在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予以体现:“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治理结构,维护和保持县级联社的独立法人地位。”从此,稳定县域,“保持县域联社独立法人地位”成为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第一条戒律。
二、稳定县域农村合作金融政策的利弊辨析
(一)保持县域机构独立法人地位的积极作用
1.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70%的人口和98%的中小企业都在县域。县域经济成为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展信贷活动的主要平台和服务对象、重要的盈利来源。农村信用社是县域中绝对的金融服务主力军。保持独立法人地位,有利于发挥天生的组织结构少、信息传递链短以及基层信贷经理的代理成本低等特点,在获取“软信息”方面有先天优势,融资成本低,从而有利于其支农和服务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发展[2]。
2.有利于激发县域农村信用社经营自主积极性与经营灵活性。经营自主权与信贷审批权力下移都会提高县级农村信用社高管积极性与自主性,也可以针对当地经济发展灵活推出经营政策、业务品种,因地制宜地出台相关政策与激励措施,对外部的经营环境变化能做出灵活快速反应与调整。
3.为县域机构定位社区性银行提供产权保障。农村金融需求多呈“短”、“小”、“频”、“散”,即期限短、频率高、数额小、服务对象分散,因而在产权形式上应立足于区域性,社区性、反应快的小银行。保持县级联社独立法人地位为农村信用社产权模式提供了保障。
(二)保持县域联社独立法人地位的消极影响
1.为地方政府干预经营提供可能性。农村信用社按行政区划分,一般只有本区经营,业务都是在本地开展,因而形成人缘、地缘的竞争优势,但农村信用社呈强政策性,并且在业务拓展、政策支持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都需要本地政府大力支持,保持县域联社独立法人地位为本地政府干预经营提供可能性。并且地方政府干预农村信用社冲动较大,因为随着我国流转税制改革的进行,以税收为支撑的地方政府财政相对集中能力下降,而与此同时,以民间储蓄为支撑的银行金融能力却迅速加强,由此出现了“弱财政、强金融”的格局,此格局出现的直接结果是地方政府通过行政或者其他超经济的手段对“产权不清”的银行金融资源进行争夺,力图将银行作为支撑政府运行的“第二财政”。而且在许多县域,农村信用社是唯一的区域性、易于控制的银行。
2.抗风险能力弱。一是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众多独立分散的小法人由于经营规模小、管理基础薄弱、人员素质低等导致自身抗风险能力非常弱,并且内控管理能力低下。二是限于地域与产业集群效应越来越明显,某个产业兴衰容易引导经济波动,也容易形成农村信用社区域性金融风险,如陶瓷县、小五金县、烟花县、小商品县等。而且各县域农合机构因是独立小法人,在规模、行业、区域等方面无法形成有效金融风险分散机制。三是缺乏应有防范风险手段。地处县域的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差,内控制度与手段不完善,整体健康度低,同时也缺乏应有抗风险必备手段,出现金融风险只能依赖中央银行再贷款,没有大银行系统性抗风险能力,并且缺乏行业性系统救助机制,全靠国家信用作为最后的“防火墙”。
3.无法形成有效竞争力。农村信用社虽然拥有社区性银行优势,但在业务竞争也存在诸多不足。与大银行相比,单个法人农村信用社在经营规模、人才、手段等方面存在明显劣势。要克服这些劣势,就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业务研发、新产品研发推广、营销与公共关系协调,而这些活动往往单个联社无法开展。同时,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需求也呈多元化与差异化的特征,比如客户有全省或全国性结算需求,还有理财、电子银行等个性化金融服务,单个县级联社是无法有能力满足这些日益变化的金融需求。
4.省级政府作为农村信用社的风险“兜底人”,在农村信用社仍存在大量历史不良,辖内还有许多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机构的现实情况下,保持县域机构的独立法人地位难度很大。一方面,国家将农村信用社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手段,带有强烈政策性。另一方面,政府又对支农政策性产生亏损却没有完整系统政策扶持体系,并且将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权下放给财力较弱的省政府。而且尽管中央政府出台了票据置换不良的扶持政策,但农村信用社依然还有巨大存量历史包袱和诸多隐性不良,并且最令人担忧如果没有各级政府的支持,这些农村信用合作社解决历史遗留包袱将成为“不可能完成任务”。省级政府作为农村信用社管理与风险处置最后裁决者,从它的利益的角度出发,将发展较好联社与发展较差的联社兼并重组,通过机构整合,实现规模经济来实现集体解困,是当今发展条件下较有可行性的自救方法,保持县级联社独立法人地位难度却加大了。
三、完善稳定县域农村合作金融政策
总之,稳定县域政策充分体现了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一贯内在矛盾性:改革目标商业化与政策性冲突,这也是世界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一直无法走出循环逻辑:政府出于对农村金融发展的需要,一再强调农村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农户和中小企业服务支持力度,而这些服务对象又具较高服务成本与金融风险,是诸多正规金融机构排斥对象。在这种情况,政府和监管机构会使用“威迫利诱”方法引导金融机构。当前我国监管机构对涉农金融机构实施较低存款准备金率、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就属于“利诱”。然而,对于一个已市场化,自主经营的金融机构来说,这种“威迫利诱”组合拳的效果往往不近如人意[3]。所以,如要增强稳定县域的政策实际效应,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
(一) 从提升农合机构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角度来理解与执行政策
对于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银监会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有利于农村合作金融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防范化解风险、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应看到,这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务实的,也是至善的,从长期来看,是辩证统一逻辑的整体。然而,也应看到三个“有利于”至善的标准在某些时点上是无法同时实现(在经济学分析,就存在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无法均衡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对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目标就应有所取舍。在已确定农村信用合作社走股份制道路的前提下,不管现在出台稳定县域政策,还是强调省联社由管理转向服务政策导向。首要的目标应是三个“有利于”中的第一个:“有利于农村合作金融可持续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首要的目标是变成有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市场主体。所以,对于稳定县域的政策,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历来强调的“因地制宜”的原则,应从提高农合机构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角度来执行这一政策。
(二)对这一政策前提假定及影响效果需要认真求证
首先,对于稳定县域这一适合于全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政策,对其理论假定、前提效果都需要严格科学求证。在理论上,对于“保持县域机构独立法人地位”这个政策理论支持也并非毫无争议。尽管从理论来看,“保持县域机构独立法人地位”这个政策有“小银行优势(Small bank Advantage)”理论①做支撑,然而,“小银行优势”本身也并非为理论界普遍接受,也有许多金融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看法,他们认为大银行具有信息成本跨期分担优势、信息技术优势以及网点优势,因而更易于与中小企业与本地居民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其次,“保持县域机构独立法人地位”实际政策效果也需进一步论证。如按照“保持县域机构独立法人地位就能提高支农和中小微企业效果”的逻辑,也意味着农村信用社已往的支农效果不错。在2003年启动深化改革试点工作以前,农村信用社多为三级或者四级法人,这段历史没有证据表明农村信用社因法人层级较低就起到很好支农和中小微企业的效果。总之,作为一个全局性监管政策,应对其政策影响及效果应进行大规模数据调查和细致的研究。
(三)监管层对政策执行存在一定偏差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于那些县域经济发达的农合机构来说,农村金融需求早已是高度商业化,不再是传统农村金融需求,需要开放的大市场金融供给对应服务金融机构有较大规模与较高服务能力,保持独立法人地位从长远来看并不一定就是最合适的发展模式。从珠三角、长三角等城镇化水平高,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农合机构发展实际情况可以得出这一点。对于这些机构,在其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市场竞争中,基于人缘、地缘等本土优势建立竞争力在慢慢削弱,快速反应能力并不能掩盖其服务于城市金融能力不足。监管层试图通过保持法人层级下沉和加强省联社对其服务能力的支持,通过差异化、特色化市场定位保持足够的竞争力,形成特色化经营机制。然而在我国金融市场中,严格意义上有特色、差异化的小银行很少。在利率市场化之后,这种状况可能会得到根本性改变。对于这些地区农合机构来说,把法人层级做高,做强做大才是唯一有效商业模式。目前这些农合机构竞争力并不显著,保持这些机构独立法人地位是否正确也需要时间来证明。
稳定县域这个政策问题表现最突出的是在县域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这些地区农业占比大,金融需求呈“短、小、频、急、散”等传统特点。对于这些县域农合机构,本应保持独立法人地位,但这些地区往往又是历史包袱重、资产质量差的潜在金融风险隐患区。监管层忌惮于金融风险的压力,出台《关于高风险农村信用社并购重组的指导意见》,其他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控股、参股,甚至采用兼并重组方式对这些机构进行投资,独立法人地位自然难以保持。
(四) 执行政策应鼓励创新,而不能拘泥于教条
1.对于保持县域法人地位稳定,做成社区性银行是不是广大农合机构实现商业可持续化发展有效组织保障的问题。笔者认为,稳定县域既满足了国家对农村金融供给布局的需要,也满足了政府做大做强农村经济的政治诉求,但它是否有利于农合机构可持续化发展?在稳定县域的同时,政府应给予什么样配套改革措施?这些都需要监管层仔细研究的,因为稳定县域是当前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根本性法则,它的影响是全局性。
2.如何协调“该保持独立法人地位不能保持,不该保持法人地位又强行要求保持法人地位稳定”的问题。一些县域法人机构迫于金融风险的需要,其他金融机构可以对它进行控股或参股,甚至兼并重组,自然难以保障独立法人地位的稳定。事实上,从世界合作金融发展历史来看,在农村经济特征明显地区,保持县域法人独立地位是必要,也是必需的。当本地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商业化城市金融特色明显时,小法人的劣势越来越突出。如何协调解决这种实际矛盾,也需要监管机构通过务实求真的方法加以解决。
3.鼓励创新,实践出真知。从我国的改革经验来看,“从干中学”是最有效改革工作推进方法。所以鼓励创新,允许先行先试,不拘泥于教条也是当前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必要指导思想。对稳定县域政策效应,监管机构可以通过选择全国典型样本,在控制条件下多方实验与验证,从中比较,从而更好地完善这项政策,更科学地指导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
(责任编辑:陈薇)
参考文献:
[1]王硕平.进一步深化广东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若干问题探讨[J].南方金融,2009(11).
[2]肖四如.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发展若干问题探讨(上)[J].银行家,2007(6).
4.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思考论文 篇四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法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一种主体教学模式,同时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同时还应该学习借鉴国外的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探索新的学习模式。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合作学习模式,这类学习模式是当前使用最广且效果最显著的学习模式。实践证明,这类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胡亚青.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苏晓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习活动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3]陈潇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5.对艺术与设计的再思考 篇五
小引
“……我们正迅速接近有理性的和有意识的构图的时代,到了那时,画家将自豪的宣称他的作品是构成的①。
设计和艺术从历史的溯源看本是同源,都是造物文化的分合离散所致。因此,他们之间存在着亲密关系是不言而喻的②
关键词
艺术 设计 设计艺术
一关于艺术与设计的概念反映
艺术―名词,可以作宾语
设计―动词,可以作主语
偶然在《苏大艺苑》报上阅读了一篇“艺术是我,设计是他”的文章②,其中所表示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艺术与设计两个概念的区别和含义。从而也使我部分的明确了作为艺术和设计的模糊认识。早在几年前(或者说一直延续到现在),我国的艺术工作者已经针对这两者之间关系有所争执,到底设计是不是艺术,设计和艺术能否同一而论的观点一直也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美术观察》也曾经围绕这一问题作了的.讨论。综观几十年来,国内工艺美术界对“装饰”、“装饰艺术”、“工艺美术”、“实用美术”、“艺术设计”等概念的逐步过渡和划分,体现了时代的变革和社会对艺术与设计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有人说设计本身就是问题,而艺术不需要解决问题。这个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分歧,与“艺术是我,设计是他”有同工之妙。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在何方呢?又该如何深入认识和重新定位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呢?在这篇文章中,本人斗胆谈一下自己的认识,虽然有兔子谈论死亡的嫌疑,但还是要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首先,本人就三个概念:“艺术设计”、“设计艺术”和“艺术与设计”谈一谈看法。在英文中我们很难看到“ArtDesign”或“DesignArt”,而“ArtandDesign”倒是用得很多,如芬兰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UniversityofArtandDesign),美国哥伦布艺术与设计学院(ColumbusCollegeofArtandDesign)等。如果照国外的说法应该是“艺术与设计”较为准确。由此看来国际上将艺术与设计并列而立,体现了两个学科领域既相互联系、又各不相同的特点。在这里,艺术涵盖了美术、建筑、戏曲、影视和音乐等等的大艺术范围,设计则包括了从手工艺到工业设计的所有设计范围。这样的名称涵盖较广,也比较合理。而且在英文中“Art与“Arts”也有微妙的解释,西方院校名称中采用的大都是“ArtandDesign”,而不是“ArtsandDesign”,实际上在英文里“Arts”体现的是手工艺而不是艺术的多种类。当然,中国自有中国的国情,也不必一切都要以直接翻译过来为准。(参考:《关于艺术与设计的思考》,蔡军)
对目前我国对“艺术设计”的说法,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对“艺术与设计”的简称或模糊化思维,省略了其中的“and”,这种方式比较概括,但对于艺术和设计的关系表达不明确。一种则是在当前中国特定阶段,设计教育者们对设计的“国情化”解释。所谓“国情化”解释,是在人们还停留在“工艺美术”的概念上,对“设计”的定义缺乏全面理解的情况下,在“设计”前面加注“艺术”二字,使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一概念。然而在“艺术设计”一词中,“艺术”只是定语,它本身成了对“设计”的装饰。同时“艺术设计”还是对过去“装饰”概念的最好演绎,比如过去的室内装饰系就改名为环境艺术设计系。从更深层看,这一概念反映了中国当代一批工艺美术界
6.对欧洲扩张历史的再思考论文 篇六
欧洲扩张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在地理大发现前六百年中,扩张成果极其有限,仅在中大西洋地区有些许斩获,而对北欧及中东的扩张努力却无功而返。但地理大发现之后,情况却截然不同了。欧洲在海外的殖民拓居地一再扩大,甚至建立了白人移民国家,其建立“新欧洲”的梦想实现了。归结前后两个阶段西欧对外扩张效果的差异,人们总是毫不犹豫地认为是先进的技术优势令西方人的扩张在地理大发现之后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但仔细审视一下欧洲人所建立的那些永久性的“新欧洲”时,我们却发现,这些白人的新乐园几乎全部集中在人类文明不甚发达的部分温带地区。那么,为什么欧洲人没有在寒带、热带或者是人类文明比较发达的东亚地区建立起新欧洲呢?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技术决定论显然是无能为力的。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在其《生态扩张主义——欧洲90019的生态扩张》(注: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著,许友民、许学征译:《生态扩张主义——公元900—1900年的生态扩张》(原著名Ecological Imperialisn,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86。)辽宁教育出版社,。)一书中从生态的角度对此作了颇有见地的解释。
克罗斯比认为,西方建立“新欧洲”的殖民扩张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因素并不在于征服者拥有较之被征服者更具优势的技术力量,比如说枪炮,而在于他们具有生态上的优势。
按照克氏的看法,他并不认为西方的扩张仅仅是一个人种对其他人种的征服,它更意味着欧洲旧世界生态系统对“新欧洲”生态系统的挑战。在拿着工具的人对新世界实施通常意义上的征服之前,旧世界生态系统对新世界生态系统的征服其实早就开始了。那就是航海时代西方水手们从旧世界带来的动物、包括杂草在内的植物和各种疾病正在缓慢地改变着新世界那原本非常简单的生态环境。旧世界的猪、牛、羊、马、狗,甚至是老鼠等动物在逐渐地取代新世界动物在这些大陆上的统治地位,旧世界杂草也将新大陆的草木植物逼得无路可逃,而欧洲人带来的那些疾病则令土著人体质衰弱不堪,甚至大批大批地死去。新世界的生态系统就这样逐渐地改变了,其生活环境也日趋与欧洲接近,开始适于欧洲人居住,于是欧洲旧世界开始出现向“新欧洲”移民的热潮。当手握枪炮等现代武器的欧洲人粉墨登场,开始他们战场上的征服行动时,实际上真正的战争已经过去了。
但是当西方人向热带地区、北欧寒冷地区及亚洲那些早已经高度文明化的地区进行扩张时,尽管他们仍然具有技术上的优势,他们的生态优势却已经不复存在了。欧洲的动植物在对这些地区的扩张中根本发挥不了多少作用。热带非洲和亚洲文明地区远较新大陆复杂而坚韧的动植物系统完全可以抵抗住入侵者的破坏。而北方苦寒天气根本就不适合欧洲动植物的生存,因而他们尽管也能够暂时占领这些地区,但这种占领不可能长久。由于生态系统并没有根本改变,所以在这些地区欧洲人建立“新欧洲”的愿望也就只能是个梦想。
这样看来,西方对外扩张是有其地区选择性的,“欧洲化”的梦想只能在生态环境简单且与欧洲同处温带的原始地区才会取得成功。克罗斯比所有论述的主旨,就在于说明整个西欧的千年对外扩张史,实际上是旧世界的生态系统对“新欧洲”原有生态系统进行改造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欧洲人只是扮演了一个受益者的角色而已。因此近一千多年的欧洲对外扩张史从不同的角度而言,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欧洲人对外开拓新聚居地的努力;
二、欧洲旧世界生态系统试图改变或取代欧洲以外地区生态系统的过程。当第二个过程在绝大多数温带地区获得成功的时候,欧洲人的拓殖努力也就成功了。
本书在写作及理论论述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论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它从10世纪斯堪的纳维亚人对北欧的入侵和十字军对中东的入侵为起点,一直论述到19世纪末欧洲人对非洲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的侵略为止。
二、本书考察的行为主体不再是通常意义上的“人”,而是各种动植物。不象传统历史著作那样侧重于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人类行为的分析。在这本书中,这些传统论述的内容涉及很少,主要是对旧世界动植物向世界其它地区的扩张行为进行描述和分析。在克罗斯比看来,人的行为在欧洲的扩张中仅仅是总体生态行为的一部分,而不再是独立的行为主体。
三、在对欧洲对外扩张历史的论述中,生态地理学知识构成了克罗斯比理论论述的基础。兹举两例:一、在论述旧世界生态系统对“新欧洲”生态系统的侵略时,我们必须弄明白这种侵略产生的生态基础,即两种生态系统的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对这一原因的解释,克罗斯比接受了地理学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原本为一体的泛古陆于一亿八千万年前在地心热力的作用下解体了,由于各部分已经完全没有联系,它们原本趋同的生态物种便开始按照各自不同的方向进化,于是逐渐形成了今天这样生态系统迥异的世界各洲。而恰恰是生态环境的不同才构成了西欧对外生态扩张的首要前提条件;二、16世纪地理大发现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探索一条驶向东方的航线。它关系到欧洲人能否在旧世界之外地区建立新欧洲。而在航海还处于手工操作的时代,这个问题的关键又在于如何探清不同地区海洋在不同季节其风向的特点。在这一点上,克罗斯比表现了他谙熟的生态地理学知识。对欧洲人探索新航路过程的描述,表明他对大西洋贸易风、印度洋季风、太平洋风向等的四季变化特点非常熟悉。
四、这本书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本从宏观上描写欧洲整个生态扩张历史的专业性通史著作,在著作体例上,它也具有别具一格之处。
在对生态扩张的前提条件——泛古陆裂隙解体导致的各
地区生态发展的差异性——以一章的篇幅进行说明之后,他将自公元900年以来的欧洲生态扩张史以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以斯堪的纳维亚人对北大西洋地区的扩张和十字军东征失败为一章,以欧洲人对中大西洋幸运三岛: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和加纳利群岛的胜利占领为一章,通过对他们成败的原因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以此说明在冷兵器时代欧洲人对外扩张中的`生态因素之决定性作用。在航海时代对各大洋季风风向的掌握成为有用的知识后,欧洲生态扩张的历史进入了第二阶段。然而新时期尽管火器已经在对外扩张中成为不可或缺的武器,但并不表明在扩张进程中一帆风顺。本书以一章的篇幅集中对欧洲扩张主义者在亚洲地区、热带非洲地区及美洲和澳洲热带地区的失败及其生态因素做了详尽的论述。而对于欧洲人扩张胜利的地区,如北美洲、南美大草原地区、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作者并没有具体地对它们进行逐个的个案分析,而是将其取胜的共因:杂草、动物、疾病等在“新欧洲”各地区的扩张各分一章进行综合论述。而后以欧洲人在新西兰的扩张为例,用一章的篇幅说明杂草、动物、疾病等在欧洲人对外扩张中的作用。最后作为全书的总结,作者对欧洲扩张成功的因素进行了综合解释。
除以上几点之外,本书还向我们展示了历史学的社会实用价值。考虑到当前全球面临的生态问题,这本著作也具有学术研究与现实结合的意义。它从历史的角度对当今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提出了警示。克罗斯比对“新欧洲”因生态物种遭到破坏而导致土著人衰败甚至是消亡的论述,实际上暗示了当今因各种人为因素带来的生态环境变化,比如乱砍滥伐导致的水土流失、人类偷猎行为导致的珍稀动物绝种、二氧化碳气排放过多导致的全球温室效应、工业废料对生活环境的污染等等,已经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克罗斯比在本书中对欧洲生态扩张的描述从另一个角度向人们揭示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作为一位优秀的学者,克罗斯比独特的学术视角及出色的学术洞察力在《生态扩张主义》一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本著作所建立的生态扩张理论对欧洲近千年的扩张史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再解释,向多少年来为学术界所公认的技术决定论提出了挑战,表明一个地区对另一个地区的扩张,尽管需要优势的技术力量,但其决定性的前提条件却必须是对被征服地区生态系统进行再改造。
但本书也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对于人类的行为,仅仅是从纯生态的视角来考察,比如欧洲探险者给新大陆有意无意间传播了新的生态物种,而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非生态因素在扩张中的影响,显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样做固然利于对新理论的陈述,但却使这个理论缺少了应有的说服力;
二、在对欧洲动植物在“新欧洲”的扩张的论述中,作者一直强调新旧世界动植物交流的单向性,即“新欧洲”的动植物在旧世界从来就不会像旧世界的动植物在“新欧洲”那样能够迅速地发展。但作者也提到还有一些新世界动植物实际上也在旧世界生根了,比如澳大利亚的桉树已经遍布于地中海周边地区,而北美的灰松鼠甚至取代了旧世界的红松鼠,但作者并没有就此做出解释,这样就令人对新世界的动植物不能在旧世界立足的说法产生了怀疑;
三、克罗斯比在他的著作中也犯了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对于世界范围内的人种起源问题,他将非洲看成是人类的发源地,这实际上否认了人类起源地区的多样性;在文明起源问题上,他盲目地将亚欧旧大陆各地区文明的源头统统归结为近四千年前的苏美尔文明,这也否认了东亚、南亚等地区独立的文明起源。
7.对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再思考 篇七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中小学生利用互联网助力学习、开展学习的方式和途径具有多元和多层次特征,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信息、查找问题解决方案、交流知识和学习心得等触网行为进行情境化、非正式的在线学习,也可以基于微课的在线学习实现“翻转课堂”,还可以根据个人兴趣与需要选修“纯网络化”在线课程以进行系统化学习,并采用自定步调、异步学习方式,建构个性化的知识体系,也可以基于有线电视系统、网络平台使用视频点播、直播等方式进行学习。在实践上,前面方式的在线教育活动越来越多地发生,后面方式的在线教育正伴随“互联网+教育”进程越来越多地涌现。培养学生在线学习意愿、在线学习习惯是一个持续的发展进程,要从学与教方式变革及其辩证的互动关系发展中寻求平衡、再平衡,深化、再深化,需要从学与教的两个视角来看——从学生视角看,通过在线教育服务,方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随时随地反复观看等方式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满足学生查漏补缺的需要,方便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加自主和灵活。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性、个性化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规划学习进程、自我监督和控制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与人交流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师视角看,教师可通过学生在线学习过程和行为数据,有效地分析学生知识储备和学习水平,改进和优化教学,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个性化学习建议,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技术丰富教学手段,从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转变,教学过程从原来的教学信息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传播,注重交互过程,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样的教育系统是新课程改革的诉求,也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但如何基于信息技术有效落实、达成这类教育系统生态,仍然是当前信息化融合实践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北京数字学校”对北京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而言承担着这样的历史使命,本文从这一视角上进行再思考。
推动中小学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践途径
在各类教育信息化创新实践不断涌现的今天,如何以“北京数字学校”为抓手,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入,推动中小学学习方式变革,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到常态化教学实践中,这是当前推动北京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线教育作为“北京数字学校”着力推动的新型教育形态,常态化的在线教育应用应该在以下方面寻求突破。
途径1:开放课堂。推动课堂的开放,开展混合式学习的实践,让教师、学生有“触网”行为,并且要适应基础教育领域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认知及身心特征,推进课堂教学从“讲授式”向适度融合“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教学方向发展;鼓励学生信息化环境下自主学习的行为,提升学生驾驭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使非正式学习、泛在学习等学习形式与“课堂”关联。
途径2:重构课程。大力开展混合式课程的建设,将互动性资源、活动性设计、深度学习体验、关联学科前沿、游戏化学习等品质特征融入课程,建构STEM类、3D设计和打印类课程,并与新课改体系中跨学科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课程对接,服务学校课程体系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背景下的再设计与再建构。
途径3 : 优化产品、 建构服务。在在线教育产品、服务提供等方面,结合供给侧改革,为在线教育服务品质提高协同社会资本以及“互联网+”企业力量,为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精致、可用、人性的在线教育服务,并引导“互联网+教育”的力量向教育创新服务提供方向发展,从而为孩子提供适应其个性发展需要的在线学习环境。
途径4:激发和培养“种子教师”。要让有创新意识、有实践意愿、有实践能力的教师参与和服务到在线教育环境的建构中,培养一大批信息化“种子教师”,如“北京数字学校”正在倡导的“教师走网”,让这部分教师在在线教育发展的大潮中成长,进而生成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在线教育服务。
途径5:改进教育评价。要在教育评价环节上逐渐关联在线教育。从社会发展来看,“选择性教育”将在较长时间内存在,“考试”具有选拔性意义的功能价值,可以为融入在线教育等创新教育形态进行评价方式的创新设计。如自2015年9月开展的北京“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项目,在中考评价环节给予了学分关联,该项目的实施上就关联到在线教育的成分。
在“北京数字学校”持续发展的推动下,基于上述发展途径,北京基础教育领域常态化、持续化的信息技术教育有效应用将会得到持续的发展。
以在线教育推进学习方式变革的关键问题思考
同步于“北京数字学校”的发展进程,近几年来,在线教育受互联网教育应用的影响而蓬勃发展,但“体制外”的在线教育受各种因素制约,没有能够对教育的“创新”发展起原发性支撑作用,没有能同步于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质性诉求。 “ 北京数字学校”的发展可对接“体制外”资源,成为以信息技术支撑教与学方式变革的先锋力量,需要就如下关键问题进行突破。
1. 持续、多元开展混合式学习的实践
当前,混合式学习在实践上已经出现了很多形态,包括转换模式、弹性模式、菜单模式和增强型虚拟模式等。其中,翻转课堂是混合式学习形态中最受关注的实践形态之一,它是转换模式中的一种,由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老师在2007年提出来的实践概念。此后,翻转课堂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对课堂教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国内重庆聚奎中学、山东昌乐一中等是这一领域的积极推动者。解构翻转课堂之于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践意义,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它开放了传统的课堂,使得课堂教学形态能够让学生“触网”,并基于数字化资源开展学习;第二,它利用网络及数字技术,调适了师生“教学”中的互动关系,使得低阶的认知目标让位于媒体,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得到有效的平衡实施,尽量让学生“多学”,进而一定程度上解放教师,为教师减负;第三,它通过师生“教学”互动关系的解构,以及在线学习平台支持的学生学习记录、问题反馈,能够实现“以学定教”,使课堂成为互动的课堂、协作学习的课堂、师生平等对话的课堂、深度学习的课堂,使课堂教学走向了一个更高阶的实践层次。从这些意义上理解,作为混合式学习实践形态之一的翻转课堂,向我们阐释了互联网、媒体及各类信息技术在其对教育教学应用可能性上如何与传统教育教学流程要素在“解构”基础上进行“重构”,以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终极目标——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使得每个个体获得“均等化”发展,个体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掘和释放。因此,从这一意义来理解,应该开展多种形态的混合学习研究与实践,在教学场景、功能教室、课程形态、线上线下融合方式等方面开展实践探索,通过设计研究、行动研究并将目标定位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提高信息技术服务于教育教学的途径和方式。
2. 无缝、高体验性在线学习设计追求
在学生逐渐接触、参与在线教育的实践中,如何使在线学习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与在线学习的设计紧密关联。其涉及的核心内容包括:第一,加强教师、学生的互动设计。在线学习时,利用学习平台、论坛、网络交流工具及时解答学生疑问,定期发布课程相关信息,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学习心得。课堂面授学习中,多采用讨论、答疑等交互手段,针对在线学习内容和问题进行拓展、深入讨论、学习。第二,根据不同活动类型的特点设计学习活动。为了帮助学习者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支持学习者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需要设计线上、线下、课上、课下的多种学习活动,以达成学习目标,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如吸收型活动,即学习者吸收知识,典型的如阅读文本、观看动画或视频、收听对话等;做的活动,让学习者做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事情,如练习、游戏、回答问题等。联结型活动,让学习者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和学习联系起来。此外,一些新的技术发展较快,如AR、VR等技术的应用将带来增强的在线学习体验,可以逐渐地融入在线教育环境中来。
3. 紧跟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
在线教育飞速发展、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源不断涌现。教师应当在这样的环境下及时调整教学观念,要适应从知识传递为主的教学取向到兼顾发展学生能力的教学取向转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会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体悟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教学实践,做好角色之间的调整和适应,从而借助信息化手段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效提升TPACK能力是教师迎接在线教育发展及国家教育信息化融合实践要求。教师需要持续推进自身专业发展,提升个体的TPACK能力。TPACK能力是现代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教学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可以理解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需要对学科整体有深度的把握,包括学科能力、学科素养,而不仅仅停留在表层的知识内容,能够适当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深化和优化,根据教学需要选取合适的资源,促进深度有意义学习的开展。第二,教师需要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和手段,将技术融入教学,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现代教育发展越来越追求高阶认知目标的达成,不仅仅停留在记忆、理解这样的低阶认知水平,而更多的向分析、评价这类高阶认知水平转化。高阶认知需要有意识的、围绕特定目标的、付出持续心智努力的教学活动,需要发散思维、判断决策和分析反思等复杂思维训练,以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教师应充分理解学科知识网络和学科能力目标,并基于学科知识网络与能力体系进行混合式学习设计,发挥在线教育和课堂面对面教学各自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北京数字学校”建设推进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践趋势
从“北京数字学校”支持的实践趋势来看,教育信息化融合实践开始向支撑教学系统重构方向迁移,在线教育是基础性的实践方向。北京的基础教育改革呈现了以信息技术建构开放性学习的特征,开放课堂、开放课程等实践开始呈现,使教育教学系统向适应时代需求的方向发展。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互联网+”推动着在线教育行业的发展,更多的学校会尝试在线教育,也正是因为有更多的教师尝试引入和参与在线教育,特别是线上与线下联合的混合式教学活动开展,将为激发学习者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带来更好的实践环境。当前,这样的实践趋势具有益发明显的趋势。
第一,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发展的社会环境来看,在线教育活动正越来越多地成为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日常行为。在《2015年全国互联网学习白皮书》中,基于百度公司提供的2014、2015年数据分析显示,教师和学生群体迁移至互联网的速度在加快;基础教育是互联网学习发生最为活跃的阶段。从互联网教育产品整体用户对各教育阶段的关注热度看,基础教育依然是互联网教育产品用户人数最多的教育阶段,占互联网教育产品用户人数的51.23%;在互联网教育产品的使用者——家长其孩子所处的阶段来看,小学所占的比例最高,占36.19%;在这一教育阶段中,教师是最主要的应用群体,占50.53%。与此同时,通过两年的数据对比发现,6岁~14岁年龄段学习者的互联网学习用户有了较明显增长。基础教育关注热度连年增高,2015年成为关注热度最高的教育领域,占到了51%。因此,从数据统计所表征的基本趋势来看,基础教育领域的在线教育正持续向前发展。利用互联网辅助教师教学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多层次、多样化在线学习方式已经深入到日常的教与学活动当中,教师和学生对在线教育有了深刻的感知,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学习活动正在越来越多地迁移到互联网环境下,在线教育逐步地被迁移应用到传统课堂实践当中,与学校传统教育相辅相成,加速推动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第二,从在线教育接入的基础技术环境来看,移动端在线教育有大好前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在线教育逐渐迁移到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端,教育类应用在移动端的普及率正飞速提高。移动端应用灵活、操作性强、随时随地、互动性强等优势,带给用户更好的学习体验。据2015年度的行业白皮书,目前教育类应用在移动终端的安装率已占据个应用类型前列,仅次于游戏类应用。在线教育服务接入环境的变化加速了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的开展,将带动在线学习服务的需求。
第三,从互联网教育企业的发展来看,创新的在线教育形态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内在线教育企业过度关注如何将“应试教育”做得更有效率,较少在课程层面上关注学生能力培养。因此,在线教育发展应不要只局限于资源层面,要面向创新教育,尤其关注课程创新,如混合式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评估和优化,以及融合混合式课程形态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支撑服务提供等,以对接和支撑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等多种课程形态,使课程越来越关联各学科发展的前沿,关联生活、关联学生的体验,以培养学生面向未来发展、探索社会发展前沿,这类课程需要聚合社会优质资源,如美国Minverva是一所典型的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在线教育大学,提倡做中学,注重学生学习体验,强调以做项目体验的方式来学习。这应该是“互联网+”企业重要的在线教育发展方向。
综上,“北京数字学校”推动的北京基础教育学习方式变革拥有良好的时代发展机遇,在线教育必将会对现在的学校教育产生深刻影响,包括课程体系、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特别是在适合于学生学习环境的建构、课程开发和学生学习服务方面,需要整合和协同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行业资源,创建适合学生差异化、多样化需求和个性化发展的学习环境。但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线教育与传统学校教育结合将是一个缓慢推进的过程,涉及观念的更新、混合式课程形态的研究、各类实践形态的磨合、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新型教学系统有效性评价等,创新课程结构的形成与实施需要学校持续探索,混合式课程开展需要教师把握学科知识内容以及学科能力要求,理解有效应用线上线下各自的优势,促进教学改革。在评价方面,教师要有理解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而学生能力发展和能力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如何对学生进行能力模型建构并开发出合适的手段对能力进行评价是未来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些都需要产业服务的配合,在资源、服务、创新实践模式方面,需要体制内外的结合。“北京数字学校”承担着北京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实践创新及深化发展的历史重任,具有推动体制内外协同、区校内外合作、教育系统各类资源集约深化、学校社会资源整合的作用,将为中小学学习方式实践变革培育切实的推动力量。
8.新形式下对学生小组合作的再认识 篇八
【摘 要】皮亚杰从认知的角度提倡在学校中展开合作活动,认为通过孩子的相互作用,可以更迅速的掌握知识,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讨论问题,可以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判定如何才能搭成三角形,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大胆猜测、小组合作(操作验证、修改完善、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最终发现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这一特殊关系。【关键词】小组合作
交流
相互作用 心理学家多伊奇从动机的角度指出,在团体合作中合作型目标构建使团体成员之间的交往更为频繁,他们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每一名成员都更大程度地感受到自尊和被其他成员所接纳,因此,使得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更为积极,成就水平也提高的更快。皮亚杰则从认知的角度提倡在学校中展开合作活动,认为通过孩子的相互作用,可以更迅速的掌握知识,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讨论问题,可以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教育学家认为,一个人在校的学习方式,应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必须看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组织教学应是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学生合作,让同学之间互相合作相互影响、相互启发,在学生主动参与中使之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能力的提高,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扎实基础。由是观之,走合作学习之路,构建合作学习模式,已成了21世纪培养人才的要求。我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小组合作活动为基础,获得了不错的效果。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渗透新课师:今天我们打开课本的82页来认识一位小朋友——小明,你们看,他在干什么?生:他去上学。师:小明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线?(观察后指名说)生:3条。师:小明今天想快一点去学校走哪一条路最近?(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然后指名说)生:走中间哪一条路最近。师:为什么呢?谁来说一下自己的理由?生:我量出来的这条路近。生:直走进,拐弯走远。生:我们以前学过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是用测量的方法知道的,有的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的是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但是生活中的这些路线我们是不可能用尺子去量出他的长度的,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师:下面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知识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从小明到邮局再到学校近似于一个什么图形呢?生:三角形。师:那中间这条路线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线实际是三角形另外两条边的和。根据大家的判断,走过的三角形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条边长。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1、实验一:从准备好的小棒中任意取出三根摆一个三角形,观观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讨论结果。生:能。生:不能。师:有的同学用三根小棒摆成了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同学没有,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我们就对这两种情况做一个深入的研究。2、实验二:进一步研究在什么情况下能组成三角形?(1)从小棒中任意拿出三根,看观能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把能摆成三角形和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情况分别填写在表格实验内。(小组合作完成表格)(2)汇报实验结果(3)分析探究:师:观察自己的实验表格,说一说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情况有几种?能摆成三角形的情况有几种?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是不是只要有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都能组成三角形?师:现在你们算一下任意两边的和与第三边的大小关系?你们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一下,每个小组发表自己的见解)生:能摆成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不能摆成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小于第三边。(4)小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5)是不是每一个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呢?请你们自己摆三角形来验证一下。(6)交流验证结果。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体现1、以小组活动为基础,在活动中探究新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身实践”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本节课的设计我改变了“教师重讲知识、学生轻听知识”的模式,而是改为教师指导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作为目的,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落实,学生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之内容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个内容,它是在熟悉了什么是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力求从实验入手,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判定如何才能搭成三角形,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大胆猜测、小组合作(操作验证、修改完善、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最终发现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这一特殊关系。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操作经验和研究方法。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合作学习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在合作学习时,首先应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解决问题,这样做就避免了只有好学生动口、动手,学困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而是直接从好学生那获得信息。合作学习要给所有的学生,特别是给学困生提供动脑思考、进步的机会,以使人人教我,我教人人。交流有两种情形,一是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一是小组间的交流。前者是小组成员在独立思考获取个人想法后在小组内阐述各自观点,与人倾听,对疑问的地方进行集体研究。后者是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请其它小组帮助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进行的合作精神、融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得到培养。自然界有一种现象叫做“共生效应”,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长得很矮小,而众多同类作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合作学习正是要建立这样的“共生圈”,让学生懂得相互依存的重要性,懂得完成任何一个目标都需要共同协作,个人与个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均是如此。目前,教学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必须充分认识到时代特点和趋势,切实行动起来,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更多具有合作能力,能适应新世纪,适应当前我国需要的人才,让教育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对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再思考】推荐阅读:
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思考06-22
小学课堂合作学习10-11
对小学音乐课歌唱教学的一点思考07-31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论文07-06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必要性论文07-25
发展性评价对小学生学习的激励作用亮点展示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