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学科概论论文5则范文
1.电气工程学科概论论文5则范文 篇一
岩土工程概论读书报告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岩土工程已从土木工程中以土力学和基础工程学为基础的一个分支发展成为可以提供地层信息、数据、分析、设计及各种施工服务,以满足广泛的社会需求和环境需求的一个具有许多分支的学科领域。岩土工程研究的对象是岩体和土体。在各地质时期各地区的风化环境、搬运和沉积的动力学条件均存在差异性,因此土体不仅工程性质复杂而且其性质的区域性和个性很强。下面简要介绍一下个人对岩土工程的认识和理解。1岩土工程主要研究方向
岩土工程专业是土木工程的分支,是运用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岩石力学解决各类工程中关于岩石、土的工程技术问题的科学。按照工程建设阶段划分,工作内容可以分为: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设计、岩土工程治理、岩土工程监测、岩土工程检测。主要研究方向有以下几点:
① 城市地下空间与地下工程:以城市地下空间为主体,研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各种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策略,以及各类地下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和地下工程的施工技术(如浅埋暗挖、盾构法、冻结法、降水排水法、沉管法、TBM法等)及其优化措施等等。
② 边坡与基坑工程:重点研究基坑开挖(包括基坑降水)对邻近既有建筑和环境的影响,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理论和方法,基坑支护结构的优化设计和可靠度分析技术,边坡稳定分析理论以及新型支护技术的开发应用等。
③ 地基与基础工程:重点开展地基模型及其计算方法、参数研究,地基处理新技术、新方法和检测技术的研究,建筑基础(如柱下条形基础、十字交叉基础、筏形基础、箱形基础及桩基础等)与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等。
2不同介质间相互作用及共同分析
土体由固、液、气三相组成。其中固相是以颗粒形式的散体状态存在。固、液、气三相间相互作用对土的工程性质有很大的影响。与土体相比,岩体的结构有其特殊性。岩体是由不同规模、不同形态、不同成因、不同方向和不同序次的结构面围限而成的结构体共同组成的综合体,岩体在工程性质上具有不连续性。岩体工程性质还具有各向异性和非均一性。结合岩体断裂力学和其它新理论、新方法的研究进展,开展影响工程岩体稳定性的结构面几何学效应和力学效应研究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当天然地基不能满足建(构)筑物对地基要求时,需要对天然地基进行处理形成人工地基。桩基础、复合地基和均质人工地基是常遇到的三种人工地基形式。研究桩体与土体、复合地基中增强体与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了解桩基础和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特性是非常有意义的。
地基与建(构)筑物相互作用与共同分析已引起人们重视并取得一些成果,但将共同作用分析普遍应用于工程设计,其差距还很大。大部分的工程设计中,地基与建筑物还是分开设计计算的。进一步开展地基与建(构)筑物共同作用分析有助于对真实工程性状的深入认识,提高工程设计水平。现代计算技术和计算机的发展为地基与建(构)筑物共同作用分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目前迫切需要解决各类工程材料以及相互作用界面的实用本构模型,特别是界面间相互作用的合理模拟。
3土的本构模型
在经典土力学中沉降计算将土体视为弹性体,采用布西奈斯克公式求解附加应力,而稳定分析则将土体视为刚塑性体,采用极限平衡法分析。采用比较符合实际土体的应力-应变-强度(有时还包括时间)关系的本构模型可以将变形计算和稳定分析结合起来。自Roscoe与他 1的学生(1958~1963)创建剑桥模型至今,各国学者已发展了数百个本构模型,但得到工程界普遍认可的极少,严格地说尚没有。岩体的应力-应变关系则更为复杂。看来,企图建立能反映各类岩土的、适用于各类岩土工程的理想本构模型是困难的,或者说是不可能的。因为实际工程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是很复杂的,具有非线性、弹性、塑性、粘性、剪胀性、各向异性等等,同时,应力路径、强度发挥度、以及岩土的状态、组成、结构、温度等均对其有影响。
开展岩土的本构模型研究可以从两个方向努力:一是努力建立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实用模型;一是为了建立能进一步反映某些岩土体应力应变特性的理论模型。理论模型包括各类弹性模型、弹塑性模型、粘弹性模型、粘弹塑性模型、内时模型和损伤模型,以及结构性模型等。它们应能较好反映岩土的某种或几种变形特性,是建立工程实用模型的基础。工程实用模型应是为某地区岩土、某类岩土工程问题建立的本构模型,它应能反映这种情况下岩土体的主要性状。用它进行工程计算分析,可以获得工程建设所需精度的满意的分析结果。例如建立适用于基坑工程分析的上海粘土实用本构模型、适用于沉降分析的上海粘土实用本构模型,等等。笔者认为研究建立多种工程实用模型可能是本构模型研究的方向。
在以往本构模型研究中不少学者只重视本构方程的建立,而不重视模型参数测定和选用研究,也不重视本构模型的验证工作。在以后的研究中特别要重视模型参数测定和选用,重视本构模型验证以及推广应用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为工程建设服务。
4岩土工程测试技术
岩土工程测试技术不仅在岩土工程建设实践中十分重要,而且在岩土工程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理论分析、室内外测试和工程实践是岩土工程分析三个重要的方面。岩土工程中的许多理论是建立在试验基础上。测试技术也是保证岩土工程设计的合理性和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
岩土工程测试技术一般分为室内试验技术、原位试验技术和现场监测技术等几个方面。在原位测试方面,地基中的位移场、应力场测试,地下结构表面的土压力测试,地基土的强度特性及变形特性测试等方面将会成为研究的重点,随着总体测试技术的进步,这些传统的难点将会取得突破性进展。虚拟测试技术将会在岩土工程测试技术中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及时有效地利用其他学科科学技术的成果,将对推动岩土工程领域的测试技术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可重复性方面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由于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测试模式的改进及测试仪器精度的改善,最终将导致岩土工程方面测试结果在可信度方面的大大改进。
5基坑工程围护体系稳定和变形
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和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深基坑工程日益增多。基坑工程围护体系稳定和变形是重要的研究领域。
基坑工程围护体系稳定和变形研究包括下述方面:土压力计算、围护体系的合理型式及适用范围、围护结构的设计及优化、基坑工程的“时空效应”、围护结构的变形以及基坑开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等。基坑工程涉及土体稳定、变形和渗流三个基本问题,并要考虑土与结构的共同作用,是一个综合性课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基坑工程区域性、个性很强。有的基坑工程土压力引起围护结构的稳定性是主要矛盾,有的土中渗流引起流土破坏是主要矛盾,有的控制基坑周围地面变形量是主要矛盾。在考虑地下水对土压力的影响时,是采用水土压力分算,还是采用水土压力合算较为符合实际情况,在学术界和工程界认识还不一致。作用在围护结构上的土压力与挡土结构的位移有关。基坑围护结构承受的土压力一般是介于主动土压力和静止土压力之间或介于被动土压力和静止土压力之间。另外,土具有蠕变性,作用在围护结构上的土压力还与作用时间有关。
6复合地基
随着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复合地基技术得到愈来愈多的应用。复合地基是指天然地基在地基处理过程中部分土体得到增强或被置换,或在天然地基中设置加筋材料,加固区是由基体(天然地基土体)和增强体两部分组成的人工地基。复合地基中增强体和基体是共同直接承担荷载的。根据增强体的方向,可分为竖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和水平向增强体复合地基两大类。根据荷载传递机理的不同,竖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又可分为三种: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柔性桩复合地基和刚性桩复合地基。
复合地基、浅基础和桩基础是目前常见的三种地基基础形式。浅基础、复合地基和桩基础之间没有非常严格的界限。桩土应力比接近于1.0的土桩复合地基可以认为是浅基础,考虑桩土共同作用的摩擦桩基也可认为是刚性桩复合地基。笔者认为将其视为刚性桩复合地基更利于对其荷载传递体系的认识。浅基础和桩基础的承载力和沉降计算有比较成熟的理论和工程实践的积累,而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计算理论有待进一步发展。目前复合地基计算理论远落后于复合地基实践。应加强复合地基理论的研究,如各类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计算,特别是沉降计算理论;复合地基优化设计;复合地基的抗震性状;复合地基可靠度分析等。另外各种复合土体的性状也有待进一步认识。加强复合地基理论研究的同时,还要加强复合地基新技术的开发和复合地基技术应用研究。
岩土工程是一门应用科学,是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工程建设中提出的问题就是岩土工程应该研究的课题。岩土工程学科发展方向与土木工程建设发展态势密切相关。世界土木工程建设的热点移向东亚、移向中国。中国地域辽阔,工程地质复杂。中国土木工程建设的规模、持续发展的时间、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岩土工程技术问题,都是其它国家不能相比的。这给我国岩土工程研究跻身世界一流并逐步处于领先地位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展望21世纪岩土工程的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让我们共同努力将中国岩土工程推向一个新水平。
参考文献
[1]乔桂芳.有关国内外勘察与岩土工程应用新技术[J].中国勘察与岩土工程,1998.5,43~44.[2]Hsieh,P.G., and Ou, C.Y.Shape of ground surface settlement profiles caused by excavation[C].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1998, 35(6):1004-1017.[3]Moh,Z.C.and Ou,C.D., Engineering Characteristic of Taipei Silt[C], Proceeding of-Sixth-Asian-Regional-Conference-on-Soil-Mechanics-and-Foundation-Engineering, Singapore.1979.[4]黄生根,张希洁,曹辉.地基处理与基坑支护工程[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5]唐业清,李启民,崔江余.基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6]曾宪明,林润德,易平.基坑与边坡事故警示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7]Ukritchon B, Whittle A J, Sloan S W.Undrained Stability of Braced Excavations in Clay [J].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03, 129(8):739-755.[8]Cai F, Ugai K, Hagiwara T.Base stability of circular excavationin soft clay
[J].Journal-of-Geotechnical-and-Geoenvironmental-Engineering.ASCE,2002,128(8):702-706.[9]Chang M F.Basal stability analysis of braced cuts in clay[J].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ASCE,2000,126(3):276-279.[10] LUO GUOYU.The Mechanism & treatment approaches of the collapse at Qixia Mountain[C].4th Symp.On Env.Geotechnology(1998).Boston, 2000, 834-840.[11] 林宗元主编.岩土工程试验监测手册[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17~224.[12] 林宗元.中国岩土工程勘探技术发展展望.中国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面向二十一世纪岩土钻掘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9.[13]刘建航,侯学渊主编.基坑工程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14]王卫东等,上海地区建筑基坑工程的新进展与特点[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8月.[15]张旷成,关于抗隆起稳定的计算公式和安全系数取值的考证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增刊,2008年10月.[16]郑伟龙等,城市环境岩土工程的地下水灾害问题[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5年9月.[17]陈树铭等,季节性冻土影响下土钉墙支护体系作用机理探讨[J].建筑施工,2001年第23卷.[18]陈叶青等,基坑土钉支护工程应用中特殊情况的处理及应注意的问题[J].工程勘察,1999年第5期.
【电气工程学科概论论文5则范文】推荐阅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5则范文11-26
机械工程学科概论论文06-17
某水库工程管理设计5则范文09-21
建设单位工程竣工验收报告_1_5则范文11-25
电气工程概论总结10-17
电气职称论文下载电气工程师论文下载:谈怎样做好现场电气监理工程师07-28
工程师电气论文07-06
电气论文范文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