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阅读教案(精选13篇)
1.初一语文阅读教案 篇一
西外初一中文经典阅读教案
授课人: 宋德亮 授课班级:初一(3)班 授课内容:阅读《草房子》 授课时间:2009年5月21日下午
指导思想:导引学生阅读曹文轩的长篇儿童小说《草房子》,品味小说如诗的纯美文学语言,感悟少年成长的渐进历程,体验作品所展示的人性之美,对学生进行文学的纯美教育。
班情概析:初一(3)班为自然编制班,共计30名学生,男生18名,女生12名,学生课余爱读书,阅读面较广,有几名学生写作兴趣浓,写作水平高,多篇习作深受师生好评。全班学生整体尚静思文,酷爱阅读文史作品者居多,班级呈现出良好的阅读氛围,洋溢着浓郁的阅读气息。据此,语文教师本学期导引全班学生阅读曹文轩的长篇儿童小说《草房子》,每双周安排1课时教学,目前已进行了7课时的阅读教学。
教学目标:(1)品味小说如诗的语言特色
(2)读写结合,展示随笔并点评
(3)感悟小说少年成长的主旨,体验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赏析小说,品味语言
读写结合,随笔展评
教学难点:感悟小说人物成长的人生启迪 教学形式:品读与赏析相结合(多媒体教学)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引出交流话题:
最近同学们都在阅读同一本书 ——《草房子》。关于这本小说,我们先看看专家是怎样评价的。出示:
《草房子》就是当代中国之《爱的教育》 ——崔道怡
读《草房子》真正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文学的享受、艺术的享受,是一种爱、善、美的享受。——卢跃刚 《草房子》是一首诗。——肖复兴
2、你们同意这些评价吗?请你结合自己的读书感受谈一谈。
二、聚焦
1、肖复兴老师说“《草房子》是一首诗”。草房子明明是一部儿童小说,怎么说 1 是一首诗呢?学生小组讨论。
2、交流:
儿童就是一首最美的诗。作品具有诗一般的语言。
学生举文字为例,朗读感受诗般语言的魅力。如,描写草房子的语段。指导学生朗读。出示:
在这些草房子的前后或在这些草房子之间,总有一些安排,或一丛两丛竹子,或三株两株蔷薇,或一片花开得五颜六色的美人蕉,或干脆就是一小片夹杂着小花的草丛。这样安排,没有一丝刻意的痕迹,仿佛是这个校园里原本就有的,原本就是这个样子。……这一幢幢房子,在乡野纯净的天空下,透出一派古朴来。而当太阳凌空而照的时候,那房顶上金泽闪闪,又显示出一片华贵来。
感受书中诗情画意的画面。
三、品读
1、草房子又是一首怎样的诗?静静地想一想,选择一个方面说一说。出示:草房子是一首()的诗。
2、回味语言。让我们再读读描写这感人的一幕幕场景的文字。
四、感悟
1、它是一部成长小说,也是一首成长的诗。确实书中的人物都在故事里慢慢长大。你们觉得书中的这群孩子仅仅是年龄在长大吗?请你们选择一个人物前后对照着读读,告诉大家你所发现的人物成长之处。
2、在阅读中,我们也在和书中人物一起成长。如果书中的这群小伙伴来到我们中间,你喜欢与谁交朋友?为什么?
五、展评
1、我心中的《草房子》精彩赏析
同学们用心读着草房子,与它融为一体。草房子如诗、如歌、如画,带给我们童年的回忆、美的遐想。当我们回眸,你还觉得它仅仅是一座普普通通的草房子吗?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同学们阅读《草房子》所写的精彩随笔。
2、一起感动
这本书已经有150万的小朋友读着、并感动着。当同学们一口气读完《草房子》时,大家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本书封底的那段话:
出示(齐读):美的力量决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可能变为常识,只有一个东西是永不衰老的,那就是美。
它真正能感动今天和明天的孩子们
2.初一语文阅读教案 篇二
调查发现, 78%的用人单位要求幼师掌握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并且需要一定的创编幼儿诗歌能力。另一个方面, 幼师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专业课《幼儿文学》课标要求:幼儿教师要担负启蒙幼儿的诗歌鉴赏任务。幼儿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幼儿诗歌创作基础。
二、教学活动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诗歌徐志摩《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舒婷《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学习鉴赏诗歌的意象, 请学生了解和掌握幼儿诗歌创作运用意象表情达意的特点。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进行幼儿诗歌的创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应贴近学生的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应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 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减少对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上海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经说过, 在教学时, 如果能够多想想我们自己是怎么学会的, 将对我们的教学大有裨益。“教是为了指导学生学。” (1)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学生朗读, 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尤其是模仿幼儿语气朗读, 更能感受到幼儿诗的童稚特点。 (2) 实践教学法, 通过模仿练习, 掌握幼儿诗的写作, 在独立运用中完善并创新。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导入通过展示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 让学生认识到诗歌的“平易近人”, 增强学生的创作兴趣。
以此诗为契机, 分析学生自己作品诗歌《我》中运用几个意象 (刚起锚的船、小鸟、花骨朵) 来表达自己对美好青春的热爱之情, 引出诗歌创作的特点:运用“意象”表情达意。
2. 指导学生学习现代诗, 了解和掌握诗歌创作运用意象表情达意的特点。
(1) 学生回顾意象定义:意象是意中之象, 即融入诗人情思的形象。诗歌多用具体可感的意象表达思想感情。设计意图:我们前面学习诗歌时, 已经对诗歌意象有所了解。进一步明确意象的概念, 为后面运用意象创作打下了理论基础, 明确诗歌运用意象表情达意, 才能避免平铺直叙, 没有意象就没有诗歌。
(2) 举例引导学生理解意象的表现作用。课件播放: (1) 徐志摩《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出:用水莲花这一个意象写出女子的娇羞姿态之美。低头的这个有代表性的细节使意象鲜明突出。 (2) 舒婷的《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小结:判断诗作有无诗意, 关键看有无运用鲜明的意象来表达情意, 这也是之所以称散文诗为“诗”的根本原因。学生如果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点, 写出来的东西就可以叫做“诗”了。
3. 指导学生学习幼儿诗歌, 了解和掌握幼儿诗歌创作运用意象表情达意的特点。
出示课件:儿童诗《春天里的笑声》《语言》 (中班, 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知语文与幼教专业的结合, 认识了解幼儿诗歌。先请学生用大人的语气与小朋友的语气分别朗读此诗, 体味感受。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朗读法, 模仿幼儿语气朗读, 更能感受到幼儿诗的童稚特点。学生更容易体会到幼儿诗与成人诗的不同, 即幼儿诗表现出稚嫩、童真的幼儿心理。
请学生分析此诗的内容看有哪些特点?
学生再次朗读讨论得出结论:从诗的内容方面感受到富有儿童情趣, 小河、小雨、小鸟等意象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 用几个有童趣的意象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 教师根据板书小结
学生小结:这些诗歌主题单纯, 内容浅显;语言凝练, 节奏明快, 韵律和谐, 富有儿童情趣;读起来朗朗上口, 易于朗读和记忆, 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 发展语言, 启迪智力, 而且可以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 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可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5. 发表激励、展示成果。
展示 (收集、修改过的) 2008级幼教学生创编的儿歌专集。
3.初一语文阅读教案 篇三
关键词:指导;课外阅读;语文素养
引言: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已成为现今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课外阅读作为拓宽学生语文知识内容、文学视野和素养的重要方法,现已成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基于初中语文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课外延伸即如何指导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指导初一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生在其智力活动过程中,如果仅限于教材知识的掌握,是无法了解自己的真正喜好的。他还提到过“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補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从而可见,阅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基础,然而课上的阅读时间、资源等都是有限的,所以课外阅读的指导尤为重要。它不仅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增加了语文教学的途径,也有效的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的不断积累,其视野、知识、品质、人格、综合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和培养。
初一作为小升初后的基础教学阶段,在此期间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培养语文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打好基础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由此可见。指导初一学生课外阅读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导初一学生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
(一)明确课外阅读的规划。教师在指导初一学生课外阅读时,首先要进行明确的规划,然后根据规划的内容有效的实施,才不会感到迷茫,更能有效的实现课外阅读的价值。例如,制定初一上下学期课外阅读要达到的目标:规划课外阅读的大体内容;制定课外阅读需要组织的活动等。教师根据规划的内容有准备的进行实施,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阅读习惯。兴趣是促进学生的最佳动力,习惯是学生学习的最佳保障。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才能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知识、阅读文章的快乐所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时,针对不同读物,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诗歌与音乐的结合阅读;散文朗诵的结合阅读;故事与表演的结合等。使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从而激发对课外阅读的兴趣,长期以往养成爱阅读、常阅读的习惯。
(三)创设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环境对人的成长、心情以及兴趣具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助于培养出优秀品质的人才,而良好的阅读环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品质。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注重课外阅读环境的打造,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图书馆中进行课外阅读,感受图书馆带来的文学气息;教师也可以在教师中为学生打造安静、平和的阅读环境或是带领学生到户外宽广的、风景优美的地方,为学生提供心旷神怡的阅读环境等,从而使学生享受阅读的氛围和乐趣,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结合新教材指导课外阅读。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学生的生长和阅读需求,因此,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的过程中,结合教材范本进行延伸,从而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语文教学的了解,并在了解的基础上深化知识的理解和拓展。例如,教师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通过对鲁迅的介绍,以及使学生在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述的是鲁迅儿时的童趣后,从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个系列的书;或是有关于描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所具有的文学价值、思想内涵、艺术价值等相关的资料;或是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性质类似文章诗歌,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和创作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五)结合学生个性发展指导课外阅读。由于学生是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个体,每个人喜爱的文学类型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分析并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学生的爱好、学习情况进行读物的甄选和指导,从而使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有所收获和提高。例如,对于喜爱文学的学生可以多选择艺术性较强的文章,以及趣味性较强的理论性文章进行指导;针对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指导其阅读深远性或篇幅较长的文章,像名著或经典小说等;针对理解性较弱的学生,可选择短篇的散文、诗词、小故事的进行指导,使其在阅读过程中不会感到困难而产生厌烦心理,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结论:总而言之,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决定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必然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针对初一学生的语文教学,在依据新教材的基础上,拓展课外资料的延伸,是语文教学以后开展课外阅读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应采取正确的策略,有效的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栋. 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J].中国培训,2016,18:203.
[2]刁德波. 加强课外阅读 提高语文素养——浅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03:42-43.
[3]戴志琴. 语文课外阅读与写作的延伸[J]. 文学教育(下),2014,02:96-97.
[4]杨蔚. 丰富学生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J]. 学周刊,2014,28:141.
4.初一语文《蝉》教案 篇四
指导思想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2、了解欲扬先抑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对比探究阅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二)依据教学目标,本课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感受作品语言优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教学难点: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方法。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蝉》 一.导语:
在中国古代,有一种昆虫得到了许多诗人的眷顾,它多被赋予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曾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被称为北宋第一贫平民词人柳永也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之句.为什么小小的蝉会吸引如此多的文人墨客的关注,它有什么特别之处?我想学完本课大家就会明白这个问题了.二.字词积累
零落 断续 收敛(liǎn)宽恕(shù)颤动(chàn)三:作者介绍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何必这样受苦而又执著?朋友的话
揭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不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而已。
结尾作者写自己被这蝉的生命意义感动着,“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又照应到文章开头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的“烦”字上,但已经从开头的“烦”变成现在的宽恕,形成一个首尾照应又有变化的完整结构。文虽短而理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它提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四.朗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了解本课的写作手法。
第一段:交代了故事的主人公——蝉,作者在文章开篇对于蝉的感情是厌烦的.烦 第二段:作者无意间拾得病蝉,病弱脆微仅仅为了一个夏天而已,令作者觉得微不足道,不足挂齿.第三段:朋友说他为了活一个夏天,竟在土中埋藏了17年,使作者感到无比惊讶。
第四段:十七年只为活一个夏天,作者宽恕了它那烦人的聒噪。
明白段意与作者感情变化之后进而分析写作手法欲扬先抑或者先抑后扬。五: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六:名句赏析
“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七:作业布置
5.初一语文教案 篇五
1、围绕航天英雄这一主题,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信息,并进行整理。
2、理解英雄行为,感悟英雄品质。
3、体会航天英雄牺牲后人们的悲痛情感,培养大胆对课文质疑的精神。
[教学重点]
麦考利夫的英雄品质是如何体现的。
[学习内容]
整体感知,传达出内心的震撼。
一提到英雄,我们就会想起在革命战争时代冲锋陷阵、英勇牺牲的勇士,他们担当起拯救苦难祖国的重任,慷慨赴难,血沃中华。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士是革命年代的英雄,他们以自身的言行铸成这一时期英雄的内涵。战争渐渐远去,和平的阳光温暖着神州大地,拂去了战争的烟云,而英雄的形象却从来没有在我们心中消失过。在和平年代里,英雄已经有了新的内涵,是指在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勇于向困难挑战,为他人谋利益,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们。我们学习这篇课文,需要理解其英雄行为,感受英雄品质的力量,树立正确的英雄观。
麦考利夫这位航天女英雄,明知艰险,勇者无惧。当得知美国国家宇航局决定挑选一名普通教师乘坐“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飞入太空时,竟有上万人报名!麦考利夫就是其中一员,她立刻向宇航局报名,没有犹豫,有的是挑战的热情。她与男性竞相争辉,她无惧艰难,这是英雄迈出的第一步。两个孩子给他们37岁的母亲的支持犹如一针强心剂,让麦考利夫更是坚定信心,含笑感激。
英雄不怕考验,英雄不怕磨难。虽然身体健壮,可她只是一个普通教师,而且只是一名女性,她并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后来,四个月的训练如同一支支利刃考验着她、威逼着她,稍有松懈,稍有退缩,稍有犹豫,等待她的将是退出。失重、颠簸、呕吐……这些让人难以想象的痛苦,都未能动摇她内心的飞行梦想,她都用坚强的意志挺了过来,对太空的向往给予了她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此刻她完成了英雄的塑造。
6.初一语文上册教案 篇六
一.感知人物
1、布置自读课文,要求读准以下字音。
骇掳悚絮说惶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辟头画舫
2、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用“阿长是一个的人”说话。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
可以有如下一些说法:
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
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
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
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
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
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
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
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
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
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
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
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
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
教师小结:总之,阿长是一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接下来我们完成了下一步活动就能够明确了。
二.拎出线索。
1.教师读课文,学生听。
2.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怎样?边听边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
明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三.品味细节
1.读课文,要求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师提示:我们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说,这些事情就是我感情变化的原因。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联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出这些事情。
明确:一共写了七件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
2、这些事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细,最精彩。请找出来,用“写得好,它写出了”的句式进行品析并说话。
学生活动。
四.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
教师举例: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附: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感知人物烦琐、愚昧、迷信善良、朴实、真诚
拎出线索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品味细节竖手指、睡觉姿态、古怪仪式、讲长毛
想象创新紧扣人物性格、联系现实生活
7.初一语文阅读教案 篇七
一、分层和分组的方法
分层课程教学模式认为:“在正常的教学中, 没有整齐划一的学生。”他们主张从个别化的起点出发来规划个人的成长。只有当学生有机会操作运用, 把一些新观念变为自己的东西时, 学习才更有意义。分层教学遵循的是“因材施教”的原则, 是“消灭”学困生的极好的教学方法。全班45 名学生, 我根据平时考试所反映出来的阅读能力从弱到强分为三层:A层学生 (基础层) :此类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薄弱, 基本在班级后10 位。阅读看不懂内容, 理解不了问题;作文内容拼凑, 只有一两个事例翻来覆去用, 语言不通, 常常偏题、离题, 平时作文常写不满600 字数。B层学生 (发展层) :此类学生基本是班级中层的大约20 人。阅读能力一般, 理解能力流于表面;作文基本结构清楚, 但是往往语言匮乏, 详略不分, 主题不突出。C层学生 (能力层) :此类学生为班级前15 位。阅读和理解能力较好, 有一定的自主阅读量;作文中上但不够优秀, 作文素材缺乏, 角度不新颖, 语言不够生动, 情感表达不够细腻, 很少高分作文。以上三种预定分层要求不是绝对的,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自主选择预定目标, 也可以自拟高一层次的阅读目标。
另外我把全班学生5 人一组, 共分成9 个学习小组。每小组一个A层生, 2—3 个B层生, 1—2 个C层生。C生担任组长, 组内自选一人担任记录员 (暗中会让组员们倾向选A生, 或相对落后的B生, 让他们有存在感和责任感, 以鼓励这类学生的积极性) 。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帮助, 共同进步。
二、指导阅读和交流
教师在开学初就将课程规定的初中生课外阅读篇目列给学生, 让学生准备书籍。每周的阅读课上, 由组长组织小组内部讨论一周阅读进度。组内共同商量本周阅读书目或者文章, 向全班同学推荐。那么一周就有9 个被推荐的篇目, 对于AB层不知道要读什么的同学就有了阅读内容。评选一个阅读积极分子介绍文坛新动态, 谈自己的阅读心得, 讲讲课外阅读的收益。C层的学生就有了更多的阅读方向。有了榜样示范, 有积极分子带动, 整个班级的阅读氛围自然要好许多。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初一课外阅读要求以读书卡片的形式呈现阅读成果, 注明阅读篇目、作者、阅读时间。
(一) 第一阶段, 学会阅读
有了阅读内容之后, 首先要让学生感受文章之美, 从而养成阅读习惯。
A生从阅读文章开始, 摘抄文章, 标出不认识的字词,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类学生平时几乎没有主动的阅读, 首先要做的是让他们能多读各类文章, 读通、读懂。B生摘抄一段喜欢的文字, 概括主要内容, 写50 字左右的阅读随感。这类学生平时只读不思考, 没有自己的观点, 所以要培养他们学会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形成自己的感受。C生在B生要求的基础上写100 字以上阅读随感。鼓励他们思考得更深入, 提出自己的独特想法, 并能够用文字表达出来。
一周一次在课堂上组长交流阅读成果, 要求:A生能够文章流利地朗读文章, 讲出主要内容;B生在此基础上能讲出喜欢某段的理由;C生更深入谈自己的思考和感受。然后每次选择一到二组在班级展示阅读成果。然后组长就这次讨论给组内个人打分, 一般能够完成阅读, 做好读书卡片, 交流是能根据自己层次发言的, 都能够得满5 分。如果发言被特别精彩的, 经过组员同意可以有1 分附加分。
在此过程中使得平时基本不发言的A生和不太发言的B生先能够在小范围内开口说, 习惯了开口, 在课堂上会相对放得开。在说的过程中, 也能产生一种成就感, 被认同感, 也能提高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 第二阶段, 读出自我
在大部分同学形成了阅读的习惯之后, 教师指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 渐渐消化吸收, 从而自己能生成新的东西。
这阶段的读书卡片要求针对摘录的好句和好段, 从写作方法角度进行赏析。比如修辞和动词、形容词的好处, 这正是课内要掌握的方法。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通过课外巩固课内知识。具体要求:A生摘录500 字左右的精彩段落。标出运用的修辞手法、生动的动词、多彩的形容词。让这类学生在读通文章基础上, 能分辨出什么是美的语言, 然后积累词汇和句式。B生在A的基础上写一两句自己的赏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 作用是什么, 并仿写一两个句子。由此解决这类学生平时语言贫乏的问题, 让他们学习如何写出生动的句子。C生在B生的基础上, 仿照文章的艺术手法写一个语段。
交流时要求A生背诵朗读自己找出的优美段落, B在A的基础上指导A赏析好句的作用, C生点评补充B的赏析, 并交流自己的仿写。在B指导A的过程中, B生也锻炼了自身的能力, 增强了自信心。C锻炼了自己的组织领导能力。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和指导, 一定程度上比老师的说教更容易让人接受。
组内交流时,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 倾听别人的观点, 在此过程中, 也能使学生认识到, 对文学的把握和数学不一样, 答案并不是唯一的, 从而使一些AB层的同学能够敢于思考和表达。
教材的更新永远赶不上时代的节奏, 课本上有限的几篇文章决不能培养出曹雪芹、鲁迅、余秋雨这样的大家。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必须扎扎实实开展课外阅读。我们期待通过这样一种合作与分层的方式,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的乐趣。
摘要: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必须扎扎实实开展课外阅读。我们期待通过这样一种合作与分层的方式,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的乐趣。
关键词:初一,课外阅读,分组合作,分层指导
参考文献
[1]严敬群.超级阅读:分层阅读周计划[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6.
8.初一语文风雨教案 篇八
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精巧构思;
2.通过品析词句,揣摩景物特点,体会比喻、侧面描写等手法在其中的效果作用;
3.鼓励学生观察自然,关注生活,理解自然万物的生存状态,体味人与自然相处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体会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导入:请学生分享描述风雨的诗句。
一、作者简介:贾平凹,当代作家,人称“鬼才”。
二、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受风雨的特点。
1.学生齐读全文,教师板书正字纠音。
2.在这篇文章中,你能感受到有风有雨吗?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风和雨呢?(用一个字/词形容)
明确:(狂/暴)风(骤/大)雨
三、品味探究:阅读文章,找出相关词句进行解读。
1.文中哪些事物给了你风狂(暴)的感受?(树林子、垂柳、杨叶、芦苇、羊、女孩……)
示例一:把树林子比作面团,形象生动描绘“面团”凸起凹陷的动态,突现风之狂暴。
示例二:羊被风吹倒的过程,“撑”“滑行”“撞”“摔”一系列动词的准确描述,体现风之大。
分析总结:动词运用准确生动、比喻丰富形象、听觉视觉结合。
(在分析几个典型例子后,激励学生依此找词句自行赏析。)
2.从文中的那些细节又可以看出雨骤(大)呢?
明确:猫、老头、孩子们
分析总结:抓关键词“精湿”“捶打腰腿”“惊喜”,含蓄有味。
四、情感体验:着重关注人物的情感体验。
1.面对如此狂风暴雨,你有什么感受?
生:害怕、恐惧、惊奇……
2.而经历着这场狂风暴雨的人,他们的感受如何呢?(关注文中出现的人物)
明确:女孩:无力(恐惧)老人:困扰(难受)小孩:惊喜(神奇)
五、手法总结:通篇把握,总结文章运用的主要手法。
1.题为“风雨”,看罢全文,文章出现了“风雨”二字吗?
明确:文中无一处有“风雨”二字,却处处让我们感受到风大雨骤,这正是侧面描写这种手法的妙处。
2.解释手法:
侧面描写是指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特点鲜明突出。全文通篇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场暴风骤雨。
六、小结:
经历风雨,人有不同感受,物呈现不同形态。面对神奇的自然界,人、事、物都有它们各自独特的相处方式。作者贾平凹正是用他敏锐的目光,细致地捕捉到了这一切。
以“风雨”这一特定的情境,呈现人事物纷繁复杂、多姿多彩、或悲或喜的生存状态,全文却未见“风雨”二字。正所谓“不著一字,尽显风流”。此乃“鬼才”之“鬼“也。
七、跟贾平凹学写作
9.初一语文《黄河颂》教案 篇九
《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全诗通过描绘黄河的壮阔之景,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与歌颂。文章语言铿锵磅礴,适合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与训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朗读训练贯穿于整个课堂,设计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全班读,男生读,女生读,个人读,师生共读等,力求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中升华情感。文中的四字词语读起来朗朗上口,气势恢弘,与黄河的奔腾气势相得益彰;三个“啊,黄河”所抒情感各有侧重,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味作者情感的好材料。再者,四字词语描绘黄河之景,三个“啊,黄河”抒发深情,学生在朗读中便可以深刻理解诗歌“借景抒情”的写法。
二、教学目标
1. 积累文中的四字美词。
2. 提高朗读水平,学会处理语速、停顿、重音。
3. 学会品味文中的关键词。
4. 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 朗读训练,学会处理语速、停顿、重音。
2. 品味文中关键词。
四、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型及课时安排
新授课,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有一篇散文曾这样写道:“我们站在岸边被惊涛飞浪拍溅得訇訇作响的岩石上,苍茫的夜幕里,看不见流水,看不见浪涛,我们只能静静地伫立着,从涛声和河风里倾听这条大河,结识这条从唐诗宋词的飞韵里,一泻古今的灿烂大河。”文中所写的灿烂大河便是黄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颂》,去倾听那浪涛的轰鸣!
(二)初读,感知诗歌内容
1.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
2. 小组齐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注意轻重缓急。
3. 全班齐声朗读全诗,揣摩语气,表现诗歌情感。
(三)研读,发现诗歌之美
1. 教师提问:这首诗我们已经读了三遍了,你能谈谈自己对它的感受吗?
学生回答预设:全诗气势恢弘
2. 教师提问:你是从诗中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恢弘的气势的?
学生回答预设:从文中的一些词语,比如黄河滚滚等。
教师引导: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这些词都有一个共同点——四字一组。请同学们寻找并勾画出文中的四字词语。
屏幕展示文中四字词语:
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九曲连环
学生齐声朗读,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3. 教师提问:文中除四字词语外,还有哪些字能表现出黄河那奔腾的气势呢?
学生回答预设:“奔向东南”的“奔”,“劈成南北两面”中的“劈”……
10.初一语文《伤仲永》教案 篇十
一、复习导入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天才源于勤奋和汗水。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最终沦为庸才、蠢材,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不让悲剧重演。
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
(一)深层理解
1.课文写方仲永的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找出依据。
【点拨明确】(1)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五岁时“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等。
(2)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3)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点拨明确】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明确】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没有将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4.通过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是怎样的?
【点拨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
(二)走进写法
1.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之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
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作者为什么详写这一阶段呢?
【点拨明确】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详写这一阶段,是为更好地突出中心,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巨大反差,而这一结果是他父亲的“不使学”造成的,从而更加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本文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它有什么表达效果?
【点拨明确】这是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这种手法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了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了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伤叹。
(三)走进主题
课文通过叙写方仲永从具有神异的禀赋到“泯然众人”的过程,说明了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寓理于事,采用先扬后抑的写法,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三、拓展延伸
课文中仲永的父亲为了谋利不让仲永学习,对仲永父亲的做法你有什么感想?
11.初一语文寒假作业现代文阅读 篇十一
出题人:郑惠文审题人:戴琳
尊严
一个初冬的午后,在泸县城里,一条被燃烧弹毁了的街旁,我看见一个黑脸小乞丐寂寞地立在面食担子前,用羡慕的眼光,望着两个肥胖孩子正在得意地把可口的食物往嘴里送。
我穿着秋大衣,刚在船上吃饱饭,闲适地散步到街上来。
但是他,这个六七岁的孩子,赤着脚,露着腿,身上只披一块破布,紧紧包住他那瘦骨的一身黑皮在破布的洞孔下发亮。他的眼睛无光,两颊深陷,嘴唇干瘪得可怕,两只干瘦得像鸡爪的手无力地捧着一个破碗,压在胸前。
他没有温暖,没有饱足。他不讲话,也不笑。黑瘦的脸上涂着寂寞的颜色。我不愿多看他,便匆匆走过他的身旁。但是我又回转来,因为我也不愿意就这样地离开他。
这样地一来一往,我在他的身边走过四五次。他不抬头看我一眼,好像他对这类事情并不感到惊奇。我注意地看他,才知道他的眼光始终停留在面食担子上。但甚至这眼光也还是无力的。
我站在他面前,不说什么,递了一张角票给他。
他也默默地接过角票,把眼光从担子上掉开。他茫然地看看我,没有一点表情,仍然不开口。于是他埋下眼睛,移动一下身子,又把脸掉向面担。两个胖小孩还在那里吃“连肝肉”、“心肺”一类的东西,口里“嘘嘘”作声。
我想揩去他脸上的寂寞的颜色,便向他问两句话。他没有理我。他甚至不掉过头来看我。
我想,也许他没有听见我的话,也许我的话使他不高兴。我问的是:你有没有家?有没有亲人?
我不再对他说话,我默默地离开了他。我转弯时还回头去看那个面担,黑脸小乞丐立在担子前,畏怯地望着卖面人,右手伸到嘴边,一根手指头衔在口里。两个肥胖小孩却站到旁边一个卖糖食的摊子前面去了。
七天后我再到泸县城里,又经过那条街。仍然是前次看见的那样的街景。面食担子仍然放在原处。两个肥小孩还是同样得意地在吃东西。黑脸小乞丐仿佛也就站在一星期前立过的那个地方,用了同样羡慕的眼光望着他们。一切都没有改变。我似乎并没有在别处耽搁了一个星期。
我走到黑脸小孩面前,又默默地递了一张角票到他的手里。他也默默地接着,而且也茫然地看我一眼,没有表情,也没有动作。以后他仍旧把脸掉向面担。我们两个都重复地做着前次的动作。我甚至没有忘记问他:你有没有一个家?有没有一个亲人?
这次他仍旧不回答我,不过他却仰起头看了我一两分钟。我也埋下眼睛去看他的黑脸。茫然的表情消失了。他圆圆地睁着那对血红的眼睛,泪水像线一样地从两只眼角流下来。他把嘴一动,没有发出声音,就掉转身子,用劲地一跑。
我在后面唤他,要他站住。他不听我的话。我应该叫他的名字,可是我不知道他有什么样的姓名。我站在面担前,希望能够看见他回来。然而他的瘦小身子像一股风似地飘走了,并没有一点踪迹。
我等了一会儿,又走到旁边那个在废墟上建造起来的临时广场上,跟着一些本地人听一个老烟客讲明太祖创业的故事。那个老烟客指手划脚地讲得津津有味。众人都笑,我却不作声,我的心并不在这里。
过了半点多钟,这附近还不见那个黑脸小孩的影子。我便到城里各处走了一转,后来再经过这个地方,我想,他应该回来了,但是我仍旧看不到他。那两个肥胖小孩还在面担前吃东西。
我感到疲倦了。我不知道黑脸小孩住在什么地方,或者他是否就有住处。我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可以再到这里来。看见阳光离开了街市,我觉得疲倦增加了,我想回到船上去休息。
最后我终于拖着疲倦的身子离开了泸县。那一段路是不容易走的,我的心很沉重。我想到那个黑脸小孩和他的突然跑开,我知道自己犯了过失了。
我为什么两次拿那问话去折磨他呢?这原是明显的事实:要是他有家,有亲人,他还会带着冻和饿寂寞地立在街旁么?他还会像一棵枯草,一只病犬那样,木然地、无力地捱着日子么?
他也许不知道家和亲人的意义。但是他自己和那两个胖小孩间的差别,他应该了解吧。从这差别上他也许可以明白家和亲人的意义。那么,我大大地伤害了他,这也是很明显的事实了。
今天,八个月以后的今天,我还记得那个黑脸小孩的面貌和他两只眼角的泪水。他一定早忘记了我。但是我始终忘不掉他。我想请求他那小小的心灵宽恕我。然而我这些话能够达到他的耳边么?他会有机会看到我的文章么?
我不知不觉间在那个时候犯了不可补偿的过失了。
15.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干瘪()②揩去()..
③畏怯()④捱着()..
16.结合语言环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
①我想揩去他脸上的寂寞的颜色。..
②我不知不觉间在那个时候犯了不可弥补的过失了。..
17.“我想揩去他脸上的寂寞的颜色”这句话同文中哪句话相照应?分析这两句话的含义。
18“我的心并不在这里”与“我的心很沉重”在表现“我”的心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19从下面一段描写中,可以体会出“我”第二次问话后黑脸小孩怎样的复杂心理?
(黑脸小孩)茫然的表情消失了。他圆圆地睁着那对血红的眼睛,泪水像线一样地从两只眼角流下来。他把嘴一动,没有发出声音,就调转身子,用劲地一跑。
20“乞丐”是指靠向别人要钱要饭生活的人。“我”最初称那个“六七岁的孩子”
是“黑脸小乞丐”,后来称他为“黑脸小孩”。你怎样理解这一变化?
21“我”出于对小孩的关心,反复询问他的家与亲人,却从孩子含泪的双眼中读到了自己对孩子的伤害。如何对待弱者才是真正的善待?如果我们希望帮助弱者,应如何摆好自己和对方的位置?
答案:
16.结合语言环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
①我想揩去他脸上的寂寞的颜色。..
“揩去”原是擦掉的意思,这里指的消除,解除之意。
②我不知不觉间在那个时候犯了不可弥补的过失了。..
“过失”原指因疏忽而犯的错误,这里指我无意中对黑脸小孩的内心的伤害。
17.“我想揩去他脸上的寂寞的颜色”这句话同文中哪句话相照应?分析这两句话的含义。①与“黑瘦的脸上图着寂寞的颜色”相呼应。②两句话都表示了小孩内心的孤寂,还有“我”对孩子精神世界的体察和理解,对一个陌生的孩子,而且是路旁行乞的孩子,“我”如此关注和动容,可见“我”仁厚善良的品行。
18“我的心并不在这里”与“我的心很沉重”在表现“我”的心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非常担心小孩的状况,隐隐感到他摆脱这种处境的不可能性。
不同之处:“我的心很沉重”除牵挂外,还有反思后的自责,知道自己犯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过失,伤害了小孩的自尊。
19从下面一段描写中,可以体会出“我”第二次问话后黑脸小孩怎样的复杂心理?
(黑脸小孩)茫然的表情消失了。他圆圆地睁着那对血红的眼睛,泪水像线一样地从两只眼角流下来。他把嘴一动,没有发出声音,就调转身子,用劲地一跑。
内心受到触动—恼怒—悲伤—委屈—逃避。
20“乞丐”是指靠向别人要钱要饭生活的人。“我”最初称那个“六七岁的孩子”是“黑脸小乞丐”,后来称他为“黑脸小孩”。你怎样理解这一变化?
“我”不再只是简单地把他看成是乞丐,而是逐渐意识到他是有心灵、有隐私、应该给予关爱的孩子。
21“我”出于对小孩的关心,反复询问他的家与亲人,却从孩子含泪的双眼中读到了自己对孩子的伤害。如何对待弱者才是真正的善待?如果我们希望帮助弱者,应如何摆好自己和对方的位置?
12.初一语文《世说新语》课文教案 篇十二
初一语文《世说新语》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教学重点:1)《世说新语》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教学难点:1)体会《世说新语》中“以事见人”的艺术方法,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 时:一课时 导 入:
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学生参与)。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
教学流程:
一、背景介绍: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
刘义庆虽然身处皇室,但为人非常的俭朴,“性简素,寡嗜欲”。又喜好文艺,因此他的周围总是围绕着一大批文学名流。,他的作品主要有《世说新语》、《幽明录》、《徐州先贤传》、《典叙》和《集林》。
悦考网 悦考网
《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的笔记小说,也是六朝志人小说的杰出代表。《世说新语》具有“语言简练、辞意隽永”的特点,因此著称于世。
《世说新语》全书共八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雅量、任诞、汰侈、等36个门类,共记载了1130个故事。
书中很多故事是我们所熟知的,比如:七步成诗(曹植)、望梅止渴(曹操)、坦应晒书、还有些故事也非常有趣,如:德行篇里的“管宁割席”;言谈篇里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任诞篇里的“王子猷夜雪访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汰侈篇里的“石崇劝酒”等等。
二、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从课文的注释中了解杨修和曹操的相关资料,并对杨修作补充介绍,再由学生回忆发生在杨修和曹操之间的故事(“一合酪”,还有“鸡肋”、“门阔”、“梦境杀人”和“帝位之争”),从中初步体会两者的性格特征。
然后,教师范读,并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请同学朗读,检查纠音效果。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1、重点字词:
魏武尝过曹蛾碑下 尝:曾经 下:旁边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 待我思之 思:思考
令修别记所知 别:另外(别情 别名 别有天地)悦考网 悦考网
乃叹曰 叹:感叹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绢:质地薄而坚韧的丝织品,也指用生丝织成的一种丝织品。臼:捣米用的器具,用石头或木头制成,中部凹下 齑:调味用的姜、蒜或韭菜碎末儿
2、重点句子:
1)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翻译:见到墓碑的背部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正确的语序应是:见碑背上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2)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翻译:我的才华不如你,走了三十里才悟出来。正确的语序应是:我才不及卿,三十里乃觉
3、课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
在古越大地上有两块名闻遐迩的碑刻,就是后世所盛赞的“斯篆淳碑”。斯篆,是指秦丞相李斯撰文并篆写的《秦会稽刻石》;淳碑,则是指由东汉邯郸淳为表彰当时的孝女曹娥而撰写的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会稽郡上虞人,父亲曹盱,以“巫祝”为业,能“婆娑乐神”。在曹娥年满十四岁的五月初五,按乡里习俗,曹盱在江上迎涛神(伍子胥),以保一方平安。江上浪大水急,曹盱不慎落水淹死。由于没见到尸体,曹娥痛不欲生,便沿江寻找父亲的尸体。于十七日后,投江而死。县令怜惜她的义举,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为她写了碑文。而那距离曹娥殉父的时间也已经过去九年了,邯郸淳执笔之时,才年仅十六岁,但文采非凡,据说是“挥笔而成,无所点定”,连当时的名士魏朗看到后也直自叹不如,并偷偷毁掉了自己的草稿。
《曹娥碑》得以名扬全国,与蔡邕的评语是有莫大关系的。相传蔡邕因为上书弹劾宦官,而被流放南方,遇赦后,又惧怕报复不敢回家乡,于是亡命天涯,转而来到江浙一带。悦考网 悦考网
在会稽的地方志中曾记载,蔡邕夜访曹娥墓,用手摸索着读完了碑文,大赞之余,又在夜色中题上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龙飞凤舞的八个大字,给后世留下了这千古字谜。
4、人物性格的品评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杨修和曹操的言行的语句,从中分析人物的性格,体会《世说新语》“以事见人”的艺术特色。
魏武帝 杨修
谓修曰:“解不” 答曰:“解”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 曰:“黄绢……”
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提问:
1)曹操问杨修“解不”时,他的心态是如何的(胸有成足呢,还是试探性的)? 2)杨修的一个“解”字似乎太简单了,但从中我们能看出什么?(两者地位的差异,严明的君主关系;杨修深知自己所处的地位;杨修的修养;杨修的胸有成足)我们可否在这个“解”字前面为他加个修饰语,如果可以应该加什么?(微笑,淡然,茫然?)3)曹操说,“卿未可言,待我思之”从中我们又能体会出什么(好胜、好思)? 4)“令修别记所知”中的“令”又一次强调了什么?(严明的君臣关系)5)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从中我们能读出什么?有真心赞美吗? 如果能发自内心的赞美,哪处就可以赞美了?从中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性格?(我们可以读出形象化了的两人智慧的差距。此处不是赞美,是感叹。从中也可以看出曹操不甚宽广的胸襟,)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到曹操和杨修鲜明的性格特征,而这正是《世说新语》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世说新语》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悦考网 悦考网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我国的谜语源远流长,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的语言现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日益丰富,具有隐示性的歌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我国谜语的最早形式--廋辞和隐语,这是谜语的最初萌芽。到东汉时期,隐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利用方块字在离合增损中形、音、义的变化,产生了第一条文义字谜,即“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隐语从先秦过渡到西汉,就开始逐步趋向于谜语,当时流行的射覆,已成为民间和宫廷的娱乐品了。并且大量的隐语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文人也表现出对其的特别钟爱。
2、用猜谜的形式使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 1)谜面:呀(打一成语)2)谜面: 群英会(打一教育机构)3)谜面:欧美民族(打一人名)谜底:1)唇齿相依 2)幼儿园 3)西施
四、作业环节
1、给一段文字加上正确的标点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啖一口也复何疑。
资料来自:悦考网
13.初一语文《社戏》教案 篇十三
解题:社,礻旁加土,是个会意字。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祀,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和主要情节。
2.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的乐土之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绚烂的图画,犹如一个个欢快活泼的音符,有说不尽的乐趣,道不完的喜悦(请多名同学说出自己童年的趣事,不做阐发,意在勾起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熟悉小说脉络。
学生阅读归纳,教师点拨:小说按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三部分组成。其中,看社戏是主体部分,可分四层:看戏前的波折——看戏中的见闻感受——看戏——偷吃罗汉豆。
2.再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看看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明确: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详写)——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详写)——赵庄看社戏(详写)——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六一公公送豆。
(三)深入探究:
作者说“平桥村”是他的乐土,请你说说有哪些让他感到快乐的人、事、物。
小组讨论后发言。
(淳朴好客的大人小孩,钓虾放牛看戏,悠闲的乡村生活……)
(四)课后学习:
1.继续熟悉掌握一些字词:
归省:xǐng行辈:háng惮:dàn絮叨:xùdāo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凫水:fú潺潺:chán歌吹:chuī蕴藻:yùnzǎo
家眷:juàn皎洁:jiǎo漂渺:piāomiǎo纠葛:jiūgé
2.诵读“一出门……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社戏(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社戏之乐在何处
2.通过优美语段体会本文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描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上堂课内容。
(二)重点赏析:
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中的写景部分,体会美丽景色对愉快心情的衬托作用:景美,小伙伴们纯真的友情更美。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美丽景色的?
引导学生明确:
(1)嗅觉,如豆麦和水草发散出清香;
(2)视觉,如月色朦胧,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3)听觉,如似乎听到歌吹了;
(4)想象,如料想便是戏台。
2.课文最后一段虽很简短,但实在是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蕴含着深刻的含义。那一晚的戏,看得人昏昏欲睡,气得小伙伴们破口大骂;那一晚的豆,也只是滴着露水,带着泥土气息的普通罗汉豆。那么,文中为什么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究竟好在哪里呢?原来“看社戏”和“偷豆吃”是“我”在平桥村这块乐土感受最强烈,印象最深刻的两件乐事,它们给“我”的少年时代带来最美好、最愉悦的心灵感受,使我永远不能忘记那里人们朴实、真诚、善良和聪明能干,也不能忘记美丽动人的江南水域风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这一切都是“我”在“那夜”以后的城镇生活,人生旅途中再也不曾感受到的。因而,这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既表达了“我”对乐土生活的赞叹,又抒发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拓展延伸:
许多童年时代的美好东西现在已经没有了,比如以前过年时的一些传统活动,自己炒瓜子花生,蒸馒头团子,正月十五自己做兔子灯……其实现在的物质生活比过去好多了,但总觉得那时的东西要比现在的地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教师先讲述一个这样的故事,然后让学生回忆自己类似的童年经历和感受。
教师总结: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互相帮助是快乐的根源。
(四)课后学习:
【初一语文阅读教案】推荐阅读:
初一语文阅读及答案08-30
初一语文上册春教案11-28
初一下册语文优质课教案06-14
初一下册语文《一面》教案设计09-21
初一语文《智子疑邻》教案11-27
《黄河颂》初一语文优秀教案10-20
初一语文上册皇帝的新装教案06-19
[初一语文]《骆驼寻宝记》教案5则范文06-14
初一语文下语文备课组07-24
初一语文上册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