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教学设计

2024-06-30

茶馆教学设计(精选12篇)

1.茶馆教学设计 篇一

《茶馆》第一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2、3、4、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了解节选部分各色人物,概括主要情节。从对话中把握人物性格。感悟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点】1、2、3、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学会概括主要情节。

从对话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

【教学难点】

1、2、体会潜台词的含义。感悟文章主旨。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朗读法、问答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经典话剧——老舍先生的《茶馆》。

二、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投湖自尽。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2、创作背景

通过在茶馆里活动的70多个各色各样的人物,依次反映了三个时代长达50年的社会生活。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那一年 第二幕 民国军阀混战时期 第三幕 国民党统治时期。

三、主要情节

马五爷施威 康六卖女 常四爷骂洋货 鸽子之争

秦仲义梦想实业救国 秦庞交锋 茶客对话 常四爷被抓 庞太监买妻

第二课时

四、人物形象

1、王利发:

他处事圆滑,委曲求全,小心谨慎。

2、常四爷:

爱憎分明,有同情心,敢作敢当

五、潜台词

1、康六(慢慢地走出去。)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无奈。

2、常四爷和刘麻子对话。两人话不投机。

3、(茶客甲和乙正在下棋)将!你完啦!暗示一个时代的终结。

六、主旨概况

通过对裕泰大茶馆中三教九流各色人物的描写,展现了戊戌变法后帝国主义的横行、封建统治的腐朽、农村的民不聊生,揭示了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

七、作业布置1、2、抄生字 大视野练习

2.茶馆教学设计 篇二

有学者说,教育的应用性研究有两个方面必不可少:教育理论支撑和典型案例分析。案例分析要“拿得出”,理论支撑要“站得住”。后“茶馆式”教学是更关注学的教学,以下是后“茶馆式”教学的学理分析。

一、后“茶馆式”教学课堂设计的逻辑结构

“课堂应是学生的学堂,不应是教师的讲堂”。这句话在当前已经被中小学教师及教育科研工作者所广泛认同和应用,而教育家段力佩先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在《上海教育科研》杂志上发文阐述了。他不但有这样的先进教育理念,而且付之于教育实践,在当时的上海市育才中学进行着改革。“茶馆式”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推出的一项在我国富有挑战意义的教学。

那么,崇尚“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茶馆式”教学的真正的学理何在呢?有人曾经提出过:“这八个字就这么伟大?我看还不全面,为什么没有‘想想’‘思思’和‘看看’呢?段力佩还告诉上海市育才中学的教师这八个字的顺序不能换。有这么机械吗?换了就不能上了?上了就不行了?”其实,提出这些质疑的人都没有品味到“茶馆式”教学的本质。其本质在于它颠覆了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惯用的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结构。这个逻辑结构是以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结构。而且教学的方法主要靠教师按学科本身的逻辑结构进行讲解。而段力佩提出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茶馆式教学(还不允许换八个字的顺序)是一个以学生学为线索的课堂教学逻辑结构。这里的“读读”,是学生读;“议议”主要是学生议,教师加入一起议;然后是学生“练练”,最后才是教师讲(也可以是学生讲)。这样的课堂结构已经不是学科本身的逻辑结构,而是学生学的逻辑结构。其实,段力佩把“议议”作为学生在课堂内学习的主要形式,主要的已不是教师的讲解,而是强调教学应走向对话,走向合作,走向学习共同体。

虽然“茶馆式”教学这个名称很“土”,绝对不是一个十分确切且科学性很强的名词。但是,如果从以上分析来看待“茶馆式”教学,我们不得不对它肃然起敬。我们也可以从“茶馆式”教学之后出现的许多优秀的教学中看到“茶馆式”教学的影子,这些教学法或多或少,有意或无意地受到了“茶馆式”教学的影响。

“茶馆式”教学是我国教学改革在应用性研究中的一个典范,是教学改革在具体实践中的一个“里程碑”。然而,到了30年以后的今天,它就随着时间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应该发展的地方:

1.“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是否为以学生的学为逻辑结构课堂教学设计的唯一形式?

2.如果不是“读读、议议、练练、讲讲”这一种形式,那么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3.新课程的推进中,教育界产生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如何融入当前的课堂教学?

后“茶馆式”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由“一个核心”和“三个发展”组成。

一个核心:是以“议”为核心,具有以下两个特征:①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②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

三个发展分为三点:①教学的方式更为完善。②教学的方法更加灵活。③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

从以上的分析看出,后“茶馆式”教学既传承了茶馆式教学的学理,又回答了以上提出的三个问题。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其阐述的学理是:学生怎样的学才是正确的,这也可以理解为教师怎样的教才是正确的。正是基于这样的学理,才产生了后“茶馆式”教学的三个环节:“学生先学、引导暴露、共同解疑”。这三个环节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结构,是学生学的逻辑结构。无疑,它继承了茶馆式教学的基本学理,但又不把“读读、议议、练练、讲讲”作为这一学理下的唯一形式。就“学生先学”这一点而言,可以让学生先“读”,也可以让学生先“练”;可以学生先后提出问题,也可以教师适当指导带着问题让学生先学;可以在课前先学,也可在课上先学。而且三环节在一节课上还可以重复应用,也就是说“学生先学”这一环节在一节课上可重复出现。这样,既坚持了学生学的逻辑结构,又使“教学的方法更加灵活”。而且,灵活选择的依据是“提高学生的学业效能”,效能是效率、效益、效果的综合,效果的价值取向就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其阐述的学理是:学生怎样学才是学会了。教师正确的讲解离更多学生的真正学会往往相差甚远,其原因就在于:学生在接触到某一项知识,某一个概念之前,头脑里都不会是“空”的,由于各个学生的原有知识,原有经历不同,将会对这项知识、这个概念产生不同的认识。有的帮助新知识、新概念的掌握,甚至还会超越文本;也有的与新知识、新概念是相悖的。因此,教师只有在充分对话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让学生真正学会,真正掌握。课堂教学中对话的主要形式是“议”。“茶馆式”、后“茶馆式”教学都把“议”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其本质就在于反映了倡导者的学理——“学生怎样的学才是学会了”的理解。

“茶馆式”教学的学生学习方式原则上局限在接受性学习,解决的是间接知识的学习;后“茶馆式”教学,增加研究性学习,解决的是直接知识的学习。使“书中学”一种学习方式,变成“书中学”与“做中学”两种方式并存,而且后“茶馆式”教学还阐明了中小学课堂教学中适合“做中学”学习方式的条件。

二、后“茶馆式”教学的“最近发展区”阐释

1.后“茶馆式”教学关注“最近发展区”最“近”什么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这样阐述:“学生有两个发展水平:第一个是现有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独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水平。第二个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须在教师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的智力任务。这两个水平之间的间距称为‘最近发展区’。”教育界对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解释常常归结为一句话:“学生跳一跳能摘到的果子。”这样的解释简单、易懂,但是实在不够全面,它仅仅解释了“最近发展区”中的一句话:“自己的努力”。这里要问:“最近发展区”究竟最“近”什么?毫无疑问:最近学生的第一发展水平,即表现为学生能独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水平。因此,我可以清楚地看出,“最近发展区”理论阐明的是学生学习的逻辑结构,首先应该是学生先学,然后在此基础上,在教师的帮助下、集体活动中(包括生生、师生活动),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的智力任务。后“茶馆式”教学与“茶馆式”教学都是这样的课堂教学逻辑结构,只是后“茶馆式”教学提出了“学生先学、引导暴露、共同解疑”三个环节,使教学的方法更加灵活,而不是局限于“读读、议议、练练、讲讲”一种形式。正因为如此,学情分析的着力点也就清楚了。不仅有学生先学设计所需要的学情分析,还有引导暴露、共同解疑的学情分析。因此,学情分析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2.后“茶馆式”教学追求“最近发展区”的最大化

后“茶馆式”教学由于更灵活的教学方法,读、议、练、讲、做、想、看等,应该如何选择?一个价值取向就是在三维目标上提高学生的学业效能。对于一次课堂教学,就是在这堂课的单位时间内,怎样取得学生在三维目标的发展上取得最大化。

教育实践证明: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三维目标上的达成度相差甚远。我校在后“茶馆式”教学推行中产生的新的教育科研方法——“循环实证”,在中学物理、数学,小学数学、语文等学科进行了一堂堂课的实践研究。经过我们的整体研究,发现在学校生源基本相仿的情况下,推进后“茶馆式”教学后,学生睡眠时间增多、体育、艺术、社会实践增多,而补课次数减少,作业量、测验、考试次数减少,师生关系进一步优化,学生更喜欢学校。而且,学生学业成绩还在稳步提高。

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是动态的发展体系,而且这个动态的发展体系也应该符合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后“茶馆式”教学追求的是学生“最近发展区”中的“区域”的最大化。这里的“化”,正说明课堂教学改革不会一蹴而就,它一定是一个不断研究、不断改进的过程。还要阐明的是,由于一堂课教学的时间有限,学生先学后的基础有限,即使在追求“区域”最大化,也要确认一堂课教学目标的有限性。譬如语文课,它有工具性目标与人文性目标。工具性目标就要从文本的特点,学生的基础来考虑它的侧重面;人文性目标,就要从学生的基础来考虑它的达成度。

3.后“茶馆式”教学重视“最近发展区”的质量

不同的教学水平不但影响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大小,而且还会影响其“最近发展区”的质量。以下这个例子非常典型:有一年高考的物理考试安排在下午,中午时分我的一位学生急急忙忙走进办公室,要我帮她解几道不会做的多重选择题。我看了看表,还有20分钟就要高考了。于是我说:“马上就要考试了,不要再做了。”听了我的话,这位学生站着不走,还说:“张校长,万一下午考到了怎么办?”我拗不过她,只能拿起笔。由于题目难度不低,当我全部解出时已经临近考试,这位女生高高兴兴地走进了考场。考试时我作为主考官去巡视,自然关注了物理试题。巧了,真的有一题是这位女生问到的。考试结束后我遇到她,说:“这次你一定可以多得5分!”万万没想到,她沮丧地对我说:“张校长,这道题目我还是做错了。”难道是这位学生智商低吗?不可能,这一年,她依然顺利地考上了医科大学。那么为什么考试前讲解的题目,学生很快就忘了呢?

理论与实践都证明:如果教师仅仅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而其“相异构想”尚未得到纠正,结果必然是经过一段时间,学生依然会遗忘教师教的正确的认识,留下的还是学生原先的错误认识。当然,这样的教学就是灌输。如果能把学生原来的“相异构想”显现出来,与正确的认识“碰撞”,再放入学生的脑中,这样的教学才是启发。

因此,在我们追求“最近发展区”最大化的同时,还要重视“最近发展区”的质量,要避免貌似学生已有了较大的“最近发展区”,但在发展中还依然存在各种问题的现象。

后“茶馆式”教学的另一个课堂教学关键干预因素就是“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明确提出:仅仅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后“茶馆式”的核心是“议”,其作用正是提高了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质量。

4.后“茶馆式”教学考虑“最近发展区”的后续发展

新课程提出的教学三维目标,有的教师不明白为什么要设置“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其实,过程与方法本身就是一种知识。知识不仅有显性知识,而且还有隐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过程与方法的作用在于后续发展。

上海市静安区曾作过这样的教学研究:小学五年级毕业之前进行一次教学检测。毕业后学生升入初中,在六年级学习之初再进行一次教学检测。把中学检测成绩分到原小学,与该校五年级的成绩进行比较(都转换成了标准分)。结果,校与校变化的差异明显。原因就在于学生原来小学的教学,小学教学中“过程、方法”的达成度不同。因为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牢固程度与“过程、方法”有关,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度也与“过程、方法”有关。

后“茶馆式”教学与“茶馆式”教学相比,其发展之一就是教学的方式更完善,即从过去一种学习方式“书中学”,发展成“书中学”与“做中学”并存。后“茶馆式”教学还提出了在基础型课程中适合使用“做中学”教学方式的三点依据:一是一定是核心知识,或核心概念。二是学生学习这一核心知识或核心概念缺乏应有的经历,或有经历但经历不全面。三是一定要能设计出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主题。这样,教师教学有了操作性。教学中不但有两种方式,而且在这两种方式中都关注学生的过程方法,那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但有了最大值,有了质量,还有了后续发展。

综上所述,后“茶馆式”教学是一种以学定教、以学论教的教学,是一种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教学,是一种讲平等、和谐对话式的教学,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业效能的教学。

3.“禅茶一味”与当代中式茶馆设计 篇三

“禅茶”的含义

“禅茶”与佛教文化息息相关。禅,其在新华字典中的释义为:“佛教指静思:坐禅。参禅。禅心。禅机(佛教禅宗启发门徒悟道时使用的隐语、比喻以及带有暗示性的动作等)。禅宗。禅定。”禅是一种静思,所有缘境皆需静寂,恬淡安静,超然自若,无分别心,无得失心,无取舍心,平常本真,自然和谐,既是“禅”。在 《六祖坛经·坐禅品第五》中有曰:“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也就是说,当一个修行者对外在影响不动心,对自我内心不贪染,就达到了禅定的境界。

在这种思想修养下,中国古代僧人将茶和佛联系在一起:“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唐代人封演《封氏见闻录》),茶之恬淡品性,与佛之平常本真,自然契合,成为僧人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的佳品。

最早的佛茶来自于公元前的甘露法师,他修行与蒙顶山,与蒙顶茶种植、饮用一起,形成“佛茶一家”。到唐代,南禅宗与茶的关系更加密切。河北赵州禅师接待新到僧人,唤其曰“吃茶去”,成为《景德传灯录》中记录的一段经典案例。

随着文人、士大夫、贵族与佛教人士的往来,品茶从寺庙逐渐普及到社会大众,“茶堂”、“茶寮”成为品茶的专门场所,甚至远传日本。禅寺庭院中的茶亭建筑讲究清新雅致,其环境讲究清净幽远,契合“禅”的意境。

禅和茶,两种不同的文化,由于其内在精神的和谐、统一性,经由在历史发展中的相互渗透,最终融合,形成“禅茶一味”的文化现象。“禅”是禅茶一味中的心境,“茶”是禅茶一味中的外在物化,“一味”则是指心境与外在物化的统一,是心与茶的相通。

禅茶文化的特点

“正、清、和、雅”,是禅茶文化的核心内涵。“‘正就是八正道,‘清就是清净心,‘和就是六和敬,‘雅就是脱俗。”

八正道是佛家的修行态度,意指修行者应有正确的生活标准,要有正念、正心。这与品茶的要求不谋而合。品茶时,要求人们放下杂念,集中精神,已清净之心细品茶之色、香、味,品茶与修禅在这一层面上来说是一致的。

清净心,重点突出人们对荣辱、烦忧的处置态度,失意不悲伤,快乐不放纵,不抱怨,不怨恨,对任何事都可以淡然处之。落到禅茶文化中,就是让人们的在品茶时静下心来,沉浸茶中,“净”对一切。

六和敬,大意是指与人要和善,要包容别人的缺点,赞同别人的正确观点,与人共同分享利益,理事圆融。“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白居易的这首诗非常符合“和敬”的精神内涵。品茶即和敬之事,平和、从容、淡雅,可以修生养性。

“雅”就是脱俗,也就是指要有高尚的情趣,要有深远的意趣,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要有不卑不亢的精神内涵。品茶,不仅仅是“品茶”,还在于品茗谈心,在喝茶中领略禅的内在涵意,感受茶中蕴含的事物真谛,是禅茶文化中“雅”的体验感悟。

“正、清、和、雅”,这四个字,是禅茶文化的精神核心,决定了禅茶文化具有一定的社会化育功能。品茶,不光是喝茶这件事,还包含了茶的精神和禅的感悟,成为一种人文情怀、人文感受。

禅茶文化对茶馆设计的影响

禅茶文化讲究茶与佛相通,饮茶的同时,融入佛家的哲理道德、为人的处世观念,“茶禅一体”。品茶当清心自若,淡然啜饮,其环境当幽静、安宁,高旷疏远。在禅茶文化逐渐走进当今人们的生活,茶楼设计中的禅意成为新的设计要求。

禅意茶馆设计,当以禅茶文化的内涵为设计方向,在空间打造时,务必营造出清淡虚远的空灵禅境,能让品茶者内心平静、淡薄;在设计风格上,当雅致精巧,清新脱俗;在陈设摆置上,当品味高雅,突出文化修养和美学熏陶。

1.禅意茶馆空间布局的要求

因为禅茶文化要求的“正、清、和、雅”,决定了禅意茶室空间应该是宁静、安逸和简朴的,因此,在空间布局上,禅意茶馆设计不应过分繁复,可以用简洁的设计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涵,也可以用简单的石材、植物布置出一个“纯净”的空间。禅意空间境界的营造,并无太多的手段,就看设计师是否有“觉悟”,看有没有慧眼和禅心。“禅意的设计不关注复杂的装饰,而是追求一种质朴,最本真的,最纯粹的意境。禅意设计认为‘无即是有,用物质上的‘少,去寻求精神上的‘多,他的目的在于简化我们思想上的复杂,将人们带入‘禅意的世界。”

2.禅意茶馆装饰材料的选用

对于中式禅意茶馆,应该利用朴素、自然的材质营造出淡雅、平和的空间意象,应利用材料随意的形态,粗糙的质感,简素的本色,形成自然之美,平和之美,淡然之美,简约之美,让空间洋溢出一种天真、淡泊、洒脱的景象,与“禅茶一味”的本真属性相得益彰,真正体现出禅意视觉美感,因此,木材、石材等天然材质是禅意茶馆装修材料的首选。而现代装饰材料中的不锈钢、铝合金、瓷砖等,太过光亮与张扬,与禅意中的内敛、平和不是很契合,应该基本不用。

3.禅意茶馆色彩的搭配

在色彩处理上,禅意茶馆应遵循自然色彩搭配方式,避免浓烈、纯粹的高纯度色彩,选择朴素、柔和的中性色彩。禅茶的核心精神,为静心、宁静,只有那些柔软的色彩,才能使人产生轻松的观感,从而影响到喝茶的心境。因此,禅意茶馆的整体配色上,色彩差异不宜过大,色彩纯度不宜过高,色彩与色彩之间应有视觉上的连续性,形成自然过渡的色彩效果。大量运用木地板几乎是不会出错的选择,白色、浅灰色或者任何自然色的木地板都很适宜,搭配与其色彩协调的墙面、家具,自然、宁静、淡泊的意味扑面而出。

4.禅意茶馆陈设的选用

在禅意茶馆的设计中,整体空间追求“留白”、“纯净”,寻求恬淡安静、超然自若之精神感受,故空间中较为尊重传统建筑元素对其的影响,在简逸的情境中呈现出古典的神韵。在传统建筑元素素墙、黛柱、青地的环境中,配搭古典漏窗、自然竹帘、光影瓷器、典雅书画、袅袅香炉,静谧中透出人文精神,最能体现禅茶文化的内在意味,“以纯洁和简朴表现平淡、含蓄、单纯和空灵之美,使观赏者从自然的艺术形态中体验空寂与幽玄,从而保持心灵的超脱。”禅意茶馆的陈设,应处处体现出禅文化的意境。

5.禅意茶馆植物的配置

在禅意茶馆中配置植物,需融入茶道之禅意,体现品茶者的人文素养。如体现君子之风的莲花,展现气节的竹子,都是禅意茶馆常用的植物选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的这句名言,点出了文人高士对竹子的推崇之心。透空的墙面,配以青绿的竹子,可以营造出清幽宁静、高节淡泊的人文禅风空间。

最能体现禅意茶馆的植物配置,除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外,还有插花艺术:插花造型简洁优雅,插花用材自然朴素,插花色彩上清新意趣,无一不体现 “一花一世界”之内涵,充分表达出表达观赏者的心境、情感,是禅意茶馆设计中的亮睛之选。

6.设计语言的现代转化

当然,禅茶文化影响下的当代中式茶馆设计倾向于禅意表现,但毕竟它仍然是现代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部分形式语言不能照搬传统,而应在整体设计韵味的把握下,进行当代语言的转化:利用传统元素营造禅茶意味,可对传统装饰元素进行概括、变体、解构、重构,融入现代审美倾向,加强形式结构的功能性,简化传统造型,保留其内在韵味,实现形式上的“差异性转变”。

结语

禅茶文化讲究“正、清、和、雅”。随着禅茶文化的发展,中式茶馆的装修也受到了禅意文化的影响。品茶者对恬静淡泊的心境追求,对禅意思想的深刻体会,对“禅茶一味”的感悟理解,影响到现代茶馆的装修风格、装饰方式,影响到现代茶馆设计的精神内涵追求。禅意茶馆的设计,应该从人文精神内在出发,抓住材质、色彩等外在表现方式,实现设计空间的内在精神外化。

(作者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

4.茶馆式教学 篇四

说起“后茶馆式”教学,不得不提起“茶馆式”教学,后“茶馆式”教学它是“茶馆式”教学的延伸与发展,什么是茶馆,大家都知道,它是人们茶余饭后要去的一个消遣的地方,人们在那里可以听听戏,唱唱曲,表达一下个人对近阶段出现的人物、事件的看法。

1.“茶馆式”教学是指在宽松的环境里进行师生交流,形成一种独特的话语场,注重教学的随意性。像茶馆那样,随便交谈议论。

“茶馆式”教学是上海育才中学段力佩提出的,带头试行的。简称为8个字“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其实本身我们的课堂上已经在实施这样的教学方法,只不过人家善于归纳总结,把做的事加以提练,就成了今天的“茶馆式”教学。有人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有学生探索的活动,也称之为“发现法”。育才中学的老校长段力佩先生认为这是把外国人的方法名称,强加在中国人的改革实践上,不妥;他提出可以叫“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法”。意即课堂气氛不必过于严肃,只有教师讲学生听,而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像茶馆那样,随便交谈议论。这样的教学,学生活动多,积极性高,有利于培养学生读书自学能力,开阔思路,发展智力。学生在读、议、练、讲活动中,互相切磋补充,也时时产生创见,有利于锻炼创造能力。这显然是将现行常用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结合运用的一种方法。

读读,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读书,它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议议,就是提倡学生自觉议论,主动探讨问题,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练练,就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具体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它是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的一条重要途径;讲讲,即是讲解、解惑,可由教师讲,也可由学生讲,变一言堂为群言堂,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而今天我们听的是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的张人利校长讲的后“茶馆式”教学,而后茶馆式教学是在茶馆式教学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前提下多了一个做做。因为做是增加学生的经验,这种学生的经验不仅增加了学生自身的默会知识,而且可以进一步产生经验与文本的对话。

它是教研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方式,是变一种学习方式即“书中学”为二种学习方式即“书中学”和“做中学”,核心理念是:读读、练练、议议、讲讲、做做。更加重要是讲求教学民主,扎扎实实地进行问题研究。在选择研究问题时要注意,要选择“核心知识和概念”、要选择“与生活相结合和知识”、要选择“学生不易掌握的知识”。这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选择还是高明一些啊!他还强调指出,学生会的不讲这一观念,指出老师讲得完整的课不一定好课,老师讲得不完整的课不一定不是好课。好课的关键是要尽可能地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其是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的发展和解决。指出:老师要干预课堂。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在杜郎口是早就发展和实施了的,但他们做得不如张老师他们灵活和具有理论支撑。“后‘茶馆式’教学的课堂不再是追求教师讲解正确到位,而更在意学生的问题是否能够充分暴露。””在他的课堂上,很少有学生会为自己提出“低级问题”而难为情,也没有人因为回答错误而感觉丢脸,因为老师说过,“今天你出错,你就是功臣,你给了大家一次纠正错误的机会。”

3.所谓以学定教就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这里的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年段认知水准,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而“定教”,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不过低或过高,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张人利校长用他的激情、智慧向我们阐述了一项学校开展有效教研的实践——后“茶馆式”教学。他先对“茶馆式”即“书中学”,“后茶馆式”即“书中学”+“做中学”进行了清晰而有力地诠释。继而在两者的对比中指出“后茶馆式”教学就是“读读、练练、议议、讲讲、做做”。强调只要老师们把这些细节都做到实处了,就能做出效益来的理念。最后还激励教师们对“做中学”进行深入深研,从而做一名研究性、实践性的教师,最终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5.后茶馆式教学1 篇五

一、后茶馆式教学的起源

上世纪80年代,上海育才中学段力佩校长提出了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在上海乃至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教育部肯定,也为各师范大学教育学者的赞同。因为“茶馆式”教学方法符合了教育发展总趋势:教育要走向合作,教育要走向对话,教育要走向学习共同体。其中“议”是对话的一种重要方法。因此,“茶馆式”教学的本质是让教育走向对话和合作,让教育走向学习共同体。只有继承才能更快的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使优秀的教学方法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特别在新课程推进到现在,中、小学教师都有优化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诉求。结合新课程的理念,以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为基础,探索这一教学方法的发展,并且把这种教学方法的发展称作后“茶馆式”教学。

“茶馆式”教学法是上海育才中学带头试行的。原来有人称之为“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有人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有学生探索的活动,也称之为“发现法”。育才中学的老校长段力佩先生认为这是把外国人的方法名称,强加在中国人的改革实践上,不妥;他提出可以叫“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法”。意即课堂气氛不必过于严肃,只有教师讲学生听,而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像茶馆那样,随便交谈议论。这样的教学,学生活动多,积极性高,有利于培养学生读书自学能力,开阔思路,发展智力。学生在读、议、练、讲活动中,互相切磋补充,也时时产生创见,有利于锻炼创造能力。这显然是将现行常用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结合运用的一种方法。

二、什么是后茶馆式教学

“后茶馆式教学”就是一种关注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方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效能的教学方式。“后茶馆式教学”它以效能为主导,通过颠覆过去课堂教学按次序、等比计划定时间讲解的方式,而由学生自己阅读概念性、认识性的内容,教师仅对难点等原理性内容进行点拨,从而使课堂教学精致化。

“后茶馆式”教学简单地说就是:读读、练练、议议、讲讲、做做。读读,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读书,它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议议,就是提倡学生自觉议论,主动探讨问题,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练练,就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具体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它是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的一条重要途径;讲讲,即是讲解、解惑,可由教师讲,也可由学生讲,变一言堂为群言堂,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这个教学方式的核心是一个“议”字,它的本质是对话----经验与文本的对话,它提高了学生完成学业的效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就是提高认知效果,减少无效劳动,它不但关注学生今天的发展,更加关注学生将来的发展,但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知识,极其敏锐的课堂反应能力,真正做到精熟文本,才能做到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形式更灵活,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

后茶馆式教学的课堂教学关键干预因素:一是学生能自学的教师坚决不讲,老师讲的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而一定是学生不懂的。二是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暴露出问题,没有暴露问题的教学就是灌输,尤其要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

三、为何出现茶馆式教学

目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现状:教师基本上已接受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等新课程一些基本理念;也认可 “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IT整合”等教学方式。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以下较为突出的问题:(1)教师总体讲得太多。但是,大部分教师没有认识自己讲得太多.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或大部分学生能学懂的,教师还在讲;而学生搞不明白的,教师没讲,或者讲了,讲不透,没时间讲透。

(2)学生的“潜意识”暴露不够,特别是“相异构想”没有显现出来,更没有得到解决。课堂教学追求学生回答正确。教师乐意重复,或是多次重复教师自己的思维和正确的结论。

(3)教师在第一次教学中的学生差异问题常常束手无策。这种学生差异不仅包括学业成绩好与学业成绩差的差异,还包括学业成绩好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学业成绩差的学生之间的差异。

(4)许多教师不明白自己每一个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究竟何在?常常带有盲目性。

四、后茶馆式教学的好处

自由、宽松、愉悦、和谐,这是“茶馆式”教学的特色。发言自由,不规定发言顺序、不规定发言时间长短,可以“插嘴”,可以打断对方发言,可以群体说话,可以说给全体听,也可以与旁边教师先商量一下。内容宽松,甚至偶然说些似乎与主题无关的也可以。形式宽松,讲可以,放段录音、录像也可以。正因为自由、宽松,一般不会产生话语霸权,教师谈话愉悦,和谐。

虽然气氛活跃,但议题并不松散,“茶馆式”教学每次活动都有主持人进行恰到好处的调控,围绕主题设计问题。为了达成目标,“茶馆”里也有专业引领。这里的专业引领不等于专家引领,在一次“茶馆式”活动中必须有人对这一主题有比较深刻的研究与认识。这个“有人”,可以是组长,可以是组员,也可以是教师。

五、后茶馆式教学的发展

茶馆式教学中最大的弊病在于一个“闲”字,往往存在着教学主题不明确、教学过程自由散漫、缺乏思维深度、浪费时间和道听途说等诸多问题,使教学缺乏系统性、逻辑性和严谨性,其受指责最多之处是致使学习者浪费时光。

6.观《后“茶馆式”教学》有感 篇六

(三)评论数(0)浏览数(2)推荐数(1)

发布人:许伟云(新郑市)

发布时

间:2011-11-19

观《后“茶馆式”》有感

如果说以往的讲座增加了我的理论知识,那么今天的学习就是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领略到了与众不同的、对于我们日常教学工作非常有用的教学模式——后“茶馆式”教学。

也许在别人眼里已经不新鲜,但对于一个一直呆在偏僻的乡下小村子的没有机会学习的我来说,一看到讲座的题目,就觉得一切是那么的新奇,很是疑惑不解。

当我用了不到一个小时,认真地把张老师的讲座看完,顿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讲座中张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实际教学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教师总体讲得太多;学生的“潜意识”暴露不够,教师在第一次教学中的学生差异问题常常束手无策;许多教师不明白自己每一个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究竟何在,常常带有盲目性。

而后“茶馆式”教学内涵十分丰富,是一种关注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方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效能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可以帮助学生自己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的教学方式。由学生自己阅读概念性、认识性的内容,教师仅对难点等原理性内容进行点拨,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精致化,其教学思想可归纳为:一个核心,“议”为核心。两个特征,学生自己学得懂的,或部分学生学得懂的内容教师不讲;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三个发展,教学方式更加完善,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明白了后“茶馆式”其实就是“读读、练练、议议、讲讲、做做”。“做”是增加学生的经验,进一步产生经验与文本的对话。“讲”,是教师讲学生自己学不懂的,目的还在于引起学生的经验与文本的对话。“练”是学生在文本与经验对话之后的应用,然后,会产生新的异想,从而进一步对话,继续“议”„„

7.茶馆教学设计 篇七

茶文化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茶馆是茶文化延续的载体, 品茗会友的主要场所。中国的茶馆在室内设计上, 多采取中式的传统元素, 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中国室内设计的民族基础, 也是中式文化主题的依据。把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链接, 创造出符合现代商业空间特质的新中式空间, 是当前设计界所努力追求的。这一点, 位于南京市江东北路的“停香阁”茶馆设计, 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一、现代化回廊式的空间布局

停香阁茶馆的消费定位是中式高档茶馆, 这就决定了在该茶馆的设计风格上, 要以中式传统元素为主。但为了迎合现代使用人群的审美取向, 在设计手法上, 又不能仅仅只采用简化了的中式传统元素, 进行简单的堆砌, 而应该是将中式传统元素进行提炼, 再融入现代的设计理念, 最后以现代的工艺手法形式表现出来。

室内设计的最主要任务是塑造合理性的空间。如何把不合理的空间环境改造为合理的、符合使用目的的空间, 是设计师们首先要完成的任务。如何增加空间的趣味性, 给已合理的空间带来更多的变化, 使之产生一定的空间趣味, 则是室内设计的终极目的。茶馆的设计讲究的是空间的趣味性以及相对的私密性。在有限的空间内怎样去营造空间的趣味性和层次感以及私密性, 是很值得探讨的。例如私密性, 在很大程度上, 只能是作一些心理上的空间区分, 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形式上的私密以及绝对的空间分割。这类空间常用的处理手法, 是利用地面的抬高, 结合吊顶、矮隔断以及通透隔断, 来区分不同的功能空间, 以造成心里上的独立区域。

以“停香阁”茶馆为例, 其平面布局采用的是传统建筑中的回廊形式。当人处于一个立体的空间时, 是不大能够很清楚地感觉到空间的布置形式的, 即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此时, 吊顶区域的暗示效果就显得特别重要。停香阁茶馆利用中间正方螺旋形吊顶, 配以大红木雕造型灯的视觉冲击, 突显了空间回廊布局中的传统文化意味。同时为了区分不同的区域, 满足各类消费人群对空间的不同需求, 设计师把古建筑布局中回廊两侧常见的厢房或亭台, 抽象成了由地台和木质吊顶构成的抬高空间, 并以半通透隔断为辅助, 构成了半包围包间, 满足了消费者对私密性的一定要求。这样的空间分割, 不会造成视觉上的拥堵和空间的狭隘感, 但是能够给身处其中的人带来各得其所的心理感觉, 也就是私密感和归属感。在形式上, 这种设计方式足以改变传统建筑布局所造成的呆板感和生硬感, 增加空间的视觉趣味性。

中国传统的建筑元素和室内设计元素, 在空间布局上一般都是比较含蓄和低调的, 除了园林的布局比较讲求曲折迂回的格局外, 其他建筑形式的格局基本是以规则的空间规划为主体。这样的建筑形式如果不加以变动, 直接引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 是不能够满足现代空间的使用要求的。所以在现代设计中要给传统的空间布局形式加入适当的空间变化, 将形式抽象化, 并注入一定的时尚元素, 使建筑空间产生内涵深蕴、但又不乏时尚的独特风格。

二、红、黑、金三色的大胆碰撞

在色彩上, 中国传统的室内装饰常以红、黑、金三色为主。停香阁茶馆的整体设计风格也是沿用了红、黑、金这三种颜色。黑色在环境中能够起到稳定全局的作用, 让空间显得安定、稳重和严谨, 达到视觉平衡的效果, 是整体空间的主旋律。黑色是一种低调的色彩, 其在停香阁茶馆的大面积泼洒, 是为了营造出空间的沉稳和低调。但茶馆空间不大, 所以再辅以一些跳跃的设计元素, 以从根本上避免大面积的黑色所造成的空间的单调, 使空间趋于灵动, 而不显得沉闷。

以基色调形式存在的黑色还被大量地使用在镂空格栅中。各种格栅或是金属质, 或是木质 (图1) , 或是正格纹, 或是斜格纹, 在停香阁茶馆随处可见, 无不散发着传统文化的气息。例如大厅的柱子 (图2) , 在空间的使用上本是个障碍, 但无法从功能上改变其固有的存在, 因此设计师便通过改变它的身份, 使其作为装饰品的形式出现。和门头一样, 设计者以镂空木格栅装饰柱身, 增强柱子的通透感, 而格栅留空处则裱上书法家的墨宝, 书法家的字迹或空灵飘逸, 或沉稳凝炼, 与柱子本身的装饰相映成趣, 使柱子粗壮的身体隐匿不见, 取而代之的是洋溢在空间中的书卷气 (图3) 。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 黑色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占据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位置。从商周时代开始, 宫殿的装潢、将士的甲胄、官员的官服无不以黑色为主。这种黑色的艺术文化一直持续到汉末时期, 其后在皇家建筑和服饰上开始出现金黄色元素, 以彰显其显赫富贵的地位, 但是黑色仍是主色调。逐渐在传统装饰文化中显露其魅力的金色, 象征着富贵, 在局部使用, 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金色在室内空间的设计上如果使用得当, 对于塑造空间的华贵气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如果使用过度, 可能反而会使空间显得低俗, 所以必须慎用。

金色在停香阁茶馆的运用就显得尤为谨慎。作为中式高档餐饮场所, 使用部分金色以提高环境档次是非常必要的, 但大面积的金色过于耀眼, 并不适合在茶馆这样讲求宁静的环境中使用, 所以必须采取含蓄低调的表现方式。该茶馆大厅一整面墙的黑底金线干漆屏风, 就是基于这个理念而产生的。金色阴刻线条在光滑黑色漆板底上尤为醒目, 大面积地使用, 委婉地成了丝丝线条, 一眼望去, 于稳重之中透露出掩盖不住的富贵气象, 但却又并不夸耀, 而是巧妙地融于整体空间环境中去了 (图1、2) 。

红色喜庆、热闹和时尚, 是中国的民族色。红色在中国民间的使用很广泛, 尤其是在喜庆的节日等场合, 民众大多选择大红的服饰、灯具和别的装饰品、工艺品来渲染节庆的喜悦, 这一点从古至今一直都没有变过。在“停香阁”茶馆中, 门头 (图3) 、柱子、隔断, 都被大胆地处理成了黑色, 在大面积使用黑色的情况下, 为了减少黑色带来的过于沉重的压迫感, 特意在整个空间中部的吊顶处悬吊了33盏有规律排放的红色木雕灯 (图4) , 在灯光映衬之下, 这些既以现代工艺手法处理, 又基于传统艺术定制而成的红色灯盏显得尤为艳丽。收银区的背景色选用的是由金色演变而来的黄色, 加上被处理成红色的收银台, 成为了整个空间的视觉中心。

三、源于中国文化的配饰

作为高端餐饮场所, 除了必要的功能性的家具之外, 装饰品的选择、摆放对于环境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决定一个空间的品味和档次。停香阁茶馆入口处的四尊神兽 (图8、9) , 楼梯口处的佛陀 (图10) , 卡座隔断里密布的白色干枝 (图11) ……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即它们都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 是传统文化的产物。

在中心区域, 作为隔断出现的素水泥板花坛, 被种上了各种各样的花, 五彩缤纷的花朵, 为整个空间注入了色彩和活力。在鲜花丛中, 米白色的布艺沙发显得越发宁静而典雅。茶馆里随处可见的青花瓷花盆, 配上绿色植物, 又为空间增加了古朴的气息……这些装饰物品的出现, 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空间的趣味性, 而且更加强了空间的语言属性 (图12) 。

四、古今结合的材质

中国古代的建筑常以木材和砖瓦为主要材料。停香阁茶馆在材质的选用上, 采用的亦是传统建筑中的主角木材, 同时配以时下较为流行的素水泥板与仿古砖相结合的方式。木材或被处理成黑色, 做成格栅, 出现在门头、柱身的位置;或被做成黑色的木框隔断, 配以白色的干花点缀;或是作为背景, 静静地衬托着前面精致的摆件;或是直接以木材的原色登场, 铺成木地板……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现, 无不流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素水泥板排列成正方螺旋形, 只是被简单地刷以清漆, 干净而纯粹, 默默地守护着夺目的红色木雕灯。每当傍晚来临, 红色木雕灯打开, 素水泥板上折射出一个个红晕光斑, 与一盏盏红色灯光相互映衬, 分外美丽。此外, 中心区域地面深色的仿古砖与整个空间亦是相得益彰的。

五、结语

停香阁茶馆所用的设计元素大多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演变。正是从这一点出发, 在设计过程中把传统的为数不多的几种元素, 从形式到色彩反复地运用和抽象, 把低调的传统元素超常规地运用、摆放, 把繁琐的传统工艺以现代的设计语言加以提炼简化, 以时尚的形式阐述传统文化的厚重, 使之超出人们熟悉的范畴而又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平衡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手法的停香阁茶馆, 于稳重低调的文化底蕴中透出了独属于现代餐饮空间的张扬的个性。停香阁茶馆的室内设计从理念上传承了中国传统的装饰精神, 力求在一个现代化的室内环境中表现出中国文化的神韵和活力。厚重的色彩和古朴的造型掩盖不住属于这个空间本身的独特个性, 让传统的素材焕发出更新更强的生命力, 用低调的设计元素去张扬传统文化, 衍生新的艺术生命, 是设计者调和低调与张扬的一个大胆而成功的设计成果。

8.茶馆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茶馆式教学法”;忧患意识;鸦片战争

所谓的“茶馆式教学法”是指让学生在“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所以,在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有效地将“茶馆式教学法”应用到历史课堂活动之中,以确保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也为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做好保障工作。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构建“茶馆式”的高效历史课堂进行论述,以确保学生在高效课堂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读一读

对于“茶馆式教学法”来说,读读是基础,也是其他环节顺利进行的保障。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相信学生,要引导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读一读,一来是要减少学生读一读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二来是要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对高效课堂的实现也有着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有效地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要鼓励学生在读一读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时,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为了有效地发挥“茶馆式教学法”的作用,在“读读”这一环节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鸦片战争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等等。接着,组织学生带着目标结合教材进行读一读活动。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读一读的效率,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将自己产生的疑问勾画出来,或者是进行总结,以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好准备工作。

二、议一议

议一议环节是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读一读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也是确保“茶馆式教学法”价值最大化实现的关键环节,也是高效历史课堂顺利实现的关键。所以,在该环节中,我们首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以确保讨论活动在优等生的带动下轻松地掌握教材内容,同时,也有助于课堂面向全体学生,当然,对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探究意识的形成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还以教学《鸦片战争》为例,在该环节中,我首先引导学生自主讨论“读读”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如: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说鸦片战争使得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有学生提出:在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全力以赴了吗?等等,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自主讨论,以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知识。接着,我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同样也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危害?(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3)林则徐虎门销烟产生了怎样的历史意义?……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內容对上述的问题进行重新讨论和思考,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强化学生的认知,而且,对加强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都起着非常重要的

作用。

三、练一练

在结束了上述两个环节之后,我组织学生进入“练一练”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的练习题,一来是为了巩固自己所学的内容,确保自学效率高效实现;二来是为了检验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对下一环节的活动指明方向。所以,在“茶馆式教学法”教学的应用环节,我们要深入研究教材,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或者是经典的试题进行练习,以确保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

还以教学《鸦片战争》为例,在该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完成了下面几道练习题,如:(1)“如果不赶快禁烟,几十年后,恐怕没有能作战的士兵,也没有充任军饷的白银了。”这句话是谁说的 ;(2)中英《南京条约》的各项内容中,能说明我国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破坏的是 ;(3)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

组织学生练习上述的习题,以确保高效历史课堂顺利实现,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大幅度提升。

四、讲一讲

讲一讲这一环节贯穿始终,作为教师的我们要针对其他三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本节课的相关内容进行讲一讲,目的就是要确保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能够高效完成。同时,我们还要组织学生“讲一讲”,让学生将教材中的知识点系统起来,或者是简单地以时间为线索,对重要的人物、事件等进行讲解练习。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能力,确保高效课堂顺利实现,同时,对历史课程魅力的展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素质教育下的历史课堂应该是自主的、应该是顺应学生认识学习规律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展现“茶馆式教学法”的价值,以确保历史课堂高效实现。

参考文献:

庞振军.浅谈“茶馆式”历史教学模式化的弊端[J].新一代:下半月,2010(12).

9.“后茶馆式教学”学习心得 篇九

在青岛有幸听到了静教院附校的张人利校长关于“后茶馆式教学”的一场精彩报告。以前对后茶馆式教学很陌生,但听了张校长的讲解后,对这种教学模式有了一定了解,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指导思想,可以说是受益匪浅。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后茶馆式”教学源于上世纪80年代“育才经验”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加上适应现阶段教育的创新思维,以效能为主导,通过颠覆过去课堂教学按次序、等比计划定时间讲解的方式,而由学生自己阅读概念性、认识性的内容,教师仅对难点等原理性内容进行点拨,从而使课堂教学精致化。

张校长讲的很实在,他就目前存在的教育教学现状展开分析,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他说教师总体讲得太多。但是,大部分教师没有认识自己讲得太多.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或大部分学生能学懂的,教师还在讲;而学生搞不明白的,教师没讲,或者讲了,讲不透,没时间讲透。学生的“潜意识”暴露不够,特别是“相异构想”没有显现出来,更没有得到解决。课堂教学追求学生回答正确。教师乐意重复,或是多次重复教师自己的思维和正确的结论。

10.语文九上茶馆(节选)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设计

《茶馆》是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本文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基础,引导学生把握文中的主要事件及矛盾冲突,从中品味个性化的语言,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了解作品丰富的人文内涵,认清旧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法学法

本文人物多、事件繁,学生整体把握不易理出头绪。因此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注意突出重点,即从戏剧冲突中去理解《茶馆》表现的主题;通过分角色朗读来体味剧中精炼而又个性化的语言。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通过多媒体帮助学生获得直观的认识,学习过程中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真实的见解。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茶馆之风,风靡中华而历久不衰。应该说,芸芸众生聚集茶馆,是因为茶馆是一处最具平民性的公共娱乐场所。在茶馆中,文人墨客,清茶一杯,谈风论雅;芸芸众生,一杯在手,海阔天空。自古以来,它既是平民大众纵横议论之所:又是三教九流汇集之地。道听途说,市井传闻,谈天说地,家事国事,为八方信息汇集之地,是社会生活的缩影。人们坐在茶馆除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受到平民文化的熏陶而有利于人情练达。时至改革开放的今日,神州大地的茶馆、茶楼又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茶客日益增多,这再次说明了平民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同时,新时代的新的茶馆文化也正在形成、发展。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笔下的《茶馆》,去领略这大茶馆里的小社会。

二、作者简介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老舍的相关资料,课堂上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教师可结合第八册的附文《老舍自传》,明确有关要点:

l•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解放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195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t人民艺术

2•诺言:通俗,有“语言大师”之称。’

3•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话剧《茶馆》《龙须沟》。三、三幕话剧《茶馆》简介

1-学生根据预习说说对话剧《茶馆》剧情的了解。

2.教师介绍要点:

1957年发表并演出的《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国初年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五十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宣告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

第一幕,即本文节选部分。

第二幕,写的是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这时裕泰茶馆渐趋衰落,茶馆主人王

利发积极迎合潮流实行改良,却仍然难以维持下去。这幕出场的人物有三十多个,有台词的近二十个,这些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次之分,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轨迹生活着,而正直、善良的人们无法摆脱厄运,社会渣滓却横行霸道。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生命财产

随时受到威胁,王利发在茶馆被人霸占后悬梁自尽。作者怀着强烈的激情批评和诅咒了这样的社会,表明旧中国注定要灭亡的命运。剧中通过康大力等人投奔西山解放区的描写,暗示黑涪即将过去,光明即将到来。

本剧是旧社会的一曲葬歌,上演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找出不懂的字词。

2.文中写了几个人物?你对文中哪几个人物印象较深?为什么?

3.写了哪些事件?

4.这些事件涉及到中国的哪些社会现实?作者写这些事有什么用意?

二、播放多媒体课件,看节选部分的影片,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三、学生质疑,小组交流思考第(一)题中的三个问题

四、提示

1.字词(结合课下注解理解)。

趿拉

珍馐

文绉绉

说媒拉纤

绫罗绸缎

兵荒马乱

比较:

砌 窑 缉

沏 窖 辑

2.请学生回答(一)2题。

要点:共写了26个人。

对于印象较深的人物,让学生讨论,各小组互相补充。答案可能五花八门,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观点,为下文的分析作准备。

要点:

a.马五爷施威——洋教势力强大

b、康六卖女——农村民不聊生

c.常四爷骂洋货——洋货倾销中国,民族工业受到冲击

d.鸽子之争——有钱人游手好闲

e.秦仲义梦想实业救国——想发展民族工业

f、秦庞交锋——戊戌变法

g、茶客对话——戊戌变法

h.常四爷被抓——暗探密布,社会黑暗、i.太监买妻——封建统治者荒淫无耻

分析:这种剪影式的描写,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 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败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这一切表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第三课时

一、体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导入:老舍被誉为“语言大师”,按照他自己的看法,剧中的人物对话应该是“话到人到”、“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五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也就是每个人物都有符合自己地位、身份和思想的个性化语言。下面我们来分析文中的语言及从中所表现的人物特点。

1.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本,体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特点。(朗读前,教师帮助他们分配好角色。)

2.学生小组讨论、探究(要求结合人物的语言进行分析)。

3.班级交流。

(1)王利发:胆小怕事、安分守己、善于应酬、精明干练,不满现实又明哲保身,是个自私的商人。

表现在:a见谁都请安作揖。b.张贴“莫谈国事”的字条,怕惹是生非。

c.“这点小事用不着您(秦仲义)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巧妙地回答秦仲义的涨房租要求)

d、送茶水给地位低贱的算命先生唐铁嘴。

(辨析:“用不着相面,咱们既在江湖内,都是苦命人”,本句是否说明他有同情心?)

e.“这路事儿太多了,太多了!谁也管不了!”

分析:王利发的语言,非常符合一个茶馆掌柜的身份。他苦心经营裕泰茶馆,一向委曲求全、圆滑精明,顺应着三个时代的更迭,不断苦心“改良”,在激流险滩中拼命挣扎,以求生存。但是,到头来却是倾家荡产,落个悲惨的下场。王利发的悲剧命运,是近代中国社会小商人、小资产者生活和命运的真实写照,他的悲剧一生是对旧中国的血泪控诉。

(2)常四爷:爱国、正直、刚强,是一个有同情心的旗人。

表现在:

A、“反正打不起来!真要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不满富家人为一只鸽子而械斗。)

b.“连鼻烟也得从外洋来!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痛心洋货倾销,国家的银子外流。)

c.“大清国要完啦!”(从卖女悲剧中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d.“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讥讽二德子,一针见血。)

e.“李三,要两个烂肉面,带她们到门外吃去!”(帮助卖女儿的村妇。)

f、“甭锁,我跑不了!”(被捕时毫无惧色。)

分析:常四爷的语言非常简洁,豪爽,还带有侠气,表现他的正直倔强,富有正义感,是《茶馆》中一个爱憎分明、光彩照人的形象。他仇恨洋人,参加过义和团运动。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刚强了一世的爱国志士,最后也穷困潦倒。这是一个正直的中国人的悲剧。剧本通过这个人物,揭露了旧时代政治的腐败,反映了爱国有罪、报国无门的荒唐现实。

(3)秦仲义形象分析:胸怀大志,想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

A、“把本钱拢在一块儿,开工厂!”

b.“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

在听了学生的归纳后,教师先给予肯定,并分析:秦仲义庞太监的对话交锋,实际是成长中的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王朝的对垒。尽管他踌躇满志,胸怀大志,幻想实业救国,但最终也没有逃脱破产的命运。这个形象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民族资本家的命运,同时也证明了办实业拯救不了旧中国灭亡的命运。

(4)对其他人物的分析。

导人,其他人物尽管言语不多,但是他们说的每一句话,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确实如老舍所说,“三言五语就能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

a、马五爷:是一个信洋教、吃洋饭、有威有望的洋奴。

b.黄胖子:媚上欺下,助纣为虐的流氓头子。

c.松二爷:胆小怕事,懦弱无能的旗人。

d.刘麻子:说媒拉纤,拐卖人口的地痞。

二、体会文中精彩的潜台词

1.导入:潜台词,就是台词含蓄的意思,老舍说:“从一句话里面看一个世界。”就是说,从一句台词里听到弦外之音的艺术效果。

2.精彩片段赏析。

(1)请同学分角色朗读秦仲义与庞太监交锋的部分。

(2)小组合作探究选段中精彩的潜台词。

(3)小组交流。

(4)教师可做适当点拨。

①“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话中有话,戊戌变法使庞太监很不安顿,现在变法已被镇压。

②“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变法失败,保守派重新得势。

③“您比做官的还厉害呢!听说呀,好些财主都讲维新!”——威肋秦仲义,说他就是维新派。

④“我那点威风在您的面前可就施展不出来了!”——以退为进,反唇相讥。

⑤“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暗中较劲。

秦仲义和庞太监的较量,实质上是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阶级新旧两大势力的较量。潜台词异常丰富,含义深刻。

(5)接着提问:除此以外,文中哪些地方的潜台词让人印象深刻?

答案:“你完啦!”——一语双关,暗示清王朝即将灭亡。

3•提问:本文的语言除了个性化,有精彩的潜台词外,还有什么特点?

要点:用了大量的北京口语,朴实、自然、亲切,充满了生活气息。举例略。

第四课时

一、分析本场剧的矛盾冲突

l•导入:本场戏与一般的戏剧不一样,它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人来带动情节的发展。(每一个在茶馆中出现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一个故事,这些故事互相交织,或平行发展,共同构成茶馆这样一个大时代的缩影。)

2•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文中的矛盾冲突,并在班级交流。

多组矛盾冲突:

(1)达官贵人的空虚闲适——孤老头子的沦落街头

(2)老太监娶妻——农家卖女

(3)顽固派的代表庞太监——维新派的代表秦仲义

(4)假洋鬼子马五爷、二德子——爱国正直的常四爷

3•分析:文中多组矛盾冲突,归结起来就是统治者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冲突。文章正是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暴露了晚清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二、课堂总结

《茶馆》描绘了一个五光十色的“茶馆世界’,老舍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剧本以茶馆为舞台,对社会世态进行了展览性的描绘。全剧不是以一人一事为主要线索构成贯穿始终的情节,而是以人物带动故事,把众多人物的生活片断巧妙地同作品的主题罗织在一起,组成了时代的剪影,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反映了纷纭复杂的阶级关系和社会风貌,表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心理。读完本剧以后,你对本剧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等,如果还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请把你的见解发表出来吧!

三、知识拓展:结合课后练习题四进行

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戊戌变法的经过和结局。

3.体会剧本是如何形象化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的。

四、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话剧《茶馆》。

2、请提炼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认识,参阅相关资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关于《茶馆》的文章。可以是鉴赏评论文字,也可以是读后感,随想,等等。

第一幕:

11.茶馆教学设计 篇十一

茶馆设计的研究背景

茶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茶馆是茶文化继承和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体现者的一面旗帜。中国传统装饰元素深深根植于几千年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天地人的生存和社会价值体系中。中国现代的茶馆设计是可以从传统的装饰元素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和借鉴,使茶馆的室内既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自茶馆诞生之日起发展至今,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而繁荣景象胜过从前达到盛况,发展前景大好。现在茶馆消费已经成为时下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时尚消费。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 茶馆空间设计的理论研究

本人所搜集到的有关中式茶馆空间设计研究的文献仅限于国内,暂没有国外有关的研究文献。国内的研究文献如下:周文棠,《茶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李琼音,《茶文化在现代茶馆环境设计中的渗透与应用研究》是对茶文化以及茶文化在空间环境中运用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朱家骥《九州茶馆》将大江南北的茶馆特色容于一书,与天下爱茶人共赏茶馆的美好特色,中国三峡出版社,2006年;王彦宇,《成都茶馆空间研究》对成都茶馆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对成都茶馆空间进行了深层次的阐述,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张鸿雁,《杭州茶馆城市休闲方式的社会学分析》本书首先从中国城市社会问题进行了讨论向读者提问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休闲选择是什么?启发读者思考问题的新的角度,引发读者在以杭州茶馆为例,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了解、分析杭州茶馆休闲的未来。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徐明明,《室内环境的情感设计—由茶馆设计谈起》从人类情感角度探讨情感对室内设计的影响,对茶馆设计和茶馆情感设计进行的详细的阐述,青岛大学,2007年;费洁,《茶馆空间设计探索》对当代茶馆的空间功能设计进行阐述,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2007年;叶青,吴凯,《浅析茶馆室内空间设计中地域文化的体现》对茶馆室内空间的装饰、材料、光影、布景等方面的设计进行分析,浙江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2008年;叶萃萃,《解读茶馆文化领域设计风格》对茶馆设计风格的多样化进行论述,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7年。商子庄,《中式茶楼设计元素指南》中从中式茶楼外围空间设计元素、前台设计元素到包房设计元素解读了建筑构件、家具、灯光、陈设等设计的方方面,2008年,化学工业出版社;刘清荣,《中国茶馆的流变与未来走向》的学术性强,书中用5章内容介绍中国茶馆的历史,在第六章中向读者展示全国各地的茶馆文化背景和经营特点,对全国茶馆做了整体的概括,2007年。中国农业出版社。以上文献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茶文化和茶馆的设计进行论述和分析。

2. 中国传统设计元素在茶馆设计应用中的研究状况

中国传统装饰元素琳琅满目,不胜枚举。除古建筑文化、脸谱文化、民间剪纸、古典装饰文案这些意象之外,像中国文字、中国印、中国颜色的“图腾”、中国重大发明创造、创举类、中国古城风貌、中国服装、中国绘画,这些能够代表我们国家的尊严、民族利益、风俗习惯和中国符号,都可以视之为中国传统元素。在思想上有卓越体现的“儒”“释”“道”精神也属于中国传统元素的范畴。都可以将它们作为装饰元素体现到设计作品中。茶馆设计属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一个小领域。环境艺术设计是近年来的新兴学科,又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它涉及到美术、建筑、园林、装饰、雕塑、材料学、人体工程学、心理学、营销学、设计风格流派。作为现代的室内设计师应该重视对历史的继承和传扬,一些室内设计师应及时端正态度,不能在西方的强势文化影响下盲目迷信西方。茶是我国的国粹,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占有一席之地的,茶馆的设计应注重将中式元素的风格以及设计理念自然的融入其中。我国室内设计方面在唐朝已经蓬勃发展,明代时更是达到了顶峰,这些成果对同时期内其他文化领域里的设计都有影响,很多家具、家居在细节和局部上都能看到它们的影子。多年来,室内设计师们一直喜欢将中式元素运用到的设计中来,有时是纯粹的中式风格,有些时候则是将中式元素与传统符号以现代的手法与现代的材料表现出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如何运用中式风格,如何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是一个称职的中国设计师思考与探讨的重要课题。西方的工业革命带来了材料和制造工艺上质的飞跃,这对传统的取材和手工技法是巨大的冲击,但从文化的角度来讲,中式风格的设计是不变的立场。作为现代室内空间的设计者,我们有必要把中国元素融入室内设计中,随着全球化的东方潮流和新式古典主义的流行,它又重新发掘出我们中国文化的精脉,并延续到我们的现代生活中来,更起到一个民族文化的作用。

2. 石家庄茶馆室内设计现状研究

在石家庄有中式风格代表性的茶馆装修中,划分的空间功能普遍有前台、商品展区、包间、散座、卫生间等。前台给人的感觉一般都是清洁的,礼貌的,也有的是琳琅满目的,或者是简约典雅的。前台是茶馆首先和顾客沟通的地方,一般设在茶馆的进门处,很多情况下,它可能是顾客的第一印象,往往评价就在一眼之间决定了。那战国策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影壁,给人在情感上一个过渡的空间。货架多采用玻璃柜,多宝格也很常见,灯光一般匹配三个等级,使整个空间即柔和又明亮,有层次感。茶馆基本都设有商品销售区,位于石家庄市图书馆对面的悠哉茶馆,给人感觉上此销售区没有那么强烈的功利目的,它的存在不在销售而在展示,展示文化、品质、格调,让人感觉亲和。散座设在一个比较宽敞的空间,视空间的大小放置合乎比例的桌椅,每一桌四到六张椅子。桌与桌之间的距离应为两张椅子的宽度,以方便顾客出入自由。装饰物包括氛围摆件、挂件等,具体可以使:绿色植物、插话、雕刻品、雕塑品、金银器、古铜器、瓷器、陶器、玉器等收藏品,剪纸、泥人、脸谱、织绣等地方民俗品、工艺品,琴棋书画等等。查阅资料,对石家庄茶馆设计的理论著作可谓凤毛鳞角,不易查见。石家庄文化和茶馆文化各有其内涵,两者的结合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研究茶馆设计的意义

茶之所以成为国人之国饮,是源于它的历史悠久。我们都知道一个典故,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以茶解之。一开始茶便给了我们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浪漫印象,让人神往。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茶是一种饮品,又是精神方面的寄托。饮茶让我们提神、助消化,在饮茶之时人们对泡茶的工具和境地逐渐有比较高一些的要求。在适宜的环境与精美器具的衬托下人们自然轻松的进行情感沟通,是物质上升到精神的理想场所。饮茶顺理成章的成为我们生活中寻常普遍的生活方式。茶渐渐的成为一种文化,被不同时代各个阶层的人们所接受,与生活息息相关。中国的饮茶文化源远流长, 早在汉唐时期就有类似茶馆的模式出现。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茶和茶馆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不可分离。人们在精神享受的带动下,茶馆出于经营营销的目的开始了装饰和布置--茶馆设计诞生了。茶馆设计的形式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中国传统装饰是几千年来我们的伟大睿智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并有着高度的审美情趣,而茶馆则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传承载体之一。将中国传统装饰应用到茶馆设计中,从社会角度上讲,传承传统文化是设计师的使命和责任。在进行茶馆的室内设计时,应用传统装饰,使室内空间产生一种耐人寻味的独特空间韵味,这种韵味是室内空间通过情景交融所产生的一种艺术魅力,这种不可名状的艺术魅力是室内环境艺术层次的高级表现。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将装饰在茶馆中的应用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将结论提升到一个崭新的理论高度。中国传统装饰的题材能够反映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征,现代的室内设计提倡对于历史的继承和发展,现代茶馆的风格多样,如何在多样的设计风格中保持茶馆的文化内涵,挖掘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以及传统装饰的使用等。同时为在现代装饰材料和工艺条件下将传统装饰应用到室内设计提供更好的结合方式,为室内空间的装饰能够提供理论支持和应用方法。

12.茶馆教学设计 篇十二

我们首先应明确:育人应该是全程的教育活动。学校的德育决不能只依靠几次有意义的学生活动来实现,而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来落实。课堂教学不但是落实“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的主渠道,也应该是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渠道。由此可见,激活所有学科的德育内涵无疑是每一位教师的神圣责任。后“茶馆式”教学明确提出:教学的价值取向应更加明确,即提高学生的学业效能,进一步减轻过重的学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里的教育质量,不只是学业成绩,而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德育的引领地位更是坚定不移。那么,后“茶馆式”教学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科教学的德育内涵的呢?

一、学科教学有待激活的德育资源

要激活所有学科的德育内涵,首先应该明确在日常的教学中究竟有哪些可供开发、利用的德育资源。虽然年级不同,学科不同,但这种德育资源一般都来源于三个方面。

1. 学科本身蕴涵的德育资源

语文、地理、历史等学科的德育资源似乎是显而易见的,那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是否也有德育资源呢?答案无疑是有的,但问题在于教师如何去挖掘。例如七年级数学中有“实数的概念”一节,数学教师通过一个的故事引入无理数,从而了解无理数的发现是人类理性思维的胜利,是人类对数认识上的飞跃:“从古埃及到古代中国的数学,都认为任何一个量总可以用有理数来表示。在两千四百多年前的古希腊也是如此。但是,当时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弟子Hippasus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以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长度单位去量这个正方形的对角线,得出对角线的长度不能用有理数表示。非常可惜的是,当时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为了维护其权威,不容Hippasus辩解、说理,就把他扔到大海淹死了。”故事虽简单,却使七年级学生感到震撼,不但引发了学生学习无理数的兴趣,更是一个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德育资源。

相比理科,文科的德育资源更为丰富,但是如果仅仅流于表面,那就不能掌握德育资源的真正内涵,自然就更说不上“激活”。如,初中语文学科中的《你是我的辞典》(一篇法语翻译文章),对文章的一般理解是两条线,父亲是女儿的“辞典”,女儿也是父亲的“字典”。教师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了问题:“字典”“词典”“辞典”的意思一样吗?外语教师的回答是:在英语和法语中三者并没有区别。那么,为什么译者把它们区别开来呢?显然,译者已经深入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把女儿对父亲译成字典,而父亲对女儿译成辞典。所以,主线为父亲是女儿的辞典,是人生前进中的辞典,是做人的辞典。可以这样认为,语文学科,每篇文章都有道理,只有当教师的深度挖掘,才能体会德育资源的本意。

目前,上海市教委德育处与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一起研究出了在学科教学中落实“两纲教育”的资料,值得教师们好好学习。

2. 教学中生成性的德育资源

这是某校初一的一堂课,主题是《如何培养学习的兴趣》,课上教师问到:“小白兔的眼睛为什么是红的?”坐在最后排的一个男生把手举得很高,甚至站了起来。教师请他回答,这位男生答道:“其实小白兔的眼睛不是红的,小白兔的眼睛是透明的,我们所看到的红色,实际上是流动在小白兔体内的血液……”教师点点头示意让他坐下。下课了,一旁听课的教师与这位学生闲聊:“你真了不起,老师也不知道为什么小白兔的眼睛是红的。”这时一旁其他学生马上插嘴:“他是我们班的留级生!”这时,听课教师感到震动,除了再次表扬这位学生之外,又走进办公室,问那位上课的教师:“刚才那个回答出小白兔眼睛为什么是红色的学生过去表现怎样?”这位教师冷漠地说:“留级生,班里就数他最差。”这时,听课教师再次受到了震动,还有些愤怒:“既然你知道他的过去,那么今天他有这么精彩的回答,你为什么没有一句表扬呢?”看来,我们的一些教师至今缺乏这样的意识:学科中的德育资源,不但来源于学科本身,有时还会来源于教师预设之外,突然发生的事件,它们是学科教学过程中生成性的德育资源,问题是我们的教师是否有捕捉的意识。

3. 教师的情感和教师的人格魅力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建校60周年的会上说:“身正为范比学高为师更重要。”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不但阐明了学习首先是学习做人,而且道出了教师的每一言、每一行都是在影响着我们的学生,不管你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我校的语文组内有好几位教师每学期布置给学生的作文篇数不多,但是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语常常比学生写的作文字数还要多。因为这不仅仅是作文的指导,还是师生情感的交流。个别写作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还要求学生就这个题目重写,重写的学生个个都愿意,因为他们感到这不是对他们的惩罚,而是真正的帮助和辅导。他们看到教师每一次的批改依然这么认真,有些甚至是一次次面批,令他们信服和感动。

二、如何激活学科教学蕴涵的德育资源

在一堂初三的数学课上,由于学生小A数学测验成绩不及格,教师当着全班学生的面,狠狠地批评了他。课后,这位数学教师还向小A的班主任告状:“小A至今没有努力学习,全班就她一个不及格,怎么参加中考?”告状时,一旁的历史教师听到了,但是并不吱声,接下来就去上这个班的历史课了。课上,历史教师提问并请小A回答,小A回答全面、正确、流畅。历史教师说:“你能把主要的思路和答案在黑板上写一下吗?”这位学生认真地在黑板上写了。三年之后,小A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我的第一支粉笔》。描写的就是这堂历史课:我已经意识到历史教师是有意识地让我回答问题,因为我数学差,文科不差,历史更好。我更是意识到历史教师是有意识要我在黑板上写字,因为我的字写得很漂亮。当时,我是一边在写,一边在流泪。我暗暗下定决心要好好读书,但是已经来不及了,没有考上重点高中,而是考上了中等师范学校。但是进入中等师范学校之后,我还是努力学习,三年之后有部分学生转入大专,我也是转入大专之列的一员。这位历史教师没有说什么豪言壮语,却让这位学生深受感动,影响的也是这位学生的一生。

以上是一个激活教学中生成性德育资源的典型案例。它告诉我们怎样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激活。然而,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遇到更多的不是生成性的德育资源,而是学科本身所蕴涵的德育资源。如何激活学科本身蕴涵德育资源的问题时常放在教师的面前,特别是语文、历史等学科。从目前的实施情况看往往并没有被激活。

现象之一:在某些学科(数、理、化等)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科德育的意识淡薄,只是在上公开课时,特别在上要突出学科德育的公开课时,才想到自己还有学科德育的要求,自然更谈不上如何主动激活。

现象之二: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很多。虽然所列的栏目不同,各栏目的所占权重不同,但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上的要求总是有的。也正因为有这样的评价要求,公开课上某些教师在落实学科德育的讲解时,常常把目光聚焦在听课的教师身上,明确地告诉他们:“我在进行学科德育了,这一栏的分数你们不要忘记。”他们的学科德育不是落实在学生身上,而是落实在听课教师身上。

现象之三:有的教师在激活德育时仅仅停留在教师的讲解上,只是把自己的深刻理解讲给学生听。但问题是,你的讲解是否得到了学生的共鸣?得到学生的认同,成为他们的价值取向,从而指导他们的行为,这才是我们所期望的激活。更可悲的是,有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已经在揣摩教师了,教师希望我怎么回答,我就尽可能地怎么回答,这往往不是学生自己的看法,自然也不是出自他们内心的认同。

现象之四:这个现象在日常教学中可能不会产生,只是在公开教学中发生,如把学科教学上成了教师期望的德育课,目的只是突出了德育。其实,在几百节的学科教学中有一两节课突出了德育,真正让学生有体验、有感悟、思想上有升华,可能还是值得的。但问题是,这样的课只是增加了德育的内容,从头到尾仍是教师的说教,学科本身的德育资源并没有被激活。

这里,暂且不讨论某些教师头脑里的教育观念落后的问题,我们重点议论现象三和现象四。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的学生,他们进课堂来学习时,头脑里都不可能是“空”的,每个学生都有他们已有的知识、技能,有他们的过程、方法,也有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果是“空”的话,我们的教学就太简单了,只要把桶里的“水”倒到学生一个个的“杯子”里去就可以了。学生头脑里原有的知识、经历有可能帮助他们对课堂知识的掌握,也有可能他们原有的知识与要学习的知识是相悖的。同样的,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认识上也会有类似的情况。何为灌输?何为启发?灌输,就是不管你脑子想什么,我告诉你的是正确的就可以了。启发,就是需要我们的教师尽可能地把更多学生的认识、情感、价值观给予暴露,给予碰撞,再进入学生的头脑中。对知识掌握是如此,对学科德育内涵的激活也是如此。

三、后“茶馆式”教学激活了德育内涵

关于后“茶馆式”教学,概括地说就是:一个核心,议为核心;两个特征(或称两个课堂教学关键干预因素,特性是由不断干预而形成的),一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二是“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学生‘相异构想’的发现和解决”。

后“茶馆式”教学的教学方式更加完善,从“书中学”一种方式,转变成“书中学”与“做中学”并存。教学的方法更加灵活,只提教学三环节“学生先学、引导暴露、共同释疑”。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即提高学生的学业效能。效能是效率、效益、效果的综合。后“茶馆式”教学法突出新课程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但关注“今天”,还关注“将来”。后“茶馆式”教学的推进,不但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效率,增加了学生的方法与途径,还促进了德育内涵的激活。

日本著名教育家佐滕学在《学校的挑战——构建学习共同体》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什么是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就是学生与客观世界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与自己的对话。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的“议”是对话的主要形式,“议”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学生知识的真正掌握需要对话,学科德育内涵激活也需要对话。

以下是我校在后“茶馆式”教学推进的过程中一位三年级语文教师写的案例《教师讲的道理,学生就接受了吗》。

小学语文第六册《荒芜的花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贝尔太太美丽的大花园吸引了无数游人前来游玩,他们在花园里忘乎所以地从早嬉戏到晚。受到影响的贝尔太太生气了,于是挂起了一块牌子:私人花园,未经允许,请勿入内。可是游人还是成群地前来。于是,贝尔太太换上了新牌子,威胁大家这里有毒蛇,并且离医院遥远,游人一旦被蛇咬了将会有生命危险,这一招果然奏效,再也没人光顾大花园了。几年后,美丽的大花园真的成了毒蛇横行的荒芜之处。贝尔太太开始怀念起以前的快乐的游客们了。

执教这篇课文时,按照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在最后的几分钟时间里,来到了师生共同总结课文的环节,我问学生:“学完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学生们纷纷高举小手,争着回答问题。

小A说:“我知道了‘荒芜’的含义,就是没有生机,荒凉,杂草丛生的意思。课文中的贝尔太太由于自私,不仅让自己原本美丽的花园荒芜了,同时也让自己心灵的花园变得荒芜了。”

小B说:“我知道就像课文在结尾处说的那样,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拥有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如果我们愿意让别人在那里种植快乐,这份快乐就会滋养自己。”

小C说:“我觉得贝尔太太这样做是自作自受,谁叫她想出写那块牌子的,吓跑了游客。现在里面杂草丛生,毒蛇横行,她自己也不能去了。”

学生们各抒已见,说得都很好,甚至有些学生的回答似乎已离“教参”归纳的人生哲理(与别人分享快乐的人,将拥有更多的快乐;而自私的人,面对的是孤独和寂寞的)的说法很接近。

于是,我也顺势拿起粉笔想在黑板上写下“分享等于快乐”这几个字,作为对此文所要倡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诠释。

突然,学生小D站起来说:“我跟大家的想法不一样,我认为游客们的确不应该毫无顾忌地跑到贝尔太太的花园里,在那里玩得忘乎所以。因为贝尔太太年纪大了,作为一个老年人她需要休息,那么吵,叫她怎么休息?”

听了小D的发言后,学生们沉默了起来。我扫视了一下大家,发现还有部分学生似乎也有话想说,有的甚至在小声讨论贝尔太太做法的对与错。此时,我感觉到这是个让学生充分暴露各自相异构想的课堂转折点。在潜意识里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自己的文化认同与价值取向的,并不是书上教什么就吸纳什么。于是,我便不由自主地问大家:“还有没有和他一样有自己想法的同学,请你说说自己的理由。”

小手一个接一个地再次举了起来。

有的学生说:“贝尔太太的花园是私人花园,游客们从早玩到晚,夜里再支个帐篷睡在花园里。这的确是不应该的,她不让人进去也是没有办法。”

但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就是因为她不想让人进去所以用毒蛇计吓退游客,结果花园变得没有生机,变得荒芜,这叫自食其果。”

紧接着,又有学生反驳说:“我不同意,不那样做,贝尔太太肯定没法好好休息,她的第一块牌子不是一点用都没有吗?”

还有学生说:“她可以不开放花园,但是我觉得要是开放她会更加快乐。我希望她规定花园开放的时间,这样一来既保证自己的休息时间不被打扰,又可以让喜欢她花园的人们来玩。”

就在学生你来我往的讨论声中,下课的铃声响了。

作为教师,我真感到有些意犹未尽,没想到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有的思考,有的争论,整堂课并没有到此为止,我决定还是先不要急于下结论,而是趁热打铁,结合三年级学生读写整合的教学思路,让他们在课后去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作的题目就叫《我想对贝尔太太说_____》。而此后不出我的所料,学生们交上来的作文也的确令我惊喜连连。

如果没有上过这堂课,如果没有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没有让学生和教师展开对话和议论,很难设想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还会有这么多自己的看法。自然,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讲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议论能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深刻。因为,这些观点和价值取向不是教师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认识到的。这恐怕才是我们需要的激活。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这不仅包括知识,还应该包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认识,这个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包括自己个体学会的,也包括学生群体学会的,通过与他人对话中学会的。因此,要激活学科德育的内涵,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先学,让学生通过与客观世界的对话,与自己的对话产生自己的看法、观点、概念、价值观。教师设计教学,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与他人对话,与学生、与教师共同释疑。这样,不但使教师要讲的和要教的内容在大大减少,更重要的是学生有了对话的经历,而这种经历对激活学科德育的内涵尤为重要。

上一篇:读书教育主题活动计划下一篇:探索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几种方式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