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精选14篇)
1.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一
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历史课程资源
有物质的(课本、等)和人力的资源两类(老师、学生、家长只要经过历史的人)
二、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必要性
物质的资源
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教材是其它资源的基础
可以开发别的资源再结合雨果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评价就可以全面认识了 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的庐山谈话可以与
可以与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相联系与共产党的政策相联系
家庭成员经历过很多历史事件,另外如讲书法,家长有专业的,另外还有家谱还有别的文物等
要引导
要辨别其真实性
要筛选
人力资源
2.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二
一、紧扣目标, 发挥好校内音乐课程资源的主渠道作用
课程资源的开发首先需要充分挖掘学校自身现有的音乐资源, 即校内音乐课程资源。校内音乐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
1. 深挖内涵, 以教材资源培养音乐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句话在音乐学科上也同样适用。小学音乐教学要通过教材中歌曲的学习, 培养学生歌唱和鉴赏的能力。因此, 如何利用好音乐教材, 发挥“例子”的教学价值, 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也就是说, 通过某首歌曲的学习, 可以迁移、用于处理同一类歌曲, 同一种音乐表现, 这种教学过程不是“教教材”, 而是“用教材教”。这就要求我们立足文本, 挖掘内涵, 探索教材资源所蕴藏的知识含量, 搜集与教材相关的资源, 盘活教材资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做到使教材资源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
以《进行中的歌》为例。这一部分是极具代表性的内容, 通过对各种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进行曲的聆听, 让学生深层次地了解进行曲这一体裁。此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通过参与体验不同题材的进行曲, 提高音乐感知能力和听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从学生相对熟悉的音乐如《义勇军进行曲》入手, 以简单的“踏步”“摆手”等动作让学生感受进行曲的步伐节奏。其次通过聆听如《婚礼进行曲》《运动员进行曲》《玩具兵进行曲》, 让学生了解由于音色、节奏、力度等不同, 不同的进行曲表现的情绪就完全不同, 体现了进行曲的丰富多彩。之后对比欣赏不同演奏家演奏的《土耳其进行曲》, 体验同一作品不同演奏者不同的表现方式, 培养细微的听辨能力。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能够充分有效地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 形成一定的音乐鉴赏和学习能力。
2. 发现特长, 以学生资源充实教学手段
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将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特长纳入教育教学过程。教师要有把学生当做教育资源的强烈意识, 并积极加以开发利用。
如戏曲欣赏课上, 可以请有戏曲特长的学生配合音乐教师介绍、范唱一些经典曲段, 这比单纯的多媒体教学更加立体生动。这样的环节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也更能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 可以根据一些学生的特长, 开展互帮互学的音乐环节, 让有特长的学生在掌声中增加信心, 同时也调动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全体学生音乐艺术能力的综合发展。
3. 营造氛围, 以学校资源延伸音乐课堂
校园音乐文化是学校育人的重要内容, 其寓教于乐的独特功能是其他知识技能学科无法替代的, 是学校音乐课程的重要资源。
首先, 学校图书馆和音乐教研组应配备适量的音乐书籍及视听资料供教师备课和研究使用;学校的学生阅览室也应有足够数量的音乐书籍和视听资料等, 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开展课外音乐活动使用。
其次, 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优势。课间或午间时间可以利用学校的广播站进行优秀歌曲的教唱或经典名曲的欣赏。还可以鼓励学校师生撰写音乐评论在校宣传栏、校报上发表, 创设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在学校网站中建立音乐专栏, 介绍音乐知识和校内外的音乐活动等。
再次, 学生课外艺术活动是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如独唱、合唱、舞蹈、器乐的训练, 开展音乐欣赏等活动, 以丰富学生的音乐生活。也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不同的优势特长, 成立“合唱队”“民乐队”“管乐队”“舞蹈队”等等文艺社团, 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 使学生的音乐特长得到展示, 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另外, 教师要善于捕捉运用学校的文化资源, 开展校园艺术节等节庆活动及文艺演出活动, 这将大大提升音乐课程的价值。如国庆节开展爱国主题的文艺汇演, 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 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的情怀。
二、立足当地, 合理发挥校外音乐课程资源的价值
在积极开发校内音乐资源的同时, 教师还应关注校外音乐资源的开发, 以促进课堂音乐教学。校外音乐资源具有极其广泛的空间, 是对学生进行本民族传统乡土音乐教育的很好资源。
1. 立足兴趣, 借人力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 不只是教师的主阵地, 也可以成为校外专业表演者展示风采的舞台。教师可以将一些专业的表演者请进课堂进行示范表演, 这不仅拉近了专家与学生的距离, 也可以弥补音乐教师在这一方面知识技能的不足。
如民族舞剧《丝路花雨》欣赏一课, 教学设计从音乐、舞蹈着手, 通过对民族音乐风格的体验及“琵琶舞”“胡旋舞”“霓裳羽衣舞”的欣赏, 使学生深入地了解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的艺术价值, 加深对中国民族舞剧的了解。教师可以将专业的舞蹈表演者请进课堂, 在播放多媒体舞蹈片段的同时, 让舞蹈表演者从专业的角度对不同舞蹈的特点进行讲解, 并对不同舞姿的动作要领现场展示。虽然可能展示的时间不长, 但学生一定会被舞蹈的魅力所征服, 无形之中加深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2. 延伸课堂, 借活动资源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学生能否将书本上的音乐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有否机会参加社会音乐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定期安排学生参加社会音乐活动, 如利用本地区的文艺演出活动、节庆活动等资源, 进行信息交流和相关活动。也可以组织师生现场观摩一些文艺演出活动, 让学生写些音乐评论, 既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又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成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
3. 立足本地, 借乡土音乐资源熏陶艺术素养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 一方文化影响一方人。”乡土音乐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 是拓展课本教材的重要资源。当前, 学生对以娱乐性、商业性为特征的外国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趋之若鹜, 而对自己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态度相对淡漠, 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对本民族和国家情感的衰减。教师应积极挖掘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文化遗产, 并将其整理、开发为可利用的、民族特点鲜明的音乐课程资源。
如浙江舟山地区的渔民号子, 起源于舟山渔场的岱山等大岛, 是舟山各岛渔民、船工世代相传的海洋民间口头音乐, 是浙江省最具有代表性的劳动号子之一;再如浙江台州地区的“台州乱弹”、路桥“莲花”、温岭“大奏鼓”、玉环“渔灯调”等民间曲艺形式, 都是可以开发和利用的宝贵资源。
4. 合理取舍, 借流行音乐资源让课堂远离单调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如果我们的课堂内容像一杯白开水, 虽然健康但单调无味, 怎会让学生时时保持品尝的渴望?所以, 我们要合理地利用流行音乐这个“佐料”来丰富我们的音乐课堂。针对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 适当地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 不仅可以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 也有助于学生和教师一起共同探索流行之外的音乐艺术领域, 不断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和音乐审美能力, 享受到音乐艺术所给予的无限乐趣。
如《同一首歌》一课, 在完成课内教学任务后, 教师可以选择王力宏的《龙的传人》、刘德华的《中国人》及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三首歌曲作为欣赏曲目, 三个不同时期的歌手在歌曲中共同演绎爱国情感, 也将触动学生的爱国情感。再如周杰伦演唱的歌曲《青花瓷》, 我们可以利用歌曲让学生感受民族五声调式及古诗词, 体会周杰伦戏曲唱腔的运用, 同时细心聆听《青花瓷》伴奏中古筝、竹笛等的融入, 以及民族乐器给歌曲带来的效果。富含层次的欣赏和感受, 可以让学生们领悟到流行音乐也包含了这么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
3.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三
一、多元化开发小学音乐校本课程资源
(一)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结合
根据《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一定的比例。贺州客家童谣一课,是根据人教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童谣”进行拓展、延伸、整合和开发的一节课。学生在学习了众多地方的童谣如《打花巴掌》、《水牛儿》、《藏猫猫》、《蝴蝶花》后,再加入当地的童谣《鸭嘛叽嘎吃擂茶》、《豆腐酿》、《雷公叫》、《月光光》等,能让学生们更进一步的认识了解童谣,从而加强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之间的整合。
(二)民族音乐和地方特色相结合
贺州客家童谣《鸭嘛叽嘎吃擂茶》一课,在内容上的选择上,具有贺州地方语言的典型性、代表性。贺州市位于广西东北部处于湘、粤、桂三省区的结合部,讲普通话、粤语、客家话、桂柳话、西南官话等多种语言,但是八步区讲客家话的居多。客家是一个善于歌唱的民系,童谣甚多。客家童谣,承载着客家人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人文气息,它丰富的营养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在特点上,贺州客家童谣以其韵律节奏的独特美感吸引着儿童,如:1.《月光光》: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菜黄,跳上床;床无杆,跌落坑;坑圳头,看黄牛。2.《雷公叫》:雷公叫,雷公叫,乌云满天罩,火蛇霓摄乒乓响,鸡飞狗又跳。雷公叫,雷公叫,乌云满天罩,阿公擎遮戴笠麻,阿婆哈哈笑。雷公先叫,雷公先叫,大水没会到!学生优美和谐地吟唱这些童谣,能得到情感的愉悦。《鸭嘛叽嘎吃擂茶》这首童谣是以客家话为主,里面还包含了粤语、桂柳话、湖南话、瑶话、壮话、本地话等七种语言,吟唱起来活泼、轻快、充满趣味性,是民族音乐和地方特色相结合的精品,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三)校外资源和校内资源相结合
为了上好贺州客家童谣《鸭嘛叽嘎吃擂茶》一课,引导学生认识家乡,了解贺州地方客家音乐,所以在课前带他们参观了贺州客家博物馆,并布置他们去收集有关贺州客家的文化,学唱一些贺州客家童谣,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比一比,赛一赛的游戏,看谁会唱客家童谣多,并通过课件展示了客家民俗等,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乐学的情绪。接下来再让学生听老师范唱,感受歌曲的魅力;引导学生读歌词,突出了歌曲的地域特点和方言特点;学习吟唱童谣,感受歌曲的音乐美;进行分角色演,感受歌曲的乐趣;在课后延伸这一环节中教师还介绍了其它的一些贺州客家童谣如《豆腐酿》、《雷公叫》、《月光光》等让学生欣赏,让学生充分感受客家童谣的音乐美,也使音乐教学资源得以丰富和完善。
二、多渠道利用小学音乐校本课程资源
(一)学校课程资源的利用
音乐老师需要利用自身优势,丰富音乐教学手段和形式,才能促进音乐课的发展。学生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资源,教师应发现他们,让他们在音乐课堂呈现自我、展示自我的过程中,与音乐课一起成长。学生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受到的音乐影响也不同。如有的学生父母会唱戏曲、有的会拉二胡、有的会民间歌舞等等,在家庭影响下,学生潜移默化中就会学到一些音乐技能。另外还有部分条件较好的家庭把孩子送到社会办的音乐培训班去学习。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其特长,开展互帮互学的音乐活动。在上贺州客家童谣《鸭嘛叽嘎吃擂茶》一课时,“送奔同年哥愿哦愿哦愿擂茶(瑶话),送奔本地爷送奔你嘿(食)泡擂茶(本地话),湖南老表一海碗(湖南话)广东大佬一勺麻(粤语)”这几句方言,让会说当地方言的同学教读歌词,让学生自己组的小小打击乐队为上台表演的同学伴奏。这样不仅给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还激发学生的艺术表演欲望,同时也调动了其他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二)社区课程资源的利用
在我们社区的一些民间艺术团体中,有吹唢呐、拉二胡、吹笛子的民间乐手,还有一些从事民间歌舞、民俗活动的艺人。我们通过“请进来”的方法,如请他们进来给我们进行音乐讲座、歌舞表演、器乐演奏、老少同乐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请他们参与到我们学校各种艺术课程教育活动中来。还通过“走出去”的形式,让同学走出校园,到社区去拓展视野、丰富体验;让老师走出校园到外地去学习、考察、研讨,一人走出去,全员得发展。在上贺州客家童谣《鸭嘛叽嘎吃擂茶》一课时,课前就让学生到各社区去向当地的民间老艺人请教和收集贺州的童谣,让学生初步感受贺州客家童谣的魅力。2005年贺州市举行了由广东省歌剧院著名导演执导、反映广西东部客家人生产生活的大型开幕式迎宾文艺晚会《一方水土》、首届中国一东盟客家人大赛、“客家之夜”联欢晚会、客家美食等系列活动,利用这个契机,组织了学校部分老师和学生参加了活动,老师和同学们亲临现场,实地感受那浓浓的艺术带来的欢乐和神奇。
(三)家庭课程资源的利用
对于家庭资源的开发,我们也不能忽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劳动中提高其音乐实践能力,如:利用一些废旧物品自己动手制作一些音乐打击乐器,制作动感的乐谱,鼓励家长购置一些学生喜爱的音乐书籍、杂志、音响资料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有条件的家庭可添置孩子喜爱的音乐器材,为音乐技能的提高提供条件。鼓励孩子充分利用家庭现有材料,开展艺术活动,比如利用家庭的音像设备,可举行小型的家庭演唱会、舞会,自娱自乐,还可以利用家里的因特网为教学提供各种材料。在上贺州客家童谣《鸭嘛叽嘎吃擂茶》一课时,教师可收集整合学生提前搜集到的资料,在课堂上首先播放新闻录像:2005年11月6日一8日亚细安(东盟)客属第6届恳亲大会在贺州召开,然后通过课件,出示客家服饰、客家美食、客家民俗、客家擂茶等几类图片,简单介绍贺州客家文化,还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鸭嘛叽嘎吃擂茶》的演唱视频。
总之,通过小学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社会、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其中的丰富性、知识性,作为文字的书本是无法比拟的,音乐就在我们身边。但选择什么,怎样合理利用,还需要我们的一双慧眼去探索、发现。因此,每一位小学音乐教师都应做有心人,善于在纷繁的社会生活中去粗取精,提炼适合于学生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把地域文化特色资源应用到我们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去。贺州客家童谣是民族音乐中的一朵浪花,正如笔者在音乐课堂上贺州客家童谣的尝试运用,今后,我们还要多收集、多改编地方的童谣、山歌,促使地方文化和民间艺术更好地与音乐课程相结合,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音乐课堂。
4.教师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篇四
作者:李冲锋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点击数:757 更新时间:2009-1-17 教师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也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教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形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素养,把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具体操作步骤。
一、形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素养
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取向和教师的创造性,是影响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因素。因此,教师应加强这些方面的素养,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确立强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取向并创造性地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确立强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首先要确立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所谓“课程资源说就是“什么是课程资源”的意识,或者说是面对各种事物时考虑它“是否是课程资源”的意识。所谓发意识”,是指面对各种资源时考虑它对课程教学有什么价值和意义,怎样才能把它挖掘出来使它为课意识。具有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是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前提。缺乏这些意识即量的课程资源教师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教师确立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有助于教师形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利用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开发意识的确立需要教师在头脑中形成课程资源概念,就课程资源对课程教学的认识。确立意识需要相关知识的支持。因此,教师应学习课程资源的相关知识,加深对课程资源的认强化、巩固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2.注意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取向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不是价值中立的,也并不是客观的,而是具有极强的主观性与个性色彩。与利用课程资源和教师的教育观念、课程教学观及教育价值取向等密切相连。具有不同教育理想、教育师在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时所倾向的课程资源不同,不同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对课程教学的影响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时要注意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取向。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取向一般有如下四种。(1)内容取向。当围绕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课程资源开即是内容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这种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中心是课程内容。开发课程资优化课程内容或课程设计,利用课程资源是为了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即使在内容取向上,不同教师也会利用不同的课程资源。新课标提出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师在不一定能够很好地平衡三者的关系。由于教师在个人兴趣、爱好、特长及教育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造课程教学中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会有所偏重。比如,重视知识与能力的教师可能注重知识资源和能力用,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师可能注重这方面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学生取向。当围绕学生的生的兴趣和发展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时,就是学生取向的。这种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关注的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是围绕学生的发展需要,利用课程资源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3)教师取向。需要、兴趣、爱好和特长等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时,就是教师取向的。这种取向过多地关注教师自对课程内容和学生需要关注较少。一般而言,新手教师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业发展处在自我求生的阶段相关。(4)混合取向。当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考虑到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和教师的实际情况时,就是混合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这种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谋求课需要与教师实际的协调与整合。
实际上,任何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都含有混合的性质,前三种取向并不完全否认其他因素的只是根据侧重点的不同做出上述区分。前三种取向中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注点相对集中,但由相互照应不足,往往会影响课程教学效果。因此,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宜采取混合取向,但也应看到混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平衡,或采取适当倾斜以谋求最佳的开发与利用效果。
3.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说它是有限的,因为并不是所有事物都能够直接为课程教学服务;因为生活中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是教师要能够发现、挖掘、利用。资源无限,贵在选择创意无穷。不论是选择还是创意都需要教师智慧的投入。在现实课程教学中,课程资源是有限的,但人限的。有限的资源经过无限的创意可以生成充裕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应内含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之中切教学活动的灵魂,也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灵魂。没有创造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没有前途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才能使课程资源化匮乏为丰富,化平淡为精彩,化腐朽为神奇。
开发课程资源是利用课程资源的前提,利用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开发价值的实现。相对于传统的没发意识而言,我们强调要创造性地开发各种类型的资源或者创生所需资源;相对于传统的课程教学的““课堂中心”、“照本宣科”,我们强调要创造性地利用课程资源。如果得到丰富的课程资源还像原来本宣科”,那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价值和意义就没有得到很好体现,并且课程资源的价值也没有要创造性地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解放思想,打破束缚,坚持创新。因循守旧、缺乏创也就没有突破、没有发展。思想上辞旧迎新是行动上发展的前提。马尔库赛说过思想不能改变现实,但人,而人是可以改变现实的。因此,教师要确立生活中处处有课程资源的观念、确立用课程资源教学的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使课程教学不断呈现出新的面貌。
二、把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步骤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教师若能把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般步骤则会利用工作的展开。根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时可把握以下步骤。
1.解读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决定了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及课程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同样也决定了择与利用。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总需要一定课程资源的支撑,课程资源总是服务于某一特定的课程教学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首先要从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解读开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解读应该是多维度的目标所需要的课程资源是不同的。新课程改革之前,人们往往采用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从知识目情感目标三个维度进行解读;新课程标准颁布后,可以考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行解读。通过解读会分解出许多具体目标,在此基础上需要考虑以下问题:为了实现具体的和整体的课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资源?需要多少课程资源?怎样开发这些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怎样进入课程教学过程式利用这些课程资源最有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会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指导与定位。
2.根据目标寻找资源线索 课程教学目标规定了基本的课程资源,也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针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围实现,教师应多方面寻找课程资源的线索。课程资源线索是开发课程资源的基本前提,教师应该知道从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线索具有多样性、差异性的特征。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不同的教学需要、教师素养的不决定了课程资源线索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因此,寻找课程资源线索的途径与方法因人因事而异。一般而的线索是比较丰富的,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教学内容出发,从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策略出发等等寻找都是可以的。教学一篇课文与它相关的一切内容都可能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线索。如,《荔枝蜜》一文要相关课程资源的支持,教师可选择以作者为线索、以荔枝为线索、以蜜蜂为线索、以蜂蜜为线索等众种或多种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动态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教学情境、教学氛围、教学灵感、突发事件及插嘴等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线索。
寻找课程资源线索时,会出现线索中带出线索的情况,比如,查找某方面的文献资源,在某一文章中还会提及其他相关资源,这些注释或行文话语就成为寻找课程资源的新线索。如果需要更多更详细的新线索继续查寻。当然,课程资源线索也可能会在开发过程中断掉。这时就需要从其他方面想办法继续重新寻找新线索,或寻找相关资源线索。课程资源线索是课程资源开发非常重要的因素,应给予充分重 3.依据线索多途径开发资源
线索只是一种端绪,一个引子。要开发出翔实、具体、丰富的课程资源还必须进行实际的开发工作找到课程资源线索之后,就要通过鉴定、筛选、挖掘及捕捉等基本方式开发课程资源。具体到各种类型开发,还有许多具体的途径。参观、访问、调查、文献检索、网络查寻以及活动实践等都是基本的课程教师要掌握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开发途径,合理、有效地进行课程资源开发。
4.实现课程资源与课程内容的结合
开发出课程资源只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个步骤。课程资源毕竟还不是课程教学内容,从课程学内容还有一个转化过程。因此,面对开发出的课程资源,教师必须实现课程资源与课程教学内容的结至少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把开发出的课程资源直接转化为课程内容。如,教师选择教科书之籍上的文章进行某一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教师对课文替代文章的选择过程即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这接进入课程教学实施过程就实现了课程资源到课程内容的转变。第二种情况是,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加成课程内容,即把课程资源与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结合,使课程资源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补充、替换、教师以课文为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又吸纳其他课程资源与课文内容共同构成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资源与的结合是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为根本鹄的的。
5.创造性多方式利用资源
5.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五
—— “三农调查”主题实践活动有感 寨子明德小学-刘凤艳 邮编:061501电话:0317-8712676
21世纪初,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更为伟大、更为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而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由此应运而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也体现了课程综合化的趋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一大难点。为此我校不断探索综合实践活动,以本土教育资源为载体,吸纳本土知识进课程,突破学科单一性,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延伸、综合、提升和重组,优化了学科知识自身的知识结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开发了大量的课程资源。总结学校开展的以“三农调查”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我认为“三农调查”活动为学生跨越书本、走出校门,尝试以独立自主的小主人翁姿态走进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世界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给学校教育工作注入新的血液,增强新的教育活力,丰富新的教育内容。更为可喜的是,可实现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四大领域有机整合并开发利用,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取得最明显的成效,在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一、精心策划组织,确保“三农调查”活动顺利开展 这里所指的“三农调查”,实质是一次连续的系列活动,其简要流程为:步行参观我镇麦田——考察调研三农问题——成果展示。该活动以本土教育资源为载体,以参观农耕田为主要内容,以农村社会调查、考察为体验,通过此实践活动让学生亲历实践,深度体验。活动具体过程:从学校出发,走到田间地头亲身体会,并分小组进村入户考察调研,然后到田间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返校后总结交流,写出相关的一句话,画出一副农耕图。
在活动中通过体验农家生活、课题研究、查阅资料、参观访问、考察调研、多媒体制作交流展示、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的实践和探究过程,迎合了学生学习的需要,提高了他们理性的认识,使他们学会了勇敢自信,团结合作,人际交流,掌握了社会调查的方法及怎样撰写调查报告,懂得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打开了广阔的视野,增长了社会经验。可见“三农调查”综合实践活动有着诸多优势,不失为一个有效的范例。为了更好地做好这项活动,前期准备工作务必要做细做好,应先制定出相关的方案,学习相关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书,进行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的培训,完成研究性学习选题工作,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分工合作,制订班级、小组、个人活动计划,同时将考察调研的课题融入活动中,使学生学会如何采访,如何调查、书写调查报告,如何摄影摄像,如何安排好整个活动过程。
除此,还一定要考虑安全保障:如交通安全、场地安全、采访考察安全等。而加强纪律是安全的前提保证,特别要进行强化教育,同时还要配好校医、生活车,获得当地政府、乡村领导、村民以及家长的支持。二、四大领域整合,突显活动教育功能
(一)“三农调查”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品位较高。几公里的路程,是砥砺意志的“长征”,既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一次考验,又能锻炼学生的毅力,磨炼学生的意志。途中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领略大自然的奇异风光,陶冶情操的同时又形成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同学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战胜惰性和娇气,真正体会到团结力量大的威力,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在活动过程中进行摄影、摄像,是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一项易实施而又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内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与实践的快乐。
(二)三农问题的考察调研富有时代意义,是研究性学习的好题材
考察、调研地点在农村,农民在中国是占大多数人口的弱势群体,温家宝总理号召:全社会都来关心三农问题。通过此项活动,学生深入农村,深切感受农村的状况,调查农村的种养业以及农民生活需求等状况,从中学会关心他人、关心国家大事,把国家的利益与个人的成长联系在一起,特别是现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公主”、“小皇帝”,看到农民生产生活的艰辛,更加体会珍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内涵,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粮食,养成勤劳、勤俭的良好习惯。
(三)发挥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获得两个提高
多媒体汇报课件全部由学生自行制作,把信息技术与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地整合起来。每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用多媒体汇报展示三农问题的考察调研情况和整个活动中的心得体会等,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已经凸显,而且信息技术、综合能力同时应用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师生观念转变,“三农调查”活动功不可没
(一)对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有较大促进作用
通过参与这次活动实践,为教师拓宽教学视野,释放教学潜力,凸现个人鲜明教学风格,提升自身发展品位,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发挥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促进了教育理念的明显转变,沟通了师生的联系,增进了师生的感情,增强了教师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信心。
(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开展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自主学习、实践能力大大增强,活动征文由师生共同点评,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加强了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
(三)让德育教育落到实处 学校的育人理念是正确而坚定的,那就是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顽强拼搏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在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中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一位家长这样说:“学校举办这一活动使我的孩子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她以前从未参加过此类活动,我们家长建议学校多组织类似的活动。”随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入开展,作为学校,更要思索如何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做人的道理从简单的说教转化为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四、实现多方整合,达成综合实践活动最佳目标
我校自05年以来就将“三农调查”活动作为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几年来曾四次组织每五、六年级学生共620人次开展了“三农调查”活动。我们充分感觉到选择“三农调查”主题活动作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内容,可以充分利用本土资源,资金投入少,时间紧凑,效果好且又安全,不仅符合学校的实际,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可以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领域的完全融合。
6.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六
一、清水道教音乐的发展以及开发意义
清水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自然环境宁静清幽、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人文资源厚重。这里祖祖辈辈所追求“耕读传家”的儒学气象与长期的农耕文明,使得百姓形成了牧歌劳作式的生活方式以及温良包容的社会心理。清水不仅具备优越的地理环境还具备较为坚实的道家文化底蕴,这都是其道教文化得以存续与发展原因,清水县内可见道观与佛寺并存、道教与儒学文化交融,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以及文化旅游资源。
清水道教源于全真道派,是甘肃省天水市的汉族宗教音乐。其自明朝时建立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清代乾隆年间,由于受到陕西华阴等地区道教音乐的影响,分成了“龙门派”与“华山派”。“华山派”道教音乐的曲调是以柔带刚的旋律,配合舒缓而又悠长的节奏;“龙门派”道教音乐的曲调在旋律上显的柔和婉转,结构严谨。“华山派”以及“龙门派”在唱诵经韵时,有专门的打击法器为之伴奏。现存的清水道教音乐曲目约有200多种,现存的器乐曲有60余部100多卷。清水道教音乐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承,具有较强的独特性、民俗性、地方性,是至今仍存在于民俗主体中的宗教文化艺术体裁,其亲民俗与独特性使之具有很好的开发意义。也正因如此,清水道教音乐于2008年6月14日,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二、清水道教音乐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出现的问题
(一)开发过于趋向商业化。
道教音乐文化是道教文化中的一种,具备满足旅游者宗教情感与感官互动的功能,是一项特殊的旅游资源。宗教旅游场所往往带给旅游者的是一种神圣、庄严的感受,但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利益的趋势,对于清水道教音乐旅游资源的开发,原生态的文化性越来越淡,而商业性日益明显,忽视了对道教音乐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
(二)宣传力度不够,配套设施不健全。
清水道教文化旅游资源法事活动不多,道教氛围不浓,除了进香以外,其他旅游活动较少,尤其是道教音乐文化方面的活动尚未进入规范化的管理以及重点开发。清水没有将开发清水道教音乐文化和旅游资源结合,也没将这一特色去规划宣传,进而吸引游客。而配套设施如旅游景区的饭店内的音乐文化气息以及体系音乐文化的活动设施都较为落后
(三)导游人员素质较低。
很多导游由于对宗教知识了解过少,不能做好对道教音乐文化的讲解与宣传工作,导致旅游者对无法仅通过表面的文字阶段了解深奥的道教音乐文化,走马观花看热闹,无法产生对清水道教音乐文化的兴趣,使得其发展与利用受到限制。
三、清水道教音乐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一)以保护为主,科学开发旅游资源。
道教音乐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清水地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重要的旅游资源,更是它一份无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在道教音乐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中,不能盲目实行,需要在开发前做好科学的规划,将所有的规划与开发都要围绕着保护这个中心展开,从而建立一套完整的清水道教音乐开发体系。
(二)加强宣传力度,建立完善配套设施。
首先,要加强开发清水道教音乐的文化旅游资源意义的宣传,其不仅道教文化的一种,更是展示清水历史文化以及道教生态文化的良好手段。其次,采取不同的宣传方法和力度,加强吸引国内外客源的宣传。利用清水道教音乐文化自身的独特魅力,吸引国内外道教信徒、专家学者以及普通游客前来观赏、体验。
(三)提高导游从业素质。
为使得清水道教音乐文化作为道教文化的主要宣传方向,带动清水道教旅游建设,提高导游素质是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之一。相关部门应建立适当的培训体系,多层次、多形式、多方向地培养人才,加强其专业素质,提高其文化水平,以利于清水地区道教音乐的宣传,推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四、结语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清水道教音乐,既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又是该地区发展宗教旅游的一项十分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在保护清水道教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合理开发与利用能够解决该地区目前道教旅游面临的旅游形式陈旧、内容单调浮浅,缺乏参与性等问题,同时也能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得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
摘要:道教音乐的文化旅游产业是产业经济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于其具备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以及潜在有利的市场价值,日益成为我国文化旅游产业中不可小觑的开发资源。清水道教音乐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对清水道教旅游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清水相对落后的经济有所改善,是清水县实现跨跃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介绍清水道教音乐,探讨其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带动作用以及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关键词:清水,道教音乐,文化旅游资源,利用
参考文献
[1]陈雅岚.中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
[2]袁银枝.试析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价值[J].宜宾学院学报,2004,03.
7.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篇七
关键词:音乐课程资源 课程改革 开发利用
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音乐教学中潜在的课程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学校和教师长期习惯于课程执行者的角色。因此,音乐课程资源的发掘还远远不够。如何让这些潜在的资源得以开发并真正与音乐教学活动相结合,对于音乐课程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音乐课程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音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音乐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各种资源, 包括音乐教材与教辅资料、音乐器材、音乐教室、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等。
音乐课程资源按其来源与空间分布不同可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和信息化资源;
按其性质不同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1];
按其功能不同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2];
按其存在方式可以分为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3];
按突出人的价值可分为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中的课程资源[4]。
二、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一)课堂内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课堂音乐教学,“教”的主体是教师,“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材。因此,课堂内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从教师和教材两方面着手。
1、音乐教师资源的开发利用
音乐教师是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源泉。不仅在于音乐教师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决定着音乐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与利用,更在于其自身的知识、情感、技能、经验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音乐课程资源。因此,在音乐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对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带动其他音乐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是“有利于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背景下,更有效、更主动地学习”[5]。因此音乐教师要认真了解音乐课程资源的内涵、性质和种类,深刻认识和领悟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对于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及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重大意义,以正确的课程资源观为指导,不断探索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方法。
其次,要树立现代音乐教育理念。在新的音乐课程改革中,教师面临的课程环境、教材内容、教学要求等都是全新的,再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实施。因此,音乐教师要加强对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树立现代音乐教育观念,进而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出丰富的、高质量的能满足音乐课程改革实施的课程资源。
再次,发挥自身特长,凝聚教师集体的教育合力。音乐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它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和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不断更新、补充知识,根据自己的特点,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另外,不同的教师个体拥有不同的教育思想、知识经验、教学技巧、兴趣爱好等,教师的群体智慧是个更大的课程资源库。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要发挥教师个体资源的作用,还要发挥教师群体资源的作用。音乐教师之间以及音乐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之间应该加强沟通与交流。积极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学经验,分享他人的教学成果,以促进自身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
2、对现有教材的二次开发利用
音乐教材是音乐课程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是经过课程专家认真研究筛选并通过试验而形成的较为适合学生音乐学习的资源。但是,音乐教材照顾的是全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普遍情况,由于教材容量限定和学生学习的可接受性,教材内容只是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并不一定能够直接适合本校音乐课堂教学的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仍需要对音乐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利用。音乐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该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以音乐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结合所教班级音乐学习水平对音乐教材进行灵活的、创造性的、个性化的运用。如:对教材内容的增减、重组与整合;对教材顺序的调整;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此外,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也是音乐教材二次开发利用的主体,教师不但要倾听学生的声音还应该邀请他们一起参加对于音乐教材的二次开发利用。如让学生参与制定音乐教学计划、选择教学内容等。
对音乐教材的二次开发利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的理念,达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发利用音乐课程资源的目的。在对音乐教材二次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也充分发挥了音乐教材的价值,使音乐课更加生动活泼,学习内容也更加接近学生的音乐经验与生活层面。
(二)课堂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音乐教育不是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性教学,而是一个开放的审美教育体系。校外有着广阔的音乐世界,有许多有待开发利用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因此,我们应将目光投向整个社会,积极开发与利用一切可资利用的音乐课程资源,服务于学校音乐教育。
1、学生家庭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作为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家庭中有着丰富的音乐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有一定音乐特长的家长和亲友、家庭中的音乐书籍和杂志、音像资料、音乐器材、家庭音乐活动等。所有这些音乐课程资源为学生提高自身音乐素质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首先,家长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力量,音乐课程应重视开发利用家长这一课程资源。音乐课的内容是非常广泛,音乐教师不可能在每一个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这就可以把有艺术特长的家长请到音乐课堂教学中来。这样既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弥补了音乐教师自身在某些艺术领域的不足。其次,音乐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开发与利用家庭的音乐环境资源。如鼓励家长购置学生喜欢的音乐书籍、杂志、音像资料等。以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有条件的家庭可添置学生喜欢的音乐器材,为他们音乐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提供条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家庭现有的音像设备和音乐器材开展音乐实践活动。如举行小型的家庭演唱会、舞会、器乐合奏等,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2、社区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我国1992年颁布并实施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支持和鼓励中小学同附近的企事业单位、街道或村民委员建立社区教育组织,吸收社会各界支持学校建设,参与学校管理,优化人文环境,探索出符合中小学特点的教育与社会结合的形式。”
社区中也存在着丰富的音乐课程资源。如:从事音乐教育的人力资源(音乐教育工作者、文艺团体的演员、文化馆的研究员、离退休的专业艺术工作者以及热爱音乐的非专业人士等)、社区的文娱演出活动、社区的文化艺术场馆(礼堂、歌舞剧院、音乐厅等)、民族歌舞活动、戏曲活动等。这些丰富的社区音乐课程资源中蕴藏着丰富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要素,需要音乐教师和学生一起去开发与利用。面对家庭、社区以及社会中丰富的有待开发与利用的音乐课程资源,我们需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与合作,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的开发与利用丰富的校外音乐课程资源,为学生丰富学习内容、改变学习方式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结语
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助于音乐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要充分开发利用课堂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提升音乐教育的水平,促进学生更加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 2002, (2).
[2]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 2001 (9).
[3]黄晓玲.课程资源:界定、状态、特点、类型[J].中国教育学, 2004, (4).
[4]季萍.突出文化、人与智慧———如何理解课程资源开发[J].北京教育, 2002, (2).
8.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八
一、引言
从2007年9月至11月,我们深入到我县30所中学进行调查,一路下来深感到农村数学教师对着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实施,如何进行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能力较弱,作为数学教师不能很好适应现代中学数学教学的新要求,造成数学课程教学的理念和目标就很难落实,如果我们不改变这种状况的话,农村数学教师将很难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因此,不论是学科教学法的学习、教师教学技能的训练还是校本培训都应强化牧师作为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加深对课程资源的理解,提高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这应成为目前我们农村数学教师面临的一个崭新的急待解决的课题。
二、数学教师要全面理解课程资源
(一)怎样理解课程、课程资源?
课程在传统看来就是教材、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课程资源就是教材,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就是订购教材、编写教材、编写教学指导书等。新课程改革使我们对此有了更广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课程是学校教育中为所有学生提供的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这是一个完整的多维的课程概念,其中包括课程日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也包括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其中包括显性的课程计划、科目、活动,也包括隐性的教师影响、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其中包括预期的目标、教学和学习,也包括非预期的目标教学和学习。”而课程资源广义的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也即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其中,既包括知识、技能、经验体验、教学活动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等课程要素,也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教学场所、教学媒体、仪器设备、实验室、图书馆、教学专家、教师与学生等课程实施条件。课程与课程资源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课程资源是课程的前提,课程资源只有经过选择加工并付诸实施才能真止进入课程;另一方面课程实施的范围与水平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开发运用水平。
(二)数学课程资源
对数学课程来说,凡是有利于数学课程目标实现,支持数学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都是数学课程资源。数学课程资源如按功能特点,可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如按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同,可划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1.校内资源
处于学校范围内的课程资源称为校内课程资源,其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素材性资源包括: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实验技能、生活的经验与体验、教学活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数学课程培养目标等,而条件性课程资源包括:数学教科书、各种教学参考书、多媒体教室、数学仪器设备。数学实验室、校内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各种数学知识型课程开发与重组等。
2.校外资源
处于学校范围之外的课程资源称为校外课程资源,其包括的素材性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为: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各种科技图书、报纸和各种科技期刊、广播电视中的科技信息、网络资源、乡土资源、科技专家学者、科研与生产单位、学生家长等。
值得指出的是,数学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有其特定的内容,但两者并没有截然的界线,许多课程资源往往既包含课程的素材,也包含课程的条件;另外,校内外课程资源对数学课程实施至关重要,做为数学教师一方面要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校内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要重视和加强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帮助学生实现课程学习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
三、关注数学课程目标与理念 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关注的往往是课程的内容即知识与技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只是围绕知识与技能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课程培养目标进行开创性的重人调整,其核心理念和总目标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并由此提出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的具体目标(“三维”目标)。这是数学课程的灵魂和核心,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围绕着如何贯彻课程理念和实现课程目标来进行,使《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得到落实。
(一)课程资源开发要贴近学生生活情境,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身边的各种数学现象,让学生厂一泛的接触生活和社会,使学生在资源的利用中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如:学习电能时,带学生去参观当地的发电厂;学习噪音的防治时,带学生去调查社区噪音污染情况,分析产生污染原因,讨论减少污染的方案;学习电能时,让学生学读电表,计算电费;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技讲座、科技小创造等活动;关注报刊、广播电视中有关科普知识、尖端技术、科学家的事迹、最新科技发展等信息。让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真正拓展到学生的生活。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关注课程结构的综合性,重视数学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融合。自然界本来是和谐统一的,科学知识本身也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数学学除了学科内各知识发生联系外,还与其他学科如数学、化学、大文学、生物学等都有密切联系,当我们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各种数学现象为懈决各种问题的时候,总是和其他学科知识发生联系,用到其他学科知识。因此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时候,要有意识的打破学科界限,跳出数学学框框,通过各种方式反映学科间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在知识的应用中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如“声音的传播”,教学时教师可通过让学生欣赏《致爱丽丝》,请学生弹拉乐器,教师击鼓,让学生感受由于震动而发出声音,在美的感受中理解声音的产生。又如:调查并讨论手机的使用是否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心脏起搏器的工作原理;数学学对大文与航大技术发展的贡献;空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课题的教学时,都可通过开发和利用多学科知识,协同解决问题,体现学科的融合性。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改变学生的原有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和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比如在进行“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金属导体电阻的因素”
课题教学时,教师可根据需要准备各式各样导线,创设不同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各种假设,然后在教师指导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白己动手动脑,设计实验方案,观察记录和交流总结,最后得出影响金属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这一教学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设计,开发与准备了相关的器材和材料,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体验着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四、数学教师与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数学教师不仅决定数学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而且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性资源。因此,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提高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是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保证。作为数学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应关注如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数学教师要使处理好教材,要吸取不同教材的长处,根据学生实际和当地环境,开发编写某些教学补充材料。如研究性学习课程、STS课程等。
(二)实验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数学实验教学中主要使用的是实验室资源,对实验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体现在:注意更新和增加仪器设备,改变使用模式;开放实验室,为学生进行探究创设条件;利用实验室设备,为师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仪器与实验提供便利;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实验室的功能等。
(三)现代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到数学课程教学中,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的重要途径,通过整合可以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改变学习方式。拓宽学习渠道等,使学生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和技能,又发展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如:开发有利于解决数学教学中重点和难点的问题的课们;利川多媒体技术,模拟复杂数学实验过程的环境,并对实验进行实时控制和实验数据的采集、处理;利用网络技术,指导学生网上搜索流览,组织网上交流;开发与建设中学数学网络课程等。
(四)学生身边的自然环境与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应对校内环境及社区资源都有所了解,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丰富的资源有选择的筛选和指导,加以开发和利用。如:参观科技馆、展览馆、少年宫、科研单位;建立校外活动基地;各种报刊与广播电视媒体信息的开发利用等。
(五)数学探究性实验的建设。数学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面对新的数学课程,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必须关注探究性实验的建设。如:对数学教学中的一些验证性实验,通过挖掘它们的探究教学功能,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对现有仪器进行改造,设计和开发新的实验器材;随手取材自制教具和学具进行实验;开发多种形式实验资源,支持学生随堂实验探究和课外动手实验等。
(六)数学教学活动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教学活动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通过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刑、活动方式和手段,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向学生提供学习反馈信息,从中开发山各种生成性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教学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经验等素材性资源。
总之,如何进行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摆在数学教师面前急迫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我们做为数学教师教育工作者要解决的课题,在对数学教师进行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数学课程资源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澄清课程资源的概念,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才能很好提高数学教师开发和利用各种数学课程资源的能力,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教师。
数学教师与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寿县迎河中学
9.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九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显突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不可回避地摆在我们每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的面前。新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在新课改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对于丰富与拓展教材、促进师生发展和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达成的重要因素,也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提高教学实效,就必须改变教学方式,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使教学活动丰富多样、多姿多彩。
下面笔者就对自身在这方面所进行的探索和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从教师本身的条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研究者之一,教师具备了课程资源条件性和素材性的双重性。因此,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就要不断去汲取新的知识营养,学习新的技能和方法,能自主地、创造性地、合理地鉴别、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教师首先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自己的特点,从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出发,设计适应性的方案,发挥自己的专长,挖掘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其次,教师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挖掘自身的课程资源,从教学目的出发,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再次,教师要注意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学经验,分享他人的教学成果,做到取长补短和精益求精。最后,教师还要注意发挥群体合力。只有全体教师团结合作、共同参与,才能有学校课程的.合理、有效开发,才能有鲜明的学校特色。
二、突显学生主体地位,从学生的现状出发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我们在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新课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现有的学习和生活。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自己谈体会、谈体验,这往往比老师的说教更为深刻,更能打动学生的情感。比如,我在上七年级下册《生命宝贵》这一内容时,我让班上的一位身患重病但经过全校师生的资助治疗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同学讲他的经历。这位同学的经历在这里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以情感人,通过他的讲述使全班同学懂得了生命的重要性,珍爱生命就用不着老师再过多地去赘述。
2.善于利用学生的社会生活信息。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已经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贴进生活,贴近学生。
比如教学“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时,作为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去调查自己家庭或家乡近年来发生的变化,搜集调查家中的“第一个”,比如楼房、电视、冰箱等,让学生通过切身的体会来说明我们国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变化。
3.重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思想品德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要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可以选择的实践资源。而社会是一个大课堂,蕴涵着丰富的人力、物力等教育资源,社会蕴涵的课程资源为思想品德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就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从社会生活的课程资源中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从学校的特色和实际出发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学校的特色也就是学校的资源优势,这种优势既可以是精神文化等软件方面的,也可以是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的。但每所学校的办学历史、设施条件等实际情况不同,因此就必须从学校的特色和实际情况出发,开发课程资源。学校师生应共同努力,以营造德育环境为生长点,着力开发园内的隐性德育资源,让学生获得美的润泽和滋养,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对未来的热爱和希望。这种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参与面广,时效性强,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渗透于学生心灵,能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立足地方实际,重视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本土教育资源是思想品德最肥沃的土壤,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而教育好一方人,就要用好一方土。就校外课程资源而言,学校和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及学生的兴趣、爱好,联接公共图书馆、电影院、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网络传输机构以及其他社区服务机构,乃至于风景名胜、人文景观等,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查阅资料、观看演出、体验生活等提供方便,以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方式、进度等,从而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真正走进生活,焕发出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五、建立大教材观,拓展思想品德课的教材资源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课程资源这一重要概念,并不是说彻底抛弃教材,削弱教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固然,教材已经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学校和教师应更多地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主要部分来利用。教师要以自身独特的风格,结合本地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摒弃以往的“教材为本”的一元课程资源观,建立大教材观,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恰当的补充或调整。
10.地方音乐资源开发与利用 篇十
关键词:地方;音乐资源;开发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的第四点指出:“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
如何才能开发利用好本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如何让学生受到本地音乐资源的熏陶呢?应从本地方言、地域特点出发,针对本地音乐资源实情,在课堂上实施教学。下面就尤溪山歌的资源开发与利用谈几点看法。
一、地方方言(尤溪话)——尤溪山歌的源头活水
福州讲福州话、闽南讲闽南话。尤溪的方言俗称尤溪话,是指通行于福建省尤溪县内大部分地区的方言。由于尤溪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并且早在唐朝开元年间就已建县,因此尤溪话既融合了福建各个地方方言的特点,而且还包含了很多古汉语的词汇用法,可以说尤溪话是含有福州话、永安话、闽南话、建瓯话、客家话等特点的综合性方言。由于尤溪城关话占大部分人口,较为通行,故一般来讲尤溪话,是指尤溪城关话。
由于尤溪方言丰富多彩,尤溪人民的孩子们只要聚集在一起,就会有谈不完的共同话题:这个时间,家人在忙着采茶;这个时间,银杏林应该是最美的时候;这个时间,我们老家的梯田应该是摄影爱好者的聚集地;这个季节,我们村的金柑是硕果累累;这个节气,我们的家人开始采艾草,做艾粿。又想吃尤溪的大条面、猪头肉、梅仙的肉光饼、八字桥的泥鳅粉……谈不完的话题,诉不尽的乐趣,却又带着淡淡的乡愁。其中《食妹一杯清心茶》《紫阳公园景点山歌》等山歌就是这种情境的写照。
县委宣传部、县文广局、县政协文史委、县文联近年来不断收集尤溪山歌的资料,有不同曲调的尤溪山歌和经过加工改编的山歌,还联合主办尤溪县山歌演唱会,如今年的“山里人的歌”演唱会,推出了许多山歌作品,也欣赏到许多山歌手的精彩演绎。尤溪县城的公园里时常都可听到山歌演唱,只是听众大多限于中老年人,年轻人太少。
学校课堂教学要结合当地文化音乐传统,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尤溪山歌信息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创造性地实施音乐教学,让尤溪的孩子得到地方音乐文化的熏陶。
二、一山一水一性情,一言一行一灵魂——尤溪山歌的乐观精神
以前的尤溪交通闭塞,到邻村也得走半日、一天的路,他们就懒洋洋地待家中,或到邻居家走走、聊聊天。山歌对唱:《十相送》(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聊天的写照。每有节气变化,尤溪人民都可以从山上采取天然材料,加工成各种美食来满足自己的胃口。如山歌《采蕨菜》就是生活写照。他们生活工作之余有一种消遣方式不可少:唱山歌!我小时候,外公总在夜幕降临的时候坐在挤满听众的自家大厅里唱山歌,而我总是中途睡着。想来应该是曲调过于平淡,起伏不大的缘故。但如今,我已经会唱尤溪山歌的一些曲调了。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演唱《采蕨菜》《十相送》等山歌,必须学习方言。想不到的是,学生听到教师示范讲尤溪话,竟开心愉快地接受了。这是因为尤溪城关话大部分人都会,较为通行,故一般来讲尤溪话学习不是很难,孩子们的兴趣特别浓厚,所以,学习起来比较轻松。难度显露在配合曲调上,刚学会的方言便又忘记了。经过多次的尝试后,我认为:在学唱之间,必须先过语言关。这样在唱尤溪山歌的课上才能有更加丰富的内容融合。
三、民间艺人的表演、专业音乐人员的新作品欣赏——尤溪山歌的熏陶
尤溪人民每天讲着尤溪话,在公园锻炼、休闲时总能听闻民间的艺人唱尤溪山歌,生活得悠闲自在。如今网络的发达,音乐的传播速度之快超乎想象。尤溪山歌每一个作品的流传飞快,一定会让尤溪人更加了解山歌风采。
2015年10月30日,尤溪人民举行盛大的朱熹诞生885周年庆典,当晚大型歌舞情景剧《朱子礼乐·儒风雅韵》上,我们听到山歌经过加工的曲调出现在舞剧中。尤溪县文化管的专业人员根据尤溪山歌改编的一个新作品《对面一个妆姆玛》,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在2015年央视农民春晚的舞蹈上展现。
尤溪县各学校能坚持在学校课堂上进行尤溪山歌的教学,相信从生活熏陶,到作品欣赏,再到课堂演唱,这样一系列地引导学生学习、感受、体验,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创造潜能,培养新一代年轻人创造尤溪音乐文化资源,才能使地方音乐文化深入人心,代代传承,让这朵山茶花“尤溪山歌”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李庆如.论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儿童音乐,2011(2):44-47.
11.开发与利用家长课程资源的方式 篇十一
一、引导家长为学校教育提供观念和资源支持
学校培养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尤其在德育领域, 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需要家校双方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否则, 学校里教师苦口婆心、语重心长的教育很快就会被与之相悖的家庭教育所抵消, 甚至走向反面。另外, 学校采取新的教育措施、实施课程改革等都离不开家长的观念支持, 如果家长漠然置之或强烈反对, 则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当然, 家长对学校的观念支持不是无条件的, 也不是自然而然的, 需要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才能达成。学校和教师应主动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以及课后、周末的空闲时间, 与家长展开多层次、多渠道、多方面的交流, 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引导家长, 用真挚的教育热情去感染家长, 用美好的教育理想去鼓励家长, 用切实的教育行为去影响家长, 使得家长自觉自愿地与学校保持教育理念的一致, 成为促进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另一巨大推动力量。也就是说, 家长能否成为有利于学校教育的有效资源,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和教师的意识和能力。学校和教师应有意识地培育家长课程资源, 引导、影响的过程就是培育的过程。
就当前的课程改革而言, 要争取家长对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理解和支持, 必须让家长深入了解和领会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真正走进新课程。一是对家长进行新课程的宣传和培训。可以根据家长的不同文化层次, 采用相应的教育案例对家长分期分批进行集中培训, 使家长知道新课程的一些基本理念, 转变他们的人才观、教育观, 形成与学校和谐一致的家庭教育氛围;二是将家长请进课堂, 进行现场观摩。这样有利于家长把学到的理念与实践结合起来, 从而使其对新课程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和理论层次上;三是与家长建立长期、定期联系, 共同关注儿童的成长。新课程强调发展性评价和过程评价。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当与家长定期联系, 就儿童的进步和变化互相通气, 并共同参与学生“档案袋”的建立和充实, 让家长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新课程给儿童发展带来的变化, 深化其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坚定其对新课程实施的支持[2] 。
同时, 家长还可以为学校教育提供资源的支持。学校并不是一个无所不包的百宝箱, 在倡导“教育回归生活”的今天, 学校已有的教育教学资源更显得有些捉襟见肘。空洞的讲解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无异于空中楼阁, 往往没有什么切实的效果。而这时候, 如果教师把目光转向五彩斑斓的社会, 转向诸多的家长, 则常有“柳暗花明”之感, 每个班级的几十位家长构成了强大的资源来源。譬如, 在某班的“感恩”主题活动中, 家长提供了孩子的成长录像、心语日记等物品, 在活动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3] 。
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家长资源只可为教育教学和组织活动所用, 不是为教师个人所用, 教师不可以“开发与利用家长课程资源”为名为个人谋取利益;二是对于家长资源尤其是物质资源的利用以不给家长造成负担为限, 学校和教师自身能解决的问题尽量不要麻烦家长。
二、把家长请进学校, 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对家校教育的密切合作, 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支持与配合, 保持与学校、教师教育思想和行为的一致。因为在这种情况下, 家长基本上处于被动, 其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极其有限。实际上, 家长还大有可为。
现在的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 家长对儿童的成长都十分关注, 很多家长下了很大工夫去研究孩子的教育问题。这些家长对教育比较了解, 其教育观念比较进步, 教育见解也比较深刻。他们既了解儿童又熟悉教育且来自学校生活之外, 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的时候, 应有意识地邀请他们加入, 为校本课程开发谏言献策, 这样往往能增加校本课程的适切性, 也符合“教育回归生活的”的要求, 扩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
例如, 可以邀请当交通警察的家长进课堂讲解一些有关交通安全和道路标识方面的知识;邀请当医生的家长讲一些有关身体保健和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邀请有摄影或收藏爱好的家长介绍有关的技术技巧、展览自己的作品或藏品;邀请有体育特长或从事体育工作的家长担任学校或班级运动队的义务教练等。如果家长不善于口头讲解或为了增加讲解的直观性, 可配合教师组织一些与自己的职业、兴趣爱好有关的主题活动, 如安排学生到自己的工作场所进行参观访问、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为班级活动提供方便等。
在这一点上, 很多优秀的中小学教师都作出了可贵的尝试, 并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例如, “全国模范班主任”任小艾老师组织的“家长系列讲座”[4] 距今虽然已近20年了, 但今天看来, 正是十分吻合新课程理念的一种校本课程。
三、创造机会, 让家长之间共享良好的家庭教育经验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有很多家长摸索出了自己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教育经验, 他们培养孩子目标正确、方法科学, 孩子一般在学校各方面都表现出色, 全面发展。《妈妈的心有多高》中的妈妈赵定军、《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妈妈刘卫华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些家长十分清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配合才能教育好孩子, 如果孩子所在的班级班风很差的话, 营造再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也往往收效甚微。所以, 他们一般都很愿意把自己的良好家庭教育经验传递给孩子的同班家长, 从而使自己的孩子与其所在的班级环境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 整个班级一起进步。同时, 对于家长来说, 这也是一次很好的展示自己、证明自己的机会。对其他家长而言, 他们也非常愿意学习和借鉴同龄孩子家长的经验, 这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比看书更有效。所以, 创造机会让家长之间互相交流和共同分享良好的家庭教育经验应该成为开发和利用家长课程资源的一种重要途径。然而, 由于不住在同一社区或由于工作等各方面的原因, 学生家长们很少有机会在一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这就需要教师为家长创造交流的机会。
在某小学进行有关开发与利用家长课程资源的行动研究期间, 笔者协助班主任老师一起组织了一次家长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 时间为期中考试结束以后。首先是各任课教师简单通报了期中考试的成绩, 针对性地分析了原因, 提出了对策, 然后请几位家长上台介绍家庭教育经验。这几位家长的孩子均成绩优秀、全面发展, 以下是他们发言中的一些闪光点:
“我经常跟孩子说, 我们是母子也是朋友。说真的, 我有的时候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对孩子发火。但事后我会向孩子道歉, 诚心诚意地道歉。这样, 孩子才不会产生警惕心理, 才能和我无障碍地交流……”
“我们做父母的, 要非常注意自身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我平时生活很朴素, 孩子也是。一个书包从一年级用到现在, 已经比较旧了, 我们要给他换他就是不干, 说等上了初中再换。我们跟父母住在一起, 为父母做的事情他都看在眼里。他是个孝顺的好孩子, 经常给我们一些感动和惊喜……”
“有的时候, 我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了, 就打电话向老师求助。说真的, 我的孩子现在能表现这么好, 多亏了老师啊……”
没有高谈阔论, 没有夸夸其谈, 家长们用最朴实的语言述说着自己的“教子 (女) 秘诀”。事后, 对与会的家长作了一个简短的访谈。全班30个学生, 来了28位家长, 有三位上台介绍家教经验, 作为听众的25位家长均表示自己从中获益良多, 有的家长则意犹未尽, 认为仅仅介绍经验是不够的, 提议搞一个“家长论坛”, 定期就一些家庭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还有的家长建议邀请南京本地的一些知名父母 (如提倡“赏识教育”的周弘老师) 来学校给家长介绍经验等等。而上台的三位家长则表示, 这次经历对自己是个很好的锻炼, 也鞭策自己今后更加努力地搞好家庭教育并注意总结经验, 同时要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决策、监督和评价
在世界越来越开放的今天, 仍然关起门来办教育是一件愚蠢的事情。“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学校的发展与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各方面力量的共同支持, 同时也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共同监督和评价。其中, 家长因其与学校的密切关系而应成为重要的监督、评价者。
同时,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 (包括决策、监督和评价等) 也是依法治教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给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学校扩大自主权以后, 要有一个相应的监督机制, 家长参与应是监督机制的一个方面。家长参与教育可增强教育内部的透明度, 促使社会各界对教育形成共识, 依法“诊断、防治、治疗”基础教育面临的多种疑难之症。有不少地方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很好并积累起可供参考和借鉴的经验。例如, 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局为在教育收费中保证教育公信力, 聘请了18名热心教育的百姓代表担任教育行风监督员。每逢开学前后, 他们会悄悄地暗访学校, 查看是否在醒目处悬挂了收费公示牌, 向家长了解是否及时发放了《收费联系册》等。其辖下的迎园中学从1000多名学生家长中招聘了12名家长代表组成家委会, 并专辟办公室作为家委会的工作场所。所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 学校均主动与家委会协商。而每周半天的驻校办公制度更成为家长深入了解学校的良机, 聆听、巡视、沟通, 家长与教师之间逐渐取得了相互信任与理解。短短一个学期, 由家委会综合家长意见提交了21条建议, 内容涉及校园环境、食堂伙食、课堂调控等各个方面。参与学校的决策、监督、评价之后, 家长不仅成为学校形象的维护者、学校声誉的宣传员、推进学校工作的智囊团, 更成为学校提升办学品质的宝贵资源[5] 。
总之,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需要, 是依法治教的需要, 是大势所趋。学校应该主动打开校门, 把家长请进学校。当然, 涉及到微观层次的具体问题, 如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机制、组织、方式等, 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们一起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摘要:在当前的社会分工模式和教育现状下, 要想贯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充分发挥二者的合力作用, 学校和教师应承担起主导作用, 应认识到家长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将其纳入学校课程发展体系之内, 予以开发和利用。开发与利用家长课程资源的方式包括:引导家长为学校教育提供观念和资源支持;把家长请进学校, 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创造机会, 让家长之间共享良好的家庭教育经验;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决策、监督和评价。
关键词:家长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方式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崔允漷, 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253.
[2]王爱菊, 徐文彬.家长: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J].教育研究与实验 (新课程研究) , 2005, (7) .
[3]陈钰.家长参与田野课程的价值与策略[J].2005, (9) .
[4]任小艾.我的班主任工作[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
12.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十二
【关键词】学校体育/课程/开发/利用
在新世纪到来之际,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今后,国家不再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取而代之的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不再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进行具体的规定。同时,为了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要求,还实行了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地方、学校和教师在课程管理和教学实施上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开发课程。要开发课程,必须拥有足够的课程资源,于是课程资源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被提出来。新一轮的“体育与健康”(小学仍称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同样需要地方、学校和体育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发出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体育课程。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急需研究的新课题,它将成为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调研、访问调研、逻辑分析等方法,结合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践的观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概念与分类、开发与利用以及开发的主要原则和途径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1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概念
资源指“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1]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资源的概念在不断扩大,资源不再仅仅指自然的资源,还包括了各种社会的资源。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都需要有一定资源的支持。
课程资源是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2]。”“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3]。”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要达到新一轮课改的目标,当然也需要有一定的课程资源作为前提。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即是指形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根据这一概念,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亦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素材性资源主要包括体育与健康知识、体育锻炼方法与手段、体育教学组织与教法、课程目标、体育情感与价值观等五个方面。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条件性资源主要包括实施本课程的人才资源、财力资源、时间资源、空间资源和体育器材用品资源等5个方面。
素材资源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要素的来源,即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的方法体系的来源。它可以看作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运行的软件。现代信息传递的渠道多种多样,体育课程素材资源可以从各种教材、书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音像材料、光盘和互联网等获取。另一方面,还有大量的体育课程素材资源存在于各地方、社区之中,需要靠我们去开发、筛选和利用。
条件资源是体育课程实施所需要的硬件,缺乏条件资源体育课便难以顺利进行,因此,它决定着体育课程实施的范围和实际水平。体育课程对时间和空间条件要求是比较高的,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需有较大的时间和空间作为保证,除此之外,还需要有一定的人力、财力和体育器材的支持。
13.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十三
一、课题的提出(1)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领域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被当作重中之重。随着课改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伟目标就很难实现。目前,对于大多数的小学特别是广大农村小学而言,课程资源的匮乏,仍是广大教师推进新课程的重要障碍。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始终是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只要按照教材、教参及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面临的是新的课程环境,教材内容、教学要求、学生思想等都是全新的,且社会发展一日千里,教师再传统的教学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发展,教师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渠道地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才能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作为农村小学数学教师要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势在必行。
农村乡土资源无处不是,无奇不有,生活处处有数学。只要因地制宜,根据自己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民族文化、经济发展的状况开发,大山深处、田间地头、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土水文、四季物候,都可以成为农村小学丰富的自然资源。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石中英对本土知识及农村生活曾作过极富感情的描述:“老人是财富,经历是财富,乡村妈妈充满了智慧,我们要用‘朝圣般’的心情回忆乡村生活,乡村是人类文化的精华,爷爷奶奶就像图书馆。”这番话语充满了诗意、充满了智慧,为农村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我校提出《农村小学数学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目的在于改变以往认为农村小学“信息贫乏,课程资源也就贫乏”的认识和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及当地文化传统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原有经验和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数学实践的时空,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提供广阔的舞台,并力求通过我们卓有成效的研究,体现数学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增加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同时,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发展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因此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还能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及学校整体的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为了了解课题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其发展趋势,我们借助网络系统搜集了相关资料,查阅了教育科研方面的报刊,翻阅了一些教育理论专著。我们发现国内关于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课题的研究并不很多,也没有较出色的研究成果。
(2)本课题与之区别与联系 联系:
①研究领域是一致的。都限定在“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这个领域内。
②研究指向是一致的。都是促进农村小学新课程的有效实施,促进学生的发展。
区别:
①研究的具体范围不同。我们研究的范围是在我们学校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中。
②开展研究的条件不同。在国内同一研究领域的学校中,大多学校是处在城乡结合部的农村中心小学,有的是县级市的实验小学,开展课题研究的各种条件都比较好。而我们学校是一所地道的农村小学,各种条件都比较艰苦。我们的研究就是要在艰苦的条件下创造条件,充分利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如自然资源、社区资源、人文资源等,充分发挥它们的资源优势,为学生发展服务。
③研究的本质不同:我们进行的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发展性的开发和利用。所谓发展性的开发和利用是指我们的研究是动态的、学校和乡土资源“双极”互动的而不是静态的,我们的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生成的发展,而不是不可持续的、可能会面临退化、淡化甚至消亡的研究。我们的研究是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习得数学知识与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人生基础。
3.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我们试图通过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探索出一种发展性的开发和利用的运作机制,即我们的研究是动态的,学校和乡土资源“双极”互动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通过研究,积累相关材料,建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模式;落实数学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环境中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建立起小学数学乡土课程资源库。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②陶行之教育思想
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教育,实行教育的社会化。只有充分利用社会中的各种教育资源于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促使人类个体适应社会、发展社会的目的。因为世上永远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具有社会所拥有的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无所在在的教育资源。
③社会学习理论 关于人的行为是如何获得的,行为主义与认知理论两者相互对立,各执其词。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综合两派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人的行为是三元交互作用形成的理论,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交互作用模式说明:行为既不是单由内部因素决定的,也不是由外部刺激所控制的,而是由个人的行为、个人的认知、情感等内部因素与环境交互作用所决定的。
五、研究内容、方法 1.研究内容
①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
主要研究在本土化环境中课程资源发展性开发的着力点和途径,前者是开发的方向问题,后者是开发的措施问题,只要指向明确,举措得当,就能使乡土课程资源凭借“双极”互动的运行机制,不但具有广泛性、地方性,又具有特色性;不但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且具有生成性和持续发展性。
②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的研究。
主要研究如何坚持以学生为本,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找到着力的突破点,采用务实高效的举措,建立动态的长效的运作机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生活的主人,从被动的知识、技能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技能、方法、情感的共同建构者。为此将主要从课堂教学主阵地和建立学校网站数学乡土课程资源库两个平台进行探索。
③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模式的研究。主要研究如何才能构建起一个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高效的具有可操作的多元整合的运作模式,用以指导和管理基于现实生活中乡土化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研究方法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第三阶段:成果总结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统计法、分析法等。
六.研究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月)。作好前期准备工作,进行必要的预测和理论准备,制定并论证研究方案,申请立项、开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4年2月——2015年2月)。课题组按计划实施课题研究,整理和分析资料。按计划完成课题研究阶段总结,撰写活动方案,典型案例等。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第三阶段:成果总结阶段(2015年2月-2015年6月)。做好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接受专家鉴定,推广成果。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统计法、分析法等。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①以调查分析为起点,确立研究的起始目标 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在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中有哪些乡土资源可供我们进行数学教学的开发和利用。针对现状,设计和实施切实有效的操作方案,通过活动实践,促进学生良好数学品质的形成。
②着眼整体联动,着力构建本土化环境下乡土课程资源发展性开发和利用的管理体系。
在课程资源多元结构的情况下,其开发和利用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易变性,必须构建起本土化的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管理体系。
③注重务实多样,着力寻求乡土课程资源发展性开发的途径。一方面乡土课程资源相当丰富,另一方面农村小学的财力、物力、人力、网络设施等条件相当有限,要在这种反差下发展性地开发出乡土课程资源,必须找到有效的途径,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开发无果。
④有效生成,着力探索本土化环境下发展性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模式。
14.对外汉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十四
对外汉语教学是针对外国人开展的外语教学 (相对于外国人来讲) , 它的教学对象以成年人为主, 由于教学主体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照搬教师——教材——练习册的国人初级语文教学模式是行不通的。如何营造生动活泼的授课氛围, 加强对外汉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在长期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 我深切体会到课程资源的丰富性, 它不仅包括通常意义上的教科书、练习册、教辅读物、音像制品, 还应包括生命载体、教学反馈、风俗文化、社会场馆等可以进入教学活动, 直接成为课程活动的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 有利于课程目标实践的各种条件。
一、将生命载体引入课程资源
在以往的概念中, 我们总是把课程资源固定在教材参考书、教具、课件这些非生命载体上, 实际上, 随着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建立, 课程资源还应包括更重要的生命载体, 如教师、学生、社会人士等。
(一)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决定了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 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因此,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1]。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不仅可以较好地掌握教学的目标和方向, 而且对于活泼好动的外国学生能够起到良好的约束作用。
与传统语文课程教学相比较, 教师们普遍感到对外汉语课程“难教”, 教学工作本身的复杂性, 因而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总结与思考。教师从国内外先进教育教学法的报导中了解动态, 从国内外优秀教材中获得灵感, 从同事、同行的交流中吸取经验, 通过教学实践的积累和教学理论的学习, 不断自我反思和总结, 充实自己, 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在课程资源建设中, 注重教师的发展, 通过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可以带动其它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二) 开发来自于学生的课程资源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中, 学生是除教师之外的另一种生命载体的课程资源。尤其是外国留学生, 他们独立意识较强, 注重自我。每学期伊始, 我们一定要先期研究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的具体情况, 了解他们文化背景、语言水平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学习一门语言, 最重要的是加强交际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言, 是了解学生知识领会情况的重要一环。对于留学生, 尤其是来自东方国家的学生, 一定要创造机会让他们开口说话。兴趣是学习的强大的推动力, 观察学生活动, 研究他们的兴趣爱好, 并在课堂中引导他们围绕某个主题自由谈话, 既能够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 又可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课程要点。
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承认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个体差异, 注意课程资源多样化和层次性非常重要。例如, 在选择各种练习材料时, 可让认知水平不同的学生选用不同层次的练习册, 根据学生特点选择不同的作业量。
二、将学生反馈纳入课程资源
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 教师也应视为一种课程资源, 及时利用这些反馈的信息, 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例如, 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 错误在所难免。尤其是外国学生的口语错误, 往往令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感到匪夷所思。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犯错误的资料收集、整理, 不失为一种扩充课程资源好办法。平时, 我们可以利用课堂和课后的一切机会, 收集学生常犯语言错误的资料, 加以整理、分类, 有助于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例如, 韩国学生受韩语粘着语的影响, 说话不注意语序, 经常是几个词语拼在一起, 常常不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在语音上, 韩国学生发音总读不准f (韩语没有f, 所以都读成p) , 声调对于他们也是一个难题。而对于欧美学生, 最难掌握的不是语音, 而是词语和风俗的理解, 比如在对数字凶吉方面的认知差异, 这是因为东西方文化的不同造成的。
三、将文化导入引入课程建设
文化背景的差异, 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对教材的理解和语言的学习。因此, 有必要将文化导入引入课程建设。“在语言教学中, 深入揭示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 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2]。
文化导入, 主要是提供一个中国文化环境, 帮助学生理解并接受新的知识和内容。文化导入的内容主要包括知识文化、习俗文化等。参观民俗文化博物馆不失为一种文化导入的好方法。南京是一座文化名城, 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组织学生参观文博场所, 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更有利于外国学生了解风土人情和中国传统文化。南京民俗博物馆又名甘家大院, 地处南京城南南捕厅15号、17号、19号和大板巷42号、46号, 由毗邻的四组多进穿堂式古建筑群构成, 民间俗称“九十九间半”, 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 保存最完整的私人住宅[3]。1995年被订为江苏省及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参观过程中, 我结合课文讲解了中国的吉利数字, 留学生们了解到数字“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九是最大的阳数又是吉数, 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说法。参观时学生听导游介绍说甘熙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 总共有房间三百余间, 就对“九十九间半”的说法产生疑问。于是我就从封建制度讲起, 甘熙曾在朝为官, 深知皇家规定民间住宅不得超出百间的法规, 所以对外宣称“九十九间半”。通过参观, 学生看到了南京传统民居厅堂展示, 了解了门厅、大厅、内厅、主人房、佛堂等词语还看到了南京传统民居图片展。参观活动延伸了课堂, 教研活动不再是校园内的一个封闭的小圈子, 学生们也对中国人饮食习俗和活动习俗有了深入直观的了解, 对于外国学习者理解课文内容和处理日常生活大有裨益。
四、利用公共文化资源, 充实对外汉语课程资源
对外汉语教学应不局限于教师用教科书教、学生用 (同一本) 教科书学, 而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吸收和利用各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 充实教学内容。根据长期教学实践, 利用图书馆, 展览馆等社会资源正成为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
我们利用学校图书馆, 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 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的兴趣和热情、拓宽学生的视野。以南京晓庄学院为例, 除了开放学校图书馆之外, 还特地成立了留学生专门的图书阅览室, 为学生的阅读创造了便利的条件。根据留学生的学习特点, 图书馆订购了浅显的初中级中文图书和报刊, 同时在课堂上注意结合对外汉语《报刊阅读》课程引导学生阅读。教师指导学生有效阅读, 激发了学生热爱汉语、探索中国文化的热情, 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留学生汉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 达到沟通的目的, 而不是简单的通过HSK语言水平考试。因此。组织学生前往公园、商场等公共休闲场所, 既可以让他们获得对中国社会生活的第一手资料, 又可以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在汉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有相当一部分词语学生在理解上存在障碍, 主要是一些直接反映中国独特文化的词语。它们纪录了中国文化的变迁。例如, 有一篇介绍颐和园的课文, 学生对于长廊、画舫、雕花等词语很难理解, 还有一篇课文涉及到元宵节的由来、元宵的做法等等, 我们在讲解课文时, 学生怎么也搞不清汤圆、花灯、馅等名词。课本中还有许多介绍中国传统风俗的内容, 比如面塑制作、中秋节、二十四节气等, 不要说留学生, 就是新生代的90后中国人都感到陌生。我们通过参观活动, 使学生们对书本知识有了感性认识。南京的夫子庙是我们学生经常去的地方, 在那里, 留学生们看到了元宵的制作步骤, 品尝到正宗的秦淮美食, 还乘坐画舫游览了秦淮风貌。学生们通过欣赏茶道表演、购物、看花灯等一系列文化活动, 有效地领会了课文, 纠正了发音, 认识了民风民俗。同时, 主动与市民交流, 也提高了学习者汉语交际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
总之, 对外汉语课程教学可以利用和开发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 这将为学校和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结合留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和文化习惯, 将课程教学做好。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 旨在训练、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的能力。对外汉语课程资源不仅包括通常意义上的教科书、练习册、教辅读物、音像制品, 还应包括生命载体、教学反馈、风俗文化、社会场馆等可以进入教学活动, 直接成为课程活动的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 有利于课程目标实践的各种条件。通过对外汉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将为学校和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对外汉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开发整合课程资源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石秀竹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再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点及原则李春梅;宋珉映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009年12期
【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推荐阅读: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1-12
浅谈通用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08-09
浅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08-11
大学英语隐性课程的内涵与开发利用09-16
课程资源的利用和作用06-09
大力挖掘课程资源,努力开发校本课程12-17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07-08
小学课程资源开发方案08-04
新课程下的音乐教学反思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