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研究与对策(精选8篇)
1.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研究与对策 篇一
小学生活化习作与教学策略研究
人民小学范月萍
(一)课题的提出
1、目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约占语文总课时的六分之一,教师、学生对作文也非常重视,但学生作文水平差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和作文教学中的种种弊端分不开:
(1)、现行的写作以命题作文占绝大多数,教师全权决定作文题目,甚至规定写作提纲,提供所谓重要词语,从写作内容到写作技法都给了学生极大的约束,造成学生写作兴趣不浓厚,有时,教师似乎也注意习作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但所定的题目也往往是记时令性--的活动(节日、假期活动等),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父母、老师、同学等),差不多年年在写相近的题目,对学生写作既无推动力又无吸引力,同时所写文章难免千篇一律,写出来的作文也缺乏童真和新意。
(2)、训练文体单一,不重视实用文章的写作,使作文变成脱离社会需要的教学,学生体会不到写文章的社会价值和交际作用,认为写文章只是完成功课的需要,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好分数。
(3)、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还很严重,“造文”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仅仅把写作局限在小小的课堂。
学生要行成自己的语言能力,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通过运用,把言语作品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要素。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无论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是为学生今后的生存发展提供更广阔、更优质的空间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但习作教学也因它的综合性、实践性、生成性等让师生束手无策,小学生由于社会生活经验少,文化底子薄,语言表达能力差更造成了教学时候普遍的费时低效。
2、课题的理论依据
日本语文教学界“生活作文”思想代表人物村山俊太郎提出了调查作文的概念:即作文不仅在于观察自然,还应以社会为对象;美国的小学作文教学理论提出:“写作教学要让学生由为自己写逐渐转化为为读者而写作”,提出了学生习作要考虑读者、考虑对象的生活化要求。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要用生活来教育,要为生活而教育。强调在实践中教,在实践中学,教学不能脱离实践。叶圣陶表达了生活与作文的密切关系。:“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的内容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在我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深切地体会到要写好作文,首先要写好生活作文,因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多数语文教师有这样一个体会,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个难点。特别是学生,他们不但觉得作文难写,而且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无从着手写。为此,我提出了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通过研究和实践,高效达到小学生作文训练要求,提高表达生活和思想的能力,给作文以生活的灵性,力克作文虚假空洞现象。
3、课题的界定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活动。对小学生来说,习作本身就是生活,是学生心理的需要,是生命力的绽放,所以小学生习作更应该重视从内容入手,内容来源于生活,儿童的生活越丰富,生活质量就越高,习作的空间就越大。生活化习作,就是让习作走进生活,具体地说是通过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习作,形成在实际生活中有用的技能,并在习作中学会思考、透视生活,形成改造生活、提炼生活的意识,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
生活化给人一种亲切感,它提倡的营造一种轻松、和谐、自由、宽松、没有距离感的氛围,学生带着一颗平常心来习作,不畏惧,也不需要捏造,真真实实地用最平常心态来习作,真正达到说真话、吐真情、做真人目的。所以,生活作文研究的重点,是寻找沟通生活与习作的良好途径,即不是一般的生活指导,也不是泛泛而谈习作形式的研究,而是在生活中习作,指导学生写出反映生活的作文,并在习作中学会做人。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价值
通过研究和实践,有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基本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同时学会透视生活,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生活质量。
1.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究在新时代多元化生活的背景下,小学生生活特点的共性与个性对习作的影响。将新时代小学生丰富的童年生活融入习作中,使小学生习作富有时代生活气息,让富有灵性的生活习作伴随孩子的成长与进步。
2.通过研究,有效促进教师关注新时代儿童的生活特点,转变习作教学观念,探索生活作文教学的策略,提高习作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构建新时代小学生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理论与操作性模式。
3.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不断汲取习作教学理论营养,促进教师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研究习惯。提高教师的习作教学能力。
二、研究内容
理论部分: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思考与对策;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心理科学及观察生活对积累材料的积极作用。
实践部分: 对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观察指导方法与习作形式。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以实验法为主,辅以文献法、经验总结法,测量法等。
研究对象:人民小学学生。
三、课题方案(含时间及研究内容:时段含申报立项、具体实施、结题鉴定)
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4年8月):
1.了解当前小学生习作教学的现状,研讨课题目的与方案。申报课题,申请立项。
2.学习理论,进行课题论证,修订完善课题实验方案。明确研究任务,落实人员分工。
3.调查摸底,积累原始资料,做好其他相应的准备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2月):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交流研讨。设计调查问卷,分析新时代小学生的生活内容与兴趣爱好及教师习作教学现状,写调查报告,建立相应的档案和资料库。
2.根据小学生生活实际,确定专题训练的计划。探索可操作性作文教学特色体系。
3.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交流研讨、反思实验情况。安排习作教学实验课、习作竞赛和习作集展示等活动。邀请专家评估指导,撰写各方面的经验总结或论文、阶段性报告等。
(三)总结阶段(2014年3月--2014年6月):
整理和分析研究资料;充实完善课题资源库建设,将课题研究成果投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内容、范围、方法和预期成果形式
(一)研究对象
(二)内容与范围
1.在生活中训练写作。创设生活条件训练写作,优化习作指导策略,把学生生活引进课堂,指导学生从丰富的生活中发现、捕捉、提炼写作题材,缩短课堂需要和生活需要的距离。
2.在阅读中训练写作。根据作文生活化策略改革阅读教学,以写作为手段促进阅读理解,丰富课堂生活。
3.评讲课要立足发展。生活作文的评讲应注意发展学生生活的认识力,发展学生对生活认识的表达力。
4.通过各种途径,创设环境,使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成为学校生活的一件乐事。
(三)研究方法
1.课内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的习作。利用课文进行习作指导,抓住文中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欣赏美词佳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总结学法的习惯。
2.阅读中积累,扩大学生知识面。阅读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还能帮助学生积累素材,丰富表达方式。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并指导学生做好有效的摘抄。针对这一点我们不仅每天布置阅读作业,还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写读书感受,背诵优美词句。
3.勤练笔。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
七.课题研究阶段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2013年9月-2014年7月)
1.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主要工作:收集有关信息,制定决策,组建机构,明确职责,组建管理模式,草拟研究方案。方案是研究的蓝图,直接关系课题研究的成败,首先,我们明确研究的目的内容,确定研究项目,选定了研究方法,进行了前测调查,计划课题研究的步骤。
(1)、选择和论证研究课题。
(2)、组建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制度。
(3)、设计研究方案。
2.实施验证阶段(2013年9月——2014年7月)采用行动研究法、合作研究法,课题研究深入实施,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发展。围绕课题研究方案制定的研究内容及目标在阅读教学中因“文”制宜,合理、有效地开展“小练笔”研究,耐心细致地进行个案分析,撰写教育随笔。同时结合自身的读书学习,做好读书笔记。
3.总结结题阶段总结(2014年3月——2014年7月)
主要工作:材料整理归类、归档,形成总结报告,撰写经验论文,进行结题验收。注珍惜学生探究的成果,建议学生以各种形式加以整理、保存。如手抄报、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课内外结合、学科间结合,将探究伸向广阔的生活课堂。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小练笔和探究心得向各报刊杂志社投稿。课题组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将之整理出来形成调查报告、课堂教学案例、反思、经验论文、研究报告、典型教案等。主要表现为: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总结性研究报告。
2.课题经验论文。
3.优秀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反思、学生个案分析等。
4.学生成果集。如小练笔习作集、日记、作文等
十、课题研究保障。
1、队伍保障。
组建课题研究的队伍。
为了使课题研究顺利运行,成立课题组,并建立完善的课题管理和组织制度。课题研究指导: 叶丰才张映芳吴丽云
课题研究组长:
课题研究成员:王连球吴丽云范丽爱范月萍
2、制度保障。
建立课题组理论学习和专题研讨制度。
课题组成员定期集中学习,利用网络随时进行交流。及时总结经验。
3、活动保障。
(1)、课题组成员定期上专题研究课,并及时将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以及学生作品上交。
(2)、撰写相关的论文、教学设计,将学生的相关作品结集成册。
2.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研究与对策 篇二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习作教学
在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而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小学习作教学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在新课程标准改革形势日趋高涨的今天,我国众多小学生在语文习作方面仍存在着较多问题,直接影响到语文成绩的提高。为此,准确把握小学语文课程习作教学的现状,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办法很有必要,是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
一、当前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现状
1.学生缺乏习作的兴趣
从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来看,其中安排了众多的习作训练项目,包括缩写、读后感与看图写作、调查报告、难忘的事与人等各个方面。为此,教师在展开习作教学的时候,往往是按照教材内容布置习作任务,而从这些习作训练项目来看,大多是成词滥调,缺乏新意,这样一来,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写作,缺乏习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试想一下,这种情况下,学生必然无法写出好的习作,而习作教学效果也必然无法提高。
2.习作内容单一
现阶段,众多小学生在习作时,往往没有素材可写,不知道写什么,应该怎么写,而这也就成为大部分小学生不喜欢习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写日记而言,这可以说是每个小学生的“痛处”。特别是暑假,每天发生的事情相似,学生根本不晓得写什么,写出来的日记也千篇一律,记“流水账”,都是一些“今天早上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做了什么……”,加之暑假时间较长,刚开始的时候,学生或许还会每天坚持写一篇日记,到了后面,因无内容可写,都是堆积到假期最后几天来写,全然失去了写日记的目的。
3.习作结构模式化
现阶段,虽然每个学生的想法有所不同,想写的东西有所不同,但几乎都是参照一个结构模式来写的,直接在开头引题,结尾升华主题,“三段式”的作文比比皆是。比如,写一篇给山区留守儿童的信件,大多数学生的开头写的都是:“听说你们那里生活很艰苦,爸妈不在身边,都是和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的……”,接着在最后写“我期待着你们的来信”,而这样一篇习作,并没有多少的真情实感,主观臆造较多。
二、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效率的策略分析
1.调动兴趣,培养情感
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基本上已经初步形成了对事物的正确感知,在情感上也开始丰富起来,并开始有情感抒发的需求。为此,习作教学中,就需教师将学生心中的热情之火点燃,这样一来,学生有了习作的兴趣,必然也就会主动地写,快乐地写。同时,教学还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一些课外知识,或是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以积累更多写作素材,拓展视野。比如,小学六年级有一篇以“轻叩诗歌的大门”为主题的习作练习,并向学生介绍了一些诸如《春夜喜雨》与《白桦》等优秀诗歌,而这时,教师就可借此机会向学生介绍一些语句优美且符合小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的优秀诗篇,以此来丰富学生素材积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2.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对小学高年级学生,除了要激发其习作兴趣,还需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写作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小学生观察周围事物、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从而让学生自主通过平时的观察与阅读积累得到更多的写作素材,渐渐摆脱“无事可写,无话可说”的写作情况。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积累了一定素材之后,就要开始培养学生练笔、修改作文的习惯,因为只有勤于练笔,才能将那些积累的素材诉诸笔下,只有学会自己修改作文,或是与他人交换修改,才能知道自己习作是否有错别字、语句不通的情况,才能借鉴到别人习作的优点所在。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需充分发挥出引导作用,从而让学生在习作修改中不断提升自我习作能力,提高自我语文素养。
3.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素材积累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小学习作教学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与想象”,“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这些教学目标的实现,同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为此,在教学实践中,势必就需要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而写出更加符合生活实际、富含感情的作品。
一、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作文教学定位就是习作,而如何引导小学生积极开展习作练习呢?素材的积累很重要。故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从教材范例出发,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模仿性观察。如在学习了《蚂蚁和蝈蝈》、《第一朵杏》等文章后,就可鼓励叙述选择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动物或植物,引导其做一个有关“动植物生长过程”的观察活动,并做好观察记录,而在学习了《夕阳真美》、《台湾的蝴蝶谷》、《美丽的南沙群岛》等文章后,就可鼓励学生去观察校园、公园与小区等生活场景,以发现生活中的美;其次,引导学生直面生活,从中观察到生活表象下的本质。就写作本质而言,只有在深入观察生活基础上,对其加以思索,才能写出有意义的东西。而对于小学生而言,仅仅是引起到观察生活还是不够的,还引导其在观察的基础上加以思考,观察事物的样子,思考“为什么”,一步步寻出事物本质,如从父亲的满头白发中,读到父亲的辛劳,从妈妈的话语中,读到母爱的伟大……最后,引导学生加强积累,随时观察生活。小学阶段作为观察习惯与能力培养的一个关键时期,这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定向观察的时候,还需引导学生展开开放性随时观察,引导学生观察一年四季的变化,观察每天发生在教室内的事情,并将每天观察到的事情记录下来,写成观察日记,定期交流。
二、体验生活,升华感情
新课标要求,习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也就是说,只有有了生活实际,学生才会有兴趣写,有了情感体验,才会写出真情。而课外实践活动也有很多,如调查、参观、游玩等,教师需具体结合学生的兴趣合理组织,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拓展生活视野,培养团结精神。如再开展关于“大自然的美”的习作练习的时候,笔者就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公园里游玩,而在游玩的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如郁郁葱葱的树木、自由飞翔的鸟儿,明媚的春光……同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所看到的,所想到的东西记录下来,回到学校后,再重新组合成一篇作文,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来丰富学生作文情感。
三、再现生活,畅所欲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儿童的生活,是他们体验社会的最好途径”,儿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亲身体验,来更加直观的表现出生活的赞美,而这种由生活而来的表达,则是最为真实的,也是生活化习作的最为关键的地方[2]。不管是习作,还是作文,并不仅仅只是一些词句的简单堆砌,而是对生活的一种提炼,是感情的一个升华。为此,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需鼓励学生深入生活,挖掘出生活中的可用素材,展开生活实践,通过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生活,鼓励其在习作中畅所欲言,自由发挥,只要是“有感情”的,都可以鼓励学生用文字书写下来,想必在这样一个毫无约束的环境中写出的习作,肯定是学生的有感而发,是学生对生活最为真实的体会。如在指导学生进行“畅想未来——我给未来的自己写日记”话题作文练习时,笔者首先将几张事先准备的照片展示给学生看,告知学生照片中的人物是班级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让学生猜猜是谁?而后告知学生照片中的“她”如今已是一名教师,进而引出“同学们,你们是否有想过今天的自己将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呢?”话题一经抛出,学生必然开展想象,今天的自己会在哪里,会做些什么?这时,笔者又顺势提出,“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当有一天梦想成真的时候,你会在日记里记下什么呢?”以此来引导学生为“未来的自己”写日记。通过中这样一个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大胆思考,发散思维,畅所欲言。
总而言之,语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习作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认识到生活同课堂教学间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组织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实践中体验生活,升华情感,进而鼓励学生在现生活,将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组成一篇有着浓厚感情的习作。
参考文献:
[1]郭海强.“让我们的习作在生活中成长”--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之我见[J].课外阅读(中旬),2013,(6):529-529.
[2]韩柳.小学语文中年级习作教学过程生活化策略的研究[J].赤子(中旬),2014,02:233.
作者简介:
4.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篇四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提高写作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写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作文教学改革显然跟不上新课改十几年如火如荼的步伐。学生怕写作文,谈“文”色变,抄袭、杜撰等现象十分严重,作文教学处于“瓶颈”阶段,难以突破。
当前小学生的作文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言之无物。怕写作文的重要原因是学生觉得没有可以写作的材料,或材料太少。这与当前的“大环境”有关,许多孩子课业负担较重,疲于应付,根本无暇顾及生活中的事物,也不善于捕捉和利用素材,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内容就不够充实。
言之无味。学生常常禁锢在老师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之中,把自己看成是站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每次写作都是按照审题、构思、选材、修改格式化的程序进行,致使大家的习作千篇一律。
言无特色。大到作文的框架,小到作文的语言,刻意模仿或照搬他人的痕迹太多,没有自己的创造和个性。只要写“做好事”,必然和“让座”挂钩;只要写“天气”,一定是“阳光明媚、晴空万里”。这样的文章读起来如同嚼蜡,索然无味。
如何颠覆按部就班的写作训练方式,改变当前学生谈“文”色变的现状?近两年,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探究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搭一个平台――班级作文报是习作的舞台
近几年,作文教学也涌现出一些流派,像情境作文、绘本作文、活动作文、童化作文等。我也萌发了让学生通过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自己生活的感受和成长过程的点滴,并能将这些感受发表在报上的念头。于是,由班级为单位的“作文革命”开始了。
(一)稿子从何而来
1.每日一记:捕捉精彩瞬间
每日一记题材不限,文体不限,只要是学生自己的创作,只要是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都可以入选刊登。
2.教材作文:记录学习足迹
除了“每日一记”,我们的班级作文报上也要刊登当册学习的八个单元的大作文。
3.片言只语:彰显人文关怀
对于部分写作能力暂时落后的学生来说,要想在报上发表一篇像模像样的文章,还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就不定期地开辟了一个“片言只语”栏目,刊登学困生写得精彩的一两句话。
(二)批注从何入手
在一段时间的前期努力之下,我们班的班级作文报《小小太阳花》终于“问世”了。看到学生拿到属于自己班级的报纸那种喜悦的神色后,我又开始引导孩子去认真阅读,并给予旁批。批注要点:①所选材料是否新颖?是否紧扣中心?②用词是否准确?③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哪些地方还有欠缺?你有更好的修改方法吗?„„
(三)评价从何出发
我又设计了按字数获得积分、评选最佳小作者等奖励措施,以此激励孩子,让初尝甜头的孩子保持写作的兴趣。
二、创一个空间――积累素材是习作的基础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这一切经历都是让学生习作真正“生活”起来的源泉,而这种“生活”正是他们所见、所闻后的所感、所悟。可以说习作教学的基本思路就是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达体验。
(一)身临其境拓视野
“语文教学的外延等于生活。”语言文字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可以说生活处处皆语文,教师应巧妙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进行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积累素材。
(1)在家庭中体验。以家庭服务作为工作岗位,把“我是小当家”作为扮演的角色,学生可根据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做具体事务。(2)在学校中体验。如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跳蚤书市”“游园活动”等,使学生觉得自己就是校园生活的主人,让学生体验同学间的友谊、关爱。(3)在社会中体验。把当一天环卫工人、肯德基服务员、车站售票员等作为扮演的角色,体验面对工作时的心情和责任,工作过程中的辛苦和情感,工作完成后的情绪和收获,懂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才能创造未来美好的生活。
我校读书节中举行了“跳蚤”书市活动,学生就在作文中这样写(片段):
开始买书了,有些同学挥着自己做的海报,大声吆喝:“卖书了,卖书了,大家请注意!买一送一,先到先得,送完为止!”有的同学手里拿着书叫道:“大家快来买呀,最新出版的书!”我坐在旁边静静地看着来来往往买书的人,忽然,我看见一位同学正在选书,我立刻把她叫了过来,问她想要买什么样的书,她说要作文书,我听了心里暗自窃喜:我不正带了两本优秀作文选吗,看来找到买家啦!在她的一番讨价还价之下终于以10元钱两本书成交!我的第一笔“生意”大功告成!
体验学习,许多时候是随机的,要善于抓住和借助一切有利时机,让学生自己去参与,让学生体验参与的真实、参与的乐趣、参与的辛劳,从而获得真情实感,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二)品读名著出灵感
阅读名著,重视阅读体验是学生写好习作的基础,也是学生积累思想、情感、语言的必有路径。但凡优秀的作家都会深刻感受到读和写密不可分的联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阅读教学目标时指出,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木偶奇遇记》是一部经典的童话故事,受这部童话故事的影响,班上一位同学在“我的读书故事”作文比赛中,也将自己“童话”了一番,写出了这样一篇佳作:
《木偶奇遇记》笑了(片段)
呵呵,这可是个好主人,她马上抱起我,坐在书桌上,认认真真地看着我。你瞧她,一会儿大声朗读,一会儿圈圈画画。看到有趣的地方笑了,看到有感想的地方就在旁边写几句。不知过了多久,只听见一个女声温柔地叫道:“孩子,吃饭了!”可她好像没听见一样。等了一会儿,一个男高音叫:“难道看书比吃饭还要重要吗?”这可真是门外话了,所谓“读书是精神食粮”嘛,所谓“书中自有千钟黍”嘛!可催促声一直不停歇:“快点,出来吃饭!”“再不出来,我可要扔书了!”„„一听到这些,我瑟瑟发抖,只好向主人求饶:“主人,主人,快出去吃吧,我可是最怕扔的,那可是要痛死我的呀!”她没办法,只好恋恋不舍地把我小心翼翼地放进书橱里。
文字阅读,不仅让学生在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在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还使他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思想,迸发了写作的灵感。
三、送一把钥匙――交流感悟是习作的动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有声无形的文章,文章是有形无声的语言。”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体验交流、回忆得到了逐步深化,教师应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具体描述当时的场面和感受。
(一)侃侃而谈忆亲历
儿童习作的真正魅力就在于有真情实意,不断练习将所见、所闻、所想或亲身经历用恰当的语言或生动的文字表述出来。起步阶段,一个小故事、一则小笑话、一桩小趣闻皆可,不要苛求精彩纷呈。这样学生课堂参与度就提高了,兴趣就会更浓厚,课堂气氛也会更活跃。
在一次课前5分钟交流趣闻的时间里,我班一位同学谈了周末爸爸边看球赛边指导自己煎蛋的事情,讲得津津有味,同学们也听得哈哈大笑。第二天,他的这篇作文《煎蛋》就出炉了(片段):
我准备好了蛋和油。爸爸在客厅里喊道:“往锅里加油。”我照他说的加了点油,刚盖好油瓶盖子,爸爸又中了邪似的叫了起来:“加油,加油!哎呀!”我不耐烦地大叫起来:“老爸!油不是刚加过吗?”“哦!对了,加蛋。”老爸应道。
我往锅中打了个蛋后问:“蛋打好了,下一步该做什么?”爸爸又放开嗓门叫了起来:“加油!哎呀,大笨蛋。”我生气地冲他嚷着:“老爸!我看妈妈平时不是这样做的。”他也生气地说:“叫你加油你不听,看到下场了不?快加油!”
没办法,我在锅中又加油又加蛋,忙得不可开交。几分钟后,爸爸闻着香味跑进厨房,可刚看一眼,就惊呆了――半锅的油和蛋,叫人哭笑不得。
这“杰作”真可以去参加吉尼斯世界纪录了,说不定呀,还能得第一呢!
让学生有意识地去留意身边的人,主动地去关注他们的变化,通过激发观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将观察体验的过程人为地适度放大,如影片的慢镜头似的在学生眼前逐一显现。因为获取了大量鲜活的写作素材,再加上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作文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二)行云流水涌真情
学生亲历了或悲伤、或欢喜、或感动、或同情的情感洗礼,在习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富有情感生活的语言――用会伤痛的语言、会欢欣的语言、会哭泣的语言来写作。在一次写《雨》的习作中,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
我的心像放在冰箱速冻了一天似的,拔凉拔凉的。温度急速下降,我的情绪却急速上升!我真想用河东狮子吼让这些雨快滚!听着这些枯乏无味的雨声,它们就好像一个疯子在弹琴,烦得我神经快打结了!
另一位同学在表达自己内心欢喜的心情时,则这样写道:
顿时,我的心里像开了一朵花,而且这朵花非常鲜艳,并散发出一种令人陶醉的香味!
因此,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最深层、最情感化的语言,促使他们独特的体验在自己的笔下衍生与凝固。
(三)匠心独运显特色
现今,有些学生说着空话、大话,这些语言掩盖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使个体的劳动体验在“群性语言”中得不到表达。作为教师,就应不断鼓励学生写出能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话语。学生的体验是丰富的,他们的语言或许是严谨的,或许是豪放的,或许是率真的,或许是细致入微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独特的体验在文本中纵情地流泻。同时,主张个性言语,积极鼓励学生在习作中挑战教师的语言权威,展示独具匠心的个性语言。在学生的“每日一记”中,我欣喜地看到这样一些句子:
★30天没见,他还是那么“二”。
★一个苹果引发的“战争”,我的小命差点没保住。感谢老师啊,是她“英雄救美”!
★我的心里就好像有无数个活火山,小宇宙顿时爆发了!这样谁受得了!
★玩了两局,老师说:“时间不早了,回班!”天哪,偶还没玩够呢!这么快就结束游戏了?老师赖皮!
像“‘二’、英雄救美、活火山、小宇宙、偶”等,这些流行时尚语的出现,既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又使文章别出心裁。
“文章千古事”,习作教学是个值得好好探究的大问题。实践证明,习作教学只有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学会阅读积累,并创设一定的舞台让其施展,这样才能充分激活和唤醒学生习作的原动力,着实有效地破译“谈文色变”的习作解码,学生的习作激情一定会不断迸发,真知灼见一定会在笔尖自然流泻,作文教学也会变得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5.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研究与对策 篇五
--------阶段总结 五年级 柴艳
通过一年来对《小学高年级阅读与习作相结合方法的研究》小课题的学习研究,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与作文能力,使学生通过阅读中的学习、理解文本的内容,“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叶圣陶先生说得好:“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
在小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做了不少的工作,总结如下:
1、立足课堂,进行小课题研究
我们坚持“从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课题研究中解决问题”的原则,从薄弱环节着手,从常规课堂教学着手。每学期在年级组上集体备课研讨,发现问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进步。在教研组上师徒结对课,以点带面进行研讨。在学校组织的月活动时上达标课、示范课进行小课题研讨。
2、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文本内容指导学生练笔
我们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品。在进行教学时,我们要时刻牢记写作方法的渗透。每讲一篇课文,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明确,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怎样写的,关键让学生学会怎样写的。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学生就会顺藤摸瓜、一步步走进作者的部局谋篇中来。从结构到手法、到修辞,一点点,日积月累,学生就会从朦胧到清晰地感悟到写作原来就是这样写。每讲一篇文章,就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如果自己写,会怎样写。特别是讲读课文,这一点一定要做到位,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有效挖掘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写作。在学生读通、读透,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的迁移。由于是有所借鉴、有所感悟和体会,此时的学生对“作文”也能“夸夸其谈”,也能“下笔有神”,也能感受作文所带来的自信与快乐。
3、关注学生水平,精心设计训练形式(1)指导学生模仿课文片段进行练笔
积累材料是孩子们习作的第一步,在做好积累的同时就是仿写。因为只有通过习作,孩子们积累材料才能得到消化、吸收,同时在仿写的过程中孩子们的习作水平能得到提高。一年来我带领孩子们是这样做的:在教学中遇到一些描写精彩生动,或与学生写作结合紧密、有代表意义的结构段,尤其是课文的开头、结尾、人物肖像描写、心理刻画、对话方式、自然环境描写等精彩段落,都可以用来进行仿写。A、学习修辞手法例如:《中华少年》此文是一首诗歌,共七小节,诗歌语言凝练形象,结构完整紧凑,感情强烈,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整首诗语言饱含着对祖国的无比热爱赞颂之情。我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会了本文对仗、排比的写作特色后,我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要求大家也用诗的形式赞美家乡,每个学生都从不同方面来写,结果虽没有豪言壮语出现,但至少让学生经历了创作诗的过程,有了写诗的体会,或快乐、或艰难,也是一种收获。B、学习描写方法例如:《山雨》一文中出现了几段精彩的描写下雨的场面,学习之后,布置学生仿写一段下雨的场景,能力强的自己写,能力差的根据老师提示写,如讲完《匆匆》一课之后,让孩子们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再写几句。学完了《北京的春节》之后,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然后再写下来。
C、扩写训练:课文中,有些段落叙述得比较简单,对于这样的段落,可以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运用积累的知识进行加工,作适当的补充,使之成为内容充实,描写具体的段落。
D、续写训练:如学完《凡卡》之后进行了续写练习,续写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创造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2)指导学生模仿整篇课文进行练笔
教材中有许多具有特色的课文,值得一仿。模仿课文写作结构例如:本学期,我们仿写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主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倒叙的写作方法。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好之后》这一课,主要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的写法。当然,像这样结构有特色的课文还有很多,作为教师都可布置学生练笔,丰富学生的写作经验。模仿课文主要描写手法例如:《负荆请罪》一文,它通过人物语言成功刻画了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蔺相如与知错就改的廉颇。老师在引导学生欣赏人物语言同时设计了这样的练笔:请仿照《负荆请罪》一文,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品质,写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例如:《汤姆、索亚历险记》一文,它的特色是把人物心理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互相结合。课后,有意识地布置这样的练笔:请运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心理。如我今天真高兴,我今天很伤心,通过练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环境描写为烘托气氛、刻画人物心理服务。学完《桃花心木》之后,让孩子们学会运用借物育人的写法进行课内小练笔。总之,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学生写作文很好的范文。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以致用
定期举行讲故事比赛、背诵古诗文比赛、读书笔记展示、日记展览,习作比赛、好书推荐会、读书交流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阅读,使之成为一种乐趣,形成一种习惯。
5、走出课堂,拓展积累
知识向大海一样,是无穷无尽的。只靠积累课内的词句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在学生读课外书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进行研讨、探究、议论、评价,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类文章,抒发学习所得、所思等,并且开展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思维和思想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具体是这样做的:
(1)课前交流读书心得。每天的语文课前留5分钟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向同学们交流自己前一天的读书心得。可以推荐自己所喜欢的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可以选自己喜欢的一段或几段读给大家听,可以对书中的某个方面作简单的评价,我们发现交流的同学准备得更充分了,提高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读书兴趣。
(2)利用午读课和学生一起读书,让学生广泛阅读,积累好词佳句。
(3)举行了“快来读好书”班级读书会,让孩子们有机会在班上相互“推销”读过的书。
(4)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做好读书笔记。教给学生在平时读书时,遇到优美的词句,自己喜欢的文章或段落,把它们收集到自己的摘抄本上,坚持让学生写读书笔记,这样可以督促学生养成边读书边动笔边思考的好习惯。将读写有效的结合起来,逐步学生的写作提高。现在我们主要以教材为依托,课内外结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目前来看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得到了家长的肯定。
在这个阶段,我们取得的成效有:
(一)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学生乐于习作
学生怕作文,对作文不感兴趣,跟我们教师对作文的重视程度和引导方法有关。“小学高年级阅读与习作相结合方法的研究”这一课题将读与写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写”。为了将“写”的训练目标落实好,教师必须熟读课文,以独特的视角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写”的因素,并以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组织阅读,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也就养成了。
(二)挖掘教材,指导学生练笔的方法
1、模仿课文片段进行练笔的方法。
借助课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既降低了写作难度,又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能收到较好的训练效果。在教学中遇到一些描写精彩生动,或与学生写作结合紧密、有代表意义的结构段,尤其是课文的开头、结尾、人物肖像描写、心理刻画、对话方式、自然环境描写等精彩段落,都可以用来进行仿写。课文中有许多精彩片段值得我们学习。
2、模仿整篇课文进行练笔的方法。
教材中有许多具有特色的课文,值得一仿。如:学习作者运用首尾呼应、倒叙的写法,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三)拓宽了学生的作文思路,学生掌握了组材的方法
以往写起作文,学生常常总会搜肠刮肚,总是“无话可写”。“小学高年级阅读与习作相结合方法的研究”这一课题注重以课文为凭借,以某一读写结合点为契机,先对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模仿训练,再进行“举一反三”的拓展训练,学生的作文思路自然而然就宽了。只要给一个作文题目,学生的头脑就能快速运转,诸如“写什么”,“表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什么事来表现”,“我亲历的哪件事最典型,最有说服力”,“事件的哪个环节应该重点写”等问题一一闪现。通过仔细推敲,整个作文的框架就清楚,脉络就清晰。
(四)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会了积累素材的方法
课外的读写结合。如果只凭课内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大量阅读的条件。
充分用好三个语文早读。这三个语文早读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个早读课安排自由读课外书,读完后写一篇读写结合的日记。第二个早读是开火车朗读同步阅读,读完后可摘录好词佳句,也可以写感受或体会(这些在积累本上);第三个早读是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文章,读后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在一名学生读的时候,其他学生边听边在积累本上记录印象深刻的词、句,能记多少算多少。要求每个星期背诵自己喜欢的课外书上的一个好段,并给自己的好伙伴或给家长背诵或默写。这样做就是为习作奠定扎实的语汇。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
(一)本课题虽致力于“读”到“写”的拓展,致力于“创新”,但从第一阶段研究的方向与所取得的成果来看,未走出前人研究的模式,仍在寻找读写联结点上下功夫,在迁移训练的方法上打转,在原文的写作方法上机械的模仿。下一阶段将重心移到学生思维的拓展训练上,除低年级以好词佳句的积累和创造性模仿外,中高年级重拟题、立题、选材、谋篇上的训练,并要求通过一篇或数篇课本的学习、迁移训练,能得出一般的规律来。也就是尝试着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方面开展子课题研究,从“读”中找出“写”的带普遍性的规律。
(二)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与学习能力客观差异,无论在哪一个班级总存在着相应的且数量不在少数的“学困生”。“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一个练习范围相对扩大的训练。而“学困生”在以往较为单一的阅读或作文教学中都存在学习困难,在这相对综合的读写结合训练中其学习困难可想而知。相反,学优生通过读的铺垫,写的延伸和写的反哺作用,其读写能力都有更大的进步。班级内的优差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大。如何抓好“学困生”的辅导与转化是下一阶段的重点研究工作,尝试运用“分层教学”的策略,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给予更多的关照和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三)我们的课题虽然经过了不少理论学习和研究探讨活动,但是总觉得缺少专家、学者高层次的指导和点拨。
6.浅析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篇六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当前进行语文教改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是整个语史教学的一大薄弱环节,小学作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不但是学生不愿意完成的板块,也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头疼棘手的问题。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57-01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志,也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然而目前许多小学生的写作状况是:一提到作文就害怕,作文时无话可说,写不出来的同学不在少数,即使写作文也是敷衍了事,写作兴趣更是无从谈起。到了毕业学生的作文能力不但没有提高多少,而且语文综合素养也很差。因此,搞好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必须认真面对的课题。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笔者对作文教学也摸索出一些方法,下面谈一些做法,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1.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情感和兴趣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小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一旦学生有了强烈的兴趣,就能始终以积极的心态去完成写作任务,愿意表达内心真实的情感,进而从写作中感受快乐,优秀的作文便应运而生了。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能力,在命题和选材上尽量贴近他们熟悉的、易于理解的、感兴趣的人和事。作文命题范围应比较宽泛,要留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选择合适的题目。
2.要重视学生写作过程的分析
作文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培养写作能力的一种综合训练。因此,在作文时,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分析写作的过程。
作文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四步:第一步,准备--包括审题、立意、选材和启用积累等;第二步,构思--包括编写作文提纲、组织材料和详略的取舍等;第三步,起草--包括遣词造句、构成篇章等;第四步,定稿--包括内容的增删、结构的调整、文字的修饰和誊抄定稿等。综观上述,学生的写作过程,是由“准备”“构思”“起草”和“定稿”等活动交互进行的循环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作详细分析,使学生弄明白写作的整个过程,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使上述活动能顺利地交互进行的关键因素是写作的认知策略。
3.要重视创设情景,使学生会写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有材料可写。往往教师布置下作文题,学生总会感到无从入手,没什么可写,这就陷入了僵局。这时,必须得想方设法融化“冰点”。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写作过程的特点,精心设计出一些与教学目的相关且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情景。在创设情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着“准备”“构思”“起草”和“定稿”等活动向学生布置各种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来完成写作练习。如在一次写“第一次___”的写作练习中,我发现学生在作文中没能准确地把握住自己“第一次”的真实感受,没能具体、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作文写得空洞、不真实。
4.坚持训练
写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涉及的问题是方方面面的,诸如材料的运用,布局谋篇,思想的表达,情感的抒发,等等。因此,写的训练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模仿是一种有效的作文练习形式,对于初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小学低段的起步作文。这里的模仿练习并不是要求学生对原文照抄全搬,而是运用“范文”作者的思考、观察以及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以得到进步。其次,可以通过加强作文片段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片段训练是降低作文难度的一种方法,对于写作技巧的训练很有帮助。因此,在作文训练中,可以截取自然中的一个小景观,生活中一个小场景,或者人物的语言、表情等等进行观察,然后用简练的话描述出来,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最后是加强作文篇章训练。这是作文训练的重点,也是难点。篇章训练在片段训练的基础上加大了难度,涉及的问题较多,综合性较强,因此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一定要求,需要教师对小学生进行有效而耐心的指导。
5.评改结合
作文的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直接影响着作文教学的质量,应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在作文讲评课上,教??要特别注意挖掘作文欠佳学生的作文中的闪光点,一个词、一句话,都要及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以增强他们写作的信心,这也符合小学生喜欢表现、热爱被表扬的心里特点。但作文仅评不改是不会有多大成效的,只有评改结合,才能使学生的作文不断进步。为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教师可采用“附加分”的作文评分方法。根据学生作文进步的程度,酌情予以加分。
7.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研究与对策 篇七
一、善于观察,感悟生活“貌美”
陶行知说过:“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所谓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所必需的教育”。习作是建立在儿童对生活的不断学习和理解的基础上的,需要学生运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去观察、去发现、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教育结构,进而产生高于观察和思考层面的作品。每一个个体从一出生便开始观察和体验生活的种种“美貌”,而这种与生俱来的观察品性正是小学生应当延续和长传的重要品质,是帮助他们提升习作水平,增强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先导”,应当受到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关注和重视。例如,在教学习作《推荐雏鹰奖章获得者》这一课时,只有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当中,认真且用心地观察身边的人和物,才能在习作时拥有一手良好的素材,将生活的各种“美貌”流淌在自己的笔下,也才懂得如何正确地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基本特征。也只有学生拥有一颗善于观察生活的心,才能学会运用独特的方式,如采访、传记等来写作,也才能发现身边人物所拥有的闪光点,真正实现生活与教育的交融。
二、情境创设,再现生活“容颜”
夸美纽斯曾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教学情境的创设正是要以直观还原和再现知识的形式, 表征知识所指向的客观存在,包括知识所反映的实际事物以及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习作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文字符号来表达生动而又美丽的生活场景,但如果学生不能将自己在生活中所观察到的与这些僵硬的文字符号联系起来,那将是一种愚蒙的无用功。因此,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在此给了我们珍贵的启示,即我们可以通过连结知识,创设各种生活情境,再现生活的“容颜”,让学生在这样的生活情境当中,不仅能够观察,而且还能激发学生思考和从事有意义学习的动机, 焕发出习作的美好灵感。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 《习作一》教学,本课主要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写作手法,围绕一两个事例,描写一位老师。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通过回顾本单元学过的内容,学习描写老师的正确表现手法。但如果要触发学生心中的猛烈情感,帮助学生激活更多的写作灵感,教师还应当引领学生回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当中去寻找,如“相信在座的每位同学的成长都包含着老师的心血,现在老师想创造一个平台,让同学们选择一位老师,说说自己对老师的心里话”,这样创设情境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写作情感,还能帮助学生通过再现生活情境,快速找到写作的素材。
三、走出课堂,体验生活真情
“生活即教育”,因此,我们必须走“教学做合一”的路子。单纯的观察和思考只是记忆中的抽象东西,很多情况下无法将即时的情感完全发挥出来,而生活情境的创设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并非一劳永逸的东西。指导小学生写作最为关键的还在于让学生真正地走出课堂, 归依生活,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生活当中自由畅想,让写作灵感在学生的脑海中自由驰骋。教师只需充当一个生活的导师,与学生一起,在共同体验生活“真情”中,完成有益且具有创造性的习作教学。例如,在教学《二月八,看巧云》时,教师可以借着春游的机会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春天云彩的变化情况,让学生集体感受春天朝霞和晚霞的变化特点和规律,并要求学生及时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东西,记录下自己的所闻所感。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的方式, 来探讨“如果让你来介绍春天云彩的变化特点,你将如何介绍呢”,从而引导学生在现场学会描写云彩的正确手法,如描写的时间顺序等。另外,教师可以结合综合探究课程,选择以实践探究的方式来组织学生深入生活,收集写作素材,让学生在经历观察、记录、分析、思考、总结和归纳等过程后,形成一份探究材料,再引导学生根据这份材料,运用正确的写作手法将它表现出来。
8.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研究与对策 篇八
【关键词】新时代 生活习作 教学策略
一、课题论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语文教学界“生活作文”思想代表人物村山俊太郎提出了调查作文的概念:即作文不仅在于观察自然,还应以社会为对象;美国的小学作文教学理论提出:“写作教学要让学生由为自己写逐渐转化为为读者而写”,提出了学生习作要考虑读者的生活化要求。
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要用生活来教育,要为生活而教育。强调在实践中教,在实践中学,教学不能脱离实践。叶圣陶表达了生活与作文的密切关系:“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江苏特级教师袁浩主持的“心理发展作文教学模式”;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张田若教授总结的“中小学生循序作文训练教学模式发展研究”;上海师范大学教科所吴立岗教授的“素描作文教学研究”;上海宝山区的“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实践”,等等。这些课题对培养小学生写作素养探索研究的角度与广度尽管不尽相同,却各具特色。
2011年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小学阶段习作目标中明确提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以上研究和有关规定为本课题提供了基础,然而,在国内已有的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组认为有必要研究新时代儿童生活特点,构建富有时代气息的作文教学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价值
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独特的特点。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网络信息的发展给儿童的成长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变化。
本课题旨在研究新时代小学生生活对习作的影响,探索小学生活作文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训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1.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究在新时代多元化生活的背景下,小学生生活特点的共性与个性对习作的影响。将新时代小学生丰富的童年生活融入习作中,使小学生习作富有时代生活气息,让富有灵性的生活习作伴随孩子的成长与进步。
2.通过研究,有效促进教师关注新时代儿童的生活特点,转变习作教学观念,探索生活作文教学的策略,提高习作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构建新时代小学生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理论与操作性模式。
3.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不断汲取习作教学理论营养,促进教师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研究习惯。提高教师的习作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带动学校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的整体提高。
三、课题方案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2年3月—2012年8月):
1.了解当前小学生习作教学的现状,研讨课题的目的与方案。申报课题,申请立项。
2.学习理论,进行课题论证,修订完善课题实验方案。明确研究任务,落实人员分工。
3.调查摸底,积累原始资料,做好其他相应的准备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4年2月):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交流研讨。设计调查问卷,分析新时代小学生的生活内容与兴趣爱好及教师习作教学现状,写调查报告,建立相应的档案和资料库。
2.根据不同学段小学生生活实际,确定专题训练的计划。探索可操作性作文教学特色体系。
3.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交流研讨、反思实验情况。安排习作教学实验课、习作竞赛和习作集展示等活动。邀请专家评估指导,撰写各方面的经验总结或论文、阶段性报告等。
(三)总结阶段(2014年3月—2014年6月):
整理和分析研究资料;充实完善课题资源库建设,将课题研究成果投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内容、范围、方法和预期成果形式
(一)研究对象
针对实验班学生展开研究。
(二)内容与范围
1.在生活中训练写作。创设生活条件训练写作,优化习作指导策略,把学生生活引进课堂,指导学生从丰富的生活中发现、捕捉、提炼写作题材,缩短课堂需要和生活需要的距离。
2.在阅读中训练写作。根据作文生活化策略改革阅读教学,以写作为手段促进阅读理解,丰富课堂生活。
3.评讲课要立足发展。生活作文的评讲应注意发展学生生活的认识力,发展学生对生活认识的表达力。
4.通过各种途径,创设环境,使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成为学校生活的一件乐事。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资料,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行动研究法。进行实验班教学研究,加强案例研究。
3.教学实践、观摩、竞赛等方法。针对在不同的学段的小学生生活习作训练、比赛和老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探索适合学生品质提升的习作教学策略。
4.比较研究法,通过实验班级与非实验班级之间的质与量的比较得出课题结论。
(四)研究特色
1.本课题关注二十一世纪小学生生活特点,积极探索网络信息时代给孩子的生活习作带来的影响,富有新时代气息。
2.根据小学学段不同,探索低年级家庭生活“写话”,中年级班级生活“随笔”,高年级学校生活“班级博客”式“报道”等有特色的方法,丰富学生的习作生活。
3.构建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网络生活作文教学的策略。
4.预期研究成果有学生生活画配(写)话、儿童诗集、个人成长作文集、学校新闻集和班级博客作文等。
(五)成果形式
1.组织生活习作教学实验课和观摩课活动,制作优秀习作指导课光碟。
2.建立习作教学指导资源库。编辑“新时代小学生生活习作教学策略”教师论文集和“新时代小学生生活作文集”。
3.撰写课题报告、总结与反思,建立课题管理档案。
参考文献:
[1]刘明.如何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D].硕博学位论文,2010.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研究与对策】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四教学设计12-13
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06-13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06-25
小学语文′尝试教学′实验初探 小学语文学科′尝试教学策略研究11-11
国外小学语文教学研究09-26
小学语文教学途径研究10-16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习作07-03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07-24
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方法研究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