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学案设计(精选13篇)
1.21学案设计 篇一
21、画家和牧童
学习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学习重难点: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学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启思。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位朋友,他们是谁呢?(课件出示:戴嵩和牧童)
2、指名读他们的名字,去掉拼音读“戴”:咱们班有姓“戴”的吗?(如果没有,建议学生回去可以调查一下周围的人。)
3、了解戴嵩吗?指名说说,教师出示“我知道”的内容。
4、(板书:画家牧童)齐读;你发现了什么?猜猜我为什么这样写?(因为戴嵩是大人,是画家;牧童是小孩,是放牛的)那么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想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请生再次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用“□”勾出生字。
3、认记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借助拼音读出生字读音。(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生字,并为它组词。(3)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自由认记生字。
(4)请学生起来说说自己记了哪个生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5)用多种方法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记情况。(开火车、抢读、小组读、齐读、个别读等)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在认识字的基础上快速、轻声读课文两遍,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读通顺。
2、同桌读课文,抽学生读课文。
3、想听老师读吗?师范读课文,学生仔细听,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
4、请生评价老师读的课文。
5、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6、看图,说说牧童是在什么情况下指出画家戴嵩画错了的?
7、在文中找出图中不同人物说的话,仔细读一读。
8、图上的哪个人是大画家戴嵩?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9、假如你是戴嵩你会感到怎样?可是他却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练习用诚恳、和蔼的语气读戴嵩此时说的话。
10、练习读读戴嵩与牧童的对话,要读出牧童的天真质朴。
教师可以适时范读。
11、四人小组合作练读。在分角色读时,力争通过表情和动作把叙述部分的内表现出来。
12、请组内朗读好的学生在全班表演朗读。从表情、动作、语气三方面引导评议,以检查学生对“称赞、赞扬、和蔼、惭愧、拱手”等词语的理解情况。
13、想象当时的情况,人们听了会说些什么?你想说些什么?看看书中的学习伙伴有什么看法?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上节课的生字朋友你们还认识吗?师生对口形猜字,开火车读生字。
2、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对于戴嵩的画,大家赞不绝口,可是小牧童却说说他画错了。
二、读文品悟:
1、轻声读课文5、6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2、观察图画,想象当时的情形:人们又会说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练习读、同桌分角色读、评议读、范读、表情朗读。
4、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全文。
5、深入思考:
(1)读到这里,你想说点什么?想对谁说?指名任意说。
(2)课题这样写合适吗?(教师重新写“牧童”,字的大小和“画家”一样大。)
三、拓展延伸:
重点欣赏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和李苦禅的《鹰》,请学生为他们的画配上话,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能写几句都行。
四、规范写字:
重点指导“兄、呆、商、购、价钱”
1、学生认读生字,描摹体会:你发现了什么?
2、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重点指导难写的字。
3、学生练习书写,互相评价,教师展示学生作业。
2.21学案设计 篇二
我对怎样设计导学案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首先,围绕学习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以及自己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和要突破的知识难点。
导学案的设计应该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前预习其实就是学生的自学环节,学生之所以不预习,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根本不会预习或不知道预习什么, 或者教师授课不是建立在预习基础之上的。有了导学案,学生在课前自学过程中不再茫然,有清晰的思路,对知识点的形成和其中重点、难点、目标,借助“导学案”完成课前预习,因此我们将导学案中的课前导学提前一天发放。对于课前预习的落实情况,上课前会将课前导学案收回批阅学生的预习情况, 将学生在预习中暴露出的问题整理出来,教师可适当调整教案,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其次,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对课本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适当提示, 配以一定数量的思考题,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每一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有效指导教师的课堂授课行为。为了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科学地将一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组内有优、良、中、差四名同学,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我们依次称之为A、B、C、D。对一些较有难度的问题,我们设计让A自行突破,或帮助优者攻破难关(需要说明一点,对某些问题, 他们甚至有着比老师更好的方法, 是他们教老师,这是一个短暂的角色转换,将形成课堂上的亮点。 ),然后由A带B,再带C,最后影响D……这样,所有同学对一节课的重点内容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学习, 必然使更多同学掌握更多知识,这种掌握可能来自老师的提示,也可能来自组内讨论,更多的则来自于自己的扎实预习。当然,对一些非基础性的、灵活性大的难题,对分组的D类同学而言,可能永远无法逾越。但对重点基础性知识,他们应该初步掌握,就他们本人而言是一大进步。这样一来,通过课前对导学案的反馈,老师在课堂上该放手时就放手,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当小老师,不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显然,学习优秀的A同学,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相当重要。正如羊群的从众现象,有人做过一个实验,赶着一群羊前进,如果在前面横一根棍子,排在前面的领头羊就停止脚步,后面的羊就都停下来。如果抽领头羊一鞭子,一声吆喝,它便跳过棍子,后面几只羊也跟着跳过去,这时候,撤去棍子,让羊群中央畅通无阻,有意思的是后面的羊在走到相应位置时仍跳一下。显然,它们的起跳已经没有跨越意义,原因是前面的羊跳了它就跳。这种从众现象正好说明学案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小组内的A同学,如果连领头羊都无法跨越,那么学习任务的向下分配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请同事们不要拿这里的羊群比做学生当歧视。尊重学生是教师必备的修养,这里只是说明一个道理。
其实, 如何对学生进行分组问题是一个可以展开讨论的话 题 ,我们完全 可根据实 际情况 ,结合学科 特点、学生 特点进行多次尝试,找到一种最合适的、很有学习效率的分组方案。
最后,导学案的设计应该有效指导学生认真学习,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更是不行,思考得不深、不透同样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学生重点学习什么?我认为,学生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明确教材重难点,上课所学重点自然就有了。一节课45分钟很难保证学生每分钟都完全投入地认真听讲,因此重点知识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重点,没有保质保量的课前预习, 学生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课堂学习效果。课前导学案反馈是对课前预习质量的监督。
3.首评“D21中国建筑设计奖” 篇三
北京国际设计周2009年首次举办,是由北京市政府和中央单位共同主办,由开幕活动、北京设计论坛、设计交易、主题展览、主宾城市、设计之旅和年度设计奖等核心内容组成,于每年国庆节期间在北京市举办的大型国际文化活动,已形成了“国庆·北京看设计”的活动品牌。
北京国际设计周以其丰富的活动内容、广泛的受众群体以及高度的国际化程度受到了设计领域和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经过三年的培育,北京国际设计周已步入世界A类城市设计周行列。2013年初,与米兰设计周、伦敦设计节、柏林设计周等历史悠久的世界知名设计周(节),共同被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在线设计建筑类杂志《Dezeen》收录于2013年世界创意活动地图 “World Design Guide”,成为世界公认的最优秀的40个国际设计活动之一。前不久在《纽约时报》全资拥有的一份英文国际性报纸《国际先驱论坛报》上北京国际设计周刊出封面整版广告,吸引了全球目光。而2013北京国际设计周将于9月26日至10月3日举办,届时中央电视台将全程直播。
据悉,“D21中国建筑设计奖”评委阵容强大,包括建筑评论人、专业媒体人、知名社会学者、专家及地产策划人共同参与评判。2013北京国际设计周,楼市传媒除参与评选“D21中国建筑设计奖”外,还将举办以此为主题的高峰论坛,届时将邀请房地产界著名人士与设计师展开高端对话,探讨“房企与设计师两种角色”,并由设计师讲述获奖作品的设计灵感与理念。
业内人士认为,“D21中国建筑设计奖”作为专项奖纳入北京国际设计周体系,为设计师们搭建了近距离与国际大师、房地产企业沟通交流的机会,将进一步提升国内建筑设计行业的含金量,对设计师设计、实战、影响力三个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提供了国际化、系统化的提升途径,同时还将积极推动中国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促进房地产行业可持续发展。
正版“大黄鸭”将亮相
目前,设计周各项工作已全面进入准备状态。6月22日下午举行的2013北京国际设计周主宾城市阿姆斯特丹特别活动媒体见面会上,霍夫曼与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其作品“大黄鸭”将在设计周期间正式亮相。
据2013北京国际设计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设计周主体板块不变,时间不变,内容更丰富,更注重品质,重点是培育设计市场。” 据悉,2013北京国际设计周将联合国家文化贸易基地共同举办中国首个城市设计消费节——“2013北京设计消费节”。据悉,今年北京国际设计周还将举办开幕式、颁奖典礼、与主宾城市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交流互动以及设计之旅主题活动等。
tips:北京国际设计周简介
自2009年首次举办以来,北京国际设计周以其丰富的活动内容、广泛的受众群体以及高度的国际化程度受到了设计领域和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每届组织各类设计活动200余个,活动区域遍布北京全城,参会设计师、机构代表、学术专家超过2000人,注册媒体近200家。
2009北京世界设计大会暨首届北京国际设计周与世界设计大会以「XIN-信」为主题,围绕「ACCESS-获益」、「BALANCE-和谐」、「COMMUNICATE-交流」、「DEFINE-定义」这四个专题展开全球对话,在国际设计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011北京国际设计周暨三年展主题为“设计北京”。“设计北京”与北京大力发展设计产业、积极申办“设计之都”的大背景结合紧密,凸显了北京将创意设计产业作为经济增长新亮点、城市发展新引擎的发展方向。2011北京国际设计周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同举办“2011北京国际设计周暨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活动。
2012北京国际设计周主题确定为“设计提升城市品质”,通过开幕式暨颁奖典礼、年度设计奖、主宾城市、北京国际设计品交易会、国际信息设计展、北京设计论坛和设计之旅7个主体活动,展示设计对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带动社会经济文化进步,推动设计产业发展,促进设计交易与设计消费,提升公众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性。
4.21学案设计 篇四
【课标要求】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
【知识线索】
一、“文化大革命”(1966.5--1976.10)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革”发生的原因:
①党内“左”倾错误指导思想的严重发展(根本原因);
②毛泽东对国际国内形势的错误判断(直接原因):毛泽东错误地认为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经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他想通过发动“文革”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③林彪、江青一伙野心家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④民主法制的不健全和个人崇拜现象的严重泛滥。
2、“文革”对民主法制践踏的表现:
①大批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学者,惨遭批斗、抄家和
残酷的人身迫害。其中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是对国家主席的迫害。
②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一纸空文,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
③ “造反派”的全面夺权以及他们之间的夺权斗争,导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都被夺权,陷于瘫痪。工厂、学校正常的生产学习停顿下来。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④“文革”期间,全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政治协商制度无法实行。
二、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背景(原因):
“文革”的教训使党和人民深刻认识到,要保护人民民主,避免社会**,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2、措施:
①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____________”的法制建设方针。
②中共中央为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③从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如: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意义(成就):
中国在立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为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的表现(措施):
1、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
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3、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体现了国家实行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4、建立完善基层民主体制:
①法律保证(依据):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②作用(成就):
a、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村委会干部由过去的上级政府任命改为由村民 直接选举产生,推进了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b、各地在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发展了各
种村民选举制度,如吉林省的“”制度。
c、是中国政府贯彻“依法治国”精神、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努力,乡村基层选举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要点解析】
1、“文化大革命”(1966.5--1976.10):
(1)概念: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挫折和损失的内乱。
(2)影响:
①政治上:长期内乱,民主法制被肆意践踏,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残酷迫害,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②经济上: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③科教文化上: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历史文化遗产遭到巨大破坏,国民素质下降,经济、科技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了。
(3)教训:①必须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 民主法制;
②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③必须加强法制教育,增强人民的法律意识。
④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经济建设上,同时必须保持国内 社会秩序的稳定。
2、(学思之窗)结合“文革”破坏民主法制的史实和新时期法制建设的成就,谈谈你对民主与法制关系的认识。
① “文革”期间,“造反派”夺取各级党政机关领导权,“砸烂公检法”等,严重侵犯人民的民主权利,这与当时人们的法制观念淡薄、法制不够完善和法制遭到践踏有直接关系。新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并加紧全面立法工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
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使民主政治得以重新建立和完善。
②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
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二者是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3、法制:法律制度。法治:依法治国。
【课后练习】
1、“文化大革命”发动的根本原因是:
A党内民主制度不健全
B党内“左倾错误导致领导者对国内形势估计错误
C党内出现一批“走资派”D林彪,江青等人的煽动
2、在中国,要避免“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
A、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B、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C、彻底批判封建思想D、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3、下列推论盛行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个推论:
大前提: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小前提:17年来,资本主义正在各个领域全面复辟
结论:所以,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
A、大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B、大前提正确,小前提与结论错误
C、小前提错误,大前提与结论错误D、大、小前提与结论都是错误的4、文革期间,还是国家主席的刘少奇竟遭到抄家和人身迫害,这一事件突出地表明了: A、不能人为的制造“阶级斗争”B、党的民主集中制遭到严重破坏
C、国家的法律遭到严重践踏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文革”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造成的重大破坏,主要表现在:
① 人民代表大会多年不能召开 ② 公检法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③ 各种违宪违法行为不断 ④ 社会极度混乱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对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起到重要作用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7、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方针的是:
A、1954年一届人大B、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C、1982年中共十二大D、1982年全国人大
8、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的标志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B、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的提出
9、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制度保证是:
A、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B、帮助少数民族发展工业、共同繁荣
C、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
D、在国家领导下,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0、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包括:
①民主选举②民主决策③民主管理④民主监督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1.史料研习、理论指导、问题研讨和社会调查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请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进程。
(一)史料研习: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它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请完成:(答案直接从文中的语句中摘录)
(1)文中属于原始史料的内容是什么?
(2)文中属于史料解释的内容是什么?
(3)文中属于历史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二)理论指导:建立和完善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制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是如何开创人民民主政治新局面的?
(三)问题研讨:“文化大革命”使国家的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看法。
(四)社会调查:调查见证人,了解、感受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成就。请自拟一个题目并说明调查的目的。
【课后反思】这节课我学到什么?
【课后作业】学案2
2答案:(一)(1)“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2)“即实行责任内阁制。”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二)要点: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全
国范围内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漫长、艰巨的过程;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要反对个人崇拜等。(任答两点即可,若有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5.21学案设计 篇五
1、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不同及就业制度、社会保障方面的变化
2、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3、通过对“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学习,认识到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并不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而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人才竞争的需要。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学习难点: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学习过程】
一、独立试航(自主学习课文,完成基础知识,并记下发现的问题)
一、阅读教材112——113页,简述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情况。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1、过去人们吃的野菜、窝头,今天吃起来好象味道还不错,为什么还要说过去的生活不好呢?
2、收集过去的布票、粮票或其他购物票证,思考为什么以前非要用这些才能买东西。
3、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方式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分两组辩论:改革开放以来,包分配、铁饭碗被打破,是好事还是坏事?总结出结论。
三、巩固小结
学习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注:收获可以从知识、能力和认识等多个方面谈;如果尚有疑惑,当堂互助解决)
四、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
1、我国人民生活整体进入小康社会是在()
A、20世纪80年代B、20世纪90年代C、20世纪末D、2010年前后
2、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A、实行“工交优先”B、加强交通管理
C、减少汽车数量D、发展道路、地铁、轻轨等硬件设施
3、下列不属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是()
A、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B、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C、国有企业的“铁饭碗”D、医疗保险制度
4、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后,职工的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者是()A、社会统筹B、职工单位C、个人D、以上三方各承担一部分
5、列举:改革开放后,我国就业制度变化的表现。
五、拓展提升(关注现实,知识拓展,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就衣食住行某一方面,展开调查收集材料,写成调查报告
6.21学案设计 篇六
九
年级
科目
数学
课题
二次根式1
章节
21.1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师
班级
班
学习目
标
基础性目标
我知道二次根式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二次根式。
拓展性目标
我知道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
挑战性目标
我知道二次根式的基本性质:
和。
学习导航
备注
一、复习回顾
(1)已知,那么是的;是的,记为,一定是
数。
(2)4的算术平方根为2,用式子表示为;正数的算术平方根为,0的算术平方根为
;式子的意义是
.二、自主学习
1.观察式子、、、、、;思考这几个式子中被开方数的特点?
2.一般地,我们把形如的式子叫二次根式,叫做,叫做
.试一试:判断下面哪些式子是二次根式,哪些式子不是二次根式
①;②;③;④;⑤;⑥;
解:
是二次根式;
不是二次根式。
当为正数时指的,而的算术平方根是,负数,只有非负数才有算术平方根。所以,在二次根式中,字母必须满足,才有意义。
三、合作交流
3.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计算:
(1)
(2)
(3)
(4)
根据计算结果: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其中.4.由公式,我们可以得到公式,利用此公式可以把任意一个非负数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
如;也可以把一个非负数写成一个数的平方形式,如.练习:1.把下列各数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①;②
2.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
①;
②
四、检测评价
A组
1.下列式子,哪些是二次根式,哪些不是二次根式?,,,-,2.取何值时,下列各二次根式有意义?
①
②
③
④+
B组
3.若,则x=,y=。
4.在式子中,的取值范围是。
C组
5.(1)若有意义,则a的值为
.
(2)若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为()。
A.正数
B.负数
C.非负数
D.非正数
6.已知,求的值
五、课堂小结
1.二次根式的概念。
2.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
3.二次根式的非负性。
六、课后作业
1.课后练习1,2题。
2.导学案的“基础反思”部分。
7.如何设计英语导学案 篇七
一、明确学习任务
初中英语教材 (人教新目标版) 各模块都有相同的单元结构, 每单元由Section A和Section B两部分构成。
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学习任务, Section A是该单元基础的教学内容, 包括词汇、语法、功能, 以听力输入和口语输出为主要教学形式, 是体验和感知语言的阶段;Section B是在Section A的基础上对单元话题内容的进一步拓展, 尤其是词汇拓展, 在进一步听说训练的基础上, 重点发展学生的阅读技能和写作能力, 主要是语言的学习、巩固和运用阶段。每个单元这两部分都设计了从1 a到3 c的内容, S e c t i o n B部分的2 a、2b和2c都是已阅读为核心设计的。例如, Reading包括:2a是阅读前的预热活动 (几个问题或词汇拓展, 练习快速阅读) ;2b是阅读中的理解活动 (对话或短文, 跨两页) ;2c是阅读后的检测活动问题 (可以是关于文章的更多问题, 也可以是根据上下文猜测和理解词义;或根据课文意义完成短文, 综合理解, 或拓展延伸练习, 依据与课文相关的话题开展讨论) 。此外, 紧跟在阅读文章后面的是Reading strategy。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
以九年级Unit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 section A中的Reading部分为例, 进行阅读教学导学案设计。
(一) 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
利用几个问题或词汇拓展, 练习快速阅读。
1.What are the mooncakes like?
2.What are the mooncakes made of?
(二) 学习交流与问题讨论:
Fast reading for general ideas
1.What is the story about?
2.how do people celebrate the MidAutumn Festival?
D e t a i l e d r e a d i n g f o r i m p o r t a n t information
关于文章的更多问题, 从细节到文章的深层理解。
Read the passage again.Put the events in the corret order
——Pang Meng tried to steal the medicine.
——A goddess thanked Hou Yi by giving him magic medicine.
——Chang’e refused to give Pang Meng the medicine and drank it all.
——Hou Yi shot down the suns and saved the people on the earth.
——Hou Yi was very sad and watched the moon at night, and wished his wife could come back.
——As a result, Chang’e became light and flew up to the sky.
——Hou Yi planned to drink the medicine with his wife.
Post-reading
根据上下文猜测和理解词义。
根据课文意义完成短文, 综合理解。
(三) 练习检测与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练习, 依据与课文相关的话题或细节开展讨论。
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目标要求, 学习任务清晰,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教材中的任务设置, 教师可以进行合理的整合、删减或添加, 也可以设置不同的问题或学习形式, 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突出重点和难点
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把本学案的重点和难点呈现给学生, 并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突破重点和难点, 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师要把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语进行分类, 突出英语单词的词性、构词法、搭配等特点, 以加强学生对英语语言特征的掌握, 便于他们记忆和学习。对于其中重点词语, 如名词、动词词性的stop, 过去分词stopped, 现在分词stopping;第三人称
sth, 教师应把与该词相关的语言知识详细地呈现给学生, 而后根据语境进行练习, 突破其难点——如何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它。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应注意其多样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正确运用英语基本的语言知识, 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大难度, 而只有突破这一难点才能培养他们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 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一定要加强难点突破, 在完成对重点词语及其常见词语搭配识记的同时, 加强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巩固和掌握。这样, 导学案才具有更高的价值。此外, 教师也能通过学生对导学案的学习情况, 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 使课堂讲解更具有针对性。
三、清晰的教学过程
导学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而编写的。教师在设计的导学案应有清晰、完整的教学过程, 以便于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中研讨和课后反馈。清晰完整的教学过程应具备以下几点:学习目标、重难点、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练习检测与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或经验总结以及课后作业。在每个环节中,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课前, 教师先把导学案及时提供给学生, 学生通过预完成教师所设置的学习任务, 对课堂中所要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发现问题, 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提出问题, 研讨问题, 最后解决问题, 实现师生互动, 完成学习目标。
8.学案的设计与使用 篇八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学生依据学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空间。要进行有效的学案教学,首先就要设计出好的学案,笔者认为学案可以按学习目标、诊断补偿、学习导航、知识总结、达标测试五个环节来进行设计。
1.学习目标
(1)目标的制定: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理念,针对本堂课的课程标准,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并与本堂课的达标测试题相结合。不能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词语,而应用“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明确语言。
(2)目标的呈现: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学习目标可采取课前投放式、分段投放式、总结投放式等三种投放方式。编制学案就是要设计一系列导学问题,将学习目标问题化、情境化,形成明确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包括知识)、分析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诊断补偿
(1)功能:首先设置的题目重在诊断学生掌握和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的情况,目的是发现问题后进行补偿教学,为新知识的学习扫清障碍;其次有利于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形式:以问题即思考题的形式出现,或以其他具体形式出现,比如填空题等。
3.学习导航
(1)树立“先学后教”理念,学案要以“学”为中心去预设。主要解决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
(2)教师在设计本部分内容时,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问题。
(3)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每个知识点学完后,要配以适当的题目进行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4)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①学生自学式
对简单的适合学生自学的知识,教师设计出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自学完成,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
②师生共研式
对重点知识或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可采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研讨、交流的方式进行。学案在此部分可以设计出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或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自己得出结论。
③教师讲授式
对学生无法自学或生生、师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采取讲解的方式,但教师的讲并不是满堂灌,而应该配以启发、点拨、诱导。
4.知识总结
(1)当堂形成知识网络,及时复习,力避遗忘。
(2)最好学生自我总结。
(3)时间不可太长,3~4分钟即可。
5.达标测试
(1)紧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选择能覆盖本堂课所学内容的题目。
(2)对学生进行达标测试,以查看本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进行补偿教学。
(3)难度不可太大,以考查知识的掌握及运用为主。
二、学案教学法的核心在于用好学案、落实学案
好的学案能提高课堂效益,但能否内化为学生的知识,还要看学案的使用、落实情况。
(1)学案中的每个问题都要精选,课后练习学案、巩固学案与掌握教材、培养学生能力有机结合,要设计出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任务的学案,让学生体会做学案的成功感。这是成功落实学案的前提。
(2)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对学习程度较好的班级,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学习内容进行预习。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把握教学内容。
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指导学生的自学方法,如让学生明白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可以掌握,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逐步理解和掌握教材;其次,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的问题做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总之,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案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其实施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3)根据对象选择合适的时间发放学案。根据我校课程安排特点,不可能每节课前或课后都有自习,所以对学案的预习不作特别要求。另外,普通班有不少学生学习自觉性不高,学习习惯不好,若没有老师的监督与引导,学生对学案的预习效果会比较差。因此笔者认为,上课时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课程的特点,在不同的班级发放学案要有所区别。
(4)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和探讨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教师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只须略讲,甚至由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自己解决,而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则应引导学生展开更深层次的讨论或交流。对于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答或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切忌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共同智慧的作用,确保课堂教学效率。
(5)在学生自学、合作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重点精讲释疑。教师在精讲过程中,务必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语言要精、内容要精;其次,精讲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与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再次,精讲应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应对学生讨论与交流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而对于比较幼稚的问题不应讥笑、挖苦,以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6)教师要坚持督促学生完成学案,检查学案。可以采取提问检查、批改检查、课前小测验检查等方式。在学案教学过程中,有效落实教学常规,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
(7)选择合适的跟踪对象,督促其完成学案。每个班上总有几个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差的学生,老师通过跟踪、督促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还可以在单独接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
(8)结合学习小组评比活动,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在课堂上,笔者对学案做得好的、做得快的、踊跃发言的统统给小组加分,且当场宣布加多少分,叫班干部记录下来,每当这个时候,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同样,对学案课后作业做得好的、测验成绩高的,也都给他们所在的小组加分。这种激励性措施对学案的落实,确实能起到比较明显的作用。
(9)巩固练习是互动学案的最后一个环节。练习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在练习问题设计时,应注意多设疑问,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给予指正,作出正确的评价。评讲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总之,学案教学重在“设计三分功,使用七分功”,不仅要设计好,而且要使用好。作为一种实效性高的教学手段,只要用得好、用得巧,我们的教学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9.21学案设计 篇九
[学习目标]
1、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理解诗词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诗词。
2、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诗词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预习指导](师徒合作,师傅检查徒弟完成情况,并给予相应的评价等级。)1.尝试组内提前背诵诗词两首《迢迢牵牛星》《渡荆门送别》并默写其中一首。(师傅向徒弟分享背诵诗词的方法。)
2.了解文体知识及作者(方法指导:在相关书籍、网络上查阅资料。将查阅的资料整合归纳,提炼出关键信息。)
(1)《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
(2)李白,字________,号_________,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诗人,被后人誉为“__________”,与_________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少有逸才,志气宏放,好剑术。其诗多惊世之语,想象奇特,风格雄奇豪放,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
3、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词句意, 并熟读课文.(学法:a、不认识或不能确定字音的字查字典。b、边读边在练习本上写,力求能准确书写。C、小组内互相听写,或者小组长组织听写,书写工整、准确率高的可被评“写字大王”。听写在听写本上。)
1、给下面加点词注音并解释。
纤()纤 迢迢()..皎()皎 擢().. 1 脉脉()一水间()..2.翻译诗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课后巩固练习[基础巩固] 1.默写两首古诗《迢迢牵牛星》《渡荆门送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性默写
(1)《迢迢牵牛星》中表现思妇情思悠悠、心乱神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渡荆门送别》中描写荆门一带壮阔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老师的细心讲解,使他终于弄懂了这道题目。B.班会课上,同学们认真学习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C.能正确选择毕业后的去向,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D.两岸的灯光倒映在崇阳溪上,真是五彩缤纷,景色怡人啊。
4.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2010年4月25日至5月10日麻城市成功举办了第二届“麻城杜鹃旅游文化节”的活动,使“杜鹃花城”的名声响彻云霄。
B、马的颚骨虽然很长,它却没有如驴的那副蠢相,如牛的那副呆相。相反地,它的头部比例整齐,却给它一种轻捷的神情,而这种神情又恰好与颈部的美各得其所。
C、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一旦产生小的灵感,就要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D、玉树地震灾情发生后,街头的流动采血车前,等待献血的群众排起了长队,这场面让人感动得头晕目眩。
5.仿写下面的句子。
例: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潇洒和风流;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灿烂和辉煌。
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评价] 书写 分 准确率:优 良 中 差 心得体会:
三、教学过程:(第二阶段)(一)预习检测
1.师傅结合晚修预习检查结果,汇报预习验收情况。
2.师傅带领徒弟有感情诵读课文,检测字音熟悉情况,教师补充作者作品简介。
(二)朗读感知,师徒合作。
1、师傅带领徒弟朗读《迢迢牵牛星》,思考这首诗描写的重点人物是谁?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师傅督促徒弟圈画词语,并交流研讨。)
2、师傅带领徒弟朗读《渡荆门送别》,思考:“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师傅督促徒弟圈画,并交流研讨)
3、《渡荆门送别》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天的美景的?(师傅督促徒弟圈画,并交流研讨)
(三)拓展延伸
赏析秦观的《鹊桥仙》,与《迢迢牵牛星》对比,师徒交流,分享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四)当堂检测
1.《迢迢牵牛星》是一首秋夜即景的思妇诗,巧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愁苦心情,实写________________ 的别离之感。
2.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________________的无限思念之情。
(五)练习巩固
要求:完成导学稿部分的课后巩固练习,师傅检查,给予徒弟相关的评价等级。
10.21孔子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信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2.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仲、儒、蔡、祭祀”;会写“仲、育、儒、仁、核、怨、粮、祭祀;”理解“教育、儒家、核心、抱怨、祭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已及人”等词语。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一些思想主张以及他在中华文化史上重要地位。
课前准备:学生可从不同途径,网上、书籍、向家长了解等方式了解孔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近来央视百家讲坛,于丹教授在为我们解读《论语》,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于丹教授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其实《论语》在古代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是一部传世的经典,二千多年来它一直影着中国人的思想。
你们知道《论语》的作者是谁吗?(孔子)
2.课前,同学们都从不同途径了解孔子,请大家初步交流一下。
(学生可从孔子的生平、著作、言论、小故事等方面去谈)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全文,教师提醒读准生字音,看清字形。
2.指名学生依次朗读各个自然段,师生共同评点朗读情况,注意正音。
三、交流预习成果
1.学生交流易读错的字音,和易错的笔画
读音:如仲(zhòng)儒(rú)祀(sì)
笔画:如怨(夕)祭(夕)祀(巳)
2.需了解的词意
儒家: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学说内容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它的经典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教条,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也为后代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仁:古代儒家的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相互亲爱。
隐晦:不明显,不容易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四、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结构)
一、(1、2)孔子的生平。
二(3-8)讲述孔子的几个故事。
2.默读1、2自然段,思考:为什么称孔子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指导学生一边默读思考,一边画下关键的词句)
要点:(1)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早期儒家学说,教导人们怎么为人处世。因此,人们称他为圣人。
(2)流传于世的一部《论语》,其中许多思想,可让人终生奉行,而且沿用至今。
点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联系这句话的意思,举举生活中的实例,想想,孔子是在教导我们做什么样的人?
师总结:人要学会关爱别人,这就是儒家理论中最核心,最精髓的东西“忠、恕”,宽容。
第二课时
一、整体入手,回顾全文
1.指名读课文,思考:文中讲述了关于孔子的哪几个故事?
(可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1)与子贡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不喝盗泉水
(3)与弟子谈君子与小人及“识人不易”
(4)晚年读《周易》
二、细读课文,品读感悟
1.默读第2-5个故事,抓住重点的语句去品味,通过孔子的言行,你悟出了什么?
2.小组间交流(2-4人左右)
3.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第二个故事
1)为什么孔子口渴的厉害,却不喝一口“盗泉”里的水?
[盗,即盗窃,由此可看出孔子对偷盗行为的厌恶,认为“盗”不是君子之举,人要靠自己的劳动去获取,“盗”是可耻的,因此对“盗泉里的水反感,不喝盗泉里的水。]
第三个故事
1)你怎么理解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可结合生活实际谈。
(君子由于有修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小人心中无德,穷困时自然不择手段,获取利益)
引导学生感悟: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穷困不要紧,重要的是有节操,有乐观的生活态度。
2)孔子为什么说了解一个实在不容易啊?
[眼见不一定为实,内心的想法太主观,要从多种角度,不同方面,全面地去了解一个人]
孔子知道错怪颜回,才有此感叹,从他的感叹中,你觉这是一位怎样的圣人?
[肯于反思,肯于自省,才能不断拥有智慧]
※引论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想象着孔子当时的心情,读读他对弟子们说的话,再指名读,带着理解。
第四个小故事
抓住故事中的重点词,试用一些成语或词语,来形容孔子的学习精神?
[笃信好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活到老,学到老„„]
三、整体回顾,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以几个小故事的形式,让我们品味感悟二千多年前孔子这位圣人的思想,能否结合你学习生活中,谈几点感受。
总结:简单的真理穿越千古,深入人心,让我们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也让我们的心灵被唤醒,我们今天了解的只是冰山一角,孔子的思想博大深厚,让我们试着沉下来潜心读读关于孔子的书,试着读读《论语》。
四、作业:
1.推荐阅读同步阅读中的《孔子的故事》、《庄子传奇》,2.如有兴趣,可阅读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并写读后感。
板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
孔子
不喝盗泉水
安守节操
君子与小人
识人不易
晚年读《周易》
11.《杜甫诗三首》学案设计 篇十一
1.反复诵读诗歌,感受诗歌沉郁顿挫的诗风。
2.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和精美语言。
3.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重点: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难点: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沉郁顿挫的诗风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学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积累
1.知识储备:
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解题——知人论世——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思想情感——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鉴赏诗歌的角度:
①分析意境型;②分析技巧型;③分析语言风格型;④炼字型;⑤分析情感主旨型。
2.了解作者(略)
合作探究
鉴赏一:自由诵读,鉴赏《秋兴八首》(其一)
1.背景介绍(略)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2.问题: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是如何凸显“故园心”的?
鉴赏提示: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愁绪。在这黯淡萧瑟的景色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孤独忧伤之感。
鉴赏二:自由诵读,鉴赏《咏怀古迹》(其三)
1.背景介绍
昭君出塞、身死异域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
2.问题:《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鉴赏提示:颔联写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颈联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同时,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鉴赏三:自由诵读,鉴赏《登高》
1.背景介绍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经五十五岁,动荡的社会,飘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为了抒发心中这种深切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后人给予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
问题1.前两联描述了哪些的自然景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鉴赏提示: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天高,反衬出人的渺小,孤单。哀猿,烘托出悲凉。颔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
问题2:颈联、尾联是如何表达杜甫心中的愁苦的?
12.导学案的问题设计 篇十二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问题的提出是一种碎片化的学习。所谓的碎片化学习就是将某种完整的技能或动作进行尽可能小的分解,然后从分解动作开始训练。仅从应试效果来看,碎片化学习的确是一种有效的方式,然而,细细思量,这种碎片化的学习是学生被动地准备和回答教师的细小任务,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与之相反的整体化学习是在感悟学习意义前提下的学习,在目标引领下的学习,在心智元素整体参与下的学习,他更强调的是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的学习。因此,在导学案问题编排时,我们必须要吃透教材,立足于学情,创建出适合我们自己学生提高的导学案。通常在设计导学案的问题时我们要注意三点:问题层次化、问题探究化、问题情境化。
(1)问题的层次化:一般把问题层次划分为A、B、C、D四个层次——A识记级、B理解级、C应用级、D拓展级,或者三个等级。例如:在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三单元《热爱生命》这篇文章中,根据学情我将导学案上的问题设置为:一、字词攻关;二、我来感知;三、我的体会,这三个大问题分别体现了不同的层次要求:识记、理解、拓展,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2)问题的探究化:学生通过探究性问题的学习研究,要达到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发展。同样在《热爱生命》的导学案中有这么一道小题在课堂上引起了学生的争论:3、细细品读文章结尾段,联系上下文(比如,文章中“我”“哲人”“糊涂人”,对生活的认识),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这句话的理解?课堂上展示组同学举了一个科技活动节的例子:在全组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一个拱桥模型,看着精致的模型,自己很高兴。展示组同学发言完后立刻有同学质疑:这主要反映的是团结合作的问题,而不是生活乐趣与自己对生活的关心程度的恰当例子。接着质疑的同学举出霍金身残志坚的例子:霍金因患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轮椅上达50年之久,却身残志坚,克服了残疾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书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无边界条件。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使人们遨游到广袤的时空,渐渐解开宇宙之谜,正是他对自己感兴趣领域的研究,使他坚强乐观,生活充满乐趣。这个质疑的同学的言论又被另外一个同学否定了,她认为霍金的例子能够说明生活乐趣大是因为我们对生活关心而定的,但没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因此不是很恰当,接着她举出了一个海伦.凯勒的例子:海伦·凯勒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仅剩嘴巴能说话。由于失去听觉,不能矫正发音的正误,她说话也含糊不清。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说,世界是一片黑暗和寂静,她异常地暴躁,经常动不动就生气,发脾气,觉得生活一片黯淡。后来,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莎莉文小姐。莎莉文老师跟海伦·凯勒很投缘,她们认识没有几天就相处融洽,而且海伦·凯勒还从莎莉文老师那里学会了认字,能与别人沟通,知道了一些生字的意思,她陆续学懂了鲜花、水、太阳等,并认为爱就是那温暖的阳光。其后老师再教导海伦用手指点字以及基本的生活礼仪。就这样,在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下,海伦突破了识字关、语言关、写作关,先后学会了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出版了14部著作,受到社会各界的赞扬与夸奖。很明显,刚开始海伦·凯勒对生活并不关心所以乐趣也小,后来在学习中,认识生活,关心生活,所以生活乐趣就渐渐大起来了,并且在自己努力的方面取得了成就。从学生们对这道题的思考和争论可以看出:探究性的题往往更能激发孩子们的争论,在这个争论的过程中,会迸发出一些新思想的火花,而这又是教学中很可贵的东西。
(3)问题的情境化。设计问题要尽可能提供“真实”的、“生活”的学习情境和活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在《热爱生命》的导学案中有这么一道小题在课堂上引起了学生的兴趣:4、陕西师范大学奥林匹克花园学校的校刊要出一期“平凡生命”的专刊,听说高一二班很多学生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比如:张梦每天开开心心到学校,关心朋友,帮助同学;谭怡然学习很累时会做几道拿手好菜犒劳自己;李瑜下午课外活动时间会到操场去打打篮球,调节自己,放松心情……特约我们每个同学推荐一位你认为的热爱生命的平凡人(可以是班上同学、朋友、熟悉的人等等),说出你的推荐理由。在课堂上,展示组的同学推荐了自己心目中的同学后,大家跃跃欲试,都想谈谈自己对同学的看法。最终我把统计的结果展示出来时,大家都期待并雀跃,因为被同学肯定被老师关注等等。这道题在设置时就是根据学习目标和我对班级学生的了解为孩子们量身定做的,并且我在题目中的事例也很真实可信,所以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以上是我以《热爱生命》这一课的导学案为例,浅谈导学案问题的设置。总之,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我们在问题设置时一定要注意问题层次化、问题探究化、问题情境化,以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更好的助力作用。
摘要:本文结合自己的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三单元《热爱生命》导学案(在咸阳市秦都区教育教学成果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从实用的角度,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谈到了导学案问题设置要注意的三点:问题层次化、问题探究化、问题情境化。
关键词:《热爱生命》,问题层次化,问题探究化,问题情境化
参考文献
[1]崔其升.什么是“课堂上的收获”.杜郎口精彩有效原创者说:我的管理方略[M].长春:华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ISBN978-7-5602-7158-3:109-112.
[2]李炳亭.高效课堂的抓手—导学案.高效课堂22条[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5,ISBN978-7-5329-3024-1:177-189.
[3]张海晨,李炳亭.导学案问题设计.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10,ISBN978-7-5329-3335-8:210-220.
13.21、《风筝》优秀教学设计 篇十三
一、教学内容分析: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
《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2.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3.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疑难问题和理解主旨。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并制成问题卡片。
②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鲁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风格,制成卡片,准备交流。③预习课后练习一、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教师: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包括风筝的图片、歌曲。
②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及疑难问题,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③问题情境的设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四、选择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及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料。
五、选择教学策略:
1、整体设计思想:依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探究一个个局部性的疑难问题,最后进一步理解全文主旨。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与作品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变一言堂为众言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等。
2、教学方法的确定:针对本篇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激情引趣,朗读法感知文本,圈画法品味重要词句,创设问题情境法来启迪思考;“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讨论表演”等多种训练手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或方法:
首先,从质疑开始。这篇课文难点较多,正是探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先把问题统统提出来,再整理一下,有步骤地探究。其次,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探究疑难。有些句子之所以难懂,是因为跟常情不合,但是联系语境便能解读。
最后,设置一个典型环节——合作表演。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除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与人物对话的活动。
4、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
(1)新课的导入:如歌曲导入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2)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注意目的性、把握难易性、力求新颖性、强调开放性、体现层次性,采用整体分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局部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在此基础上归纳主旨。
(3)典型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或完成角色互换,直白内心。如合作表演时,要创设一种生动活泼、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走入情境,体验情感,采取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表演方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探索、交流、表达,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
(1)播放歌曲:由歌曲《三月三》引入:“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电脑课件展示,有声有形,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2)引入正课:风筝或其它游戏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如果有人剥夺你游戏的权利,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误解与冲突。那么,就先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吧。(投影课题并出示目标:见课件)
或者:小学的时候我们学过这样一首诗:“草长莺飞二月天,醉堤杨柳扶春烟。儿童归来散学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早春二月,儿童嬉戏,风筝满天的图景,老师相信你们都有相似的经历,那么风筝对你们来说有什么样的感受或记忆,我们一起来说说。
(学生发言)大家众说纷纭,风筝给大家留下的都是快乐美好的回忆,可是有一个人看到风筝,涌起的感觉却和我们完全不一样,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下面就来学习鲁迅的《风筝》,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原因。
(3)了解鲁迅及作品:课件展示鲁迅生平、作品;学生自由朗读,并对照卡片做笔记。
(二)整体感知,朗读思考。
(1)检查预习,订正字词。(见课件)
(2)听读课文并感知(课件展示,课文配乐配图朗读。)课件显示问题:
1、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记叙了小时候“我”毁掉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全然忘却了。
2、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
(顺叙、倒叙、插叙; 倒叙)
(三)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师生共读。(提问暗示:作者是如何根据“我”的情感经历安排文章结构的?)(2)讨论明确:看风筝——忆风筝——议风筝。(板书)
(四)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1)学生与作品对话:在预习提问的前提下,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以四人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问题卡片,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质疑,准备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投影仪展示学生的问题卡片。)
(2)学生与学生对话: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下节课每组选派一名中心发言人陈述本组讨论结果,不同意见或尚未解决的难题可在老师的启发下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答案不必强求一致,学生可保留自己的观点,尊重其独特理解与感受。)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网上搜索并阅读《风筝》赏析作品。(2)准备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品味语句。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对课文主体内容再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交流探究。
师生与作品对话:
(1)师范读1、2自然段,生思考 [问题情境一]:
1、“我” 见到风筝为什么会产生“惊异和悲哀”的心情?(联系下文)
2、第一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3、“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多角度探究)
[讨论明确1]: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
[讨论明确2]:巧设悬念,奠定本文的感情基调。
[讨论明确3]: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2)指名朗读课文(3—4段),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情二]: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板书] “我”:嫌恶 小兄弟:喜欢
2、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在课文中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并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 ——天真、活泼、聪明。
3、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学生各抒己见)
[讨论明确3]:从刚才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
4、当弟弟偷做风筝这件事被我发现时,我和弟弟是如何表现的,找出相关的重点词语并分析当时人物的心情
[讨论明确4]:弟弟:惊惶、失了色、瑟缩
绝望
害怕
恐惧
绝望
“我”:愤怒、抓断、掷、踏、傲然
用尽气力体现我的愤怒与生气(3)自由朗读第5—11段。思考[问题情境三]:
1、“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 答案在第几段?(划出并自读之。)
2、“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自主探究,各抒己见。)[教师小结]: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3、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明确后在书上划出,这是本文重点,可让学生自由感悟。)
[教师小结]: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某种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4、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兄弟已全然忘却,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呢?
(提示学生结合语境思考与讨论。)[教师小结]:作者的为人严肃认真,富有自省精神。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更因为自己对弟弟“精神虐杀”式的管束,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 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4)[问题情境四]: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集体朗读)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可以适当提示背景资料。)[讨论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而不得。“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二)体验反思,合作表演。学生与作者对话:
(1)假如你处在作者这个位置,你会如何做?找同桌同学表演,分别扮演“我”和小兄弟。
(2)想象虚拟空间,穿越历史,通过与文中人物对话,加深主题的理解。
(三)深入理解,感悟主旨。
师生与作者对话:
(1)讨论:请四人小组讨论,从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提示:在整体感知与局部探究的基础上,对主题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
(2)让学生自主品析、研讨主旨,自己去发现并分析鉴赏,老师当好穿插引导的中介,并站
在学生的角度参与活动。对他们的见解,合理的予以肯定,精彩有创意的予以表扬。
(3)主题讨论提示: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4)主题探究提示: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
(四)课堂总结,提出希望。
教师与学生对话:(1)文章中心的两个要点:
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说明“我”对弟弟的自省。(板书)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也说明 弟弟和“我”的亲情。(板书)(2)教师总结:《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五)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1)与本文对比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课后练笔。文中小弟弟说:“有过这样的事吗?”弟弟似乎全然忘却了,毫无怨恨。那么,如果弟弟没有忘,请你想象一下当哥哥有此行为后,弟弟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
附:板书设计
看风筝1-2
“我”
弟弟
野蛮、粗暴
瘦弱、天真活泼、聪明
平时对风筝
嫌恶、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张着小嘴、呆看、出神、惊呼、跳跃
忆风筝3-4
风 筝
发现弟弟作风筝
抓断、掷、踏扁
惊惶、瑟缩
议风筝 结果
傲然走出
绝望地站着
七、教学评价:
【21学案设计】推荐阅读:
21风筝教学设计08-11
导学案设计与使用07-25
《陋室铭》导学案设计09-26
初中英语导学案设计08-24
英语导学案设计思考09-09
一年级语文下册《识字7》学案设计06-28
pep小学英语学案设计08-08
旅鼠之谜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11-15
《父亲的谜语》导学案(河大版七年级必修导学案设计)11-08
《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学案设计(七年级)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