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学校长纵论通识教育

2024-07-18

中美大学校长纵论通识教育(共2篇)

1.中美大学校长纵论通识教育 篇一

作为通识教育起步较早的国家, 美国通识教育经过百余年的实践和发展, 已经总结出完整而明确的课程目标:一是, 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目标;二是, 培养学生人格和道德目标。通识课程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能力、数理统计和分析能力、逻辑和批判思维能力以及综合推论能力等, 还要通过理性训练、启发心智, 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和有教养的人。如哈佛核心课程强调, 引导学生掌握“有教养的人所必备的学识、智能以及思辨方法”, 使“学生成为有教养的人”;麻省理工学院的通识课程是要“致力于使学生在科学、技术和人文基础方面得到强有力的训练和熏陶……, 使他们成为非同一般的工程师、科学家、教师以及科研工作者, 并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领导地位”[1]。

在课程设置方面, 美国顶尖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在本科全部课程中占35%左右, 如芝加哥大学是50%, 哈佛、斯坦福占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耶鲁占44%, 哥伦比亚大学较低也占到20%-22%。通识教育备受重视, 除了开设写作、数理统计、外语等基本技能课程外, 还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知识领域的多门课程和科目。许多大学在通识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侧重于人类最基本的知识和文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俄亥俄州立大学专门开设所有学生都必须选修的写作课程, 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流畅、逻辑性较强的写作能力。近年来, 随着美国对大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重视, 使得综合课程、跨学科课程在通识课程中的比例日益提升。如美国西北技术学院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多学科的交叉渗透, 要求学生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和历史哲学等各个领域至少修满两门课程, 使学生对人类历史、人类所处的世界、人类思想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知识都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则对跨学科课程极为推崇, 认为跨学科课程能够巩固特定领域及学科的知识, 强化批判性思考与交流能力, 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美国大学普遍设有通识教育管理机构, 专门负责通识课程的规划和执行, 并通过制定严格的程序和规定来确保通识课程科行而有效的实施。在课程考核方面, 覆盖范围广, 题型、答案灵活, 考试次数多, 成绩评定相对客观全面。近年来随着通识教育改革的推进, 美国大学逐步以等级和文字评价来取代数字评分的做法, 力求做到评定的科学、客观。新华网伦敦2005年9月16日电英国《经济学家》周刊文章发表的统计数字显示, 目前, 美国的大学汇集了世界上7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全球大约30%的科学和工程类论文、44%经常被引用的论文, 都出自美国的大学。在美国, 有高等教育背景的人口比例高于世界其他所有国家,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独占世界鳌头。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的高等教育由通才教育向专业教育转变, 很长一段时间里, “专业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这种专业教育在当时解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急需人才的困境,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专业分科过于细化的弊端开始显露, 培养出来的人才基础薄弱、素质较差, 适应性差。20世纪80年代末期, 高校逐渐认识到拓宽专业、学科渗透、素质培养这些加强学生基础的措施更有利于毕业生进入社会后的可持续性发展[2], 大学生作为国家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对其进行通识教育显的愈加重要。

由于通识教育课程引进时间较短, 我国部分高校在开设一段时间的通识教育课程后, 现面临着目标不完整、结构不合理、内容不全面等困境。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少数大学确立了通识课程目标, 如北京大学通识课程目标是“引导学生从本科教育的最基本领域中获得广泛的知识, 让学生了解不同学术领域的研究方法及主要思路, 从而成为能力和经验各异的大学生, 提供日后长远学习和发展所必须的方法和眼界”;武汉大学通识课程目标是“向学生展示不同学科领域的各门知识及在这些领域内探索的形式, 引导学生获得多种不同分析方法, 了解这些方法是如何运用, 以及他们的价值所在, 强调的是能力、方法和性情的培养”。从上述两个高校可以看出, 其通识课程目标在于拓宽专业面, 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 而在学生人文素质养成、善尽作为“人”和“公民”职责方面并未提及, 其中心思想仍是专业化教育的委婉表述。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或被表述为“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完备的人性”, 总而言之, 并没有脱离学生做人方面的教育, 关注的依然是人的生活、道德、情感、理智的和谐发展[3]。邓小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的时候提出面向四个现代化, 号召青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1世纪的教育是全方面的教育, 要以促进学生的五育全面发展为出发点, 德育是被列为首位的, 由此高校不仅要担负学生的知识培养更应该重视健全人格的养成。很难想象一个满腹经纶却心理扭曲或道德低下的人, 会成为一个广受尊重的科学大师, 会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清华才女朱令“铊”中毒案、清华大学电机系学生刘海洋两次向动物园狗熊泼硫酸、云南大学马加爵不堪忍受欺辱石锤砸死四名室友、今年4月发生的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被毒死案件, 惨痛的教训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要达到这一要求, 仅仅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还应该具备最起码的社会公德和一个正常的人格。对于这一点, 社会、学校、家庭和青年学子自己都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我们的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

从古代的八股文选才被废除改为科举制度, 再从应试教育演化成今天的素质教育, 然而从目前的开展状况来看, 几百年的教育改革到最后实质上还是原地踏步, 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内容的单一性、教学方式的填鸭式和投机性等特点, 泯灭了一个民族的创造性。在应试教育体制下, 成绩仍是高校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 公共必修课和专业课地位重要。各大高校高喊着通识教育的口号, 走着应试教育的老路, 通识教育课程通常被设置成选修课, 成为了额外的、次要的、捞取学分的课程, 在必修课的挤压之下名存实亡, 从而导致学生对选修课的轻视。相比欧美国家, 我国台湾高校的通识课程学分占本科总学分的比例达到22%, 而我国大学的通选课一般只占10%左右[4]。

截至目前, 我国高校几乎均未设立负责通识教育的管理机构 (除复旦学院外) 。教务处作为全校教学管理的职能部门, 负责全校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通识课程的开设、选课报名、教师安排、资源配备、成绩管理等工作主要也由教务部门负责。公共必修课和专业课被默认为重要课程的前提下, 增加了通识教育课程开设与实施的随意性。

教育不应是车间里的生产流水线, 制造出来的都是同样模式、同样思维的“产品”, 它的最终目的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 使个体的创造力发挥到最大值, 将“制造”改为“创造”。

应试教育体制的存在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前进步伐, 而这种情况短期内难以得到改善, 我国开展通识教育任重 (下转第238页) (上接第226页) 而道远。只有国家教育部门从根本上摒弃应试教育体制, 通识教育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参考文献

[1]李楠, 周建华.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比较与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

[2]李曼丽, 杨莉, 孙海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

[3]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清华大学出版社.

2.中美通识教育的分析与借鉴 篇二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借鉴其成功经验,反思中国通识教育存在的缺陷,尤其是英语专业通识教育方面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英语专业,作为一门重要的外语学习课程,教育模式和教育体系更需要与国际接轨。

【关键词】通识教育 发展 英语专业 对比 反思

一、美国通识教育简析

通识教育在美国的历史源远流长,自19世纪初美国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连接起来后,越来越多人热衷于对它进行讨论和研究。而今天,我们就先浅谈一下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及影响。

1.通识教育的发展进程。

(1)萌芽阶段。1830-1940年间是通识教育的萌芽时期,主要以古典文雅为尚,但是却一直存在着文雅与使用科学的争论。

(2)发展阶段。1945年,哈佛红皮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的出版,标志着美国通识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成熟阶段。1960-1970年间,由于政治经济上的原因,美国大学校园动荡不安,通识课程在骚动中有各种尝试革新。到了1980年,美国开始恢复保守的价值观,基本上确立了通识教育体制。

2.课程设置。

(1)制度要求。美国大学大体上实行几种不同的校历制度:

学期制(每学年分两个学期和三个学期两种)

学季制(每学年分四个学季)

校历制(每学年分二个长学期和一个短学期)

要求学生毕业时修满32门课程的学分,共同必修课12门课和免修主修领域内的2门课。

(2)课程内容。基本要求:英文写作、数理统计、外国语文

核心课程: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道德思考、科学社会分析

3.教育目标。

(1)哈佛大学。哈佛大学的宗旨是“培养20世纪有教养的人”。这则需要对自然、社会和人文有批判性的了解;能清晰有效的思考和写作;在某一知识领域里有深入的研究;了解并思考道德伦理问题。从中不难看出哈佛大学要求学生做一个适应社会并富有教育素养的人,并且对研究能力的培养给予很高的重视。

(2)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的目标则是帮助学生提高自身能力,学会分析和思考问题,培养技能的发展,为终身学习和个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所大学着重打造学生的基础,采取小班授课的形式来提高教育的效率,从而培养一个具有全面能力的人。

二、反思中国高校英语专业教育

从以上对美国通识教育的综合性介绍,我们不难看出美国十分重视通识教育在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发展与完善,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那么,这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英语专业的我们又有何启示和借鉴呢?

1.中美通识教育对比。

(1)发展及重视程度。美国的教育体制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且十分重视对通识教育的开展,所以通识教育发展历史悠久,并且在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中得到完善。

中国的通识教育起步晚,课程主要是公共选修课,占总学分比重较低(为4%~12%),发展也很不平衡。内地对通识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这类课程地位偏低,不太受学生重视。

(2)主要形式。美国的通识教育分为三种形式:一种是选修课,学生可以选择修习自己喜欢的课程。另一种是交叉课,主要是专业型学院学生的交叉学习,形成知识的互补。第三种是基础型的通识教育,就是统一要求学生学习一定内容的课程组织。

而中国的通识教育基本上贯穿整个大学生涯,采取的是分布选修的方式,即将选修的文化课程根据学科性质划分为几个模块,要求学生从不同领域中选修一定的学分。

(3)具体实践。美国的通识教育院校分为两大类型,即文理学院型和专业学院型。文理学院型主要是研究型大学,对学生进行统一安排,明确相应的课程体系。专业学院型主要是理工科院校,其特点是本科与研究生两个阶段的教学联系较为密切。

中国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类型较多,选择范围广,但是这样导致的后果是内容较杂,课程质量欠佳,也就达不到通识教育的宗旨和目标。

2.反思与借鉴。

(1)建全层次体系。美国层次化,体系化的通识教育制度给我们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因此,建构一套科学的,完整的体系十分有必要。将不同属性的大学分门别类,再将其弱项学科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取长补短,优化发展。

(2)促进学科融合。就英语专业而言,作为一种语言工具,英语专业的学生往往知识面很狭窄。所以,可以通过与相关学科的融合(如商务,法律等专业),来拓展知识面,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3)树立正确思想。正确理解通识教育的涵义与目标,有助于通识教育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顺利开展。然而受功利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忽略了道德修养的自我修炼。所以,要让学生正确认识通识教育的价值,真正重视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通识教育的学科地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人格的完善。

参考文献:

上一篇:行测题库: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模拟练习题及答案9.0下一篇:做一名有信仰的青年教师党员《信仰》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