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心得(15篇)
1.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心得 篇一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心得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心得1
时光飞梭,47天的兵二历史课堂教学学习已经结束,在学习的日子里,天天都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总体而言,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地再现历史事实,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的特点。
学生不能对历史现象进行直接观察,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而兵二所有的老师十分勤奋好学,精于钻研,专业功底强,理论知识掌握得十分到位。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丰富了历史教学的内容,探索了历史教学的新路子。运用电视、电影录像等再现历史现象,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的感性认识,这在兵团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始终走在前列。
通过这段时间的听课,兵二刘民老师的课有一大特色:授课时言简意赅,精讲精炼,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而且能够拓展开学生的思路,时刻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拔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又能将所学的内容及时与必修一、二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有利于前后知识的联系和比较,有利于高三时的复习,为以后的高三复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二陆冲辉老师的历史课,也有自己独特的闪光之处:制作的课件比较精炼,史料十分的新颖、独到,针对性十分的强,结合史料进行相关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听了他讲授的《海湾战争》这一课,感受十分深刻。通过现代化的战争,使用大量的图片和史料,进行重点知识的突破和强化,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远离战争,珍惜和平情感教育价值观,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高三漆志忠老师的课:讲练结合,重在基础知识的落实,自成体系,形象直观的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专题教学,便于难点知识的突破。另外使用自己总结的专题进行复习,自成体系,针对性强,能够锻炼学生的做题速度和审题能力,尤其是材料题的审题和突破方法上,引导十分的到位,教会了学生做题的科学方法,因此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
现代教育媒体可以提供形象生动、直观新颖的教学材料,吸引、感染学生,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大量的历史知识信息,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只是单一的讲述,同时能够紧紧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有目的的学习,引用材料再给以证实,做到了论从史出。学生的课后作业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而难易适中。重在课堂的设计上,新颖直观、形象逼真,即使观摩课,并不是老师在做秀,反而更能再现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学生的闪光之处。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老师能够循循善诱,一丝不苟的给以辅导和鼓励,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带了一个好头,培养了他们在各方面的能力。另外,各位老师都十分的爱岗敬业,在培优工作上,做得十分的突出,单人单练,责任到人,默默奉献,老师的责任心强,尤其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无形中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缓解了紧张的学习气氛,便于增强高三学生争取考上一个好大学的学习动力。这些方面都值得我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要落到实处。
三、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功能
寓思想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历史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激发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各位老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调动起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从而进入历史的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做到以史动人、以史育人。在大多的历史课堂上,老师都能运用相关的内容,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养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育人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刘民老师在上《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这一课时,能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时刻启发学生的救国热情,始终贯穿课堂的始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陆冲辉老师上《海湾战争》这一课时,结合最新的材料和形象直观的战争图片,能够培养学生远离战争、珍惜和平的爱国情感和科技强国、科技强军的理念,这些课在情感教育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上体现的很到位,受到了广大听课老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四、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传统的“口传笔授”的教学手段,花费时间多,传授的知识容量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把课堂教学所需的板书提纲、地图、图示、表解等在有限的时间里反映出来,扩大了信息量,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益。课堂容量大,并不是容量过大,课堂时间要延长,而是难易适中,重难点突出,重在拔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每一个内容针对性强,将所学的内容能够及时落实,便于真正将学习的内容能够当堂讲,当堂消化,避免课后学生用大量时间再来消化的“马后炮”,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四十几天的学习,在教学生涯中,促进了我的成长,同时给我的启发也很大:活到老,学到老,钻研到老。作为一名老师,要时刻站在时代的前沿,要用前沿的眼光和睿智的洞察力来认识问题,教好学生,教好每一位学生,这才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心得2
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相对减少,而更注重的是学生学习历史时的基本技能、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与学的双边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养成学习历史的习惯、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成了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下最迫切的任务。
历史知识信息的传递就是指由历史教师将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如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系统地归纳出来,在与学生互动的基础上经过讲解、讨论、交流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这就是我们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常规课,具有以下特点:
一、以归纳历史知识点为例,传授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传统历史课堂一般是按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构建的。因此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把历史知识系统地归纳,按一定的时间或人物或事件来安排讲义,学生也按相应的`逻辑来理解、记忆,相对来说学生是比较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二、新课改中要求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习等多种形式,力求实现高效课堂
在高中阶段历史基础知识学生是易于接受的,他们通过自主、合作、引导学习等多种手段能达到一定的了解与理解,自主合作学习始终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他们制订学习目标、学习进度,让他们提出学习中的疑惑并讨论与让教师来最终消除疑惑,这种学习方式就避免了重复讲解,因材施教,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历史常规课侧重于学生对基本史实的了解与掌握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无论以何种形式的讲授新课,都要求对基本历史史实的了解与掌握,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和掌握基本的学习历史的方法。
历史常规课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相结合,通过学生的各种活动来展示新的课堂设计,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以下几点应注意:
1.让学生学会知识点的归纳方法和掌握不同的归纳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中学生需要养成“想学”到“会学”甚至“乐学”的习惯,让教师从不厌其烦的讲授中真正解脱出来。例如:师生共同归纳“春秋战国时期前后生产工具的变化”“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以及“从生产工具的进步到生产方式的变革再到社会变革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归纳以上几个问题,学生便深刻理解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合作学习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历史课改的目的就是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始终落实到平时的课堂教育教学中,通过学习培养高中生健全的人格,确立他们积极进取的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3.夯实基础,提高设计能力。
中学阶段的知识都是相辅相成。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落实基本的历史知识,理清知识脉落,可按时间、人物、事件等。同时注重引入新的有创意的教学方法,如引导学生编顺口溜来记忆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多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影视作品等手段来让学生从视听感观上认知世界,知识来源于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
一线历史教师对知识传授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准确与科学性,只有准确、透彻掌握概念,才能对历史现象与历史事实理解深刻。如在讲:世界近代史上册第二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时,只有让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有整体概念,才能深刻理解当时背景下的历史事件、人物。在进行知识讲解时除了让学生分析历史事实、历史现象或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师生能如此清晰地勾勒出资本主义革命的前因后果那么整个教材的内容就清晰地融为一体,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的放矢、水到渠成了。
在日常的一线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兴趣是学习的永动机,只有热爱学习历史,才能在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有前人成功与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现实中历史学习的意义所在。因此平时的课堂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选择与具有代表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运用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例如:学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苏德签订条约,为防止德国入侵,做准备,加强开发东部,为苏联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无论是常规课,还是新课改下的素质课堂,只要能让学生在乐学中深刻理解知识,充分运用历史的经验、教训,这也就达到了历史教学的最高目标。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准,把传统的课堂知识讲解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相结合,相信学生的成绩定会突飞猛进,教师会从繁锁的课堂讲解中解脱出来,新课改的春天必定尽早到来。
2.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心得 篇二
一、转变教学理念,加强教师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要想掌握知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简单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很难形成。面对新环境、新教材,高中数学教师应注重对数学应用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增强自身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提问、解答的能力和水平;从实际出发,善于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结合学生生活的经验和已有知识来设计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在生活中运用数学,在数学中享受生活,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亲切感,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将实际的问题引入概念教学,挖掘其教学的背景
数学概念都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大部分的数学概念都有着学生熟悉的背景。中学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出发,从具体的问题中得到抽象的数学概念与抽象化的知识,再将抽象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使学生在经过亲身体验之后,增强了应用数学的兴趣。例如不少同学在思考“三垂线定理”时,说:“如果一条直线和平面上的一条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线垂直。”这就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他们并没有说这条线是否在射影所在的那个α平面内,如若不在同一个平面内,那么结论就是错误的。正确的表述应该是:在α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它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相垂直。
三、创设情境,实现数学问题的应用价值
在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中,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应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式—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进行展开,能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与作用,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信心。例如在讲等比数列时,可引入相关银行的利息(单利、复利),通过对学生创设的现实情境,使学生感觉到置身其中,立足于现状去寻求知识,并向学生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从而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重视检测的多样形式,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的意识
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学生的作业,甚至是检测的手段也越来越生活化、多元化。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思考、探索,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的意识。例如讲等比数列时,可利用象棋盘进行设计问题:在第一个格子放1颗麦粒,在第二个格子放2颗麦粒,在第三个格子放4颗麦粒,在第四个格子放8颗麦粒,……这样以此类推,在每个格子里的麦粒都是前一个格子的2倍,一直到最后一个格子,请问一共有多少麦粒呢?创设如此有趣的问题,能使学生对等比数列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的教学也会轻松许多。讲完等比数列之后,还可以举出这样的一个例子:“某个人打算买一套房子,想要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贷款30万元。经了解,目前的贷款方式有两种,商业贷款和住房公积金,并且每种又有等额的本金和等额的本息两种方式。该人的月收入为5000元左右,如果每月该人还贷不超过收入的70%,那么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分期付款,并且贷款多少年比较合算?”这样讨论性的问题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讨论,先了解两种贷款方式的利率,再提出问题并进行数学的探究。虽然这样合作式的讨论活动讨论出的结果不一定精确,但是这样的协作活动能锻炼学生的能力,使他们学会相互帮助、相互合作,清楚怎样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性的问题,其应用意识也能得到极大的培养。
总而言之,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应要求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与数学相关的问题,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使学生在其中享受乐趣,全面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春雷.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J].数学学习与研究 (高中版) , 2007, (3) .
3.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学 篇三
一、在教学设计的立意上要有新的突破
在新课程改革中,为了使数学教学能够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决心,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立意上要大胆新颖,要巧妙创设情境。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于是,在这种课改潜能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十分重视“情境的创设”,不管是习题课、概念课、应用题课还是实践活动课都有一个“情境的创设”,上课一开始往往呈现这样一种教学流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学习新课……为此,不少教师绞尽脑汁、煞费苦心、想方设法地去创设一个个“情境”。当然一个好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能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积极地投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也能够化解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然而我们在充分认识“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的同时,要防止认识上的偏差,并非是所有的课的导入都必须有一个“情境的创设”,《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这个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来源于数学本身。数学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绝不是所有的教学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我们通过生活中、数学知识的联系中,或者通过数学实验、数学猜想,从数学文化中创设情境,巧妙设计教学,引入课题,寓乐于学,促使学生发问生疑,疑则思,思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愉悦的学习情绪,这种求知欲望和情绪是智力发展的翅膀,又是学习思维活动的内部动力,学生有了这种动力,教师便很容易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转变角色,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教学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学生只是作为知识的“容器”,学习没有主动性,也就谈不上主体地位的突出了。新课程强调转变教师的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绝对正确的。但有些教师似乎没有在新课程中找到准确的角色定位,他们由过去的“一切都管”变为“一切都不管”,课堂上教师不讲授,完全是学生的活动,还美其名曰“敢于放手”,教师的作用被淡化,教师渐渐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仍然是教师应尽的责任,因此我们不应以否定一切的态度来看待教师角色的转变,而应该多一些辩证观点,教师不但是知识的呈现者,而且是信息的重组者;不但是对话的提问者,而且是疑问的激发者;不但是学习的辅导者,而且是学习的促进者;不但是课堂的管理者,而且是课堂的合作者;不但是学业的评价者,而且是成长的记录者。在这里,强调后者并不等于否定前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在教学中,我们一直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扮演着“主演加导演”的角色,即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的学习是被动学习。新课改要求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由“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新教材在课程设置上,较好地利用了“思考”“探究”两大模块,为学生提供自学的平台,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能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要通过调动学生的主观思维去获取知识,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把学生难以接受的知识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将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课堂上要树立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观,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发展的潜能,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鼓励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尽最大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总之,新课改下数学教学的要求:在教学目的上,要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变为“传授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在教学的主要任务上,不只满足于学生“学到什么”,而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去学”;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决定因素,一切教学内容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体验去获取。让学生充分参与,通过动手、动眼、动身、动脑进行深层次的思维,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抽象、归纳、猜想等思维能力,这样既有利于掌握基础知识,又学会了研究问题的方法。反之,如果仍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急功近利,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能力,重课本轻应用,其中削弱和减轻的部分正是使学生长期受益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课程改革已全面推进的今天,广大数学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实践将是影响数学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我们的数学教学只有顺应新时代的要求,勇于创新,积极实践,才能开创我国数学教育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章建跃.对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2001(10).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3]郑毓信.课程改革2005:论积极促进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10.
4.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教学 篇四
油田外国语高级中学
杨继军
从古至今,受儒家思想和封建统治的影响,“金榜题名”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时代迅猛发展的今天,这种思想在人们中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而且愈演愈烈。在人们的心目中,孩子考上大学,是能者,是光宗耀祖的头等大事;谁家的孩子,考试成绩好,高考成绩好,谁家的孩子就是优秀的。国家推行新的课程改革,人们的“金榜题名”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新的教学改革带来很大的阻力。
在新的课改形势下,国家新进行新的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学校,而教师是素质教育的推行者和推进者。素质教育离开了教师,那也谈不上如何推行素质教育。如果教师改变不了思想,素质教育的推行,也只能是空谈。脱离实际的推进素质教育也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在当前的国情下,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就摆在我们大家的面前。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改变教学观念
(一)提高业务理论水平
一个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因为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完成所规定的任务。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在这里面,学生需要的知识和达到的技能,并不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掌握的。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探究知识不再是教师单纯的传授和学生机械的记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来指导学生;掌握各种技能和技巧,来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原由。
高中生物的《课标》在能力方面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能够正确地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第二,能够运用多媒体搜集生物学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第三,发展探究能力,„„。在第一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必须要熟练、正确的使用实验器具,知道如何采集和处理试验材料的方法,实验操作的步骤明了,熟练正确的绘图。在第二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要熟练使用电脑,熟练利用因特网搜集生物学有关的知识,熟悉有关生物学的有关网站,熟练发电子邮件等等。在第三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应该在第一项能力和第二项能力基础上,巧设各种问题情景,来培养学生发展科学的探究能力。这要求教师不仅仅掌握生物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与之相关的各方面的知识。如同位素示踪技术,这就要求教师还要通晓物理和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往往把学生当成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教学生多少知识,几乎就要求学生掌握多少。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死知识,学生掌握的技能是没有创新的技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教师的教学地位不再是教学的主角。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传统教学方式把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忽视学生的地位。生物学科是一个实验科学,这就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创设各种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目的教学。不要忽视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不要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要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光的地方。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有很多设计实验的题目,教师不要包办,要让学生大胆去设计,大胆开拓自己的思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每位学生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不足之处,进行改正,教师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指导者,是一个辅导者。
二、用好教室这块阵地,推动素质教育
在我国现行的国情下,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左右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在符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合理开展素质教育离不开教室这块主要的阵地。我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大约有20年的时间,学生的生活主要是在学校中的教室里度过的。高中的学习生活,是我国学生知识掌握最充实,又是最累的学习阶段。生物是高考必考的学科之一,又应该如何开展生物课堂教学呢?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个没有目的的学习。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生命是怎样诞生的?生命向哪些方面发展?我国在基因工程方面有那些主要的贡献?生男生女是由谁决定的?为什么美国的生物圈二号没有成功?人类能在月球上能生活么等等。通过一些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的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探究问题的热情。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这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在新的课改下,高中生物教材主要从非生物界到生物界这个顺序揭示了这个根本观点。无机元素组成有机元素,有机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组成细胞。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奇妙而多彩的生物世界,其组成的元素和化合物,即与非生命世界有普遍的联系,又有重大的区别,尤其是组成细胞的有机分子,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具有多种生命功能的的糖类和脂质。蛋白质、核酸和多糖又都是以特定的单体构成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为细胞的结构基础,演绎着或简约、或繁复的生命之歌。形成学生从分子水平上看待生命的物质性和生命物质的特殊性的认识,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极为重要,无论是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还是处理个人或社会事物,都需要唯物主义的观点。
(三)根据不同的章节和学生的实际,合理设计教学方案
1.在高三一轮复习时,每复习每一节内容时,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该节内容在教学大纲中和考纲中的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复习的内容广度、深度直接关系到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不可复习过偏、过难,既能抓住双基,又能提高解题能力。其次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复习该节内容,分析近几年高考题。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要只是教师一人唱独台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例如,高中《生物》中“光合作用”部分,教材中有3个知识点: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的意义;此外还有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实验。基于这些因素,教育目标可确定为:
(1)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通过介绍科学家研究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分解的实验过程,进行 科学方法的训练;通过揭示光反应和暗反应之间的本质联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明确光合作用的意义。
(3)学会用丙酮—研磨法提取高等植物叶绿体中的色素,并用纸层析法将色素分离,从而明确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和作用。
(4)通过比较光反应、暗反应的关系,接受辩证统一的观点;通过光合作用的意义的学习,增强生态意识。
能否制定一个全面、具体、恰当的教育目标,这是在操作上落实素质教育思想的第一步。2.巧析高考题,做到举一反三。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高考考察的重点知识之一,在复习该部分内容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该部分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拿出近几年的高考题,讲授高考题时,不可只是拘泥于高考 2 题。要认真分析当年的高考题,分析高考题的出题方向,分析高考题的考查点,同时对以后的复习作出一定的指导。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复习过程中如何复习。例如:(2005年全国理综试题)已知牛的有角和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和a控制。在自由放养多年的牛群中,无角的基因频率与有角的基因频率相等,随机选1头无角公牛和6头有角母牛,分别交配每头母牛只产一头小牛,在6头小牛中,3头有角,3头无角
(1)根据上述结果能否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请简要说明推理过程。
(2)为了确定有无角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用上述自由放养的牛群(假设无突变发生)为实验材料,再进行新的杂交实验,应该怎样进行?(简要写出杂交组合,预期结果并得出结论)
教师在讲解高考题时,不要就题论题,而是去分析、去预测、去实效性的复习。你今年不是考的判断显隐性么?那我们在复习时,除了把判断显隐性的知识弄懂外,我们再去复习判断基因的位置:是位于常染色体上呢?还是位于性染色体上?这种基因是细胞质遗传呢?还是细胞核遗传?你今年考察动物的育种方案,那我就在植物的育种方案上下功夫。你考察了自交育种,那我就在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甚至是基因工程育种等方面下功夫。
3.以做一定量的巩固练习,但不能拿“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采取“题海战术”,通过让学生多做题,多训练,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提高学生的成绩,以显示自己教学的水平。但长期如此,已经把学生训练成了做题的机器,不会思维的、没有头脑的机器。在真正踏进科学殿堂以后,这些人思维受到很大的限制,不敢越雷池一步,没有创造性思维,没有新的发现,没有开拓精神,不能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只能固守先人的成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要让学生去做大量的题目。对所做的每一道题,认真精选,对出的题量严格控制。学生做完题后,和学生一起探究如何改变出题的方向、考查点,做到举一反三。这种做法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实践证明,这种做法非常有效,也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4.创设新情景,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纵观近几年生物高考题,我们可以发现:生物高考题是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生物高考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本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为目的,在每堂课上,采取多变的教学模式,创设新的情景(也就是说,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社会热点,创设性情景),引导学生去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5.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质
作为一个学科教师,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期望自己的学生个个都立下学习生物学的志向,但却有可能也 有必要在普遍提高学生生物学素质的同时,让一些热爱生物学的学生脱颖而出。
6.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生物学教学中可以进行如下几方面的心理素质教育: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介绍生物学的概念、规律发展的来龙去脉,生物学事实的发现过程,科学家的事迹和我国的生物资源等知识时,可使学生对知识的创造和创造者的思想品德、人格有一个全面 深刻的了解,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并由此激发学习的兴趣和钻研精神,从而树立为国家为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良好的心态。让学生了解与生物学有关的环境、资源、能源、土地、粮食、人口 等问题,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利益、关心地球的生存条件等的情感和责任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生物课本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生物与环境相适 3 应、生物的结构与机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我们要让学 生知道人不能被动地等待淘汰,而是要主动地适应自然的变化和社会的变革。中学生应该学会多种本领,增强耐挫折的能力,提高适应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
(3)培养学生勤奋、坚毅、合作的优良品质。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刻苦、自制的意识和品质;通过课堂上 分组讨论、小组竞赛可以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
(4)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从美育的内容上看,生物学可以进行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教育。生物是自然美的主体。如动物、人体外表的对称美;各种叶形、花冠的姿态美;动物(蜜蜂、蚂蚁)社群生活表现的和谐美;生物学上一些名词概念(如生长素)、规律(如孟德尔遗传规律)、学说(如自然选择学说)发现的过程体现一种严谨的科学美;科学家的优秀品质体现了社会美。引导学生投入到创造美的活动中去,如养鸟、护鸟、种花、种树、绿化美化校园等。
7.探索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方法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先进的教学方法很多。如过程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引导—探究法、发现探索法、实验探究法、目标教学法等。
8.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参与意识、独立思考和创造才能。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认识规律,在每一个环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才能。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独立进行观察分析或实验操作,并能在信息交流中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如在实验探究法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
(1)以学生实验为核心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始终置身于亲自动手实验和积极思考的学习情境中,既要动手操作,又要动眼观察,还要动脑思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并通过实验分 析得出科学的结论。教学的过程体现出生物科学的探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观察和测量,分析现象或数据,得出结论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初步了解了实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和科学 家的工作方法,而且培养了对科学的兴趣,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提高了科学素质。
5.新课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五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如何进行教学呢?以下是我在阅读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的书籍中得到体会,现在我就简单的谈一下。
一、信息技术在新课改中面临的问题
新课标的教学,我们需要明白教学面对的问题是什么?当前的教学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们如何应对这些差异与问题?
、从目标到内容的质变
信息技术课经历了从程序设计语言应用软件的使用信息素养的过程。在目标、内容与形式上,差异也是非常大的。
()第一个问题就是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
新课标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也就是说,在新课标下,我们教学的重心不能只停留在讲解技术,而是教会学生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方式(如何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转变观念,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而不再是操作和技能。
()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界定学生的现有知识与技能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应用技能。新课标下的教学就技术内容而言是非零起点,已经假定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而在《纲要》中,小学、初中的信息技术课没有被列为必修课,义务教育阶段又将信息技术教育放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因此,我们面对学生现有基本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地分析。所以,我们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界定我们的教学对象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与技能,哪些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需要归纳哪些技术上的方法。()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去评价学生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评价能力。这个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学过程、学习结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信息、对信息活动过程与结果的评价,是一种判断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去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如何教会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二、教学方式的选择 纵观以上问题,欲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本人认为首先要解决学生个性差异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同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分层教学和分组合作学习是最适应解决个性差异。
、分层教学
()按水平的分层导学
教学实施之前,可以采用测试考核、问卷调查、课堂访谈等方式,对学生信息技术的起点水平(如操作技能、应用水平等)进行调查摸底,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学。
按水平高低分成和两层(类)学生进行教学,这种分层教学受很多条件制约,实施起来不方便。这种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习内容而进行的按类分班教学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由于学生水平差异而带来的教学困难,比较适合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的需要。
()课堂上的分层导学
对于学生共同学习的内容(如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在关注学生水平差异的前提下,课堂上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目标水平要求。但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别,例如个人的兴趣爱好、习惯态度、能力水平等,课堂上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组织教学。
、分组教学
按水平高低分成和两层(类)学生,类(水平高)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因此我把类学生分散到类学生中,以每组-人进行分组。这样虽然有差异,但是优劣互补,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
6.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篇六
关键词:教学反思;化学教学;观念;方法;过程
作者简介:顾秋芳,任教于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学。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已有三年,在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们是否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行为进行了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回顾,运用教学标准要求不断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教学反思是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于化学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上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见有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2.作业布置的反思
当地学校大都以江苏教育版为新课程版本。预习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习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习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习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习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习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习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习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3.公开课的反思
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公开课很“成功”,一节课表面上看来条理清楚、精彩圆满,师生配合默契、问答巧妙,学生似乎个个聪明机智,根本不需教师的启发诱导。公开课应该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饰。化学公开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择合适教法,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四、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要求教师经常地、反复地进行反思,要求教师选择多种教研方法进行反思。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笔者试做些初步探讨:
1.教学后记反思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教师应依据教师职责和新课改的要求,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并通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一般思考容易淡忘,而能把实践经验积累下来,加深自己对教学典型事例的思考记忆,持之以恒,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2.观摩公开课
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听名教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特别是同事之间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在课后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和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化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借鉴他人意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该通过与同事、同行交流,对教学设计的依据、基本教学过程、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等进行交流,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4.案例研究法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在《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课堂教学中,笔者一开始做了“滴水生火”实验,这时学生十分惊奇,议论纷纷,水可以用来灭火,怎么生火?然后引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金属钠”,学生很想知道钠是怎样的一种物质。接下来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掌握了钠与氧气、水、盐溶液的反应。再通过投影进行问题讨论:为什么钠保存在煤油中? 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式存在?实验时为什么钠不能用手直接拿?“滴水生火”的原因是什么?如果钠燃烧起来,能用水扑灭吗?多余的钠能否放回原试剂瓶?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最后以学案上的习题巩固和拓展。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新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高中化学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2008(6).[2]郭进杰.论高中化学的教学反思[J].教苑荟萃,2009(18).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学
邮政编码:215155
7.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心得 篇七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和学生观的转变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实施者和研究者, 因而我努力转变观念, 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为新课改教学的实施提供先决条件, 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本人在思想上已把学生看作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性且可以教育引导的人。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 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创造力的。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面对全体学生, 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和爱心, 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动脑筋”和“活动与探究”锻炼学生的动脑、动口和动手能力, 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训练和展示自己的独特才能, 让他们能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成功和被其他人欣赏的滋味。在学习“昌盛的秦汉文化”一课时, 我让学生观看教材第八十九页的四个兵勇, 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形象, 用黄泥制作出来, 然后将学生的作品收集起来进行评奖。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加强, 同时使他们学历史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学生更愿意上历史课
传统的行为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讲授占据了大部分课堂时间, 尽管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口干舌燥, 但是学生还是心不在焉、神情漠然。学生抱怨历史课枯燥难学;教师抱怨学生顽劣难教。历史课堂教学为什么会陷入这一怪圈呢?究其根源, 原因在于传统的行为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看成学习的机器,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 而是根据已有经验, 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把课堂主角地位让给学生, 才能从根本上跳出这一怪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方法很多, 如讲历史故事、表演历史剧、编历史小论文、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 借助地图、图片、电视、多媒体等。如我在教学“远古的人类———北京人”时, 让学生表演历史课本剧“北京人的一天”;在教学“司母戊鼎”时, 我让学生用手比画它的长、宽、高, 借助课桌, 想象它的重量;遇到探究课, 我就让学生展开活动, 如“了解身边的历史”, 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主体意识被唤醒。又如, 教学《中国远古人类》一课时, 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打磨石器, 他们乐于参与, 并从实践中感受到原始人生活的艰辛, 体会也很深刻。再如, 教学《秦的统一》一课时, 学生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制作旧中国七雄拼图, 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掌握了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这样, 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大增强, 课堂教学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三、历史教师的素质更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树立以学生为主, 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 充分备好每一堂课, 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历史课堂充满激情和生机。如我在教学“萨拉热窝事件”这一历史事件时, 没有让学生充当课程的聆听者, 而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积极探究, 主动完成对意义的建构。我先让学生欣赏电影《萨拉热窝事件》片断, 然后提出三个问题:你同意普林西普的做法吗?怎样评价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你认为普林西普刺杀行为 (萨拉热窝事件)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联系吗?在我创设的历史情境中, 学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并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一部分学生认为普林西普的行为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另一部分学生认为这与“9.11事件”是性质相似的恐怖主义行为。看到学生思维这样活跃, 我马上组织了小组辩论, 通过辩论,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一方面, 通过探究、辩论, 得出了“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线”的结论, 完成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经过近一年对历史新课程标准教材的教学和反思, 我体验到一节好的历史课, 不在于教师个人滔滔不绝的讲述和眉飞色舞的表演, 而在于学生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 是否和教师一起走进特定的历史情景同喜、同悲、同忧。要达到如此境界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1. 划分活动小组, 建构合作式课堂。
如我在教学《走近创业年代的英雄》一课时, 在课前我和学生共同制定了学习的主题:“流金岁月, 寻找英雄”。学生根据学习任务, 分成五个学习小组, 通过网络、报刊、书籍、寻访老人等方式去查找资料, 然后将查找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类, 在课堂上用各种形式加以汇报, 他们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再现了焦裕禄、王进喜、雷锋等英雄人物的事迹。通过合作, 学生在课堂上既展示了自己的成果, 又通过成果共享获得了“他人的帮助”。同时, 全体同学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彰显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当然, 合作的具体方式灵活多样, 选择什么时机合作, 以什么样的方式合作, 要由具体的学习内容而定, 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合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促进学生对意义的建构, 否则只能是流于形式, 事倍而功半。
2. 营造和谐氛围, 建构情感化课堂。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呆板、抽象, 但历史是过去的现实, 是由活生生的画面构成的, 历史人物也是鲜活的, 具有一定情感的。因此,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应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 让学生与历史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和情感交流, 深刻认识到历史有着重要作用。历史课堂教学中情感的合理运用, 可以为教学活动注入催化剂, 有了它,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可以更好地步入学习的佳境。如我在教学“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时, 通过播放电影《甲午风云》片段, 再现历史情境, 使学生通过对具体的战争细节了解、感受民族英雄邓世昌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大无畏的气概。这样, 学生自然而然地与英雄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学生对于“中日甲午战争”的意义建构顺其自然地完成了, 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是很难产生的。
3. 主动参与乐于研究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他们多采用“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来学习历史知识, 结果是“背完就忘”。学生用这种方法学习历史, 不仅所学的知识质量不高, 而且记忆的牢固程度也很低, 降低了学生的兴趣, 限制了其思维的发展, 与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是背道而驰的。作为历史教师, 寻找符合研究式学习模式并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我认为适当地让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办法, 而撰写小论文恰恰属于研究性的学习方式。如在学《秦的统一》时, 我让学生编写秦始皇的小论文, 然后在班里进行评论。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不仅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研究的积极性, 课堂上形成了浓浓的学习氛围, 而且与学生平等交流, 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得到尊重, 建立起了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和谐的关系得以巩固。
五、把学生当作朋友, 尊重学生的独特性
1. 要想使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人”, 使教
师自己转变为“伴奏者”“研究者”及“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那么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就必然要把学生当作朋友式的合作关系平等对待, 教学中要用心倾听学生的观点、见解, 即使是错误的看法, 教师也要耐心倾听。教师要艺术性地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 与学生交换看法, 纠正其错误观点, 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朋友关系, 而不是传统被动式的师讲生听、师主生从的关系。也只有这样, 学生才可能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才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并向传统观念发起挑战。这样良好的师生关系就会渐渐固立, 学生也敢于发问, 敢于主动向教师质疑。在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展开的教育教学能够刺激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 正好达到了使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人”的目的。学生的心灵得以开放, 个性得以张扬, 创造力得以开发, 这也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梦寐以求的。
2. 教师在教育教学行为上, 要以尊重、理解、宽容、赞赏的态度来处理师生关系。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情感、个性特点, 尊重学生的选择、判断和意愿, 维护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严, 同时还应该学会宽容, 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多样性, 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会欣赏他人。
8.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篇八
关键词:高中历史;深入课堂;能力培养
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再到近代启蒙思想,文艺复兴结束了中世纪的黑暗,开启了资本主义文明;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的彻底解放指明了正确道路;“五四”运动以来一直在追求着人文精神的实现;新文化运动到革命战争,再到改革开放,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在挫折中不断成长。这些无不散发出历史的魅力。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强,教育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关键,我们需要更多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高中在整个教育阶段起着重要的过渡作用,作为高中教师,我们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更加艰巨的教学任务。在新的教学时期,我们要积极面对传统教学中的反思、回顾,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打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实现课程改革。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谈以下几点思考。
一、渗透课本——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强调,我们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着眼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易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实现教学手段、课堂形式的多样化。我们要善于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课堂更加生动,使学生通过高科技手段离历史更近一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教学题材播放相应的影视资料等,学生的思维不再受到限制,不再仅仅拘泥于书本上的文字,学习自然不会枯燥无味。
同时,我们也应注重科学化教学,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这对学生的拓展性思维的发展起着强有力的作用。例如,“洋务运动”这一课中,新教材有意识地留下了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的思考,在课后“结合史实,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的练习题中又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巧妙的转变,效果却迥然不同。针对这样的问题,历史教师就要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大胆地做出尝试,让学生走到教学中来,我们适当地引导,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提高思维品质。例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是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空间状态表现的特殊形式,通过历史地图的展示,可以形象直观地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的区域、位置及发展态势生动地表现出来,对学生理解教材有很好的辅助工具,是历史教学的必备品。
作为历史教学工作者,我们要清楚地了解历史地图的性质,它具有什么样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首先一幅历史地图反映了某一历史现象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状态,那么多幅历史地图则反映了该历史现象的发展变化趋势。我们在对历史地图综合分析的同时,可以涉及时间、地点、区域、方向等基本历史要素,同时也可以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的因素,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先对学生进行指导,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小组探究,由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教材和地图册中图表所包含的历史信息,进行小组讨论并总结归纳汇总。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当前学生学习的一种新方法,学生通过对不同主体的选择来确定这一阶段历史的学习。此种学习方法的推进,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同时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开拓。例如,在新课标选修课程(三)教学中,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在本課的讲述中,我们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选择课题。有的学生喜欢政治风云的变幻,那么可以从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研究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研究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研究二战中法西斯与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斗争。喜欢外交风云的,也可以研究一战后英国坚持传统的大陆均势政策、法国的欧洲安全保障体系、美国的金元外交,到二战爆发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研究战后美国的全球霸权主义政策、苏联的平起平坐、争夺世界霸权战略。或者还有的学生喜欢时事政治,那么可以分析二战后的联合国及战后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与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之间的关系等等。总之,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觉确立不同的课题,使每一位同学都有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平台,每位学生对同一事件的视角都不尽相同,在这样的情境设定中都能够得到展现,并最终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婵芳.什么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
[2]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73.
[3]赵亚夫.历史课程的有效教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迁市文昌高级中学)
9.高中数学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九
高中数学课程是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高中数学课程力求将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与课程的框架设计、内容确定以及课程实施有机结合起来。它从国际意识、时代需求、国民素质、个性发展的高度出发,是对于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是学习高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意义。
总体目标中提出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本人认为可以简单的这样表述:数学知识是“数与形以及演绎”的知识。所谓数学事实指的是能运用数学及其方法去解决的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数学活动经验则是通过数学活动逐步积累起来的。
1、基本的数学思想
基本数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符号与变换的思想”、“集全与对应的思想” 和“公理化与结构的思想”,这三者构成了数学思想的最高层次。对中小学而言,大致 可分为十个方面:即符号思想、映射思想、化归思想、分解思想、转换思想、参数思想、归纳思想、类比思想、演绎思想和模型思想。圣于这些基本思想,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渗透,从低年级开始渗透,但不必要进行理论概括。而所谓数学方法则与数学思想互为表里、密切相关,两者都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反过来又促进知识的深化及形成能力。方法,是实施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则是对应方法的精神实质和理论根据。
2、重视数学思维方法
高中数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问题性、相似性。数学思维的结构和形式: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关联系统,可分成四个方面:数学思维的内容(材料与结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维方法)以及个性品质(包括智力与非智力因互素的临控等);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
3、应用数学的意识
这个提法是以前大纲所没有的,这几年颇为流行,未见专门的说明。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大纲理念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深化。新旧教材中,都配备有所谓的应用题,有许多内容已经很陈旧,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结合实际重新编写应用题只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4、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全体细致,尽可能的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5、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高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 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10.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初探 篇十
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初探
薛小东
摘要:新课标理念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把教师的主导地位重新定位,从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要以学生为主体,在给学生留有较大的空间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地位,体现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不仅是教学内容的传授者,也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还是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
关键词:复习准备、演示实验、讲解习题、学生练习新课改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一教师行为的转化。尤其是对广大农村中小学物理教师来讲更要经过一个艰难的转化历程。农村的高中学生具有的基础较差,知识面较狭窄,反应能力较低,厌学情绪较严重等特征。主要原因就是他们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的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缺少分析和知晓。目前我们学校大多数的农村学生的家长,都是知识缺乏,大多数的家长在忙于改变自家的经济状况,不懂得或无时间顾及教育自己的子女,没有真正地懂得知识、能力的重要性。
本文依据笔者学习新课改的体会,结合自己物理教学实践对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提出下面的拙见:
一、加个问号不等于提出一个物理问题
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景,提供丰富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素材,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愿望。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如果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使无从谈起。新课标对问题的提出列出两点要求:一是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二是能从物理学的角度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也是提出问题的关键因素。牛顿正是从苹果落地得到启示而揭示了万有引力的存在。奥斯特是因为发现了通电导线周围磁针的转动而提出电流的磁效应。
根据物理课的特点,提出问题可从物理与实际生活中提问题;也可从物理与社会关系中提问题,而且问题的提出要有目的性,要避免问题过于简单和平淡而对学生缺乏挑战性,也要避免问题过高过难而使学生失去信心。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加个问号变成物理问题的许多事例,问题的提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什么价值。
二、新课改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新课标理念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把教师的主导地位重新定位,从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要以学生为主体,在给学生留有较大的空间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地位,体现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不仅是教学内容的传授者,也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还是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同时,应试教育使许多教师的思维成了定势,多数教学成了固定模式:复习准备、演示实验、讲解习题、学生练习、总结结论,等等。长期的传统的教学使许多教师形成了难以改变的思维定势,教师自己害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而把合作交流的时间自己控制着,师生互动只流于表面形式,教师只能机械地提问题,学生也只能机械地回答问题,一问一答的“活跃情景”似乎就是新课标的体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资源的提供者、设计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多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教师偶尔也让学生分组讨论,集中回答,所谓民主加集中,但问题及讨论的各个环节也都是由教师精心策划和安排的,学生也只能按部就班,如果学生的答案与教师设计的答案出现冲突,教师就会不假思索地说“错误”。教师在无形中仍然操纵着学生,扼制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热热闹闹满堂问的课堂气氛却是一种单向传递式的变形,学生迫于升学压力只能“不厌其烦”地啃下这平淡无味的知识,这与传统的授课方式没有多大差别,美其名曰实践新课标,其实质是“穿新鞋,走老路”。
三、“开放自主”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标实施以来,一些教师对教学的方式,合作的策略做了形式上的改变,处心积虑地追求组织形式的新颖和活跃。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大家,而是要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创设出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结论。新课标实施以来,特别是对开放性题目,许多教师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支持学生在现成的答案之外寻求新的尝试,无所顾忌的“迁移”和“延伸”,似乎这就是成了新课标的“特点”。例如,在讲授万有引力定律时提出问题:“苹果落地”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有什么关系?他根据斯塔克雷《牛顿传记》中的记载,牛顿与斯塔克雷有一次坐在花园中的苹果树下喝茶。由于苹果的下落引起了牛顿的思考,当时他头脑中正想着引力的问题,为什么苹果总是落向地面?为什么它不斜向运动?由此创设了牛顿看到苹果下落后的思考的投影画面让学生讨论。学生纷纷发言,许多学生都会赞扬牛顿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精神;但也有人认为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就忽然想到万有引力,这显然是错误的,教师未能及时给予纠正,应该是牛顿正在思考引力问题,而由此得到启示才是可能的。
11.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改 数学 课堂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和新课程理念在全国各地有计划地推行,数学教学百花齐放,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传统的课堂教学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遭遇到强有力的冲击。新的国家课程标准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气息,它的应运而生,为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应该如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有这样几点做法。
一、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的确,激励可以带来奋发,鼓舞可以带来成功。而“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使青少年好好学的欲望。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的教育方式都是无济于事的。”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表达出自己的个性想法,展示出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获得成功的感受,这样不仅能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他们进一步学好数学的欲望,还能帮助他们逐渐塑造出自信的人格魅力。
二、重视情境创设,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教师应结合具体数学内容,尽量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的模式展开。要创设这种模式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教师就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有效地带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增强人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就要合理地、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把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展示出来,使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从而使学生主动构建数学模型,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所学数学知识。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最终还要回到生活。“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基本要求,新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再现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
三、给学生搭建一个情感交流的平台
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纽带,有了它,学生与教师才会在教学中产生共鸣,使得课堂氛围进入最佳境界。当学生在学习当中处于愉快、松弛、集中的心理状态时,则学习的效率也就可想而知,正如保加利亚心理学、医学博士罗扎诺夫《暗示教学思想》的一个原则,愉快——记忆深,松弛——记忆快。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奥秘”是教师热爱学生,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情感是人类智慧的基础,是学生发展智慧的起点。教师要善于借助这个切入点,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极大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
四、给学生搭建一个创新的平台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具有创新的思维模式,不仅可以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传统,摆脱旧有的联系,克服心理定势,跳出“常识”的框架,还可以前所未有的新视角去观察、分析事物,寻求不同的、特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出新的创意!那么又是什么妨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呢?——过分依赖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因为过分依赖,所以就会养成用一种思维去思考问题的习惯,久而久之造成思维定势,渐渐的,思维变得僵化。要改变这种状态,就必须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改变一下设想,调整一下进入角度,这样,解决问题的思路将不期而至。如有一家公司招聘管理人员,给每位应聘者发了一根米尺,要求测出这幢20层大楼的高度。应聘者有的利用几何知识进行繁琐地计算;有的爬到楼顶用绳子系上米尺测量……然而,有一位应聘者来到大楼管理处询问,得到了正确答案,由此入选了。其实,仅用一根米尺是不可能量出大楼的准确高度的,测试应聘者的应变能力乃是“米尺面试”的目的所在,因为随机应变是一个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也就是说他是用了一种创新的思维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才得到了与众不同的结果。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群体协作精神,集思广益,激励群体的集体智慧,开发更多思路。
五、给学生搭建一个合作、竞争的平台
青少年大多比较好强,为他们在学习中搭建一个合作、竞争平台,是个不错的想法。所以在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些小型的小组竞赛,让他们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高三(20)班整体学生集体荣誉感较强,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我经常在练习环节变自由练习为比赛练习,可以是小组比赛,也可以是男女生比赛,还可以是同桌间比赛,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参与,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由单纯的听课变为师生共学,把学生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
12.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篇十二
一、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现状
( 一) 教师受传统教学方式和思想的制约
新课改背景下使传统的教学模式起到了颠覆性的变化, 从课程的目标、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教学的方式等多个方面都提出了全新的理念, 而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和引导者, 因长期以来受着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 没有针对新课程的内容及时的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 所以很多教师的讲课方式并没有改变, 仍然使学生被动的学习和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 实际上并没有实现新课改的目的。
( 二) 教学模式单一化
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以课本的知识为讲课的主要方式, 教学模式单一并且固定, 就导致学生被动的对教师所讲的内容进行理解和接受, 从而使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普及, 多媒体被广泛的应用到课堂的教学中, 是美术鉴赏不再是一门完全依靠课本的枯燥课堂, 但是现阶段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依然存在的问题是大部分的教师只是将书本中的知识扩大, 并没有将多媒体中的声音等引入到课堂中, 教学依旧是一个静态的过程。
( 三) 教学过程中课程设置不合理, 教学中存在着误区
首先, 在现在的美术教学课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缺乏多样性和综合性, 受传统的教学思想的影响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 其次, 美术鉴赏教学中还过于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养, 同时缺乏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最后, 现阶段的美术鉴赏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就使得学生的很难以理解, 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对策
( 一) 因材施教
现阶段我国的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中对美术的知识不够重视, 就使得学生的美术知识的和水平都比较低。例如, 在美术鉴赏课堂中列出非常著名的画作, 达芬奇的 《蒙娜丽莎》 和梵高的 《向日葵》, 有的学生能够准确的说出作者和作品的一些内容, 但是有的学生甚至连作者都不知道是谁, 学生对于美术方面的了解残次不齐, 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从而对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进行一个全面的提升。
( 二) 改变传统课堂结构
传统的课堂结构就是由教师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和巩固, 学生对老师讲解的内容进性理解和吸收, 课堂气氛十分枯燥, 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也十分低, 课堂的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的。在应试教育中也许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 但作为以鉴赏为主的美术课, 就显得过于古板。应该通过让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 进行对不懂问题的提问, 并针对在美术作品中发生的问题进行提问, 教师对于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对美术鉴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三) 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美术鉴赏的基本能力使有艺术修养、文化知识、理论水平和生活经验者几个部分组成的, 教师要在教学中对这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和锻炼, 有助于对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美术鉴赏课上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动手的方式进行, 老师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明白自身对鉴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从而更加加深学生对于美术鉴赏的理解, 从而更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 四) 对美术作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理解
美术鉴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和记忆, 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所学习的知识,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对作品进行一个整体的体验和感受并进行联想、比较、分析和判断。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的对书本知识的那一讲解为主, 学生经常会感到枯燥和无聊, 从而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 而在新课改下进行美术鉴赏的教学鼓励学生对文字进行描述, 并通过表演等多种方式对美术作品进行理解和感受, 从而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对作品进行理解。
例如在对玉器进行鉴赏时, 首先给同学讲一个完璧归赵的故事,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对青铜器进行鉴赏时, 对学生将关于楚王问鼎的故事, 在 《盗墓笔记》小说中, 也涉及了许多青铜器的故事, 对学生讲一些可以涉及到课程内容的故事, 因为学生对小说比较了解, 更加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结: 综上作述, 高中的美术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提升对美术鉴赏的能力。现阶段美术鉴赏课堂中还存在着很多的缺点和不足之处, 教师在对学生因材施教的基础上, 改变课堂上仅仅以老师和书本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 不断的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通过让学生对美术作品鉴赏, 采取多种的方式让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理解, 从而在不断的改进教学的过程中, 最终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高中美术鉴赏就是培养学生的欣赏和判断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提高学生的审美思想, 高中时期对于学生的鉴赏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 对以后学生的鉴赏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从现阶段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现状出发, 深入分析了现在高中美术教学, 从而提出了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美术鉴赏
参考文献
[1]张辉.浅谈新课程下高中美术鉴赏的创新教学[J].北方文学 (下半月) , 2010, (08) :50-51.
13.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心得 篇十三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当前高中数学提出更高要求,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进行彻底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的变化,要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分析新课改教学理念,坚持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数学 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是高中数学教学主阵地,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方式,如何转换课堂教学方式,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许多教师不能准确把握新课改教学理念,甚至对新课改倡导的教学方式置之不理,课堂教学仍旧达不到意向的结果。因此,教师要在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在教学方式上有所突破,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订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贯彻新课标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笔者结合在教学中的经验,谈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转变课堂角色,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优势对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以教师主导优势的体现实现的,教师的激励作用和组织引导是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的前提和保障,因此,教师角色的转换是学生主体优势得以发挥的关键。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再加上数学学科本身的枯燥性和难懂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在教学中独霸课堂,学生只能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优势,使学生主体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促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需要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引领下不断提高课堂参与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但是在传统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限制,课堂教学难以收到较好效果。广大教师必须贯彻新课改要求,认真学习新课改教学理念,采用新课改倡导的教学方式,创设高中数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让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对数学进行思考和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如在教学指数函数单调性一课时,给学生设计一个故事情境:有一个富翁,有一天一个人找到这个富翁要和富翁填一个合同,说我每天给你10万元,而你第一天只需给我一分钱,以后每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这个富翁非常高兴地填了合同。于是我问学生,如果是你,你们会填这样的合同吗?学生刚开始都很高兴地说愿意,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合同背后的陷阱。不仅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和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对数学进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使学生逐渐提高数学探究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如教学抛物线内容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对直线和抛物线的位置关系进行探究,并对学生探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解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抛物线和直线的位置关系。这样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数学知识,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
四、建立综合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价不仅使学生发现学习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还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还要及时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学习不足,并及时更正,从而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总之,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课堂是新型课堂,需要教师认真贯彻和落实新课改教学理念,采用新课改倡导的教学方式,积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数学知识,逐渐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4.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 篇十四
(和政中学 宋晓霞)文言文一直是一个难题。文言文意味着文章是古代的、远离现代的,至少跟现代生活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那么跟中学生的关系是远隔的,是疏离的,换言之,功利性差。但文言文要考,这也是事实,并且占的比重约是基础分25%。文言文的存在不只是为了考试,还有着有传承问题、文化问题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等等。作为老师,必须去教文言文,并且要尽可能地去教好文言文,让学生能愉快地接受文言文。面对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借用新课标的契机,遵循课改所倡导的人人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遵循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浅谈一下自己在教学中的对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和想法。
一、现阶段教师讲授文言文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
文言文一直是许多教师教学的难题,大多数学生学得痛苦。在高考的重压下,语文教师极力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原则,不得已把课文支解为一个个与考点相应的知识点。印象中,老师们讲授文言文的方法多是逐字逐句地从头到尾串讲,遇到自己认为的重点或者是教参上说明的重难点,更是不厌其烦,举一反三地讲,学生不懂的地方讲,学生已懂的知识照样讲。讲授的内容,学生往往不能照单全收。“填鸭式”教学使学生懒得动脑,各种能力逐步缺失。
从学生层面看,文言文毕竟是古代的语言,和白话文的相去甚远,也使得它难免令人感觉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又不广泛,因此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学文言文无用,知道一点词句就可以了,故而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文言文的学习。在教条式的拆解和技术性的操练中,学生在麻木地听讲训练中也会日渐丧失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高中新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且教学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因此,古诗文的学习也需要与时俱进,一种基于合作互动的学习,自然成为语文教学设计的一条思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二、新课改下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一)“文”“言”并重
“文”“言”并重,是一种理念,不是教条。一篇文章要讲字、词、句等语言知识,又要传授文化常识,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写作方法等等,如果不分轻重,这肯定是不可行的。应把“文”“言”并重这种理念贯穿在整个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课文有难易,年级有高低,任务有轻重,关键是要灵活运用,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传记文字词句相对容易些,可以少花一些时间,而牵涉到的人物可能具有历史的文化的内涵,可以作一些发挥和联系。讲《鸿门宴》,文字上应该没有多少问题,其他方面教师大可以作些补充和延伸,如刘邦、项羽的性格、作风等。写景散文,字词句上的变化较多,教学时不宜过快,对有些词义的理解会有见仁见智的事。讲《滕王阁序》,仅是文字疏通上就要花不少时间,因此老师在“言”上有必要加强。高中三年,也不宜一刀切,可分成三个学段进
行,高一年级着重培养、提高释义能力,将重点放在文言文的词语、句子的准确理解上。高二年级重点放在文章的体悟和鉴赏上,高三年级则重在强化应试能力上。从现行的教材看,必修一至必修五是第一层次,多的是在语言知识上,选修《论语》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是第二、第三层次,重在文章鉴赏上、作者理解上、文化传承上,人文性体现得最为充分。
在文言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古汉语字词句的知识;又要注重文本的整体把握,赏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技法;更要强调文本之后的思想情感和古代文化的传承和熏陶。以文章为中心,结合文章语境积累文言,进而体悟文化,使文言、文章、文化融为一体,使“文”“言”不分,“文”“言”并重。
(二)积累文言知识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后,要学生深入学习,掌握一些文言知识。在最初学习的时候,教师引导同学学习文言知识的方法:注意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词义的差异、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内容。让学生心中有数,从中摸索出规律。
在讲授新课时,可四人小组为单位,据讲授过的方法布置小组成员每人一段或二段,先独立思考完成应积累的文言知识的归纳,然后小组内的成员相互对照纠正。全班交流时采取竞赛的方式,让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展示小组的成果。说得不够或不完整的,其它小组补充。
开始学生会找得较少,错漏也会较多。但我不急于批评,而是肯定他们的成果,并进行表扬,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这样,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的能力得到培养,也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竞争、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加强,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掌握通假字、实词意义、虚词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达成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我们用文言文来教学,教材是例子。《师说》、《过秦论》等都是经典,学生学了这些文章,能有举一反三的功效。一篇《赤壁赋》可以引起学生大讨论,对“主客对话”可以作不同的解读。“主客对话”是虚拟的,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也可以说是实有的,“客”是道士,是杨世昌,说“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自然是最符合他的身份与性格。
(三)积累成语典故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典故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成语典故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对成语典故的了解和积累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学生的文化素养。《礼记》中的“教学相长”、“玉不琢,不成器”;《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五十步笑百步”;《史记》的“毛遂自荐”、“运筹帷幄”、“青云直上”;《劝学》中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对于成语,要理解其意思,学以致用。
在古文中还有许多典故:《察今》中的“循表夜涉”、“刻舟求剑”;《赤壁赋》中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陈情表》中的“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促织》中的“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等。对于典故,不但要让学生了解其出处,还要理解其含义,使学生在日常的写作中学会运用典故,提高文采,丰富内涵。
(四)从诵读中感知文言文的魅力
古人在学习方法上早就总结出一条有效的学习途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一种最生动、最鲜活的教学方式。在诵读中可积累语言知识,可培养语感,可陶冶情操。我们经常听到的声音是结结巴巴、破句连连,没有美感的机械性的读书。只要真正走进文本,与人物同呼吸,与经典相融合,我们才会读出个体读到的体悟。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达到忘我之境界。从根本上激发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乐趣。古文经过教师的讲解启发后,学生理解感染了,就会认为读或背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让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自然地理解,而不是一股脑儿地将知识塞给学生,这样交给学生的是活的知识,是自己悟到的知识,“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让学生在诵读中加以品味,对古诗文的诵读“意犹未尽”,,产生好感,他们才会愿意接触,包括在课外。读的最高境界是熟读成诵,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能使文言文的精髓融入学生的血脉中。
(五)学会质疑
《论语》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对事物要有一种怀疑精神。这样,做学问才能去伪存真,社会才会进步,充满活力。质疑时要有的放矢,广开言路,让学生能大胆地交流。此时,教师扮演好组织,裁判员和学习者的角色。平常老师是讲授者,学生是学习者。老师往往挖空心思设计很多问题来启示学生,以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但效果并不好,学生提问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现在位置换了,是学生提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来“考”教师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开发。另外,学生在讨论的时候,老师也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比以前老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教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许多人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不会怀疑那个白首、醉熏熏的欧阳修与人们喝酒、游山玩水就是与民同乐。简单从欧阳修与民游游山、玩玩水、喝喝酒、摆摆宴得出的主题“与民同乐”,显然是与孟子“与民同乐”的本意是相悖的,是与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背道而行的,也是对作者的一种误解。他为徐州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与滁人游山玩水,是滁民因为“休养生息”而“喜与予游”的内心喜悦,毫无粉饰做作,更没有高高在上的赏赐与矫情,是发自百姓与欧阳修内心的自愿与自觉,体现的是官民之间社会之间的和谐与人性。这才是《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与民同乐”的真正意义。所以,通过质疑,培养了学生的怀疑精神,训练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5.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篇十五
一、注重巩固基础知识
想要教好高中化学, 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积累自身的基础知识, 要对高中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培养, 使其越来越扎实, 而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也就成为了教师以后进一步教学高中化学其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我们想要鼓励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学习, 但是有些学生根本不能明确化学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这个时候就算化学老师讲课再精彩, 学生都像是在听天书, 并不能够明白老师讲授的内容。所以, 教师必须要在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加以巩固, 使学生能够张口就来。
在高中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 还要鼓励学生来理解并掌握化学相关的基本概念, 比如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等等概念, 引导学生能够对化学概念中的每一个词以及关键字进行准确理解, 要使高中学生明确化学中的基本概念有其自身准确性以及严密性, 不能够随意对其进行删除和更改, 要明确高中化学中的概念以及涵义之间相互的联系, 对基本原理实质进行透析, 与此同时, 引导学生对重要定律进行理解, 明确定律推论的内容, 这些措施都可以强化学生化学计算能力, 进而使其达到一种熟能生巧的境界。
二、要不断实践
很多学生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都有一些感触, 他们认为高中化学一直都是一门高深、晦涩、抽象的学科, 他们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化学学习以后并不能将化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进行紧密联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新课改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要求学生必须要从化学的角度来对生活进行讨论。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化学的教科书也采用了章节的形式, 各个章节都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体现出了融合, 并且突出了从化学走向社会以及从生活走进化学的新课程理念。所以, 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必须要在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学生身边所熟知的物质着手, 这样能够有效激发高中学生对于化学学习十分浓厚的兴趣, 并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比如说, 学生在旅游的过程中看到了溶洞, 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自己所见到的溶洞形成过程与化学知识有哪些衔接, 并且要把这些问题带回到高中化学课堂中来。
三、完善提问
提问是课堂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更是教师和学生交流以及互动最为主要的方式方法。但是, 每一个学科提问的方式都不同, 教师怎样才能够提出实质性的问题,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这已经成为了一门学问。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怎样对课堂问题进行有效设置, 这对于高中化学的教育教学效果十分重要。如果教师在每一节化学课堂上都能够精心设计问题, 那么, 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更能将高中化学课堂的氛围有效调动起来, 从本质上提升高中化学的教育教学效率。因此, 高中化学课堂问题的设置至关重要, 任何一个好的化学问题, 都是一节好的高中化学课堂的开始, 会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们实施教育教学的本质不仅仅为了使学生掌握课本上面的知识, 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原因就在于书本知识仅仅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载体, 如果学生没有很强的学习能力, 那么, 在走上社会以后很难学习到新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方保中.乍看异常, 其实寻常——例谈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异常”的成因及反思[J].课程教育研究, 2012 (6) .
[2]郑喜焕.浅析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J].新教师教学, 2012 (14) .
[3]邵建程.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 (13) .
[4]吴春相.多媒体教学技术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研究, 2012 (17) .
【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心得】推荐阅读:
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初探08-24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09-07
浅谈对高中数学新课改的心得体会08-03
高中数学新课改论文11-17
高中教师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08-20
高中新课改政治教学论文08-03
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探析06-28
浅谈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化学教学09-16
对高中数学新课改的实践思考的论文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