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与世界历史(精选8篇)
1.地理环境与世界历史 篇一
世界远程教育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
远程教育的分代
远程教育起源的两种不同的观点:
远程教育起源于英国;(丁兴富)
远程教育起源于中国(谢新观)。
1.远程教育起源于古时代中国的有关论述在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
都存在以“教”、“学”,“师”、“生”异地为主要特征的远程现象。
中国古代的远程教育现象是一种古老的初始型的远程社会教育现象,同近代、现代远程教育的特征不尽相同。
2.远程教育起源于西方工业社会的有关论述
近代国外远程教育主要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
1840年英国伊萨克·皮特曼首先应用函授方式教授速记。随后,各类私立函
授学校和学院纷纷设立各种职业技术培训课程。
原因:对人才的需求,传统大学面临压力,技术的发展
2.远程教育起源于西方工业社会的有关论述
大学层次远程教育的起源(19世纪中叶)
英国的新大学运动
1849年伦敦大学首创校外学位制
采用自学、函授、业余夜校等方式发展校外高等教育的范例
美国的大学推广运动
1862年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和一批授地大学的创建
一种采用学分制的非住宿的业余教学的大学
远程教育的早期发展
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函授教学观点被许多国家接受
美国伊里诺以斯州立大学(1874)、芝加哥大学(1891)
南非好望角大学(1873)
新西兰大学(1880)
澳大利亚女王大学(1909)
前苏联1926年11所函授大学和学院
二战后很多东欧国家额举办了类似的大学层次远程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1952),东北师范大学(1953)
3.产生两种不同观点的原因
两种观点的分歧:
古代的一些教育现象是否是远程教育现象。
新的问题:
什么是远程教育?
两类专家的远程教育定义所谓远程教育就是为了解决师生双方由于物理上的距离
而导致的、表现在时空两个维度上的教与学行为间的分离而采取的、重新整合教学行为的一种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将具有实践上的和理论上的不同表现形式(谢新观,2001)。
学校远程教育是对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相对分离,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助学为辅,教与学的行为通过各种教育技术和媒体资源实现联系、交互和整合的各类学校或社
会机构组织的教育的总称(丁兴富,2002)。
4.广义的远程教育和狭义的远程教育
两个远程教育定义中存在的分歧:
是否应该将学校和教育机构作为远程教育的本质属性?
引出问题:
学校和教育机构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吗?
引出对教育内涵的两种认识:
狭义的教育和广义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和广义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或其他社会机构组织的教育,是教育组织
者依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将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广泛地存在于各种社会经济生活、文化活动和人际交流中(包括学习者
自主组织、设计、实施的自我教育);
对教育的两种理解造成对远程教育的两种定义:
广义的远程教育定义;
狭义的远程教育定义。
广义的远程教育和狭义的远程教育
广义的远程教育:远程教育就是为了解决师生双方由于物理上的距离而导致的、表
现在时空两个维度上的教与学行为间的分离而采取的、重新整合教学行为的一种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将具有实践上的和理论上的不同表现形式(谢新观,2001);
狭义的远程教育:学校远程教育是对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相对分离,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助学为辅,教与学的行为通过各种教育技术和媒体资源实现联系、交互和整合的各类学校或社会机构组织的教育的总称(丁兴富,2002)。
世界远程教育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中国远程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远程教育的分代
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
形式化阅读活动(25分钟)
请阅读教材P22-26页,将你阅读的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用图形表示出来,标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事件或时期,并阐述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事件或时期。
我国远程教育可分为4个主要历史时期:
萌芽和准备期;(解放前)
创建、起步和中断期;(1949-文化大革命)
恢复、繁荣和调整期;(1978-90年代中期)
战略革新和起飞期。(90年代后期到现在)
1.萌芽和准备期
从20世纪初期到40年代末期,是我国远程教育的萌芽和准备期:
1914年我国最早的函授学校成立;
1936年旧中国政府教育部成立电影教育委员会;
1937年成立播音教育委员会;
1940年成立电化教育委员会。
2.创建、起步和中断期
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末是我国远程教育的创建、起步和中断期:
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文化大革命前)是我国远程教育的创建和
起步时期,我国第一代和第二代大学层次的远程教育均建于这一时期。
20世纪60年代中至20世纪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期间),是我国远程
教育的中断期
3.恢复、繁荣和调整期
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我国远程教育的恢复、繁荣和调整时
期。这其中经历了:
高等函授教育的重建和繁荣;
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建立及其快速发展;
我国远程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的繁荣;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相对平稳的发展和调整时期;
广播电视教育和卫星电视教育的继续发展;
对广播电视大学高等专科教育的控制和调整;
进一步明确广播电视大学的定位和作用。
4.战略革新和起飞期
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是中国远程教育的战略革新和起飞的开始时期。
推进中国远程教育战略革新和起飞的主要因素:
国际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国内教育领域的普遍呼吁。
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由来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主要任务
高等学校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主要进展
1.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由来
在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首次出现在教育部1998年12月24日制定、国务院1999年1月13日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公文中。
六、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2.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主要任务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高速主干网和中高速地区网建设;
中国教育电视台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的建设;
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
全国远程教育资源库建设; 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 现代远程教育关键技术与支撑服务系统建设; 现代远程教育标准化建设;
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
3.高等学校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主要进展
高等学校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主要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规模;
② 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办学类型;
③ 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办学层次;
④ 现代远程教育试点专业队伍;
⑤ 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校外学习中心
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规模
1999年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等四所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截止2002年
底,教育部已批准了67所高等学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
招生人数呈快速、超常规态势增长。四年来,试点高校累计招生137.3万人,其中
62所试点普通高校招生50.7万人(4所试点院校尚未招生),试点普通高校均招生8177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招生86.6万人。
现代远程教育的学生分布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学生人数最多的5个省级行政
区为:福建、广东、浙江、北京、山东。
学生主要是在职人员,在职学习人数占总人数的 85.9%。
远程教育试点办学类型
在类型上,68所试点高校中以综合类和理工类为主。
目前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开设的专业已覆盖工学、管理学、医学、文学、理学、农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哲学等10大学科门类,共140种专业。前5种热门专业是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会计学、汉语言文学等。
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办学层次
试点高校主要招生类型是学历教育,占学生总数的97.8%。
电大主要招收成人高起专和成人专升本,分别占电大学生总数的57.4%和42.6%; 其它62所普通高校招生的层次主要包括高起本、成人高起本、高起专、成人高起
专、专升本、成人专升本、硕士研究生等
61%的试点高校招收高起本层次学生,53%的试点高校招收成人专升本层次学生,50%的试点高校招收专升本层次学生,5所试点高校开设了研究生层次的课程。现代远程教育试点专业队伍
从事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教职工共95525人,其中电大系统参与试点工作的教
职工共11710人,普通高校参与试点工作的教职工共83815人;
试点高校本部的教职工共11563人,占教职工总数的12%, 校外学习中心教职工共
83962人,占教职工总数的88%
校外学习中心
截止到2002年底,67所试点高校自己设立的学习中心共2012个,其中,中央电大
44个,66所试点普通高校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均自己设立了校外学习中心1968个
这些校外学习中心主要设立在普通高校、成人高校、电大和民办高校,占总数的54.4%;设在中等专业学校和各类培训中心等其他教育单位的学习中心占41.9%;设在非教育机构的占3.7%。
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学校的批准情况
1999年,北大、浙大等5所高校
2000年,人大、北师大等27所大学
2001年,华东师大、厦大等14所高校
2002年,华南师大、南大等21所高校
2004年,东北师大随教师联网,有条件的进入试点
3.高等学校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主要进展
⑥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媒体传播教学模式和学习支持模式; 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中的资源建设;
⑧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学习组织形式;
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投入和产业办学模式。
世界远程教育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中国远程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远程教育的分代
远程教育的主要发展阶段
划分远程教育发展阶段的主要依据:
媒体
国际上关于远程教育发展阶段的理论的两个主要流派:
三代信息技术和三代远程教育;
五代信息技术和五代远程教育。
1三代信息技术和三代远程教育
三代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分类:
广义的信息技术:可以用来存储、处理、传播、接收和呈现各类信
息的技术。
狭义的信息技术专指电子信息通信技术(ICT),简称信息技术(IT)。
1三代信息技术和三代远程教育
2.地理环境与世界历史 篇二
关键词:世界历史,全球化
一、“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观点
1.“世界历史”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过程。
在马克思看来, “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是生产力自身运动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分工的发展, 分工又引起商品交换的扩大和民族、国家交往的频繁, 进而打破了民族、地域的界限。商品交换扩展到世界范围形成了世界市场, 使各个国家、民族联为一体, 历史也就愈来愈成为“世界历史”。
2.“世界历史”又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成的过程, 标志着新的文明形态的创立。
由于生产与消费的全球化, 一切古老固定的关系和观念都被瓦解了, 文化打破了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所以, “世界历史”不仅仅指经济的世界化, 还包括精神的世界化, 它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 标志着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
3.“世界历史”更主要的是人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历史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现实的人, 人的解放程度与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是一致的。马克思认为, 只有以生产力普遍发展为基础的普遍交往, 才能使人们摆脱民族和地域局限, 才能获得全球性的全面生产能力。所以, 全球化的发展必定是人的发展过程。
4. 资产阶级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 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但是, 要实现和完成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必须依靠无产阶级实现共产主义。因为, 只有共产主义才能使生产力获得迅速而巨大的发展, 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要;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消灭私有制, 消灭剥削和压迫, 使人类真正摆脱自然和社会的束缚, 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在保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 使交往更加密切和普遍, 使历史真正成为“世界历史”。
二、全球化与“世界历史”的关系
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的关系问题, 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 全球化不等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
他们认为, 全球化概念本身就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 全球化是新自由主义推行的全球主义这种意识形态;第二, 全球化是由于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把全球化当作全球主义来理解, 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利益和价值表述, 其目的是通过利用强大的物质力量和先进的科学技术, 最终确立“欧洲中心论”, 将自己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转换成“中心”与“边缘”的关系, 建立资本主义“一体化”的世界, 从而保证自己永恒的优越性。事实上, 这种“中心”论是违背历史事实的。马克思认为, 世界经济尤其是世界贸易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而世界贸易的中心是不断转移的。
把全球化当作有机整体来理解, 主要来源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价值。整体的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和结果, 表现为“一个总的合力”。马克思认为, 每个民族和国家在对这个合力有所贡献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合力的反作用, 而这个反作用是有利于每个民族和国家的。只有把全球化当作“一个有机整体”和一个动态的过程来理解, 才符合历史事实。
但全球化不同于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历史”, 主要原因是:首先, 资本主义所主导的时代不存在“世界历史”。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 “随着现存社会制度被共产主义革命所推翻倒, 以及随着私有制遭到与这一革命有同等意义的消灭, 也将被消灭。同时, 每一个单独的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也就是说, 人的解放程度与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是一致的, 只有彻底消灭私有制, 个人真正得到解放, 历史才会完全转变为真正的世界历史。其次, “世界历史”存在于未来的共产主义时期。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写道, 只有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取得完全胜利以后, 人类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 “世界历史”才能真正形成。
2. 全球化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是片段与过程的关系。
全球化不是“世界历史”, 因为资本主义主导着全球化, 所以全球化更不是“世界历史”形成的新阶段。当今, 全球化只是形成“世界历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世界历史”要想真正得到实现, 就必须使民族史和地域史不断向世界历史转变, 消灭私有制, 推翻资本主义的主导地位, 用“世界历史”来代替全球化, 只有这样“世界历史”才能真正形成。
3. 全球化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的新阶段。
之所以说是“新阶段”主要体现在:首先, 大批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出现, 限制了资本主义国家对他们的掠夺。由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激化和半殖民地、殖民地民族的斗争, 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不断涌现, 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 所以当今资本主义所主导的全球化面对的大多数是取得独立的民族国家。这就要求资本主义国家必须改变调和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手段, 通过国际游戏规则对其他国家进行隐蔽的掠夺。国际游戏规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本主义国家对其他民族、国家的掠夺。其次, 资产阶级调和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方式由过去扩大销售市场转变为科技上的竞争, 由掠夺战争转变为隐蔽的产品竞争, 最终为科技上的竞争。最后, 社会主义国家为资产阶级缓和其内在矛盾提供新的方法。资产阶级不可能完全解决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但社会主义却可以通过自身的不断完善来解决遇到的问题。以上三点给现代的全球化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 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7卷, 人民出版社, 1972年
3.世界遗产与高职历史教育 篇三
关键词: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教育;旅游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4-027-02
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有的财富,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世界162个缔约国中,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列第三位,这是中国古老历史文化的魅力所在。1985年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现已有37处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校项目联系发起了名为“年轻人参与世界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区域性世界遗产保护项目,在很多国家成立世界遗产学校项目联系示范学校。从国家层面看,通过“世遗教育”可让我们的年轻人深入了解世界遗产的内涵、价值和保护意识,不仅能感受人类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还会对人类的历史文化知识有所了解。在学生探寻这些历史文化的过程中,特别是对本土文化遗产的了解中,会对先人的伟大成就及聪明才智有深刻的感悟,从而激发强烈的爱国热诚和历史责任感。
从本校的具体情况看,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通过专题讲座、组织参观、导游讲解等方式接触世界遗产,既有利于其今后专业的发展,同时又能将书本的知识与此相结合,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对历史课的兴趣。开设专门课程即可以普及遗产保护的相关知识,又能结合学生的专业发展需要,提高历史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十分必要,让学生透过世界遗产,穿越时空隧道,领悟古人的睿智,感受自然神奇,让世界遗产世代相传,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历史教学有其独特的教学功能,在世界遗产的专项课程中,历史学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世界遗产中有丰富的营养值得我们去利用和汲取。首先民族精神的教育是保护世界遗产的重要价值所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 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以南京地区世界遗产保护为例,讲到明孝陵时选用了世遗评选委员会对明清皇陵的评价,明孝陵“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她凝聚了当时政治家、艺术家,建筑师们的才智,构成了一项创造性的皇家陵寝工程的伟大杰作,做到了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彼此呼应、溶为一体,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时在孝陵的选址、设计、施工、使用和历代管理中,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典章制度、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重大礼仪活动等诸多方面。明孝陵还曾为明清皇帝,以及孙中山等政治家拜谒、凭吊的重要场所,反映出一种中国的礼仪精神,也是一份珍贵的东方文化遗产。在价值观层面给学生整体的感受,一种民族自豪感和对古代文明的向往的情绪始终笼罩着学生,支撑着后续知识的学习。
其次,选用贴近学生知识结构的相关内容,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让学生领略世界遗产的绚烂丰彩。笔者面对的主要是5年制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平时选用的主要是高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作为普及知识的主要依据,历史课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及今后专业的发展。结合学生特点,我按政治、经济、文化体例来编制教学内容,如:一、陵寝制度中的专制主义特征;二、遗物、遗存与古代灿烂的手工业;三、陵寝背后的文化因素;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反思等相关专题。如第一部分中,强调明孝陵的墓葬制度是中国古代“礼制”的典型体现,它有着“前朝后寝”和前后三进院落的陵寝制,突出的是皇权和政治。明代统治者对陵址的选择和营建是非常慎重和严格的。《大明会典》中规定“陵寝及各王府安葬,选择吉地奏用。其差委管生各有次第,不许紊乱。”明孝陵从开始筹划时就按照“居中为尊”、“皇权至上”、“尊卑有别”、“统绪嗣承有序”的要求建设。在陵寝布局方面,尤其介绍了皇陵中的“下马坊”,这是皇帝威严的表现,位于孝陵的入口,洪武26年,朝廷下令:“车马过陵及守陵官民入陵者,百步外下马,违者以大不敬论。”另外,过下马坊,沿着神道向陵墓纵深行进,还要绕过陵园红墙和陵宫红墙。两道红墙将陵区隔成内、中、外三片,并互为表里,层层相扣,在强化了陵宫建筑的纵深感、神秘感和安全要求的同时,也强化了礼仪上的要求。通过典型的事例的讲述,学生从具体的事和物出发,将课本中曾经学过的专制主义制度与现实联系在一起,并辅以图片、影像等资料,此时的知识不再是抽象的文字,它开始自己说话,学生增强了直观的感受和学习上的兴趣。陵寝文化中相关的事例太多,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主题的需要,选择教学内容,但无论怎样,尽可能做到知识与现实相结合、兴趣与理论相结合、学生需要与今后社会中的承担的角色相结合。
再次,对陵寝文化或其他古代成就,在教学中也不能一味的赞叹,或只单纯的认为他们是后人的摇钱树,我们要教会学生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历史。在明孝陵的课程介绍中,我们特意设置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反思这一专题:一方面,介绍国际上通行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和方法,注重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价值,同时对其经济价值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从现代人的眼光去认识历史,在繁杂的历史面前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思考。如讲到明孝陵的陪葬中,特意提到了朱元璋重新启用了活人殉葬的制度,這是我国古代一项野蛮的制度,秦汉以后,这种风气有所收敛。而朱元璋死后,据记载以40名嫔妃殉葬。《万历野获编》中有“帝后以下附葬者,妃嫔共四十人”。这与秦始皇以不生子女的宫人殉葬相比,朱元璋的做法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可再次引导学生,造成这样后果的原因,如有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有野蛮制度的残留,有朱元璋本人的残暴,更多是专制主义制度的阴影。其实在专制主义背景下,皇权至上的理念造就了气势恢弘、灿烂文明的陵寝文化,但同时也让人民付出的惨痛的代价。这些辉煌的背后是皇帝对国家的掠夺、对百姓的残害、对自然的破坏,我们在惊叹古人巧夺天工的技艺时,也要认清事物的本质。
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问题也值得我们去深思,尤其我们的学生今后要走上旅游行业,如何倡导一个“绿色”的旅游环境,合理开发古代资源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此时不尽想起了一个例子,以平遥古城为例,在未开发之前,每年到此游览的人数为10万人,而申遗成功后,旅游人数呈数10倍的增加,在给当地带来大量旅游经济的同时,也给这个宁静的小城带来巨大的住宿、餐饮、环境等各种压力,有些旅游资源由于过度接待而出现损坏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在今天,我们的教学中,面对的无论是今后旅游行业的从业者、还是普通公民,我们都有义务告知孩子们,那些灿烂的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财富,我们应尽力保护好她们,要世世代代的延续下去,在现实的反思中更好的树立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我想这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北京:光明日 报,2002-11-18(A3).
4.地理环境与世界历史 篇四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波斯帝国的形成与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与帝国的建立;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通过“结合当代世界地图,查一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版图包括今天的哪些主要国家”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辅助学史的能力;通过比较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扩张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罗马帝国的扩张和文化传播联系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战争影响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战争从未在人类生活中长时间地停留过,战争与文化紧密相联,一般来说,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但是它也有积极的作用:一次猛烈的战火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从而增强学生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积极维护人类和平的愿望,并能对战争的后果做出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的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二世纪古代世界的三次主要战争。
本课教学重点:“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本课教学难点:如何辩证认识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二、教法建议
1.本课导入:请学生学阅读导入框后,提问学生现代有一项重要的体育比赛就来源于希波战争,请问是什么项目?学生回答是马拉松长跑后,请一位学生讲述其来历,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感染。同时,让学生认识,在古代世界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冲突所产生的两个方面的影响。由此导入新课。
2.关于“希波战争”。(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波斯帝国的形成、扩张及希波战争的结果。有条件的可用多媒体展示《公元前6~前5世纪的波斯》图,让学生通过识图,明确波斯帝国的疆界及所包括的地区,从而得出它是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2)对于希腊为什么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教师可提供一些背景材料,由学生归纳其原因。最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认识,希波战争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是东方波斯帝国与西方希腊城邦在各自发展中的一次碰撞,也是早期东西方文明的一次重要冲突,此后,世界文明发展的格局便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之势,一直延续至今。
3.关于“亚历山大大帝东征”。(1)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马其顿国的强大、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和建立起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2)教材没有详细叙述亚历山大的东征,有条件的可用多媒体显示《亚历山大铜像》,让学生去感悟铜像本身的象征意义,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显示《亚历山大帝国疆域》图,帮助学生识记亚历山大帝国疆域的大致范围。(3)伊苏斯战役是亚历山大东侵的一次决定性战役,教材没有介绍,教师可作适当补充。(4)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是学生要重点掌握的一个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一段小字,并观看《受希腊文化影响的西亚建筑遗址》,然后和学生共同探讨,得出以下的认识:从帝国的疆域来看,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这样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就被打通了。因此,伴随着东侵的过程,客观上是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入到希腊文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教材提到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教师还可进一步补充,这时的亚历山大城成了世界文化的大都市,整个地中海地区的学者、艺人纷至沓来,竞芳斗艳,各显才华。这方面的材料教师可作适当补充,以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4.关于“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1)有条件的可用多媒体展示《罗马的扩张》图,让学生了解2世纪时罗马帝国最大规模时的疆域四至──北达不列颠及莱茵河与多瑙河流域,东至幼发拉底河,南括埃及、苏丹北部及整个北非的地中海沿岸,西濒大西洋,它的疆域大大超过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2)使学生认识,由于战争的停止和统治政策的加强,罗马帝国最初约二百年间,境内局势安定,经济繁荣。这是罗马帝国历史的“黄金时代”。至于繁荣的情况,应要求学生看教材《罗马古道》《西班牙的古代罗马时期引水桥》图和小字内容。教材最后的小字部分提到这一时期“罗马帝国与外部也有和平的交往”,“中国的丝绸在罗马深受欢迎”。教师应帮助学生回忆已在中国古代史学过的“丝绸之路”、两汉与大秦的往来有关知识,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教材后面的“自由阅读卡”有“罗马帝国与东汉帝国”的有关史料,它同样是教师可以适当引用的很好的教学资源。(3)教材安排有两句英汉对照的古代罗马的谚语,它们实际上是罗马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于加强历史学科与英语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非常有益的。教师可提问学生“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谚语的?”学生对这两句谚语的理解可以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教师都应当肯定。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能形成以下认识:“身在罗马,就做罗马人”反映出当时人们以做罗马人为荣的一种自豪的心态;“条条大路通罗马”反映出昔日罗马帝国疆域的辽阔和盛世的辉煌,等等。(4)如何认识理解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是教学的难点,教材有一句概括性的表述:“一方面,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另一方面,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这是学生必须认识并加以理解的。对此教师让学生结合亚历山大东侵影响的学习展开自由讨论,并形成以下认识:战争充满着暴力,同时客观上又传播着文化,这就是战争影响的两个基本方面。正如教材在导入框里所概括的那样:“在古代世界,充满着强国与弱国,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与碰撞。这个过程伴随着暴力、奴役和压迫,但是在客观上也导致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教材的小字部分对罗马文化的传播主要指出了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拉丁语不断向外传播,二是基督教的诞生和发展。拉丁字母是现在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基督教是现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三大宗教之一,它们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都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可以此话题和学生进行自由、平等、民主、互动性的交谈,以拓展学生这方面的知识,最重要是让学生认识到罗马文化传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三、学法指导
1.充分运用本课提供的视觉教材(地图和插图),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会从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新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图文并茂,既有书前的彩图,又有书中的各类图片。教师应该把教科书中的图片上升到视觉教材的高度去认识,不仅要注重运用这些视觉教材,而且要指导学生努力挖掘其文献价值,这对培养学生正确识读历史图片,从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2.指导学生设计《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比较表》,训练学生学会运用归类整理历史知识的方法。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结合当代世界地图,查一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版图包括今天的哪些主要国家?
答案提示:首先查一查《亚历山大帝国疆域》图和《罗马帝国》图,了解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疆域范围,然后比照当代世界地图,看看它们包括今天的哪些主要国家。
练一练
D
活动与探究
1.收集有关史料,写一篇小论文,评述罗马帝国的扩张及其影响。提示:可通过查找网上资料、音像资料和书刊资料,遵循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从“暴力征服和文化传播”两个方面加以评述。
(海口市教育局教研窒
傅元根)
参考资料
波斯帝国
在今天伊朗高原的西南部,是古代波斯人的故乡。公元前6世纪初,古代西亚强国米底统治着这一地区。公元前6世纪中期,波斯人在其首领居鲁士的率领下,发动起义。最后,波斯人打败了米底人,并在公元前550年占领了米底人的首都埃克巴塔纳,俘虏了米底国王,建立了阿黑门尼德王朝。此后,波斯人继续向外扩张,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战争,征服了包括亚美尼亚、吕底亚在内的广大地区,还控制了小亚细亚沿岸的许多希腊人城市。大概在公元前539年或538年,居鲁士的军队灭了新巴比伦王国,进入巴比伦城。居鲁士统治巴比伦后,放宽了对犹太人的统治,允许犹太人回到故乡,使他们得以重建耶路撒冷及其圣殿。这样,波斯帝国建立起来。公元前529年,居鲁士在远征中的战争中阵亡。他的儿子冈比西斯二世继位后,继续推行扩张政策,并于公元前525年征服了埃及。这时,波斯已经成为西亚和北非一带最强大的帝国。公元前522年,冈比西斯二世从埃及回伊朗途中误伤身亡。不久,其部将大流士登上王位,成为大流士一世。大流士一世统治波斯期间(前522—前486年),波斯帝国盛极一时。对内,大流士一世镇压了米底、埃及、巴比伦和亚述等地的叛乱;对外,他向西侵占了色雷斯、控制了今天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当时称赫勒斯滂),成为第一个向欧洲扩张的东方君主。当时,波斯帝国的疆域西至埃及,东括印度,南达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北到里海及黑海一带。波斯不但有强大的陆军,还有强大的舰队,拥有的舰只数量大约在600~1 000艘之间。为了维持统治,大流士一世下令修筑了通往帝国各重要地区的道路。大流士一世统治期间,波斯帝国的经济有很大发展。公元前5世纪初,大流士一世发动了对希腊的战争,这场战争旷日持久,持续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最后还是以波斯帝国的失败告终。公元前331年,大流士三世率领的军队在阿尔培拉附近的高加梅拉被亚历山大大帝打得大败,大流士三世本人虽然侥幸逃脱,但仍然在第二年被杀,阿黑门尼德家族统治的古代波斯帝国灭亡。
希波战争
公元前6世纪中期,波斯征服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当地居民在公元前500年起义反抗波斯统治。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镇压了起义之后,就准备征服希腊本土。公元前492年,大流士一世发兵进攻希腊,主力海军在路上遇到大风暴,全部覆灭,陆军遭到色雷斯人袭击,远征失败。公元前491年,大流士一世派遣使者到希腊各国索取“土和水”,也就是要求对方屈服。斯巴达和雅典不屈。第二年,波斯大军在马拉松平原登陆。米太亚得率领雅典军队约1万人前往阻击。他们采用两翼埋伏,正面佯攻,最后三面包抄的战术,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统率大军渡过赫勒斯滂(达达尼尔)海峡进入北希腊。斯巴达王李奥尼达和他所率领的300名步兵在德摩比利隘口(温泉关)英勇战死。希腊人称李奥尼达为“雄狮”,在山口建立了狮子雕像来纪念他。7月间,希腊海军在地米托克利指挥下,在萨拉米斯岛以东的海峡中大败波斯海军,取得决定性胜利。第二年,波斯陆军海军再次战败。希波战争基本上结束。这以后,希腊和波斯之间的战争时断时续,互有胜负。公元前449年,在地中海东部塞浦路斯岛以东的海上,雅典海军彻底打败了波斯海军。同一年,双方签订和约,波斯承认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独立。
亚历山大大帝和亚历山大帝国
亚历山大(前336—前323年在位),马其顿国王,腓力三世之子,自幼受过希腊文化的影响,特别爱读《荷马史诗》,崇拜《伊利亚特》中的英雄阿溪里(一译阿喀琉斯),在事业中努力加以模仿。16岁起,他就随父征战,挥师南下。18岁,他指挥马其顿军右翼,击败希腊联军。两年后继位,他以马其顿、希腊联军最高统率的身份,组织东侵。据说在远征中,他命令一切人“把世界当做自己的家乡”。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军侵入小亚细亚,第二年,败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于伊苏斯。前332年占领埃及,第二年回师亚洲,继续对波斯作战,攻占巴比伦等城市,掳获财宝无数。公元前330年,历时200多年的波斯帝国沦亡。亚历山大进军中亚细亚,遭到当地游牧部落的反抗。公元前327年进军印度,占领印度河流域,因土著居民的顽强抵抗,气候不适,士兵普遍厌战,被迫退兵。公元前326年,兵分水陆两路撤退,于前325年返回巴比伦。以巴比伦为都城,在东起印度河西至尼罗河和巴尔干半岛的领域内,建立了横跨亚、非、欧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东侵时,建立了亚历山大港,即今埃及亚历山大城。亚历山大港位于尼罗河三角洲西端,以长约1 300米的人工大堤与对面的法罗斯岛联结,从而形成东西两个优良海港,东港是商港和军港,西港是渔港。由于当时埃及对外贸易发达,因此亚历山大港不只是埃及的吞吐良港,也是地中海世界和近东地区最重要的国际转运港口。城市规模宏大,人口众多,住有希腊人、埃及人、犹太人等。商旅、学者云集于此。亚历山大港最著名的建筑是一座巨型灯塔,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亚历山大死后,他的部将为争夺地盘展开斗争,经过长期混战,帝国分裂为几个独立的王国,其中三个最大的是埃及的托勒密王国、叙利亚的塞琉古王国和希腊的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的部将托勒密在亚历山大死后在埃及建立了托勒密王朝,托勒密王朝统治时期,为了便利船只夜航,公元前3世纪初在港外的法罗斯岛上建立了一座巨型灯塔,传说塔高130多米,顶层有一个大火炉,每天夜晚点燃,烈火光芒四射,巨大的青铜镜能把火光反射到几十千米以外的海域,极其壮观。灯塔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14世纪时因地震坠毁。本课插图《亚历山大铜像》是一尊青铜塑像,大约是公元2世纪的作品。
亚历山大东征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
亚历山大建立帝国以后,希腊文化在庞大帝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因此,19世纪30年代以后,史学界通常把亚历山大东侵(公元前334年)至罗马灭掉由亚历山大的部将建立并由其后裔统治的埃及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年)这段历史称为希腊化时代,同时将这段时间在亚历山大帝国废墟上建立的国家称作希腊化国家,它们的文化称作希腊化文化。所谓的希腊化国家主要包括马其顿的安提柯王朝、埃及的托勒密王朝、西亚的塞琉古王国、小亚细亚的帕加马王国和本都王国。这些地方原来都是在亚历山大帝国的范围之内,亚历山大帝国崩溃后,由亚历山大的部将或亲属建立的政权。在希腊化时代,东部地中海、西亚和黑海地区的奴隶制得到进一步发展,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也得到广泛交流。在政治上,各国都实行了东方式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同时,有些希腊式城市又享有一定的自治权,这些城市虽然不是独立的城邦,但其自治权确实对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希腊化时代,由于奴隶的劳动,农业和手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城市也日益繁荣,内外贸易频繁,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就文化而言,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具有希腊古典文化和东方文化相结合的特点,这在文学、艺术、科学和宗教等方面都有体现。作为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中心,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拥有庞大的博物馆和图书馆,众多的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在这里探讨学术问题。特别是在科学方面,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如数学家欧几里德、科学家阿基米德、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天文学家希帕库斯等。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对后来罗马文化乃至近代欧洲文化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罗马的扩张
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人统一了意大利半岛,成为地中海强国。此后,罗马开始了长期的对外扩张历程。罗马扩张的第一个对象是当时地中海一个强国迦太基。从公元前264年到公元前146年,罗马军队同迦太基军队进行了三次战争,这就是著名的布匿战争。第一次布匿战争以公元前以迦太基失败求和结束,结果,迦太基人统治的西西里岛被割让给罗马,西西里是罗马第一个行省。此后,罗马人陆续占领了科西嘉岛、撒丁岛以及阿尔卑斯山以南的一些地方,建立了几个行省。第三次布匿战争以后,迦太基城被罗马人拆毁,迦太基统治下的广大地区成为罗马人的阿非利加省。与此同时,罗马还在向东部扩张,通过同马其顿人的三次战争,控制了希腊,然后,又派兵侵略叙利亚,控制了西亚部分地区。在西部,罗马人也侵占了许多地方,今天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很多地方都被纳入罗马的版图之内。公元前55年和公元前54年,凯撒还两次派兵侵入不列颠。公元前30年,屋大维率领的罗马军队又灭亡了埃及,把埃及并入罗马。公元前2世纪下半期,罗马已经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国,当时,罗马帝国的版图东起幼发拉底河上游,西临大西洋,南抵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北达莱茵河和多瑙河。
拉丁字母
罗马人属于拉丁族,拉丁人住在意大利半岛中西部沿海(包括罗马)的拉丁姆地区,他们的文字称为拉丁文。随着罗马的扩张,拉丁文成为帝国的官方文字,拉丁语也传到各地。罗马帝国崩溃以后,拉丁语逐渐分化为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后来,拉丁文逐渐成为死文字,但它在基督教、法律和科学领域长期留下影响。今天,许多疾病的西文名称和西药的名称都来自拉丁文。拉丁字母简单易写,其他语种如英文、德文、北欧各国和许多东欧国家的文字,以及越南拼音文字和我国的汉语拼音方案,都采用拉丁字母。
罗马的建筑
罗马人在古代希腊建筑的基础上,进行广泛创新,建立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形式。大约在公元1~3世纪,是罗马建筑的极盛时期,达到了古代西方建筑的高峰。著名的罗马圆形大剧场等许多建筑都是在这个时期建筑的。从形式上来看,古代罗马的建筑已经和现代建筑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剧场的设计,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而且逐排升起,观众进入剧场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处到达各区的座位,即使观众人数众多,也可以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台前是乐池,后面是演员的化妆室。古代罗马建筑最大的特色是利用大量的拱券结构,这些拱券结构的水平很高,能够使建筑物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罗马还在建筑中大量使用强度高、施工方便、价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从公元前1世纪起,这种混凝土不但用于建筑拱券,还用于筑墙。同时,当时罗马人的木结构技术水平也很高,能够区别桁架的拉杆和压杆,建于公元1世纪的罗马城图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达到了25米。此外,罗马人还学会了在建筑物中使用玻璃,有人考证,至迟在公元1世纪的中叶,罗马人已经在窗户上安装了有几十厘米见方的透明度很高的平板玻璃。古罗马的建筑师还发展了古代希腊建筑中常见的柱式构图,使之更有适应性,特别是创造出了柱式同券式的组合,如券柱式和连续券,既作结构,又作装饰。罗马的建筑中,有的还集中使用各种弧线组成平面,并采用拱券结构。古罗马人还在理论上对建筑这门学问进行了总结和探索,维特鲁威撰写的《建筑十书》就是古罗马建筑科学的总结。4世纪下半叶起,古罗马建筑逐渐衰落。文艺复兴以后,古罗马建筑在欧洲重新为人们认识,并成为人们学习的范例。欧洲人学习古罗马建筑的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
罗马法
罗马法大约起源于公元前7世纪前后的古代罗马王政时代,当时,罗马的法律有人民大会的法律和平民大会的法律,共和时代的末期,元老院的决议逐渐取代了王政时代的人民大会和平民大会的法律。到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执政期间(527至565年),罗马法发展到成熟阶段。共和时期,罗马法的主要代表是著名的《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54年,罗马元老院设置了法典编纂委员会,还派人到希腊考察法制。公元前451年,制定了法律十表,次年又补充了二表,构成了所谓的《十二表法》,由于这些表法当时都是由青铜铸成的,所以又称《十二铜表法》,这是古代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可惜的是铜表在公元前390年高卢人入侵罗马时被毁。罗马帝国时代,皇帝的权力扩大,立法权逐渐被皇帝掌握,法律和法令都开始采用皇帝敕令的形式颁布。这一时期的一些重要法典包括《格雷戈里安努斯法典》(大约编于公元前294年)、《海摩格尼安努斯法典》(大约编于公元324年)和《狄奥多西法典》(438年颁布)。查士丁尼统治时期,编纂了拜占廷帝国的第一部法典,这部法典在公元12世纪开始被人称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这部法典主要包括《查士丁尼法典》、《学说汇纂》和《法学阶梯》三部分,人们还把公元534年到查士丁尼逝世时的法律编纂后称为《新律》,作为法典的第四部分。罗马法明确规定了权利主体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及其相互间有关亲权、财产权的法律关系,即民事法律关系,这样,罗马法实际上也就是罗马民法。罗马民法分为“人法”和“物法”两部分,前者规定了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后者规定了各种财产权,即物权、债权和继承权。恩格斯对罗马法予以高度评价,称罗马法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部世界性法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48页,它对世界法律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很多地方的法律都沿袭了罗马法的传统。欧洲大陆上的许多国家甚至欧洲以外的日本以及中国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民法制定,都明显受到了罗马法的影响,即使是独立于罗马法之外的英国法律和英美法系,在一些法律规定方面也参照了罗马法的某些规定。
插图《安葬马拉松战役中牺牲的希腊战士坟墓遗址》
马拉松是古希腊雅典城邦的一个地名(在今希腊雅典东北),著名的希波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马拉松之战就是在这里进行的。
公元前6世纪中叶,正当雅典强盛、繁荣之际,在东方,今天的西亚一带,一个强大的波斯帝国迅速崛起,以强大的攻势向希腊诸城邦推进,波斯国王大流士开始了对希腊的3次出征。第一次没有成功,大流士又于公元前490年第二次入侵,波斯大军渡过爱琴海,突然在雅典东北马拉松村附近的河谷登陆。9月12日,只有11 000人的雅典军队奔赴马拉松,迎战有数万步兵和10 000名骑兵的波斯大军。马拉松有一三面环山的河谷,雅典军队占据了山坡,波斯军扎营在山坡下的平地上。雅典军队采取两翼埋伏、正面佯攻的战术,以少胜多,大败波斯军队。雅典的快跑能手菲迪皮茨受命回雅典报捷。尽管菲迪皮茨已在战斗中负伤,但他还是跑回雅典,告诉忐忑不安、等待消息的雅典人“我们得救了”,说罢倒地而死。为了纪念马拉松战役和菲迪皮茨,1896年在雅典举行的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设立了马拉松长跑项目,大致沿着当年菲迪皮茨的路线进行,全程为40.2千米。后来,马拉松赛跑的标准距离确定为42.195千米。本幅图画是马拉松战场今天的景色。当年杀声震天的场面已不见了,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派田园风光:庄稼地、树木、小路和一个骑牲口的人。远处的小山丘上是马拉松战役中192名雅典阵亡战士墓,高约15米。1890年曾在此发掘出192具遗骨,以及一些武器和随葬的陶瓶。
插图《斯巴达战士》
公元前8世纪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南部,拉哥尼亚地区的幼洛地斯河谷,出现了一个古希腊城邦──斯巴达。为了对付外族侵略、镇压奴隶的反抗,斯巴达人长期保持着军事民主制的尚武风气。斯巴达人力图使每一个男子都成为百折不挠、勇猛无比的战士,每一个女子都是养育优秀战士的母亲。斯巴达人生下孩子后,身体健壮的才留下来养育,体弱的则丢到山峡里去。对婴儿进行各种身体素质和胆量的训练。男孩长到7岁,就进入军校学习。在这里,主要是进行艰苦锻炼,发展体力,训练敏捷和耐劳能力,几乎不学文化课。他们常在夏日暴晒,冬日练习抗冷能力,穿粗衣,吃粗粮,甚至接受鞭笞。长到20岁时,进入军营,直到60岁才可以退伍。斯巴达战士沉默寡言,不好文饰,粗鲁,不文明。但他们体格健壮,纪律严明,刻苦耐劳,英勇善战,在战斗中能以一抵十,永不退却,直到最后一口气。他们无疑是最优秀的战士。在很长时期内,斯巴达战士无敌于希腊各城邦,使斯巴达成为希腊诸城邦盟主。本图是一位正在行进中的斯巴达战士的图画,发达的肌肉显示出他受过严格的体育训练。他戴头盔,着甲胄,拿着一个盾牌,护卫着身体。
插图《西班牙的古代罗马时期引水桥渠》
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农业生产发展很快,为了发展灌溉农业,在帝国各地修建了多处高架引水渠,插图所示的高架引水桥建于2世纪初,是西班牙的塞哥维亚城供水系统的一部分,现在仍在使用。罗马最初修建的引水渠总长约90千米,有两层或三层石拱结构。
插图《受希腊文化影响的西亚建筑遗址》
本图是位于今天叙利亚境内的帕尔米兰拉古城遗址,从图中展现的遗址局部残存的建筑来看,明显带有希腊的建筑风格,如多列柱等。
插图《罗马古道》
罗马帝国为了加强对帝国境内各地的统治,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网。这种道路当时称为驰道,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道路,它实际上是当时条件下的高速道路网。这些道路遍及亚平宁半岛和整个罗马帝国。公元2世纪时,罗马帝国境内的驰道已经达到372条,总长度大约有8万千米,其中,仅意大利境内就有2万千米。这些驰道连接了帝国境内所有重要的地点,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是名副其实的。这些道路的路面多以石块铺成,历经一两千年的风雨沧桑,许多罗马古道至今仍然在使用。在欧洲很多地方还可以见到保存非常完好的罗马古道,本课插图《罗马古道》是今天意大利境内的一段罗马古道。
本课参考书目
陈同燮编著《希腊罗马简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苏]乌特琴科、卡里斯托夫主编《古代的希腊》,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
5.地理环境与世界历史 篇五
(历史文化旅游)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2、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3、金重远主编:《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1945-2000)》,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周尚文等著:《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彭树智主编:《二十世纪中东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胡德坤等编:《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历史进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美]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9、[美]保罗•肯尼迪著:《大国的兴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10、[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1、[英]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六卷本),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12、[英]霍布斯鲍姆:《帝国的时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3、[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4、[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修订插图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5、亚历山大•季诺维也夫:《俄罗斯共产主义的悲剧》,新华出版社,2004年。
16、[美]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1-3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17、[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
18、[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三联书店,1998年。
19、[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20、[美]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世界现代史思考题
第一章大国争霸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名词解释
萨拉热窝事件施里芬计划凡尔登战役
二、论述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性质及影响。
2、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怎样形成的?
第二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名词解释:
《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鲁尔危机“道威斯计划”
《洛迦诺公约》
二、论述题
1、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
2、何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如何评价?
3、一战后,德国的赔款问题的解决及其影响。
第三章俄国十月革命与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尝试
一、名词解释:
《布列斯特和约》大清洗运动
二、问答题
1、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历史意义?
2、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第四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一、名词解释:
非暴力运动凯末尔主义
二、简答题和论述题
1、如何评价甘地和甘地主义?
2、应该怎样评价凯末尔革命?
第五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西方民主国家
一、名词解释:
“杨格计划”、柯立芝繁荣罗斯福新政
二、论述题
1、试述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2、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
第六章法西斯主义的兴起
一、名词解释:
《魏玛宪法》国会纵火案《英德海军协定》 田中奏折二·二六事件
二、论述题
1、希特勒上台的原因是什么,法西斯德国是如何扩军备战的?
2、试析日本与德国法西斯的异同。
第七章 通向战争之路
一、名词解释:
慕尼黑协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二、论述题
1、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及其后果。
2、慕尼黑会议前后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
第八章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名词解释
不列颠之战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珍珠港事件开罗会议雅尔塔会议
二、论述题:
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第九章冷战与冷战中的热战
一、名词解释
雅尔塔体系、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第一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尼克松主义
二、论述题
1、论述冷战的起源。
2、朝鲜战争的起因、概况与影响。
第十章战后主要的西方国家
一、名词解释
“公平施政”纲领、麦卡锡主义、水门事件、舒曼计划、旧金山体制
二、论述题
1、论述欧洲一体化及其影响。
2、战后日本民主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3、分析二战后日本经济起飞的主要原因。
第十一章苏联东欧的发展与变革
一、名词解释
贝利亚事件、八一九事件、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布拉格之春
二、论述题
1、苏共二十大及其评价。
2、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
3、苏联解体的原因、教训及思考。
第十二章发展中国家的成长与困难
一、名词解释
蒙巴顿方案、苏伊士运河战争
二、论述题
1、分析二战后印度民族运动的特点和印巴分治的原因。
2、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第十三章走向多极化的世界
一、名词解释
新东方政策、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二、论述题
1、中苏分歧和中苏关系恶化及其影响。
6.世界地理东亚与日本精选教案 篇六
1.掌握东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2.掌握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东亚和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五、教学方法:
读图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
六、教学过程:
1.导入:观看中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五国的图片,引出东亚的学习。
2.东亚的自然地理特征:
(1)东亚的位置和范围:
经纬度位置:75?E~145?E,20?N~50?N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临海国:中国——北京;内陆国:蒙古——乌拉巴托;半岛国:朝鲜——平壤;韩国——首尔;岛国:日本——东京。
(2)地形:
①地势西高东低,起伏大;②地形多样,多高原山地丘陵,西部内陆:多高原、山地,东部沿海:多平原、丘陵半岛,岛屿:多山地、丘陵;③海岸曲折,沿海有许多半岛和岛屿。
(3)气候:受海陆位置影响: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我国季风气候具有大陆性特征,朝鲜季风气候具有过渡性。
思考:为什么日本、韩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位置较中国偏北?
日本、韩国临海,受日本暖流影响明显,气温和降水高于中国东部,所以其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布较中国偏北。
3.东亚的人文地理特征:
(1)人口:总人口较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平原,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2)人种:黄种人为主。
(3)民族:汉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鲜族等。
(4)经济:东部沿海气候温暖湿润,平原较广,耕地也多,人口稠密,农业发达,世界水稻、茶叶、蚕丝等农产品的主要产区;交通便利、科技发达、工业发达。西部内陆高原、山地较多,气候干燥,人口稀少;草原广阔,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经济水平低。
(5)各国特点:
中国: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日本:本区现代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朝鲜半岛:农业以水稻种植业为主;朝鲜森林资源丰富;韩国经济以汽车、电子、服装为主,进出口贸易发达;
蒙古:(游牧)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7.地理环境与世界历史 篇七
任何金融体系的改变都是慢慢发生的。不存在外界说的“崩溃”或者“颠覆”。正如林毅夫在《世界金融新秩序》中所言, 从“复本位”“金本位”“金本位解体”“金本位重建”, 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再从布雷顿森林的黄叶飘散, 到“石油美元”的黯然落寞, 国际货币体系始终处于渐进的演变之中。每次演变, 都反映了市场 (主要是贸易、投资及其随之而行的资本流动) 和政治环境条件的双重演变。或者说, 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是国家间政治权力的博弈和重建国家间财富分配格局的过程, 是大国之间博弈的一种规则。尽管“与19世纪英国主导的金本位制相比, ‘二战’之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在组织结构、运行方式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其运行结果尽管保证了一定时期内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 但最终维护的是美元霸权”。一如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所言, 美国依靠强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优势, 通过建立并操控诸如十国集团黄金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各种国际会议, 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调整和改造, 以巩固自己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和美元的霸权地位。纵使霸权地位正历史性地“衰落”, 美国也绝不允许其他国家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正如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所说, 或许布雷顿森林依旧葱郁, 不过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世界货币金融秩序向来是内生于历史的, 适应历史变化, 树立并秉持强烈而清晰的前瞻意识, 以及广阔的国际视野, 是正确认知并有效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秩序改进创新的前提。世界经济大萧条不但埋葬了一切与黄金挂钩的梦想, 还敲响了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丧钟。目前, 以美元为核心地位的国际金融体系弊端重生, 造成了世界经济周期性失衡和金融危机频发, 旧的体系正在瓦解, 新的体系在逐渐探索建立之中。“我相信, 在2020年之后, 全球金融体系将需要重新启动并进入一种新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黄金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而美元则将失去作为惟一储备货币的地位, 而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则会变得更加强大。”一如欧洲知名金融家米卫凌 (Willem Middelkoop) 在《大洗牌:全球金融秩序最后角力》一书中所言, 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下, 中国不但是国际金融新秩序的规则制定者和协调者, 还是国际新金融体系变革中的重要塑造者。从历史经验来看,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就像一架环环相扣的精巧机器, 一旦某个器件“磨损”, 整个机器就将分崩离析。所以, 无论怎么强调国际货币和国际金融体系的重要性, 都毫不过分。
从布雷顿森林体系, 到“石油美元”体系, 新兴经济体都只是规则的接受者。“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在管理机构方面做了一些调整, 但对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来说, 仍旧是不够的......” (阿卜杜拉赫曼·A·哈米迪) 。或者说, 不要指望美国会主动稀释在世行的投票份额, 更不要指望有朝一日新兴经济体会在这个组织中实现与美国平起, 惟一且可行的路径便是打造新开发金融体系。如果这个体系能够兼具国际普适性, 则完全有可能成为全球金融新秩序的标杆。中国主导创立的“金砖银行”和“亚投行”不仅对国际金融领域有着显著的意义, 还在金融领域之外有着深远的影响。或者说, “金砖银行”和“亚投行”正是打破旧的、不合理的国际金融秩序的有益尝试。一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言, 倡建“金砖银行”和“亚投行”“不存在打破现有秩序的问题”, “无论是和平还是发展, 中国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受益者。”建立一个更加高效和有弹性的国际货币制度, 核心是确保货币汇率和资本流动稳定有序, 重点是调和债权国与债务国的利益冲突和矛盾, 这既是打造自由国际经济秩序的必然, 也是1944年布雷顿森林货币会议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20国集团会议的核心主题 (或重要议题) 。
8.地理环境与世界历史 篇八
五、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
至元和间,魏帅与陈许节度使刘昌裔不协,使隐娘贼其首。
“元和”是宪宗的年号。当年那位下了罪己诏,后来又忍辱负重、为魏博归附定下基业的德宗皇帝已经死了。
刘昌裔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无论是在官方的记载中,还是在《聂隐娘》的故事里,他都是以较为正面的形象出场的。田季安与刘昌裔的“不协”,与其说是纯粹的个人恩怨,倒不如说包含有强烈的反叛色彩。只是嘉诚公主向来教子有方,她如何能够容忍田季安作出这样的指令呢?
答案只有一个:刘昌裔刺杀案的发生,是在嘉诚公主去世以后的事情。《新唐书·田季安传》:
季安畏主之严,颇循礼法。及主薨,始自恣,击鞠从禽,酣嗜欲,军中事率意轻重,官属进谏皆不纳。
史书中只说嘉诚公主的去世在元和年间,没有给出具体的日子。我们翻了翻《通鉴》的相关记载,可以看到,田季安第一次出现与朝廷争锋相对的行为,是在元和四年(809)的九月。嘉诚公主的去世,大概就是在此之前。这个时候的田季安已年近三十,不再是当年那个任凭摆布的幼童了。既没有公主的约束,妻子元氏自然也少不了从旁教唆。魏博藩多年的波澜不惊之下,一股新的暗流正在缓缓涌动。
只是隐娘依然没有离开的意思。可能是上方考虑到,田季安归附朝廷多年,魏博一地的顺逆又事关重大。如果因为一点异动就放弃这枚棋子,实在说不上划算,不如静观其变。变数就在眼前,田季安转身就交代了隐娘一项新任务:刺杀刘昌裔。
隐娘辞帅之许。刘能神算,已知其来。召衙将,令来日早至城北,候一丈夫一女子,各跨白黑卫。至门,遇有鹊前噪夫,夫以弓弹之,不中,妻夺夫弹,一丸而毙鹊者。揖之云:“吾欲相见,故远相祗迎也。”
衙将受约束,遇之。隐娘夫妻曰:刘仆射果神人,不然者,何以洞吾也,愿见刘公。刘劳之。隐娘夫妻拜曰:合负仆射万死。刘曰:不然,各亲其主,人之常事。魏今与许何异,顾请留此,勿相疑也。隐娘谢曰:仆射左右无人,愿舍彼而就此,服公神明也。知魏帅之不及刘。刘问其所需,曰:每日只要钱二百文足矣。乃依所请。
故事里说刘昌裔“能神算”,算准了隐娘夫妇会在什么时候、以怎样的方式出现。我们认为,这只是一个幌子。否则二十多年后,这位神算的儿子刘纵何至于不明不白地死在陵州刺史任上?当然,刘纵的死是另外一个晦暗不明的阴谋。
刘昌裔所以对隐娘夫妇的行踪了如指掌,是因为神尼及其背后的刺客组织,本就与他存在某种单线的联系。隐娘从田季安处接过任务后,通过磨镜少年向上报告,这一报告的结果就是:刘昌裔早早地做好了准备,平静地等待这场谋杀案的到来。
我们甚至猜想,隐娘夫妇在报告完任务的同时,也得到上方的指令:以刺杀刘昌裔为借口,即刻离开魏博,前往许州,那里会有我们的人来接应。这一猜想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向来单独执行任务的隐娘,会在这一次带着除去磨镜一无所能,甚至连鸟儿都打不中的丈夫一同奔赴目的地。而无论是他们所骑的一黑一白两匹驴子,还是城门口的那一出弹弓把戏,都不过是与人相接应的暗号罢了。
与刘昌裔见面以后的情景,小说中只有简单的三个字——“刘劳之”。隐娘夫妇随即做出了一个十分激烈的反应:双双下拜,说“合负仆射万死”。第一次读到这里,我们听信了“刘仆射果神人,不然者,何以洞吾也”的说法,以为隐娘真的是佩服刘昌裔神机妙算,这才临阵投奔。
可事实却是,隐娘夫妇的确在城门口与那位衙将接上了头,只是那会儿俩人恐怕还是一头雾水:说好的自己人来接应,怎么反倒成了刘昌裔的属下。只好走一步看一步。在“刘劳之”这短短三个字的情节里,正是刘昌裔向隐娘夫妇表白了自己与刺客组织的联系。隐娘夫妇这才觉察到事情的惊险,差一点错杀同志,真可以说得上是“合负仆射万死”了。
双方相认完毕后,刘昌裔请求隐娘夫妇留在自己身边。他说了一个理由,听上去很是奇怪,叫做“魏今与许何异”。就是说,你在田季安那里做事,和在我这里做事,没有什么区别。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刘昌裔所担任的陈许节度使,又叫做忠武军节度使,在张国刚先生的分类中属于“中原防遏型”藩镇。与魏博这样的“河朔割据型”藩镇不同,这地方总体上属于“顺地”,还是比较服从朝廷管制的。作为中原防遏型藩镇之一,陈许节度使所辖地区不但能够控遏河朔、屏卫关中,还能起到沟通江淮、保障漕运的作用。隐娘留在田季安身边,固然能继续对魏博境内的敌情施行监控,要是转投刘昌裔府中,同样可以利用这一地区的地理优势开展制衡。这正是刘昌裔说“魏今与许何异”的根本原因。
事情到了这一步,田季安看来是非置刘昌裔于死地不可了。即便一刀结果了他,不过是使得局势早一天恶化而已。保护一个八分可靠的刘昌裔,比控制一个早已掩饰不住逆反心的田季安来说,胜算还是要高出许多。这也就是为什么当隐娘决定留在刘昌裔身边时,给出的理由是“仆射左右无人,愿舍彼而就此”、“知魏帅之不及刘”。我们都知道,元和年间藩镇与朝廷的斗争何等惨烈,杀一个节度使又算得了什么。如果不是那枚于阗玉的保护,刘昌裔的脑袋恐怕早就搬了家了。
刘昌裔问隐娘需要些什么,隐娘回答说,“每日只要钱二百文足矣”。和田季安“以金帛署为左右吏”相比,这个要求实在不高,刘昌裔很痛快地答应了。故事继续说:
忽不见二卫所之,刘使人寻之,不知所向。后潜收布囊中,见二纸卫,一黑一白。后月余,白刘曰:彼未知往,必使人继至。今宵请剪发,系之以红绡,送于魏帅枕前,以表不回。刘听之。至四更却返曰:送其信了,后夜必使精精儿来杀某,及贼仆射之首。此时亦万计杀之,乞不忧耳。刘豁达大度,亦无畏色。
是夜明烛,半宵之后,果有二幡子一红一白,飘飘然如相击于床四隅。良久。见一人自空而踣,身首异处。隐娘亦出曰:精精儿已毙。拽出于堂之下,以药化为水,毛发不存矣。
隐娘曰:后夜当使妙手空空儿继至。空空儿之神术,人莫能窥其用,鬼莫得蹑其踪。能从空虚之入冥,善无形而灭影。隐娘之艺,故不能造其境,此即系仆射之福耳。但以于阗玉周其颈,拥以衾,隐娘当化为蠛蠓,潜入仆射肠中听伺,其余无逃避处。刘如言。至三更,瞑目未熟。果闻项上铿然。声甚厉。隐娘自刘口中跃出。贺曰:仆射无患矣。此人如俊鹘,一搏不中,即翩然远逝,耻其不中。才逾一更,已千里矣。后视其玉,果有匕首划处,痕逾数分。自此,刘转厚礼之。
nlc202309080941
虽说靠着组织的情报接上了头,隐娘在田季安身边这么多年,刘昌裔心里难免有些提防。之前对隐娘说的“勿相疑也”,也是怕她心有顾虑、再生出什么变数来。可偏偏他们又不要钱,这就更让人放心不下了。隐娘夫妇骑的黑白卫不见了,刘昌裔“使人寻之”,正是这种不信任感的最好体现。找了大半天,回头却在布囊里发现了“二纸卫,一黑一白”。这大概是隐娘觉察出了刘昌裔的心思,想要给他一颗定心丸。
还没等这颗定心丸落肚,隐娘又告诉了刘昌裔一个可怕的消息:田季安想杀你,这事儿还没完,“必使人继至”。我们不由得奇怪,隐娘执行任务向来以迅捷见长,当年在五台山受训期间,不过是差了几个时辰,就被神尼斥责说“何太晚如是”。为什么这一次的行动,直到了一个多月的时候,田季安才反应过来、想到再派别人来呢?
我们怀疑,在到达许州后的这段时间里,隐娘曾多次返回魏博、试图说服田季安,希望他能够打消刺杀刘昌裔的念头。毕竟嘉诚公主在魏博这么多年,田季安还算是一个表现不错的盟友。无奈这一次,他竟然说什么也不答应,隐娘这才想出“剪发,系之以红绡,送于魏帅枕前”的主意。
在与《聂隐娘》一道收入《甘泽谣》的另一篇传奇中,我们看到过同样的手段。故事里被红线女送来的一个金盒吓得“惊怛绝倒”的,正是田季安的祖父田承嗣。隐娘以红绡系发,这浪漫又令人浮想联翩的场景背后,是一个赤裸裸的威胁:只要你安安分分的,咱们尚有一丝情义在;要是有什么坏心思,你的脑袋可就全在我恩私便宜了。
只是田季安既然不答应,就有他不答应的道理。靠着精精儿与空空儿的本事,不但刘昌裔的命危在旦夕,就连我们的主人公隐娘也难逃一劫。隐娘告诉刘昌裔,说“此时亦万计杀之,乞不忧耳”,是把两人的性命拴在了一根绳子上。最后费了好一番心思气力,还靠了点运气,总算对付过去。直到这时候,刘昌裔才算对隐娘彻底放下心来,自此“转厚礼之”。
故事到了这儿,看上去皆大欢喜。只是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诡异的细节,在杀死精精儿后,隐娘“拽出于堂之下,以药化为水,毛发不存矣”。这样的场景,我们都再熟悉不过了。事隔多年,千里之外的陈许节度使府中,这件令人毛骨悚然的道具又一次登场了。
由此我们认为,从隐娘夫妇报告刺杀刘昌裔命令的那一刻起,神尼及其背后的刺客组织就始终密切关注着事件的进展。无论是田季安的异动,还是刘昌裔的存亡,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有可能打破这一地区内势力多年来的脆弱平衡。在这危机时刻,神尼不得不亲自来到魏博,向这位久未谋面的弟子面授机宜。
除了可以化人毛发的恐怖药粉外,隐娘为刘昌裔准备的那块于阗玉,恐怕也与神尼的到来密切相关。于阗玉价值连城,不是寻常人家可得。《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德宗皇帝即位之初,曾经派人前往于阗国求取玉石。堂堂天子所得,也不过“圭一,珂佩五,枕一,带胯三百,簪四十”之类。到了贞元年间,于阗地区为吐蕃所攻陷,“自是安西阻绝,莫知存否”,更不用说贸易往来了。我们猜想,隐娘手上的这块大小能够“周其颈”的于阗玉,正是早年由朝廷赏赐给五台山密教僧团,又被神尼千里迢迢带到许州的。神尼的这一次运筹帷幄,既保全了刘昌裔的性命,又使得他终于对隐娘放下戒心,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我们都还记得那个约定。
这一年正是元和四年(809),距离隐娘重返魏博整二十年。
神尼没有食言,她大概早就料到,在一个混沌、变乱的时代下,魏博的稳定不过是短暂的过场。田绪会死,嘉诚公主会死,田季安会长大。无论身处其中的人们如何努力,走向失序才是魏博的终局。除非,有一个新的、强大的外力出现。神尼唯一不知道的是,拥有这个外力的人早就站在帷幕旁了。直到这个人的出场,我们的故事才能画上最后的句点。
六、魏博爱情故事
隐娘在刘昌裔身边的护卫工作,一直持续到元和八年(813)。故事中是这么说的:自元和八年,刘自许入觐,隐娘不愿从焉。云:自此寻山水,访至人,但乞一虚给与其夫。刘如约。后渐不知所之。及刘薨于统军,隐娘亦鞭驴而一至京师,柩前恸哭而去。根据《新唐书》的记载,宪宗皇帝早就对刘昌裔心有疑虑,一直想将他调离陈许节度使任。只是怕生出变故,才拖了这么多年。到了元和八年(813)的时候,陈许一带发了大水,淹死了不少人。宰相李吉甫说“乘人心愁苦可召也”,这才把刘昌裔召回长安。刘昌裔知道了皇帝的心思,心里十分苦恼,只好装病在家,不久竟然真的一命归了天。李吉甫所说的“人心愁苦”,确实是为宪宗皇帝召回刘昌裔下了最后的决心。可我们认为,真正的理由和这场大水无关。《旧唐书·宪宗本纪》:
(元和七年)八月,戊戌,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卒。
(同年)冬十月乙未,魏博三军举其衙将田兴知军州事。……甲辰,以魏博都知兵马使、兼御史中丞、沂国公田兴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兼魏州大都督府长史,充魏博节度使。
田季安死了,他的妻子元氏,就是当年投奔田悦的那个叛党元谊的女儿,自然要带着儿子田怀谏好好折腾一番。只可惜元氏实在没有嘉诚公主的本事,折腾来折腾去的,反倒惹恼了田季安手下的一干兵将。他们一怒之下将田怀谏赶回了家,拥立了这个名叫田兴的人上台。
田兴有一个我们更熟悉的名字:田弘正。田弘正是田承嗣的从侄,和故事前头登场的田悦、田绪一个辈分。名字是朝廷后来为了表彰他的忠诚,特意给改的。同样是做了魏博节度使,田弘正的名声可比他们都好多了。讲究春秋笔法的《新唐书》的作者,甚至不愿意把他和田家的其他人放在一卷里头。连他的父祖辈也跟着鸡犬升天,被史官大大地记了一笔。
史官说,田弘正的父亲田廷“尚儒学,不乐军旅”。田承嗣和李正己、李宝臣闹矛盾,派他去守城,田廷“婴城固守,连年受敌,……卒能保全城守,朝廷嘉之”。可只要对一对史料,我们就不难发现,站在田廷的对手李正己、李宝臣后头的不是别人,正是瞅准了藩镇间的矛盾、想要借此机会削弱田承嗣势力的代宗皇帝。所谓的“朝廷嘉之”,要不就当时打输了才说的场面话,要不就是后来加上的、想给田弘正脸上贴金的话。史书中记载的田廷与田承嗣、田悦之间闹的各种别扭,无非都是魏博“人民内部矛盾”,绝不能上升到“敌我矛盾”的高度。至于田弘正本人,他原来的那个名字田兴,也是因为“承嗣爱之,以为必兴吾宗,名之曰兴”。
nlc202309080941
总之,史官一个劲儿地想要证明,田弘正做了节度使后对朝廷忠心耿耿,都是因为他们家三代忠烈的缘故。这样理想主义的话,是无论如何不会使人信服的。我们猜想,早年的田弘正大概还是一个混不吝的藩镇少年。所谓的“颇通兵法,善骑射”,不过就是喜欢舞刀弄枪瞎胡闹的含蓄说法。田弘正后来所以归顺朝廷,与一个人有关到来有着直接的关系。
故事的时间跳回到贞元元年(785),就在隐娘被乞食尼带走的同时,身披嫁衣的嘉诚公主来到了魏博。此时她的丈夫田绪正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身边还有三个活蹦乱跳的儿子。田弘正与田绪一样大,这会儿他不过是魏博节度使一个不咸不淡的远亲,做驸马爷这样的美事是轮不到他的。
奇怪的是,作为正室的嘉诚公主,似乎没有考虑过生养一个带有李唐血脉的孩子。这大概是因为,田绪和他的父亲,当年对田华与永乐公主婚事心存不满的田承嗣一样,对朝廷的这种手段很是提防。而田绪的态度也使得嘉诚公主意识到,与祈求一个永远不会出世的孩子相比,早早地养熟一个听话的田季安才是最实际的办法。田绪后来为田季安找来元谊的女儿作妻子,或许也是害怕他与公主太过亲近、站不稳立场。
可田绪没有想到的是,非但自己的性命就这样交待在嘉诚公主手上,连他的儿子田季安,外加后来的孙子田怀谏,都连带被摆了一道。史书中写田绪死了之后,嘉诚公主管教田季安,是这样说的:
季安幼守父业,惧嘉诚之严,虽无他才能,亦粗修礼法。
有意思的是,之前还一直没什么表现的田弘正,这会儿也突然活跃了起来:
当季安之世,为衙内兵马使。季安惟务侈靡,不恤军务,屡行杀罚;弘正每从容规讽,军中甚赖之。
田季安继任节度使的时候不过十五岁,还是个被宠坏了的小毛孩。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田弘正一再得到了嘉诚公主的拉拢与扶植。我们甚至怀疑,嘉诚公主所以能够在田绪暴卒之后,顺利拥立田季安上台,恐怕也与这位长于军务的堂叔有着撇不清的关系。过几年田季安慢慢长大了,心里肯定越来越不是滋味。田弘正后来被侄子发配去地方做镇将,又装病“灸灼满身”,大概都是在嘉诚公主去世后的事情。
这样近似于弑父夺母的故事模式,在莎翁笔下就是一出《王子复仇记》;在八点档电视剧里,就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满洲开国史。可惜田季安做不了哈姆雷特,田弘正的耐心也好得多。元和七年(812)八月,也就是嘉诚公主去世的四年后,田季安终于一命呜呼。被找来代行政事的田弘正,在处理完他那对孤儿寡母不知所谓的闹腾后,正式接过了魏博节度使的重任。宪宗皇帝对田弘正的表现很满意,魏博的事情到这儿也该松口气了。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就在第二年,陈许节度使刘昌裔被一纸召回了长安。这时候的宪宗皇帝,终于不用担心再出什么乱子了。刘昌裔想要带着隐娘一道回长安,长安城里有什么好的:千门宫殿,大道狭斜;细柳新蒲,银台碧树;翻手为云,轻薄纷纷。愿“自此寻山水,访至人”,“但乞一虚给与其夫”。隐娘与磨镜少年共事这么多年,这点情面还是有的。
如果说在《聂隐娘》的故事里,真的有什么自由与觉醒的话,一定不在那段有名无实的婚姻里,不在一次次惊险的飞檐走壁中,而是在故事的最后,当一切都尘埃落定了,隐娘的人生却才真正开始。
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赵厕,吴宫燕市。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血相视。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方衔感于一剑,非买价于泉里。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
有华阴上士,服食还山。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守丹灶而不顾,炼金鼎而方坚。驾鹤上汉,骖鸾腾天。暂游万里,少别千年。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
接任了魏博节度使的田弘正,带领麾下兵士南征北战,为宪宗皇帝的削藩大计立下了汗马功勋。到了元和末年,天下藩镇“尽遵朝廷约束”,自安史之乱起分崩离析半个多世纪的大唐帝国,至此完成了短暂的统一,史称“元和中兴”。
田弘正最终死于一次自下而上的兵变,家属、幕府将佐三百余人同时遇害。甚至连他的儿子田布,也因为拒绝部下悖逆的企图而仰剑自刎,只留下了这样一封壮志未酬的遗书:
臣观众意,终负国恩,臣既无功,敢忘即死。……不然者,义士忠臣,皆为河朔屠害。
此时,距离当年德宗皇帝赐下的那一纸婚约,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十七年。三十七年前的那一天,当嘉诚公主踏上魏博的土地时,她心里又怀抱着怎样的期待与决意?只是再没有人记得她,她是宗室簿子里的一个名字,国史中的一句记载。甚至连埋首于故纸堆中的研究者,也不知该为这位大唐公主安排一段怎样的前情往事。
星使追还不自由,双童捧上绿琼;
当时若爱韩公子,埋骨成灰恨未休。
七、尾?摇声
多年以后,裴度大人站在李师道那颗血淋淋的头颅前,或许会回想起武元衡大人和他两人骑着马、有说有笑地往朝堂走去的那个遥远的清晨。《旧唐书·武元衡传》:
(元和)十年六月三日,将朝,出里东门,有暗中叱使灭烛者,导骑诃之,贼射之,中肩。又有匿树阴突出者,以击元衡左股。其徒驭已为贼所格奔逸,贼乃持元衡马,东南行十余步害之,批其颅骨怀去。及众呼偕至,持火照之,见元衡已踣于血中。
“批其颅骨怀去”,这是我们多么熟悉的手段。
元和八年(813),当刘昌裔送别隐娘、重返长安的时候,这位命丧于白日都市中的武元衡大人,正在西川节度使的任上春风得意。宪宗皇帝一道圣旨,从巴山蜀水中召回了众望所寄的铁血宰相。不知在那青泥盘盘的古道上,他是否曾有幸与我们的女主人公隐娘擦身而过?
只是武元衡大人终究没有刘昌裔的运气,堂堂大唐宰相,就这样死在了两名刺客手中。派遣刺客的,正是几年以后被田弘正打得到处求饶,最后割了脑袋献给朝廷的淄青节度使李师道。
昔日在邯郸驿中抱膝而坐的白居易,因为武元衡一案的上书而被流放江州。浔阳江头的秋夜,他独自写下了泪湿青衫的千古绝唱。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十几年后,当我们饱经磨难的大诗人再一次回到洛阳,午桥的池榭松竹中,他又遇见了当年惨案中幸存的裴度大人。
命运这根不可捉摸的细线,一次次将时代洪流下的人们彼此牵连在一起。命运是没有尽头的,故事却一定要有一个结局:
开成年,昌裔子纵除陵州刺史,至蜀栈道遇隐娘,貌若当时,甚喜,相见依前,跨白卫如故。……自此无复有人见隐娘矣。
大概在所有的侠客故事里,我们都喜欢这样飘然远去的结局。什么恩怨情仇,到这时候都可以一笔勾销了。
只是我们不知道的是,在那个叫做魏博的地方,人们曾经满怀敬意,为昔日安史之乱的祸首树碑立传。那些被描述为虎狼之臣的河朔旧将,他们不讲究什么“障盖安舆”,只知道做头领的,哪有亏待手下人的道理。在动荡不安的夜里,人们无数次想象长安城里那人,该有怎样一副阴郁的面孔。他要夺走一切,人们惴惴不安地猜测道,使我父母不得衣、使我妻子无以食。
隐娘终究是一个魏博牙将的女儿,可命运却和她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她失去家人、背弃故土,甚至没有了名字。隐娘从黑暗中走来,手持利刃,取项上人头如探囊;隐娘擦去满身血污,悄无声息地,又一次隐没在传说与现实黑的缝隙之中。
不成不成,那也不能没有名字啊,否则故事还怎么往下讲。那个叫袁郊的书生想了想说,你们看这姑娘来去自如,竟然还能躲到人的肚子里去,不如就叫她隐娘好了。书生很高兴,提笔写下故事的第一句:
聂隐娘者,唐贞元中魏博大将聂锋之女也。(全文完)
【地理环境与世界历史】推荐阅读: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07-08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理学硕士招生简章07-27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试题教案09-01
一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历史背景11-10
《红与黑》与《米》中的社会环境对主人公心灵世界的影响11-07
世界地理试题06-12
世界自然地理09-04
旅游地理环境保护11-11
世界地理的读书笔记07-04
高三世界地理总复习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