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县农村会议上讲话

2024-06-30

在全县农村会议上讲话(精选8篇)

1.在全县农村会议上讲话 篇一

从5月开始,根据派驻单位xx局的要求,我继续承担杭垓镇xx村的农村工作指导员工作,作为一名留任的指导员,我对xx村的情况已经比较了解。在县指导办、杭垓镇党委政府和下派单位xx局的统一领导下,我围绕驻村指导员的六项要求,协助村两委班子,努力服务于当地的“三农”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强化建设,协助做好村级选举。20初,作为农村工作指导员,我面临的最主要的一项工作任务就是村两委的选举工作。我一方面认真开展摸底调查,了解和掌握外出党员、村民的状况以及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对村两委会换届的反映,做到心中有底;另一方面加强宣传,充分利用对所驻村情况比较熟悉、群众可信度高的优势,积极宣传《党章》、《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的主动性。

xx村作为xx镇唯一个采取集中投票的行政村,选举的各项程序十分关键,我认真履行组织建设督导员职责,严格遵循选举程序,严肃换届选举纪律,依照法律和政策的规定,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在镇党委的领导下,我和镇里有关干部经过近一个月的紧张筹备,使xx村的选举大会顺利召开,原村两委的三名班子成员再次当选,既体现了xx村村民对上届村两委工作的认可,也为今后几年村里工作的稳定延续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原创:

二、利用优势,服务生态村建设。经过几年来的村庄环境整治工作,xx村的村庄环境受益面达到了85%以上,人居环境有质的飞跃。但是,xxx村人并不因此而满足,他们积极响应镇党委的号召,开展了县级生态村的争创工作。生态村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发展、绿化、能源、排污等多方面因子,无论对于村干部还是对于我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不懂就问、不懂就学,我和村干部一起学习生态村建设要求、一起找xx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差距、一起研究各项工程的建设预算,我还根据自己喜欢计算机和摄影的特点,拍摄了反映xx村生态村建设前后对比的照片,编制完成了xx村县级生态村创建的全部文本资料。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xx村的创建工作得到了市、县专家的好评,并顺利地通过了县级生态村的验收工作,全村的环境面貌进一步优化。

三、加强宣传,组织开展先进性教育。根据镇党委的要求,xx村于年12月份开始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我作为xx村的先进性教育工作督导员,根据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的特点,为确保教育活动收到实效,在村宣传阵地上张贴了有关先进性教育的内容,营造了教育活动的良好氛围;利用村里的现有设施,积极帮助村里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和运用,切实加强党员活动阵地建设;同时,我还和村干部一起送学上门、送征求意见上门、送反馈意见上门,组织党员捐款,积极开展慰问困难老党员活动,倾听他们的心声,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四、捐助爱心,尽已所能办实事

驻村以来,我一直尽己所能地为农村教育和群众生活献一份爱心。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我和两名贫困学生家庭结对,每年帮助他们解决孩子的学费1500余元;在先进性教育中我和村干部发动全体党员共捐款600余元(其中自己捐款200元)捐助困难党员和低保户;2005年年末又向贫困户捐款200元。另外,由于近两年来xx村的建设项目较多,资金较为紧张,在单位领导的支持下,县xx局每年都筹措了万余元资金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原创:

五、保持形象,安心驻村工作。

指导员的一行一言,不仅代表自己的形象,更是代表派驻单位在群众中的形象。在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期间,我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掌握派驻村情况,积极协助驻村干部、村两委班子,指导服务村的各项工作。注意脚踏实地,不说大话、不夸海口,不随便拍板。同时,还根据发挥政策信息灵的优势,利用自己派出部门的优势和自己对上级各部门熟悉的优势,积极为所在村做好事,办实事,为村解愁,为民排忧。

回顾2005年以来的驻村指导员工作,我觉得自己还是尽心尽力,也取得了一点成绩。当然,由于派驻单位工作方面的一些变化,加上2005年我还同时担任了镇科技特派员,使我的农村指导员工作精力也有所牵涉,一些工作尚未完全达到预期的工作目标。不论我今后是否再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我都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多办实事、好事,更好为“三农”服务。

2.在全县农村会议上讲话 篇二

同志们:

刚才, 战书同志作了重要讲话。讲话站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 对我省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形势进行了科学分析, 对“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发展思路进行了系统阐述, 对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各地各部门要深刻学习领会, 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有三个重点:一是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二是要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抓住机遇, 加快解决我省工程性缺水问题。三是要贯彻落实三个“重中之重”的要求, 扎实抓好新形势下全省扶贫脱贫攻坚工程。下面, 我讲三点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为全省经济社会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十一五”时期, 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族群众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部署, 齐心协力、顽强拼搏, 努力克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 经受住了百年不遇的雪凝灾害和严重干旱的重大考验, 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农业农村工作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为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是农业生产取得新成绩。“十一五”时期, 全省财政投入支农预算资金730.62亿元, 是“十五”时期的2.62倍。农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五年粮食总产量累计达到5577万吨, 比“十五”时期增加37万吨, 2009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168.27万吨, 创历史新高。草地生态畜牧业快速发展, 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逐年提高。2010年, 全省农业增加值达到630.33亿元, 年均增长4.7%。烟叶产业稳定发展, 全国第二大烟叶产区的地位更加牢固。茶园面积突破300万亩, 绿茶生产排名全国第二。蔬菜、精品水果发展加快。

二是扶贫开发取得新成效。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达到3472元, 比2005年增加1595.04元, 年均实际增长8.3%。“十一五”时期, 全省共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11.06亿元, 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72.4万人。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1641元增加到2010年的3105元, 年均增长13.6%。大扶贫格局基本形成。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黔中水利枢纽一期、“滋黔”一期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全部开工建设, 五年共新增解决106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793万亩, 其中烟水配套工程受益面积达463万亩, 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到0.64亩。全省建成通乡 (镇) 油路10403公里, 96.9%的乡镇通油 (水泥) 路, 建成通村公路74493公里, 96.7%的建制村通公路。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680万千瓦。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0.5%, 年均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

四是农村公益事业取得新进步。农村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全面普及, 五年共安排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167亿元, 其中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89亿元。全面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年人均保障标准达到1186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有27个县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省五年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043个, 村级卫生室12997所。全省财政投入68.31亿元, 完成60.2万户农村危房改造。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全省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我省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低, 农村贫困人口比重大, 按照中央要求, 要在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任务艰巨。二是我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欠账多, 要改善、解决好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任务艰巨。三是农业结构调整进展不快,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低, 推进“三化同步”任务艰巨。对于这些问题, 我们要在下步工作中认真研究, 切实加以解决。

二、认真做好2011年农业农村各项工作, 努力为“+二五”发展开好头、起好步

今年, 全省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十次全会和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精神, 牢固树立三个“重中之重”思想, 按照“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和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的要求, 以工业化致富农民, 以城镇化带动农村, 以产业化提升农业, 加快“三化同步”进程, 紧紧围绕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 全面做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 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主要目标是:农业增加值增长5%;粮食总产量1150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以上;全年减少贫困人口55万人;新增解决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营造林任务350万亩, 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 着力增加“三农”投入, 加快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一是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今年, 省级财政支农资金预算46.89亿元, 比2010年年初预算增加8.04亿元, 增长20.98%。各地要认真落实好中央和省关于“三农”的投入政策, 充分体现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 做到“三个重点、三个确保”, 即: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 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增幅、比重均有所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 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切实落实好综合直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还林政策补助等各项农业补贴政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今年各级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大水利投入的政策要求。二是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切实加强金融对“三农”的服务,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发挥财政资金激励作用, 引导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 确保全省涉农贷款增量占比不低于2010年, 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支持边远贫困地区新设金融机构, 综合运用各种优惠政策支持填补金融空白乡镇的网点实现可持续发展, 把金融服务向村组延伸。三是建立支农投资、信息沟通工作机制和资金融合平台。加大省、市级支农资金融合力度, 积极探索“政府出资、市场运作”的新型资金运作模式, 采用补贴、贴息、以奖代补、以物折资、先建后补、购买服务和信用担保等支持政策, 激发社会资金更多的投向“三农”。

第二, 着力抓好农业生产, 加快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针对近几个月北方持续发展的旱情, 温家宝总理两次实地调研, 并先后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及全国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电视电话会议, 安排部署抗旱救灾和促进粮食生产工作, 国务院出台了扶持粮食生产的十条政策措施, 这对于促进今年粮食生产, 保障农产品供给, 稳定物价水平, 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至关重要。各地要认真抓好粮食等农产品生产, 努力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我省的粮食总产尽管多年来保持在1100万吨以上, 但是粮食生产仍处于“农村粮食基本自给, 丰年有余”的较低水平, 每年需从省外调进100万吨左右的粮食, 才能实现全省供需基本平衡。今年北方麦区发生的严重干旱, 很快引起粮食市场预期发生变化, 国际国内粮油期货价格已经全面上涨, 这再一次警醒我们, 我省作为经济欠发达的粮食基本自给省, 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供给上, 任何时候都放松不得、大意不得。今年, 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500万亩左右, 其中, 杂交水稻种植面积1000万亩以上, 继续推进“粮增”工程和“高产创建”工程, 确保粮食产量恢复到1150万吨左右。健全地方粮食风险基金制度, 完善粮食储备体系。省发改、财政、农委等部门要抓紧与国家相关部委的衔接沟通, 积极争取对我省粮食生产的倾斜和支持。二是突出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大力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 突出抓好优势产区生产基地建设。推进园艺产品、养殖产品标准化创建和规模化种养, 提高大中城市农副产品自给能力。三是加强和改进农产品流通和市场调控。下大力气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 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强化农产品市场监管, 严厉查处发布虚假信息、制假售假、恶意炒作、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运用多种调控手段, 努力稳定农产品市场, 保持价格合理水平, 防止价格大起大落。加快“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综合协调, 实施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

自去年12月底以来, 我省大部分地区出现了来势猛、起伏大、时间长、范围广的冰冻雨雪天气, 全省各地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均突破历史记录, 灾害达特重等级, 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932.5万亩, 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25亿元。灾害发生后, 各级各部门按照“抗凝冻、保民生、保生产、保稳定”的要求, 采取有力措施, 保证了交通运输、电力通讯正常, 受灾地区群众生命安全、生产生活稳定, 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当前, 正值全省夏收作物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 即将进入春耕备耕大忙季节,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发动, 牢固树立“救小季、保大季”的思想, 扎实抓好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工作。要根据当前作物的苗情长势和气候变化, 抓好夏收作物田间管理, 力争夏季粮油取得好收成。受灾较重的地区要及时改种、补种马铃薯和蔬菜。要加快养殖业补栏补苗, 确保畜牧水产养殖业稳定发展。要抓好春耕备耕工作, 切实加强农用物资的储备和供应。

第三, 着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 既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又是提升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各地要按照“三化同步”的要求, 积极探索适合我省特点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当前要突出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一是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稳定生猪生产, 加快牛羊养殖业发展。新增种草面积80万亩, 新增牛、羊存栏24万头和80万只, 逐步实现从种粮养畜向种草养畜转变。加快畜禽品种改良推广步伐, 加强动物疫病防控, 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提高畜牧业整体效益。二是加快发展马铃薯、蔬菜、烟叶、茶叶、精品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实现马铃薯种植面积1000万亩, 蔬菜面积1200万亩, 新建茶园50万亩, 新增水果面积20万亩, 扩大天麻、金银花等药材基地。三是加快发展林业经济。加快油茶、核桃、竹子等基地建设, 以木浆、竹浆加工为重点, 争取开工建设一批大的林业产业项目。四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各地要结合资源禀赋, 围绕重点产业, 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 支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 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促进农产品流通。

第四, 着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 加快破解工程性缺水难题。今年, 中央1号文件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进行专题部署, 目的是要集中力量解决关系“三农”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问题, 这为我省解决工程性缺水难题、推动水利跨越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的意见稿已印发本次会议讨论, 请大家认真提出修改意见。我们一定要紧密结合贵州当前发展的现实需要, 不断推动水利事业发展改革取得新突破, 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统筹推进水源工程建设。结合我省水资源分布和地形地貌特点, 综合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适应能力, 围绕民生需求和产业发展, 合理规划和布局水源工程, 全力推进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 加快“滋黔”一期工程建设。按克强副总理的要求, 一边争取《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尽早报经国务院审批, 一边要按照《三位一体规划》确定的项目, 抓紧启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今年要确保20个、力争32个中型骨干水源工程开工建设。抓好夹岩水利枢纽、黄家湾水库、五噶冲水库、马岭水库等大型水利工程前期工作。二是抓好民生水利工程建设。新增解决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275座病险水库治理。实施烟水配套工程110万亩, 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0平方公里。完成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示范项目建设工作, 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坡耕地整治工作, 力争早日建成农村人均半亩口粮田。三是积极推进水利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行水务一体化改革, 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 加快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按照国家、集体、社会投入相结合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积极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 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投融资机制, 搭建省级水利投融资平台。四是强化科学管水和依法治水。围绕保障水资源安全加强各项管理制度建设, 认真落实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确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加强水利法制建设, 完善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的规章制度, 健全完善水政监察执法体系, 推进水利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坚持建管结合, 加强水利设施的维护与管理。

第五, 着力深化农村改革, 加快增强“三农”发展活力。农村改革正在向多领域扩展、向深层次推进, 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系统性更加凸显。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严格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 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探索山区发展集体经济特别是村级经济的有效途径。二是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做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鼓励农村集体和农户以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参与当地资源开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 推进林权、水权交易等试点工作。三是搞好农村金融改革。调整农村金融资本结构, 拓宽农业资金渠道, 建立健全金融对农业生产的支持体系。加大政策性银行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 加快发展村镇银行, 大力培育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房用地制度改革抵押贷款试点。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担机制, 积极推进能繁母猪保险、奶牛保险、森林保险等工作。四是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 大幅度增加奖补资金规模。

三、大力实施扶贫脱贫攻坚工程, 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

今年, 省委、省政府决定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 全方位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全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5万人, 培训转移贫困人口10万人以上, 完成50个乡、500个村的整乡、整村推进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深化认识, 切实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的扶持力度, 着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为我省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基础。

第一,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不动摇。开发式扶贫是指导我省新阶段扶贫攻坚的工作方针, 必须长期坚持。一是启动实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试点。省里将在武陵山区、乌蒙山区、苗岭山区和大娄山区等连片特困地区各选择1至2个试点县, 按照规划, 集中实施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 努力实现黔中经济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同步协调发展。全面推进集团化帮扶, 广泛动员全社会各种力量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 实现集团化帮扶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全覆盖。继续支持毕节、威宁等试验区先行先试。二是完善扶贫开发激励机制。采取“摘帽不摘政策”的办法措施, 鼓励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非重点县的各类贫困乡加快脱贫步伐。三是大力推进产业扶贫。进一步扩大产业扶贫资金规模, 培育壮大草地畜牧业等优势产业, 加快形成扶贫产业格局。对符合扶贫产业发展规划, 经营机制好、生产效益好、市场前景好的产业项目, 加大支持力度, 确保项目建设成功、长久发挥效益。加快山地农业扶贫开发, 大力实施“三个一细胞工程”, 继续实施异地扶贫搬迁。四是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等项目, 大力开展农业适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引导农民运用农业科学技术, 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增强农村劳动力非农技能, 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 鼓励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第二, 抓好改善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下大力气改变全省农村特别是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一是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增50个乡镇通油路、555个建制村通公路, 行政村电网完全改造率超过90%, 新建农村通信光缆2.6万公里、移动通信基站3200个。二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编制和实施乡 (镇) 建设总体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 建设乡 (镇) 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 完成100个村庄整治和80个农村清洁工程示范点建设任务, 建成农村沼气池15万户。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 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1000平方公里。启动新一轮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 完成营造林面积350万亩。抓好城镇绿化、公路绿化和重点村寨绿化, 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三是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新建或改扩建300所乡镇幼儿园, 提高农村学前入园率。四是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成333个农民文化家园、3654个农家书屋、500个数字农家书屋。建成40个乡 (镇) 、100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第三, 进一步做好贫困地区人口计生工作。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主题, 探索贫困地区人口计生工作的科学发展路子。一是进一步稳定和降低生育水平。积极应对第四次生育高峰人口结构性回升压力, 确保今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o以内。完善利益导向机制, 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公共惠民政策与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的有机兼容。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二是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建立出生缺陷防治体系, 大力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 全面落实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 努力降低出生人口缺陷发生率, 确保常住人口计划怀孕妇女预防出生缺陷覆盖率达80%以上。三是积极改善人口结构。强化出生人口性别结构综合治理, 依法严肃查处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 着力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势头。

第四, 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加大财政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 着力把保基本的安全网打牢, 确保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 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同步推进。一是认真解决农村低保对象季节性缺粮问题。解决部分农村低保人口季节性缺粮问题, 是对已建立的农村低保制度的完善和补充。省民政厅正在认真调查研究, 完善制度设计, 拟定实施方案, 省委、省政府研究确定后,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抓好落实, 确保定期供应到户。二是建立失地农民和水库移民生活保障制度, 有效保障失地农民和水库移民生活。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调查研究, 抓紧制定符合我省实际, 指导性和操作性强的办法措施。三是扎实抓好农村社会养老工作。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 继续积极向国家反映, 争取年内将更多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纳入试点范围。将临时救助资金、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和农村五保供养机构建设资金纳入地方各级财政预算并同比有所提高。加强养老基础设施建设, 新建或改造乡镇敬老院180所。四是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政府筹资标准达到200元。实施14所县级医院和1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 实现村卫生室全覆盖。新建或改扩建500个村级计生服务室。对7600名乡村医生进行三年全日制普通中专学历教育。加大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 提高人均标准。五是加快农村危旧房改造。新增改造40万户农村危房, 加上正在改造的7万户, 总量达到47万户。抓好30个农村危房改造示范村建设。做好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学校和农房搬迁工作。六是抓好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的有效衔接, 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省民政厅与省扶贫办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 认真搞好配合, 确保工作不留“死角”。

3.在全县农村会议上讲话 篇三

1.要不断强化新农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加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德政之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的宏伟工程。自2006年以来,我省始终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和总的抓手,农业和农村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社会事业进步,基础设施改善,干群关系融洽,农村安定和谐。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省上下不断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结果,是各个方面密切协作、合力攻坚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结果。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全省新农村建设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已由过去几年的面上部署动员、点上探索实践,开始向大范围抓点带面、试验示范和点面结合、完善提高、整体推进转变。因此,形势更加紧迫,任务更加艰巨,要求更加严格,我们必须进一步牢固树立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当前,在具体工作中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尤其是各级领导同志要坚决克服以下四种倾向。一是坚决克服忽冷忽热的倾向。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推动“三农”、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并坚持中心不转、力度不减、要求不变。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对新农村建设重视程度忽冷忽热,导致工作责任落得不实,帮扶任务抓得不紧,甚至个别地方和单位出现了虎头蛇尾的现象。因此,各地、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不断强化思想认识,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这项工作,始终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推动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坚决克服短期行为的倾向。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既有近期工作目标,又有中期和长期建设任务,我们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搞好统筹规划,区分轻重缓急,扎实有序推进,坚决防止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短期行为。三是坚决克服畏难厌战的倾向。新农村建设任务点多面广,投入大周期长,而各级财力有限,实际困难较多,这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责任,我们必须勇敢的承担历史任务,不断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以贯之地把新农村建设抓紧抓好。实际上,在近些年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国家向“三农”的倾斜政策越来越多,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含金量也越来越高,只要我们用足用好用活各项政策,进一步宣传、引导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组织和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帮扶,就能够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和新业绩。四是坚决克服与己无关的倾向。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市和农村,发展工业和农业,推进农民和市民相互融合、共生共荣、平等进步的历史性任务,这项工作与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工商企业、大专院校、部队建设息息相关,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社会各界都要履职尽责、积极参与、努力工作,不断营造全社会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一定要坚持做到高度重视不动摇,加大投入不动摇,合力共建不动摇,常抓不懈不动摇,不断开创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2.要始终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方向

当前,农村改革日益深化,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农村建设正面临着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准确把握,确保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又好又快推进。

2.1正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任务,包含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体现了城乡统筹、工农联动、经济与社会同步、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发展观。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我们一定要统筹兼顾,科学把握,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当前,就全省整体而言,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要认真落实新时期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市文明逐渐在广大农村和广大农民中得以体现。具体讲,就是要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加快乡村道路、农村饮水安全、农业综合信息、农民危房改造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及搞好农村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养老保险、扶贫救助和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等,不断推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有效解决,使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关系明显改善。

2.2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关键性问题 一是统筹城乡,必须坚持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即:要下力量建设好长、吉两个特大城市,7个市(州)所在地区域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四个层面构成的城镇化发展体系。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大中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县城、中心镇,以及中心村和重点屯共同发展,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同步建设。具体说,既要积极推动城镇化,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也要考虑农村人口不可能都转移到城市居住的实际,不断加强和完善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二是推进“三化”,必须打牢新农村建设这个重要基础。也就是说,在同步推进“三化”中,不能忽视农村、冷落农民、弱化农业,要坚持把“三农”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牢固树立农业基础地位,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不断加快农村繁荣进步。三是改善民生,必须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建立农村新型社区,就是要改变过去村落分散、管理落后、服务匮乏的农村社会结构,着力推动农村居住条件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生活环境优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吉林市九座农民新村,集中了6个行政村、2851户、近万口人,探索了新形势下开展农村教育、文化、科技、卫生、商贸、服務和农村社区管理的新模式,有条件的地方,特别是城镇郊区要认真学习和借鉴他们的经验。实践证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面貌,有利于节约土地、节省投入、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2.3认真遵循新农村建设原则要求 我省东、中、西和城市郊区经济基础、地域特点、民俗文化、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异,新农村建设不能千篇一律、一个模式,更不能齐步走、一刀切,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既要统筹规划,又要分步实施;既要体现差异性和代表性,又要突出区域特色;既要明确主攻方向,又要选准突破口;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我们一定要把这些原则要求贯彻落实到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以求真的态度、务实的作风、昂扬的干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要切实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也是直接受益者。农民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主要靠农民群众艰苦奋斗努力完成,社会各界积极帮扶。第二,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体现农民的意愿,规划设计、建设内容、建设标准等等,都要得到农民群众的认可和赞成。第三,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保障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也要保障农民群众的经济利益,这是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在实践中,各地遇到的突出问题是农民群众“等靠要”的思想普遍存在,其原因有体制机制问题,也有我们工作方式方法问题。从体制机制看,一方面,过去“大帮哄”时期遗留的影响在农村还比较深,许多人一定程度上存有依赖政府的心理习惯;另一方面,实行家庭承包后,不少农民集体观念淡化,加之固有的小农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对合作与联合产生碰撞和摩擦。尤其对公益事业主动参与兴办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在工作中,我们通常强调的“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新农村建设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政府在哪些方面主导,农民承担哪些主体责任,如何确保社会主动参与,都需要进行深入实践、积极探索、巩固提高、不断完善。从工作方式方法看,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和单位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这样和那样的一些问题,有的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有的注重形象、做表面文章,有的忽冷忽热、缺乏持久热情。加之,工作中宣传教育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甚至引发一些群众不满。农民问题是“三农”工作的核心。建设新农村,不重视广大农民的主体地位,不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不考虑农民的真情实意,不尊重农民的意愿,新农村建设不但建不成,即使少数地方建成了也持久不了。因此,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不断激发他们参与建设的熱情,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近年来,国家和省里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许多政策措施都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比如,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的扶持政策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重大农业技术补贴、牧业小区补贴、农业产业化补贴、农业保险、棚膜蔬菜)等几十项;在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有:农业综合开发、耕地深松深翻补贴、重大水利、土地整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标准良田建设、黑土地治理)等十几项;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有:乡村道路、农村电网、扶贫开发、信息工程、绿化美化等若干项;在农村公益事业和民生方面的政策有:泥草房改造、安全饮水、清洁能源、环境整治、社区建设、兴边富民、农村教育、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农家书屋等几十项。可以说,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已经覆盖了农业和农村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最近中央召开了水利工作会议,又出台了一系列推动防灾减灾、农田水利、民生水利、体制机制改革等诸多方面政策措施,全国未来十年总投入4万亿元,年均比2010年水利投入高出一倍。这些重大强农惠农政策可以说对新农村建设将起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扶持力度。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把新农村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里我还要特别强调,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问题。去年我省选择了9个试点县,今年在试点的基础上已经全面铺开,这项政策涵盖小型水利、村级道路、环卫设施、植树造林等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主要项目,并按照“先干后补、多干多补、据实补贴”的原则兑现,这是推动新农村建设、解决资金短缺的重要政策,必将有利于广泛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希望各地一定要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好这项政策,推动新农村建设更加深入扎实地展开。

4.要注重发挥典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典型的作用是无穷的。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即使新农村建设是在新形势、新阶段和新的环境下展开的,注重培育和推广典型,靠典型引路,以点带面,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和培育新农村建设的典型,靠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推动工作。一是要按照不同区域和不同层面发现和培育典型。省里实施的“千村示范”是根据各地多种类型特点,经过层层筛选确立的,具有较强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希望各地要按照全省的总体部署要求,集中力量把1000个示范村打造成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和标杆村。市(州)、县(市、区)各级党委和政府也要从实际出发,精心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工作。二是要注重典型的集群式发展和连带效应。实践证明,典型虽少但并不孤立,集群式、组团式培育典型往往更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这在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实践中已经得到印证,新农村建设也不例外,这可能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普遍规律。因此,各市(州)和县(市、区)要遵循规律,解放思想,务实创新,强化措施,精心培育和打造一批集中连片、具有区域特色、深受农民群众认可欢迎的样板村和示范区,以此引领和带动新农村建设,由点到面,组团发展。三是要加强典型的宣传和推广。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级新闻媒体要广泛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大力宣传典型经验,烘托典型效应,使典型经验在面上开花结果,以此推动新农村建设扎实有效健康发展。

5.要注重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

4.在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纲 篇四

会议上的讲话

县政府副县长 杨学春

(征求意见稿)(2010年2月 日)

同志们:

今天在这里召开全县农村工作暨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工作会,其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市经济工作会、全市农村工作会和 “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9年工作,研究部署2010年工作,深入研究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的政策措施。县委、县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盛书记还将做重要讲话,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2009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明显

2009年,各级各部门严格贯彻落实市委三届四次全委会和县委十二届五次全委会精神,切实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成功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农作物病虫害偏重发生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县粮食总产量实现25.5万吨,基本保持稳定;农村经济总量达到 亿元,同比增长 %;第 1 一产业增加值实现11.5亿元,增幅5.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98元,增幅11.7%。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我县在新农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农村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创新性举措受到了市委熙来书记、市政府正其副市长等领导及市农委、市财政局等部门的高度肯定。总结一年的工作,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四大支撑”、“六大亮点”。

(一)四大支撑

一是特色产业和劳务经济进一步壮大,为农村经济加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去年,全县种植辣椒24.3万亩,产鲜椒18.5万吨,实现产值4.4亿元,虽然种植面积有一定下滑,但辣椒价格创历史新高,产销形势为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新栽中药材2.58万亩,全县中药材在地面积达28万亩,黄连、青蒿价格在持续多年的低迷后,今年一路陡涨,黄连价格在去年基础上翻一番,青蒿价格由最低时的0.6元/公斤上涨到6元/公斤,大大刺激了药农的生产积极性。种植烤烟4.31万亩,收购烟叶12.89万担,农民收入9600万元,创税1900万元,烟叶总产量、单价、户均收入创近10年来的最好水平。种植马铃薯26万亩,推广鄂薯5号新品种10万亩,收购种薯2000吨,商品薯2万吨,现金收入1700多万元,马铃薯产业发展走在全市前列。畜牧业稳步发展,全年出栏肉牛4.3万头、生猪33.8万头、肉兔100万只,牧业产值实现7.47亿元,比上年增11%。劳务经济进一步壮大,全县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9400人,累计转移14.8万人,实现劳 2 务收入14亿元。特色产业和劳务经济的发展壮大,为农村经济加速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为夯实农村发展基础提供有力支撑。2009年,全县共完成各类水利投资2.02亿元,动工修建各类水利工程2076处,完工1998处,万胜坝水库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如期推进,农村人饮解困4.84万人。投资2726万元,实施通村通畅工程4个40公里,通村通达工程39个170公里,全县乡通畅率达90.6%,比去年提高15.6个百分点,建制村通达率达100%,比去年提高9.8个百分点,通畅率达35%,比去年提高2.3个百分点。完成投资7614万元,改造10千伏线路210.3公里,低压线路1123公里,全县农网改造率达70%。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在扩大投资,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进一步夯实了农村发展基础。

三是农村民生进一步改善,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09年,投资1540万元改造初中学生宿舍、食堂和校舍;落实贫困生补助政策,累计划拨各级补助资金886万元;招聘79名师范类大学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严格执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县11557户、22161人享受农村低保;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1300多个五保老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妥善安排;严格执行征地农转非政策,6331户征地农民缴纳了养老保险。大力开展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4所,建设村级卫生室30个,选聘27名医务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全县新农合参合率达96%以上。同时,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5个,农 3 家书屋21个,农村公共服务中心25个。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民生的有效改善,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四是科技推广进一步深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年来,共推广鄂薯5号等新品种12个,推广配方施肥等新技术12项,实施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项目4个;推广农机具19629台,完成机耕、机播、机收93.5万亩,全县农机化率达26.88%,比去年提高5.64个百分点。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硬件设施达到了全市先进水平,全年推广鄂薯5号等新品种10万亩。进一步完善辣椒良繁体系,在河嘴、下路等乡镇建繁育基地304.7亩,在海南省三亚市建繁制基地20亩。深入推进标准化生产。石柱黄连通过GAP复检认证,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1个,产品认证5个,全县标准化生产基地累计达58万亩。积极开展科技研发。东田糖脉灵胶囊完成临床试验,莼菜提纯复壮通过专家验收。全县农业科技进步综合指数达45%,比2008年提高1百分点。

(二)六大亮点

1、农村体制改革实现较大突破。一是促进土地流转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全县所有的乡镇、80%的村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机构,落实了专兼职工作人员;县政府出台了促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的激励措施;与重庆大学合作,开展土地流转机制研究,建立起流转合同管理、流转信息发布、流转收益分配、流转纠纷调处等制度,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有序发展。二是林权制度 4 改革进展较快,林权证颁(换)工作已完成99.9%,林权纠纷调处96.7%,走在全市的前列。流转林地110宗,面积60.7万亩,培植林下经济大户116户。三是农村金融改革在艰难中起步。组建了鑫盛林业投资公司,通过招商引资成立了彬立信用担保公司,农商行在三益等3个乡设置了金融网点;成功开展了辣椒保险试点,扩大贫困村互助资金覆盖面,为农村金融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2、森林工程建设实现较大突破。2009年,全县森林工程共投入资金2亿元,完成工程造林11.53万亩,超全年计划3000亩。全县林业产业基地达81.8万亩,森林覆盖率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3.9平方米,比上年提高0.26个百分点。

3、农业产业化实现较大突破。一是龙头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新培育了金田淀粉等6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县共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10家。成功引进了山西兄弟集团、和立养殖、金兰纺织、鑫来食品、温州国豪等企业入驻我县,协议投资额35亿元。二是加工能力进一步提高。鑫来食品、泰尔森药业等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全县新增辣椒加工能力1万吨,累计达4万吨。三是产业集群初具雏形。通过几年的发展,伴随着温州国豪的进入,全县农业产业基本形成了一个特色产业,一家以上龙头企业,一批专业合作社的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格局。

4、资源整合实现较大突破。2009年,万亩辣椒示范园共实 5 施中低产田土改造、国土整治、水土保持、人畜饮水、沼气池建设、巴渝新居、农村公路建设等项目10多个,整合资金4023万元。通过两年的集中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在下路高坪、南宾灯盏两个整村扶贫示范村累计投入资金2461.33万元,完成项目46个,有效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我县在县一级对涉农资金进行打捆、集中投入的做法,受到了市财政局的高度认可,并作为贫困地区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成功经验在全市推广。

5、生产经营方式实现较大突破。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2009年,新发展专业合作社48家,全县累计达126家,入社农户2.5万户,入社率15%。加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培植了三红辣椒专业合作社等示范专业合作社8家。不断强化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完善。二是加强对种养业大户的扶持。新发展专业大户500多户,全县共有各类种养业大户3600多户,涌现出了李明芳、罗武等8个种养业状元。三是加快一村一品建设,初步建成了龙沙长坪的辣椒、黄水羊洞的黄连、悦来寺院的中药材、鱼池 的肉牛等一批一村一品专业村。

6、新农村建设实现较大突破。一年来,围绕巴渝新居、农村危旧房改造和环境整治,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南宾红星村、黄水万胜坝村、龙沙长坪村成功竞标为新一轮市级示范村。通过对土家民居长廊和生态景观走廊的不断打造,今年,整个风貌和格局实现了较大突破。2009年,全县危旧房改造2600户,巴渝 6 新居970户,风貌改造动工2020户,完成数量均大大超过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完成异地扶贫和生态移民2643人;硬化人行便道112.1公里,院坝1.8万平方米;新修沼气池5332口,创我县实施沼气工程以来的历史新高。打造了黄水移民小区,大歇双笕,龙沙石岭、油房等一批集中居民点,农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尤其是黄水镇的农房风貌改造受到市委薄书记的高度赞扬,大歇双笕100多户集中连片改造,给过往客人留下深刻印象。

同志们,上述成绩是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农业农村发展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取得的,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党和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归功于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归功于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归功于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勤劳动。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各个领域优异成绩的取得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方面一年来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谢。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县的农业农村工作还存在着制度创新力度不够,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服务能力差等突出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克服。

二、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今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全市经济工作会、农村工作会、“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工作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新形势,以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基础为主题,以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统揽,以深化农村改革、解决农民工问题为突 7 破,以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抓手,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全力以赴的抓好“三农”工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主要目标是:农村经济总量增长14.8%,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乡镇企业增加值增长 %,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6万吨左右,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度达到20%以上,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3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1.2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1万人,农村人口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

三、切实抓好2010年农业农村各项工作

(一)全力以赴,抓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是市委、市政府落实“314”总体部署、促进两翼振兴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实现到2012年户均增收1万元的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要增长950元以上,年均增速要达到19.7%,到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需达到6850元。在耕地面积有限、劳动力逐年减少的情况下,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是要切实加大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机械的推广普及力度,运用科技大幅度提高农业单产和效益。今年,要切实加大辣椒、马铃薯优良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力争将单产提高25%以上,分别达到950公斤/亩和1350公斤/亩。加大对乡镇农服中心的管理、考核力度,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加大科技示范户的培养,逐步形成“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成果转化快速通道。今年,全县推广新品种10个,新技术10项,推广财政补 8 贴农机具1800台套,实施水稻机插示范项目6000亩,机收3万亩,维修改造机电提灌500台(套)。二是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我县有森林面积209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107万亩。未来3年,我县将全面推广林禽、林畜、林药、林菌、林粮、林草、笋竹、林蜂、森林旅游等模式,加快发展林下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今年,全县要实现林下养鸡出栏 万只;林下养牛出栏 万头;林下养羊出栏 万只;林下种药 万亩;林下种菌 万亩;林下种粮 万亩;林下种草 万亩;林下养蜂 万群;新栽笋竹 万亩,改造低效林 万亩;流转林地 万亩,林下经济实现总收入 万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 元。三是充分利于冬闲田土,大面积发展秋菜、秋粮,提高复种指数。我县约有10万多亩耕地冬季闲置,其中可用于秋菜、秋粮种植的面积约5万亩以上。今年,重点推广辣椒+蔬菜、水稻+马铃薯、玉米+蔬菜、水稻+油菜、马铃薯+红苕等耕作制度,新增秋菜、秋粮、油菜种植面积3万亩。

(二)提档升级,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1、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坚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0万亩,产量26万吨的目标不动摇。在此基础上,大力实施100万亩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工程,进一步调整优化粮经作物的种植比例,做大做强特色种养业。一是种植辣椒30万亩,实现产椒29万吨。加快标准化扩繁基地建设,继续提纯常规品种,石柱红尖椒、石柱红圆椒通过市级品种审定,扎实推进育种研究,试配杂交组合50个以上,迈出向周边区县销售 9 “石柱红”辣椒种子的第一步。二是新建中药材基地2万亩,确保全县在地面积达30万亩,产中药材1万吨以上,产值突破3亿元。三是种植马铃薯30万亩,建立2000亩原种、1万亩标准种薯生产基地,收购种薯1万吨,商品薯10万吨,迈出石柱脱毒种薯向周边区县供应的第一步。四是巩固烤烟种植面积,实现种烟4万亩,产烟10万担,中上等烟叶比例达80%以上。五是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完成500万只草食牲畜基地建设任务。引进肉兔新品种,合理规划肉兔、长毛兔发展区域,迅速掀起新一轮肉兔发展高潮。全年出栏肉兔250万只、生猪35万头、肉牛4万头、山羊3万只。同时,大力发展魔芋、高山蔬菜种植,建设魔芋基地2万亩,高山蔬菜基地3万亩。

2、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从龙头企业最需要、最薄弱的环节入手,采用信用担保、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方式,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全年新增县级以上龙头企业5家。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力增新增辣椒加工能力1.5万吨,启动辣椒种业产业化工程和辣椒专业市场项目,推进林板一体化、优质肉兔产业化、优质牛羊肉深加工等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0%以上。三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年新发展专业合作社20家,创市级、国家级示范专业合作社5家,打造2家“三千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入社率达20%以上,实现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3、深入推进农产品市场营销。坚持以销促产、产销联动的 10 工作思路,促进农产品由基地向餐桌跨越。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今年,重点抓好辣椒市场、畜牧市场、木材交易市场和冷水边贸市场建设,力争启动四星级黄连市场建设。开展石柱火车站物流中心和西沱港口物流基地规划编制,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推进农商对接,探索超市+基地、超市+专业合作社、超市+龙头企业、超市+种养业大户等新型产销关系。加大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和宣传力度。办好辣椒订购会,提高市场影响力。加快建设黄连、中成药、莼菜等农产品出口生产加工基地,不断提高我县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三)统筹城乡,优化农业农村发展环境。

1、着力深化农村改革。完善促进农村土地、林地流转的体制机制。着手扫清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确权发证尾欠工作,全面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体系和纠纷调处仲裁体系。强化奖扶措施,提高对农村“十大状元”的奖励标准。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林业要素市场功能,不断推进规模经营的发展。今年,全县土地流转率要达到28%以上,规模经营度达20%以上,流转林地10万亩。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维护制度。以村、组为单位组建管护协会,建立制度、落实人员、筹集经费,加强对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的管护;对尚未开工的项目,积极推行项目竞标制,按照先建制度、后定项目的原则,将管护制度作为项目立项的前置条件,切实加强项目的建设和管理,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深化农村投融资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农村房地产权属登记发证工作,大力发 11 展农村小额信贷、农户联保贷款和农村房地产权、林权质押贷款,提高农村融资能力。提高农村小额信贷的授信额度,简化贷款手续。加强对农民创业的金融财税支持。积极引导城市工商资本、金融资本投向农村,增强农村发展能力。继续开展生猪、烤烟等农业政策性保险,扩大辣椒保险试点范围,开展林业政策性保险试点。

2、着力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加强资源整合,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整镇推进工程和扶贫片区开发,加强资源整合,利用巴渝新居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生态异地移民等政策,加强村庄建设规划,深入推进土家民居长廊和生态景观走廊建设,着重打造县城—鱼池—黄水—冷水—三河环线。今年,完成居民点集中建房750户、农房风貌改造500户、农村危旧房改造1500户,建设沼气池3000口,新建人行便道200公里,硬化院坝2万平方米。开展“村企共建”活动,选准结合点和切入点,组织5家龙头企业与5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推进村对接,打造不同模式的新农村。

3、着力发展劳务产业。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调控相结合,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今年,力争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1万人,累计转移劳动力15.9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7.33亿元。大力实施阳光工程、雨露工程、惠民工程,提高培训质量,全年培训劳动力8000人。加强劳务输出基地建设和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巩固传统基地,不断开拓新的输出基地。进一步加大劳务品牌创建力度,力争将“石柱电子电工”、“石柱砖工”、“石柱焊工”打造 12 成市级劳务品牌。实施“归雁工程”,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创业人数达1350人。

(四)夯实基础,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1、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解决饮水安全,改扩建乡镇供水工程4处,新建农村饮水工程450处,解决29个乡镇4.7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巩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万胜坝水库大坝竣工验收并下闸蓄水。加快推进东方红水库前期工作,新建各类水利工程2150处,新增有效灌面4.5万亩,恢复改善灌面6.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土5万亩,整治开发土地11万亩,新增耕地1.5万亩。全力打造冷水现代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力争用3年时间将其打造成国家级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实施“村村通工程”,实现广播电视、移动网络全覆盖。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与研判,办好“农信通”电话信息服务,实施信息使用费用补贴,向农村干部、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等免费发送市场信息。

2、加快农村环境建设。深入推进森林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工程造林16.7万亩,落实天保工程生态公益林管护任务208.8万亩,完成义务植树100万株,尽责率达90%以上。实施下路镇高坪村农村清洁示范工程项目。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秸秆汽化等清洁能源,全年建设农村沼气池3000口,建设沼气工程 处,推广秸秆汽化炉 台。动员农户房前屋后栽花种草,搞好农村庭院美化绿化工作。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创造整洁、舒适、文明的农村生活环境。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 13 御体系,加强灾害监测预警,推进气象防灾减灾信息进村入户。

3、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启动黄水镇卫生院迁建,完成马武等6个乡镇卫生院改扩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将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年每人120元,农民参合率达98%以上,实际补偿率达43%。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巩固提高“两基”水平,积极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重建和抗震加固项目,继续加快农村寄宿制工程和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步伐,完成国家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总量的60%。合理规划布局幼儿教育资源,幼儿入园率达到70%。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全面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乡镇服务点和169个农家书屋建设。

4、加快扶贫开发和整村推进。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健全对口支援长效机制,积极争取资金支持,认真实施援助项目,扎实开展产业扶贫、整村推进、异地移民搬迁和扶贫培训,实现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救济制度的有效衔接,提高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2010年,争取资金5700万元,完成三星三树村、冷水河源村、临溪力家村等12个村的整村脱贫建设工作,实现全面达标验收。贫困人口减少1.2万人,实施生态移民和扶贫移民2914人。

四、狠抓当前,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开门红

(一)切实抓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到户规划。各产业主管部门和各乡镇要以户为基础,以产业为核心,层层编制规划,做 14 到县有规划、乡有方案、村有台帐、户有计划,将每一个户的增收来源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到户规划要在4月底以前全面完成。

(二)切实抓好春耕备耕。一是加强马铃薯、小麦、油菜等作物的田间管理。二是做好肥料、种子、农膜等生产资料的调供与储备,保证市场供应。高度关注肥料价格、两杂种子经营。工商、农业、质监等部门积极配合,组织开展农资打假护农保春耕行动,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三是抓好辣椒、烤烟、水稻、玉米、红苕等大春作物的播种育苗工作。农业、气象等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鼓励农民抢抓季节,适时早播。四是抓好农机具示范、推广。

(三)切实抓好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落实免疫措施和防控责任,做好应急预备队人员的培训、应急演练以及应急物资储备,构建突发重大动物疫情保障体系,果断处置突发事件,确保全县清净无疫。

(四)切实抓好返乡农民工培训。有关部门要抓住外出农民工返乡的有利时机,加大“阳光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力度,围绕农民转移就业、特色种养业发展、农产品加工等开展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加强与江津区劳动部门的合作,组织部分企业、涉外劳务机构在我县举办几场大型劳务招聘会。

(五)切实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目前,部分年前返乡的农民 15 工还未外出,农村劳动力比较充裕,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组织群众积极开展春季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县再次掀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高潮。

(六)切实抓好项目的策划、申报与实施。一季度是争资立项的关键时期,涉农各部门要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市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尤其是“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加强与市级部门的沟通衔接,抓紧策划、包装、申报一批项目,争取更多支持。

5.在全县农村会议上讲话 篇五

同志们:

这次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是在全县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安排部署明年各项工作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这项工作,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特别是今年以来多次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先后两次派出考察团赴周边地区学习考察新农村建设,汲取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在此基础上,县委常委会又进行了专题研究,讨论审定相关文件,决定召开这次会议。

今天会上,向大家书面印发了县考察团赴康县及四川两市两县学习考察新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和新农村建设配套文件。刚才,张县长对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做了全面部署,我完全同意,请大家认真领会,抓好贯彻落实;几个乡镇和部门的同志做了交流发言,表明了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决心、信心,以及下一步打算。下面,我再强调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县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加快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是我们当前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对于贯彻党的十 八大精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意义重大而深远。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必须要提高思想认识,准确把握形势,坚定决心信心,切实增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使命感和工作责任感。

(一)要深刻认识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农村农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县委、县政府着力推进的重点工作。抓好新农村建设,关乎文县跨越式发展全局,关乎人民群众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关乎文县的对外形象。首先,加快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重大举措。其次,加快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农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必由之路。第三,加快新农村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村稳定是大局稳定的基础,农村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把农村的事情办好,使农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使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当前,我县农村社会总体是和谐稳定的,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安定、不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要着眼于农村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塑造民主和谐、乡风文明的农村新形象,让广大农民群众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要准确把握我县新农村建设的条件和机遇

近几年来,我县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特别是“5.12”地震之后,抢抓机遇,把新农村建设与灾后重建、产业开发、扶贫整村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和文明长廊建设、开展“四新”竞赛活动以及科学发展示范点创建工作相结合,在改善民居条件、配套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加强民主管理等方面做了 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全县农民住房条件发生历史性变化,农村基础条件显著改善,产业培育取得长足发展,民主管理和农民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先后建成了临江乡东风村、尖山乡宋坝村、桥头乡张家坝村、碧口镇水蒿坪村、石鸡坝乡新关村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新农村,积累了一些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当前,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建设的投入,国家实施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以及省政府出台支持陇南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市委、市政府把推进生态文明新农村作为加快陇南跨越发展的重要任务,为我们加快新农村建设带来诸多政策机遇。可以说,我县新农村建设迎来了重大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宏观环境和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问题和制约因素,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是一个较长时期内艰苦努力的过程。对此,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农业农村工作来之不易的好形势,倍加保护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努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良好势头,正确认识、准确把握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变化的新趋势,始终与时俱进谋划农村改革,始终立足现代化建设全局推进农村发展,始终以新理念催生新举措,以新举措促进新变化,以新变化带动新发展,加快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三)要正视我县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尽管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跳出文县看文县,特别是通过今年两次外出学习考察,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县在新农村建设上与周边康县、两当以及四川绵竹、青川等 市县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是规划滞后、理念不新、基础落后、机制不活、措施不力、力度不大;与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具体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思想认识程度不高。二是新农村建设进展不平衡。三是运行机制有待完善。四是规划编制滞后。长期以来,全县新农村建设缺乏行之有效的规划指导,有些已经编制的规划在建设标准、建设质量、特色打造上没有紧密结合当地的实际,科学性、指导性和操作性不强,导致新农村建设布局零乱、没有特色,质量标准不高。对于这些问题,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努力解决。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对我们提出的明确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要不断增强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总体要求上来,统一到今天会议精神上来,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方向,不断完善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要把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升到重要议事日程,抢抓发展机遇,迅速行动,周密部署,形成领导重视亲自抓、部门认识到位主动抓、县乡村三级联动齐心抓的良好局面,以超常的决心干劲和过硬的作风行动,不断加快我县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创新理念,统筹推进,努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全县各级党政组织都要着眼于文县发展全局,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落实十八大精神和省、市、县党代会精神以及“双联”行动任务的重要抓手,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完善思路,创新机制,强化措施,统筹兼顾,加快建设步伐,推动全县新农村建设上台阶、上水平。在具体工作中,要处理好“四个关系”,做到“八个结合”。

(二)做到八个结合,即:

三、加强领导,完善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统揽农村工作的系统工程,涉及各行各业、方方面面,任务具体而繁重。全县各级组织要协调联动,齐抓共管,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确保全县新农村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要进一步加强对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认真研究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力量,发挥好统筹协调、指导督促的职能。各乡镇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核心任务,成立组织机构,明确职责任务,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任务的落实。要建立新农村建设目标责任制,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一是要严格落实县级领导新农村建设的包抓责任。四大班子领导要率先垂范,经常深入新农村建设一线调研指导,跟踪问效,从规划指导、方案制定、项目实施等各个方面,帮助解决所联系乡镇新农村建设和所包重点村、示范村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指导和督促乡镇、部门抓好任务落实。对自己包抓的新农村示范点要负总责,点上的问题要亲自研究、亲自解决,为全县各级干部群众树立榜样。二是要严格落实各乡镇新农村建设的主抓责任。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加强对本乡镇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理清工作思路,明确目标任务,创造性地开展工 作,对本乡镇新农村建设重大事项特别是重点难点问题,认真研究,及时解决;要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动员和引导群众发挥主体作用,努力形成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三是要严格落实县直各部门新农村建设的帮抓责任。各部门要以支持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己任,发挥好应承担的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将部门职能下延,将行政资源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形成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合力。特别是农口各单位,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本单位的重要责任,发挥积极作用,从项目资金、产业扶持、技术指导、人力支持等各个方面全力抓好新农村建设。会后,由县委、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就新农村建设工作组织开展业务培训,着力提高乡镇、部门抓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要建立健全一套稳定有效的长效机制,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健康有序推进。一是要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要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加大新农村建设资源整合力度,统筹安排各类项目资金,对相关部门单位项目资金,特别是对农村危旧房改造、财政一事一议奖补资金、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农村交通水利建设项目、产业扶持资金等进行有效整合,把有限的资金向新农村建设上集中,充分发挥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破解农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的资金制约。要积极争取农村信贷资金,推动“双联”惠农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等工作的有序实施,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引导商业银行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信贷投放。要在启动民资上下功夫,引导民间资金积极投向新农村建设事业。二是要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激励机制。引导农民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辛勤劳动建设幸福家园。要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防止大包大揽和强迫命令,防止违背农民的意愿搞建设。要建立公益设施建设奖励补助制度,对农户兴建直接受益的生产生活设施给予适当的补助,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合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激发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要建立健全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要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社会各界以多种方式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各方智慧和力量的关注点和汇集点。要根据各村社自然条件、经济水平、环境因素、地理位置的不同,研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形成社会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农村社会事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入机制。

(三)强化督查考核,确保工作落实。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县工作督查的重点内容,坚持经常性督查与集中督查相结合、定期督查与工作抽查相结合,强化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督查。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督查计划,明确督查重点,完善督查机制,会同县委、政府督查室,组成督查工作组,认真开展督促检查,做到各项工作有部署、有督查、有落实、有结果,并将督查结果作为评价联乡领导和乡镇、部门工作的依据,纳入到工作考核中进行评价。要将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责任书进行考核,按照今天会上印发的考核办法,严格考评,落实奖罚,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领导班了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依据,对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工作不得力的要提出批 评并限期整改,长期落后的要采取组织措施予以处理。通过严格督查考核,努力形成人人谋发展、个个抓落实的良好工作局面,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6.在全县农村会议上讲话 篇六

同志们: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大会,主要目的是通报今年以来全县农村公路建设进展情况,进一步动员全县上下认清形势,统一思想,群策群力,扎实苦干,再掀农村公路建设新高潮。刚才,副县长xxx同志通报了全县1-7月份农村公路建设进展情况,有关乡镇作了典型发言和表态发言。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严峻形势,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抓好农村公路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为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投入大量财力,大力实施农村五件实事,受到了广大农

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在农村五件实事中,农村道路建设是影响最深远,也是群众得最大实惠的一件实事,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能否把握好此次大好机遇,加快推进我县农村公路建设,对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从目前我县农村公路建设的整体情况看,全县农村公路建设进展非常缓慢,形势十分严峻。从通报的情况看,全县农村公路建设与上级的要求相比,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期望相比,与xxx在全省、全市的形象相比,与我县其他各项工作在全市的位次相比,都存在着较大差距。这种差距,固然有客观上的因素,但主要是主观思想认识上存在问题。纵观全县情况,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畏难情绪严重。今年初,我们在全县交通、绿化、策应扶持暨政府廉政会议上,对今年的农村公路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并与各乡镇

签订了农村道路建设目标责任状。5月10日,县政府又专题召开了农村公路建设暨严格质量管理会议,就全县农村公路建设进行了再发动、再动员和再部署。但从实际效果看,大部分乡镇对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充耳不闻,不是积极主动地落实各项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而是一味强调资金不足、原材料上涨等客观原因。少数乡镇主要领导甚至为保不出事,宁愿不干事,造成领导弱化,组织不力,农村公路建设迟迟没有进展,严重影响全县农村公路建设的总体进度。二是工程进度滞后。截至7月底,全县2003年省定计划项目仍有4条计公里尚未竣工;今年省定计划项目已开工的尚不到60%,已开工项目还有不少处于停工状态,已竣工的寥寥无几;省计划外项目已开工的尚不足任务的三分之一。无论是与序时进度相比,还是与其它县区相比,我县都已严重滞后。根据6月27日全市农村公路建设现场会上所通报的情况,宿迁市的建设进度在全省处

于末位,而我县农村公路的建设进度又在全市处于末位。如不奋起直追,迎头赶上,我县将成为全省落后的典型,直接影响到省对我县的整体评价,直接影响到省补配套资金的足额、及时拨付。三是计划执行随意。今年省定计划项目是在充分征求乡镇政府意见基础上下达的,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部分乡镇不顾上级的规定和有关要求,随意改变工作计划,人为制造工作障碍,计划内项目尚未实施,就先实施计划外项目,从而造成省计划项目开工数和竣工数严重落后于序时进度。目前,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公室已正式下发文件,要求各县区进一步加强项目计划管理,并且明确规定,年内按时完成省计划项目的可以享受省补配套资金,完成计划外项目(含五年规划内的项目)将不享受省补配套资金。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吃透上级文件精神,进一步强化项目计划管理,严格按照项目计划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四是道路质量不高。今年上半年,我县大力实施城区重点交通工程建设,城乡道路建设同步进行,加之农村公路点多线长、面广量大,工程施工、监理、管理力量严重不足。同时,少数施工单位质量意识淡薄,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必要的施工设备、检测仪器,施工极不规范,甚至偷工减料,部分路段不达标准,存在着严重的质量隐患。主要表现为:有的所用原材料不合格,特别是石子规格较大,片石较多;有的二灰石质量控制不到位,厚度不足、养护不及时、表面松散;有的水泥混凝土质量控制不严,浇铸混凝土模板宽度低于路面设计厚度,个别乡镇甚至用油毡代替模板,漏浆严重,边缘粗造;有的施工过程质量检测频率极低,一些乡镇对石灰土、二灰石、混凝土无强度抽查资料;有的配套工程不实施,存在建路不修桥,好路有危桥的问题,同时错车道设置、路肩整治、绿化工程、排水系统、交通标志牌也不到位,不仅影响省农公办对我县农村道路的验收,而且也为道路安

全埋下了隐患。五是档案资料不健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大部分乡镇都不够重视项目档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工程交竣工验收时临时抱佛脚,东找西凑,绝大部分材料要重新补充完善,难以达到规定标准,不仅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而且影响道路的验收。今年上半年,我县上报去年省定计划项目交竣工验收资料时,三番五次被市里退回要求重新补充完善,这不仅导致省补配套资金迟迟不能到位,直接影响工程的正常开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县的整体形象。今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同各县区签订了农村公路建设目标责任状,并将农村道路建设工作列为对各县区的重点督查事项,县委、县政府也把此项工作作为今年一项重点工作,广大群众更是翘首以待。针对上述问题,各乡镇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战略高度,从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高度,本着对事业、对群众、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进一步增强抓好

农村公路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强化领导,科学筹划,精心运作,扎实工作,坚决完成今年农村道路建设任务,为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工作重点,迅速掀起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高潮针对今年全县农村公路建设面广量大的繁重任务,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关键环节,努力保证农村公路建设快速推进。一要进一步明确目标要求。今年全县农村公路建设计划是公里,其中省计划项目公里,省计划外项目公里。由于省补配套资金的政策调整,并综合考虑乡镇的实际状况,我们对全年农村道路建设的目标任务进行了适当调整,也就是说,今年省计划项目必须确保年内完成,省计划外项目中已经开工的也必须确保年内完成,尚未开工的要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面对这样的目标,我们没有任何退路可走,没有任何价钱可讲,也不能有任何幻想可留。尽管农村公路建设中

确实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无论困难有多大、问题有多少,我们的决心和信心都不能动摇。同时,我们也要深刻地认识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正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也是对我们执政宗旨的检验和执政能力的考验。因此,我们要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昂扬的斗志,扎实的作风,科学安排好各项工程的建设,确保既定目标如期如实完成。二要进一步明确时间要求。针对我县农村公路建设的整体进展情况,我们要进一步强化时间观念,迅速投入人力、财力和物力,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农村道路建设目标如期完成。2003年省定计划尚未完成的,要确保9月20日前完成交竣工验收;2004年省定计划已开工的,要抓紧实施建设,已停工的,要迅速恢复施工,确保在10月20日前完成交竣工验收;省定计划尚未开工的,有关乡镇要迅速启动工程建设,抓紧完成招投标等程序,迅速组织人员、材料、机械进场,确保8月15日前投入施工,并于10月

20日前完成交竣工验收;省计划外项目已开工的也必须要在10月20日前完成交竣工验收。三要进一步严格技术标准。要严格按照《江苏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实施细则》规定的技术标准,扎实开展农村公路建设,特别是要在抓好主体工程的同时,同步实施相关配套工程。要把项目沿线桥涵构造物纳入工程总体计划,统一设计,统一核算,统一施工。凡未单独立项的小型桥涵建设资金,一律由所在乡镇自行解决。对不通航的小河桥梁,尽可能改造成涵洞。桥涵要确保荷载标准,并与路基同宽。考虑到乡镇财力有限,县财政将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对乡道、村道上的桥涵配套工程实施“以奖代补”,尽可能的给予乡镇最大的支持。对大中型桥梁,省交通厅正在进行调查摸底和经费测算,可能将出台补助政策。同时,要抓好道路的路肩整治、错车道预留、交通标牌设置、绿化工程和排水系统等工程实施,做到通盘考虑,统筹安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四要进一步把好质量关口。质量是工程的生命,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始终是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焦点和热点。由于我县农村公路建设任务重、战线长、时间紧,加之施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将给工程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各乡镇和交通主管部门都要把道路质量工作作为首要目标和头等大事来抓,从严要求,从严把关,确保农村公路建设始终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一要落实质量责任制度。县道的施工及质量管理的责任主体是县交通局,乡道、村道的施工及质量管理的责任主体是所属乡镇政府,县交通局负责对乡镇的质量管理工作进行监督、考核、评比。要全面落实设计、施工、监理和业主责任制,做到分层管理,逐级负责。同时要建立农村公路质量责任人档案,将每条道路的负责人、施工单位、技术责任人的名字挂牌明示,并存入档案,实行施工质量终生追究制。二要健全质量监管体系。要建立健全三

级质量监控体系,坚持施工单位自检,乡镇政府复检,县交通部门抽检,做到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特别是交通部门质量监督人员,必须要身临一线、现场检查、跟踪督查,严格把握质量标准。要加大对影响结构稳定和安全的重点部位、关键工序的质量监督力度,最大限度地消灭质量管理通病和实体质量通病。三要从严查处质量问题。在质量检查中,如发现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都要下达整改通知书,责令施工单位立即进行整改,该返工的坚决返工。对整改不到位的坚决不予拨付补助资金,并对施工单位和工程建设主体予以一定的罚款;对返工造成损失的,全部由施工单位承担;对屡整屡犯的施工单位,要给予清除出场和终止施工合同的处罚,并在3年内不得进入xx交通建筑市场;对质量监督人员玩忽职守造成质量问题和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其行政、经济直至法律责任。总之,要力争将每一条农村公路建成“长寿工程”、“精品工

程”、经得起群众和历史检验的“放心工程”。五要进一步落实配套资金。资金投入是公路建设的基本保障和决定因素。今年我县农村公路建设(包括桥涵改造)计划总投资亿元,其中需县乡政府配套的资金约9950万元。由于我县经济基础薄弱,配套资金很难及时足额筹集到位,为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统筹安排,认真研究农村政策,积极推进多元化投资体制,千方百计解决资金短缺的难题,科学合理调度建设资金。一是县乡财政划一点。对农村道路建设中投入较大的乡道,县级财政已经给予5万元/公里的补贴,并对桥涵配套实行以奖代补,乡级财政也要适当划一点资金用于公路建设。二是向上争取一点。各乡镇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挖掘对外关系资源,利用省对宿迁重点帮扶、支持的良好机遇,积极向上争取,弥补道路建设资金缺口。三是“一事一议”筹一点。要用足、用活现有政策,在不违规、违纪的前提下,多方筹措资金。要严格

履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程序,科学调度使用“一事一议”资金。四是社会赞助一点。要广泛宣传发动,激发农村党员、机关干部、个体大户和在外打工、经商人员捐资修路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里还要强调的是,不管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怎么紧张,都必须要严格地按照上级有关政策规定筹集资金,决不允许乱集资、乱收费和搭车收费,并妥善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要妥善处理好资金使用与严格管理的关系。资金筹集十分不易,在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精打细算、从俭节约,特别是要严防跑、冒、滴、漏,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口上,切实提高资金利用效益,防止资金浪费。要设立资金管理专户,确保建设资金专款专用,坚决杜绝随意挪用、占用项目启动资金现象的发生。二是处理好加快道路建设与减轻农民负担的关系。乡镇政府是农村道路建设的主体,不仅要履行好推进农村道路建设的职责,更要履行好维护一方稳定的职责,绝不能以任何理由、任

何形式转移困难和转嫁矛盾。除农民自愿捐款、捐物、助工外,坚决不允许搞强行摊派,这必须作为一条严肃的工作纪律来执行,任何乡镇、任何人都不得触犯政策“高压线”。六要进一步强化培训指导。去年以来,县交通局已对各乡镇公路建设监管人员进行了两次培训。但从目前的工作状况看,各乡镇仍存在管理经验不足、技术水平偏低的问题。为此,必须进行再培训、再提高。一方面,要加大培训密度。县交通局每隔一到二个月就要组织一次技术培训,也可以通过以会代训,使这项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另一方面,要丰富培训内容。要针对乡镇在道路建设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在继续抓好施工规范培训的同时,重视加强工程检测、资料整理、竣工验收和政策文件等方面的培训。关于政策文件这一块,县交通局已将省、市、县所下发的关于农村公路建设的政策文件汇编成册,分发到各乡镇。除了培训班上要组织学习,各乡镇平时也要加强

学习,做到学深学透。尤其是乡镇主要领导要带头学习,在学习中解放思想,在学习中开拓思路,在学习中提高水平,这样才能有效地组织和指导本乡镇的公路建设。七要进一步完善内业工作。要认真吸取过去的教训,从现在起,对去年尚未竣工验收的省计划项目以及今年的所有计划项目,交通局和各乡镇要严格按照市农公办下发的内业资料新标准,从开工准备、施工过程到交竣工验收的整个程序,逐项、及时、全面地进行收集、整理和上报,做到“一路一设计,一路一档案”。会前,县交通局已经制定了道路建设材料范本,请各乡镇对照范本内容,迅速完善已开工道路的内业资料,确保内业资料健全、完整。同时,要将各乡镇项目资料完备情况作为年底工程验收评比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基础资料不齐全、不规范、收集不及时的乡镇,定期予以通报批评。对今年开工的项目,在拨付启动资金时,县交通局要严格把关,要求每个项目的招标文件、合同文本、开工报告必须齐全、规范,符合最新要求,否则不予拨付启动资金。

三、强化组织领导,狠抓措施落实,全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有序开展今年,全县农村公路建设规模大、投入多、时间紧,任务十分艰巨,必须加大领导力度,提高组织程度,狠抓措施落实,全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有序开展。一要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组织领导是推进工作的可靠保证,落实工作责任是推进工作的主要抓手,在农村公路中,乡道和村道建设主体是各乡镇政府,乡镇长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当前,各乡镇要把农村公路建设列入当前的重要工作日程,乡镇长要做到亲自挂帅、亲自上阵、亲自组织、亲自参与、亲自督查,沉入第一线了解情况,研究对策,协调矛盾,解决问题。会议以后,各乡镇要迅速召开农村公路建设动员会,进一步分解目标任务,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做到目标再细化,责任再明确,措施再落实,并将会议及

任务分解落实情况在3天内,以书面形式报县农村公路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二要强化时间观念,抢抓工程进度。从现在至10月底只有不到3个月的时间,实际可用时间十分有限。当前气温适宜,正是道路施工的黄金季节。各乡镇一定要迅速行动起来,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只争朝夕,一着不让,抢抓时机,大干当前,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加速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对每条路都要制定组织严密、安排科学的工作计划,要倒排工期,实行工程竣工倒计时,做到以日保旬,以旬保月,以月保年,以村保乡,以乡保县,确保按照规定时间、规定标准完成道路建设任务。三要强化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农村公路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工程建设中,各有关部门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协作、相互配合,自觉地把地方工作、部门工作与农村道路建设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要强化

服务意识,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要事快办,只要有利于农村公路建设的事就办。交通部门是公路建设的主要业务部门,对农村公路建设责无旁贷,要从组织上、管理上、技术上,服从服务于农村公路建设。目前,城区交通重点工程已基本竣工,交通部门要把工作重点迅速转移到农村公路建设上来,将承担的指导、监督和服务工作充分地开展起来。要迅速把所有技术力量毫无保留地派遣到农村公路上,切实加强业务指导。县财政部门要积极做好对上争取工作,合理调度省补配套资金,积极筹措县配套资金,不断优化、简化资金拨付程序,保障资金及时拨付到位。县招投标管理中心要及时做好项目招投标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工作,严把施工单位资质关,为工程施工赢得宝贵时间,把好第一关口。水利部门要拿出骨干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积极主动参与、支持农村公路桥涵配套建设。宣传部门要强化对农村公路建设的宣传报道,把工程建设

中的先进典型、先进经验及时报道出来,为农村公路建设造势鼓劲,摇旗呐喊,在全县形成人人关心农村公路建设,个个支持农村公路建设的浓厚氛围。四要强化监督检查,严格考核奖惩。加强督查考核是确保农村公路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抓手,有督查才有促进,有考核才有鉴别,有奖惩才有动力。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必须将督查考核、奖优罚劣贯穿于工作的始终。要严格督查要求,县农村公路建设技术质量监督小组要根据各乡镇每条道路的工期安排进行跟踪督查。对每条道路的质量和进度情况,每二周汇总一次,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公布,并及时通过相关载体向县领导汇报。年终时,我们将严格按照沭政办发[2003]149号文件的规定进行考核,做到奖惩分明,坚决不打和牌。对因工作不力致使既定目标未能按期完成的,将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在这里,我还要强调一点,要切实维护项目规划的严肃性,对擅自降低项目标准、未按计

7.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七

这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 是省委、省政府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我们要通过这次会议, 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把辽宁的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要通过这次会议, 进一步坚定这样的决心, 辽宁一定要实现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的转变。辽宁教育一定要走在全国前列。

在今天的会上, 王珉书记和陈小娅副部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 大家要认真学习, 深刻领会, 全面落实。

这次会议上, 印发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希望全省上下都要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

下面, 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我省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几年来,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 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 通过深化改革、增加投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全省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快速发展, 教育公平取得明显成效。

(一) 基础教育取得了新进步

实施学前教育普及工程, 加快学前教育发展, 全省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1.2%,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完善了义务教育保障机制,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建成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940所, 改造960所城区薄弱学校, 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 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 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农村寄宿学生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大力推进高中教育健康发展, 改扩建农村高中111所, 提高高中教育办学规模,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 位于全国第六位, 改革高中招生办法, 实现省重点和示范高中指标到校85%以上。十五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6年, 高出全国平均年限1.7年。

(二) 职业教育实现了新跨越

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建设国家级中高职实训基地104个、省级中高职实训基地221个, 完成7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和74个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建设, 建成51所农村标准化职业教育中心, 推动9大类22个专业的信息化资源库建设。“双师型”教师比例大幅度提升。优化中职学校布局, 由917所调整到492所, 扩大了校均规模。职业教育为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培养了百万高素质的劳动者, 也造就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 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 起到了骨干带头作用。

(三) 高等教育迈上了新台阶

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基本完成了办学基础条件建设和规模发展任务, 全省拥有107所普通高校, 其中本科院校达到63所, 数量位列全国第四位,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8.7%,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5个百分点,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五年为国家和省输送高级专门人才105万。狠抓了一、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特色专业建设, 省属高校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全省有国家级科技平台24个, 一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高校高端人才数量持续增加。

(四) 教育对外开放有了新进展

高校与1000多个国外一流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 开展学术交流和访学进修活动。先后组织30期, 累计达450名高校领导、学科带头人到世界名校培训、做访问学者。目前, 来我省留学人员达到1.3万人次, 遍及世界146个国家和地区, 学历留学生达到5200多人, 来华留学规模按省位列全国第四位。

(五) 教育民生工程有了新成效

不断落实教育惠民政策, 促进教育公平, 建立了完善的大中小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和政策体系, 实行示范性高中和重点高中的“宏志班”政策, 建立高中助学金制度, 对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中职学生实行免费教育的比例逐年增加, 在高校设立了普通高校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 实行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和生活费临时补贴, 5年累计190万人次的学生受益。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 平均就业率达到90.7%, 位居全国前列。开展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 使4.7万名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 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1040个。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高校招生考试, 近五年累计录取118.2万人。

教育的大发展, 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了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奠定了改善民生的坚实基础, 增强了全省的综合竞争力, 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些成绩的取得, 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 得益于国家教育部等国家部委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 得益于各级党政组织的高度重视, 得益于全省教育战线广大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在这里, 我代表省委、省政府, 向全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 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努力实现教育工作的新突破

关于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工作, 王珉书记和陈小娅副部长都提出了要求, 省委、省政府的实施意见和规划纲要也写得十分明确。这里, 我只强调几个重点。

(一) 推动学前教育规模化发展

学前教育关系每个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系每个家庭的未来希望。

近些年, 我们在学前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主要是幼儿园布局不合理, 数量偏少, 规模偏小, 水平参差不齐, 政府管理和调控难度较大, 入园贵、入园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要改变这一现状, 根本出路在于规模化, 而要实现规模化, 就要推进连锁发展。只有连锁发展, 才能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才能提高标准, 统一标准;才能吸引社会投资, 增加数量;才能使政府更好地管理和提供帮助。

实现学前教育连锁发展有三条出路:一是鼓励支持有能力的优质幼儿园, 通过资产收购、参资入股等多种方式, 兼并整合弱势幼儿园。二是鼓励支持具有一定经济实力、有志于学前教育事业的单位和企业投资幼儿园建设, 并实现网络化。三是鼓励支持房地产开发商投资开发幼儿园地产, 形成幼儿教育地产品牌。我们期盼由以上三条途径, 破解我们的难题, 走出一条新路。

幼儿教育的连锁发展, 不仅在城市可以做, 在农村照样可以做。各地区一定要解放思想, 大胆探索, 务求突破, 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学前教育。

(二)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是政府必须承担的全部责任。几年来, 我们的各级领导在义务教育中是尽了力的, 成效也是明显的。但确实还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解决的办法, 就在于深化改革, 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首先必须做到在市区范围内, 在县范围内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首先是校长和教师队伍的统一配置。校长和教师作为教育最重要的资源, 不应该也不是学校所有, 而是应在县、区的范围内, 由主管部门统一调配校长, 统一调配教师, 统一平衡师资力量。只有校长和教师配置均衡了, 义务教育才能均衡发展。

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其次是要求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教学环境条件等硬件的统一配置。必须统一标准, 统一达标。既不能高, 也不能低, 如果要提高的话, 必须同时提高上去, 否则又会形成新的差距, 这就不可能均衡发展, 就不可能解决择校问题。

在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 还有一件事必须提及。这就是近年来, 我省一些县探索将初中集中到县城来办, 实践证明效果是好的, 学生和家长是欢迎的, 不仅提高了质量, 拉动了城镇化, 更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我们积极支持这种探索。有人担心原来建在乡镇的初中如何处置问题, 其实, 我们的教育资源不是过剩, 而是不够, 完全可以用来办好小学和学前教育, 也可以办其他教育。

(三) 实现高中教育优质化发展

高中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社会更关注的部分。希望受到更好的高中教育是人心所向。高中教育要讲求特色, 要讲求竞争。

要达到这些目的, 就必须允许高中在市域范围内实行跨县区的统一招生。

高中在市域范围内跨县区统一招生, 有利于维护学生自由选择就读学校的权利, 有利于保障学生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机会更加公平均等, 有利于提高高中的竞争力, 有利于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

我们要站在维护群众利益的高度, 站在维护教育公平的高度, 站在维护教育改革发展大局的高度, 做好高中在市域范围内跨县区统一招生工作, 激发高中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与此同时, 我们还要鼓励和支持优质高中通过联合办学、合并等多种途径和方式, 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四) 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职业教育, 对于辽宁经济发展, 对于辽宁就业, 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业教育是辽宁的强项, 我们不仅要培养本省所需人才, 还要向省外输送人才。

现在, 我们已形成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下一步工作重点是提高水平, 提高集约化程度。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就必须更积极、更大胆地吸引社会资本, 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 实现职业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我们提倡、鼓励国内外企业, 到辽宁投资兴办职业教育学校;

我们提倡、鼓励国内外企业和辽宁现有的职业教育学校合资办学、合作办学。

大家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 国内外企业对办职业教育学校都有积极性, 既然有积极性, 就应该让他们去办。

大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 企业办职业教育学校, 更能和市场接轨, 更能符合企业需求, 更有利于学生就业, 也更能提高教育质量。

因此, 在职业教育中, 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放开手脚。衡量标准就是企业办职业教育学校的比重不断增加, 单纯由政府办职业教育学校的比重不断下降。

(五) 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水平

高等教育决定着辽宁教育的水平, 决定着辽宁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现在, 辽宁已经走上了全面振兴之路, 这就要求大学必须和辽宁全面振兴同步, 必须走在辽宁全面振兴的前列。

大学的发展, 首先要狠抓学科建设。这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是大学安身立命之本, 是大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到2015年, 省属本科高校要办好50个左右的国内一流学科, 再建设20个左右的国家重点学科, 支持全省高校建设200个左右优势特色学科。

大学的发展, 其次要抓好学科带头人。办学校首要是办学科, 办学科首要是学科带头人。就是要加强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 全省高校要新增院士5人左右, 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0人左右, 新增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人左右。我们一定要形成一个朝气蓬勃的、富有进取精神的学科带头人团队。

大学的发展, 再次要抓好重点实验室与工程研究中心等学科平台建设。到2015年, 由省、部、企共建15个左右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大型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 实现承接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创新科技项目的新突破, 引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升级。

民族教育、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 都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 认真负责地办出水平, 办出特色。

三、对今后工作几点要求

加快发展教育, 我们责任重大, 使命光荣。省委、省政府要求各市委、市政府、省直各部门、全体教育工作者, 都要用战略眼光和对未来负责的精神抓好教育, 切实肩负起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使命。

一是要制定规划, 明确任务目标。各地要依据国家和省的《教育规划纲要》精神, 结合实际, 选准改革突破口和工作重点, 抓紧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实施意见, 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有力的保障措施, 并认真组织落实。

二是要进一步提高教育投入水平。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建立财政性教育投入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的机制。到2012年, 全省地方教育支出占地方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要达到国家核定的要求。新增的教育资金, 一定要投向最需要的领域、最关键的环节、最困难的群体, 把钱花在刀刃上。

增加投入是发展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但并不是教育工作的全部。推动教育发展, 还必须深化改革, 以改革提高质量, 以改革增强活力, 以改革破解难题。推动教育发展, 还必须扩大开放, 充分挖掘和利用国内外一切教育资源为我所用。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办好辽宁教育。

三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助学体系。这就是要建立起对城乡生活困难家庭的子女, 从学前教育开始, 一直到高等教育, 从公办学校到民办学校, 全面覆盖的扶困资助政策体系。不仅要管学费, 还要管生活费。我们必须坚决做到, 生活困难家庭的孩子, 绝不因贫困而失学, 绝不因贫困而失去尊严。

四是要加强教师和校长队伍建设。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 严格加强教师管理, 完善教师退出机制, 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和素质。鼓励教师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制定并实施校长任职资格标准, 推行校长职级制。要完善大学校长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 建立大学校长目标责任制和实绩评价考核制度。

8.在全县农村会议上讲话 篇八

一、充分认识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意义

第一,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必然要求。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基本药物作为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就是要保证基本药物的足额供应和合理使用,从制度和体制机制上实现基本药物的公平可及,满足群众的基本用药需求,这不仅是建立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环节,也是贯彻落实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质的具体实践,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执政理念。

第二,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保障群众基本用药权益的重要举措。医改方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期间,药品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集中关注和反映的焦点。当前,药品价格虚高是造成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药物滥用,特别是抗生素滥用也直接危害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正是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着眼于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反映最迫切的现实问题,着力于降低群众基本用药负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利益。通过基本药物统一制定价格、集中招标采购、合理配备使用、零差率销售、提高报销比例,将切实有效地降低基本药物的价格,让广大群众受益。同时,通过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合理用药,引导群众形成良好的用药习惯,将有力保障群众的用药安全和身体健康,从根本上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权益。

第三,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目前,全国共有药品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4700多家,批发企业1.3万家。产能总体过剩,产业相对分散,造成药品营销成本过高,竞争力差,制约了医药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长远来看,随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逐步建立完善,将有效减少药品流通环节,有利于降低医药企业市场营销成本;有利于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企业资源的进一步优化和整合,发展药品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促进医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四,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当前推进医改工作的关键环节。为抓住关键环节,突出重点任务,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09年工作安排》,提出了今年推进医改的10项工作。目前,这些工作都在积极、有序推进。其中,基本医疗保障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基本药物制度涉及到药品供应保障、医疗保障、医疗卫生服务等多个体系建设,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直接关系到医改能否顺利推进。今天正式启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工作,既是对当前推进医改工作的一项重要部署,也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基本药物制度的高度重视和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坚定决心。

同时也要看到,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涉及重大利益的深刻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制度实施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深入分析制度实施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困难,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为了稳妥推进这项制度,国务院决定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首先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并明确了今年的分阶段任务。时间相当紧迫、任务十分艰巨,这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必须立即行动起来,集中力量,全力加快推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

二、明确任务,准确把握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关键环节

按照国务院推进医改的统一部署,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今年的工作任务是,不迟于12月份每个省(区、市)在30%的政府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包括实行省级集中网上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要确保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取得实效,确保制度框架不走样、不变形,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确保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保证基本药物及时、足量、保质供应,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障广大群众基本用药的首要问题。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后,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将由省级人民政府按照《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以省为单位实行网上集中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各地要进一步细化招标采购、统一配送的具体操作细节和管理办法,确保基本药物保质保量,及时配送到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到不缺货、不断档。

二是确保基本药物价格合理下降。基本药物由国家制定零售指导价格,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招标情况在国家指导价格规定的幅度内确定本地区基本药物的零售价格(包含配送费用)。基本药物定价要兼顾生产厂家和广大群众的利益,既要考虑企业有合理的利润空间,鼓励企业生产基本药物;又要切实降低基本药物零售价格,减轻群众用药负担。各地在操作过程中。要确保基本药物招标环节公开、公平、公正,坚持全国统一市场,坚持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企业平等参与、公平竞争,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同时,也要接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社会各方的监督和效果反馈。

三是要确保基本药物配备使用和医保报销。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关键环节,这在制度建立初期尤为重要。要严格配备使用制度,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行为,确保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同时,要同步落实好基本药物的医保报销政策,用经济手段引导广大群众首选使用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还将对群众用药习惯,特别是过去习惯用“新药”和“贵药”的群众产生影响,在制度实施初期,群众可能出现不理解或不习惯,也需要进行合理的引导,要结合制度的实施做好宣传引导工作。

四是要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以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相应减少,需要同步建立完善相应的补偿机制。这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最关心的问题。今年在3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所需补偿资金应在政府财力承受范围内,各地要落实好政府卫生投入的相关政策,政府补偿要及时到位,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还要强调的是,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将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营,以及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和收入产生影响,要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取消“以药补医”这一有利契机,加快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促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通过提供医疗服务、改进服务质量获得合理报酬,使其真正回归公益性。

三、扎实有序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一项崭新的制度,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今年关键在于开好局、起好步。各地区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积极有序有力推进,确保基本药物制度取得预期效果。

第一,切实抓好组织实施工作。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组织实施的大量工作主要在地方,省级政府要切实负起主要责任,进一步细化工作安排和具体实施办法,抓好制度的组织实施。一是要尽快制定本地区的具体实施方案或实施细则,确定2009年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县(市、区),进行药品需求测算,制定省级集中招标采购、统一配送的具体实施办法。二是抓紧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要深入贯彻基本药物制度的相关文件精神,统筹协调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各个环节建设,确保不迟于12月在3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起基本药物制度,确保制度取得实效。

第二,努力创新体制机制和工作方式。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明确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给地方留有一定的操作空间。地方要在中央确定的原则和框架下,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创新体制机制和工作方式,积极探索基本药物定价、招标采购、统一配送的具体方式,确保药品生产供应,降低基本药物零售价格。要切实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制度实施的效率。考虑到地区差异,在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初期,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确需配备、使用非目录药品,暂由省级人民政府统一确定,并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相关政策和规定。省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严格把握。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加强对地方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第三,注重制度实施的统筹协调。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政策性强,涉及到发改、卫生、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食品药品监管、工信、商务等诸多部门的职能和工作,要明确责任,分工负责,加强协同配合。各地医改办公室要切实承担起统筹协调工作,把建立基本药物制度作为当前推进医改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动落实。一是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地区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本地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时间表和工作步骤,有序有力推动制度实施;二是加强重大问题研究,深入研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周密制定预案,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三是做好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协调工作,遇到需要多部门协商的情况,医改办公室要积极服务,加强统筹协调;四是督促地方保障制度顺利实施的资金落实到位,确保实现预定目标;五是加强信息收集和经验总结,动态跟踪制度的实施情况,及时通报工作進展;六是监督检查制度的实施情况,将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纳入本地医改工作考核内容,定期进行检查,年底进行考核总结。

上一篇:软件实施人员工作日志下一篇:普惠性幼儿园自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