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总结(精选13篇)
1.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总结 篇一
言传身教,教书育人
——参加“2012年陕西省高等院校中青年教师职业素养及教学能力专题培训”
学习心得
我非常荣幸能参加这次由陕西省教育厅审核,陕西师范大学承办的培训学习,在这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我在师大度过了很充实的两天。此次培训,四位教授就高校教师师德修养,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高校教学方法与教师教学艺术以及课题申报与卓越学术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讲解,使我受益匪浅。现将我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第一、敬业爱生,严谨治学。发自内心地真心关爱学生,要容纳每位学生,不管他有什么样的性格,学习成绩如何,思想觉悟是否很高,这些绝对不能阻止我们去爱他们。关爱学生更要做到严格要求学生,“严是爱,松是害。”没有师德的人是绝对做不到这一点的。《三字经》上讲: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我很庆幸我是一直这样严格要求学生的,我也会一直这样坚持下去的。学生把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交给了我们,作为老师,我们有什么权利让他们在我们的课堂上荒废学业,遗憾终身?绝对没有!
第二、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的职责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让学生掌握某门课程,充分理解相关的课程,而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自觉自然地获得人文知识,哲学思想,科学方法论,使学生的悟性得到点化,从而获得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让他们健康地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要达到这种境界,作为教师,首先就要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志存高远。“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能在讲台上留下很好的口碑,需要有一丝不苟的教风,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为人师表的师德。审视自己,我还需要不断地修炼才能获得。
/ 2
第三、深厚内功,创新方法。“要想给人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活到老,学到老。”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就得在课下不断学习相关课程,修炼自己的内功,提高业务素质,加强自身表达能力。教学不仅是一门学问,还是一门艺术。如果你的一节课能给学生带来一顿艺术大餐的话,那你的课堂效果是不言而喻的。面对一届一届不同的学生,我们也要及时调整方法,多请教老教师,及时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只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们才能真正地驾驭课堂,启发同学们的思维,提高同学们的素质。
第四、平衡心态,修身养性。站在讲台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尽收学生眼底。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会渗透到学生的心里。所以,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心理健康,要有健全的自我观念,能接受自己,喜欢自己,具有自尊自信,这样我们才能影响学生,让他们建立起健康的心态。尤其是在这个诱惑很多的社会,更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避免他们出现不良情绪,目标价值迷失,人格解体的现象。“教育不是为了让一个人能够挣到更多的面包,而是为了让他的每一口面包都能够吃得津津有味。”
作为老师,我深知这个称呼的神圣,我将用我的人格去维护它的尊严,绝不允许我的一点点惰性和私心而玷污了它的圣名。我梦想着:在我老得哪儿也去不了的时候,我还依然记得学生们那纯真可爱的笑脸,我还可以和他们一起回忆我们相处时的每时每刻,那些回忆将在我的内心深处定格,永远定格 ……
/ 2
2.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总结 篇二
(一) 政治理论修养包括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二) 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这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 也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备基础。主要包括:1.掌握每个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知识和技2.掌握学科的必备理论和知识体系3.熟悉学科的发展趋势4.教师还应当了解每个科目领域的思维方法和方法论。
(三)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的知识体系不仅要精于自己教授的学科, 并且应当拥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并且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应建立在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
(四) 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其中教育学, 心理学和各科教材教法是作为教师要必须掌握的知识, 也是师范生取得教师资格的必备知识, 此外, 教师还应当掌握教育组织管理领域的知识。
(五) 丰富的实践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基于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经验的累积, 它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 具有情境性的特点, 同时也是对待和处理偶发的教育问题彰显出的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教育机智。它的主要途径来源于和受教育者交往的日常的课堂教学情景之中, 同时也来源于课堂外和教师的互动, 带有明显的教师个人经历的情景性、独特性, 是教师面对复杂的、不断变化的教学情景的一种决策和分析, 它受个人的主观经验、思维、行事风格的影响。面对实践方面的知识, 有的是被我们真切感知的, 是通过反复考虑的;有的是潜意识的, 是一种非反思的沉思知识。
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可以发现, 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理论层面的知识素养如政治理论素养和学科专业知识等, 也包括实践层面的素养, 如丰富的实践知识。
BH学校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切入口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形课程、实习教学、过程评价这五个方面, 而我们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路径的建构, 则需要从改善学科课程、强化活动课程、完善环境与评价这三个大方面着手。
一、改善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或隐形课程相对应, 是以具体学科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的一种课程, 它通过人类对知识经验的科学划分为基础, 从中的分支学科中选取一定的内容来组成对应的学科, 彼此分立地安排他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从而使教学内容规范化、系统化。各科课程强调各自的逻辑体系, 以各个学科的知识为中心分科进行教学。
二、强化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 与学科课程相反, 它突破了学科逻辑的界限, 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条件, 通过自己组织的一连串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我们应当强化活动课程, 形成教学能力的氛围。
三、完善环境与评价
隐性课程又叫隐蔽课程、无形课程、潜在课程等, 是在学习环境 (包括社会物质环境和文化修养体系) 中学生所学到的非预期和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态度, 在计划表里看不到的课程。隐性课程的作用主要有:
1。陶冶功能。2育美功能。3益智功能。4健体功能。
为了提高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作为师范院校, 能修建一些教育大家的雕像, 在教学楼门口张贴一些“教书育人, 作灵魂的导师”的横幅, 已然成为一种普遍化现象, 我认为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 应当尽可能的让每栋教学楼, 每个教室门口, 都有它自己鲜明特征的带有教育艺术气息的名字, 比如“知行楼”“仁爱楼”“博闻楼”等, 意在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传统, 让每个师范生走过路过的时候, 能对教师这一行业的内涵和意义有着初步的感知, 对教师这一岗位心里产生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对从事教师这一行业的意义和作用更加明确且认同。幼儿园或是小学教师虐待儿童、谩骂儿童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 无一不引发民众强烈的愤慨, 涉案教师也都受到了严肃的惩处, 作为教育现象研究者的我们, 对此类事件表示震惊且深恶痛疾。这类事件发生的原因有:1.在幼儿园、学校等教育机构里经常发生一些虐待事件, 这些事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2.教育机构对新入职教师把关不严, 个别教师素养不高。3。相关部门惩处不利。而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的教育素养低下, 对教师存在的意义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感悟。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改变了传统的智力发展理念, 给我们的“新课程改革”的新型评价体系提供了理论借鉴,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我们新课程改革的启示有:1.要树立因材施教的教学观。2.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3.积极乐观的学生观。提倡构建关注差异、分层评价、立足过程、多元互动、是全面构建的立体化评价体系的重要因素。
(一) 作为师范院校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行对学生的综合性评价——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追求教育的坚持和崇高的理想, 坚持把教育的公益性放在首位和坚持以人为本, 全心全意为了师范生的发展。
(二) 师范生发展的差异性, 合理的运用多把尺子——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作为以传统评价方式普遍以一把尺子衡量学生, 要求学生达到统一的标准。
3.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总结 篇三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试行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8-0062-04
互联网+时代带来了教学形态的变革,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给教师与学习者时刻提供获取海量信息和丰富资源的各种平台,提供了泛在化的学习环境和多样化的教学途径,信息技术应用成为当代教师不可能回避的问题。就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来说,趋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和学习者学习特点的要求,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是一种迫切需求。通过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标准的推行,促进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既是适合时代和现代教育发展的规律,更是切合当今以服务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
一、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标准的概念界定
1.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
对信息化教学的理解,从字面上分析,是以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教学环境为支持的教学。笔者认为,也可解释为,以促进教学效果提高为目标,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将信息技术有效运用的教学活动。那么,教师基于信息化教学环境,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结合课程特点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与手段、信息化教学资源等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素养要求,归结为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这是当代教师要适应教育教学新常态必备的一种教学应用能力。
2.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从传统教学走向信息化教学,教学策略上是从教师导向走向学习者探究,传授方式上从单向倾听走向多维交流,学习方式从个体作业走向协作学习,教学评价也从注重事实性知识和离散性技能评估走向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综合性评价。信息化教学这些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显著特征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变革。
3.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标准构成元素
从信息化教学的概念与特征分析,衡量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与水平应该从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应用认知与重视程度、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与组织教学、信息化教学应用创新等方面进行评价,考虑到教师要及时跟进信息技术更新与教育教学方法变革,增加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应用的再学习提升方面的要求。因此,信息技术素养、信息化教学水平、信息化研究能力和学习与发展能力为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标准的主要构成要素。
二、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标准制定的依据和必要性
1.理论依据
在汉语词典中解释,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基于对能力概念理解,众多研究者从心理学角度界定教师能力的概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质量和完成情况的个性心理特征。朱超华在研究中提出:在现代教育活动中,教师核心能力的基本内涵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设计能力、组织能力、预测能力、援助能力和评价能力。国际培训、绩效、教学标准委员会(IBSTBI)则将能力标准定义为:一整套使得个人可以按照专业标准的要求有效完成特定职业或工作职责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分别以专业基础、计划与准备、教学方法与策略、评估与评价、教学管理等能力维度提出各项能力以及具体绩效指标,也明确了教师能力标准包含5个维度的18项能力和98条具体绩效。其中“能力14:使用多媒体技术来加强学习、改进绩效”,要求教师能认识教学媒体和技术的潜能与局限,运用媒体和技术开展最佳实践,以多样的方式呈现内容,为学习者使用媒体和技术做好准备及发现并解决小的技术故障,这就是从对媒体技术使用重视程度、在教学中应用媒体技术水平及信息技术基础能力几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政策依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第四部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提高信息化水平”——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随后《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办公厅颁发的《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做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特别是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提出了四个层面的计划:一是校级资源根据院校自身条件补充建设,突出校本特色;二是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三是为解决教学问题,开发替代性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仿真教学软件、推广互动式远程教学;四是落实数字校园建设标准,加快建设信息平台,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等。从以上政策文件看出,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不是哪个群体、哪个学校、哪个部门要求,这是职业教育发展所需,在互联网+时代生态教学环境形成所需,是学习者所需。
3.国内外借鉴经验
2000年6月,美国推出了《面向教师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Teachers,NETS*T),从信息技术操作与概念、创设学习环境、教学与课程、评估与评价、工作效率与专业实践及社会伦理、法律与道德的主题六个方面明确技术标准和绩效指标,阐述了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学的基本行为要求;澳大利亚在2002 年颁布的教师专业标准(Pilot2002,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ers)12项中有1项为“进行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改善教与学的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也从“选择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资源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方式”、“使用信息技术存储和管理学生的学习信息”等5个方面明确了对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要求。英国颁布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The Us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Subject Teaching)包括有效的教学和评价方法及教师的知识、能力与信息技术两个部分27项指标。以上几个国家对教师提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的共同之处是教师本人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素养及能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习者学习与提高教学效率的能力。2014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厅[2014]3号文),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与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两个方面,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对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碎片化知识针对性强,但是却缺乏适用性
微信公众平台根据我们的兴趣推送了相应的学习内容之后,这种内容很符合我们的需求,但是却缺乏实际情境的验证。它仅仅是一种问题的单一解决方法,如果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就无法适用。比如:我们在学习操作性的知识时,它是必须要结合实践进行的,而碎片化知识只能知道问题解决的方法,却不知道问题的原因,在实际解决时,我们又不知道怎样办。
3.微信公众平台缺乏多样的交互
虽然微信公众平台可以根据关键词进行回复,但是这种回复是不是学习者想要的答案或者对学习者有没有用处,这些都是未知的。另一方面,微信公众号在推送了相应的学习内容之后,学习者是否有效地阅读,或者学习者在阅读了相应的学习内容之后,无法直接进行提问,也得不到针对性的解答。
五、思考与建议
微信公众平台在为碎片化学习提供支持之外,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并不能因为存在问题我们就要拒绝这些碎片化知识。因此怎样把这些碎片化知识建构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与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就显得至关重要。
1.建立碎片化学习体系是基础
我们在接受碎片化知识时除了要系统地学习、思考、分析之外,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以此为根节点,不断扩充其分支。也就是说要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或者将这些知识点纳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2.“思维导图”就是一种将放射性碎片化思考具体化的方法
研究表明,思维导图的建立有利于人们对其思考的问题进行全方位和系统的描述与分析。同时它又是灵活的,个性化的,具有无限的发展性的,这些特点非常符合碎片化学习的特征,因此对于碎片化思考具体化它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同时,它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有助于一个学习者真正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现在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手机端也有很多使用方便的软件,比如:极品思维导图、思维简图等等,它们可以结合微信公众号进行使用。
3.检验和输出是完善碎片化学习知识体系最关键的环节
在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之后,并不是所有的碎片化知识都能纳入其中,我们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检验,也就是说,我们要弄清楚它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如果联系不大或者它根本没有价值,我们要果断舍弃。而对于输出,即碎片化知识的巩固和迁移,其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可以将碎片化知识进行转述给其他人,或者将借助一些外部工具做笔记,建立思维导图等等。
碎片化学习作为非正式学习的一种,它不仅仅只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获得,还有很多其他途径,但是它的特点和利弊都普遍存在,我们一定要理性辩证地思考它的利弊,合理检验与输出,从而真正实现随时随地的碎片化学习。
参考文献:
[1]顾小清.超越碎片化学习——语义图示与深度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15(3).
[2]王竹立.零存整取:网络时代的学习策略[J].远程教育杂志,2013(3).
[3]朱学伟,朱昱,徐小丽.基于碎片化应用的微型学习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
[4]王承博,李小平,赵丰年,张琳.大数据时代碎片化学习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10).
[5]柳玉婷.微信公众平台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2013(10).
4.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总结 篇四
郝慧敏
2012年7月18日至2012年8月16日,我有幸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心里非常激动。能跟兄弟院校在一起学习和交流,感觉非常荣幸。7月18日、19日两天报到,7月20日-7月21日,我们听取了专家关于工学结合课程的建设、校企合作与综合素质等职教相关的报告。面对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日益复杂的教学改革形式,很多时候让我觉得有些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无所适从,所以我们很需要学习,而此次讲座培训学习,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7月22日-26日,好利来南方公司的孙海峰师傅,手把手传授我们做蛋糕,我们学会了做蛋糕坯、搅打奶油、抹坯、裱玫瑰花等,还学会怎么做慕斯蛋糕、提拉米苏等。7月27日-8月1日,好利来南方公司的李成祥师傅,带领们学习了如何做不同花样面包,如:毛毛虫、椰丝包,奶香包、菠萝包、肉松包等。8月2日我们参观好利来北京工厂和部分常规门店参观。好利来旗下高端品牌“黑天鹅”,以其上好的进口原料,精致的造型,复杂的工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8月5日-8月9日这段时间安排的发酵食品培训,我们学习了啤酒、黄酒的制作、食醋、酱油的制作,并参观辉县市九大聚仙农贸有限公司“我国第一洞藏柿子醋”生产基地,用辉县无污染的柿子为原料,古老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的生产方法,生产产出较好的柿子醋;同时也参观了柿子醋饮料生产企业。8月12日-15日,是肉制品加工方面的培训,期间我们到骡河市双汇集团,主要参观了屠宰车间和熟肉制品车间。并和双汇集团人力资源部、生产技术部等部门进行座谈。
在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为期30天的培训时间里,和来自不同院校的同行们一起学习,聆听专家的精辟讲座,学习名师的教学方法,企业技术娴熟的师傅手把手精彩的教学,并参观了一些著名企业,使我更加全面了解了我的专业知识,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开阔了我的眼界,现将这一个月来的学习总结如下:
一、培训点简介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是河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中国职教学会农村与农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单位、河南省农业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河南省农业教育协会会长单位、河南省农业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牵头单位。学院实训基地是“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中国科学院农业高新技术河南示范基地”、“河南省农业高新科技园”、“河南省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基地”。
建校60多年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大中专毕业生10万余人,培训各类学员28万人,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学院分别被农业部、教育部、省政府、省教育厅授予“全国农业职业院校产学研结合先进单位”、“全国农业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优秀培训机构”、“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河南省职教攻坚先进单位”、“河南省普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学校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10年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二、培训内容丰富
1.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
开学前两天主要是对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的学习。其中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的朱维军教授给我做了关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的报告,朱教授主要从“面对什么样的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技能型、技术型与学科型的区别?如何进行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 这几个问题来解读。让我收获颇多。2.专业课程的学习(1)焙烤食品的学习
此部分学习为期12天,包括蛋糕实训操作、面包实训操作和企业参观。好利来公司给我们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好利来南方公司的孙海峰师傅带领我们进行了蛋糕的制作,他技术娴熟,深得我们参加培训的教师一致好评,并伸手叫绝。好利来南方公司的孙海峰师傅带领我们做面包,每位老师都兴趣十足,兴奋不已。我主要从事焙烤食品的教学,这部分学习对我来说尤为重要,通过学习我熟练掌握了实际操作的重点和难点,为以后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发酵食品的学习
这部分我们主要学习了啤酒的制作、黄酒的制作、食醋的制作、酱油的制作,使我掌握了发酵食品加工的要点,增长了知识。
(3)肉制品的学习 此部分学习香肠工艺流程与制作中的一些注意事项、酱卤肉制品工艺流程与制作中的一些注意事项等,并参观了漯河市双汇集团,了解企业生产现状,熟悉企业人才所需,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三.相互交流和学习
参加这次培训的老师们都是来自全省高职兄弟院校,一个月的共同学习生活,已经使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通过平时的交流和讨论活动,我们了解了各个兄弟院校的发展状况、也获得了很多好的成功经验。从这些同行身上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和经验。我们虽然来自不同学校,职称不同,年龄差别也大,但我们就像是其乐融融的一家人,每个人会毫不保留地一起分享经验和心得,学习中互相鼓励和帮助,并且已经建立了长久的联系,便于日后的交流和相互学习,这也将会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一个月的培训很快结束了,感谢学院领导给我这次自我提升的机会。虽然这次培训的时间不长,但在1个月的学习生活中我过的很充实、意犹未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不断地学习、提升自我。
作为一个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和扩宽自己的知识结构,是自己具备与教学适应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虚心学习,争取通过不断地学习,从专业技术和思想意识都与时代同步。
2.树立宽广的服务意识。
为全体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条件。对学生的情感、成绩以及身体素质都要悉心关照,服务周到,促使其全面发展。
3.以学生发展为核心。
教学工程中,教师不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把握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尝试。在探索、尝试的过程中获取知识,长进能力。
4.教育中注重个性、因材施教。
现代教育不主张使每个学生都做到全面发展,但是应该鼓励学生发现和发扬自己的长处,不用一同把尺子来衡量和评价学生的优劣。
5.把目标行为导向教学切实落实到专业课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将各个知识点强化成为工作目标,以学生为学习载体,在实现工作目标的同时是学生掌握相关理论及实操知识,是学生的学习更具直观性和目标性。
6.加强反思。
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科研等活动进行反思,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把自己的教学工作作为研究对象,学会反思技术,进行反思性教学,成为一名科研型教师。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自己对教学的责任心和责任感,也从别的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包括他们对教学工作严谨负责的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以及他们宝贵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我也希望今后还能有机会继续得到教学研究和培训中心的指导和帮助,以便更好地完成我的教学任务。我会很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更加努力地提高自己职教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素质,坚定不移地从事高职教育事业。
5.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总结 篇五
2013年我参加了武汉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级)远程培训班的学习。这次给我的体会很深,我的教育技术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在如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代表一个国家强大的标志。通过六天的信息技术培训,我觉得作为一名老师,应该为信息技术的发展起到带头作用,让我们的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教育技术,让教师们正确操作计算机更好地为课堂服务。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将越来越突出。教育技术属于交叉学科,是连接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桥梁。作为交叉学科,首先体现在它需要技术的支持,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支持。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在未来的发展中,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技术应该关注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技术以及如何利用技术来促进学习。
其次,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体现在它融合了多种思想和理论。从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学、系统理论等。时至今日,随着人本思潮的兴起,各种学习理论虽然各执一端,但在教育技术领域内走向了融合,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而各尽其力。人们不仅关注个体的学习心理,还对学生之间如何协同与合作、如何基于问题进行综合性学习等进行着系统的研究。
再次教育技术交叉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其研究和实践主体的多元化,协作将成为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特色。包括教育、心理、教学设计、计算机技术、媒体理论等不同背景的专家和学者共同研究和实践,开放式的讨论与合作研究已成为教育技术学科重要特色。
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交叉学科,需要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进行理论研究。目前,教育技术研究最前沿的两个领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网络教育,所有这些乃至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都强调对学习者学习的支持,即围绕如何促进学习展开所有工作。正因如此,人们将会越来越重视教育技术的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
一、通过学习,我深入地了解到:
1、网络教学的优势所在:(1)能满足多主题、分层次的教学任务;(2)可以预设和提供学习支持功能;(3)或以支持全员成果展示或全参与式的互评;(4)具有动态信息发布功能,使教师搜集过程性评价信息成为可能。还有就是网站的持续存在性和交互支持功能可以延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2、以课程为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的目标定位,即“三促进”:(1)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业成绩,促进学科/领域的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2)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技术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3)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和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3、整合的技术选择原则,应该是“量课程之体,裁技术之衣”。不应该是课程顺应信息技术,而应该是课程同化信息技术,应该是“课程本位”,而不能是“科技本位”。在整合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三方面的要求:(1)课程内容的适用性,必须适合利用信息技术教和学的内容;(2)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应用,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多样化需求;(3)学科/领域的不同特点,不同学科培养目标与认知规律的不同应该是技术选择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明白了“教育”应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在我看来,现代教育应体现在“教育”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之上,我国的教育事业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就很重视教育,发展到今天,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及应用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全面应用成为现实,也为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提供了机会,同时给教育教学领域改革的突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首先应该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那么,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模式的一种辅助手段,它的质量及其教学中的效果如何,自然成了这种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应该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有利于揭示教学内容的实质,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技能的训练,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
三、教育技术的重要作用
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历史,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始终是影响教育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现代教育技术学在电子技术、传播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和影响下,已成为正在崛起的现代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现代教育技术学是在长期的教育积淀中,不断吸收现代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管理和经济理论研究成果,在实践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具有无可怀疑的科学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其学科的本质涵义被认为是:“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科学的诞生与发展正在影响着教育的各个领域,传统的教育观念、理论、内容、模式、管理和体制正在发生着变革。它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现代教育技术分为物化形态和智能形态两大类。物化形态的技术指的是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的物体中的科学知识,智能形态的技术指的是那些以抽象形式表现出来,以功能形式作用于教育实践的科学知识。它是为了学习,对有关的过程的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6.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总结 篇六
2008年8月1日---2008年8月8日在学校的安排下,我们50人在测绘学校参加了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
第一天,000老师是主讲人,首先他先进行了很有个性的自我介绍.然后让大家依次进行自我介绍,在这一过程中很多老师介绍很有特点,有的短小精悍,有的娓娓道来,让我们记忆深刻,彼此间有了了解,在不知不觉中课堂的气氛就调动了起来,在欢声笑语中完成了开班仪式.接下来进行了分组,采取的形式也很新颖,是运用了拼贴画的形式.凡是拼成一幅完整图画的老师分成一组.今后的培训就是按照小组来进行的.我分到了第三组, 名称是SHG.含义是”STUDY-HAPPY-GAME”.”我学习,我快乐,我成长”!培训项目的介绍,我们每人发了一套教材,其中一本是专门介绍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教程.老师就是按照本书进行讲解,在培训中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该定义的基本思想:(1)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必须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作指导。(2)现代教育技术要充分运用各种信息技术。(3)现代教育技术是以优化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为任务。(4)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包括设计(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软件、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开发(开发教学软件、硬件、课程和教学模式)、应用(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评价和管理五个基本环节。
在了解了什么是现在教育技术这一概念以后,老师们强调是希望我们能够通过上课体会到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老师采取了做大量的游戏,提高我们的积极性,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名.激发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后几天里重点介绍了什么是授导型教学和探究型教学.并进行案例分析,每组回答和互相评价.案例对比中有关于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讨论,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教育手段的超越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一大批现代化教育媒体进入教育教学领域,为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物质基础。如何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成果,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呢.一、使教师由单纯地讲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一种家长式的讲解者,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 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而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后,教师从单纯的讲授者转变成教学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 获取知识。
二、转变了学生的地位,促进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学生消极被动地听讲,始终处于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而现代教育媒体走进课堂,以其特有的功能和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也 为学习提供了多种参与机会,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 动地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提高。
三、增强了媒体的作用,使教学媒体成为学生认知的工具。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媒体只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传授知识的工具,而现代 教育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后,进一步增强了媒体的作用,电教媒体直接介入教学 活动过程,以其生动、形象的表现力,帮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深入地理解教材,从而成为学生新的认知工具。
四、缩短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提高教学效果。
五、转变了教材单一的局面,使新型的音像教材不断丰富。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教学领域后,新型的现代化的教材体系出现了,幻灯、投 影、录音、电影、电视、光盘、计算机软件等新型音像教材按照人的认识规律,以文字、图形、动画、影像和声音多媒体的方式显示教学信息,丰富教材内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积极的进行教学技术的实施和探索.特别是要主动采用
新的教学手段和新方法.参加了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在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老师几天的细心指导,我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平时自学的和从实践中获得的教育技术的知识,练习了如何规范教案,如何用探究型教学,如何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感觉自己的视野一下子扩充了好多,通过与大家的团结合作交流,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我都能取长补短,大大提升了自我。
在培训中我也认识到现代教育 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其终身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计算机在教学软件的控制下,打出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课件,部分承担了教师的职责,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从“被灌输”状态转向“自主学习”的状态。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活"起来,把以教师为主的"一言堂"变为学生积极参与的"多言堂"。
7.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移动培训研究 篇七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 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此, 教育部于2005年4月正式启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计划用3~5年培训全国所有中小学教师。也就是说, 全国现有的1千万中小学教师都将参与此次培训,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如何设计培训内容和培训策略, 使这次培训成为受广大教师欢迎的、对教师有价值、有意义的培训, 是我国教育改革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也是所有项目参与者一直积极思考的问题。然而现阶段, 更需要培训者认真思考的是, 如何创新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方式与途径。单纯采用面授形式, 难以解决资金紧张、农村与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不便、时间紧迫、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再者, 集中面授遇到的培训场所硬件设施不足,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的效果。“集中面授”式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式遭遇“瓶颈”。同时,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可能是一次性的过程, 而应持续不断地让教师更新思想观念, 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 并能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及时、充分的支持服务, 以便将实践中获得的体验与培训环境进行互动, 进而实现教育技术能力的螺旋式上升。因此, 探索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新方法和新途径被提上了日程。
在骨干教师培训采用“集中面授”模式的基础上, 有些培训机构开始了“集中面授+远程 (基于计算机网络) 培训”模式的尝试, 收到了较好的培训效果。移动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移动设备的普及, 使人们通过移动设备和移动网络开展教育活动、传递教育信息成为现实。面对移动技术领域的新发展, 笔者认为, 如能在目前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式的基础上适当结合移动培训, 通过多种培训方式的组合, 完善培训网络, 将突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瓶颈”, 使教师体验培训的方便、快捷, 并在培训中获益更多。
二、移动学习突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瓶颈”
1. 移动学习的内涵及应用方式
随着无线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 移动电话用户数量日益增多。据统计, 截至2007年12月底, 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量已近6亿。移动电话的使用, 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教育研究者也逐渐开始关注无线移动技术在学习环境中的应用。一般而言, 移动学习是指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 (如移动电话、PDA、PocketPC等) , 使学习者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无线通信网络获取学习资源, 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学习, 从而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与其他形式的学习相比, 移动学习具有学习便捷性、教学个性化、交互丰富性、情境相关性等特点。
根据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 目前可实施的移动学习方式有基于短消息的移动学习、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通过前者, 在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互联网服务器之间可实现有限字符的传送, 形成持续学习共同体, 从而完成一定的教学活动。后者是学习者利用移动学习终端, 经过电信的网关接入互联网, 通过W A P协议访问教学服务器, 进行浏览、查询和实时交互。它克服了短消息方式数据通信不能实时连接的弊端, 可以实现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传输和显示。尤其随着通信芯片和DSP性能的提高以及3G通信协议的推出, 这种移动学习方式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2. 如何突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瓶颈”
(1) 解决了教育技术在场培训的有限性问题
在沟通方式上, 移动学习比一般的远程学习更便捷、迅速, 人们不会因为距离而产生心理隔阂。通过移动在线培训系统, 教师可以持续投入到专业培训的对话网络中, 避免学习者在场培训后因缺乏支持而处于学习的孤独状态, 进一步提升师生之间的协作, 并能在师生的互动过程中实时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来自教学实践的多媒体模拟。
(2) 使教师在教育技术能力学习上更加自由
移动培训系统为学习者创设了一个随时随地的学习环境。它以学习者为中心, 让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并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流讨论, 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体现移动学习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学习者不再局限于培训场地和远程网络学习的电脑桌前, 不再受统一现场培训的时间束缚。只要有能够实现电话装置的无线通信连接, 教师都可以灵活地根据自我的需求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深造。
(3) 符合终身学习的要求
作为教师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需要与未来快速变化、发展的信息社会相适应。因此, 教师必须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持续提升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移动培训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多种教育技术学习与教育培训的机会, 使教育技术培训充满整个社会和整个人生, 实现终身教育。
三、教育技术能力移动培训系统的构建
为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方便性和快捷性, 让教师可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 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技术能力的学习, 我们尝试构建了教育技术能力移动培训系统, 以期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供新的思路和服务的平台。
1. 系统设计思路
教育技术能力移动培训系统旨在为受培训教师创设一个随时随地的学习环境, 让受培训教师可以灵活地根据自我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并且他们之间可以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流讨论, 不断增强教育技术能力。因此, 设计移动培训系统时, 应根据教师学习的特点, 支持教师的多种学习模式, 如个别化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模式和讨论式学习模式等。此外, 还应提供真实的培训情境, 即真实的培训任务和问题。这样受培训教师可以将培训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能够快速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育技术能力移动培训模型与体系结构
(1) 教育技术能力移动培训模型
移动培训系统既要进行文字短信传播, 又要进行多媒体资源的传播。综合考虑移动学习的应用模式和移动终端的信息接收技术, 我们采用基于连接浏览的教育技术能力移动培训模型 (如下图) 。
其中, Internet是移动培训的资源中转站;教师教育技术教学服务器与Internet互联, 存放丰富的培训学习资源及相应的服务程序, 并将教学信息资源以网络课程、课件等形式发布到Internet上;移动教育网由多个基站组成, 用来发射或接收来自移动学习终端设备以及Internet的信息, 并通过空中接口将二者无缝连接;移动学习终端设备则通过移动教育网接收来自Internet的培训资源。
该模型主要基于W A P技术。学习者可以利用手机或PDA等移动设备方便、安全地访问Internet, 还可以得到消息通知、电子邮件、新闻、多媒体等多项服务。模型中W A P手机、W A P网关和W A P内容服务器三者缺一不可, 其核心是WAP网关, 主要作用是连接无线网络与互联, 实现WAP协议栈与互联网协议栈之间的相互转化。在具体实施中, 建议采用W A P内容服务器+公共网关 (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的WAP网关) 的模式。因为这种方案投入较少, 维护费用较低。目前主流的Web服务器在经过简单调整后都可以提供WAP服务。以微软IIS6.0为例, 只要在教育技术课程资源站点的http头属性中添加M I M E映射即可。
(2) 教育技术能力移动培训体系结构
通过W A P技术, 我们把移动培训教学资源架构在Web服务器上, 通过成熟的网络数据库和Asp.net技术, 采用客户端/服务器的模式来实现教育技术能力移动培训系统。
教育技术能力移动培训系统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服务层。其中, 表示层是教师用户和系统交互的界面, 主要通过在客户端 (手机、P D A等) 浏览器中运行WML、VBScript、JavaScript等程序实现与业务逻辑层处理结果的通信。业务逻辑层和数据服务层位于服务器端, 数据服务层为应用提供数据来源, 业务逻辑层则用于封装系统的业务服务。
3. 教育技术能力移动培训系统功能模块
(1) 培训与管理模块
培训与管理模块是本系统的核心模块。它负责对整个移动培训活动的管理, 还提供了学习资源查询等功能。它强调以培训者为中心, 支持培训者个别化学习、协作学习和讨论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 增强了学习的灵活性。学习者在使用系统的过程中要扮演系统使用者、学习者、学习协作者、学习资源的组织者、学习评价者五种角色。系统主要包括了以下子功能模块。注册信息模块:学习者查看和修改自己的注册信息, 包括用户名、密码、电子邮件、学习课程等;系统帮助模块:学习者空间的使用说明;查看教务管理信息模块:学习者可以通过在线浏览的方式查看教务信息, 还可以通过接收系统发送的短信息或电子邮件了解最新教务动态;学习者选课模块:实现随时随地选课、查询选课结果, 还可以通过短信息或电子邮件接收所选课程的相关信息;移动直播学习模块:能够实时直播专家讲座等课程资源;答疑室模块:学习者可以通过自动答疑系统寻找答案, 也可以实时与教师交互。
(2) 培训评价模块
由于移动学习信息反馈的及时性, 培训评价模块成为本系统的特色模块之一。它提供了学习者自评、教师评价两种评价方式, 采用了当前国际课程评价领域新提出的量规评价、档案袋评价等评价方法, 提供了培训学生档案袋、培训课题档案袋、培训评价量规、培训社区积分等多种评价工具, 可以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效果进行及时的反馈与评价。
(3) 协作交流模块
培训教师与学习者互动离不开各种交流工具。师生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和设备条件, 选择手机、P D A等多种不同的交流工具, 进行在线或离线的交流与合作。
(4) 文档上传与展示模块
该模块用于支持文档的上传与展示。授课教师可以上传教育技术培训内容、课件、培训目的和要求等。
(5) 在线帮助模块
在线帮助模块提供“系统使用指南”和“学习培训指导”两个子模块, 使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 “学习培训指导”是为解答学习者在培训和学习活动过程中所经常遇到的疑难问题而设置的。
本文在分析移动学习内涵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现有问题的基础上, 构建教育技术能力移动培训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 旨在为研究者拓展研究视域, 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创设新的培训环境和新的培训思路, 让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培训内容, 实时或非实时地进行交流讨论, 提升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1]郭腾.移动学习在农村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技术导刊, 2007, (1) .
[2]黄德群.移动学习研究对远程教育的影响[J].中国远程教育, 2005, (12) .
[3]沈娅芳, 丁革建.移动学习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 2007, (4) .
[4]安宁.移动学习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信息化, 2006, (1) .
[5]熊志刚.移动学习及其资源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5, (7) .
8.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总结 篇八
摘 要:随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高校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已成为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部分。文章通过对近10年多间在教育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主题的96篇文献进行了整理分析,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能力现状、培训实施、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和述评,提出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研究值得关注的方向,包括基于TPACK框架理论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线上线下混合的培训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育技术培训;TPACK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8-0059-04
近年来各高校开展了大量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同程度地推动了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但教师在教学应用中仍存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相对不足,未能将技术能力有效地应用到常规课堂教学中等问题。高校教师如何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和教学与技术的整合能力,仍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制定、培训的实施等方面问题受到了较多专家和教师的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相关的研究。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制定和完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实施对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1]。本文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相关主题的期刊文献进行分析和回顾,以期能对今后相关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相关主题的期刊文献分析
教育技术能力是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 也就是在适当技术支持的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2],是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逐步提出的对教师、学生、管理者等角色的一种素质要求,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在国际上,也有国家将教育技术能力称作信息技术能力或信息通信技术(ICT)能力。本文的数据来源为CNKI 数据库和万方期刊数据库,以“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TPACK教师专业能力”为主题词,检索从2004年到 2014 年6月之间的核心期刊或 CSSCI 来源期刊,经过筛选最终得到 96条文献记录,并利用Note Express3.0和Excel 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1.期刊数量年度分布
在2004年由教育部推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后,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相关的研究逐渐增多,到2010年由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发布《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后,与此主题相关的文献数量逐年上升,同时关于TPACK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文献数量从2010年到2013年也快速增长。从文献的数量分析来看,我国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政策性强自主性差,教师培训的工作更多是依靠行政手段来推动,今后我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如何切实有效可持继开展下去是我们急需研究问题。
2.文献关键词频次分析
利用Note Express的题录统计功能对文献中频次在5次以上的关键词进行了分析统计,得到如图 2 所示的主题词列表。从图2可看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出现频次最高,说明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在高等教学改革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对教师知识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前期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TPACK相关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以中小学教师为主,很少以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
3.文献作者分析
根据发表文献的频次、下载频次及引用频次分析,可以看出具有关键影响力的代表作者有何克抗、沈书生、祝智庭、张一春、马宁、罗永平等人。他们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研制与建设、国外教育技术相关标准理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能力构成等多个角度对高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进行研究。
4.文献期刊来源分析
对这 96 条文献记录进行筛选,选取文章数量发表在前7名的期刊,结果如图3 所示。从图中可看出相关主题的研究仍以教育类的核心期刊为主。对这 96 条期刊文献的作者单位进行分类发现,作者所在单位主要为师范院校、各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电教机构工作人员。从作者单位分析来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大多由各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要来实施,这些作者分析校本培训的现状及培训实施过程中的遇到问题和对策。师范院校发挥在教育技术学科的优势,更多的参与了教育技术标准或指南的研制,并对国外教师相关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或信息技术能力标准进行了分析解读,为我国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制定起到了参考的作用。
二、结果述评
1.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研究与实施
在标准研究方面,许多国家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潜力,先后颁布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相关标准。通过文献分析可看出,国外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建设起步较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1年发布了《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标准》(ICT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Teachers,简称《ICT—CFT》),该标准包括技术素养、知识深化与知识创造三种教学方式,及教育中的信息与通信技术、教学法、课程与评估、组织与管理、信息与通信技术、教师专业学习六大教育热点领域,构建了包含18个模块的教师能力体系[4]。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2008年推出的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简称NETS-T 2008),并将该标准作为教师培训考核认定的依据,该标准注重学生的创造力与协作能力、教师的示范表率与领导能力、数字化环境的创建等。新加坡于1997年颁布了“教育信息化规划第一期(1997-2002)”简称MP1,并于2002年和2008年分别颁布第二期MP2(2003-2008)和第三期MP3(2009-2014),其中第一期注重信息技术能力、第二期注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有效应用、第三期注重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如何促进学生IT能力[5]。我国教育部于2004年推出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高校教师具有教学和科研并重的特点,而且在教学内容、对象和方式上都是有别于中小学教师的,因此其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也有所不同。为了提高我国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由高教司指导,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于2000年推出了《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大纲(试行)》,并委托该委员会组织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部分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出台有关培训标准和政策,如2005年江苏省推出了《江苏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行)》,广东省制定颁布了《广东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和培训大纲等。 2010年9月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推出了《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简称NETG.THE),该标准参考和借鉴了发达国家相关的能力标准,结合我国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并经过多次的调研修改和意见征询,适用于高校全体教师,旨在为其专业化发展提供指导[6]。
在实施方面,美国的 NETS.T 标准依托“培养明日教师使用教育技术”(简称PT3)教师培训项目,日本则依托 IT 改革策略下的“教师使用 ICT 实际情况”新项目,英国则依托 ICT 国家计划中的基金培训项目。我国针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NETG·THE指南,由教育部高教司指导依托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组织实施。各国政府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都很重视,不仅在国家层面制定了相关的标准和政策,还成立了专门的教师教育技术或信息技术培训部门并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支持。和发达国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发展,各国都比较注重应用网络手段来开展培训,如法国的国家远程教育中心,开展有关教师培训的远程服务,为教师教学和学习提供各种在线的学习环境和渠道[7]。我国教育部于2007年6月成立了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随后55个省级分中心相继成立,来开展高校教师的网络培训工作,网络培训从不同角度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认可[8]。
比较而言, 美国NETS-T2008标准要求教师要“促进与激励学生的学习和创造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的《ICT—CFT》标准,明确教师的作用是模拟各种真实的学习过程,创建各种情境让学生应用认知技能,并协助学生加以掌握;新加坡的MP3计划侧重教师IT能力促进学生IT学习能力发展。我国的相关标准颁布已有多年,但并没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环境的变化和教学改革的推进而推出新的版本。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起步较晚没有形成体系,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制度已经非常完善,已经建立了职前到职后的培训体系[9],并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重视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注重校本培训。发达国家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积累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为我国培训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2.我国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分析
从文献综合分析来看,与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相关的研究不少。综合这些研究者的调查来分析,在态度和意识方面,大部分高校教师能够对教育技术和重要性有认识,仍有部分教师认为教育技术作用不大[9];在知识与技能方面,高校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却认识不够。高校教师培训大多处于信息技术使用的初级培训阶段,缺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应用,还有部分教师没有系统地接受过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设计等知识理论学习,缺乏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方面的理论与方法[10];在教学应用方面,高校教师经过培训对教育技术的作用及概念有所认识,对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创新的理念也很认可,但在实际教学时仍然以讲授式为主;在科研创新方面,高校教师能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来协助开展科研,如文献收集整理分析等,但创新能力不足,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处于简单使用状态。
3.我国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分析
从文献分析来看,主要存在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没有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二是在培训内容设置方面,许多高校对教育技术能力的本质与内涵认识不足,教育技术培训仅停留在信息技术培训层面,不重视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理念理论方面知识和信息化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的培训[11];三是在培训模式上仍以集中讲授为主,不能很好地满足高校教师个性化的多元学习需求;四是培训实施后,效果评价与后期管理缺失,较少关注教师将标准充分延伸到课堂教学的实践和指导,能力建设始于培训、止于培训,未能将初步体验层面推进到课堂实践层面;五是学习资源不足,培训课程资源是培训实施的重要保障和途径[12]。
在培训策略方面,①完善培训标准、管理和保障体系。培训标准要与时俱进,随着发展来修订和完善;高校应该兼顾科研和教学,必要时应用行政政策干预,如将教师培训的评价考核情况作为教师职称聘任的条件之一;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多媒体课件、微课、信息化教学案例和精品课程评审大赛等方式,并结合培训切实推动教师教育技术技能的提高。②要激发高校教师成长的动力,引导教师自主学习,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在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形成动态化、常态化和终身化[7]。③要选定合理的培训内容。内容要满足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实际需要,激发教师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训不能仅停留在信息技术培训的层面,要重视信息化教学环境条件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层面的培训,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④积极建设网上培训课程资源,积极开展网络培训。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是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培训实施的基础和保证,有效应用现有开放的培训资源,包括大规模网络课程MOOCs中有许多课程都可应用到教师培训之中,对国外优质开放教育资源的翻译及技术应用的本地化,这种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12]。⑤改革培训形式,健全培训组织。根据高校教师特点,可采用集中讲授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混合方式培训。同时,高校教师培训应把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从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开始,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创建教师学习社区,形成实践共同体[13]。
三、结论与展望
在信息时代需要教师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能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掌握并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相比几十年前的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高校教师面临着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职业的发展须具有信息技术与工具支持下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法的技术应用能力。而要达到有效技术整合,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包括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法和学科课程内容三个方面,而且这三个方面必须是关联的,即(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简称TPACK)。TPACK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趋势是促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的发展。从各个国家能力标准版本的演变来看,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目标定位方向,基本都指向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从这种价值取向的变化看,培训的评价标准不仅要求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求教师如何促进学生信息化学习的发展。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体化的培训方式将是今后发展的主要培训模式。尤其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的出现为教师培训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基于MOOCs的教师培训课程可以很好地解决培训平台、师资和课程资源重复建设和地区资源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是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DB/OL]. http://www.edu.cn/zong_he_870/20120330/t20120330 _760603.shtml.2012-03-30.
[2]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 20-21.
[3]朱书慧.2002-2012年我国“教育技术能力”研究回顾[J].继续教育研究,2013(8): 4-7.
[4]马宁,崔京菁.UNESCO《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2011版)解读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3(7): 57-64.
[5]王文君,王卫军.国际视野下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趋向[J].电化教育研究,2012(6):112-116.
[6]马宁.《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6):3-9.
[7]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5):103-109.
[8]王欣瑜.我国高校师资网络培训模式之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3(6).
[9]惠连晓.地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现状及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10]吴方,杜学元.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调查与思考[J].衡水学院学报,2011.13(5):96-99.
[11]周红春.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6):139-143.
[12]赵俊,闫寒冰,祝智庭.让标准照进现实——国内外教师教育技术相关标准实施的比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05):51-59.
[13]南国农.怎样理解信息技术及其教师素养形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1):3-6.
9.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总结 篇九
一、自身素质的意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开学典礼上,教育局刘局长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生动地论述了教育大业,人才为本;科教兴国,关键在人。当前国内外教育发展形势使得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一个国家、一个地方、一所学校加快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因而刘局长在开班仪式上特别强调:“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干有资格为人师表,才干更好地教育和影响学生。一位好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将是一生的。”教师要想给予学生知识,那自身要有丰富的知识。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利用现代教育资源,摆正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形象,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还是新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发明者,是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者、解决者,改变保守的授解惑的角色,以适应新时代的挑战。正如刘局长说的“在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的今天,假如不和时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拓展新视野,势必丧失竞争优势。”所以,教师有着重任,要肩负起这些重任,必需去努力探索。因此,我们要对学生负责,用平等的目光去看待我们的学生,应给予他们同等的发挥发明的机会,让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生长。
刘局长在会上还特别表彰了以余阳老师为代表的市骨干教师,使我深受感触。我以后将以这些老师为典范,向他们学习,兢兢业业,尊重学生,积极、主动地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做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
二、加深了对“有效课堂教学”的理解。
听了何子山教研员有效,教学有永恒追求精辟的讲座后,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有效教学,真正体会到“有效的,才是最好的!”实质。何教研员在讲座中指出了语文教学要善于创设一种新的教学情境,营造一种相对宽松、新鲜、愉悦、充溢激情的教学氛围,只有学生真正从内心“爱”上了语文课,我们的教学才会有收获,也就是“有效的”。这对我今后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方向性。
10.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总结 篇十
2011年8月19日我有幸参加了景洪市嘎栋小学教师教
育技术能力培训学习。经过认真学习八个模块的内容,无论在教学和学习的理论水平、计算机操作水平、教育教学的理念、教学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及评价等方面都有了重要的转变,收获很大,受益匪浅,对现在和今后的教育教学有较大的指导和帮助。现总结如下:
1、提高了信息技术的素养,教育信息技术也是一门科学,更要研究,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与教育信息技术的整合,同时,我也认识到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信息技,信息技术使老师面临着如何成长,如何应对新的问题。通过此次培训,让我认识到,学会把信息技术应用在学科教学中能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条理清晰,直观形象,学生明白易懂,特别是教学流程图让教学过程更加明朗化,为我的教学增添了光彩,使我对课程发展、教育信息技术有了新的认识。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2、掌握了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知识、研究方法,教学媒体选择和使用方法,学习媒体素材的加工和获取方法,掌握了信息检索加工利用方法、授导型和探究型教学设计的模式、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包括前期分析、确定目标、制定策略、选择资源、确立步骤、分析评价),教学资源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基本概念,教学设计的实施与评价反思等。
3、具备了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及教学条件有效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具备了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加以优化教学环境的能力,具备了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学习活动、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能力。
4、本次培训采用网络学习、小组合作的形式,时间空间灵活,给人轻松自由的选择学习时间带来了方便,特别适合边工作边学习的人。通过在线讨论的方式进行,这一点也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线讨论中,不但解决了老师布置任务,而且解决了平时教学中的困惑,以及大家在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同小组的互相沟通,互相帮助,最后经过小组互评,共同完成这次培训,小组成员也可以在全班讨论区发表个人意见,这样提高了小组成员的参与度。
5、学习内容非常实用,从计算机基础操作,如文档编辑,数据的统计处理,演示文稿制作,多媒体素材的获取、加工方法等,如何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方法和技巧,教学设计基本方法等基本技能开始培训,并结合大量中小学实际教学案例,特别是教学各环节的具体设计与处理,word中的修订功能用于电子作业的批改,excel中公式与函数用于成绩统计与分析,上网查找资源和一些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又为教师深入开展教科研、更多的获取资料、展示成果提供了帮助。
6、矫正了观念的偏颇。以前一提到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就把它同信息技术培训等同起来,经过这次培训明白了教育技术是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首先致力
于以科学观来考察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设计教学策略,力求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来获得尽可能理想的教学效益。
通过培训我深深地了解到一名优秀的教师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其终身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计算机在教学软件的控制下,打出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课件,部分承担了教师的职责,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从“被灌输”状态转向“自主学习”的状态。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活"起来,把以教师为主的"一言堂"变为学生积极参与的"多言堂"。此次培训受益匪浅,对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学科整合理念,得到了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也促使自己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积极运用,使之发挥最大的能量,帮助我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学生,报效祖国。
通过此次培训,我对多媒体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本学科课程整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课件资源开发的思路和方法及整个过程都有了亲身的体验,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以及教学管理中的具体运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实践,这是一次实用性非常强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优秀的案例给了我示范,坚实的理论给我教学的动力,把这次培训所学到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带到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提高
11.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总结 篇十一
关键词:教育技术能力;影响;中小学教师;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2-0057-03
一、研究背景
大力发展远程继续教育,积极推广网上在线学习,是国家大力倡导和明确要求的事项,也是继续教育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满足广大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增长的继续教育需求的必然要求。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的要求,旨在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全面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1]
为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适应全国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配合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和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实施,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北京大学结合能力标准的要求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的要求,设计了本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帮助中小学教师学习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媒体来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本课程采取网络异步学习为主、以同步音视频讲座为辅的混合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全程的跟踪和评估来促进网络交互教学的进展。评价方式采用对网络教学全过程的评价,包括对网络交互时间、交互次数的控制管理,以及对讨论、作业质量的主观评价。
二、研究样本及研究方法
1.研究样本
湛江市第二中学为市属重点中学(含初中部和高中部),是湛江市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中学。目前,全校(本部)共有一线教师400多人,其中特级教师5人,高级职称教师150多人,硕士和研究生学历教师120多人,国家级骨干教师3人,省级骨干教师40多人。
参加此次培训的教师有169人,占教师总数的40.5%,任教学科覆盖中学开设的所有科目。
2.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三、问卷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以自编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效果问卷》为主体,以在线调查系统——“调查派”为载体,通过群发邮件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 169 份,回收有效问卷 145 份,回收率为85.6%。问卷包括25个题项,由教师情况、培训期望、培训结果三部分组成。以下是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1.教师基本情况
(1)教师个人信息情况
问卷统计结果表明,此次受训的教师男女比例约为1:1.5,教龄最长的32年,最短的1年,教龄在10年之内的占53.7%,在11-20年教龄的有24.8%,20年以上教龄的占21.5%;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为100%,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56%;中学二级教师44人,一级教师72人,高级教师28人,特级教师1人。
从调查结果可见,被调查教师教龄上呈年轻化趋势。他们具有高学历,对网络学习具有很强的接受力和掌握力。受培训的高级教师和特级教师人数较少,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一些老教师不习惯这种远程培训形式,一则他们不能很好地使用计算机,接受培训有一定的困难,再者他们固有的教学思想难以转变,认为即便接受培训也难以应用到教学当中。
(2)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
对教育技术概念的认识方面我们设计了三道关于教育技术的问题,结果分析见表1。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我校教师对教育技术概念的理解还比较模糊,仍然停留在表面层次,但对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则给与了高度的肯定。同时大家还普遍认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很有必要的,大多数的教师对培训也给予了很高的期望。
对教育技术媒体的使用方面,我们发现80%以上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用到现代教育技术媒体、方法和手段。其中10年以下教龄的教师在教学中100%会用到Word、PPT教学软件,有45%还会应用到Excel、Flash等软件;教龄在10年-20年之间的教师,其中有58%会在教学中使用Word和PPT,约10%左右的教师用应用到Excel和Flash等软件;2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中有15%左右的教师会使用Word和PPT,几乎没用教师应用Excel和Flash。
教师收集教学资源的途径以传统手段为主,教学中使用的工具软件以办公软件为主。调查结果表明:24%的教师以前做过网页课件,76%的教师以前未做过网页课件;65%的教师以前做过其他格式的课件,20%的教师以前未做过其他任何格式的课件;27%的教师利用计算机收发邮件,55%的教师利用计算机聊天,67%的教师利用计算机查阅资料,23%的教师利用计算机玩游戏,36%的教师利用计算机备课(制作课件)。
通过以上的各种数据表明,10年以下教龄的年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较高,10年以上教龄的中老年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还有待提高。
2.培训期望情况
针对该部分我们设计了两道题,调查结果如表2。
通过对教师培训期望的调查,我们发现有一部分教师因为评职称的需要,才不得不参加培训。但也有超过一半的教师希望通过培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能力,他们想通过培训不但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更主要的是转换自己的固有思维,提高教学能力。
3.培训结果情况
针对培训结果情况的调查,我们共设置了四道题目,调查结果如表3。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经过培训大多数教师都能够得到提高,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归结如下:
(1)培训周期长,培训时间短。一般每年培训一次,每次培训为两星期左右。endprint
(2)培训缺乏层次性,忽视了受训教师学科背景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培训模式不够灵活。
(3)受训教师动力不足,相当一部分人是迫于评价机制的压力,只为了“拿证”、“评职称”而参加培训,从而缺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4)受训教师对教育技术理解有偏差。受训教师更重视物化技术,对智能技术不屑一顾。
(5)对培训后期的实效关注不够。受训教师是否愿意运用培训成果,是否有能力和条件继续巩固已取得的成果,这需要引起重视。
四、意见与建议
1.合理规划培训内容,因材施教
教师培训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针对受训者专业的不同分专业授课,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是让所有学科的教师掌握其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技术,所以,针对不同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训练,使所有学科专业的教师均能利用教育技术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
2.建立学习共同体
由于受训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培训者在培训过程中势必不能两头兼顾。针对这种情况,培训前对培训者进行调查摸底,对受训者进行分组,营造一种以合作共享为核心的“学习共同体”。[3]通过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支持、合作、共享,使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不断提升,从而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
3.制定远程指导策略
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远工程,需要中小学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慢慢积累,因此并不是短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就能够解决的。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学习,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如QQ群、BBS论坛、微信、博客、播客等技术对受训教师进行远程指导。
4.后续支持
在目前素质教育评价制度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分数、升学率依然是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标准,迫于高考或者中考的压力,很多教师不愿意或者不敢尝试使用新方式进行教学。因此需要相关部门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学习支持,使教师拥有持续学习的环境,在教师尝试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教学实践的过程时,能够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教师[2005]5号.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Z].
[2]罗秀梅.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对策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8).
[3]韩丽.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问题及对策[DB/OL]. http://www.doc88.com/p-017651014673.html.
(编辑:鲁利瑞)endprint
(2)培训缺乏层次性,忽视了受训教师学科背景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培训模式不够灵活。
(3)受训教师动力不足,相当一部分人是迫于评价机制的压力,只为了“拿证”、“评职称”而参加培训,从而缺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4)受训教师对教育技术理解有偏差。受训教师更重视物化技术,对智能技术不屑一顾。
(5)对培训后期的实效关注不够。受训教师是否愿意运用培训成果,是否有能力和条件继续巩固已取得的成果,这需要引起重视。
四、意见与建议
1.合理规划培训内容,因材施教
教师培训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针对受训者专业的不同分专业授课,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是让所有学科的教师掌握其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技术,所以,针对不同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训练,使所有学科专业的教师均能利用教育技术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
2.建立学习共同体
由于受训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培训者在培训过程中势必不能两头兼顾。针对这种情况,培训前对培训者进行调查摸底,对受训者进行分组,营造一种以合作共享为核心的“学习共同体”。[3]通过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支持、合作、共享,使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不断提升,从而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
3.制定远程指导策略
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远工程,需要中小学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慢慢积累,因此并不是短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就能够解决的。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学习,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如QQ群、BBS论坛、微信、博客、播客等技术对受训教师进行远程指导。
4.后续支持
在目前素质教育评价制度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分数、升学率依然是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标准,迫于高考或者中考的压力,很多教师不愿意或者不敢尝试使用新方式进行教学。因此需要相关部门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学习支持,使教师拥有持续学习的环境,在教师尝试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教学实践的过程时,能够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教师[2005]5号.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Z].
[2]罗秀梅.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对策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8).
[3]韩丽.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问题及对策[DB/OL]. http://www.doc88.com/p-017651014673.html.
(编辑:鲁利瑞)endprint
(2)培训缺乏层次性,忽视了受训教师学科背景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培训模式不够灵活。
(3)受训教师动力不足,相当一部分人是迫于评价机制的压力,只为了“拿证”、“评职称”而参加培训,从而缺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4)受训教师对教育技术理解有偏差。受训教师更重视物化技术,对智能技术不屑一顾。
(5)对培训后期的实效关注不够。受训教师是否愿意运用培训成果,是否有能力和条件继续巩固已取得的成果,这需要引起重视。
四、意见与建议
1.合理规划培训内容,因材施教
教师培训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针对受训者专业的不同分专业授课,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是让所有学科的教师掌握其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技术,所以,针对不同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训练,使所有学科专业的教师均能利用教育技术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
2.建立学习共同体
由于受训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培训者在培训过程中势必不能两头兼顾。针对这种情况,培训前对培训者进行调查摸底,对受训者进行分组,营造一种以合作共享为核心的“学习共同体”。[3]通过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支持、合作、共享,使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不断提升,从而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
3.制定远程指导策略
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远工程,需要中小学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慢慢积累,因此并不是短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就能够解决的。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学习,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如QQ群、BBS论坛、微信、博客、播客等技术对受训教师进行远程指导。
4.后续支持
在目前素质教育评价制度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分数、升学率依然是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标准,迫于高考或者中考的压力,很多教师不愿意或者不敢尝试使用新方式进行教学。因此需要相关部门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学习支持,使教师拥有持续学习的环境,在教师尝试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教学实践的过程时,能够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教师[2005]5号.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Z].
[2]罗秀梅.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对策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8).
[3]韩丽.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问题及对策[DB/OL]. http://www.doc88.com/p-017651014673.html.
12.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总结 篇十二
1 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学习共同体 (Learning Community) 这一概念是由霍德提出的, 他认为学习共同体包括共同协作、共同价值观和愿景、共享个人实践、共同学习和应用[1]。学习共同体是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相互交流、合作等促进师生发展的学习型组织形式。
2 加强学习共同体培育的必要性
虽然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等都形成了各自的教师团队, 但这些团队中的教师之间学术交流相对不足。教师合作性学习形式有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评课等传统形式, 有学术讲座、专题培训等常见学习组织形式, 还有工作坊、学术沙龙、学术研讨会、网络学习共同体、集体交叉备课教研活动[2]等形式。但由于有效的激励机制不完善, 一些教师不重视合作性学习, 从而使学习活动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目前,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合作性学习遇到合作意识不强、合作形式有限、合作效果低下、隐性知识共享困难等问题, 应通过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培育教师合作文化、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及激励机制等促进合作性学习[3]。
3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设想
学习共同体的培育需要学校从长远发展角度科学、合理地进行顶层设计, 需要学校为学习共同体搭建任务和交流平台。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以项目为主线、以科研创新和教学改革为抓手、以发现问题为导向、以教学反思研讨为中介, 融入主题式实践, 围绕课堂教学设计、科研项目、学生发展等展开深入思考与讨论, 建立教师创新能力提升项目, 专项资助教师工作室, 融入“微课题”研究。其中, 学习共同体的选拔、培养与评价是保障其构建质量的关键。
3.1 创新选拔机制
有计划地选拔一批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较强的骨干教师作为培养对象, 通过自主申报、开放式竞选方式, 从教师在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中的参与度、形成性评价、业绩等方面综合考量申报教师的教研能力与科研能力。
3.2 共同愿景下的运行模式
强化共同愿景是构建和谐学习共同体的关键。构建学习共同体、教学共同体、科研共同体、教科研共同体等, 让教师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自主选择, 使其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发挥特长, 实现学校对教师的个性化培养。
3.3 学习共同体的运作载体与内容
学习共同体包括教师学习共同体、师生学习共同体和生生学习共同体。教师学习共同体, 本着自愿原则, 自由组合, 组建工作室, 包括学习者和助学者 (专家、学者) , 使老、中、青年教师有效协作;师生学习共同体, 本着双向选择原则, 选拔和培养优秀学生助教, 协助工作室完成教学和科研创新实践任务, 以达到师生双赢目的;生生学习共同体, 本着自愿原则, 分工合作, 围绕主题进行小组自主学习。
3.3.1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路径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教师的角色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者、执行者、反思者与评价者。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是专业性、学术性、研究性、创新性较强的一个群体, 教师学习共同体中应遵循“学习—交流—共享—反思—提升—再学习”, 其中知识共享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推动力[4]。教师学习共同体围绕课程设计、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学生评价、改革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技术、开发新课程、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等方面开展学习共同体活动, 采用组会、项目申报与运行、论文撰写、成果交流、课题讨论、教学研讨等形式开展活动。教师需要终身学习和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共同体能使教师学会学习、思考、教学和研究。借助“微课题”研究, 可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每学年第一个月, 工作室确立一个“微课题”进行合作研究。学年末提交“微课题”研究成果, 使“微课题”成果在学校得以推广。注重发挥专家对学习共同体的引领作用以及中青年骨干教师的资源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各学习共同体既相互独立, 又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相互学习、互相促进, 新思想、新方案正产生于这种学习共同体合作中。
3.3.2 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路径
在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落实“以学生为本”理念,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迫切需要教师以学习共同体形式进行有效学习和合作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教师需要学习如何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学会站在学生视角思考学生问题;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 教师需进一步思考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由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制定助教选拔、培养机制及工作章程, 在教师工作室与学生助教双向选择下, 以共同愿景进行师生合作。学生助教在教师指导下, 参与研究型教学的导学案和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根据学生需要与建议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完善教学活动, 教学相长的同时, 落实“以学生为本”理念。
3.3.3生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路径
新时代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的大学生应具有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合作是学习共同体应该具备的基本意识, 创新是学习共同体合作与交流之后碰撞出来的智慧火花。生生学习共同体包含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成果展示、评价等要素, 其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 学生在课前根据教师的导学案自主学习;课中进行小组交流与合作探究, 教师适当予以点拨;课后进行师生评价, 发挥有效评价的激励作用, 保障生生学习共同体活动的顺利开展。生生学习共同体根据学生意愿进行分组, 每组6~8人, 各组成员推荐小组组长, 小组组长负责组织和开展小组活动、安排组内分工。
3.4 激励和评价机制的构建
学习共同体按照预先制订的阶段性合作计划开展合作性学习活动, 每学年末对优秀工作室进行表彰, 促使学习共同体活动良性长效开展。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办法, 以3年为一个培养周期, 学习共同体应主持一项具有辐射带动性的创新实践活动、完成一份调研报告、合作完成一篇论文、合作完成一项项目研究。
总之, 高等中医药院校可营造和谐的合作文化, 搭建任务和学习交流平台, 组建学习共同体并开展活动, 使学习共同体具有稳定性、执行性。以学习共同体为载体, 实现教科研合作, 是推进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师生发展的有效途径。其优势在于不同学科、专业教师可以有机会打破壁垒, 因共同的项目或主题研究建立新型合作性关系, 形成教师相互学习、合作的良好氛围, 并形成稳定的学习和研究团队, 实现从个体发展转型为学习共同体发展。
参考文献
13.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总结 篇十三
答:在5-8模块中我完成了如下学习任务:学习了教学的组织形式的相关知识,个别化学习的相关内容,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功能及适用范围,新课程评价的特点,教学评价设计的原则,运用Excel来处理教学数据的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理论,我按照作业要求,把自己的博客地址链接到作业页面窗口,认真回答了关于博客交流、应用于教学的两个问题。学习了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知识,并对《生动有趣的“电子称象”》、《杨老师的新测评计划》、《找春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关注光污染》和《附中的研究性学习评价方案》进行了案例分析,并将自己案例分析与思考以作业的形式放入的自己的作业档案袋中,设置了共享等。
2、学完了5-8模块后,你有哪些收获?
答:学完这部分模块后我有如下收获:
(1)我认识到:网络教室的使用,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较为熟练地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而且还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所涉及的一些较为先进的理念,特别是新课程的一些理念,才能更为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学科课程,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2)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要科学、合理,这样才会引导师生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等方面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评价体系中的评价量标是指挥棒、风向标。我们的教学行为在很在程度上受制于标准体系,因此,建立具有新课程评价理念的评价体系就显得十分的必要。这一点的收获,是我在对《杨老师的新评测计划》进行案例分析后所想到的。
(3)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的教案设计,以及视频课堂的教学分析,使我认识到:要对某一个教学行为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必须依据一个具有科学性的、可操作性的“评价量观”,才能做出定量与定性结合的评价。
(4)我对研究性学习有了深刻的认识,使我觉得研究性学习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明白了研究性学习要经历哪些步骤,知道了老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懂得了在研究性学习中,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初步掌握了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了解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常用方法,初步掌握了研究性学习评价方案的设计方法。
3、学完了5-8模块的内容之后,你对培训过程和培训内容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答:培训即将结束,感概颇多。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让我觉得很实在。经过前面的一至四模块的学习,让自己掌握了网络培训的技巧与方法,在五至八模块的学习中,让自己更得心应手。此部分内容丰富,且具有系统性。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确实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在学习中,根据所学内容表达自己的一些见解与想法,也学习到了别人的一些想法。
总体上感到很好。但是还有几点建议:
①评价上,更加灵活些,懂得运用就应该达到优秀,技术含量又高就可以满分鼓励。促进学员作业的“精”,提高此次网络学习的质量。
②个别板块时间可否延长时间,给老师一足够的时间学习。
③提供更详细的案例赏析的材料,最好附上教材原文。以便使学员进行完整恰当的评价,弥补不同学科的不足。
④以后多开展这样的网上教学,以便开拓我们的视野,学习更多更好的知识。
【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总结】推荐阅读: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材料08-29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09-20
高等职业教育论文08-16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06-19
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定位08-05
《高等职业教育导论》心得体会06-15
融合电力企业文化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10-29
高等职业教育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