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及其调适

2024-10-15

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及其调适(共14篇)

1.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及其调适 篇一

论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其调适

心理健康是指人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对环境、对社会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它是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人的健康水平、工作绩效、事业成败和生活质量,也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然而,近年来,大学生中患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教育部曾对12.6万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20.23%的.人患有心理障碍.本文拟对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作 者:覃凤英 作者单位:湖北省荆州师范学院政法系,434000刊 名:社科与经济信息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AND ECONOMIC INFORMATION年,卷(期):2002“”(10)分类号:B84关键词:

2.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及其调适 篇二

1.1 赛前心理状态

赛前心理状态是运动员参赛前内心产生的情绪状态, 这些情绪状态使他们的身体机能发生条件反射性变化, 这一系列变化是由于运动员对竞赛的认识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将对竞赛成绩产生重要的影响[1]。

1.2 心理调适

人类在面对环境压力时, 产生各种反应, 以对个体或群体有利的变化来应对这种压力, 使得个体或群体有更好的生存的能力, 称作心理调适。

2 赛前学生的心理状态

2.1 焦虑

赛前焦虑又称竞赛焦虑, 是和比赛有关的焦虑状态。2012年在南京举办的护理技能大赛中我校5位选手中有4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赛前焦虑, 表现为精神和身体症状。后者主要是植物神经活动发生变化, 表现为心率加快、呼吸深快、肌肉紧张、失眠、尿频等。这些症状通常出现在赛前24小时。初起, 心率加快可能是主要表现。赛前长时间的紧张和焦虑将波及神经、内分泌、免疫、消化、呼吸、心血管和泌尿等多系统, 导致比赛时肌肉紧张、注意力不集中、临场应变能力减弱。

2.2 恐惧

恐惧心理在参加护理技能大赛的学生中表现为对有一定难度的动作产生畏难情绪, 认为自己的体能或完成护理技术动作的能力与比赛要求甚远, 担心自己会在比赛中出纰漏, 不敢比赛或匆忙完成比赛规定动作或按自己以为较为安全、保险的方法去参赛。

2.3 过度亢奋

(1) 参赛学生在比赛前几天就进入了竞赛状态, 表现为情绪高涨, 总想去比赛场地, 恨不得马上参加比赛, 致使最佳竞赛状态过早出现、过多消耗能量, 到真正比赛时筋疲力尽, 力不从心。

(2) 参赛学生在赛前头脑发热、动作慌乱、坐立不安、呼吸和心率明显加快, 注意力不够集中等, 比赛时动作变形, 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水平。赛前过度兴奋如果得不到及时缓解, 势必会出现“应激现象”, 使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2]。

3 心理调适手段

影响学生赛前心理状态的因素多种多样。因此, 针对学生赛前心理状态的调整也必须全面考虑, 抓住重点, 综合调适。

3.1 心理训练

通过赛前动员和对比赛情况进行分析, 使参赛学生充分认识到竞赛的意义和自身的有利条件, 树立信心。一般要求与参赛学生谈话的教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谈话内容要具有针对性, 论据充足可信, 符合实际, 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3.2 自我训练

增强信心的自我训练是一种借助学生自身内部力量树立信心的方法, 该方法可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修正或重建自身形象。学生处于自然放松状态, 在恢复身心力量的基础上回忆最佳比赛情景, 使其在回忆中重新认识对自身有利的各方因素, 找出自己的潜在优势, 使那些被暂时失利而压抑的内心力量焕发出来, 从而提高参赛欲望, 增强比赛信心。

3.3 讲座

通过讲座使参赛学生知晓一些相关的比赛心理知识, 从而积极面对比赛和竞争, 明白全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获得良好的比赛结果就是比赛的过程。适度的紧张和焦虑是赛前正常的心理反应, 有利于参赛者在坚强意志支配下水平的正常发挥[3]。

3.4 实战训练

实战训练是模拟正式比赛的时间、强度进行训练的方法, 旨在提高参赛学生对比赛的适应能力, 特别是让参赛学生对容易引起精神过度紧张和动作失调的各种刺激逐步产生适应性, 提高其应对比赛的心理素质, 形成良好的比赛定势。

3.5 闭目静养表象法

训练结束后, 让学生静坐或静躺, 仔细回想当天训练的每一个细节, 尽可能多地唤起参与训练或比赛时的各种感觉。这样不仅可使参赛学生的训练或比赛过程得到反馈, 有助护理操作项目动作定型, 而且还能使参赛学生自我意识加深, 增强信心。该法适用于对水平不高、信心不足或初次参赛学生的心理训练。

4 建议

(1) 对待赛前不良心理的调整不能临时抱佛脚。日常训练时, 不仅要重视心理训练, 而且要把恰当的心理训练同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并贯穿于训练的始终, 力争使参赛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并实施有效调节, 为其更好地参加训练和比赛, 获得优异成绩做好心理准备。

(2) 心理训练时, 要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灵活采用不同训练方法, 做到有的放矢。

赛前心理调适训练是消除参赛学生不良心理的有效措施, 也是提高护理技能操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它能使参赛学生在比赛中临危不乱, 适应各种变化, 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我们可以将参赛学生心理训练的经验迁移到普通护生护理技能教学中, 提高教学效能, 将全国护理技能大赛与学校教学有机结合, 以赛促学。

参考文献

[1]吴者健.举重运动员赛前心理障碍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 2011 (5) :418-419.

[2]赛前运动员心理状态及其调整方法[EB/OL].http://www.northedu.com.cn, 2012-08-23.

3.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分析及调适 篇三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分析;调适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218-01

随着毕业时间的临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为自己的工作着想,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好的工作,为自己十几年的学生生涯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就成了影响就业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大学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择业心理表现分析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容易产生的择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5个方面

(一)从众心理。这种心理主要集中在大学毕业生对自己未来要从事什么工作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他们随波逐流,缺乏理性思考。往往是别人找什么工作,自己就想找什么,或者是大家都在干什么,自己就想干什么,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

(二)攀比心理。大学毕业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往往存在很严重的攀比心理。他们总是关注同学的工作环境是不是比自己的好,工资、福利待遇是不是比自己的高,而忽视了自己的岗位优势或者是行业优势,在这种心理下,导致一些人盲目跳槽,更让有些大学生错过了许多工作岗位。

(三)依赖心理。这类大学毕业生主要有两种,一是他们依赖学校和相关部门,希望学校及相关部门能推荐好的企业,供他们选择;二是依赖自己的父母及社会关系,希望他们能够帮助自己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这种心理让他们失去在人才市场闯的积极性,把等放在第一位,失去了许多好的机遇。

(四)虚荣心理。有这种心理现象的学生往往在择业时看重职业的性质,自己的地位和报酬,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到挣钱多待遇好、工作轻松的单位,当今社会的公务员热就是这种心理的集中表现。这种心理不仅脱离实际,而且不利于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更不利于社会的均衡发展。

(五)害怕心理。许多大学毕业生习惯了学生时代的幸福生活,不乐意走向社会、不乐意自己闯世界,他们还没有从父母供养的生活方式中走出来。他们害怕自己的实力不能胜任岗位、他们害怕自己工作、害怕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简而言之,他们对即将面对的一切,都是害怕的,他们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去把自己推向市场。

二、大学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择业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所有大学生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好的归宿。我们的大学生,经过了十几年的苦读,所有的价值将在工作后实现,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找到一个好的工作,让自己有一个好的归宿,这是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的最主要的原因。

(二)当代大学生寄托了父母亲人的太多期望。随着高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上大学。而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孩子成了家长唯一的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典型心理,让我们的大学生承载了更多的压力,这也是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原因之一。

(三)紧张的就业形势。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随之而来的就是大学生的就业难,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紧張的就业形势。许多大学生经历了毕业就失业的苦痛,这也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产生了害怕情绪,影响其择业心理。

(四)教育内容与工作岗位脱节。大学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而现在理论更新的又非常快,许多课堂知识已经不适应岗位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让多数大学生找不到未来的方向,不能根据自己所学,找到对应的岗位群,这也是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原因。

三、大学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择业心理调适

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心理调适的积极作用,提高自我调适的自觉性,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利择业。大学生择业过程中择业心理调适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一)转变思路、更新观念。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前提下,就业理想难以实现,大学毕业生应树立“先生存,后发展;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在现实工作岗位力争培养自己的兴趣,或积极创造条件,积蓄力量。在可能的条件下继续向原有的职业方向努力,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

(二)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感兴趣的事情,努力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让自己成为一名专业人才,或者是在自己的兴趣爱好的某一方面取得突破,就用这一技之长作为自己谋生的饭碗,叩开理想之门的钥匙。例如一些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于是在学习期间钻研计算机的相关知识,毕业时他们就可以再三好街找到自己的位置,甚至可以拥有自己的产业。

(三)不拍挫折,就业非一朝一夕之事。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正确认识挫折,不断培养自己调整心态的能力,树立“服从、肯干、诚信、明礼”的作风,学会缓解压力,注意适当发泄,不断创造自己、超越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四)适当进行自我激励。用生活中的哲理,榜样的事迹或明智的思想观念来激励自己,同各种不良情绪进行斗争,坚信未来是美好的。相信失败,挫折终究会过去,我们要勇敢的面对。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要相信自己的实力,通过自我激励,增强自信心,消除自卑感,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

(五)学会转移注意力。学会把注意力从消极情绪转移到积极情绪上,当不良情绪出现时,可以使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寻找一个新颖的刺激,激活新的兴奋中心,以抵消或冲淡原来的兴奋中心,使不良情绪逐渐消失。或者我们可以通过登山、踏青等户外活动,放松心情,陶冶情操,适当缓解压力。

当今世界,是一个激烈竞争的世界。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而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也在不断提高,对于大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学校等相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注意做好调适和相关服务工作,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闯过择业心理关,找到一份理想的、心仪的工作。

4.公务员心理压力及其调适 篇四

XXX师范大学心理学系XXXX

这是一个著名的心理诊疗所广告。上面写着:把这张图放在地板上,站在虚线框里,如果工作的压力把你逼到了这个地步,请考虑本诊疗所。

1月22日,清华大学电机系讲师焦连伟突然发病去世,36岁。

1月26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高文焕发病去

世,46岁。

3月,中国社科院学者萧亮中工作中猝死,32岁。

4月10日,画家陈逸飞因病去世,59岁。

8月5日,浙江大学博导何勇因病去世,36岁。

8月18日,演员高秀敏突然发病去世,46岁。

8月30日,演员傅彪因病去世,42岁。[好范文-,找范文请到]

……

上月15日,广州市卫生局一位副处长从10层办公楼窗户跳下,当场死亡。他年仅37岁,有妻有儿,在外人看来生活幸福美满。同事只在他临终前一周发现他有些闷闷不乐,却没想到他选择这样的方式提早结束自己的生命。很多人怀疑他是因抑郁症而自杀。近日,记者走访广州多家医院的心理咨询门诊,发现公务员的心理问题非常普遍。中层以上职位的公务员尤其明显。——《南方都市报》2005年7月12日

南京市社科院刚刚完成的《南京市公务员心态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六成的公务员自我感觉压力“大”或“比较大”。

2003年底,人事部制定并印发了《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指出公务员通用能力主要包括:

政治鉴别能力

依法行政能力

公共服务能力

调查研究能力

学习能力

沟通协调能力

创新能力

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心理调适能力

一、心理压力与身心健康

健康的三维结构

心理健康的含义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第一层涵义是:无心理疾病;

第二层涵义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

心理健康的标准

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接受现实,适应环境

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情绪稳定,心境良好

人格完整,智力正常

以平静接受不可改变之事,以勇气改变可以改变之事,以智慧区分这两者。

某政府机关副处长,与处长关系处理得很不好,工作起来不愉快,想换其他部门又不可能,是继续与处长对抗,还是妥协?或寻求和解?这位副处长感觉根本找不到办法,就开始逃避。平时工作上的事情不表态,不提建议,进行消极对抗,烟酒不沾的他开始喜欢去喝酒,在业务上不求上进,喜欢回家看电视。因为不知如何应付与上司的人际关系,这位副处长长期失眠,情绪焦虑,胃口不好,常在家中发脾气,迁怒于妻儿。失眠三个月后,副处长才到医院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34岁的黄某(化姓)自小学习成绩优异,在校一直是学生干部。十年前他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某政府部门工作。工作以来一直兢兢业业,强烈的进取心和事业感使他奋力地往上爬,终于在4年后当上了该部门的处长。去年单位决定进行工作调动,他成为了某个部门的热门人选,他自己也志在必得。然而,结果公布之后,黄某被调去了另一个较冷门的部门,使他大受打击。

从此,原本性格开朗的黄某变得少言寡语;工作时显得注意力很不集中,而且工作效率大为下降;下班后把自己关在家里,坐在椅子上发呆;而且经常在半夜醒来,醒后无法入睡。后来不得不去看心理医生。

压力相当于英语中的stress,有时被理解为“紧张”或“应激”。

——“紧张”侧重于stress的内部体验;

——“应激”侧重于stress的内部反应,往往具有一定的生理和生化基础,伴随一定的心理和行为的反应和变化。

心理压力引起的身心变化

认知

生理心理情绪

压力

行为

慢性疲劳综合症(CFS)的症状标准

1、体力或心理负荷过重引起不易解除的疲劳;

2、没有明确原因的肌肉无力;

3、失眠症状普遍存在,或有多梦或早醒;

4、头胀、头昏或头痛;

5、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减退;

6、食欲不振;

7、肩背部不适、胸部有紧缩感,或有腰背痛、不定位的肌肉痛和关节痛,无明确的风湿或外伤史;

8、心情抑郁、焦虑或紧张、恐惧;

9、兴趣减退或丧失;

10、性功能减退;

11、低热;

5.大学生就业心理与调适 篇五

班级:09食品加工技术姓名:丁丽萍学号:7号

摘 要:大学毕业生作为承载社会、家长以及自身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期望强,社会对其要求也很高,这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表现出了特有的心理状态,也产生了很多心理困惑。针对大学生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调适就业心理障碍的方法,对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和充分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心理调适

正文: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数量成倍增长。因此,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通过几年大学生活,学生们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的显著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为能尽快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欢欣;但是在就业过程中,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若不及时发现、正确疏导和解决的话,则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负面的影响,势必要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未来就业的顺利进行。因此作为师长应该将这一学生问题重视起来。

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45万,而2008年实际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已达600多万。这些数字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使在校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压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阻碍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心理问题。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如何引导大学生排除不良心理干扰,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表现

目前,我国毕业生就业已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包统配”和“包当干部”,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实践证明,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市场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拓宽了职业选择面,使大学生求职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然而,计划经济时代“统包统配”的阴影和“投资教育”这一新型家庭教育观,深刻地影响着当今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和择业取向,很多毕业生在传统择业观和现代就业形势面前无所适从,呈现出各种心理表现,产生了许多就业心理问题。

(一)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主要心理表现

1.功利心理

择业功利心理,是指从择业的趋利避害出发,片面扩大自我利益的追求而缺乏对就业环境的客观评价。2007年,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对全国近百所高校的6 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7.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和要求专业对口等个人功利取向方面。其中,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改观,从调查答案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学生们求职择业时的功利心理。

2.求“稳”心理

择业求“稳”心理,是指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追求工作职位的安稳、清闲、福利待遇好等等,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因而,毕业生对全额财政保障的事业单位趋之若鹜,公务员考试热度始终不减,千军万马过独

木桥的现象愈演愈烈,即使选择企业也首先以企业的归属和大小而论,似乎不太在意

对企业的发展前景的分析,甚至全然不顾“人职匹配”的客观合理性。求“稳”心理

主要由于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造成的,受家庭传统文化影响,干部、知识分子家

庭尤甚。

3.从众心理

择业从众心理,是指在求职择业时因为“跟着感觉走”而盲目从众。形成择业

“从众”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于缺乏择业主动性,缺乏对现实就业市场和政策的充分了

解,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主动收集与分析判断,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

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随大流而造成的。

4.依赖心理

择业依赖心理,是指在择业中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形成择业依

赖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于个人独立决策能力不强,缺乏进取精神而造成的。往往表现为

不主动出击,消极逃避就业市场,抱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依赖家人通融社会关

系,试图通过关系就业;依赖老师、学校送工作上门,总念着“车到山前必有路”,天上也会掉馅饼,试图坐等就业;即便有就业岗位选择的机会,也要向千里之外的家

长寻求决策帮助、对职业左顾右盼,拿不定主意,以致贻误择业时机。

(二)大学生常见的择业心理障碍

1.焦虑与恐惧心理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个人遭受挫折以及可能要遭受挫折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分析焦虑心理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的理性认识,产生了步入社会前的心理恐惧;第二,缺乏充分的就业准备,对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的选择把持不定,产生顾此失彼的彷徨心理;第三,缺失择

业方向和择业方法,始终不能顺利就业,因择业挫折产生就业恐慌;第四,恋爱分合,职业取舍,由于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而产生离别伤感,进而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恐

惧。过度的焦虑会对大学生择业就业会产生消极影响,它不仅会抑制大学生的正常思

维,而且使大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明显减退,从而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

和生活。

2.挫折与失败心理

挫折心理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

当一个人产生心理挫折后,就有可能陷入苦闷、失望 悔恨 愤怒等多种复杂的情绪体

验之中。[1]大学生往往都有“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时”的自我满足心理,因此择

业的期望值也相当高。在就业地域的趋向,就业单位的选择和就业岗位的意向等方面

有许多不切实际的自我设计。而这些就业目标的选择,往往都是出于功利心理、求

“稳”心理和从众心理等需要,并没有充分考虑自身条件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违背了

职业生涯规划中关于“人职匹配”的理论基础,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必然是事与愿违,最终不能顺利就业。

现代大学毕业生多囿于校园,生活经历较简单,未曾经历过多少波折,心理承受能力

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2]

一次次就业失败的心理暗示必然会导致就业挫折心理的产生,进而使大学生择业行为

发生偏差。

3.自卑与自大心理

自卑与自大是大学生较为常见的人格缺陷,也是一种心理障碍。在就业中的表现

是对自己缺乏客观的评价,同时对职业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就业中自卑与自大

常存在相互交织的现象,两者有时会相互转化。自卑的大学生不敢正视现实,对自己的长处估计不够,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在对自己的抱

怨、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丧失就业机会。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比较顺利时则容易

自大,认为自己已经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任何工作都会得心应手,在求职中自

觉高人一等、自命不凡,一旦出现求职失败则容易陷入自卑、自责、一蹶不振。也有的大学生自认为自己是名牌大学学生,或者所学的是紧俏专业,“皇帝女儿不愁嫁”,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能够得到一个理想的职业,给自己设定了过高的就业期望值,结

果同样是不能顺利就业,陷入自卑的泥淖。

4.偏执与人际交往障碍

有些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如有的在求职过程中过于怯懦、紧张,不

敢在用人单位面前表现自己,甚至连面试也不敢去,还有的在求职中不会察言观色,不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不懂人际交往的礼貌礼仪,如有位大学生在面试结束时,用

人单位的负责人拿给他一支烟,他不仅当即拒绝还气愤地说:“我从来都没有这种恶

习!”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要有思想基础。

从进校起就要开始培养自己的就业观念,经过了一年级的适应期,了解自我之后,就

要在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在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不断充实自己,完善

自己,到四年级就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一)客观认识自己

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以及自身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期望强,社会对其要求也很高,这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随着

年级的增高而日益显现,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无所适从。孙子

兵法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不仅仅是古代的战术,更是现代大学生求职择

业之道。第一,面对择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毕业生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明确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分析最适合自己的岗位特征和地域

范围。第二,深刻反思自己所接受的学校和家庭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使

得基础教育的目标往往锁定在升学率。为了高升学率,一些学校甚至削弱关系学生身

心健康的素质拓展课程,普遍忽视学生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高等学校对毕业

生的就业指导多偏重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而对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培养,就业心理的辅导还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我国家庭不当教育是引发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的另一个重

要原因。普遍的独生子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有基本对

象,然而,我国家庭传统教育思想是对孩子统包统管、封闭保护,宠爱有加,对困难、挫折教育引导不够。使很多大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依赖感,失去独立性。择业时

往往依赖于学校和家庭,着眼于轻松高薪的工作环境和虚荣心的满足,一旦不能如愿

便怨天尤人,畏惧不前。因此,客观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接受教育的局限性,是进

行就业心理自我调适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主动适应社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学生就业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主体性、社会化等特征。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

显现,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人难,另一方面是毕业生有业不就,这种结构性矛盾的产

生,源于毕业生的主体选择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冲突。由此可见,毕业生就业过程

就是毕业生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化过程,是迈向社会的第一步。观念就是

就业力,态度决定结果,性格决定命运。因此,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能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主动作出适应性调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应自觉遵循服从社会需要的原则。首

先要明确现实岗位的重要性和工作的目的意义;其次在选择职业岗位时要把个人的兴

趣、爱好、专长与社会实际需要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寻求到社会需要与个人追求的交

汇点。[3]以自己所长择社会所需,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正确的择业观指导下实现职业理想。

(四)谦虚是做人之本

作为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不要过多地在意眼前的得失,过分重视用人单

位所给的薪酬,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好每一步。用

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也许,目前的待遇不十分理想,岗位不十分称心,但要相信,通

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取得上级的信任,得到上司的重用。

人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要学会用一个谦逊的态度,面对身边的人和事,只有从小事做起,做好每一件事,才能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充分的准备是就业、从业的先决条件;出色能力是就业、从业的核心支点;谦逊的态度是就业、从业的制胜法宝。

只有从自身做起,平时注重自己适应性的培养;不断增强自己与目标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善于挖掘自己从事岗位工作的潜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真正把就

业就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

(三)增强就业能力

1.增强就业心理能力

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是成功就业的基础和保障,在大学生就业心理

素质教育中尤其应注意以下人格特征的培养: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善于合作、勇于

创新、意志坚强、谦虚礼貌、自立自强、耐挫性高、自控力强、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

等。[4]

大学生作为各种就业压力的实际承受者,谁也无法避免一些意想不到的失败,但

是能够选择对待就业失败的态度。就业成功是蕴藏于每一位毕业生心底的一份强烈渴

望,然而,家境的贫寒、教育的缺失、时运的不济等往往会使他们置身于失败的困境。

但是,在现实世界里心灰意冷,举步维艰时,却常常忘了还有另一条可经由“想象”

而抵达的成功之路。当一个人一无所有却胆敢“想象成功”时,他就拥有了一份严谨

而理性的思维方式和乐观自信的心理状态;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能使心智不断提高,而积极的心理状态,更能给人生带来快乐的心理体验,并不断催人奋进,这就是自信

给人带来的力量。由此可见,乐观自信是促使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心理动力之一。其次,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意志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心理条件,大学生要培养

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决策的果断性,避免在关键时优柔寡断、丧失良机。性格是人格中

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性格对于正确思维、理性处事

有巨大作用。所以,大学生要善于听取意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实践中防止和克

服怯懦、自卑、孤僻、狭隘、忧郁、狂躁等心理。

2.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职业生涯是

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一般是指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历程。科学地将其划分

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对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人生目标,非常重要。由此可见,大学生要树立终生择业的观点,切不可为了求

得职业的稳定而放弃就业的机会。当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

“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把就业过程当成取得个人职业生涯经验的重要

经历,通过就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凭借

自己的努力,通过合理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取得事业的成功。

3.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

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满

足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也是求职择业的基本保证。作

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同时还应该掌握用于创造更多、更

新知识的本领,掌握学习专业知识与提高技能有机结合的方法,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

需要,塑造自己,发展自己,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就业的要求,使自己能够顺应科学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择业的需要,努力提高就业能力。

就业本身就是我们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甚至经

过几次挫折才最后成功是正常的;在就业中遇到许多心理冲突、困惑,产生一些不良

情绪也是正常的。遇到就业问题时,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

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

因此如果今后在我就业的时候遇到了就业心理困扰,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调节:

(一)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

(二)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三)认识与接受职业自我,主动捕捉机遇

(四)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

(五)调整就业心态,促进人格完善;

(六)开拓进取,勇于创业。就业压力大是必然的,但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就业机会。“危机”是危难也是机会,关键

还是要看自己的把握。无论有没有危机,我都会不断努力,摆正心态,这个世界任何

时候都没有绝对的完美,随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是重要而且必要的,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求必将呈

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虽然短期内无法根本消除,但必

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校科学而富有成效的就业教育,而逐步得到改善。高校毕

业生的就业心态和就业心理困惑,也将随着日益市场化的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的转

变,而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只要有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好环境,有正

确的就业观念和心态,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就业本领,大学生就业就不再困难。

参考文献:

[1]方成智.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调适[J].心理教育研究,2006(3):85-86.[2]康文.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的研究[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4):533-535.

6.《大学生恋爱与心理调适》试题 篇六

课考查题

(任选一题字数:1500字以上A4纸打印标题宋体二号正文仿宋四号请标明专业、班级、学号、姓名)

㈠、联系实际谈谈当代大学生性心理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㈡、举例说明大学生常见的性心理困扰。

㈢、你如何认识大学生婚前同居这一现象,为什么?

㈣、想想在入茂职院后,你在与同宿舍友的人际交往中存在哪些问题,请你结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所学理论阐述如何调适人际关系。

㈤、请你结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学大学生恋爱的有关理论,谈谈你对“天涯何处无芳草,莫愁前路无知己”的认识。

㈥、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有哪些方式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性心理。

㈦、阅读毕淑敏《爱怕什么》,谈谈大学生应该怎样去爱。

7.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及其调适 篇七

受经济条件、成长历程、社会阅历、生活压力等条件的限制, 贫困大学生承受若更大的心理压力, 不能把握自己的优势, 不能正视自己的不足, 不敢面对社会的挑战.表现出一些不良心理倾向。

1.急功近利的虚荣心理。受出人头地、光宗粗祖等思想观念的影响, 一些贫困大学生认为自己是“草窝里飞出来的金凤凰”, 考上大学就是为了“跳出农门”, “要面子、怕风险、求稳定”的择业观念使他们不愿意下基层、到农村。更不愿意到偏远的地区和从事艰苦的行业。在这种虚荣心理的作用下, 对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缺乏正确认识, 对国家的就业政策缺乏全面了解, 热衷于政府机关及国有企业提供的“铁饭碗”, 热衷于条件优越的沿海地区和大都市, 缺乏立足基层的真情实感。

2.悲观焦虑的自卑心理。通过与社会接触和毕业实习, 一些贫困大学生感觉自己没学好, 难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有一种走向社会的恐惧心理, 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缺乏竞争勇气, 缺乏自信心。一些贫困大学生块乏应对各种就业挫折的心理准备, 有的因在择业竞争中失利而垂头丧气, 抱怨“出身”不好, 有的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 对前途和命运缺乏自信心。

3.孤独无助的封闭心理。面对就业市场的压力, 一些贫困大学生常常会表现出敏感多疑、沉默寡言、自我封闭、痛苦孤独的心理特征, 怕别人瞧不起自己, 担心自己不被用人单位接纳, 因而封闭自己, 不愿和别人接触, 独来独往, 不敢直面就业竞争。在择业过程中, 缺乏主动性。

4.消极被动的依粗心理。一些贫困大学生在面对贫困带来的挂折时, 表现出退化的心理反应。在贫困带来的困难面前, 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表现出软弱无能与自怜自艾, 把解决贫困的困难全部推脱给学校和社会, 期望好心的人们帮助他们, 把一切美好的愿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下, 感到束手无策, 逐渐形成一种灰色的人生观和处世观, 产生一种得过且过、听天由命的不健康心理。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一) 家庭因素

家庭经济状况本来是一个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明显关系的问题, 但在高校实行扩招, 大学生实行缴费上学, 并且大学收费大幅度提升的今天, 家庭经济状况成为影响大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因素, 因此, 昂贵的学费在一开始就给贫困大学生心理留下了沉重的负担和莫名的阴影。此外, 家庭贫困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 往往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对未来更多和更高的期望, 他们希望通过发奋成才来彻底改变自己和家庭的贫困境遇。因此, 他们中的一些人给自己制定了很高的目标。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他们因期望值过高或确立的目标不切实际, 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心理压力;另外, 许多现实问题难以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拼搏得到解决, 因此压力更大。以上种种因素的综合, 毫无疑问会超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度, 引发其产生多种不良心理, 造成心理问题。

(二) 群体因素

大学生处于人生特殊的年龄阶段, 有着特殊的阶段特征和成长环境。他们拥有较强的求知欲, 善于模仿, 易受外界影响, 喜欢幻想, 热切关注同辈群体对自己的看法, 因此受同辈群体的影响较大。由于学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成长环境, 大学生的主要交往对象就是同学, 因此作为弱势群体的贫困大学生在与同辈的交往中如果人际关系处理不当, 受到他人的冷落与嘲笑, 则会增添他们的心理压力, 产生焦虑与忧郁, 如不及时排解, 则易导致极端行为的发生。学校是一个相对单纯的群落, 但大学生都是“天之骄子”, 很多优秀的人才集中于此, 贫困大学生面临的竞争压力也大, 当看到其他大学生的精彩表现时, 他们会产生“自惭形秽”的念头, 在这种情况下, 心理落差更为突出, 引发的心理问题也就越多, 危害也越大。

(三) 体制因素

首先, 从社会宏观角度来看, 在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 原有的社会支持网络丧失,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建成, 致使贫困大学生这部分弱势群体得不到公正、平等的待遇, 这是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深层次社会根源。其次, 从学校教育的微观角度来看, 教育体制的弊端与教育方法的陈旧为贫困大学生这部分弱势群体诱发心理障碍埋下了隐患。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已进行多年, 但为数不少的学校仍坚持以升学为主导的功利取向, 教师们往往将精力集中在教学和升学率的提高上, 忽视了青少年心中萌发的心理问题, 在学生心理问题外显为不良行为时, 解决的方法往往采取找家长、惩罚、劝退、开除等方式, 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这对其以后的心理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四) 经济因素

贫困生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 竞争力较弱, 使得就业难度加大, 增加心理负荷。由于经济拮据, 许多贫困大学生生活俭朴、省吃俭用, 常为生活而发愁。不少贫困生来自农村, 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 素质教育在这些学校中往往只是一句空话, 因而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较差, 个性缺乏充分发展。由于经济原因, 他们还不得不放弃了一些技能培训、素质拓展的机会。他们在校期间千方百计寻求机会去打工挣钱, 期望为自己解困。然而, 打工是要以耽误学业为代价的, 这使他们的学习成绩又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样在就业过程中, 他们就表现出核心竞争力不突出, 与其他同学竞争时, 明显处于劣势。就业成本不断攀升, 期望值过高, 使得贫困生心理压力加重。沉重的学费、生活费及其他费用, 对贫困生来说, 无疑是一种有形的巨大压力, 他们常常是靠举债借贷来交纳学费以维系学业。他们希望能够找到一份收入高的工作, 尽快偿清债务, 改变贫困的处境。这让在温饱线上挣扎的贫困生难以承受。

三、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调适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人的自觉行动一般是从某种需要出发, 试图达到一定的目的而产生的。如果在通向目标的中途遇到障碍, 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选择:要么修改行为, 避开障碍迂回实现目标。当障碍过大, 难以逾越但又想执著追求目标时,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 经受意想不到的考验。如果不能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正确面对择业挫折, 便会产生诸如悲观、烦恼、焦虑、抑郁等情绪, 从而使择业者失去信心, 处于被动状态, 影响择业结果。

因此贫困大学生在择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寻找自我与社会的最佳结合点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人, 作为个体, 人与社会的关系可以说是互为目的, 又互为手段的。只有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才能有效地把握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确立起适合社会需要的主体意识。目前, 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是:具有较强的改革意识和业务能力, 具有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 社交能力强、知识面宽、一专多能、德智体全面发展等。择业过程中的贫困大学生, 应当认真仔细地深层次地认识自己的价值目标、适应力、知识结构、个性特征等, 对自己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职业选择意愿, 才具有现实可能性, 这样的自我期待才能达到与现实的契合。

(二) 确立合理的抱负水准

抱负水准是指自我期待水平的高低, 它不是以职业的所谓优劣为标准, 而是以自我期待的内容价值的大小为标准。要使自己的抱负水准建立在符合社会期待的基础上, 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充满自信、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应充分认识自己的潜能, 相信自身的能力。自信心是建立在正确评价自己的基础上, 如果认识不到自身的价值, 低估自己, 是不利于合理的抱负水准的确立的。其次, 要善于发扬自身优势。自信不是盲目自负、自傲, 而是以坚实的基础、良好的素质、雄厚的实力做后盾。贫困大学生择业时, 要在充分分析自我, 评价自我的基础上, 挖掘自身的优势和潜能, 扬长避短, 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

(三) 克服从众心理, 培养决策能力, 避免盲目竞争

从众心理是“指在群体压力影响下, 放弃个人意愿, 采取顺从行为的心理倾向。在择业中表现为缺乏主见和竞争意识, 择业观为他人所左右, 为舆论所左右, 不顾主观条件和客观现实, 随波逐流, 人云亦云。贫困大学生就业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受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的支配, 但作为大学生本人, 切不可盲从, 更不能以别人的选择为自己的最佳选择。而应综合各方面因素, 培养果断抉择能力。因此, 贫困大学生在择业时一定要有所选择, 选择有利于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方面参与竞争, 尽量避免失败。同时要有所侧重, 即在竞争中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自己有较大意义的方面。

摘要:在当前的贫困大学生中, 就业心理既有积极方面的因素, 又有消极方面的因素.对有消极心理的贫困生除了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家庭、学校进行帮助和指导外, 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自我调适, 提高自信心, 克服不良心态,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确定自己的职业取向。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

参考文献

[1]伍自强.大学毕业生择业的不良心理、冲突及其调适.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9年第5期

[2]李从松.贫困对贫困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J].青年研究, 2002, (2) :7-9

8.高考前学习策略与应试心理调适 篇八

一、 学习策略的调整

1.以考试说明为蓝本,编织地理知识网络

平时的复习可能更多关注课本及所配套的练习,以做为主,最后阶段应好好看看今年的考试说明,因为考试说明是当年度高考命题的一大导向,做一遍考试说明所选的样题,体验以往几年高考的真题,从而把握复习的深度与广度。再者,以考试说明的内容为依据,可以尝试编织各章节的知识网络,只有将零散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结构化,才便于记忆及理解。这样进行高考才益于有效提取及运用。例如,大气部分主干知识可以整合如图1。

2.以模拟考试为依据,补强自身知识短板

临近高考做模拟试卷很多,每次会得到一个分数,分数是次要的,关键要善于从模拟试卷中找到问题,发现自己复习中的知识漏洞及薄弱点。高中地理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部分。自然地理包括地球运动、大气、水文、陆地等;人文地理又分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可持续发展等;区域地理包括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各大区中又包含东北商品粮基地建设、西北荒漠化的防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长三角及珠三角工业化及城市化等知识内容,每次考试会暴露出知识上的薄弱环节,每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短板,只有把知识短板补好,成绩才会大幅上升,也只有通过多思考、多总结、多悟、多问才能弥补短板、增强实力。

3.以未知问题为导引,加强师生交流频度

临近高考所剩余的复习时间已经不多,测试中反映的问题不能回避、应直面问题,新授时不懂的内容,经过一轮复习如果还一知半解,那就要格外重视,可带着问题去请教老师,请其重点讲解或点拨,直至弄懂为止。多与师生交流定会将平时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一一化解。

4.以重点图表为载体,增强图文转换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的灵魂,也是地理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魅力所在,地图简洁明了,承载大量的地理信息,一些高考题目的图像虽然变化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可以从书本原图中找到影子。

例如,(2009年江苏高考卷)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1)~(2)题。

(1)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A.② B.③ C.④ D.⑤

(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A.Ⅰ—① B.Ⅱ—③ C.Ⅲ—⑤ D.⑥—Ⅰ

这道题目涉及的考点是岩浆与三大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换,不管箭头多么复杂,先抓住书本提供的信息,一般的单循环模式图为“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然后衍生出的图都遵循这一基本原理,凡是碰到复杂的图先化繁为简,找出单循环,再分析并抓住核心要素。教材的经典图一定要做到烂熟于心,不仅能读而且能画,如地球公转轨道图、大气热力环流模式图、三圈环流模式图、季风环流图、水循环模式图、洋流模式图、地壳物质循环图、地质构造图等。

5.以系统综合为原则,考前回归地理课本

平时的教学与复习,是按章节呈线性进行,基本按照总分关系设计,临近高考前应把高中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回归,回归课本有助于系统掌握高中阶段所学知识,能够站在一定高度理解所学内容,能够从更深层面渗透和把握教材。因时间有限,最后回归课本阶段需要认真规划,对教材及平时练习等系统地阅读与整理,提供表1供参考。

二、 应试心理的调适

1.积极的心理暗示

高考除了考查知识与能力外,更是意志品质的考验,尚未到考场就怯战,不可能取得优异成绩。每天给自己鼓鼓劲,唱一些励志的歌曲,喊一些响亮的口号,在座位上写上高考的目标,充分相信自己,你就一定能赢。

2.每天播种一个希望

高考前的每一天,给自己播种一个希望,希望如春天的田野,只要你肯播种就会有收获,可以是学习、生活、交友的点点滴滴;可以是放松心情、坦然面对、沉着应战的所思所想。

3.每天进步一点点

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要远大,但具体实施时要追求落实到每一天,要本着“小步走,不停步,天天有进步”的阶段性目标。可以具体到“填出一幅图,记住一个地名,熟悉一种分布,弄懂一个原理”,自已跟自己比进步,一步一步向前进,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向着目标迈进。

4.做最坏的准备,往最好处争取

高考仅是人生一次平常的考试,高考考得好与坏并不决定今后的发展,考好只是为未来赢得一定的发展机会,但并不是必要条件。“未思进先思退”,做好考得最坏的心理准备,然后,不放弃一切赢得成功的机会。做了最坏的打算就能坦然面对,不会过度焦虑和慌张。

5.“有所为,有所不为”,合理取舍

考场上应注意时间的合理分配,因为每张高考卷都有严格的区分度要求,有些题是为考“清华北大”的学生准备的,做不出也不用纠结,只要把自己该拿的分数稳稳地拿到就行。所以,考场上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无从下手的拦路虎题目敏捷地避让,把多余的时间用于检查及提高卷面的整洁度,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两个多月后即将高考,同学们都会既期待又紧张,甚至个别会出现严重的焦虑,担心这十多年的寒窗苦读不能收获理想的成绩,难以向家长及老师交待,临近高考前,出现心乱、焦虑、注意力分散、上课走神等现象。作为一名任教过七届高三及也经历过高考“海选”的老师,有一些经验跟大家分享。

一、 学习策略的调整

1.以考试说明为蓝本,编织地理知识网络

平时的复习可能更多关注课本及所配套的练习,以做为主,最后阶段应好好看看今年的考试说明,因为考试说明是当年度高考命题的一大导向,做一遍考试说明所选的样题,体验以往几年高考的真题,从而把握复习的深度与广度。再者,以考试说明的内容为依据,可以尝试编织各章节的知识网络,只有将零散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结构化,才便于记忆及理解。这样进行高考才益于有效提取及运用。例如,大气部分主干知识可以整合如图1。

2.以模拟考试为依据,补强自身知识短板

临近高考做模拟试卷很多,每次会得到一个分数,分数是次要的,关键要善于从模拟试卷中找到问题,发现自己复习中的知识漏洞及薄弱点。高中地理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部分。自然地理包括地球运动、大气、水文、陆地等;人文地理又分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可持续发展等;区域地理包括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各大区中又包含东北商品粮基地建设、西北荒漠化的防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长三角及珠三角工业化及城市化等知识内容,每次考试会暴露出知识上的薄弱环节,每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短板,只有把知识短板补好,成绩才会大幅上升,也只有通过多思考、多总结、多悟、多问才能弥补短板、增强实力。

3.以未知问题为导引,加强师生交流频度

临近高考所剩余的复习时间已经不多,测试中反映的问题不能回避、应直面问题,新授时不懂的内容,经过一轮复习如果还一知半解,那就要格外重视,可带着问题去请教老师,请其重点讲解或点拨,直至弄懂为止。多与师生交流定会将平时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一一化解。

4.以重点图表为载体,增强图文转换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的灵魂,也是地理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魅力所在,地图简洁明了,承载大量的地理信息,一些高考题目的图像虽然变化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可以从书本原图中找到影子。

例如,(2009年江苏高考卷)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1)~(2)题。

(1)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A.② B.③ C.④ D.⑤

(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A.Ⅰ—① B.Ⅱ—③ C.Ⅲ—⑤ D.⑥—Ⅰ

这道题目涉及的考点是岩浆与三大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换,不管箭头多么复杂,先抓住书本提供的信息,一般的单循环模式图为“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然后衍生出的图都遵循这一基本原理,凡是碰到复杂的图先化繁为简,找出单循环,再分析并抓住核心要素。教材的经典图一定要做到烂熟于心,不仅能读而且能画,如地球公转轨道图、大气热力环流模式图、三圈环流模式图、季风环流图、水循环模式图、洋流模式图、地壳物质循环图、地质构造图等。

5.以系统综合为原则,考前回归地理课本

平时的教学与复习,是按章节呈线性进行,基本按照总分关系设计,临近高考前应把高中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回归,回归课本有助于系统掌握高中阶段所学知识,能够站在一定高度理解所学内容,能够从更深层面渗透和把握教材。因时间有限,最后回归课本阶段需要认真规划,对教材及平时练习等系统地阅读与整理,提供表1供参考。

二、 应试心理的调适

1.积极的心理暗示

高考除了考查知识与能力外,更是意志品质的考验,尚未到考场就怯战,不可能取得优异成绩。每天给自己鼓鼓劲,唱一些励志的歌曲,喊一些响亮的口号,在座位上写上高考的目标,充分相信自己,你就一定能赢。

2.每天播种一个希望

高考前的每一天,给自己播种一个希望,希望如春天的田野,只要你肯播种就会有收获,可以是学习、生活、交友的点点滴滴;可以是放松心情、坦然面对、沉着应战的所思所想。

3.每天进步一点点

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要远大,但具体实施时要追求落实到每一天,要本着“小步走,不停步,天天有进步”的阶段性目标。可以具体到“填出一幅图,记住一个地名,熟悉一种分布,弄懂一个原理”,自已跟自己比进步,一步一步向前进,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向着目标迈进。

4.做最坏的准备,往最好处争取

高考仅是人生一次平常的考试,高考考得好与坏并不决定今后的发展,考好只是为未来赢得一定的发展机会,但并不是必要条件。“未思进先思退”,做好考得最坏的心理准备,然后,不放弃一切赢得成功的机会。做了最坏的打算就能坦然面对,不会过度焦虑和慌张。

5.“有所为,有所不为”,合理取舍

考场上应注意时间的合理分配,因为每张高考卷都有严格的区分度要求,有些题是为考“清华北大”的学生准备的,做不出也不用纠结,只要把自己该拿的分数稳稳地拿到就行。所以,考场上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无从下手的拦路虎题目敏捷地避让,把多余的时间用于检查及提高卷面的整洁度,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两个多月后即将高考,同学们都会既期待又紧张,甚至个别会出现严重的焦虑,担心这十多年的寒窗苦读不能收获理想的成绩,难以向家长及老师交待,临近高考前,出现心乱、焦虑、注意力分散、上课走神等现象。作为一名任教过七届高三及也经历过高考“海选”的老师,有一些经验跟大家分享。

一、 学习策略的调整

1.以考试说明为蓝本,编织地理知识网络

平时的复习可能更多关注课本及所配套的练习,以做为主,最后阶段应好好看看今年的考试说明,因为考试说明是当年度高考命题的一大导向,做一遍考试说明所选的样题,体验以往几年高考的真题,从而把握复习的深度与广度。再者,以考试说明的内容为依据,可以尝试编织各章节的知识网络,只有将零散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结构化,才便于记忆及理解。这样进行高考才益于有效提取及运用。例如,大气部分主干知识可以整合如图1。

2.以模拟考试为依据,补强自身知识短板

临近高考做模拟试卷很多,每次会得到一个分数,分数是次要的,关键要善于从模拟试卷中找到问题,发现自己复习中的知识漏洞及薄弱点。高中地理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部分。自然地理包括地球运动、大气、水文、陆地等;人文地理又分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可持续发展等;区域地理包括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各大区中又包含东北商品粮基地建设、西北荒漠化的防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长三角及珠三角工业化及城市化等知识内容,每次考试会暴露出知识上的薄弱环节,每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短板,只有把知识短板补好,成绩才会大幅上升,也只有通过多思考、多总结、多悟、多问才能弥补短板、增强实力。

3.以未知问题为导引,加强师生交流频度

临近高考所剩余的复习时间已经不多,测试中反映的问题不能回避、应直面问题,新授时不懂的内容,经过一轮复习如果还一知半解,那就要格外重视,可带着问题去请教老师,请其重点讲解或点拨,直至弄懂为止。多与师生交流定会将平时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一一化解。

4.以重点图表为载体,增强图文转换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的灵魂,也是地理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魅力所在,地图简洁明了,承载大量的地理信息,一些高考题目的图像虽然变化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可以从书本原图中找到影子。

例如,(2009年江苏高考卷)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1)~(2)题。

(1)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A.② B.③ C.④ D.⑤

(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A.Ⅰ—① B.Ⅱ—③ C.Ⅲ—⑤ D.⑥—Ⅰ

这道题目涉及的考点是岩浆与三大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换,不管箭头多么复杂,先抓住书本提供的信息,一般的单循环模式图为“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然后衍生出的图都遵循这一基本原理,凡是碰到复杂的图先化繁为简,找出单循环,再分析并抓住核心要素。教材的经典图一定要做到烂熟于心,不仅能读而且能画,如地球公转轨道图、大气热力环流模式图、三圈环流模式图、季风环流图、水循环模式图、洋流模式图、地壳物质循环图、地质构造图等。

5.以系统综合为原则,考前回归地理课本

平时的教学与复习,是按章节呈线性进行,基本按照总分关系设计,临近高考前应把高中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回归,回归课本有助于系统掌握高中阶段所学知识,能够站在一定高度理解所学内容,能够从更深层面渗透和把握教材。因时间有限,最后回归课本阶段需要认真规划,对教材及平时练习等系统地阅读与整理,提供表1供参考。

二、 应试心理的调适

1.积极的心理暗示

高考除了考查知识与能力外,更是意志品质的考验,尚未到考场就怯战,不可能取得优异成绩。每天给自己鼓鼓劲,唱一些励志的歌曲,喊一些响亮的口号,在座位上写上高考的目标,充分相信自己,你就一定能赢。

2.每天播种一个希望

高考前的每一天,给自己播种一个希望,希望如春天的田野,只要你肯播种就会有收获,可以是学习、生活、交友的点点滴滴;可以是放松心情、坦然面对、沉着应战的所思所想。

3.每天进步一点点

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要远大,但具体实施时要追求落实到每一天,要本着“小步走,不停步,天天有进步”的阶段性目标。可以具体到“填出一幅图,记住一个地名,熟悉一种分布,弄懂一个原理”,自已跟自己比进步,一步一步向前进,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向着目标迈进。

4.做最坏的准备,往最好处争取

高考仅是人生一次平常的考试,高考考得好与坏并不决定今后的发展,考好只是为未来赢得一定的发展机会,但并不是必要条件。“未思进先思退”,做好考得最坏的心理准备,然后,不放弃一切赢得成功的机会。做了最坏的打算就能坦然面对,不会过度焦虑和慌张。

5.“有所为,有所不为”,合理取舍

9.如何调适中考学生的心理压力 篇九

一、压力导致疾病

在当今,孩子长大后能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就看有没有一份重点大学的毕业文凭。而能不能考上一所重点高中,又是能不能踏进重点大学门槛的关键一步。就是这样一个简单而严峻的问题,使得十五六岁的孩子提前进入了人生的角逐,也使得原先并不起眼的中考,也如高考一样,成为人生命运至关重要的一步。今年4月,《济南日报》发表了这样一则新闻:自从教育部规定取消公布中小学生考试成绩排名后,有部分学校仍在利用排名次的方式使学生感到神经紧张。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距离中考还有两个月时间,中学校园里的备考气氛就趋白热化了,频繁的排名考试让学生“难堪重负”。

“我的数学上次模拟考试排名进入前5名,这次月考却排到了11名,现在心理压力非常大。”某中学初三学生菲菲(化名)告诉记者,她的英语成绩不太好,本准备在中考前系统复习英语,却因数学成绩排名下降,只好反过头再复习数学,这样考来排去,她自己都弄不清她究竟在年级中排什么位置。

庆庆(化名)也是一名初三学生,他告诉记者说:“由于各科目的考试太频繁,根本没有时间来做系统复习,全靠临场发挥,名次也忽上忽下极不稳定,想要靠月考来明确自己的定位似乎不大可能。”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像菲菲、庆庆这种情况并非少数,很多学生被频繁的考试弄得不胜其烦,抱怨考试打乱了复习计划。另外,由于毕业班学生家长特别看重孩子的成绩排名,每次月考、模拟考试后,他们都会主动询问老师有关自己孩子的排名情况。对那些月考成绩不理想的同学来说,回家自然少不了家长的痛批。毕业班学生鹏鹏(化名)坦言,学生们不想因名次不理想遭父母责备,加上频繁的考试致使监考放松,考试作弊现象普遍。鹏鹏不无担心地说:“真正的中考,考场纪律会非常严格,如果现在大家养成了坏习惯,到时候改不过来该咋办?”

一些心理比较脆弱的初中毕业生,在中考的强大压力下,竟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心理疾病。5月19日上午,湖北省人民医院青少年心理学专家王医生刚走进办公室,就在办公桌上看到一张“保证书”。她皱起眉头叹了一口气说:“这已经是这孩子写的第10份保证书了。”纸上,用不太工整的字迹写道:“第一,我保证在课堂上不随便举手抢答问题,不随便讲话,遵守课堂纪律;第二,保证抓紧时间,补好数学和英语,积极备考;第三,保证听老师和家长的话……”保证书共写了十条,落款为“黄宁”(化名)。王医生匆匆迈进黄宁的病房,黄宁立刻跑到她跟前央求说:“王医生,让我出院吧,马上就要考试了,我再不狂补一下,就考不上„重点‟了!”“孩子,别着急,人的一生还有很多次考试,一次考不好没关系的。你完全恢复了,自然就能出院了。”王医生赶紧安慰黄宁。此刻,黄宁的妈妈在一旁一直偷偷擦泪。

黄宁是武汉市某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几天前,她由于精神极度兴奋,被妈妈送到该院精神科就医。经诊断,医生当即要求她住院。

一年前,黄宁还是一个很安静内向的孩子,学习非常用功,成绩一直保持在全班前10名。今年初,为了让女儿考上重点高中,黄宁妈妈离开家在学校门口租了一间房,专为女儿做菜送饭,每天还想着办法变换饭菜的花样,荤素搭配,来保证黄宁的营养。可让黄妈妈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女儿的成绩不进反退,且性格出现很大变化:一向沉默寡言的她,经常在课堂上突然站起来,大声向老师提些莫名其妙的问题。老师提问时,她总是第一个举手,而被点名起来回答时,她又对答案一无所知。“孩子病了,快带到医院去看看吧!”老师意识到问题严重了,于是找到了黄妈妈。医生告诉黄妈妈说,黄宁的烦躁和亢奋异常,是典型的考前焦虑症。据王医生分析,黄宁所写的“保证书”只是一种假象,其实她根本无法安静,因为住院期间,黄宁不停地找每个医生说话聊天,且不停地写“保证书”,内容大同小异。王医生说,像黄宁这么严重症状的学生虽然不多,但出现考前焦虑的学生却非常多。近两个月,心理咨询科每天都要接诊大批前来咨询的人,80%都是中学生,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因考试临近而诱发焦虑或抑郁等心理疾病。

除了学校考试排名的压力,来自学生家庭的压力也不可忽视。据中国心理网报道,今年5月,北京一家晚报的教育热线接到一位初三考生肖红(化名)的电话,她说:“来自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隔三岔五的慰问电话,给我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她反映,最近一个星期来,家里老是接到亲戚朋友的“慰问”电话,让她心情越来越烦躁。

肖红从小就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掌上明珠,眼看就要中考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显得比她还要紧张,每天打电话来“嘘寒问暖”成了例行公事。记者了解到,类似肖红这样频繁地接到亲戚朋友慰问电话的考生有不少,使得一些学生一回家就关手机,拔电话线,只为拒听“慰问电话”。

专家表示,在中考前这一敏感时期,考生很容易将亲友的慰问解读为“施压”,慰问电过多确实会增加考生的心理负担。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常务副主任李教授指出,慰问电话有“直白”和“暗示”两种,直白的慰问电话会直接要求考生“好好考,为了将来的前途努力”。暗示的慰问电话则由诸如“没关系”“平常心对待”等话构成。从表面看起来是没有压力的语言,实际上是在不断地提示他们 “中考很重要”。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身上要承受分别来自父亲、母亲两个家族“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压力,特别是在考前这个敏感时期,来自长辈的关心学生不一定会接受,反而容易将之解读为“施压添乱”。

“与其说是孩子面对考试紧张焦虑,还不如说是社会制造了这种焦虑的氛围。”记者在采访中,多位心理科专家都提出这样的观点。其实,适度紧张有助于孩子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增强心理抗压的能力。但是,中考的压力,在更多的时候,被社会扩大化了,从而成为稚嫩的学生心灵上不可承受之重。一位专家举例说,很多家长在考试来临之时,会故作平静地对孩子说:“孩子,别紧张,别在意,考试只要尽力就行!”可是,他们口里这么说,却将孩子的书房加上厚厚的窗帘,安上了隔音玻璃。平时喜欢抢电视的夫妻俩也一改常态,每天晚上老老实实地坐在客厅安静地看书、织毛衣。如果看见孩子看书晚了,两人就会轮番进来说:“早点休息吧!”然后将苹果削好,牛奶递上,蚊香点燃,甚至把洗脚水都打到孩子跟前放着,再轻手轻脚地退到客厅坐下,一声不吭直到看着孩子睡去。有家长求助心理医生说:看到孩子晚上10点上床睡觉,就为孩子“不努力读书”而担忧,看到他半夜零点还在用功,又担心他第二天会犯困;若是老师讲课讲多了,就担心孩子受不了,放学早了,又觉得老师对学生不负责任……父母如此的一反常态,孩子肯定能感觉出来,这实际上就是在给孩子施加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孩子不焦虑才怪!这一点,绝大多数家长们并没有认识到,或者是不愿意正视。

二、专家良策应对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严先生认为,目前中学生出现考前焦虑的人的确越来越多,这与现行的应试教育、社会就业难等都有着一定的关系。目前,升学率还是决定一所学校“好坏”及生存的重要标准,这就决定了学校必将把升学压力转到老师身上,最终,压力落到学生的肩上。这样,有着中考、高考两大考的六月,也就成了许多孩子焦虑的六月。在这种情况下,若学生自己不会调节,老师、家长又过度施压,必然会引发孩子的健康危机。曾在武汉教科所作过多年研究的徐教授说,从目前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竞争来看,彻底改变这种现象是不现实的,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素质教育一直为我们所提倡,但应试教育无法在短期内消除,这需要人们从各个方面去正视,特别是老师和家长,不要过分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与他们今后前途挂钩,要尽可能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学生们轻装上阵。

“考试焦虑”又称为“怯场”,是一种对考试恐惧的过度反应。考试焦虑会降低考试效率,使“应考能力”下降,甚至会使身心健康受损。心理医学专家王医生及霍医生均认为,学生考试焦虑过度是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相互诱导失调的结果,做好心理调节,是抗焦虑最关键的步骤。由于初中的孩子还不太懂得心理调适,故而建议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孩子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学会不受外界干扰,为自己定下可以实现的奋斗目标。在实际操作中,专家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心理预防:(1)学生要树立良好的学习、考试动机。(2)减弱或控制能让学生加重焦虑的各种刺激因素。(3)平时注意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克服易激动、忐忑不安等内向性格特点,提高情绪自控能力。(4)做好知识准备、信息准备及环境特征等适应性准备。心理治疗:焦虑过度的学生经常出现不良场景“联想过度”,扰乱自己的正常心态。对此可用心理暗示法,摆脱过度紧张的困境。(1)场面替换假设法。把紧张的场面想象成轻松的场面,告诉自己这只不过又是一场课堂测验,用最平常的心态去对待它。(2)系统降低过敏法。不要忘记深呼吸,在觉得紧张、焦虑、不安的时候,深呼吸是最方便、最快捷也是最有效的缓解方式。(3)情绪疏导法。用自我暗示考试成功的愉快场景来冲淡烦躁,复述或默诵准备好的学习内容、答案等来降低焦虑。

行为治疗:(1)宣泄法。如通过活动、锻炼、听音乐,让学生心理压力下降。(2)精神胜利法。学生不断在心理暗示自己有巨大潜能,从而建立起“胜利心态”。(3)心理释放法。引导学生倾诉对考试的看法、焦虑甚至苦恼,以获得新的心理平衡。(4)信任支持法。对性格内向、心理脆弱的学生给以安慰、理解和信任,以减轻心理负担。(5)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考前应逐渐改正挑灯夜战的习惯,使自己的生物钟与考试时间保持一致。适度地抽出一部分时间,比如每天半小时,进行低强度的身体锻炼,如慢跑。这样能较快地恢复脑力劳动的疲劳,使紧张的神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松弛,保证睡眠的充足。

三、学校、家庭配合

为了缓解学生考前紧张情绪以及考试失利后的沮丧心态,许多中学都配备了合格的心理辅导教师,他们针对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疏导和心理分析来调治。据《钱江晚报》报道,今年杭州不少中学在临近中考之际,除了在课业上为学生查漏补缺,在为缓解中考生的考前焦虑方面也用了各种锦囊妙计。

“想哭就哭”是良方。在最近的一次测验中,青春中学的小琪(化名)考砸了。既怕同学笑话自己不够坚强,也怕自己因此丧失信心,小琪虽然心里难受得想哭,却不敢哭。该校心理辅导站站长郭老师便专门为她开了个“方子”——“想哭就哭”。“ 通常越是内向、用功的学生,越在意考试结果,平时就有些压抑,不善于表达,更何况在中考冲刺这一特殊时刻。压抑的情绪积累多了,对身心健康会产生影响,所以要鼓励他们哭出来,加以宣泄。”郭老师解释说。

如今各初中的心理辅导教师,成了为中考生加油的“智囊团”,运用诸如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开办心理讲座。在杭州某中学,学校要求初三班的班主任要跟着心理辅导教师学做各种心理游戏,在班里酌情进行,以缓解本班学生的考前焦虑情绪。

“中考宣言”自我激励。在一所中学初三年级的部分班级里,记者看到教室的后墙上密密麻麻地张贴着学生们亲手书写的“中考宣言”:“离目标更近一步”“我要做那个笑到最后的人”“我要做好准备,打胜这一场人生的第一次战役”……该校初三某班班主任项老师笑着告诉记者说:“以他们的年纪,是最容易受激励的群体,所以我认为激励他们的最好方式,就是告诉他们„最可贵的是拼搏心‟。”

“保送生讲习所”开课。此外,杭州部分中学还充分利用“保送生资源”来影响其他考生。例如,有的中学邀请本校往届与应届保送生走进初三班会课课堂,讲述自己学习的亲身经历与经验,激励即将应考的校友。这项活动目前暂定名为“保送生讲习所”。该校王老师向记者透露:“邀请保送生来校,主要是考虑到同龄人之间的对话往往比成年人更贴近,能消除学生的心理距离,让他们觉得„他能办到的事,我当然也能办得到‟。”

对于一些初中毕业班中考前的频繁测验,教师们也有不同看法。杭州某中学一位多年带初中毕业班的资深教师认为,模拟考试或月考本是为了让学生检测自己的学习状况,指导个人复习重点。但如果考试太频繁,会打乱学生原有的复习计划,让学生对考试产生麻木感,以至于在真正上考场后会手忙脚乱。与其这样,不如让考试“少而精”,使学生在备考过程中保持一份轻松、平静、积极的心态。

面对孩子中考,家长光有朴素的关切是不够的。为了帮助孩子缓解紧张情绪,家长的心理表征应当是内紧外松、条理有序,要做到前瞻而不急躁,超脱而现实,沉着而不凝重,轻松而又泰然。家长在行动上应努力做到如下几点。

理性地关注帮助。一是家长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他(她)的心态、学习现状,了解孩子中考可能面临的形势局面,要多倾听孩子的诉说,观察孩子的行动;二是要了解学校和教师的备考步骤,要明确中考的信息,予以适当配合。

冷静地策划应对。如果孩子在学习上懂得自控,您只需适当点拨、提醒(而不是唠叨),向他转达老师的意见建议,多作肯定性的评价,或将孩子的困难、疑惑转达给老师,以寻求帮助指导。如果孩子在学习上还比较混沌盲目,您就要帮助督促他制定复习计划,定期检查落实状况,用多种方法指导孩子学习。如果孩子的学习态度还不够端正,或学习上不太认真,那家长要控制孩子的社交,掌控孩子的起居作息,并多在思想上与之沟通,及时平复孩子的不良心理波动。

稳健地表露心态。只要孩子在认真复习就千万别瞎掺和,别在成绩与分数上与孩子多计较,千万记着要给孩子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对孩子的起居生活照顾最好跟平时差不多,必要时提醒一下就够了。此刻,家庭的变化、工作情绪以及家务事尽量不要波及孩子。同时也别把自己心里最坏的打算或所谓的后路安排流露出来。

10.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及其调适 篇十

[摘 要] 大学生面临着入学适应、学习障碍、人际关系及交往、择业与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培养优良品德,提高学习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要收到良好的效果,需要从学校和学生自身两方面双管齐下。学校方面,要注重打造校园文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各科教学齐抓共管;学生方面,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保持张弛有度的生活节奏,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适方法

近年来,高校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新闻屡见不鲜: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北大学生弑母案……面对这些血淋淋的案件,人们在震惊的同时,也开始深刻反思我们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愈加激烈,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入学适应、学习障碍、人际交往、恋爱关系处理、择业与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

谈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明确心理健康是什么。在广义上说,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上说,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发展,与社会保持同步。

从定义看,心理健康涉及面比较宽泛,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问题至今没有定论。综合各方观点,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八点:智力正常、情绪反应适度、品质意志健全、人格完整统一、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优良、心理特点符合实际年龄。

事实上,心理健康与否的界限是相对的。在具体的工作中,教育工作者一般遵循相对性、整体协调性和发展性。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在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的同时,应尽量将目光投向发展过程中的健康观,因为学生所处的环境不断变化,学生本身也是不断成长的个体。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成长的意义

(一)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调节、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处于心理矛盾中的学生恢复到正常状态,以减少大学生的偏激行为,减少各种校园违法犯罪事件,维护学校、社会的正常秩序,保证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人有心理问题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身体也会感冒一样。只是在现实中,人们身体有问题就会去看医生,而心理问题往往不会注意,久而久之,就累积成了大问题,最终爆发出来导致各种恶性事件,伤人害己。

(二)培养优良品德

第一,只有当受教育者心理处于健康的状态下,他们才容易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第二,某些好的品德往往要基于某些心理素质才能建立,个体心理辅导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品德修养。第三,从反面来看,心理失衡的大学生,行为比较偏激,易受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要防止或消除这些行为,从根本上说需要注重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改变心理不平衡状态。

(三)提高学习能力

心理健康利于学生吸收各种知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在教育需要学生自身吸收、内化。受教育者要真正地领会知识,需要通过自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最终内化为素质和能力。如果受教育者存在心理问题,就不能很好地吸收所学,甚至有时候歪曲所学的知识。

三、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

当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一般心理问题,像学习心理问题、环境适应问题、人际关系压力、性心理异常、消费心理压力、就业焦虑等;二是常见的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人格障碍、神经症(神经衰弱、强迫症、恐惧症、疑病症)、精神病;三是极端事件,如自杀、性变态等。除此之外,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特别关注。以上谈到的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来说意义非凡。要真正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定要了解其成因。一般意义上来说,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主要有大学生自身原因和外在原因。自身原因有遗传因素、心理素质等;外在原因有社会、学校、家庭等。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最终综合作用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在观察、分析和诊断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认真分析,逐一排除,准确判断,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调适和治疗。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调适方法

人的心理素质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要收到良好的效果,需要从学校和学生自身两方面双管齐下。

(一)学校

学校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最有效的途径。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人才的责任,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创造条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与帮助,扎扎实实推进,不走过场。

1.打造校园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优良的校园文化。校园活动关乎一个学校的校风,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高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积极、包容大气的氛围,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有助于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能力,发展个性。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学校层面树立心理健康的教育观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专题讲座。设置心理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利用各种传播媒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尽量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3.各科教学齐抓共管。如今很多科目的教师只顾上各自的专业课,鲜有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事实上,各科教学是实施心理教育的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所学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点和人生价值。

(二)学生

除了学校采取各种措施外,大学生自己也应该学会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努力: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生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就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正确理解和分析客观事物,从容、稳当地处理事情,不会为一些细微得失、个人恩怨乃至鸡毛蒜皮的小事所困扰,避免一些小情绪恶化为心理问题。

2.保持张弛有度的生活节奏。大学生活丰富多彩,这为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既可以放松身心、舒缓压力,又可以广交好友、巩固友谊。这种充实的状态能使学生充分发挥潜在能量,增强自信心,同时让生活张弛有度,富有节奏感。学生做到劳逸结合,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3.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积极乐观的情绪能使人心理平衡,轻松安定,对生活充满乐趣与信心。对于感情丰富、思维敏捷的大学生来说,应学会保持乐观向上的健康情绪,面对消极情绪学会自我疏导、自我排遣,妥善处理心理冲突,锻炼自己对挫折的耐受力。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大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心理承受能力面临更严酷的考验。为此,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意志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方面的培养,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1.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及其调适 篇十一

关键词:医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

随着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的情况下,毕业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也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冲突。医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既有当代大学生共有的择业心理特征,也有他们特有的择业心理矛盾。全面分析他们择业出现的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提出调适方法,可使医学生在择业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促进他们顺利就业。

一、医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

1、随着医学院校的扩招,接纳毕业生时考虑的问题已由数量向质量转变,普通院校毕业生在大城市的综合性医院基本上难以插足。而中小医院、偏远地区医院对医学本科生有很强烈的需求,但由于条件相对较差,很多医学生不愿意去。

2、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突出,有些家长和学生受到社会对医学各专业认识的误区的影响,选择专业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因而造成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过剩,影像、医学检验学、护理学等专业需求多但毕业生少的状况。

3、医学生自主择业和创业的可能性小,医学毕业生面对缤纷的求职技巧和严格的面试,不知所措,焦虑心理十分突出。过度焦虑,严重影响医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给求职带来困难,甚至造成择业失败。

二、对医学生就业心理的分析

1.自傲与自卑

部分高校毕业生由于对医生的职业特点缺乏深入的了解,加上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过高的期望,以幻想代替现实。导至这部分学生在择业时认为自己什么工作都能胜任,好高骛远。在求职过程中对待就业缺乏思想和心理准备,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尤其在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碍于自身聪明才智的发挥,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

2.焦虑与恐慌

就业焦虑心理,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负性情绪,面临人生第一次就业,心理并未完全成熟的毕业生感觉到心理压力,最终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优秀学生焦虑的问题是能否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单位;成绩不佳的学生焦虑的是没有单位选中自己怎么办;来自边远地区的同学为不想回本地区而焦虑;恋人们为不能继续在一起而焦虑;女同学为有些用人单位“只收男性”而焦虑等等。而大学生产生就业恐慌心理主要源于对社会这个外部因素的不完全或不正确的认识。这种认识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大学毕业生与社会接触较少,阅历不够丰富,即将面对的社会对于他们是个比较陌生的对象。

3.嫉妒与攀比

择业嫉妒心理是在求职过程中对他人的成就、特长或优越的地位等持既羡慕又敌视的情绪。在虚荣心的驱使下,选择或从事一些不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或者为了超过别人,延误自己客观择业的好机会。同时,大学生求职择业时盲目攀比,即对主客观条件的估量不准确,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过高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一种心理。出现职业定位的偏差,结果无法面对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差较大的就业现实,出现有业不就的情况。

4.积极与消极

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医学生的择业心理从整体上讲趋于理性,正视现实,主动适应环境的变化,改变观念,先就业后择业。然而,有些大学生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地方就业主管部门、家庭,或静候学校的安排,或依靠家长去四处奔波,缺乏择业的主动性,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不作个人努力,迟早也会“兵败城亡”。消积依赖心理定在收入的高低上也是一个误区,看不到医院的管理水平、经营观念和综合实力,往往错失良机,失去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就业单位,同时也可能引起用人单位的反感。

三、医学生就业心理的调适

心理调适,是指改变或扩大原有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情况或新的历程。其作用就在于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冲击时,能够客观地分析自我,有从而保持稳定而积极的心态,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调整就业期望值。笔者就如何有效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切实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从就业指导入手,改变就业观念,正视现实

明确择业动机,毕业生必须明确自己择业是为了什么,应当把自我价值实现和履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医生的临床经验来自在基层长期艰苦的实践积累和锻炼,因此,医学生应把毕业的择业作为人生择业的开端,保持自信心和平常心,培养抵御挫折的能力,提高择业的主动性、竞争性和创造性。脚踏实地,调整就业值,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明确今后的职业发展的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单位。根据现行的工作改变原来职业的目标和兴趣,调整心态,培养对所从事职业的敬业精神,全身心投入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例如我门医学院校临床专业的一名毕业生,毕业后他主动选择了家乡小镇一家医院,十几年如一日勤勤恳恳,现在已经是当地镇很有名的一名医生了,在当地老百姓中极受欢迎,为家乡父老做出了突出贡献,难道他的就业不成功吗?

2.从积极的心理调适入手,振奋精神,增强信心

首先要認识自我,就是要客观的评价自己。恰当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择业的基础,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素质、心理特征等进行客观评价,肯定优点、发现不足,明白择业并非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意愿,还要服从国家和社会需要。奉献是从医者的基本要求,医学生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对社会服务上。正确认识自己是通向成功的起点解决医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对策是使其学会自我调适,主动、自觉地适应环境,与环境保持协调,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排除心理障碍,从而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达到合理择业、顺利就业的目的。另外是树立自信心。自信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评价,它是一种勇于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大学生在择业求职时必须树立自信心,在正确估量自己的情况下,去迎接挑战,参与竞争,大胆地推销自己。当然,自信不是自负自傲,自信要有资本和基础,这个资本和基础就是真才实学。

3.从培养兴趣爱好入手,及时排除不良心理情绪

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放,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并会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激情。兴趣确实对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起巨大作用。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活,把就业教育融入寓教于乐中,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从中得以启发,把自己的兴趣与社会生活、与未来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转移不良的心理情绪,调整认知偏差,建立客观的、辩证的、实事求是的、积极向上的认知系统,以有利于就业顺利进行。完善防御机制,及时调控,合理宣泄,辩证分析,适当转移。就业形势发生变化后,医学生择业过程中面临的巨大竞争压力和不良心理交织在一起,严重影响医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和择业行为,及时予以调适,有助于及时纠正职业选择过程中的偏差,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

因此,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当代大学生首先必须树立建立在自己实力基础上的自信;其次,应具备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择业时自觉培养自己敢于竞争,敢冒风险的心理素质,敢于向社会挑战,扩大就业成功的机率,使自己成为竞争社会的强者。

参考文献:

[1]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陈烈.医学生就业心理误区及调适[J].南华大学学报,2005

[3]孟勇.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

12.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及其调适 篇十二

1. 针对学生的考试压力过大的情况, 进行成才观的教育。

正确引导, 树立目标, 培养信心, 进行成长观教育。“条条大路通罗马”, “天生我才必有用”。用现代落第、成才的实例讲道理, 使学生解除过分沉重的心理压力, 放下思想包袱, 消除紧张情绪, 培养他们的健康心理。同时给予学法指导, 创造成功的机会。如:短期培训班诸如理发、美容、缝纫等, 长期如中等教育中各项技工学校等等。这样可缓解他们的压力, 增强自信心, 从而逐步走向健康的发展。

2. 针对学生的“心理疲劳”现象, 提高心理素质。

(1) 心理疲劳往往与身体健康、身体素质有密切的关系。虽然初三学习紧张, 但对学生的体育活动不能放松。除每天两课、两操外, 下午第三节还组织学生围绕操场跑三圈, 并定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体育比赛, 加强卫生管理, 及时防治各种疾病。

(2) 严格掌握作息时间, 把学习生活纳入计划的轨道, 每天学习时间控制在8~10小时左右, 提高学习效率, 杜绝疲劳作战。

(3) 注重身心调适, 努力创造愉悦的环境氛围, 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张有弛, 教导学生只有善于学习的人才能更好地学习。

3. 针对学生的厌倦情绪, 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 兴趣可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习动力, 使学生排除畏惧, 顽强拼搏, 努力学习, 使之成功。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越丰富多彩, 其厌倦情绪就会越少。如果让学生时刻有所期待, 有所希望, 有所追求的话, 那么其大脑皮层上就会不断地产生一个个兴奋中心, 就不容易产生厌烦感。为此, 作为老师就应该努力使课堂教学幽默化、兴趣化, 有探索性, 使每个学生把学习当乐趣, 挖掘其潜能, 让他们感到有希望, 有奔头, 焦虑心理自然就会消减。

4. 针对学生的挫折感, 克服自卑恐惧心理, 增强自信心。

作为教师, 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 尽力抹掉学生头脑里“失败的记录”, 让他们不要总是念念不忘过去的失败, 不要害怕失败, 要从失败中总结经验, 发现不足多做准备。要有充分的自信心, 才能打消自卑感, 勇敢直前。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为他们创造成功的契机, 让他们相信自己有成才的能力。

另外, 消除学习的焦虑心理, 还应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特别是师生关系。在调查中发现, 教师的如下品质最受学生赞赏:有民主合作的态度;对人和蔼、关心;有耐心, 兴趣广泛;有讨人喜欢的风度仪表;公正无私;有幽默感;性情温和;对学生关心的问题感兴趣;喜欢鼓励和表扬学生;对讲授某一科目特别精通等。

13.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及其调适 篇十三

寒假过完了,春节也过完了,元宵节都过完了。我们带着对节假日生活的美好记忆,怀着对新年的憧憬,对新学期的向往,又回到了美丽的校园。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只有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秋天才会换来丰硕的成果。同学们经过寒假的休息和调整,体力得到了恢复,视野更加开阔,精力更加充沛,斗志更加高昂。站在新学期的起跑线上,我借此机会给同学们提几点建议,帮助大家尽快适应紧张而忙碌的学习生活,

第一、端正心态,调整好生活规律

春节前后大家放开肚皮吃香喝辣,无所顾及的上网、看电视、睡懒觉,这样过度的娱乐消遣不仅打破了原本规律的生活节奏,也不利于我们的健康。这种相对放松的状态随着新学期的开始而结束,开学后,一下子进入到高强度、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中,就像一个在平原地区生活的人刚来到高原时所产生的高原反应一样。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但同学们一定要明白,这种不适应是短期的、暂时的,经过调整是可以改变的。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让我们的心情“预热”一下,同学们可以在心里给自己提个醒:“新学期已经开始了!我要精力充沛地投入新学期的学习生活,我会得到老师和同学们更多的关注和喜爱,我将会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在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下要求自己适度紧张起来,你就会以崭新的面貌进入学习状态。同时,我们还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规律,做到合理膳食,营养均衡,早睡早起,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这样才能保证充沛的精力应对学习上的各种挑战。

第二、关注健康,牢记安全。

健康和安全是我们幸福生活的保障。当前,正值冬春交替时节,是流行性感冒频发期,大家要注意防寒保暖,谨防感冒,影响学习。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型的车辆不断增多,月河沿线的二级公路和通村水泥路已显得不够宽敞。为了自身的.安全,请大家一定要提高交通安全意识,遵守交通规则,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学校里我们要认真上好安全教育课,用安全知识武装自己,将安全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注意安全,让安全陪伴我们健康成长。

第三、文明守纪,成为有高雅气质的人。

文明是一种品德、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中学生正处于气质、品行、人格的塑造期,在言行举止上,女生应该要求自己淑女一些,男生应该要求自己绅士一点。做到“和声细雨展淑女气质,谦恭礼让显绅士风度”。文明不是口号,细节彰显文明。比如:把垃圾放入垃圾箱,而不是随地乱抛;不破坏公共照明设备;不破坏绿地;不在墙壁和课桌上刻写不文明用语;上课铃响了,端正地坐好静静地等待老师上课,积极动脑,仔细作业,做完作业把课桌收拾干净;家里来客主动起立;排队乘车;排队就餐;集会保持安静等等。养成了这些良好的习惯,我们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我们应该坚持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做一个文明守纪的中学生!

第四、勤奋学习,成为有广博知识的人。

只有发扬刻苦钻研的精神,勤奋努力地学习,才能在广阔无垠的知识海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希望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养成“专注、善思、勤记、多练”的良好学习习惯,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不断增长见识,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第五、需要强调的几个细节:

1学生不允许染发、烫发、留长指甲,男生不允许留长发。下周统一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责令其限期整改。

2上学时间必须背挂书包,不背书包的学生不能进校门。

3上操铃声响后,全体学生迅速到操场集合,不允许任何学生滞留在教室不上操(有病行动不便者例外)。迟到的学生集中在教学楼前背诵行为规范条例。

4各值周班认真打扫环境卫生,并做好监督,若发现其他人乱扔乱丢,交学校处理,并扣除相应班级卫生分。

5不允许在教室和楼道追逐打闹、打架。如有违反,扣除相应班级纪律分。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后果者,承担相应经济赔偿责任和法律责任。

同学们,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新的目标和任务等着我们去实现,让我们振作精神,以新的状态和面貌去迎接新的挑战,取得新的更大的荣誉。

14.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及其调适 篇十四

大学新生从众消费行为是大学生群体消费领域常见的现象,如何引导大学新生从众消费行为,使其能够尽快养成健康消费行为和习惯,对其迈好人生关键阶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大学新生从众消费行为的心理成因

从众消费行为是指在群体压力面前,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中,自觉不自觉地以群体中其他消费者的行为作为参照,作出与多数消费者一致的消费行为或反应倾向。大学新生从众消费行为的产生有多种客观原因,但主要是由大学新生自身心理因素导致的。

一是自主消费经验缺乏。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新生自主消费经验缺乏,没有形成相对自主、稳定的消费观念。在面临全新的大学生活时,难以根据自身经济条件、生活以及发展需要确定消费计划,在消费行为中常常表现出缺乏主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盲目冲动,产生从众消费欲望和行为。

二是消费自控能力不强。由于受各种媒体宣传炒作或是受周围环境影响以及身边同学诱导等而产生消费欲望,加上自控能力不强,极易产生随机冲动消费。个别学生不能体谅家庭的困难,以各种借口欺骗家人寄钱用于自己消费,事后也感到后悔。但当遇到周围环境、市场因素、网络媒体、群体舆论等诱惑时,还是难以自制,产生从众消费行为。

三是攀比消费心理滋生。大学新生消费心态多种多样,其中攀比消费心理占有相当比例。一部分学生总是习惯于有意无意地与身边的同学作比较,以求心理平衡,获得自我认同感。少部分学生不顾及家庭条件去消费,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甚至个别贫困学生,也盲目地去效仿别人的高档次消费,等等。这些攀比消费心理的滋生,是从众消费行为普遍性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大学新生从众消费行为的现实危害

从众消费行为是被动的接受过程,在群体压力面前,从众者往往有无奈、被动等消极心理体验,从众消费行为对大学新生而言是弊大于利。

一是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对于大多数大学新生而言,其上学费用已经是家庭一笔不小的开销,甚至有的家长不惜贷款或借钱来供学生。当学生出现从众消费行为时,很多开支就变成了“计划外”,必然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家长为此常常是苦不堪言。

二是增加学生精神压力。由于刚走进大学校门,消费环境发生了变化,购买欲也随之增强。除了学习和生活必需品以外,他们会有很多消费奢求,由于缺乏消费理性的消费冲动,极易导致过度消费,带来经济上不必要的浪费,使部分学生成为“月光一族”,囊中羞涩的窘境带来的是精神上的压力和痛苦。

三是导致诚信行为缺失。从众消费带来过度消费或透支消费,使得一些学生不得不编造谎言向家长伸手,向周围同学和好朋友张口。把钱借来后,又很难按时偿还,直接影响了同学关系。学生中因债务关系发生矛盾甚至打仗斗殴的事情也是不乏其见的。更有甚者有极个别学生采取欺骗、偷窃、诈骗等违纪违法手段,想方设法弄钱满足自己的不正当消费。从众消费所带来的诚信行为的缺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三、大学新生从众消费行为的思治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各种与消费相关的信息充斥市场,大学新生消费者很难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所以必须加强教育与管理。

一是加强消费理念教育和引导。大学新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喜欢追求“新、奇、美、特”。很多消费品往往在大学新生中一出现就迅速流行开来,如配备手机、电脑、买高档化妆品和名牌服装等,他们在消费时却很少顾及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和消费的必要性。必须通过采取日常教育管理、举办专题讲座、进行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使其掌握大学消费规律和特点,明确科学消费内涵和意义,培养理性消费意识和习惯,树立科学消费行为和时尚,营造文明消费环境和舆论。对经济宽裕的学生,帮助制定科学合理的消费计划,对其日常消费行为进行适当监督,避免其盲目引领时尚消费和过度消费。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要帮助培养健康的消费观念,教会如何把钱用在刀刃上。特别是对那些家庭条件一般且易产生非理性从众消费行为的学生要格外关注,采取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手段,提前进行干预,防止因从众消费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精神负担。总之,加强消费理念教育和引导,必须作为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一课。

二是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和舆论。日益丰富的消费市场、日益复杂的消费环境、日益多元化消费观等诸多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充斥着大学校园,影响着莘莘学子,给他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带来了冲击,而往往是不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学生高消费的心理基础。因此,社会要多创造一些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经济使用的消费商品与服务项目,使大学生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有更多选择的余地,提供更加经济合理的消费平台。学校要努力在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环境营造上做文章,通过倡导消费文明,强调智力性、发展性消费,提高消费文化、教育含量,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和选择消费行为。从更深的意义上讲,通过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意识和行为习惯,用小环境来影响大环境,可以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总之,营造校园良好的消费环境和舆论,已是社会赋予高校的使命和责任。

上一篇:岳麓书院调查报告下一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