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

2024-09-27

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精选8篇)

1.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 篇一

界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及启示论文

产业结构知识化

1.信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目前发达国家信息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40-60%,新兴工业国为20-40%。美国是世界上信息产业最发达的国家,1990年美国对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超过了对其他产业的投资,标志着它率先迈进知识经济时代。欧盟为了改变高技术领域竞争的不利地位,于1993年在《经济增长、竞争和就业》白皮书中提出欧洲信息高速公路协议,拟定了欧洲信息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计划。北欧诸国以信息产业为突破口,实现了90年代经济的持续增长,芬兰的诺基亚和瑞典的爱立信在全球移动电话领域分别占第一和第三位。新兴国家和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也引人注目,台湾的笔记本电脑、监视器、台式电脑、主机板等14项电脑产品产值均占世界第一,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产业已成为台湾第一大出口产业,约占制成品出口的50%。韩国明确提出于跻身全球十大信息产业国的目标,为此两年前就制定了《信息化推进计划》,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

2.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加速

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二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发达国家集中发展微电子、生物技术、新材料、电信、航空、机器人和机床、电脑及软件等高新技术,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大批成为国民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并推动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化发展。由于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传统产业为其提供材料、工艺、基础器件和设备等生产要素的支撑,高技术产业反过来也对传统产业产生了极强的改造作用,即通过高技术产业的杠杆作用,提高传统产业的效率和技术水平,使传统产业开辟新的市场,焕发新的生机。

3.劳动力结构智力化

过去在社会生产劳动中体力型和经验型的劳动者占多数,智力型的脑力劳动者比例不大,随着科技进步的加速和经济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从20世纪中叶开始,脑力劳动者的比重迅速提高,逐步成为社会劳动中的主力。20世纪90年代后,发达国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智力化趋势更为明显,脑力劳动者在就业结构中的比重已占绝大多数。据OECD统计,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里,在其成员国的制造业领域,技术工人就业人数增加了10%,而熟练工的就业人数减少了70%;掌握一定高技术技能的高工资就业人数增加了20%。

产业结构的调整

60年代以来,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与传递大体出现了三次高潮:

1.第一次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与传递浪潮

60年代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大力发展钢铁、化工、汽车和机械等资本密集工业,同时发展部分高附加值的技术、资本密集型工业,如机器人、电子工业和航天工业等,而把纺织、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和部分耗能多、污染大的重化工业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亚地区。“亚洲四小龙”等获得了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与出口的良机,开始由进口替代型向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变,并逐步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70年代由两次石油危机诱发的1973-1975年世界性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发达国家能耗高的重化工业,迫使发达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开始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主的较少消耗资源与能源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将汽车、钢铁、造船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高了产业结构的水平。与此同时,亚洲“四小”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抓住国际经济提供的产业调整和转移的机遇,及时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开始承接和引进美、日等发达国家转移进来的某些资本密集型产业,并将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国家等发展中国家,以实现其产业结构的升级。

2.第二次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与传递浪潮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和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国际经济遭受了强烈的冲击,发达国家之间贸易摩擦加剧,各国为了建立新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格局和与国际经济相协调的经济结构,出现了又一次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和传递浪潮。这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传递有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地区分工向纵深发展。美、日等发达国家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重心向高技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大力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信息产业和以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并以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另一方面把失去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和一部分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汽车、电子等产业转移到他国,特别是亚洲“四小”和东盟。这次世界产业结构的转移和传递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巨大的,亚洲“四小”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通过大量吸收发达国家的投资,承接美、日转移出来的重化工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使经济增长有了新的推动力,并促使产业结构迅速升级。80年代中期以来,“四小”已在钢铁、汽车、石化等领域与美、日展开激烈竞争,并已开始大量吸纳美、日的微电子等高科技和投资,同时也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和中国,促进了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第二,工业中产业之间的垂直分工向产业内部垂直分工的发展。所谓产业之间的垂直分工是指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以及技术密集型工业之间的分工;而产业内部分工则是指各国在同一产业内产品的“差别化”分工和企业之间工序的分工,即中间产品与组装成品的分工。一般来说,技术含量高的关键部件和组装成品由发达国家的企业控制,大量的一般元器件由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生产。

3.第三次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与传递浪潮

90年代,随着知识经济在发达国家逐步成为现实的经济形态,全球经济系统面临国际分工的变迁,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不可避免。国际分工格局中出现“产品差别型分工”和“生产工序型分工”深化发展的新特点。总体上看,美国站在当今国际分工的顶尖,发挥在新技术、新产品领域的创新优势,主要从事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国家则发挥其在应用技术开发领域中的优势,主要从事一般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其他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较低,主要从事附加值较低的一般工业产品生产。如日本电子机械工业发达,但其中的软件技术仍要从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进口。

产业开放度不断提高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产业结构开放的程度日益深化。而且呈现出新的特征。

1.各国产业结构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增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此相适应,各国产业结构相互联系的程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形成了世界经济产业结构大系统,出现了结构互动这一重要经济现象,即各国产业结构都是世界产业结构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一国产业结构的成长、运行必然要与世界其他国家产业结构发生相互关系,或者说一国产业结构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在与其他国家产业结构的互动影响中成长运行。

首先,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客观上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佳资源配置,所以各个国家根据本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资源状况,发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产业,以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如制造业在全球范围进行生产专业化分工和不同生产环节的分工,实现了无国界生产,这说明要在全球范围实现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的互补,才能提高产业结构的运行效益。

其次,由于各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地位不同,各国的产业优势也不同,一国的产业结构并不是齐全的,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完整性使各国、各区域的产业结构紧密相连,在互补竞争中得以提

高一国或某区域产业结构体系的整体效率。

第三,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趋势同样明显,国与国之间、国际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化,各民族国家产业结构的演进既置身于本区域内部的分工中,又置身于全球国际分工体系中,一国的结构变动既深受国际分工变动的影响,也影响周边其他国家的结构变动,并迅速波及到全区域;而一个区域的结构变动又往往波及到全球其他区域。因而,从全球范围看,各区域产业结构体系间的相互依存、互动作用日益明显和深化。

2.产业结构的开放效应不断提高

产业结构度的开放是随着经济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分工的深化而不断提高的。产业结构的开放促使产业结构开放效应提高。

首先,一国开放的产业结构意味着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不仅是国内市场,而且还有国际市场,开放程度越高,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就越强。要开拓国际市场就需要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出口,促使生产规模扩大,从而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市场竞争力。有的国家通过市场的开拓,使成熟的产业向国外扩散,延长了产业的生命周期;有的国家通过市场的开拓,加快了产业转换升级的进程。

其次,要素贡献来自资本、技术和信息三个方面。在当代经济开放和结构开放的条件下,国际资本的流动已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从一个国家来看,外资的流入流出都伴随着产业的变动和发展,资金缺乏的国家通过利用外资,缓解本国资金的不足,加快经济的发展;资金富裕的国家通过资本输出不仅使成熟的产业向国外扩散,并以此突破他国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扩大国外销售市场,而且可以利用国外的各种资源,获得更多的利润。资本的流动是与技术的转让和引进相联系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通常伴随着技术转让,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通过技术引进,改造现有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并使出口行业的竞争优势强化,以达到促进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开放的经济还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世界经济和市场的信息,对各国确定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积极作用。

第三,各国产业结构开放度的提高意味着国际生产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国际分工的发展必然促进产品特别是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进出口,进出品贸易发展又带动了新的需求,从而成为一国生产扩张的刺激因素。

对我国的启示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作为世界产业结构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如何适应世界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正确地确定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对未来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1.顺应世界潮流,明确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从各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看,顺应世界潮流,选准结构调整的方向,及时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是一国经济保持长足增长的关键。日本抓住第一次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亚洲“四小龙”抓住第一、第二次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并不断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美国在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中,抓住主动权,发展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顶尖的位置,并出现了被经济学界称为“新经济”的现象。新世纪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一方面要遵循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结合我国国情,针对阶段性、结构性过剩和国内市场潜力巨大之间的矛盾,从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现状出发,确定我国各产业发展的方向,并实施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结构调整策略;另一方面,要紧跟当代世界产业发展的主流,顺应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外向化、国际化的客观趋势,实行具有超前意识的跨越式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利用全球资源和世界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促使产业结构加速升级。

2.实行跨越式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以产业结构升级带动结构调整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经济兴起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是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集中表现。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无疑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但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进步与网络经济的兴起,也为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首先,通过大力发展计算机软件等信息产业的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以信息、知识为重要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各地区之间、与世界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加速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其次,通过大力发展信息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普遍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水平,使各产业改造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服务质量,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各产业整体素质的的目。第三,通过实施产业战略性重组,建立有利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加大信息技术、信息产品的投资开发力度,抢占各类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先机,加快我国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化。

3.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要立足于高起点,以加快高科技产业化发展为核心

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具有巨大的牵引作用。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技术进步缓慢,设备、工艺陈旧,因此,不仅要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且更要重视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要进一步创造有利于高科技创业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特别是要完善资本市场,鼓励创业投资事业的发展;要借鉴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制订完善的风险投资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扶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成长。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始终应是中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在集中力量追踪世界科技前沿,参与全球科技产业竞争的过程中,要加快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动态结构调整。要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还可以从传统产业中分离出一部分,按新的运行机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

4.产业结构调整要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从全球资源配置过程看,一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须体现该国在全球经济中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我国是一个产业体系完整但产业技术结构多层次的大国,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在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分工格局正出现新变化的背景下,要争取主动、赢得市场,就必须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并实施产业差别化策略,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真正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在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一部分一般制造业将从发达国家中淘汰下来,我国应利用这一机遇,把一部分具有优势的制造业,以新技术武装起来,提高内在质量,形成新的制造业技术优势,增强竞争能力,占领世界市场。一些幼稚产业也要立足高起点,注意规模效益,提高技术水平,强化整体素质,成为能替代进口、增加出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势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要注意发挥比较优势,从目前具有的比较优势环节入手,逐步向核心技术领域推进。

5.产业结核调整要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努力提高产业结构的开放效应

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不可能在本国范围内封闭地进行,世界市场、外资的流入,都将影响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尽管我国有较完整的产业结构(同中小规模的国家相比),经济发展的资源供给和市场空间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本国,但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要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就必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因此,提高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今后我国要更多地吸外资进入

国内市场,通过外商投资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经验,推动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我国农产品市场将适度开放,引进外国农业技术、资金,通过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现代化;要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市场,加快银行、保险、证券、电信、商贸、运输等服务业的外资引进,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在“引进”的同时应加快实施“走出去”的战略,鼓励企业将国内成熟的工业技术转移到海外,加大开发和利用国际资源的力度。

2.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 篇二

砌体结构是指由砖、石砌体或砌块砌体建造的结构, 从埃及的金字塔到中国的万里长城都是砌体结构在建筑应用上的光辉典范。

建国以后, 砌体结构一扫建国之前的发展颓势,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就。据统计, 1980年全国砖产量为1 600亿块, 1996年增至6 200亿块, 达到世界其他各国砖产量之和, 90%以上的墙体均采用砌体材料。并且, 我国已经从用砖石建造低矮的民用住宅发展到现在的建造大量多层建筑、办公楼等, 例如2003年建成的哈尔滨18层阿济科技园, 以及2007年建成的株洲地上19层地下2层的国脉家园小区住宅。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的小型空心砌块和多孔砖都有较大的发展, 近些年更是保持了20%左右的年递增量。新型墙体材料也在近年取得了十足的进步。据不完全统计, 20世纪80年代至今20多年间我国主要大中城市建造的多层砌体结构房屋建筑面积已经达到70亿~80亿m2, 占2000年我国新型墙体材料展总墙体材料的28%左右, 远超“九五”计划20%的目标, 新型墙体产量达到2 100亿块标准砖, 共完成新型墙体材料建筑面积3.3亿m2。完成节能建筑7 470万m2, 节约燃煤6 000万t标准煤, 并淘汰了一批小型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十五”期间对一些用地紧张的城市和省会城市进行了粘土实心砖的使用限制, 并规定新型墙体材料占墙体材料总量的比重达到40%。目前我国要求, 至2010年底, 所有城市禁止使用粘土实心砖, 全国粘土实心砖年产量控制在4 000亿块以下;新型墙体材料产量占墙体材料总量的55%以上, 建筑应用比例达到65%以上。

由于我国的粘土资源分布不均, 人均耕地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5%, 粘土砖的生产又会占用大量的农田, 砌体材料特别是实心砌体材料自重特别大, 砌筑工作量大, 砌块与砂浆之间的力差, 无筋砌体的抗拉、抗剪、抗震能力较差, 耐久力和施工机械水平都比较差。这些缺点都成为目前制约砌体结构健康发展的阻碍因素。这些缺点对未来砌体结构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2 砌体结构的发展趋势

2.1 轻质高强砌体材料

目前, 我国砌体材料和发达国家相比, 强度低、耐久力差。如粘土砖的抗压强度一般为7.5 MPa~15 MPa, 承重空心砖的孔隙率小于25%。而发达国家的抗压强度一般均达到30 MPa~60 MPa, 承重空心砖的空洞率达到40%。根据国外经验只要在配料成型和烧结过程中改善工艺, 是可以提高烧结砖的强度和质量的。

同时, 国内外大量试验证明, 砂浆的强度也是影响砌体结构抗压强度的重要因素。因此, 合理选择高强的砂浆, 可以适度提高结构的强度。目前我国砂浆强度等级最高为M15, 因此应当研究与高强块体相适应的高强砂浆。另外, 砂浆生产的商业化也是规范砂浆生产的良好途径。

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是典型的轻质高强材料的代表, 它取材容易, 采用以大工业生产的水泥为胶结材料, 以就地取材的砂、石为原料。由于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的重量减轻, 砖的尺寸也可以相应的做大一些。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由于其手工操作性较强, 对设备的技术要求不高, 一般能独立砌筑粘土砖的工人均可操作, 结构布置也相对比较灵活、适用性强、砌筑速度快, 并且能够批量的工业生产, 因此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必将代替粘土实心砖和粘土多孔砖。据江苏省的调查, 生产空心砖比实心砖节约20%~30%, 节约燃料30%~40%;采用空心砖, 结构的自重可以减轻20%~30%, 加快施工进度20%, 节约运输费20%。但是由于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引入国内不过20~30年的时间, 无论从实践经验还是理论研究上均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如何更好的避免小型混凝土砌块建筑的开裂问题也将成为决定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的发展的关键。

2.2 大力发展环保型绿色建材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提出了绿色建筑 (green buildings) 的构想。绿色建材 (green buildings materials) 是绿色建筑的物质基础。绿色建筑的概念广泛而丰富, 如今一般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LCA) 来评价一种绿色建筑。最近十几年绿色建筑的发展很快。但是至今为止, 绿色建材在国内外没有完整准确的定义。国内, 谭少华等人将其定义为“在当今经济技术条件下, 材料的开采, 生产加工, 使用及最终拆除四个环节中, 复合评价指标不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材料”。绿色建材对砌体建筑材料提出了生产所用原料尽可能少用天然材料, 大量使用废渣、垃圾等要求。比如钢渣砖、粉煤灰砖、炉渣砖、粉煤灰加气混凝土墙板等。蒸压纤维水泥板可以很好地利用我国每年大量生产的粉煤灰, 变废为宝。

发展绿色建材具有多方面的意义。绿色建材既可缓解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严酷的生态挑战, 又有益于人类的身体健康, 为人类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空间。

2.3 加强配筋砌体的研究

配筋砌体结构是指以配筋砌体为主要受力构件的结构, 即通过配筋使钢筋在受力过程中强度达到流限的砌体结构。配筋砌体中的集中配筋砌体具有强度高、延性好、抗震能力高以及施工速度快, 用钢量相对均匀配筋较少的优势, 因此大力加强集中配筋砌体结构的理论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建立了相对比较完善的配筋砌体体系, 但是在相应的施工器具方面还有待开发新产品。

2.4 结构健康监测

结构健康监测是指利用现场的无损传感技术, 分析通过包括结构响应在内的结构系统特征, 达到检测结构损伤或退化的一些变化。我国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 随着结构使用时间的增长, 由于环境的作用, 疲劳效应以及腐蚀和材料老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结构将不可避免的产生损伤积累和抗力衰减。一旦结构关键构件的损伤积累到一定程度, 如果不能及时的发现和处理, 损伤将会继续扩展, 从而导致整个结构的毁坏。目前我国420亿m2的城乡建筑中, 砌体结构所占的比例大、使用年限长, 有的已经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 建立可靠的结构检测体系, 可以有效地阻止灾难的安生, 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随着我国在砌体结构理论方面研究的深入, 新的技术在砌体结构中的大力应用, 以及相应建筑法规的逐步完善, 砌体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会作为土木工程中的重要承重结构而被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施楚贤.砌体结构[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

[2]高东.砌体结构发展展望[J].吉林建筑, 2004 (5) .

[3]邱英诚.混凝土空心砌块建筑施工技术探讨[J].四川建筑, 1997 (17) .

[4]周炳章.砌块砌体结构发展的若干思考[J].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 2001 (1) .

3.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 篇三

摘要:结构性产品市场是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重点阐述结构性产品在国内金融市场上的发展变化,在国内的发展前景以及其在国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和操作建议。

关键词:结构性产品制约因素监管

0引言

最近,外汇市场的波动影响了理财市场,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外汇结构性产品数量明显萎缩,预期收益率下降。但是,对风险收益进行平衡取舍的设计结构,令结构性理财产品拥有不少优势,它可帮投资者尽量规避风险,并在震荡市中获得相对理想的收益。

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简称结构性产品(Structured product)是指由固定收益证券和衍生合约结合而成的产品,其中的衍生合约包括远期合约、期权合约、互换合约,衍生合约的标的资产包括外汇、利率、股价(股指)、商品(指数)、信用等。

1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首先是以外币理财产品的形式出现的。外资银行首先在2003年开始推出一些外汇结构性理财产品,同年10月中国银行在中资银行中首家推出第一期与美元利率挂钩的“汇聚宝”系列外汇理财产品。2004年3月《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颁布实施,国内银行的外币理财产品迅速发展。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分别推出了“汇利通”、“汇利丰”、“汇聚宝”、“汇得赢”外汇结构性产品;其他商业银行也相继推出各种结构性理财产品。目前,国内市场上已拥有20多个品牌、上百种结构性产品,其主要挂钩美元等外汇的利率。2004年9-12月,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市场规模达到300亿元。2008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共发行2165款,结构性产品占14.6%。结构性产品协会(SPA)表示,目前此类产品的规模约为1140亿元。

2结构性产品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意义

2.1结构性产品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发行结构性产品可以增加投资品种、活跃市场、拓宽国内居民的投资渠道,缓解居民投资过于集中于银行存款的问题。国内储蓄规模庞大,而结构化产品对储蓄具有良好的替代性。并且随着居民财富的积累以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居民理财需求日趋强烈。结构化产品的出现,能够在缺乏投资品种的市场环境下提供新的投资品种,能够使投资者便利地间接进行股票尤其是商品等投资,并且投资的风险收益结构更完善。

2.2结构性产品可以拓展证券公司和银行的业务范围,强化银行和证券公司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对发行人来说结构性产品是非常好的业务,最大的益处就是结构性的产品可以提供一个比较稳定的、长期的非利息的收入。据瑞银统计,目前国际各大银行的利润大概50%来自于理财服务等收费类项目。而中资银行这部分收费类项目的收入只占到全部利润的10%-15%。由此来看,发展结构性产品能够扩展银行和证券公司的利润来源,有利于提升银行和证券公司的竞争实力和盈利能力。

2.3有利于促进衍生产品的发展,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一般而言,结构性产品可由债券和期权等投资工具组合而成,发行结构性产品可以让投资者熟悉各种金融创新产品,为国内开展广泛衍生产品业务奠定基础。并且结构化产品的发展将与交易所权证等期权产品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互补性关系,促进国内金融市场的体系完善。

2.4可以使中小投资者获得批发收益金融衍生市场对市场参与者资信及最低交易金额的要求使许多中、小投资者很难进入或交易成本过高。通过结构性产品,这些投资者可以进入这一市场并能以只有大额交易才能享受的批发价格进行衍生产品的交易,从而获取由结构性产品所创造的批发收益。

3当前国内结构化产品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3.1我国商业银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我国结构性理财产品市场的基本业务模式为外资券商通过与中资银行做背对背交易,由外资券商管理蕴含在结构性理财产品中的期权所带来的线性及非线性风险,而中资银行则作为其产品销售的渠道。从盈利的角度来看,这种业务模式可以使中资银行赚取无风险佣金,往往为0.5%~1.5%:而外资券商通过风险管理赚取可能数倍于中资银行的利润。外资券商管理并输出了风险,而中资银行除了发挥其零售网点的优势,基本上未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以及盈利能力。

3.2我国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定价和避险机制为了取得条款中的收益,国内商业银行发行结构化金融产品取得的资金一般都会投资于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商业银行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和交易能力还不强,借助外资金融机构的做法使得国内商业银行失去了对自身产品的定价权。由于缺乏定价能力和避险机制,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风险,而为了推销产品,银行在产品说明书中又会片面强调产品的收益情况,由此造成的客户投诉日益增多。

3.3结构性产品的销售环节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营销人员对产品的理解不深:营销中对投资者的风险揭示还不够充分;销售中存在误导嫌疑,使投资者不能理解产品收益结构。而且结构性产品比较复杂,目前在境内销售的结构化产品在币种、挂钩标的、定价及风险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限制,投资者比较陌生,投资者积极性受到束缚,制约结构性产品的发展。

3.4国内缺乏有效的金融衍生市场,制约结构性产品的发展速度一个完备的金融衍生市场有利于提高结构性产品的流动性、标准化程度和市场普及性。而当前国内还没有推出结构性产品的集中交易市场,极大地制约了该类产品的集中交易,不利于结构性产品的标准化发展,进而限制结构性产品的流动性和市场普及性。从市场监管角度考虑,没有集中统一的产品交易市场,制约了监管部门对结构性产品的监管效率,进而引起结构性产品的收益和风险问题,损害投资者和发行人的利益。

3.5结构性产品一直面临着流动性问题结构性存款与普通的定期存款不同,客户一般不能提前支取,当客户面对超出预期的流动性需求时,通常可以结构性存款获取质押贷款。然而在我国由于结构性产品发行主体水平参差不齐,同时又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要以结构性产品获取流动性比较困难。

3.6立法和风险监管体系滞后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经营品种限制较多,抑制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空间,同时又没有一部针对商业银行推出结构性产品的监管规范,更不用说监管法律法规。对结构性产品的定义、交易对象及资格、商业银行市场准八条件、风险预警、内控机制建设等没有规定。

4我国发展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的思路和对策

4.1从政府及监管层角度

4.1.1建立健全金融衍生工具监管体系,规范市场准入机制。监管部门尽快出台“结构化产品风险管理办法”,对从事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交易方应进行资格限定和约束,明确中外资商业银行平等的市场准

入条件,对商业银行应用金融衍生工具的类别和性质作出规范和整顿。强化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信息披露和内控机制建设责任,加强风险管理;组织执行体系,要求对商业银行应用金融衍生工具监管须建立在有效的监管部门和健全自律监管组织基础上。

4.1.2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设计推出应放宽尺度,鼓励商业银行大胆创新。金融监管部门要体现有效、经济、创新和竞争的监管原则,监管要适当,维护市场的公开、公正和公平,并同时强化自律监管组织的作用,主要依靠经济手段来管理金融衍生市场,逐步减少行政管理,适度放宽对商业银行设计结构性产品的监管尺度,鼓励其大胆创新,设计结构性产品。

4.1.3加强市场监管和投资者教育,充分风险揭示,探索中逐步制定产品标准,促进业务的规范发展,切实保障投资者利益。加强投资者的结构性产品教育,加大结构性产品的教育宣传力度,提高投资者对该类产品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提高投资人的投资积极性。

4.2从发行人角度

4.2.1提高发行者拆分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和衍生产品定价能力。国内商业银行需要开发或引进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系统,提高自主定价能力;培养产品设计、对冲交易和风险管理人才,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国内商业银行可以在开发或引进金融衍生产品定价系统的同时,引进衍生产品电子交易系统,这样既有利于国内银行尽早进入国际衍生产品交易市场,也可以根据国际上衍生产品交易的真实价格对衍生产品定价系统进行调整,以便尽快提高国内银行衍生产品的定价能力,也有助于国内银行提高构造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的能力。

4.2.2建立风险头寸统一、实时监控系统,逐步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增强发行者对衍生产品的风险控制能力。国内银行应整合现有内部控制资源,统筹制定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报告制度、程序和方法,实施最新的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进行持续监控。运用先进风险管理工具,对衍生产品风险进行模型分析和控制。并且针对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列出所要采取的活动和措施,控制活动要与风险评估过程联系起来,保证管理指令的执行。由于许多模型只能在正常的市场波动条件下起作用,而在市场产生极端变化时模型将失效,从而会产生模型风险。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衍生产品风险衡量时要密切注意模型风险,加大事后检验的力度。

4.2.3选取合适的产品类型,减少政策压力、增加市场吸引力。优先发行保本产品,形成对追求安全、获利型的储蓄存款的有力替代;优先选择股票等投资者较为熟悉的挂钩标的;优先发行风险收益结构简单、清晰的产品,避免产品结构的过度复杂化;优先发行境外市场上成熟、规范、时间长、表现好的结构化金融产品,可以同时发行方向相反的两种产品,从而自动实现发行人的风险对冲,降低风险对冲成本,提高潜在收益。

4.2.4商业银行需完善结构产品的销售环节。首先,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提高销售人员结构化产品方面的知识水平;并且完善营销中对投资者的风险揭示制度。其次,针对不同的客户类型,选准不同的业务模式。尤其要系统分析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然后再选择风险等级与之相匹配的产品。

4.3从市场角度

4.3.1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要求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所交易的加速发展。首先,结构性产品的定价需要场内衍生品交易提供定价参数。其次,交易所衍生品交易使结构性产品的套期保值更易于实现。人民币理财产品不论是定价还是套期保值,都要求交易所市场的快速发展。

4.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 篇四

第一、百货渠道和它的异业竞争对手,化妆品专门店以及国内国际的连锁卖场,他们之间的异同分析,竞争点在什么地方。

第二,作为百货渠道如何和这两个渠道进行拼杀,怎么能够遏制住两个渠道对自己的冲击。

第三,讲讲未来,未来百货渠道的品牌结构大概是什么样子。

我们引用波特模型进行分析,波特模型是零售业企业常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模型,分为外部四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新进入者的竞争,第二个因素是可替代品的竞争,第三个顾客的议价能力,以及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还有一个因素,即,行业内部百货与百货之间的竞争。

在座诸位都是化妆品买手,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什么?

前有恶虎拦路,后有饿狼缠身。

在百货与百货之间,化妆品品类里面已经到了割肉喂鹰的境界了,大家拼到一分钱不赚的情况了。

我们的供货商(美肤宝也是供货商),就是兰蔻、雅诗兰黛、资生堂,现在竟然还有伊丽莎白雅顿,百货买手恨不得到他们门口磕俩头把他们请过来,不仅如此有很多公司要到欧莱雅公司花高昂的费用去买柜台,这么苛刻的供货条件,是不是我们百货渠道该翻脸了,没有,我们忍了,忍气吞声。再一个就是我们消费者,越来越挑剔。目前,这两种人还能对付。

又杀来一批人,国际连锁卖场,国际连锁卖场原来不跟我们玩的,他做它的KDA,个人护理这条线,他们突然发现化妆品很赚,化妆品部门平均毛利率28%,KDA只有8%,大家纷纷上化妆品专柜。大家看到今年的沃尔玛里面会有很多很多化妆品专柜出现,他们很有力量。

再一个就是化妆品专门店,我经常说你们应该感谢丝芙兰,他们笨,慢,他们不愿意到二三线城市,我们要警惕的是屈臣氏,他的力量已经远远超过任何联合化妆品专门店,像屈臣氏、丝芙兰是外面一条线。还有很多小型化妆品店在伏击着,尤其在二三线城市,这是非常糟糕的渠道。

第三个渠道,就是网站,我说的不是淘宝网,淘宝网没什么,我说的是真正做化妆品的B2C网站,专门做化妆品的B2C网站这样的力量很强。这对我们百货公司的影响很恶劣,做百货渠道来说在化妆品这方面确实已经进入最艰难的时期,我们来研究一下,这是我们这些渠道对于我们来说到底我们生存的夹缝到底在哪里?我们大概从几个方面研究一下:

第一,顾客,我们从零售业的角度来看。

第二,商圈的需求。

第三,品牌结构的差异。

第四,同一品牌品牌专柜内商品线的差异。

第五,营销模式的差异。

这是我们为某一个百货集团进行新店开业做的化妆品的报告。我们看到他把大卖场和化妆品专卖店都列入自己的竞争状态。我们看这边一个图,我们发现中等收入和中高收入类型的人更愿意在百货业来进行消费。中等收入和普通收入的人比较愿意在大卖场购物。与百货业结构相似的是化妆品专门店也有同样的收入的人群,但是高端收入人群,就是局长,局长夫人,私营企业主、金领这个阶层,基本上集中在百货进行消费的。

从年龄段来说28—35岁属于少妇阶层,从22—28岁属于淑女阶层在百货消费比例比较多,22—28岁到,28—35岁大卖场的消费比例比较高,偏年轻从少女18岁到22岁,22岁到28岁的淑女,以及少妇这个阶层,都有在化妆品专门店消费的经验。

我们再看,我们以顾客购物感知度为问题来进行提问的时候,我们发现时尚感,百货公司和化妆品专卖店几乎是相同的,这里我们说的屈臣氏,事实上有保证这个条件大卖场超越的百货公司,但是跟百货公司差不多,这是质量有保障。总是有促销活动,竟然是化妆品专门店一枝独秀,它超越了百货公司,大卖场表现最差。导购专业的服务能力百货公司和化妆品专卖店表现差不多,但是大卖场表现比较差。

品牌丰富度专门店差一点,化妆产品的一站式购足,这个百货反而是最差的,相反来说化妆品专门店做的很好。

从这几个初步的数据来看,大概我们总结出这样几样。

百货公司基本上受到高收入女性的青睐,超市大卖场则正好相反,化妆品专卖店在收入这个里面表现相对均匀。

第二个情况,百货对于中等年龄女性西印度很强,专门店对年龄女性吸引力很强,大卖场则表现的相对均匀。

在体验感问题上,百货公司给消费者感觉是最强的,这是我们说顾客方面和各个渠道之间有的差异。

从商圈位置来看,百货公司一般都需要在相对来说有一定商业氛围的商业群体,而大卖场则分布在商业区和社区商业区里面,化妆品专门店相对来说分布要远远的多于这两个渠道,不光在商业区、社区性商业区,包括社区的便利点也存在着,社区便利点指的是普通的化妆品专门店,化妆品专门店可以在一个城市中进行多点经营。

在品牌结构的差异上,可以看这样一个图,最左边是百货渠道,我们可以看到从高端的欧美的进口化妆品一直到低端国产化妆品都分布在百货渠道里面。而国际大卖场基本上都集中在合资或者是国产中相对来说品牌知名度比较高的这个产品渠道。

化妆品专门店也基本上集中在这个领域里面,从这个图里面可以看到百货公司如果想避开其他俩渠道跟它的恶性竞争,它进行品牌升级是必由之路,也就是为什么今天这么多百货公司不惜花上千万引进欧美著名品牌,为什么?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希望逃避开3O,也就是3O在他们经营中的占比,我们都知道这3欧,是欧莱雅、欧泊莱和玉兰油,在大卖场、专卖店,这些品牌销售额非常大,凡是销售额大的产品难免进行价格竞争。作为百货公司自己的方向难免更上一个台阶,这里面的深层次的原因后面会有解答。

我们再看一下,在品牌内的商品结构,我们也发现很多差异。同样的品牌,同样的专柜,在百货内的专柜经常表现为全线产品,其中会有一些高端线的产品存在的。在大卖场内的主要是主流产品,其中有偏低价终端产品存在。

而化妆品专门店分成两类,一类以超市形象出现的,这种化妆品专门店以核心单品为主,这个品牌中最好卖的产品。也有专门形象的化妆品专门店也是偏向终端产品,这是品牌线他们不同渠道三个渠道间的差异。

在促销模式上,百货公司、大卖场、化妆品专门店有这样几个不同:

首先,他们都采用了折扣促销的办法,五倍积分就是变相的折扣。

第二,采用单品促销办法,尤其大卖场和化妆品专门店做的比较好。但是后面就不行了,由于受到场地、商业空间、顾客层次的关系,大卖场就很少去举办现场的一些event,比如演讲会等等,这种在大卖场做的比较少,相对来说百货公司和化妆品专门店比较多的运用,我们不得不提出会员的问题。现在化妆品的销售很多都依赖在百货公司的VIP卡的数量,它有足够多的优质会员,它就有非常好的化妆品的销售。这一点已经被化妆品专门店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体会,在很多新开的化妆品店里面都强调了VIP会员的数量,这是我们在化妆品专门店看到的。

第三,品类互动,与其他品类与女装、女包品类互动,这是其他渠道无法实现的。

我们怎么应对呢?

第一,百货VS化妆品专门店怎么应对?

第二,百货挑战大卖场,我们应该怎么应对?

先从专营店说起,百货有这样几个优势,第一商业形象非常好,商业空间场地宽大,又是多品类经营互动,它的集合能力很强。就单体店来说,它的单体结合率很强,还有有丰富的会员资源。在这里面,我引用一下2008年也是化妆品大会,日本高丝董事长说过化妆品销售,日本化妆品销售80%用于礼品,在中国市场上百货公司里面购买化妆品用于自身消费的和购买化妆品用于送礼的这个比例,据我们对几个百货集团的调查,大约在4:6的比例,40%送礼,60%自己用。

这里面我们知道既然有这么大比例的礼品消费在这里面,我们自身的会员资源就变得非常重要,它有礼品消费能力的资源就变得非常重要,这是百货公司的优势。百货公司同样存在着劣势,百货公司机制规模,百货公司一直以来都在联营这条线上吃老本。对突如其来的买断自营的化妆品管理是比较没有经验的,所以他在经营,在商品经营机制上往往还是套用原来老的联营制的百货公司的模式在自营的化妆品进行套用。

我们看到很多百货公司一说兰蔻,我们这个店兰蔻可以卖1200万元,很高兴。我经常反问请问兰蔻一年的剩下的库存多少万?哑口无言。为什么?因为他们囤积了数以百万计的库存沉淀在自己的上面,巨额销售背后是巨额库存,这是机制不灵活造成的。

另外一方面,目前百货公司能称之为真正连锁的百货公司,国内并不是很多。所谓真正强势连锁,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经营,这样的百货公司并不是很多。各个百货公司只是理论上的,或者形式上的,只是叫同一个名字。各个门店的总经理各行其是,连锁优势不强,造成没有统一的化妆品采购。第三还是老问题,联营机制时间太长,没有单品管理服务,对某个单品不敏感,这都比专门店能力差很远。

化妆品专门店,由于它的从业经验和数量超过了百货公司的经营能力,化妆品专门店是处于经营优势的,怎么应对这些?

第一,应强化自身形象,商业空间形象,我们现在化妆品专柜的面积应该是越来越大。最近好像是自然堂的一个业务进我们合作伙伴的店,他要45平方米,没问题,同样进另外一个渠道只能给他15平方米,这就是大的优势。我们整体的商业形象优于那个渠道。可以看到中国百货业自前年以来都进入硬件升级阶段,以前旧有的水泥、瓷砖都变成了大理石,这种环境与投资是其他渠道无法实现的,这对应了化妆品的未来,这是形象上说的。

第二,应对化妆品专门店可以实现另一个优势,可以有品牌升级的局面,化妆品专门店升到一定阶段升不上去了。

第三,由于我们现有柜台的规模,使得我们可以实现完整的产品线。

第四,我们有足够多的场地可以用来做足够大的EVENT活动,这是化妆品专门店产生的优势。

对于大卖场呢?我们优势有这几个:

第一,形象好。

第二,客源好。家庭主妇总是精打细算,尤其在化妆品上。我们百货公司我们有消费能力的顾客,有出国旅游的经验的,有先进消费理念的眼界的顾客非常多,这是我们大卖场的优势。

第三,我们实行的是VIP卡管理制度,我们会员资源也要比大卖场多。同样百货公司对于大卖场也是这个劣势,机制不灵活,连锁优势不强,没有单品管理能力。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应该上一届的化妆品大会,百货也有我们参加,有一个百货集团,国内很有名气的,旁边是屈臣氏的,结果大家在闲谈的时候,一个化妆品公司也坐在我们里面,那个时候屈臣氏大概只有200多家店,每个店每年可以为这个品牌只能卖100多万不到。另外一家百货公司,他有5家店,这5家每家店能为这个品牌卖400多万,但是这个品牌派出的屈臣氏的团队是副总裁级的,派到这个百货公司的业务只是总监级的,中间差了两级。为什么?这就是一个加法。5×400和200×100万是什么概念?一直可以看到百货公司在连锁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百货公司在化妆品谈判桌上重大的劣势。比较好的看到国内百货公司对化妆品这块已经上到总部这个层次,这是规模的竞争。

对比百货公司和大卖场来说还有一个问题,品牌结构升值。

第二个问题做有规模的EVENT,因为大卖场现场比较乱,没有足够多的场地帮你做这个内容。

这是对大卖场应对之策。

对于未来化妆品品类在百货公司的渠道怎么发展?或者发展到什么渠道商去呢?我们要想发展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百货公司如何升级?

第二,百货公司和百货公司之间品牌重叠问题怎么办?

第三,未来的未来,百货公司当你的门店数量超过百家以后,化妆品自有品牌化怎么处理?

百货公司的升级之路有三个方向:

第一,向上不停的升级。前几天有一个百货公司到北京来找我们做招商,他要招赫莲娜,能不能找到更贵的,这是他往高端升级的一个方向。

第二,从功能化向时尚化转变。在二三线城市中百货公司一直沉迷于卖护肤品,卖什么美白、滋养等等。百货公司作为你为了与大卖场和其他渠道做竞争,不得不改变品牌结构向彩妆转移,你要增加更多的彩妆的品牌来实现。诸位在上海的百货公司,你可以看如果05年上海的百货公司看到和现在上海那些百货公司看到的品牌结构差异非常大,差异大,最大的我觉得在彩妆中变化很大,有很多专业彩妆已经走到前面,这是时尚化。

第三,调整商品结构。

难免套装销售很有可能是我们未来百货公司重要组成点,这同样来自于日本的百货协会的他们一个统计,在日本80%在百货公司卖的都是套装,专卖店卖的是单品装,美国百货公司卖的都是套装,作为百货买手采购商品的时候,在套装方面肯定要花更多的精力,这是品牌升级之路看到的。

另一点,解决品牌重叠化问题。目前百货公司仍不具备进行百货公司品牌独有化的能力,这是不应该的。所以独有品牌就是在大家耳熟能详的那些品牌之外,作为某个百货集团仍然有在你手里仍然有别人没有的品牌,就有独有品牌化。由于中国百货公司独有品牌量不够,但是在未来百货公司必然会走到独有品牌化这么样一个里面去。我们可以看到在世界范围之内,这个世界并不只是那几个化妆品品牌,还有很多化妆品品牌没有进入中国国门,急于想找一个渠道冲进来,但是他们又不知道中国水有多深,急于找一个合作伙伴,我知道有一个西班牙的化妆品品牌跟国内品牌接触进入独有的视角。另一个百货公司后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过VIP的竞争,通过对VIP的认知来不断的改变自己的商品结构。我们前面说百货公司只做高端品牌就不做中端品牌了吗?甚至百货公司还会做低端品牌,从美国和欧洲来看很多定制的商品会出现在百货行里面,只有这个百货集团会卖这个型号的这个单品,这是未来百货公司会做的。你凭什么定这个单品?这来源于顾客对于你的ECR反馈,这是第二种产生的情况,来解决品牌重叠化的问题。

第三点,百货公司在中低端品牌这一块,将实现自由品牌化,这目前在沃尔玛、家乐福处理这个事情,国内百货公司一直没有去做,他有这个先决条件,第一个先决条件,百货公司要有足够多的门面。第二,我们要有OEM厂商的资源,第三,百货公司要有自己的买手体系,还要有自己专业的销售人员的体系,还要有专业的市场行销手段,还要有完善的化妆品管理资料,一二三四五六,很多百货公司的同学都叹气,说我们做不到,说刘老师我们永远做不到,你们能做到,像2003年没有任何一家百货公司说我可以做国际化妆品经销,现在大家都在做,能做就看谁先做。

怎么做呢?一般大概有这样几个步骤:第一,成立自己的项目组,就是买手、外包公司、设计公司等等。第二形成OEM厂商资源,第三做形象设计手段,第四专业销售,这是自主品牌自己要走的路。

因为今天时间比较有限,基本上给大家讲的就是这些内容,我们非常希望,在座有很多国内的化妆品品牌的公司,一直想通过一些渠道进入这个百货渠道,实际上能不能进入百货渠道?能。但是怎么进呢?你需要哪些东西呢?刚才问了一个问题,我觉得我更有资格跟大家回答,我做化妆品招商,现在算来大概十年。

我觉得第一条,你首先想一想如果你的朋友,你身边的女性的朋友送你一个礼物的时候,会送你某一个化妆品套装,她会送你吗?现在我看到国内化妆品有那么一两个品牌已经拿它做礼品送了。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百货第一个门槛你就过了。

5.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 篇五

农业机械化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撑,也是实施科技农业的重要载体。因此,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实施,必将引发农机产品结构调整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全面提升农机行业整体创新素质和经营业绩,同时,农机产品结构的战略调整和市场态势重构,也将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农机企业在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五”计划中将大有作为农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通过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五”计划,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将得到优化,农业产业整体素质和产出效益将进一步提高。根据计划目标,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在5%左右,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13%。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5%左右,到2005年,全国农机装备总动力达到6.2亿千瓦,转移农业劳动力4000万人左右,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下降到44%。农业部发布的《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其中关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思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主要措施和工作重点,实际上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和产品开发提供了基本依据,为农机企业展示了大有作为的广阔舞台。

“十五”期间,我国农机企业的发展将面临整体趋好的宏观环境。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国民经济正处于战略调整阶段,其中加快工业化推进和城镇化建设,需要有更加稳固的农业支撑,农业的基础地位将进一步得到确立和加强;二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必将加快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农民收入水平和富裕度及购买大宗农业生产资料、农机产品的能力将有所提高;三是农业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产业化,将有力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四是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将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农业规模集约化经营提供良好机遇;五是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不断优化农机化装备和生产结构,稳步提高农机化装备水平,加快农机化服务市场化、社会化进程,不断提高农业机械整体水平。到2005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争取达到39%以上,有条件的地方将争取率先实现机械化。所有这些有利因素,都为农机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应明确方向,高瞻远瞩,做好战略定位和市场细分,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农机企业的发展有赖于其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布局,而农机产品的发展则是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紧密相联的,彼此相辅相成。“十五”期间,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一是其内涵和外延将进一步扩展:从注重种植业机械化建设,向农林牧副渔全面机械化建设进步;从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机械化进步;从现有常规机械化技术向高新技术机械化进步。二是其深度和广度将进一步推进:在深度上将大力实施节本增效工程,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激光平地、精量播种、化

肥深施、秸秆还田、工厂化种植、地膜栽培、经济作物收获等高新技术;在广度上将进一步推进旱作机械化水平,发展水稻、棉花、油料、糖料、热带亚热带作物、畜牧业、水产、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贮运等机械化技术。认真分析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趋势,将有利于我们农机企业把握机遇,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推出适用先进的农机产品,以适应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需要。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机产品市场发展战略构想根据市场调查和预测分析,在“十五”期间,我国农机市场的总体走势将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市场发展仍有较大空间。主要田间作业机械目前装备水平还有较大市场潜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机械装备市场需求将出现增长;集约化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推行,需要推出新一代农机产品;农业产业化需要农副产品加工设备,尤其是精深加工技术设备市场前景看好,农机产品对解决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越来越重要,将有利于刺激市场需求增长。但是与此同时,农机市场的发展也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如农业劳动力剩余量大、转移困难、农民收入增加幅度缓慢、农机扶持政策不稳定等等,都将对农机市场的增量扩容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做好产品市场发展战略,我们曾对“十五”期间与一拖公司相关的农机产品市场进行了预测:大中型拖拉机将保持稳定增长,年市场需求量为7.2万台左右,其中轮式拖拉机6.5万台以上,履带拖拉机6000台左右;小型拖拉机市场不会走低,年需求量将会维持在200万台左右,其中小四轮与手扶拖拉机将平分秋色;柴油内燃机将会平稳增长,年需将达到11000万千瓦左右;大中型农机具将会出现大幅增长,年需求量在30万台左右;谷物联合收割机市场发展总体将呈现稳中有降态势,玉米、水稻收获机将小幅增长,小麦收割机将呈单边下降态势。总体年需求量将维持在3万左右;农用运输车辆市场将不会出现大幅波动,其稳定发展期将维持较长一段时间。其中三轮车呈稳定发展走向,四轮车发展将会面临产品发展的十字路口抉择,出现单边向下的走势,总体年需求量将在300万台左右徘徊;风力机械市场将会有大幅提升,无论离网或并网型产品,都会出现旺销的趋势,总体年市场需求平均为3万台左右,在“十五”末期,其增幅会进一步加大。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研制开发和推广,促进农机化技术创新。继续稳步推进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在提高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同时,重点抓好水稻栽插、收获和玉米收获等关键环节机械化;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畜牧业、农产品加工机械,推动棉花、大豆等作物的机械化,抓好种子清癣包衣等环节的机械化服务和粮食产地烘干,大力推进牧草生产机械化;因地制宜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技术,加快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产品技术研究,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进农用航空的发展。

“十五”期间,农机工业将加快发展集约化可持续农业和农业节本增效工程所需的大中型农机产品及配套动力;农产品就地加工需要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机械;畜禽集约化饲养与草原牧业畜牧机械以及其它满足“三农”市场和农机工业产品升级换代所需的产品。产品重点包括拖拉机等田间作业机械、平移式喷灌机等节水农业装备、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成套技术装备、草业技术装备、无公害集约化养殖装备、农用配套动力及关键配件、农用运输车辆等。

6.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 篇六

近年来各地税务机构设立了为纳税人提供服务的办税服务大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对纳税人的服务。然而,国、地税办税服务大厅的分设,不仅给纳税人带来新的不便,同时也提高了税收管理部门的征收成本。借鉴国外的做法,可以考虑在一定的区域内(不一定要按单个税务机构的辖区设置,也可以根据需要跨辖区设置),由国地税务机关联合组建由银行、国库参与的相对独立的办税服务机构,以便更好地为纳税人提供优质、快捷、系统的服务。此外,还可以根据纳税人需要,适当增设一些服务部门,如纳税人维权服务中心等,以改进税务征收工作。

由于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的关系不是法人与法人或自然人与自然人之间的私法关系,同时权利和义务也不是直接对等或对应的关系,因此征纳双方发生争议或发生税务犯罪行为,其性质与审理方法同一般

的民事、刑事案件是有所不同的,因而需要专门的司法机关进行判决和监督判决。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可以按经济区划设置专门的税务法院。例如,可以在华北、东北、西北、西南、中南等设置专门的税务司法机构。这一方面可以体现精简机构、节约成本的原则,另一方面能够真正在人事、经费方面摆脱地方的行政干预,提高办案的公正性。税务法院直接受最高人民法院领导,经费由中央财政预算单列,院长由高院院长提名,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从实践上看,我国税务管理组织机构的变迁基本上是按照混合模式展开的。目前,国家税务总局,省、市、自治区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地(市)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县(市)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及其下设的分局、税务所构成了我国纵向税务管理组织机构。从横向上看,税务管理的内部组织结构为:税政业务部门、征收部门、管理部门、稽查部门、计会部门、监察部门、人教部门、信息服务部门等。今后,在采用矩阵结构的混合税收管理机构模式的前提下,应进一步明确征收、管理、稽查各部门的职能,既合理分权,又相互制约。要考虑在这三者之间建立综合协调的机制或机构,使其符合机构设置协调统一、责权一致、整体效能的原则。要在税收信息化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进行职能模式的绩效评估,在各职能部门之间正确划分职权,建立起合理的分工协作制度,避免职能的重叠、分隔。

「参考文献」

[1] Charlesl.Vehorn,Tohn Brondolo:organization Options for Tax Administration,Bulletin for International Fiscal Document,Nov.,.

[2] Abe Greenbaun:The Problem Resolution Service.Asian Pacific Tax Bulletin,Jan.,.

[3] Pechman J.:Tax Reforms,NBER working paper,1990,Washington.

[4] Slemrod,Joel,and Nikki Sorum:The Compliance Cost of the U.S. Individual Income Tax System,National Tax Journal,Dec.,1984.

[5] 王道树。经济转轨中的俄罗斯税制改革及税务管理[J].涉外税务。(8)。

[6] 杨龙。德国税务管理考察报告[J].涉外税务。1998(4)。

[7] 刘军。税务管理的环境约束与制度安排[J].涉外税务。(8)。

[8] 王华军。美国税务行政管理的基本特征[J].中国税务。(12)。

[9] 宋文军。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税制、税务管理及其启示[J].涉外税务。1998(11)。

[10] 王欣。加拿大的税务管理体制及其启示[J].涉外税务。1997(9)。

7.我国税制结构发展趋势分析 篇七

1.税制结构的概述

税制结构指的是一个国家税收体系整体的布局和总体的结构, 它是根据国家当时经济条件的状况与未来发展要求, 在特定税收制度下, 由税制、税类、税种等要素构成的有主次地位, 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的系统。可以说是税制构成税收体系, 税收体制中的主体税与主体税和其他税种之间的关系情况决定着税制的结构。税制结构主要研究的问题包括的是主体税税种的选择以及主体税和辅助税之间的配合等问题, 通俗来说也就是直接税与间接税之间的配合问题。其中直接税是指纳税人自己本身承担税负, 不存在税负转嫁关系的一类税, 主要包括所得税和财产税, 本文主要研究所得税部分。间接税是指纳税人本身不是负税人, 可以将税负转嫁给他人的一类税, 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与营业税等。而且客观的社会经济条件也制约着一个国家税制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所以说经济在不断的发展的同时, 税制结构也必然需要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2.我国税制结构发展历程分析

自1978年实行对外开放以来, 我国对税制进行了建设。 1983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试行国营企业的“利改税”制度。在这之后我国虽正式的建立了增值税制度, 但是在征税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重复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 为了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在1994年我国对税制结构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改革, 建立了与国际管理相适应的增值税制度。当年我国的税收总额为5126.9亿元, 直接税收入为1208.6亿元, 占税收总额的比重为23.6%。间接税收入为3901.4亿元, 占税收总额的比重为76.4%。并且开始实施分税制度, 即分开管理的税收机制。现在我国已经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阶段, 当前实行的依旧是分税制度, 为了保证我国税制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我国根据税种的特点将其分为了三个层面, 分别是分权、分税和分管, 这三个层次构成了我国税制结构发展的必要阶段。所谓的分税制度就是为了更好地联系中央税和地方税收, 通过将二者有机结合来优化我国的税收机制。我国的税制结构随着改革开放而不断优化, 并且不断加强了对税收制度的改革工作, 在未来希望可以不断改革当前的税收机制, 尽可能的向发达国家汲取经验, 合理的分配各税种间的比重关系, 这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来说十分有利。

二、我国税制结构现状

1.间接税在总体税收收入中所占比重过高

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 我国的财政收入不断增长, 各种税种都开始出现并且成为推动我国财政收入增长的重要力量。 但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发现间接税在总体税收收入中的比例一直呈现出较高的趋势, 并且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增长速度。据相关资料显示, 2015年全国税收收入合计124892.00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4.80%, 与经济增长基本协调, 反映出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稳增长措施正在持续见效, 也反映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取得新的进展。构成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税收种类为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 这些都是构成间接税的重要部分。我国的间接税占据了总体税收中的大部分, 远远超过了直接税种的比例。我国的税制结构虽是双主体税制结构但相对来说仍表现出间接税过高、直接税过低的现象, 造成了我国税种之间的巨大落差, 这就使得我国的税制结构十分不合理。而间接税过高不仅会使得我国的税种结构十分不合理, 还会对我国的市场价格造成巨大的影响, 这是因为间接税过高会产生税收转嫁的现象, 导致各个企业的税收压力不断加大, 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一大批的中小型企业往往会因为过重的税收负担而面临倒闭。同时, 间接税过高还会使得我国的财政收入调节面临较大困难, 直接税的比例过低使得财政结构不合理, 无法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 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有着一定的消极影响, 因此我国的税制结构十分不合理。

相关资料显示, 2015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 比上年增长6.9%。从税收结构来看, 我国直接税与间接税的比值从2010年的0.48上升到2015年的0.59。间接税比例的下降, 主要是因为经济增长的下滑、投资的减速、产能的下降, 是税基缩小的结果, 而不是因为边际税率下降。在未来, 我们应当进一步调整税制结构, 降低间接税的边际税率, 减轻国民经济的总税负, 促进投资与消费, 从而降低间接税所占的比重, 使我国的税制结构进一步向直接税为主体发展。

2.所得税的收入在财政收入中未充分发挥作用

我国当前的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 财政收入也随之不断提高, 这给我国政府的基本开支带去了一定的便利, 尽管我国的财政收入正在不断增加, 但是我们依旧发现了较多问题, 2012年我国所得税占税收总额的比重为25.32%, 2013年的比重为26.20%, 2014年的比重为26.87%, 2015年的比重增加到了28.62%虽然所得税的收入在总体税收中所占的比例不断的在提升, 但是总体来看所占比例仍然不大。所以间接导致我国的税收结构十分不合理。为了更好地研究我国的税制结构, 我们首先会对个人所得税的概念进行分析, 一般来说个人所得税是政府规定的统一征收的关于自然人的所得制定的税收, 个人所得税是我国税制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社会发展程度不断提高, 因此出现的税收种类不断丰富, 个人所得税在近些年获得了较大发展, 已经成为我国的第四大税种, 对我国的税收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可以通过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来调节当前的税收收入, 不断缩小收入差距, 也可以帮助政府筹集到更多的财政收入, 这对于今后的宏观发展来说十分有利。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 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因此个人收入也会不断增加, 但是我们在研究时发现个人所得税的比例却没有随着个人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导致我国当前的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在总体税收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较低, 使得财政收入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 不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导致我国税制结构与发达国家税制结构存在差异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 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较高, 人均国民收入的地位也在世界领先的行列, 给个人所得税普遍的征收提供了夯实的物质基础, 能够有效的对个人收入的水平进行核查与各种费用的扣除。而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生产力水平较低, 人均国民的收入水平也不高, 所得税所征收的税源非常有限,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人都从事个体或小规模的经营、农业等难以核查个人收入水平的行业, 在个人所得税征收的可行性上造成了一定的麻烦。所以就造成了我国间接税所占比例过重的局面。

2.税收征管水平

从税收的征管水平来看, 发达国家的税收征管手段具有现代化, 在申报纳税、税务审计、年终说的税汇算清缴、税收咨询、 税务资料等工作中广泛的运用到了计算机。与此同时, 发达国家拥有健全的监督制约机制, 这就使税收征管的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这些都符合所得税征管水平比较高的要求, 所以所得税成为在税制结构中占主要地位也就成了必然。而我国的经济管理水平不高, 在税收征管的手段和技术上也相对落后, 又加上我国存在较多的城市非正式就业人口和农村就业人口, 就使我国在所得税的征管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就间接税中的流转税来说, 它一般采用从量定额或者从价定率的征收方式, 相对于所得税的累进税率的征收在征管水平上要求不高, 在征收方面上要容易许多。所以这种现实的情况就迫使我国只能让间接税在税制结构中占较重的地位。

3.税收政策目标

从税收政策的目标来看, 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 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大的问题就越来越突出也越来越严重, 发达国家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和谐就需要缓解社会矛盾,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与体系来抑制贫富之间的差距。所以发达国家重点考虑的是如何更加有效的去配置资源和调节收入的公平分配。所得税拥有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促进宏观经济稳定, 这就为发达国家必然会选择让所得税在税制结构中占主要的地位来实现发挥宏观效率和税收公平的目标。处于发展阶段的我国身负着迅速发展经济的历史任务, 而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大量的并且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作为基础保证。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间接税拥有税源及时稳定, 并且经营者的盈利水平对税额并不造成太大的影响, 在实现税收效率上较所得税来说也占有一些优势。所以说发展中的国家认为间接税与所得税比较来说, 前者更具有实现收入目标的直接性。也就为我国间接税在整体税制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大提供了依据。

四、双主体税制向直接税为主体税制结构发展趋势的分析

1.不断提高直接税比重, 重构我国税制结构

美国作为一个成熟市场经济国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左右开始其税制结构就以直接税为主体, 间接税起辅助作用。在该税制结构中直接税所占的比重均在75%以上, 2011年美国直接税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已经达到了76.3%, 而间接税所占的比重在近些年几乎未超过20%。所以对我国来说在对当前的税收机制进行改革时首先应该不断降低当前的间接税比重, 这是因为我国的间接税比重占据了税收比重的大部分, 并且总体来看基本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同时还要不断提高直接税比重,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缩小居民收入的差距, 稳定社会秩序;还应该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来对当前的企业税收比例进行一定程度的减少, 制定出合理的税种, 既要符合企业发展的基本需要, 又要满足我国政府征税的要求, 只有实现了双赢才能保证所改革后的税收机制充分发挥其效用, 不断优化我国当前的税收结构。帮助中小型企业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降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还应该不断完善当前各个地方的税收体系, 建立健全的分税机制, 完善相关的税收资源, 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还要完善信息共享制度, 将相应的财政信息和税务信息及时更新到相关的信息平台, 这样才能帮助社会群众更好地了解我国的税收机制, 不断优化我国的税收结构。同时也能为我国的税制结构由双主体结构不断的向直接税为主体结构的发展提供基础力量。

2.加快税制结构的改革, 促进我国税收机制的公平性

尽管当前的税收机制已经获得了很大进步, 要充分明确税收的本质, 通过改革当前的税收机制来发挥税收的作用, 利用合理的税收机制来调节好国民收入,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 缩小居民的收入差距。税收收入已经成为了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仅影响着我国的财政收入状况, 还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不断加强对当前税收机制的改革力度, 要降低当前过高的间接税比例, 相应的提高直接税占据税收收入的比例, 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税制结构的合理性, 不断缩小收入差距, 稳定社会秩序, 促进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从而加快由双主体税制结构向直接税为主体税制结构转换的步伐!

摘要:以税制结构为研究对象, 对我国税制结构的发展历程做出了说明, 并且分析了我国税制结构的现状与影响税制结构的因素。借鉴美国税制结构的现状提出了我国税制结构应由双主体税制结构向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税制结构,间接税,直接税,双主体税制

参考文献

[1]崔军, 朱晓璐.我国税制结构转型改革的目标框架与基本思路[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14 (03) .

[2]刘源, 戚玉龙.国内外关于税制结构研究的观点述评[J].财经政法资讯, 2014 (06) .

[3]张洁.我国税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探[J].经纪人学报, 2015 (02) .

[4]王斌.我国税制结构现状及改革模式的选择分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5) .

8.新经济下组织发展新趋势 篇八

现代互联网经济是一场人的解放,不亚于启蒙运动

现代互联网经济的本质是人的解放,其影响力不亚于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法国启蒙运动的口号是“自由、平等、博爱”。但是在工业经济运行中,在工厂中,人依然被当作机器使用,互联网经济的新趋势让每个人在互联网下成为自由人。

现在的互联网+正是在深化这场伟大的解放运动。在这次解放运动中,美国和中国都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也处于领先的地位。如果中国抓住这次互联网革命的机遇,实施全面改革,中国的崛起就有希望。

新趋势是互联网技术提高了人的自由度

组织变革的过程是技术带动人的解放的过程,互联网技术的突破体现在平台化和生态圈这两种组织变革的趋势,而人的解放体现在合伙化、小微化、自组织这三种组织变革的趋势。新组织的五大趋势分别是合伙化、小微化、自组织、平台化和生态圈。

新经济和新组织体现在技术和组织制度两个方向的演进。现在技术的演进已经有了很大的成果,一大批平台性的公司已经出现。生态化自组织的管理要求出现爆发式成长,中国也出现了新的合伙制度,出现了创业大爆炸。这些进展意味着新的组织制度已经诞生并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现在我们来分析新组织的五大趋势。第一,合伙化。合伙化就是尊重人,认同每个人创造的价值。合伙化将是未来组织演变最大的趋势。第二,小微化。小微化就是微创新,让组织更加人性、更容易进行组织内部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第三,自组织。自组织是指每个人都能自主自由的创新,而组织是自动自觉组织起来的。自组织是人的解放的最大的标志。第四,平台化。意味着 IT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发展下,人的价值在平台上得以延展。第五,生态化。组织和组织之间形成了创新生态圈,在开放生态环境中,人的价值进一步发挥。没有技术的提高就没有人的解放,而没有互联网技术的解放是有限的解放,信息化促进了人的全面解放。

新的组织制度像商业模式和战略一样重要,是增长的源泉

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发展更多的是靠制度。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组织制度设计的重要性不低于商业模式和企业战略的设计。新经济的企业要重视组织制度的设计,因为它与商业模式的探索和战略机遇的把握同样重要。

现在组织制度的重要性日益重要,因为有好的组织制度可以把最优秀的人吸引到平台上来,按照人的特点和积极性去开拓新的事业,这和过去有了战略再去找人已经完全不一样。新的组织制度让更优秀的人更全面的展示自己的创新,去打造新的未来。

在新趋势下,新的组织以完全新的形式带来新的增长,而不是靠战略或者商业模式带来增长。新的组织形式可以带来新的商业模式,甚至新的战略方向,所以研究实施新组织是新经济的新企业最大的使命。

上一篇:法语听力教学大纲下一篇:父爱的小学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