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文言文翻译

2024-06-19

守株待兔文言文翻译(12篇)

1.守株待兔文言文翻译 篇一

守株待兔文言文的翻译

一、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出自《韩非子·五蠹》

二、翻译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而今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

三、注释

株:树桩。

触:撞到。

走:跑。

折:折断。

因:于是,就。

释:放,放下。

耒(lěi):一种农具。

冀:希望。

复:又,再。

得:得到。

为:被,表被动。

身:自己。

为:被。

欲:想用。

2.守株待兔文言文翻译 篇二

简单地说, 文言文翻译要求做到“信、达、雅”。

“信”就是要忠于原文, 能准确、贴切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不能随便加多减少、添枝去叶、不能望文生义、牵强附会, 更不能随心所欲、甩开原文、凭空捏造。“达”就是译文要明白通畅、没有语病, 既要保留原文语气, 又要避免语气呆板。“雅”就是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要优美自然, 生动形象, 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总之, 文言文翻译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 准确、通顺、透彻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字词落实,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字词落实就是要对文言文句子中的每个字、每个词、每个语法功能都要理解, 并在译文中反映出来。翻译时, 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 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 使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 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例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译为:“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要字词落实, 重点翻译出“郑”“使”“其”“之”“管”的意思。

直译就是用现代汉语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直接翻译, 不能随意增减和改变语气。例如:“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水经注·三峡》) 可直译为:“水清, 树茂, 山高, 草盛, 实在是趣味无穷。”

意译就是用现代汉语将原文的大意翻译出来。例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燕雀”:燕子、麻雀, 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天鹅、大雁, 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可意译为:“见识短浅的人怎能知道有抱负的人的远大志向呢!”如果直译成:“燕子、麻雀怎能知道天鹅、大雁的远大志向呢?”意思就不够准确、透彻。

三、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一) 通读全文, 把握文章大意翻译句子时要找到译句在原文

中的位置, 仔细审读要译句子前后句子的意思, 揣摩这段话的大致含义。

(二) 在翻译时, 遇到疑难词句, 可暂时放过, 等译完上下文, 再进行推敲

(三) 译完全文后, 再通读一遍, 检查校正, 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四、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以用“增”“减”“留”“引”“换”“调”六个字来概括。

(一) 增, 就是增补

在翻译时要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文言文表述某一概念用词比较笼统, 且省略的句子成分较多, 翻译时要适当增加词语, 才能使句子完整流畅。注意, 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 要加括号。

1. 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桃花源记》) 译句:“ (桃源中人) 一见渔人, 大为惊奇, 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例2:“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曹刿论战》)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 翻译时要补上。例3:“君与具来。” (《隆中对》)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 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是一个假设句, 翻译时要译为:“ (如果) 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这才通顺明白。

(二) 减, 就是减少词语

文言文中的某些语气词、结构助词或连词, 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够表示它, 故翻译时无须译出, 可略去。例1:“夫战, 勇气也。” (《曹刿论战》) , 可译为:“作战, 靠的是勇气。”“夫”用在句首, 为发语词, 删去不译;“也”表判断语气, 可略去不译。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删去不译。例3:“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 “而”连接前后两个动作, 在时间上表示相承, 可不译。

(三) 留, 就是保留原文

文言文中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字或词以及专有名词、国号、帝号、年号、称号、度量衡单位、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 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庆历四年春,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可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 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 “巴陵郡”是地名, 可直接保留。

(四) 引, 就是引申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 这些词义是由一个本义派生、扩展、引申出来的, 翻译时可以借用切合原文意义的引申词。例:“先主器之。” (《隆中对》) “器”, 本义为“器具”, 可引申为“重视”“器重”, 译为“先主 (刘备) 很重视他。”

(五) 换, 就是替换

文言文中有许多词古今都有, 但意思不同, 翻译时要恰当替换。例:“十年春, 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 “师”可换为“军队”, “伐”可换为“攻打”。再如:“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 (《曹刿论战》) “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是名词, 而现代汉语中“牺牲”是指为了正义事业或者其他公共利益而舍弃自己的私利甚至生命, 翻译时不能以今人推古义, 造成误解。还有, 在文言文中, 有些表示称呼的词, 跟现代汉语中人们用来表示称呼的词, 多数为形音相同而义不相同。如“舅”, 古今同义为舅父, 而它在现代汉语里所没有的意义就是“昔吾舅死于虎” (丈夫之父) 、“昏礼, 婿亲迎, 见于舅姑” (妻之父) 以及对男性长着的尊称等, 翻译时一定要注意细加辨别体会。

(六) 调, 就是调整词序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 应把古汉语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1. 主谓倒装句

例:“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 宾语前置句

例:“何以战” (《曹刿论战》) 可以调成“以何战”。

3. 介宾后置句

例:“还自扬州” (《伤仲永》) 可调成“自扬州还”。

4. 定语后置句

例:“群臣吏民,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 (《战国策》)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文言文的翻译, 除了要了解翻译的原则, 掌握翻译的方法之外, 更重要的是: (1) 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要喜爱文言文, 培养兴趣;要克服懒惰, “勤”字当头。 (2) 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首先学习文言文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就是反复诵读,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就是这个意思。其次, 要注重平时字词积累。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 没有足够的词汇量, 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纸上谈兵, 所以字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再次, 是学会归纳整理。最好采用列表形式归纳整理出常用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词语以及古代文化常识、疑问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常用句式, 便于记忆和运用。只有树立好正确的学习态度,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文言文的翻译才能得心应手。

摘要:文言文的翻译不仅能考查学生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 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和书面表达能力。因此, 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技巧非常重要。重点从翻译的要求、翻译的原则、翻译的步骤、翻译的方法等方面谈了文言文的翻译。

3.文言文翻译方法 篇三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背义乎?”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

韩信说:“汉王(刘邦)对待我很优厚,把他自己的车子给我坐,将他自己的衣裳给我穿,拿他自己的食物给我吃。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乘坐了别人车的(就应该)分担别人的祸患,穿了别人衣服的(就应该)心中想着别人的忧虑,吃了别人粮食的(就应该)为别人的事情出力效死。我怎么可以(因为)追逐利益而违背(做人的)道义呢?

上述译文,可以说很好地体现了“词句落实,语意通畅,直译为主,辅以意译”的翻译原则。重要的词语如“遇”“厚”“载”“以”“衣(yì)我”“食(sì)我”等的意思(包括名词作动词、为动用法等重要词类活用),重要句式如状语后置“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反问句“吾岂可以乡利背义乎”等,都采用直译法,全部落实到位。为了使语意贯通,加上了括号里的内容,这样,读起来更像现代汉语的句子。

一般来说,翻译技巧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释”、“留”、“增”、“略”、“调”、“格”。

所谓“释”就是对实词虚词的意义(含体现特殊用法的意义)直接解释,如上文翻译就将“遇”解释成“对待”,将“死”解释成“为……效死”。采用“释”字法时,要注意由一个字联想到现代汉语中含有该字的多音节(特别是双音节)词,比如上述译文中的“厚”“患”“忧”,就分别译为“优厚”、“祸患”、“忧虑”。

所谓“留”就是对有些词采取保留不变、直接取用的做法。这主要是指姓名、官名、爵名、地名、时间以及现在还用的词语。比如上面文段中的“韩信”、“汉王”、“衣”、“车”在翻译时就直接拿来使用。再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阳晋”、“上卿”翻译时都直接保留。

所谓“增”就是将省略的成分和根据语意需要添加的内容补充出来。上述翻译示例中,“刘邦”、“就应该”、“因为”和“做人的”就是根据语意需要补充出来的。而“取阳晋,拜为上卿”则省略了主语,翻译时也需要补充,“(赵国)攻占了(齐国的)阳晋,(廉颇)被授予上卿一职”。

所谓“略”就是重复的成分、赘余的字词,该省去的就坚决省去,绝不心疼。比如贾谊《过秦论》中的句子,“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由于其基本意思一样,就可以省掉重复的部分,翻译成“有席卷天下、吞并各国的意图和心思”即可。

所谓“调”就是调整语序,使句子意思、语脉通畅,特别是主谓倒装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倒装句式,翻译时应该按照现代汉语句子的基本语序,作“还原”处理。比如上述译文示例中,“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三个句子就是典型的状语后置句,应该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习惯将状语“以其车”、“以其衣”、“以其食”提到前面翻译。

所谓“格”就是指有固定格式的句式和短语,翻译时要按照固定的格式进行,不能更改。比如各种格式的判断句,就一定要译成“……是(不是)……”;各种格式的被动句,就一定要译成“……被(受到/遭受)……”;“不亦……乎”要译成“不是很……吗”;“得无……耶”要译成“莫非/该不会……吧”等等。这类固定格式常用的还有十几个,同学们可以自己梳理归纳一下,以备翻译时使用。

当然,这是建立在熟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用法及句式用法基础上的,该积累的不积累,该掌握的不掌握,一切指导、一切方法都等于零。

【训练】

一、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垣墉”,墙),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②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刘基《郁离子》)

翻译: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全失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③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④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司马光《资治通鉴》)

翻译: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飞)家无姬侍。⑤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玠大叹服。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卒有疾,亲为调药。⑥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毕沅《续资治通鉴》)

翻译: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邹与鲁哄。穆公问曰:“⑦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⑧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孟子•梁惠王下》)

翻译: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君子学必好问。⑨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⑩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刘开《问说》)

翻译: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中山国的人给了他一只猫,(这只猫)善于捕捉老鼠和鸡。一个多月的时间,老鼠被抓完了可是他家的鸡也被抓完了。他的儿子担心这件事,并告诉他的父亲说:“为什么不把它赶跑呢?”

②没有鸡,不吃鸡也就算了,离受冻挨饿还远呢!(既然如此,)为什么要赶走那猫呢?

③拥有才能(的人)用才能来做好事,没有什么好事他不能做的;用才能做坏事,也是没有什么坏事他不能做的。

④有道德的人往往被人们尊敬,有才能的人往往被人们喜爱,(因为)喜爱就容易亲近,(因为)尊敬就容易疏远,因此考察的人常常被才能所蒙蔽而遗忘了品德。

⑤吴玠一直很佩服岳飞,想与岳飞结交,就妆扮了一个美女送给他。岳飞说:“连皇上都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天晚了才吃饭歇息,难道(现在是)武将享受安乐的时候吗?”就拒不接受。

⑥将士远征,岳飞的妻子去慰问他们的家人,有战死的,就为他痛哭并且抚育他的孤儿。

⑦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可是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杀他们吧,又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搭救。(我该)怎么办才好呢?

⑧您不要责怪他们了,(如果)您能施行仁政,那么百姓(自然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牺牲了。

⑨“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问,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

⑩比自己有才能的人,问他就可以破除自己的疑问,(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啊。

【作者简介】

万永翔,特级教师,执教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发表论文多篇。

4.文言文翻译 篇四

初⒈,郑武公娶于申⒉,日武姜⒊。生庄公及共叔段⒋。庄公寤生⒌,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⒍。爱共叔段,欲立之,亟 请于武公⒎,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⒏。公曰:‚制,岩邑 也⒐,虢叔死焉⒑,伦邑唯命⑾。‛请京⑿,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⒀:‚都,城过百雉⒁,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⒂;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 将不堪⒃。‛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⒄?‛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⒅? 不如早为之所⒆,无使滋蔓。蔓,难图也⒇‛。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公于吕曰(23):‚国不堪贰,君 将若之何(24)。?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25),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子 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27)‛,厚将崩。‛

大叔完聚(28),缮甲兵,具卒乘(29),将袭郑。夫人将启之(30)。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京叛大叔段。段 人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遂臵姜氏于城颍(34),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35)。‛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36),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37)。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羲(38)。请以遗之(39)。‛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40)!‛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41),遂而相见(42),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43):‚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44)!‛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45)!‛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46):‚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47)。《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48)。’其是之谓乎?‛

【注释】

(1)初:当初,从前。故事开头时用语。(2)郑武公:春秋时诸侯国郑国(在今河南新郑)国君,姓姬,名掘突,武为谥号。申:诸侯国名,在今河南南阳,姜姓。(3)武姜:武谥郑武公谥号,姜谥娘家姓。(4)庄公:即郑庄公。共(gōng)叔段:共是国名,叔为兄弟排行居后,段是名。(5)窹(wù)生:逆生,倒生,即难产。(6)恶(wù):不喜欢。(7)亟(qì):多次屡次。(8)制:郑国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县虎牢关。(9)岩邑:险要地城邑。(10)虢(guó)叔:东虢国国君。(11)佗:同‚他‛。唯命:‚唯命是从‛地省略。(12)京:郑国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南。(13)祭(zhài)仲:郑国大夫,字足。(14)雉:古时建筑计量单位,长三丈,高一丈。(15)参:同‚三‛。国:国都。(16)堪:经受得起。(17)焉:哪里。辟:同‚避‛。(18)何厌之有:有何厌。厌:满足。(19)所:安臵,处理。(20)图:课,治。(21)毙:仆倒,倒下去。(22)鄙:边境上得邑。贰于己:同时属于庄公和自己。(23)公子吕:郑国大夫,字子封。(24)若之何:对他怎么办。(25)庸:用。(26)廪延:郑国邑名,在今河南延津北。(27)昵:亲近。(28)完:修缮。聚:积聚。(29)缮:修整。甲:铠甲。兵:武器。具:备齐。卒:步兵。乘(shèng):兵车。(30)夫人:指武姜。启之:为他打开城门。(31)帅:率领。乘:一车四马为一乘。车一乘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32)鄢:郑国邑名,在陵境内.(33)五月辛丑:五月二十三日.古人记日用天干和地支搭配.(34)城颖西北。(35)黄泉:黄土下的泉水。这里指墓穴。(36)颖考叔:郑国大夫。颖谷:郑国邑名,在今河南登封西南。封人:管理边界的官。(37)舍肉:把肉放在旁边不吃。(38)羲: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肉。(39)遗(wéi):赠送。(40)繄(yì):语气助词。没有实义。(41)闕:同‚掘‛,挖。(42)隧:地道。这里的意思是挖隧道。(43)赋:指作诗。(44)融融:快乐自得的样子。(45)泄泄(yì):快乐舒畅的样子。(46)君子:作者地托。《左传》作者常用这种方式发表评论。(47)施(yì):延及,扩展。(48)这两句诗出自《诗〃大雅〃既醉》。匮:穷尽。锡:同‚赐‛,给予。

【译文】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做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公叔段。庄公脚在前倒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武姜玉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共叙段请求把制作为他的封邑。庄又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邑,庄公就计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说‚都城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受不了。‛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早些处臵共叔段,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延开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习卜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暂且等着看吧。‛

不久之后,太叔命令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同时归他管辖。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大叔,就请允许我去事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陈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用不着,他会自食其果。太叔又把双方共管的边邑收归自己,一直把邑地扩大到了廪延。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庄公说‚做事不仁义就不会有人亲近,地方再大也会崩溃。‛

太叔修造城地,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和武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作内应。庄公得知了太叔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于是,他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京邑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攻打鄢。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了共国。

于是庄公把武姜安臵到城颖,并向她发誓说:‚不到地下黄泉,水远不再见面。‛事后,他又后悔这么说。

考叔当时是颖谷管理疆界的官员,他听说了这件事,就送了些礼物给庄公。庄公请他吃饭,他却把肉放在一旁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颖考叔回答说:‚我家中有母亲,我的饭食她都吃过,就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后允许我拿去送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送东西给她,唯独我没有!‛颖考叔说‚我冒昧问一下这话是什么意思?‛庄公把事情的缘由告诉了他,并说自己很后悔。颖考叔说;‚君王何必担忧呢?如果掘地见水,打成地道去见面,谁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庄公听从了项考叔的话,照着做了。庄公进入地道,赋诗说:‘隧道当中,心中快乐融和!‛武姜走出隧道,赋诗说;‘隧道之外,心中快乐舒畅!‛于是。母于关系又与从前一样了。

君子说;‚颖考叔真是个孝子。爱自己的母亲,还扩大影响了郑庄公。《诗〃大雅〃既醉》说‘孝子德行无穷个永久能分给同类。’大概说的就是这样的事吧!‛

【读解】

这是一个流传甚广、十分典型的兄弟相争的故事。

人们常用‚亲如兄弟‛来形容亲情的深厚,也用‚亲兄弟,明算帐‛来说明亲情和利益冲突之间的关系。我们凭自己的生活体 验深知,亲情在很多时候是脆弱的,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亲情远 远不足以化解由利益导致的矛盾冲突。

当然,兄弟相争,并非完全没有是非曲直,并非完全没有正 义、真理的存在。比如,郑庄公与共叔段的权位之争,按传统观 念,长子是王位天然的继承者,是‚天理‛,不容有违背。这样,郑庄公就代表了合理的、正当的一方,而共叔段夺取王位的图谋,便是不合理的、不正当的。

代表合理的、正义的一方,往往充满‚正气‛,可以慷慨陈辞。鸣鼓攻之,可以稳坐如山,居高临下,所以郑庄公才可以自豪地、以先知的口吻说:‚多行不义,必自毙。‛

抛开这个故事不论,‘多行不义,必自毙‛也算是一条普遍真 理,正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样。几乎可以说,古往今来,凡是作恶的人,搞阴谋诡计的人,违法乱纪的人,都没有好下场,最终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但是,如果坐着等待结果的到来,等待作恶者‚自毙‛,显然 是愚蠢的,无异于自己坐以待毙,很可能让作恶者占尽了风光好 处。我们要相信毛主席说过的:‚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 不例。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所以,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起而对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这么说来,以恶抗恶,以暴力抗恶,以阴谋诡计对阴谋诡计,在一定范围内便是合理的事。真理、道义总得以某种方式来加以 捍卫,对真理、道义的信念,总不能替代实际有效的行动,就好 比强盗闯进我们家里,是不可能凭借善良的愿望和对正义的信念 来阻止强盗的抢劫的。唯有拿起武器,同强盗搏斗,把强盗赶出 家门去,才是用行动来维护自己的信念,因而真理、正义才可能 得到证明,得到捍卫。

5.文言文翻译 篇五

顾惠蓉

一、两个原则

1、“信”“达”“雅”的原则

所谓“信”就是要求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所谓“达”就是要使译文通顺明白,文从字顺;所谓“雅”就是要使译文用词造句规范,文笔优美,简明生动,体现原文的风格。

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直译就是将原文逐字逐句落实到译文中去,意译就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如:

(1)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译文:国家处于危险之中,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军队一定撤退。(直译)

(2)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译文:到任工作三年,张衡向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告老还乡,朝廷却任命他为尚书。(“乞骸骨”用意译)

二·六字翻译法

“六字”是指:留、删、补、换、调、变.1·留,就是保留,凡是人名、国名、地名、官名,年号等,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翻译时

保留不变。

2·删,即删除,凡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均当删去。

3·补,就是增补,补出省略成分。

4·换,即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5·调,即调整,就是把古代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

惯。应调整语序的句子包括: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等。

6.文言文翻译练习 篇六

1、将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横线的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参考答案】

①只有接触到它,才能了解它;只有亲自实践,才知道什么是艰难。②翻阅五岳画图,认为了解了山,还不如砍柴的人迈出去一步了解的多。

2、将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横线的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也。”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参考答案

.①这不是有道德的人的行为。②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合乎道义,那么就应该迅速停止,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3、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参考答案

①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②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4、将画线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儒书言董仲舒读《春秋》,专精一思,志不在他,三年不窥园菜。夫言不窥园菜,实也;言三年,增之也。仲舒虽精,亦时解休;解休之间,犹宜游于门庭之侧,则能至门庭,何嫌不窥园菜?闻用精者察物不见,存道以亡身,不闻不至门庭,坐思三年,不及窥园也。参考答案

①仲舒虽精,亦时解休:仲舒即使精神专注,有时也要松弛和休息。②存道以亡身:思考义理而达到忘我的程度。

5、翻译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画横线的句子。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未闻有师。有,辄哗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召收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参考答案

.①承蒙你来信想请我做老师。我修养不深,学业很浅,想想我的学问,没有什么可传授的。②世人果然纷纷认为他怪,聚在一起骂他,指指点点、互使眼色、拉拉扯扯地议论纷纷,此外制造出各种言辞诬加给他。

6、阅读下面-段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魏文侯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对曰:“数战数胜。”文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也.其所以亡何也?”李克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刘向《新序·杂事》)参考答案

屡次作战,人民就要疲困;屡次胜利,君主就容易骄傲。以骄傲的君主,统治疲困的人民,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7、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歌者不期于利声而贵在中节,论者不期于丽辞而务在事实。善声而不知转,未可为能歌也;善言而不知变,未可谓能说也。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以所不睹不信于人,若蝉之不知雪。坚据古文以应当世,犹辰参之错,胶柱而调瑟,固而难合也。(汉·桓宽《盐铁论·刺相》 参考答案

.唱歌的人不期求他的歌声好听,而可贵处在于合乎节拍;议论的人不期求他的言辞华丽,而务必要符合事实。声音动听但不懂得曲调宛转,不能算是会唱歌;言辞优美却不了解形势的变化,不能叫做会议论。

8、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学习必须身心宁静,才智必须经过学习(获得)。不学习就不能使自己的才学广博起来。没有志向就不能使自己的学习有成就。

9、翻译下面一段文言文。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选自《东坡志林》)参考答案

近年来孙莘老结识欧阳修,曾经乘机问他怎样才能写好文章。欧阳修回答说:“没有其它办法,只有勤奋读书而且多动笔,自然就会写好;世人的弊病在于写作太少,又懒于读书,写出一篇,就想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达到目的的。文章的缺点不需要别人指出,只要写多了,自己就能发现的。”

10、翻译下面一段文言文。

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也。昏与庸,可限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选自《白鹤堂诗文集》)参考答案

聪明与机敏是可倚赖又不可倚赖的;倚赖自己的聪明和机敏而不去学习,是自取失败的人。胡涂与平庸是能限制人而又不能限制人的;不受自己愚昧和平庸的限制而勤奋地致力于学习,那是自强不息的人

11、翻译下面一段文言文。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俗虽谓之穷,通也;行不诚义,动不缘义,俗虽谓之通,穷也。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廩丘(齐国地名)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廩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参考译文一

君子在品行上自我要求,有举动一定遵循道义,做事情一定踏实于道义,世俗即使认为这行不通,君子也认为行得通;做事情不踏实于道义,有举动不遵循道义,世俗即使认为这行得通,君子也认为行不通。孔子会见齐景公,齐公送给他廩丘作为他的奉养之地,孔子推辞不接受,回去告诉弟子说:“我听说君子有功劳才接受俸禄。如今我游说齐景公,景公没有实行我的主张就赏赐我廩丘,他也太不了解我了。”让弟子急忙驾车,告辞后就走了。孔子是平民,万乘大国的君主难跟他冻死,夏禹、商汤、周王的辅佐大臣也没有他显耀,这是由于他在取舍上不马虎啊!

(原文节录自《吕氏春秋》)

12、将下面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君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注]不谷:古代姓自称的谦词。参考译文

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群臣没有谁能赶上他,退朝以后,脸上露出忧愁的神色。申公巫臣进前说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楚王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①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③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参考答案

①我不是吝啬我的财产才用羊去替换它,老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爱”1分,主谓倒装句1分,句子通顺1分。)

② 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的说法是妄造的。

③ 觉悟到过去作错的事已经不能改正,知道未来的事还可以挽救。

④ 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文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

⑤ 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

2.用“/”线给下文中加点的句子断句并把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晋平公与群臣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①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

译文:

②惟其言而莫之违。

翻译:

③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翻译:

参考答案

①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

②惟其言而莫之违。翻译:仅仅是他的话没有人违抗罢了。(此句得分点是“惟”“莫”“违”)

③是非君人者之言也。翻译:这不是国君(所应该)说的话。(“君人者”译为“统治者”也可。此句得分点是“是非”“君人者”“言”)

3.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把划横线的文字翻译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盖热,亦运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下》)(1)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3分)

(2)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2分)

(3)箪食壶浆,以迎王师。(3分)

参考答案

(1)五十天就攻下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译出大意1分;“旬”1分;:“举”1分。)

(2)古人有这样做的,武王就是这样。(译出大意1分;“是”1分。)(3)用竹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迎接大王您的军队。(“箪”1分;“壶”1分;“师”1分。)

4.据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初,买臣免,待诏,常从会稽守邸者寄居饮食。拜为太守,买臣衣故衣,怀其印绶,步归郡邸。直上计时,会稽吏方相与群饮,不视买臣。买臣入室中,守邸与共食。食且饱,少见其绶。守邸怪之,前引其绶,视其印,会稽太守章也。守邸惊,出语上计掾吏[注],皆醉,大呼曰:“妄诞耳!”守邸曰:“试来视之。”其故人素轻买臣者入內视之,还走,疾呼曰:“实然!”坐中惊骇。(《汉书·朱买臣传》)[注]上计掾吏:古代一种官职名称。

(1)初,买臣免,待诏。

(2)守邸惊,出语上计掾吏。

(3)其故人素轻买臣者人内视之。

参考答案

.(1)起初,买臣被免职,等待皇帝重新任命。(3分)(2)守邸很吃惊,就出去跟上计掾吏说了(这件事)。(2分)(3)那个平常看不起买臣的旧友进入室内看到了它(指印绶)。(3分)《朱买臣传》译文 班固(汉书)起初,朱买臣被免了职,正等待着皇帝重新任命,日常就在会稽郡邸的守邸人那里借住吃饭。朝廷授与会稽郡太守官职,买臣穿上过去罢免时的衣服,怀揣系着绶带的官印,步行回到郡邸。逢着上计的时候,会稽郡办上计的官吏正一起聚着饮酒,对买臣都不屑看上一眼。买臣走进内房,守邸人就和他一道吃饭。吃到快饱的时候,买臣稍微露出那系着官印的绶带,守邸人觉得那东西很奇怪,就上前拿着那绶带,端详着那方印章,正是会稽太守章。守邸人吃了惊,走出屋外告诉了上计掾吏。掾吏们都喝醉了,大叫大喊道:“胡说罢了!”守邸人说:“你们试把它拿来看看吧。”那位平素轻视买臣的旧相识走进室内看了官印,(吓得)回头就跑,高声嚷道:“的确如此!”在座的人(这才)惊慌害怕起来。

5.将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刘向《说苑》)译文:

我所说的天,不是指那个幽蓝辽阔的天空(2分)。做国君的应该把百姓当作天,百姓赞成他国家就安定,协助他国家就强盛,非难他国家就有危险,背叛他国家就会灭亡(4分)。百姓怨恨他们的国君而国家最终不灭亡的,是从来也没有过的(2分)6.将下面这段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李弘度常叹不被遇。殷扬州知其家贫,问:“君能屈志百里 ①不?”李弘度答曰:“《北门》② 之叹,久以上闻;穷猿奔林,岂暇择木!”遂授剡县。——《世说新语》

【注】① 百里:方圆百里的地方,即一个县。②《北门》:《诗经》中的一篇,旧以为是写“仕不得志”的,诗中描写一个小官吏慨叹自己位卑多劳,生活贫困的苦况。

译为:

.李弘度时常慨叹得不到赏识提拔的机会(或“不被知遇”)。殷扬州知道他家境贫寒,问他说:“你能否屈就(或“委屈自己的心志”),去担任一个小小的县令?”李弘度回答说:“我为官不得志的慨叹,早已被上级知道了;走投无路的猿猴跑到林中,哪里还有闲暇(或“哪里顾得上”)选择栖身之木呢!”于是殷扬州授予李弘度剡县县令的官职

7.把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不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参考答案

求学的人(往往)有四个缺点,教师一定要了解到。人们的学习,有的缺点在于贪多,有的缺点在于学得太少,有的缺点在于学得太容易,有的缺点在于(遇到困难就)停止。这四种情况,(求学者的)心理没有不如此的。(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然后才能补救他们的缺点。做教师的,(要)发扬(他们的)优点,补救他们的缺点。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子贡问政(管理国家的事)。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译文:(3分)

(2)译文:(2分)

(3)译文:(3分)参考答案

(1)充足的粮食,富足的军备,以及人民对君王的信任。

(2)不得已的时候必须舍弃,在这三者之中哪个最先舍弃?

(3)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百姓失去信任则国家无以立足。

9、将下面文言短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自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1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参考答案

9. 译文(1)五官中没有哪一个比眼睛更明察的,脸面上有黑点,眼睛却看不到,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

(2)看世间赞许的美人,很少合自己意的,却不知道自己脸上的黑点,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像自己漂亮。

10阅读下列文字,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①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②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15.(1)希望他的儿子会说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来教呢,还是找楚国人来教呢?(3分)

(2)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3分)

(3)(那么)君王同谁做不好的事呢?(2分)

7.文言文翻译中的一些方法 篇七

一、保留

文言文中凡是古代的专用名词, 如国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物名等等, 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加翻译。

如, 《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文中的时间“庆历四年春”、人名“滕子京”、地名“巴陵郡”都可以保留下来。

《核舟记》中“能以径寸之木, 为宫室、器皿、人物、鸟兽以及木石”中的“宫室、器皿、人物、鸟兽”都可以不译。

二、替换

1. 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代词语

如, 诸葛亮《出师表》中的“愚以为宫中之事, 事无大小, 悉以咨之”, “愚”要换成“我”, “悉”要换成“都”, “咨”要换成“商量”。

2. 古今异义的词语替换

如,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无论”在这里是两个词, 翻译为“更不用说”, 与现代汉语中的连词“无论”是不一样的。

三、增补

文言文语言很简洁, 如果不补充出来就会影响句子的意思或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古汉语单音节词语较多, 翻译时需将它们增补为双音节词语。

如, 《童趣》中“能张目对日”“能”增补为“能够”, “张”增补为“张开”“睁大”, “对”增补为“对着”。

另外, 文言文省略句子成分的时候也较多, 翻译时也应将它们补充出来。

如, 《桃花源记》中“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要翻译为“ (村中人) 看见渔人, 于是非常惊讶, (村中人) 问 (渔人) 从哪里来, (渔人) 详细地回答他们”。

《口技》中“撤屏视之, 一人, 一桌, 一椅, 一扇, 一抚尺而已”需将量词增补出来, “一 (个) 人、一 (张) 桌子、一 (把) 椅子、一 (把) 扇子、一 (块) 抚尺罢了。”

四、删减

文言文中有很多虚词, 它们一般起语法作用, 没有实在意义, 或表停顿、或舒缓音节、或起连接作用, 翻译时可以将它们省略不译。

如, 《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介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需翻译。

再如, 《曹刿论战》中“夫战, 勇气也。”“夫”和“也”分别是句首和句尾的语气词, 无需翻译。

五、调整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句子词序多数相同, 但古代汉语中有些特殊的句式, 如倒装句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 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的, 翻译时应将句子做适当调整, 使它们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如, 《愚公移山》中“甚矣, 汝之不惠。”“甚矣”是谓语, 这里是主语和谓语倒装, 翻译时应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 (你太不聪明了)

又如, 《陋室铭》中“何陋之有”, “何陋”是宾语, 翻译时应调整到谓语“有”的后面, “有何陋” (有什么简陋呢?)

再如, 《马说》中“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石”是定语, 修饰“粟”, 翻译时可调整为“一食或尽一石粟” (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

六、意译

初中文言文翻译应遵循的原则是“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但有些文言文如果直译, 就会出现意思表达不准确、上下文不连贯的现象, 这时就需要在不影响原文表达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变通, 用意译的方法。

如, 《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译为:将士们征战多年, 经历了很多战斗, 有的战死了, 有的归来了。

《陈涉世家》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译为:见识短浅的人怎么知道有远大抱负的人的志向呢?

8.文言文翻译十法 篇八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方法

学习古文的基本目的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所谓阅读能力,就是准确理解古文的能力,而古文翻译正是全面检测阅读能力的最好方法。“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是语文高考大纲明确规定的一个重要考点。所谓“理解”,就是准确把握词句在文段之中的正确意义;而“翻译”则是将所供的文言句子按照直译或意译的方式翻译为规范的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有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下面例释文言文翻译常用的十种方法:

一、 保留法

就是保留,也叫抄录法。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专有名词、官名、国号、年号、地名、爵名、谥号、庙号、书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不翻译。如《陈涉世家》“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中,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二、 删除法

就是删除。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诸如发语词、音节助词和部分连词,在句中只起语法或语气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要删除。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又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寡人之于国也》“填然鼓之”,这里的

“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

三、 添补法

就是增补,也叫补充法。即先补上文言句中省略成分,然后再翻译。(1)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2)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翻译时在“坐”前补出代词“之”。

四、 替换法

就是替换,也叫换义法。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又如《寡人之于国也》“王无罪岁”中的“岁”换成“年成”。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方”换成“土地方圆”。

五、 调整法

就是调整,也叫调序法,即将语序移位。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可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又如《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可以调整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六、 直选法

就是选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经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如《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里的“顾”是一个多义词,有多种解释:回头看、看、探问、拜访、顾惜、顾念、考虑,在本句中用“拜访”最为恰当。

七、 直译法

就是直译,也叫解释法或对译法。即对某个词怎么解释就怎么翻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如《秋水》“泾流之大”这里的“泾”通“径”,指河流的宽度。又如《烛之武退秦师》中 “退”是使动用法,应该翻译为“使……退却”。

八、 意译法

就是变通,也叫转述法或改写法。即将文言文中习惯用语改译为现代说法。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有比喻、互文、借代、婉说等手法。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白,应用意译。如《鸿门宴》“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九、 缩译法

就是紧缩,也叫凝缩法。即把用了繁笔的文句译为简笔。例如《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可译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焉耳矣”加强了肯定的语气,可译为“了”。现代汉语中的某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中恰恰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节词,对这类词语翻译时要尽量拆开,不能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直接翻译。例如:再郡多有出息。(1999年全国题)译文:在郡中放有很多高利贷。“出息”应为“出”和“息”,应翻译为“放高利贷”。

十、 扩词法

就是扩展,也叫加字法。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翻译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又如《触龙说赵太后》:“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中“秦急攻之”可扩译成“秦国就急忙进攻赵国”。又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可扩译成“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这样才会流畅。

关于翻译文言文的方法,还可以按照下面的顺口溜记忆:

文言语句重视直译,把握大意斟酌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古义现代词语代替。

倒装成分位置转移,被动省略找出规律。

碰见虚词重通语气,敏化语感使其流利。

9.西湖文言文翻译 篇九

西 湖

袁宏道

其一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色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偏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其二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公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翻译

其一

从杭州城北面偏西的门向西走,望见保叔塔高耸在层层山崖中,可(诗人的)心早已到西湖之上。中午时分到了昭庆,喝完茶,就划船进入西湖。山色葱绿,宛若美人的黛眉;(岸上)春花嫣红,恰似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绫一样起伏。刚一抬头,已经觉得很好看,全身心都沉醉了。这时候我想用一句话把这种境况描写出来,竟然不知怎么写。大约好像《洛神赋》中所说曹植由京都洛阳回封地,路过洛水,精神迷离恍惚时,忽见水边有个美女,是河洛之神,于是用大量华丽的文字形容洛神的美以及自己爱慕的心情的时候。我游西湖从这一次开始,当时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其二

西湖景色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白天里最美的是早晨的烟雾,是傍晚的山岚。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景观更是奇特。周望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物,应该赶快去观赏。」我当时迷恋着桃花,竟舍不得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一带,绿草成烟,红花似雾,弥漫二十多里。歌声乐声,如风阵阵传来;仕女的粉汗,如雨纷纷落下;罗衫纨裤的游客,多于堤畔的花草,真是艳丽极了。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和尚与识趣的游客享用,哪能和俗人说呢!

阅读练习

1.给划线的字注音。

突兀()即棹()

小舟入湖已不觉目酣神醉()波纹如绫()

2.划线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

A.即棹小舟入湖(名词船桨,这里作动词,划桨)

B.已不觉目酣神醉(喝醉酒)

C.觅阿宾旧住僧房(寻找)

D.余游西湖始此(开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已不觉目酣神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游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下面的提示,分别写出相关的文句。

①作者描写西湖全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描写初见西湖美景时心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现代汉语描绘下列景色.山色如娥,花光如颜,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wù;zhào;hān;líng

2.B

3.①喝完了茶,就划着小船进了西湖。

②已经不知不觉让人看得如醉如痴了。

4.从武林门出西行,到昭庆,然后棹小舟入湖。

5.①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②不觉目酣神醉,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10.文言文翻译方法 篇十

2.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宫。

3.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上两例中的“粜”和“籴”都是会意字。会者,合也。将“粜”“籴”各自的上下部分合起来就可推知它们的意思分别为“卖出粮食”和“买入粮食”。又如“王怒曰:„劓之。‟”只要知道“刂 ”表示刀,就可断定“劓”的意思是“割鼻子”。根据会意字的字形来推求其义是比较容易的,只是这类字数量较少,而且其形只与本义有关。4.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拜见。觐,形符为“见”,释为“拜见”,正确。5.今君后则欲逮臣。

逮, 形符为“辶”,与行走有关,在上句中可解释为“赶上”。

技法之二:由音推意(通假字)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中的“倍”,2.“屈原既嫉之,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屈原列传》)中的“反”,分别与“背”、“返”的读音相同,它们是通假关系,由本字“背”、“返”可推断“倍”、“反”分别为背叛、返回的意思。

(一)音同或音近的字可能通。

3.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2004·全国Ⅲ卷·译句题)4.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2004·全国Ⅳ卷•译句题)例5中的“裁”通“才”,例6中的“飨”通“享”;作为通假字的“裁” 和“飨”与作为本字的“才”和“享”在字形上无关,只是音同而已。将这两个本字放入各自的句子中完全能讲通,那么推断就是正确的。

(二)同声符的字可能通。5.军士吏被甲,锐兵刃。(1982·全国卷·释词题)6.或至涂而反。(2001·上海春招卷·释词题)

例7中的“被”通“披”,是同声符而不同音的通假字。例8中的“涂”通“途”,是同声符又同音的通假字。当然,这里的“不同音”和“同音”是按今天的语音而言。

(三)形声字同其声符字可能通,反之亦然。7.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1988·上海卷·译句题)8.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2004·湖北卷·释词正误选择题)

例9中的“钜”通“巨”,是形声字通其声符字。例10中的“闲”通“娴”,“熟悉”义,是可作声符的字通以其为声符的形声字。

技法之三:从结构揆意。词语的语法功能各有不同,因而,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语法结构来推断词义。例如:“怀王贪而信张仪。”(《屈原列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烟涛微茫信难求。”(李白《梦游天姆吟留别》)。“信张仪”为动宾结构,“信”当为动词,“相信”的意思;“信臣精卒”为并列的偏正结构,“信”当为形容词,“诚实可靠”的意思;“信难求”为副词作状语,“信”当为“确实”的意思。

技法之四:对称句式互解。汉语句式大都比较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而前后句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推断词义。例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

也,非天下也。”(《六国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族”可根据其对应的同义词“灭”推断为“族灭”的意思,“逸豫”可根据其对应的反义词“忧劳”推断为“安逸享乐”的意思。一种是单句内对文。

10.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2001·全国卷·释词正误选择题)

“追”与“逐”,“亡”与“北”都是同义对文;“北”即“亡”,在上句中作“逐”的宾语,释为名词“败逃者”完全正确。

11.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2001·上海卷·译句题)

“迁”与“远”,“善”与“罪”都是反义对文;“远”为“远离”,据此可推断“迁”的意思为“靠近”“接近”“走向”等。

另一种是偶句内对文。

12.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1997·上海卷·释词题)

其前句“我,国士也,为天下人惜死也”,“爱”与“惜”同义对文,是“吝惜”“珍惜”的意思。在一些对偶句的对应位置上,同义词的交替使用或者反义词的照应使用更为常见。如下面两例。

13.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2004·全国Ⅳ卷·译句题)

上句的“损”一不小心很可能译成“损害”;如果能结合下句与之相对应的“益”(增加)字来考虑,那么“损”是“益”之反,应该译成“削减”“削弱”。

技法之五:根据语境度意。判定多义的词语在具体句子中的特定含义,就要根据该词语上下文的意思来考虑。例如“伐”字,有“攻打”“打败”“砍伐”“夸耀”“功业”等义项,要确定“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屈原列传》)中的“伐”为何意,既要分析这句话,又要把它放到原文中去看,原来这是上官大夫在楚王面前说屈原居功自傲,“伐”应是“夸耀,自夸”的意思。

技法之六:双音词互解。文言中的某些单音词在演进的过程中加上一个同义语素就变成了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这为我们推断文言词义提供了一个依据。例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题目中的“报”和“书”,在现代汉语构成了“回报”“书信”的同义语素合成词,根据其互解关系,可推断“报”就是“回”的意思,“书”就是“信”的意思。

技法七词语连用

其一是同义词的连用。

1.不许,于是人人惴恐 惴恐:恐惧。(2001·北京春招卷·释词正误选择题)“惴”与“恐” 同义连用,释为“恐惧”,正确。

2.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2004·全国Ⅱ卷·译句题)“身”与“自”同义连用,译为“亲自”。

同义词连用常常是为了加强气势、调整句式或和谐音节。其二是反义词的连用。

18.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苏轼《前赤壁赋》)

据“盈”(月满)可推知“虚”为“月缺”,据“长”(增长)可推知“消”为“消减”。19.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据“乱”(不太平)可推知“理”为“太平”,据“黜”(贬官)可推知“陟”为“升官”。反义词连用主要是为了构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表现力。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连用的反义词,要注意其是否为偏义复词。20.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2003·上海卷·译句题)

“开合”为偏义复词(如看作反义词连用,则无法讲通),偏在“开”,所以只能译为“睁开(眼)”。

技法之八:成语比照。成语大都与古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我们可以借助熟悉的成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词的含义。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势拔五岳掩赤诚。”(《梦游天姆吟留别》),两句中的“速”和“拔”,就可以根据成语“不速之客”和“出类拔萃”的“速”和“拔”推断,分别为“招致”和“超出”的意思。

11.文言文翻译指津 篇十一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特点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针对文言文翻译的特点,同学们在学习中应落实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的含义,重视每次翻译练习目标的达成。对疑难语句,可使用意译的方法进行翻译,但要忠于原文意思,不可妄加猜测。

二、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对于文言文的翻译,前人总结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这三个原则,对我们进行文言文翻译很有用处。如何准确理解这三个原则呢?

1.信——忠实于原文意思,不歪曲,不误读。翻译时要做到字字落实,句句清楚。

2.达——译文意思明确,语言通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3.雅——译文语言简洁,优美典雅。

三、文言文翻译的态度

文言文的翻译,本来就很枯燥,没有一个好的翻译态度很难取得好的效果。除了要认真仔细外,翻译时必须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文。除此之外,还要统观全文,了解语境。翻译之后,还须把句子放到原文中验证,看是否合理合情。总之,翻译时要做到:大胆翻译,细心检查。

四、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笔者将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概括为五个字:留、换、调、补、查。

1.留 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惯用语、至今仍在使用且意义没发生变化的熟语等,保留不变,不翻译。

2.换 把古汉语中的词语直接替换成意思相对的现代汉语词语。比如,“孰”换成“谁”,“日”换成“说”等。通假字先换成相应的字,再根据情况翻译意思。

3.调 调整文言句的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习惯。比如,倒装句。倒装句有几种类型,应区别对待。

①宾语前置句。如:“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②定语后置句。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太子及知其事者宾客)

③状语后置句。如:“佚之狐言于郑伯日”(佚之狐于郑伯言日)

4.补 经过留、换和调之后,查看译句的成分是否完整,如有缺失,应及时增补,以使句子结构完整。补,主要是针对省略句而采取的方法。省略句有不同的类型,有主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省略、兼语省略等。

①主语省略。如:(烛之武)许之。

②宾语省略。如: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⑧介词省略。如: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④兼语省略。如:使(之)毕使于前。

5.查 主要是对已经翻译出来的句子进行仔细检查,看其成分是否完整,结构是否合理,意思是否合理合情。如有问题,再做进一步修改完善。

具体查什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查:判断句、被动句和固定结构三个方面。

①判断句一般分为三类。一是用“……者……也”表示判断;二是用“……也”表示判断:三是直接进行判断。如: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直接判断)

②被动句的形式也有多种。主要是用“为”“为所”等来表示被动。如: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用“为”表被动)

若属皆且为所虏(用“为所”表被动)

③固定结构。如:

12.七种武器——文言文翻译方法解析 篇十二

一、“落实”剑

剑在兵器谱上排名第一,会使用剑,用起其他兵器就会游刃有余。“落实”是文言翻译中最基础的方法,此方法容易掌握,它就是对句子中各个词语进行翻译,以直译为主,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踏实地做到不增不减。一招一式在于心态与基础的完美结合,剑人合一会收到翻译最佳效果。

如,“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落实步骤,“方”,是方才,刚刚的意思。“罢”,罢官,不做什么。“巡抚”官名不译。“家”名词做状语,在家里。“居”是动词居住。“独”是单独、唯独的意思。“而”表并列,“闻”后面省略“之”,“闻”就是听到这件事,根据“而”字表并列可推断出“异”是动词,但“异”后面不能跟宾语,现在却跟有“之”字,所以“异”只能用作“意动”或是“使动”,根据文义是“意动”。这样句子就出来了,“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听到这件事情而感到惊奇”。当然“落实”方法,我们要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如此句你必须了解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

二、“语气”翎

鸟翅和尾上的长而硬的羽毛是翎,“语气”翎是句尾丰富语气的表现,具体包括语气词和句尾符号,根据不同的句子内容和语气词可以翻译为不同的句式和语气。处理好句子结尾《孔雀东南飞》一诗经过千百年来的流传而成为今天的样子,文人“整容”与“美容”的痕迹是显而易见的,已不能说它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之作,它的真实性已受到一定的影响。例如太守家迎亲的情节就具有非现实主义色彩,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因此,从文学作品自身出发进行有关的考古挖掘,并要从中找出言之凿凿的某种证据,恐怕前提和出发点就错了,这样是很难找出令人满意与信服的答案的。正如以上几种对刘兰芝被休原因的推论,即使言之成理,并且有某些方面的佐证,也只能是一种假设推理,没有必然的依据。所以,大可不必在被休原因上大做文章,而应看一看这一形象所产生的社会意义。

从《孔雀东南飞》中不难看出,诗中多侧面地展现了刘兰芝的美德。如果她只是对婆母的无理指责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被休回家后,独守空房,老死闺中,则人物形象不完整,表现不出她独立清高的人格。借助太守家迎亲的非现实主义情节,一方面表明她虽被休,但其中没有任何不光彩的成分,另一方面表现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衬托出她是一块美玉,而焦母不识其金相玉质。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韧如蒲苇,使得一个内柔外刚的“大家子”,宁肯背上不孝之名而为之殉情,更加衬托出这一形象的巨大感就是处理好整个句子的感情色彩,所以不能忽视。

如,“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这个句子只要落实好,就一定会翻译得不错,但是一些同学会忽略句末“矣”字或者是翻译不准确,从文章中得知这是长官对下级的褒扬,翻译成“啊”不合适,只有翻译成“了”才符合当时语气。应该是“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翎可以作为武器就在于它的长而硬,加上内力的使用,让人望而生畏,不寒而栗。同样,注意一个句子的语气会使“翻译”具有“杀伤力”。

三、“踩点”刀

据《释名》:“刀,到也。以斩伐其所乃击之也。”目的明确,为了什么而做什么,刀凭“砍”“斩”、以勇猛狂放、敢为天下先见称,俗语“好钢用在刀刃上”,“刃”就是“点”,文言文翻译也讲究“好点用在得分上”,踩点即考虑阅卷时候给分的知识点。如果我们在翻译时能抓住得分点,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近年的高考试题看,给分往往集中在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重要虚词、重要句式的点上。

如,“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这是个三分题,大概有三个得分点,我们注意三到五个点就可以了,“设备”古今异义词,翻译为“设置防备”,“悉”是都、全部的意思,“精锐”形容词活用名词译为“精锐部队”,“蔽”重要实词本意是遮住,根据文章内容理解为“遍布”,“下”形容词活用动词译为“顺流而下”,这五个点都要注意,其余是容易的,句子可翻译为:“不再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遍布江面,顺流而下。”再如,“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这里有个重要的句式肯定是得分点,其余找两个常考的,分别是“就”和“并”。“于江南”状语后置需前置,并且注意“江南”是古今异义词“长江南岸”,译为“到江的南岸”,“就”是“近,靠拢”的意思,“并”译为“合并”,整句是:“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四、“句式”环

环是一个圈,圈在于环环相扣,威力才能大增。句子与句召力。似乎在启示人们:宁要被休的品貌皆佳的少妇,也不娶有貌寡德的黄花闺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道德问题远远大于贞节问题,更何况刘兰芝又以“举身赴清池”之举保全了自己的名节呢?她简直就成了一个完人。她不是“白璧微瑕”,而是“白璧无瑕”。有人说,“历史上有过伟人,但不曾有过完人”。但《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则是一个完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只讲伦理道德高度完善,不讲在婚姻方面完美的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通过刘兰芝这一形象宣扬了道德准则,为人们———特别是妇女们———树起了一座可供膜拜的金字牌坊。其次,对广大劳动人民而言,美好的爱情生活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的,只能把这一美好的愿望和追求寄托在理想世界中。他们通过刘兰芝这一形象领悟了爱的真谛,表达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这一点就如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给人们的感受一样。再次,女子们感知到了可以仿效的“德才兼备”的具体形象。真可谓塑一人而成三物。几种来自不同方面的见仁见智、各取所需的审美观,在同一人物身上找到了各自的结合点,也使得不同的认识与教育作用统一在一个整体上,从而使《孔雀东南飞》传颂千古,刘兰芝这一形象也像芝兰一样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这也许就是刘兰芝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所在。

从社会文化方面解析美国俚语

(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

摘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俚语是亚文化的语言载体,在整个语言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在日常生活中被总结出来的一种简洁、诙谐、富有韵味等特点的非规范性地方性的语言。通过对它的了解,可以感受到其发明者和使用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本文从社会文化方面对美国俚语这一极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究和解析。

关键词:美国俚语社会文化社会特征社会功能美国文化

一、美国俚语的定义、起源与形成

(一)定义。

在了解美国俚语的起源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俚语的定义。《韦伯斯特第三版新国际词典》对俚语做了如下概述:(1)俚语是吸毒者、囚犯、黑人、流浪汉等使用的语言,他们使用这种语言的原因是不希望让别人知道他们所说的内容的真实含义,现在被称为暗语;(2)僵语是高度口语化的极其不规范的语体,由新语和特定的修辞构成,具有幽默风趣、生动形象、言简意赅、色彩丰富等特点。通过这两条详述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俚语的产生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群体、行业领域、生活方式、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它的产生绝非历史的偶然。

(二)起源与形成。

1. 美国俚语是源于各种亚文化群的专用语言

俚语的产生与社会、历史、文化、种族等均有联系。美国俚语是来源于各种亚文化群的专用语言,美国社会丰富的亚文化为美国俚语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它的创造者包括黑人、罪犯、士兵、水手、吸毒者、赌徒、牛仔、各层次的学生、爵士乐手、运动员、铁路及其他运输业员工、移民和少数民族等。他们在社会上的特殊地位和身份使他们不愿意别人听懂自己说的话的含义,所以他们的方言、行话、粗俗语等逐渐形成了这种特定的非规范性语言”。[1](P130)在十八九世纪开发美洲及后子之间的联系在于句式,句式决定一个句子流畅程度,决定一个句子艺术程度。2010年的江苏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到对句式的考查,要“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除了要知道外还要知道如何运用。

如,“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其中“见”表被动,它是个被动句,作为得分点,译为“到获得皇帝的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这个句子有三个句式,“于”表被动句,“非也”表判断句,还有“所以”固定句式。注意这些可以译为“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

五、“文本”钩

习钩者,武林中并不多见。虽无过人之力,但内力深厚,精于气息吐纳,精通返生之道,屡屡成为扭转战局的定弦之音。而翻译时返回文本也会成为柳暗花明的定音之锤。文本主要指高中课本中的文本和考试时候的文章及平时积累的成语文本,遇到理解不了的实词虚词句式,要能想到回到文本中去理解,这些需要大家有深厚功力,复习时夯实课本中的基础才是关键。

如“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购”不少考生翻译成购

来西部的开发过程中,随着西部移民人口流动量不断增大,伴随产生的方言和行话由于贴近生活,比较容易传播,因此发展成为俚语。

2. 美国俚语是美国时代特征的缩影

据史料记载,美国俚语源于著名的“五月花号”船上。当时来自英国不同地方的清教徒乘此船来到美洲新大陆探险,途中各个地方的方言和不同社会阶层及行业的行话、黑话汇集在一起,人们相互交流,逐渐被广为流传,形成了美国俚语的雏形。到了二十世纪,美国俚语进入飞速发展时期。美国经历的许多战争(如两次世界大战、越南战争、朝鲜战争、冷战等)及伴随产生的社会问题(如种族歧视、民权运动、同性恋等),促进了俚语的大量产生,因而俚语反映了美国社会及时代发展的方方面面,如baby boomer是二战后的二十年中由于政府鼓励生育,在人口激增时期出生的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俚语还有五十年代的beat-niks(垮掉的一代),六十年代末的hippies(嬉皮士),dink(丁克)等。社会不同职业群体也产生了很多俚语。如在美国历史上出现的scab表示不参加罢工的人或不参加工会组织的人;striker-breaker则表示破坏罢工者。

3. 美国俚语是美国人逆反心理的体现

美国人的逆反心理为俚语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美国人喜欢创新,崇尚自由,而且美国是一个尊崇个性发展的国家,所以美国人大多乐观、反叛并且有一种强烈的逆反心理,即越是禁忌的东西他们就越是想去冲破、去超越。美国人这种逆反心理的价值取向为俚语的发展提供了原动力,美国俚语也正好顺应了美国人这一心态。因此,美国俚语的产生是人们在正常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下思想冲破禁忌的反向推动作用的结果”。[2](P260)美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对一些社会敏感问题也常常借助俚语进行表达。如俚语在“死、毒品、同性恋”等方面的表达形式丰富多彩。例如,AC-DC指既搞同性恋又搞异性恋的人,les(lez)指女同性恋,gayz指男同性恋者。

从上面三点可以看出,美国人通过创造这些俚语宣泄情感,表达内心世界,展示个性,因而美国俚语从最初产生,一直买,那是不准确的,在必修三《指南录后序》中“穷饿无聊,追购又急。”“购”书上解释为重金收买、悬赏。“踪迹”也得带入原文中去理解,并且落实为“追踪觅迹”。“仰”和“通明”通过文本才知道它们都是人名,这样句子就没有难度了,可翻译为“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考生翻译时一定要有文本意识,效果会更佳。

六、“整洁”枪

俗语说:“枪扎一条线。”针对的是整体,翻译也讲究卷面的整洁,整洁就是整齐而清洁,包含两个内容,分别是卷面的干净和句子的流畅,整体要求考生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整齐清洁。翻译时要有认真踏实的态度和及时检查的习惯。只有这样“整洁”枪才能为翻译裁出美丽的外衣。

七、没有武器就是有武器

没有武器就是有武器,没有方法就是有方法。翻译亦如此,不能把得分寄托于方法,只要有深厚的功力,扎实的文言基础,翻译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七种武器重现翻译江湖,必将给高考迎考带来“血雨腥风”,不论你使用是“落实”剑,还是“踩点”刀,打下扎实的文言基础才是最厉害的武器。

摘要:本文与古龙小说《七种武器》相结合,提炼出文言文翻译的七种方法,把文言文翻译的注意点与武器结合,让学生更形象地记住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特别是做到注意句子中的重要词语,文言句式翻译的得分点,从而提高学生兴趣,有效得分。

上一篇:中学生欢度元旦的主题班会方案设计下一篇:经济生活全套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