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的三大策略(共13篇)
1.有效教学的三大策略 篇一
有效教学的三大策略
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依赖于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不同的教学策略可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最佳状态是我们每一们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通过学习,我认为三种教学策略应该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借鉴和学习:
1、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学得多、学得快。其实,课堂教学中,并非课堂内容或书本知识就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但也并非题目做得越多越好,而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拓宽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易接受,并学得快。
2、增进学习结果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学生学得深和透,取决于教师的正确引导,也取决于教师的精心选材和精心教学,教师既要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懂,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也要让每一学生尽可能地学透,让课本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3、提升学习体验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爱学、乐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那么学习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教学中,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如何提高学习兴趣,才是教学的关键。只有学生爱学习了,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了,他们才会乐学。
2.有效教学的三大策略 篇二
浙江省英语高考书面表达试题的难度值近年一直处于0.42至0.51之间, 在得分低的年份, 学生的平均得分只有12分左右, 在得分高的年份也只有15分左右, 学生在该题的失分率极高。这一方面说明学生用英语表达的能力还很薄弱, 教师对学生的书面表达缺乏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也说明对学生来说书面表达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教师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进行有效的指导很有必要。
二、历年试题回顾
给学生的书面表达以有效指导, 教师首先要了解近年浙江省英语高考书面表达试题的命题特征。近年浙江省英语高考书面表达均是“半开放式”的试题, 包括给定信息的“规定部分”和供考生自由发挥的“开放部分”。“规定部分”的体裁有记叙、说明和议论三种, “开放部分”主要是发表个人看法的议论性质。题示的方式有文字、图表和图画三种。所选话题主要是学生熟悉的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近年浙江省英语高考书面表达题具体情况见表1。
三、英语高考书面表达的有效指导策略
要有效指导考生进行高考书面表达, 除了要熟悉书面表达命题特征外, 教师还要明确高考书面表达的能力要求。2011年的《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指出:书面表达题要求考生能有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 清楚、连贯地传递信息、表达意思。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是基础, 学会清楚连贯地表达是重点。因此, 教师应指导学生积累书面表达所需的语言, 帮助他们熟悉写作过程, 能根据不同的题示灵活准确地表达规定部分的内容, 清楚连贯地表达开放部分的内容。
(一) 积累所需语言
语言是表达的基础, 写作时如没有足够的语言储备就好比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也就不可能进行清楚明白的表达。书面表达的语言积累主要指词汇的积累, 因为许多写作困难实际上是因为缺乏表达词汇而造成的。[1]Lewis提出了词汇学习的语块教学法, 该理论认为如果学习者在大脑中储存足够的预制语块, 他们在写作时可以减少语言信息处理的强度, 迅速提取和使用, 从而获得更高效的语言表达。[2]因此, 在语言积累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英语词汇的板块性, 把话题常用、体裁特有和起衔接作用的词汇尽可能整理成语块, 强化记忆, 以积累表达所需的丰富语言。
1. 话题常用语言
书面表达题都是围绕一定的话题来命制。就某一话题学生能否有思想、有情感地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储备这一话题丰富的语言。为此, 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积累相关话题语言。教材每个单元都按照一定的话题来编写, 因此教材的阅读文本是话题语言首选的资源, 此外课外阅读材料也是重要的话题语言积累资源。积累话题语言时要把相关语言整理成语块, 这样就能在类似话题的表达中加以灵活运用, 增加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程度。
例如, NSEFC Book 7 Unit 5的阅读文本话题是出国留学, 文本中有不少关于学习生活的语言。这一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且是高考常考的话题, 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整理出以下语块:动词性语块 (apply for a degree course, take up all one’s concentration, learn more about the new culture, have a balance between study and social life, join a few clubs) , 名词性语块 (academic requirements, autonomous learner) 。在整理教材中的语块基础上, 可以补充积累教材外相关话题的语块。例如, 2004年湖北高考卷阅读理解A篇也有些跟学习生活有关的语块, 如:report card, a marked improvement in his grades, make the honor roll, link schoolwork to future goals等。这些语言表达地道, 但散落在平常的学习材料中, 如果不加整理积累就不能成为学生表达时的语言。
再如, 健康是高考书面表达常考话题, NSEFC Book 3 Unit 2及Book 6 Unit 3都涉及这一话题, 教师可利用它们引导学生整理健康话题的相关语块如下:影响健康的语块 (have bad effects on our health, put on weight, lead to headache and other health problems) , 保持健康的语块 (have a healthy diet, take exercises to build up our body, change our living style, have meals regularly, break the habit of staying overnight, learn to relax after work) 。这些语块的储备可以帮助学生在表达健康话题时做到得心应手。
2. 体裁特有语言
不同的体裁具有其特有的常用词汇、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段。注意对不同体裁语言的积累可以使表达更得体, 做到语体恰当。
书面表达题中的记叙文主要以叙事为主, 叙事主要是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 用表示时间顺序的语言来表达所见所闻。记叙文常用表示时间的语块有:one day, on the morning of..., early in the morning, as soon as, the moment, several minutes later, after a while, at the same time, soon, next, then, finally, in the end...表示所见所闻的语块有:be about to...when I saw/heard...此外, 记叙文常用动词ing结构使表达更生动形象。例如, 2008年和2009年北京卷书面表达中分别用了“While climbing the mountain, we enjoyed the warm sunshine and a beautiful view”“Seeing the lines of trees, we all had a sense of achievement”。
说明文主要是解释和探讨各种现象或各种问题,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书面表达题中的现象通常是一种变化趋势, 而表达趋势变化可以用动词加副词或形容词加名词后接介词来灵活表达 (详见表2) 。
从表2我们可以整理出类似于“...has fallen significantly from...to...”或“There has been a significant fall in...”等语块来表达变化趋势。原因分析部分主要的语块有“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accounting for...”或“The causes for this problem can be explained as follows”等。解决方法部分常用的语块有“It’s high time that...”或“Effective measures must be taken to...”等。
议论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观点表达是议论文的显著特点。最常见的语块是表示赞成和反对的语块。表示赞成的语块有“be for be in favor of, support, advocate, agree to the argument, subscribe to the view that...”等, 表示反对的语块有“be against, be opposed to”等。另外, 这类体裁常用的语块还有“We have a heated discussion abou...”“Opinions concerning the topic vary from person to person”“There is much discussion about...”等。
3. 衔接作用语言
连贯是书面表达评分的重要方面, 连贯主要是通过起衔接作用的一些连接词实现。这些连接词犹如润滑剂, 使文章展开自然通顺。连接词主要是一些连词、连接副词和介词短语。这类词在英语中为数不少, 重视对这类语言的积累可以帮助学生在书面表达中灵活巧妙地运用, 提高学生整合语篇的能力。首先可以引导学生从“起承转合”的角度加以积累如下:
●表示“起” (即开始) 的连接词:first, firstly now, nowadays, at present, to begin with, first of all。
●表示“承” (即承上启下) 的连接词:second secondly, then, besides, moreover, furthermore, in addition, additionally, for example, for instance, meanwhile, similarly, in other words, what’s more。
●表示“转” (即转承下文) 的连接词:but, yet, nevertheless, however, in contrast, on the contrary, on the other hand, unfortunately。
●表示“合” (即总结) 的连接词:in conclusion, to conclude, in summary, to sum up, in short, in brief, in a word。
此外, 教师可以从逻辑关系的角度引导学生积累这类语言。例如:解释说明关系 (that is, namely, in other words, as I have said) , 因果关系 (as a result, as a result of, in consequence, consequently, as a consequence, due to, owing to, because of, thanks to) 。
(二) 熟悉写作过程
对于书面表达的指导一些教师往往“以练代教”, 即让学生大量写, 教师自己则尽量改, 这样学生练得盲目, 教师批得辛苦, 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教师应通过过程写作课的教学改变这一现状, 引导学生熟悉写作过程中的审题、规划、表达、修改和抄写这些环节, 懂得如何处理各个阶段出现的问题, 培养他们写作过程中的认知能力和策略运用。下面, 举例说明如何帮助学生熟悉写作的基本过程。
试题:人们经常讨论乡村生活和城市生活, 一些人喜欢乡村生活而另一些人则喜欢城市生活。请你以Living in the Country or the City为题, 按照以下要点写一篇英语短文。
(1) 乡村生活:空气清新, 生活恬静。
(2) 城市生活:交通便捷, 购物方便。
(3) 我喜欢的生活和理由。
1. 审清题目
审清题目的意图是书面表达成功与否的第一步, 所以宁可多花些时间在审题上, 也总比看错题、答跑题强百倍。教师应通过示范, 引导学生在写前花几分钟的时间审题, 仔细理解试题的要求、主题思想, 明确文章的体裁和格式要求, 理清写作思路。通过审题, 例题是写一篇议论文, 主要内容是讨论人们对城市和乡村两种生活的喜好, 因此两种生活的特点是规定部分表达的关键内容, 清楚明白表达自己喜欢生活方式的理由应是开放部分的重点。
2. 合理规划
合理规划就是教会学生在写前进行谋篇布局, 合理安排要表达的信息。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审清题目的基础上, 规划文章的段落结构, 避免一段到底的现象;合理安排每段及段落间的连接词, 避免连接词使用的杂乱。例题有三点题示, 短文可以分三段。第一、二段都有两个并列的要点, 第三段开放部分可以是两个或三个并列的理由, 因此每段内使用的是表并列关系的连接词。如果第一段考虑用“for one thing, for another”, 第二段则可以用“to begin with, moreover”, 最后一段可用“first, second, finally”。这样可以避免每段内连接词的重复, 甚至混用。第一、二段之间是表转折或相对应的关系, 因此第一、二段之间的连接词可用“however, on the contrary, in contrast, in comparison”等。从讨论人们喜欢的生活方式过渡到第三段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段落间的连接是表示个人观点的连接词, 可用“personally, as far as I’m concerned”等。
3. 清楚表达
清楚表达是书面表达的重点。清楚表达就是要求考生运用熟悉的、有把握的词汇和常用的、自己擅长的句式把相关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读者。
(1) 规定部分
规定部分的表达可引导学生先把每个要点清楚地表达成一个句子, 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添枝加叶, 对句子进行适当拓展。最后, 把这些句子用连接手段组成段落篇章。
a.要点成句
学生在表达给定要点时, 往往会受所给题示的限制, 思维陷入僵化, 出现语言烦琐、错误多、汉式英语等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准确灵活地转化给定信息, 做到准确、地道、灵活地表达信息。
例如, 这篇书面表达, 每段都要写“喜欢”, 如果学生不加思考, 则会出现每段都用“like”的情况。相反, 如果认真思考则可以有以下丰富的表达法:enjoy..., be willing to..., would rather..., be attracted by..., be fascinated by...等。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学会表达相同语义时用不同的语言, 使文章的语言更丰富生动, 可读性更高。
再如, 在表达“空气清新, 生活恬静”时, 学生会简单地表达成“The air is fresh and the life is quie and peaceful”。这样的句式表达单一缺乏灵活性。如果学生能把“生活恬静”灵活诠释为“悠闲的生活节奏”, 则可以表达出“People can enjoy gentle pace of living in the country”。这样的表达不仅句式富有变化而且也非常准确地表达了要表达的意思。又如, 在表达“交通便捷, 购物方便”时, 如果思维不灵活则会是“The transportation and shopping is convenient”这样干巴巴的句子。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语义转化, 这样学生就可以表达出“It’s easy for people to go around in the city”“People can go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without much difficulty”“People can buy anything they want”等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b.句子拓展
高考书面表达所给的题示往往很简洁, 如果直接翻译句子会很单薄, 表达的内容就不够充实饱满。因此, 教师应教会学生进行适当拓展。
例如, 例题中仅按题示表达出的内容会是:“Some people like to live in the country.The air is fresh and clean.Moreover, they can enjoy gentle pace of living there.Others, however, prefer to live in the city.They can go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without much difficulty.In addition, shopping is much more convenient”。这样的表达显然过于单薄。我们可以用添加定语或状语的方法进行拓展。例如, “The air is fresh and clean”可以拓展为:
●Obviously, the air there is much fresher than that in the city.
●The air there is fresher as there is less pollution.
●The air there is fresher so that they can relax themselves both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The air is fresh and clean, which is beneficial for good health.
c.组句成段
句子拓展后, 我们可以用重复、指代和连接词等衔接手段把句子有机地组织成一个段落, 力争做到文章语义连贯、条理清楚、结构紧凑。
(2) 开放部分
开放部分学生可以有较大的发挥余地,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学生增加了表达的难度。表达这部分时, 学生往往想到什么写什么, 缺乏写前构思和合理取舍。这样的表达经常苍白无力, 缺乏新颖性。开放部分的表达教师应指导学生树立以下几种意识。
a.头脑风暴意识
为了避免学生表达的随意性, 写前应鼓励学生围绕要表达的内容开展头脑风暴, 即想出尽可能多的内容和语言。例如, 在表达“我喜欢生活方式的理由”时, 学生应想出尽可能多的理由, 这样在表达时才能有挑选的余地, 表达出亮点。以“喜欢城市生活”为例可以想出:learn more social skills, broadenour views, make my life more colorful, receive medical care more easily, get better education等理由。
b.亮点意识
书面表达要得高分必须要有亮点意识, 让阅卷老师在阅卷时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文章的亮点来自恰当地道地选择词汇, 灵活多变地运用语法结构和与众不同地表达观点。头脑风暴为表达出亮点奠定了基础, 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精选, 挑选出自己能表达出彩的语言和内容进行表达。
c.紧扣主题意识
书面表达全篇主题只能有一个, 每个段落同样只有一个主题。在写作过程中应牢记各段必须围绕全文主题展开, 段落的每个句子也应围绕段落的中心展开。例题中最后一段的主题句可以是:“Per-sonally, I am fascinated by city life”或“As far as I’m concerned, I’m attracted by country life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s”。
4. 修改抄写
不少学生写完后直接就抄, 缺少修改环节。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写完后对文章进行修改润色的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些低级错误, 提高文章的水平。另外, 良好的卷面是取得理想分数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求学生抄写时做到字迹清楚、卷面零涂改, 不用改正液、透明胶带, 还要注意大小写和分段, 不超边框, 不随意换行。
四、结束语
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背诵的基础上坚持不懈地积累语言, 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专题的书面表达过程课和讲评课, 帮助他们在熟悉书面表达的一般过程中积累写作经验, 在分析问题和借鉴优秀习作中学会反思评价自己的习作。
参考文献
[1]Henry A R.Second language rhetoric in process:a comparison of Arabic, Chinese, and Span-ish[M].New York:Peter Lang, 1993.
3.有效教学的三大策略 篇三
一、效果标准
效果是指由某种因素造成的结果,它强调的是教学的最终成效。教学过程的设计是以教学目标的设定为依据的,课堂上的一切有效话语都指向教学效果。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就提出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认知策略、智力技能、动作技能、态度。[1]接受过教师专业化体系培养的师范生,对于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讲授技能都有过较多的涉猎。然而课堂的讲授话语绝不简单等同于播音员的关于事实陈述的朗读,也不等同于主持人在舞台上用深情的独白感染每一位观众,更不等同于相声演员插科打诨地抖出一个个预设的包袱。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就应该对整个教学过程负责任。教师在备课时应仔细思考课堂上的教学话语是否都有相应的“效果指向”,比如,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这句话讲述后,会引起学生怎样的思考?等等,而绝非是在课堂上只是凭借着头脑中的一个大概印象,“现编现用”,这样的课堂讲授,既没有话语逻辑,更谈不上话语的“效果”了。在当前大力推进“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错误地理解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把课堂交给学生”的理念设计初衷,在这些课堂上很少能听到教师较为完整、流畅的话语表达,教师的课堂话语中多半充斥着的是一些诸如“大家思考思考”,“有什么问题请大家提出”的过渡性提示话语,偶尔的一些流畅的讲述话语也都是事先准备的由华丽词藻堆砌的“贯口”,而平实、质朴的课堂讲授话语难以寻觅了。这样看似热闹的课堂充满了一种迷惑性。教师的诸多“非话语”的表演冲淡了课堂的话语传递气氛,这样的课堂教学话语何以有“效果”?
二、效率标准
教师每一节课的授课时间是固定的。如何在这有限的45分钟内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是每个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这里的效率源于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最优化”的命题,即在各种可能的方案中,用最少的时间精力取得最好的效果。这是有效话语探究的关键所在。在有限的时间里,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精炼的含义,是提高话语效率的重要途径。关注话语的“效率”是对“效果”更进一步的要求,即在有“效果”的前提下,如何合理分配讲授话语各部分的时间,以达言简意赅之境。一个认真钻研教材、学识渊博且擅于思考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总会感到有很多内容要讲。然而每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比重有所不同,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对备课中所准备的内容进行筛选,从而突出重点,在讲授过程中有的放矢,使得整节课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效率,实现“教学最优化”。切实提高教学“效率”,除了在备课过程中的精心准备,更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随机应变。有的教师在课前预设了一套“连环启发”,以为学生都会在自己预想的“轨道”中层层推进。可到了课堂上,学生不一定都是顺着教师的启发思考的,各式各样的“思维火花”在教学过程中生成,而一些固守“课前预设”且准备不充分的教师,往往会拘泥于某个“启发环节”,变着花样“引导”学生接近“预设答案”,而就在这样的“无力的牵引”过程中,宝贵的教学时间流逝了,学生不但没有获得相应的知识,反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迷失了方向,丧失了思维的兴趣与积极性。
三、效用标准
所谓“效用”,其强调的是教师有效话语对学生的影响。任何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话语都不是单纯的事实陈述,教师的讲述中一定包含了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语文学科而言,小到对课文的示范朗读,大到对文章内容结构、写作手法的分析,都蕴含着教师的个人价值判断,同时也彰显着一种正向的教育性导向。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是坚持“文道统一”。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文”指语文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属智育的范畴;“道”指语文教育中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教育,属德育的范畴。[2]这一原则和“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一般教学原则是相一致的。因此语文教学需要在谋求学生智育和德育的双重发展方面寻找突破口。如果说“效果”与“效率”是基础性要求,那么“效用”则属于发展性要求。中学作为学生接受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递固然是十分重要的,但作为集“人文性”、“工具性”于一体的语文学科,仅仅做好“双基”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努力寻找教学“效用”的突破口,在语文学科特有的“科学性”与“思想性”中找到新的平衡,将思想的指引蕴含于“大语文”[3]学科文化的熏陶之中,以达“春风化雨”之境,从而避免空洞的说教所造成的学生认知情感层面的抵触。这一层“有效”的话语讲授直接关系到学生正确“语文观”的形成。“语文观”这个概念来源于哲学中的“世界观”。世界观是指人对世界总体的看法,包括人对自身在世界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4]因此,“语文观”就是人们对语文总体的看法。这样的一种看法,既包括对于语文学科知识、情感层面的认知,更有对于语文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理解与建构。达到这一层面对于“有效”的要求,我们语文教学的宗旨就能够实现了。
此外,任何一种评价都包括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外部评价通常是由外在于教师的各种评价指标构成,如建立“教学有效话语评价表”分别从“效果”、“效率”、“效用”三方面对教师授课进行量化测评;组建“学科教学评议小组”深入课堂,对教师的“教学有效话语”的实施进行现场观摩并给予相应的质性评价等。内部评价又可称为自我评价,这是通过教师对自身教学过程监控与反思的一种评价方式。教师可以从备课开始,对照准备的授课讲稿,仔细揣摩讲稿文本的遣词用语是否符合“有效”的标准;在讲课过程中,应根据学情及时反馈,机动地调整讲授的话语表达策略:如碰到学生有不明白的地方,应及时变换讲授方式,旁敲侧击以求触类旁通,而不是纠缠于细枝末节,阻碍正常教学的进行;如发现学生对某个问题理解较快,则可以调整讲授计划,及时推进教学进程。总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将“教学有效话语”当做教学目的,更要将“教学有效话语”内化为一种具有高度引领价值的教学原则[5],只有这样,“教学有效话语”才能真正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那些“为有效而有效”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只会使“无效”充斥课堂。
参考文献:
[1]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5-56.
[2]曹周天.关于如何开展“文道统一”语文教学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1(7):54-56.
[3]笔者曾给“大语文”下过一个定义:“大语文”不同于“泛语文”,它是以语文特有的视角,通过对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综合训练,达到增长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修养的教育模式。
[4]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Ⅱ【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810.
[5]参见(苏)尤·克·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M】.张定璋,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原文的表述为:“可见,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并不是一种什么新的教学形式或教学方法,而是教师工作的一项特殊原则,是解决任何教学教育任务的一定的工作方法,它专门用于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在较少的时间内)以较少的精力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最大的效果。”笔者受上文论述启发,将此观点套用至“教学有效话语”中。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教学伦理学研究”(项目编号:12JJD880013),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化条件下北京市中小学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实验研究”(项目编号:ABA14010),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课题“‘学术型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未来趋势研究:基于‘质量提升范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视角”(项目编号:2015Y05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4.有效教学的三大策略 篇四
用英语“问路”和“指路”是大家在异国他乡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场景。不过,现在国内的外国友人越来越多,很多朋友们不出国门也经常在路上遇到外国美女和帅哥问路。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正确有效的用英语问路和给别人指路。
我们先通过三个对话来学习问路与指路的基本句型。最后大家可以通过一个小测验来检查掌握情况。
对话1:
Tim:Excuse me.劳驾(对不起,麻烦问一下)。
Mei: Yes?
什么?
Tim:How do I get to the Sanlitun, please?
我怎么去三里屯?
Mei:It’s not far.Go straight on then turn right at the end of the road.离这儿不远,一直往前走,走到头儿向右拐。
Tim:Thanks.谢谢。
Mei:You’re welcome.不客气。
对话2:
Paul:Excuse me,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Forbidden City, please?
劳驾,你能不能告诉我去故宫的路怎么走?
Wei:Sure.Go straight on down this road, take the second left and then the first right.It’s next to Tiananmen Square.当然可以。顺着这条路往前走,到第二个路口向左转,然后见第一个路口再向右转。就在天安门广场的旁边。
Paul:Thank you.谢谢。
Wei:Don’t mention it.不客气。
对话3:
Ling:Excuse me, is there a Chinese supermarket near here?
请问,这附近有没有中国超市?
Jill:Yes, there is a supermarket in Chinatown.有。中国城就有中国超市。
Ling:Where’s Chinatown?
那中国城在哪儿?
Jill:It’s to the north of Trafalgar Square.在特拉法加广场的北面。
Jack:Thank you very much.谢谢。
Jill:You’re welcome.不客气。
请注意:
如果你不知道某地在何处,就可以直接告诉对方:
I am sorry, I don’t know.对不起,我不知道。或者在路比较远的情况下,你可以建议问路者乘坐公共汽车、出租车或地铁:
You need to take a bus.你需要坐公共汽车。
You need to take the metro.你需要坐地铁。
You need to take a taxi.你需要坐出租车。
常用句型:
How do I get to…? 去某处该怎么走……?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你能不能告诉我去…… 的路该怎么走?
Where is…? ……在哪儿?
Is there a… near here? 附近有没有……?
Go straight on.一直往前。
Turn right.向右转。
Turn left.向左转。
Take the first right.第一个路口右转。
Take the second left.第二个路口左转。
It’s in the north of…? 在……的北边。
It’s to the west of…? 在……的西边。
It’s opposite…? 在……的对面。
It’s next to…? 在……的旁边。
小测验:
1.Excuse me, can you ______ me the way to the train station, please?
5.解析童装市场的三大目标营销策略 篇五
解析童装市场的三大目标营销策略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父母对于子女的生活投入也越来越大,儿童消费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化,购买主动化的趋势。童装的市场发展空间将逐年增加,所以说童装品牌市场是一个有发展的行业。
目前中国童装品牌的销售渠道还处于初级阶段,层次比较低,但中国童装品牌行业已开始踏入品牌竞争领域,竞争的激烈可想而知。童装品牌市场是一个相对特殊的产业,也是一个极具潜力的产业。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的童装品牌市场每年至少拥有380亿元的市场规模。
竞争就要想到策略,说到童装市场的目标策略,企业运用市场细分策略选择目标市场,首先要确定在一个已经细分的市场上,应选取多少个子市场作为目标市场进入,以及进入的程度如何,这就是目标市场的覆盖策略。企业在制定目标市场营销策略时,通常有如下选择:非差异市场营销策略、差异市场营销策略和集中市场营销策略。
1.差异性市场营销策略
差异性市场营销策略就是指企业根据各个细分市场的不同特点,实行多种品牌、多种款式、多种规模、多种价格、多种分销渠道、多种广告形式等多种营销组合,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差异性市场营销策略是经济发展和消费需求多样化的产物,也是企业市场竞争的结果,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大企业都采用这一策略。其好处是可以扩大产品总销售量,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多种营销组合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不足之处是生产成本和营销费用会增加。
2.集中市场营销策略
集中市场营销策略是选择某一细分市场为目标市场,集中力量施行专业化的生产和销售,以满足特定消费群体的需求。这一策略的好处是:可以使产品在局部市场占据优势地位,专业化生产和单一营销组合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不足之处是:由于目标市场较窄,一旦市场有变,企业难以适应,很可能会陷入困境。
3.非差异市场营销策略
企业把市场看成一个整体、一个大目标市场,不再细分市场,也不按照市场差异来设计产品。企业认为消费者有着相同的需求,只推出一种产品,制定单一的营销组合策略,去开拓整个市场。这种策略的好处是:产品可以大量生产,大量储运,统一销售,统一广告,从而降低成本。
例如,改革开放前,一汽只生产解放牌汽车,天津自行车厂只生产飞鸽牌自行车,以满足全国用户的需求。非差异市场营销策略的负面作用是:因忽视各细分市场的差异性而使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当同行业中若干家企业都采用这种策略时,市场竞争就会异常激烈,致使企业利润下降。
爱尚包专注时尚女包http://shop73008972.taobao.com
6.有效教学的三大策略 篇六
崔玉琪 郧西县香口乡六斗中心小学
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读书对于我们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尤其小朋友,从小养成爱阅读的习惯,对以后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面对不爱读书的孩子,怎样有效又轻松的让他爱上阅读呢?
一、给学生制造与书亲近的机会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不强迫孩子读书,也不能奢望他突然爱上书。引导阅读的第一步,就是给他接触书本的机会。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孩子每天都处于阅读的氛围中,开始阅读的几率自然很大。每天的课堂上,我都会给孩子们看各种书籍,虽然他们几乎不认识字,但是各种各样的图片足以激发他们对书籍的喜爱。
二、做好阅读陪伴
很多家长忙于自己的事情,常常买了书丢给孩子自己读。但没有家长的陪伴,幼儿很难不被其他刺激夺去注意力。
3岁前,幼儿阅读最重要的是家长的坚持。从开始的5分钟、10分钟,再到后来的半个小时。你可以把绘本故事读给他听,也可以拿一本书坐在孩子身旁。重要的是让他习惯读书,把读书融入生活。陪伴是个慢慢放手的过程,等他有了自主阅读能力,就可以慢慢放手了。
三、让孩子感受到书本与自己的联系
家长老师们要找到孩子的兴趣点,把阅读与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点结合起来,引导孩子认识到读书的.乐趣,阅读兴趣自然就培养起来了。
这两件事不要做
一、不停提问
读书本该是最放松的时刻,切莫用“急功近利”的问题(如: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小松树是怎样上树的?)破坏这种氛围,让阅读变成隐形任务。
二、把阅读变成道德教育
有的家长总是希望孩子知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种说教也破坏了阅读本身的意义。
很多好的绘本,作者本身是没有那些说教意图的。只需要让孩子用心感受就行,不要画蛇添足。
7.有效教学的三大策略 篇七
一、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1. 转变师生关系,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提到:“未来学校教育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自己的主体。”这即指要使学习者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所以在教学关系中,教师应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自主接受”的学习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2. 加强阅读过程中对于语言的学习,在听说读写方面促进创新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听说读写的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听说训练,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观念,在阅读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增强阅读教学的语言趣味性,重视对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就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不断发展,也能够促进小学阅读教学水平的提高。
3. 注重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培养。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具备创造力来满足学生对于探究能力和创造力的需求。
二、小学语文探究性作文教学实施策略
1. 多元设计,突出个性。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习是建构过程,学生利用外界环境和条件获取信息,再主动建构。这也要求教师设计的作业应让学生积极主动、自觉的完成。但是,许多教师采用一刀切的设计方式,单一地布置抄写词语、词语解释、按课文内容答题等作业方式。传统作业设计方式使学生出于被动地位,学生容易滋生枯燥乏味情绪,学生也不愿积极主动完成作业,作业的质量和效率也无法得到保证。因此,我在作业设计上做出适当调整。
我在抄生词、解释、背诵等基础性知识作业设计上,在完成一篇文章学习后,要求学生掌握文章出现的所有生词、解释,但是并非强行要求学生通过抄写方式掌握。文章背诵方面,也要求学生自己完成背诵,我只随机抽查部分学生背诵情况。在课后作业设计中,重视作业的趣味、知识性和有效性的结合,再根据课改要求将作业的设计作为实现课堂教学设计的延续。作业设计还结合多方位、多感官和多角度元素,巩固学生的对课堂知识的掌握以及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另外,我还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生的基本学情,设计更具针对性的作业方式和作业内容。
2. 重视生活,积累素材。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传统写作训练采用以写代练。而写作是学生对观察和发现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学生创意表达自我发现的方式。写作对学生的素材积累有较高的要求,因而传统写作训练方式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目前,许多学生对语文写作存在恐惧和害怕感,问题的本质在于学生积累的素材量不多,学生的观察和体验不足,导致学生写作过程中难以把握要点,写出的文章苍白无力、枯燥乏味、表现力不足。因此,我将写作训练与实习生活结合,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和实际生活,帮助学生积累素材。一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累生活阅历。如让组织学生参加博物馆、农庄等,并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二是带领学生开展观察活动。如带领学生观察校园、田野环境,或要求学生观察居自己的居住环境,再让学生根据观察情况写文章。这样能让学生整理和加工观察获得,使用记叙或描写等方式写作。三是根据具有争议性的行为展开辩论,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教师最后只是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如学生是否应该花大量时间玩游戏。四是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要求学生定期收集若干具体事例,针对每个事例阐明个人的观点。最后在班上进行交流,教师和学生一起点评和讨论学生的观点,并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写成读后感。
三、结语
有相关研究者认为,在阅读探究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阅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锻炼学生感悟、思考、交流与创新的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因此,教师要建立阅读中的“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实现创造性思维。还有研究学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头脑风暴”法,就能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文素养。总体来说,本文对小学语文有效探究教学的实施策略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敏芝.通盘谋划聚焦整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选择之有效策略探微[J].浙江教育科学,2013(1):32-34.
[2]王立萍.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2):70-71.
8.有效教学的三大策略 篇八
【关键词】第一语言 第二语言 习得 差异 策略
语言是人们用来交际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观念的不断转变,使得学习第二语言变得较为普遍。从当前来看,我国比较重视外语教学,尤其英语的学习。在英语教学中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作为其教学目标。
一、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三大差异
1.学习动机差异。第一语言的学习动机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是生存的本能,它是与人类自身最基本的需要密切相关的。而第二语言的学习动机在开始时与兴趣联系在一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渴望获得认同和赞扬。对于教师来说,在教授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应注意强化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教师应深入探究如何培养学生对第二语言学习的积极情绪,进而使学生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能够保持学习兴趣,利于第二语言的习得。
2.刺激量差异。所谓刺激量是指刺激强度与所持续时间的乘积。早在一百多年前,德国著名心理学家
艾宾浩斯做过关于记忆的实验,此次实验主要是探讨学习次数与记忆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到著名的记忆曲线,称之为“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从艾宾浩斯的理论成果中可得到:从“记”到“忆”是有个过程的,包括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若将学习次数作为“刺激”,那“刺激”的频率可作为语言习得的重要指标之一。这样来看,在学习第一语言时,刺激量较大且密。这主要是因为在孩子刚出生时,父母会不停的反复的和孩子说话,这时孩子主要以听和看为主,当这些刺激不断刺激儿童的听觉,并且不断反复,就这样当他的生理发育到可以牙牙学语时,孩子就自然而然的习得了第一语言。而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教师给予的刺激量和反复的次数显然是难以与学习第一语言时的刺激量相比较的。
3.认知和发展水平差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大约经过前运算阶段(1-2岁),具体运算阶段(2-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由此看出,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即1岁-11岁。据已有学者的研究,此阶段学生的智力发育水平可达到成年人的70%左右,利于语言习得。但另一方面,该阶段孩子的认知水平是具体而又直观的,可以说在这个时期孩子的语言学习与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孩子主要通过听和看去学习语言。在这个时期如果孩子每天大量听说第二语言,并反复练习,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十一岁以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进入了“形式运算阶段”,这个时期学生的已经有能力进行想象和逻辑思维,不仅看见事物的表象,而且能够逻辑地整理和理解现实与可能的关系。这时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已经不能靠简单记忆词汇和句型来实现,而是要注意听说读写综合技能的全面发展。
二、第二语言的教学途径
1.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想要改变学生学习语言的状况就要从学生的自身出发。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内在动力。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动力,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多数学生好动、爱玩,若只要求英语单词数量,而不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久之,学生易对英语学习产生厌烦心理,影响学习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营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乐于学习,由过去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在传授英语新知识时,可充分利用现有多媒体技术,利用录像、视频、图片等,还可播放学生感兴趣的音乐歌曲,如:月份、季节、节日等歌曲,在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刺激时,激发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因势利导,有的放矢,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在这种寓教于乐的学习环境中,可让学生体会到英语之美,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
2.重视英语思维。“教好外语的首要条件大约是给学生尽可能多的事去做,而且是用英文做。学生必须沉浸在里面,而不只是不时地喷淋一点水,他必须全身心投入水中,感到自然,作为一个游泳能手而左右逢源。”—Jespersen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坚持能说的一定大胆的说,不要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如:教师在每一节课堂的开始,由学生自己结合课程内容,演说班级所发生的事情,让学生走上讲台,为学生特长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进而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教师可创新导入新课的方式,激发学习欲望。在新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全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分小组,在小组内以听说为主,实现对话交流。若为英语对话的学习,可分角色朗读课文内容,进而增强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满足学生实现自我、渴望成功的心理需要。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全班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水平得到提高,最终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根据教学实践得到,以上提出的英语教学途径具有可行性,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水平,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当然,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还应深入学习、研究第二语言的教学策略,最终提高第二语言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韩宏丽,王祁.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语法习得模式的相似性及启示——以英语为例[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8(2):150-152.
[2]段恒美.临界期如何决定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差异[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0(2):83-88.
9.有效教学的三大策略 篇九
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许多考生容易在复习公共英语时陷入误区,从而造成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的情况。考试在即,如何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避开误区,掌握有效的策略,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良好的效果显得至关重要。下文将为考生指出普遍存在的三个备考误区,并针对每个误区提供相应的复习策略。
误区之一,对待课本内容没有鉴别,主次不分
有不少考生在考前的一、两个月内希望把书从头至尾一字不落地看上一遍。但是,由于课本内容过于庞杂,再加之考生复习任务繁重,所以很难如愿,考生感到“剪不断,理还乱”。即使勉强浏览全书,也不过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不会留下深刻印象,所起到的仅仅是一种心理安慰作用。
课本策略:把教材从厚读到薄
把书读薄的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就是捕捉书中与考试有关的重点。总体而言,课本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课后注释、课后练习和语法专题。课后注释包括“Word Study”和“Explanatory Notes”。前者针对本课重点词汇的用法加以解释,后者涉及本课的一些难点,两者体现了课文的许多精华。课后练习有许多在题型和方向上和考试并无直接关联,应有所选择。每课练习中的“汉译英”部分对考试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事实上,曾多次从该部分出过题。此外,语法专题不容忽视,包括讲解和练习两个部分,因为语法和词汇一样都是重要的考核项目。必须要看的范围是:上册第6单元至第20单元(其中第13单元除外),下册分别是第1、3、5、7、9单元的语法专题。
误区之二,背词汇以课本以限
考生往往误以为课本上出现的词汇都是必须掌握的词汇,而且掌握这些词汇就足够了,其实不然。考试的词汇范围并不局限于课本,而是以考试大纲为准。一方面,课本中有许多词超纲,不要求掌握,故此并不在考查之列;而另一方面,大纲要求掌握的许多词汇课本里没有包括。由此可见,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词汇既会浪费不少精力,又达不到考试对词汇量的实际要求。
词汇策略:掌握词汇应以大纲规定为依据
这样的词汇手册很容易买到,如果手头还没有,应尽快准备一本。这并不意味着按字母顺序逐页地背诵,而是以此可以明确范围。比如,在做练习遇到生词时可以查阅,如果该词在手册中出现,则要背下,否则,无须掌握。也可以根据个人实际,把每页中自己不熟悉的词做好标记,然后进行重点突破,反复记忆,这样就可以缩小范围,减少工作量。此外,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考试词汇量的特点呈金字塔状。位于塔尖的词汇是少数难词,不易拼写而且释义难记。而这些词出现频率低,考查次数少。位于塔基部分的词汇虽然简单,但却是考查的主体。如英语(二)的词汇量约为3800,其中又包含英语(一)的3000.首先,着眼点应放在塔基部分的词汇上,从拼写、释义、用法等角度全面掌握。以此为基础,再扩展到难词。
误区之三,只重课本学习,忽视实践环节
不能始于课本,最终又止于课本。在复习阶段,学习重心应该有所转移,从单纯的课本学习过渡到以实践演练为主。考试本身就是实践的过程,尤其是试卷的“Reading Comprehension”,“Cloze Test”,“Word Form”和“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等部分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考生在考前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考生普遍感到困惑的是,尽管课本能够看懂,可是做题总是出错。还有很多人感觉时间仓促,答不完试卷。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实践。因此,仅仅满足于课本的复习是不够的,这样至多只完成了复习的一半任务。
实践策略:主要精力应投入对往年试题的研究
纵观多年以来的试题可以看到,公共英语考试一脉相承,有一个显著特点:考查的重点集中,考点的重复率较高。考试的主要范围都已体现于历届的考题之中,因此,回顾是最好的展望。这里建议考生朋友对待每套试题可以分步骤进行。比如,第一步作为模拟演练,在考试规定的时间内做完整套试卷。这是为了适应考试而把自己置于真实的考试情境。下一步则是自我评估。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检验答题结果,明确得失,更要分析错误,排除疑难。
10.三大雅思写作备考策略 篇十
雅思写作备考是所有雅思考试项目中耗时最多也是最不容易在短期内出效果的,所以大家在备考自己雅思写作考试的时候,一定要掌握一些原则,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成绩。
雅思写作备考策略一:积累写作词汇的语料库
备考阶段,要有意识地积累特殊的写作词汇。
雅思考试理论上要准备8000词汇,但是写作的核心词汇只有几百个,却可以应付200多个雅思作文题目,所以我们要扎实地积累自己对于每一个给定话题的语料库。比如我们写肥胖问题,需要分析肥胖的原因和危害以及如何减肥,这时候你不但要有观点,还有懂得遗传基因、营养过剩、饮食习惯不良、缺乏锻炼,有氧运动等相关词汇的英文表达方式。雅思经常考的一些文化类、环保性、犯罪类的题材。我们就应当有针对性的准备文化、环保、犯罪类的词汇,以建立自己的写作词汇语料库。
雅思写作备考策略二:积累分支观点支持句
面对茫茫题海,许多人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全部话题都去准备,不切实际,时间和精力不够,不全面准备,心中又没底。这个棘手的问题如何解决?
我的建议是:第一,多积累主题观点句以及分支观点的支持句,多多积累和丰富自己对于给定话题的观点,使观点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精。第二,善于从不同的话题中找到有共性的通用论据。比如该不该拿小动物做实验,该不该建动物园,该不该吃它们的肉用他们的皮做衣服,这些问题的论据是可以通用的——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应该保护濒临灭绝的小动物;动物的生存权利不应该被剥夺。比如犯罪类话题——校园暴力、女性犯罪、青少年犯罪、吸毒、赌博,它们的根源,危害和解决途径都是大同小异的。
雅思写作备考策略三:打造个性化范文
雅思写作,所以重要的不是你的思想而是你的表达方式。比如 “出国留学的优势和困难?” 这样的话题大部分考生的答案都是相似的,无非是有学习语言的环境、了解西方文化、开阔视野、丰富人生经历,增加国际化经验等等,困难无非就是孤独、文化休克、学费压力、前途的未知等等,既然观点很难标新立异,就要让自己文章的表达法妙笔生花,句式灵活多样。解决的途径就是多读一些优秀的范文,多积累一些闪光词汇和漂亮的句式。网络上的以及出
版物中的范文已经大量流传,只可参考观点不可背诵。但是范文中精彩的模板、多变的句式、词汇的亮点都是值得借鉴的。考生尤其要打造自己的个性化范文。
11.紧扣三大维度,有效提炼阅读方法 篇十一
[关键词]阅读教学 三大维度 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32
不管是从语文本体属性出发,还是从学生自身的需求出发,阅读教学都不仅要将获取信息、提升知识水平作为重要内容,更要将结合具体课文内容提炼阅读方法作为重点。阅读教学以教材为载体,教材只是向学生传递内容信息和写作策略等显性内容,而对于蕴藏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的方法并不能直接呈现。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炼。
一、以课程标准为主标杆,让方法提炼依托纲领
语文新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最高行动纲领,它不仅揭示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和教学的基本理念,提出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更提出各个不同板块的教学建议。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任何一种教学策略都应以课标为理论基础,对不同学段提出具体的要求。
例如,郑振铎的名篇《燕子》是苏教版教材第二学段的一篇课文。教师首先要明确第二学段学生在阅读中应达到怎样的目标层次。对第二学段,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字词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够借助工具书和自身的经验积累,理解词语的意思。不难看出,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重心是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揣摩关键词语的表达效果。
有了这样的认识,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们就应以学生自行感知文本内容为基础,引导他们关注核心词语在特殊语境中的作用。如,第二自然段中“烂漫无比”一词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意思,这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教学时,教师先引领学生回溯上文,在“微风吹拂”“花草聚拢”“赶集似的”等语言情境中促发学生对“烂漫无比”内涵的认知。然后,教师再引领学生跳出文本,进行阅读方法的提炼,让学生在感性层面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核心词语意蕴”的学习方法。
二、以学生需求为出发源,让方法提炼适合学生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对象,更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一个眼中没有学生的教师,无论其文本解读有多深刻,教学策略有多丰富,都将无济于事。而阅读方法的提炼也应该充分考量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就如同登山,要想将学生引向险峰,就需要知道学生目前处于山的什么位置,更需要准确了解学生的体力储备,这样才能在把握学生状况的基础上,更好地引领学生攀登。
例如,在教学说明文《埃及的金字塔》一文时,教师没有直接进行新授,而是引领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激励学生积极交流。在互动交流中,教师意识到学生对说明文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将重点定位在说明方法的提炼运用上。于是,对学生说:“阅读一篇课文,我们不仅要读懂课文写了什么,还要知道课文是怎么写的。对于好的写作方法,我们应该自己尝试实践练写,这也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凭借自身对文本的认识,一厢情愿地对学生进行直接灌输,而是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言语的表达训练,掌握阅读的方法,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整体提升。
三、为文本特质为突破口,让方法提炼有据可依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这些文本无论是在主题价值,还是在材料选择,无论是在遣词造句,还是在谋篇布局等环节都具有较为鲜明的特点。这些个性鲜明的文本都没有将阅读的方法直接彰显出来。隐性存在的阅读方法需要教师对文本的细心解读并总结提炼出来,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例如,《我给江主席献花》这篇课文就根据“献花前”“献花时”“献花后”三个环节将迎接江主席的过程描写得具体详细。在教学时,如何让学生意识到课文的重点所在呢?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看详略,辨析文章的重点所在;其次引导学生从内容入手,感受中间部分是重点所在;最后从目的入手,让学生从描写对文章中心的揭示作用,揣摩重点段落的作用。
就这样,学生跟随着教师深入文本,从三个不同的层面与视角,感知文本内容,把握文本的特质,将阅读方法的提炼自然而巧妙地融入其中,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方法的总结与提炼是阅读教学亘古不变的主题,更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需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课程标准为纲领,以学生的认知需求为出发点,围绕文本的特质,引领学生进行方法的提炼,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益。
12.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关键策略 篇十二
1 经济转型, 产业结构调整
当前, 世界经济的两个主要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 经济全球化是对全球资源和市场追逐的结果, 经济信息化则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使然, 在这场竞争中世界经济将转向以商务电子化为代表的新经济。新经济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 将发展成为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七大高科技产业为支撑的龙头经济。有的学者甚至把这种新经济称为第三次产业革命。
面对新经济时代的到来, 经济转型是自然而又必然的事。经济转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变化。具体地讲, 经济转型是经济体制的更新, 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是经济结构的提升, 是支柱产业的替换, 是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经济转型指的是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包括发展模式、发展要素、发展路径等等转变。从国际经验看,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型工业化国家, 无一不是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我国从九五计划开始即提出了经济转型问题, 时至今日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是离开我们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
经济转型是各种经济体的普遍现象, 任何一个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会面临经济转型的问题。即使是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经济非常发达的西方国家, 其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也并非尽善尽美, 也存在着现存经济制度向更合理、更完善经济制度转型的过程, 也存在着从某种经济结构向另一种经济结构过渡的过程。因为任何国家和任何经济体都必须不断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中国当前经济转型的实质就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提高经济发展中的高科技含量。
中国经济的转型, 其转型重点是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使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转型主要任务是开发和应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 在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出口和控制污染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转型方向是发展高科技, 用科技化带动产业化。经济转型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是内在需求, 是必要条件,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转型的目标。
需求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长久之策, 要推进和实现我国经济的整体转型, 理所当然应首先调整需求结构, 有需求才有投资和生产的动力。有需求市场才能繁荣, 经济才能增长。所以, 把扩大国内居民消费需求作为当下保增长的现实选择, 又作为推进我国经济整体转型的持久动力和增进社会福祉的根本途径。我国需求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从长期看, 这不利于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发展。因此, 调整需求结构就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首要任务, 必须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内需不足, 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应把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 通过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等措施, 不断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 提高消费对国民经济总值的贡献率。
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不协调, 农业基础薄弱, 工业大而不强, 服务业发展滞后。因此,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就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工作重点。一是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支撑,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着眼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下大气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重点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包括新能源开发——改造汽车行业等;新材料开发——各种制造业、房地产等;深入科技突破——水产、畜牧、医药等;环保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等。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三是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等。说到底, 调整结构就是为了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或者说为了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把调整结构作为发展经济的关键策略是无可厚非的。
2 加快城乡一体化推进城市化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 是工业革命的伴生现象, 城市化程度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 特别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对城市化的定义是, “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一般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生活方式转变、生产方式转变、组织方式转变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要注意城市化不单纯是农民进城, 它意味着国民经济增长模式、国民生活形态和国民意识的重大转变。缺乏城市化, 工业化就难以加快步伐, 信息革命也难以深入发展。城市化进程虽然很需要政府的规划、指导和推动, 但它更多的是通过人们趋利、求新的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 由“看不见的手”自然推动的一个过程。
我国的城市化比例比较低。1949年城镇比例为20%, 农村比例为80%;经过60年, 城乡比例上升到45%左右, 但是还远远不够。国家计划每年将1%农村发展为城镇。在30年后能达到75%以上。“十二五”时期, 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超过50%, 迎来城市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人口快速向城市聚集, 城镇的建设需要大量的道路修建、医院建设、水电建设等, 带来了对资源环境、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巨大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这是对冲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外部需求萎缩的强有力的内生性力量, 也是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持续动力。由于城市化的加快, 数以亿计的农民向城市转移, 他们要吃、要穿、要住、要行、要文化生活、要社会保障。可以预见, 投资和消费需求必将巨增, 最近的未来我国保持8%以上的GDP增速是毫无问题的。所以, 城乡一体化或者说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策略。
3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第三产业的低投入、高产出、见效快特点, 使其成为我们重点发展它的理由。发展第三产业是促进市场发育, 优化社会资源 (自然资源、资金、劳力) 配置, 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效率的重要途径。
3.1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 保证社会安定
我国的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 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与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使第一、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力相对过剩, 需要另谋出路;其二, 是每年自然成长起来的劳动力, 也需要安排就业。而第三产业在劳动力就业方面却独具优势, 第三产业具有行业多、范围广、就业容量大的特点。其中包括交通、仓储、运输、信息、计算机服务和软件、批发与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科研技术、水利、环境、文体、金融、卫生、福利与保障等等。行业之多, 范围之广、发展空间之大是不可估量的。它可以用较少的资金安排较多的劳动力就业, 它能够大规模增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简而言之, 第三产业不但能消化、容纳我国城市化带来的和新增的劳动力, 而数以千万计的就业者的生存和发展的各项需要, 必然带动我国经济的爆发式增长。
3.2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改善生活质量
到本世纪末, 我国人民的生活将达到小康水平。小康水平一方面表现在居民收达到一定标准, 另一方面还表现在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那时, 城镇居民的家务劳动逐步趋于社会化, 农村消费需求逐步趋于城市化, 人们在吃的方面向方便化、营养化转变, 用的方面向电器化、高档化转变, 人们的需求从单纯物质方面向物质与精神并重转化。这些发展趋势要求不断开发新的消费领域, 尤其是增加高层次的劳务消费, 如文化教育、消遣娱乐、游览观光、医疗保健等。只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才能适应人们以上的需求。第三产业发展了, 可以大大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据GDP70%以上。而我国只有40%, 因此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完全可以希冀, 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必将成为中国不远的未来, 国民经济的最具活力的因素。
摘要:中国经济正处在重要转型期。论述转型期的结构调整、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城市化进程以及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对我国经济总量的贡献将具有重要作用, 是我国今后经济的关键策略。
关键词: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城市化,第三产业
参考文献
[1]林峰.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冯兰刚, 都沁军, 杨捷.河北省城市化水平分析与预测[J].石家庄经济学院.
13.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十三
目前的美术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下列问题:
1、教学设计老做“表面文章”,不断地花样翻新,实则无效,学生不是“学有所得”。
2、一些课片面强调“学生活动”,导致教学的“失控”。
3、某些课缺乏文化底蕴,导致教学的“浅薄”。
4、为了体现所谓的“课改精神”,加入过多的其他知识,从而失去了学科特点。
5、课程设计不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不能准确的认识、判断学生,无法进行师生互动。
6、学生不准备美术工具、材料。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在一定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空间。检验教师教学的重要标准,就是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收获?教学有没有效益,不一定是指教师是否认真负责,而是要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者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没有收获,即使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德国一位学者也就课堂有效教学做过一个精彩的比喻:如果让你直接咽下15克盐,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如果把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中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有效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课堂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谈一谈。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课堂
1、理想的课堂是生活化的课堂 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
教育就是沟通科学理性与生活实践的桥梁。
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连接起来,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课堂。
一是有助于学生从专业化美术学习向生活化美术学习转变,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是有助于学生从生活化中体会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拓展学生的思维。、理想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互动
只有焕发出师生共同的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只有让学生在理想的活动境界中去主动自觉地体验与感悟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3、理想的课堂是人性化的课堂 教学是一种艺术,而不是技术。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应是人性化的教学,是充满着对学生的关注、对生命的关怀和人文主义精神的场所。
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思考、深入钻研教材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实施方案,为成功教学绘制蓝图的过程。
1、解读教材、分析教材
2、了解学生、关注学生
3、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
4、教学评价的多样性
教学评价应以目标为依据来设计。要注意教学评价的完整性。教学评价设计: 学生的投入程度与参与情况如何;学生的活动量和思维量是否足够;学生是否都在其不同层面上获得了满足感和成功感;师生互动状况如何;学生知识的掌握及其拓展状况怎样等等。
5、把握课堂教学结构
(1)将“自学、操作”引进课堂,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部分。(2)设计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课堂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结构适应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活动规律。
(3)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应注意其针对性和适应性。(4)建立反馈机制。
(5)注重课堂教学结构整体效应的有效发挥。
三、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首先要有效“讲授”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会作为“有效教学”的一条有意义的教学方式而显得卓尔不凡。它以它的“优势”使之在长久的教学实践中延续下来,并形成了自己的传统。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似乎不那么强调教师的“讲授”。其实,好老师总是那些善于“讲授”的老师,是那些“能说会道”的老师。好的“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这意味着学生喜欢这个老师,至少喜欢这个老师的讲课方式、风格或某种讲课的细节。好的“讲授”总是保持一定的节奏。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它的效果将不限于能够带来艺术性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且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
(二)有效“提问”并“倾听”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问题”的有效性不仅仅在于词句,其有效性还在于音调的变化、重读、词的选择及问题的语境。“提问”有很多方式,每种方式都能决定它是否会被学生理解为一个问题,以及会被理解成一个怎样的问题。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使教师将观注的焦点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
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
出足够的“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三)有效“激励”
“有效教师”的所有行为中,最重要的是教师是否具有“激励性”,比如热情、期望和可信任感。
(1)热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热情”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学生热心;二是对自己所教的专业有“求知兴趣”和“求知信仰”。
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热心,主要是通过与学生建立积极的、支持性的关系。这种安全的、轻松的、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我听了一节《巧用纸餐具》的课,课堂上有个学生把纸杯全部撕碎,其他的同学告诉老师他在乱撕纸杯,但老师没有批评这个同学,而是微笑着说:“任他撕吧,等会儿说不定用他撕碎的纸片给我们变个新模样。”不一会儿,他把撕碎的纸片贴在纸盘上,通过剪、折、贴等过程,变成了一个“三星堆”式的面具。他说他妈妈带他到三星堆博物馆参观时,那里的面具就是这个样子。多么奇特的想法,教师在班上表扬了他。学生在这样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敢于发言,也敢于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讨论,使他们的想像力更加丰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热情的教师不仅对学生热心,而且对自己的专业执着、投入,并以自己的执着和投入来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
(2)期望
“有效教师”总是能够积极期待每个学习者,即对自己和学生怀有很高的成功期望。他们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所教的内容,而他们也有能力帮助所有的学生学会。
学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学生如果从教师那儿感受到的是“你很苯,不是学习的料”,就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相反,学生若从教师那儿感受到的是“你有能力学好,你是聪明的,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就能加倍努力,即使失败,也认为是暂时的。学生会将教师对他的期望值内化为自己的期望,进而影响到他的自我评价和努力程度。学生对教师的这
种期望非常敏感,如果教师对某一学生抱有较低期望,不仅这位学生会感觉到,其他学生也能感觉到,从而相应地调整他们对该生的想法和期望。
(3)可信任感
“有效教师”总是那些让学生感到是“值得信赖”的教师。“可信任感”有助于创造一种轻松的、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相信教师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教师通过坦率、诚实的师生交往建立可信任感,而不是通过教师的地位或学历证明,这些只有在学生认识到时才有用。
教师要取得学生的“可信任感”在低年级也许相对容易,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学生心理的成长,教师获得学生的可信任感会变得不那么容易。在低年级,教师作为成人权威,对学生而言,自然会有某种程度的可信。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可信任感”主要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教师的学识;二是教师的人格。
学生总是期望教师学识渊博,教师若满足学生的期待,则学生可能因感叹而模仿教师、追随教师。“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一个教师若能够让学生追随自己,也算不易。
除了学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诚如德国学者林德所言:真正能教导学生的就是教师的人格,而不是所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于有效教学而言自然是重要的,但似乎还有比“方法”更重要的,这就是教师的人格。
教师的期望、教师的热情,教师是否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几乎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有效程度。
(四)有效合作
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要想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实现有效教学,首先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了使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就需要对课堂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改造。改造的最好方式就是实现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中,空间的构成方式需要改变。即改变以往的“秧田型”桌椅摆放形式,成为“T”字型或马蹄形,甚至其他形式。这种空间构成,与“秧田型”相比,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学生被安排成“面对面”形式就坐,提供了相互交流的空间形式;三是学生活动的空间更大了,有利于展开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
要很好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很多。在小组中,应有一名组长,组长应有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能合理地给每一位组员分配任务,不歧视任何一位同学,能处理意外情况。组长可以互换,以达到最佳的合作学习目标,让学生都得到锻炼。第二,组内有明确的分工,每个学生担任一定的职责。学生应按照分工和职责积极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使合作有序、高效。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提高。组内的分工可在一个阶段后互换。第三,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小组的存在应保持相对稳定,不宜因课程性质、学习内容的改变随意变化或随时中断。
(五)有效探究
新课标下学生活动丰富化的表现之一便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探究活动。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到底怎样进行有效探究呢? 首先,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努力将原先用于讲授的内容转化成适于学生探究的一个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转化为思维定势,不要低估学生的理解和探究能力,也不要认为“只要教师讲了学生就一定懂了”而要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处处以“怀疑”的眼光看待“已知”的教学内容,设身处地设计问题、引发问题。
其次,要为学生独立探究和相互合作提供思维操作的中介性工具。思维操作工具既包括有价值的问题,也包括教师的语言工具和学生可以动手操作的实体工具。在课堂教学的情况下,尤其是大班额的情况下,教师的语言要结构化,实体的操作工具要精心设计,使之结合起来共同为学生探究与合作及教学过程的进一步展开服务。
如《巧用身边的材料》一课,开始就将各种废弃材料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发现问题: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质地、颜色和肌理,如何利用不同的质地、颜色和肌理表现不同的作品?通过对提供的作品、资料的欣赏、分析,拓展学生思路,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通过讨论、研究、实验,引导学生将这些材料进行移植、分解、综合、嫁接,从中找到最合适的材料,作出有意识的预见、迁移,以确定画面的构成和形式的选择。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接触,学会用全新的眼光审视周围世界,用触摸的灵感进行再创造,完成抽象的、有个性的、有独创性的作业。学生在找材料、研究材料、重新组合材料和剪、拼、粘贴等各个环节的学习过程中,信息处理能力和时间视觉艺术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展示作业,交流创作体会,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经验教训。
【有效教学的三大策略】推荐阅读:
有效教学的三大策略是什么?11-30
课堂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08-03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06-30
对高职物理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08-29
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欣赏的策略研究08-22
指导幼儿绘本教学的有效策略11-08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的策略12-15
浅谈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01-04
探析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09-07
浅谈小班化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