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教育思想免费(共11篇)
1.洛克教育思想免费 篇一
第1单元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近代外国教育思想)夸美纽斯(John Amos Comenius, 1592-1670)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他继承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总结了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在教育的许多问题上都进行了研究,为近代教育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的教育代表作《大教学论》的完成,标志着教育学科成为独立的学科。他被后人称为最注重教育实践的人和教育科学的奠基人。
一、夸美纽斯的生平及思想基础 夸美纽斯生活的时代是捷克民族遭受政治和宗教压迫的时代。11世纪,捷克成为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它给捷克民族带来了苦难的生活。宗教改革时期,作为新教的“捷克兄弟会”由于反对天主教和德国的统治,又长期受到迫害。生长在“捷克兄弟会”成员家庭的夸美纽斯,从小就感受到生活的不平等和宗教精神对他的熏陶。在兄弟会的帮助下,夸美纽斯接受了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1614年,他担任一所中学的校长,开始研究教育改革的问题。1618-1648年,欧洲爆发了30年战争,捷克丧失了独立地位。1628年,夸美纽斯随“捷克兄弟会”成员被迫迁往波兰,从此终身流亡国外。在波兰时,夸美纽斯开始教育理论的创作,他先后撰写了《语言和科学人门》(1631年)、《母育学校》(1632年)、《大教学论》(1632年)、《泛智的先声》(1637-1639)等重要著作。其中《大教学论》是西方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该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探索并找到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可以使教师教得少,而学生学得多的方法”[1]。书中还广泛论述了教育和教学的许多问题。以后,夸美纽斯主要从事泛智教育的研究。他先后去过英国、瑞典、匈牙利、荷兰等国,宣传泛智教育思想,创办泛智学校,帮助这些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强调,人类的本性是善良的,只要发展人的智力,给人以广泛的知识,就可以使个人和社会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应使每个人都能尽自己的能力学习和积累所有的知识,国家应为每个人设立适合他们发展需要的学校。从1657年起,夸美纽斯陆续出版了自己的《教育论著全集》。1670年,他在荷兰去世。夸美纽斯的一生,处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激烈斗争的时代,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他的思想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在政治观上,夸美纽斯痛恨天主教和封建制度的专制统治,忧虑国家的灾难和人民的疾苦,但他又幻想通过普及知识来进行社会的变革,改变人民的处境。在自然观上,他虽然信奉上帝创世说,但受时代的影响,他又重视大自然的存在及其威力,也重视人的积极创造力。在社会观上,夸美纽斯虽然认为现世生活是为来世生活做准备的,事物的和谐秩序是由上帝安排好的,但他肯定现世的生活,强调要延长人的生命,尊重事物发展的秩序。在认识论上,夸美纽斯虽然没有摆脱宗教神学的影响,但他坚信人有通过外物获得感性认识的能力。他强调,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自然和物质是研究的对象。在研究方法论上,夸美纽斯吸收了近代自然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成果,并用此来认识和解释人和教育的系统,但他在研究中又往往把人和教育看成一部机器,带有机械唯物论的特征。总之,夸美纽斯的思想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思考,充满了新与旧的矛盾,这些都对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受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夸美纽斯十分重视教育对于社会改良的作用,认为,“教会与国家的改良在于青年得到合适的教导”[2]。他希望通过教育改变社会道德普遍堕落的现象,从而减少黑暗与倾轧,得到光明与和平。他一生致力于泛智教育,就是要创办学校,普及知识,扫除愚昧和无知,使国家和民族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夸美纽斯也十分重视人的地位和发展。他在《大教学论》的第一章中就指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认为人具有生长和发展的机能,人的发展是一种内在的、潜在的发展。因而,教育上不必拿什么东西给一个人,只需把他原有的、潜在的东西显露出来,并注意每个个别的因素就够了。夸美纽斯关于人的发展和教育的观点是一种内发论的教育思想。它强调人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内部,反对外部的、强制的教育,这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人文主义者所强调的思想是一致的。既然人的发展是一种内在的发展,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人的内在本性,那么这种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呢?夸美纽斯肯定教育的作用,他认为,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那便由教育去
形成。在他看来,由于上帝在人心中播下了三颗种子:知识、德行、虔信,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发展它们。这种教育应当是一种合适的教育,这种合适的教育就是使不同的人受到不同的教育,最后达到相同的结果,使聪明的人更聪明,使愚蠢的人去掉愚蠢。因此,他要求教师对儿童的发展要抱有信心,不要轻易把儿童视为难于教育而放弃自己应有的努力。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的宗教意识,又受进步思想深刻影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论述现世生活和来世生活关系的问题上,也阐述了具有近代意义的教育目的论。夸美纽斯认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是超于现世的人生,达到未来的永生,现世的人生是永生的一种准备。但做好这种准备必须获得知识、德行与虔信,即必须通过现世的教育来完成。因此,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现世的人生服务,培养具备完全知识、完美德行和坚定信仰的人。在这里,夸美纽斯把现世的人生看成是向永生过渡的准备,这是他的思想的消极方面,但他更重视的是现世人生。在《大教学论》第15章中,他在论述生命的基础时,要求人们要注重生命的自然需要,反对把生命浪费在没有价值的事情上,要过好现世的生活。这为他关注现实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三、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中根本性的指导原则。这个原则的提出,是他把文艺复兴以来“引证自然”的思想在教育全面运用的结果。在他看来,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起支配作用的普遍法则,他称其为“秩序”或“事物的灵魂”。他把人也看做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人的发展以及对人进行教育的活动也应服从这一法则。“教育适应自然”思想的提出也与夸美纽斯对教育现实的认识和思考有关。他尖锐地批评了旧学校的种种弊端,指出当时学校的教育工作不符合事物的自然秩序,以致使“学校变成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才智的屠宰场”①。他提出,“学校改良的基础应是一切事物里恰切的秩序”,“教导的恰切秩序应当从自然中借来。”教育只有模仿自然,便会同自然的运行一样容易。在夸美纽斯看来,“教育适应自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教育要适应大自然的发展法则。他认为大自然的法则是教育的正确法则。在《大教学论》的第16-18章中,他先后提出了29条自然法则来论证教与学的一般要求、教与学的便利性原则和教与学的彻底性原则等。在论证中,他总是先提出一条自然法则,接着举出一些鸟类和植物生长的例子来说明这项法则,然后指出人类活动应加以模仿,最后推论出与其相适应的教育法则。例如,他提出“自然遵守合适的时机”的法则后,列举鸟类在适宜的春天孵化小鸟,园丁也选择合适的季节进行种植等事例后,指出,适应自然的教育应从人类的春天——儿童时期开始,一天之中,早晨最适宜学习。二是指教育要适应儿童个体的自然发展,即适应儿童的天性、年龄特征。他说:“我们的格言应当是,凡事都要跟随自然的领导,要去观察能力发展的次第,要使我们的方法依据这种顺序的原则。”①他还说,“自始至终,要按学生的年龄及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教导”,教师的任务在于认识和保护儿童的天性,反对强制性的教育观念和做法。总之,夸美纽斯的“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他对自然、社会和教育进行一定认识的结果,其中许多思想是具有合理性的。例如,教学科目的排列应适应学生的年龄,教学内容的讲授应与学生的心理相适应,学校的设置要满足不同儿童的学习需要等等。当然,他在论证中也有拟人化和简单化的现象,如“自然遵守合适的时机”,“自然不性急,它只慢慢地前进”等。而当运用自然原因不能说明问题时,他又陷入了神创自然的困境,认为在一切事物里面发生作用的都是上帝。夸美纽斯利用自然论证教育,同时又赋予自然以神启的色彩,这是他神学世界观的必然局限。不过,与前人不同的,他的宗教观保护他的自然观,他的自然观又保护他的教育观,使其教育观带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色彩,从而为他公开引证自然,全面阐述教育创造了条件。因此,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与其说是他引证自然的结果,不如说是他借用自然论证的方式,阐述教育经验的结果。
四、“泛管教育”论和学校教育体系 在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中,“泛智教育”是其重要的内容。夸美纽斯在教育活动中十分重视对“泛智论”的研究,在他看来,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应当给人以广泛的知识教育。教育应当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为了宣传和落实“泛智教育”思想,他写下了《泛智的先声》(1637-1639),并在匈
牙利创办了“泛智学校”,制订了详细的计划。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思想成为他的学校体系思想的基础。从教育适应自然和“泛智教育”的思想出发,夸美纽斯论述了学校教育的体系和普及教育的思想。他认为,人受教育的最好时期是从出生到成年(0-24岁)这一阶段。他把这一时期按照人的发展顺序划分为4段,每段6年,分别设立相应的学校。从出生到6岁是婴儿期,儿童在“母亲的膝前”——母育学校接受家庭教育,培养儿童的外部感觉。从6岁到12岁为儿童期,在每一村落设立国语学校,使儿童接受初等教育,培养儿童的内部感觉(包括想象力和记忆力等)。从12岁到18岁为少年期,在每一城市设立一所拉丁语学校,对儿童进行中等教育,培养儿童的理解力和判断力。从18岁到24岁为青年期,在每一王国或省设立一所大学,对青年进行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协调性和意志力。夸美纽斯首次提出的这种前后衔接、统一的学校教育体系,打破了封建教育的等级制限制,阐明了人的发展有序性和学校系统化的思想,这对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夸美纽斯十分重视通过设置学校开展普及教育工作。他说:“青年人应当受到共同的教育,所以学校是必须的。”针对当时封建社会等级教育只注重富人子弟,而穷人子弟很少上学的现状,他提出:“所有城镇乡村的男孩和女孩,不论贫富和贵贱,都应该进学校”。同时,他还强调,也应当将初等教育普及到手工业者、农民、脚夫和妇女,使广大劳动人民有一定的受教育权。针对实施中等教育的拉丁语学校,夸美纽斯也提出。“拉丁语学校也不应当限定只有富人、贵族和官吏的子弟才能人学”。夸美纽斯关于普及教育和扩大教育对象的主张,尽管在当时不可能实现,但反映了他对民主和平等理想的追求。在论述学校体系和普及教育中,夸美纽斯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在家庭教育中,他认为家庭教育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教育阶段。他要求父母要亲自抚养子女,使儿童的生活充满快乐。他说,“一种愉快的心情,就是一半的健康”。应使儿童从小就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在小学教育阶段,他主张要对所有的儿童进行共同的教育,防止过早的、人为的分化。何时,他要求所有的儿童都要先学国语,为以后学习拉丁语打下基础。在中学教育阶段,他主张要广泛地学习语言和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在大学教育阶段,他主张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原著,利用讨论、听讲、辩论来掌握专业知识。同时,大学生应是一个具有百科全书式知识的人。
五、教学论 教学论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对近代教学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他看来,教学论就是阐明“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教学论应该研究如何节省教与学的时间和精力;如何使教师可以少教,而学生可以多学;如何使教学变得容易、彻底、愉快和有效等问题。正是从这个思想出发,夸美纽斯提出了有关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和教育用书等一系列主张,形成了夸美纽斯教学理论的丰富内容。
(一)教学原则 夸美纽斯在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到,经院主义的教学原则只强调教学的强制性和繁琐性,把许多无用的东西灌输给学生,把一年能学完的内容拖至5年甚至10年更长的时间,把艰深的内容让年幼的儿童来学习,这是一种脱离实际、残害儿童的教学。他主张教学要遵循自然的法则,从直观、容易、彻底、有效上下功夫。(1)直观性原则。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因此,教学要为儿童提供感知事物的条件,并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使一切事物都放在儿童的感官面前。他还强调要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如果有一件东西能同时在几个感官上留下印象,就应当用几种感官去接触。从直观性原则出发,他认为,教室内要布满图画,教科书中要有插图,教学要从观察实物开始。如不能进行直接观察,可利用图像或模型代替。(2)循序渐进原则。夸美纽斯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序的,因而教学活动也应按一定顺序进行。他主张,在教学上,要合理地安排教学科目的顺序,使每一学科的内容都仔细分成阶段,先学的为后学的扫清道路。在知识的安排上,要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同时也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反对强制性教学。(3)彻底巩固性原则。夸美纽斯认为,传授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运用,因而,学了知识没有巩固下来是不能发展儿童的智慧的。他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讲清事物的原因和理由,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知识。同时,也要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练习和运用。此外,夸美纽斯还论述了主动性、自觉性、量力性和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丰富了人类对教育和教学的认识。
(二)学年制和班级教学组织形式 夸美纽斯认为旧教育的学校工作是十分松散的,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无序性,同时,旧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一种保守的、有限的个别教学。因此,应当改革这种旧教育的落后形式,建立新的学校管理和教学的组织形式。(1)学年制。夸美纽斯提出学校工作应实行学年制,各校应在一年的同一时间开学,同时放假。每年招生一次,秋季开学。同时,学校工作应按年、按月、按日、按时计划好,使学校的全部工作有序和充实。(2)班级教学组织形式。针对个别教学低效的弊端,夸美纽斯主张实行班级集体教学。就是把学生由个人编成小组,再由小组组成班级,由一位教师面向全体学生集体授课。为了组织好教学,夸美纽斯主张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许多个十人小组,每组由一名优秀学生做“十人长”,协助教师进行教学。他认为这样一个教师同时可以教几百个学生。夸美纽斯认为集体教学还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和竞争,对学生的发展是有利的。
(三)论教学过程和教学用书 夸美纽斯认为教学过程主要是传授知识。在他看来,教学开始时,要先讲一些有趣和实用的东西,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讲课时应涉及以前学过的内容,也要阐明与新知识的联系。课上要有提问,学生回答不要重复原来的问题。教师要当着学生的面表扬回答得好的学生,对不用功的学生要当场批评。讲完课后要及时提问学生以前或当时学过的内容,这样可以巩固教学成果。关于教学用书,夸美纽斯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他指出经院主义教育的一大偏差就是缺乏图书与直观教具,教科书编写得繁琐抽象。由此,他提出教科书应带有插图,要形象直观,要有生动的实例,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夸美纽斯编写的《世界图解》,图文并茂,成为当时深受欢迎的教科书。夸美纽斯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改革家,他一生丰富的教育活动和教育理论为人类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被后人尊崇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
2.洛克教育思想免费 篇二
1. 绅士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哥伦布通过航海探险发现了新大陆, 资本主义商品迅猛蔓延到全球。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满足资产阶级的需要, 社会需要的是通晓商业、贸易知识新型的有教养的绅士, 绅士教育应运而生。
资产阶级势力的日益壮大新兴资产阶级与议会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从1640年到1688年两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最终以资产阶级的胜利告终。这就代表着英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彻底瓦解, 绅士教育占据主导地位。
2. 绅士教育的主要内容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写道:“人之所以有好坏之分, 十之八九是教育决定的, 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 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教育是国家的软实力, 普遍惠及到儿童的教育才能让国家真正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洛克在这本书中提供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
(1) 德育
洛克在书中讲到缺乏德行的人也会是不受人喜爱的, 也是自己无法接受和容忍的。这里的德行是儿童品格精神的健全。这里的德育就是让孩子对规则、尊重、羞耻心有个基本认识, 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多的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做一个文明的人。不是出于一种害怕惩罚的目的而是自觉地形成。另外要注重榜样的作用孩子会无意识的模仿大人的行为, 老师家长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培养一个知廉耻、懂礼仪的绅士尤为重要。
(2) 智育
在三者之中智育是排最后的。有智慧无德行的人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在学习方面洛克认为我们不要强迫儿童去学习, 要把学习看成是一种游戏寓教于乐。在教学方法上洛克强调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性, 培养儿童的逻辑推理能力。洛克认为课堂的吸引力不在于强制性, 一个好的教师是会让学生做到主动学习的。此外洛克重点强调对儿童提出的问题我们要采取引导的方式, 先让儿童慢慢理解问题再做出自己的判断, 这对他们养成探究精神很有帮助。同时洛克还提出让学生阅读作家的“原著”。阅读原著不在多而在精, 我们要仔细研读慢慢品味其中的深意。在知识巩固方面, 他认为我们只有把学会的知识教给别人才能对知识熟练把握。
二、目前我国德育存在的问题
1. 德育走上高大全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都设置了德育的相关课程, 也有一大批从事德育教育工作的老师, 德育研究理论成果层出不穷, 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低。最近几年大学生犯罪事件屡见不鲜, 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开平女生受辱事件;2008年, 中国政法大学一名教师在课堂被学生砍死……这些都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我们的道德教育只是停留在说教, 强调对他人对社会的无私奉献。
2. 智育走上唯书是举
我国教育目前还是以知识掌握为主关注点在学生学习成绩。学校的办学方针还是以掌握知识为主。从小到大我们课堂学习就是老师在黑板上传授知识, 我们机械的抄写课后背诵, 做相关配套题只是形成对知识的简单记忆。对于知识的理解灵活运用层面应付得了考试就算过关。我们慢慢成了会考试的机器人, 而不在真正掌握知识。学习本应该是件快乐的事, 但目前我国的教育变成了一项毫无乐趣而又不可逃避的任务,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各领域杰出人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毫无创新能力可言。
三、洛克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1. 加强道德教育, 改进道德教育方法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曾说利己或自利是人之本能, 在正常情况下, 人都是喜欢做对自己有利的事, 不愿从事让自己感到痛苦事。在德育实践中, 我们应该转变我们的德育观念, 注重儿童的品德养成, 让儿童知道没有什么比拥有高尚的人格更重要, 而不是在孩子长大了才教他们要重视道德的作用那么为时已晚。在道德教育中我们要发挥榜样的作用弘扬正能量。在儿童教育中我们要注意同伴之间的影响作用, 可以通过适当的表扬激励的方法约束孩子的品行。在对中学生、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中我们要引用法治的观念开展道德情景讨论, 让学生在道德冲突中学会如何正确的进行道德选择培养他们道德辨析能力。
2. 改进知识教育, 重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过去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地位, 让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亲密合作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沟通状态。教育不仅仅是要注重书本知识教学更重要的是立足于素质教育, 强调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让学生拥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学校教育中要有目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鼓励让学生踊跃发言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言论, 多开展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产生思想的碰撞。要鼓励学生进行阅读涉猎范围广, 提高自己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要把教育和实践相结合让自己所学知识更好的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摘要:洛克是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为英国绅士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教育漫话》这本书中。这本书主要包括身体健康、德行、智育三个方面。通过分析洛克绅士后两部分教育的内容, 结合目前我国智育和德育的现状, 找出存在的问题为当代中国的教育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洛克,绅士教育,中国教育
参考文献
[1]田欣.洛克的绅士教育对当今教育的启示[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11, 1:45.
[2] (英) 约翰·洛克著, 傅任敢译.教育漫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3]张鸿佳.洛克绅士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启示[J].教育文化, 2012, 5:219.
3.洛克教育思想免费 篇三
一、道德教育的内容
对于道德教育的内容,洛克没有系统的论述,归结起来,涉及到以下几点:
第一,羞耻心。洛克认为,鞭笞并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也不能真正地约束儿童,“只有出自衷心的羞耻心和不愿见恶于人的畏惧心,才是一种真正的约束”,只有触及儿童心灵的教育才是有效的。康德有一句名言: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心: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的苍穹,一个是人内心的道德律。我想,洛克的话可以说是与康德这句话的后半句相得益彰。
第二,礼仪。洛克说的礼仪主要是指礼貌、礼节和风度,避免粗暴、轻蔑、非难和刁难他人的行为发生。这是符合他的“绅士”教育的思想的。这对我国幼儿教育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三,大量。指的是一个人的气度,有大方的意思。洛克认为“凡是最大量的人总是最富裕的人,而且还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与称誉”,贪婪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要培养乐于赠予别人的美德。这一点已经涉及了人内心的道德修养,已经不仅仅停留于表面的行为习惯、礼貌礼仪,可以说是道德的升华。但是“大量”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得到上层人士的尊重和称誉,这是洛克思想的局限性。他还提到了“贪婪”,认为它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但这是相对于“赠予”而言的,他认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应该是乐善好施的,因此他将“贪婪”归入人的品德的范畴,此处没有社会学的意义。
第四,公道。“不可让儿童有侵犯公道的举动”,洛克所谓的公道是指诚实无欺,不夺取别人的财产之类的品德。这属于社会公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五,真实。洛克非常强调儿童说话要“真实”,他认为许多过错都可以得到原谅,“惟有曲解事实,用遁词去遮掩任何过失就不然”。可见洛克所说的“真实”与“诚实”同意。说谎是幼儿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应该重视,洛克已经看到了这一点,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说谎有时候并非是他故意要说谎,而与幼儿的自身认知发展水平有关。这是洛克没有加以说明和阐释的地方,因此我们要批判地吸收他的德育思想。
二、德育的方法
关于德育的方法,在洛克的著作中多有论述,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榜样和示范。他认为“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这么能够温和地而又深刻地打进人的心里”,教育儿童“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眼前”,“与其依从规则,不如根据榜样”,洛克强调父母的榜样作用,尤其作为教师,“应以身作则,使儿童去做他所希望做的事情。”
第二,说理。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说服教育,他认为,“对待儿童也要说理”,“说理是对待儿童的真正办法”,对儿童来说,说服比强制命令要容易接受得多。对待儿童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第三,奖励与惩罚。奖励是必须的,“尊重”、“称誉”、“赞扬”是很好的奖励,但是“用儿童心爱的事物去奖励儿童,去讨取儿童的欢心也应该同样小心避免”,而惩罚,“只有万不得已的时候,和到了极端的情形之下,才能偶尔用用。”但是他又说,一旦惩罚,对有“顽梗”和“反抗”过失的儿童,第一次受到的鞭笞就要“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可见,洛克对惩罚的理解,类似于体罚,但他对体罚的态度是非常谨慎的,而且认为如果用了就要发挥它的作用,但不鼓励体罚。此外,他还提到了要慎用物质奖励,要“小心避免”用儿童心爱的东西去奖励讨好幼儿,他的这一思想对纠正我国当代幼儿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过多地运用物质奖励的现象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当引起注意。
三、德育的原则
第一,及时强化原则。抓住第一次教育机会。儿童第一次出现错误的时候就要指出他的错误,加以纠正。以培养公道为例,洛克认为“儿童第一次显出任何不公道的倾向的时候,做父母与做导师的人就要表示惊愕与骇怖的态度去把它克服”。再以儿童说谎为例,他说当“儿童第一次说了谎,你最好把它看作他身上的一件极古怪的事情,表示一种惊愕,不可把它当作一种普通的过失去责备”。由此可见,要防微杜渐,不能纵容孩子的第一次犯错。
第二,兴趣性原则。洛克反对灌输,注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因材施教,认为不能让幼儿觉得一件本来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变成了任务,那样只会徒增幼儿的厌倦情绪,反而抹杀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和保护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也是幼儿园教育的任务之一。
第三,正面教育为主原则。强调惩罚不可多用。如果儿童承认了自己的过失,“你就应该表扬他的坦白,原谅他的过失……原谅他……不要再去提起它”,“不可使他因为坦白而感到任何极小的不安”。由此,洛克认为惩罚不是目的,让儿童认识到错误并改正才是目的。
四、启示
笔者认为,洛克丰富的德育思想对我们幼儿德育有如下启示:
第一,充分重视幼儿的德育,并且要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最基本的品行,如诚实、礼貌待人、为人大度,乐于分享等。重视习惯的力量,使幼儿的良好品行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外界的强制与命令,因为“习惯的力量比理智更加有恒,更加简便”。因此,我们要转变认识,重新认识幼儿教育的任务。幼儿教育重在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和保护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而不是本末倒置,一味强调知識的学习。
第二,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为主。重视说服教育,少用甚至不用惩罚,尤其杜绝体罚。幼儿园的主要教育对象是3—6岁的学龄前儿童,他们天真,好奇,充满求知欲,但是他们有自尊,而且很容易受到伤害,再加上幼儿认知能力方面的差异和不足,要特别注意给幼儿多一些的表扬、赞赏,多一些的说服教育,少一些的责骂,甚至奚落和嘲笑。另外,要注意不可滥用物质奖励。
第三,注意榜样的示范作用。让教育深入人心,而不是灌输式的教育。幼儿天生就是个模仿的天才。周围的人,尤其是教师和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认知和判断,影响到孩子的行为表现。教师和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成人,这是优势,但如果不注意,也可能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所以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不要让你的一个行为毁了你对孩子一百次的教育。
第四,及时纠正,及时强化。幼儿年龄小,的确容易犯错误。虽然错误是可以原谅的,但不代表是可以放纵的。有些不道德行为,如打架、骂人、偷窃等行为一定要及时予以纠正,讲明道理。一般幼儿还是能够意识到自己犯下错误的后果的,只是这种认识很模糊,要及时让幼儿认识到这种后果,及时教育,因为这时候最能唤醒幼儿内在的情感,如果时隔太久,事情已经淡漠,就难以再唤起孩子心灵的认同了。对于表扬和赞誉同样应当及时,否则就错失教育的契机了。
最后,由于洛克提倡的“绅士”教育主要是针对贵族子女的,他说的德育也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道德教育,这自然有他的局限性。因此,我们除了批判地吸收洛克德育思想当中的精华外,也要看到他的不足,那就是他忽视了社会教育,忽视了对幼儿进行社会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我们要重视和鼓励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学会与人相处,学习社会交往技能,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学习和体验各种社会道德规范。
总之,要让德育深入幼儿的心灵,首先要重视道德教育,正确认识和把握幼儿教育的任务。其次,只有能让幼儿引起情感上共鸣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所以,反对强制、灌输和空洞地说教,要注重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要注重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结合,在生活的切身体验中进行品德教育,以理服人。最后,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一个好的榜样胜过一百次的说教。
4.洛克教育思想免费 篇四
十七、十八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人类历史步入近代化进程,社会制度的变革势在必行,对公共权力的追求成为新兴资产阶级的首要目标,而作为公共管理的前身——自然状态的研究,也成为这个时期热点话题,霍布斯从人性恶论提出自然状态即为战争状态;洛克提出“天赋人权”思想,认为自然状态即完备无缺的自由、平等;卢梭从人类起源的角度得出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黄金时代”结论。
关键词:自然状态;自由平等;战争;野蛮人
人类社会的公共权力空间是怎样形成的?作为一个千古之迷,在人类社会历史上至少存在几千年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试图对此问题作出自己的解释,他人性出发,认为人类社会形成大致过程是:由于男女相互间的吸引和需要而产生的家庭,在家庭中除了夫妻关系之外,还存在着主奴即主人和奴隶的关系,数个家庭的聚集而组成村庄,然后再由村庄组成城邦,城邦的出现,就有君主、行政官、法官及相应的公共权力机关,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公共权力,当然,这些只不过是从他的“人是天生的政治的动物”这一命题中引申出来的逻辑推论的结果。那么,在我们人类文明社会形成以前究竟有没有一种自然状态,如果有的话,那又是怎样一回事呢?为此,引发17——18世纪西方学者大讨论。下面,笔者就所学知识作一下简单阐述。
一、旦夕不保的战争状态
如同先哲亚里士多德一样,托马斯·霍布斯也是从人性出发开始探究自然状态的,但与其不同的是,霍布斯提出人生来就是恶的观点:“因而,我把所有人共同的意向,即对权力的永无止境,至死方休的欲求放在首位”由于我们天性中存在荣誉感、骄傲或是虚荣心而变得复杂,所有非肉体或非感观的愉悦,霍布斯都称之为精神的愉悦,所有精神的愉悦直接或间接地源于“自豪感”。自豪基于一个人获得了别人对自己及自己能力的良好评价,评价总是比较别人而言的。每个人都希望别人珍视自己,如同自己珍视自己一样。因而,对藐视和轻视的表示,他随时都准备反击,铲除藐视自己的人,甚至当人们聚会时,也会通过那些笑料寻求这种自豪。霍布斯认为,笑是由然而起的,自豪感引发的,被自己某些举动所引起。“或是会意了别人身上某此畸形的东西,通过比较,为自己击掌喝彩。”他认为“荣誉正是以某权力或优势,尤其是他可能用心帮助或伤害我们的权力 的认同”,他甚至把尊重定义为我们对另类一个人这样的一种信念,他具有为我们自身谋利或伤害我们的权力,但并没有伤害我们的愿望,这种感情的重点不是敬仰和爱戴,而是恐惧。
为此霍布期总结出,三大自然原因——竞争、猜疑以及荣誉感引起人们之间的纷争,使自然的状态真正成了战争状态,这种战争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他这样描述战争状态:“除了凭借自己和发明所提供的,人在没有其他保障情况下生活着,在这种条件下无从发展实业,因而由此获得的成果是不可靠的,因为地球上不存在文明,没有航运,也没有通过海运进口的商品;没有宽敞的楼群;没有移动和搬运沉重物品的工具;没有时间观念;没有艺术;没有通讯;没有社会,更糟糕的是,充满了持续不断的恐惧和暴死的危险;人活得孤独无依,贫困潦倒,污秽不堪,野蛮不化,人命短暂逝去。”
由此,我们完全可以想像出,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都只想保全自己而不顾他人。而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人就得吃、喝,即必须消耗某物或占有某物,在物少人多的情况下,人们不免发生争吵,每个 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企图伤害他人,你争我夺就必然导致你死我活,由于缺乏一种公共权力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因此人与人这间争斗永无终止,总是处在连续不断中。今天是王五杀死李四,明天王五又被张三杀死,而张三的生命也旦夕不保。因为还有赵
六、孙七企图谋害他,而赵六与孙七也可能彼此之间互为仇敌。总之,人对人的战争、凶残、仇杀成了人类生活的主要内容,是每人个想躲也躲不开的一种生活状态。这样的一种自然状态实在太可怕了。
二、秩序井然的田园状态
与霍布斯的凶残、仇杀的战争状态截然不同,在洛克的笔下所展现的自然状态,是一种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并且也是“平等的状态”,自然的自由得自于自然的平等。“再明显不过的是,同种同类创造物,不加区分地生来就具有同样的自然优势,和同样的官能,也应彼此平等,而不应相互间有隶属或属从关系”在这种自然状态中,人人都是自由的,人人都可以用自己认为 合适的方法,决定自己的行动。比如说:张三喜欢打猎,李四喜欢捕鱼,那么,张三就去打猎,李四勿需干预。这完全是张三个人的自由,李四呢?他就去捕鱼吧。张三不想打猎而要去捕鱼,也勿需征得李四同意,因为张三也勿需 干预,这完全是李四的自由。当然,如果张三不想打猎而要去捕鱼,也勿需征得李四的同意,因为张三完全有这样的自由;同样,如果李四不想捕鱼而要去打猎,也勿需征得张三的同意,他也完全有这样的自由,在这样的一种自然状态下,人人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不享有多于他人的权力,一切权力和管辖都是相互的,张三与李四完全平等,张三无权强制李四实施某种行为,李四也无权强制张三实施某种行为。
5.入党转正思想汇报(免费下载) 篇五
敬爱的党组织:
我叫XX,XX年X月X日生,X年X月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X年被党组织吸收为入党积极分子考察对象,X年X月被党委批准为预备党员。根据党章的规定,X年X月我的入党预备期满。下面我将在预备期间的主要表现向党组织作如下汇报,请予审查。
在思想上,我主动加强政治学习,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党史和党章,深入了解我们党的光辉奋斗史,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懂得了党员的职责和义务,时刻拿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及时学习党中央颁布的决策、决议,在思想上和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在日常生活中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从小事做起,体现一名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在工作上,作为一名预备党员,作为一名班委成员,我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工作,协助老师做好班级中的各项工作。在第一学期,学校组织进行了校内本科教学质量合格评估检查,抽调了部分同学协助老师工作,而我作为其中的一员,顺利的完成了领导所交给的各项任务。本学期,更是荣幸的成为留校实习生中的一员,协助系领导、老师完成系内的各项教学工作、以及各类、各项运动会的后勤保障工作,并获得了系领导的肯定与赞扬。
在学习上,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对自己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学习。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经典理论,到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邓小平理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最新理论,还有修改后的新党章,这些都是需要我无时无刻地加强学习和领悟的,以弥补自己以往对党认知的不足,改变自己以往对党表面、肤浅的看法。当然,仅仅学习书面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要时刻懂得理论联系实际并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工作。一年来,我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并取得了一定优异成绩,且能从自身所在位置上的要求出发,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和专业知识,更是能不断的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
在生活上,我认为:为人民服务不仅仅可以体现在大事上,还体现在平常的一些细节上,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日常的生活中,我一直都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团结同事,热心助人,主动帮助同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义务献血等。
一年来,在党组织的关怀与培养下,我认真学习、努力工作,政治思想觉悟和个人综合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这还不够。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仍将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用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用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责任鞭策自己,对工作加倍认真负责,进一步加强党员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努力向先进党员同志看齐,不断完 1
善自己,注重日常生活作风的养成,自觉做到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使自己成为一名坚持不懈、实事求是、自信乐观、意志坚强的中国共产主义者!请党组织考虑我的转正申请,如果因为我自身的原因不能如期转正,我也绝不气馁,而是更加坚定信念,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和办事能力,勤勤恳恳地干好本职工作,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入党,请党组织不断考验我,并用高标准严格要求我!我将欣然接受批评和指导,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能经受得起任何考验的真正的中国共产党员。
此致
敬礼
6.洛克教育思想免费 篇六
一、绅士教育发展的文化背景
英国的绅士教育离不开源远流长的绅士文化, 这种文化是以贵族精神为基础而发展的。在此过程中, 贵族社会吸取了中间阶层的部分价值观, 另一方面中间阶层普遍追求社会上层文化精神。这种向下吸取和向上学习的双向流动导致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融合, 逐渐形成了英国社会全民的绅士文化。早期的“绅士”与封建贵族相联系, 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 贵族阶层衰落和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到17世纪, 绅士不再与出身和血统有关, 人们靠自己的努力也可以成为举止优雅、谈吐不凡、风度翩翩的绅士。而这种努力的最好方式则是进入公学接受绅士教育。由于向上等人看齐的社会风尚, 想要进入贵族圈子的人必须接受此种教育, 而试图保持住贵族地位的家族, 也让孩子接受这种教育, 尽量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绅士。由于这种文化心理的导向, 以及成为“上等人”门槛的降低, 绅士的人数大大增加, 反过来这也促进了绅士教育的发展。
在英国, 贵族精神从未被否定过, 也从未受到过任何真正的挑战。向上流社会看齐, 不仅是社会各阶层人民的价值取向, 也是学校教育的一条隐性规则, 这为绅士教育内容的展开奠定了基础。像伊顿公学、威斯敏斯特公学这样的学校, 其首要宗旨就是使学生成为谈吐不凡、举止优雅的绅士。大学教育更为如此, 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成为一个上等人, 课程设置也为此服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 这种绅士文化必然影响着英国的教育, 也通过教育得到延续和传承。
二、洛克及其绅士教育思想
约翰·洛克 (John Locke, 1632一1704) , 17 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继承前人相关的绅士教育思想, 将其理论系统化, 把绅士教育思想推向高峰。 《教育漫话》 是洛克绅士教育思想的最好证明。洛克认为人的不同, 十之八九由教育产生。他强调教育不仅关乎儿童的成长, 也关乎国家幸福和繁荣, 因此必须重视教育。它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 这种绅士必须是“有德行、有用、能干的人”, 是具备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人。围绕这一教育目标, 洛克从体育、德育、智育以及礼仪教育系统的阐述了绅士教育的内容和培养方法。
(一) 体育
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洛克开篇谈到, 我们要能工作, 要有幸福, 必须先有健康, 我们要能忍耐劳苦, 要在世界上做个人物, 也必须先有强健的体格。他反对父母娇生惯养, 主张从幼年开始对孩子进行严格的锻炼, 使孩子养成习惯。衣着方面, 洛克主张无论冬天夏天, 儿童的衣着都不可过暖, 来锻炼儿童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对于女孩子的衣服, 尤其应以宽松为主, 不可过紧, 使身体得到的发育;运动方面, 多做户外活动, 呼吸新鲜空气, 学游泳, 坚持冷水浴, 磨练儿童的意志, 形成健康的体魄;饮食方面, 要按时用餐且有节制, 清淡简单, 不喝烈性饮料等。洛克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 重视儿童身体的健康来从小锻炼绅士的品质, 形成坚强的意志和体质。
(二) 德育
关于道德教育, 是 《教育漫话》 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洛克要求儿童在具备健康体魄的基础上, 必须有健全的精神发展, 这集中表现为具备完美的德行。洛克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 德行是第一位的, 是最不可缺少的。”“要把子弟的幸福奠定在德行和良好的教养上面, 那才是唯一可靠的和保险的办法。”在培养青年人的德行的过程中, 关键在于要培养儿童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 要能不顾自己的倾向而纯粹顺从理性的指导, 要及早训练儿童遵守约束, 服从理智的习惯。为此, 在教育方法上, 要重视榜样的作用, 选择优秀导师和伴侣, 因为儿童极易模仿他人;要进行说理教育, 合理奖惩, 反对溺爱放纵子女等等。
(三) 智育
在智育方面, 洛克为培养未来绅士的才干和善于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 提出了广泛的学科内容。他规定学习内容除阅读、书写、神学、算术、几何、天文、逻辑、修辞等基本知识外, 还包括商业算学、年代学、法律、自然哲学以及骑马、击剑、音乐、舞蹈等, 如“舞蹈可以使人终身终世具有一种优雅动作, 而且能使儿童具有一种大丈夫气概和合适的自信力”。此外, 洛克提倡绅士们学习手工技艺, 如雕刻、制陶等, 从这些有益的体力活动中得到消遣。在教学方法上, 洛克认为“次序和恒心是使两个人发生重大分别的原因”, 因此要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循序渐进地学习;培养儿童的兴趣, 鼓励孩子的好奇心, 对于读书不要当做一种任务强迫儿童学习, 而要把它当做一种游戏消遣, 用快乐的事情或对良好表现的奖励来引导儿童学习;并且注重因材施教。
此外, 洛克重视礼仪教育, 认为良好的礼仪是人生的一切身份与事件中不可缺少的, 既要看得起自己, 也要看得起别人。洛克指出“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 但是使它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 没有良好的礼仪, 其余一切成就都会被人看成娇夸、自负、无用和愚蠢。在养成优雅的举止, 得体的礼仪方面, 洛克鼓励儿童和青年绅士多和各种朋友交往接触, 避免忸怩羞怯;同时反对礼仪太过频繁, 每一个人在礼仪上应恰如其分地表示一种普通的礼节与尊重, 借以表明自己的尊敬和善意, 使对方感到舒畅, 自己又不至于奴颜婢膝。在礼仪教育方面, 洛克特别强调导师的作用, 导师应具有良好的教养, 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和礼貌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 使其逐渐娴于礼仪。
三、启示
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对英国教育产生了极大影响, 绅士成为英国的代名词。可以说, 洛克的教育思想是成功的。他顺应时代潮流, 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指出教育要培养有理性、有德行、有才干的绅士或有开拓精神的事业家。在西方教育史上, 洛克首次将体育教育、道德教育、知识教育作明确区分并系统阐述, 其中很多观点颇有价值, 值得我们研习。同时, 我们也应看到其思想上保守妥协的一面, 比如洛克主张家庭教育, 极力反对学校教育, 认为同伴的恶习会影响儿童或青年绅士的培养等。这些应当是我们所摈弃的。分析历史经验, 对照现实, 以期对我国现代化教育的改革有所启示。
1.注重幼儿教育, 教育要趁早。儿童的天性很重要, 少时的教育和经历就算是极其微小, 也会对个人的成长有非常深刻的影响。我国近年来逐步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力度, 但仍待加强。完善幼儿教育制度, 改善教学环境, 加强师资力量, 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 鼓励儿童的好奇心, 注意因材施教, 充分地了解儿童, 才能选择合适的方法对其进行培养。
2.加强体育和德育,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当今学校教育以应试考试为导向的培养模式, 导致学生畸形发展。有满分的智育, 却又不及格的体育和德育。我们在给予儿童文化知识时, 却把这两样都忽略了。知识固然重要, 但健康的身体才是基础, 改变教育理念, 注重从小培养儿童锻炼身体的习惯。对于德育, 洛克曾指出, “教育上难于做到又极具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 直接的德行, 不是鲁莽冒失, 也不是任何一点点混世的技能。其余一切的考虑与成就都应该退避, 都应该让他一步。惟有德行才是真实的善, 导师不只应该进行劝导谈论它, 而且应该利用教育的工作与技巧, 把它供给心里, 把它固定到心田里面, 在青年人对它发生真正的爱好, 把它的力量、荣誉和快乐放在德行上面以前不要停止。”良好的德行是一个绅士必备的品质之一, 我国当今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道德建设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 也是全社会的目标。教育是知识的积累, 智力的提高, 更德行的培养。积极实践素质教育, 才能使儿童得到全面发展。
3.重视礼仪教育, 弘扬传统民族文化。自古以来, 我国就是礼仪之邦, 拥有悠久的礼仪文化传统。礼仪彰显了一个民族的风貌, 反应的是个人的修养和素质, 也是促进人际沟通的桥梁。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使人们对传统礼仪逐渐淡化。礼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 教育是培养一个人的关键, 我们应当重视礼仪教育, 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礼仪文化传统, 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的文明程度, 使我国以更好的姿态展现在国际舞台。
历史的脚步越走越远, 作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洛克绅士教育思想不免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和妥协性, 但就当时而言, 他的教育思想是一大进步, 其很多教育理念至今仍有重要意义。我们自当反省借鉴, 为我国现代化教育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做出一份贡献。
摘要:绅士教育思想是西方教育史上一支重要的思想流派, 尤其是英国的绅士教育广为人知。17世纪, 英国教育家洛克堪称绅士教育的集大成者, 他的《教育漫话》充分表达了其绅士教育思想, 并为英国的绅士教育奠定了基础。本文主要分析了英国绅士教育发展的背景并从德智体及礼仪教育方面对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作简要介绍, 以期对当代我国教育的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绅士教育思想,洛克,《教育漫话》
参考文献
[1][英]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2][英]丽月塔著绅士道与武士道:日英比较文化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0.
[3]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9.
[4]刘传德.外国教育家评传精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7.对洛克欲望思想的合理化解读 篇七
摘要: 西方政治学史对于欲望的范畴研究偏向于定性研究,即欲望感性或是理性的界定,而现代性的话语体系中更倾向于赋予其理性的色彩。而欲望从内容建构到实践的过程研究也是其界定的重要因素。从实践论的角度出发,以洛克两类研究为例,研究他在政治学与认识论中欲望自我的建构,认为洛克在认识论中从感知到认知的建构建立了基于现实的实践过程;在政治学说中基于个人权利的欲望解读,开启一种新的理性建构,促进欲望自我的形成,促成了在天赋、平等、自由、民主等价值观下个人权利的实现。
关键词: 欲望; 理性; 实践
中图分类号:B8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6)03008405
一、欲望内涵与研究的现实意义
欲望有别于理性,是人的自然本能与动力。但在自由主义学者看来,欲望是无意识与理性的辩证焦点。对欲望引发及行为的研究以及逻辑论证是否合乎当时哲学范式,也是界定理性与否的关键。而自由主义者从思维到践行的过程研究,立足于主体性、能动性,是对传统抽象性思维的逻辑形式的冲击,使得欲望的研究具有现代性与辩证法色彩。
主体作用受影响的因素过于复杂,倾向于个体的学说因为过于具体而更受批判。例如,一些学者倾向于纯历史研究,如柏林所描述的:“赞赏这类个性的、民族的和历史的东西……多样化取代了一致性。”[1]因为历史具体性的研究受到多样化、民族性等特殊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些具体性、区域化、市场化研究思维,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的思潮渗透到社会中,有可能发展成一种虚无主义,容易形成对存在价值、意义的消解。从而批判者们支持建立形而上的学说,例如,总体历史的观念,以精神引导个体行为,由此,欲望从自我的一种感性、特殊性转向大写的理性。
但现代性思潮下,权利以现实性支撑现代社会运行与个体存在,现代社会的道德危机也源于权利包装下的欲望实践的不合理。因此,通过解读欲望实践过程中的因素,有利于分析现代社会下由于占有性权利与快乐主义引发的道德危机成因。而洛克作为经验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奠基者,他基于个人权利的自我建构,给予理性新的内容,区别于传统的常说,展现了古典与现代的结合。这对于破解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他者的悖论问题有一定启发作用。本文先对形成欲望现实化的理论进行梳理,再论述洛克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欲望现实化过程。
二、基于主体性的内容建构
通过主体性作用,欲望内容实现了能动性的扩张,在实现的过程中纳入信念、信仰社会意识形态,使他人的思想成为自我的内容。黑格尔认为:“自我是自我本身与对方一个相对立 ,并且统摄对方,对方在我看来同样是他自身。”[2]也就是说,只要是出于个体选择的其他思想,就是属于自我的范畴。因此,欲望的内容通过加入选择过程的理性,实现自我的扩张。其主要形式有三种。(一)被实现的主体这一语境下的主体是被异化的。以政治领域的代议制为例。代议过程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分岐,政府抽取共同点以形成公意,个体放弃私意服从公意。而另一种非主体形式是强势灌输,如法西斯等强调民族优势、否定其他社会思潮,抑制个体自由的形式。(二)隐性教育下的主体性从社会交往的需求上,每个人都存在交往的动机。在交往伦理学中,道德规范的制定,不是出于纯粹思维形成的,而是在相互交谈中形成。而在商谈过程中,人们会在无形中接受一些思想。“从社会人学习的角度主体认为只有在他者的承认中,才能获得合乎自己的自我意识。” [3]因此,人在交往过程中,道德性的社会行为形成,是通过社会学习决定的。通过在与他人学习认同中改变个人原有行为,这是另一种主体性内容。(三)未能实践的主体性主体性分为多个层次,包括没有转变为现实的形式。欲望虽引发行为,但是不激发后果的欲望受到压抑,就无法现实化,而这也是欲望通常的一种存在形式。“不存在这样的状态,同时具有世界到心灵的适应方向和心灵到世界的适应方向,但又是单一和一元的。” [4]欲望的实现是一种复合状态,引发的动机与现实的转化是受限制的,在这个过程中起作用的是人的理性。
正是这些内容纳入个人主体范围,与个体的意志实现融合,从而实现个体的扩张。这一过程的支撑理论在于,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出符合自己价值判断的观念,从而形成自我确定性。这种确定性,是主体存在的证明。由此延伸,主体内容的实现离不开周围事物,我们所依靠的每一个事物都不是异化的,而是成为自我意识的内容,这就是主体性概念下对内容的扩张。
三、基于现实的理论建构
欲望通过实践来实现,兴趣、动机是人欲望行动的一个重要动因。而未实践的过程需要理性自我的选择。那么,个体的理性与对象化能力成为是否欲望实现的关键。这一过程化建构包括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兴起,以及个体的能动性。(一)感知的认知论在古典哲学时期,感性与欲望不为人们看好。到了17世纪,人们把知识力量技能也开始纳入理性的范围,基于人的感知的理性学说得以发展。“他们毫无保留地接受了源于洛克的那些感觉论者和经验主义者关于知识来源的理论。”[5]而感知的研究是唯物主义者所支持的认识论建构,强调人的直观性、个体性,因此,这实现了对现实中的人进行研究的思维转向,“从现实中,从处在赤裸裸存在当中的人本身来理解哲学,是他们的共同倾向。”[6]179由此,依据人的感知建立的认知论,而感知由于其直观性、现实性,给予欲望以现实化的色彩。(二)实践的过程化欲望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其实践的质量与初始期望仍然存在差距,因此,个体对欲望是否行动进行变动与调整。例如,个体在践行过程中,认为现实中的物体无法实现个体意图时,人会加以改造,控制欲望实现行为。这就是欲望实践中的过程化行为,即一个取舍的思考,关系着欲望能否转变为行为或物,也就是对象化的过程能否实现。以马克思为例,刘森林在论述马克思主义与虚无主义的关系时,认为马克思 “空白的内在性” [6]146-147这个空间存在有其必要性,如果不存在主体性空间,而直接让意识上升到绝对理性,这容易走向如总体历史学说的极端。出于这个空白的设定,马克思把人建构为多种层次的能力,具有神圣超验性的能力——认知能力的同时,也给予了人立足于现实的实践性。实践的过程在于,主体需要经过“空白的内在性”, 才能实现超验性的存在,那么,人可以通过实践领悟到价值观文化等意识层次高的内容,同样也可以接触感官实践立足于现实。
实践过程,是对于个体行为建构的合理性研究,是基于现实的理性的发展过程。在实现自我的过程化中,感知与对象化以现实性的角度,支持欲望由潜在转向实践的可能。而其中,主体可以在感性与理性实现转化,使欲望得以合理化。
四、洛克政治学说对欲望的处理
从感官到形成理性,启蒙时代后的思想对先验性、自我进行强调。从这个定义上来说,欲望是一种与人的自由能力相关的,是一种由自我选择决定其实践的可能性。由此说来,欲望从认识到实践,既包含理性的因素,也包含现实能再的可能性,从而避免了形而上的思路困境。(一)建立在合理基础上的能动性人能动性的能力是超经验的,“从神的立场来看世界……人类将普遍性地成为盛装逻各斯的器血。”[7]而人又由于具有主体性,可以从把超验理解的内容通过个体的思路,转变为适合自身存在的内容。其中,超验是通过自我意识实现人的内化的,而自我意识的发挥也分成两类:感性或理性。
在这样的过程中,欲望由原来立足于感性的、人的生存基本需要定义,转化为一种中立的且运动的定义。这种运动性体现在:欲望是根据“自我性关注”来实现的。它的合理化方式可以分为三类:根据自我意识中所特有的人格心理等偏执性的因素或是信念等认同的价值观,基于生存需要的保护原则如个人利益,基于学习性的社会习惯如从众行为等。 “合理性功能……体现了我们进化史之稳定性的各种假设,而是在这些假设确立的框架之内,利用这些假设应对变动不居的环境。” [8](二)权利基础上的理性财产权这个篇章中,洛克通过对自然法的修改,把个人占有实现进行合理化:对现代公民权利的建立使得自我欲望有了物质的外壳与权利的保护,这是欲望转化为现实的一个基础。迈克尔·扎科特分析这一基于自然法的个人权利的逻辑时,提到“这种词语的替换不能不予的人们共用的物质转化为个说是洛克高明的方法,它达到的效果是,仍然是通过关注自我的自我保存的角度。”[9]把自然法、自然状态下的占有权顺利转成了个人的独占与专用权。洛克扩展了对自我概念的物质基础,这是现实化的立足点。
首先,洛克把自我的占有范围进行扩张,如“土地和土地上的一切都是属于全人类的……土地上生长的所有果实和自然养活的野兽,都是自然的产物,因而都归人类共同享有。” [10]123他通过劳动这一行为来扩张自我的范围,能动性是如人对自己身体的支配权,是通过身体劳动表现出来的。“每个人都对他自身有一种独占权……他的身体所人事的劳动和他的双手所进行的工作”。 [10]12由此个人自身、身体、双手的劳动成果都是自己可以占有的。那么,个体欲望指导下的行为就是劳动。洛克把这些占有的内容操作为权利。按他的理念,财产权的内容是人的身体(能被人意识到的自己身体部分)及人进行的劳动。这个基于个人的定义开启了现代社会关于公民财产权的定义探讨。
其次,洛克把劳动建立在现实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通过人提高自己的劳动能力,在现实中为无节制的占有提供了基础。人的欲望由自我保存到了独占权范围的不断扩大,在其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起到重要作用。 “人们生来就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去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财产……对它利用的程度就决定了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多少财产,他无权占有这个限度以外的财产。”[10]112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洛克认为,按照自然法的法规所规定的内容,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利用,实现劳动占有。
五、洛克认识论对欲望的处理
洛克从人的直观性出发,论证人认识世界的过程,他对感官认知更关注。他系统考察人的认识能力,详尽地论证了培根和霍布斯提出的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的基本原则。 [11]虽然解读对象属性是表面直观的,但他的解读过程却包括理性的内容,同时也带有神学主义、灵验学说等色彩。(一)感知基础上的理性欲望的理性色彩体现在洛克对感官的解读上,是在技术理性指导下,结合形而上纬度所展开的新的认识论,这体现在他的《人类理解论》中。他认为思维的过程是由感官所引发的。如“我们享受一种物体时能产生愉悦之感。而当缺乏它时会产生不安,这种感觉我们称之为欲望。”[12]89感观研究是通过感性感知和感受进行哲学研究,以具体的个别事物为研究对象。在柏拉图时期,感官、直观等感性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内容,施米特在论述柏拉图这一基于现代性的研究中说到:“人们可以由小见大……不是转向感性,而是转向高估了的感性,这种转向本身就应该提示感知主物内在合理性的感性。” [13]而欲望做为生理机能中最初的引发,是由感官直接引发人的反映,也赋予欲望以理性的起点。(二)经验主义认识论建构洛克认为,观念来源于经验,“对于这一点,我可以用一句话答复说,从经验而来的,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 [14]由此,人的经验获取是通过对外在事物观察后,依靠自身经验反省到的内容,得到心灵认可,才能发展为理性。如果没有,那么这个感觉不会成为理性。由此,感官到理性发展的直接联系就建立起来。而从形而上的角度上,他的学说同样具有神学性色彩,他设定心灵是抽象形成的重要思维。心灵不受约束、天赋的色彩,使得心灵具有无约束的特征。根据心灵,欲望从中获得了“理性说明”。人们可以从欲望所想形成的行为中,根据经验做他认为理应做的事,因为这些欲望能够引发信念,从而形成理性。这种经验指引过程,就是心灵发挥作用的过程。欲望在选择意志时,经验就能判断出哪种是真正的善(快乐)。所以,欲望能否转化为理性行为,可以归结为天赋、启发的结果。
其实不少支持理性的哲学家都强调先验能力,如康德认为“一般感性直观的纯粹形式将会先天地在内心中被找到。”[15]先验给予人把事物通过感观进入认识的可能,没有先验就没有认识。所以,“最彻底的唯物主义,也可以是一个有神论者,而且二者在逻辑上还可以是彻头彻尾一贯的。”[16]
但与这类绝对理性相比,洛克的现实性在于设定欲望具有先验能力后,进行经验性的实践过程,强调的是个体的能动作用。他要求人们运用这些理性来实现自我控制,“真正的快乐是我们得到的一种善的事物,或者是有能力在将来得到一种善的事物时心灵的喜悦。”[12]101比如,意愿这一心灵的选择,它会比欲望选择更有理性,但是这个心灵做出的决定与欲望初衷有可能不一致,那么欲望的现实化就会被控制。而相反,行动者看到一些理性支持欲望的实现,那么这个欲望就很大可能实现。
在这个意义上,洛克的欲望合理化解读与他个人权利的建构相关。他立足于财产权,让欲望通过自我保存为权利,从而演变为现代性下的理性内容。与以普遍性建立的否定个体自由的康德主义相比,洛克以自然法与启示相结合,以劳动来认证欲望的合理过程,这其实是以现实为基础的实践色彩。而这一现实化过程有利于克服由于否定欲望个体而建立的彻底历史主义与否定现代性的古典主义路线。另外,学说中的主体性立场有利于克服直观性,突显能动性,把个体引向社会机制。这些现代性叙事语境对于后面思潮的影响具有广泛性。
参考文献:
[1]柏林.扭曲的人性之材[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9:199.
[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15-116.
[3]雅各·拉康.语言维度中的精神分析[M] .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206.
[4]徐向东.欲望的本质和休谟式的动机[J].道德与文明,2015(5):66-68.
[5]安东尼·阿巴拉斯特.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239.
[6]刘森林.物与无——物化逻辑与虚无主义[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7]王海洲.合法性的争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71.
[8]罗伯特·诺奇克.合理性的本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57.
[9]迈克尔·扎科特.自然权利与共和主义[M]. 王岽兴,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343.
[10]约翰·洛克. 政府论[M]. 丰俊功,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11]黄基泉.西方宪政思想史略[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会,2004:59.
[12]约翰·洛克.人类理解论[M].关文运,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3]施米特.现代与柏拉图[M] .朱清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7.
[14]JOHN LOCKE. The works of John Locke: Volume I[ M] .London:Routledge/ Thoemmes Press , 1997 :77.
8.洛克教育思想免费 篇八
亲爱的约翰:
明天,我要回老家科利佛兰处理一些我们家族自己的事情。我希望在此期间,你能代我打理一些事务。但我提醒你,如果你遇到某些棘手或自己拿不定主意的事情,你要多向盖兹先生请教和咨询。
盖兹先生是我最得力的助手,他忠实真诚、直言不讳、尽职尽责,而且精明干练,总能帮我做出明智的抉择,我非常信任他,我相信他一定会对你大有帮助,前提是你要尊重他。
儿子,我知道你是布朗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你在经济学与社会学方便的知识可谓优秀。但是,你应该清楚,知识原本是空的,除非把知识会付诸行动,否则什么事都不会发生。而且,教科书上知识,几乎都是那些皓首穷经的知识匠人在象牙塔里编撰出来的,它难以帮你解决实际问题。
我希望你能去除对知识、学问的依赖心理,这是你走上人生坦途的关键。
你需要知道,学问本身并不怎么样,学问必须加以活用,才能发挥作用,要成为能够活用学问的人,你必须首先成为具有实行能力的人。
那么实行能力从哪里来呢?在我看来它就潜藏在吃苦之中。我的经验告诉我,走过艰难之路――布满艰辛、不幸、失败和困难的道路,不仅会铸就我们坚强的性格,我们赖以成就大事的实行能力亦将应运而生。在苦难中向上下班攀爬的人,知道什么叫千方百计地去寻找方法、手段,让自己得救。处心积虑地去吃苦,是我笃信的成功信条之一。
也许你全讥讽我,认为没有比想苦吃再傻的了。不!没有不幸体验的人,反而不幸。很多事情都是来得快去得也快,那些实现了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梦想的人们,有谁不是很快就销声匿迹了?吃苦所得到的,是将你的事业大厦建立在坚实的地面上,而不是流沙里。人要有远见,只有长时间的吃苦,才有长时间的收获。
我相信你已经发现了,自你到我身边工作以来,我并没有给予你重担去挑。但这并不表明我怀疑你的能力,我只是希望你善于做小事而已。
做好小事是做成大事的基石,如果你从一开始就高高在上,就无法体贴部属的心情,也就不能真正地活用别人;在这个世界上要活下去、要创造成就,你必须借助于人力,即别人力量,但你必须从做小事开始,才会了解当部属的心情,等你有一天走上更高的职位,你就知道如何让他们贡献出全部的工作热情了。
儿子,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头脑聪明:一种是活用自己的聪明人,例如艺术艺术家、学者、演员;一种是活用别人的聪明人,例如经营者、领导者。后一种人需要一种特殊的能力――抓住人心的能力。但很多领导者都是聪明的傻瓜,他们以为要抓住人心,就得依据由上而下的指挥方式。在我看来,这非但不能得到领导力,反而会降低很多。要知道,每个人对自己受到轻视都非常敏感,被看矮一截会丧失干劲。这样的领导者只会使部属无能化。
一头猪好好被夸奖一番,它就能爬到树上去。善于驱使别人的经营者、领导者或大有作为的人,一向宽宏大量,他们懂得高看别人和赞美他人的艺术。这意味着他们要有感情的付出。而付出深厚的感情的领导者最终必赢得胜利,并获得部属更多敬重。
没有知识的人终无大用,但有知识的人很可能成为知识的奴隶。每个人都需要知道,一切的知识都会转化为先入为主的观念,结果是形成一边倒的保守心理,认为“我懂”、“我了解”、“社会本来就是这样”。有了“懂”的感觉,就会缺乏想要知道的兴趣,没有兴趣就将丧失前进的动力,等待他的也只剩下百无聊赖了。这就是因为不懂才成功的道理。
但是,受自尊心、荣誉感的支配,很多有知识的人对“不懂”总是难以启齿,好像向别人请教,表示自己不懂,是见不得人的事,甚至把无知当罪恶。这是自作聪明,这种人永远都不会理解那句伟大的格言――每一次说不懂的机会,都会成为我们人生的转折点。
自作聪明的人是傻瓜,懂得装傻的人才是真聪明。如果把聪明视为可以捞到好处的标准,那我显然不是一个傻瓜。
直到今天我都能清晰记得一次装傻的情景,当时我正为如何筹借到一万五千块钱大从轻脑筋,走在大街上我都在苦思冥想这个问题。说来有意思,正当我满脑子闪动着借钱、借钱的念头时,有位银行家拦住了我的去路,他在马车上低声问我:“你想不想用五万块钱,洛克菲勒先生?”我交了好运吗?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但在那一瞬间我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急切,我看了看对方的脸,慢条斯理地告诉他:“是这样……你能给我二十四小时考虑一下吗?”结果,我以最有利于我的条件与他达成了借款合同。
装傻带给你的好处很多很多。装傻的含义,是摆低姿态,变得谦虚,换句话说,就是瞒住你的聪明。越是聪明的人越有装傻的必要,因为就像那句格言所说的――越是成熟的稻子,越垂下稻穗。
儿子,有了爱好,然后才能做到轻巧。现在,就开始热爱装傻吧!
我料想得到,在我离开的日子里,让你独挡一面对你而言绝非易事,但这没有什么。“让我等等再说”,是我在经商中始终奉行的格言。我做事总有一个习惯,在做决定之前,我总会冷静地思考、判断,但我一旦做出决定,就将义无反顾地执行到底。我相信你也能行。
爱你的父亲
October9,1890
洛克菲勒名言:
没有不幸经历的人,反而不幸。
把一头猪好好夸奖一番,它都能爬到树上去。
9.我看师范生免费教育 篇九
近两年国家试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政策,这一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一部分学生上大学深造的机会,对促进教育特别是偏远地区的教育的发展应该有很好地推动作用。
为什么要试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第一,是不是高中毕业生不愿报考师范类院校?推出这项优惠政策是为了吸
引学子去报考师范类院校。真要是这样,报考师范院校的学生的一部分是因为贫困或是冲着优惠政策而去的。我从这个角度思考:应该改革师范教育,增加这类学校的办学压力,提升它们自身的素质和竞争力,政策的照顾不能算是长久之计。
第二,是不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如果真是这样,我认为大可不必。
只要国家舍得花银子,大幅度地、大面积地提高教师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教师的工资待遇,谁还会拿着贫困的教师作笑话、调侃的素材,也会有很多人把教师当成可安身立命的职业去用心经营。在经济的时代,在经济的社会,教师只有混得温饱,才能挺起精神的脊梁。
第三,是不是我们的教师太少了?应该是。在一些经济非常发达的区域,教
师可能都超编,甚至有人只拿饷不上岗。在中国更广大的发展中区域,教师缺编现象很普遍,有些地区连基本的课程都不能开展,就因为没有教师。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贫穷、偏远地区的教师资源配备缺口。从长远来看,从宏观上加以调控,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应该是根本之计。
10.洛克教育思想免费 篇十
一、光明正大赚钱
我一直财源滚滚,心如天助,这是因为神知道我会把钱返还给社会的。
上帝为我们创造双脚,是要让我们靠自己的双脚走路的。
给予是健康生活的奥秘……金钱可用来做坏事,也可以是改造社会生活的一项工具。
如果一个人每天醒着的时候把时间全用在为了钱而挣钱上面,我不知道还有没有比这样的人更可鄙、更可怜的了。
二、为工作要有建设性的争吵
良好的方案往往不是由互相容忍得来的,而是争吵的结果。
三、知识+智慧
知识是外在的,是我们对所见事物的认识;智慧则是内在的,是我们对无形事物的了解,只有二者兼备,你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四、自信与坚持
除非你放弃,否则你就不会被打垮。
我总设法把每一桩不幸化为一次机会。
从贫穷通往富裕的道路是畅通的,重要的是你要坚信,我就是最大的资本。
在我眼里,“侮辱”一词的词义已经转换,它不再是削掉我尊严的利刃,而是一股强大的动力。
五、勤奋务实
凡事都得试试,哪怕希望微乎其微。
从最底层干起,一点一点地获得成功,我认为这是搞清楚一门生意的基础的最好途径。
智慧之书的第一章,也是最后一章,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财富是意外之物,是勤奋工作的副產品。每个目标的达成都来自于勤奋的思考与勤奋的行动,实现财富梦想也依然如此。
积累的知识越多,成功的希望就越大。
一切事情,你要搞清楚它的来龙去脉,你得亲自去看……盲目下手的人是捞不到好处的,他们都是蠢货。
六、设计运气,把握时机
设计运气就是设计人生。所以在等待运气的时候,要知道如何引导运气。这就是我不靠天赐的运气活着,但我靠策划运气发达。
忍耐并非忍气吞声,也绝非卑躬屈膝。忍耐是一种策略,同时也是一种性格磨练,它所孕育出的是好胜之心。
想获胜必须了解冒险的价值,而且必须有自己创造运气的远见。风险越高,收益越大。要取得今天的成功,就要在教育与努力之外再加上这些要素——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丰富的心灵。
七、做生活的强者
与其生活在既不胜利也不失败的黯淡阴郁的心情里,成为既不知快乐也不知悲伤的懦夫的同类者,倒不如不惜失败,大胆地向目标挑战。
我需要强有力的人士,哪怕他是我的对手。
越是认为自己行,你就会变得越高明,积极的心态会带来成功。
八、循序渐进,稳扎稳打
凡事都需要看得远一点。你在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心中必须装着第二步——这几乎是我一生的经验。
装傻是一门学问。
在商场上,成功了的骗术并不是骗术。
11.论洛克的自由主义思想 篇十一
一、自然自由
在洛克的思想体系内, 其理论的重要预设的关键就在于人类自然自由。其从理论上预设了人类原始自然状态。他表示, 完美自由状态是人类生活的原初状态, 人类以自然法则为依据来进行其自认合适的生活与生存方式选择, 而不必听从他人, 更无需以获得他人同意为前提, 对个人行为、人身、财产而言, 每个人都有权独立处置①
洛克的“自由观”和“放任式自由” ( 罗伯特) 有本质不同, 后者以为, 每个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人的天赋自由仅受制于自然法则, 没有任何人为法律可以对个人选择加以约束②。《人类理解论》 ( 洛克) 清晰界定了“自由”概念, 即某人一旦具备了某种能力, 能够依据其个人的内心来指导与选择自己“运动或不运动”、“思想或不思想”, 这就是自由③。
笔者以为, 洛克理论中的“能力”、“自然法”等均指人的理性由上帝赋予。人类在原初状态时, 能凭借自身理性来对相互之间的财产、自由、健康、生命加以尊重, 也能倾其所有对其他人自然权提供帮助, 把自然范畴内的“自由”状态实现。本质来看, 人类天然自由必须以后天引导为基础来加以完善, 而非全部与生俱来。比如幼儿的理性还没有发展成形, 父母有权对幼儿实施管理、统治。洛克表示, “父亲权威”这类《先祖论》 ( 罗伯特) 特别强调内容并非其所说的父母权, 其对于父母管教、照顾其子女的职责更加看重。他认为, 父母在孩子幼儿时期, 必须对孩子的行为加以约束、对其智力进行引导, 直至孩子的理性发展成熟, 把父母位置替代, 孩子将会就此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④理性元素一旦具备, 人方具有获得自由的前提与可能。
针对君权神授论 ( 罗伯特) , 天赋自由论 ( 洛克) 对其所谓的“绝对君主制 ( 以父权为基础) ”进行了本质性的批判, 并在此基础上就此构建了洛克个人的教育、宗教、法律、政治等思想体系。
二、政治自由
看上去相对完美、自由的人类自然状态, 其实其诸多的不便、不足也依然存在。其一, 人类在自然状态下不能只倚靠本身力量进行充足的生活物资保障, 这就让和人类尊严相适应的生活状态无法实现; 其二, 周知的、公正的、固定的权威与文明法裁判人在自然基础上并不充分, 比如, 身逢战争时期, 公众通常无法获得请求、申诉救济。因此公众自然权在自然状态下依然有可能被侵犯。对人类此时的自然缺陷要如何弥补, 如何来对自然权利提供帮助与保护呢?
洛克基于对此类问题的回答所需, 把“社会契约”观点就此提了出来。洛克表示, 本质来看, 社会契约属于双重行为。首先, 它是社会契约, 人类经由它而自愿组成原始的公民社会组织, 也就是把本身的自然自由放弃, 就此被公民社会组织的各种规则约束, 以此来和所有人通过协议联合构成某种生活共同体, 并依此谋取人类相互间生活的和平、安全、舒适的状态, 让财产可以不受任何形式的侵犯而能安定的享受⑤; 其次, 它是政府契约, 也就是政府和公众间的契约订立。以此契约为依据, 公民共同体把对外权、行政权、立法权等向政府提出委托, 由后者行使, 政府的职责就是对公众共同体中所有人的财产、自由、生命加以维护。
洛克还表示, 政府一旦和公众委托初衷相背离, 则其权力将就此不再, 公众有权收回委托。以此来恢复公众个人既有的自然、自由状态, 且经由构建公众以为和自由要求相契合的新型立法部门, 让他们来对个人生活保障、安全提供保护, 人们加入社会的本质目标也正在于此。⑥这表明政府垮台的本质不是社会解体, 只是公众由于对政府行为不满而向自然原初状态的一种回归, 至于人类共同体中固有的社会契约, 其效力依旧, 同时可以以大部分人意愿进行政府重构。同时也表明了洛克要约束政府权力的范围、目的以及性质的思想, 其对于“政治权力并非政府权力而是人类共同体权力”一直持强调态度。
洛克提出的“双重契约理论”不但对政府进行了明显束缚, 更从制度体系上对所有人的自然权、政治权自由提供了充分保障。所以, 政治自由主义就此在其社会契约论内得到认可与支持。
三、法律自由
人类自由必须要同时具备法律和政治双重保护。要实现人类自由, 一个必要环节或重要手段就是制定出有效的法律。对此, 洛克阐述了以下这几种法律和自由关系, 其一, 自由本身必须有法律束缚; 其二, 扩大、保护而非限制或取消自由, 这才是法律的本质。⑦人类在公民社会内以法律规则为依据, 以实现自由生活; 人类以自然状态为前提, 遵循自然规则, 来实现自由。
而基于对过分集中的政府权力可能引发暴政的预防, 洛克对分离行政权、立法权, 以此来形成权力制约功能等进行了特别强调。其一, 确保制定良法, 其二, 确保公正执法, 其三, 确保公众公共福利、安全与和平。与此同时, 洛克认为必须通过法律来固定公众以自然状态为基础的所有自然权利的享受。他以财产权这个例证分析说, 政府通过出台法律来对人类财产权加以确认, 同时通过成文宪法对土地占有行为加以确认, 公众在此基础上方可对社会范围形成跨越, 也就是无需经由契约就可以把金银当成现实的货币在现实生活中运用, 把物品就此进行价值各异的私有财产划分。⑧这样就能对自由交易权、个人财产权同时提供保障。
洛克所阐述的法律理论体系中所蕴涵的自由理念显著影响到了后世诸多国家 ( 特别是美国、英国) 最终的法律体系形成。
四、宗教自由
派别宽容、政教分离是洛克宗教自由理念的主旨, 其著作《论宗教的宽容》对此有清晰的阐述。《论宗教的宽容》全面分析了教会和国家及其各自权力性质、界限。洛克表示, 无私、公正的运用法律来充分保护全体公众, 让所有公民的健康、自由、生命, 以及房屋、金钱这类外在物所有权得到法律保护; 以公众整体力量为基础, 对侵犯他人权利者加以惩治; 对人类灵魂来说, 其无权拯救、掌管等, 这就是官长的本质与义务所在⑨即公民利益是公民政府所有权力的本质, 且只限于对人类今生事情的掌控。对于教会来说, 它则是一个自由的、自愿的团体。
洛克想在本质上把世俗领域、宗教领域二者间的理论界限构建出来, 以此对通过权力干涉个人宗教信仰自由的政府可能性行为进行预防。他提出, 必须从本质上把对别人宗教信仰所持的态度加以转变, 也就是要支持宗教信仰自由, 以宽容对待自由的宗教信仰宗旨从本质上界定了宗教冲突的处理方向。
五、结语
分析洛克的学术论著能发现, 其思想核心及其保护的对象均为人类自由。其自由思想通过宗教宽容论、政府分权论、社会契约论、自然法理论等平台得到诠释。洛克指出, 为了保障自由必须进行能对公众权利、自由提供保障的民主宪政体制构建, 其所给出的政治体制模式全面影响着随后的美国独立战争、法国革命。洛克这位自由主义理念的先驱所提出的多元宽容、人权保障等人类基本原则, 时至今日还在指引着现代社会朝着民主和谐的方向前行。
摘要:作为西方自由主义与民主政治理论的先导的洛克, 可以称得上自由主义的旗帜人物, 其所创立的各方面理论无不带着早期自由主义的深刻烙印。就洛克所处的历史环境来说, 其理论学说中的自由主义理念对于推翻封建专制和宗教压迫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洛克,自由主义,自由权,自然法,社会契约,立法
注释
11洛克著.政府论 (下篇) 第二章.
22 洛克著.政府论 (下篇) 第四章.
33 洛克著.人类理解论.第二十一章.
44 洛克著.政府论 (下篇) 第六章.
55 洛克著.政府论 (下篇) 第八章.
66 洛克著.政府论 (下篇) 第十九章.
77 洛克著.政府论 (下篇) 第六章.
88 洛克著.政府论 (下篇) 第五章.
【洛克教育思想免费】推荐阅读:
巴洛克时期音乐概述07-30
洛克王国小学生日记400字08-21
中国梦教育活动免费07-27
成人教育论文免费08-12
暑假安全教育须知免费09-08
民兵政治教育教材免费09-23
免费健康教育活动记录07-15
网络安全教育课件免费07-31
法制教育讲座教案免费08-04
感恩教育德育课免费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