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方式修辞手法(12篇)
1.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篇一
表达方式,艺术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修辞手法,写作技巧之间的区别
(一)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①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②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综合起来,“表达方式”应当为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二)艺术手法:
又叫表达技巧,包括四个方面: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三)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表现手法主要有: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叙事抒情 顺叙 倒叙 插叙 卒章显志 想象 反衬 托物起兴 美景衬哀情 渲染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四)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五)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拟人和拟物)、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借代、反问、设问、互文、双关、反语、引用等。修辞手法就是常见的等。
(六)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2.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篇二
一、善用比喻
比喻就是通常说的打比方,即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个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手法[2]。比喻使人容易理解,能变抽象为具体,深奥为浅显,还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比喻句常有比喻词,如“像……似的”“像……一样”“好比”“是”“变成”“仿佛”“真像”[3]……
周杰伦的歌一直为人们喜爱和传唱。他的歌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能把爱情诠释得如此神圣和完美,能引起无数青年人的共鸣。能给失落者以安慰和力量,给幸福者以快乐和满足。我想成功的缘由除了韵律能打动人外,歌词的生动形象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的歌词中就多处运用了比喻。比如《发如雪》中的“繁华如三千流水”,《时光机》中“那童年的希望是一台时光机”,《青花瓷》中“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再比如《千里之外》中“屋檐如悬崖,风铃如沧海,那薄如蝉翼的未来,经不起谁来拆”,《夜曲》中“风在长满青苔的屋顶,嘲笑我的伤心,像一口没有水的枯井”。
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让歌词的意境优美而深远,把人心底的感受真切地表达出来。语言既朴素又不失华美,让人产生丰富的遐想。这就是其艺术性所在。当然,比喻的运用还很广泛。几乎所有的表达领域都可以涉及。只一点就是要运用得恰到好处。
二、巧用排比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加强语势的效果。[3]用排比来说理,可达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总之,排比的行文朗朗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作文《千年的呼唤》中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它曾是千年前的儒学大师发自肺腑的呐喊;它曾在钩心斗争、尔虞我诈中变得不名一钱;它曾是无数饱学之士终生恪守的行为规范;它曾是阴险狡诈之辈赖以飞黄腾达的外衣。它太简单,简单得连牙牙学语的孩童都能叫出它的名字。它又太复杂,复杂得让有些人将它遗失得无怨无悔,无影无踪。它,就是诚信。”一系列的排比句,把诚信描写得清晰细腻,形象生动。读起来节奏鲜明,朗朗上口,有气吞山河之雄伟,水泻千里之壮观的气势。
恰当地运用排比才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这样读起来才能感到朗朗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三、活用比拟
比拟就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4]。比拟可以分为拟人、拟物两类。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使之人格化,使物具有人性、人情。拟物有时是把人当做物来写,有时是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
运用比拟可以鲜明地表达爱憎之情。如郭小川在《团泊洼的秋天》中这样写道:“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垂柳”和“芦苇”在诗人的眼中都是有情有义的,读起来让人倍感亲切。
运用比拟可以使语言风趣幽默[5]。这一种修辞效果多见于拟物的句子中。如马克思《给海涅的信》中这样写道:“在这里的人们中间,我最不愿与之离别的就是海涅,我恨不得把您也装进我的行李袋中去。”马克思将海涅当做行李一样来处理,是拟物的手法,显得十分风趣。
比拟是通过联想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手段,必然会融入表达者的真情实感。在运用中应注意情与景相协调,即情景交融。运用比拟的目的是突出事物的特征,所以,拟体要尽量符合本体的特点,否则就会不伦不类。
总而言之,修辞手法的运用应该结合语法、结合语境、结合实际,才能说得得当,写得优美,读得悦耳,赏得精辟,才会达到言近旨远、辞浅意深的艺术效果。
摘要:修辞是指人们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进行交际时,运用语言手段增强言语表达效果的言语现象。修辞是指在说话和写作中适应题旨情境,积极调整语言以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或规律。就是说,修辞的目的是追求理想的语言表达效果。
关键词: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比拟
参考文献
[1]汉语修辞学.北京出版社,1983.
[2]修辞语法文章.(与秦旭卿合作).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3]修辞学新论.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4]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由修辞手法想到的 篇三
7.选出没有运用夸张的一项是( )
A.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那里的农民要筹集几个钱,是多么难啊!人们恨不得把一分钱掰作两半使。
D.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出油了。
“吳老师,这道题目,我们已经谈论探究过了,但是看法不一致,有的选A,有的选C。”
“我认为选D”,我看了一遍题目,说出了我的答案。
听到我选D,大家异口同声,毫不留情地立刻“轰炸”我,纷纷问我理由。
我先问他们为什么不选D,他们说,很明显,柏油路晒出油,就是夸张。
咋一听来,觉得理由很充分,道理很浅显,但是只要认真深究,就发现其实并非如此。
我们都知道,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夸张的作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出油了”这句话出自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里面有这样一段对“热”的描写,不出现“热”字,却把“热”写得淋漓尽致。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这段文字处处写热,虽然不见“热”字,但是却真真切切地让人们感觉到这种难挨的“热”,从修辞的角度,我们看到拟人、排比、比喻、夸张等丰富的修辞,把抽象的感觉具体化、形象化了,仿佛你就在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热得汗流浃背,热得让人压抑。
“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出油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铜牌在阳光下也要晒化了,而我们知道铜牌是不会被晒化的,通过夸张的手法突出强调了气温之高,更加生动形象的体现了烈日炎炎的场景。同时通过狗,骡子,小贩的行为侧面描写,烘托出烈日炎炎的气氛。而“柏油路晒化了”这句,要知道是不是运用夸张,还得了解“柏油路”的知识。百度上解释“柏油路”亦称“柏油马路”,路面由沥青铺成的道路。柏油路是俗称,学名叫做沥青混凝土铺面,是一种非常广泛使用的道路路面。“柏油路”采用喷洒铺设的,透水性差,下雨天易滑,天热了又会熔化,粘得满车都是。但为什么还选用沥青?由于粘结性、绝缘性、隔热性及防湿、防渗、防水、防腐、防锈等性能,所以,沥青除了铺路外,还有很广泛的用途。沥青容易老化,路面深色容易吸收热量,并且产生一定程度的溶解。由此可知,柏油路在烈日下是可以被晒化的,所以这是一句叙述的语句,不是夸张。
第二天,我还就这个问题专门请教了一位物理老师,他的解释也和百度的一样,认为柏油路是可以被晒花的。另外,通过百度还让我知道了夸张可分为两类、三种形式,即“普通”类和“超前”类,普通类又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现有成语寸土必争、滴水不漏、寸步难行等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的交流,让我想到了不管是哪一门学科教学,在本学科范围不可解答的,要跨学科向其他教师请教,随时问问身边的“哑巴老师”——字典,更要学会找找新时代的“百度老师”,多百度一下,很多不懂得知识就可以迎刃而解。
4.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技巧及诗歌鉴赏中修辞技巧的命题特点 2.学会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修辞技巧的运用。
3.掌握和规范诗歌鉴赏修辞技巧题目的答题步骤。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歌曲《虞美人》(邓丽君)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们刚才听的这首歌的歌词就是李煜的名作《虞美人》。其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设问、比喻。(引出课题并板书)
【2012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分)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C. 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D.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一、回顾古典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
诗词大家们在作品中多运用修辞来表情达意。那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我们所学过的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比喻、比拟、对比、对偶、借代、设问、反问、排比、双关、夸张……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拟人)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的《燕歌行》)(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对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对偶)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设问、比喻)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比喻)
二、考点展示:
大纲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那么,这个考点在命题形式上如何呈现?我们来看近几年考查修辞技巧的的高考题: 1.(2008年广东)(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2.(2009年重庆)(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3.(2010年浙江)(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4.(2011福建)(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综观历年命题情况,我们不难看出,对修辞手法的考查要求都外化为以下几种形式: 1.本诗(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抒情的?(辨认修辞技巧)3.赏析分析诗(句)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阐释表达效果)
高考命题形式是这样的,我们具体怎样分析作答呢?请看下面的高考真题。
三、真题体验(引导学生分析)1.(2008年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木芙蓉(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参考答案】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冒寒开花的自然属性,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目的:学会如何辨认修辞手法。可通过分析意象或描写对象的特征来辨认。)
教师小结:通过这道题,我们掌握了辨认修辞手法的方法:要分析意象的的特征。那么我们怎样去分析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呢?请看这道题——
2.(2006年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去又来。【注】将:行,流过。
诗人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将“山溪渡”比作“交情”、将“水上**”比作“人生波折”,赋予 “山溪渡”、“**”象征意义,(2分)从而形象地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2分)
(目的:1.学会辨认修辞手法。可通过寻找标志来辨认。2.学会将理论知识结合诗歌内容来分析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方法归纳:
1.判断修辞手法的方法(学生归纳):(1)找标志,如比喻的标志“似”。
(2)析意象,如“花心应似心酸”,“花”是物,“心酸”则是人的情态,由此可判断是用拟人手法。
2.如何分析修辞技巧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首先是掌握常见修辞技巧的内涵和作用;其次是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最后才是传达的作者的情感。
那么是不是做到这样,我们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就完成了呢?我们来看第二次阶段考试前的练习题中的诗歌鉴赏题目。
3.答题思路(学生练习答案比对:投影诗歌,投影学生答题情况,分析答案得失,规范答题意识。)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当堂训练
1.试分析这首诗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新晴
刘颁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参考答案】用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南风”人格化,在雨后初晴的天气里,自己的旧相识南风偷偷的推开门户,顽皮的翻着书,传达了作者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
2.比较鉴赏。假如你是高考命题人,请根据下面两首诗歌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设计题目,并设计好答案。(目的:熟悉命题形式、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答题。方法: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悯农(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陶者(梅尧臣)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参考)问题: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试分析。
答案:二者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前者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海无闲田”反映农民拼命劳动,全国已没有荒废不耕种的土地了,农民种得广,收得多,这种现象与“农夫犹饿死”的现实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封建剥削制度的不满。
教师小结:同学们做得很不错。说明了大家都充分了解了高考的命题形式,掌握了答题技巧。最后,我们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师总结:
1.判断修辞手法的方法: 一是找标志
二是分析意象特点
2.如何分析修辞技巧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首先是掌握常见修辞技巧的内涵和作用;其次是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最后才是传达的作者的情感。
3.形成答案时要规范。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作业
5.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篇五
一、本节学习重点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梳理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修辞格)。学习目的是对一些常用的修辞格做更细致的描述,以及辨别部分修辞手法的异同,帮助学生提高在语言表达中准确、灵活地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二、课堂活动指导
2.1 课本课堂活动
●“广告修辞大擂台”
这个课堂活动主要是通过广告语,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汉语的一些常见常用的修辞手法。
一、课堂活动步骤
(1)辨认广告语中的修辞手法。学生对修辞格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启发他们列举已知的修辞格。然后让学生逐条辨认广告语中都用了哪些修辞格(一条广告语中可能使用了几种不同的修辞格)。
(2)说出判断修辞手法的理由。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就对各种修辞格最鲜明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课堂活动中给出了一些广告修辞中的败笔和平庸之处,请学生试着修改或重写这些广告语,“化腐朽为神奇”。
(3)运用修辞手法创作广告语。让学生收集更多各种平面媒体上的广告语,仿造课文活动的模式进行优劣评判,并创作新的广告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在创作中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二、相关知识补充
(1)镶嵌。这是课堂活动中提及但未作解说的修辞格。镶嵌就是在语句中加入其他的词语。又分两类:有时为了把话说得舒缓些或者郑重些,故意加几个无关紧要的字来衬托重要的字,以加虚词和数字为最常见。例如:“冤哉枉也、其容其易、既雅且静、堂哉皇哉、瞎三话四、歪七扭八、五光十色。”另一类把能表达内心真情实意的词语巧妙地、天衣无缝地嵌进诗文中去。《水浒传》第六十四回的一首诗也运用了这种修辞:“芦花滩上有扁舟,俊杰黄昏独自游。义到尽头原是命,反躬逃难必无忧。”把嵌入每句诗中的第一个字合起来,就是“芦(卢)俊义反”,赚得卢俊义上山入伙。课文中的广告语(11)是把“联通”嵌入诗句,(18)是把“长虹”嵌入诗句。
(2)摹绘。这是课堂活动中提及但未作解说的修辞格。摹绘就是摹写对事物的各种感觉。生活的景象丰富多彩,事物的情况纷繁复杂,文章写得好,就应该把生活景色的色彩、声音,把人们对事物情状的具体感受如实地反映出来,做到“有声有色”。对事物的摹绘可以是摹声、摹色、摹形、摹状。活动中的广告语(18)用的就是摹色的手法,把彩虹的颜色一一临摹下来。
2.2 补充课堂活动
●“迷人”的修辞
这个课堂活动通过猜字谜,进而分析字谜中的修辞手法,使学生学会在语言表达中灵活地运用修辞格。
(1)谜语中的修辞手法
相传清朝才子纪晓岚曾给乾隆皇帝出了则谜语,谜面是一副对联: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狗猫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却是妙文。
这既是一副对联,又是一则字谜。上联说:不黑不白不红不黄,“青”也,和狐狼狗猫半边相同,“犭”旁也,合为“猜”字,当然是“既非家畜,又非野兽”。下联道:诗有词有论语有,“言”旁也,对四面一片模糊,方向不清,“迷”也,合为“谜”字,所以“虽为短品,却是妙文”。这副对联的谜底就是“猜谜”二字。
制谜与猜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内容,是人民集体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我国的谜语历史悠久,很多谜语不仅具有知识性,而且语言表达也趣味无穷,引人入胜。有些精彩的谜面形式多样,修辞手段也十分丰富。
(2)“迷人”的修辞手法
下面就以谜语为主题,讨论一下谜语里的修辞谜。猜猜下面谜语的谜底是什么,并分析这些谜语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千人万人织锦绣,曲背弯腰汗直流,
本来一片汪洋海,转眼之间变绿洲。(打一农业活动)
B.长长的黄鳝,短短的泥鳅,
弯弯的虾米,倒挂的石榴。(打一日常工具)
C.一个小姑娘,生在水中央。
身穿粉红衫,坐在绿洲上。(打一植物)
D.丈夫的外祖母(打一四字格词语)
E.玉门关(打一句五言唐诗)
F.客来东方,歌讴且行。不从门入,逾我垣墙。
游戏中庭,上入殿堂。击之拍拍,死者攘攘。
格斗而死,主人被创。(打一昆虫)
G.墙里开花墙外红,思想采花路不通;
通得路来花有谢,一场欢喜一场空。(打一传统照明工具)
在猜谜语的同时也让我们来揭示一下其中的“修辞谜”吧:比如A的谜底是“插秧”,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插秧前和插秧后的秧田形象地比作“汪洋海”和“绿洲”。B的谜底是“秤”,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相似的句式写出秤的外形,把秤各个部件都拆解开来,一一打比方加以刻画。C的谜底是“荷花”,用了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先将荷花比作水中亭亭玉立的小姑娘,再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荷花的颜色和姿态。D的谜底是“婆婆妈妈”,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丈夫的外祖母即婆婆的妈妈,所以是“婆婆妈妈”。E的谜底比较难猜,这是依据“求凰格”制作的谜语,谜底要求三字以上,并配上“队、联、偶、缘、双、鸳鸯”等表示成对的字眼,谜底是李白的诗句“金殿锁鸳鸯”,其中“玉门”对“金殿”,“锁”对“关”,再加上附加词“鸳鸯”,则成谜底,所以可以看作是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F的谜底是“蚊子”,也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把蚊子的嗜血和嗡鸣的典型特点写得有声有色,妙趣横生。G的谜底是“灯笼”,用到了顶真的修辞手法,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和第三句开头的一个字都是“通”。
(3)尝试创作一些修辞谜
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可以制作出优秀的谜语。请同学们也选择一定的题材和修辞手法,自己制作谜语并互相交流。
三、课后练习指导
3.1 “小试身手”解析
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语言表达中运用排比等修辞的能力。参考答案: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运用五组排比,层层叠唱,整齐干脆,给人以连峰叠浪的节奏感,把关汉卿高傲不屈、我行我素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这是修辞形式和文章内容完美结合的典范。排比可以包含丰富的内容,表现连贯的语势,适宜于用来阐述道理,叙写景物或抒发感受。
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参考答案:第1句是比喻(暗喻);第2句是比喻(明喻);第3句是比拟(拟人);第4句是通感;第5句是比喻(借喻);第6句是比喻(暗喻);第7句是夸张;第8句是比喻(借喻)。试题解析:比喻有一定的结构形式,比喻里被打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叫“连接词(喻词)”。比喻中不一定同时存在这三个要素,因此比喻又分三类:①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用“像、如、似、仿佛、犹如、像……一样、仿佛……似的”等连接词来联系本体和喻体。如第2句。②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用“是、成为、等于”一类连接词联系本体和喻体。如第1句。明喻和暗喻的区别在于所用的连接词不同。前者明确表示是在打比方,后者直接把“主体”说成是“喻体”,常带有强调或夸张的语气。如“不管鸟的翅膀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鸟就永远不能飞到高空。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巴甫洛夫《给青年们的一封信》)第6句是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式,虽然没有出现连接词,但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了,所以是暗喻。③借喻。本体隐而不现,也不用连接词,而把喻体用在本体通常应该出现的位置上。和明喻、暗喻比较起来,借喻在比喻的`形式上更为隐蔽;但也因为只出现喻体,喻体也就更加醒目,喻体所显示的本体的特征也因而得到突出。如第5句“总有月夜,世界有一半浸在银子里,另一半浸在墨汁里”,“银子”和“墨汁”都不是它们本来的意思,而是分别用来比喻月亮近处的夜空和月亮远处的夜空,只不过既没有用到连接词,也没有出现本体。借喻因为形式上的隐蔽,除了习用的说法之外,一般更要依赖语境才能体察出来。如第8句,若脱离了语境,就不容易确定其中的“孔雀”是“作品”。
三、本题通过仿写练习,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仿写要求所添加的项和已知项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结构相似,还要注意修辞方式也要一致。第1题和第2题都是比拟(拟人),第3题是比喻(暗喻),仿写的时候要抓住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本题可以让学生发挥想像力和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不苛求有统一的答案。参考答案:“橡皮:面容抹黑了,心灵的颜色却变纯净了。”“圆规:双脚分离了,步伐的轨迹却聚拢了。”“乐观者说,希望是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诉人们曙光就在前头。”“悲观者说,风是浪的帮凶,能把你埋葬在大海的深处。”
3.2 补充练习题目
一、下面这段文字选摘自艾青的《绿洲笔记》,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图画。请你运用所学的修辞知识写一篇描写景物的小短文,看看能恰当地使用多少种修辞手法。
n_在林带里鸣唱……,唱得树叶更绿了。五年前扦插在渠道上的柳树,原来只有手指头那么粗的,现在长得比胳膊还粗,齐齐的,成了三丈多高的又宽又厚的绿色林带,微风吹过,繁枝摇曳,鸟雀腾喧……阳光从树叶的很小的空隙洒到水面上,成了一片片飘动着的金色的薄片--整个黄羊湾垦区斗渠以上的二百多公尺的渠水就在这样的浓阴覆盖中静静地流淌。
二、下面是两副地名联,第①副出自抗日战争胜利时的报刊,第②副出自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请你说说这两副对联在表意和修辞上有什么精妙之处。
①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
②天山南北乌鲁木齐,雪域春秋扎西德勒
三、成语是汉语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有不少成语的构成形式都运用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格。请看看下面这些成语都用到了哪些修辞格,分析一下修辞格对于成语表达的作用。
大笔如椽 味同嚼蜡 枪林弹雨 字字珠玑
冰消瓦解 鳞次栉比 排山倒海 羊肠小道
大动干戈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四、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请说出下面一些诗句各自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②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③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④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
五、判断对下面各句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轻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不,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棉球”这个喻体贴切,不仅符合医生职业的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B.哦!我突然感觉到,我是看到了一个更是巴金的巴金。文静、温和、诚挚的外表里,却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心。
--后一“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突出了描述对象的特征,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C.目前,我正兴致勃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绝不吝惜。
--将作品拟人化,把删削冗繁说成是“减肥”,生动幽默。
D.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晚饭,就跑到海边,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日升。
--用拟物的方法夸大听潮观海的痴迷程度,形象生动,有感染力。
六、将下面8个诗句组成对联,请选出组合正确的一项。
①停车坐爱枫林晚 ②白铁无辜铸佞臣
③水淡性泊是我师 ④望帝春心托杜鹃
⑤青山有幸埋忠骨 ⑥竹直心虚乃吾友
⑦无边落木萧萧下 ⑧千树万树梨花开
A.⑦⑧/⑤②B.①④/③⑥
C.⑤②/③⑥D.③⑥/⑦⑧
3.3 补充练习解析
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艾青这段文字的分析,加强学生对修辞知识的掌握。答案略。
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对联的分析,加强学生对修辞知识的掌握。参考答案:第①副对联乍一看像是一副游戏联,三个国家名称对三个城市名称,字面算不得工整,意思也似不知所云。但是,如果放到当年抗日战争胜利的背景中,就可以看出这副对联的含义。日寇侵华,南京失陷,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终于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日本投降后,有楹联爱好者在报纸上遂以“南京重庆成都”作下联征求上联。这三个城市名称看似平常,可是连起来就包含了“南京重新庆祝成为首都”的意思,因“都”是平声,故只能作下联。不久有人以“中国捷克日本”为上联应征,三个国名连起来含有“中国胜利地打败日本”的意思。这样看来,该联不但国家名对城市名,即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而且上下两联均采用了语义双关的修辞手法,实在是一副耐人寻味的妙联。第②副是一副来自西藏和新疆的春联。首先春联选择了两地天然地理环境作为主题,“雪域圣地”与“天山美景”的开场无需多言,就给人无穷无尽的想像;其次天山是我国东西走向的山脉,它雄伟、挺拔,是新疆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天山南北的气候、水文、动植物分布以及自然旅游景观也都具有明显的差异。用“南北”二字概括描述新疆,言有尽而意无穷。和“天山南北”相比,“雪域春秋”的组合似乎稍显逊色。其实“春秋”更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历史性和时间性与“南北”的地域性和方向性相对,同时又和“南北”一样有纵深延展的开阔感觉,这些都符合辽阔的西藏和新疆给人的印象。另外高山气候本来就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神奇气象,用“春秋”二字来概括,即使作为实义理解也非常恰当。再次“扎西德勒”对“乌鲁木齐”无论是音韵上还是意义上都是工整的,两者采取了相同的联想方式,即追求译音背后的意义。藏历新年人们见面时都要说“扎西德勒”,表示吉祥如意的意思。而“乌鲁木齐”是新疆的首府,新疆语的意思是“优美的牧场”,两个四字格的音译词都有美好的祝愿在其中。
6.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篇六
记叙文人称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便于抒情,表达情切自然。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感情的交流,有利于直接感染读者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从多方面抒情,叙事,议论。便于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文章主题。
修辞手法
比喻:生动形象写出什么特点,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拟人:给食物以人的性格,思想等,使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夸张:突出……,强调……
排比:突出……强调……句式整齐,增强语势,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增强节奏感。设问: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强调…… 反问: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强调…… 对偶:句式整齐,节节奏感强,高度概括
表达方式
一、表达方式种类及作用
记叙:对人物事件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抒情:抒发了什么感情,突出、深化文章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议论: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突出中心,画龙点晴。描写:(见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为写人记事服务。
二、题型示例:(见结尾段落作用)
夹叙夹议:是作者直接对叙述内容发表见解、判断、表明态度,点明或深化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7.修辞手法答题套路 篇七
一. 常见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答题模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_____比喻成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之情。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答题模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____以人的情感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之情。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答题模式:突出了特点,启发读者联想,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答题模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之情。增强语势,突出情感,增加表现力。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答题模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给人以音节匀称、音律和谐的美感。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答题模式: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的表现了 ______(句子描绘的内容),强烈地表达_______(句子表达的情感)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答题模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进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答题模式:以强烈的语气有力地突出,表达了的感情。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答题模式:以精炼的语言生动地突出了,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0.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答题套路:可以引人联想,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
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12.对比
8.修辞手法 通用 篇八
一、比喻
(一)什么是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二)比喻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似、仿佛、犹如、是、成了、变成”等。
(三)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词,但未必就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四)典型例句
(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山水)》
(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美丽的小兴安岭》
(五)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是比喻:1.太阳升起来了,像个害羞的新娘,露出了红红的脸蛋。()
2.他像王红一样马马虎虎。()
3.我见过不少的大榕树,像这样大的榕树还是第一次看见。()
二、拟人
说到拟人,应先了解一下比拟,比拟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前者叫做拟人,后两者叫做拟物。小学阶段主要掌握拟人的修辞方法。
(一)什么是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或动作。
(二)判断要点: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把物当作人来写。
(三)拟人的作用
把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事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四)典型例句
(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舞蹈。(3)河水唱着欢歌,流进稻田,流进菜园。
三、排比
(一)什么是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二)判断要点 排比的特点明显,句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
(三)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力地说明道理。
(四)例句
(1)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2)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四、夸张
(一)什么是夸张
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
(二)夸张的种类(1)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2)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如: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3)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如: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三)夸张的作用
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给人启示,加强渲染力,引发联想。
(四)例句
(1)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能踢球呢?(2)十几天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
五、设问
(一)什么是设问
说话、写文章时,为了强调自己的看法或结论,有时先提一个问题,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然后由自己来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二)判断要点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三)设问的作用
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四)例句
1、她敢从成把的火柴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六、反问
(一)什么是反问
反问就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中。疑问句是四种语句中的一种(其他三种是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
(二)反问的作用
反问表达的意思更坚定,使读者确信无疑,毫无辩驳、怀疑的余地,进而达到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三)例句
(1)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意思是:这是伟大的奇观。)
(2)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意思是:有应该责备的地方。)
七、对偶
(一)什么是对偶
对偶又叫对仗,是一种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相近或相反的意思。
(二)判断要点
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
(三)对偶的作用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表意凝练,易于记忆。
(四)例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八、借代
(一)什么是借代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
(二)判断要点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三)典型句子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2)几十把雪亮的刺刀闯进来。
练习题
1、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
(2)一颗有生命力的种子,如果不落在肥地里,落在瓦砾堆里,它决不会悲观,决不会叹气。()
(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4)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5)卖?今年谁还缺这个?()
(6)„„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2、根据要求修改下面的句子。
(1)改成比喻句。
池塘里的荷叶又大又绿。
(2)改成拟人句。
小鸟在树上欢快的叫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完成下列练习。
(1)一个个小山似的浪头不断地向他扑来。
把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
(2)凤凰树开花了,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把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
(3)“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在这句话中把____________当作人来写,它会________________
(4)“广场上人山人海。”这句话中是对______________进行了夸张,说明___________
(5)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____________,时而____________,时而____________,时而____________,水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4、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修辞方法运用不当的是()
A、小刚一提起妈妈,眼泪就像自来水一样喷射出来。
B、月光如水般倾泻下来。
C、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
D、这样的服务态度怎能让人忍受呢?
(2)下列句子那句语气最强烈的是()
A、谁说这本书是他的?
B、这本书不是他的。
C、这本书不能不是他的。
D、这本书是他的。
(3)“像”字作用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
A、他长得真像他的妈妈吗?
B、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C、肩上的煤筐来回晃动,像是打秋千。
D、花丛里还隐藏着像珊瑚珠似的小红豆。
5、下面的句段中都使用了两种以上的修辞方法,你知道吗?
(1)湖里的睡莲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慢慢地睁开眼睛,欣喜地开放着。()
(2)春天的雨像牛毛,像细丝,像绣花针。()
(3)这种像棉团似的云是什么?哦,原来是积雨云。()
(4)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海边的浪花吗?()
(5)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
9.修辞比喻手法 篇九
(2012-07-05 13:44:57)转载▼
标签:
杂谈
修辞第一站——比喻 教学目标:
1、了解用比喻表达的基本效果;
2、练写比喻句,提高用比喻进行表达的能力;
3、在学习中感受巧妙表达的愉悦。
教学重点:如何用生动的比喻来扮靓自己的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感官在比喻句中寻找相似点 教学预设:
第二课时
一、叮当显身手
师:比喻的三种类型把初次接触修辞的小叮当可给弄糊涂了。你们帮帮它吧。从上面选中一个序号并点击,告诉叮当出现的句子是什么类型的比喻句。
1、明喻:美丽的彩虹就像一座七彩的桥高挂在雨后的天空。刺猬的身体好似一个长满了钢针的小圆球。
2、暗喻:春天到了,大地变成了一片绿毯。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
3、借喻:他摇晃着一头的蓬草,冲出门外去上学去。(蓬草 = 凌乱的头发)
不能让这些充满暴力的漫画毒害我们的幼苗。(幼苗 = 儿童)
备注:只有喻体(本体和比喻词不出现)
二、叮当有问号
师:带有比喻词的就一定是比喻句吗?大家来判断一下吧。① 他长得很像他哥哥。--表示比较
解析:他们都是同类,这是拿他和哥哥的长相在进行比较
②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玲,王东等等。--表示例举 ③他刚才好像出去了。--表示推测
④读完了《雷锋的故事》,我仿佛又回到了苦难的过去。--表示想象 解析:这是在进行回忆。因此,比喻句的判定标准: 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类的事物。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3.要合情合理。
三、叮当爱唱歌
师:因为比喻能使句子显得更加鲜活生动,浅显易懂,所以在作文、诗歌、歌曲各种文学体裁中都能看到比喻句的身影。小叮当特别喜欢唱一首歌,歌中就有比喻句。会唱的一起唱起来吧。(播放歌曲《七里香》)师:大家一起说是什么歌? 生:周杰伦的《七里香》 师:你们喜欢他的歌吗? 生:(喜欢)
师:喜欢他的歌的哪一点呢? 生:旋律很美、歌词写得好、特别等
师:有同学说歌词写得好!老师选了《七里香》里的几句话,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是不是这样的呢?(老师有感情的朗读)大家一起朗读,带着你们喜欢的感觉把作曲者那种美好的情感、味道读出来。
投影出示:那温暖的阳光像刚摘的鲜艳草莓。窗台蝴蝶 像诗里纷飞的美丽章节。
院子落叶跟我的思念厚厚一叠。
你的脸颊像田里熟透的蕃茄。
师:(读歌词)美不美呀?(美)美得就像是一眼甘泉,让我们尝到一种甜甜的味道。你最喜欢哪句跟我们分享一下?(根据学生说的简单分析内容)生:……
师:这些句子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词者美好的情感,如果他很直白地说你真可爱,能不能达到这种美的效果呢?(不能)你们想不想自己也能写出像这样的诗一般的语言?那写好比喻句的关键是什么呢?比喻其实就是相似的联想,好的比喻不仅能扩展读者的想象空间,更能创造出诗情画意的意境来。只有抓住本体的特点,找出与喻体最贴切的相似点才能形成恰当的比喻句。
那我们又从哪些方面去寻找新颖、贴切的喻体来更好的传达我们的情感呢?我们知道我们体会一些事物要用我们的感官,感官有哪些?视觉、听觉、味觉、嗅觉。
四、叮当找相似(7分钟)投影出示:
1、例:我们脚下的岩石上就像铃子、铙钹、钟鼓在奏鸣着,而且声音愈响愈大起来。
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相似点是?
这是把岩石比作铃子,铙钹、钟鼓,从岩石的碰撞声与乐器的演奏声,从声音方面找相似点确立喻体的。
2、你能从以下句子中找出它们的相似点吗?(1)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小小的张满了的帆。(2)桃树、杏树、梨树,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3)“吹面不含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触觉)(4)心里就像喝了仙露一样,别提有多甜了。(味觉)老师总结方法:
师:通过老师的讲解后知道怎样寻找喻体没有?(根据本体的特征,通过联想和想象从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方面入手找到和它有共同特点的事物作为喻体,再从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方面对喻体进行延伸,语言将会在你的手中,喷洒出智慧的花瓣,你的感情也会表达的更加到位。)
五、叮当小练笔
师:讲了方法以后,我看到很多同学都跃跃欲试,思想就像脱缰的小马,想去尝试一下奔跑的感觉。以下任选一题,根据开头写比喻句。写三句或三句以上,尽量找相似点,要生动、具体,类型,喻词自己决定。(可加入其他的修辞手法)。投影出示:
1、水……
2、火……
3、风……
4、雨……
5、树……
6、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7、朋友,你会微笑吗?微笑是……
8、花是最美丽动人的。你瞧,……
9、自拟主题
六、叮当听你说
展示作品,学生评价,教师指导。
小学拟人、比喻修辞手法教学的一点思考
(2012-02-12 19:28:04)转载▼
标签:
分类: 个人感想 教育
对小学拟人、比喻修辞手法教学的一点思考
【案例一】
◆苏教版语文四下第23页,你能用拟人的方法把下面几个句子写得更生动吗?
春风吹,杏花开了。
春风吹,青蛙从洞里爬出来了。
蜜蜂在花丛里飞来飞去。
布谷鸟咕咕叫。
对于四下的学生这并不是一件难事,大家都举手了。一个成绩偏后的孩子说:“春风吹,杏花露出了笑脸。”我很高兴地赞扬道:“完全正确,可是你能告诉我这张脸的颜色吗?”这个学生马上补充说:“春风吹,杏花露出了粉色的笑脸。”我更高兴地赞扬道:“对呀,多好看的粉色呀。”学生很满足地坐了下去。又一学生举手了,说:“春风吹,杏花露出了粉嘟嘟的笑脸。”我开心地说:“更好了,‘粉嘟嘟’这个词,让人忍不住想去摸一摸这张小脸。”又一女生不甘示弱地站起来说:“春风姐姐轻轻地吹了一口气,杏花姑娘就害羞地张开了粉嘟嘟的笑脸。”我激动地说:“真好,春风姐姐在逗杏花姑娘玩呢,是不是呀?”成就感写在了小女孩的脸上,羡慕的目光齐刷刷地聚拢过来。
一条条地这样拼下去,一个个充满童心的句子诞生了。
-----春风吹,青蛙美滋滋地睁开双眼,走出洞来,做了一个深呼吸。-----布谷鸟在春天的舞台上,奏响了一支祥和动听的乐曲。-----蜜蜂为花儿舞蹈,花儿为蜜蜂献上了甜美的花蜜。-----布谷鸟在花丛柳树间穿行,纵情地歌唱,自由地飞翔。-----勤劳的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追赶着花的芳香。-----迎着和煦的春风,青蛙像绅士一样走了出来。
-----在蓝湛湛的天空下,在绿油油的大树上,布谷鸟对着同伴炫耀自己美妙的歌喉。-----在春天的舞台上,布谷鸟骄傲地唱着美妙的春之歌。
看着一张张兴奋的小脸,脸上洋溢着得意而天真的笑容,教学继续进行着。◆观察下面这幅图写一段话。
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太阳、闹钟、小鸟”写得更生动些?
第一个学生:“太阳开始工作了,把千万缕光芒洒在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使一切都有了生机。”我高兴地说:“我喜欢‘太阳开始工作了’这个说法,因为我想到了我自己,每天一早就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工作。”一个爱表现的男生肯定又有了新的发现,你看手举得那么高。他说:“太阳上班了,绿色工厂开工了。”“呀,我太惊讶了。这么有意思的想法,真好!”我毫不吝啬自己的激动。是呀,第一课学得“一棵树就是一个绿色的工厂。”孩子的心里到底有多少奇怪的想法,我又一次好奇了。全班同学都沉浸在发现的喜悦中。一学生接着说:“台灯可以放心地休息了。”“多好的句子,太有创意了。”我再次激动地说。一个刚转来的男孩举起了手,说:“太阳开始工作了,窗户来了一个深呼吸。”“哦,老师简直有点佩服你了,真是一个奇妙的小脑袋,老师想得没有你好。”我夸张地然而确实是真情地说。连起来一说,一段美妙的文字诞生了:
太样开始工作了,绿色工厂开工了,小鸟正在认真地进行发声练习。闹钟报告起床的消息,窗户来了一个深呼吸,窗帘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台灯可以放心地休息了。【分析】
拟人,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一句话,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这种手法又叫做“人格化”。
正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无生命的事物活跃起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主动性,新颖性和趣味性,便于作者托物抒发感情,提高文章的感染力;有助于读者对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感受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拟人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与原始思维一样都具有主客体不分、自我中心状态、泛灵论等心理发展特征,在思维具体性和绘画方法上也有相似之处。拟人化是儿童的一种表现形式。儿童经常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周围的一切,把一切事物,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星星、月亮,都认为和自己一样有生命、有感情、通语言的。所以让小朋友用拟人的方法去表现事物,他们非常乐意。同样采用拟人化手法的儿童文学都特别容易得到孩子的欢迎。在这里我们不满足于一两个拟人句的使用,很多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拟人的方式直接构思整篇文章,使文章充满情趣。【案例二】
在三年级语文教材中对比喻句也安排了专门的练习,比如:u 三下第93页处处留心就安排了这样的练习。
用打比方的句子把上面的图画说一说,并写下来。弯弯的月亮像()大象的耳朵像()蝴蝶花多么像()
这是是写几个比喻局那么简单吗?如果把这个练习教成写几个没有生命的干瘪的比喻句,这项练习设计就太没有价值了。我们可以在比喻句基础上,追问一下。比如:月亮像一条小船,那么什么是大海呢?(天空)这条小船要从哪里是向哪里呢?(晚上到黎明)这么一追问,问出了一首很好的儿童诗。
月亮/月亮是小船/天空是大海/从夜晚驶向黎明。还有:嘴/天上怎么有张嘴/难道天上还有张脸。还有:是哪只鸭子游过天空/留下了一片金灿灿的羽毛。还有:哎,树梢上怎么又跟香蕉/如果我能吃到/那肯定是根最甜的香蕉。【分析】
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
构成比喻内容上有三个要素:一是思想的对象,即本意;二是另外的事物,喻意;三是两事物的类似点,(共同处和相似处)。文辞上分为三个成份,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有的辞书又将其构成增释到四个成份,即:本体、喻体、喻词和喻解,喻解就是对比喻的理解。因此比喻句既是一种修辞手法,同时也是对事物认识的一种方法,在我们小学语文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反思】
古人所说的“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移情的过程就是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达到物人合一,使对象活动拟人化的过程。写景的有三种境第一种境界——眼中有景,心中无景。有的同学按顺序写了景物的颜色、变化、声响、动态与静态,虽然很具体,但文章却是那样呆板、没有生气,就像一张拙劣的风景照,其间原因就是他没有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感受,只是把大家都能看到山
山水水平铺直叙地写出来了。这种作文属于最低境界。
第二种境界——眼中有景,心中也有景。有的同学能采用各种修辞手法描绘景色,能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这样的作文会让人眼前一亮,心向往之。那我们应该采取一些什么样的修辞呢?对比、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不满足于“具体”的标准,立足于“生动、传神”是写景作文第二境界的要求,如果我们将自己用心感受到的景物借助修辞表现出来,就可以达到这个境界。
第三种境界——眼中无景,心中也无景。这是写景作文的最高境界。此时,所有的修辞技巧信手拈来,但不同的是加入了自己的联想,或者将自己融入山光水色中,自己就是大自然中的一棵树、一片云、一缕峰、与大自然同呼吸、共命运。
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带着感情去观察,让我著我之色彩,并能传神地表达出来。因此,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能激发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兴趣,提高表达能力,使文章更为生动有趣。教材中列出的比喻和拟人的练习我们语文教师不能轻描淡写地过去,应该认真钻研,充分发掘教材的资源,努力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要:比喻是一种常用到的修辞手法,在作文生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古代的诗词歌赋到现在的散文小说,都有比喻的身影。比喻有三种基本类型,即明喻、暗喻、借喻。它们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我们要掌握它的特点理解它,运用它并要多用,妙用。但学生在运用比喻时常出现错误,在运用时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注意。一个新颖的、动用恰当的比喻,往往能增加文章的气势和文采,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文章和修辞共生共荣,共同发展,达到双向收获的目的。
关键字:比喻; 特点; 区分; 运用
修辞是我们在作文中经常看到和用到的手法,它是文章的润滑剂和清新剂。就像巴甫洛夫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说:“不管鸟的翅膀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它是永远不会飞翔高空的。”修辞在作文中的作用就如小鸟必须凭借的空气,才能使文章有文采。如果一个人没有特有的精神风貌的话,那他再怎样的高大,也只能成为一个行尸走肉的躯体,没有生气,没有风骨,更没有灵魂。而作文没有好的语言来支撑,有再好的主题也难以存在,再好的中心也难以表现,再好的情感也难以寄托,文章难以升华。我们在阅读作品中,只要看到清新自然的语言,就能使心情为之舒畅,精神为之一振。怎样才能使作文富有文采,让读者为之陶醉呢 ?方法之一就要学会使用形象化的各种修辞手法,恰当地运用,掌握使语言活泼化的变换句式的方法和技巧。使语言和文章富有变化和宕荡起伏的气势。而比喻犹如一滴甘露,如能将这些甘露恰当地洒在作文中,就如沙漠中的一片绿洲,美不胜收。把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比喻的作用
比喻,是一种历史悠久又运用广泛的形象修辞。早在先秦以前,就被广泛的运用。到了春秋战国,比喻已成为非常有效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诗经》《楚辞》中的比兴手法,就是为了把话说得更有韵味,所以尽力保持一种含蓄的形态;而诸子散文中使用比喻则是为了把深刻的道理说明白。由于人们偏爱具体形象,运用比喻论事说理,正符合人们喜欢形象思维的特点。这种思维方式依赖于事物的相似性,使论辩进退自如,给接受者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在以后的诗词戏曲和小说及生活中也有很多运用比喻的例子。苏东坡有一个朋友叫佛印,有一天到东坡家做客,进门就先到池子边洗脸,看到苏小妹坐在阁楼纱窗内,风姿灼人,便吟到“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苏小妹虽感到羞辱,但不便发作,于是对下联“清水池边洗和尚,水浸葫芦”。佛印把苏小妹比作烟雾笼罩的芍药花,美丽至极,又有调戏的情趣。而苏小妹回应的下联既有报复之爽,又不失大家闺秀之礼,同时又展示了一代佳人的才气。而到了近代,是钱忠书先生把比喻运用到了极至。并在《读〈拉奥孔〉》中曾指出比喻的精髓:“比喻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它们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全不分,无须相比……。”汉语言学家张斌在《现代汉语》中给比喻下了这样的定义:“比喻是用与表达对象本质不同又有相似性的其他事物述说表达对象,使表达易于理解的一种修辞格,俗称打比方。”钱忠书先生和张斌先生对比喻的分析和定义中都涉及到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有相同之处才可比,有不同之处才可分,否则就无法区分何为说明的事物,何为被说明的事物。钱钟书先生曾在《读<拉奥孔>》一文中说:“比喻是文学语言的特点。”“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擅长”。如果去除《围城》中所有精彩的比喻,那么这部小说将会少了许多幽默成分而黯然失色。可见比喻能使抽象化为形象,深奥化为浅显,复杂化为简明,平淡化为神奇,它给语言增添鲜明优美的艺术色彩,对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能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比喻的类型及特点
常见的比喻有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借喻,这是按比喻各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来看,除此三种基本类型之外,根据比喻的各个部分的结合情况,其变化形式有: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互喻、曲喻。一般说来一个比喻句包括三个部分: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通常把被比的事物叫作“本体”,把拿来作比的事物叫作“喻体”,用来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叫作“比喻词”。
明喻就是明显的打比方,句子的格式是“甲(本体)像乙(喻体)”,在表达时,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明喻常用的比喻词是:“像”、“好像”、“像……似的”、“仿佛”、“如同”等等。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翠鸟》)“以上几个句子都是明喻,符合明喻句子中甲像乙的特点。其间出现在本体:荷叶,翠鸟。喻体:舞女的裙,离弦的箭。比喻词:像,像……一样。明喻我们很好理解和辨别,也是最常用到的,在小学二三年级我们就开始接触了。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和明喻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比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它和明喻有很多相同之处,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句式也基本相同,只是比喻词发生变化。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李健吾《雨中登泰山》)“五一节这天的人民广场成了欢腾的海洋。”这两个句子个就是暗喻,它有本体“乌云”和“广场上的人们”,喻体“水墨画”和“欢腾的海洋”,而比喻词则是“成了”。
借喻是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说成乙。以喻体直接代替本体。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再如:“这轮晓日从我们民族历史的地平线上一跃而出,闪射着万道红光,照临到这个世界上。”(杨朔《泰山极顶》)用“这轮晓日”来比喻“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这两个例句中,本体和比喻词都隐去了。借喻和暗喻很容易混淆,区分它们的关键在于比喻句中本体是否出现。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像上面几个例子,假如用明喻或暗喻表示,就拖沓多了。
三、学生运用比喻中常出现的问题
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可以说是谈作文而色变,每次谈到写作文和作文课,很多学生就神情紧张,摇头叹息。作文教学中,很多时候学生大作小作,教师精改详评,而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仍然不少,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不见大的起色。作文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已成为制约语文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多少年以来学生和老师共同的苦恼。很多学生的作文中,多出现一个模式,堆砌华丽词藻,摘录佳句名言,或是在“优秀作文”中摘抄其中一段,或是死记硬背一件事,以这件事作为“轴心”,围着这件事进行语言的旋转。比喻在学生作文中也是经常出现的。因为一个好的比喻,能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鲜明的感情,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但遗憾的是,在作文中常常出现比喻不当的毛病,这不仅影响了正确思想的表达,而且还损害了语言的纯洁和健康。比较常见的是比得不贴切,比喻的本阼和喻体一定要是本质不同的两个事物,但又要有一点或几点相似,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关系。这是比喻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则。一般来说,运用同类的两个事物打比方,这样的病例不太多,关键出在相似点上。有的两个事物根本没有相似之处和可比之处,硬是把它们拉到一起来作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有的事物比较抽象,无法对它进行描述和说明,学生则围绕在它的旁边转圈子,无法进行实质性的表达,例如“诚信”、“思念”等。这样的情况,我们只要用一个恰当的比喻,就能把比较抽象的概念表述清楚。例如:2001年高考作文《诚信—永远的绿卡》,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到:“诚信如春天第一缕阳光,令人向往,敞开胸怀去接受;如夏天的一块西瓜,含在口中,甜到心里;如秋天远方飘来的一片火红的枫叶,勾起无限牵挂;如冬天漫天飘飞的雪花,永远那么纯洁。”这一比喻,使诚信这一词变得鲜明可感,生动形象。同时又使语言变得清新自然,达到双重收获的目的。
四、使用比喻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要正确理解比喻句。各种手法有各自的特点,在反映的对象、句法结构、表达效果上都各不相同,我们学习时必须注意,对它们的理解不要仅仅满足于记住定义,重要的是能理解并恰当地运用到作品中。在我们阅读课文中,常遇到一些生动优美的比喻句。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们在阅读时应很好地理解这些句子,掌握这些句子,使它们成为我们理解课文的手段和工具。我们理解比喻句,主要要抓住关键的词语来理解。例如:“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块无暇的翡翠。”这个比喻句,只要把比喻词“仿佛”和喻体中的“无暇”、“翡翠”的意思弄明白,就知道该句子是以无瑶的翡翠来作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漓江水非常翠绿透明。
其次,正确区别比喻句和非比喻句。在阅读中,我们常常碰到一些句子,句中虽然也有“像”、“好像”等词语,但不是比喻句,这些非比喻句成了迷惑我们判断真正“比喻句”的敌人。要注意不能将是否有比喻词语作为判断比喻句的主要依据,主要应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比喻关系。如:“他画的荷花就像刚从湖里摘来的一样。”“画的荷花”和“从湖里摘来的荷花”之间只是简单的像,不是比喻。又如:“猫头鹰的耳朵很特别,好像一对立起来的猫耳朵。”“猫头鹰的耳朵”和“猫耳朵”之间是事实上的相像,不是比喻。而“树叶在空中飞舞,像蝴蝶一样。”用“树叶”(本体)和“蝴蝶”(喻体)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在“空中飞舞”的样子很相似来作比,它们之间用“像”(比喻词)来连接,此句是比喻句。通过比较,我们应该更清楚地明确比喻句具备以下两个特点:(1)句中有本体、喻体、比喻词三个部分。(2)句中本体、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种类的事物,而且有相似之处,存在着比喻关系。
第三,要注意运用。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习的目的在于创新,只有在不断的运用中才能积累经验,把经验转化成为自己的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正如一个司机要撑握车的性能,一个建筑师要知道建筑材料的特点一样。对于比喻的运用,不像数学公式那样可以照搬照套,在运用时不要刻意的去追求哪里要运用哪里不需要用,而是要跟据自己的情感发展,顺其自然,就如桶装水一样,满了自然而然的会溢出来。我相信在钱忠书先生的《围城》中的那七百多个比喻不是他特意的思考了后加进去的,而是为了制造一种幽默,经过自己的情感酝酿,顺理成章而得到的。当然,“文章本生成,妙手偶得之。”在没有一定功底的人怎样酝酿情感也不会达到钱忠书先生的高度,但是重要的还是平时的积累和思考,摹仿和创造。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多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抓住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可比之处,发挥自己的想像,运用各种修辞方法造句,不仅能用某一种修辞,还要逐渐做到能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积累得多了,在写作的过程中,只要某一问题不好用直接的描述表现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用一个比喻来替代。一个新颖而恰当的比喻又会反过来增加文章的色采,这样使文章和比喻都达到双重收获的目的,达到事半攻倍的效果。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看看作者是怎么处理比喻句的,所运用的比喻句达到何种效果。如果这里运用其它方法好不好,试着换一下,看表达效果发生怎样的改变。同时注意收集和分析好的比喻句,看作者抓住了它们之间怎样的特点和哪些可比之处。在运用比喻这一手法时最应注重的是比喻要贴切而新颖,要做到就近取喻而不落入窠臼,设喻翻新而又不流于猎奇生硬,重要的是推陈出新,出新的关键在于对于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有过人的深入而细致的理解,从而发现、选择新鲜又恰当的喻体。才能使比喻既合情合理,又生动形象。
10.修辞手法例句 篇十
比喻句:1.露似珍珠月似弓。2.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3.皎洁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
4.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5.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飘浮在空中。
比拟句:拟人
1、井冈山上的毛竹,同井冈山人一样坚贞不屈
2、群山肃立,江河挥泪,辽阔的祖国大地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3、她在呢喃低语中朦胧睡去,窗口的两支红烛滴落着一滴一滴红色的泪
拟物:他跑的像兔子一样快,妈妈追不上他.3、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4、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 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借代:为了明天的“面包”和昨日的债务,我不得辛苦的工作着。(借代生活)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小明这次又拿了“满江红”,唯恐回家又要被骂了。
乌纱帽
夸张:我住的房间只有巴掌大。
他一口气吸干了长江水。
我觉得这碗有千斤重,怎么也喂不到嘴边。
对偶句:正对: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反对:谦受益,满招损。
革命家赤胆忠心,虽死犹生。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
串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排比句:关爱是一个眼神,给学生无声的祝福;
关爱是一缕青风,给学生身心的舒畅;
关爱是一场春雨,给学生心田的滋润;
关爱是一句问侯,给学生春天的温暖。设问句: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
这瓶饮料时谁买来的?原来是妈妈买的。
这是谁的房子?哦!这是吴敏的房子。反问句:字典难道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吗?
这条街难道不热闹吗?
11.修辞手法——拟人 篇十一
比如鲁迅在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写百草园时写道:“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这里作家用的就是拟人手法。
拟人手法的运用,可以使人的感情与景物的感情达到高度的统一。拟人的笔调,有时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它也是一种艺术构思,是人与物的感情的完全交融。不是作者想让读者将物景看做人,而是作者首先在心灵上觉得它们是有感情有灵性之物。
自然的人化,最根本的是依靠丰富的想像力,在翩翩的想像之中,赋予自然以人的环境、人的感情、人的思维和人的音容笑貌。
有时,为了增强文章的生动性,说明文也可以用拟人的手法。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入的《洲际导弹的自述》采用第一人称的拟人手法,让导弹“自我介绍”,说明洲际导弹的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洲际导弹的种类、威力和隐蔽方式,以及洲际导弹的新发展。在“自述”中说洲际导弹是“超级大国军备竞赛场上的第一号种子选手”,把洲际导弹的大小、重量说成是“身高”、“胸围”、“体重”。通过洲际导弹自述的拟人方法,把深奥的洲际导弹的知识浅显通俗地介绍出来,把洲际导弹的性质、特点说得清清楚楚,生动形象。
12.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及作用 篇十二
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装,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又名对偶、队仗、排偶),反复,反问,反语
有互文,借代,设问,排比,夸张,双关,用典,引用,移用,象征,镶嵌,通感。1 常用修辞作用特点: 1.比喻: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朱自清(2)拟物
①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 朱自清)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 特点 例句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明 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暗 引(间接引用)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排比、对偶、拟人、夸张、反问......13.联想
也就是想象.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描写手法
环境描写 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二:渲染气氛
三:烘托人物心理或烘托人物形象 四: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语言描写
作用: 一:刻画人物性格
二: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三:揭示人物的身分与社会地位
四:预示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作品的主题与时代特点
心理描写
作用:
一: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
三: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思想感情 四:深化作品主题
肖像描写
作用: 一:刻画人物性格
二: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二: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
动作描写
作用: 一:显示人物内心世界 二:刻画人物性格
二:表现变化的姿势、感情或者态度 三:创造生动的画面和活跃的场景
神态描写
作用: 一: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二:刻画人物性格,反应人物品质
概念:
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作用:
1)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行动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
3)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4)心理描写: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5)环境描写
A、自然环境描写: 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点明时令、地点;表现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B、社会环境描写:从狭义上讲,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预示人物命运;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推动情节发展。
6)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作用是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
此外还有:
细描: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抹。
白描: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形象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
静态描写: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推荐阅读:
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09-24
写作手法包括表达方式10-01
语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记叙顺序等总结07-03
常见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08-27
基础写作表达方式07-22
流程图表达方式10-03
分数的英语表达方式12-03
英语里时间的表达方式10-29
记叙文常用的表达方式07-15
流程图使用的表达方式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