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诗词

2024-09-09

古代文学诗词(共12篇)

1.古代文学诗词 篇一

1、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泊浔阳望香炉峰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3、渭川田家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4、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5、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6、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7、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8、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9、从军行

王昌龄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其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0、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1、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2、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翰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3、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1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5、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16、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举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7、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8、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复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9、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20、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1哀江头

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堕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2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3、秋兴八首

杜甫 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其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24、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5、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6、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27、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28、秋怀

孟郊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29、山石

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生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30、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韩愈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得移荆蛮。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31、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32、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33、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柳宗元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34、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35、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3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7、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38、长恨歌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苑多秋草,宫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39、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40、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41、金铜仙人辞汉歌

李贺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42、梦天

李贺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43、早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44、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5、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46、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47、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8、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不要求)

49、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50、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51、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王梯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52、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53、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54、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55、踏鹊枝

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56、摊破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不要求)

57、乌夜啼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58、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59、浪淘沙令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60、菩萨蛮

无名氏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61、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

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燃着,见而光明。丁: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戊:茂盛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繁荣。己:起也,纪也,万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纪。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萌芽。

支者犹树之枝也。

子:孳也,阳气始萌,孳生于下也。丑:纽也,寒气自屈曲也。

寅:髌也,阳气欲出,阳尚强而髌演于下。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辰:伸也,万物舒伸而出。巳:巳也,阳气毕布已矣。午:仵也,阴阳交相愕而仵。未:眛也,日中则昃,阳向幽也。申:伸束以成,万物之体皆成也。酉:就也,万物成熟。戌:灭也,万物灭尽。

亥:核也,万物收藏,皆坚核也。

01 甲子 11 甲戌 21 甲申 31 甲午 41 甲辰 51 甲寅

02 乙丑 12 乙亥 22 乙酉 32 乙未 42 乙巳 52 乙卯

03 丙寅 13 丙子 23 丙戌 33 丙申 43 丙午 53 丙辰

04 丁卯 14 丁丑 24 丁亥 34 丁酉 44 丁未 54 丁巳

05 戊辰 15 戊寅 25 戊子 35 戊戌 45 戊申 55 戊午

06 己巳 16 己卯 26 己丑 36 己亥 46 己酉 56 己未

07 庚午 17 庚辰 27 庚寅 37 庚子 47 庚戌 57 庚申

08 辛未 18 辛巳 28 辛卯 38 辛丑 48 辛亥 58 辛酉

09 壬申 19 壬午 29 壬辰 39 壬寅 49 壬子 59 壬戌

癸酉 20 癸未 30 癸巳 40 癸卯 50 癸丑 60 癸亥

二十,廿;四十,卌

xi;五十,圩

wei; 六十,圆;十,枯

2.古代文学诗词 篇二

一.描写节日习俗、风土人情

古代节日是古代民族风尚习俗的历史积淀, 而诗歌又是现实的反映, 因此, 优美的古代节日诗词就是古代社会生活和民族风情的艺术写真。“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 拂面的春风、暖人的春意、震耳的爆竹、醉人的屠苏, 处处洋溢着欢乐、喜庆、热烈、祥和的节日气氛。它紧紧抓住春节节日的特点,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民俗风情画。古代饮屠苏酒, 少年得岁先饮, 老年失岁后饮, 这个习俗体现古人十分重视未来。唐诗人顾况《岁日作》中有“手把屠苏让少年”, 苏辙《除日》诗中也说“年年最后饮屠苏, 不觉年来七十余”, 这不仅是写节日欢盛况, 同时也隐隐歌颂社会的“新故相除”的一种变革精神。“银花火树不夜城, 陆地拥出蓬莱鸟” (《水浒传》) , 写元宵万家灯火。“云旗猎猎翻青汉, 雷鼓嘈嘈殷碧流” (边贡) , 写竞龙舟。“长安城中月如练, 家家此夜持针线” (崔颢) , 写七夕节穿针。随着时代的变迁, 一些古代节日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这些节日习俗曾点缀过我们祖先的灵魂, 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论语》也说:“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矣。”一个民族只有追根感恩而不忘本, 才能有繁荣富强的未来。

二.抒发节日思亲、思乡之情

节日是一个民族生活的典礼和仪式, 是一种精神的熏陶。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时代, 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 离开多年来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 会感到一切都很陌生、不习惯, 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的一叶浮萍, 作客他乡, 思亲、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有时候不一定显露出来, 但是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就是“佳节”———就容易爆发出来, 甚至是一发而不可收。“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节日倍思亲” (王维) 就是这种客中思亲的最真挚的表达。这句格言式的警句, 千古流传。而“三年此夕无月光, 明月多应在故乡” (丘逢甲) , 此诗不同于一般的思乡, 故乡台湾被割日本, 游子有家难回, 悲愤难当。

三.表达朋友情谊、情爱故事

佳节, 往往是朋友团聚的日子, 而且和诸多美好的记忆联结在一起。“人日题诗寄草堂, 遥怜故人思故乡” (高适) , 怀友与思乡合二为一。节日又是恋人们表达情感的时机。“维士与女, 伊其将谑, 赠之以勺药” (《诗经·溱洧》) , 在最古老的情人节, 赠予多情的“解语花”———芍药, 情感淳朴而且浪漫。“两情若是长久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 , 通过描写牛郎织女的爱情, 揭示爱情的真谛, 可谓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四.抒写人生百感、借古讽今

节日是历史积淀的产物, 面对节日, 诗人们百感交集, 情丝不一。除夕与新年之际, 是生命流逝的界碑, 最容易引发诗人的生命意识。“勿嗟旧岁别, 行与新岁辞” (苏轼) , 所以要爱惜时光, 自强不息。当然, 发生在佳节的, 也并非都是情爱故事, 也有许多家国之痛, 人生百感。像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 暮云合璧, 人在何处。”最后轻轻一句点醒现实的亡国之痛。“贫居往往无烟火, 不独明朝为子推” (孟云卿) , 寒食禁火, 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相沿而成的习俗。而贫居“无烟火”却是为生活所迫。对于富人一朝“断炊”, 意味着佳节的快乐, 而对于穷人来说“往往”断炊, 包含着多少难堪的辛酸。在佳节时, 历史人物和历史古迹也最容易引起诗人们的思绪, 诗人们往往借古讽今, 抒发情怀。“美人台上昔欢娱, 今日空台望五湖” (姜夔) , 诗人即景怀古, 借伍子胥对夫差的谏告, 劝告当权者。“高居念田里, 苦热安可当” (韦应物) , 抒发对农民的同情, 难能可贵。“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毛泽东) , 通过对重阳佳节的自然景色的描写, 鼓励人们要努力创造新生活。学习古代诗人的节日诗作, 不仅可以通晓古代之节日民俗, 而且可以审视诗人的心灵世界。

3.小学古代诗词教学 篇三

古诗词教学虽然一直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语言文字上看,古代诗词用的是古汉语,节奏强、跳跃大、文言词语多、意义浓缩性大,因而教学难度相应的也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不宜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而应该在吸取别人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地融合自己的观点。

作为一线工作的教师,我认为,要学好古代诗词,要重在于“读”和“品”,尤其是对古代诗词相对陌生的小学生更是如此。

所谓“读”,自然不能是一味地死读,即认为只要会背诵了就是学好了古代诗词;也不仅仅是教材安排一篇就读一篇。我们所要要求学生的,起码应当是做到“三读”:一读《声律启蒙》或《训蒙骈句》、《笠翁对韵》,二读、背唐诗宋词,三读所学的具体诗篇。

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开始文学修养的训练,对声调、音律、格律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声律启蒙》、《训蒙骈句》和《笠翁对韵》都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分为上下卷。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这类读物,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因此用于现代小学阶段的学生也非常适宜。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读、背对于古代诗词的理解也很有帮助。有些人成了名还不改背诵的习惯。被誉为“博物多识,问无不知”的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三国志》里说他“与人同行,读道碑,人问曰:卿能记乎?对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可见,背上口,学到手,需要下点功夫。当然,我们要求从小养成习惯。还是“三国”的故事:曹植为乃兄所逼,走七步而吟成诗,传为佳话。可没想到他有此才情,并非天生。据有关材料记载:他从小就刻苦用功,又勤于练笔,10岁左右便“诵读诗论及辞赋十万言”,“能诵俳优小说数千言”,18岁就写出有名的《铜雀台赋》——这就是七步诗的坚实基础。没有过硬的本领,走七百步怕也吟不出一句好诗来的。

读所学的诗篇便是直接对诗篇进行体悟了。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对一首诗或一首词便要反复读,仔细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

所谓“品”, 也可说叫鉴赏,则是对诗进行反复的品味。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用心灵去体会诗的意象和情感。

因此,要认真咀嚼,反复钻研,在教学中提升古诗词鉴赏水平。

首先要博众采广。古诗词产生的年代较远,古代的社會制度,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生产和交通工具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也不同于现代人,教学时要准确把握作品情感,必须对写作背景等有一定的了解。如西师版小学五年级教材中的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以农村的自然风光、生活情趣、风俗习惯以及农民的情感愿望入词,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所在:他对农村、自然的歌颂,正好说明他对黑暗、腐朽的现实社会的憎恨和鄙弃。

其次要善于鉴赏。文学是以它具体细微的感性形象来打动人的,这种感性形象不是直观教具式的模型,而是满溢着生命的情感载体。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写茅店、社林、溪水、小桥,突出了江南水乡的特点;又借惊鹊、鸣蝉、蛙声,使这幅农村静谧的夜景洋溢着一派生机;更以稻花飘香,人们互说丰年,显示了丰收在望的喜悦。

另外,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因为许多古诗词,教师还嫌陌生,不借助资料、工具书,好好钻研,还无法理解意思,体会情感,因此教师教好古诗词必须练先好内功,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4.古代钓鱼诗词赏析 篇四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劳动人民在渔猎活动中创造了大量的渔猎文化,从流传至今的古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劳动人民充满了智慧和情趣,他们一边渔猎一边抒发对周围景物的热爱、抒发在钓鱼活动中的快乐和感受。这些古诗词寓意深刻,是讴歌、是情怀、是警句、是对劳动者的歌颂、是勤劳智慧的结晶。我们今人通过对古代钓鱼诗词的欣赏、鉴析来陶冶情超,加强修养,同时也是对古代钓鱼诗词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古代文人范仲淹非常同情劳动人民,他在诗中写到“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里.那时的江上往来人一定是达官贵人,携妻挈妾来品尝开江鱼的鲜美,鱼儿虽然鲜美殊不知那是乘着一叶扁 舟的渔者顶着风浪,在波涛凶涌的江中辛勤拼博的成果。

鲜美的鲈鱼不仅让我联想到唐肃宗时以渔为乐的隐居者张志和,他在诗中写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曾担任过待诏翰林,贬官后隐于渔者,并非钟情于渔,而是淡泊名利,重在隐于江湖以垂钓为乐。友人送他一艘渔舟,从此他便放舟于西塞山前垂钓,以舟以水为家了,想必以中自有其意趣和快乐。〈〈水经注〉〉云:“西塞山璧立千仞,横截江流,漩涡沸激,舟人过之,每为失色”。但对**之患,张志和却隐跃言外,含蕴不露,笔墨神奇入化,超然尘埃之外,凸显了这位烟波钓徒精神气质的高远、恬淡、悠然、脱俗。用现在钓迷的话说简直是神仙过得的日子。西塞山并非十分险恶,苏轼在〈〈浣溪沙〉〉中也写了“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他和张志和一唱一合斜风细雨也不回家,毛毛细雨中,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在桃花流水中垂钓鳜鱼。如果说雨中垂钓是一幅水墨画,那么蓑衣就是最好的道具。古代的雨具—蓑衣诗人多有描写,唐代诗人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和清代诗人王士祯在《题秋江独钓图》中也写道:“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苏轼在《浣溪沙》中也写道:“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这种意境、氛围是今人难以体会到的。不管是钓鲈鱼也好,鳜鱼也好,辛弃疾在《水龙吟》词中写道:“休说鲈鱼堪荟,岂为莼羹鲈脍哉,尽西风,季鹰归来”。晋张翰,字季鹰,在北齐为官,因想起家乡吴中的莼菜鲈鱼,而辞官南归,其实是怕政治迫害。卫人子思说:“鳏虽难得,贪一死饵,吏虽怀道,贪以死禄”。窃以为,古往今来,不求渔利,只求乐者,大有人在。是无所利也,所以乐矣。

唐代大改革家王安石则感叹到:“绕岸车鸣水欲干,鱼儿相逐尚相欢,无人挈入沧江去,汝死哪知世界宽。”井中之蛙,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无人提携,大千世界的奥秘永远也不知道。实在是千古警言,足以为鉴。

古代的钓鱼诗词除了警示、明志之外,抒情者居多。郑板桥的《道情》阅毕不仅让人心怀激荡;“老渔瓮,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往来无牵伴,沙鸥点点轻波远。荻巷萧萧白尽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全诗直译就是:有一位老钓翁手拿一把钓竿,依山傍水在垂钓。这是人物.地点的交代。接着描写了周围的自然景物和优美的环境:一叶小船在水面上自由自在的往来穿行,鸥鸟轻点碧波向远处飞去。风吹水道两傍高高的荻草发出萧萧的声音,白日将尽寒冷的夜晚就要来临,夕阳西下高歌一曲,心旷神怡,抖擞精神接着钓下去。这正应了南北朝阴铿的一句诗:“林寒正下叶,晚钓欲收轮”。这一句和下一句都是形容时间过得飞快;突然抬头月亮已经爬上了东山,月光照在波光摇曳的水中映出了金色的影子,该收竿回家了。诗人形象地刻画了一个老渔翁痴迷垂钓的情景和山光水色的迷人,抒发了放歌山野挥竿垂钓无羁无牵伴的情怀。难得糊涂的郑板桥钓鱼时可一点也不糊涂,这可能也是诗人自已垂钓生涯的写照。

5.古代伤感诗词句子 篇五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姜夔《长亭怨慢》)

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姜夔《念奴娇》)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姜夔《踏莎行》)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鹧鸪天》)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姜夔《暗香》)

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姜夔《疏影》)大家且道,是伊模样,怎如念奴(李鹿《品令》)

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谢逸《江神子》)

万里云帆何时到?送孤魂,目断青山阻。谁为我,唱金缕(叶梦得《贺新郎》)

恨君不是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是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朱淑真《谒金门》)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着摸人(朱淑真《减字木兰花》)

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朱淑真《清平乐》)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辛弃疾《念奴娇》)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辛弃疾《念奴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辛弃疾《祝英台近》)

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辛弃疾《祝英台近》)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李清照《永遇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万俟咏《长相思》)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陆游《钗头凤》)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溢鲛绡透(陆游《钗头凤》)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钗头凤》)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陆游《卜算子》)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只有梦魂能再遇,堪嗟梦不由人做(陆游)《蝶恋花》)

不怕银钢深秀户,只愁风断清衣渡(陆游《蝶恋花》)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是谁?

——选自《葬花吟》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选自《葬花吟》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选自《葬花吟》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选自《葬花吟》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选自《葬花吟》

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

——选自《佛经》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鱼与飞鸟的距离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

——选自《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选自《雨巷》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选自《雨霖铃》

劝君莫惜花前醉,今年花谢,明年花谢,白了人头。

——选自《青杏儿》

今年冷落江南夜,心事有谁知。

——选自《小阑干》

原上草,露初唏,旧楼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贺铸《鹧鸪天》)

宽尽春来金缕衣,憔悴有谁知(魏夫人《武林春》)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周邦彦《满庭芳》)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周邦彦《兰陵王》)

故乡遥,何日去(周邦彦《苏幕遮》)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周邦彦《少年游》)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青秋节(柳永《雨霖铃》)

此去经年,应是良晨好景虚设。便纵有千钟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栏桡(柳永《少年游》)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柳永《定**》)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柳永《蝶恋花》)

6.中国古代诗词 篇六

1、《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静女》

诗经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3、《氓》

诗经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4、《琵琶行》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尽事。

轻拢慢拈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客。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弟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空守船,绕船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庐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5、《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7、《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8、《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9、《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0、《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1、《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3、《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4、《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5、《丑奴儿》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新凉好个秋。

16、《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宾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多无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7、《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18、《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9、《卜算子 修竹翠罗寒》

辛弃疾

修竹翠罗寒,迟日江山暮。

幽迳无人独自芳,此恨知无数。

只共梅花语。懒逐游丝去。

7.古代文学诗词 篇七

一、古代城市文学的内涵性意义

首先, 中国古代城市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其文学史意义不能被忽视。其文学的内涵深度和广度因其独特性而被深入挖掘, 但是由于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因素限制, 直至今天, 我国古代城市文学的发展仍然显得稚嫩。古代城市文学构建的客观丰富内涵需要建立在对其认知的、成熟的因素上, 才能得以实现其完整性。

文学史研究工作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种复杂、多样的文学性格要求其在对待古代城市的研究中, 应当将它作为文学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整体上看待其文学史意义。

古代城市文学研究离不开客观历史存在对于它的影响。分阶段、分时期的对古代城市文学进行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价值理念, 其在具体研究工作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 我国的文学史研究着眼于对文学的历史时间意义的关注, 缺乏从更为具体、更为客观的空间意义上去参照其文学意义的体现。在这种历史的研究结构下, 古代城市文学一直存在着, 却没有登上历史的舞台。但因为其客观存在的性质, 又决定了古代城市文学终将被抹去历史的尘埃, 而重获新生。以其客观构建内涵来填补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中的诸多方面的历史空白。也因为其内涵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它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文学史的发展。

在对于城市文学的价值以及发展规律的研究中, 主要是从文学空间分布形态位移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文学形式的城市文学发展。这种作家与地理位移上的对应关系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探究方向, 有其重要的文学史意义与价值。当然, 在作家文学创作上对审美体验影响因素的探讨和文学取材方向上的选择性问题等, 都是在文学空间角度形态位移方面的价值型表现。

同时,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文学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以独立个体的方式存在的, 在其发展进程中, 城市文学受到乡土文学的影响与渗透。客观地说, 从历史空间的因素角度讲, 文学史的发展是在乡土文学与城市文学的二元空间文学因素下不断发展丰富的。想要脱离乡土文学谈城市文学, 或者脱离城市文学整体研究文学史, 都是片面的。只有从二元结构的空间因素角度去着手, 才能全面的、完整地实现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准确认知。

二、城市文化的文学性外延

城市文学是建立在城市文化上的外在性表现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讲, 城市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是在城市文化的高度繁荣与发展的格局之上的一种文化态势。因此说, 城市文学表现出的外延性特征的诞生与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的自主意识与创造精神, 并且毫不避讳地彰显其城市文化的绝对创造力量、弱化无意识行为, 以及在城市追求与张扬世俗精神的过程中高调显示其对文化意义的表现能力。

城市文学具备什么样的属性与特质, 也就必然是对现实城市文化中属性与特质的反应。中国古代城市是在政治、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同时又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其中政治因素最为明显。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与衰亡往往伴随着其背后的政治性因素, 城市作为人们追求政治的渴望和幻想的摇篮, 最先能够感受到这种振幅的正是生活在城市当中的普通百姓。城市文学作为城市文化的外在性表现, 在这一方面对于城市的政治文化生活构成城市文学的最重要的文化性内涵。城市厚重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基础, 对于文学发展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最为优良的物质基础。使之在城市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形成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催化作用。通过研究历代中国古代文学形式发展的关系不难得出, 单纯的文学形式产生, 不会是在离群索居的社会交际环境中完成的, 而是在人口相对集中、物质文化相对富足的区域中实现的, 这种现象足以证明中国古代文学的城市文学性意义。而城市的发展促使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与艺术欣赏水平得以提升, 反过来对促进城市文化多种文学形式的水平提升又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这样说, 中国古代城市市民阶层的不断发展壮大, 为古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并起到保障性作用。

三、结语

对于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研究应当通过发展的唯物史观去分析, 将古代城市文学融入现代文学史中, 找寻其现代文学价值。随着城市地域性文学研究热潮的到来, 中国现当代城市文学也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通过以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历史机运, 纵横比较, 借鉴移植, 进而形成独具中国现当代特色的中国城市文学史研究, 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任务。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要有其历史传承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去滋润营养其现代的文学形式。中国文学史在这方面应当有所发展, 将全身的“穴位”打通, 突破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历史围栏。从全局的角度审视中国文学历史的整体性特征, 为后世中国文学的研究与发展创造更多、更有用的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美]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M].王旭,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8.古代诗词鉴赏备考初 篇八

一、 了解考核要求,熟悉往年考题,弄清有关概念

《考试说明》明确提出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对往年的试题稍做分析,不难看出:内容应是指诗词主旨、形象、风格、意境等;语言则包括字、词、句的解释,炼字炼意的理解;表达技巧当指修辞和表达(描写、抒情、议论等)。了解这些,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复习也就有了针对性。而集中训练讲评该部分的高考题,则让学生增加了感性认识,消除了畏惧心理。基础薄弱的学生,还需弄清有关概念,排除一些存在于题干理解方面的不必要的干扰,如:

意象:“意”属于人的主观意识(物象),“象”则指客观事物(景象)。“意象”就是诗人借以寄托感情的物象。

意境:是作者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清简平淡、王维的诗中有画、李白的清新俊逸、杜甫的沉郁顿挫。

流派:指学术思想或文艺创作方面的派别,如宋词有豪放(特点:不拘泥于传统离愁别绪,意境开阔,音韵灵活)和婉约(特点:委婉含蓄、艳情多、严格遵守音律)两大流派。

二、 积累相关知识,明辨手法

鉴赏诗词,须辨清手法。就诗章内容而言,有写景抒情的,一般是先写景而后抒情,而情景间的表达关系,则可分为即景述怀、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情景相生等。此外,诗词的形象性和抒情性还借助于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如:比、兴、夸张、拟人、对偶、衬托、反复、重章叠唱、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托物言志、映衬烘托等,这些手法及其作用,必须在训练中加以分辨理解。

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夸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倒装: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衬托: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三、 反复咀嚼,消除文字障碍

诗词语言的特点是形象、凝练、极富表现力。古人历来追求“一字传神”。贾岛的“推敲”家喻户晓,而“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则使画面生动、具体、有动感,古人誉为“境界全出”。此外还有“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脍炙人口的佳句妙词。读者越是反复咀嚼,越是能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

鉴赏诗词,还常见到这种现象,不少名篇佳句,有的字词如按现代汉语的常用义去理解,是无法领略原诗句的妙处的。鉴赏时要摆脱思维定势,力避以第一印象去解释。因此,扫清文字障碍除了反复咀嚼品味外,还要做到:

(1) 对上下文有关语句的含义理解清楚;

(2) 把握语句的相关性,对上下句的有关内容形成整体认识。如王昌龄《从军行》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中的“穿”只有理解为“磨穿”、“磨破”才能更好地表现戍边将士在艰苦环境中的豪情壮志。

又如:①梦啼妆泪红阑干。②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呜。③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④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⑤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⑦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①阑干:纵横错乱的样子。②班马:离群之马。③个:这样。④恨:遗憾。⑤坐:因为。⑥何当:什么时候,并非“用什么东西当做”。句意是企盼把良马当良马对待。⑦可怜:可爱,表达诗人对月出后明净江天的喜爱之情。并非“可惜”,“怜悯”的意思)

四、 善于联想想象,深入体味诗词意境

诗词的概括性决定了读者在阅读时必须进行主观再创造,它是以个人的生活经验、审美体验通过想象去补充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借助于联想想象,鉴赏者就能深入体味诗词的意境。

如写尽旅人孤寂情怀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们看到的是一幅落寞单调的秋景和作者凄凉断肠的情怀。试想一想,枯藤、老树、昏鸦,是什么样的景物?毫无生机,多让人感伤,眼前“小桥流水人家”却又透露出一股清新、淡雅、幽静的生机。两组景物对比,越发勾起思乡之情,而古道是如此荒凉,西风是何等萧瑟,瘦马呢,又是那么的疲惫,偏偏太阳又西坠了,此时此景,岂不令人断肠!如果没有抓住意象,不借助联想想象,又怎能领略到作者表现出来的深切的孤寂和思乡的哀愁呢!

再看柳宗元的托景言志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人迹罕见茫茫冰雪之中,一位身披蓑衣头戴笠帽的渔翁独自一人在寒江的雪中垂钓,一位无所畏惧、敢于顶风抗雪的斗士形象不就活生生站在你面前吗?孤舟独钓恰恰折射出渔翁的落落不群、孤独寂寞,而渔翁的孤傲不正是诗人清高傲世不甘寂寞又无法摆脱的孤独情怀的寄托!从中不难看出读者的联想、想象在鉴赏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体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诗词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的“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五、 适应考核趋势,强化书面表达

高考越来越加大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核,反映在诗词鉴赏方面,其题型除了常见的选择题外,还有简答题。因此千万不要忽视书面表达在诗词鉴赏中的重要作用。

经过一定的鉴赏训练之后,考生对于一首诗词,往往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形诸语言,思维却往往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就可能缺乏逻辑性、条理性,甚至有悖自己的思想。因此,在进行复习时,应注意加强诗词鉴赏方面的书面表达训练。虽然这种训练可能会招来“程式化”、“套路化”、“应试教育”等讥讽,但是,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往往更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答卷。

六、 掌握应试技巧,加强考前指导

首先要认真感知,读完诗词后,继续阅读选择项,借助选择项,回头对诗词进行二次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人的背景、经历,注意诗词的题目、诗词下面的注释说明。

其次为比较質疑,目前设计的题干都是选出错误的一项,共2题8个选项,考生可以结合其中6个正确选项推导判断出所需答案。当然,两道选择题有时会出现相互矛盾的说法,考生就得注意以全诗内容为依据,辨明哪是对的哪是错的。还得单项核对,也就是把选择项与诗句逐一核对,理解其特定语境中的内涵、指代对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寻找其破绽之所在,去掉那些无中生有的、似是而非的、张冠李戴的选项。解题时要防止出现脱离具体作品这一特定语境的“替代”、“偷换”、“错位”、“硬套”、“兼用”的错误。如李清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可并非她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渔家傲》就该归入豪放一类。不能以其总体风格替代具体篇章的分析,否则就是犯“替代”的毛病。

9.爱情古代诗词 篇九

红酥手 黄藤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 欢情薄 一怀愁绪 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 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 闲池阁 山盟虽在 锦书难托 莫!莫!莫!

《钗头凤》

世情恶 人情薄 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 泪痕残 欲笺心事 独倚斜栏 难!难!难!

人成个 今非昨 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 夜阑珊 怕人询问 咽泪装欢 瞒!瞒!瞒!

女冠子·四月十七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千秋岁·数声鶗鴂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飞花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新添声杨柳枝词

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八六子·倚危亭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10.古代诗词课外阅读指导原则 篇十

【关键词】课外阅读 古代诗词 阅读鉴赏

中学阶段的古代诗词教学,如果单纯依靠课本所选录的作品进行讲解,自然对诗人及其作品了解得不够深、不够透,同时也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无法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要改变这一不利的状况,老师的课外阅读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笔者就自身的教学实践体会,以指导课外选读李清照的词为例,谈谈课外阅读指导应遵循的几点原则。

一、全面性的原则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古代诗词,首先我们要弄清课本所选的作家作品及选择该作家作品的用意,然后把课本所选的作品所涉及作家的整体认识作出评估,分析课本所选的作品可让对学生认识了作家的那些方面,我们需要帮助学生补充那些课外诗词,让学生可以全面地理解这位古代的诗词作家。例如,我们通过查证中学阶段一共把李清照的三首词作选进课本,这些词作分别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学生在课内通过学习《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了解到词人年轻时代那种天真可爱的性格和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的快乐与美妙;又在《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体会词人的孤单寂寞的心境,看到了她比起那秋天的黄菊更为清癯消瘦的身影;更在《声声慢·寻寻觅觅》感受了词人那份对故国家乡的思念之情。但是,单从这三首诗歌我们很难全面地了解李清照的词作,要知道李清照作品除了抒发闲情别怨、思乡念国的情怀外,她还在词作中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思想,这种叛逆思想产生是由于李清照从小就有别于普通恪守闺苑的弱女“才媛”,希望能像男子一样干一番事业。但是在当时男尊女卑思想的环境中,她不断的追求和探索也是枉然,一次又一次的失落使她陷入失望和苦闷之中,唯一可以解脱的就是通过诗词把这份感情流露出来。因此,我为学生课外选读了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体会她通过诗句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雄伟壮阔的图景,以一只高举远飞的大鹏形象,有力地映衬词人那种豪迈健举的气概。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这位古代历史上出类拔萃、成就巨大的女作家的词作丰富的思想内容。

二、补充性的原则

课外选读除了顾及对诗人诗词的全面了解外,还应注意选读的诗词对选入课本的诗词起到补充的作用。例如,学生在《声声慢》接触到“酒”这一意象,用“三杯两盏”说明酒少,且用“淡”酒质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李清照真的酒量好,还是借酒消愁呢?为了解开学生心里的疑团,我让他们回顾了她早年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写道:“浓睡不消残酒。”以睡写酒,清晨残酒未消,可知她喝下大量的酒,词人为什么喝酒,她不肯说明,但我们从她因风雨而饮酒来看,应当是风雨使词人产生了怜春、惜春的淡淡哀愁,于是才去饮酒,这“残酒”不正是作者惜春之情的真实反映吗?从中我们可以见其“残酒”中的深层含义——淡淡的“哀愁”。再来看《声声慢》这首词,诗词作于北宋灭亡,李清照南逃,丈夫去世之后的一个深秋的黄昏。精神失去寄托的李清照越发感到环境的空寂,于是作者在“寻寻觅觅”,希望能找到一点寄托和安慰,然而寻觅的结果是一片“冷冷清清”的现实,既看不到北伐抗金的举动,也听不到出征战马的嘶鸣,失去的国土和以往的幸福一去不返。怎能不让人“凄惨戚”?词人接着写这种心境产生的原因,秋季气候多变,乍寒乍暖,引起她的哀愁,自然界的秋天“乍暖还寒”挺不好过的,然而词人的身世,不也正处于“草木落而变衰”的秋天吗?国家半壁山河沦丧,不也是处于词人黯然伤悲的秋天吗?这“最难将息”表面是指自然气候而言,而实际上也包含了对国家和自身处境担忧。那么词人怎么去排解忧愁呢?“三杯两盏淡酒”,自然是为了借酒消愁。为了更好地补充说明李词中“酒”这一意象,我还指导学生课外选读了李清照的《念奴娇·萧条庭院》,因为这首词能让学生充分品味她的“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中的“扶头酒”的滋味。

三、扩展性的原则

学生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也很不容易理解,是意识性的知识,往往需要再消化才会吸收。如果学生可以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汇到他从课外选读的作品中,这样,把课内知识扩展到课外,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并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所以,课外选读古代诗词应以扩展学生的知识为原则。学习李清照的词作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品味她的“真”、“深”、“细”、“婉”的风格。也就是品味词人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更不矫揉造作,爱也罢,恨也罢,喜也罢,愁也罢,都坦率而真实地书写出来,是她词里的“真”。另外,词人在感情的开掘上有深度,笔锋能触及到抒情主人公──亦即词人自己──内心世界的最深处。这就是她的“深”。还有她的“细”,就是描写细腻,特别是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尤其细腻。以及她的“婉”,就是曲折尽人意,都是我们体味李清照词作的重点。学生在课内所选的作品里对这四种风格已经初步认识,课外选读她的作品就应选择有利于学生拓展体味她的四种风格词作,于是,我为学生选了《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蝶恋花·暖日晴风初破冻》四首词,让他们扩展体会李词的四大风格,把课本所接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课内课外交错学习,相得益彰。

11.浅析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 篇十一

月亮崇拜———华夏民族心理的原始选择

中国文学中有关“月亮”的原型意象, 根植于原始的月亮崇拜。虽然我们现在确认上古初民对月亮的情感心绪和崇拜动机, 似乎是“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了, 但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 上古至先秦两汉, 人们确是把月亮作为神灵来崇拜的。《礼记·祭法》云:“夜月, 祭月也”。郑玄注曰:“春秋传曰:日月星辰之神”。《礼记·祭义》云:“祭曰于坛, 祭月于坎, 以别幽明, 以制上下”。《史记·天官》亦明确地说:“月者, 天地之阴, 金之神也”。透过这种视月亮与金神的祭礼, 便可发现一种显明的月亮崇拜的文化心态, 是伴随着人类自身的渴望与需求而存在的;也正是这种渴望与需求, 使这种月亮的祭礼逐渐转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习俗, 在中华民族中保存下来并且世代相传。在先秦两汉时期, 我国就有了拜月的风俗, 但还没有脱去祭礼的某些仪式, 到了隋唐时代, 则已完全成为一种特殊的风俗习惯。《古今图书集成》引《广昌府志》云:“奇袭, 妇女作乞巧会, 罗拜月下, 以诸果置糖蜜水中, 厥明饮之, 谓之巧水”。可见, 拜月习俗的普泛化程度。如果从描写拜月这一习俗现象的诗作来看, 更可见拜月习俗的广泛性。这一习俗在宋元明清一直延续, 《东京梦华录》, 《武林旧事》, 《梦梁录》等书中都有详细的记载;元明戏曲中亦有反映, 如《西厢记》中崔莺莺拜月烧香, 祈求美好的爱情生活, 《拜月亭》中写王瑞兰拜月烧香, 祝亲人安康, 夫妻团圆等等……, 现在看来这种习俗是缘于原始初民处于自然混沌状态时, 由对自然界的无知, 依赖, 将自然中的月亮想象为一个有人性的, 有意志的实体而虔诚的加以崇拜, 从而导致某些神秘的信仰。月亮崇拜成为一种表现在华夏民族世代相传的一种行为与意念, 而人们对月亮的畏惧、敬仰与崇拜等感情又显然与遥远的原始崇拜有着密切的渊源。

涉月诗———中国诗歌的一朵奇葩

沿着诗歌源头顺流而下, 就会发现, 月亮与中国诗词的关系源远流长。《诗经“陈风”月出》中就有“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 劳心悄兮”的诗句, 以皎洁的月光衬托美丽的女子, 抒发男女青年相约相念之情。《古诗十九首》中也有“明月何皎皎, 照我罗床帏”的佳句。魏晋南北朝时期, 咏月抒情诗日渐增多, 风格和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曹操以“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的名句创造了寓情于景的含蓄意境, 曹丕的“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曹植的“明月照高楼, 流光正徘徊”等颇为脍炙人口。何逊的“青草似青袍, 秋月团如扇”比喻新颖雅致, 别具一格。谢庄的名篇《月赋》:“白露暖空, 素月流天”, “美人迈兮青生绝, 隔千里兮共明月”, 声情并茂, 写景生动, 情深意长。沈约的《登台望秋月》堪为咏月名篇:“隐言崖而半出, 隔雉幌而才逼。散朱庭之奕奕, 入清硝之玲珑。间阶悲寡鹄, 沙洲怨别鸿。文姬泣胡殿, 明君思汉宫。余亦何为者, 淹留此山东”。联想丰富, 深切动人。

中国古典诗歌的王冠产生在唐代, 唐诗中情景交融的咏月诗更灿若群星。《全唐诗》中几乎每个著名的诗人都有描写月色的佳句, 风格多样, 各有千秋。张若虚之婉转优美, 孟浩然之恬静自然, 王维之清新飘逸, 李白之雄奇豪放, 杜甫之沉郁顿挫, 白居易之通俗平易, 李贺之奇峭瑰丽, 杜牧之哀伤清逸, 李商隐之凄恻浓艳, 韦庄之疏淡清远等风格, 都在咏月诗中充分表现。王维的“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等, 以景抒情, 恬淡自然。王昌龄的“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白居易的“东船西舫悄无言, 惟见江心秋月白。”以景衬情, 含蓄蕴藉, 意在言外, 余音绕梁。李白的“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杜甫的“几时杯同把, 昨夜月同行。”以月拟人, 真挚生动。沈佺期的“可怜闺里月, 长在汉家营”, 温庭筠的“玉楼明月长相忆”, 韦应物的“西楼望月几回圆”, 悬想委婉, 耐人寻味。品尝这些诗句, 怎能不使人沉浸在艺术美的享受之中呢?

宋词在写月抒情, 创造意境上别开生面, 不朽之作俯拾皆是。冯延已的“梦里佳期, 只许庭花与月知”, 写重重离情, 婉约含蓄;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 人格化景物, 生动逼真。晏几道的《临江仙》把幸福的爱情诉诸明月作证;朱淑真的《去年元月时》通过“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的往昔与“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的今日的对比, 抒发了对美好往事的无限眷恋。姜夔的“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 借月光发泄了对金人的南侵, 兵荒马乱惨景的感慨。文天祥的“伴人无寐, 秦淮应是孤月”写出了他身陷囹圄, 报国无门的激愤。

元散曲中也有不少咏月佳篇。曾瑞在《商调‘集贤宾’宫词》中, 用“唯嫦娥与人无世情, 可怜自孤另。透疏窗斜照月偏明”, 写出了被冷落的妃嫔的痛苦之情。关汉卿的“爱的是透长门夜月婵娟”, 张可久的“紫萧寒月满长空”等等都是千古流传的佳篇佳句。

月亮———丰富象征意义的载体

“月亮”这样具有多种象征意义的自然物实属罕见, 在诗人词人的笔下, 它既是一个具有凡胎俗骨, 情感灵性, 七情六欲的活生生的“人”, 又是超脱于人的胸襟之外的“物”。我们很难用理性的概念来概括它的象征意义, 粗略地勾画一下, 它在不同情境之下, 大体具备以下象征意义。

其一, 孤苦的象征, 思念的寄托。几千年来, 不论是游子, 还是妇姑, 都把月亮看成了寄托思念, 象征孤苦的理想象征物, 表现的是一种离愁别恨的主题, 委婉柔弱的情调。他们或是埋怨“屏风有意障明月, 灯火无情照无眠”, “照它几许人肠断, 玉兔银蟾远不知”;或是直抒胸臆:“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俯视清水波, 仰看明月光, 郁郁多悲思, 绵绵思故乡”。这类象征意义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感情心理。有的是苦涩的回忆:“旧时月色, 曾几番照我, 梅边吹笛?唤起玉人, 不管清寒与攀摘。”有的侧重于思念亲人:“几时杯同把, 昨夜月同行”, “尝闻此宵月, 万里共阴晴”。有的表达思念故土之情:“多情只有春庭月, 犹为离人照落花”, “玉楼明月长相忆”, “西楼望月几回圆”,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人们把种种丰富复杂的感情寄托于明月, 把它当作知己, 道出了心灵当中的隐秘, 因而也就赋予月亮多重的象征意义。

其二, 象征美的灵魂与归化。月亮的美德是纯净的美, 多姿多彩变换无穷的美。“山光忽西落, 池月渐东上”。画出了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之时的奇妙景色, 正是“荷风送香气, 竹滴清露香”。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 没有比这样的描写更真实的了。“竹凉侵卧内, 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 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 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 空悲清夜组。”从月升到月落, 描绘出一幅恬静自然的郊野月夜图。在王维笔下, 月更是达到了美的最高境界,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这是一个“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声”的有如世外桃源的地方。“月”给人美的感慨是具体的, 又是抽象的。它的形是具体的, 它所包含的各种意蕴是抽象的。自古以来, 诗人们依月亮这一独特的美感特征, 去创造自己的“月景”。

其三, 明月是恋人的象征, 爱情的见证。封建时代, 个人的恋情只能溶于乐曲, 藏于诗词, 寄托于明月。于是, 月亮便成了恋人的象征, 爱情的见证。“乘月采芙蓉, 夜夜得莲子”是爱的甜蜜的记录;“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是希翼与向往的交织;“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寓意深长, 耐人寻味。而“愿随明月入君杯”, 则是对理想爱情的大声疾呼。“花前月下, 花好月圆”更是人间美事的代称。人们在月下获得爱情, 生殖的期望与崇高的爱情水乳交融, 如月光一样无所不在, 滋润人间。“开帘见新月, 即便下阶拜。细雨人不闻, 北风吹罗带”。新月的皎洁与少女的身姿, 细语, 倩影及虔诚的恋情化成一体, 沁人肌髓。人生在世, 谁不希望花长好?月常圆?然而自然与社会的法则规律却是无情的。正是“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月亮圆而又缺的规律, 嫦娥奔月的爱情离异传说, 月光那清冷的色彩, 月亮那孤悬中天的寂寞形象, 经世世代代的文化积淀, 使月亮成为离人情感的呼应, 爱情纯洁圆满专一的象征。

“月亮”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魅力是不朽的, 她已成为古代诗词意境表达的重要载体。人们对月亮的情感指向、思想意蕴、审美境界、象征意义及生命内涵的思考是绵延千古, 从未停息的。

参考文献

[1]文史知识[M].北京:文史出版社, 1984.

[2]唐诗鉴赏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

[3]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 1960.

[4]何文焕辑.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 1981.

[5]陈植锷.诗歌意象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6]顾祖钊.艺术至境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2.

[7]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12.古代经典诗词 篇十二

1.《三日寻李九庄》

年代: 唐 作者: 常建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2.《潇湘晚景图》

年代: 清 作者: 谭嗣同

袅袅箫声袅袅风,

潇湘水绿楚天空。

向人指点山深处,

家在兰烟竹雨中。

我所思兮隔野烟,

画中情绪最凄然。

悬知一叶扁舟上,

凉月满湖秋梦圆。

3.《醒世恒言》

年代: 明 作者: 冯梦龙

富贵本无根,

尽从勤里得。

请观懒惰者,

面待饥寒色。

4.《忆游朱坡四韵》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

秋草樊川路,斜阳覆盎门。

猎逢韩嫣骑,树识馆陶园。

带雨经荷沼,盘烟下竹村。

如今归不得,自戴望天盆。

5.《咏白海棠》

年代: 清 作者: 曹雪芹

秋容浅淡映重门,

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

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

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

清砧怨笛送黄昏。

6.《采桑子·宜春苑外楼堪倚》

年代: 宋 作者: 晏几道

宜春苑外楼堪倚,

雪意方浓。

雁影冥濛,

正共银屏小景同。

可无人解相思处,

昨夜东风。

梅蕊应红,

知在谁家锦字中。

7.《江陵遇元九李六二侍御纪事书情呈十二韵》

年代: 唐 作者: 窦巩

自见人相爱,如君爱我稀。好闲容问道,攻短每言非。

梦想何曾间,追欢未省违。看花怜后到,避酒许先归。

柳寺春堤远,津桥曙月微。渔翁随去处,禅客共因依。

蓬阁初疑义,霜台晚畏威。学深通古字,心直触危机。

肯滞荆州掾,犹香柏署衣。山连巫峡秀,田傍渚宫肥。

美玉方齐价,迁莺尚怯飞。伫看霄汉上,连步侍彤闱。

8.《送太常李主簿归觐省》

年代: 唐 作者: 卢纶

粲粲美仍都,清闲一贵儒。定交分玉剑,发咏写冰壶。

风景随台位,河山入障图。上堂多庆乐,肯念谷中愚。

9.《送客之潞府》

年代: 唐 作者: 韩翃

官柳青青匹马嘶,回风暮雨入铜鞮。

佳期别在春山里,应是人参五叶齐。

10.《思越人·酒醒情怀恶》

年代: 唐 作者: 冯延巳

酒醒情怀恶,

金缕褪,

玉肌如削。

寒食过却,

海棠零落。

乍倚遍阑干,

烟澹薄,

翠幕帘栊笼画阁。

春睡着,

上一篇:《颐和园》教案下一篇:大学生毕业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