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共14篇)
1.环保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篇一
江苏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江苏环保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在环境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经济增长点日趋迫切的新形势下,环保产业被列为江苏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六大新兴产业之一,应明确发展重点,加强政策保障,实现从环保产业大省到环保产业强省的跨越式发展.作 者:沈宏婷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江苏,南京,210013期 刊:价格月刊 PKU Journal:PRICES MONTHLY年,卷(期):,“”(9)分类号:X324关键词:环保产业 技术创新 融资渠道
2.环保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篇二
在我国实施环境审计, 可以揭示出环保资金的使用、环保项目的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促使企业及相关部门以自身的长远利益及应负担的社会责任作为出发点, 严格遵循环保法规, 争取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 保证实现国民经济更好更稳定的良性发展。从长远看, 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对和环境有关的活动实行强环境审计监督。
二、我国环保审计存在的问题
(1) 环境审计缺乏理论基础, 影响工作的开展。到目前为止, 环境审计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在环境审计理论研究方面, 还处在初级的阶段, 很多审计人员对环境审计的含义、内容以及方法并不了解, 这就造成了环境审计在实务操作时缺少理论指导。此外, 政府有关部门、企业高层和其他社会各界对环境审计更是认识不足。由此可见, 环境审计在我国的理论基础和舆论基础都较为薄弱, 环境审计工作很难落实。
(2) 环境审计主体比较单一。当前, 中国实施的环境审计和其他常规审计一样, 仍然是以政府审计作为主体, 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只是少量的参与。单一的审计主体难以确保环境审计工作的质量, 环境审计的防范作用也没有发挥出来, 而且由于环境审计难度大, 审计工作人员有限, 这势必会削弱审计监督的力度。
(3) 环境审计立法缺失。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不少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 不过环境审计仍然缺乏开展工作的直接依据, 这又导致审计部门就算加入到制定环境法规的工作当中, 审计机构和审计工作人员也很难开展对企业的环境审计时, 没有足够的审计手段, 会导致潜在审计风险出现。
(4) 缺乏具备综合知识的环境审计人员。从当前的情况可以知道, 环境审计是一门涉范围广, 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强的学科, 它涉及到法律、环境、统计、会计、审计等方面的内容, 所以这就要求环境审计执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 环境审计工作要有专业的队伍作为保障。但是现阶段我国的状况是, 审计人员大多来自于财会部门, 审计思想较为传统, 缺乏相应的环境知识和综合素质, 要满足环境审计的要求很难, 这就制约了环境审计在我国的开展。
三、完善我国环境审计的建议
(1) 建立有效的环境审计体系。按照环境审计执行的主体可以把环境审计分为政府环境审计、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和内部环境审计三大类。现在, 国家审计机关正在调整对与企业环境审计的范围, 今后, 大多数的企业审计工作会交由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来共同完成。不过对于一些没有相关环境要求的企业, 对于他们的环境审计工作, 还是要以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为主导, 这是从国家审计机关是最具有权威性的机构的角度来考虑的。我国的审计部门要以国家环境审计为主导, 以民间环境审计为中坚力量, 同时内部环境审计作为一种必要力量与前两者结合开展。
(2) 中央和地方协调, 加强对环境审计的法规支持。由于国家和地方相关法规的不协调, 导致国家审计机关在审计时, 地方政府没有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 这样审计监督权都有所减弱。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和颁布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来解决地方政府环境法规不健全的问题。责任不明确的问题是政府环境审计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最高审计机关必须界定各级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如何进行分工, 说明清楚他们相应的工作范围内可以依据的内容, 使各级地方审计部门实施审计工作时有法可依, 而且能够在工作中协调合作。
(3) 发展环境会计, 增强对环境信息的披露。环境会计是环境审计的基础, 对于企业来讲, 必须要在主观上先树立环保意识, 把环境保护当做企业的一项发展战略, 并设置相关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 用来记录、计量和报告环境责任信息, 这样才能给环境审计提供真实、完整、可靠的相关资料, 把环境的影响计入成本核算体系, 对于企业利用的资源和环境的成本价格, 要正确地进行计量、披露和报告, 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审计对象在环境审计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4) 优化环境审计人才结构。环境审计本身的特性比较特殊, 对于技术和专业的要求很高, 但是我国很多的审计工作者却是从财会部门转到审计部门的, 这就导致他们对环境审计方面的知识并不是很清楚。在我国现阶段审计人员结构的基础上对他们的专业培训可以阶段进行。首先, 应结合实际对审计人员环境专业相关知识的再教育和培训, 增加审计人员环境学的专业知识, 把他们培训成兼具财务会计和环境科学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 然后可以聘请环境专家和法律专家加入审计工作小组, 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 协助审计人员更好地完成环境审计的工作任务。
摘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审计之路, 符合我国企业的现实需要, 在中国开展环境审计, 本文首先提出我国环境审计实际存在的具体问题, 讨论相应的解决办法, 从而进一步提出开展我国特色环境审计的初步构想。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审计,政府审计
参考文献
[1]陈正兴.荷兰政府环境审计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审计研究, 2006
[2]李雪, 杨智慧.构建环境审计理论结构的基本思路[J].财会月刊, 2004 (5)
[3]李雪, 黄业明.环境审计报告研究——回顾与展望[J].会计之友, 2006 (4)
[4]王芳.中外环境审计比较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3.环保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基层环保部门;环境统计;问题;对策
基层的环境统计数据是环境分析的基础,也是环境治理保护的前提和依据。自从建立环境统计制度以来,在这三十年中,基层环境统计迅速发展,给上级环保部门提供了大量极其珍贵的数据资料。但在目前,十三五规划给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基层环境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愈加突显,其滞后的工作水平,松散的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环保要求,亟需寻求问题根源,进行彻底改进。
一、环境统计工作的重要作用
环境统计是对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工作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信息和咨询。环境统计工作作为各级环保部门的一项基本工作,是全面反映环境状况、制定环境保护方针政策、编制环境保护规划、加强环境管理的科学依据,是环境保护工作成效的信息反馈系统。“十三五”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实际进展的重要窗口期,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提高环境质量是根本目标,污染减排是重要手段,而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环境统计得以体现。
二、当前基层环保部门环境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统计人员不稳定,素质不高
基层环境统计人员均为兼职,大多数是领导临时指派的,又由于各种原因经常更换环境统计人员,导致环境统计人员缺乏稳定性,直接影响环境统计工作的衔接和有计划的开展;另外一方面,基层兼职从事环境统计工作的人员由于对环境统计业务不熟练,统计人员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少,加上对环境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完成工作时或多或少有应付了事的态度。统计人员取得统计上岗证的也是寥寥无几。
(二)环境统计人员工作条件较差
在基層环境统计工作人员连专门的环境统计电脑都没有。统计人员需要和企业联系时只能坐在办公室打电话向企业询问,甚至有些县区连打电话都不方便,更别谈到企业去调查,核实数据的真实性,这使环境统计数据的质量大打折扣。
(三)缺乏对数据准确性的有效监督和审核方法
环境统计最终上报的数据有时与实际有很大出入,因为环境统计软件能筛选出数据突变较大的企业数据,突变较大的数据需要作说明,有的环境统计工作人员为了省事,直接取低于规定突变比例的一个比率数,参照上一年的数据,按比率计算出当年的数据而直接上报,没有实事求是,且这点纰漏环境统计系统是无法校验出来的。
(四)缺乏对辖区污染源的监控手段
基层环保部门环境监测站的监测能力非常薄弱,缺乏相应的监测设施,无法对辖区污染源的排放情况进行监控,环境统计数据得不到对照验证,数据的准确性遭受质疑。
三、针对基层环保部门环境统计工作的改进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环境统计机制
一是建立环境统计人员变动通报和岗位衔接制度。环境统计是一项业务性、连续性较强的技术工作,要求环境统计人员相对稳定。人员频繁变动,将会直接影响环境统计工作的衔接和有计划地开展。人员变动前应通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并征求意见,同时对新调入人员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确保环境统计工作的顺利交接;二是建立环境统计数据核查会审制度。环境统计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基层报表的质量,基层环境统计工作的主要和重要内容就是审核排污企业填报的统计基表。首先要严把企业申报数据质量关,从源头控制差错,确保原始数据准确可靠;其次要组织监察、污控、监测、统计等部门建立环境统计联席会议和会审制度,结合“三同时”验收、排污收费、执法监管等工作,核实环境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三是建立环境统计考核制度。
(二)提高环境统计能力
首先要加强环境统计机构和队伍建设,明确负责环境统计工作的机构有条件的可设置专门机构,加强环境统计工作力量,设置专职环境统计岗位,挑选业务能力强、熟悉环境统计知识的专业人员承担环境统计技术和事务性工作,为环境统计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其次要重视对环境统计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尤其是加强对重点企业环保人员的统计知识培训。要采取外出学习和内部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环境统计人员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努力提高基层环境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逐步实现环境统计人员持证上岗的要求,为环境统计工作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
(三)有效提升环境统计分析服务能力
环境统计数据可为治污方案、重污染行业整治提升、各级党政领导实绩分析评价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各级环保部门每年编制本辖区环境统计年报,对主要污染物减排、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等领域开展统计数据分析,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规划等提供依据。各地应在结合排污许可证制度、刷卡排污、自行监测信息公开等制度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探索数据来源、数据应用的新机制,有效提升环境统计分析及应用的能力。
四、结语
2016年我国相继出台了一些环保政策,加大了环境普查和环境治理的工作力度,对基层环保部门的环境统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的基层环境统计工作依然问题重重,必须深入探求问题根源,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基层环境统计体系,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改善环境统计工作方法,扎实地把环境统计工作做实做细,才能提高基层环境统计工作效率,为环境管理提供更加真实、更加系统化的数据。
参考文献:
[1]廖绍群.基层环境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绿色科技,2014(10):199-200.
[2]严航贞,金艳,厉欣欣,范怀心.关于“十三五”基层环境统计工作的思考[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07):74.
4.环保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篇四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是节能环保产业已经具备大规模加快发展的条件。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已拥有一批较为成熟的常规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部分关键、共性技术已产业化,如节能领域的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纯烧高炉煤气发电、低热值煤气燃气轮机、纯低温余热发电等技术,环保领域的炉排炉垃圾焚烧发电、污泥干化发电等技术。
二是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从国内市场看,2008年全国节能环保(含可再生能源)产业总产值达1.41万亿元,占GDP4.7%,带动就业2500万人。我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潜力超过4亿吨标煤,可带动上万亿元的节能投资。从国际市场看,联合国环境署估计全球环保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达1.3万亿美元/年,12年后将翻一番。英国政府认为全球低碳经济市场价值3万亿英镑/年(约占全球GDP的8%)。
三是已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和措施。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节能环保工作,陆续出台了推进节能环保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央和地方也投入了大量资金,为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
四是标准体系逐步颁布实施。关于节能环保的一批国家和地方标准陆续制定、修订出台,对规范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是成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合作热点。各主要国家对华合作都把节能环保作为重要内容,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和民间团体各相关经济技术合作往来活跃。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国家战略给予宏观指导。节能环保尚未作为一个产业门类予以清晰界定和统筹考虑。如关系国计民生的水务行业没有对外资设立准入标准,导致国内市场面临被跨国公司瓜分的风险。目前,外资水务企业已占有国内一线城市20%的份额,他们在高价收购水厂后,不断要求提高水价,直接影响社会正常生产生活。
二是缺少统一协调、先导性、成体系的产业规划。由于没有国家战略指导,各政府部门、地方性的节能环保规划与国家总体规划不协调。节能环保项目在各地方、各行业自行其是,条块分割,分散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大大削弱了国家有关规划的效果。
三是体制机制建设滞后制约了产业发展。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节能环保产业的体制机制重视不足、投入不够,“上项目有钱,体制机制研究和能力建设没钱”,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导致“有企业,没产业;有需求,没市场”。
四是市场化程度差,产业集中度低,低水平运营比较严重。如国内水务行业全国1500多个污水处理厂分散在近千个运营主体中,行业集中度仅为6%,远低于发达国家40%以上;垃圾焚烧发电日处理能力过1万吨的企业仅有5家,行业集中度不足8%,远低于发达国家30%左右。
五是缺少行业旗舰企业,企业规模小。如专业从事节能服务的企业从2004年60家企业,发展到目前的400余家,尽管发展很快,但多数为中小型企业,资本金过亿元的不超过10家,大多只能提供单一技术的节能改造服务,与国际大公司所提供的总体解决方案服务模式相比处于明显劣势。
六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节能环保企业普遍缺乏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和共性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少,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低,对产业链拉动效果不明显,长远发展受制于国外。如新型储能技术、工业有毒有害废弃物处理技术等。
加快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制定国家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战略。战略的制定建议应突出“以我为主”: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从发达国家已走过的经济发展道路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节能环保管理体制、市场机制和保障体系,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大力培育国内市场,通过打造骨干企业,造就一批可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
推进节能环保体制机制建设,构建规范市场。节能环保产业市场是政策驱动型市场,建议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市场机制和保障体系。特别是要重视和强化节能环保技术、产品及服务的标准化、系统化工作,大力制订完善我国主导的相关标准体系,引导产业朝着规范化、规模化、高水平、高效益方向发展。
制定成体系的产业规划。以培育市场为核心,开展系统性的产业规划编制,规划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分时间阶段、分地区差别加以实施。体制机制建设进程也应纳入规划的范畴,涉及节能环保项目方面的规划,国家、省市县各级规划应衔接配套,统筹部署。
建立技术交易机制和技术交易市场。建立技术交易机制和技术交易市场,是提升节能环保技术水平,发展这一新兴产业的关键之一。要抓住此次产业调整的机遇,通过交易机制和交易市场推动节能技术、设备、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帮助节能环保技术资源在中小企业和大企业间合理配置,有效推动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建立许可证制度,提高准入门槛。建立行业准入许可证制度,提高准入门槛,促使企业高起点投入,保障节能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
培育专业化大型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重点之一是培育专业化大型企业。大企业是节能环保市场的主力,具有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等优势。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推动资产重组、产业整合,形成全国性的或区域性的节能环保专业化集团,主导国内市场,提高产业集中度,以大企业支撑产业发展。
5.环保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篇五
西部奶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奶牛产业是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扶持发展的一项重点产业.通过近的.发展,肃州区已成为甘肃省较大的奶牛养殖基地和鲜奶生产基地.但龙头企业不强、利益联结不紧、农户养殖水平不高、保障和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已成为制约该区奶牛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如何巩固和稳定奶牛产业,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已成为肃州区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笔者多次深入各乡镇奶牛养殖户开展技术服务工作,现结合工作实践对奶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提几点意见.
作 者:张平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刊 名:中国牧业通讯英文刊名:CHINA ANIMAL HUSBANDRY BULLETIN年,卷(期):“”(21)分类号:S8关键词:
6.呼市奶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篇六
一、呼市奶业发展的`现状及做法 1.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随着“奶业兴市”战略的深入实施,呼市奶牛业呈现着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奶牛头数迅速增加,鲜奶产量大幅度提高.年度,全市奶牛存栏达到50.4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41.4%;鲜奶产量达到159万吨,增长57.8%.全市人均鲜奶占有量达到了746千克(213万人口),在全国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中呼市的奶牛存栏、鲜奶产量、鲜奶人均占有量均名列第一.
作 者:苏志彪 朱树国 胡丽英 作者单位:苏志彪(呼市农牧业局)
朱树国(呼市种子管理站)
胡丽英(呼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7.环保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篇七
在经历20世纪90年代的IT行业革命后, 信息与通讯技术逐渐在我国大型制造业企业当中得到应用, 自动化和计算机化的应用提高了制造业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制造型企业也纷纷使用有关的计算机辅助技术来支持企业生产。但实际使用中却都发现一个突出的问题:各类辅助技术间的信息得不到有效沟通和高效利用, 就是产生所谓的信息孤岛[1]。计算机的大范围推广使用, 导致产生的数据也迅速膨胀, 给企业的有序管理带来很大难题。繁多的数据种类以及重复冗余, 给企业整个数据系统的运行带来许多压力, 阻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 究竟该如何将企业产品生产流程中所产生的数据、过程以及相关资源高效地管理利用起来, 是目前以至将来企业所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2 现状与问题
该环保企业主要从事垃圾焚烧处理、除尘输灰、烟气净化处理、飞灰处理的技术开发、设计、制造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业务, 产品种类多, 物料体系复杂, 采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 是典型的离散型制造企业。近几年来, 该企业快速发展, 非常重视并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 已经全面应用OA、ERP系统, 信息化基础良好。目前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经营管理是按企业内部的分工由各部门分工进行的, 相互间以图纸、工艺、计划、报表为手段组织企业生产经营。这种经营模式, 在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不断发展的今天, 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创新。随着公司的上市, 各孤立的CAD系统、CAPP工艺系统以及ERP等多年来开发或引进的这些工具软件和信息系统更是存在着业务功能分割, 信息不能或难以共享, 业务流程割裂或不够顺畅, 使企业无法按先进生产模式提供产品图样和工艺设计信息, 发挥不了计算机与信息系统优势。因此, 产品数据分散、管理和运营流程混乱以及企业集成度不够成为当前阻碍其发展的重大障碍。
3 PDM技术的引进及其运用
20世纪80年代, PDM已经开始出现, 它的初衷只是为解决大量工程图文档管理困境。但随着后来关系数据库以及面向对象技术的出现, 它的应用被迅速扩展, 用于管理所有与产品相关的信息和过程的技术。PDM应该具备的基本功能包括图文档管理、产品结构管理、项目管理、工作流管理以及配置管理等内容。PDM主要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PDM系统的目的在于对产品生产和工序进行有效的信息管理, 以产品和工序的标准化作为实施根基, 所以, PDM也作为一个中央存储器用于维护贯穿企业所有应用系统的“唯一真理”。由于该技术的先进性和合理性, 近年来国内外对新一代信息集成平台作了大量的研究开发工作, 一致认为产品数据管理PDM系统是新一代信息集成平台中最为成熟的技术[2]。
目前企业现况, 正是缺少一种集成化的技术平台来支持各种应用软件的融合。因此, 必须构建以PDM为中心的企业信息集成系统, 实现消除信息孤岛、整合优化企业流程的目标。
4 解决方案
4.1 CAD/CAPP/CAM的集成
企业拥有CAD、CAM等现代化计算机辅助工具, 但各自相对独立, 尚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自动传递和交换各自间信息。譬如目前大多企业用CAD进行产品设计, 但结果只是输出图样和相应技术文档, 所得这些信息并不能被CAPP系统直接接收。CAM系统的良好运行, 同样也需要人工地将CAD或CAPP系统输出的相关纸质类文件或数据转换为CAM所接受的文件或数据格式, 最后还需要人工地将其输入或导入CAM中。这样的一种作业模式, 非但不利于工程设计效率的提高, 还会难以避免地在人工转换处理过程中产生一些错误, 长此以往, 这将给企业生产运营带来相当大的危害, 阻碍企业可持续性的健康发展。
由此可见, 实现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生产制造相结合, 让一次性输入CAD系统中的各类信息能在后续环节 (如CAPP、CAM) 中被一再应用才能实现最经济的价值。企业需要做的就是将现有的CAD、CAPP和CAM辅助工具通过数据库技术平台和相关应用接口去进行有效集成, 实现局部自动化到全局自动化的升级[3]。下面给出一种可行的3C集成方案, 供参考, 如图2所示。
在实际研究和实施过程中发现, 因为目前计算机同步技术的发展尚未全面, 所以解决不同CAX (相关计算机辅助工具统称) 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仍然显得有些困难。最主要是CAPP系统, 因为企业间有不同的规范, 就是在同一企业环境中, 不同的工艺人员也会有不同的经验, 制定出的工艺规划差异很大。CAPP需要的是产品的设计和相应的工艺这两种信息, 无法从单一CAD中获取, 因此CAPP难以与CAD紧密集成, 导致CAPP系统至今尚没有形成真正有效的商品化软件。
4.2 集成产品信息
产品信息是企业中生产对象信息的集合, 它们被分别存放在CAD、CAPP以及CAM等系统中, 如何科学而有效地去管理存于CAX中的企业全部产品的各种信息是解决各类问题的开始和根本。现在, 大多数CAD、CAM提供商能提供集成化了的CAD/CAM系统, 困难存在于怎么解决3C系统之间的集成。如前所述, 由于CAPP工艺规划本身的复杂性, 导致CAPP系统几乎无法从CAD系统中直接获取它所需要的设计信息, 所以3C的集成遇到了无法逾越的障碍[4]。
PDM系统能有效地帮助企业解决这一大瓶颈。首先, 在PDM中建立一套企业的基本信息库, 它用于记录如刀具、材料以及工艺等与产品信息有关的基础数据。这样, CAPP系统就无需再直接从CAD系统中获得零部件的几何信息, 变成从PDM中获取几何信息和有关加工信息;接着依据零部件的相似性, 实现从标准工艺库中获得相近的标准工艺, 这样就能快速生成该零部件的工艺文件, 间接地实现CAD与CAPP系统的集成。此外, 通过PDM系统, CAM也将能快时准确地获得零部件的几何形状和工艺要求, 进而分析产生出有关的刀具轨迹和加工代码, 并及时安全地保存于PDM中 (图3) 。
从图3可以发现, PDM实现了产品全部信息的统一规划管理, 使得传统的3C模式不再直接传递信息, 取而代之的是要分别与PDM间传递信息, CAX都从PDM系统中统一提取所需相关信息, 应用的结果也各自被放进PDM中。正是因为PDM系统中的数据具备一致性特点, 才能保证CAD、CAPP和CAM等数据能够得到有效管理, 这也真正实现了3C系统集成。
4.3 产品信息与经营管理信息的集成
经营管理信息是指企业中人、财、物、产、供、销的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从早期的MIS到MRP, 再到MRPⅡ, 以及发展到近期所出现的ERP, 已经实现了对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全面管理[5]。
产品信息与经营管理信息的集成是实现现代企业全方位管理的必由之路, 是企业高速化健康发展的保证。ERP中许多信息来自3C系统。同样, ERP也向3C系统传递相应的数据。如果CAX系统中的数据管理缺乏系统化和标准化, 那么大量的生产信息就需要通过手工方法输入到ERP系统中, 导致ERP无法及时从CAX中获取正确数据。失去正确的数据来源, ERP提供的决策也就不可能科学地指导正常的经营管理[6]。
PDM系统作为产品信息集成的核心, 在实现全面科学管理产品各类数据的同时, 还能够实现向ERP系统传递各类经营管理中所需的信息。PDM是3C系统与ERP系统间信息传递的桥梁, 它不仅实现了3C系统的集成, 也实现了企业全局信息的集成。
在企业中各个CAX系统与ERP间的信息流动如图4所示。产品的开发任务书、技术指标和修改任务书来自ERP系统, ERP将其传输到CAD/CAM系统, 而后设计人员就可以根据ERP系统传来的上述信息进行产品的设计和修改, 满足各方面要求。CAD以及CAM系统产生的图形数据和加工属性数据经过PDM系统传入CAPP系统, 实现全局集成。企业中有关产品的信息除了来自3C外, 还有来自CAT、CAQ和CAP等CAX系统。根据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资源信息, 结合PDM系统提供的产品信息, ERP系统按照销售计划, 制定出合理的采购和生产计划, 真正提高了整个企业管理水平, 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7]。
5 结语
现实企业中往往信息种类繁多, 千头万绪, 分别存放在几个甚至十几个子系统中。要把这些子系统一次直接集成在统一的数据库环境中, 困难是相当大的。必须采用二次集成方法, 即用PDM系统将产品信息集成, MIS系统将人、财、物的信息集成, MRPⅡ系统将产、供、销的信息集成, 然后在三个集成系统之间建立信息通道, 从而实现整个企业全部信息的集成。无论从技术难度、实施周期和使用效果哪一方面讲, 二次集成的方法都更加现实。
参考文献
[1]蒋玉娟.PDM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5.
[2]齐从谦.制造业信息化导论[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2003.
[3]李善平, 刘乃若, 郭鸣.产品数据标准与PDM[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4]闵立军.产品数据管理 (PDM) 的应用实施[D].长春:吉林大学, 2008.
[5]同秉枢, 徐晓慧.产品数据管理 (PDM) 实施中的存在问题及对策[J].工程图学学报, 2002 (2) :1~6.
[6]葛江华, 隋秀凛, 刘胜辉.产品数据管理技术及应用[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1.
8.环保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校办企业 发展 问题
本文通过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办产业的发展历程和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得出现阶段校办产业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校办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1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办产业发展历程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校办产业兴起于80年代,由一些小印刷厂、招待所、实习工厂和商贸公司组成,其职能定位主要是学校的运行保障系统,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更像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而存在;90年代初,由于国家教育经费紧张,开始鼓励高校“创收”,学校校办产业经历了一段迅速发展时期,大大小小校办产业曾达到几十家,这些企业既有学校独资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也有无法人资格的院系办企业,主要以中小型企业居多,且多依附于学校的资源生存;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在个别有较高科技含量、经营思路先进的企业获得较大发展的同时,大部分科技含量低、资源型的企业由于管理体制落后、经营思路落后等方面的原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消亡。到本世纪初,该校直接投资的校办企业仅剩7家,且基本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办产业发展历程可以描绘出一条清晰地演化路线:运转保障系统—“创收”—自负盈亏。在这个演变过程中,该校校办产业结构一定程度上得以调整和升级,首先是科技型企业比重逐步上升,商贸型企业比重逐步下降,无法人资格的院系办企业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办产业现状
历史上,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办企业数最高曾达到几十家,但目前仍正常经营的校办企业仅剩6家,其中参股上市公司1家、全资企业2家、控股企业1家、后勤企业2家,淘汰率高达90%。淘汰的企业中,一部分是由于未跟上市场发展的脚步,被市场所抛弃的企业,还有一部分是与学校学科方向结合不紧密,盈利能力不强,学校主动关闭的企业;仅存的6家企业中,要么所处行业与学校主要学科方向契合度高,对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有较好的支撑作用,要么掌握了优质的资源,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
过去20年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为了支持校办产业发展,在校办产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上进行了多次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始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重点发展”的理念,对一些与学校学科方向联系不紧密、盈利能力不强的企业坚决予以关闭,对有潜力的企业下大力气扶持。实践中,这一理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2010年为例,当年学校在各企业的权益达6000多万元,6家企业产值合计2亿多元。
3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办产业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办企业的发展历程是我国高校校办企业发展的一面镜子。一方面在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也受到诸如职能定位不清、产权关系不明、产学研结合弱化、人才队伍老化等共性问题的困扰。
3.1 职能定位不清
一些观点认为,高校的中心任务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所以高校没有必要发展校办企业,因为办企业应该是企业家的事,不是大学教授的事。这种观点忽略了一个基本的教育发展规律,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初期,学校就像象牙塔,作用就在于保存知识、传承知识,但随着大学职能的不断扩展,服务社会已成为大学三大基本职能之一。
相当一部分高校在创办校办企业的过程中并不是把校办企业作为产学研合作的平台,更多的视为学校拓展资金来源的又一个渠道。这种意识导致高校对校办产业发展缺乏统筹规划,产业发展的资金被源源不断地抽走,导致了校办企业资金困局,使校办企业发展缓慢。
3.2 产权关系不明
高校校办企业的产权关系不明确主要表现为投资行为不规范和注册资本不实。高校对校办企业的出资有货币资金、实物资产、无形资产等多种形式,但在实际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有些企业是向学院借款或银行贷款出资,也有用科研经费垫付的,在工商部门验资注册后就返还给学校或银行,实际可供企业支配的资金并不多。用实物和无形资产出资的存在未经法定登记和评估确认的问题,资产的归属缺乏合法手续。由于在出资中出现的上述问题,使得对这些资产的归属难以界定清楚。如这些实物资产是投入还是租赁,手续不清;现金资本作为借款还是学校出资也不明确;无形资产未被评估,会被企业无偿占用,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此外,校办企业注册资本不实的现象非常普遍。多数校办企业成立于《公司法》出台之前,学校作为企业唯一投资主体,其注册资金大多不到位,虚假注册现象十分普遍,从法律角度讲,高校必须为企业行为承担无限责任。
3.3 产学研结合弱化
校办产业的产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实现的必然要求,是产学研合作的产物。在企业初创时期,企业和学校是捆绑在一起的,企业充分利用了学校的各种资源,学校也通过校办企业开展实践教学和知识应用。但随着企业的逐步发展,企业从心理上脱离了所属高校,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立人格。另一方面,学校在心理上也认为企业离自己越来越远,再加上没有有效地产学研合作配套机制,产学研已不是学校与企业联系的纽带。
3.4 人才队伍老化
大部分高校对如何处理产业队伍人才管理、建立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等问题始终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目前产业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大都是90年代校办企业初创时期进入企业的学校在编职工,他们经历了企业的创立、发展和壮大,对企业有着深厚的感情,了解企业的实际情況。但是由于没有有效地人才流动机制,再加上或多或少的大锅饭思想,如今这个团队已经出现里数量上的萎缩、质量上的老化,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的要求。
4 促进校办产业健康发展的基本思路
4.1 继续推进校办产业规范化建设
实行股份制改造是改变目前事企分开、校企分开的必然要求,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将继续推进校办产业规范化建设,加快全资校办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建立以资本为纽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校企分开、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能够独立承担责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同时担负起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校办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学校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和有限风险,真正做到校企分开。
4.2 结合学校优势学科方向,有侧重有重点地发展校办产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发展校办产业。一方面,挖掘学科组、研究机构优势资源,组建兼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多种功能的学科性公司,逐步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和产业实体。另一方面,在现有科技类企业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有规范、有制约、有激励、有保障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企业三方的积极性,将更多的知识成果通过校办企业进行转化。
4.3 建立有效地人才流动机制,优化校办产业队伍
以人为本,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营造校办产业队伍人才流动机制。让产业编制人员有机会在学校新的人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下重新定位,选择合适自己发展的岗位。把产业编制人员纳入学校其他专业技术系列人员统一管理,实行双向选择、竞聘上岗;原非产业编制人员聘到产业编制岗位工作的,其工资改为由企业发放,但学校仍保留其档案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调到其它岗位或退休时,仍按实际工龄兑现工资。企业负责人根据德、能、勤、绩采用公开考核招聘,竞争上岗。
基金资助: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资助(KM200910772025),北京市属高校人才强教计划中青年骨干项目(PHR201008450)。
作者简介:董亮,(1978-),吉林长春人,理学学士,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科技处、政治理论教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成果管理。王占武,(1980-),男,辽宁凌源人,管理学学士,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科技处,研究方向:成果管理,科技成果转化。
9.环保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篇九
(一)铜仁茶叶发展的历史变迁
铜仁地区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据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的《贵州通志》记载,石阡茶叶“始于唐代,种茶、饮茶遍及于明朝,岁约出10万斤”。据陆羽茶经载(成书于公元760-780年)“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其思、播、夷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我区的石阡、思南、印江、沿河、德江县属思、夷州地区。明清时期石阡坪山茶已在全国享有盛名。《印江志》记载:明永乐年间梵净山绿茶被列为朝廷“贡品”。《沿河县志》中记载“姚溪茶、野茶坨昔皆为贡品”。由于历史原因,相当的一段时期内,茶叶生产以自给自足为主,发展较慢。石阡县茶叶生产规模相对较大,在50年代初,茶园面积达到万亩,成为贵州省被国务院表彰的两个县之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茶叶得到了较大规模发展,我区利用日本“黑字还流”贷款和综合农业开发项目,把茶叶作为支柱产业之一重点开发,发展茶叶生产基地近3万亩,并相继组建了石阡、松桃、印江及沿河县4个茶叶公司和地区武陵山茶场。进入21世纪,地委、行署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茶叶领域内引进了山东天目茶业集团、浙江嘉盛武义茶叶公司、和泰茶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外商企业,依托外商的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激活了国有资产,茶叶产业焕发出活力。
(二)铜仁地区茶叶发展优势
优势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品种资源。铜仁是贵州最适宜种茶的中心区域,是名优绿茶的重点产地。全区宜茶地主要是黄壤、红壤、黄棕壤等ph值为4.5-6酸性土壤类型,质地疏松、底土无硬盘层、排水性好、坡度适中;宜茶地有120万亩以上,土壤富含硒等微量元素的面积20万亩以上;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温度13.6-17.5℃,≥10℃的日数,积温在4000-5700℃,降雨量为1100-1400毫米,空气湿润,相对湿度大,是全国日照低值区之一。日照为1067-1497小时,日照率25-33%;光照中漫射光多。全区现有各种类型的茶树品种资源120余种,是省保存茶树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份之一。优势二:区内茶叶内在品质独特。根据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对我区样品检测结果表明: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分别为43.5%、3.5%、29.9%。丰富的内含物质使我区茶叶具有香度馥郁、滋味鲜爽醇厚、汤色明亮的独特品质。优势三:开园时间较早、采摘期长。低纬度形成的亚热带气候使我区茶园的开园时间处于四川和江浙两者之间。区内茶叶采摘期可达7个月。春季名茶采摘期40-50天,比江浙多30天以上。茶园封园时间一般在10月初。较长的采摘期为发展茶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优势四:低成本的竞争优势。我区农村劳动力价格平均15-20元/天,茶产业中劳动力工资占茶叶生产成本的40%-50%。优势五:铜仁地区是全省煤电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区内有国家级三大发电资源:思林电站、沙砣电站、枸皮滩电站,煤炭价格300-400元/吨,用电价格0.5元/度;同江浙相比,大宗茶可降低电耗0.3元/斤、煤耗0.5-0.6元/斤。
二、铜仁地区茶叶生产现状
2.1 茶园基地规模
2.1.1 绿茶全区共有绿茶面积8.88万亩,XX年生产干茶2153吨。其中,石阡县3.93万亩,印江县1.35万亩,松桃县1.32万亩,沿河县0.80万亩,德江县0.56万亩,思南县0.41万亩,江口县0.25万亩,铜仁市0.18万亩,玉屏县0.08万亩。石阡、印江、松桃、沿河四县成为我区茶叶生产重点县,总面积达7.4万亩,占全区茶园总面积的83.3%。全区茶园80年代以前种植2.34万亩,XX年以前种植2.77万亩,XX年以后种植3.77万亩。全区投产茶园5.15万亩,其中低产茶园2.96万亩,占投产茶园57.6%。茶树品种以福鼎大白茶、石阡苔茶为主,福鼎大白茶种植面积6.27万亩,占全区茶园面积的70%;石阡苔茶1.84万亩,占全区茶园面积的21%。全区茶园权属为公有制企业的2.01万亩,占22%;为非公有制企业的1.11万亩,占13%;为农户种植的5.76万亩,占65%。
2.1.2 苦丁茶全区苦丁茶园1.34万亩,XX生产苦丁茶330吨。苦丁茶主要分布在五个县,印江县0.59万亩、石阡县0.54万亩、沿河县0.11万亩、思南0.08万亩、德江0.02万亩。除1200亩为XX年以前种植,其余的均为XX年以后种植。权属为非公有制企业的1150亩,其余的为农户所有。区内苦丁茶品种为木樨科女贞属、常绿叶型灌木、蜡子树种和小蜡子树种。
2.1.3 茶叶加工
全区目前有茶叶加工企业49 家,从事茶叶加工人数2275 人,拥有加工设备4574台(套),年加工能力达6867吨,加工产品主要有名优绿茶、大宗绿茶、珠茶和苦丁茶。其中绿茶加工企业45 家,加工人数2190人,拥有加工设备4516台(套),年加工能力达6546 吨,加工产品主要有名优绿茶、大宗绿茶、珠茶。石阡、印江、松桃、沿河四个茶叶重点县的绿茶加工厂39家,占全区茶叶加工厂的87 %。外商经营管理的绿茶加工厂有20家,占全区的44%。招商引进的铜仁和泰茶业有限公司去年开始在铜仁生产加工珠茶,填补我区珠茶加工的空白,对全区的茶叶生产有着较大促进作用。珠茶生产与全区名优茶生产有较强的互补性,珠茶加工在4月底开始,名优茶生产已基本结束,通过机采茶青,有利于提高茶青下树率,降低茶园病虫害,提高茶园产出水平。如松桃县大同茶场,通过用日本进口的采茶机采茶,茶青下树率达90%,同时加强茶园肥水管理,高产丘块达到亩产400多斤珠茶的高产水平。铜仁和泰茶业公司以生产珠茶为主,产品单价在10元/公斤以上,产品批量大,市场广阔,效益好。
2.1.4 茶叶销售市场
铜仁地区每年可产绿茶2500吨左右,主要销往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湖北等地;国际市场主要有非洲、中东等地,主要是珠茶出口。由于品质好,深受外地老板青睐,用作加工名茶的原料。每到春茶生产季节,经常出现外地老板守着加工厂要茶的现象。外商经营的绿茶茶园占全区的70%,外商的销售网络健全,大宗绿茶的销售渠道畅通。高档名优茶多作当地政府部门用作礼品茶,加上江浙茶商的收购,名优茶也供不应求,价格看涨。如印江县高档名茶去年斤价220元,今年达250-260元,上涨10%以上。今年春茶预计价格每公斤20元左右,绝大多数茶叶价格高于上年,由于茶农增收,极大调动了茶农种茶的积极性。
2.1.5 服务体系建设
目前,全区从事茶叶生产管理服务机构主要有农业局的经作站或茶叶站,以及政府内设的茶叶生产管理办公室。全区茶叶生产管理队伍12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96人、管理干部24人。印江县成立了茶叶协会,发展23个会员单位。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茶产业发展,印江、石阡县还出台了鼓励在职干部、创办茶叶企业和生产基地的优惠政策措施,涌现了30多名乡镇干部、农技干部,兴办茶园和发展茶叶加工,为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
2.1.6 茶叶品牌建设
经中国茶科所对铜仁茶叶样品检测,铜仁地区茶的氨基酸含量为3-5%,而江浙茶仅为3%;茶叶的水浸出物含量一般在45%以上,而江浙茶仅在30%左右。90年代初期以来,在中国茶科所、贵州省茶科所茶叶专家的指导下,名优茶品牌创建成效显著。1994年印江自治县梵净山茶场,被农业部茶叶检测中心定为茶叶检测定点企业,印江县梵净山茶场的“梵净翠峰”,获得了国家批准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我区的“梵净翠峰”、“泉都碧龙茶”、“黔东毛峰”、“武陵春富硒茶”等一大批高档名优茶产品,在全国各种茶叶评比中捧走若干奖项,泉都碧龙茶还荣获“98世界茶叶博览会”银奖。到目前止,在省级以上组织的评比、交易会、博览会等活动中,我区共有13家企业获奖,17个产品品牌共获43项(个)奖:有石阡县的“泉都碧龙茶”、“泉都云雾茶”、“幸惠”牌苦丁茶,铜仁地区武陵山植物保健茶厂的“泉都百茶”牌苦丁茶;松桃县茶叶公司的“松桃翠芽”、“松桃春毫”,武陵山茶场的“武陵剑兰”(松桃);沿河县乌江茶场的“坤龙牌”绿茶;思南县茶场的“东坡毛尖”等品牌。2.1.7 茶园产地认定和茶树良种推广
全区共有19000亩茶园通过认证,其中:石阡县统一组织主要茶叶生产基地的16950亩茶园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分布在龙塘、聚凤、五德等15个乡镇,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茶园面积1000亩以上的乡镇有:聚凤2800亩、五德1800亩、龙塘1500亩、花桥1500亩、本庄1450亩、龙井1400亩、白沙1350亩、国荣1000亩;贵州梵净山顶翠园茶业公司在玉屏县亚鱼乡的500亩茶园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印江县银辉茶叶公司在印江县缠溪镇的700亩茶园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印江县净团茶叶公司在印江县永义乡的850亩茶园通过有机茶认证。茶树品种以福鼎大白茶、石阡苔茶为主,福鼎大白茶种植面积6.27万亩,占全区茶园面积的70%;石阡苔茶1.84万亩,占全区茶园面积的21%。良种茶园面积8.11万亩,占总面积的90%以上;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3.70万亩,占总面积的41.7%,占良种茶园面积的46.1%。
2.1.8 引进外商承包租赁茶园
全区共引进外商茶叶加工企业21家,约占农业招商引资总数的50%;引进外商资金5100万元,占农业招商引资总额的24%,茶叶生产已成为全区招商的重要领域。对促进我区茶叶生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外商共租赁茶园面积3.17万亩,占全区茶园总面积的35.7%。21家客商来自浙江、山东、湖南、江苏和重庆,其中来自于浙江省的有14家,占外商总数的67%;浙江省客商承包经营的茶园2.67万亩,占外商租赁承包经营茶园面积的84%。
三、铜仁地区茶叶产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 1 茶叶产业化水平低。全区茶叶加工有49家,规模小,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对茶园掠夺式经营现象严重,茶园管理极为粗放,租赁前期和后期没有严格把关,致使茶叶质量提升难度大,产品标准不统一,不规范,形不成拳头产品,形不成名品,影响了茶叶快速步入国际市场步伐。从而造成了精深加工产品比例低,生产、加工和销售都呈现为分散的局面,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大,形不成规模效益。
3. 2 资金投入少,茶园基础设施差,品种结构不尽合理。地县各级财政对茶业的投入极其有限,茶农自我积累、自我投入的能力不足,茶叶生产条件差;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手段落伍,技术推广经费少,难以对广大茶农进行必要的科学用药、用肥、除草培训,一些新技术无法及时有效地在茶区得到推广应用,造成茶农科学种茶水平低,无法从源头上保证茶叶产品的卫生质量水平;全区目前有2.34万亩老茶园(30—50年)种植分散,商品化程度不高,农户不够重视,已经到了必改的年限,大部分茶园虽属良种,但基本上都是群体品种混杂较为严重,面积多在300亩以上,根本没有水利设施,规模稍大点的茶园,缺乏采茶劳动力,茶青下树率低,机械化作业也根本谈不上,影响了新叶的萌发,从而影响到茶园的产量和效益。
10.环保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
摘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任务,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把“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作为增强发展协调性的重要内容。本文重在把握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详细分析城乡区域在基础设施和基础公共服务不协调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的任务,工业化、城镇化为根本途径,市场机制为基本手段,党和政府为统筹主体”的发展思路,提出构建劳动就业,收入分配,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公共管理等五大体系的具体解决方案。
关键词:协调发展,经济,内涵,发展思路
I
目 录
一、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和意义.................................................1
(一)、城乡协调发展是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现实选择.........................1
(二)、城乡协调发展是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1
(三)、城乡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2
二、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2
(一)、交通基础设施.........................................................2
(二)、水电基础设施.........................................................3
(三)、通讯基础设施.........................................................3
(四)、教育基础设施.........................................................3
1、师资力量方面...........................................................3
2、硬件设施投入方面.......................................................3
3、学生方面...............................................................4
4、教师福利待遇方面.......................................................4
(五)、医疗保障基础设施.....................................................4
1、保障对象区别对待.......................................................4
2、管理效率低.............................................................4
3、医疗资源配置不公平.....................................................5
4、参保受益面过窄.........................................................5
三、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5
(一)、经济层面.............................................................5
1、建立科学的经济一体化规划...............................................5
2、建设中心重点城市.......................................................5
3、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5
4、建设新型乡镇企业.......................................................6
(二)、社会层面.............................................................6
1、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6
2、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6
3、推进城乡就业劳动一体化.................................................6
4、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7
(三)、教育层面.............................................................7
1、加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7
2、完善农村教育的管理体制.................................................7
3、建立城乡教育资源互动共享的运行机制.....................................7
(四)、医疗保障方面.........................................................7
1、拓展医保覆盖面.........................................................7
2、改革户籍制度...........................................................8
3、均衡配置医疗资源.......................................................8
4、加大政府投入...........................................................8
四、结束语.......................................................................8
II
一、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协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城乡协调发展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城乡协调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同时解决“三农”问题,进一步带动我国九亿农民奔小康,走上富裕道路。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通过政策和体制的改革,协调城市和乡村,城市居民与农民的关系,把他们作为一个整体,共享社会基础设施和基本社会公共服务,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支撑城乡经济的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农业虽然在我国经济产业中占的比例不大,但是作为一个拥有九亿农民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三农”问题是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覆盖人群要全面,如果到2020年我国在速度和总量上完成了小康社会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就算不上真正的实现了小康社会目标。我们必须打破乡镇、农村、城乡之间的界限,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保证我国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一)、城乡协调发展是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现实选择
我国城乡经济不平衡的现状主要表现为农民收入过低,其不仅难以满足其自身的生活需求,更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消费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其中一个主要的动力,但农民因为收入过低,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直接影响到农村市场的发展,无力对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提供支撑,进而影响到我国整体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城乡协调发展是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我国农民数量大,农村贫困人口多,而且农业又是我国经济的薄弱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是薄弱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突破点就在于 1
处理好“三农”问题,通过城镇协调一体化发展,兼顾农村,共同协同推进,实现工业带动农业,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富裕。正如总书记在一些重要会议上对“三农”问题做了重要的阐述和部署。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总书记深入阐述了健全城乡一体化机制问题,突出“食为政首”的战略布局,对农业农村的重点工作作了部署,对处理好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基本原则,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农产品的质量与品安全,解决“谁来种地”问题,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方面,他也做了全面阐述了“三农”工作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基本问题。如果不协调城乡发展,不仅“三农”问题得不到解决,城市的许多问题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三)、城乡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协调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突破口,按照“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要求,精心谋划未来五年美好的蓝图,全力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努力形成多层次、全覆盖、互促互动,有机融合的发展格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核心就是全面。覆盖的人群要全面,涉及领域要全面。如果到2020年我国在总量上完成了目标,但城乡发展不协调,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因此,城乡协调发展,既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二、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
基础设施是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基础设施主要不仅包括公路、铁路、机构、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而且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即“社会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基础。
(一)、交通基础设施
我国城区上下班高峰期交通拥堵严重,乡村道路窄而且面损严重,经常可以看到大面积路面损坏却未及时修补。城乡道路规划良好,公路线路覆盖面广,农村道路覆盖面不及城区,农民群众出行虽然大有改观,但有的偏远地区道路少。农村公交、班车少,农民出行不便。
(二)、水电基础设施
城市水电采用网络管理,给市民带来便利。但农村供水电基础设施受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条件的制约,农村居民用水和用电状态仍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有的农村地区缺乏排水系统,农村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造成农村水资源污染的加剧,由于农村降水无法满足农村生产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开采地下水。由于农村水资源的缺乏,农村电网的建设运行落后于城市。许多农村电网仍是六七十年代的设备和线路老化严重,容易断线,线路与房屋、树枝、通讯线路等物体安全距离不够。农村电能损耗大,电价居高不下。农村普遍电压不稳定,用电可靠性差。
(三)、通讯基础设施
城市宽带网络、电话通信网、移动通信网和通信网覆盖全区。城市居民入网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多,几乎每家每户都拥有计算机。但农村宽带、电话通信网等覆盖面低,有的偏远地区根本没有宽带和通讯网络,而且农民因为入网费用相对较高,所以宽带、通讯等入网率低。更因为经济的压力,农村拥有计算机数量很少,互联网发展滞后。
(四)、教育基础设施
1、师资力量方面
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没有一个优质的教师团队,许多优秀的教师资源拥向城市,从而影响了农村的教育质量。农村教师工作量大,一周基本上每天都有课,并且有的学校的老师代几个科目,还得完成每学期教育局布置的相关任务,繁重的工作量导致农村教师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考虑教学的质量,只能例行公事,完成任务,并且农村教师身心的疲惫导致许多教师都想调换个好环境,造成了优质教师的严重流失,师资力量薄弱造成教师工作量大,影响工作热情,进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2、硬件设施投入方面
目前,城乡学校教学质量软件上的资源相对是平等的,然而在硬件设施上,农村学校和城区的学校不可相提并论。许多农村学校没有媒体设备,农村学校几乎都不上音乐、体育课。因此,硬件设施的落后目前是农村教育的一个最普遍现状。
3、学生方面
由于农村经济压力,许多农村外出打工务工,把孩子留给年迈的父母照顾。但对于孩子的教育,他们的爷爷奶奶们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与教师的教育观点和方法有很大的差距。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一切责任就都是学校的了,根本不配合学校和教师去教育孩子。这些孩子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性格孤僻、偏执,难以沟通,严重影响到老师教育。
4、教师福利待遇方面
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教师福利待遇低。有的农村学校的教育基本没有福利待遇,导致教师的回报与付出不成正比,而且作为农村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超负荷工作量也不是问题的根本,更重要的是要获得认可和尊重。各地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几乎没有,学校的基础设施及维修全靠学校自己承担,社会救助、投资办学体系在农村基本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学校根本没有能力给教师发放福利待遇。
(五)、医疗保障基础设施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能否解决好广大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从目前看来,农村医疗保障与城市相比较,还存在诸多问题。
1、保障对象区别对待
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制度是按照居民的户籍属性来划分的,农业户口居民享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而城镇居民则享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二者在缴费基准、保障水平等方面有所不同,被人为地分割开来,形成两种相对独立的保障体系。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自己无权自由选择已有保障的类型,一切得以居民的户籍为标准。这种制度设计与我国快速的市场化、城市化格格不入。
2、管理效率低
我国现行医疗保障制度的管理模式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分管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卫生部门分管农村合作医疗,民政部门分管医疗救助,形成城乡分离,多头管理的格局。这种管理导致参保人员的保险关系难以调转续接,并且城乡医保管理中心未形成统一 4 的网络及信息的共享,导致许多信息不对等,甚至重复建立,严重影响到医疗保障的管理以及资源的浪费和工作效率的低下。
3、医疗资源配置不公平
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均,公平性缺失。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农村的医疗资源则严重短缺。城市医疗资源过分集中造成资源闲置与浪费,农村医疗资源紧缺,医疗设施不全备,人才缺失,服务质量差,硬件环境建设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医疗需要,看病难的问题依然严峻。城乡居民在保障水平上的差异凸显出制度安排的重大缺陷,对农村居民而言,显然是极不公平的。
4、参保受益面过窄
由于农民信息获取渠道较少,加上国家政策宣传不力,导致许多农民对医疗保障认识不足,参保不积极。同时,筹资和保障水平总体不高,部分重病患者参保后个人负担仍然较重。
三、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经济层面
1、建立科学的经济一体化规划
要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科学的城乡经济一体化规划。只有合理规划了城市、乡镇和农村的经济,才能确保资金的合理利用,使城市规划真正成为指导和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有力手段和公共政策,保证了城乡之间的资源合理配置,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2、建设中心重点城市
城市一体化的主要途径是“以城带农”,建立中心重点城市,加快建立以大城市为龙头,集中力量,以点带面,优势产业为支撑的城镇体系,着力推进城市经济的崛起,发挥重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城乡互动,区域协调发展。
3、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要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最主要的是发展农村经济。由于我国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公共投入等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就需要金融资金支持农业经济资金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可以帮助农民从金融机构以低利息借到资金来发展农村经济,5
进一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为农业生产和农民提供更多的保障。
4、建设新型乡镇企业
新型乡镇企业的建设,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农业产业优化为主线,以发展特色农产品为重点,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农业转型,抓好机遇,加快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最终活跃农村市场并带动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二)、社会层面
1、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要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和改造力度,以城市为中心区依托,逐步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向城乡结合部延伸,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在道路、能源、给排水、供热、垃圾、污水处理、电信、水电等设施方面的投入,逐步完善乡镇、农村的社会功能,切实地做到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提高农村建设质量,丰富农村生活。
2、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随着城乡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也日趋变大,特别是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差距更为明显。加大对农村公共设施、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文化教育等满足人民公共需求的投入,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公共事业建设基金,扩大公共财政覆盖的范围。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调整财政扶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基金支出机构,统筹安排财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
3、推进城乡就业劳动一体化
城乡经济差距的扩大归根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没有活力,农村经济滞后发展导致农民收入低,所以要解决城乡差距,就必须得解决好农民的收入和就业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走向了城市劳动市场。为了城乡就业劳动一体化的建设,保障了农民劳动者同城市居民平等享有劳动权利和发展机会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市场,同时要建立以职工教育为重点,以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为目标,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培训体系,大力培育新型农民,6
不断地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提升就业水平,破除农民就业门槛的限制,实现城乡就业的平等化。
4、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在农村的管理方面,要突出管理思想、管理体制、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形成适应于我国农村发展的要求的管理体系,打破城乡管理分割的现状,要建立包括户籍管理、劳动市场、资源配置、国民收入分配等国民待遇平等的政策。
(三)、教育层面
1、加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
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力度,并明确其在农村教育中所肩负的责任。一方面要增加省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资份额,特别是要加大城乡差异明显的城市财政倾斜。另一方面把农村教育投资主体从县级政府上移到省级政府。同时为了在地区和城乡之间进行统筹,城乡管理主体和投资主体都上升到省政府,保证政府对城乡投入力度的均衡。
2、完善农村教育的管理体制
依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城乡经济差距大,农村教育经费仅依靠县乡教育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分担责任,加大县级以上各级政府财政对农村教育经费投资主体责任,健全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3、建立城乡教育资源互动共享的运行机制
在我国教育运行机制方面,城乡教育应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进行思考,从改进农村教育做起,实现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与共同享用。要实现这一点,除依靠市场机制是不够的,还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引导,使城乡教育资源能够实现效用最大化。
(四)、医疗保障方面
1、拓展医保覆盖面
政府需要扩大新农合的覆盖面,将所有农村居民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中来;并且要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解决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缺乏医疗保障的问题;还需要创新医疗保障制度,把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等特殊群体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险的范围之内;此外,要确保大学 7
生这一新兴群体的医疗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同时,把基本医疗保险与其他商业保险有效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的医疗保障水平。
2、改革户籍制度
城乡居民的身份平等是实现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城乡二元化的户籍制度是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的体制性障碍。只有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弹性化、人性化的户籍政策,才能取消城乡居民在身份上的界限与差别,建立户随人转,以居住地、职业为基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放宽户籍条件限制可以保障居民对不同医保种类的自主选择权,从而实现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公平优先的价值取向。
3、均衡配置医疗资源
通过均衡配置城乡医疗资源,构建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医疗保障新格局。城乡之间医疗设施与医务人员对口援建。城市大型医院通过向小城镇提供医疗设备,培训小城镇医疗人员,医学专家到城镇巡回治疗,从而实现城乡间医疗资源的平衡分配和共享。同时统一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建立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资格进行一体化审批、管理与考核的医疗保障管理体制,整合管理资源、降低管理成本,克服多头管理的问题,实现城乡医疗资源的一体化管理。
4、加大政府投入
政府的医疗保障投入总费用偏低、个人的医疗支出比例偏高,已成为制约我国医疗保障城乡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政府应当承担医疗保障的公共财政责任,逐步加大医疗保障的财政投入,尤其是要加大对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大学生等特殊群体医疗保障的财政投入。国家必须对农村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困难区县、困难群众医疗保障的补助力度,做到应保尽保;建立针对农村医疗保障的长效财政预算增长机制,降低医疗救助门槛,提高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从而尽可能地缩小城乡医疗保障的差距。
四、结束语
在中国特色社会事业总体布局下,“协调”将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城乡协调发展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途径。8
11.环保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一
近年来,我国的工业建设发展迅速,但是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由于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发展比较滞后,相关的政策制度不完善,导致了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发展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我国城市环保产业的发展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次深入的研究了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切实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城市环保产业;加快发展;问题;对策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境保护的对策研究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为了落实科学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我国提出了加快城市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对策,希望可以切实有效的减少环境污染。城市环保产业发展为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对于城市转变经济发展形势,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着重要的意义,能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进程,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在国家重视发展环境保护产业的新形势下,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应该紧跟政府政策导向,发挥市场优势,加快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发展的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迈出重要的一步。
一、我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政府观念滞后,职责不明确
在发展我国城市环保产业的政策实施上,由于我国政府的环保观念比较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发展。一直以来,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力发展重工业,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由于政府缺乏环保观念,没有充分的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和治理环境污染的问题。落后的环境保护观念使得他们认为“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对策是可行的,制约了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发展。同时,政府在对我国城市环保产业进行管理时,政府职能不明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发展是呈现一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
(二) 我国城市环保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下
我国城市环保产业作为新兴的行业,环保企业的数量众多,但是普遍规模较小,不能形成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也不完整,远远达不到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发展的需求。同时,由于环保企业的规模小,环保科研机构的缺乏。致使我国环保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比较低,不具有核心竞争力。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有些环保产品的研发生产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的水平,但是整体来看,我国的研发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质量比较低下,可靠性和适应性还有待提高,需要改进的环保产品多,制约着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发展。
(三)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市场管理体制不完善
作为新兴产业,我国城市环保产业的整体产业结构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导致我国城市环保产业的运行呈现一种混乱的状态,没有完善的产业体系规范企业行为,也没有切实有效的科学管理模式对企业进行管理,环保企业大多归属于其他产业部门管理,无明确的自身管理部门。除此之外,地方政府为了扶持地方环保产业的发展,限制外来环保产品和环保企业,通过地方保护的手段,使得地方环保企业可以快速发展,这种行为是违背市场的公平竞争的机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环保企业的经营的积极性,制约着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发展。
二、加快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发展的有效对策分析
(一)完善环保产业法律法规建设,健全管理制度
要想确保环保产业规范有序的发展,必须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环保产业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通过法律的约束规范环保企业的行为,促使其调整产业结构,规范化的运作,实现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快速稳定发展的战略目标。法律因为具有强制性和稳定性,能够引导环保企业按照正确的道路发展,确保环保产业的稳定运行,完善科学的法律法规对于促进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学习国外先进的环保产业管理经验,规范环保产业的管理,优化产业结构,培养高素质的环保人才,加快我国城市环保产业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发展进程。
(二) 企业合作促进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发展
我国环保企业的数量多,但是整体规模比较小,在环保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以及销售等领域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所以,环保企业间应该多进行交流,通过相互间的合作弥补自身的不足,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提高环保产品的研发能力,保障产品的生产质量,多方面的打开销售市场,从而促进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发展。同时,环保企业与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可以有效的减少环保产品的研发时间,有助于环保研发产品尽快的投入生产,促进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发展。
(三) 明确政府职能,为城市环保产业发展创造环境
为了确保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快速稳定的发展,必须明确政府职能,政府对于环保企业的管理要实行政府起到主导作用。让企业自己运作经营的管理模式,政府通过政策上的扶持,加大对于环保产业的投入,充分重视环保产业的发展,制定科学完善的环保产业经济制度,规范环保产业管理标准。同时,政府应该减少对环保企业经济的干预,让经济刺激环保企业研发生产积极性,促进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发展。政府需要做好监督管理的职能,维护环保市场的稳定,实现环保企业间的公平竞争,实现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快速有序的发展。
三、结语
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的时期,政府需要明确职能范围,规范环保产业的运行,企业自身需要完善管理制度,优化产业结构,通过企业间相互的合作,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促进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贾运林.加快运城市环保产业发展战略对策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1(06)
[2]李纪武.环保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
[3]陈柳钦.新世纪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资源·产业,2002(04)
[4]辜胜阻,王平,董丹红.发展我国环保产业的战略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01)
[5]邢福俊,成吉.城市环保产业发展的对策[J].生态经济,2000(05)
[6]何开丽.对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环境导报,1999(03)
12.环保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二
关键词:火电厂,脱硫设施,问题
0 引言
对火电厂脱硫等环保设施的保障是促进环境保护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 在当前可持续发展理念下, 必须要对环境问题加强重视, 而火电厂是重要的污染源, 所以要通过多种环保设施更好地处理大气污染以及水污染等问题。故此, 加强对火电厂环保设施的理论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1 火电厂脱硫等环保设施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
1.1 火电厂脱硫等环保设施现状分析
从近年我国电力发展情况来看, 火电厂的环保建设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 火电厂的一些高效除尘设备以及脱硫设备等投入使用, 虽然设备投入在增加, 但是环保设施的运行状态并没有很好的成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深入, 以及在火电厂大气污染排放标准的进一步严格实施下, 对火电厂脱硫等环保设施的性能以及运行可靠性的要求也有着相应的提升[1]。从目标要求上要能够做到工程减排以及管理减排和结构减排等。
1.2 火电厂脱硫等环保设施主要问题分析
火电厂脱硫等环保设施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脱硫设施以及除尘设施和废水处理设施等层面。从废水处理设施问题上看, 主要是系统设备没有得到正常投运, 对废水处理设备的维护没有及时有效的保障, 电力用水量不平衡以及没有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测其安全性。而在火电厂除尘设施层面的问题主要是出口烟尘的浓度没有满足排放要求, 除尘设施没有有效适应煤质的变化, 比较容易引起性能的降低以及设备的老化等问题。
火电厂脱硫环保设施问题是最为重要的, 而在实际中存在着脱硫工程质量差异大, 脱硫设施存在先天性不足。在设施运行过程中, 燃煤硫分以及综合脱硫效率和旁路运行也存在着一定问题。还有就是CCH堵塞的问题, 这比较容易对系统的阻力造成影响, 对脱硫设施的投运率也会造成影响[2]。再有是除尘器出口烟尘的浓度比较大, 大量烟尘进入脱硫塔, 降低了脱硫的实际效率。烟气连续监测系统的测量数据没有准确呈现, 存在着腐蚀以及磨损等问题。这些方面的问题都要能够得到充分重视。
2 火电厂脱硫等环保设施问题解决策略探究
1) 对火电厂脱硫等环保设施问题的解决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 对脱硫等环保设施的科学布点比较重要, 对于脱硫出口的监测孔要充分考虑预留在烟道垂直断面上, 水平采样能够对水汽采样枪中的凝结倒流充分考虑。对于采样孔要能直接预留在烟囱上, 注意要能够和烟气在线监测设备探头的位置保持一致。
2) 同时要对现有的脱硫设施运行以及检修管理等进一步强化, 这其中就有对燃料的管理。脱硫等设施和主设备的运行要能够同步进行, 要在设计的效率上达到预期的目标, 对排放的浓度也要达到相应的标准要求。
3) 对火电厂脱硫等设施的运行情况加强监督, 按照相应的要求加强对脱硫设施钙硫比以及水量消耗等参数实施考核, 并要能够防止由于人为的对设施的改变造成监督的实际结果出现异常。在对二氧化硫的总量实施核算时在方法上要进行相应的改进, 可以按照机组百分百负荷下烟气排放量对二氧化硫的总量实施核算。
4) 对火电厂脱硫等环保设施的数据管理进一步加强, 对相关设施的安全要采用分布式的控制系统, 也可以采用集散控制的系统, 对脱硫等设施的运行状况加强实时监控, 同时要注意, 对于集散控制系统方面要对随机调阅运行的参数和趋势曲线充分重视, 数据要保存半年以上[3]。而对于除尘设施的改进工作也要积极进行, 通过布袋除尘器以及电袋复合除尘器等使实际的烟尘浓度的要求得以满足。
5) 火电厂脱硫等环保设施的运行评价也比较重要, 对于确实存在的先天性缺陷问题以及燃煤硫分等超过设计值的, 要结合实际进行优化改进。对于运行存在不正常的废水处理装置, 要及时修复投运。
3 结语
总而言之, 火电厂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行, 是保障环境优化的重要基础, 要加强对火电厂脱硫等设施的安全检测, 充分保证其运行的持续性。只有通过多种措施的实施, 才能够为火电厂的整体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支持, 由于本文篇幅限制不能进一步深化探究, 希望此次理论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馨, 尹卫萍.南京燃煤电厂烟气中汞的排放调查[J].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4 (5) .
[2]杨建军, 卢立栋, 马启翔, 等.电厂燃煤锅炉颗粒物分段去除效率及成因分析[J].环境保护科学, 2014 (6) .
13.环保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三
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和研究所都在从事生物制药相关研发工作,但是这些研发成果受到社会体制和经济市场因素影响,使其很难快速转化为产品,所以本文认为一些有条件的生物制药企业可以与研发机构直接对接,两者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来展开深层次的合作,高校可以为生物制药企业提供研发成果和专业研发人才,而企业可以为高校投入资金来推动生物制药研发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以更小的投入便可以获取更多的研发成果,而对于高校来说在该种合作模式下也可以获得双赢的机会。但是本文认为在研发单位与生物制药企业进行无缝对接过程中需要加强监管,避免一些不当合作导致国家科研经费被无故流失,同时也对避免高校实现商业化运作有着重要意义。
3.2推动生物制药产业升级
本文认为对于我国生物制药产业来说其在发展中必须要彻底打破当前不合理的产业格局,改善企业规模小、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供应不足等问题,通过政府宏观政策来不断推动生物制药产业的整合和重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国内不断出现一些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生物制药企业。再者,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在发展中应以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药物作为主要研发方向,行政部门可以通过加快一些新药的审批速度来促进其快速发展,同时我国政府也要为生物制药产业设立一个较高的准入机制,避免一些中小企业对国内生物制药产业带来不良影响。
3.3制定生物制药产业专利战略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在发展中要充分利用各种专利制度、专利技术以及专利情报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竞争对手状况进行深入分析,以便于自身在市场中合理获取良好的竞争优势,对于生物制药企业来说专利是其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与资产,只有拥有大量高质量专利技术的生物制药企业才能在国际上上形成市场优势。因此,我国政府要通过宏观政策来引导各大生物制药企业充分利用好专利战略,这不仅决定了生物制药企业能否在国内市场中获取更大市场份额,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与国际接轨后能否具备良好的竞争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研发和生产技术现状依旧不容乐观,虽然政府通过宏观政策正在积极推动生物制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国内生物制药产业的布局调整、改造升级依旧要面临较长时期,所以我国生物制药企业应利用这一个特殊的发展机遇来实现产业整合。
参考文献:
[1]陶然。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建议[」].中国药房,(37)。
[Z]刘立荣。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研发与生产技术现状研究[」]。卫生职业教育,201厌14)。
14.环保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四
摘要
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之一,中小企业是国家经济的柱石,它不仅其本身具有吸纳大量劳动力、推动技术创新等重要功能,同时,它还在有效处理竞争与规模经济的关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加入WTO及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如何正确认识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分析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问题;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地位
所谓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其划分标准由国务院负责企业工作的部门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
根据 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制订的《中小企业标准》规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二.我国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是一个不分地区和发展阶段而曾遍存在的现象,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是保证正常合理的价格的形成、维护市场竞争活力、确保经济运行稳定、保障充分就业的前提和条件。无论是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处于制度变迁的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已经日益显现,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目前,各国都把就业当作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其原因在于,只有充分就业才能保持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安定有序有利的环境,同时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中小企业是社会就业的主要承担者,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资产净值人均占有份额上来看,据统计,上海大型工业企业人均固定资产净值10.3万元,小型工业企业人均固定资产净值2.1万元;同样的资金投入,小企业可以比大企业多吸收4倍的人员就业。据测算,对于相同的固定资产投资,国有中小企业占用国有资产仅17%,吸纳就业量却达74%,吸纳的就业容量为大型企业的14倍,而对于相同的产值,中小企业吸纳的就业容量为大型企业的1.43倍。二是从就业人数的绝对额上来看,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就业人员占城镇就业总量的75%以上;在工业领域,中小企业全部就业人员1.1亿人,占全部工业就业人数的83%。三是从容纳就业人数的空间上来看,随着大企业技术构成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上企业的优化重组,大企业已经很难再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富余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会越来越多,解决这批人员的就业或再就业问题,主要靠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稳定发展,就可以稳定一支庞大的产业队伍。这将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关系等起到很好的影响和作用,对缓解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扩大就业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2、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中小企业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这不仅体现在中小企业呈现出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取代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发展趋势,而且由于中小企业经营灵活、高效的特点,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耗费的时间和经历的环节也大为缩短。
3、地方发展的重要支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支援农业,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要加快走农村工业化道路,这个繁重、艰巨任务的解决还须大力发展农村中的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分析其原因有三:一是中小企业是农村城镇化的先锋队。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是任何一个现代化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从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来看,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都离不开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国有中小企业、城乡集体企业、“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大多分布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城镇,其发展壮大关系着一个地区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所以说中小企业是农村城镇化的先锋队。二是中小企业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据农业部全国农业数据统计显示,2002年支付职工的工资总额为8200亿元,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得到850元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4%。所以,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还是减轻农民负担和扶贫开发的一支重要力量和治本措施,凡是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地方,农民收入增加就快,负担就相对较轻,贫困人口就相对较小。可见,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民小康生活的有力保证。三是中小企业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力军。中小企业的发展,直接为地方财政提供税源。事实上,哪个地区的中小企业效益好,那里的财政收入就比较宽松,群众的负担就比较轻,干群关系就比较协调,社会稳定也有了牢固的基础。
4、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力量。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在国企改革,首先,如前所说,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国有大型企业的下岗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其次,中小企业的改革特别是国有中小型企业的改革为国有大企业的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国企改革没有太多的经验和先例借鉴,前期可以通过借鉴中小企业改革试点获取的经验,这样国企改革不仅规避了很多风险,而且提高了改革效率。第三,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是市场力量演变与发展的催化剂。广大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给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迫使大企业为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不断加快改革的步伐,扩大研究和开发支出,促进产品结构升级,从而中小企业起到了一种类似“鲶鱼效应”的作用,使得整个中国经济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前进。最后,中小企业在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不断拓展出适应发展需求的新产业,特别是拓展了服务业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的一些地区如上海、广东,要把以第二产业占绝对优势的产业格局,逐步调整以第三产业占绝对优势的产业格局,使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分别占第二、第三位,这就是“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小企业对于我国经济的产业结构有调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断发展充实。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我国中小企业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
(1)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处于绝对优势。根据《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从企业的从业人员规模看,2001年末,在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中,50人以下的小企业248.5万个,占82.1%,比1996年增加46.1万个,增长22.8%;1000人及以上的大企业1.9万个,占0.6 %,比1996年减少0.2万个,下降10.5%。2008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总计4200多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4%以上,其中个体工商户3800多万户,在工商部门注册成立的中小企业430多万户。仅从数量上可以看到,我国中小企业正在迅速发展,同样也反映了一个国际性规律,在国民经济中如“汪洋小船”般的中小企业存在的客观性。
(2)中小企业是经济成长的支持力量。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5%,而规模以上的工业中小企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长28%。这说明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大。中小企业创造的产值和服务价值已经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中小企业上缴的税收占了我国税收总额的50%左右;65%的发明专利、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中小企业完成的。另外,我们再来看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中小企业发展情况。根据资料显示,单从工业上来看,2001年上海中小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分别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48.61%;而2002年浙江省国内生产总值的约45%来自当地的个体私营经济,而个体私营经济的主体就是中小企业。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3)中小企业是今后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中国非国有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GDP比重,1998年为53.57%,2007年增加到69.37%,可见非国有经济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这当中中小企业功不可没。与此同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此来发挥他们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中小企业是出口创汇的主力之一。从引进外资来看,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从出口创汇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通过向大企业提供配件等方式实现间接出口,另一方面,通过外贸部门直接出口产品。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中小企业更能发挥其灵活特点,生产适销产品,为国家赚取外汇。我国的中小企业已成为最富活力的经济群体。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小企业是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重要力量。
(5)根据《中国信息报》援引国家发改委的资料,截止到2007年6月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达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8%,其中,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为460万户,个体经营户3800多万户。中小企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税收和进出口方面的比重分别占到全国的60%、53%和68%左右。同时,中小企业提供了约75%的城镇就业岗位,80%的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在中小企业实现了再就业。而且,我国66%的发明专利、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中小企业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了一系列的问题。
(1)是创业条件难。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较大。截至2006年6月,中国有各类企业834.6万户。而日本1.3亿人口,就有企业660万个。在我国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最低出资额50万元,而德国只要25万元,德国人均收入却相当中国人均收入的50倍。所以,中国老百姓一般办不起企业。又如,我国增值税法规定,年销售额低于180万元为小规模纳税人,有些地方不给小规模纳税人提供增值税发票,造成中小企业很难经营。、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较大。中小企业从事的行业多容易进入和被效仿,所以在扩大其产业市场的时候,许多新的竞争对手会参加进来,容易形成过度竞争的局面,而中小企业自身弱小,很难禁得起时常波动的冲击。出于这种原因,很多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为了自身的原因而参加了联合组织,缺乏协调性。因此,表现为经营者常常为避免竞争而寻找出路,在质量、性能、设计上搞差别化,避开价格竞争,力求实现不完全竞争。
(2)、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一是“大而全”、“小而全”,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多数都是全能型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都很低;二是低水平重复建设、重复投人,使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产品质量不高;三是与大企业之间联系相当松散,缺乏密切的协作配套关系,受大企业挤压的现象时有发生
(3)缺乏专门有效的法律保护中小企业。我国长期来缺少美、日等国健全的法律体系,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一直缺乏比较有效的法律保护。中小企业在经营与发展、贷款与担保、股票债券的发行与上市等融资方面处于十分不利的被动地位,在与大企业的竞争中往往成为不正当竞争的牺牲品,尽管近年来我国也出台了《公司法》等法律法规,但依然不够健全是生存周期短。
(4)自身质素不高,技术创新不足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我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以低技术水平和外延扩张为特征,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都比较落后。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严重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与水平不够,技术创新存在的障碍与问题较多,成为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
(5)财务管理能力偏弱。当前中小企业的财务普遍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薄弱,企业领导专权不受约束、财务控制执行不力、基础管理薄弱、成本分析粗劣、财会人员素质偏低等。二是中小企业在资金不足时融资困难。主要体现在融资成本高,风险大,资信相对较差,造成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在产品销售上,无力支撑市场竞争所必须的庞大营销费用,中小企业在销售上处于劣势。
(6)管理人才缺乏,结构不合理。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企业的兴衰与人力资源素质密切相关,而管理和技术的核心人才就更为重要。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小、事业成就差,难以吸引人才,因而人才结构极不合理。
五.支持中小企业尽快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新的经济发展时期,正确选择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推动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总体目标,激发劳动密集产业的充分发展,发挥我国资源优势以应对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1)加大扶持弱者的政策推动。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存在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风险承受力低等弱势。国家应加大扶持弱者的政策 推动,规范中小企业发展的市场秩序,明确政府及社会各 有关部门和组织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职能和地位,为中小 企业的发展创造较好的外部环境。通过政策支持,加强中小企业间的联合互助,通过成立互助会、联合会等形式加 强中小企业间彼此联系的整体性,使中小企业经营合理化 和企业设施联合共用,从而提高整体实力和产业协调能力。
(2)建立中小企业良好的融资环境。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供应的98%以上来自银行贷款,直 接融资仅占1%左右。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主要应从畅通间接融资渠道着手,从企业自身、金融机构、政 府三方面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中小企业应加强自身诚信建设,遵循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原则,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建立诚信教育制庞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企业技 术改造和产品更新,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金融机构应积极进行贷款融资产品创新,积极探索相 对灵活的抵押、贷款方式,通过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方
式扩展中小融资渠道;建立新技术创业风险投资机制,积 极吸引社会闲置资金进入投资领域,转变金融机构对大型 企业的资金投向偏好。政府应优化信贷融资环境,建立公正的市场环境,当好银行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3)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不断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中小企业特别是国有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要立足现实,尽量引进消化、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不断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
(4)提高企业整体管理素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中小企业领导人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懂经营、善管理、会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和积极有效的激励制度,公平竞争、奖赏分明。积极建立专家顾问制度,使企业管理实现科学化和规范化。在人才资源上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员工有计划地进行培训、进修和工作考察,以满足企业对专业化、高层化、复合化人才的需要。同时,要注重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以不断改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5)制定中小企业法,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要发展中小企业,当务之急首先是改变传统向大型、公有制企业政策倾斜的做法,把中小企业真正作为企业法人和市场主体对待,制定一部完整意义上的中小企业法律,确定它们的社会地位,保护其合法权益;其次,严厉打击不法分子,努力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保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6)提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中小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必须把现代财务管理理念渗透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的各个层面,建立起一整套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财务监控体系,运用信息技术、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现代化手段,以成本、效率为核心,全面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同时,财政部门应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不断强化社会会计监督。此外,多种渠道、多种手段推动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使企业每个财务人员都能担当起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一体的职责,坚持原则,忠于职守,秉公办事。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总则第二条。
[②] 参见《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
[③] 参见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④] 参见《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http://。
[⑤] 欧新黔: 《中小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人民网 2007年06月07日;
[⑥] 同上;
[⑦] 马玉锐:《中小企业在我国转轨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国际商务研究》2003年第4期;
[⑧] 参见国家统计局网站《统计分析》栏目,http:///。
【环保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推荐阅读:
基层环保执法存在的问题探讨及对策09-19
北方花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7-28
武汉环保产业发展情况01-18
中国环保产业分析10-18
上海环保产业发展报告06-13
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09-13
中国盐城环保产业园简介(2011)09-08
河北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十项措施10-15
乌鲁木齐大力推进节能产业发展 节能环保事业进展顺利06-19
茶叶产业发展及对策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