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有效辅助音乐教学

2024-07-14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有效辅助音乐教学(共15篇)

1.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有效辅助音乐教学 篇一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开发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刘桂兰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都应积极开发与利用计算机(器)、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资源,组织教学研究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教师开发与利用适合自身课堂教学的信息技术资源,以充分发挥其优势„„”我校是市政府花费巨资新建的一所现代化学校,各班都配备了电脑、实物投影、电子白板等各种多媒体教学设备,还有自动录播室、软件工作室等各种多种功能教室,完善了校园网络资源建设。为了充分开发和利用好信息技术资源,我校全体数学教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体会到了“课件共享”的乐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已经意识到:“多媒体技术”在“获取和进行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体现出来”,它将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我们在单元集体备课时,会在对各个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对每一节课的课件制作进行合理的分工。老师们可以通过网络资料,相互推荐一些好的网站,如“小学数学教学网”“好课件吧”等。在这些网站中,收集一些素材,下载一些与课程直接相关的、富有参考价值的课件,经过筛选,再加上自己的思想,形成自认为最好的教学课件,也可以自己精心设计教学课件。再次集中时,同年级组的全体教师一起观看,一起修改,形成一个个“成熟”的课件,最后,教研组长将这些课件整合好,就形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每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可以“拿来”,并加以改进,使之适用于自身课堂教学,课后多反思再修给。实践下来,教师们在交流的过程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避免了课件的低水平重复,切实感受到了资源共享的乐趣。

2.发挥自动录播室的作用

传统授课形式下,教师很难发现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是因为看不见自己的表现,因而也就不能及时跟进改正,这也成为制约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症结所在。采用全自动录播系统对课堂教学活动实时录制,可以把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语言、互动、细节、资源等原汁原味的录制下来,同时将视频直接推送到校内多媒体服务器,支持多用户同时在线观看视频直播。

为了发挥自动录播室的作用,我校每学期都会开展“有效课堂研究”活动。在各个年级组内人人上课的基础上,推选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代表参加学校展示。展示地点就在自动录播室。集体议课时,有必要时会将部分教学过程进行重新回放,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一起讨论、交流其中的环节。尤其是上课教师通过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能够跳出自身的局限进行反思,更容易的找到自己的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中的备课、教学、互动、应变能力等环节的揣摩、提高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录播系统的应用为教师的磨练及自我反思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为学校培养优质教师资源提供了良好的培训环境。现在,我校有许多教师脱颖而出,在各种课堂教学比赛中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3.经常举行同课异构活动。

在体会到开发于应用信息技术资源为教学提供便捷之余,我们也在思考:怎样处理好利用信息技术之源与传统的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为此,我校与泰州实验小学、跑徐中心小学两所市内学校、外市建湖小学等,每学期都会根据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选择有代表性的相同的教学内容,然后由不同校的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师生的不同,课堂教学的结构、风格不同,教学效果也不一样。参加研讨的老师通过对这些课的对比,找出每节课的优点与不足,然后再把经验运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低年级数的认识、几何图形的转换、图形公式的推导等运用多媒体教学,尤其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以前,教师们对于苏教版教材中新增加的“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这一内容,教学时感到十分棘手。在课堂上无论教师是多么善于表达、比划,学生就是很难弄明白,自从有了多媒体后,大家都感到教得轻松多了,学生也学得兴趣盎然。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只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加大教学容量的工具,或因为有计算机演示而弱化对数学规律的探索活动,对学生学习数学反而会起到消极作用。记得刚开始在教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中小数乘除法单元时,开始我们与平时的做法一样,每节课都使用课件,结果发现教学效果总不尽人意,尤其是小数除以小数。我们在讨论时,大家一致认为可能是多媒体惹得祸,有时干脆一张嘴,一支粉笔进课堂,结果教师在黑板上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计算的全过程,让学生上黑板板演,再根据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及时地分析原因并加以纠正,教学效果明显好多了。

4.不让黑板变成“白板”。

我校在各个教室里,除了保留传统的黑板外,还配有电子白板。教师可以用智能笔在书写屏上写要点、圈点、批注,或画出各种图形,也可以轻松地调用内置的各学科资源。因此,有些老师认为用现代教学媒体替代黑板,是新课改下的新课堂的体现,有了多功能的现代教学媒体,黑板就应该“下岗”了,用粉笔和黑板上课,已经“老土”了。以至于40分钟的一堂课,偌大的一块黑板上,只有寥寥几个粉笔字孤立其中,感觉就像一片沃土上的几根禾苗,稀稀疏疏。更有甚者,黑板上没有一个粉笔字,“白板”一块。

我们现在上数学课,还要不要使用黑板?我认为,回答是肯定的。诚然,我们不可否认,现代教学多媒体的先进性,目前还没有哪个教学多媒体能比我们自己的双手灵活的。优秀的数学板书具有概括性、合理性、持久性、完整性、示范性、操作性等特点。课件板书由于画面经常变动,具有短暂性与局部性。学生只能是一种视觉暂留,不能及时地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其结果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每次在议课时,黑板上板书什么,什么时机出现,都是必可可少的环节之一。正如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的《教育》中说:“所有的直观教具中,要数黑板最普遍、最重要、最灵活。也许正因为黑板过于为人们所熟悉,因而往往被人们忽视或不使用”。但愿我们能从教学实际出发,充分发挥黑板的作用。课堂上,千万别让黑板变“白板”。

在开发与利用这些信息技术资源的过程中,老师们真正体会到了“信息技术能向学生提供并展示多种类型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并能灵活选择与呈现;可以创设、模拟多种与教学内容适应的情境;能为学生从事数学探究提供重要的工具;可以使得相距千里的个体展开面对面交流。信息技术是从根本上改变数学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必须充分加以运用。”确实,组织教师积极开发与利用适合自身课堂教学的信息技术资源,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及有力的学习工具;为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的机会,丰富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有效辅助音乐教学 篇二

一、用Flash游戏作为课堂引入

新课的引入对于整节课的教学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好的引入过程甚至可以让整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引入过程可以分为实验引入、复习引入、事例引入、问题引入等等。在合适的场合, 利用与课堂教授知识相关的游戏作为引入, 可以在课堂一开始就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笔者在《平抛运动》这节课教学中, 课堂的引入就利用了一个飞机投弹的Flash小游戏。游戏的内容是一架水平匀速飞行的飞机对静止的轮船进行投弹轰炸 (如图1) , 利用按钮控制炸弹的投放时机。邀请学生上台进行游戏, 每人仅限一次机会, 学生纷纷踊跃参与。前几位学生一般控制不好投弹的时机, 无法命中目标, 但是后上来的学生会事先通过观察其他同学的游戏过程进行思考, 游戏就能达成目标。游戏一开始, 学生们就都兴致勃勃, 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游戏进行完后, 让学生对何时投弹才能命中目标进行讨论, 从而完成引入, 导入本课的教学。借助这个游戏, 激发了学生对平抛运动的浓厚兴趣, 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愉快地完成了平抛运动的学习,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Flash辅助进行实验仪器介绍及读数练习

实验仪器的结构及读数的掌握是培养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基本内容, 也是历年高考试题中的必考点。考纲中要求“正确使用各种测量工具和实验器材: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弹簧测力器、温度表、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

在进行实验仪器介绍和读数的教学中, 笔者都会先用实物进行介绍, 让学生了解仪器的各部分组成, 然后再用Flash辅助进行展示介绍 (如图2) , 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仪器的内部结构及简单工作原理。当学生掌握了仪器的读数规则后, 为了解学生掌握的效果, 也同样利用Flash进行简单的读数测试。这时Flash便于操作、可视性、互动性强等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进行读数练习时, 可以任意设置仿真仪器的示数, 让学生进行读数。同时利用Flash的Action Script制作的仿真仪器具有实时显示读数的功能, 学生读数后都能把结果与Flash标准答案进行比对, 若发现学生还未熟练掌握, 就再进行讲解、训练, 这样做使得实验仪器的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这过程中, Flash起到了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 很明显这是利用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达到的。课堂结束后, 读数练习的软件还可让拷贝在班级计算机上或者让学生复制一份带回家, 作为平时训练之用, 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平时的学习中, 有效地扩展了物理课堂。

三、用Flash实现抽象模型的建立、动态模拟推演

物理教学中有不少模型由于比较抽象, 在对其进行动态推演的过程中, 一些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的学生常在这类问题上形成思维障碍, 难以突破, 还可能因此形成了畏难情绪。比如关于牛顿第一宇宙速度的推演:在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初速度抛出物体, 物体运行一段时间后落地, 如果平抛的初速度一次比一次大, 物体落地点就一次比一次远;当初速度足够大时, 由于地球近似球形, 物体就再也不落回地面, 而是做以地心为圆心的近似圆周运动。这一过程单靠讲述或者辅以画图效果都不是很好, 利用Flash动画则可以很方便地呈现这一推演过程, 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原子物理的一些模型由于是微观现象不易观察, 比如α粒子散射实验、玻尔原子模型、原子核裂变等, 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学生在理解上比较困难, 利用Flash则可以让模型 (如图3) 的建立变得具体化和生动化, 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另外, 物理学中有不少物理量, 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也跟着发生渐变, 比如:常见的静力学中物理受三个共点力的动态平衡问题, 一般都用图解法进行求解。但是, 只依靠教师在黑板上作图分析, 很难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动态的变化过程。例如:图4中所示的小球在挡板由竖直位置缓慢转向水平位置的过程中, 分析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N1, 挡板对小球的压力N2大小的变化情况。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笔者运用Flash的动画功能, 借助用来表示力的线段的伸缩和旋转展示了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弹力的变化, 使得原来必须依靠学生的想象才能获得的变化过程变得立体化及形象化, 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动态模型, 降低了学生掌握知识的难度。

物理学中还有不少模型动态发展过程无法用实验直接呈现, 在黑板上直接画静态图分析效果也不好, 这些也能借助Flash模拟其过程, 让学生对此有了直观感受后, 教师再板书并分析推导。比如:小船渡河、卫星运行及变轨、粒子在电场、磁场以及复合场的偏转, 回旋加速器、电磁流量计、机械波形成过程等模型。

四、用Flash制作仿真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验前的预习

仿真实验, 就是创造一个可视化的实验环境, 其中每个可视化仿真物体代表一种实验仪器或设备, 通过操作这些虚拟的实验仪器或设备能进行各种复杂的实验, 达到理想实验的教学要求和目的。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 仿真实验不能代替真实实验, 但是利用Flash仿真实验 (如图5) 软件可以让学生在实验前的预习环节中, 了解和熟悉实验的原理、步骤、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加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 为实验操作做好准备。制作精良的Flash仿真实验系统可以让学生通过鼠标的点击、拖曳等操作实现模拟真实实验中的实验操作, 当然, 这也对Flash的应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在完成实验后, 更加验正了Flash课件模拟的实验现象和过程。笔者在组织学生进行一些验证性质的分组实验前, 一般会先把仿真实验软件拷贝给学生, 帮助学生做好实验的预习任务。

五、用Flash辅助实现物理过程与图象描述的结合

用图象实现对物理现象、过程和规律描述, 是学生学习物理必须掌握的能力, 但是传统教学手段很难让学生把物理现象和相关的物理图象描述形象地联系在一起, 教学过程费时费力。如果使用Flash就可以把动态的物理现象、变化的物理量和描述其过程的物理图象在一个画面中进行动态呈现, 便于学生直观地了解其中的联系, 从而加深对物理图象的理解。

比如:在机械振动这一章里, 弹簧振子和单摆两种典型的简谐运动模型通过实验演示, 学生很容易理解。在分析模型运动过程中各物理量的含义及关系时, 通过教师的言语描述以及在黑板上作平面图分析, 可以呈现出有限的几个阶段中位移、回复力、加速度、速度等情况, 但是整个过程中这些物理量的实时变化过程, 则只能让学生通过想象获取。这些问题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 是教学中的难点。利用Flash把弹簧振子的振动、单摆的摆动及两者对应的简谐运动振动图像结合起来 (如图6) , 让简谐运动的图象与振动的实际过程相对应, 将如何用图象描述这一过程以及各物理量的变化实时呈现, 就可以使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本章的另外一大难点机械波的图象, 不同的振幅、波速、波长、周期对波的图象产生的影响以及波的传播图象如何画, 单靠传统教学手段也是难以呈现的, 利用Flash进行辅助 (如图7) , 实现对该难点的突破, 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运用Flash辅助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 模拟再逼真的Flash也不能替代真实的实验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忽视实验, 物理教学也就失去了物理学科的特性。一些教师或因为怕实验麻烦, 或因为片面追求新奇, 或只看重成绩, 一味对学生进行应试教育, 在需要进行实验的时候不愿意动手做实验, 只用一些实验动画讲解一遍了事。利用Flash模拟实验确实可以做到非常逼真, 但是任何仿真度再高的Flash模拟实验也是缺乏真实感的, 不能体现物理实验的真实性, 得出的结果没有说服力, 当然不能用于替代教师的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学生实验的过程, 可能会经历失败的挫折, 但也会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这一过程中, 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这种过程也正让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以体现。Flash模拟实验只能用于辅助教学, 如上文提到的帮助学生进行实验前的预习, 或者在实际实验后进行慢速呈现实验过程可作分析讲解之用等等。

2. 物理规律、公式的推导不要使用Flash播放呈现

教师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分析物理现象, 推导物理规律、物理公式的过程, 其实也是与学生实现互动、启发学生思考、进行记忆的过程。在分析推导过程中, 教师漂亮的板书板画、思维辨证的过程, 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作图及解题习惯都能起到非常好的示范作用, 而这些都是任何多媒体课件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3. Flash制作要遵循教学设计, 符合物理教学规律

一些教师认为课件制作使用的技术越多、越高深, 呈现的场景越华丽, 越能体现制作者的水平。于是一些Flash课件片面追求视觉与听觉效果, 界面过于花哨。Flash的制作和使用, 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内容上的编排和设计, 遵循课堂的教学设计, 符合物理教学的规律, 充分利用Flash的特点辅助教学, 渲染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的效率, 注重与学生的互动, 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课程标准实验版) [M].

[2]章精设, 胡登涛.Flash Action Script 3.0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3]吴有林., 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4]王珂.Flash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物理教学, 2001, (4) .

[5]田变肖, 张冬梅.多媒体应用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几点冷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9, (7) .

[6]韩全海.析多媒体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理科综合, 2005, (7) .

3.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有效辅助音乐教学 篇三

信息技术属于新兴学科,各地实际情况又千差万别,所以信息技术教学没有既定的教学教法,也没有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作为一名教师,我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中心来讨论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教育。

一、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知识为自己服务。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学以致用”的原则。

(一)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与学生的“用”相结合

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选用教材时,应该要有所选择,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例如:“画笔”,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贺卡,送给他人;“Word文字处理”,学生可以利用它写作文、写信;“媒体播放器”,学生可以利用它播放自己喜欢的乐曲……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都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都是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

(二)在应用中练习,巩固知识

对于学生来讲,用电脑比学电脑更为重要。电脑是一门动手的学科,不实践学不会,不实践学了也没用。我们应当努力让学生掌握电脑的操作技能。

对学生的计算机教学,一定要注意精讲多练。教学中应非常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动手操作就让学生动手操作,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课堂上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实用性。例如:在介绍了“电子邮件”一课后,我就把自己的电子邮箱地址告诉学生,让他们课外给我发电子邮件。学生们给我发了很多电子邮件,其中有美丽的图画、精彩的贺卡等,有的学生还告诉我一些心里话。我收到后一一回信,信中写的都是赞扬、鼓励的话语,这在给他们以自信心和鼓励的同时,也拉近了师生问的距离。学生学习新知的劲头也更足了。

二、“任务驱动”,主动参与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交互的氛围中,以真实情境下的“任务”为驱动,通过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培养技能。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进行“任务”设计时,重点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为教材中的每一模块设计一个大任务,此任务中包含这一模块中的所有知识点。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每个小任务中隐含着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每一课完成一个或几个小任务。例如学习“Word的功能和使用”这一模块时,我设计的大任务是要求每一位同学编制一份精美的电子报刊。本章有以下5个知识点:1.Word的基本概念,建立编辑文档;2.设置字体、字号,段落排版;3.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4.Word的图形功能;5.Word的表格功能。我把大任务分成5个小任务,每个小任务中隐含着其中的一个知识点,每一节课完成一个小任务。教学时,我又把一节课的小任务分成几个更小的任务。如第一节课的任务是按要求对现有文档进行修改。修改要求中隐含着3个知识点,即:1.Word的基本概念;2.文档的建立、打开与关闭;3.编辑文档。这3个知识点分别隐含在3个小任务中。另外,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设计任务也非常重要。

(二)任务设计要有层次,要注意渗透方法

任务设计要有层次,并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空间,以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例如,学习“在PowerPoint中插入声音”一课时,基本任务是:要求学生能在文件中插入声音,在设置自定义动画时能加入声音;升级任务是:让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方法收集各种声音素材,然后再用不同的工具软件(如Windows中的录音机、超级解霸等)制作多媒体作品。学生制作出了很多具有个性的作品。

(三)任务设计要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也就是说要提倡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是我国面向未来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在国外将这种整合方式称为数字化学习。小学教材中的第五、六两册就基本上是可以与各学科整合的内容。例如,在教“各种各样的桥”一课时,从学生熟悉的“赵州桥”课文引入,设计的任务是:“仿照介绍赵州桥的方式,从网上收集资料,利用PowerPoint組合成一篇介绍性的演示文稿,可以介绍著名的桥梁,也可以介绍一处名胜古迹。”这个任务中就整合了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内容。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每天都能从各种不同的媒体和渠道接受新的信息,特别是因特网,它正使我们的文化发生着巨大变化。如何在浩瀚的网“海”中筛选有用的信息是新时代的要求,如何使学生适应时代的要求,是时代向教育提出的新挑战。

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与我们的生活正在日益紧密的连在一起,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更多的学生学会自己直接上网,以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

展望21世纪,综合国力与人才竞争将日益激烈。把当代学生培养教育成跨世纪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使他们具备各种能力迎接挑战,这也是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4.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有效辅助音乐教学 篇四

摘要: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这一进程,也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现代化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声画并茂、形象直观, 能将教材中的静态图形变为动态,以揭示图形、图像的丰富内涵,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事物本质;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语言教学情景,使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变得生动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将教学导向深入。它还便于师生交流、及时反馈,因而倍受广大教师的喜爱。

关键词: 英语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21世纪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正以其灵活、安全、方便的优势融入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让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走进课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信息化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改善英语课堂教学结构,有效利用共享的网络教育资源,给英语教学提供更加广阔的延伸空间,进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个外语教师都必须十分重视的全新课题。近年来,我在教学中注重开发和整合教学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实践中获得了一些初步的有益经验和感悟,在此做一具体阐述。

一、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同样,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对鼓舞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求知欲望。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事物。幽雅动听的音乐,鲜艳夺目的色彩,五彩斑斓的图画,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言语兴趣。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课正好可以提供这种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渗透力极强的教育信息。

例如:课前三分钟播放英语影视资料,其动人的画面及纯正的英语吸引学生,使之成为每个学生的“开心一刻”。由于影视资料学生爱看爱学,极易在课间自然模仿画中人物语气进行对话,从而在玩耍中锻炼了语言能力。在教学的热身过程中设置歌曲、游戏、韵律操等让学生唱一唱、跳一跳、乐一乐。这样不但消除了疲惫之感,而且又激起学生兴奋点,保持了学习兴趣的持续性,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自主地学。

二、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进行交际。交际可以是书面的,亦可以是口头的,而且主要是口头的。作为教师,一定要事先对话题、情景、训练项目(日常用语、词汇、语法等)进行精心的设计。课堂交际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学习者提高表达能力。优质高效的课堂交际活动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让学习者有机会练习整体表达能力,有利于学习者自然习得语言。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注意创设良好的交际环境。离开情景谈交际是不现实的。课堂交际活动将课堂变成了一个“小社会”,这样的语言训练更富有灵活性和挑战性。我们有很多办法创设良好的交际环境,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无疑是十分重手段。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生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能在实际交流中灵活运用,语言的学习只能在运用中才能体系出价值。根据教学的需要利用多媒体可创设出集声音,图像,动画,交际一体的真实交际环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英语氛围中,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教颜色时,为了让学生学习单词white,black,red,green,gray,brown,yellow,blue,purple等,并结合what colour is it? 来作答,可准备各种国旗的网上音频视频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颜色的新单词。自学之后,让他们汇报自学结果what colour is the flag? It is ….这样一来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中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新知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们认识和了解到各国国旗的样子和颜色,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三、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多媒体具有超文本的功能,所谓的超文本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其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图形、图像、声音等其它媒体信息,其优越性在于:首先,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能够把教学的知识信息等汇成一个生动的、有机的整体。它能够图文并茂,使课堂效果更加明显,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其次,按照教学内容的要求。每个章节都有不同要求的教学内容,比如说目前我们正在使用的《牛津英语》,课本每个单元都包括课文、习题、阅读技能、写作实践、翻译实践、听与说等内容,将这些教学内容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教学的实用性、教学的针对性及教材的科学性更加生动的体现出来,对于课堂教学、课外预习、复习等无疑都是大有好处的。而传统的教学在这方面尚有欠缺。最后,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角度看,研究表明,人类认识事物、从外界获得信息的80%要通过人的视觉从图像中得到。人们对于这种图像的观察、理解、甚至记忆的能力远远大于单调的对于文字的观察、理解、记忆能力。利用多媒体超文本思维,可以更快、更好的培养学生观察、理解、记忆的能力。

四、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全面提高水平和能力.通过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将各种不同的信息,如图表、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使学生感觉“有滋有味”,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与能力。在教学《牛津英语》8BA,Unit1乘坐交通工具去某地时,我认识到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以直观思维为主,所以教学前我将录好的有关交通工具的声音和制作好的投影片通过录音机和投影仪放出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学习句型Let’s go to „by bus(coach, double-decker, light rail, plane, train, underground „)语境真实自然,听看结合,学生很快接受,印象深刻。在巩固时采用了“猜一猜、说一说”(让学生蒙着眼睛用手抚摸一种交通玩具后用所学的句型说出来)的游戏进行,使学生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去获取信息,效果颇佳。这样一来,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媒体的运用,使学生有图可循,有景可入,并且他们的劳动成果在媒体上也可以及时、充分地得以体现,从而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五、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高层次表现,是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必要条件和发展的必然结果。英语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贯穿于英语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我们进行信息技术和英语学科整合时,就是创造性的利用他们之间的结合点来完成课程整合的,即在通过完成“英语学科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这个特殊的“载体”驱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还会不断地使学生获得持久的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竞争和合作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开拓创新的能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师生间、学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都能被激活,确保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5.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有效辅助音乐教学 篇五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它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的特点。将信息技术教学引入农村小学英语课堂不仅能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热情,还能创设教学情境,优化课堂结构,推动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提高农村英语课堂效率。小学农村英语教师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环境下,要引导教师利用、挖掘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模拟现实语境辅助教学,把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学习英语;农村英语教师要用心学习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制作微课帮助学生自学、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要跟上时代步伐,利用网络等先进科学技术改善师生双边互动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创设教学情境,突出教学重点

在当前的农村英语教学中,情景教学颇受欢迎,即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来创设认知的情境,从而构建教学的“生态环境”,让学生在尽可能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发展语言能力。在情境的创设上,语言往往显得苍白。而信息技术却整合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教学资料,能生动而又形象地再现生活的原形,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视觉和听觉的传输,创设了较为真实的交际情境,避免了纯文字的讲解和凭空的三维想象,教学变得形象化、生活化、立体化。

2、扩展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 小学英语教学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小到饮食、问候、行为,大到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地理、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无不渗透在语言中。接触和了解异国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信息技术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展示英语文化背景提供方便,为了解英语文化架起一座桥梁。例如,五年级每个单元结束都有一个Fun facts,如果仅靠课本,无论是教师的讲解还是学生的讨论都很难开展,因为学生对外国的文化背景了解很少,当然不知道从何谈起。为了让学生容易理解,我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文字、图片、音乐以及视频。然后,将它们整合成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充满异域风情的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获得感性认识。这样,不仅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学生们的视野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世界意识显著增强。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常用手段,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使学生获得形象记忆和感性认识,如实物,模型、挂图等。受条件的制约,有时无法进行直观教学。但信息技术能突破种种限制,整合多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视听结合、动静共存的学习材料,有效地进行直观教学。例如,课本中有些食物农村孩子没有见过,如salad、pizza、hamburger;还有一些动物,如dolphin、koala、giraffe、lion等,不少学生也没有亲眼见过。对于这些单词,学生们只能对照课本上不太形象的图片凭空想象,学起来枯燥,难以记住。所以,课前我搜集了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利用信息技术加以处理制成课件,并在显示单词的同时还配上发音和例句,让学生边看边读,效果非常明显。也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4、信息技术为广大农村英语教师的课堂提供丰富的资源 现在计算机的集成特征与网络化和存储技术相结合,为我们农村英语教师课堂教学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以及各种教学软件,如光盘、多媒体电子白板、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有利于农村英语教师开展各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在课堂导入时,可以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导入方式:播放动画歌曲,情趣导入。优美的音乐、欢快的节奏,配上色彩鲜艳的动画效果,既愉悦身心,又陶冶情操,还能激发学趣。新教材为我们提供大量孩子们爱唱、乐唱的英文歌曲,如学习三年级下册Head, shoulders , knees, and toes英文歌曲,我播放大屏,出来的音乐配上电子动画,一则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一看就明白歌曲内容。二则为本课的教学定下基调,做好铺垫。

5、运用微课拓宽学生学习渠道

微课是一种简单的多媒体演示方式。它主要包括:微课堂(视频)、微设计、微反思、微练习、微资源和微简介。其中以微课堂为核心内容,基于问题解决,针对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某一个问题或一个知识点展开教与学,灵活、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突破重难点、传授技能、培养兴趣、启迪智慧等教育教学目的的数字化资源整合,每个视频时长在10分钟以内, 这符合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相对较短的年龄特点。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Fun story ,Christmas的内容之前,教师可以把圣诞节的相关文化及礼物用文字或图像以解说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并录制成微课堂,课前提供给学生学习、了解,这有利于学生带着对圣诞节的浓浓兴趣参与课堂学习。

6、信息技术条件下造就了农村新型的师生关系

作为当代教师,我们要勇于接受新鲜事物,主动学习新知识,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迎难而上,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农村小学英语课堂, 信息技术条件下必然造就了新型的师生双边互动关系,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校讯通或微信群给学生布置作业或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并与家长取得联系、沟通,让家长督促、指导自己的孩子学习,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动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这种信息技术影响下的良性循环,很好地改善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促使新型的师生双边互动关系更和谐、更融洽。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反思

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课堂上的合理运用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开辟了教改的新天地,推动着教学不断地前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我们的认识存在误区,有时不能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削弱了它的教学辅助功能,甚至适得其反。通过亲身实践和深刻反思,我认为要想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现在很多人认为英语课堂上不用信息技术就意味着落后,不少老师课前搜集了大量的素材,课堂上频繁使用多媒体,一会儿用PowerPoint展现这个内容,一会儿用flash来呈现那个片段,切换不断,忙得不亦乐乎。多媒体占据大半时间,唱了主角,教学似乎是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教师成了“放映员”,学生成了“观众”。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几乎没有时间思考和交流,主体地位无法体现。以前课堂上那种气氛热烈的对话和讨论难觅踪影,语言的训练更是严重缺乏。多媒体信息技术虽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但它只能起辅助作用。在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和展示相关知识的同时,还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去思考、讨论和练习。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才能获取最佳效果。

2、精心制作课件,多媒体教学主要通过课件来完成的,课件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认为课件的制作宜精忌繁,(1)文字要精练,字号适中,字体变化不宜过多;(2)背景图案要淡雅,简洁明了,尽量减轻视觉的疲劳;(3)图片的数量、动画的成分和声音的刺激不宜过多。另外,还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一味追求信息的容量,盲目增加教学内容。总之,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实际,遵循“实用、适时、适度”的原则,精选课件的内容。切不可盲目追求艺术感,甚至把本来简明的知识搞得繁杂,给人华而不实的感觉。

3、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往往因多媒体的便利而忽视了师生之间语言对话和情感的交流,多媒体的频繁运用使教学变成冷冰冰的人机交流。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虽然明显,但它不是全能的。英语教学具有很强的交际性和实践性,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如问候、讨论、回答等,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还能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使课堂教学充满着爱,体现和谐之美。这是多媒体无法比拟的。

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一种高层次、高效率的现代教学手段,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有效途径。我们坚信只要合理正确地使用这一技术,就能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目的。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组织开展课堂教学

姓 名:高秀辉

单 位:焦山寺中心小学

6.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有效辅助音乐教学 篇六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在新的形势下,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并正确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导入新课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小孩子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好奇,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新课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比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我利用课件播放了一段“阿凡提分金条”的动画故事,先把一金条平均分成2份,让阿凡提取1份,但阿凡提不要,他觉得拿1份太少了:又把金条平均分成4份,阿凡提还是不要;最后,把金条平均分成12份,这一次阿凡提开心的拿了6份。啊„„学生大笑了。老师问:阿凡提现在为什么这样开心?„„像这样,播放一段精彩的故事,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注意力,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吸引着,轻松愉快,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情并茂的特点。所以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这一重难点,我利用课件形象生动的剪、拼动画,把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学生从视觉上体会到把一个圆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的过程,再让学生自己亲手剪拼,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引导学生观察,怎样才能使这个圆转化成最近似的长方形?然后再以剪拼动画32份、64份„„形象生动的活动过程展现眼前。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了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例如,五年级一节 “数学活动课”中,我用录像播放师生游“广州东方乐园”的情景。参加这次活动的学生有980人,教师38人。门票价格为成人票每张10元,学生票每张5元,30人以上可以购买团体票,团体票每张6元。

你设计一种最为省钱的购票方案。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各自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创设生活情景,突出主体地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7.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有效辅助音乐教学 篇七

那么信息技术应该怎样运用, 才能在语文学科中充分发挥其活力呢?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 现代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会为学生创设和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 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可以在优美的情境中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 领会文章的内容, 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文本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有了个人独特的想象感知;在此基础上, 再现画面所表达的意境, 使学生大脑中的再现达到极致;这样情景交融, 再一次走进文本感悟文章, 自然水到渠成。

例如, 教学《可爱的草塘》一课时, 先让学生朗读“小河奇异的风光”一部分, 先引导学生从“清凌凌”一词中感受到河水的清澈, 小河的可爱。然后播放草塘美景的视频, 伴着音乐, 让学生再次去朗读, 想象北大荒草塘的迷人的美景。当学生的情感随着想象、朗读上升时, 师生就会进入到一个无形的充满情感的交流中, 课文描写的情景在学生的心中更加鲜明, 教学活动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 达到“居其所感, 守其所唯”的目的。因此根据教学重点、难点,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 展示一些与内容相关的画面, 设置一些与内容相关的音乐, 提出一些与内容相关的问题, 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从而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难点。语文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有时的确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 因为信息技术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 同时可将图形由静变动, 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 由慢变快或由快变慢。学生通过观察, 如同身临其境。通过运用信息技术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使学生易于理解。

《詹天佑》一文中, 不少学生对“设计‘人’字形线路”一段理解困难, 一位教师在教学时, 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 设置了一列前后各挂一个车头的火车爬上“人”字形线路的动画, 由于观察了直观的动画, 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纷纷讨论解决这一难题。不需教师多讲, 学生就能很清楚地明白这一道理, 教学的重难点顿时迎刃而解。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远望瀑布时所见的壮丽景象, 歌颂了祖国的河山, 把美好的想象与现实的景物极其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教学时, 有的教师让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观看录像:瀑布在山顶上飞流而下, 水珠迸溅, 水雾蒸腾, 阳光一照, 呈现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陡峭的山崖、长垂的瀑布、飞溅的水珠, 庐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至此, 学生对“紫烟、挂、飞”等难点词的意思有了感性的认识, 从而深深地体会到诗句虽短, 但诗人却把瀑布的气势写到了极至。这既提高了教学质量, 又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充分开发语文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运用信息技术能充分地开发语文资源, 收集更多的语文信息, 增加教学信息量。

一位教师教完《草船借箭》之后, 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 不仅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有所了解, 还要对《三国演义》中其他人物和事件有所了解, 他布置学生课后收集了大量有关《三国演义》中其他人物的故事, 学生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图片, 有的上图书馆查找资料, 通过各种途径, 同学们把收集到的各种资料编辑汇总, 办了一期《走进<三国演义>》的手抄报。随后, 又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三国演义>语文综合实践课》。这样学生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 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了延伸。

8.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有效辅助音乐教学 篇八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中学英语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8-0018-02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功能,为中学英语教学开创了新的境界,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多元化的、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渠道、以不同的方法学习和使用英语,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英语素养。

1 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弥补传统中学英语教学的缺陷,其丰富的网络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1.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是将声音、文字、图形、动画、视频等形式合理组合,以此来创造出生动有趣、形象逼真的情景,从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比如,在讲授“In the U.S.A”时,如果教师直接用语言或用板书来介绍纽约的风貌及有关知识,学生就不易领略纽约这个世界著名的大都市的繁荣和美貌;如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展示,可以很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激发学习兴趣,学习语言知识。

1.2 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超时空的功能,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提高英语水平。通过网络,可以向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发送不同的文件。这样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的交际能力也得到培养和提高。

通过国际互联网,学生可以和外国人交谈。农村中学偏僻,无法聘请外籍教师来教英语,学生没有机会与外国人直接沟通。但学生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和国外说英语的人进行网上交谈,听到地道的英语,从而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通过国内互联网,学生可以和国内说英语的人进行交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上网的人越来越多,精通英语的大有人在,因而农村中学生和他们交流就可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与交流能力。

通过校内互联网,学生可以和英语教师、同学进行对话交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兴趣爱好,选择交谈对象。由于是校内的师生,交谈会更加亲切,可以进行多方面的交流,从而提高英语水平。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英语教学创造了新的契机,革新了传统英语教学的方法。利用网络辅助英语教学是一条重要途径。校园网络的建立,让学生和教师在课前或者课后都有了便捷的交流机会,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用QQ或E-mail的方式向教师询问,教师就可马上回应,同时学生也可以在网络上搜索自己想要的任何资料。

1.3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师一直关注与追求的目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途径。在英语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提供视、听、模仿的语言材料,能把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转化为事物的直观形象,这种直观的、超越时间与空间限制的教学情景加快了课堂教学节奏,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传授知识与技能,而主要表现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2 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时要注意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英语教学有着诸多的优越性,但在其应用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只有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更充分地优化课堂,提高中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1 教师要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教师要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学的需要。英语教师要有使用网络的能力,这是英语教师必备的一项技能。要会上网,懂得如何从网上搜索相关信息,能够顺利浏览网页,下载各类文件,收发电子邮件等。英语教师更要有基本的设计和制作课件的能力,自己构思,自己制作,这样才有可能顺利开展CAI或CALL活动。请人帮忙制作的课件是很难在上课过程中实施自己的教学思想的。

目前农村中学有些英语教师还是“电脑盲”或“半电脑盲”,不会制作课件,甚至不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不但没有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反而妨碍了教师完成正常的任务。因此,教师不但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和软件开发技术,而且要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制作出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教师只有熟练掌握和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促进自己的工作,提高教学效率。

2.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教师要对学生做好指导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资源丰富、快捷方便的特点。学生只要会上网,便可浏览网上的资料。但是网上的资料有些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作用,有些则有消极影响。一些不健康网站信息会对学生有极大的腐蚀性。另外,网络游戏对学生的吸引力也是很大的,学生如沉迷于网络游戏,会浪费很多时间,影响学生学习与前途。因此,英语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时要对学生做好指导,给予学生恰当的帮助,并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监控。

2.3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要注重课堂实效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英语教学中有很多的优势。然而,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不可能代替英语教学的全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要结合教学实际,注重课堂实效。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英语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辅助教学时大搞排场,利用一切能运用的电教媒体(如录音、录像、投影)轮番上阵,声、影、像样样俱全,学生兴趣盎然、拍手欢呼,可是一堂课下来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在教学中使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不要以为就是贯彻了新课改,就是实现了教育现代化。如果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不得法,课上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往往是热闹的场面,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阻碍,知识的迁移、运用等目的无法达到,影響学习效果。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地运用各种媒体,不要为了用而用,否则会适得其反。

2.4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的整合,就是要用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发展能力。新课程理念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要起引导作用,教学生学会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授课时,只注重自己的演示,轻视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一直坐在电脑前点鼠标、照“屏”宣科,学生被电脑牵着鼻子走,没有一点儿自主权;教师一直在“唱独角戏”,却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因此,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时,教师要转换角色,甘当“人梯”,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3 小结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为中学英语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英语教师要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并合理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英语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红侠.灵活驾驭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教学[J].人民教师论坛,2008(2):29.

[2]钱新华.英语教学新课改中信息技术的应用[J].人民教师论坛,2008(2):38-39.

[3]裴月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政治课课堂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10):125.

9.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有效辅助音乐教学 篇九

六街镇茶树小学

谢丽琼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也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合理应用学科教学教育资源,对其进行有效地选择、加工、整合,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资源,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同时也会开阔教师的视野,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降低教学难度,有利于数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合理应用学科教学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兴趣之后,自然就学得好。数学课给学生的感觉总是枯糙无味的,而学科教学教育资源集图像、文字、声音、颜色为一体,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多媒体的音、像等画面,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入境动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可见,学科教学教育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师益友,是教师教学的好帮手。

例如我在上《确定位置》时,合理应用了学科教学教育资源,由汶川大地震经纬线确定地震的地点,救援官兵在第一时间到达救援地点,巧妙地导入新课。然后通过对PPT课件展现二年级学生座位图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愉快学习,最后由神舟七号飞天着地的那个位置结束,学生整个一节课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合理应用了学科教学教育资源,创设了一个超市购物的情境,超市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一下子把孩子带入了日常购物的情境,孩子们学习兴趣高涨,然后纷纷上台模拟购物,在模拟购物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学习了人民币兑换的知识。

二、合理应用学科教学教育资源,让数学生活化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又为生活服务”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教学中恰当的选择贴近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而合理应用远程资源,就是架起课堂与生活的桥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应用了学科教学教育资源的一组信息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通过交流收集的信息,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就是学习身边的事,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紧接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将生活知识概括成数学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成了学生认识、学习的过程,比单纯看书、听讲更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又如我校数学教师周子静在上“正反比例解决问题”时,合理应用了学科教学教育资源,从学科教学教育资源中下载了一段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片段,张大妈上月用水8吨,水费12.8元,李奶奶家用水10吨,水费用了多少元?再配上张大妈和李奶奶说的话,音、像非常逼真,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周围的事物,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合理应用学科教学教育资源,降低教学难度

学科教学教育资源的普及使用,使教育技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它为数学教学提供了其它教学设施无法替代的服务,在改革数学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我们教学意识和思想,它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学科教学教育资源通过展现文字、图像、声音,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多种感官接受刺激,参与学习,化抽象为形象,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化难为易。每一节数学课都可以对《电子教材》进行有效的加工、处理,制作成一幅幅美丽的图像和生动的课件。

例如我在教学“扇形统计图”时,充分运用学科教学教育资源,下载学科教学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再配上音乐、声音,图文并茂,学生一下就明白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又如在教学“面积、体积公式”的推导时,除了实践操作外,还充分应用学科教学教育资源提供的操作示意图,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与视图的动态展开拼合过程,很快在头脑中建立起了推导的过程,这部分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建构起深深的烙印,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并掌握较深。再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通过师生举例认识生活中的圆,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形体特征和意识,学生由感知到表象,达到认识的过程。其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去发现探索获取有关圆的知识,悟出圆的特征,真正做到了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最后,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合理应用学科教学教育资源,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动画的形式吸引学生,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

四、合理应用学科教学教育资源,开阔教师视野

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学校要求每位老师要与学科教学教育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教导处经常组织教师学习从远程教育下载的资料,如知名专家的上课、专题讲座、评课,拓宽了教师们的知识面,然后应用到教学中。其次,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可以直接在线观看,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家观看,也可在学校网上观看,这样的活动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节约了很多教师的集中学习时间,也大大弥补了因学校外出学习经费与时间不足而造成的多数教师无法接触到最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的缺陷。由于不断的学习,每一期的常规教学检查活动,教师们都习惯到互联网上找一些适合自己的课件或素材进行加工整合,然后运用到教学中。

10.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有效辅助音乐教学 篇十

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化学课堂教学

作者/黄秀梅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创设学习情境、活跃课堂氛围、突破教学难点、规范实验操作、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开阔学生视野、强化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等方面都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优势。

关键词:多媒体;合理利用;化学;优化;课堂教学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创设学习情境、活跃课堂氛围、突破教学难点、规范实验操作、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开阔学生视野、强化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等方面都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优势。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创设学习情境,可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如,在学习氯气的性质时,我利用多媒体先播放曾经发生的一起有关氯气泄漏的事故现场:“2002年10月3日,苏州市发生一起大面积氯气泄漏事件,消防员到达现场,并用水驱散氯气,4小时后险情终被排除。”此时,提醒学生注意画面中消防员头上的金属国徽以及身上的金属领花、纽扣等严重受蚀,绿色消防服也严重褪色,然后再提出相关的问题,如氯气溶于水后形成的氯水到底含有哪些成分?消防员的消防服为什么会褪色?来引入新课的学习。又如,在学习二氧化硫的性质时,我先播放一段《酸雨》的教学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是什么物质?它是一种什么物质?它有哪些性质?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利用多媒体讲授新课,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如,我在讲授“晶体结构”这一节时,利用多媒体展示NaCl、CsCl、CO2等晶体结构模型,通过不同角度透视、旋转及切割,使学生从课本插图中对晶体结构的平面感觉上升到真实的三维立体空间感觉,像氯化钠晶体一个晶胞中有多少个钠离子、多少个氯离子,一个钠离子周围距离相等且最近的.钠离子有多少个的问题,学生很快就能搞清楚。又如,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我在做“Cu-Zn原电池”的演示实验时,通过Flash动画模拟,使学生形象地看到电子如何通过导线传递、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如何进行定向移动以及两电极的电子得失情况,从而使只能通过口头语言描述的抽象问题,变成动态的直观图示,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三、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

根据心理学规律,中学生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记忆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如,在学习有机反应(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去反应、酯化反应、水解反应等)的机理时,我采用Flash制作出动画课件,向学生重点演示了有机反应历程中旧键的断裂和

新键的形成情况,使看不见的反应过程变成生动有趣的化学过程,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效率。又如,在讲解《元素周期表》有关知识的时候,我把元素周期表制成课件,让每一种元素都动起来,讲到某一内容时,如哪些是金属、哪些是非金属、什么是周期、什么是族等,用鼠标一点相应的内容就动起来,教学效果非常的好,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利用多媒体模拟实验,规范实验操作,强化教学效果

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一些实验中的常见错误操作,如,酒精灯、试管、滴管等常用仪器的错误使用方法;浓硫酸的稀释、溶液PH的测定等错误操作;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中,试管口向上倾斜以及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再撤导管的错误操作;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加热氧化铜之前通入的氢气没有验纯,实验结束时没有继续通入氢气等错误操作,通过电脑动画模拟再现,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规范实验操作,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同时,对于一些有毒的实验或操作比较复杂的实验,不便于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如,氯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通过播放实验录像,对学生进行正确、规范的讲解和指导,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以旁白介绍,使学生理解、掌握规范的实验操作和实验原理,同时也避免有毒氯气对空气的污染。

五、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开阔学生的视野

新课程的化学教材,涉及很多化学工业生产流程,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工业生产过程和情境,可以使学生对整个化工生产流程和反应原理有比较直观真实的感受,如,在展示讲解钠镁铝的工业制法、氯碱工业、硫酸、硝酸的工业制法、陶瓷、水泥、玻璃的生产流程等生产工艺时,配以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化工厂车间的工业流程设备和场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同时,很多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密切相关,如,自来水的生产过程、炼钢炼铁、燃烧与灭火、爆炸、煤、石油、天然气的开采与综合利用、海水晒盐、污水的处理、酸雨的形成、沙尘爆的危害等,都可以用相关的化学知识和原理来解释,因此,在学习到某一部分知识时,我就播放有关的资料,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综上所述,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优化化学课堂教学,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多动脑筋,充分而恰当地设计、制作、利用多媒体,使之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将多媒体辅助教学更好地应用于化学课堂,优化化学课堂教学,让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为化学教学服务。

11.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有效辅助音乐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通用技术 视频教学 高效课堂 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农村中学由于相对贫穷,很多教学设施、设备跟不上城市水平,而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构建高效课堂,就需要有效利用可利用资源,为学生带来学习便利,为课堂教学提升效率。由此,引入视频辅助教学策略显得相当重要,教师通过自制视频、收集视频、整理视频资料等,有效去粗存精,为教学提供更多资料,也让农村地区学生克服地域、时间的限制,提升学习便利性。

一、探究活动类视频,激励探索操作

农村中学相对于城市中学来说,相对缺乏实验器材、教学设施设备等,这给教学带来很多阻碍,农村学生也难以真正展开动手实验与技能操作,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阻碍了教学的顺利发展。在农村中学教学中,教师利用现有设备与技术,引入探究活动类视频,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悟问题的探究过程。努力创造条件,制作视频并引导学生实践探究。视频制作时,视频内容尽可能以兴趣小组展开探究活动。视频学习时,教师组织、指导与讲解。探究活动类视频通过明确探究主题、制定探究方案、设定探究目标,并提供相关探究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

如“探究台灯的设计与制作”,结合学习过的关于结构、系统设计相关知识,与电学知识紧密结合,展开台灯设计、制作、美化的学习整个过程。结合探究活动类视频,分析每个阶段的材料准备、注意事项、操作要领、技术方法等。学生们紧随着视频内容,搭建小型实验室,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活动过程,亲手制作会发光、漂亮的小台灯,了解结构、系统设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另外,还可以通过PPT展示探究类视频,基于PPT中链接的表格、网页、文档等,鼓励学生分工合作,设定探究框架、记录探究过程、制作探究报告单,由此完成探究流程。通过视频辅助教学,丰富教学资源、教学案例,细化实验步骤,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分析过程、了解结果。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获得不一样的知识体验。

二、专题知识类视频,深化知识理解

专题知识类视频专门针对某个重要的章节内容,选取重难点章节,将章节进行细分,制定教学计划,展开阶段性的专题类教学。突出重点与难点,找到细节,阐述思想与方法,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与思维网络,不断扎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专题知识类视频课程教学,一般应用于新课讲述与复习中,对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深入理解具有重要帮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与认知水平,查漏补缺,并实施讨论交流、作业完成或问题反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对专题知识类视频进行收集与整理,去粗存精,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快速、正确掌握知识、技巧与方法,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如对于“稳固性”相关知识的讲解,可以运用专题知识类视频,展开对稳固性知识的深入探析。稳固性是结构的物理属性,也是较为关键的一种属性,对于物体结构设计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引入视频教学,结合茶几、公交车、地上的箱子等物体展开案例分析,对每个案例进行结构设计分析。稳固性包含三个方面:受力分析、稳定性、强度。受力分析涵盖分解为构件、分析构件受力(拉压扭弯剪)、分析承载力(强度、稳定性)。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涵盖形状、重心、支撑面这三部分。强度的度量形式是应力。视频中,选取生活中常见事物展开稳固定的案例分析,从每个角度和因素进行知识研究,之后展开经典结构的欣赏过程,由此强化学生对稳固性的了解与体验。专题知识类视频将抽象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接受与促进理解。教学手段、形式多样化,促进教学过程的有序和优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增强学生开发和创新的能力。

三、例题讲解类视频,引导模仿训练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包含很多技巧、方法与知识点,对于学习压力较大的高中学生来说,仅仅凭借阅读课本来参与学习,起不到很好的效果,且不能很好的理解与应用知识、方法。由此,需要引入例题讲解类视频课程,通过视频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复习、讨论、巩固与深化。例题讲解可以针对新课中的例题、作业中的难题、测验中的易错题,展开视频制作,或者教师收集历年来重难点的通用技术习题讲解视频,引导学生观看、学习与领悟,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查漏补缺,深入理解知识的来源与发展过程,由此提升学习质量。

如“设计的基本原则”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师选用视频,结合视频中习題讲解,展开案例讲解过程,通过视频,清晰的阐述每个原则的理论、应用范围及注意事项。科学性原则即为遵循自然界的科学规律,建筑基于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机械设计符合机械原理等;实用性原则,产品设计能达到其基本功能,如格雷夫斯水壶的设计;创新性原则即为设计时融入新思想、新技术与新方法等,在结构、外形、工艺、材料等一些方面进行创新,如洗衣机设计的不断变迁;还有安全性、经济性、美观性、技术规范性、可持续发展性原则。基于视频的例题讲解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每个原则的内涵,以及实际应用。好的讲解类视频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有助于学生理解案例背后的原理、思想和方法,同时还能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之间紧密的联系。

四、实践应用类视频,提升综合能力

知识的最终去向是为生活、生产服务,由此要重视对学生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农村高中教学中,引入实践应用类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前沿、知识应用、未来发展,鼓励学生将重点放在知识解决现存问题纸上,提升学生应用意识与能力。结合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特点来说,它是一门技术性、实用性、方法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这门课程,需要引导学生多动手实践,在实际应用中,掌握知识、方法,总结经验与技巧。基于此,运用实践应用类视频,鼓励学生契合实际生活,探索知识的应用价值。

如教师选取应用类视频“小铁锤的制作”,教师录制小铁锤制作过程视频,视频中人物按步骤操作,从每个角度、步骤清晰讲述小铁锤制作方法、注意事项,配合文字说明、配音等,引导学生了解小铁锤制作的基本操作、制作过程、易发生的问题及纠正方法、检测方法、安全操作注意事项等。通过视频教学,学生们了解了小铁锤制作的工艺方法与材料需要哪些准备,另外,学生们可以展开小组合作实践,参与到动手制作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学习实践应用类视频,展开模仿、操作、体验与反思,从而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这种以实践为载体的视频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设计,在实践中体验技术,在实践中开启创新思维。

通过引入视频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深入反思与实践。新课改下,为契合时代发展,也为更好的培养新型人才,将视频教学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丰富教学案例、展开多维度知识教学,有效引导学生在视频教学中,深化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各种不同学科教学中融入视频教学模式,需要注意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将视频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二是以学科教学为主体,避免形式化、工具化对学科教学的影响;三是践行以学生为本,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也需要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视频教学,不断强化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奠定今后学习与工作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意元.利用视频公开课辅助数学课程教学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4).

[2]王政.巧用视频片段辅助英语教学[J].成才之路,2013(13).

[3]高山桂、张波.“视频辅助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3(8).

12.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有效辅助音乐教学 篇十二

一、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天性好动的小学生, 对体育课的热爱也仅仅是停留在“玩”的基础上, 对于完整的、程序化的体育训练, 学生却热情不高, 有些有难度的动作学生更是不愿一遍一遍地去重复训练, 特别是对小学生在体育上有“三基”的要求, 学生很难耐下性子, 积极地锻炼基本功。这就需要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能够被体育魅力所吸引, 在兴趣的驱动下, 主动积极地去锻炼每一个动作, 这时我们可以很好地借助电教媒体的力量。例如, 给学生展示国际级的体操比赛, 让学生被优美的体操所吸引, 然后向学生展示一些基本的动作, 小学生就会主动地伸手伸腿去模仿, 加上老师的积极鼓励指导, 学生会逐渐学得有模有样, 顺利地带领学生完成这节课的训练。通过这样的引入, 将枯燥的抬手、踢腿等动作用电教媒体的形式展示给大家看, 让大家感觉自己也能成为世界冠军, 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在这种自豪感的促使下, 学生的每一个小小的动作都会觉得自己有世界水平的标准, 积极地配合老师完成每一个动作。

二、形象具体的详细展示, 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

对于有些动作, 教师不能用慢动作给学生示范, 学生在观摩时由于所处的位置和角度不同, 对动作的认识不够全面, 必然会影响学生对动作要领的理解, 从而很难达到要求, 学生也会由于没有掌握要领而不愿去做, 通过电教媒体, 老师就可以一边讲解, 一边展示, 让学生形象清楚地观看每一个动作。

(一) 电教媒体对技术动作原理的展示

在动作的讲解过程中, 每一个肢体的动作都要讲到, 手要怎么去做, 脚要怎么协调, 由于有些动作过快学生很难准确地掌握要领, 不能将每一个步骤看清楚,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电教媒体中的慢动作向学生展示技术动作的关键状态, 教师的瞬间动作可以在电教媒体中变成静止的, 用分解的步骤让学生认真地研究动作原理, 准确地把握每一个环节。例如, 在给学生讲授投篮动作时, 要求学生掌握单手肩上投球, 我们就可以利用电教媒体将标准的动作分解成几个重要的环节, 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持球方法、球出手的姿势、球与篮的角度, 还有臂、手和脚等运动时状态与配合, 将整个技术动作的原理很好地展示出来, 先分解后整体, 很好地训练了学生动作的规范性, 同时老师还可以在一旁进行指导练习, 大大的提高了学生掌握动作的效率。

(二) 电教媒体对技术动作过程的展示

对于几个动作的组合, 连贯性的动作, 学生可能不能很好地记忆, 从而在演练的时候不是忘了这一步就是掉了另一步, 学生不能快速地掌握动作的连贯性, 同时还增加了学生的挫败感。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电教媒体, 使用课件将整个动作套路结合音乐一气呵成, 使学生在“叫好”的同时, 自己也想拥有这个本事, 我们还可以将整套动作“慢放”, 老师指导各个分解动作的要领, 突出在动作之间关键的转弯、过渡, 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到动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例如, 在讲解背越式跳高时, 学生很难从老师快速的动作中领悟要领, 而老师也不能在示范中讲解, 我们首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整个动作流程, 然后再采用慢镜头观看运动员的头、颈、肩、背、臀、腿一次过杆的动作, 让学生在观看运动员动作的同时体会用力点和起跳感觉, 不但规范了学生的动作, 还能够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去拼搏, 发掘学生内心的潜动力。

三、精彩纷呈的感知体验, 注重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让学生成为体育课的主体, 在感知每一个体育动作的同时, 学生还能领悟一种体育精神, 注重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增加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 电教媒体对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

体育竞技是学生们最喜爱的节目之一。学生不仅在其中体会胜利的喜悦, 同时还可以渗透德育教育, 生动形象地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例如, 在观看4×100接力赛、足球、篮球等团体项目的比赛时, 老师在讲解每个位置重要性时, 尤其要让学生知道团结的力量, 强调团队精神, 任何一个球队都要靠每一队员相互默契配合。通过让学生观看奥运会等国际级的比赛, 让学生体会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自豪感, 通过小组谈论将来为国争光的话题,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更培养学生积极奋进、团结一致的品质。

(二) 电教媒体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体育竞技中那优美的体操, 干脆爽快的扣球, 一气呵成的武术, 强烈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 不像是一场竞赛, 更是美的盛宴, 通过多媒体可以让学生去欣赏高水平运动员的娴熟技巧。例如, 学生对韵律操的观赏, 让学生在观看中体会运动员的规范动作, 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去做, 伸长脖子, 昂首挺胸, 让学生置身于竞赛场上, 体会那一挥手, 一投足的美。学生模仿的不仅仅是运动员的动作, 更领悟到了那种体育精神。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信心, 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学生自身的动作也会更大方富有韵味。

13.合理有效利用课间十分钟 篇十三

课间十分钟是让学生解除疲劳,放松心情的重要时间。作为一个有经验的班主任,利用好课间十分钟对教学工作是十分有用的。因此,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间十分钟,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那么应该如何引导好学生合理安排课间十分钟呢?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十分钟内过得有意义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一点做法: 第一,任课教师下课后不能“拖课”,要留时间让学生多休息,准备下节课的学习,十分钟的时间,学生上厕所,要休息,还要准备下节课,实际上是比较紧张的,如果上节课老师再拖堂,时间就更紧张了。只有不“拖课”,学生才能从心里感觉老师的亲切感,从而增加师生的感情。

第二,课间前七分钟是学生活动的主体时间,教师不能以任何借口变相占据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在这个时间内,学生可以玩一些简单而有趣的游戏,如下棋、石头剪刀布、讲笑话故事、或者同学之间说悄悄话,也可以玩一些智力游戏,如成语接龙、口算等。这样,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游戏,就会从心底喜欢老师,从而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

第三,预备铃声到上课的三分钟。在这个时间段内,我要求我们班的学生读古诗、背古诗(一般是一周一首)。这样就可以更好的让学生尽早回到班级里坐好,并准备好下一堂课的学习用品,也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上课了还在外面打闹的现象。为上课老师做好了铺垫。也让学生意识到了上课时间到了要做好准备。

总之,教师要对学生的课间活动进行指导,教育学生对课间十分钟的利用要有效率意识,要让“课间十分钟”效益最大化,让学生在适宜的氛围中缓解疲劳。

14.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有效辅助音乐教学 篇十四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开拓思路;激发想象 创新教育,是在素质教育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着重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深层次的素质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语文课如何进行实践和创新呢?在教学改革纵深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时空的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语文教学的创新试作阐述。

1、激活兴趣,打开情感窗口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因此优化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

生主体参与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尤为重要。信息技术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模式的束缚,构建情景教学模式,以宽广的通道,丰富的形式引发学生观察兴趣,激发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思维和想象力的发挥。

2、倡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孔于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教学创造了优异条件。现代信息技术以播音员朗读范文的动人声音,不但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更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处于愉快的教学情境之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枯燥的说教,乏味的文字,很难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尽管我们使劲浑身解术,课堂花样百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是一知半解,不过是会读一篇课文,认识了几个字词,究其原因,那就是我们没有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多媒体的介入让文字立体化,变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一首首美妙的音乐,真正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如学生对革命时期恶劣的生活环境了解太少,在讲《金色的鱼钩》

前播放了一段红军战士顶风冒雪过雪山的场景,以及《长征》视频,配以文字,说明条件的艰苦,红军战士面临的种种困难,唤起学生的同情心,敬佩情,那么学生就能理解班长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对课文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再如在葡萄沟一课的开头,设计一段新疆维吾尔族乐曲,随着乐曲画面出现了一群新疆姑娘,她们载歌载舞,欢庆丰收,同学们一下子被吸引了。欢乐的气氛感染了他们的情绪,各个眉飞色舞,喜笑颜开,甚至有的还随着音乐动了起来,仿佛真的来到了葡萄沟,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风情。

3、使用信息技术,充实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是有限的,学生的认识水平、地域差异、生活经历更给理解课文造成一定的局限,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可弥补课文空白,丰富课文内涵。如在《黄山奇石》中展示形态各异的古松图片,云海奇石的瑰丽景色,更多的了解黄山风光,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再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展示丰富的海底资源,把学生带入神秘的海底世界,认识千姿百态的海洋生物等。

4、引入信息,缩进与课文之间的距离

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画、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交融在一起,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想象,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从而引发学生创新的火花。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阅

历浅,常常感到课文陌生,难以想象其中蕴涵的无穷魅力,为了避免学生“文字”与“实际”脱节,往往要借助信息技术,把课文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创建典型场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陌生遥远的事物推到学生面前,激发情感的同时使学生对教材语言的感染也敏感起来。如教学《海底世界》中,设计让学生担当潜水员的角色,观察水面,随时报告海底所见所闻,这一创造性教学环节,令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获得真切感,积极投身于教学环境之中,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5、利用信息工具,积极收集资料获取知识信息 教师布置收集内容,有明确的要求范围,利用收集的材料为学习服务。例如在学习《你,浪花的一滴水》时,课前教师布置收集资料,内容如下:搜集关于雷锋的生平、事迹等资料,把学生引入雷锋生活的情境。请同学们上网查询。课上随着课文内容的理解穿插汇报,资料与课文内容揉在一起,文字更为立体化,内容得到拓展延伸。

更要养成学生上网自由浏览的好习惯,因为它同读书看报一样能丰富人的知识。自由浏览有一定目的性,但不确定具体内容,活动范围更大,更广阔的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空间。比如学习古诗,进行一次古诗大赛,要求描述诗的意境、写作背景,配以恰当的插图,大多数同学能从网上查阅到自己喜欢的古诗,并插入精美的图片,展示给同学们。

还要学会摘录下载。信息技术资料丰富,对获取的大量信息必须进行分类整理。例如在布置收集有关西沙群岛的资料中有的学生收集到许多目前海岛的政治经济状况,作为对西沙群岛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但其中掺杂着许多历史回顾,对于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关系不是太大,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适时必要的下载。在众多的资料中,要紧紧围绕课文内容、课文中心来收集,有重点,简单明了,便于汇报,要学会归纳总结资料。

6、主动探究,操作解决疑点

教师不应把计算机作为控制学生的“现代武器”,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空间,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创设合适自己学习的问题情境,发现疑点,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积极化解难题。如在学习《葡萄沟》第四自然段时,我这样处理:第一步、把课前收集的资料指导分类整理,与葡萄干的制作工艺文件另存。第二步、自学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标记为问题,按顺序进行整理,提交交流中心。第三步、点击交流中心问题库,选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也可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查阅有关内容。第四步、借助多媒体选用三维动画模拟制做过程,理解为什

么留小孔、搭木架、怎样利用热空气等问题,最后汇报交流。虚拟制作过程,改变了生活环境对学生造成的葡萄干制作的片面认识,探究解决的过程,发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7、合作学习,实现资源共享

合作学习是信息时代人们学习的三大特征之一,也是新时代人才的重要素质。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学会交往与沟通是现代社会的要求,也是信息时代必备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当今社会信息数量多,传播快,更新变化迅速,只有加强群体内部信息交流,信息共享,才能集众人之力更好地捕捉信息,驾驭信息,利用信息。“主动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形成了“教师的学习指导-学生的个体学习-学生的群体合作学习”,三要素的优化动态组合。通过小组内互相之间的讨论、学习,对不同观点可以比较、分析、综合,从而加深学生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培养也大有好处。

如在教学《新型玻璃》这一课时,首先在多媒体计算机的帮助下,学生以组为单位,自己读懂课文,初步了解课文

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其次组织学生在网上细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互教互学,弄清五种新型玻璃各有哪些特点和用途,进一步理解课文。接着,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在电脑上为其做广告,向大家推销,以次促进学生创造性地理解课文,然后,学习小组成员在网上演示交流,交换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最后,学生还可以根据老师、同学的意见。在计算机上修改自己的广告,再打印出来,分发给朋友们。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沟通,学会了交际,学会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5.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有效辅助音乐教学 篇十五

首先我们来看两种教学现象: ①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类似情况:有的计算机知识比较难, 教师虽然耐心讲解, 学生听的似懂非懂, 操作起来错误百出。但其他同学却能给他讲懂, 他操作起来顺利流畅, 效果很好。②杜郎口中学在教学改革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们的教学模式体系中的时间模式是:“10+35” (教师讲解少于10分钟, 学生活动大于35分钟) 或者“0+45” (教师基本不讲) 。

在这两种教学现象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教学规律? 我们该如何将这种教学规律应用到信息技术教学中来?

2 “知识节点”理论构想

2.1 理论构想

我经过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发现, 人的知识体系是由若干彼此联系的知识链组成, 而每条知识链是由若干个顺序排列的知识节点组成的, 从这个知识节点到另外的知识节点可能有很多的路径。从知识节点1到知识节点4存在很多路径, 这里只选取两条, 分别是:①从知识节点1出发, 经过知识节点2和知识节点3, 最终达到知识节点4。②从知识节点1出发直接到达知识节点4。

教师解决问题范式:从知识节点1出发, 直接到达知识节点4。由于教师知识和经验丰富, 他们有能力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选择最优的路径, 直接从知识节点1跳跃到知识节点4, 中间不经过知识节点2和知识节点3, 但此时问题已得到完美的解决。

学生解决问题范式: 在解决同一个问题时, 学生由于已有的知识体系不够丰富, 当他们从知识节点1出发的时候, 要到达知识节点4, 有很多路径可以走, 包括正确的路径和错误的路径。其中必然会有一部分学生走到错误的路径上, 这时候如果请教教师, 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由于教师自己头脑中已建构好“知识节点1直接到知识节点4”的路径, 教师不可避免的按照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路径来引导学生, 此时教师默认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知识节点2和知识节点3, 导致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感到理解困难, 所以收效甚微。而让其他同学交流展示, 因为其他同学具备同样的学习水平, 要达到知识节点4, 必须经历知识节点2和知识节点3, 而该同学已经经历过, 所以其他同学能迅速指出这位同学“卡壳”的地方, 并及时引导他走入成功的路径。因此同学们互相交流探究, 互相纠正“出错点”, 能够高效理解掌握知识, 找到通向知识节点4的路径, 连通知识节点空间, 也就是自身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这就是杜郎口中学提倡教师少讲, 或者完全不讲, 只靠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交流所能得到巨大成功的原因, 也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

2.2 理论兼容性

根据“知识节点”的原理, 我们能很好理解其他重要的教育、心理重要理论, 如“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测试法、观察法、实验法等方法分析测定学生课前具有的水平, 也就是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节点结构 (知识节点1) , 通过自主探究和组内、组间探讨交流, 形成向新的知识节点的路径 (知识节点4) , 学生的水平也就提高了。从最初的只能解决知识节点1的能力, 建构到能够解决知识节点1、知识节点2、知识节点3、知识节点4的能力。这既是有效教学的目标, 也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

3 有效教学的策略

有了“知识节点”理论后, 我们再来看有效教学。何谓有效?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组长钟启泉教授认为:“所谓‘有效’, 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 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1对应“知识节点”理论就是从知识节点1→知识节点4。那么我们就有必要知道学生现在的认知结构和水平 (知识节点1) , 学习后将要达到的水平 (知识节点4) 。我们要依靠现有教育、心理理论指导教学, 找到教学的最佳切入点, 优化教学策略, 使得教学效率最大化。

3.1 课前准备策略

3.1.1 备 学生:学 生知识节点空间 状态预评估。

学生的知识节点空间状态可以通过软件来测试, 而教师教学中积累下来的“学生出错点”记录表就是对学生真实学习路径的再现, 尤其是错误路径能够检测学生的能力, 看看学生是否已经从错误概念中走出, 获得了连通知识节点的能力。

3.1.2 备教材:知识建模与知识节 点切分

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知识节点空间状态, 来确定对知识节点进行切分, 以便更利于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学到最多的知识。专家型教师和新手之间的差别很重要的评估指标, 就是看他们头脑中拥有的“学生出错点及其解决方法、学习最优路径模板”的数 量和质量如何, 能否解决在各种出错情况下的问题。

3.1.3 备环境:创造适合学生建构 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否利于学生的建构, 可以参考前几届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监控数据。因为在以往学生的知识节点路径形成的过程中, 遇到某个学习障碍点, 后面的学弟学妹通常也会在这个知识节点出现问题。教师对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问题进行仔细研究和学习设计, 促使大家利用集体力量, 攻坚克难, 战胜难题。教师应该多设计小组分工协作、交流讨论等交互环节, 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克服学习障碍点, 向更高的知识节点迈进。

3.2 学习过程策略

3.2.1激活先期知识

学生新知识的获得, 是在旧知识节点控制基元上进行的新链接, 把新知识节点链接到原有知识节点空间的尾节点上。那么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 时候, 必然要激活先期的知识, 也就是原有知识节点空间的尾节点。如何激活呢, 可以适当的借助“认知冲突”。比如从学生的某个错误概念中引入, 能够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 获取新知识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获取新知, 如任务驱动法、层次教学法、分组探究法、鼓励创新法等等。 但是, 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时候, 不一定每一步都是正确的, 有时候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首先要定位出错点, 然后根据学生出错点的位置和类型给予相应的帮助, 进行认真细致的引导, 使学生回归正确的方向, 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

3.2.3 认 知精致化, 促 进知识网络 节点连结

比如网上视频有一段关于杜郎口中学两个学生的对话, 其中一个同学解释血液循环动力的时候, 说“血液循环就像农田浇地时的水泵浇水一样, 把水从地上抽出来”。学生头脑已经有“水循环”、“气流循环”的知识节点 , 因此借助这些相关概念解释“血液循环”, 使“血液循环”这个图式顺应到自己的知识节点空间中去。

3.2.4 关注师生 、生生交互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问题 (从知识节点1到知识节点4的过程, 有很多的路径:正确的路径和错误的路径) 。比如在理解书本上的某个知识点时, 或者在操作计算机时, 很有可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操作方式,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操作方法, 按照学习小组展开积极、充分的交流探究, 并采取有效措施, 如补充学习资源 (提供素材, 适合本问题的学习研究方法等) 和学习过程再设计 (动态生成) , 引导学生最终能够攻克难题 (完成知识节点1到知识节点4的路径构建) , 使同学们的能力得到提升。

3.3 课后评价策略

教师应该及时反思课上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中取得的成果, 并反思自己教学方法应用是否恰当, 为后继的课程中打下基础。通过多元评价方法, 对学生取得的成果给予积极的评价, 促使他们能够兴趣高涨的完成后继的学习探究。

4 知 识节点理论在信息技术教 学中的应用

从知识节点理论可以看到,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样的内容的时候, 可能要经历不同的学习路径和遇到不同的出错点。如果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路径进 行监控并准确定位学生的出错点, 教师就可以高效的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优化学习路径。

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通过Capa- tive软件对学生知识节点路径进行了观测和研究。Capative软件提供的间轴功能, 可以清楚地显示学习者每个操作花了多上时间。

同样, 其他的学习路径幻灯片的鼠标操作、高亮显示等各个操作的时间都可以用表格表示出来。研究学生操作PowerPoint时, 软件自动生成的截屏图像。利用这些图像, 可以清楚的看到学生的操作路径, 以此来推测学生的学习路径并准确定位学生的出错点。

摘要:利用知识节点理论可以引起学生注意, 激活学生的思维, 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当前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 纠正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 使新知识顺利进入他们的知识节点网络, 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关键词:知识,信息技术,教学

参考文献

上一篇:7文化与口译下一篇:竞聘司炉班长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