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心经》(10篇)
1.感悟《心经》 篇一
唐三藏玄奘法师奉诏译
金山无名僧感觉於关房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一)般若翻为、大智慧。般若者、本觉慧命也。般若者、诸佛之母也。般若者、慧光普照、而无暗、其光明、体用、而具备、无有不足、无有不周、无有不到、无有不圆满、之处也。
(二)波罗蜜、译成、到彼岸。到彼岸者、到诸佛常住、之觉地也。地者、心也。波罗蜜者、本觉慧命、光明故乡也。倘能无我、真我即在目前。目前者、万德庄严、及诸一切无有不是、我者、无有不随、我转也“用也”。故名为、大用无方、无方者、无有无处、莫非莫是、真我享受、之处也。“而非凡夫、在幻梦中、争权夺利、寻情觅欲、一沤之相也。”“弗证之人、何能知之、更不可、见之、焉能、用之、况其大用乎。”“悲夫。“参者”多履尘相、而不能见、真如、大道者。”悯哉、痛哉。
(三)多者、无相、无我、其福慧、无穷、无尽者、多也。多者、真我受用、在无相中、相相、无不庄严、无不清净、无不妙湛、常乐我净、而无穷者、多也。多者、其寿无寿、无不寿者、虚空有尽、其寿而无穷也。而非四大、假合其身、朝生暮死、之可比也、朝生暮死者、住寿千年、不免死也。多者、无可尽宣、无可衡量、无可计算也。
(四)心者、真心无我、无不我也。心者、真心无相、无不相也。心者、无欲即觉、无妄即真也。心者、真心遍十方、续三世、无穷亦无竭也。
(五)经者、经过此岸、而到彼岸也。经者、治理也、治理贪瞋痴、转戒定慧也。治理、五蕴不住、六欲无染也。经者、比归乡之大道、喻迷失於中途、指路之人也。经者、经受得起、千魔万恶、试我之真心也。经者、经过凡夫、富贵荣华、情丝受缚、无可缚我真心、亦无能束我本性也。经者、经过桥梁、及舟筏、直达彼岸、之故乡也。集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者。是智慧无际、本性无穷、妙识周遍、真心到彼岸也。所谓、在凡、为灵魂。在贤、为智慧。在圣、为大智慧。在佛、为到彼岸、谓大觉。大觉者、自觉、觉他、觉性圆满、无所不觉也。
2.学习养牛的心经 篇二
养牛是个很有前途的行业,我想说说我的想法,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减少了,城市人口增多了,以后农产品价格必然上涨,原因就是生产农产品的少了,可屠杀的肉牛也就少了,但是需求的人却多了,还有一个原因是人们的饮食思维发生了变化,为了能健康长寿必然会改变饮食结构,牛肉作为低脂肪高蛋白的肉类是必然首选。大的方向是不可逆转的,有了好的方向就是成功的一般了,坚定的执行它。
为了能在牛中发财,你能做什么????首先根据你所在的环境来判断,有了有力的环境你就有了别人无法复制的成功。如果你处在牧区,草原广阔,可以自己散养牛,或者当牛经济人;如果你在山区,也可以散养牛;如果你周围有屠宰场,可以受牛卖给屠宰场;如果你附近秸秆丰富,可以自己做秸秆饲料;如果你附近饭店多,可以受骨头,加工骨粉;如果你家乡稀土丰富,可以制造微量元素的饲料;如果你有屠杀动物的手艺,可以自己屠宰牛;如果。。。。
牛产业的链条很长,繁殖、养殖、运输、屠宰、销售,牛就是根本,也是其他链条的基础。养牛你了解多少呢???那么我就来说说我的想法和建议。
首先根据你的资金情况来决定用什么模式养牛,如果你资金少,首先是建议散养,因为散养成本低,你不需要额外的付出饲料钱,散养牛也不容易生病;如果你资金多的话,可以考虑圈养育肥牛,这个模式周期快,收益也快。
第二从哪里买牛???要是你附近有牛交易市场,最好就近买,无论是运输还是牛的体质都有保障,成活率也高。远途买牛的话,路程不要超过三天,路途太远了,牛应激大,抵抗力下降,容易造成死亡。那么如何长途运输牛呢??看论坛上的帖子有详细的说明。当然还有如何挑选牛。(这些都是有学问的,一个弄不好,你就挣不到钱,不会运输牛,牛死了,你损失;挑牛选错了,不长肉,你挣什么钱啊??)
第三买什么牛????这个养牛主要是要肉了,呵呵,根据当地的气候来选择牛,比如你当地炎热、潮湿、寒冷等选什么牛都是有讲究的,养牛前一定要多问,多看以免造成损失。说到这里我想起个图片,一个僧人把龟放生到湖泊里,本来是基德行善的好事,可坑爹的是他放生的是路龟。选牛也一个道理啊,有的养牛户,养牛心切,把东北的牛运到了南方去,一是路途远,而是南方潮湿炎热根本就适应不了,损失惨重啊。你说怨谁啊???没文化,真可怕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如何养好牛???这个是老声长谈了,就一个原则“防病为主,防治结合,饲料配比合理”。牛虽然是体质很好,但是是动物就会生病,要按照季节打预防针,不要觉的是小事,或者为了省钱存侥幸心理,不打预防针,要是真得病了,你损失就不是几十几百块钱了。再一个就是勤消毒,牛的很多疾病都是病菌引起的,比如呼吸道疾病,口蹄病,都是消毒少,或者消毒不彻底导致的,环境不卫生,神仙来了也不行啊。牛的饲料也要注意安全,病从口入啊,饲料一定 要卫生。最后就是饲料的配比了,配比一定要科学,注意饲料的微量元素的比例,微量元素少了牛特别容易生病,蛋白质也是必须的,幼牛多喂含钙磷多的食物,那个时候正长身体,跟人似的,正在往高里长,要是长不高怎么以后多长肉啊,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是这个道理啊,总之饲料的营养一定要平衡,书上都有的,找个配方也容易,而且要根据自己的条件找合适的食材配才能降低成本啊,否则一定会少挣钱的,你一头牛省一块钱一天,100头呢???想要养好牛总之一句话,“不相信牛鬼蛇神,要相信科学,一切从科学出发。”
最后如何卖牛??第一要选季节春天价格高,秋天价格低(大批散养牛要在枯草期前把牛卖掉),年底价格也高。或者卖给大的屠宰厂,或者自己屠宰,这个要看你的实际情况而定了。
3.《心经》全文 篇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guān zì zài pú sà
观 自 在 菩 萨。(观察内在,自见菩萨)
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í
行 深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时。(深入的修行心经时)
zhào jiàn wǔ yùn jiē kōng
照 见 五 蕴 皆 空。(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空的)
dù yī qiē kǔ è
度 一 切 苦 厄。(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
shě lì zǐ
舍 利 子。(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
sè bù yì kōng
色 不 异 空。(形相不异乎空间)
kōng bù yì sè
空 不 异 色。(空间不异乎形相)
sè jí shì kōng
色 即 是 空。(所以形相等于空间)
kōng jí shì sè
空 即 是 色。(空间等于形相)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受 想 行 识。(情欲、意念、行为、8灵)
yì fù rú shì
亦 复 如 是。(都是一样的)
shě lì zǐ
舍 利 子。(舍利子呀)
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是 诸 法 空 相。(一切法则都是空的)
bù shēng bù miè
不 生 不 灭。(不生不灭)
bù gòu bù jìng
不 垢 不 净。(不垢不净)
bù zēng bù jiǎn
不 增 不 减。(不增不减)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是 故 空 中 无 色。(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无 受 想 行 识。(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
wú yǎn ěr bí shé shēn yì
无 眼 耳 鼻 舌 身 意。(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无 色 声 香 味 触 法。(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wú yǎn jiè
无 眼 界。(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
nǎi zhì wú yì shi jie
乃 至 无 意 识 界。(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
wú wú míng
无 无 明。(没有不能了解的)
yì wú wú míng jìn
亦 无 无 明 尽。(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
nǎi zhì wú lǎo sǐ
乃 至 无 老 死。(直到没有老和死)
yì wú lǎo sǐ jìn
亦 无 老 死 尽。(也没有老和死的尽头)
wú kǔ jí miè dào
无 苦 集 灭 道。(没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灭)
wú zhì yì wú dé
无 智 亦 无 得。(不用智慧去强求)
yǐ wú suǒ dé gù
以 无 所 得 故。(所以得到与否并不重要)
pú tí sà duǒ
菩 提 萨 埵。(菩萨觉悟之后)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依照心经)
xīn wú guà ài
心 无 挂 碍。(心中没有碍)
wú guà ài gù
无 挂 碍 故。(由于没有碍)
wú yǒu kǒng bù
无 有 恐 怖。(所以不恐怖)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远 离 颠 倒 梦 想。(远离颠倒梦想)
jiū jìng niè pán
究 竟 涅 盘。(最后达到彼岸)
sān shì zhū fó
三 世 诸 佛。(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依照心经)
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得 阿 耨 多 罗 三 藐 三 菩 提 。(得到无上、正宗、正觉的三种佛果)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故 知 般 若 波 罗 蜜 多。(所以说心经)
shì dà shén zhòu
是 大 神 咒 。(是变幻莫测的咒语)
shì dà míng zhòu
是 大 明 咒。(是神光普照的咒语)
shì wú shàng zhòu
是 无 上 咒。(是无上的咒语)
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
是 无 等 等 咒。(是最高的咒语)
néng chú yī qiē kǔ
能 除 一 切 苦。(能除一切苦)
zhēn shí bù xū
真 实 不 虚。(不是骗人的 )
gù shuō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zhòu
故 说 波 若 波 罗 蜜 多 咒。(所以说心经)
jí shuō zhòu yuē
即 说 咒 曰。(其咒语曰)
jiē dì jiē dì
揭 谛 揭 谛。(去吧,去吧)
bō luó jiē dì
波 罗 揭 谛。(到彼岸去吧)
bō luó sēng jiē dì
波 罗 僧 揭 谛。(大家快去彼岸)
pú tí sà pó hē
菩 提 萨 婆 诃。(修成正果)
白话翻译
[原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译文]掌握运用大智慧,到达彼岸而觉悟的核心根本经典。
[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译文]能够自由自在地观察自身佛性之奥秘的觉者,在运用大智慧深入研究生命是如何到达光辉彼岸的过程时,真实地看到,构成宇宙万事万物的五种因素(色、受、想、行、识)原本具有可变的空态性质,没有不可变的实体,一切痛苦灾难,都能被这一空态度脱而化解掉。
[原文]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译文]弟子们,从宏观角度看,色和空没有区别;从微观角度看,空与色也相同。空是色的分解,色是空的化合。尽管你反复透彻地去领受、深思、认知和识别,其结论仍然不变。
Ⅰ、色:指可见物体,如人、物品、山水等(非颜色、姿色)
Ⅱ、空:不是什么也没有,只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罢了。
[原文]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译文]弟子们,凡有形象和无具体形象的事物,其本质都具有空性和可变的特点,不参在生长灭亡、肮脏洁净、增多减少。
[原文]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译文]所以,空中没有色的实体,没有对色的`思维意思。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要归于空;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也要归于空。没有六根六尘的界限和其被认识的界限,心中没有不明白、不自觉和因不明白而烦恼的影子,知直到没有老死和老死的影子,没有累积恶因所造成的苦果,没有修炼道法而成就的品位。不运用智巧去获得什么,那是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得到的缘故。
[原文]菩提萨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译文]菩萨因为运用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的缘故,清净的心没有一丝挂念,没有挂怀和障碍就免除了恐惧害怕,便脱离了异想天开的梦幻杂念,最终觉悟得道而成正果。
[原文]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译文]那些过去、现在、未来佛,依靠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荣获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果位。
[原文]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译文]所以确认:到达彼岸的大智慧是修炼中最神圣的准则,是最光明的法器,是至高无上的真理,是无与伦比的规范。能真实而不虚妄地将全部苦难化解清除,所以要牢记“般若波罗蜜多”这句真言。
[原文]即说咒曰: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
4.心经全文及解释 篇四
简体: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翻译
观世音菩萨,修行种种利他的菩萨道,渐渐进入了忘我的境界,功德已经无量无边,般若的最高智慧已经开发,进入了深深的禅定,照见自己和外在的世界都是空的。无论是物质的现象,还是精神的现象,都是存在的假象,都是妄心所产生的错觉,实际上一切皆空。万事万物分析开去,不能找到自性。一切皆空了,在这个时候烦恼和痛苦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所以般若智慧是无上的智慧,让众生觉悟,解脱一切痛苦。
观音菩萨从深深的禅定中出来,对佛陀的大弟子舍利佛说:
舍利子,你听我说,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物质和空不是两样,空和物质也不是两样,物质就是空,空就是物质,受、想、行、识可以类推,也是这样,它们的本性都是空的。
舍利子,森罗万象一切事物其本质是空的,这种空的面目本来是什么呢?它的本来面目是,没有生也没有死,没有污垢也没有清静,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因此,在空的本性中是没有一切真实的存在,也没有受、想、行、识。既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没有相对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没有眼界以及意识界,整个六根、六尘、六识组成的十八界都没有,没有十二因缘所说的无明,也不是无明灭尽了,也没有老和死,也不是老和死都灭尽了。整个十二因缘都是这样,没有十二因缘,也不是说十二因缘灭尽了。没有苦、集、灭、道四谛,没有得到什么智慧也没有得到其他任何什么东西。一切都是无所得,所以就觉悟了。
觉悟众生的菩萨,依照般若智慧修行,心里就无牵无挂,没有一切障碍。因为无牵无挂,没有一切障碍,就再也不会有恐怖的事情发生。远离了一切颠倒梦想,把众生颠倒的世界再颠倒过来,走到了最后的归宿——涅槃彼岸。
无论过去、现在、将来的`众生,其成佛之路,都是依照般若波罗蜜多所阐明的空性去修行。只要依照般若波罗蜜去修行,就一定会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
因此,大家要知道般若波罗蜜多本身就是神妙无穷的咒,是光明无比能破无明的咒,是至高无上的咒,是无法形容不可思议的咒。它能够消灭一切痛苦,真实不虚假。因此,我要说般若波罗蜜多咒,这咒就是: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心经》鉴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般若,犹汉语所言之智慧。波罗蜜多,犹汉语所言之彼岸,这里指人生的终极目标,即人生的真理。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就是尘世间所有物质与生命现象的总和。其中,色蕴是指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所认识的物质形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光与温度以及各种味道。受蕴,是指由于和外界各种物质形态的接触,所产生的种种心理感受,如苦乐酸甜等。想蕴,是指由于心理感受所产生的种种性情反应,如善恶憎爱等。行蕴,由于苦乐酸甜等种种心理感受和善恶憎爱等种种性情反应,而采取的行为方式,佛教把这些行为分为善业和恶业。识蕴,人体对物质形态、心理感受、性情反应、行为方式所产生的意念或意识的活动。因此,所谓五蕴,乃是指我们具有精神作用的身体。
这句经文的大意是:观世音菩萨在深入思考人生的终极目标问题时,他透过纷繁的俗世生活,看清了生命的真实意义,因此超脱了一切的痛苦和厄运。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是梵语SARIRA的音译,即遗骨之意,特指那些德行高尚的人在去世后(火化)遗留于世的灵骨。这种灵骨质地坚硬,呈结晶颗粒形状,堪称神物。所以,舍利非一般凡夫俗子之遗骨,乃是有修行者生前以无量功德结晶所成。从这个意义上讲,舍利是一个人在走完他的人生旅程之后的成功象征,舍利子是对成功者的一种尊称。观世音菩萨在这里告诉未来的成功者: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俗世的生活需要生命真义的指引,生命的真义也需要通过俗世的生活去实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俗世的生活中有生命真义的存在,生命的真义也体现在俗世的生活中。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色蕴,也同样适用于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等尘世间所有的物质与生命现象。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观世音菩萨告诉未来的成功者:真正的自然法则是永恒的,既不会消亡或更新,也不会由于人的好恶而有任何改变,也不会增加和减少这些法则中某些条款。所以,生命的真义不会因为物质条件、个人感受、世间百态、我们的视野和意识等而有所不同,不会因为你是否愚昧以及是否考虑生老病死问题而有所差异,不会因为你是否正在遭遇或曾经遭遇过苦难的折磨而有所改变,也不会因为你是否聪明和拥有多少财富而产生变化。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有所得者,有也;无所得者,空也。所以,自然法则是真切可信的,于是我们能够觉悟到自然法则给予众生的那种公正无私的恩情。因此,我们应该做到心无挂碍,去追随人生的真理。因为心无挂碍,我们就不会畏惧任何困难,就会远离那些乱七八糟的妄想,最终让自己超脱尘世的烦恼。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观世音菩萨举证说明:三世诸佛,就是因为坚定不移地追随了人生的真理,最终成了高尚而又正直、待人平等友好、知道自己何去何从的觉悟者。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从这些成功者的故事中,你就可以知道,人生的真理乃是能够消弭生活烦恼的大神咒,是能够破除人间愚昧的大明咒,是能够带来光明前景的无上咒,是无可替代的无等等咒—它是如此真实灵验,绝不虚无。
5.《心经》予我 篇五
《心经》予我1000字
有时,一份缘总来的无理无由,悄然却巧妙,我与《心经》的相遇便可用此番话概括。
四回叶黄叶绿已化为记忆的标本,唯独书桌旁那个袖珍的小册子安然如故。还是四年前,一位至亲长者将这个小册子递予我,并嘱托:“这是个智慧的小东西,或许对你紧张的学习生活有减压作用。”我故作明白的点了点头,从此小册子与我沉默相随。
可惜,智慧的东西总是在不谙智慧的人手里搁浅,而我便充当了这个愚者,将“智慧”一搁便是四年之久。虽然直觉告诉我它很神圣,单那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红绸黄丝外套,就有一种招人探索的庄严,更不必说其内容,而我却一直不懂,直到今天……
《心经》是整个佛学的高度浓缩,是佛家学问的精辟概论,是群经之典和万法之首,理解了它,可拿到走入佛学殿堂的金钥匙,同时,更加逼近真理。不由中记起孙中山先生说的:“佛学是哲学之源,是科学之母”。
我也只是初识佛学,未曾有多大的见解,只是隐隐中觉得:它既可伴随人类文明驰骋2500多年,必有其独立的思想缘由和了解价值,况且事实证明,它同样可以与其他思想碰撞,以寻求真理中的交锋。
《心经》全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仅268字,成文于公元前2500多年的印度,出于释迦牟尼佛(即悉达多王子)之手。《心经》全文表达的东西用一个字概括或许是“空”,但又何尝不能是“心”呢?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从佛教信仰者的角度看,是劝说大家放下欲望,因追其综往往色空不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心灵的澄澈和坦然。然而,我更相信一种哲学的佛教,到今天为止,我未曾在任何寺庙里、菩萨前磕过头,却一直将《心经》小册子放在案头,白玉佛像俯在胸口,因为我认为,佛学里的所谓“空”,特殊到红尘中的普通个体,可以演化为一种“禅心”。
在物欲所累的今天,我们的不安和不幸并非全部来自外部世界,而是来自我们自己那颗不安的心,不安于现状、不甘于苦厄、不平于争夺、不服于过错。生存之道不可无,而面对途中的众多无奈和灾难,我们缺乏一颗平常心,那颗近似于“禅心”的`空静。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不运用智巧去获得什么,那是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得到的缘故,这让我想起了生命存在的问题。我们苦于生活中的无数次得与失,疲惫的大脑忙于烦闷和纠结,而你可曾知道,就连生命本身也不是一个永恒!
自然科学界一直未停止过对宇宙的探索,如果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是真的;如果美国科学家预测到2027年,有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是50%成为可能事件。那么此时,你不妨退一步想,生命的存在本来就是个偶然,何时来何时去或许并不由你来主宰,天意若为真,你有何力?你是不是突然间发现,得与失的计较变得那般渺小无力,追寻短暂生命中的本我、实现现世的存在价值才是最有意义的事。
我渐渐觉得,寥寥268字里有大文采、大智慧,我何尝可以真正懂得哪怕冰山一角,可以做的,恐怕只有向着它,透过宗教的现实意义,以一种谦卑、尊敬的姿态了解它,虽然我还不能确定自己的脚步是否踏实?
《心经》的源流是一条无头无尾的大江,我投足试其冰凉,已略感清爽。从未想过自己与佛学在生命里起落同随,只愿与它的“缘”近于《心经》予我的指点,简单而空灵。
6.修心经典美文 篇六
修心:人生美景一倾杯,颠倒乾坤梦一回。凡事看得开、想得透、拿得起、放得下,学会隐忍性情,懂得克制欲望,退却时理智,谦让时大度,除却杂念私心,少些攀比计较,才会随缘自适,人的天地才会壮阔辽远。
修心:别人拥有的,你不必羡慕,只要努力,你也会拥有;自己拥有的,你不必炫耀,因为别人也在奋斗,也会拥有。多一点快乐,少一点烦恼,不论富或穷,地位高或低,知识浅或深。每天开心笑,累了就睡觉,醒了就微笑,生活就是这么简单。
修心:如果思念是一种病,我们都病入膏肓了。可是没有思念的人,我只是如期望中那样得了感冒。 恐怖和美好,魔鬼和上帝,一半狂热,一半冰冷。我很知足。感谢佛祖。
修心:那些疼痛的记忆又涌上我的心头,曾经的海誓与山盟,曾以为地老天荒就是永恒,没料到时间却成了相思的催化剂,让我的心一次一次的痛,碎了一地的记忆,拼不出完整的你!
修心:当初有些事,让我们刻骨铭心;曾经有些人,令我们难以释怀。我们一路走来,告别一段往事,走入下一段风景。路在延伸,风景在变幻,人生没有不变的永恒。走远了再回头看,很多事已经模糊,很多人已经淡忘,只有很少的人与事与我们有关,牵连着我们的幸福与快乐,这才是我们真正要珍惜的地方。
修心:走过季节的转角,看时光深处的暖,轻轻的划过。一直坚信,生命的色彩是靠自己调节,是靠自己来把握。那些怀想,念与不念,想与不想,都会在心底。过去,淡淡的记着,未来,顺其自然,任其发展,不奢求,不埋怨,做好自己就可,如此,心便安,情更暖。
修心: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修心:不必奢求每个人都懂你,谁都有自己的故事和传奇;不必贪求每个人都爱你,再美的花儿也有无谓的看客。就做自己。
修心:最大的成功就是差一点失败,努力才会找到你自己,找的那个最好的自己。相信成功就在你做的每一件事里,就在今天。
修心: 彼岸花开开两岸,
断肠草愁愁断肠。
花开彼岸本无岸,
魂落忘川犹在川。
醉里不知烟波浩,
梦中依稀灯火寒。
花叶千年不相见,
缘尽缘生舞翩迁。
花不解语花颔首 ,
佛渡我心佛空叹。
彼岸花开,有叶无花,有花无叶。它是黄泉路上开在忘川彼岸唯一的.花,人的灵魂渡过忘川就要忘却生前的情丝,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这本就是天地之道,也就是佛家的法,人本是佛,佛始是人。
修心:珍惜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要对你不喜欢的任何人浪费你的时间。
修心:没规划的人生叫拼图,有规划的人生叫蓝图;没目标的人生叫流浪,有目标的人生叫航行!蜜蜂忙碌一天,人见人爱;蚊子整日奔波,人人喊打!多么忙不重要,忙什么才重要!一次重要的抉择胜过千百次的努力!今天的生活是由三、五年前选择决定的,而三、五年后的生活是由今天决定。
修心:若是有一天,我们可以如此幸福,我愿意在日历上记下每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们一起追忆那些往事,将甜蜜和美好永远记在心里。 若是有一天,我们可以如此幸福,我愿意守候你一生一世,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永远不离不弃。我的爱不奢华,但真实,必要时我愿意为你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修心:日复一日的生活一成不变节奏,蹉跎了岁月 也改变了你我。不敢提及改变,甚至连上班换个路线都心惊胆战。没想过要得到什么,反倒什么都怕失去,在患得患失中跌跌撞撞迷失进了生活。在深夜里忽然想起被遗忘的梦想,才终于明白:生活其实没有改变我们什么,而是我们自己要选择怎样的生活。
修心:我们的一生之中,经历过无数的**,起起伏伏,担忧考试不合格,初恋时非对方不娶不嫁,初到社会做事出错……但现在还不是好好地活着吗?昨日的压力,已是今天的笑话了,还摇摇头,说一句:“当时真傻。”人,只要生存下去,总会过的。
修心:你发脾气,只能说明你的智慧还不能解决你所面临的问题,所以孩子们用你的能力向你的学长说你能,你是最好的!
修心:曾几何时,我们在脑海中以为事情应该是某种样子的,而后来却发现,事实并不像我们所想像的那样子? 曾几何时,我们都是因为缺乏信任而凭借主观臆断来不公正地评价别人,结果往往远离了事实真相。
修心:逃避,不一定躲得过,面对,不一定最难受;孤单,不一定不快乐;得到,不一定能长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有;转身,不一定最软弱;别急着说别无选择,别以为世上只有对与错,许多事情的答案都不是只有一个,所以我们,永远有路可以走!
修心:无论男生,还是女生,无论爱情,还是友情,能做到没有期盼,真的很难。但是,期许并不等于现实,刻求也不能完全如意。最理想的状态还是顺其自然,在内心为自已保留一份真诚和纯净。朋友之间要少些忌恨,多点信任,少些猜疑,多点理解,少些索取,多点付出,别让心态,羁绊了情感,羁绊了生命。
修心:有人说,生活如一杯白开水,放点盐它是咸的,加点糖它是甜的。生活的质量靠心情去调剂。每个人的心都是一颗水晶球,晶莹闪烁,忠于生命的人总是将五颜六色折射到自己生命的每个角落,让生活蓬勃生动,流光溢彩。
修心:当我凝视你的眼,当我听到你的声音,当我闻到你秀发上淡淡的清香,当我感受到我剧烈的心跳,我明白了:你在我心中最美,你是我今生的唯一!
修心: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署。离别去,欢乐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修心:世界上最美丽的爱情不是我喜欢你,也不是你喜欢我,而是当我爱着你的时候,你也正在爱着我。
修心:两个相爱的人,不管时间有多久,距离有多远,最终都会幸福的在一起。
修心:这个世界上,活在别人眼里的,凡事做给别人看的,其身如尸,其心必腐,这种人永远找不到真正的自我。走在路上,我们总觉得某些人很重要,总想有意去逢迎,可等走远了再回首,与你关系密切的,也就那么寥寥几个,许多人不过是花开一季,常在无形中淡出了你的视野。
修心:在每一丝曙光破晓之前,一定是快要窒息的漫长黑夜;在每一次荣光到来之前,一定有太多狼狈的时刻被看不起的日子;在每一阵掌声到来之前,总有太多唏嘘太多冷眼;在每一个山顶峰巅 总有贝壳;每一片浩瀚的沧海,都是过去的桑田。所以在每一个快要放弃的时刻,记得对自己说:要加油 不要哭。
修心:不同的心境,看不同的景致,也体味全然不同的人生。同样的境遇,有的人仿佛置身天堂,有的人感觉如处地狱。人生犹如一丛玫瑰,没有绝对的美丑,鲜花与芒刺,就看我们关注的是什么。心中充满感恩,温暖时时相伴,念念宽恕别人,和气自然相随。
修心:生命中,有一个人可以去惦念,是缘分;有一个人惦念自己,是幸福。有些事,在不经意间,开始。在不经意里,承诺。在不经意中,产生爱。有些人,在不经意时,分开。于是,各有各的生活,各自爱着别人。曾经的相爱,现在已互不相干。即使在同一个小小的城市,也不曾再重逢。
修心:当一颗树不再炫耀自己叶繁枝茂,而是深深扎根泥土时,它才真正的拥有深度;当一颗树不再攀比自己与天空的距离,而是强大自己的内径时,它才真正的拥有高度。树的生长需要深度和高度,人的成长同样需要深度和高度。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怀一颗慈悲心,装一心的快乐,迎万事万物,让自己的生命充满爱。
修心:人之所以活得累,是因为想得太多。身体累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累。每个人都有被他人牵累,为自己负累的时候,只不过有些人会及时调整,而有些人却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人之所以不幸福,是因为不懂得知足。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期盼,一种心灵的感受。只要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幸福其实一直在身边。
7.白话直译《心经》 篇七
《心经》著名的版本有:一,鸠摩罗什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经》为略本。二,玄奘所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为略本。三,唐三藏法师法成翻译存本为敦煌石室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法成译本为广本,因法成精通梵藏汉三门语言,也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和价值。玄奘翻译的略本和法成翻译的广本都是修学者可以研学修诵的.最佳版本。
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译文:观自在菩萨道行高深,运用般若智慧,渡到彼岸时,观照到事物的色相、接受、思想、行为、意识,等五种蕴集,都是虚幻,无自性实体的,于是度脱了一切苦厄。舍利子呵,你要知道,物质与虚幻之相无异,虚幻之相与物质也无异;物质即是虚幻之相,虚幻之相亦即是物质。接受、思想、行为、意识,也和这些一样。舍利子呵,万事万物,都是呈现虚幻之相的。它们不出生,不灭殁;不污垢,不洁净;不增加,不减少。所以,虚幻中没有物质,也没有接受、思想、行为、意识;没有眼睛、耳朵、鼻子、肢身、情意;没有色彩、声音、香气、味道、触觉、方法;没有视觉的界限,甚至没有思维意识的界限;没有糊涂疑惑,也没有糊涂疑惑的完尽;甚至没有老死,也没有老死的完尽;没有苦、集、灭、道四圣谛;没有智慧,也没有所得。因为没有所得的缘故,菩萨们,依照般若波罗蜜多的方法去修习,所以心中没有挂碍。因为没有挂碍,所以没有恐怖,远离了颠颠倒倒的梦想,最终达到脱离生死的涅槃境界。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依照般若波罗蜜多的方法去修行,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因此,知道般若波罗蜜多是解脱生死烦恼的大神咒,是照沏一切黑暗的大明咒,是无可超越的无上咒,是无与等同的异常之咒。能够解脱一切苦厄,真实不虚。所以要宣说般若波罗蜜多咒。现在就说咒曰:
渡过去呵,渡过去!
运用般若智慧,渡到彼岸去!
我们大家一起渡过去,
共同登上觉悟的彼岸。
快快成功!
佛历二五五九年五月十六日
8.体悟《心经》的深义 篇八
各位法师、各位菩萨们、各位同修们!大家好!(师父好!)我们会更好!世界会更好!这是我们对自我的期许与勉励,同时也把佛教的「菩萨道」具体展现出来,修行不是光为我们自己本身而已,而是自利利他、自度度人,只要我们能够净化、提升,这个世界就会更好。我们再来一次: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大家好!(师父好!)我们会更好、世界会更好!很好、很好!经过彼此沟通之后,大家就很有默契。同样的,我们想要了解那些解脱者、智能者的语言,也是需要经过沟通,就容易了解他们「无上甚深微妙法」的深义。
今天空海有因缘来到此地,跟大家做一个双向沟通,以了解佛陀、解脱者他们的智慧,协助大家体悟「无上甚深微妙法」。空海是第一次到加拿大的温哥华,跟海内外的同胞分享,做法上的回馈,这些都是要具足很多因缘。本来在一个月前,台湾安排美国弘法行程之际,由于洛杉矶地区有一群学员,很认真、很积极在听闻解脱道课程,在三个月前就与我们接洽,希望安排时间到洛杉矶,因此在三个月前,就敲定洛杉矶的行程,二个月前排定几个场次的演讲与活动。在一个多月前,预先安排美国廿天的行程,加拿大则是大约十天左右,在加拿大则是预定一些休闲旅游观光活动,以及随缘与佛教界、宗教界人士互动,并没有预定正式的演讲,但是我相信因缘会逐渐酝酿、逐渐改变、逐渐成熟。
在空海三月五日从台湾出发的前几天,都尚未确定加拿大的公开演讲时间、场次,直到出发前二天(三月三号左右),才确定二个场次的演讲安排,后来此地反应希望能够增加,于是又增加一些场次与大家互动,也是因为大家的珍惜,你们所散发出来的意念,想要了悟真理、求真求证,你们的积极用功,就会形成更多的善因善缘,酝酿更好的.磁场,今天才有这样的因缘,在此与大家互动。今天与大家分享「体悟《心经》的深义」。
事实上,对于《心经》,大家不只是很熟悉,大部份人都会背诵,可谓耳熟能详。很多人早晚课几乎都在课诵,一天念好几遍,有的人可能已经念好几千遍、好几万遍,但是《心经》的深义,能不能体悟到?能不能证悟到?能不能做到?如果我们没有深刻去体悟、没有实践出来,这样就很可惜。于是《心经》归《心经》,你的心还是茫茫然,《心经》不断在敲醒你的心,不断要开启我们的智慧,不断宣说万法的源头、源流都在我们的心中,不要心外求法,也在告诉我们所要找寻的究竟解脱彼岸、天堂、净土、极乐世界,入口处都是从我们的「心」开始切入。所以,佛陀一再叮咛我们要自依止、回到我们的心中,把我们的生命意义找寻回来,把我们生命的潜能开发出来。
《心经》是在帮助大家干净利落直接切入解脱的核心,是叙述解脱者所体悟到的世界,解脱的世界不是在心外、向外求,不是到「他方世界」才有,当你离开你的心去求、越远,解脱之路就越遥远。真正最快速的解脱、开启智慧,是不必外求、向外去奔驰,回到我们的「心」,《心经》的核心就在告诉我们这一点。讲座的前半段,稍微解释一下经文内容,不是照本宣科,也不是依文解字,因为我不是在解释文字,在文字解释方面,现在坊间有太多相关的书籍与资料。很多人都会讲述《心经》,但是空海不做文字解析,而是直接讲述《心经》的精神、核心,协助大家怎么样去体悟到。讲座的下半段,会以幻灯片向大家说明,让大家在历缘对境中,处处都可以体悟到《心经》的深义,处都可以看到《心经》在跟你拈花微笑,让你处处都有可能开悟,这些幻灯片都很珍贵,等一下会跟大家分享,现在先从经文稍微重点解析一下。
《心经》的经文非常短,但是含意却是非常深。「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光是这一段话,就已经把整个修行的核心、以及终点,与究竟解脱的核心,都已经阐明出来。「观自在菩萨」一般人看到,都以为是说「观世音菩萨」很认真、很用功深入修行,体会到「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当然,观世音菩萨一定有经过这样的过程、功力,设若你认为说「这是观世音菩萨,我只是念念经文嘛!…」这样就很可惜了。不要把经文里面的「观世音菩萨」,认为是外在的一位观世音,其实是佛陀在告诉大家,每一个人要做到像观自在菩萨这样,修行的重点在于要深观、如实观。
所谓的「观」,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你要深观、如实观,不是用头脑去想象、思惟。能够来到深观、如实观,然后出入自在、「观自在」,这个「观」不是主观,不是个人的想象、投射,它是不带成见的,要把那些「所知障」放下,要把那些狭隘的见解、偏见,过去的成见都要放下,这样才能够出入自在。如果还带着过去的观念、成见、知见在看,还是以过去习以为常的思考模式在看,就是没有「归零」,就没有自在。所谓「自在」,都是活在当下。一个人会觉得很苦闷、想生气,或是兴起嫉妒心、瞋恨心,是因为我们没有活在当下,都带着过去的观念知见,在看一切人、事、物,被我们的观念知见、过去的习性捆绑住了,这就是束缚,让自己不得解脱。
我们的不得解脱,不是别人来捆绑我们,而是自己的观念知见没有「归零」,没有自在、来去自如,还抱着过去的观念知见,在推理、在想象、在思考。所以,所谓的「观自在」,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要「归零」,要放下那些包袱,所谓「放下布袋,何其自在!」要放下过去的观念成见,放下过去习以为常的思考模式、判断,不带成见,像一个赤子之心,没有污染的,「活在当下」来看,这样我们本身当下就是成为一位「观自在菩萨」。
9.现代语言解读《心经》 篇九
观世音菩萨所说,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指的不是耳朵听闻,而是心灵觉知,吸引六尘而成的六入,见闻觉知都是闻性。
所谓的辨经,不是为了谁把谁说倒,不是两口子吵架,谁能把另一方说得哑口无言,就是胜利了。辩经,是通过文字语言,阐述心性的空明,意境在文字中,却超越文字相,能够脱离文字般若,意与性和,当下就是了悟,这才是相互的促进。
看了师兄们所发的古埃及灵修法则,认为宇宙是精神构成的,这就是历史上一切外道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深的境界,甚至于有的外道所说,精神就是物质,物质就是精神,本质一体,实无差异。轮法的最高言论就是精神就是物质,物质与精神皆是宇宙特性所现,因为特性是实有,因而精神与物质皆是有自性,而有自性的实体,必定会因缘聚合,生灭相续,成住坏空的过程中,特性衍生出层层空间构成宇宙,特性标准划分出众生的高低贵贱。
可是,宇宙既非精神也非物质,物质即是精神,是建立在宇宙实有的基础之上,从而阐述的法理,宇宙物质性的表现,确实是精神的体现;自然万物,宇宙世界的基础构成,即是由最基本的能量粒子,组合而成更大的能量团,不断地组合衍生,成为我们人类社会,以及阳光、大地、水源、空气以及钢铁、塑料、纸张、玻璃、泥土;甚至于众生的身心意识,肉体感受,灵魂觉知皆是能量运动所现形态。
可是最原始的能量粒子,产生的根本源头,并非是造物主,并非是宇宙特性,并非是大梵天,并非是觉性与魔耶,而是---意识的波动。意识即是物质的基础与源头。这就是一切外道所能证悟的最高深,最原始,最基本的境界与源头。
可是,意识从何而来?精神何以诞生?外道认为,原本如此;轮法认为,特性固有,先神佛而存在;印度无因论认为,没有原因,宇宙没有原因而存在;婆罗门教认为,宇宙精神由梵天所生,梵天之前无有生命以及精神。
释迦牟尼佛说:宇宙是众生的梦境,是众生的妄想幻境,相续聚合而成共业,共业所现,山河大地,共业所现,诸天神灵,共业所现,生死轮转,犹如梦境,非空;可是梦境实性无存,亦非有;因妄动所现错觉,自性于梦幻显现空,觉,明,觉明空性中,诞生了众生世界,万物诸法;自性随顺因缘生灭,却无染梦境色尘。世界众生皆是本觉所幻现,佛陀称为觉明为咎,无自性之本觉,认识了自己,就形成了明觉,明觉就是本觉的倒影。
世界众生皆是第一义宇宙的倒影,而第一义又称为寂灭如来地,当倒影消散,则第一义却实无自性存在;所以,佛法亦不离于世间,随顺妄幻众生,随处彰显,处处清净,众生见诸相非相即见诸佛;周遍诸法生灭,刹那即永恒,众生见诸行无常,就见到了诸佛;包藏虚空,渗透微尘,众生见闻觉知,本性清净,众生内观心性,认识到了心灵本来的面貌,证悟诸法无我,即见到了自性,证悟十方三世如来清净法身,如如不动,寂照圆觉。
犹如眼睛,无法自见,无碍平等遍现万事万物,眼睛对于所现的万物未有认识与取舍,当眼睛疲倦,妄起空华,病眼对于空华升起了认知,执着空华是真实存在的,从而推断有一个能看到空华的存在,本觉对于无有存在的自性,形成了认识,这个认识,就是明觉。佛陀所说妄为明觉;这就是外道苦苦探寻几千年,而不得其解的本源,就是外道所认为的主宰,大梵天,宇宙特性,觉性,无因论;种种所有的学说,皆是梦中人说梦中事,皆是病人陷入的热境痴迷,实无实性,皆因无明所现幻境。
如来所说空,非实有,如来所说色,非实有,空与色,皆因觉性所现空明,空与色,皆是心灵觉明之取舍分别,色与空,皆是心灵幻境之延续,所以观世音菩萨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心经》
我们每天听《心经》,少有人能够真正地将心经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今天给大家讲讲《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楞严经》
我们在逛街,我们兴高采烈地走在繁华的步行街上,谈笑风生,我们的眼睛左顾右盼,摄取着繁华都市的诸种色相信息。这时候,你眼睛看到前方大街上的景色,是统统收入眼底的,是这样吧?你眼睛看到前方,同时会看见街道、行人、红绿灯、店铺、小吃摊、带孩子的妇女、遛狗的大爷、天空中漂浮的云彩、地上行人丢弃的烟头......你看到了一切,一切是你当下瞬间看到的,对吧?可是,你却未曾对于看到的色相,有丝毫的取舍分别,你不可能瞬间去分析---这是街道,这是红绿灯,这是美女,这是帅哥,这是小吃摊,天上有云彩,地上有烟头。请问,此刻你心灵中觉知分别,并未一一分析眼睛所现的诸相,如何同时知道诸相的存在?谁知道的?
面前放一杯水,你的思维意识,明确地知道,这是一杯水。同时心灵升起情绪体验,感受到水的清凉、甜美、解渴。这是你的心灵觉知,攀缘六根尘色,意识分别相续习气觉受,而心灵知道这是一杯水,这杯水,就是你的心灵觉知分别所现的色相。换个角度讲,这一杯水,就是心灵习气的衍生与投射。如果你的内心对于这一杯水,无有取舍分别,这杯水,现在你的内心,就不是水的色相,而是因缘和合的色尘因果,是觉性所现的光明世界,一杯水中,就有八万四千虫,一杯水中,即有八万四千世界。那么,请问你,你能够看到面前的一杯水,心灵进行分别体验,为何当你看到熙熙攘攘的大街,热热闹闹的人群,内心却不能一一分别?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你所看到的,是你的心灵,所能够看到的,所想要看到的,并非是你的眼睛所看到的,而能够分别一杯水的心,与不去分别世界诸种色相的心,皆是一心。分别一杯水的是心灵的觉知,能够照见万事万物,却不予分别的心,是觉知分别的本体,觉明见精。
你的心灵觉知分别,忽略了眼睛摄取全部的信息中,心灵取舍不予分别的景象,你的意识有所选择的,摄取眼睛看到的信息,在大脑之中,进行信息的加工,从记忆库存中调取过去的观念信息,进行对比,从而产生了,对于外界色相的认识---这是男人,这是女人,这是红绿灯,这是商业街。
如果一个人失忆了,身心大脑并无有致命的损伤,他站在大街上,茫然不知所措,他的眼睛看到外界,心灵却一片茫然,不知道街道为街道,不知道红绿灯是何物,世界在他的心灵显现中,仅仅是不明何物的色相而已;也就是说,所谓的看到,并不是眼睛,光线,空间,还有心灵觉知的参与,觉知分别延续,才会在大脑意识中,显现外界的大千世界诸种名相。
可是这个失忆之人,内心茫然不知所措,不能辨认分别诸相为何物的心识,与能够辨认分别外界诸相的清晰心识,是同一个心识。心灵觉明不会因为大脑丧失意识分别,而失去觉明,这觉明就是自性本觉现于身心中的妙明见精,又称为无染觉明,无悲无喜,无善无恶,无有情绪以及概念思维的觉照,如镜子一样映照并反映万物,却对于所映照的色相,无有取舍分别。
觉明还有一个大家熟悉的`名字--阿赖耶,或者称为如来藏。
好了,请问,觉知从何产生?我们生下来就具备健全的觉知吗?如果生下来的孩子,觉知就是健全、完备、系统的,那么,生出来的孩子,就直接可以上大学,直接可以开车、做饭、说话。
请问,觉知既然不是先天就有的,是后天培养而形成的,那么,我们生下来的孩子,觉知培育的过程,就应该是像电脑城技师们装操作系统一样,给一万个婴儿装Win7,给一万个婴儿装XP,孩子意识的形成,就应该与外界灌输的教育是统一的,无有差异。可是现实中我们知道,每一个孩子的脾气性格、思维、意识的活动,都是个体,都有很强烈的差异,这是为何?看来觉知也不是后天环境诞生的结果。
让我们揭晓标准答案---心灵觉知,是内心深处的觉明,摄取了六根的色尘信号,从而升起的分别见,我们的肉体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功能,对应我们内在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六尘境界本身并非实有,而是心灵觉明,妙明见精,对于肉体六根的攀缘,取舍,贪爱,形成了六尘的显现;而心灵的妙明见精,对于六根六尘的取舍,就是觉知,佛家称为六入;六根,六尘,六识,共为十八界。
四大和合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圆觉经》;心灵觉明,为自性见精攀缘六根,吸引六尘所显,本无自性,若觉明为实性存在,我们在人体内,必定会找到这个独立的,有自性的,存在的觉明,哪怕祂像是经络一样,通过手术解剖不可见,却可以通过电子显微镜,发现祂存在的征兆。可是一切科技手段都无法探测觉明的存在,于是将祂归纳为精神领域,祂虽然不以物质形态体现,却与物质肉体同在,左右肉体物质的运动。于是玄学家,哲学家,神秘学家,宗教徒,都将祂归于神秘主义,认为人体内有神灵存在,而这个灵魂是不灭的,永恒的,灵魂联系着上帝,神灵,天堂以及地狱。针对觉明形成的不同认识,世界上诞生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探索祂的道路,这就是外道的缘起。
只有一个生命,通过众生予以呈现;只有一个爱,通过诸爱予以呈现,只有一个我,通过众我予以呈现,这就是东西方外道修行者,所奉行的最高经典,最原始的生命真相。可是,生命,大我,大爱,皆是一性,外道称之为大喜悦,又或者是神我,真我,根本神,宇宙本源,却无法彻底认知到,宇宙即是心灵所现。宇宙众生诸神,皆是心灵觉明所现幻境,若离心灵觉明觉照,外界何来神、我、众生?犹如无有眼睛的盲人,无法看到外界光明,能够看见光明,一定有一个能够认知光明的能见,换个角度说,一切被见的景象,皆是因为能见诸相的心,从而升起,境界即是心灵见性的投射延续。
觉明,本非实有,而是被习气的纱巾蒙蔽觉性的太阳,所现的觉性幻影,犹如用手将人的上下眼皮捏合在一起,你的眼睛看到天上的月亮,就会出现两个。《楞严经》中将觉明,称为第二月,是真实月的影子,非实有,却已经不是月影,不是凡夫六根所看到色尘世界的幻影幻像。
觉明的本质,即是本觉见性,是自性空明觉性,被识性存在感,所固化蒙蔽,体现在三界业尘相续中,觉明空性的幻境,犹如我们带着不同颜色的墨镜,去看同一个太阳,太阳本身的纯光不会因为墨镜的颜色有任何改变,而墨镜下面,我们认识到的太阳,却因为墨镜的颜色不同,而体现出不同色彩的太阳,这就是万法唯识。众生心灵觉明所现色尘世界,皆不相同的原因,因为我们心灵深处,见性所戴着的墨镜,颜色不同。这个墨镜,就是极尽细腻微观念头聚合而成的意识流,是色受想行识中的行阴瀑布流,行阴瀑布流,相续不断,聚合为想阴,世界众生,生死轮转,天堂地狱,六道轮回,皆于想阴而现前。
想阴对于六根尘色信息进行分别、取舍、感受,从而升起受阴,产生了爱欲厌舍,安泰或者紧张,这就是觉知。这就是为何刚出生的孩子,对于外界感受的表现,觉知所现的形态,只有哭闹,或者安详的形态,这都是受阴的表现。受阴体现想阴,结合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形成见闻觉知诸种反射体验,体验浸染外界信息;觉知攀缘六尘色境,形成了我执分别,也称为末那识;我执统摄六根,体现在意根,就是意识;体现在鼻根,就是嗅觉;体现在耳根,就是声音;体现在舌根,就是味觉;体现在身体,就是触觉。
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皆是因心灵觉明所现,而觉明本质虚妄,因此肉体中,色声香味触法,肉体本身,眼耳鼻舌身意,心与身之间的觉知我执,皆是如同镜花水月,空中烟花,本为因缘和合所生,毫无实性。我们所认为的自我,珍爱的身体,骄傲的青春,高贵的灵魂,发达的头脑,自我欣赏的人格,倾国倾城的容貌,学富五车的知识,横跨四海的权利,富可敌国的财富,以及我们现实生活中,所拥有的一切一切一切,皆是一场梦幻,皆是水月镜花,皆是业力因果,皆是南柯一梦,为何?因为从生命的实质上来说,根本就无有一个确实存在的,有自性,恒常不变的我在承受这个世界,以及承担善恶因缘,这就是佛陀所说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
觉知,我们的我执,自我意识,原本非真实存在,仅仅是明空觉性,被识性妄想蒙蔽掩盖后,投射在觉明墨镜中的有色光线。这个光线,聚合根尘色业,形成了我们的我执分别,体现见闻觉知,见闻觉知聚合六根,形成了内在心灵体验,心灵体验固化幻想,塑造六根摄取的世界诸相,就升起了我们所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想到,触及到的现实世界,以及身心自我。这就是我们此刻当下,所体验到的生活,自然万物,世界众生,本质上皆生于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命运,即是心灵幻想业尘的投射与延续……
我们经历了半生的命运,我们的身心,我们的亲友,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生死沉浮,这一切内外境界,世界身心,皆是识性妄想之幻化。世界自然诸相,皆是心灵觉知,攀缘六根而成的幻境,任何物质皆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中,习气妄念相续聚合,是墨镜中有色阳光所显发的影像,而现实生活我们真实存在的世界,本质上,即是我们的妄想携带的业尘, 所相续聚合而成的因果。众生生活的世界,以及身心灵魂,皆是前世因缘相续而来,就是佛所说的共业,世界众生皆是共业所现。外界实无世界,内在实无自我。正如佛陀所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能见诸相的是心灵觉明,觉明分别取舍肉体六尘,形成觉知,是觉知统摄攀缘六根,形成的色声香味触法,将外界不稳定的相续因果,冠以了诸种的名相。妄想习气犹如大海,而因果诸相即是大海中泛起的波浪,这个习气波动的浪头所现的因果形态,称为山;这个因缘聚合所现形态,称为海洋;这个妄念相续所现形态,称为动物;这些业力因果所现形态,称为阳光空气。因为我们就是幻觉所现的业障,业障蒙蔽太阳投射出有色光线,诸种业力形态就是光线的延续,业尘就有了不同的颜色。
心灵觉知取舍分别,固定着六根对于外界世界尘劳业障所现的形态,相续形成概念,概念累积形成记忆,记忆与概念相续就是我们的思想,思想即是心灵分别,情绪体验的表现,我们的思想形成的观念,概念,表现着觉知与情绪,同时,又蒙蔽,加重了觉知情绪对于心灵觉明的掩盖。这就是被业障习气蒙蔽至深的人类,这就是为何佛法的太阳升起于三界六道,人类依旧熟视无睹的原因。因为,人类就是业障聚合而成的幻想,犹如泥巴塑造了堡垒,蒙蔽了先天自性的眼睛,眼睛看不到太阳的光明,就只能以泥巴的品行,品味,去理解,解释太阳的存在;被前世观念、概念、觉知、情绪、业障所塑造了自己现实的一生,却在无知无奈中,又被新的妄想业障,情绪体验带动牵引,塑造成为下一个轮回的泥巴堡垒。
观世音菩萨所说,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指的不是耳朵听闻,而是心灵觉知,吸引六尘而成的六入,见闻觉知都是闻性。当我们的心灵,对于客观世界,形成分别体验的时候,我们要内观,这个体验到世界,感受到世界,认识到世界,这个觉知世界的源头,到底在哪里?当我们看到、听到、尝到、闻到、触及到外界世界色相的同时,我们要向内寻找这个能够承受色声香味触法的载体,如果没有承受信息的载体,这一切色相皆不会升起,犹如你向虚空泼水,虚空无法承受水流一样,诸种境界是不可能升起的,而承受六根色尘,升起内心境界的,即是心灵觉知攀缘六尘所现的意识流。
当我们内观身心,寻找可以承载色声香味触法的平台,却发现,身心内部,实无有发生一切境界的固有不变的平台,一切的感受觉知,皆是心灵情绪、大脑观念所现,而情绪、观念,本无自性,皆是习气妄念相续而成意识流,外界一切所现皆是习气妄念所幻化,习气本无实性,诸相即是念头,心相本空,这就是入流亡所,所入既寂。
当我们清净六根尘色,安定身心,寂静禅定,关闭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心识不再攀缘外界诸相,则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开始消融分解,此刻就可以在内境尘色意识流消散的当下,发现心灵觉知一同分解, 攀缘色声香味触法的觉知消散,攀缘眼耳鼻舌身意的分别见消散,则外界色尘世界,因果诸相同时分解;则眼耳鼻舌身意内在的妄尘意识相续,尽皆停歇,内心空明无染色尘,如同深夜晴空中,明月朗照,于身心内外一切念头,色尘,无有阻碍无有染着,一切色尘诸相,尽皆清净,一切生灭因缘,圆照寂静,如同镜面映照诸相,无有分别,无有取舍,这就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闻所闻尽,尽闻不住。
觉知清净溶解于自性见精,六根虚空,觉明所现,一切诸相如镜中像,生灭皆空,此为奢摩他,觉明圆照,如月轮升天,清明朗照,与十方三世诸佛如来心心相印,光明普照十方众生,可以瞬间洞照十方三世众生八万劫来生生死死,此为奢摩他,大阿罗汉境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金刚经》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金刚经》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金刚经》
觉所觉空,空觉极圆---观世音。觉明攀缘六根所现觉知,六根色尘溶解,觉知亦同时消散,而觉明所现自性见精,犹如云开雾散,明月朗照虚空,无染丝毫尘色即奢摩他,觉知彻底消散,六根性空,觉明遍满六尘因果,却无染清净,此处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尽皆清净;觉明即逐渐融化于自性明空广境之中。
此为密宗大圆满法教义中,意融于心,心精明照,不起一念。
这个过程,犹如我们将蒙蔽太阳纯光的有色墨镜摘掉,眼睛直接融入太阳的光明,觉明无染受取根尘,根尘与觉明皆消散于空觉明自性的广境,身心世界,尽皆融化;实无寂照世界之觉心,实无觉心所照之世界;十方三世诸佛如来,众生世界皆同梦幻,此为三摩地,法我皆空 。佛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故而观世音菩萨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心经》
觉空明性,朗然现前,众生世界,宇宙微尘,皆是一体一性,菩萨众生,皆因迷失本性,所现觉性空明,觉明空性,无有生灭,无有来去,故而观世音菩萨又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心经》
此为密宗大圆满法教义中:心融于空,明空无念,轮回之流逆转,大乐之流升起。
那光明灿烂的明空觉性,本来圆满,寂然不动,无有生灭,无有来去;众生皆因自性错愕所现迷茫,明觉即是本觉的倒影。犹如我们在湖泊旁边,湖水倒影出我们的样子,湖水中的影子,认为自己是真实存在的,以自己的模样,去形容、想象、描述、猜测倒影的主体。这些猜测、形容、想象,即是诸法,倒影在湖水中的幻影,就是法界神灵,但是无论众生如何去猜测、想象、琢磨本觉,众生的本觉,却都是一个,就是湖水。
觉性是本觉的能力,本觉却实无觉性;空性是本觉的体现,本觉实无空性;明性是本觉的样子,本觉却实无模样;觉明空皆是本觉所现,本觉却于觉明空中,无染无证,无染无着;依空立世界,知觉乃众生,觉明空所现苍穹世界,因而法界众生,同体一性,互摄互用。故而大菩萨观世音能于无量世界,示现无量化身,现千手千眼,万手万眼,庄严佛相,千手寓意大菩萨神通无量,千眼寓意众生与佛,自性平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现智慧无量,方便救度。
明空自性,因空现明,只因觉明认识本觉的空性境界中,空量不同,依觉性波动的差别,而划分出众生的境界生命层次的差异,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金刚经》;众生本质皆是觉性,觉明为咎,妄为明觉,众生宇宙,法界海汇,即是一念妄想。此即是觉所觉空,空觉极圆。觉性即是宇宙的起源,是众生的根本,是生命的基础,是光明之源头,是诸法之本性。
觉性无法修证寂灭自性,犹如湖水中的倒影无法触摸倒影的主体,本觉倒影在觉性空明大海中,依众生妄想不同,所现不同众生法相,所现众生觉性空量之法性明觉。本觉实在无有言语可以形容,无有觉性智慧可以描述,无有体验感知可以触及,无有智慧概念可以言及。祂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皆是祂所现生命,祂却实无生命,祂是宇宙苍穹,众生世界皆是祂的存在,祂却实无存在;祂是智慧是生命是神灵是万物,祂在一切之中,却不被一切所束缚,祂是光明是黑暗是诞生是死亡,随顺一切因果,伴随生灭相续,却从未生灭,清净无染,寂照圆觉。
佛陀问文殊菩萨,何为佛界?文殊菩萨言,众生界即是佛界。
众生皆是祂所体现生命,众生的见闻觉知,智慧觉悟,皆如意圆满地体现祂的存在; 众生,仅仅是因为想象了祂,从而塑造了自己,而成为了众生,众生妄想消散,则众生即非众生,即是祂的如实性,寂灭本觉 。佛性亘古以来,就与众生同体一性,佛陀觉悟时,所说的第一句话,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执著妄想而不能证得。
觉性非塑造而成,而是妄想所现,所以空明朗寂的觉性,无法通过修行消散,犹如虚空无法被任何科技手段去分解,因为有见而有了虚空,因为妄动而生明觉,妄动停歇,明觉消散,寂灭现前,这就是---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寂灭,寂灭现前---《观世音耳根圆通章》。
此为密宗大圆满法教义:知空为无二双融,始觉汇入本觉,雨滴融于大海,本觉寂灭,究竟涅槃。寂静涅槃,却实无圆满之佛陀,实无涅槃之寂灭;诸法性空,空性即是虚妄;实相中,实无菩萨以及众生;菩萨众生,皆是虚妄。除寂灭实地外,余一切法皆名为魔,此名究竟义,诸法实相。
如来寂灭性,非空非有,非自然,非因缘,与众生世界同体一性,从未离舍,与自然万物,随顺生灭,未曾改变,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熄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圆觉自性,非性性有,随诸性起,无取无证,圆满十方,此即是----突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离生死轮回烦恼,证菩提究竟涅槃,圆满随顺,如如不动。
10.般若心经指掌 篇十
岁在甲午(顺治十一年)孟秋佛欢喜日
鼓山比丘元贤稽首和南序
赞
老汉行年今八十, 世间事事皆收拾;
惟这影子遍诸方, 败露重重遮不及。
会么!
有相身中无相身,低头方见明历历。
【感悟《心经》】推荐阅读:
《心经》系列自序06-14
白话直译《心经》12-05
职场五大面试心经01-28
我的跑步心经征文07-07
《心经》对人的启示11-15
《心经》全文注音及译文12-30
般若波罗蜜心经译文10-24
《心经》到底在说什么?01-17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释07-06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全译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