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共12篇)
1.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项目 篇一
一、明确细节,抓住重点
端午节是全年四大节之一,又叫“五月端”。而在端午佳节来临之际,为了让社区居民更好地了解我国四大传统佳节之一端午节的知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传递我们的爱心。6月10日下午,我院“心泉”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不畏天气的炎热,走进中信社区的史宝岭老人以及刘馥元刘馥明的家中,为他们带去了夏日的清凉与节日的气氛。
二、积极动手,认真合作
同学们到达时正值天气最热,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同学们的服务热情,他们为两个孩子系上了他们精挑细选的五彩绳,并同他们一起做了些简单的游戏。孩子的母亲拿出了志愿者们前一天带来的黏米、蜜枣、葡萄干、粽子叶、水果等,我们的志愿者们也很快的投入了进去。而在门外,很多的热心居民也主动加入了进来,气氛十分温馨。在社区居民与志愿者们的通力合作下,粽子很快就包完了,双胞胎的母亲在煮粽子的同时,我们的志愿者们也很快就与两个腼腆的孩子做起了游戏,在不断的沟通交流中传递着温情与快乐。
告别了两兄弟,我们一行人又来到了史宝岭老人的家里。史宝岭老人因为膝下无子,尽管是端午节这样阖家团圆的节日史宝岭老人的家中也显得十分冷清。为了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我们的志愿者们主动承担起打扫房间的工作,并同悉心问候老人的身体状况,同老人聊天谈心,希望可以用自己的爱温暖老人。而老人也表示十分想念“心泉”的志愿者同学们并且希望他们可以多去家里做客。
三、爱心继续,端午传情
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总是短暂的,但是每一次活动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是无比宝贵的。每一次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后总结都是下一次活动的良好开始。通过此次活动我院“心泉”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所展现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对于呼吁他人关爱弱势群体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而我们全体志愿者也将继续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服务活动,始终坚持下去,并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我们的服务内容,争取做到更好。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强信用责任意识,提高服务技能水平,努力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与完成。
起初,美食团仅仅是教师的一个课外活动团体,却渐渐的进入了班级,进入了每个孩子的家庭。孩子从不动手做家务,到亲手包饺子;孩子从不爱搭理父母,到主动请教父母烹饪方面的问题;孩子从不善于打交道,到学会主动分享食物,这一切让孩子的成长,家长和孩子感情增进,同班同学关系得到巩固。于是,雪象小学“美食美刻”社团正式成立,同时也拉开了我校美食节的序幕。
5月19日,我们举行了第一次全校性的美食汇,学生拿着在家里做好的美食进校,从进门口的那一刻,每个学生的笑容都是如此的灿烂,如此的迫不及待,好像要告诉全世界,我和妈妈做的东西最好吃!刚到活动时间,全校便砸开了锅,学生们的笑声,班主任的赞誉声充满了校园,老师们串班品尝着,学生们分享着。
经过第一次活动,我校在5月26日到28日开展了三天的端午节活动。第一天便是由班主任介绍端午节的传统,粽子的种类,我国各地是怎么庆祝端午节的。班主任更是带头装饰班级和校园,让学生感受到端午的文化气息。第二天是家长进校包粽子,在这么一场趣味性的比赛中,学生和家长都感受到了端午节的文化。第三天由教师包粽子,学生分享昨天的粽子。整个活动下来,孩子们不单单满足了自己的舌头,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知道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活动后的反馈中也表示学生更积极的帮助父母做家务。
端午佳节,粽叶飘香。6月12日,正值中华民族传统端午佳节之际,玫瑰园中学孔子课堂举行了端午节系列活动。
12日上午,在浓厚的端午佳节氛围中,玫瑰园中学孔子课堂的老师们与汉语班的全体学生一起分享了美味的粽子。课堂为学生精心准备的端午节活动也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让学生们在品尝粽子美味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浓厚的中华文化氛围。
12日下午,玫瑰园孔子课堂的老师与学生一起,带着香飘四溢的粽子和精心准备的话剧《屈原》,走进了学校附近的一所贫困小学。
玫瑰园中学的学生们给小学生们带去了自编自导的话剧《屈原》。生动活泼、轻松诙谐的表演让整个小学校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活动带给了孩子们快乐,也很好地传播了中华文化。
话剧表演之后,还举行了“划龙舟”比赛,遥远的中国“龙舟竞渡”在泰国的小学校园激烈上演。两校学生携手共渡,一起完成了比赛,也一起体会了一把汨罗江畔百姓对屈原的爱戴之情!
比赛后,玫瑰园中学的学生们还与学生们一起品尝了粽子。
小学校长高度肯定了玫瑰园中学孔子课堂在学校举行的这次端午节活动。校长说,这次活动既带给了学校学生欢乐,增进了两校间师生情谊,更是很好地向学生们展示了中华文明的魅力,推广了中国文化,促进了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同时也希望我们玫瑰园中学孔子课堂以后能来小学举办更多的汉语活动。
玫瑰园中学孔子课堂泰方负责人傅文鸿老师说,举办端午节系列活动让我们的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端午文化。在理解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去传播端午文化,传播中华文明,这是我们举办本次活动的最大意义。这种活动,以后我们还要继续举办,并且要举办地更加好,让更多的泰国学生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2.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项目 篇二
1 体育志愿服务的基本情况
目前,在世界体育志愿者服务开展的国家中,美国体育志愿者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也非常成功。志愿服务几乎家喻户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声誉,成为美国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据资料统计,1999年56%的18岁以上成年人参加过志愿工作,2000年44%26岁以上成年人参加过志愿工作,工作量超过900万全日制雇员,工值2390亿美元[2]。美国国家和社区服务社团2008年10月27日公布《美国志愿者活动》报告显示,在2007年,美国约6080万16岁以上的人在社区参与有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占这个群体总数的26.2%,总计义务工作约81亿小时,创造价值超过1580亿美元[3]。日本参加体育志愿服务活动的人占8.6%,其中男性为10.8%,女性为6.7%[1]。
国外体育志愿服务相比,我国的体育志愿服务第一次出现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由此体育志愿者成为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和群众健身指导的主力军。体育志愿者大体分为高校体育志愿者、社区体育志愿者、社团体育志愿者、奥运会志愿者等,其服务体系构建背景是在志愿者组织、全民健身运动、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奥运会志愿服务等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该调查以番禺区华南新城100名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调查法
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等查阅各种有关国内发表的有关体育志愿、体育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文章文献资料。
2.2.2 访谈法
主要对社区居委会干部和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了解社区体育开展情况。
2.2.3 问卷调查法
问卷方式采用实地发放的形式。对社区居民总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问卷1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通过筛选回收的问卷, 得到有效问卷99份,有效回收率为99%;运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及分析数据。
(1)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社区居民问卷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社区居民对象的性别分布情况可以得出,在99份有效问卷中,男性有57名,女性42名,男女之间比例约为1.36∶1,样本性别比例较为合理。
年龄调查中,年龄最小的9岁,最大的70岁,通过调查对象所有社区居民的年龄分布情况,从收集到进行资料统计获得的信息,主要年龄但集中在51岁(含51岁)以下的居民,占79.6%。
(2)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采用再测法,对问卷信度进行检验,结果如表1。
通过表1可以得知:对调查问卷前后两次测试之间的相关系r=0.917且经过双侧检验得P=0.000<0.01具有显著差异;因此调查问卷的信度能很稳定的反映出填答者的实际情况。
2.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
3 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服务的需求分析
3 . 1 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体育健身活动的作用, 对于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性情况。在该次调查对象中有52.5%的居民经常参加体育活动,47.5%的居民是偶尔参加一些体育锻炼。
番禺华南新城是一个大型的综合社区,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大多是公司企业员工、高校教师、企业管理人员等,该社区配套设施上都比较完善。
通过调查发现,在受访的群众中,平时参加体育活动的居民中,根据调查其文化程度上,其中本科以上学历人群所占比例较多,占了45.9%,大专或高职院校占17.3%,根据其社区的居住的人群的情况分析和收集回来的资料统计,对于该社区体育活动锻炼的居民相当多的人员是青中年高学历的人群。
通过调查居民对于社区组织体育活动情况,了解到受访的居民对于这方面需求还是比较高,当然对于社区来说,在开展活动过程可能需求体育方面的资源还是比较少,对他开展活动还是有比较大的影响。同时这样说明更多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当中,以协助开展社区体育活动。
从图1可以看出,大多数社区居民希望举办球类活动占41.4%, 舞蹈健身类占17.2%,跑步类也比较多,占16.1%。总体来看,球类活动和舞蹈健身类体育活动所需的技术比跑步类要高,因此,需要专业性指导的要求也比较高。根据表2中的情况分析,参与锻炼的人群主要年龄集中在51岁(含51岁)以下的居民,占79.6%,主要是青中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比较多,其中学生所占比例较高。
3 . 2 社区居民对于社区体育服务的需求
居民获取体育方面的信息进行统计(如图2)。
由图2可以看到,居民主要通过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的途径获得体育健身知识的比例占到52.3%。而居民获得体育健身知识的渠道是参与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只占了14.4%。居民从社区体育工作者的宣传活动中获得体育健身知识比例相对较低,占了13.1%。获得体育健身知识与社区体育开展有关的渠道的(有关体育文件等)也只占了11.1%。社区居民从其它途径获得的体育健身知识占到9.2%。表明,社区居民获得体育健身信息主要依靠大众传媒,社区自身的体育文化宣传力度不大。
对居民平时体育健身活动是否有人指导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居民平时参加体育活动的受到专业人员的指导比例还是比较少,仅占了27.3%,而有业余人员进行指导的比例比较高占了42.4%。没有人指导的占了23.2%。这就说明了社区里面专业的体育指导者还是比较匮乏的,对于群众的需求还是不够满足。
根据居民体育健身活动是否需要指导的情况,针对居民的体育健身活动需求,在其进行活动时是否需要有人指导,在受访者当中高达76.5%的居民需要指导,不需要只有23.5%,这说明相当多的居民还是需要有人在其进行运动时进行指导服务的,这样对于我们开展社区体育志愿服务有一定的必要性。
根据居民是否希望体育专业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的情况调查获得的信息,对于体育专业学生进入社区提供体育志愿服务,有78.8%的居民表示希望的,只有3.0%的居民表示不希望的。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体育服务过程中社区居民所希望开展的内容依次为:体育健身指导、运动技能的教学、体育场地器械使用方法、体育活动的组织、健身理论知识传授、制定运动处方。而居民则希望有关政府部门、社区居委会等多组织一些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体育活动或赛事。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社区居民对于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需求比较大,希望能够在体育健身指导、运动技能学习、体育场地器械使用方法、社区体育信息宣传服务和活动组织服务等方面得到专业指导。目前,这些社区居民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无法满足。
(2)社区居民对自身的健康比较重视,希望能得到有关运动防护的一些知识。
(3)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平时参加体育锻炼时有专业人员的指导比例还是比较少,社区居民十分乐意体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体育志愿服务,希望通过专业的知识做支撑,更好的参加锻炼,达到更好的效果。
(4)居民获取体育知识的途径还是以报刊、杂志、电视为主,并不能近距离的亲身去体验、了解,从而不易达到全民健身。
4.2 建议
4.2.1 建立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有效监督、激励的机制
第一,应建立社区体育志愿服务有效监督的综合评估制度,制定相关的准则来全面考评参与社区体育服务活动的志愿者,对其志愿服务过程中效果进行评价和判定,定期开展评优活动。
第二,应系统全面地考察评定参与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个人经历、服务的态度、服务的成效、服务的时间、服务的次数等方面情况记录,完善活动服务标准。
第三,应建立社区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的激励与奖励机制。对于参加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学生,学校在奖学金评优、及就业等诸多环节给予一定的优先权利。
4.2.2 构建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队伍
第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包括队伍内部的纪律等。为体育专业学生志愿服务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
第二,通过完善各种措施来加强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培训工作,选拔专业技能水平和理论科学素养比较精通的体育专业学生志愿者。
第三,维持社区体育志愿服务行动需要经济资金来支持,这更多的是倾向于社会化融资。
3.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项目 篇三
一、家电维修进社区活动概况
1.参加活动的对象主要是以电子专业的师生和具备专业特长的学生为主,学校遵循自愿参与的原则来组织实施活动。
2.活动范围一般都是在学校周边的居民生活区。
3.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帮助社区居民维修家用电器,排除家庭线路故障,解答居民在电脑使用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等。
4.开展活动的几点注意事项:一是做好的物质准备工作,交通工具、常用电器的零部件、维修工具等要准备充分,活动场地的选择要提前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等;二是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因为这种室外实践活动是非常辛苦的,要充分做好防冻、防暑的准备,还要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
5.活动实施规范。活动过程中需要校方实时监督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规范管理,学校建立了《电子专业社会活动评优细则》《社区活动指导手册》《活动经验交流手册》等。
6.活动的意义。开展家电维修进社区活动旨在检验教学效果,提升技能水平;服务社会,弘扬雷锋精神;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加强学生团队凝聚力,树立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家电维修进社区活动存在的一些问题
1.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学校团委、实训处、政教处、教务处等部门都参与了该活动,客观上给活动的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这支服务队究竟由哪个科室具体负责,目前并无明确规定。
2.无成熟的运作模式。每学期的活动日程安排、人员组织、联系社区等事项,由于开展活动的时间短,无成熟的经验。
3.人员管理方面有难度。由于活动按照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而且活动时间多安排在节假日,因此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参与人员流动性大,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对家电维修进社区活动的探讨
1.中职电子专业社区实践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其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加一些实践性活动,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增长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依托专业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中职生通过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提升自我的实践能力,提前了解更多与专业相关的情况,明确定位后续的学习目标,查漏补缺,从而为今后发展做充分的准备。
2.中职教师到社区实践难在哪里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是引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它明确了教师专业成长和终身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在活动的具体执行过程中,职业教育管理部门、职业学校、社区和教师各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困难与阻力,这可以通过制订地方性法规、建立相应机构、完善学校长期的教师实践活动计划、开展深层次紧密型的合作、制订个性化实践方案等途径,来促进专业教师到社区开展实践活动。
一是缺少教师到社区实践的可行性制度保障。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提出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的职业准则,但是各学校缺少后续的相关专项法规,导致教师到社区实践缺少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实践活动难以顺利开展。
二是缺少独立运行机构,难以保证教师到社区实践活动的高效运作。要建立中职教师到社区开展实践活动的相关制度,建立独立运行的机构必不可少。目前,学校搞这些活动时,是临时组织、发动老师和学生。政府相关部门、学校和社区均没有设立负责教师到社区活动的具体执行机构,造成各部门对活动的计划和过程缺少统筹、安排、监督和管理,这不利于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是缺少活动经费分担机制和完善的教师评价考核制度,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根据笔者了解,大部分中职教师到社区活动期间的课时费等完全没有或仅有部分发放,而且教师的这种社区实践活动并不会在学校的年终考核上得到体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到社区活动的积极性。
3.来自社区的阻力
由于缺乏长期合作机制,导致一些社区不愿配合此类实践活动。正是意识到了社区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在不断完善校社合作制度,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到目前为止,相对成熟、认可度较高的机制和制度并没有建立起来,尚处在研究、探索和试运行阶段。
4.教师自身的误区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机制不完善,缺乏教师专业化的制度保障,导致目前职业教育教师的来源十分复杂。这些教师由于在职前培养过程中缺乏完整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规划,导致多数教师缺乏对职业教育的整体理解和对其内在规律的把握,更谈不上对教学规律、课程安排、专业设置等问题的认识了,也就使得部分教师意识不到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对职业学校学生的重要意义,认为校内技能训练完全可以满足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高的需要。即使有些教师意识到了其重要意义,并且也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但是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渴望并不强烈,认为“吃老本也够用”。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到社区实践更重要的不是提高技能,而是改变思维方式,了解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对职业道德的要求等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安排那么长的时间参与实践。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针对中职生的特点,要求中职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针对学生的特点,在“做中教”,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人文素养、规范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坚定信念。到社区第一线开展实践活动,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也必将成为教师在职培训的一种形式和职业学校与社会密切联系的有效载体。endprint
四、铺平社区活动之路事在人为
1.逐步完善管理制度,使其作为一项制度确立下来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仅靠学校和社区双方的自觉合作很难保证活动的长久性和有效性,家电维修进社区活动的运行更应该得到学校的支持。笔者认为,有两项内容学校应重点明确规定:一是专业教师在家电维修进社区活动中的人员数量、比例、时间、经费支持等问题;二是教师参与活动期间的工资发放、待遇提升、职称评定、奖金补贴等问题。
规章制度是否能够得到高效、严格的执行依赖于专门机构的监督与管理。职业学校应设立专门的执行与监督机构,负责本校的教师参与活动的具体落实,以保障教师实践的时间和质量。该机构具体工作应包括:①专业选择。可采取问卷、访谈等方式获知需要进社区活动教师的专业,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为目标,以安排新兴专业、强调动手操作的专业、当地社区需要的相关专业为主、为先。②社区选择。专业确立后,开始选择当地的社区,应主要选择在当地区域代表性较强、群众基础较好、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社区作为重点联系的实践基地,并争取将其建设成长久性的专业教师活动基地。③制订地区性学年(学期)实践方案。在与社区沟通好实践的时间、人员、地点后,制订该地区(学校)的学年(学期)实践方案,包括实践的专业名称、参与的学校数量、教师人数、起止时间、活动内容、考核办法等。 ④信息公布。将制订的学年(学期)活动方案通知相应学校或在网上公布,教师可依据自身需要进行选择,并提交申请。⑤统计人员。统计教师提交的申请,依据各学校的专业设置、学校的分布、需求等综合情况统筹安排,确定活动人选。⑥监督管理。活动前召开动员大会,强调到社区活动锻炼的目的和纪律;活动过程中,派专人全程监督社区活动的各项情况,协调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⑦总结评价。教师进社区活动结束后,要求教师对进社区活动的情况进行认真总结,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情况,改进教育教学,对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提出建议,为组织好下一轮的进社区活动提供参考。
2.制订并不断完善学校教师到社区活动的学年(学期)活动计划
专业教师学年(学期)活动方案的制订,有利于专业教师了解自身学科在学校发展中的总体地位和发展方向,刺激教师不断发展专业教学能力,帮助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规划适合自我发展的生涯设计以及制订自主的、个性化的社区活动方案,使得教师到社区活动的目的性、有效性大大提高,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教学服务。
3.建立深层次紧密型的校社合作关系,通过产学研训的紧密结合促进教师到社区活动
目前,在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通常是学校派遣教师到社区,其固然是学校和社会联系的途径,但它只是一种单向的、松散型的合作方式,对学校来说,很难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因此,最好的办法是与社区建立一种双向互动的、深层次紧密型的合作关系,成为双赢共生的合作伙伴。
4.制订教师进社区活动的个性化方案,提高活动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4.三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方案 篇四
一、活动主题
为构建和谐社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本着志愿性与制约性相结合,无偿性与公益性相结合,组织性与业余性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倡导志愿服务精神,大力弘扬助人为乐美德,努力营造“有困难找社区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的良好氛围,为发展公益事业、完善社区服务、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区作出贡献。开展社区志愿者活动,是弘扬中华民初传统美德和志愿者精神的行动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创建文明社区的重要手段。清潭三社区要以“服务社会发展进步,服务社区群众需要”为宗旨,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努力使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成为我社区建设中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社会动员力的特色和亮点。
二、参加人员:
1、社区支部党员
2、社区全体员工
3、社区志愿者。
三、活动内容:
(一)“弘扬志愿精神,争做环境卫士”活动。以社区文明志愿劝导队为主要依托,按社区规模,两个月至少进行一次,每次安排20人以上,主要进行白色垃圾清理、“牛皮癣”清除、不文明行为的劝阻和公共设施、绿化的维护等。引导社区居民讲文明、树新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献爱心送温暖”活动。我社区的自愿者小组,定期为家庭困难、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料理家务、以体现社会的关怀和社区的温暖。
(三)“小小志愿者”活动。利用寒暑假期间,组织社区内的中小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性的活动。如参与爱绿护绿、白色垃圾清理等活动。
(四)“创平安社区”活动。以现有义务巡逻队为依托,按照义务巡逻队现在工作方式,组织志愿者积极参加维护小区、楼栋安全的义务巡逻,促进社区的平安和谐。
(五)围绕特殊日,开展志愿活动:(1)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开展阅读雷锋日记、看雷锋电影、惠馨志愿者在行动活动。(2)6月5日,世界环保日。开展环保宣传和创建绿色社区活动,倡导居民“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活动,并组织清扫卫生,清理白色垃圾,清理非法张贴物等。(3)7月1日,建党日。组织全体党员开展“党员奉献日”活动,全体党员搞一天义务劳动,号召党员“为党旗添光彩,为社区做贡献”。(4)8月1日,建军节。组织开展拥军服务,慰问军烈属活动。(5)九月初九,重阳节。组织慰问老干部、老军人、老前辈,开展“尊老敬老日 ”活动,如给老年人免费体检,组织老年人参加文体活动等。(6)其他一些社区志愿者活动,如扶贫帮困、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
四、活动要求: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把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作为当前社区各项重要工作中的一项,稳步开展,扎实推进。
2、广泛宣传,做好登记。要从广泛宣传入手,认真做好社
区志愿者的造册登记。
3、调查摸底,选准项目。有针对性地组织好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
5.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简报 篇五
为深入推进XX县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切实将创建工作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给社区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为创文工作加油助力,连日来,XX生态环境局组织25名志愿者深入责任片区开展卫生环境整治、排查工作。
来到丽景花园小区,志愿者们仔细清理了楼道垃圾及牛皮癣,劝导居民清除堆放在过道中的杂物,并对楼道内照明灯、消防设施、消防检测卡进行了全面检查,同时对小作文吧区飞线充电情况进行及时劝阻和处理。清理过程中还向居民积极宣传创文知识及意义,倡议大家爱护环境,不要乱堆乱放、乱贴乱画,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努力营造人人知创文、人人讲创文、人人投入到创文志愿行动中来的良好氛围。
志愿者们的主动服务精神感染了小区居民,大家纷纷表示要主动维护好小区的公共环境卫生,为创文贡献一份力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创文助力、添彩。
6.社区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方案 篇六
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要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为服务重点,广泛开展以献亲情、助春运、美环境、送文体、保平安等为内容的“邻里守望,情暖厦门”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到基层、进社区、进家庭,努力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一、开展关爱空巢老人“邻里相伴”志愿服务。深化送温暖献爱心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志愿者以结对帮扶的形式,定期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心理抚慰;开展送欢乐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社区内具有专业特长的志愿者建立服务队,开展社区老年文化体育、健康保健、应急救助、法律援助等志愿服务,把欢乐送到市民群众中间。
二、开展关爱留守儿童“邻里相携”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利用“爱心妈妈”、“代理家长”等成熟的志愿服务模式,对社区内的孤困儿童进行生活照顾和亲情关爱;开展教育辅导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组织家庭教育进社区,宣传家庭教育科学知识,依托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妇女儿童之家等,组织志愿者为孤困儿童、外来工子女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托管服务等。
三、开展关爱农民工“邻里相帮”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帮助农民工义务购票,各级文明单位依托厦门火车站、厦门北站、长途汽车站等公共场所志愿服务站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出行咨询、运送行李、照顾老幼等服务;组织志愿者为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引导和对农民工开展各类专业技能培训,宣传普及安全知识,以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条规,指导帮助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组织志愿者对农民工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文明上网、文明用网;针对节日期间留守城市的农民工,组织志愿者开展大拜年活动,主动贴近农民工子女实际需求,开展爱心圆愿等活动。
四、开展关爱残疾人“邻里相扶”志愿服务。以社区为依托,开展社区家庭助残志愿服务,以有专业技能的社区居民、社区工作人员、低龄老年人为主体,为残疾人提供康复医疗、就业指导、居家照料等志愿服务;开展协助残疾人办理养老、医疗等保险的申请及落实手续志愿服务活动。
五、开展维护社区环境“邻里相助”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宣传环境保护知识,结合文明餐桌行动,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模式;深化“爱我厦门家园清洁211行动”,结合春节“除尘”习俗,组织城乡居民,清理卫生死角,洁净家园;组织志愿者倡导文明新风,劝导不文明行为,营造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组织社区平安志愿者积极参加治安巡查、禁赌禁毒和防范违法犯罪等工作;组织红十字志愿者向居民发放安全手册,普及防火防盗、应急避险等知识。
7.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项目 篇七
镇卫生院和街道地段医院是公共卫生体系的基层网络, 是公共卫生“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管理模式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在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治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职能, 承担社区疾病控制、预防保健工作, 包括传染病管理、结核病防治、免疫预防、性病艾滋病防治、妇女保健、儿童保健、精神卫生管理、健康教育、消毒、病媒杀灭、慢性病防治 (高血压、糖尿病和肿瘤防治等) 、眼病防治、口腔病防治、环境与营养疾病防治、职业病防治、学校卫生、生命统计以及农村卫生等具体工作。但在20世纪末的十几年里, 镇卫生院和街道地段医院受市场经济冲击, 运转失灵, 为了生存, 营运行为偏离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的方向, 更淡化了公共卫生服务。“重医疗轻防保、重有偿服务轻无偿服务、重高收益服务轻低收益服务”现象普遍存在[2]。近几年, 一级医院在我国医疗卫生改革不断深化中已纷纷完成翻牌, 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但其“六位一体”的功能尚未真正体现。闵行区预防保健经费已由2000年的人均8元上升到2005年的人均20元 (不包括外来人口) , 2008年的人均45元 (包括外来人口) 。如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是卫生行政部门必须研究的课题, 我们认为机制创新是出路。
1 预防保健工作现状
1.1 预防保健工作存在的问题
1.1.1 人员结构不合理:
基层预防保健人员学历职称等结构不合理, 缺少中高级专业人员, 一直处于低学历、低职称和低能力状态, 专业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整体业务能力较差, 甚至一些无学历无职称的人员长期从事预防保健工作, 制约着预防保健工作的开展 (表1、表2) 。
%
%
1.1.2 基础设施落后:
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传染病门诊设施简陋, 布局不合理。2003年年底统计全区13家医疗单位设置的20个肠道门诊, 做到“三区分离, 五不出门”的只有4家, 合格率仅为20.00%;10个肝炎门诊硬件完全达标的只有2个, 占20.00%。此外, 缺少必备的设施和设备, 如缺少计算机等现代化办公用品以及汽车等交通工具。
1.1.3 预防保健工作水平低:
预防保健工作开展层次低, 以简单的重复劳动来应对工作指标的任务要求, 缺少系统的工作机制和手段, 对传染病流行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缺乏完善的应对机制和应急预案, 在工作中缺少对社区的服务意识, 群众的满意度较低;许多工作浮在表面, 流于形式, 不能真正做到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不足。
1.2 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1.2.1 对预防保健工作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 政府和卫生部门对重大传染性疾病的严重性、危害性认识不足, 没有把疾病预防控制作为卫生工作最基本的职能和最重要的任务, 没有很好地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 没有把主要工作精力放在疾病防治和预防保健上, 重医轻防。同时, 医院以经济效益为第一位, 忽略了医院的公益性和社会性, 未完全承担公共卫生社会服务职能, “六位一体”功能没有充分体现, 疾病防治工作发展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不能适应疾病发展的形势, 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卫生服务需求, 离社会要求距离较大。
1.2.2 财政投入不足:
近年来, 卫生事业费用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 从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3.10%, 下降到2002年的1.70%, 预防保健经费远远不能满足疾病防治工作的需要。预防保健工作作为社会和政府不可缺少的政府职能, 只有长期的社会效应, 不能产生经济效益, 镇卫生院 (街道地段医院) 均采用“以医养防”的措施, 势必造成重医轻防、设施设备投入和人员调配的不足, 这是公共卫生安全的最大隐患。
1.2.3 缺乏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
卫生经费总体不足, 又缺乏必要的调控手段和考核措施, 在投入方式上采取按人头下拨, 使经费使用与实际工作情况和工作效率相脱节, 有限的经费没有发挥有效的作用, 不能提高供方的积极性。
2 闵行区预防保健经费项目化管理改革
通过非典事件, 政府充分认识到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性, 公共卫生事件不仅是卫生事件, 还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闵行区政府从政策上、保障上考虑, 着力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完善疾病防治系统。一方面加大经费投入, 闵行区预防保健经费投入逐年增加, 2003年人均10元, 2004年人均15元, 2005年达到人均20元 (按户籍人口计算) , 2008年上升为45元, 并按常住人口计算 (本区外来人口数超过户籍人口) ;另一方面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完善防病网络和工作机制,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 规范开展社区综合防治, 健全卫生监督体制, 把卫生监督职能从一级医院剥离, 由区卫生监督所统一管理, 理顺全区卫生监督和预防保健工作体制, 将一级医院工作重心放在预防保健工作上。
预防保健经费是用于各镇卫生院 (街道地段医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预防保健、疾病控制工作的专项经费, 如何使有限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用, 为辖区百姓的健康谋福。卫生行政部门如何进行调控, 增强基层单位对卫生防病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加大对预防保健工作优势资源的投入, 提高人员素质, 改善基础硬件设施, 提高综合防病能力。2004年, 闵行区卫生局实行按项目下拨预防保健经费的公共卫生管理新模式, 充分利用经济杠杆的调控作用, 有效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 转变领导者的观念和固有的工作模式, 最大限度地调动供方积极性, 提高工作效率, 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 预防保健经费项目化管理实施方法
3.1 经费来源
将一级医院药品收入的5.00%上缴, 会同防保经费一起作为工作经费下拨, 1/3作为人员配置经费, 2/3作为项目经费。
3.2 考核方法
按照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定量基础上, 结合定性考核, 设立考核达标系数K, 每项指标分达标、基本达标和不达标三类, 达标K值为1, 基本达标K值为0.8, 不达标K值为0.6。K平均值与全区K平均值相差5.00%以上的单位, 将被黄牌警示;K平均值与全区K平均值相差10%以上的单位, 将被红牌警示, 医院院长和分管院长将视为年终考核不合格。
3.3 具体方案
分人员配置和项目指标两部分, 项目指标包括预防免疫、结核病防治、传染病门诊、传染病管理、健康教育和妇幼保健等19项, 每个项目均设置具体经费、任务指标和考核标准。
3.3.1 人员配置:
人员配置经费根据辖区内户籍人口、公共卫生人员配置要求、数量、职称、学历和项目上岗证等情况下拨。为提高预防保健人数的数量和质量, 具体包括:人员总量按照户籍人口2.4/万人配置;中级职称达到20.00%, 不得有非卫技人员上岗;大专以上学历达到50.00%;各类专业人员每年必须参加区级专业站 (所) 组织的培训考试, 合格后方可上岗。
3.3.2 项目指标:
分为重点项目和社区工作。根据我区疾病防治工作的特点和薄弱环节, 重点解决预防免疫、结核病防治、传染病门诊、传染病管理、妇幼保健和健康教育工作, 特此将这些项目作为重点项目, 每项均有具体经费, 确保这些工作的完成, 引导各单位加大对这些工作开展的力度。
(1) 预防接种:按照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接种针次数基础上, 结合硬件、接种覆盖率、质量、满意度和资料管理等方面定性考核后下拨。 (2) 结核病防治:针对我区结核病归口治疗率低的情况, 在提高结核病治愈率和归口管理率的同时, 又要减轻病人经济负担, 我们选择了包括结核病房住院补偿费、结核病人住院补贴经费、结核病门诊点经费、社区结核病防治经费等4项指标: (1) 结核病房住院补偿费是给予区结核病防治院一定的补偿, 根据配置、诊疗管理、传染病报告率、医疗质量和痰检合格率等考核情况予以下拨。 (2) 结核病人住院补贴经费是为了降低结核病的住院费用, 减轻结核病病人的负担而设立的, 每收治一个病人将给医院一定的补贴, 同时要求病人均次住院费用低于核定的标准住院费用。 (3) 结核病门诊点经费为方便结核病病人就诊, 提高就诊率, 给予龙柏医院、区中心医院和市五医院新设的3个结核病门诊点一定的补贴。 (4) 社区结核病防治经费用于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防治网络, 提高结核病的早发现率和DOTS管理率。⑶传染病门诊:给予设立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肝炎门诊等规范的传染病门诊的医院一定的经费补贴。⑷其他重点项目:传染病管理重点解决网络直报和报告的规范化问题, 提高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避免瞒报、漏报;妇幼保健重点项目是针对外来孕产妇入院分娩率低和死亡率高的现况, 通过提高管理覆盖率, 鼓励到外来孕产妇定点医院和其他正规医院进行分娩, 减少孕产妇死亡率, 确保母子平安;健康教育项目是通过提高宣传覆盖面, 加强对社区居民的教育普及, 提高居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 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减少和控制各种疾病的发生。⑸社区卫生服务:包括慢性病防治、性病防治、牙病防治和综合条线 (眼病防治、消毒病媒、环境卫生、生命统计、学校卫生、职业卫生、寄生虫防治和精神病防治) 。考虑到各个社区人口不同, 药品收入不同, 社区卫生服务经费=基本经费×P×Q×K。
基本经费:以户籍人口5万含5万人以下的单位基数为20万元, 户籍人口每增加1万人, 基数增加1万元。
矫正系数P:由于各医院药品收入不同, 特设定矫正系数P, 费用≤50万元, 矫正系数P为1, 每增加10万元, 矫正系数P上浮0.5~0.8。
药品比例系数Q:根据医院收入中药品所占比例确定Q值, 药品比例≤60.00%, 药品比例系数Q为1, 每上升1.00%, 药品比例系数Q下降0.03。同时借此对医院药品收入比例进行一定的调控。
4 闵行区预防保健经费项目管理体会
4.1 引起各单位领导对预防保健工作的重视
各医院领导提高了对预防保健工作的重视程度, 转变了观念, 增加了对预防保健工作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 加快了硬件设施改造的进度, 完善了工作制度, 将任务指标分解到人, 细化考核方案, 开展人员培训, 建立了奖惩制度, 全面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 使各项工作能深入开展, 不流于形式, 确保各项工作指标全面完成。通过创新工作机制, 如团队服务模式、使用病人联系卡以及直入式管理等方法, 探索新型社区预防保健工作新模式。
4.2 人员配置趋于合理
各单位对预防保健人员结构进行了调整, 引进高职称、高学历和能力强的医务人员进入防保队伍, 同时将无学历、无能力的人员调整出防保队伍, 本科学历提高了125.00%, 中级以上职称提高了18.75%, 无学历减少了66.67%, 无职称减少了37.50%, 总体提高了预防保健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 各专业站 (所) 开展对预防保健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 共培训639人次, 培训合格率为99.37%, 培训不合格人员不得从事防保工作, 提高了防保人员业务水平。
4.3 加快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各单位全面开展传染病门诊规范化建设, 使发热门诊、计免门诊、肝炎门诊、肠道门诊以及结核病门诊等传染病门诊达到规范化要求, 解决了原来一直难以解决的传染病门诊规范化建设问题, 为我区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有效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奠定了硬件基础。
4.4 工作完成质量和数量全面提高
从2008年上半年考核情况来看, 平均K值为0.806 7, 最高为0.846 3, 最低为0.754 9。消毒、病媒杀灭条线最高为1, 其次为传染病管理0.96、妇幼保健0.93, 最低为性病防治为0.75。甲乙类传染病的发病率为112.19/10万, 控制在较低水平, 传染病报告工作更趋规范, 无漏报, 报告质量有明显提高。肠道传染病监测工作得到加强, 2008年1—9月菌痢检测阳性率同比增加121.25%。结核病新发现病人共计304例 (本区125例, 外来179例) , 同比增加33.33%;菌阳病人总计减免治疗费41人次 (本区14人、外来27人) , 同比增加141.17%;区结防院计确诊150例结核病病人, 同比增加92.31%。预防免疫共计接种174 566人次, 同比增加9.53%;常住户接种58 471人次, 占总人次的33.50%, 同比增加9.57%;流动人口接种116 095人次, 占总人次的66.50%, 同比增加9.50%;有价疫苗接种共计33 177针次, 同比增加48.90%。接种操作流程得到了进一步规范, 未发生接种差错或严重的接种副反应。预防免疫门诊服务方法和观念有了转变,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加强。按照高血压管理覆盖率要求, 全部达到15.00%的管理覆盖率, 首诊测压率除1家卫生院外, 全部达标。健康教育:健康知识知晓率, 共抽查了社区居民210名, 平均知晓率为75.80%, 健教资料入户率平均达到70.51%。健康教育突出创新工作方式, 如龙柏医院与街道联合在社区开展了“健康社区行”活动, 七宝镇在“七宝通讯”报、龙柏街道在“龙柏社区报”上开辟了健康教育专栏。牙病防治工作得到重视。如虹桥卫生院倡导以“以防促治”的工作理念, 与徐汇区牙防所合作, 大大提高了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5 讨论和建议
本方案是一种机制创新, 利用经济杠杆作用, 发挥有限经费的最大化效益, 全面调控预防保健工作。
通过调控项目经费比例, 引导各单位预防保健工作方向, 解决预防保健工作中重点和难点工作, 有序开展预防保健工作和进行结构调整。本方案通过设立传染病门诊专项费用, 引导各单位开展传染病门诊规范化建设, 不设立传染病门诊将拿不到此项费用。制订项目指标要有科学性和前瞻性, 如通过设立人员配置标准, 加强人员结构调整, 各单位通过引进、调配高学历、高职称医务人员进入防保队伍, 提高预防保健人员配置结构;同时, 设立专业人员上岗培训要求, 每年定期由区级专业站 (所) 开展专业培训, 提高业务人员业务水平, 并通过考试, 将培训工作做实, 避免培训走过场。通过设立重点项目, 提高重点项目经费水平, 将工作重点放在这些重点项目上。2008年, 将预防免疫、结核病防治、传染病门诊、传染病管理、健康教育和妇幼保健作为重点项目, 先将这些重点工作做好做实, 每年将根据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和我区工作实际, 调整重点项目, 逐步将整个预防保健工作做好做实。在考核上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重结果, 轻过程, 以定量为基础, 体现多劳多得, 同时用定性指标进行调控, 确保工作质量。
按项目拨款的方案, 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进一步修订。但本方案对预防保健工作的促进作用已全面体现, 为卫生部门实施对基层预防保健工作的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管理思路, 通过探索和实践, 希望使预防保健工作向更深的层次发展。
虽然项目管理在闵行区公共卫生系统的应用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比如说项目的确定标准/可行性论证、人员的激励机制、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评估指标体系、风险管理、执行管理、质量管理和管理的规范性等方面仍有所欠缺, 这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总结、改进和完善。我们有理由期待, 项目管理的引入将为闵行区的公共卫生服务带来飞跃式发展, 使闵行区的社区卫生服务居于全市, 乃至全国首列。
参考文献
[1]骆珣, 马红霞.项目管理发展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 2005, 5:28-29.
8.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研究 篇八
关键词:社区社会组织;社区;社区服务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8-0079-03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和完善,政府作为社区服务的主体已不能满足公众的需要层次,社区社会组织便应运而生,并不断的发展完善,与此同时,社区居民开始追求更高质量的社区服务。
一、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中所发挥的作用
作为社区服务的参与主体,社区社会组织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了社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织形式。因此,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整合社区资源,转变传统的社区服务形式
在“强政府,弱社会”的形势下,如果政府一味的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参与社区服务,不仅会产生严重的越位行为,还会阻碍社区资源的开发并影响到社区参与主体多样性的形成。因此,这种以政府为主体的普适性社区服务形式,已不能满足多层次的社会公众需求,而应变能力更强,组织形态更灵活的社区社会组织更能够满足不同领域公众的各项需求。此外,与政府机构的社区服务相比较,社区社会组织拥有的公益使命感,使其更易于融入社区居民,为其提供多元化的社区服务。最重要的是,社区社会组织能够专注于政府机构无暇顾及的方面,如能够更加人性化的,对社区中的弱势群体及边缘性群体居民提供各类公益性服务。
当前,社区社会组织缺少有效的社会对接机制,使社区资源得不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因此,这类特殊社区居民的一些服务需求,在企业不愿承担而政府又难以承担的情况下,仅靠社区社会组织自身的力量仍然无法得到满足。而作为最适合承接无偿或低偿服务项目的载体,社区社会组织亟需整合社区资源,与政府机构协作,利用其发展社区服务的规划,争取驻社区单位的支持,增强公众的参与主动性,共同为社区居民的各种需求服务[1]。
(二)化解社区矛盾,增强社区的集体凝聚力
首先在社区中,业主、非公经济组织人员、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等各类群体均有其不同的利益,当不同群体面对利益冲突时,很容易产生社会矛盾,甚至引起社会的动荡。社区社会组织的工作性质,使之深入社区居民生活的各个角落,能较早的发现社区居民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并利用社区居民对社区社会组织的信任和说服力,解决这些矛盾与冲突,从而加强社区居民对组织的社区认同感[2]。
此外,社区社会组织能够在进行社区服务时,把社区中分散和疏离的社区居民集中起来,促进他们的交往,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服务与建设中,相互团结、共同服务,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公共精神,在社区服务的平台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还有利于社区社会组织进行社区服务工作。
(三)加强社区参与,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的主动性
作为一个社区居民自发组织,社区居民成为社区社会组织的志愿主体,应该更多的参与社区服务,但目前仍有大量的社区社会组织,它们的一些社区公益服务活动,主要还是由行政力量来支撑的,这并不符合真正的志愿精神,因此,这些社会组织的自治性和志愿性比较低,并不能为社区居民提供真正的公益性服务。由此,可以看出,在社区服务中社区居民必须要起到关键的主体性作用,他们的积极参与和团结互助更是社区社会组织成功开展社会服务的关键。社区居民是社区服务的享受者,更是主要的参与者,只有提升他们的参与主动性与积极性,才能使之拥有社区建设的主人翁精神,也只有使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才能够保障社区社会组织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
二、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困境
(一)社区社会组织社区服务供给与社区居民需求结构不平衡
随着社会公众需求的多元化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群体化,补救、保障性服务已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而目前的社区社会组织所提供的社区服务,也多是以传统低层次的服务为主,为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社区社会组织必须转变陈旧的社区服务发展方式。与此同时,社区社会组织的服务领域大多集中于教育培训、家政服务、卫生服务、文体娱乐等领域,这些领域已形成了过度饱和的状态,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社区居民急需的心理咨询服务、劳动者权益保护、老年人社会保障等领域却很少涉及,尤其是弱势群体和社区内边缘化群体的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为改变现状,社区社会组织必须开展个性化、预防性、普及型的高层次现代型服务形式,从而改变其服务供给无法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需求的不平衡现象。
(二)社区社会组织社区服务动力不足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资源是它成功的关键。没有充足的资源,社区社会组织在参与社区服务时就得不到足够的动力支持,其服务活动也无法顺利开展。社区社会组织需要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网络以及道德情感的支持性资源等。其中,作为社会组织运行基础的财力资源和专业人才资源是保证社区社会组织不断发展的最核心部分,必须充分重视并不断引进。从资金筹措的来源看,社区社会组织的资金来源渠道少,数量小,资源动员能力明显不足。而且在政府推行自上而下的强硬性社区服务的状况下,社区社会组织在参与社区服务时,难以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此外,由于多数社区社会组织缺少专门的资金来源,只能以吸引企业赞助,在社会中募捐以及收取组织从业人员的会费来维持活动的展开,但目前的社区志愿者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公信力不高,且社会组织本身也缺乏规范化的管理体制,从业人员及志愿者缺少专业化的培训并得不到相应的服务保障,因此,社区社会组织对社区志愿者凝聚力不断降低,难以提供常规、持续性的社区服务。
(三)社区社会组织社区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居民不仅表现出对社区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也对其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社区服务高质量的基础是社区社会组织中必须拥有大批专业的从业人员。而目前,大多数的社区社会组织,专业人员缺乏,组织内的成员不具有专业背景,接受过系统社会工作专业培训的专职工作者更少,因此,在不具备专业素养的情况下,社区社会组织只能在社区开展专业性不强的社区服务,并不能对如空巢老人的社会保障、失独家庭的心理治疗、妇女儿童权利维护等项目提供专业性的帮助。由此可以看出,社区社会组织在缺乏专业工作者,且只能参与普及型的低水平社区服务的情况下,难以提高其参与社区服务的质量[3]。
(四)社会公信力不足
由于种种原因,现阶段,社区社会组织的作用尚未得到明确,社会公众仍然对社区社会组织的性质属性、活动范围和宗旨等缺少正确的认识。同时,由于其宣传工作的欠缺,导致很大一部分的社区社会组织尚处于匿名状态,并不为社会公众所了解。此外,目前还有大量社区社会组织内部管理混乱,缺乏规范管理,并缺乏自己的能力建设;缺乏专业人才而服务质量低下;因资源短缺而寻求企业帮助,却沦为企业谋取私利的工具;违背组织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宗旨,转而经营其他业务;侵占募捐、会费、政府的资金支持等活动资源,导致公益腐败。[4]以上情况均严重影响了社区社会组织的公信力,阻碍了社区社会组织服务活动的开展。
三、改善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困境的有效策略
(一)政府让渡社区社会组织,弱化社区服务运行的行政色彩
目前,本应由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的社区服务依然为政府部门所主导,但政府机构的普适性社区服务已不再能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变化的服务需求,导致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组织体系中的发展空间狭小,还造成了社区服务的资源紧张,以至于降低了社区居民对社会组织的信任度。为此,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拓展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空间与能力。首先必须要做到“政社分离”,即明确政府机构与社区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在参与社区服务时,一些本该由社区社会组织承接的社区服务职能应当从政府相关部门剥离,并做到政府部门协调引导,社区组织主体参与,依据社会需求开展社区服务活动。从“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战略高度,从政府政策、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组织发展理念、居民社会参与等不同层面创造条件,实现政府与社区社会组织良性互动。[5]其次,社区社会组织要增强自身的独立性。不过分依赖政府机构的行政力量,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服务性需求,切实地把社区居民至于首要地位,在社区服务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并整合社区中的各种社会服务资源,以实现自身独立性的长足发展。
(二)加强人才队伍素质建设,提升社区服务质量
社区社会组织在参与社区服务时,组织成员的专业化会影响其提供的服务质量,因此,首先必须要重视社区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素质建设,引进专家和学者;培养志愿者们的专业素质,并建立考核评估体系,制定激励机制,提升社会组织人员的专业化;启用专业人才,打造一支专门化的队伍,如能够为社区居民中的弱势群体、边缘化群体等的服务需求提供更加专业化的帮助,从而提高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效率与品质。此外还可以引入专业的管理人才,以保证组织内部从业人员专业性的提升,实行专业严谨、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如完善组织内部的财务管理、志愿者管理,明确人员岗位职责等,不仅能够提升社区社会组织的诚信度,还能够加强其与社区居民的联系,协调利益关系,从而化解社会矛盾并有利于社区的建设。
(三)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营造适合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
只有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规章制度,强化组织内部的民主决策,加强并明确社区社会组织的法律责任,社区社会组织才能顺利的开展社区服务,才能成为参与社区服务的责任主体。同时,要加大对社区服务相关政策规定的执行力度,进一步落实有利于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法律规定,此外,针对社会组织登记、注册困难的现象,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简化并完善其登记、注册程序,还应该加大对社区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为其的良性发展创造严谨的制度环境。
(四)完善组织内部治理机制,提升社区服务能力
首先,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增强社会公信力。随着社区社会组织的日益成熟,公信力早已成为其开展社区服务工作的关键,社区社会组织必须要极力避免因组织内部的治理问题,而使社会大众对社会组织产生严重的不信任感,影响到社区服务工作的开展。因此,社区社会组织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治理机制建设,提高参与公益服务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够拥有社会公众的高公信力以及对其的凝聚力;只有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合理的运作程序,才能使社会组织真正的实现对社区资源的有效整合;只有对组织外部环境变化拥有迅速的反映,才能够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变化的多重性需求,并给予社区居民以正确的引导。
其次,强化自身能力建设。当前许多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并不高,远达不到它所期望实现的理想状态,而社区社会组织自身的能力是其为社区居民实现服务需求的基础,因此,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至关重要[6]。而社区社会组织的能力是指整合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社会组织唯有不断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行动能力、决策能力、资源整合管理能力、敏锐的外部环境反应能力等,才能够在参与社区服务的活动中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康之国,等.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社区治理与NGO[J].深圳大学学报,2006(3).
〔2〕陈雅丽.非营利组织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及发展战略[J].湖北社会科学,2013.
〔3〕康之国.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机制研究—以天津市H区为例[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1.
〔4〕周玉萍.培育社区民间组织提高社区服务水平[J].新部,2007(10).
〔5〕李有发,辛广楠.欠发达地区参与城市社区服务的特点、问题与对策建议—基于甘肃省的调研[J].社团管理研究,2010.
〔6〕刘春湘,邱松伟,陈业勤.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现实困境与策略选择[J].中州学刊,2011.
9.社区志愿服务队活动方案 篇九
我绣红旗喜迎十八大 志愿服务温暖千万家
为祝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再掀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高潮,由武汉市百步亭社区倡议发起,社区志愿服务全国联络总站主办,联络全国近万个社区,带动全国百万社区党员群众参与,开展一场声势浩大的接力绣红旗和现场志愿服务活动,以绣红旗表达百姓爱党爱国爱社区的心声,以丰富多彩的社区志愿服务凝聚和惠及居民群众。
一、活动主题(横幅)
我绣红旗喜迎十八大,志愿服务温暖千万家
二、绣制内容
社区老百姓永远跟党走
三、主办单位
社区志愿服务全国联络总站
当地省、市文明办
四、承办单位
当地街道、社区
五、活动形式
1、党旗传递进社区,社区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2、党员群众绣党旗,社区老百姓永远跟党走;
3、绣一针党旗,办一件好事,开展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三关爱”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服务广大居民;
4、在线下绣党旗的同时,发动全国千万社区党员群众点击中国社区志愿服务网,参加网上绣红旗、学党史、颂党恩、唱经典、写祝愿、拍美好、谈感想等系列主题活动。
六、活动要求
1、传递线路
启动仪式在武汉中共五大会址举行,再传递到中共党一大召开地上海,然后沿着我党历史上几大重要会议所在地、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地区,具有区域代表意义、民族代表意义和志愿服务先进社区,接力传递绣红旗。每个城市用三天时间完成绣制一个字的任务。通过绣红旗接力传递,再现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2、现场要求
一次活动就是一场党课教育。通过绣红旗活动凝聚群众、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吸引群众、惠及群众。活动要做到“七个有”:有主题、有仪式、有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有多个社区参与、有生动的党员群众故事、有新闻报道、有让群众满意的实际效果。
3、新闻报道
中国文明网、中国社区志愿服务网将在网上展示整个活动线路图,并进行全程跟踪报道,邀请活动当地媒体进行报道。
4、参与方式
向总站提交活动方案,经与总站协商确定后,按总站安排的时间和线路图具体实施。
10.公园巷社区爱幼志愿服务活动小结 篇十
活动小结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明天的希望,每一个少年儿童的而健康成长,是新时代的要和任务。公园巷社区自2012年开始开展爱幼志愿活动以来,根据上级领导要求,对本辖区的留守儿童和困难儿童提供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帮助。现将2012年爱幼志愿活动小结。
一,注重宣传先行,构建社区志愿服务网络
1、抓宣传、动员社区采取上门走访、座谈交流等多种 方式,借助社区宣传栏、宣传演出、文体活动等各类活动,宣传爱幼志愿服务工作的精神和重要意义,提高志愿服务工 作的思想认识和重视程度,为社区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打 下良好的基础。
2、抓队伍组建。由社区党委牵头,组建志愿者队伍开 展多种多样的课余文体活动,丰富社区青少年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注重机制建立,探索志愿者发展模式
1、做好志愿者注册登记工作。按照区委、区政府的部 署安排,社区规范做好志愿者招募、登记、注册的工作。
2、开展志愿者服务互评活动。根据区、街和社区的部 署和安排,社区组织志愿者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志愿服务活 动。同时,社区加强对志愿服务的安排和跟踪了解,及时掌 握志愿者参加服务活动的情况,并做好记录。
三、注重突出重点,拓展社区志愿服务内涵
社区以“乐民”为载体,拓展志愿者服务内涵。为了丰富辖区未成年人生活,活跃节日气氛,社区利用节假日或中国传统节日,邀请具有文娱特长的居民群众参加文化娱乐表 演等活动,以居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他们宣传科学发 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知识,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培养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新型人际 关系和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抵御邪教的良好氛围,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受到广大未成年人的称赞和好评,同时也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公园巷社区
11.社区医疗 温馨服务 篇十一
应运而生的塘桥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一所一级甲等医院,2001年,被 列入上海市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单位之一。现有建筑面积4197平方米,职工117人 ,医技人员87人,其中中级人员以上21人。日均门急诊人次500号左右,病房核定床位74张 ,设有老年康复护理综合病房和肛肠病专科病房,并拥有一批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中心 ”地处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塘桥街道所属范围,辖区面积5.2平方公里,社区户籍人口5.5 万余人。
早在1997年,“中心”既与塘桥街道建立了由“中心”及仁济医院东部、儿童医学中心 、市残康中心和街道所属民政、妇联、残联及地区的物业、房产等单位组成的“社区健康协 调委员会”(后改名为“社区健康促进委员会”)的协调机构,制定了《塘桥街道社区卫生 服务工作实施意见》,形成了“街道搭台、卫生唱戏、居委参与、各方协调”的社区卫生管 理体系,并先后在浦东新区兰高、塘东、宁阳、塘二村及仁恒广场开设了5个卫生服务点, 目前,巡回医疗点遍布各居民小区,为“中心”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
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屡有建树的吕建龙院长认为,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有利于基层医院 的功能转换,使基层医疗由过去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换 ,医务人员由坐等病人到主动上门服务,从单一的内、外科向医疗、预防、康复运动等全科 转换,服务的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利于社区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增强,社区居民通过全 科医生的悉心指导与帮助,不断地接受疾病预防知识,减少了疾病的复发。有利于满足不同 人群的服务需求,全科医生随时上门服务,定期在社区开设各类医疗预防的专题讲座,为妇 儿保健、老年保健、残疾人康复及慢性病随访提供了方便与实惠。有利于推进医保制度的改 革,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上下级医院实行双问转诊制度,做到“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 ,既减轻了大医院的压力,又降低了病人的医疗费用。
多年来,“中心”始终以健康为主题,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 、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和脆弱人群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问题,满足社区基 本卫生需求为目的,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在不断的探索和 创新中,逐步建立了“中心”的服务特色:
——推行全科医生家庭户籍保健制。对家庭人员进行常规医疗咨询服务、健康教育、慢 性病干预及电话随访,使社区居民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探索残疾人示范街道的试点工作。为各种肢残、精神残、聋哑人等提供服务和培训 ,社区医生积极参与、关心,帮助指导残人康复,对人生树立信心。
——积极开展社区糖尿病防治科研工作。针对当前糖尿病发病率增高趋势,社区医生开 展以人为本,采用三级防治制定一系列宣传、预防、干预、治疗措施,控制发病率。
——建立社区卫生教育基地。分期分批接受二医大新华卫校护士班及仁济临床学院应届 专科生来“中心”参加社区的实习培训。
“中心”卓有成效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不仅深受广大社区居民的欢迎,并得到了各级政 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首肯。自1995年以来,“中心”连续三届获得浦东新区文明单位光荣称 号,连续两届获得浦东新区拥军优属先进单位及上海市爱心助老特色基地,“中心”党支部 连续三届获得浦东新区先进党支部称号。
为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中心”根据不同部门的岗位要求,建立了员 工“能进能出、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等充满竞争活力的运行机制,对原有的三科一室的设 置进行了结构重组,改变了原来单一医疗预防,后勤管理的机构,增加了适合开展预防保健 、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生指导“六位一体”的协调和管理内容,逐步完善了全科医生的 工作要求,为社区常见病、慢性病的防治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为加快全科队伍的建设,“中心”通过脱产与业余结合,院内与院外相连贯的方法,多渠道培养全科人才,使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内涵有所提高,并先后制定了社区卫生服务及各站(点)的工作条例,形成规模服务的制度,以团队形式为5个综合卫生服务点配备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及防保人员。加强对社区综合卫生服务点的管理,搞好联合体院际工作,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优势互补,拓展卫生服务的功能。
12.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项目 篇十二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是新医改方案提出的核心目标。全体城乡居民,无论其性别、年龄、种族、居住地、职业和收入,都能平等地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也是项目形成的初衷,其目的是建立“以人为本,以全面发展为宗旨,以社区为依托,以服务为根本,分类管理、分段运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学的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1]。
基于贴近健康问题、掌握公共卫生实情的优势,社区卫生服务是实现流动人口卫生管理服务的最有效方式。我中心自2007年6月起探索启动流动人口社区卫生服务,制订出台“舟山市临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流动人口规范管理实施方案”。
该项目填补了国内行业领域在此方面的研究空白。在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持续推进中,项目的实施有望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及远期效益,并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2 概况
2.1 部署
2.1.1 技术培训,贯彻项目思路。
2009年1月,开展建档技术培训,内容主要针对建档注意事项及健康档案的完整填写。2009年4月,开展网络化管理技术培训,就健康信息电子化管理技术进行学习。2009年7月,举行“流动人口社区卫生管理与服务项目内部研讨会”,从流动人口项目实施的意义、运行方式及工作内容等方面着手,着重对信息管理和健康教育工作,重点人群、重点区域和重点疾病的管理与服务模式,项目绩效考核办法等进行探讨,旨在推动项目理论与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建立健全一套操作性较强的工作规范和运行机制。
2.1.2 调查摸底,掌握基础信息。
2009年7月,依靠辖区健全的公共卫生工作网络,在社区公共卫生联络员及外来人口管理员的配合下,结合流动人口生活规律特点,利用夜晚时间,发动责任医生团队拉网式调查流动人口健康状况,并为居住6个月以上流动人口建立健康档案,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行为习惯和既往史等。根据2009年10月新城公安分局登记数据显示,辖区暂住证登记人数为19 098人,首次调查中共建立健康档案12 665份,有效管理率为66.32%。
2.2 实施
2.2.1 建立信息库,实行网络化管理。
以“网络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为模式,以社区网格划分、人群居住地及人群数量为依据,做好流动人口信息归档工作。流动人口基本情况汇总表录入Excel,实行定期动态更新;明确各网络责任医生,实行地域管理,按月上报流动人口管理汇总表;建立流动人口公共卫生信息登记册,实行插片式分块登记,包括以人为单位的基础登记插片(常态人群、散居人群)、以重点人群和重点疾病为单位的个案登记插片(流动孕产妇、流动儿童、高血压、糖尿病及胃肠病患者)和以工作场所为单位的集居人群登记插片;实行“以房管人”模式,公共卫生信息登记册按各网络住房序号排列,将基础登记插片和个案登记插片统一纳入每户家庭;加强上门服务时的信息采集,社区责任医生与社区公共卫生联络员、外来人口协管员等密切联系,定期收集整理流动人口资料变动信息,确保基础信息动态有效。
2.2.2 属地化管理,强化分类管理与服务。
常态人群参照户籍人口,以三大类12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内容,开展一年4次的上门随访,加强健康教育工作;散居人群做好资料登记,掌握情况,向其提供公共卫生应急服务,并及时进行人群类别调整(转为常态人群或迁出);通过固定的卫生联络员,责任医生定期上门为工作场所集居人群提供卫生防病宣传,开展卫生指导和职业健康教育。
2.2.3 规范环节,把好发现关和分析关。
做到重点人群和重点疾病人群发现一例、登记一例和管理一例。做好流动孕产妇孕产期保健管理的动员、通知工作,宣传分娩救助和保健减免政策,提高住院安全分娩率;做好流动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和按时接种工作,动员0~3岁儿童参加系统保健管理,宣传保健减免政策;开展流动人口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做好辖区内传染性肺结核病人的转诊,对密切接触者的线索调查,以及病人的追踪和随访管理,做好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为寻求艾滋病咨询和检测人员提供转介服务;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人群,实行分层评估、分级管理,提供规范的管理与服务,并面向高危人群开展生活行为方式干预。针对我市流动人口中普遍高发的胃肠疾病,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及时发现致病危险因素,采取积极干预措施。
3 成效
对于未纳入财政全额拨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来说,成本效益原则是确保工作可持续开展的关键问题。因此,在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优势、寻求最适宜的服务内容和管理方式的同时,须着重加强内部节流,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实现控制和降低成本的目的,体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
舟山市政府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度出发,进一步加大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力度,部分行政区域已考虑将流动人口卫生管理与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支出范围。按新城区15元/(人·年)的补助标准,预计2009年流动人口卫生管理与服务补助费用为79 156.25元,基本上能够保证流动人口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
2008年、2009年新城社区流动人口孕产妇、儿童保健及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情况见表1、表2。
2009年9月,在上级领导、专家的帮助指导下,中心作为舟山市社区卫生服务指导中心,联合市社区卫生协会,经过几个月的专题研究,中心负责人张明君、市卫生局副局长胡本祥担任主编的《流动人口社区卫生管理与服务》一书由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为国内流动人口社区卫生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推进实施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与此同时,中心作为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全国培训基地,将于2010年初就该课题举办一期国家级层面的培训班。
4 总结
4.1 问题和难点
4.1.1 社区责任医生人数配备不足导致的工作压力剧增问题。
中心在成立时按服务人口数1∶1 500配备社区责任医生,不包含流动人口。目前新城正处于开发高峰期,流动人口数量已占到户籍人口的1/2左右,有的社区其流动人口数甚至超过了户籍人口数,加之舟山市大桥开通在即,届时来新城居住、打工的人数必将有所增长,给中心未来人力状况带来了巨大隐忧。
4.1.2 流动人口“流动性大”的特点成为工作实施中的最大难点。
(1)直接导致工作量的加大。为加强对流动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有效掌握人口底数,社区责任医生必须对迁入、迁出的人口数据进行至少每月1次的统计核对。如人口迁入迁出过多,核对、录入信息的前期工作过于繁重,势必直接影响到社区责任医生后续提供健康管理和服务的时间。(2)不利于成本控制。流动人口因其工作特征,大多早出晚归。社区责任医生一般须在晚上用饭时间上门服务,才能保证管理“到人”。这就牵涉到两个问题:一是社区责任医生的安全隐忧。二是加班引起的工资成本提高问题。综上所述,劳务消耗是项目实施的主要成本,虽然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是成本控制的关键,但囿于流动人口的特殊性,目前,还没有太好的办法来提升效率,节约成本。
4.1.3 信息化技术落后影响到工作的可持续开展。
由于健康档案软件技术的局限性,当前没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对流动人口进行有效管理。我中心现在采用Excel表对流动人口基础数据进行管理,也只是一时的权宜之策。因为Excel表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例如它不能对重复输入的信息进行自动提示,而且它只是一个数据库,无法完整体现社区卫生责任网格化管理的模式,在管理上远远达不到系统、科学的要求。
4.1.4 卫生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工作矛盾。
首先,中心向计划外流动孕产妇宣传分娩救助政策与计生部门执行的政策相悖,计生部门一般对计划外生育孕产妇采取驱赶手段,而卫生部门却从人道主义角度出发,为防止非法接生、保护母婴生命安全而开展救助,具体工作中这一矛盾如何调节,值得商榷。其次,目前,社区公共卫生联络员和外来人口协管员的工作侧重点放在育龄妇女、孕产妇的管理和人口暂住证的办理,对于卫生部门管理的重点人群之一的流动儿童的重视程度则相对不足,部分数据无法共享,直接影响到社区责任医生信息收集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4.2 对策和措施
4.2.1 要把流动人口纳入辖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统筹考虑,将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纳入当地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进一步理顺机制,明确职责,全力调动各系统、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和资源共享的良好运作机制。
4.2.2 要加大对卫生部门开展流动人口社区卫生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支持力度,按当前实际管理人口数核定或增加社区责任医生人员编制,落实经费预算,保证充足的人力、物力供应。社区(村委)等村民基层组织要加强宣传、管理和引导,不断提高流动人口的综合素质。
4.2.3 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考核机制,将流动人口卫生管理与服务工作纳入当地卫生工作综合考核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评估中,通过建立科学务实的考核评估制度,发挥考核评估对工作的引导、规范、保障和监督作用。考核原则应“重结果”、“轻过程”,考核结果与项目经费下拨挂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强化内部督查考核机制。
4.2.4 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快区域内一体化流动人口信息网络管理系统的建设步伐,强化基础工作,突出工作重点,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
参考文献
【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项目】推荐阅读:
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主题10-01
社区环保志愿服务活动方案09-22
社区志愿者活动方案10-12
社区志愿活动领导致辞10-28
社区打扫卫生志愿活动心得12-04
社区清洁志愿者服务活动总结08-01
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方案10-04
社区开展助残志愿活动计划08-21
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情况总结09-18
社区志愿者活动优秀通讯稿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