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职业暴露处理措施

2024-10-11

护士职业暴露处理措施(12篇)

1.护士职业暴露处理措施 篇一

皮肤科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 李芳(610017)

【摘要】 医务人员的职责是治病救人,从而注定了医疗工作的高危险性、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无论是生物因素(病毒、细菌等)引起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或是物理因素(射线、激光、超声波等)及化学因素(酸、碱、麻醉剂、消毒剂等)引起的物理损伤或化学伤害等危险性因素,都给医务人员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一定的威胁。艾滋病(AIDS)的流行在我国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医务人员正面临着严峻职业暴露感染的危险[1],而大多数艾滋病人首发症状为皮疹,就诊途径是皮肤科,因此,皮肤科医务人员成为高危人群中的高危。本文结合多年临床护理实践经验,探讨了皮肤科护士职业损伤因素及其防护措施。【关键词】 皮肤科;护士职业暴露;防护

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称之谓职业暴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又分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

1.职业健康危险因素 1.1 物理因素引起的损伤

1.1.1 器械损伤 在临床工作(包括手术室中的紧急救治和日常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要和各种类型的金属器械接触,对各种针刺伤、器械刮伤等也司空见惯。在手术中的器械刮伤、护理工作中的各种针刺伤等都是医务人员比较常见的金属器械伤。美国CDC监测报道[2]: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每年因血源性传播疾病造成医务人员死亡人数超过几百人,由于护理职业行为的特殊性,临床护士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各种分泌物,被污染的几率相当高,国内大量研究证实[3]:护士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最高职业群体,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为79.36%~92.3%,被乙肝污染的针或锐器伤后的相应感染率为6%~30%.由于近年来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如艾滋病、各种肝炎等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器械损伤所引发血液感染和病毒感染的潜在威胁日趋严重,这直接威胁着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

1.1.2 辐射损伤 皮肤科常用治疗仪器有UVA、UVB、半导体激光、氦氖激光、毫米波治疗仪、微波治疗仪,主要应用于银屑病(牛皮癣)、白癜风、带状疱疹、斑秃、湿疹、玫瑰糠疹等疾病。其危害是因为它的热效应,对皮肤和眼睛的损害。光疗是一种无痛性的治疗手段,但光波、射线持续作用于人体,能损伤机体组织,严重的可造成慢性病。医务人员尤其是护士由于接触射线及电脑操作的时间长、频率高、距离近,受辐射的强度也比较高,对身体的损伤相应也比较严重。辐射损伤成为严重的皮肤科职业危害因素之一。1.2 化学因素引起的伤害

1.2.1 医用灭菌剂危害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各种化学消毒剂而使自身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据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院资料显示[4]:医院至少使用159种对皮肤或眼有刺激的物品,135种具有潜在危害的化学物品。调查证实[2]:1.0PPm浓度的甲醛可刺激皮肤、眼、鼻、咽、喉及肺,引起变态反应、哮喘。

1.2.2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免疫抑制剂合理应用,使免疫系统疾病的疗效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多数免疫抑制剂在杀伤或抑制癌细胞的同时,正常组织细胞也受到损害,医务人员在对病人进行治疗时直接或间接接触此类药物,日积月累会对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1.3 生物因素

1.3.1 病毒 临床上以乙肝、丙肝、艾滋病毒及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为主,可经血液和呼吸道传播。

1.3.2 细菌 常见的有结核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淋球菌等。等广泛存在于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及患者用过的器具和衣物中,通过呼吸道、血液、皮肤等途径感染护士。

1.3.3 皮肤科常见病梅毒、疥疮经皮肤接触都可能传播,都是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的潜在危害因素。2.防护措施

2.1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防护意识 护士注重自身安全与病人安全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唤起自我防护意识,感悟工作责任,促使安全护理行为的养成。增设学校教育,将职业防护教育纳入护理教学计划,重视岗前教育,抓紧在职教育。提高职业健康的危险因素认知、有效的防护设施、正确的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等方面进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认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2 规范操作程序,切断传播途径

2.2.1洗手 是预防传染病传播的最重要措施之一,护士的手经常直接或间接地与污染物品或患者接触,极易引起感染和交叉感染。护士在护理患者前后,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等均应认真洗手,洗手时应掌握正确的“六步”洗手法。如果手被体液或人体组织污染,应在安置患者于安全的环境中后,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手。

2.2.2戴口罩及防护目镜 可以防止悬浮在空气中的含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吸入和阻止感染性血液、体液、碎屑等物质溅到医务人员眼睛、口腔及鼻腔黏膜。口罩经常清洗、消毒;口罩变湿后或被血液、体液污染后要立即更换;口罩应盖住口鼻部,不能挂在颈上反复使用或备用,口罩两面不能混用

2.2.3戴手套 进行相关操作既可以保护患者免受感染,一旦针刺伤发生后也可以减少体液进入人体的量而减少职业感染的机会,有研究表明[4]: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操作中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脱手套后仍需彻底洗手。

2.2.4 Castella A等[5]对439例与针刺有关的经皮损伤的调查中发现,其中24%的伤害可通过正确的安全操作程度得到避免。有统计显示,安全使用、装置注射器及医疗锐器,可避免62%~88%的锐器损伤发生[6]。使用防刺破、防渗漏的塑胶收集器是理想的减少针刺伤的方法,强调不直接用手传递锐器;使用或处理锐器前,不弯曲或破坏针头;针头与注射器在处理前不用手分解;针头无需重新戴帽,必须回套针帽时,应单手操作;使用过的针头应就地扔入锐器盒或锐器收集箱内;不赤手处理破碎的玻璃。

2.3控制感染源 2.3.1 控制感染源的主要措施是隔离,不同疾病的传播途径不同,其隔离措施也不同,不同种类的隔离均应严格遵守隔离原则。

2.3.2严格医疗废物管理,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7],不能用手翻动,采用10%漂白粉、丙酮、2%次氯酸钠、戊二醛、福尔马林等消毒液对HIV能迅速灭活[8],病人及病毒携带者的标本、分泌物可选择进行特殊处理。

2.4保护易感人群 护士与患者或病原携带者接触密切,极易受传染。因此,通过改善营养,提高自身非特异性免疫力,有计划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主动和被动的特异性免疫力,加强个人防护和药物防护,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改善精神面貌,从而减少职业伤害。

2.5 加大对护士安全工作环境建设的投入。护理管理者在工作安排上对工作量大,危重病人集中,职业威胁因素多的科室加强人员配置,实行弹性排班,适当调整工作强度。明确护理岗位职责,合理使用护士,将护士从非护理工作中解脱出来。加大防护用具的投入:安全的医疗设施和操作环境能有效的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危害。建立健全防护制度:医院管理者应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包括新护士上岗健康体检,在职人员定期体检制度,职工健康档案,职业暴露和感染上报制度等。

综上所述,危及医务人员职业健康危险因素的职业防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关系到我国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工作的开展和完善, 需要卫生管理机构的全力支持、卫生系统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卫生管理人员的普遍关注、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参考文献】

[1]Mishal Y,Yosefy C.Risk of transmission cf viral disease byneedlePunctures and cut in hospital health care works[J].Harefuah,1998,135(9):337-339.[2]戴青梅,王文英.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防护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3]袁秀萍,李红珍.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与防范对策的探讨.现代护理,2005,11(23):1979.[4]魏丽丽.护理职业防护与管理.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9.[5]Castel la A,Val lino A,Argentero PA,et al.Preventabi l ity of percutaneous injuriesinhealthcare workers: a year-long survey in Italy[J].J Hosp Infect.2003,55(4):290-294.[6]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C].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3,10 [8]陈平治,护士HIV职业的危险因素与对策[J].中国实用新医学,2005,2(9):77.

2.护士职业暴露处理措施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在采血室从事采血工作的护士中随机选择50名进行研究。其中男1名, 女49名, 年龄21~35岁, 平均年龄 (27.1±2.3) 岁。

1.2 方法

医院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对50名采血护士进行问卷调查, 按照物理、化学、心理三类统计存在的相关职业暴露危险因素。

2 结果

共发放问卷50份, 回收有效问卷50份, 回收率为100%。经统计, 采血护士出现职业暴露与诸多危险因素有关, 其中最突出的危险因素为针头刺伤, 占90.0%, 见表1。

3 讨论

采血护士每天要负责对大量的患者进行采血, 并要完成留样及血液初筛等多项工作。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一旦出现防护不当等情况, 极易导致职业暴露, 引发一些系列严重后果。因此, 积极分析采血护士职业暴露的相关危险因素, 并寻找有效的防护措施至关重要[2]。

本研究中, 通过设计调查问卷, 对本院采血室50名采血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发现, 采血护士出现职业暴露与诸多危险因素有关, 其中最突出的危险因素为针头刺伤, 占90.0%。另外还有颈椎劳损和接触性皮炎以及工作环境污染和呕吐物溅污, 还有焦虑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这提示采血护士的职业暴露问题较为严峻, 做好防护工作刻不容缓。根据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来提高防护水平。

3.1 完善防护制度

医院要注意积极的完善相关防护制度, 制订与职业暴露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和采血环境消毒隔离制度等, 严格规范操作流程, 以便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 从而尽可能地减少实际工作中采血护士接触病原微生物的机会, 降低职业暴露风险。

3.2 加大培训力度

医院要加大对采血护士的培训力度, 加强安全教育, 提高广大采血护士的防护意识。对于新护士, 上岗前一定要进行严格的防护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于在职护士, 也要定期进行防护培训, 并注意加大考核力度, 以提高广大采血护士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 并注意加强监督, 及时纠正采血护士在实际工作中的各种不规范操作。

3.3 采血护士自我防护

采血护士要注意做好自我防护, 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规范操作, 避免出现职业暴露。注意进行自我调节,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沉着冷静的工作作风。同时还要不断地积极学习各种防护知识和技能, 实现自我防护能力的不断提高。

3.4使用防护用品

医院要为广大采血护士提供优质、充足的防护用品, 如防护服、口罩、眼镜等。并指导采血护士科学合理的使用各种防护用品, 按照正确的洗手规则, 在工作前后用肥皂水洗彻底清洗双手, 并穿防护服、戴手套和眼镜等。

综上所述, 采血护士出现职业暴露与诸多危险因素有关。因此, 各医院要注意对采血护士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 并根据实际情况, 积极制订详细可行的防控措施, 以提高采血护士的防护能力, 减少各种不良后果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万红丽, 吕珂, 张芳芳.浅谈护士采血过程中针刺伤的防护及处理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 2012, 13 (8) :67-68.

3.护士职业暴露处理措施 篇三

【关键词】传染科护士;职业暴露;职业损伤;职业防护

1 职业危害因素

1.1 血源性传染病

因传染科工作的特殊性,传染科护士会接触各种污染源如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 、呕吐物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其中HBV的傳染性更强,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就可以感染医务人员[1],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锐器伤接触传播,其中被污染针头刺伤后,HIV的感染概率为0.3%,HBV的感染概率为6%-30%,HCV的感染概率为1.8%[2],健康的医务人员患血液性疾病多数有针刺伤引起。

1.2 化学危害因素

使用各种化学消毒剂,如甲醛、84消毒液、乙醇、臭氧和各种含氯消毒剂。甲醛主要经呼吸道吸入对皮肤、眼睛、肝脏、胃肠道刺激非常大,经常接触紫外线也可引起头晕、恶心、电光性眼炎、皮肤过敏等症状,重者中毒或引起细胞变异。

1.3 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接触传播,也是危害最大的传染病之一,人类禽流感、肺结核等。

1.4 心里危害因素

传染科护士心理压力大多来自于工作环境的压力,职业危害暴露严重危害着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暴露,尤其暴露于HBV、HCV、HIV感染患者的血液体液时,暴露者多数会产生恐惧紧张消极情绪,给受伤者产生严重的心理伤害。

2 防护措施

2.1 做好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防护

接触传染性强的疾病时医务人员必须穿隔离衣,戴手套、戴口罩,重视洗手,洗手是一种既方便又有效地自我保护措施,应按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及时认真洗手,还有研究指出,戴手套是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减少血液暴露的最主要措施之一,戴手套能减少接触血液次数,戴口罩也可减少病人的血液、体液等传染性物质溅到医护人员的口腔及鼻腔粘膜,扣好衣领和袖口,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透漏的利器盒,禁止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等锐器。一旦针头刺伤应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伤口旁端离心方向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伤口冲洗后涂以75%酒精或0.5%的碘伏,并扎伤口。立即报告相关的管理部门,相关部门根据暴露源及受伤者的情况对暴露者进行相关相应处理,对于暴露源不明者按阳性处理。

2.2 化学危害因素的防护

减少室内有害气体的积累,定时检测空气质量,针对化学消毒剂的损害,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消毒剂现配现用,并且做到消毒剂浓度准确,容器加盖,不滥用,操作时戴手套口罩。

2.3 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护

接触病人时戴口罩,戴12层纱布口罩,戴8小时应更换,湿了立即更换,一次性口罩4小时应更换,口罩应遮住口鼻,不能挂在胸前反复使用。

2.4 心理性危害的防护

传染科护士心理压力大多来自于工作环境的压力,因此应合理配置人力以减少工作忙乱而引起的职业损伤,从而保证工作的安全性。要明确护理岗位职责,合理实用护理人员,减少护士的非护理工作。减少和避免心理性疲劳,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休息时间,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医患关系减少避免工作中的压力。

3 小结

传染科是接触血液和发生锐器伤的高发科室,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艾滋病也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大大增加。因此,应重视职业暴露的现状,关注职业暴露的危害,加强职业防护教育的同时,加强职业防护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养,积极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场所,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防护制度,提供必要的防护条件,保证个人的健康,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为护理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段梅欣,李薛红. 传染科护士职业防护方法探讨.现代医药卫生,2011,27(9)

4.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处理 篇四

时间:

地点:

主讲人:

参加人签名:

内容: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处理应注意什么?

1、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避免HIV职业暴露,但事实表明,工作有时也会有意外的情况出现。如果不幸发生HIV职业暴露,首先应立即进行局部紧急处理,并立即向单位负责人和当地疾病控制中心报告,及时向有关专家咨询并请专家进行风险评估,必要时服用抗病毒药物

进行预防性治疗。另外,需要替被暴露者保密。

2、暴露发生后如何进行局部处理?

如是血液、体液等溅洒于皮肤粘膜表面应立即先用肥皂,再用清水、自来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如溅入口腔、眼睛等部位,用清水、自来水或生理盐水长时间彻底冲洗;如发生皮肤粘膜针刺伤、切割伤、咬伤等出血性损伤,应立即挤出损伤局部的血,然后用清水、自来水

或生理盐水等彻底冲洗,再用碘伏、75%酒精、0.2%次氯酸钠、0.2%~0.5%过氧乙酸、3%双氧水等消毒创面。

3、风险评估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感染HIV的概率,可以进行一定的估计。一般而言,一次针头刺伤感染HIV的概率为0.33%(1/400~1/300),仅粘膜或皮肤暴露于感染的血液而无局部损伤的情况下,被HIV感染的危险性大约为1/1000或更低,而当深度损伤、损伤器械上见血、器械接触感染者的血管被传染的可能性增大。若做为HIV传染源的病人在2个月内因艾滋病死亡时,接触者感染HIV的可能性会增加。此外,暴露后感染的危险性也和接触的血量及含HIV血中病毒载量有关,和接触者本身的免疫功能也有关。当然,如果暴露后急救处理措施得当,那么危险性则会更低。

4、合理用药

HIV职业暴露发生后,如果风险较大,建议进行阻断治疗。用药方案为双汰芝1粒Bid,连续使用30天。双汰芝为专门用于HIV治疗的抗病毒药,在各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者传染病专科医院可以获得。如果花钱买,一月的疗程需要1800元人民币,但是目前很多地方都可以免费获得。需要注意的是,阻断治疗在暴露之后越快越好,最好在24小时以内。超过3天完全没有用。如果没有双汰芝,可以有其它药物代替,建议咨询当地或高一级疾控中心。

5、定期监测

HIV职业暴露发生后,应立即抽取被暴露者的血样作HIV抗体本

5.护士职业暴露处理措施 篇五

1、检验科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2、当工作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检验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3、在抽血过程中,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利器盒。禁止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

5、发生职业暴露后的报告处理措施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损伤处理完后首先报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人,负责人立即报告医院职业暴露事故处理工作小组,医院职业暴露事故处理工作小组登记并立即对损伤者抽血备查(在预防药物应用前),12小时内送检。

(5)对于既往已有免疫,其抗HBsAg>10mIU/mL时,不需要进一步治疗。

(6)对于没有免疫力的人,应预防性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尽早使用(最好48h内,最迟≤1周)。同时进行乙肝疫苗全程接种:(0、10mg)、(1个月、10mg)、(第6个月、10mg)三次注射。

(7)免疫注射后还应进行血清学追踪调查,以确定是否有了合适的血清学反应。

(8)对受伤的医务人员可能感染的病原体,采取有针对性预防与治疗,并追踪监测与观察。(9)对损伤事件进行调查与处理,提出改进措施,开展预防锐器伤的全员教育。

6.护士职业暴露处理措施 篇六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定义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一)紧急局部处理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二)报告与保密

受伤者在受伤后尽快通知军人门诊部(TEL 65748或54464)或医教部值班室(TEL 54009),其根据暴露源的情况及暴露的程度决定下一步处理。如可疑HIV暴露,在受伤后1小时内报告市疾控中心。每一个得到信息的机构或个人应严守秘密。

(三)药物预防与登记

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如果有HIV传播的可能性,但尚未对暴露源进行HIV检测,应该实施基本用药方案,等暴露源的HIV检测结果明确后,如果暴露源被证实为HIV阴性,终止预防服药;如暴露源被证实为HIV阳性,则重新评估调整或修改预防用药方案。注:重庆市暴露安全药物储备库位于重庆市传染病医院,联系电话:65349415(保健科)65312124(值班室)

质控科医院感染室

军人门诊部

7.护士职业暴露处理措施 篇七

1 职业暴露危害因素及损伤

1.1 事故性危害

锐器伤是医疗活动中最常见的事故性危害因素,而手术中,护士需频繁传递刀、剪、针等手术器械,更易发生刺、割等事故性损伤,有相关研究显示,手术室的锐器伤发生率高于医院其他部门[2]。与患者皮肤、体液等接触后的锐器,意外接触到医务人员并造成损伤后,可造成血源性传染病的传播。此外,手术室常见的事故性危害因素还有滑跌、磕碰伤、用电安全、给氧管道等[3]。

泌尿外科手术精细,操作步骤多、过程复杂,在手术过程中,护士的锐器伤时有发生。同时,泌尿外科手术,如结石、前列腺、膀胱等手术,常需要大量冲洗液,难免有液体溢漏,造成地板湿滑,发生滑跌等风险较其他科室更高;此外,碎石手术中需应用的钬激光、气压弹道等大功率电力设备,往往对输电线路有较高要求,如保养不到位,极易发生用电、起火等事故。

1.2 物理性危害

泌尿外科手术中常见的物理性职业危害主要包括电离辐射、噪音两个方面的因素。

1.2.1 电离辐射

泌尿外科的一些新项目、新手术,有可能对医护人员造成电离辐射损伤,如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可能应用C臂机进行结石定位、用于建立碎石通道并在术后明确输尿管支架位置;另外,前列腺癌的放射治疗中,永久粒子种植治疗需应用的碘125(125I)、钯103(103Pd),短暂插植治疗中应用的铱192(192Ir)以及最新用于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镭223(223Ra)等放射性物质,均可对医护人员造成放射性损伤。即便只是低剂量的电离辐射,长期暴露产生的蓄积作用亦可对健康造成损害[4]。

1.2.2 噪音

手术室因环境相对密闭,医疗器械多,易引起噪音污染。尤其是在泌尿外科手术,钬激光、气压弹道等器械本身运行过程及碎石过程中均可产生较高分贝的噪音。文献[5]报道,手术室的平均噪音为60~65 d B,有些手术中产生的噪音甚至可以达到90 d B。长期暴露于这样的环境中,可引起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等症状,并可导致医护人员注意力不集中、心理紧张,进而导致工作差错的发生。

1.3 化学性危害

手术室对人体有害的化学因素随处可见,如各种消毒剂、标本固定液、各种药物(尤其是抗肿瘤药物)、废气、污染气体等,可通过直接接触、呼吸道、消化道、针刺伤等不同途径接触人体,进而造成职业性损伤。

1.3.1 消毒剂、固定剂

在手术室工作中,常用到的消毒剂、固定剂,如甲醛、臭氧、含碘消毒液、戊二醛、过氧乙酸等挥发性液体,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及神经系统均有相当刺激作用,轻者可造成接触性皮炎、鼻炎等,重者甚至发生中度或致癌。此外,泌尿外科腔镜手术多,环氧乙烷(ethylene oxide)等离子气体消毒是腔镜器械的主要消毒方法,而该物质是一种高毒性物质,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吸附在器械上的环氧乙烷,摄入过量可引发呕吐、意识障碍等急性中毒表现,如长期接触,可导致白血病、肿瘤的发生,并可导致孕妇流产[6]。

1.3.2 药物

泌尿外科手术中,最可能造成护士职业性损害的药物是抗肿瘤药物。尤其在术前已有活检明确病理诊断的膀胱癌手术,术后需行即刻灌注化疗,配置化疗药物过程中,护士可能与药物发生接触,而常用的灌注化疗药物(如吡柔比星、吉西他滨等)大多都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如果不做好防护工作,就可能导致肝肾损伤、生殖毒性(致畸、不孕、流产)等健康问题[7]。

1.3.3 废气、污染气体

手术过程中,尤其是在开放手术中,电刀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但电刀在切割、电凝止血过程中,可产生大量烟雾,这些烟雾无疑是对人体有害的。在腔镜手术中,CO2是建立气腹必需的工具,有研究显示,气腹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引起手术室CO2气体浓度升高,从而对医护人员的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产生影响[8]。除此之外,长期接触各种麻醉废气亦可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1.4 生物性危害

常见的生物性危害因素主要是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泌尿外科手术患者常伴有泌尿系统感染,有部分患者手术目的就是为了治疗包括性传播疾病在内的感染性疾病。在手术过程中,有时需用到大量冲洗液,专科护士在护理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各种含有感染源的体液、血液、冲洗液等,感染疾病的概率增高。

1.5 工作环境、心理和组织危害

1.5.1 工作环境

手术室工作中,摆放体位是一种经常性的体力活动。而泌尿外科手术涉及的体位多,如截石位、俯卧位、侧卧位等,有些手术如经皮肾镜碎石术、腹腔镜下肾盂输尿管癌根治术等,在术中还需更换体位;泌尿外科许多手术中需大量应用冲洗液,频繁的添加液体、机械的托举动作,对专科护士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此外,泌尿外科部分手术,如膀胱根治性切除+尿流改道术,手术操作多,持续时间长,器械护士需要保持长时间的静态作业状态。上述工作环境因素,可造成护士发生腰肌劳损、肩周炎、下肢静脉曲张等多种职业性疾病,对人员健康造成危害。

1.5.2 心理因素

护理人员的心理性危害因素主要包括精神压力、工作紧张、强度大、生活缺乏规律等,此外,职业本身也是不可忽视的压力源,护士的社会地位有限,晋升机会少,报酬相对低,均可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同时,对于泌尿外科手术专科护士,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经常需要面对异性患者的性器官,这也可能对其造成一定的负面心理影响。

2 职业性损伤危害因素的防护措施

2.1 事故性危害防护措施

2.1.1 锐器伤防护

加强专科护士的专业培训,使其充分了解手术过程及步骤,在工作中做到从容、有序;规范操作,明确各种手术中器械的摆放位置及顺序,在传递锐利器械时,操作要稳、准;使用安全的锐器盒,注射针头等锐器废弃物必须按规定放入专门的容器中,不得与其他废弃物混杂丢弃。

2.1.2 滑跌事故防护

滑跌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地面湿滑。在手术中,注意冲洗液等的处置,尽量避免液体溢漏,如地面被液体浸漫,及时用布单覆盖,同时,为手术室人员配备专用的防滑拖鞋,尽量减少滑跌事故的发生。

2.1.3 其他事故防护

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教育、学习,使其充分了解各类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置措施;对于用电安全,遵循安全操作规程,对电路进行维护、改造,同时安装电路安全保护、检测装置,并安排有资质的电力从业人员定期进行检测维护。

2.2 物理性危害防护措施

2.2.1 电离辐射防护

划分专科手术区域,对可能用到C臂机等放射性器械或需行放射性粒子置入的手术室进行防护性改造,使其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同时,完善对相关人员的资质审查,对相关人员进行辐射防护相关教育、培训及考核,取得相关资质后方可进行操作,并定期对相关人员及设备、环境进行检查[9];此外,在进行X线照射及粒子植入等操作过程中,做好操作人员及在场人员的个人防护,并在手术室外使用明显的警示标志,防止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无关人员无意进入放射区域造成损伤;操作完成后,有可能被放射性粒子沾染的废物或残余物,采用专用通道进行相关处理。

2.2.2 噪音防护

对麻醉机、监护仪等仪器报警的音量进行适当调节;对相关设备进行定期、及时的检修,避免设备老化造成的不必要噪音;在必要的特殊环境建立隔音设施。

2.3 化学性危害防护措施

在操作中,做好充分的个人防护,接触化学性消毒剂、固定剂时,佩戴手套、口罩;如环氧乙烷的高危物品,由专人专职佩戴防护用具进行使用;做好化学物品的保管、储存管理工作;术中做好配合,应用吸引器及时抽吸烟雾;配置抗肿瘤药物时,操作谨慎、规范、准确,避免溅洒;常态化定期对手术室进行空气质量检测,保证符合质量标准。

2.4 生物性危害防护措施

2.4.1 做好预防工作

定期进行体检,进行相关传染病检查检验,完善疫苗注射;术前完善对患者的检查检验,做到对患者疾病情况尤其是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情况心中有数,以便有针对性的做好预防性的防护工作。

2.4.2 做好日常防护工作

常规使用手套、口罩、护目镜等防护用品,尽量避免直接接触患者体液或手术冲洗液,一旦发生接触,及时用清洁流水冲洗局部,并进行消毒处理;严格遵守锐器使用操作和废弃处理的流程及有关规定。

2.4.3 暴露后处理

一旦发生锐器伤或明确有体液等可疑传染源接触暴露,首先明确患者是否有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及时对局部进行清洁、消毒;对暴露事件进行登记、上报,并立刻进行预防性药物处理;同时完善相关检查检验,明确是否感染,并在潜伏期后再次复查。

2.5 工作环境、心理和组织危害防护措施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灵活制定班次,随时调整人员,建立合理完善的补休、调休制度;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心理教育和疏导,使其建立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同时,加大保障和奖励力度,建立奖励、激励机制,适当调整护理人员薪酬待遇。

职业性损伤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但其是可以预见、预防的。职业性损伤的防护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社会、医院应给予护士更多的理解和重视,同时,护理人员也应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个人防护意识。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学管理方法,加上个人严谨规范的操作,就能将相关的职业性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李红.护理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J].继续医学教育,2006,29(20):25-28.

[2]Lakbala P,Sobhani G,Lakbala M,et al.Sharps injuries in the operating room[J].Environ Health Prev Med,2014,19(5):348-353.

[3]Staal C,White B,Brasser B,et al.Reducing employee slips,trips,and falls during employee-assisted patient activities[J].Rehabil Nurs,2004,29(6):211-214,230.

[4]姜晶,高露,黄波,等.低剂量电离辐射对职业暴露人群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细胞率影响的Meta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4,4(34):250-254.

[5]张素红,赵巧丽,许立敏,等.手术室噪音污染与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1,8(8):154-155.

[6]Wang L A,Bao D B,Xing J.Clinical analysis of multiple organ damage in acute severe ethylene oxide poisoning[J].Zhonghua Lao Dong Wei Sheng Zhi Ye Bing Za Zhi,2005,23(6):473.

[7]Public Health and Clinical Systems of Government of South Australia.Safe handling of cytotoxic drugs and related wastes:guidelines for South Australian health services 2012[EB/OL].[2012-02-02]http://www.sahealth.sa.gov.au/wps/wcm/connect/f8aa68004b3f6cf6a340afe79043faf0/Safe Handling Of Cytotoxic Drugs Related Wastes Guideline-PHCS-120515.pd f?MOD=AJPERES&CACHEID=f8aa68004b3f6cf6a340afe79043faf0.

[8]徐晓,张培培,李莎,等.手术室CO2气腹污染程度及对医护人员健康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5(29):56-59.

8.产科护士职业暴露原因分析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产科护士;职业暴露;原因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539-02

职业暴露主要是指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由于病原微生物的影响,导致皮肤、黏膜污染,或者也有可能由于皮肤被受到污染的玻璃片或者针头刺破感染所致[1]。产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科室,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较为特殊,不仅需要负责产科病房护理工作,也需要负责协助产房助产士观察产妇产程,协助接生以及缝合,因此很容易出现职业暴露危险,职业创伤的危险性较[2]。为尽可能降低产科护士职业暴露风险,总结有效的防护措施,本文对我院40名护士、助产士职业暴露事件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随机选取我院产科2013年4月40名护士及助产士为调查研究对象,所有调查对象的年龄最小21岁,最大52岁,平均(29.4±5.4)岁;护士人员护龄最短2年,最长达30年,平均(10.5±7.9)年。护士职称:17名护士,17名护师,4名主管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

1.2 方法

本次研究调查主要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职称、学历、年龄及工作时间等个人基本情况,并且了解是否接受过专业的职业性防护知识培训。本次发放40份调查问卷,共回收4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SPSS11.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t对计量数据进行检验,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产科护士职业暴露原因分析。经本次调查研究分析,自身因素、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都是导致产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原因之一,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自身因素,占到45%,具体如表1所示。

3.讨 论

3.1产科护士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分析

3.1.1自身因素。很多产科护士护理观念比较落后,在职业防护方面的意识欠缺,常常在接触到患者污染物、体液或血液时没有习惯常规戴手套,甚至有的护士会错误的认为戴手套会浪费材料或者妨碍工作。因此职业防护措施落实工作不到位。在出现职业损伤后也没有及时检查,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3]。

3.1.2物理因素。产科护士常常会由于工作长时间站立,极易导致下肢静脉曲张。而且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采血、抽血、打针、输液等,容易受到锐器的伤害。皮肤或黏膜经针刺或者破损,感染艾滋病、乙肝、梅毒、淋病等传染性疾病。另外,保洁员工作不规范、不认真,也容易导致职业暴露。

3.1.3化学因素。产科科室常常会需要消毒、灭菌,常常会采用消毒机或者紫外线进行消毒,但是紫外线有辐射常常会导致皮炎或者眼炎。而血压计或者水银体温计被折断的话,里面的水银是毒性极强的毒品,若处理不规范,极易损伤人体的肾功能以及神经功能。

3.1.4生物因素。产科护士常常在观察产程或者各种治疗过程中,会接触患者血液或体液,极易通过这些途径而发生感染。而且医疗器械受到HCV、HBV等病毒感染,产科护士的感染风险也非常大[4]。

3.2避免产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对策

3.2.1医院应加强行政管理。医院管理人员应高度重视产科护士的职业防护安全教育工作,应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应将职业防护知识教育作出在职护士以及岗位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应加大职业防护知识宣传力度,使产科护士能够充分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尽可能避免职业暴露。

3.2.2應加强双向防护工作。根据美国医院感染管理指导委员会提出,应从医护人员和患者两方面加强防护措施。具体而言,产科护士应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范进行操作,首先应严格遵循洗手制度,在操作前后应采用非接触式流动水或者皂液洗手,也可以应用消毒液擦手。在操作过程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操作,并且戴上手套。污染的针头禁止再次套回针帽内。禁止将污染的针头直接用手分离。在戴好相应的防护工具后再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从根本上杜绝皮肤感染。

3.2.3应加强产科护士自身抵抗力。产科护士的工作强度较大,平时应指导护士注意加强自身营养,注意身体锻炼,增强自身体质,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等各种规定的疫苗,重点防护易感人群。

3.2.4应缓解产科护士的心理压力。产科护士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往往处于一种高度紧张、害怕的精神状态下,容易造成职业损伤。应指导产科护士按照自己的工作性质及特点进而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尽可能做到劳逸结合,学会自我调节,纾缓自己的心理压力。建议护士平时多了解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提高自我心理承受力。

综上所述,导致产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原因有多种,应加强产科护士自身防护意识,而医院也应该提供充足的防护用品,尽可能减少产科护士由于职业暴露而遭受伤害。

参考文献

[1]中国医院知识仓库——护士职业防护新进展[J].现代护理, 2012, ( 3 ).

[2]黄小红.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杂,2012, 16( 7 ):749 – 750.

[3]张帆,周 密.防护措施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程度的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2011,5(1):36—38.

9.护士职业暴露处理措施 篇九

护措施

【摘要】 目的 分析本院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防护措施。方法 对发生职业暴露的148名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对其职业、暴露源、暴露物品、暴露原因、暴露操作、暴露时间等进行分析。结果 148名职业暴露者以护士和实习护士为主,分别占40.54%和35.81%;暴露源不明100名,占67.57%,乙肝抗原阳性27名,占18.24%;其中发生针刺伤126名,占85.14%。结论 通过对来院工作人员和本院工作人员的不断强化培训,其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得到提高,各科室也能及时正确的处理及上报有关部门,并及时采取措施。

【关键词】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防范措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21.206

职业暴露是指医护、实验室、后勤人员以及有关工作人员在职业活动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黏膜破损或非胃肠道接触含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病物质,而具有被感染可能性的状态[1]。本研究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全院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发生职业暴露的148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性别、职业、暴露源、暴露物品、暴露原因、处理及随访结果等。建立调查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发生职业暴露的148名医务人员中,护士、实习护士、实习医生、医师、工人分别占40.54%、35.81%、7.43%、10.81%、5.41%。2012年男、女分别占18.31%、81.69%;2013年男、女分别占11.69%、88.31%。2012年发生职业暴露71名,2013年发生职业暴露77名,对比两年发生的职业暴露情况,均以护士和实习护士为主。暴露源不明100名,占67.57%,乙肝抗原阳性27名,占18.24%。发生针刺伤120名,占85.14%。讨论

3.1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分析

3.1.1 职业分布与暴露种类 据本院的暴露人员一般情况分布及构成比的情况来看,近两年发生的职业暴露情况均以护士和实习护士为主。而暴露种类的调查中,两年发生职业暴露148名,其中锐器伤暴露126名,占85.14%,因此,从本院的职业暴露情况来看,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是针刺伤。

3.1.2 针刺伤的危害 针刺伤是指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手术刀片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层破损和出血。

3.2 造成针刺伤的因素 造成针刺伤因素主要有人员因素、流程因素、制度因素、管理因素、环境因素[2]。

3.2.1 人员因素 造成针刺伤最主要、直接的一个因素。护理人员每天的工作时长和强度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荷。尤其是一些需要长时间保持高强度注意力和倒班制的护士来说,疲劳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正是因为疲劳工作,操作注意力不集中,针刺伤发生的几率也因此大大提高。

3.2.2 流程因素 专业操作性最强的一个影响因素。是使用输液器后处理流程不当,是流程因素下发生针刺伤最多的一个事件,尤其对于头皮针,调查数据表明,暴露物均以头皮针和一般丢弃注射针为主,占其总数的39.68%、19.84%。一些对流程操作不熟悉的医护人员,在拔针头的时候操作不规范,会造成针头的反弹,回弹到自己的皮肤,使自己造成伤害,又或者是输液后将针头随手扔进医疗废物盒里面,力度过大所造成的针头反弹[3]。

3.2.3 制度因素 分为客观制度因素和主观制度因素,客观制度因素是制度本身所规定的,医护人员在正常执行该制度时对其自身造成一定影响的因素。如医疗废物减排制度制约,制度所规定的需要排去剩余水分,而医护人员在排水过程会增加针刺伤环节。

3.2.4 管理因素 由于管理人员或者监督力度方面不足造成的因素,如管理人员的疏忽,没有注意到护士的一些不规范操作。管理层对于新入职护士和实习护士这一高发针刺伤的群体,并没有为其做好针刺伤培训以及后勤的培训监督。

3.2.5 环境因素 造成针刺伤较为客观的一个因素,处理锐器环境光线不足、空间狭窄、工作繁忙、环境拥挤,护士无法正常操作,容易被家属及患者碰撞导致针刺等客观环境因素都会使医护人员造成针刺伤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3.3 针刺伤的预防

3.3.1 人员及管理因素的预防 对于新护士,本院应该重视护理人员针刺伤防范培训,把针刺伤防范措施纳入护生岗前培训和入科前教育内容,增强其自我防范意识。

3.3.2 规范护士的操作行为 禁止护士用手按压医疗废物,以免被不慎混放的锐器损伤。教会护士胰岛素针的使用方法,安排糖尿病专科的护士示范胰岛素针的正确使用方法。用过的针头要及时放回锐器盒,减少中间环节处理致伤。不能剪用后的针头、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盖帽以及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

3.4 针刺伤后的处理 若科室医护人员发生针刺伤,应当做伤口紧急处理。立即挤出伤口部位血液,流动水冲洗,消毒液消毒伤口。如果是黏膜则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之后应马上报告科室负责人确定患者是否有血源性传染病,初步评估伤口暴露级别,登记职业暴露表格请科室负责人签字后送院感科,共同评估刺伤情况并指导处理,锐器伤应在4 h内完成评估和处置。

综上所述,为了最大限度的保障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最大限度地降低医务人员的针刺伤职业暴露危害,“安全第一”是职业防护的基本原则,应该不断完善相关的工作制度,让医务人员不断提高防护意识,加强自身防护,保障自身安全,以提升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0.感染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篇十

毕业设计(论文)

目:感染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专

业: 护理学 学生姓名:

学号: 学习形式:

层次: 专 升 本

指导教师:

学习站:

学位申请:(注明是否申请)

2016年5月11日感染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摘要

探讨感染科临床护士在工作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提出防护措施。

关键词:感染科

职业危害

病案污染 防范措施

目 录

一、职业危害因素分析„„„„„„„„„„„„„„„„„„1 1.1 生物性危害因素„„„„„„„„„„„„„„„„„1 1.2 物理性危害因素„„„„„„„„„„„„„„„„„1 1.3 化学性危害因素„„„„„„„„„„„„„„„„„2

二、病案污染的因素„„„„„„„„„„„„„„„„„„„2 2.1医务人员对病案使用过程中污染„„„„„„„„„„2 2.2病案贮存过程中污染„„„„„„„„„„„„„„„2 2.3病案在传阅和运送过程中污染„„„„„„„„„„„2 2.4人为因素„„„„„„„„„„„„„„„„„„„„2

三、防范措施

3.1建立健全病案管理制度„„„„„„„„„„„„„„3 3.2增强消毒隔离意识„„„„„„„„„„„„„„„„3 3.3加强医院病案感染管理„„„„„„„„„„„„„„3 3.4加强手卫生切断病案感染途径„„„„„„„„„„„3 3.5加强病案室的消毒措施„„„„„„„„„„„„„„3 3.6改善环境条件„„„„„„„„„„„„„„„„„„4 3.7提供各种防护设施及物品用具„„„„„„„„„„„4 3.8职业暴露的防护„„„„„„„„„„„„„„„„„4 结论„„„„„„„„„„„„„„„„„„„„„„„„„„5 参考文献„„„„„„„„„„„„„„„„„„„„„„„„5 致谢„„„„„„„„„„„„„„„„„„„„„„„„„„6

引 言

感染科是集中收治各种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的专科,近年来传染病防治现状并不容乐观,结核卷土重来,“AIDS就在我们身边”,发病率逐年升高,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新型传染病次第出现。由于病区内存在不良环境,存在大量的感染因素以及不可避免的接触,这些都使感染科的护士在工作中面临较其他科室更多、更大的职业危害,获得职业感染的危险性也大大增加。随着对医院感染和职业性危害熟悉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重新评估医院环境及医务人员职业的非凡性对其现存及潜在的危害。因此,重视和预防感染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具有现实的意义。现就感染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防护措施。

一、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1.1 生物性危害因素

感染科属于Ⅳ类环境,物表菌落≤15 cfu/cm2,医护人员手表菌落≤15 cfu/cm2,是各种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场所。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正常状态下向环境散发约500~1500个菌粒/分钟,在同样病房,人员增多,活动量增加,菌量也会随之增加。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更是一个病原微生物气溶胶发生器。在感染科病房,如呼吸道传染病病人咳嗽、咳痰、打喷嚏时会将病原微生物散布在空气中,护士与病人近距离接触,对护士会形成呼吸道感染的威胁。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也是一大传染源,经血液传播的HIV、HBV、HCV也是护士生物危害的主要种类之一。在这个不良环境中,护士发生感染的概率会较其他科室更高。

1.2 物理性危害因素

在感染科,呼吸道传染病人可能因为病情需要进行床旁摄片,病房空气消毒可能采用紫外线消毒或三氧消毒机等,这些都会增加护士暴露于不安全环境中的机会。长期小剂量的辐射,易造成机体免疫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的功能障碍,恶性肿瘤,影响女性的生育能力,导致不孕、流产、畸胎、死胎等后果。紫外线杀菌谱广,但可能引起皮肤损伤,严重时造成皮肤癌,长期刺激眼睛容易损伤视网膜,造成不同程度的眼炎。紫外线可使空气中的氧分子分解放出臭氧,而臭氧是强氧化剂,能破坏呼吸道黏膜和组织,所以采用紫外线消毒和三氧消毒机都有能对护士产生伤害。

1.3 化学性危害因素

为了有效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交叉感染与蔓延,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病房地面、物表、空气的消毒更为严格与重要。消毒剂常使用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甲醛、戊二醛、84消毒液等,大多数化学消毒剂对皮肤有刺激作 用。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以及甲醛、戊二醛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这些消毒剂挥发在空气中被人体吸入后可导致支气管黏膜水肿。戊二醛是职业性哮喘原因之一,大量接触可导致肺水肿。甲醛还具有使细胞突变、致癌、致畸危害。这些消毒剂对人体的眼睛也有刺激作用,可引起流泪、视物模糊不清。

二、病案污染的因素

2.1 医务人员对病案使用过程中污染

办理入院手续过程中病案的污染:感染病人持门诊病历和入院证到住院处办理入院手续,拿着病案首页至感染性疾病科住院。病案在病区的污染:感染性疾病科将病人携带的病案首页和住院证经消毒处理,病案在出科前的再次污染。将未经严格消毒病案直接归挡,使其成为“贮菌病案”。未严格执行手卫生:医院感染大部分为接触性感染,医护人员的手为病原菌重要的传播媒介,由医护人员的手传播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中,医护人员在患者实施一些操作及取放污染物品后,忽视及时洗手或手的消毒处理,又进行医嘱处理、病案的书写和归档等。物品污染病案:感染病人在留取标本及送检过程中,有可能通过医护人员与患者的诊治和收取标本等机会,接触到患者的病案;标本回收人员的消毒隔离意识差,将检验单与其他血液和体液标本一同下送,污染的检验单贴在病案上,造成病案污染。

2.2病案贮存过程中污染

病案反修过程污染:病案室对有质量问题的病案反馈到科室进行修改,补贴各种特殊检查单和化验单,在往返整理病案过程中,也是病案污染不容忽视的一环节;病案管理人员接触不同病种的病案时同样忽视了双手的清洁和消毒,造成病原菌在病历之间的交叉污染。

2.3病案在传阅和运送过程中污染

病案在传阅和运送过程中污染:2002年4月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病人有权复印病历中的客观部分,病案的社会使用价值越来越高,接触病案的人群也不断扩大,除医务人员外,还有具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如乙肝、结核)及其家属和社会不同团体及个人对病案查阅、复印利用量增加,另外感染病患者因为病情的变化及各种原因需要转诊、会诊、借阅病案等,病案流动大,不仅使病案管理人员受到威胁,同时也使病案受到污染。

三、防范措施

3.1建立健全病案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病案管理制度:医院领导及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将病案管理纳入医院管理指标中,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隔离技 术规范》,健全病案管理制度,完善预防感染措施及效果的监测和评价,切实防止因病案污染而引起感染的发生。病案的消毒灭菌工作是病案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而且前作为病案搜集、整理、交流、传播的病案室,必须对病案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切断传播的途径及交叉性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

3.2增强消毒隔离意识

增强消毒隔离意识:对感染性疾病科及病案管理人员进行消毒隔离培训,增强消毒隔离意识。重视病历档案的消毒工作,对病案实施预防性消毒,可采取电子臭氧消毒柜消毒;门诊病案、人院证及病案应经过消毒杀菌后方可使用;出院、转送、借阅的病案在出室前必须经消毒后才能交病案室工作人员归档保存,不得交病员或陪护人员传递。对于具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调阅复印病案,应做好解释工作,尽量让其家属来调阅复印病案。病案室工作人员同时做好自身防护,每次接触病案处理后要及时洗手。保护病案不再受污染。

3.3加强医院病案感染管理

加强医院病案感染管理:医院感染工作要从领导到普通工作人员,规范自已的医疗行为,通过严格的感染管理与采取有效的控制感染措施,切实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同时要重视医院感染对自身及患者带来的危险性,加强消毒灭菌概念,重视消毒隔离。

3.4加强手卫生切断病案感染途径

加强手卫生切断病案感染途径:病案感染的病原体传播最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洗手是解决医护人员手污染、预防和控制病原菌传播、降低医院感染率的重要手段。因此,洗手及手的消毒是切断接触传播的最简便、有效的措施。认真执行2009年卫生部颁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和四川省卫生厅下发《关于做好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切实预防医院感染工作的通知》的通知,要求落实手卫生制度,达不到手卫生规范的停止科室营业和个人执业的规定。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要时刻遵守各种消毒隔离制度,坚持规范化操作,及时纠正工作中存在的医院感染隐患,操作后要及时洗手或手消毒,送标本时标本与检验单分开运送。避免医生将病案直接带人污染区,避免造成医源性污染机会。

3.5加强病案室的消毒措施

加强病案室的消毒措施:病案做为一种特殊的媒介,可能会是病毒携带物或传播途径,因此,严格病案消毒是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管理环节。建立健全日常清洁、消毒制度,定期对库存档案进行消毒,减少带菌的衣物、工具、档案装具进入病案室。消毒措施和防护意识是控制病案医院感染的重点,要创造条件对病案实施预防性消毒,保持室内良好的通风,地面采取湿式清扫,常用过氧乙酸擦地,室内安置紫外线,定时照射消毒、定时开窗,保持空气新鲜,每周对病案室的桌面用消毒液擦拭,确保病案室具有良好的工作环境。3.6改善环境条件

感染科病房设计要有利于空气循环,布局合理,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三区,并醒目标识。对于呼吸道传播病房,如有条件,设计使用负压病房,无条件时应加强病房空气消毒,加强病房通风管理。

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洗手设施采用感应式或脚踏式水龙头,使用抗菌洗手液,使用干手设备。护士进入病区,正确穿戴隔离衣裤、工作鞋,遇到特殊传染病或进行吸痰等产生气溶胶操作时使用防护衣、护目镜、防护面罩等。正确权衡经济成本与安全风险,提倡使用医用安全器材如锐器盒、真空采血管、安全型静脉留置针。

3.7提供各种防护设施及物品用具

做好消毒隔离也是降低环境危害、做好自身保护的一环,对于消毒隔离工作不能纸上谈兵,要真正落到实处。要提高护士对消毒隔离的认识,加强相关理论学习,反复强调其重要性,加强执行自律性,并让护士加强对工人的督促、培训、管理。严格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探视制度,床位安置合理,采取标准预防措施,提高手卫生依从性,达到规范操作,消毒方法合理,消毒浓度准确合理,避免环境污染。做好病人宣传教育,避免病人互窜病房。做好病人分泌物、排泄物消毒管理,教育结核病人不随地吐痰。当呼吸道传播疾病患者大声说话、咳嗽、打喷嚏时,避免与患者面对面。采用湿扫床,湿式拖地。每日对病区、治疗室、护士办公室、医生办公室、更衣室等用紫外线消毒1h或采用三氧消毒机定时消毒,并作好记录。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地面2次,每日对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进行消毒。病房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不少于30min。拖把分区使用,标识醒目,压脉带一人一用一消毒,抹布做到一桌一用,用后及时消毒干燥。

3.8职业暴露的防护

加强职业防护教育,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是预防职业暴露的关键。提倡接种乙肝疫苗,保护易感人群。培养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规范护理技术操作。操作中,用物放置有序,忙而不乱,不合作病人要有助手协助;操作后,及时小心清理,提供随手可及的锐器盒,减少用物处理环节。应避免用手分离针头,避免徒手取被污染的针头、锐器,避免用手相互传递锐器,禁止回套针帽。使用医用安全器材,如真空采血管、安全型留置针。戴双层手套降低手套的穿孔,避免暴露于危险中,减少职业危害[3]。护士之间相互交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如不慎发生针刺伤,应尽量挤出伤口处血液,用流动水冲洗,然后用0.2%碘伏或75%酒精消毒后包扎。并立即上报相关部门,抽血化验,预防性给药,定期随防。受到HBV污染的针刺伤后可接受HBIG或乙肝疫苗注射,如 HIV病人血液污染的针刺伤,应在伤后2h内立即使用双汰芝片和佳息患口服。被狂犬病人使用过的针头刺伤,全程注射狂犬病毒疫苗,必要时注射高效价抗狂犬病毒血清,伤口不必 包扎和缝合。

结 论

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学会自我疏导,自我情绪调控,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学会注重自身修养,宽容待人,以改善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广泛的兴趣, 丰富业余生活,正确对待社会的偏见。主动学习压力管理知识,将压力变为动力,树立较强的职业信念和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如此则产生较强的个人成就感。人性化管理, 管理者多关心、体贴护士,优化工作环境,改善工作条件,树立良好着装仪表,加强与外界交流沟通,利用业余休闲娱乐机会加强科室内部沟通,打造齐心协力的团队意识,营造科室轻松和谐的氛围, 将心理危害降至最低程度。

总之,感染科护士工作存在职业危害是客观现实,职业危害是多方面的,职业安全不容忽视,个人重视和行政干预是最大限度降低职业危害的关键。只有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做好职业防护教育,用观念指导实际工作,实际工作强化理念,采取积极有效防护,预防各种危害因素对护士造成的影响,才能将职业危害降到最低水平。

参考文献

[1] 游建萍,黄庆,府伟灵,等,手卫生所致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426——428 [2]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S],河省医院护理工作管理规范,2000,5:115-205

致 谢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感谢我的学校,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在学习中,老师从选题指导、论文框架到细节修改,都给予了细致的指导,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与建议,老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对我产生重要影响。他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这篇论文是在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才完成的。

感谢所有授我以业的老师,没有这些年知识的积淀,我没有这么大的动力和信心完成这篇论文。感恩之余,诚恳地请各位老师对我的论文多加批评指正,使我及时完善论文的不足之处。

11.护士职业暴露处理措施 篇十一

供应室是最大的医疗污染集中地,各临床重复使用过的器械、管道等物品,都要由供应室人员来处理。供应室工作人员每天不可避免地与污染的器、化学消毒剂,高温环境和机器噪音以及具有传染性的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频繁接触,是医院职业伤害的高危人群[1]。

1危害因素

1.1物理因素①利器伤:利器伤在供应室中是最常见的职业损伤,在回收、分类、清洗整理、包装器械过程中被针、刀片、剪刀等锐器刺破皮肤,就有可能感染发生传染性疾病的微笑,如HIV、HBV等。②烫伤、灼伤:来自干燥箱、清洗机和灭菌器上的门、壁及载物架。③紫外线的危害:供应室每天要用紫外线消毒1h以上,用于消毒空气及物品表面,直接照射可能引起皮肤、眼睛好损伤。④噪声:供应室有多种噪音污染,如压力蒸汽灭菌器、真空泵、烘干箱、全自动清洗机等噪声有可能>100dB,噪声长时间作用于人体,可能会造成听觉器官、心血管系统等的损伤。

1.2化学因素①含氯消毒剂:我院对重复使用湿化瓶、止血带和呼吸机管道是采用统一回收,集中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长时间接触含氯化学消毒剂会破坏皮肤的脂质层,对皮肤、粘膜有刺激和腐蚀作用,溅入眼睛可会导致烧伤。②清洗消毒剂:消毒剂有较强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在使用过程中如操作不当,会损害呼吸道系统,可能还会引起皮肤的刺激症状,严重时还会引起接触性皮炎。供应室因工作需要会配备多种化学消毒剂,如使用不当都会造成损伤。

1.3生物因素①在回收、清点、清洗器械时,有可能被锐器损伤,感染乙肝、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播的危险。②在冲洗管腔类时,产生的微生物气溶胶,若防护不当会引起呼吸道疾病。③供应室的三区划分不明确,工作之间无时间屏障,混有微生物的空气在三区流通,极易发生交叉感染。

1.4心理社会因素①自身因素: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供应室是养老的地方,一些医院投入资金不足、人员不足,医院不重视,待遇也低,导致工作人员工作不够积极。有的护士自身防护意识薄弱,存在侥幸心理,贪图省事,随意改变工作流程,对危害认识不足。②心理因素:工作中因过度疲劳、紧张等工作压力过大造成心理损害。

2防护措施

2.1物理因素的防护针刺伤的防护:一旦发生意外刺伤,立即挤出血液,迅速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用0.5%聚维酮碘、75%乙醇处理伤口[2],再报医院感染科登记备案。烫伤、烧伤的防护:严格遵守各种机器的操作流程,做好个人防护措施,严格要求工作人员着装、穿脱隔离衣、戴口罩、帽子、乳胶手套,手套破损及时更。卸载无菌物品时待灭菌器冷却后方可取出,必要时戴加厚的乳胶手套。紫外线的防护:紫外线消毒时避免直接照射人体,开关紫外线时戴好防护眼镜剂防护衣以免损伤眼睛。噪声的防护:尽量减少噪声,机器定人管理、定时维修,集中时间进行灭菌,工作完毕及时关闭灭菌器,设备陈旧及时淘汰。

2.2化学因素的防护如有消毒剂溅入皮肤黏膜或眼睛上,及时用流动水冲洗,必要时报告院感科。还要保证污染区空气流通,要有独特的换气系统,定时通风或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减少化学消毒剂对人体的危害。

2.3生物因素的防护工作人员在回收器械时,要做好自我防护,在冲洗官腔类时最好在水面下进行。供应室三区应划分清楚,工作人员不跨区、不窜岗,工作结束后及时脱掉防护用品,严格执行洗手制度。

2.4心理社会因素的防护加强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定期组织学习《消毒供应室管理》、《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传染病防治法》等,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主动采取防范措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还有计划的组织人员外出业务培训,内容广泛及各方面,以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还要积极调整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心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同时营造供应室积极乐观的工作气氛。院领导要给予关怀和鼓励,真正做好工作人员的情绪压力管理,增强自信心,正确认识到自身价值,保證了积极向上的态度。

3结论

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高科技医疗设备的广泛应用,将带来新的职业危害因素,护士职业暴露危害防护是一项长期的、不容忽视的工作[3-6]。供应室工作人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防护意识,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更新职业暴露的知识,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了工作人员的切身安全,从而有利于整个医疗秩序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陈桂英,欧渝.供应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5,7(3):121-123.

[2]方筱妹.供应室护士执业过程中存在的危害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2):1544-1545.

[3]梁毅.供应室护士职业暴露与防护[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9(27):6749-6750.

[4]张丽云,唐文慧,李勇.医院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5):67-69.

[5]张丽芳,仇海珍.消毒供应室护士潜在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1):28-30.

12.护士职业暴露调查研究及防护对策 篇十二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我院100名护士进行随机调查。发出调查表100份, 回收100份, 回收率100%。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职业暴露的经历、职业暴露的经过、护士对防护知识的来源。

2 结果

2.1 职业暴露经历

护士中曾被针刺伤的占96.0%, 被化学消毒剂损伤的占16.0%, 因接触病人血液、体液造成损伤的占10.0%。

2.2 职业暴露的经过

因防护知识缺乏造成的损伤占42.0%, 因操作不规范造成损伤的占34.0%, 由于工作紧张、轮班、心理压力超负荷等因素引起的心理性损伤占24.0%。

2.3 防护知识来源

护士对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相关信息来源于工作经验占64.0%, 来源于书本、杂志占52.0%, 来源于同事传授占36.0%, 来源于医院培训占25.0%, 来源于学校占12.0%。认为需要参加相关知识培训的占96.0%, 可有可无的占4.0%。

3 原因分析

3.1 物理、化学性因素

护士在工作过程中常常会接触一些利器, 而利器损伤被称之为物理性因素。如刀片、针头、剪刀、玻璃等, 这些都会给护士带来伤害。如护士给病人穿刺或者抽血时, 因为病人的突然一动, 或者针头的重新套帽以及在剪掉输液器针头时, 因为不慎而导致针头刺伤等。一般在手术配合中, 易发生刀片或者剪刀、利器刺伤问题, 同时在开启封装药物过程中, 易发生玻璃划伤, 这些都是感染的主要原因, 特别是利器损伤, 已经成为医院感染血源性疾病传播的主要原因。化学性因素[3], 主要是由于医院工作的特殊性造成, 例如, 一些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 因其经常用于物体表面或者空气的消毒, 故此对呼吸道及皮肤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3.2 生物性因素

因为细菌、病毒及寄生虫等引发的感染性疾病, 被称之为生物性因素, 这也是医院发生感染的重要原因。因护士同开放性血液接触频繁, 又因这些血液中含有病原菌的可能性较高。此时被一些利器刺伤皮肤黏膜就很容易导致感染, 目前, 经刺伤造成血液传播的病原体有20多种, 近来研究也表明, 通过利器刺伤后而导致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其他血液性疾病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对护士来说, 更容易被血液或者体液喷溅, 从而造成眼结膜或者口鼻黏膜污染, 或者通过护士手上的微小伤口侵犯人体, 从而造成感染。

3.3 操作不规范

因为一些护士缺乏防范意识, 尤其是一些有经验的护士, 认为其业务熟悉, 同时因医院的监管力度不够, 操作不规范, 加之工作繁忙, 增加了感染的几率。此外, 一些刚刚上岗的护士, 由于工作不熟练, 还没有养成良好的使用防护用品的习惯, 甚至对操作流程不熟悉, 护理操作时, 不戴手套、不戴口罩、不规范洗手, 人为地造成针头折断, 忽略操作规范用工作服擦手, 这些都成为职业暴露的原因。

3.4 生理、心理因素

护士工作量普遍较大、工作节奏快、效率高、责任重大, 因而体力消耗过大, 会长期处于一种精神极度紧张的状态。且护士多为女性, 因为家庭原因, 生活作息也极其不规律, 报酬不高, 容易造成护士身心疲惫, 导致工作时状态不好, 精神不能集中, 容易出错, 而工作环境又具有高强度性、高风险性, 这就更容易造成职业暴露的发生。

4 防护对策

4.1 增强护士的防护意识

医院必须要重视护士安全教育的培训, 把职业安全教育放在第1位, 从调查发现, 护士的防护意识很低, 来源于学校的防护知识只占12.0%, 而目前, 职业暴露问题, 感染伤害等多为防护知识欠缺造成的,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占42.0%, 因而护士应该参加防护知识培训。特别是对新上岗的护士, 培训可以采用分期分批进行, 通过外出学习等方式提高护士的能力, 使他们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 知道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4.2 规范操作和污染锐器的处理

规范操作流程, 纠正导致锐器伤的高危行为[2]。尽可能减少锐器使用后处理环节, 减少直接与锐器接触, 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条件[3]。护士在工作中应集中注意力, 熟练掌握操作规范, 正确处理使用后的锐器, 避免受伤。锐器使用后直接投入锐器盒中, 锐器盒装满3/4关闭停用, 禁止将使用后的注射器针头双手回套针帽, 不要相互传递裸露针头、锐器, 不许将针头折断或弄弯, 开启瓶装药物的安瓿时可在手上垫以纱布, 防止玻璃对手的伤害。同时医院应提供安全的医疗装置, 以减少锐器刺伤的发生。

4.3 正确防护

护士要接触病人体液、血液和分泌物时必须戴手套, 操作完毕, 脱手套后立即洗手。洗手时要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 手部皮肤有破损时要戴双层手套。必要时应当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护目镜、穿隔离衣以防止血液、液体的喷溅。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后用肥皂或流动水清洗伤口, 伤口清洗后用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4], 然后按要求上报, 以便做好补救措施和随访观察。

4.4 心理辅导

给护士搭建交流的平台, 缓解护士的心理压力。对于已被带血液的锐器伤害者, 因其担心某些血源性病原体感染, 多数人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应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3小结

护士与病人及病原微生物接触密切, 在这种特殊的环境里可使护士因工作而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中[4]。其造成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操作不规范以及护士的生理、心理因素等, 通过增强护士的防护意识, 使其掌握熟练的操作技术和在工作中实施正确的防护, 可有效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确保护士工作的安全性。

摘要: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100名护士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 护士防护意识不强, 防护知识欠缺。曾被针刺伤的占96.0%;被化学消毒剂损伤的占16.0%;因接触病人血液、体液造成损伤的占10.0%;因防护知识缺乏造成的损伤占42.0%;因操作不规范造成损伤的占34.0%;其他占24.0%。指出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有物理性的、化学性的、生物性的、操作不规范及护士生理、心理因素等, 针对存在的危险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

关键词: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对策

参考文献

[1]郑晓澜, 邸英如, 郭蕾, 等.医护人员锐器损伤情况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5) :501-503.

[2]杨雪英, 陈华, 李志伟.加强侵入性操作管理防止职业暴露的危险[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 (11) :1263-1264.

[3]王美容, 朱秀兰, 方东萍, 等.医疗机构护士锐器损伤现状调查与防护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9) :1124-1125.

上一篇:大型集会应急预案下一篇:刑事辩论的总结陈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