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党员队伍状况调查

2024-07-10

农民党员队伍状况调查(精选11篇)

1.农民党员队伍状况调查 篇一

农民收入状况调查

摘要:民的实际收入状况到底如何?农民收入低的原因在哪里?农民增收的潜力在哪里?又怎样增加农民的收入呢„„带着一系列问题,运用入户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调查等形式,对几个农村进行了调查。

关键词:农民 收入 劳动

正文:

一、农民收入状况分析

1.农民实际收入低

调查结果显示,农民的实际收入很低,人均年节余仅125元。按家庭收入有否节余分布看,无节余甚至是入不敷出的农户比例占61%,收入高的农户集中在少数。有33%的农户基本无节余,每年的收支勉强能持平。

在无节余的农户中28%的农户则是每年辛苦劳动不仅无剩余,反而要靠借款、欠债维持生计。这部分农户中,约有8%的家庭是因为家中有孩子上大学的费用过多而造成负债;而剩下的20%的家庭的情况则让人心痛:家中没有象样的家具,房子低矮、漆黑,有许多人还表示因为缺钱,除非万不得已是不会上医院看病的。

节余的农户占39%,其中人均节余额在500元以上的农户比例为6%;人均节余额在200—500元的农户比例为9%;剩下的24%的农户人均节余额都在200元以内。

2.农村土地利用率低,创造的价值少

种田收益少,土地利用率低。由于生产成本过高,生产的产品价格低,90%的农民认为种地越来越不合算,因此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不高。今年状况稍有好转。农村土地利用率低,所利用的土地创造的价值很少。农民大多从田间收入一些传统的粮食作物,从单位面积土地收益来看,除去成本以后,所剩不多。

3.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少,外出打工收入低

调查中发现,农村劳动力就业面临困境:一是农村劳动力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剩余。尤其是在以产水稻为主的江夏区大桥乡,村民们说:“我们每年就忙那么几阵子,合起来也就两三个月吧。”二是农民在非农领域就业难。在所调查的地区,乡镇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不景气,吸纳剩余劳动力的容量有限;农民自身资金积累少,缺乏技术,做生意、办工厂困难很大。三是剩余劳动力大多选择外出打工,但获得收入较低。调查结果显示,外出打工的农民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56%。但据外出打工的农民讲,他们出外打工都是干重体力活,辛辛苦苦做一年,只能收入1200元左右。

4.农产品转化率低、加工增值少

农产品商品转化率低。调查结果表明,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作为商品部分的(占农产品总量的28%)是自己食用部分(占农产品总量的72%)的约1/3。农产品加工增值少。对于出售的产品,95%无任何加工而直接销售。在5%的加工部分,加工程度很低,如将黄豆加工成豆腐,将大米加工成年糕等,创造的农产品附加值少。

5.生产成本高

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成本高。在所调查的五个区域,农民从田间获得的年收

入不足350元/人,而肥料、种子、生产工具和灌溉、脱粒等生产成本合计高达105元/人,若计算劳力支出,生产成本就更高了。

6.不合理的经营性支出多

调查发现,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承担了许多不合理的经营性支出:某些农村基层组织与所谓的服务农民的经营性公司相结合,通过垄断经营,或明或暗地提高农民所需生产资料的价格。一农户反映,某粮种的实际价格为2元/包,而那些组织摊派过来必须要4元/包。农民信息相对比较闭塞,政府又在致富信息上指导不多。调查中我了解到,有的农民轻信了一些小报上的虚假信息,被骗去了不少的钱财,也有的因为投资的项目不切合实际而赔了本。

7.落后的消费意识造成不合理的消费支出多

不合理的消费支出主要表现:一是农村重人情,婚嫁寿葬的支出多。过分强调人情的“礼尚往来”给不少家户带来不必要的负担,你花3000元,我花5000块,攀比现象严重。二是农民平时省吃俭用,而逢年过节支出过大。三是部分农民有抽烟、喝酒、赌博等不良嗜好,而且越是贫困的地方这种现象越严重。

二、农民收入不高的原因

1.部分农村基层组织对工作的思路不明确

71%的农民认为,收入不高的最主要原因是基层引导不力。部分农村基层组织认为农村的生产由农民自己负责,放弃了对农民生产的引导。实际上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农民发展经济,需要农村基层组织有力的引导。如果农村基层组织在工作思路上不以引导农民发展经济为中心,那么农村的工作就难以做好。

2.农民的效益观念不强

农民在生产中没有注意农业种植结构的合理性。调查数据显示,农产品中粮食居多,粮食作物的产量占了农产品总量的74.5%,而一些相对单位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种植的比例却不到5%。

3.农民文化素质水平低

调查数据表明,高中及相当学历的仅占13%,小学及小学未毕业者,其比例高达48%。以上只是接受基础文化教育的情况,而事实上,掌握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的人是很少的。

三、农民增收的潜力

1.农民盼望致富的迫切心情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创造财富的源泉

在所调查的地区中,60%以上的农民表示为了能够在闲暇时赚点钱,他们什么活都愿干。据出外打工的农民介绍,为了早日富裕起来,他们愿意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去换取低廉的报酬。

2.农民已经启蒙性地接受市场经济意识

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民通过报纸、电视、收音机等媒体的宣传,出外打工者的切身体会及身边发生的事情等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许多市场经济的信息,思想意识也开始有启蒙性地转变。

3.富饶的土地是农民致富的物质基础

农民的收入较低,但他们所赖以生存的土地仍然具有极大的活力。只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对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使土地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必将为增加农民的收入提供稳定的保障。

4.国家已具备加大对农业投入的经济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收入持续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经济上已具备了对部分地区农民进行产业化引导和扶持的经济实力。

5.农产品加工潜力大,市场需求大

在实际生产中,农产品附加值的增长与加工深度成正比。比如小麦,0.2斤小麦值不了0.1元钱,但加工成面粉就能值0.2元钱,再做成馒头呢,就能卖0.4元钱,若做成面包,大概就会再增值到2块钱,但如果哪位老先生用它作成了面人(玩具),恐怕就能卖7、8元钱了„„况且,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农产品的加工深度越来越大。

四、对农村工作的几点建议

1.基层组织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工作

发展农村经济是搞好农村一切工作的源头,农村基层组织应据此开展一系列的工作:前期准备的工作上,各级组织应当做好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各种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应用、市场意识、技术信息等的引导,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放宽农民进行其它生产的限制。在实际工作中,县、乡(镇)各级政府应当提出具体的发展经济和农民增收的目标,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详尽的工作计划,在资金和技术两个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要素上,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2.根据自愿原则,相对集中土地,形成规模经济

村里在进行土地调整时,留足农民要种的田,将愿意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尽量集中在一起,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将集中后的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给种植(养)大户经营。由于大户专业经营,规模大、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可以使成本降低,效益提升,土地的潜力得以充分挖掘。需要注意的是:在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转让自愿和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的基本原则。政府要作的只是引导,切不可强制执行。

3.引导农民建立合作性服务组织

农民合作组织应按市场规律建立成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合作经济组织应参与市场竞争。为了避免垄断,应允许自发地组建多个实体,竞争服务。合作经济组织的业务以服务农民为宗旨而开展,包括科技、购销、加工、储运、资金等服务。

据调查,武汉市建设乡新集村90%的村民是菜农,若能建立农民合作组织,在蔬菜的产前、产中、产后对农户提供相应的信息与服务,或依托武汉这个极大的蔬菜消费市场进行农工商一体化,产加销综合经营,将必然提高菜农的收益,提升产业化水平。

4.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从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经济的发展应当以农业作为根基,牢牢把握提高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环节,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在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产业布局上下功夫,通过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以武汉市建设乡新集村为例,该村依托武汉这个极大的生活消费市场,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居民的收入在所调查的地区中较高。但该村的蔬菜产业化程度低,仍以农户小规模经营为主,品质单一,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小。该村可以优化产品结构,对中低档蔬菜扩大产业规模,与硚口、武昌、青山石化等大型蔬菜市场加强联系,逐步将其建设成为武汉的中低档蔬菜基地;同时,加强与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的联系,发展高科技蔬菜、反季节蔬菜,供应武汉各大酒店。

5.继续在农村倡导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

对于农村的改革,还有必要继续倡导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农户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虽然可能暂时地拉大,但先富起来的农户和地区可以起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并带动其它农民和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调查对象中,有一农户家产达三、四百万,户主是一个包工头,他的发展也只是短短四、五年的时间。由于他的辐射作用,周围的村民随其打工,也增加了不少收入。象他这样有经济头脑、市场意识强的能人,在农村中并不少见,但因为资金、技术、政策、土地等生产要素条件不具备,他们的潜能无法完全释放。如果县、乡(镇)政府领导将这些人作为重点服务对象,让他们首先富裕起来,他们就能在农民增收中更好的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起来的人再引导单个的农民向农民合作组织或农业公司等转变,这样可以加快农业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步伐。只要农民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并且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农民的收入就可以提高,农村就可以富裕。没有农村的富裕,就不会有城市的长久繁荣。我们吃的穿的都要靠农民耕种,真诚地希望农民早日富裕,农村和城市共同繁荣。

结束语:通过本次调查,深深地感受到了农民的艰辛,我们应该给农民更多的尊重。

参考文献:《乡镇经济》《中国经贸导论》

2.农民党员队伍状况调查 篇二

关键词:农民,思想,状况,调查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 农民的生产逐步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 与此相对应, 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为深入把握农民心理特征, 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 使服务“三农”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XXX部门组织了4个调查组, 分别深入到唐山市丰南区老王庄、秦皇岛市青龙县平顶山村、邯郸市大名县, 采取走访、座谈、问卷等方式就当前农民思想状况开展了专题思想调研。

1 基本情况

在所调查的300份问卷中, 男性150名, 女性150名。其年龄结构为:18~25岁43人, 26~35岁87人, 36~45岁83人, 46~55岁67人, 56~65岁20人。其文程度为:识字较少的17人, 小学文化74人, 初中文化126人, 高中文化78人, 大专以上文化5人。其主要从事的工作有农业种植、渔业水产、畜牧养殖、个体经营、乡村干部及农民工务工人员。从综合问卷调查及现场座谈了解的情况来看, 调查对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思维活跃, 实事求是, 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当前农民思想的真实现状。

2 当前农民思想状况分析

2.1 政策敏感性明显增强, 对政策的期望也在不断增高

在调查走访中我们发现, 农民群众对中央政策的满意度有了较大幅度提升, 但是落实到问卷上, 统计结果表明, 只有70.33%的人对当前政府落实各项支农惠农的政策满意, 另有29.67%的人明确表示不满意。这部分人大多集中在曾经有过务工经历的年轻人。因为他们曾经融入都市, 接触过外面精彩的世界, 追求新生活的心情和愿望都比较高。与农民对政府扶持期望值的增高相对应惠农政策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 表现在过分依赖政策的“输血”, 不注重自身如何“造血”。在走访中我们发现, 农村对惠农政策的理解仅止于农业税费减免和粮食补贴, 对其中农民如何增收、农业如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方法措施则不甚了解。

2.2 子女教育问题受到广泛重视, 文化品位逐步提高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 子女高等教育的学费问题也是农民们深表忧虑的问题, 大学的高额学费和生活费, 除少数生活较为富裕的村民外, 大多数人表示无法承受。与此相对应, 农民对文化生产的渴求也越来越高, 有57.33%的人认为村级文化设施缺少;有18.33%的人认为适合农民口味的文化太少;有16.67%的人认为目前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过少。

2.3 看病难、养老难成最大担忧, 期盼社会福利系统的早日健全

虽说国家不断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步伐, 有68%的人对合作医疗比较满意或很满意, 但在走访中我们发现, 看病难依然是村民们最大的担忧。他们认为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较偏低, 难以真正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而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和农村青年外出务工人数的逐年增多,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空巢”老人有了病痛无人看, 甚至有些去世多日才被人发现, 所以有54.67%的村民呼吁尽快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大涉农政策宣传力度, 让政策暖风真正吹到农民心里

近年来, 国家涉农政策的不断调整变化, 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群体的利益格局, 但由于信息来源的匮乏和宣传不到位, 大部分农民对惠农政策的理解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中央政策的诠释存在突出矛盾。只知道是“一个好政策”, 至于究竟好在哪里, 有什么内容却知之甚少, 更别提用它来指导生产。所以加大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是一个迫切需要去做并且做扎实的工作。

3.2 发展农村先进文化, 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要重视阵地建设, 政府加大投入, 挤出资金扶持各村建起活动室、图书馆, 使农民的文化生活有场所有器材。同时进一步加快“村村通”工程的建设步伐, 壮大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二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民文化活动, 在春节、元宵节等农闲时节大张旗鼓地开展适合农民的文化活动, 如舞狮、旱船、高跷等, 也可利用其他农闲时节组织举办农民喜欢的文艺活动, 如农民运动会、民间文艺演出等, 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三要抓好学龄儿童的特长教育, 农村中小学要逐步开设特长课。实现文化教育从娃娃抓起。

3.3 着力解决农民关注的实际困难, 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信息匮乏、增收难、科技致富难是制约农民致富、农村发展的三大难题, 致使农民普遍存在着“想致富、缺技术、无出路”的无奈心理状态, 为此, 各级政府要深入基层, 听民声, 察民情, 连民心, 并要切切实实为农民办实事。目前, 在许多发达地区都构建起了一个集农村电子商务与乡镇企业信息化为一体的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其中网上农贸市场迅速传递农林渔牧业供求信息。数字农家乐为属地的农家乐 (有地方风情的各种餐饮娱乐设施或单元) 提供网上展示和宣传的渠道, 既方便城市百姓的出行, 又让农家乐获得广泛的客源, 实现城市与农村的互动, 促进当地农民增收,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可以起着“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的巨大作用。

3.4 积极推进医疗、养老制度改革, 解决所想所盼

虽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正在逐步推广, 但“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依然不绝于耳, 农村人口众多, 医疗基础力量薄弱, 靠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高水平医疗卫生人才来解决这一问题是不现实的。而中医在民间有着深厚的根基, 又不需要贵重仪器设备的, 可以在提高医疗保健水平和覆盖范围的同时降低医疗费用和成本, 所以政府应该在发挥乡村中医优势上多动脑子, 多些扶持。

随着老龄化浪潮汹涌而来,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和紧迫, 它的建立对保障老年农民的利益,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 保证社会的稳定和进步都有积极意义。而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虽取得了一定成绩, 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改革势在必行。特别是农村敬老院, 目前基本上是由私人所建, 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 政府有必要在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上多动脑筋, 多想办法, 让老人们能够摆脱孤独, 安享晚年。

参考文献

[1]陈柏峰.农民价值观的变迁对家庭关系的影响——皖北李圩村调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 :106-113.

3.农民党员队伍状况调查 篇三

关键词:农民教育;培训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3-0047-02

本调查问卷完成于2008年7月26日~2008年9月3日,调查了山西24个县市共61个村庄,200户农村人口。发出问卷213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家庭基本情况分析

(1)在调查过程中,在被调查者中,男性有155人,占总人数的77.5%;女性有45人,占22.5%,结构见表1。(2)文化程度结构见表2。

从表1与表2我们可以看出,本次调查对象是18~50岁有劳动能力的从事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的农村居民,其中有各个年龄段的代表农民。36~45岁的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的家庭骨干力量占较大比重,整体分布具有代表性。从文化程度来看,普遍不高,虽然通过国家近几年对农村教育的重视,文盲率大大下降仅占4%,而占调查总人数58.5%的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2.5%,农村缺乏高技术知识人群。

(3)从他们从事的职业来看,有农业、养殖业、村委、司机、工人、外出打工、文员、经商、服务员、手工业、煤矿工人等15种,他们基本上都拥有自己的土地,但不成规模,面积不大,其中68%的农民经营耕地,采用“就地消肿”的方式,依靠土地养家糊口,主要的经济来源也是从种植农作物来获取,但收入极不稳定,其余的耕地就变成了荒地;另外还有从事养殖业,通过养殖牲畜来获取收入;出门打工,长年奔波在外,从外面获取经济收入;还有极少数从事个体经商,但是经济收入都不高。在调查中了解到,农民的年收入大部分集中在10000~20000元之间,大约占总人数的60%,还有一部分集中在8000元以下,只有少数个体经商的收入在20000~50 000元之间。所以整体来看,农民的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城镇人口的收入水平。精神文化生活几乎无人问津,可以看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十分的贫乏。

(4)在农村,农民对相关的一些技术知识有较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民的掌握情况不尽人意。有2.49%的农民对选用优良品种完全不知道,有4.47%的农民完全不懂如何合理使用化肥,有5.96%的农民完全不懂如何使用农药……。绝大多数农民对这些农业技术知识包括相关的一些惠农政策只是知道一点,更加不懂得如何有效利用。他们中有46.27%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书籍来获取技术知识,41.79%是通过农业部门获取的,11.44%是通过专业协会获取的。18.41%是通过网络这种方式获取的,有37.31%是靠邻居朋友传授的,还有2.49%的农民未采用任何技术。

2农民的培训状况分析

在被调查的范围内,有31.84%的农民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45.77%的农民选择实用技术培训,他们期望能够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和技术,可以直接用于生产生活。而在没有接受过培训的农民中,21.5%的不知道有这么回事,11.8%的认为学不到有用的东西,31.2%的认为没有适合自己的课程,19.7%的认为没有时间,还有6.89%的担心自己的文化基础不好学不会。

农民自己认为当前山西省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有42.29%的农民认为目前山西省的农民培训基本处于无秩序、无组织,没有专门部门或人员管理的状态,有34.83%的农民认为培训方式不方便,时间安排、地点设置不合理,有35.32%的农民反映现有的培训I内容不切合实际,实用性差,有35.33%的农民反映负担不起培训费用,还有6.97%的农民自己也搞不清楚问题在哪。

3农民的培训需求分析

3.1参加或计划参加培训的农民有明确的目的

在被调查的200名农民中,不论是参加了还是计划参加培训的都有自己明确的打算和目的,为了增加收入的占绝大多数,达137人,占总数的68.16%,为了提高技能,掌握某项技术的占54.23%,为了获得政策支持或补贴的占17.89%,为了获得学历证书的只占总数的2%。

3.2农民期望接受的教育培训模式

被调查对象都是山西省各地有劳动能力的从事农业生产和非农生产的18~50岁的常驻农村劳动力,他们中绝大部分期望能从培训活动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技能,但是目前山西省的农民培训模式不够合理、不够完善,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在培训层次上,有31.34%的劳动力期望一事一训,有57.21%的劳动力期望接受短期培训,有8.46%劳动力期望接受证书教育,有9.95%的劳动力期望接受大专等学历教育,有6.47%的劳动力自己也不知道哪种适合自己。在培训方式上,有49.75%的农民愿意通过面对面授课接受知识,有54.23%的农民期望通过现场实习学习有用的技术,有18.91%的农民愿意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学习知识,还有4.98%的农民愿意跟着VCD来学习。在培训时间方面,农民不愿接受长期培训,大部分都认为两天以上,一个月以内的培训时间为宜。在培训费用方面,由于山西省的农民思想认识落后,收入不高,生活水平低下,没有足够的额外的钱用于接受教育培训,有18.91%的能够承受的一次培训的费用是10元以内,有18.41%的愿意接受而且能够承担10~20元的培训费用,有27.36%的愿意接受而且能够承担20~50元的培训费用,有24.88%的愿意接受而且能够承担50~100元的培训费用。有14.93%愿意接受而且能够承担100~200元的培训费用。有1.48%的愿意接受而且能够承担200元以上的培训费用。为了节约一部分交通及生活开支,方便随时学习自己所要的知识技能,大部分农民在培训地点上选择就近的地方,如本村或本镇,不愿到距离远的地方接受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根据自己从事的职业,农民期望接受有关种植业、养殖业及非农方面的技能。由于山西省的土地、水、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在种植业中,绝大部分种植粮食和蔬菜的技能,占到69.65%,还有一小部分农民渴望学习苗木花卉、特种经济作物等技术;在养殖业方面,还是主要想学猪、牛、鸡、羊的养殖技术,对一些水产养殖、特种养殖的需求很低。山西省从事非农职业的农民一部分留守农村,一部分外出务工,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与浙江、四川的农民工有很大区别,他们绝大部分不会走的很远,两是选择在本村附近的县城或省城打工,就业压力大部分由省内自己消化解决。受山西省的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农民对非农技术的培训需求主要集中在机械、运输、建筑、餐饮、农产品加工方面。

4浅析农民教育培训问题的对策

(1)加大政府的重视程度。首先,涉及农民培训工作的部门有农办、教育、劳动、农业、财政等10多家部门,基本上还是各自为政,出现重复培训现象,出现了“多部门主管,管理权限分散”的现象。急需设有一个专门的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管理机构部门;其次,农村培训的经费一般由政府下拨,但是政府的培训经费不足,培训经费不到位或拨付不及时、不畅通,满足不了农民培训的需求,对于农村培训的专项金费应有严格的监管机制;再次。加强相关领导对农民教育培训重要性的认识,要求他们重视提高理论素质和政策水平,认真深入研究上级的政策法规,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2)转变农民自身的守旧的职业教育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虽然在中国农村已经实行很多年。但以往农村职教的重点在农村中学,即学生的身上。而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利用所学知识改造家乡的是少之又少,大部分宁愿去城市打工也不回家“务农”。因此,应转变农民自身的观念。在农村,不论是什么年龄、从事什么行业,将来是留守农村还是外出打工,只要缺乏相关技能。需要进行职业培训,就要拥有认真、好学、求知、谨慎、勤奋的态度,重视职业技能教育,促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向农民普及的方向发展,这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然。

4.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状况调查问卷 篇四

居民同志:

你好!

我们是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班的调查员,为了了解您们

这一地区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情况,并就如何完善失地政策提

供实证资料和意见,我们需要进行实地调查,希望能够得到你的支持和协助。

本次调查严格按照《统计法》的要求进行,不用填写姓名,所有答案只用于统计分析。你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实

际情况,在每个问题所给出的几个答案中选择一个合适的答案,或者在___中填写。您的回答将代表众多和您一样的本地居民,并将对失地政策提供帮助。

调查员:_______________ 调查时间:____年__月__日地点:___________

1.您的户籍()

A.农村B.城市

2.您的文化程度()

A.小学B.初中C.高中D高中及以上

3.家庭成员健康状况()

A.健康B.比较健康C.经常小病小痛D.患有大疾

4.在您没有失去土地前,您觉得生活怎么样?()

A.虽然不富裕,但很幸福、自在B.基本能吃饱肚子,不用愁没钱花

C.农闲时进城务工挣几个钱,生活还行D.外出做生意,生活很好

5.失地前您最想做什么事情?()

A.多挣钱,为子女筹学费B.好好种地,过个安稳日子

C.搞生态农业,脱贫致富D.外出打工

6.土地征用前家庭年收入是多少?()

A.一万元以下B.一万至两万以上C.两万至三万D.三万

7.土地征用前家庭年消费支出是多少?()

A、一万元以下B.一万至两万以上C.两万至三万D.三万

8.土地征用后家庭年收入是多少?()

A.一万元以下B.一万至两万C.两万至三万D.三万以上

9.土地征用后家庭年消费支出是多少?()

A.一万元以下B.一万至两万C.两万至三万D.三万以上

您认为现在的城镇生活与原来的农村生活相比哪个更好?(A.城镇生活B.差不多C.农村生活

11.您觉得现在的生活状况与以前相比()

A.更艰难 B.差不多C.好多了

12.目前主要收入来源渠道是什么?()

打零工B.稳定职业C.自主经营D.其他________

13.目前家庭成员就业情况是怎样的?()

A.待业B.周边打零工C.外出打工D.自主经营E、其他

14.对当前这种谋生方式满意吗?()

A.满意B.比较满意C.不满意D.非常不满意

15.当前找工作谋生存在困难吗?()

A.不难B.一般C.非常难D.无所谓

16.您当前参与了哪些社会保障?()

A.医疗保险B.社会保险C.养老保险D.商业保险E.其他

10.)A.17.生活在城镇,您觉得到幸福吗?()

A.非常幸福 B.比较幸福 C.幸福 D.不太幸福E.很不幸福

18.为什么?(承接上题)()

A.获得城镇户口,以后不用种地了,可以堂堂堂正正做一个城里人

B.本来我就不想种地,都是祖辈留下来的,国家要征用,那还不两全齐美

C.土地没了,日后的要是没有工作,该怎么生活

D.还是农村好,不用为吃饱饭而发愁

19.没了土地,你最担心什么问题?()

A.生活问题B.子女上学问题C.家里主要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20.您希望家庭月收入是多少?()

A.1000以下 B.1000-3000元C.3000元以

21.子女的教育支出,您感觉吃力吗?()

A.非常吃力 B.比较吃力C.吃力 D.不太吃力

22.除了种田外,您觉得自己还有其他劳动技能吗?()

A.有B.没有

23.您是否愿意参加政府组织提供的培训?

A.非常期待B.愿意C.不愿意D.无所谓

24.您最希望政府组织提供哪些方面的培训?

A.服务行业B.生产养殖技术C.自主创业D.无所谓

25.您最希望政府在哪些方面出台更好的保障政策?

A.就业方面B.医疗方面C.最低生活保障方面D.精神文化生活方面

26.土地征用时是否出自个人意愿放弃土地?

A.愿意B.不愿意C.开始不愿意经做思想工作后愿意 D.无所谓

27.您是否了解《土地管理法》关于征地补偿标准的相关规定()

A.不知道,没听说过这项法规B.有大概的了解,但不是特别清楚C.很了解

28.您觉得政府征地给与您的一次性货币补偿您是否满意()

A.不满意B.不太满意C.满意D.很满意

29.您对政府征地时的工作方法是否满意()

A.不满意B.不太满意C.满意D.很满意

30.您对日后的生活抱什么样的态度?()

A.相信经过努力奋斗,生活会得到改变的B.不会有多大的改观,因为我们都没有知识和文化

C.改善生活,我们这一代是无能为力了,只能靠孩子们努力了

31.失地对您生活的影响大不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2.你对现在的生活状况满意吗?希望能有哪些改善?

5.农民工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篇五

农民工生活现状调查问卷

1、您对目前的生活满意吗?

A.很满意B.比较满意C.有些不满意D.很不满意

2、您外出打工已有多长时间?

A.1年以下B.1—5年C.5—10年D.10年以上

3、您目前每月的工资大概是多少?

A.4000以上B.3000—4000C.2000—3000D.2000以下

4、您每月的生活费大概是多少?

A.500以下B.500—1000C.1000以上

5、老板是否拖欠过你们的工资?

A.经常拖欠B.偶尔拖欠C.不拖欠

6、您每天工作多长时间?

A.8小时B.9小时C.10小时D.10小时以上

7、您工作的环境如何?

A.有很多安全隐患B.有些安全隐患C.基本上没安全隐患

8、您对劳动法熟悉吗?

A.了解很多B.不是很熟悉,了解一些C.不熟悉

9、您大约多长时间回家一次?

A.一个月一次B.几个月一次C.一年一次D几年一次

10、您在外打工最大的压力是什么?

A最基本的生存费用B子女受教育的费用C老人的赡养费用

6.关于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六

李忠银

(经济管理学院10国贸12#A508号码:***)

摘要:本文是根据我自己所在家乡农民基本生活情况发生的变化和存在的不足所做的一些整理,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农村,农民,农作物,房屋,医疗,生活水平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我进入大学已经两年了,开学就要大三了。在学校期间没有参加多少社会实践,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习。今年暑假我没有去做兼职来实践,而是回到了家里。不过在家里通过自己的观察和走访,进一步对我们农村生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看到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但依然存在些问题。

一:家里的变化:回到家里,觉得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居民的住房,由瓦房,一层平房变成了两层小楼。这是最显著的变化,还有,我去了村里好几户人家走访,发现不只是房屋变得漂亮了,家庭条件好些的家用电器也开始逐渐齐全,像空调,太阳能,彩色电视等。我家地处平原,以前农作物的种类比较多,种植玉米,大豆,小麦,花生,油菜等,最近两年好多年轻人出去打工,为了方便,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因为小麦和玉米比较高产,而且小麦可以用机器收割就更方便,提高了收割的效率,降低了广大农民的担心。

二:镇政府和村委会也在不断加强周边基础设施建设,修公路,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以前都是骑自行车上街,现在都换成摩托车和电动车,家庭条件好点的还买了小轿车。公里路基的建设和水泥路面铺设我们村的经济发展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去年还重新挖了一条河,给我们带了极大的好处。像往年每年秋季梅雨时节雨水过大,由于河比较浅不能及时排水,导致大量的庄稼被淹死,收庄稼时几乎是颗粒不收,真的很让人头疼。现在好了,新河挖好后,庄稼被淹的面积大大缩小了,农民脸上多了些轻松和喜悦,庄稼有收成时对他们辛苦劳动的最好收获。三:环境卫生方面。在去年完成了村河流的清理整顿,并在河流旁建造垃圾坑,禁止村民向河流内倾倒垃圾或排放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场。小时候,有人在村里的河流里洗菜、洗衣服,溪水清澈见底,后来由于人们向河流里大量倾倒垃圾、排放污水,致使小溪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没人在河里洗衣服了,鱼儿越来越少了,夏天的时候,小溪里还常常传来一股恶臭。经过这一次清理整顿,小溪的面貌焕然一新,越来越多的人在小溪边吹风散步。

四:医疗卫生方面。我村落实了各项“安居工程”、造福工程、优抚优待工作,入户宣传和办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服务,提高了我村社会保障水平。为加强农村卫生建设,我村改造和修缮卫生院,完善农村卫生网络建设。我村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全村86%的农户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的状况。这点我是深有体会的,我家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现在我爸爸妈妈都有低保和医保补助,虽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却是减轻了部分负担。

五:好的变化当然会让我们广大村民感到开心,但问题也存在。其一便是天灾,主要是干旱和洪涝。今年如春以来家里几乎没下雨。这期间正是农作物(主要是稻谷)播种的关键时期。而灌溉用水的天价又让农民却步,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播种的季节到来却无计可使。也有部分农民舍不得将土地荒废而用抽水机抽水插秧的,这样做也只是确保秋天有一点点收获,其实根本没有盈利可图,有的甚至年投入的那部分资金也未能收回。所以农民辛勤劳动下来,基本上算是无偿劳动。更何况人多地少,生产的粮食严重不够,更不用说用节余去换钱了。到了夏末秋初,由于梅雨持续的时间长,容易发生洪涝灾害,这边是平原,土壤不适合种植果树一类的,庄稼没有了收成也就没有了有时庄稼被淹得连种子都不剩,农民只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没有收成孩子上学的钱都要从别处借。困扰农民的另一因素为人为因素。部分领导的决策失误,也给农民留下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品种不佳,质量不高,土地不宜,收成小,更换品种或农业结构转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有时政府补助的款项也不能及时到达农民手里或者会从中扣减,这些就是不分政府人员的失职给农民带来不安和不满。上述的两种因素,导致农民的人均收入极低,入不敷出的现象严重。所以一般家庭中要有1-2人外出打工或经商,形成以工养农和以商养农的格局。

六:农民素质普遍不高。当前,我村把重点放在了“村容整洁”上,而对“村风文明”投入甚少,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一方面,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另一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不足,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七:对策与措施:一要更加注重思想观念的更新。新农村建设主导是政府,主体是农民。要放手发动群众,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鼓励群众勇于创新,大胆实践,调动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要更加注重民生工程建设。巩固和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覆盖面,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要继续推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扎实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三要更加注重生产发展。要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壮大主导产业,培育知名品牌,提高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做大做强高效种养殖业,积极

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强化产业支撑,增强农业的整体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和支持农户大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鼓励企业与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扩大规模、优化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7.农民党员队伍状况调查 篇七

近年来, 随着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 农业生产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农村也因此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 这直接导致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 即农村进城的打工青年, 简称农民工。据统计, 我国农民工总人数约1.2亿人[1], 他们在社会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他们所带来的大幅度人口流动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安定因素, 但他们弥补了城市劳动力的不足, 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加快了信息的传播, 给农村带来了先进的科技文化和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作为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产物的一个特殊群体, 农民工在城市上是一个典型的弱势群体, 其社会处境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对于创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 笔者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 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分层抽样法, 在江浙一带农民工比较集中的苏州、南通和杭州三个城市的纺织厂、电子厂和服装厂等企业以及理发店、超市等服务性部门中发放问卷共600份, 回收538份, 获得的有效问卷408份。被调查对象来自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 其中来自湖南、安徽、河南三省的农民工共有298人, 占73.04%。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涉及电子、服装、电气、娱乐、餐饮等15种行业。具体情况见表1。

2.2 工具和方法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运用SPSS11.5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3 调查结果

3.1 城市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的基本情况

城市农民工的SCL-90各因子分、阳性项目数和总分均高于全国成人常模, 且差异极为显著 (P<0.001) (见表2) :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下同。

SCL-90每个因子的正常参考范围用常模的平均分加上一个标准差来界定, 高于此标准则视为异常[2]。据此, 本调查的数据结果显示, 各因子异常的人数及比率为:躯体化212人、占52%, 强迫266人、占65%, 人际敏感216人、占53%, 抑郁208人、占51%, 焦虑274人、占67%, 敌对232人、占57%, 恐怖266人、占65%, 偏执266人、占65%, 精神病性262人、占64%, 对于每个因子来说, 农民工得分异常的比率都在50%以上。

3.2 城市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 农民工的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及各项因子分在年龄、婚否及工作年限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而在性别、月收入、文化程度及日工作时间之间部分有显著差异。

下面分别对各维度上有显著差异的因子做进一步的分析。

由上表可以看出, 男女农民工在偏执、恐怖、敌对和精神病性四个因子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 (P<0.05) 。在偏执、敌对和精神病性因子上, 男性农民工高于女性;在恐怖因子上女性农民工高于男性。

月收入水平不同的农民工在人际敏感、焦虑两个因子上得分有显著差异 (P<0.05) 。随着月收入水平的升高, 农民工在两个因子上得分的总体趋势是下降的, 即总的来讲, 农民工月收入越高, 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但其中月收入为1000-1500元的农民工的这两项得分略高于月收入为600-1000元的农民工, 也就是说月收入为1000-1500元的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水平略低于月收入为600-1000元的农民工。

文化程度不同的农民工在强迫、人际敏感、焦虑和偏执四个因子上得分有显著差异 (P<0.05) 。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 农民工在四个因子上得分的总体趋势是下降的, 即总的来讲, 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越高, 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但其中有两点比较例外, 其一, 高中水平农民工的焦虑水平略高于初中水平的农民工;其二,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农民工的偏执水平略高于文化程度为高中的农民工。

每日工作时间长短不同的农民工在躯体化和恐怖因子上得分有显著差异 (P<0.05) 。两项得分都是随着日平均工作时间的延长而升高, 即日平均工作时间越长, 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4 讨 论

4.1 关于农民工心理健康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显著低于一般人群, SCL-90各因子分、阳性项目数及总分都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这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农民工从农村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进入到城市相对较开放的环境, 且自身文化程度也都比较低, 适应能力不强, 一时之间很难融入城市生活中去。眼里所感受到的城市的灯红酒绿与他们大脑中已有的生活习惯有着很大差异,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开放的思维特点冲击着他们陈旧的生活习惯, 这难免会在其内心深处激起波澜, 导致心理不平衡。同时, 还有很多城市人不同程度地存在城市本位思想, 认为农民工身份比较卑微, 瞧不起他们, 他们这种思想有时会有意无意地在其言谈举止特别是在与农民工的接触中表现出来, 这无疑会给农民工造成心灵上的打击, 于是很容易使他们形成自卑、敏感、抑郁、敌对、焦虑、恐怖等负面情绪, 时间久了, 这些负面情绪可能就会使他们产生头痛、腰酸、恶心等躯体化的症状。

4.2 关于影响因素

调查还显示农民工的年龄、婚否、打工年限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显著影响, 而性别、月收入、文化程度及每日工作时间对其有部分的影响。

其中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的几个因子, 除恐怖因子外, 敌对、偏执、与精神病性得分都是男性显著高于女性, 这可能与社会性别角色差异有关。一般来讲, 社会对男性在事业上的要求比较高, 他们的心理压力比较大, 男性农民工又很难在城市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获得成就感, 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就导致了男性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低于女性。

在月收入水平上, 总的来讲, 月收入越高, 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在竞争如此激烈, 各方面压力不断加大的今天, 较低的月收入当然会使人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影响其心理健康。但其中月收入为1000-1500元的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水平略低于月收入为600-1000的农民工。这一点可以从心理健康水平的性别差异来解释, 据统计, 在月收入为600-1000元的农民工中, 有32名男性, 92名女性;而在月收入为1000-1500元的农民工中, 有110名男性, 136名女性, 后者中男性所占的比例高于前者, 且由卡方检验得知, 其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在文化程度上, 总的来讲, 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越高, 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文化程度高的农民工, 适应能力更强一些, 更容易融入城市生活中去, 同时更懂得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情。至于为何高中水平农民工的焦虑水平略高于初中水平的农民工, 以及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上的农民工的偏执水平又略高于文化程度为高中的打工者, 这一点尚未找到可以精确解释的理由。

在每日工作时间上, 平均每日工作时间越长, 农民工在躯体化和恐怖两个维度上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个体无论在身体还是在心理上, 每天所能承受的工作时间是有一定限度的, 当日工作时间过长时, 个体在身体上产生腰酸背痛等躯体化症状的同时, 心理上也会产生烦躁、焦虑等各种不良情绪, 从而导致其心理健康水平降低。

总之, 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为数超过1亿的农民工, 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对于这样一个城市中庞大而又重要的社会群体, 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关注。

5 建 议

要提高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水平, 需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要从主体即农民工自身方面寻求解决措施, 另一方面则是从客体即社会的角度来考虑改进措施。

5.1 主体方面

农民工应努力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 以更好的适应城市生活。面对城市巨大的工作与生活压力, 农民工应学会及时疏导与排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与同乡或同事多进行沟通与交流。在遇到不公平待遇时, 不能冲动, 要学会用正当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外, 对于城市的繁华喧嚣、灯红酒绿, 在能够融入进去的同时, 又要保持乡村人淳朴的性格, 不要因为对这种生活的羡慕与追求而迷失了自我。农民工可以试着多与城市人进行交流, 增加彼此的了解, 交流多了, 隔膜与偏见自然就会减少, 这在改变封闭的心理状态的同时, 也使他们能够更快的融入城市生活中去。

5.2 客体方面

5.2.1 利用传媒消除城市人对农民工的偏见与歧视

媒体要站在公平的角度对农民工进行报道, 而不应该过分夸大农民工对城市治安和社会秩序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以引导城市居民正确对待农民工。另外, 各媒体应对农民工城市生活的点点滴滴多一些关注, 比如可以在报纸、杂志上为农民工设置专栏, 描述他们的喜怒哀乐, 这不仅可以增加市民对农民工思想、观念的了解, 也为农民工制造了一种被关怀的氛围, 从而削弱他们的异乡孤独感与被排斥的心理。

5.2.2 消除制度性歧视

农民工有进城工作、为城市建设做贡献的权利, 却没有在城市生根的权利。由于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造成了典型的二元社会结构, 这一系列制度中明显存在对农民工的歧视政策, 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虽共居一方, 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社会地位, 农民工很难在城市中长期生活下去。尽管这些限制农民工的政策、制度有其存在的历史性与合理性,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它们的局限性, 即这是一种以牺牲农民利益为前提的不平等做法[3], 从工资标准到子女教育, 城市农民工所得到的都是不公平的待遇。只有从客观上消除这些制度性的歧视, 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民工的社会地位, 并改变城市人思想观念中所固有的偏见。要从城市化、现代化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看待农民工的城市适应问题, 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性改革, 把农民工真正融入到城市的管理与服务体系中来, 使他们与城市居民一样, 处于既受约束又受保护的环境中[3], 这是解决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必要措施。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农民工逐渐成为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群体, 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本研究利用SCL-90量表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城市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成人的一般水平;性别、月收入、文化程度及日工作时间对其心理健康水平中的部分方面有影响。提高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水平, 需要社会各部门的共同关注, 努力引导他们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 提高适应能力。

关键词:城市农民工,心理健康,SCL-90

参考文献

[1]宋晓梧.我国收入分配体制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2.

[2]刘衔华.春节返乡农民工心理健康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06;33 (10) :1926~1927.

8.农民党员队伍状况调查 篇八

关键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居民;收入状况;生活方式

初次调查过程综述

一. 缘起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則被确定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

本次调查选取苗族聚居地彭水县及其附近村民地区,查阅该村的相关资料,了解大致情况,然后选择了重点走访对象,最后采用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的方式对重点对象进行详查。并同时结合全国其他各地区的有关情况,试图对我国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作以分析思考,以发现在新时期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个别或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与技术,从实际出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以及推进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建言献策。

二. 主要调查内容

1.收入状况

农民的收入状况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的首要问题,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近年来,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城乡差距仍然巨大,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增收已是当务之急。经调查得知该村平均每户有6口人,月收入大概3200元,其人均月收入在500左右,主要收入来源有以下几个部分:

(1) 农业生产经营收入:该村农业生产主要以稻类、豆类、养殖业为主。平均每个家庭水稻种植面积1.5亩,豆类面积0.5亩左右。这部分收入来源仍是目前农村家庭收入的基本部分。

(2) 非农经营收入:主要包括农民进行的第二产业,有如:副食店,服装业,餐饮等。这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比较小

(3) 外出务工收入:这部分是该村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显示平均每个家庭就有一名外出务工人员,这种收入以其广阔的增长空间成为了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切入点。

(4) 其他各种收入:包括来自于各种财产投资性的收入、政府财政投入、租赁变卖财产收入、亲友赠送等各种收入。

该村经济发展情况在全县范围内比较落后,农民收入情况不理想,可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较之5年前人均总收入增长了将近增长了20个百分点,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缓解了大部分农民的经济压力。这些进步的原因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增加财政投入,完善农村社会制度,加快新农村建设,以及取消农业税收等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我们还对农民素质方面做了以下几个调查:第一是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7年,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占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占7%左右。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农民的普遍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传统的经验,接触现代农业知识的不足14%。三是思想观念,该村农民的思想观念保守,缺乏进取精神,许多农民表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四是农民对国家对农业政策的关注力度。调查结果显示有70%左右的人从未关注过三农政策,33%的农民不知道三农指哪几方面,63%的仅靠听说获取农业政策信息。

这些现象或许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农村社会的进步,所以要改变农村现状应提高农民素质,促使农民转变落后观念,落实科教兴农战略,这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同时还应该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政策保障,加快城镇化进程,这样农民的收入状况才可能有根本性的改观。

2.文化生活

从该县的政府网站上了解到了本县以创建市级文明县城为统揽,始终将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加大公共文化财政投入力度,实施了一系列的文化惠民工程,形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该县更加重视提升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积极引导乡镇、社区开展以唱民歌、跳坝坝舞、打腰鼓、舞龙狮、看电影等为主要内容的乡镇、社区文化活动。同时结合基层建设,围绕服务农村发展,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角度出发,大力实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和“送电影送图书送故事送文艺送展览”五送活动,将文化送到田间、地头、广场、乡镇,大力推动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积极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较好地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和健身需求。

紧接着我们就对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到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1) 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掀起一股赌博风。

(2) 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许多农民仍有封建迷信的思想。

(3) 部分农民的参与积极性程度不高,只注重挣钱而忽视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

(4) 没有规范的文化活动场所,农民的文化活动类型少,文化活动单一。

在此,我有几点建议给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

(1) 加强硬件设施,修建一些文化场所,如:图书馆,健身场地,放映厅等。

(2) 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各级政府派人下乡为农民讲授知识以及国家政策

(3) 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提高教师的待遇,让农民的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的学到文化知识,不要让农民的孩子还是成为农民。

三.调查心得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个方面清晰勾画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和实现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需要付出艰苦的奋斗。今天,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真抓实干、不懈奋斗,才能真正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9.关于农民工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篇九

调查人:****** 指导老师:****** 时间:2010年8月20日 地点:*******

一、调查情况介绍

民工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作为大学生,我对这个问题也一直很关注。此次假期,正好创造了我与农民工接触的机会,在于他们聊天的过程中,我进一步了解了民工的不易与艰辛。

本次调查的范围是:在我县城镇就业的农民工。调查的对象是:随机找到的农民工,进行个人问卷调查。

二、调查内容

调查的主要内容是:调查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和就业情况以及他们的生活质量状况。包括就业保障、工资待遇状况、子女教育、劳动技能培训、劳动安全卫生条件、社会保障等其他方面情况。

三、调查的具体情况及分析

(一)基本调查情况

以下写一下我调查中的部分人:

1、男,30岁,未婚,户口所在地是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淮宁湾镇。务工地是榆林市子洲县家园工地,学历是初中文化程度,家庭成员有父亲、母亲和他,其哥哥已经成家,妹妹已经出嫁土地拥有状况为原来拥有土地,但因为建路占用已经卖出。该人的工种是工地水泥工人。谈话时,问到就业保障问题,他说,只要那个地方有建设之类的,他就有事情做,不过很幸运的是,我县这几年来一直 在建设当中,所以工作也比较忙,现在不担心找不到事情做,这样很好,并且工资待遇问题也很不错,可以照顾到父母。虽说是工地,但是安全设施和卫生条件都相当不错,一般情况下没有什么安全隐患,政府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保障了我们的生命安全,是替我们民工着想啊。

2、男,42岁,已婚,户口所在地是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何集。职业是施工人员,学历是高中文化程度,家里有3口人。谈话时,当问到子女教育问题时,他表示特别高兴。他说,当初进城打工时,最犯愁的就是女儿的上学问题。没想到与教育局的领导讲清楚我们的情况后,他们当即表示愿意接收,并且不收借读费。现在,女儿已适应了学校的环境,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对于孩子上学问题是每个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还好我县教育局在学生人数逐渐增加这样的压力下克服种种困难,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全部予以合理安排。

3、女,34岁,已婚,户口所在地是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裴家湾镇。务工地是榆林市子洲县某理发店女工,学历是初中文化程度,家庭人口是4人(儿子读中学,女儿读小学)。谈话时,谈到子女教育问题时,她说,儿子女儿都学习不错,每次都是班里的前几名,人缘也都很好,和别的孩子玩得很好,很合得来,没有说是因为从乡下来的而受到别的孩子的歧视,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有益的,而且儿子还被评为“三好学生”呢,作为母亲有这样优秀的孩子,我感到很骄傲。

4、男,42岁,已婚,户口所在地是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务工地市铁路宿舍生活区等,职业是电工,学历是高中文化程度,家庭人口为3人。谈话时,问到农村人和城里人平等的问题时,他说,不平等啊,人家就觉得你是农村来的,人家是城里的,就是有歧视的。在社会群体的构成关系中,地缘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连接方式,地域认同是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在外出流动的过程中,除了户籍身份排斥外,农民工还面临着从农村向城镇、从小地方向大城市的那种地域排斥。我们的工作条件也是不平等,用工太乱,在我们打工的那里,经常发生对于我们权利的侵犯的事情,太让人气愤了!

5、男,38岁,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1990年第一次外出打工。现在为油漆工。家庭人口数是4人。谈话时,问到权利有没有得到保障,哪些权利受到了侵害的时候,他说,其实什么都还好,过日子嘛,何必计较的那么真,浑浑噩噩也 2 就那样过去了,关于权利保障问题,我觉得还好,有时候得一些,有时候也就是一些,这是必然的事情,生活嘛,看开些就好了。

(二)调查分析

关于此次调查,针对我自己对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我做了有关的分析与说明,如下:

1、关于子女教育问题

我们国家已逐渐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义务教育就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国家已经规定了两个为主的原则,就是以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以政府为主,这体现了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价值,要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的职能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以政府为主,公办学校为主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是要改变当前以户籍人口为准的教育管理体制。我们管理模式是以户籍为主的,要适应流动人口的现实,就要改成以常驻人口为准,把常驻人口纳入地方公共服务的范围,纳入政府的教育的日常管理。

农民工子女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制度的创新问题,它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制度的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就教育问题来谈教育的制度创新,因为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只是技术性的问题,不是起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当务之急,是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我们最重要的还是要经济制度的改革,要消灭城乡两元制度,这个制度不改革,经济不发展,城乡的差异造成了农民工子女教育永远解决不了,为什么农民要进城,就是因为经济水平的差异,经济制度的差异,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正确认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首先,教育是“全民教育”,农民工子女享有受教育权利,而且是平等的教育权利。其次要认识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子女正逐步递增,搞好农民工子女教育已是一个克不容缓的问题。这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客观需要。农民工子女比较懂事,有良好的自强自立意识,但也有孤僻、自卑的性格倾向和与社会对立的不良情绪,他们需要得到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总之,农民工子女也是公民,他们的父母也是国家的建设者,政府义不容辞地有为他们提供教育的责任。

2、农民工维权的问题

虽然农民工为城市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但这个群体的正当权益却屡遭侵犯,由此引发的劳资冲突等社会问题,日渐形成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消极因素。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劳动保护力度不够。农民工在城市大多从事的是那些脏、累、难、险的工作,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劳动条件差,缺乏起码的劳动保护。工伤、职业病和自然疾病对农民工的健康构成了很大威胁。

工资待遇低。由于我国在制度上将农村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分割成二元劳动力市场现状的存在,农民工和城市居民所享受到的待遇是不同的。受自身素质限制,农民工只能从事那些就业门槛较低、劳动强度大、工资水平低的工作。

社会保障权利缺失。农民工作为非城市居民,城市职工普遍享受的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等社会保险,大多数农民工不享有,他们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而且当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生活遭遇风险与困难时,也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他们提供援助和保护。

合同签订率低。一些企业为减少企业成本,通常以口头协议代替书面签订劳动合同的现象比较普遍,发生劳动纠纷后,调查取证比较困难。当遭遇工伤时,农民工往往是“责任自负”。

所以,农民工的处境问题,已经日益引起社会关注。与改革之初农民工刚刚进入城市之时相比,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对待进城农民的态度有了不小的转变。为此我们应切实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完善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同时,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也加以高度重视。第一,要做到外出农民工的有序管理。在输出地,实行外出农民工准出证制度,记载外出基本情况,包括身份、计生、遵纪守法等内容及联系方式。接受一定的法律知识教育,应成为颁发准出证的前置条件。在用人单位,实行劳务用工备案制,即持有外出务工准出证的人员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合同后,必须在当地劳动部门备案,以此作为农民工办理暂住证的依据之一,也是劳动部门开展劳动监察的内容之一。待条件成熟时,可建立劳务用工信息网络,使输出地、输入地都能准确把握劳务人员输出、输入基本情况。第二,要加大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依法治国的基本性工作,也是维护健康的劳动关系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用工方,劳 4 动、经济主管等部门要定期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法制宣传,并将其遵纪守法等情况作为企业诚信的重要内容定期公布,褒优惩劣,提高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自觉性。对于农民工,按照“谁用人,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用人单位及其行政主管部门要将对农民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作为自己应尽的职责承担起来,以提高农民工依法维权意识。只要用人单位和农民工法律意识都提高了,侵权现象就能得到有效遏制。第三,要构筑跨地区的法律服务协调机制。综观全县为农民工开展维权活动情况,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虽然做了许多工作,但受制约因素多(如人力、财力严重不足,到外地取证难等),收效不明显。农民工出于对在输出地聘请法律服务人员所需经费过高的考虑往往也放弃维权。为加强发挥法律服务在维权方面的作用,我们应在全国范围内对所有农民工发放法律服务卡,所有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实行联动,劳务工输出地、输入地相关机构有义务配合、支持。这样一方面减轻了维权的经济成本,另一方面由于输入地法律服务机构的积极参与将提高维权的效果。至于提供支持、配合一方所支付的必要费用,可由接受支持、配合的一方从法律服务费中进行支付。第四,要解决与农民工密切相关的工伤保险。应该建立针对农民工的以普遍性为原则的工伤保险制度。农民工的保险关系应等同于城镇正式职工。否则,农民工即使参加了工伤保险,也还会因流动性强而随时中断保险关系,亦无法随着工作区域的改变而继续这种保险关系。而且,相对于事后补偿的制度而言,更应该强调事先的宣传和预防工作。政府的劳动监督部门应加大对农民工集中的企业及事故多发或职业危害严重的行业、企业的监督力度。应采用现代的、科学的安全管理手段,以预防为主,而不是“事后处理”型的管理和监督。第五,要逐步考虑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问题。有的地方出台了农民工养老保险暂行办法,体现了政府对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关注。但是建立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制度难度很大,因为他们的流动性很强,而且现在过高的养老保险缴费率会提高农民工就业单位的人工成本,从而直接影响到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所以,对于养老保险,有必要设计两个以上的方案供有稳定职业的农民工和无稳定职业的农民工自主选择,否则,养老保险可能演变成一种不确定的强制储蓄,从而失去这项政策的意义。政府在实施此类政策之前,还可以先对农民工进行适当分类,对达到规定居住年限及有相对固定住所和单位的农民工,给予享受本地区居民权益的资格条件,并正式纳入当地的养老保险体系; 5 而对不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则另定方案加以解决,并视情形逐步纳入。第六,要为农民工建立相应的社会救援制度。为了缩小社会的不平等,促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当地社会,应启动农民工遭遇天灾人祸时的紧急救济、特殊情形下的贫困救助、合法权益受损或遭遇不公待遇时的法律援助等社会救援制度。在建立这种制度时,有效的选择应当是政府和民间结合,即除政府承担相当的责任并直接主导外,还需要发挥民间慈善公益机构的作用。鉴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地区差异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社会保障制度不可能一下子从二元化而转到一元化,其间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多元化时期。在此期间,各地方政府应适时分层分类保障农民工的权益:经济条件好的,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一视同仁地将其纳入社会保险体系;经济条件暂不允许的,应将与农民工生存状态最为迫切的项目(工伤保险、大病统筹医疗保险等)最先出台,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工的基本社会保险权益。第七,要下大力完善配套措施。农村政策不合理,农民不合理地流向城镇,不但增加城镇的压力,而且农民工权益保护也将是空谈。因此,对农村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取消一切不合理的收费,减轻农民负担;控制农民生产资料价格,对农资生产部门进行扶持;鼓励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减少农业管理成本,加强农业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措施只能以立法的形式通过宏观调控予以实现。着力发挥基层政府的服务功能,限制缩小其管理功能,农业才可能按市场要求合理布局,真正向现代农业方向迈进。同时,国家也要改革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各项不合理的制度,城市必须取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的限制,禁止对农民工的歧视性待遇。

四、调查总结

鉴于上述问题我提出以下建议:

10.农民工政治参与状况问卷调查 篇十

调查对象:年龄在18周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

1、您的性别:A:男B:女

2、您的年龄:A:18-25岁B:26-35岁C:36-45岁D:46岁以上

3、您的文化程度:A:文盲 B:小学 C:初中D:高中或中专E:大专及以上

4、您的月薪是:A:2000以下B:2000-2500C:2500以上D:3000以上

5、您关心国家大事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吗?A:非常关心B:一般关心C:不关心

6、您希望参加您所在的单位或社区的政治活动(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吗?A:非常希望 B:一般希望 C:不希望

7、您认为参与城市政治活动(如社区居委会选举、城市管理、单位民主管理等)的作用是什么?A:维护农民工利益 B:实现人格上的平等C:能反映农民工的真实想法 D: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E:没什么实际意义F:其它

8、如果您有机会参加城市的政治活动,您的主要目的是:A:维护农民工群体的利益B:实现个人利益C:为政府决策出谋划策D:没什么目的E:其它

9、您最希望得到政府哪方面的帮助?A:拥有城市户口B:享有和城里人一样的社会福利C:提高工资D:提供更多的政治参与机会E:其它

10、您进城务工后有回乡参加过村委会选举吗?A:每年都参加 B:经常参加C:偶尔参加D:从未参加

11、您认为农民工较少回乡参加村委会选举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A:来回花费和损失太大B:没有时间,单位请假难C:村里谁当选与自己关系不大D:自己这一票影响不了结果E:没人通知具体时间F:对候选人情况不了解G:其它原因

12、您有参加过所在社区的居委会选举吗?A:有B:没有

13、您认为农民工较少参与城市政治活动(如社区居委会选举、城市民主管理、单位职工代表大会等)的主要原因是:

A:没有城市户口没资格参加B:没人通知我们参加C: “农民工” 的想法不

受重视D:生活压力大没时间关心政治E:自身文化水平和政治素养不够F:其它原因

14、您的政治面貌是:A:共产党员 B:共青团员C:民主党派党员D:群众

15、您有加入工会组织吗?A:有B:没有

16、您希望有代表“农民工”的组织成立,维护“农民工”的权益吗?A:非常希望B:希望C:不希望

17、您在城市里遇到问题或麻烦后一般怎么解决?

A:打官司B:上访C:找组织解决D:找电视台、报社等媒体曝光E:不知道找谁,只能自认倒霉F:采取抗议、罢工等过激行为G:其它

18、您有接受过工作技能培训吗?A:有B:无

11.农民党员队伍状况调查 篇十一

[摘 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由学生党员担任。在胜任力理论下,以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胜任力模型为基础,对目前学生党支部书记的队伍进行调查,总体结果较好,大部分胜任特征均处中等偏上水平。研究结果对学生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胜任力模型;队伍状况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6-0049-03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高校党的建设是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生党支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团结青年的纽带、培养青年的阵地。近年来,随着高校学生数量的增加和学生党建事业的发展,学生党支部书记队伍的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即由原来的以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专业教师为主体逐渐转变为学生党员为主体。学生党员有知识、有个性、有干劲,对学生情况比较了解,学生动态能及时掌握。但由于经验和阅历等方面的不足,学生党员可能难以完全满足高校党组织工作的需要,所以如何选拔学生党员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是当前形势下的新课题。

197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组织行为学家McClelland教授首先在《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中提出胜任力(Competence)的概念,认为胜任力的要素是那些与工作或工作绩效直接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力、特征或者动机等,能够比较好地预测实际工作绩效。[1]人们通常把特定职位所需要具备的胜任力特征的总和称为胜任力模型(Competence Model)。借用这一理论,可以通过分析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构建针对性的学生党支部书记胜任力模型,并基于这一模型,对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进行选拔、培训和培养。

二、建模过程

(一)研究方法和前期准备。本研究综合使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献分析法以及专家意见法等。其中行为事件访谈法是McClelland结合关键事件法和主题统觉法创立的,[2]这通常是构建胜任力模型的关键方法。

根据建模步骤,进行前期准备。第一步:创建编码词典。以HAY公司1996年版分级素质词典为基础,结合学生党支部书记这一特定岗位,通过开放式胜任力关键词采集,形成《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胜任特征词汇调查表》词条100个。第二步:实施行为事件访谈。选取近二年获得优秀大学生党支部书记和未获优秀的学生党支部书记共20名进行访谈,提取词条形成胜任特征条目库。通过剔除重复较高的词条、专业意见等,词条减少至68个。邀请50位学生对量表进行测试,又剔除了10个条目,形成58个条目的正式问卷。

(二)调查对象及研究方法。研究组共选取上海市八所高校,发出问卷1200份,收回1112份,有效问卷1028份,有效率为92.4%。其中本科生676人,占65.8%;研究生352人,占34.2%;女生759人,占73.8%;男生269人,占26.2%;学生党员(含预备党员)540人,占52.5%。利用数据分析软件SPSS19.0先后进行信度检验、效度检验和因素分析等。

(三)模型建立。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信度检验,最终得到的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胜任力模型的五个因素,分别归类为学生党建知识、学生党建技能、支部书记自我概念、支部书记人格特质和支部书记动机需要等五个主要特征,46个条目分属各自主要特征因素内成为分项特征,如表1。

分项特征把学生党支部书记的胜任力从不能衡量、描述的层面具体到可衡量、可描述的层面,对学生党支部队伍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研究组共选取上海市八所高校,发出问卷1550份,收回1513份,有效问卷1470份,有效率为97.16%。其中本科生854人,占58.1%;研究生616人,占41.9%;女生1094人,占74.4%;男生376人,占25.6%;学生党员(含预备党员)411人,占27.9%。

调查采用测量法,在课题组的前期研究成果“学生党支部书记胜任力模型”基础上,自编形成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胜任力评价问卷。问卷以五点量表测量,问卷结果采用数据分析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是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各胜任力特征水平的比较。根据表2均值计算结果可见,各个特征的评价得分属于中等偏上的范围,说明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队伍情况良好,得到了被调查者的肯定。

上一篇:小动物作文五年级作文下一篇:云水开花优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