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全册数学

2024-10-05

一年级上册全册数学(6篇)

1.一年级上册全册数学 篇一

教学课题 得 课时进度 1课时 课型特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减法的含义

2、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的含义

3、提高5以内的减法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验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具)准备 教材相关情境图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

三、试一试

四、练一练

1、做手指游戏,如老师伸出4根手指时说出算式:5-1=4,5-4=1

2、列出算式,思考问题

5-0=5,5-5=?

根据提示得出:5-5=0

1、看图讲故事:盘子里有3条鱼,小猫先吃掉了1条,然后又吃掉了一条,最后把鱼都吃完了

2、看图提出问题:盘子里有3条鱼,小猫吃掉了1条,还剩下几条?列式为:3-1=2

3、独立完成,汇报

第三幅图:3-2=1

第四幅图:1-1=0,3-3=0

4、比较,明确:不管怎么计算,最后都剩下0条鱼

5、学生交流、讨论

6、小组讨论,汇报发现:一个数减去它自己都得0

1、看图,汇报:小红在玩套圈游戏,套中了1个,其他3个没中

2、小组交流讨论:1表示套中了一个圈,3表示有3个圈没中,4表示小红一共丢了4个圈

3、4-1=3

4-2=2

4-3=1

4、全班交流故事,独立完成填空,集体订正(说说每幅图的意思及对应算式的意义)

1、独立完成,在小组内尼塞,看谁算的又快又准

2、在树上独立完成计算

1、于学生互动,做手指游戏:一只手有5根手指,老师现在伸出4根手指,你能说出减法算式吗?(一次伸出3根、2根、1根)

2、伸出拳头,问学生:这种情况该怎么列算式呢?该怎么计算?

提示:一个都没有用什么数字表示?5减5得几?

1、出示主题图,引导:谁能根据这四幅图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2、根据第一、二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计算?

3、根据第三、四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计算?

4、引导观察算式:比较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5、像这样类似的算式,你还能举例说几个吗?

6、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出书试一试第1题主题图,引导学生说说从这图中看到了什么?

2、提问:算式1+3=4表示什么意思?

3、如果有几个小朋友也在做这个而游戏,他们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你会有减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4、出示试一试第2幅情境图,让学生看图讲一个故事,并完成每幅图下面的填空

1、第一题

让学生以比赛的形式独立完成

2、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得出结果后提问:观察等号两边房子中的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以游戏的方式巩固旧知,同时提出新的问题

看图讲故事,训练用减法表述的能力,加深对减法的理解

通过多种方法计算得出0,体会一个数减去它自己都得0

巩固减法计算,加深对一个数减去它自己都得0的理解

通过联系提高学生进行5以内加减法计算的熟练程度

五、全课小结

3、小组讨论,列出所有可能

全班交流自己所学到的知识

3、第3题

引导理解提意,提问:将会出现哪几种情况?你会写出几个加法算式和几个减法算式?

孩子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发现被减数、减数、差之间的变化规律

巩固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得数是0的减法的认识

3-1=2    2-1=1      1-1=0

3-2=1      1-1=0

一个数减去它自己都得0

备注:

2.第一学期第三册数学计划 篇二

一、课程内容简介与教学目的

(一)课程内容的简单介绍和描述。

数学分析是数学科学学院各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分别在第一、二、三学期讲授数学分析1、数学分析2、数学分析3。数学分析3的基本内容包括:幂级数、傅里叶级数、多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多元函数微分学、隐函数定理及其应用、含参量积分,曲线积分,重积分和曲面积分。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多元函数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通过对多元函数极限理论、微分理论、积分理论的解读和把握,提高数学素养,对近代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得到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对后继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多元函数极限、连续、微分、积分的概念和理论,能熟练的计算多元函数的微分和积分,掌握多元函数各种积分之间的关系,进而灵活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和方法,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本课程授课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课下自学和练习为辅。

(二)课程目标和教学目的说明。

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学生要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学习,精读教材,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加强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要求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要具有运用幂级数、傅里叶级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准确分析和判断多元函数连续性和可微性的能力,熟练计算多元函数微分和积分的能力,对概念的认识、理解和相互串联的能力,对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的合理设计能力,进行简单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能力,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课程要求及教学活动项目

(一)课程要求:

课程的主要任务

本学期教学内容为教材的第十四章到第二十二章,授课时间为第一周到第十六周,共计96学时,第十九周到第二十周进行期末考试。要求学生平时按时独立完成作业。

(二)教学活动项目及学时分配:

理论教学96学时,每两学时布置一次作业,作业每周交一次。辅导答疑时间为每周五下午2:30-5点,地点7Jc201

三、成绩考核

介绍成绩考核的方式和组成。

(一)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满分100分。

(二)期末考试成绩:闭卷考试满分100分。

(三)最终成绩组成说明: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的80%构成。

四、教材及参考资料

推荐教材: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 编,《数学分析》(第四版)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1)邓东皋、尹小玲编著《数学分析简明教程》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2)陈纪修、於崇华、金路编著《数学分析》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3)裴礼文 编,《数学分析中的典型问题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五、教师联系方式及答疑要求

教师联系电话:13**5317031 邮箱:ss_w**r@ujn.edu.cn

答疑时间和地点:每周周五的下午7-8节,7Jc201网上答疑:QQ:1413469138,随时留言,回复时间每天晚上8点到10点

六、课程教学计划安排及策略(也可以用表格方式,学院统一)

第一周

学时:6

授课内容:(第十四章 幂级数:计划学时8)§1幂级数,§2 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

目的要求:1.掌握幂级数的概念;2.掌握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域;3掌握幂级数的性质;4.掌握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定理,以及常用函数的幂级数展开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

第二周

学时:6

授课内容:第十四章习题课2学时,(第十五章 傅里叶级数:计划学时8)§1傅里叶级数,§2 以2L为周期的函数的展开式

目的要求:1、理解收敛定理的意义。2、会将简单函数展成傅里叶级数。3、会利用函数的傅里叶展式求一些特殊数项级数的和。

授课方式:讲授

第三周

学时:6

授课内容:第十五章习题课4学时,(第十六章 计划学时10)§1平面点集与多元函数

目的要求:1、掌握平面点集的一些概念:聚点、内点、开集、闭集、开闭域等。

授课方式:讲授

第四周

学时:6

授课内容:§2 二元函数的极限 §3 二元函数的连续性

目的要求:1、掌握平面点集的基本定理。2、掌握二元函数定义。

3、掌握重极限与累次极限定义,会求重极限与累次极限,掌握累次极限换序的条件。4、掌握二元函数连续与一致连续的定义,以及有界闭域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授课方式:讲授

第五周

学时:6

授课内容:第十六章习题课2学时,(第十七章 多元函数微分学:计划学时18) §1 可微性§2复合函数微分法

目的要求:1、掌握多元复合函数微分法。2、理解全微分的概念及意义,掌握一阶微分形式不变性,会求多元函数的全微分。。5、掌握偏导数的定义,会求偏导数。

授课方式:讲授

第六周

学时:6

授课内容:§3方向导数与梯度,§4泰勒公式与极值问题

目的要求:1、掌握方向导数定义,会求函数沿方向L的方向导数;2、能够将简单的二元函数展成泰勒公式和马克劳林公式。3、掌握二元函数的中值定理。

授课方式:讲授

第七周

学时:6

授课内容:§4泰勒公式与极值问题,习题课

目的要求:1、会求二元函数的局部极值和最大(小)值。

授课方式:讲授

第八周

学时:6

授课内容:第十七章习题课2学时,(第十八章 隐函数定理及其应用:计划学时10) §1隐函数,§2隐函数组

目的要求:1、深刻理解隐函数的.概念与定义,掌握有一个方程确定的隐函数的充分条件。2、掌握二元函数组在一点的邻域内存在反函数组的条件。3、会求隐函数及隐函数组的导数、偏导数、高阶偏导数。

授课方式:讲授

第九周

学时:6

授课内容:§3 几何应用 §4条件极值

目的要求: 1、会求函数组的函数行列式,并掌握函数行列式性质。2、会求平面曲线的切线与法线,空间曲线的切线与法平面及曲面的切面与法线。3、掌握条件极值的必要条件,并会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条件极值。

授课方式:讲授

第十周

学时:6

授课内容:(第十九章 含参量积分:计划学时 10) §1 含参量正常积分,§2 含参量反常积分

目的要求:1、掌握含参变量非正常积分所定义的函数的分析性质及其证明。2、掌握含参量非正常积分的一致收敛定义及其判别法,并会叙述非一致收敛概念。

授课方式:讲授

第十一周

学时:6

授课内容:§2 含参量反常积分, §3 欧拉积分,(第二十章 曲线积分:计划学时6)§1 第一型曲线积分

目的要求:1、应用积分号下可微性、可积性来计算一些非正常积分的值。2、掌握欧拉积分及其简单应用。

授课方式:讲授

第十二周

学时:6

授课内容:第二十章、曲线积分,§2 第二型曲线积分,习题课;(第二十一章 重积分:计划学时18) §1 二重积分概念,

目的要求:1、掌握第一型曲线积分概念及物理意义,熟练计算第一型曲线积分。2、掌握第二型曲线积分概念,

授课方式:讲授

第十三周

学时:6

授课内容:第二十一章重积分 §1 二重积分概念,§2 直角坐标系下二重积分的计算

目的要求:1、掌握二重积分的定义,可积条件、性质,几何意义。2、掌握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会根据被积函数和积分区域的特点,选取不同的计算方法。

第十四周

学时:6

授课内容:§3 格林公式,曲线积分与路径的无关性§4 二重积分的变量代换,§5 三重积分§6重积分的应用

目的要求:1、牢记格林公式的条件、结论并会证明,2、掌握曲线积分与路线无关的条件并能用它求第二型曲线积分,3、掌握二重积分的常用变量代换,4、掌握三重积分的定义、物理意义及性质,能灵活地运用柱坐标变换和球坐标变换计算三重积分。

授课方式:讲授

第十五周

学时:6

授课内容:第二十一章习题课4学时,(第二十二章 曲面积分:计划学时8学时)§1 第一型曲面积分,

目的要求: 1、掌握第一型曲面积分的概念及物理意义,熟练计算第一型曲面积分。

授课方式:讲授

第十六周

学时:6

授课内容:§2 第二型曲面积分,习题课

目的要求: 1、掌握曲面的侧的概念,掌握第二型曲面积分概念及主要性质,并能正确计算第二型曲面积分。2、掌握高斯公式与斯托克斯公式的条件与结论,会用这两个定理计算曲面积分。3、会应用空间曲线积分与路线无关的条件,计算或论证某些问题。

授课方式:讲授

第十七周

学时:6

授课内容:机动周。

3.五年级山上册数学日记300字 篇三

在车上,爸爸对妈妈说:“这车的车牌也不错哦!

”我马上问:“车牌是什么哦?”

爸爸回答:“2816”。

我想了想,说:“这有什么特别呢?”

“你再想想吧!”爸爸说。

我开始有点不耐烦了,于是问妈妈,妈妈笑了笑说:“孩子,我想这车牌的数字不就是你数学里的一句口诀吗?”

“对啊,对啊!二八得十六啊!”我兴奋地说,“原来这数字那么的有趣!”

爸爸这时也笑了,说“只要你在平时的生活中仔细地观察,肯定会发现很多关于数字有趣的地方!”

4.一年级上册全册数学 篇四

一、单元名称:复习与提高P2——P6

二、学生知识基础与教材分析

1、由于“等式的性质”不属于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所以学生在解方程方面受到很大限制。第九册教材《简易方程

(一)》中介绍了利用逆运算解方程的方法,但是有些类型尚未涉及。为了尽可能地拓展学生在解方程方面的能力,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帮助,本册教材第一章在复习第九册内容的同时,给出了“先化简,再解方程”的一种解方程的思路。

学生在三年级时学习过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测,基本方法是将透明厘米方格纸放在不规则图形上,通过点数来估测图形的面积。上学期还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这三类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后,可以将不规则图形近似地看作已学过的、可以求出面积的多边形,然后利用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从而近似地得到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2、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都是为了下一步的学习做准备,复习解方程,为本册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复习面积的估测为学习体积做准备。

3、本单元主要内容: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方程、面积的估测、自然数

三、结构图 复习与提高

四、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正确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正确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3、能解ax÷2=b、a(x+b)÷2=c类型的方程。

4、初步掌握“通过将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对图形的面积进行估测”的方法。

5、进一步认识自然数及自然数的6种含义。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具体情境,综合运用小数加、减、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3、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积极参与同伴交流,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方法学习。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习习惯。

五、单元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会正确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难点:能运用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关键:四则混合计算和简便计算。

六、单元课时和安排

课时 课型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练习1. 复习

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P2 1.正确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正确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结合具体情境,综合运用小数加、减、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1、口算

2、比较大小

3、简便计算

4、应用题 2. 复习

方程

P3 能解ax÷2=b、a(x+b)÷2=c类型的方程。解方程并检验 3. 复习

方程

P4 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解方程并检验 4. 复习面积的估测

P5 初步掌握“通过将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对图形的面积进行估测”的方法。

1、填空

2、图形面积计算 5 新授 自然数

P6 进一步认识自然数及自然数的6种含义。

1、填空

2、判断

3、选择 练习综合 熟练解决各种类型的题目

1、利用教材

2、综合练习

3、适当拓展

《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课课练

1、直接写出得数

0.46+0.34= 1-0.78= 2.7×3= 9.3÷0.93= 0.25×0.7×4 = 0.54÷18= 0.025×4.4= 7.38-5.88= 0.4+0.4÷0.1= 8.2÷8.2+8.2=

2、递等式计算

0.38+9.62÷3.7×5.4 8.74-8.74÷23+700×0.03

1.25×4.8 4.38÷(36.94+34.3×0.2)

0.27×99+0.27 [(5.84-3.9)÷0.4+0.15] ×0.92

3、在O里填上“<”、“>”或“=”。

(1)2.88O2.8(•)0.7(•)07(•)O0.7(•)0(•)89.6786786......O 89.67(•)86(•)

(2)将下列各数从小到大排列

0.32km2 3200cm2 0.23km2 320m2 2.3dm2

4、应用题

1)、哥哥有28张邮票,比弟弟邮票张数的1.5倍少2张,他们两人一共有多少张邮票? 2)、一块梯形麦田,上底30米,高50米,下底60米,共施化肥63千克平均每平方米施化肥多少千克?

3)、学校食堂运来一堆煤,计划每天烧煤50千克,6.5天烧完,实际10天才烧完。实际每天比计划少烧煤多少千克?

4)、客车和货车从相距852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相遇时,客车行的路程比货车的2倍少189千米,客车和货车各行多少千米?

5)、两艘汽艇同时从东港开往相距324千米的西港,当乙艇到达西港时,甲艘离西港还有52.8千米,已知甲艇每小时行45.2千米,求乙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方程》课课练(1)

一、化简

(1)8a÷2=(2)6x+3-4x=(3)3x+4b+5x+6b=(4)3x÷3x =

二、解方程并检验

(1)13x÷3=52(2)15+4x-2x=60

(3)6.48÷x=8×9(4)x÷1.25+0.8=8.8

一、解方程

(1)18x÷6=1.5(2)x÷1.3=7.2÷16(3)3(76―2 x)=36(4)2.7 x―32=1.1 x(5)5(x―3)÷2=20

二、列式计算

(1)x的2倍加上48等于84,求x;

(2)甲数是65,比乙数的3倍少10,乙数是多少?(3)一个数的5倍比这个数的2倍多2.7,求这个数。(4)一个数的3倍比它的4.5倍少3.9,这个数是多少? 拓展练习:

解方程;*(6)24-7 x=4 x + 2

《方程》课课练(2)

一、填空题。

① 0.5÷1.5的商用循环小数表示()。

② 6.23131……是()小数,它的循环节是(),简写成()。

二、解方程。

① 5(x+3)=4(x+11); ② 11-2.5(x-3)=10.5 ③ 0.85×6=19x+3.2;(此题可作为拓展用)(此题可作为拓展用)

④ 2x-34.34÷1.7=18; ⑤ 2.5(x-40)=5; ⑥ 5.6x=17.28-4x

⑦ 2.5x-2.17=21.9-5.8x; ⑧ 8(x-1.5)=x+0.6;

⑨ 2(0.5-x)+6=3x-2.5; ⑩(5x-72)÷4=2;(此题可作为拓展用)

三、问题解决。

小胖妈妈的手机参加神州行畅听套餐:

月租费16元(含来电显示),本地接听全免,在本市拨打电话0.13元/分钟,国内漫游通话费0.6元/分钟。短信发给移动手机0.10元/次,发给移动以外手机0.15元/次。妈妈5月本市拨打电话236分钟,短信发给移动用户76次,发到移动以外手机35次,国内漫游5分钟,请你帮助小胖妈妈算算她5月份的电话费是多少元?

《面积的估测》课课练 求下列图形的面积(单位:m)

拓展练习:估测下列图形的面积 1m 2cm 1m 2cm

3cm 3cm

《自然数》课课练

一、填空: 1、3个连续的自然数的和是39,这3个连续的自然数分别是(2、最小的自然数是()。

3、最大的4位数是(),比它多1的自然数是()。

4、最小的5位数是(),比它少1的自然数是()。

5、自然数n的后面一个是(),前面1个是()。

二、判断:

1、最小的自然数是0。()

2、最小的1位数是1。()

3、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4、a,b,c都是不相同的自然数,如果a×b=c,那么就c一定比a,b大。

三、将下列各数按要求分类

5.6, 32, 0, 0.058, , 640000, , 999.9 0.0001, 9305, 11111, 自然数:()

())。小数:()分数:()拓展练习:

讨论:自然数可以表示什么?举例说一说。

综合练习

第一部分 共46分

(一)直接写出得数。(9分)

6.4+3.6= 12.6÷100= 0.3+0.3×0.3= 5.3÷0.01= 2÷0.25= 6×10.1-6×0.1= 1.2×8= 5.2+1.08= 8×(1.25+1)=

(二)递等式计算(能简则简)(18分)1、3.9+3.9÷0.3-5×0.22、6.9÷1.25 3、133÷0.125÷8 4、20.838÷0.69-1.8×2.9 5、4.8×2.6+2.6×6.2-2.66、3×1.25×8.8

(二)解方程、(13分)*验算 1、3x-0.8+5x=1.6 2、6(x-3)÷2=1.8 3、2x÷5+3x÷6=18 * 4、7x=65+2x(此题可作为拓展用)

(三)列方程解(6分)

1.一个数,把它先乘5,再减去4,等于71,这个数是多少?

2、一个数的3倍与这个数的5倍的和是20.8,这个数是多少?

第二部分 共28分

(一)填空(17分)

1、估测下列图形的面积

这个图形的面积大约是 这个图形的面积大约是

2、在○里填上“>”、“<”或“=”

6.8(•)○ 6.88 0.6(•)06(•)○0.6(•)0(•)2.6×0.9○2.6÷0.9 2.6÷1.10○2.6×1.1 3、7÷1.1的商,用循环小数的简便形式表示是(),得数用“四舍五入法”凑整到百分位是()。4、3.7×1.8的积用四舍五入法凑整到十分位约是()。

5、一个两位小数,四舍五入后得5.0。这个两位小数最小是(),最大是()。

6、最小的自然数是();比自然数n大5的数是()。

7、一个梯形的面积是36平方米,高是4米,下底12米,上底()米。

8、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和斜边分别为3厘米,4厘米和5厘米,这个三角形斜边上的高是()厘米。

(二)选择题(8分)

1、下列各算式中,结果最大的是()A.15.8×0.99 B.15.8×10 C.15.8×99 D.15.8÷0.01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0.6米,高0.5米,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是(A.0.3平方米 B.0.6平方米 C.0.15平方米 D.3平方米 3、0.65÷a(a大于0,小于1)的商一定()0.68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大于或等于

4、与8.9×0.99计算结果相等的是()

A.8.9-0.99 B.8.9-0.89 C.8.9-0.089 D.8.9-0.01

(三)判断(3分)

1、两个自然数的差一定是自然数。()

2、最大的自然数是n+1()

3、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第三部分 共26分

1、一头河马每天吃饲料0.56吨,照这样计算,3头河马7天需要饲料多少吨?

2、李阿姨用100元钱买了6千克苹果,每千克苹果9.8元,应找回多少元?

3、一条从甲地到乙地的公路长36千米,一辆汽车去时用了0.6小时,原路返回时用了0.4小时,这辆汽车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4、某手机商店已经卖出350部手机,比剩下的5倍还多20部,还剩下多少部没卖完?

5.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篇五

第1课我们知道的植物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2、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3、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4、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5、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1、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教师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页的大图,也可以提供一段有关植物的视频,向学生提问:“图中哪些是植物?”学生会说树、草等。紧接着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植物”。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花和树的名称。教师要注意组织和引导学生描述他们知道的植物是什么样的。例如,“这棵植物会不会开花? 叶子是什么样子的? 生长在哪里?”等。在学生说完后,教师还可以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植物,让学生描述一下它的样子,以使学生认识更多的植物。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记录全班学生的看法,将信息汇总并保存下来, 形成班级记录表,张贴在班级中,并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记录内容,补充学生对植物的认识。

2、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教师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重点让学生辨识植物,同时发现陆地上有植物,水中也有植物。当学生表达出“长叶子的是植物;开粉色、红色花的是植物;池塘边长在石头缝里的也是植物”时,教师应予以鼓励。如果学生描述不清,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大图上指认。对于水中的植物,学生容易忽视,教师要注意提醒。教师也可以问:“图上有多少种植物?”考考学生的眼力,同时促使学生对植物的寻找更加全面。最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交流“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以利于学生形成“植物”的概念,如“都有叶子,都是绿的,会开花,会长大”等。这个问题的交流结果教师也需要及时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在图中有一只蝴蝶,教师可以提问:“蝴蝶是植物吗?”学生肯定会说“不是”,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说说判断的理由。学生可能会说:“植物不会动,蝴蝶会飞;蝴蝶是动物”等。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与动物的不同。

3、塑料花是植物吗“蝴蝶不是植物,那塑料花是植物吗?”教师可以用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对第3个问题的讨论。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提供植物与塑料花的实物,让学生进行对比,在小组观察、交流后,再组织全班讨论。学生都知道塑料花不是植物,所以这里教师要重点组织学生讨论的是“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是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塑料花不是“活”的。从结果来说,植物有根、茎、叶,会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同时它的生长需要水、空气、阳光、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定的温度条件(生长需要环境的支持)的,这与塑料花不会生长、不会死亡、长期保持一种形态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对于初入学的学生而言,他们很难做出这样的回答。此时,学生只从材料上去描述也是可以的。教师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基础, 允许多种不同的表述和看法。

4、种一棵植物教师可以出示自己带来的一些植物,例如胡萝卜、小葱、绿萝枝条、大蒜、多肉植物的叶片、小苗、种子等,并出示植物的两种种植方式,分别介绍这些植物适合种在土里还是种在水里。教师应使学生了解植物的选择及其培育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推荐采用教师演示的植物种植方法。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种植材料,包括花盆、土、小铲子等园艺工具,让学生自主选择植物,回家种植。选择的植物可以让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的“第1周”中画好,这样便于指导。

第2课观察一棵植物

教学目标

1、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2、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3、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4、在教师引导下,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5、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6、能认真观察、认真记录

7、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要爱护植物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植物、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植物、课件等。教学过程

1、聚焦:我们来观察一棵植物教师选择教科书上的菊花, 教师出示一盆菊花,问问“谁认识它?”在菊花没有开放的情况下, 不少学生可能并不认识它。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猜一猜,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学生猜不出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出示一张菊花开花时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盛开的菊花再次猜测植物的名称,然后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见过它。学生一般都能说出许多菊花的生长地点,体现出菊花分布的广泛与它的生长环境。

2、探索:它是什么样的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观察菊花。教师可先将菊花放在讲台上让全班学生共同观察。教师要组织学生关注菊花的整体,指认出茎、叶等器官,并希望学生能意识到泥土中还有根。这时让学生用科学词汇来描述这些结构是很有必要的。在观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整棵植株的高度、茎的数量、叶子的数量等信息,让观察的内容更丰富,观察的活动更富有趣味。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整体观察完一棵菊花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提前完成学生活动手册上“画一棵菊花”这个活动,把观察和记录整合在一起。教师要重点指导画菊花的步骤,可采用学生跟着教师一起画的方法,先画地面,再画茎,然后画根,最后画叶。画完请学生说一说,“你画的菊花是什么样的?”菊花的叶比较难画,在整体观察时需要提醒学生对形状、大小和位置加以注意。

3、探索:观察它的茎和叶

从观察整棵菊花到观察它的茎和叶,学生经历了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转换。建议给每个小组准备一盆菊花。教师需对观察方法进行指导,除了用眼看之外,还可以用手摸、用鼻闻等。这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边观察边修改学生活动手册中自己画的菊花,鼓励学生将茎画得更像一点、叶画得更像一点。学生画好后一边展示一边交流,“你观察到的茎和叶是什么样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图画,用语言进一步描述植物茎和叶的特征。

4、探索:画画这棵植物这可能已经穿插在第2和第3个环节中了。用画图贯穿全课,带领学生从整体到局部观察一棵菊花:先整体画菊花,再局部观察茎和叶并修改自己画的菊花,这时绘画已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手段。学生一开始画得不那么像没关关系在掌握方法后,他们一定会越画越好。

5、研讨:说说你观察的植物关于菊花的研讨,在探索过程中可能已经展开了,这时可以让学生交流种植了一个星期的小植物长得怎么样了。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展示、交流第1课的记录表,同样不要忘记提醒学生继续照顾和观察自己种的植物。

6、拓展:观察一棵树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菊花的方法,先整体再局部地观察一棵大树。怎么去观察, 教师还应进一步指导:树有多大,有多高(和谁去比一比),茎有多粗(抱一抱),叶是什么样的(和菊花的比一比);大树上还有小动物,你能找到吗? 同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外画一画观察的这棵树。

如果课堂时间宽裕,教师可以带学生去观察校园里的大树。如果室外活动组织有困难,也可以带学生到窗边去看看大树。

第3课观察叶

教学目标

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

2、知道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3、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叶,认识到植物的叶具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4、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植物的叶表现出探究兴趣

5、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

6、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准备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为学生准备:校园中各种形状的叶,一根长有叶芽、嫩叶、老叶的植物枝条,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聚焦:叶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在教学前应先准备好各种供学生观察的叶,这是学生学习本课的基础。只有以充足的材料作为观察的对象,才能进行有价值的观察活动。

教学开始后,教师可出示叶,直接聚焦到本课的研究问题,指向对叶的外部形态特征的观察和描述。教师有必要先出示几片叶柄、叶片、叶脉都比较清晰完整的叶的图片, 让学生说说图上是什么叶,学生能说出最好,说不出时可直接告诉学生,丰富学生对植物的认识。紧接着教师提出“这些叶是什么样的? 都有什么特点? 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学生会发现叶都有叶片、叶脉和叶柄。当然这些名称学生可能表述得并不规范,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纠正。学生能尝试着用一用这些名称就可以,不做硬性要求。“是不是只是一片叶是这样的呢? 你们有没有在其他叶上见过这些部分?”教师可以用这样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叶具有相同的结构,为后面的“画一片叶”打基础。

2、探索:观察各种各样的叶教师出示需要观察的各种叶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这些叶,知道它们的名称。选择哪些叶,可以参照教科书,也可以根据校园实际情况来选择。叶的数量不必太多,但要典型。接着教师可以出示各种叶,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字,和图片做比较,判断这些是什么叶。这个活动能够让学生的思维从图片转换到对实物的辨识上,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知道了叶的名称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比较各类叶的不同之处。在观察之前, 教师应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通过看、摸、闻等方法比较叶在颜色、大小、硬度、形状、厚度、气味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观察之后,教师要组织全班交流,对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整理。交流过程可以围绕“叶是什么颜色的?”“叶的大小如何?”“叶的形状是什么样的?”等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叶排序来认识叶的大小。通过比较、描述,学生发现叶的颜色大多数是绿色的,但也有其他颜色。学生通过发现叶的大小不同,形状多种多样,从而感受到叶的多样性。叶的形状只要求学生能用“像什么”来表述即可。

教师还可以组织“猜叶子”的游戏。教师或者学生描述叶的特点,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叶。比如描述“这个叶的形状是椭圆形的,轮廓像锯一样,这是什么叶呢?”游戏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我们能猜对叶子,是因为不同的叶的形状和其他许多方面是不同的”,帮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叶。

3、探索:观察同一棵植物的叶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先出示采自同一根植物枝条上的嫩叶和老叶,让学生比一比, 判断它们是不是同一种树叶。因为两片叶的颜色、大小不同,学生可能会认为是两种不同植物的叶,此时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它们其实是同一棵植物的叶,是从同一根枝条上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摘下来的,并把这根枝条展示给学生看。再提出观察任务“它们有哪些不同?”这时教师需要给每个小组提供一根枝条,让学生对这根枝条上不同生长阶段的叶进行比较。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关注到颜色浅、比较小的是“小时候”的叶,颜色深且比较大的是“长大后”的叶,教师可以顺势告诉学生,“我们通常把这样的叶分别称为嫩叶和老叶”。

“叶有什么特点? 它会怎样变化?”的研讨,是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后的发现进行整理和归纳,进一步认识到叶是有生命的,从叶芽开始,会长大、会死亡。

在枝条的选择上,可以选择教科书上的植物,也可以选择其他的植物,比如常青藤, 只要枝条上有各个生长时期的叶就可以。

4、探索:画一片叶用图画描述一片叶是一个重要的活动。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需要画出叶的哪些部

分。画法需要教师指导,先画叶片、再画叶柄,最后画叶片上的叶脉。教师在示范时, 可以手持一片叶,边观察边画,学生跟随模仿。学生画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 让其他同学来猜猜画的是哪一片叶。

5、研讨:叶有哪些特点? 它会怎样变化? 这部分的研讨,可以结合教学中的活动进行,也可以在总结阶段稍作整理,既要突

出叶的不同点,呈现出叶的多样性,如叶的大小、形状、颜色、厚薄、软硬等不同,又要突出叶子是有生命的,叶片会长大、生长、死亡。可以让学生用叶芽、嫩叶、老叶、枯叶等术语来描述,但不要求学生掌握这些术语。

6、拓展:做叶画对于拓展部分,课堂上很可能没有时间完成,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后进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几幅叶画图片, 最好是实物作品。作品内容要简单、形象、生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不会因为太难而吓退学生。当然,教师要在下一节课或者课后其他时间对学生的作品做交流、反馈,这样才能将这个拓展活动落到实处。

第4课这是谁的叶

教学目标

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4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

5、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6、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7、产生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观察植物的兴趣。

8、提高到室外开展活动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学过程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叶可以由教师提供给学生,也可以安排收集叶的活动,但应放在课前进行。教师可以在上一节课结束前做必要的安排,应特别提醒学生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地点要结合校园内的情况来确定),同时要告诉他们,要捡树叶,不要随意摘树叶,使他们意识到树木是我们有生命的朋友,应该得到保护。教师也可以在本节课前组织学生到校园里捡树叶, 这样既能让学生粗略感受一下校园里大致的植物分布,又可以为教学内容服务。教师要把学生的叶统一收集起来,供上课时观察,以及到教室外寻找是谁的叶时使用。如果校园里没有教科书上的这些叶,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校园的实际情况选择特征、差异明显的叶供教学使用。

1、聚焦:它们是哪些植物的叶教师可以安排一个“猜叶”的游戏。教师把课前收集的叶分类,选出有特点的展示。

在实物投影仪下,请同学们猜。在学生猜不到时,逐步提供特征,如它是绿色的,叶片顶端是尖尖的,边缘上有锯齿一样的起伏……随着特征越来越丰富,学生猜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小,越来越准确。一片叶区别另一片叶的特点,是后续寻找“这是谁的叶”的重要依据,可以在猜叶的过程中慢慢渗透。猜的方式还可以变化,可以先由教师出题,说树叶的特征,让学生猜;再由学生出题,说出某一片叶的特征,邀请其他同学来猜。在猜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叶的特征上来。

为了让学生了解叶的更多信息,可以安排一个画叶的活动。选两片不同的叶进行观察,并把它们的样子画在学生活动手册上。教师在处理的时候可以先提供一片叶让学生观察,要求画得清晰。达到要求的学生,教师可以用“奖励”叶的形式,让学生继续观察并画第二片叶。

画图是一年级学生学习科学时一种重要的记录手段,要求一定要明确。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画出叶的轮廓、叶脉的走向、叶片的颜色。这些专业的术语不需要学生掌握, 但是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发现的特征越详细,比较和寻找就越容易。

2、探索:到校园里去找一找在寻找前,教师先要组织学生适当交流并引导全班达成共识。即要到哪里去找? 怎

样才算是找到了? 活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经过前面的学习和铺垫,对于这

些问题一年级的学生会有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帮助他们梳理,达成共识。到教室附近的树木旁寻找, 只有手中的叶和教科书上的叶颜色、形状、边缘等特征匹配的时候才算是找到了。安全问题也要让学生自己发现、相互提醒。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任务的指向性要很明确,这样才能保证后续的活动有条不紊。

“寻找是哪种植物的叶”是本节课的主要探究活动,建议用15分钟及以上的时间。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 “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引导学生对手中的叶反复观察、比对。同一片叶,往往能够找到不止一棵或者一处的树木。这边找到了,可以追问其他地方还有吗? 给学生在后面的交流环节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3、研讨: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了植物在开展了充分的探索活动后,学生有话要说,有话可说,此时交流、研讨显得尤为重要。教科书提示可以围绕“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到植物的?”“在哪里找到的?”两个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补充“除了这个地方,找的过程中还在哪里也发现了这种植物?”请学生面向全体同学说,其他学生补充。让学生面向大家说出自己的发现、看法和想法,而不是仅仅告诉老师并得到一个“是”或者“否”的答案,需要让学生从一年级起探索。

第5课植物是“活”的吗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3、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5、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

6、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学生活动手册,以及有关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图画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1、聚焦:植物是“活”的吗

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视频,据此提问: “兔和蝴蝶是 ‘活’的吗?”请学生说说理由。学生会从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动物具有的活动能力方面进行解释。此时教师可以呈现一盆植物,提问:“这盆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教科书第15页所示的“班级记录表”中。学生提出的理由可能会有:有叶、有根、有茎,会开花、会结果、会长大、会生病、会枯萎、会死亡,长在土里,需要阳光、水,要施肥等。

2、探索: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哪些观点可以作为“活”的证据? 教科书安排了两项活动,让学生进行观察和交流、研讨,帮助学生明晰。第一个活动中,学生把自己在第1课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结合自己1个月左右的观察记录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证据。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再次观察植物,回顾1个月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是怎么照顾它的,然后让学生组内交流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的。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各小组上台展示自己的植物和记录表,并把小组形成的想法向全班同学说一说。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小结,把“绿色”“有茎”等不能作为证据的理由划掉。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问学生:“这棵植物是 ‘活’的吗? 它有叶吗? 它是绿色的吗?”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把“绿色”“长在泥土里”“有叶”等划去,帮助学生认识到“会长大”“要喝水”等说明植物是“活”的。

第二个活动中,教师用课件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樱花的变化的图片,指导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樱花,说说同一棵樱花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把四张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图片联系在一起,认识这棵樱花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下一年中这棵樱花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会生长变化,这说明它是“活”的。如果学生还带来了其他证明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和资料,教师要给予鼓励,并给他们机会展示和说明。

3、研讨:哪些证据可以说明植物是“活”的教师可以让学生看着“班级记录表”并回忆前面的观察、讨论,说说哪些证据可以

说明植物是“活”的。学生说完后,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一起讨论,明晰并巩固认识。最后教师可以请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圈一圈认为植物是“活”的的理由。

教师出示塑料花,再次提问:“这是第1节课时我们观察过的塑料花,它是 ‘活’的吗? 说说理由。”引导学生从相反的角度说说塑料花不是“活”的的理由。这时可以适当展开班级辩论。

附:胡萝卜盆栽种植方法从菜市场或者超市买一根新鲜的胡萝卜,如果家中有冷藏的也可以。切下胡萝卜顶端大约3厘米长的一小段,将它养在水中,就能长出翠绿的叶来。种植要点:因为胡萝卜叶的生长需要养分,所以这个胡萝卜头不要切得太薄,因为越厚长得越茂盛,注意不要削皮。取一个浅盘,加入大约0.5厘米高的水,放入胡萝卜,再把浅盘放在有光照的地方。要注意经常换水。

第1~2天:切下来的胡萝卜上出现芽点。第3~5天:天气暖和的话,大概5天就能长出新叶。

第6~7天:新叶慢慢生长,同样需要我们耐心养护。第8~11天:最早长出的那片细细的叶慢慢地打开,呈绿色的羽毛状。此后,第二片

及更多的叶会陆续长出。如果胡萝卜开始腐烂,就要马上取出丢弃。

第6课校园里的植物

教学目标

1、在实地观察中,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

2、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

3、通过实地观察,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4、在教师指导下,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5、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6、学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

7、产生认识植物的兴趣,养成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

8、人类与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9、植物可以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师准备:一些植物的图片、资料或者实物和课件。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学过程

1、聚焦:到校园里去观察和认识植物教师可以出示一幅校园中的植物的照片,问学生, “你们见过这种植物吗? 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在哪里见过它?”教师适时介绍植物名称,帮助学生梳理植物各个部分的特征。这样做实际上也在启发学生,去室外时应该观察什么、描述什么,给出可供模仿的范本。教师可以再出示一张学生种植的植物的照片或植物实物,请学生观察和描述。这时教师可以初步形成班级记录表。记录内容可包括学生说到的叶、开花、有果实等,他们知道的植物生长的地点, 例如墙角、墙上、池塘里等,以及生长需要阳光和水等。

2、探索: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到校园里去观察和认识植物,教师

要引导学生讨论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达成共识:注意安全,不能边走边画, 安全保管铅笔。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提出要求:①活动时,小组一起行动;②不到有危险的地方去;③听到老师的集合声要及时回来;④注意不拔起、采摘或伤害植物。

教师要带领学生排队前往室外,首先把他们带领到事先确定的一棵植物前,组织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观察,再次明确观察和记录方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开展观察、记录活动。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安全,并巡回指导,答疑解惑。

3、研讨:交流我们观察的植物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有序回到教室。在学生分享观察和记录结果时,邀请学生上台展示,描述自己画下来的植物的特征,说一说这棵植物的名称以及在哪里找到的植物,还有哪些新的发现。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可能会在语言表达上有所不足,教师需要不断追问、引导:“这棵植物长在哪里? 这棵植物长了些什么? 叶有什么特征? 这棵植物开花了,以后会怎样变化呢?”教师要及时记录学生的回答,并补充在班级记录表中。

最后教师设疑:在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你们还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 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

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

第1课在观察中比较

教学目标

1、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

2、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3、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4、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5、具有对探究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的意识

6、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7、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8、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教学准备

每组四只恐龙模型(要求:长短不同、高矮不同、胖瘦不同;最好是缩放比例相同的恐龙模型)、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1.聚焦(1)情境导入。

建议采用视频导入,创设侏罗纪公园情境,允许学生即时表达所见所闻。(2)聚焦问题。在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后,教师提问: “图中的恐龙,哪只大、哪只小?”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总结提炼:我们需要进行比较,这样才能知道恐龙的大小。

2、探索: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1)明确观察任务: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给它们排序。(2)探究要求: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可以有多种比较方法;每人都要及时记录比较结果。(3)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教师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提醒学生把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教师要将学生比较结果中有代表性的内容记录到黑板上。(4)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思考和讨论:有几种比较结果? 关于恐龙的大小排序,小组内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 怎么比才更准确?

3、研讨

汇报: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同时说出比较结果。

第2课起点和终点

教学目标

1、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2、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3、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4、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5、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6、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7、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8、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

9、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

10、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11、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1、聚焦(1)游戏导入。

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察。(2)问题聚焦。

教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根据回答,让学生重新比赛,画起跳线和落脚线。

2、探索:纸蛙跳远比赛(1)体验纸蛙跳远。

发纸蛙,每人一个,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纸蛙跳跃一段距离。提问:“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引导学生说出,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 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2)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教师需要指出,我们通过在地上画线的方式记录了纸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 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可以用课件展示一条起跳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看清纸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再展示一条终点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注意纸蛙的尾部要对齐终点线。全班要统一标准。

(3)纸蛙跳远比赛。发材料。分小组活动。

教师需关注并指导学生对起点线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在纸带上写上姓名及日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4)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比较自己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确定最远的一次作为自己纸蛙的跳远距离。比较小组成员的纸蛙,确定“哪只纸蛙跳得最远”。要求对齐起点,然后比较终点。

张贴各小组的纸带,让学生观察、比较“谁的纸蛙跳得最远”,评出全班跳得最远的纸蛙。

3、研讨教师可以提问: “在小组中,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基于实验的关键步骤,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结论。

接着可以提问: “观察张贴在黑板上的纸带,它为你提供了有关纸蛙跳远的什么信息?”“你的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相同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有其他可以确定跳远距离的方法吗?” 教师在比较中需反复提醒:①对齐起点,②确定终点。

4、贴纸条

让学生把纸带粘贴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第3课用手来测量

教学目标

1、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

2、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

3、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4、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5、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6、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7、意识到细致的一一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8、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向每位学生提供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一个胶棒。教学过程 1聚焦问题引入

教师可以从生活入手,说明我们不仅要比较,有时还需要测量。测量有许多工具, 我们的身体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教师可以追问:“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能当作测量工具呢? 你怎么用它测量的?”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回答。

聚焦主题教师可以用课件介绍,用拇指和中指间的最大距离作为“一”来测量长度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沿用至今。本课的活动主题就是用我们的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2探索:测量桌子的高度

(1)预测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让学生观察桌子的高度,再观察手指一的长度,最后做出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的预测。

(2)请几位学生演示测量桌子高度的方法。

向学生指出,每次都要用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最大距离来测量;一的指尖与下一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在一与一相连处要画线作为记号。

随后请学生谈谈测量的体会。(3)匹配一条测量纸带。

向学生说明为了便于在测量中做记号,我们要用一条纸带匹配桌子的高度。注意提醒学生确定起点和终点,桌子的高度要一致。

(4)测量纸带的长度。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师要讲解探究步骤,发材料。当学生测量纸带的长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操作,提醒学生注意:①用相同的手指测量;②一的指尖与下一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③在纸带上写上姓名、日期。(5)展示纸带,观察测量结果。

需要选择几条有代表性的纸带,把纸带对齐黑板的红线(代表地面)粘贴好。

3、研讨请学生先观察一会儿纸带。

教师可以提问:“我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 你是如何知道的?”“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一样的呢?”“比较纸带上的的标记,它们有什么不同?”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去反思。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的看法可能包括:用纸带匹配桌子高度时可能出现误差;没有使用同一根手指测量;不能很准确地做到一紧连着一;很难做到每一的长度都相同;每个人的手指长度不一样,有些同学手指长,有些同学手指短。

4、拓展与思考请学生课后思考:测量时,怎么解决测量单位长短不同的问题? 课后可以开展的测量活动如活动手册所示,用脚测量自己家的房间宽度,用手测量自己家的家具长度。

第4课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目标

1、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

3、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4、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终点。

5、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

6、能运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

7、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和整理测量结果。

8、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9、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

10、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 教学准备

纸带、橡皮、回形针、小棒、小立方体、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表。教学过程

1、聚焦

(1)复习引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用手测量桌子高度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需要指出用手测量时,每人的一长度不同,导致我们的结果不同,无法真实反映桌子的高度。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继而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来测量?”(2)聚焦任务。

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可以小结,生活中的许多物体都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来测量。提出任务:今天,我们要使用常见的物体来测量桌子的高度、桌子的长度和书的长度。

2、探索:测量(1)物体的选择。

出示可供选择的测量物(即测量单位的物体):回形针、小棒、橡皮、小立方体,提问:“你们小组会选哪两种物体来测量?”

小组讨论,选择两种物体,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表上画“√”。(2)测量桌子和书。

教师要先提醒学生测量注意事项:确定起点和终点;每一个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 一条直线摆放;可以利用第3课的测量纸带测量桌子的高度。

分发材料。学生测量桌子和书的长度。

教师巡视,提醒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写上名字和日期;留意终点和起点;每一个测量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一条直线摆放。

教师还需指导学生解决不是一个测量单位时的读数问题。(3)汇报测量结果。可让部分先完成测量任务的学生将数据写在黑板上的班级记录表里,也可让学生汇报数据由教师填写。

3、研讨

(1)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提示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2)讨论:“我们的测量结果有哪些不同?”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可能出现的观点有: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桌子高度,结果很不一样;用相同的物体测量桌子高度,结果非常接近;用同一个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 测量结果能比较出不同物体的长短;用不同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测量结果不能比较出物体的长短。

(3)讨论:用物体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 引导学生对比纸带正面和反面用物体测量与用手测量的结果,得出结论。学生可能的观点有:物体的长度不变,用物体测量,测量结果更准确;不同的人用

同一种物体测量,结果基本相同,与用手测量相比,测量结果更准确;不同的人手的长度不同,一的长度不同,测量结果不够准确。

第5课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目标

1、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2、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

3、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4、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5、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6、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7、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

8、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9、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准备

每小组一块橡皮(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小棒、4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学生活动手册、教师用的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1、聚焦

(1)复习导入。使用课件出示第4课用不同物体测量桌子高度和桌子长度的数据,让学生判断哪个更长。然后指出,不同物体作为单位测量的数值不能比较,所以我们需要全班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来测量。

(2)统一选择测量标准物。

用课件展示供选择的标准物,介绍标准物。提问: “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标准物呢?”发标准物。学生观察标准物后,尝试测量桌面的长度,然后小组讨论分小组汇报。鼓励学生客观地分析几种标准物的优缺点。教师可视情况小结小立方体的特点。每边一样长,方便使用;可以堆叠,能直接测量桌子高度;比较小,可以减少最后一个单位的读数问题,测量数据的误差也会比较小。小立方体的缺点是,如果只用一个小立方体的话,测量会很慢,首尾相连很难做到准确。

2、探索:测量桌面和讲台的长度(1)预测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学生观察桌面、讲台和小立方体,然后做出预测并记录到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中。(2)教师提问: “用一个小立方体测量会很慢,有什么好办法吗?”也可在学生测量遇到问题后再问,增强学生的感悟。如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可提前问,减小组织教学的难度。

学生回答后,上台演示。十个小立方体一组,用透明胶带连接起来。(3)教师提问:“讲台只有一张,大家挤在一起测量是不行的,有什么办法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供事先准备好的替代物(纸带、棉线等)。(4)测量桌面和讲台面的长度。

分发材料,学生分小组动手测量。教师观察学生测量,提醒注意事项。用小立方体制作更长的测量工具时,小立方体之间要紧紧挨着,不能有缝隙;测量过程中也要做到首尾相连;重复测量三次;把数据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5)汇总数据。

在黑板上展示班级记录表,学生上台填写数据,或学生汇报后由教师填写。

3、研讨

(1)观察黑板上记录的全班同学测量的讲台长度的结果。让学生说出数据的特点(很接近,准确度高)。

(2)全班对比教师讲台的长度和学生桌面的长度,哪一个更长一些?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让学生体会到全班统一标准物测量物体长度的意义,它使得测量的长度可以进行量化比较。

(3)讨论用小立方体测量,怎样做又快又准确。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应再次总结小立方体作为测量工具的特点。

4、布置课外活动

用小立方体又快又准确地测量家里的沙发、床或学校的黑板、窗台的长度。

第6课做一个测量纸带

教学目标

1、测量纸带具有更方便携带、测量和计数等特点,可以替代小立方体进行测量

2、在教师指导下,依照制作测量纸带的步骤进行制作。

3、利用测量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

4、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5、在教师指导下,能针对测量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6、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7、体会工具的改进给人们测量带来的便利。

8、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准备

印有小方格的纸若干、十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一支标记笔、学生活动手册、塑料桶。

教学过程

1、聚焦

教师可先询问学生,他们是否用小立方体完成了课外测量活动以及他们是如何测量的。实物展示十个连接起来的小立方体和一个小塑料桶,提问:“我们该如何测量这个小桶的边沿长度呢?”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

教师小结。以小立方体为标准单位制作一条可以卷的测量纸带,这样的测量纸带可以弯曲,可以测量不规则的物体。

2、探索

(1)介绍如何制作测量纸带。展示并介绍工具和使用的材料。

介绍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每段纸带首尾要相连;粘接时,纸带要直;用数字做标记;写上姓名和制作日期。(2)学生制作纸带。

教师观察学生的制作过程,个别辅导有问题的学生。(3)用测量纸带测量物体。先测量书的长度。因为这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再测量小塑料桶边沿的长度。先让学生观察小桶,预测小桶底部边沿的长度,然后测量并将数据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中。注意帮助在测量时读数困难的学生。

3、研讨(1)观察数据。

(2)提问:测量纸带与小立方体相比,有哪些好处? 可以测量圆的物体、更轻、方便携带、能快速读出测量数值、不用数小立方体的个数、比用小立方体测量更准确。

4、布置课外活动使用测量纸带测量更多你想测量的物体,建议测量前先预测,再实测,并比较预测和实测的结果。

第7课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教学目标

1、尺子是世界通用的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统一标准是非常有意义的

2、尺子与测量纸带是两种测量工具,有许多相同与不同之处。

3、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或图画初步描述尺子与测量纸带的特征,并与同伴讨论和交流

4、细致观察并比较尺子与测量纸带的异同

5、初步掌握尺子的使用方法

6、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7、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8、愿意分享与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9、具有尊重事实的意识,认真、精确地读数

10、意识到观察、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测量纸带、一把塑料尺、一条软尺、一个橡皮、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1、聚焦

(1)引入尺子。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或使用尺子的经历。

视频播放生活中人们使用各种尺子的情境,介绍世界各地统一使用相同标准单位的尺子,这样使测量结果有可比性,便于交流和使用。

(2)明确任务。

观察和比较测量纸带与尺子,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2、探索

(1)观察和比较尺子与测量纸带。分发材料:塑料尺、软尺和制作的纸带。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观察、比较结果,教师用课件辅助学生交流。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用尺子测量物体。

教师使用课件介绍尺子的使用方法:①把尺子的0刻度线和物体的一端对齐;②读出尺子上与物体另一端对应的刻度;③介绍如何读数。

请学生示范测量并读出长度。学生分别使用尺子和测量纸带测量橡皮和桌面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教师需要帮助测量有困难的学生。

6.小学一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 篇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学唱《落雨大》《海娃变油娃》,让学生熟悉广东客家山歌的风格特色,感悟乡音之美,并了解人民的生活带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并启发学生爱南海、爱祖国的情怀。

2、观看《十六届亚运会开幕式音像视频》,感受时代赋予《落雨大》的独特魅力。教学重点:歌曲情绪的掌握,二拍子和三拍子节拍感的复习,后十六音符节奏型的演唱。

教学难点:广东童谣与客家山歌韵味的演唱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音乐软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总结上学期学习的情况。

二、提出新学期新要求: 课前准备,课堂上的要求

三、欣赏《落雨大》

1、欣赏《落雨大》,谈谈听的感受?在哪听过?说了什么?

2、老师简介在旧社会,广东的一些习俗并学说广东话比如:穿花鞋,水浸街,上街卖……

3、看视频《十六届亚运会开幕式音像视频》,说说感想。

老师介绍这首歌曲是十六届亚运会开幕式上的一首歌曲,代表了广东的地方特色。

四、有时间学读《落雨大》歌词,各种形式的朗读。

五、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学唱《落雨天》《海娃变油娃》,让学生熟悉广东客家山歌的风格特色,感悟乡音之美,并了解人民的生活带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并启发学生爱南海、爱祖国的情怀。

2、观看《十六届亚运会开幕式音像视频》,感受时代赋予《落雨大》的独特魅力。教学重点:歌曲情绪的掌握,二拍子和三拍子节拍感的复习,后十六音符节奏型的演唱。

教学难点:广东童谣与客家山歌韵味的演唱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音乐软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练声。

二、玩一下手号,唱一唱短旋律:121、131、532、161

三、学唱歌曲《落雨大》

1、听范唱,拍节拍,感受情绪。

2、lu哼唱

3、读词。

4、唱词。

5、加律动,边做边唱。

6、分组演唱,各种形式的表演唱。

四、总结、下课。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学唱《落雨天》《海娃变油娃》,让学生熟悉广东客家山歌的风格特色,感悟乡音之美,并了解人民的生活带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并启发学生爱南海、爱祖国的情怀。

2、观看《十六届亚运会开幕式音像视频》,感受时代赋予《落雨大》的独特魅力。教学重点:歌曲情绪的掌握,二拍子和三拍子节拍感的复习,后十六音符节奏型的演唱。

教学难点:广东童谣与客家山歌韵味的演唱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音乐软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练声。

二、复习歌曲《落雨大》

三、学唱歌曲《海娃变油娃》

1、听范唱:说说感受。

2、复习2拍子的节拍感,再听范唱,这首是2拍子吗?有何不同?

3、学习三拍子的节拍感,再听范唱,边听边拍。

4、用lu哼唱

5、读词,唱词

注意后十六分音符的演唱。

6、模仿石油工人的劳动动作来边唱边表演。

四、总结、下课。

2.感知音的高低

(三)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不同活动、游戏中感受和体验“do、mi、sol、la”音高。通过学唱歌曲复习巩固音高,并参与歌舞表演。

2、能用“do、mi、sol、la” 三个音随意的组合成自己的歌。教学重难点:能用“do、mi、sol、la”随意的组合成自己的歌。教学准备:多媒体音乐软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教师穿上瑶族服装边唱边跳。带同学走进瑶寨。

二、节奏语言引入。教师请同学用这样的步伐跟教师去瑶寨。×× × ×|小朋 友 喽 ×× × ×|去瑶 寨 喽 口念歌词手拍节奏。

三、看。播放多媒体课件《瑶家儿童爱唱歌》,请同学观看瑶家儿童的歌舞。

四、唱.请同学一起来唱《瑶家儿童爱唱歌》教师可采用接龙游戏演唱。

五、动。熟唱后,播放多媒体课件请同学模仿瑶族舞步跳起来。脚步动作:左右左 跳;右左右 跳。

六、忆。启发学生在演唱中想想这首歌由哪些音组成。

七、创。请同学们用do,mi,sol,la创编歌曲。教师播放:课件1是由鼓组成的节奏图2/4 ×× ×× |×—| ×× ×× |×—| ×× ××|×× ××|××|×—||请同学用鼠标拖住do,mi,sol填入鼓节奏中,课件2是由桃子组成的节奏图。课件3是由三角铁组成的节奏图。

八、汇报表演。请同学演唱自编歌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不同活动、游戏中感受和体验“do、mi、sol、la”音高。通过学唱歌曲复习巩固音高,并参与歌舞表演。

2、能用“do、mi、sol、la” 三个音随意的组合成自己的歌。教学重难点:能用“do、mi、sol、la”随意的组合成自己的歌。教学准备:多媒体音乐软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玩玩、动动。

玩游戏:请同学听到这样的音乐向上挥手solsol mi |solsol mi|misol soldo| mimi mi|。听到这样的音乐向下挥手:domi mire|dore la|lare dola|dodo la|。

二、游戏。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的特点,教师可从游戏感知”do、mi、sol、la”入手。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卡片,卡片上可能是do,可能是mi,可能是sol或la。教师弹奏do或mi或sol、la,听到弹奏的同学出示相应的卡片并打出手号唱出唱名。游戏后,请比较谁高谁低?

三、学唱

《小铃铛》播放课件《小铃铛》请同学跟教师一起唱《小铃铛》并轻轻敲击自制的简易铃铛。

四、巩固知识

请同学熟唱《小铃铛》后,教师可以像教唱歌词一样教唱唱名,使学生在有一定音乐感受的基础上唱唱名。

七、小结。

3.十个小印第安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唱游活动,融入人文知识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风格、不同文化的生活环境。

教学重难点:能用“do、mi、sol、la”随意的组合成自己的歌。教学准备:多媒体音乐软件、钢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复习、表演

二、学唱新歌

1、游戏引入。

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听音乐自报编号进课室。

讲故事。看课件讲故事,鼓励学生用简单语言描述“十个印第安小朋友在玩什么游戏”。

2、听唱歌曲。请同学们哼唱旋律、默唱歌词,然后跟唱歌词、学会歌。

3、背唱歌曲。请同学们边做跑跳步,边背唱歌曲。

4、与人文知识结合。介绍印第安民族风俗、习惯、服饰等。

三、即兴表演。戴头饰的十名学生,随着歌词里的数字一个个出场,跳印第安人风格的跑跳步,然后一个个躲藏起来。

四、接龙游戏。让十个扮演小印第安人的学生按顺序到同学中找其他人互换头饰和礼物,围着篝火多跳几遍,让全班同学都有机会扮演小印第安人参与跳舞和活动,达到全班体验音乐律动的效果。

五、小结

4.律动音乐《向前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用愉快的心情歌唱和表现歌曲的意境,并参与律动。

2、通过学唱歌曲和律动,让学生感知音的长短。

3、通过即兴表演和自编歌词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与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唱歌曲《向前走》感受音乐,通过综合比较,初步感知固定的节拍、多变的节奏(长、段音)。教学准备:多媒体音乐软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复习、表演

二、学唱歌曲《向前走》。

1、听中动。听音乐,让学生在课室内原地踏步,然后一个一个地排队向前走,口念一二三四……

2、画画、涂色。首先比较两支铅笔,把长的笔涂上颜色,接着引导学生观察书中节奏色块,听音乐比较音的长短。

3、听中读。听音乐朗读《向前走》的歌词。

4、唱歌曲。学生把歌词按节奏朗读顺畅后,也提醒学生整首曲子要以进行曲的速度来演唱。

5、自编动作。请学生随音乐自编律动。

6、游戏活动。请学生扮演三个不同年龄的人物角色进行律动,在活动中体验走步时的节奏感,快步时的节奏感,跑步时的节奏感。

三、小结

5.感知音乐力度

(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火车跑得快》。2.能用自己好听的声音歌唱歌曲。教学重点:学会唱歌曲《火车跑得快》。

教学难点:表现歌曲的各种节奏,并能以好听的声音进行歌唱。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二、复习、表演

三、学习歌曲《火车跑得快》

1、师:你有朋友吗?你听过火车的声音吗?

2、教师放歌曲多媒体课件,请学生欣赏。提问?(1)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2)歌曲讲的是什么事?

(3)你想用怎样的心情歌唱这首歌曲?

3、教师请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用动作体会拍皮球的动作,同时感受歌曲愉快、活泼的情绪。

4、教师在歌曲音乐的伴奏下,以轻快的声音,清晰的吐字朗诵歌词。

5、学生随教师进行歌词的学习。

6、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以清晰的吐字,愉快的情绪尽心个歌曲的歌唱。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渐强 渐弱表现等。

四、小结。

6.学唱中外童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儿歌的节奏,利用自己身体各个部位,尝试创编节奏游戏。

2、准确合拍地演奏儿歌节奏,培养节奏感和对节奏的兴趣。

一、听音乐进教室。

二、复习、表演

三、学习歌曲

1、放音乐《拍手谣》,师生根据儿歌节奏,共同边拍手边复习儿歌《拍手谣》。

2、鼓励幼儿尝试用手进行节奏和节拍的练习。

老师提问:除了可以用这样的节奏来朗诵外我们还可以怎样玩呢? 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不满足于只拍一个地方,而是把身体各个部分都用上了,玩得不亦乐乎!表演的气氛空前高涨,教师和同伴的表扬,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获得成功后的喜悦。

3、继续鼓励学生用身体的其他部位进行尝试。

有的学生儿用手拍腿;有的幼儿双脚交替踏;还有的学生用手打响声。

4、教师讲评:表扬所有学生的创编行为,激发他们对节奏的继续探索。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唐老伯有个小农场》

2、能在音乐形象中听辨出双簧管的音色和圆号的音色。

3、能用学过打击乐器为小歌舞剧创编声响。教学重难点:

1、通过音乐中动物的小故事培养学生对不同乐器其音乐色的感受

2、从直观上增添了孩子们对音乐的感受与识别

3、模拟故事内容,进行音乐表演活动的。教学准备:多媒体音乐软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看看

播放课件《唐老伯有个小农场》,带学生参观唐老伯的小农场,在农场里看到哪些动物,它们是怎样叫的。

二、听听

请学生听听教师在农场看到的。如,教师可模仿迪士尼乐园里的唐老鸭音色演唱《唐老伯有个农场》,激发学生学唱的兴趣。

三、模唱。

请同学们模仿教师的演唱音色进行学唱。当唱到“这儿吱吱吱,那儿吱吱吱,处处吱吱吱”时,用“p”的要求唱出各种动物的神态。

四、敲敲

请学生自选敲击乐器为《唐老伯有个小农场》伴奏。示意学生敲击的动作应有重有轻,要按书中提示的敲击,并要明确打击乐的伴奏地位。7.认知音乐节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小毛驴》能背唱歌曲,让学生自然、轻快声音来演唱曲。

2、通过欣赏图片、综合体验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

3、从音乐中感受动物可爱的形象并加以想象、创作模仿。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2、能掌握歌曲中的八分音符的节奏。教学教具:钢琴、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复习歌曲《在农场里》。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图片,玩个游戏,让学生分辩动物,看看唐老鸭农场有哪些动物。

a.老师拿出两张图片一张是马,一张是小毛驴,左手同学说说老师左是什么图片, 右手同学说说老师右手是什么图片.b.师:说说马与小毛驴的区别.c.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张国老,骑着小毛驴遨游天下的形象流传至今,影响广泛,很多人都希望自己骑着毛驴过着快乐的生活。驴的优点之一是勤恳。驴的优点之二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小毛驴》能背唱歌曲,让学生自然、轻快声音来演唱曲。

2、通过欣赏图片、综合体验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

3、从音乐中感受动物可爱的形象并加以想象、创作模仿。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2、能掌握歌曲中的八分音符的节奏。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1、师:这节课学习一首与动物有关的歌曲《小毛驴》,聆听一次音乐找出《小毛驴》的叫声,并且进行模仿叫声。扳书: 3 3 3 3 3 3 ︱2 2 3 2 ︱1—︱ 咕 噜 噜 噜 噜 我 摔了 一 身 泥

学生用自然的声音轻巧的模仿声,保持笑脸来发声。指导学生正确用咕、噜、等音来发声,并在自然中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

2、歌曲旋律,用Lu来跟钢琴模唱旋律。

3、唱谱两遍来,熟悉旋律。对歌曲的旋律熟悉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小毛驴》能背唱歌曲,让学生自然、轻快声音来演唱曲。

2、通过欣赏图片、综合体验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

3、从音乐中感受动物可爱的形象并加以想象、创作模仿。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2、能掌握歌曲中的八分音符的节奏。教学教具:钢琴、课件等 教学过程:

3、节奏歌词练习。

老师范唱歌曲,听后教师用打击乐器来念词.用打击乐器或用拍手的形式,进行节奏训练,为歌词伴奏。让学生熟悉歌词,风趣的特点来感受歌词,并掌握节奏。

4、学唱歌曲 a、学生随琴演唱歌曲.b、学生唱熟歌曲并背词,学会歌曲。教师再放一遍歌曲.5、填谱,让学生再次熟悉旋律的走向。让学生说说上行、下行、和同音反复。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小毛驴》能背唱歌曲,让学生自然、轻快声音来演唱曲。

2、通过欣赏图片、综合体验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

3、从音乐中感受动物可爱的形象并加以想象、创作模仿。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2、能掌握歌曲中的八分音符的节奏。教学教具:钢琴、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三、综合体验

师:你们可以为你自己养的开心农场起个名字,相互参观农场。生:分组分角色来表演,学生自由展示他们的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活动起来让学生走进愉快中的音乐,并学会歌曲。

四、音色听辨

欣赏《Donkey Donkey I Beg You》让学生感受一首英文的小毛驴的歌曲,走进音乐世界,并在农场里开音乐会。

五、小结:爱护我们动物,保护好环境。热爱大自然,懂得欣赏动物的美。让我们生活越来越有趣,如歌般的美好。

8.音乐中动物的小故事――小鸭与大灰狼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音乐形象中听辨出双簧管的音色和圆号的音色。

2、感受音乐“快”与“慢”的对比,能用学过打击乐器为小歌舞剧创编声响。教学重难点:

1、通过音乐中动物的小故事培养学生对不同乐器其音乐色的感受

2、从直观上增添了孩子们对音乐的感受与识别

3、模拟故事内容,进行音乐表演活动的。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播放管弦乐曲《小鸭与大灰狼》,教师随着音乐情绪讲述一个发生在河边的故事。

二、欣赏音乐中的动物型形象。

教师可启发学生听辨哪些音乐是小鸭子的?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哪些音乐是大灰狼的?是用什么乐器演奏?可用什么动作来表演?

三、表演音乐剧。

请出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小鸭子和大灰狼,全班同学进行评议。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每组派出代表汇报各自的表演方案。

四、评价。

教师发给每组学生一面红旗,请他们把红旗放到自己认为表演最好的一组,评出最佳表演组。

9.感知音乐节拍 第一课时 学唱歌曲《划船比赛》

一、听中感受

播放《划船比赛》课件,让学生通过画面直观感受海南民歌风格。

二、跟读歌词

学唱前,可提示学生跟着老师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歌词。

三、学唱歌曲

教师可先范唱,然后学生再跟着录音唱,反复数遍。教师要关注有差异的学生,鼓励他们勇敢、大胆的跟唱。

四、听中比 请同学听老师唱教材中第31页的歌曲,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让同学们在音乐中感受3拍子与2拍子的特点。

五、动中创

“划船”活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又最乐于参与的一项活动。它既可以作为体育竞技项目,又可以作为休闲娱乐。

六、汇报表演

让全班同学围成圈坐下,观看各组在“舵手”的指挥下,如何去拼搏、去争上游。各组推荐代表与教师组成评委会,选出冠、亚、季军并上台领奖。七.小结。

10.音乐游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通过语言感知三拍子;通过歌唱《小小的船》,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与文学的融合。

二、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喜爱的形式创作表现古诗意境。教学重点:

1、感受三拍子的节奏。

2、感受古诗特有的华夏情韵、如诗如画的美境。教学过程:

一、复习、表演

二、学唱新歌

1、初步感受。这是一首湖北民歌。民歌中巧妙运用“那斯那斯嗨”的衬词,来抒发儿童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感。

2、感受歌曲。先听教师范唱,感受歌曲的情感表述与音乐风格。

3、学唱歌曲。教师弹琴带着学生小声唱。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唱准曲中衬词,感受la的音高。

4、学新手号。学习新手号,做教材第41页的活动“唱唱”。

5、师生互动。学生演唱歌曲,教师用牧童笛伴奏;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自选感受由四个音构成的湖北民歌《牧童谣》的风格。

三、表演 鼓励学生表演歌曲

四、小结

11、感知音的高低

(四)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3、5、6三个音的手号,增加2的手号。

(2)能随音乐演唱《牧童谣》。

(3)能自己打手号唱出歌曲1、2、4小节的旋律。教学重点:打手号唱出歌曲1、2、4小节的旋律。尤其是最后一个音2的手号和音准。

教学过程:

一、模唱1、2、3、5、6

1、教师介绍小音库的新朋友2.学生模唱五个音符。

2、比比谁更棒。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课本中的打手号练习,并分组接龙演唱,比一比哪组学生的音高和节奏唱得准。

二、学唱歌曲《牧童遥》

(一)新课导入

1、情境导入:教师用语言和表演,带学生走进牧童的世界。

2、感受歌曲:先听教师范唱感受歌曲的情感表述与音乐风格。

3、学唱歌曲:教师弹琴带着学生小声唱。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唱准曲中衬词,感受la的音高。

4、学新手号:学习新手号做课本中活动“唱唱”。采用其他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音高观念,如用蹲表示re、坐表示mi、站表示sol、举手表示la与唱名加显示节奏的方法巩固音高观念。

5、师生互动。学生演唱歌曲教师用牧童笛伴奏;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自选敲击乐器伴奏。师生共同感受由四个音构成的湖北民歌《牧童谣》的风格并通过对唱等方式有表情地唱出味道。让学生不断巩固re、mi、sol、la 四个音之间的相对音高。

12.到这里来享受音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通过歌曲学习,了解音乐家舒伯特的艺术人生、艺术魅力及情感世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终身热爱音乐的情感。教学重点: 能用歌声表达歌曲蕴含的情感。教学难点:装饰音、附点音符的掌握。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走进音乐大师的人生

1、谈母爱

师:“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 “下面我们来看看诗人和画家是如何表现母爱的。”

2、欣赏有关摇篮曲的图片,回忆自己的童年

3、故事一盘土豆激发情感,走进舒伯特

二、学习歌曲《摇篮曲》

1、欣赏大师作品《摇篮曲》感受情绪、速度、力度

2、采用听唱法哼唱歌曲,想象入睡的情景

3、观察旋律特点,发现重复句,了解曲式结构

4、难点突破:(采用的方法:体验式)12.到这里来享受音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通过歌曲学习,了解音乐家舒伯特的艺术人生、艺术魅力及情感世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终身热爱音乐的情感。教学重点: 能用歌声表达歌曲蕴含的情感。教学难点:装饰音、附点音符的掌握。教学过程:

感受摇篮“摇的的感觉”对比不带附点和带附点的不同,引导唱好附点节奏,装饰音的演唱装饰音演唱自然、轻声一带而过的感觉。

三、创设情境,戏剧演绎

1、即兴创作表演母爱的情境(大胆表现)

2、生生,师生评价

五、释放情感

1、学生对妈妈说一句心里话。

2、大师事迹延伸:深入大师的情感世界体验母爱并介绍“歌曲之王”伯特的其他伟大著作和对生活的态度

七、课后延伸——进一步走进舒伯特的情感世界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创作灵感等方面

13.《落水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不同雨中情景的歌曲,并能用客家方言有表情地演唱《落水天》

2、学唱歌词、旋律,体验歌曲情感,感受广东民歌的美。教学重点:感受客家民歌的旋律特点,把握歌曲情绪,用客家方言有表情地演唱歌

教学难点:用客家方言演唱歌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听广州童谣《落雨大》进入课室。(律动)学生唱,谈感受。(表现一种轻松活泼的雨中情趣)

二、把握情感,演绎歌曲。师用客家方言唱《落水天》。学生谈感受(出示课题)

1、师讲歌曲背景及表达意境。(出示歌词)

2、学生学唱歌词。

①师带唱 ②再唱,注意客家方言的咬字。(律动)③解决难点。示范。④完整唱。⑤引导把握歌曲情绪,体验“真可怜”的心情。再唱,师伴奏。⑥加上律动。

13.《落水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不同雨中情景的歌曲,并能用客家方言有表情地演唱《落水天》

2、学唱歌词、旋律,体验歌曲情感,感受广东民歌的美。教学重点:感受客家民歌的旋律特点,把握歌曲情绪,用客家方言有表情地演唱歌

教学难点:用客家方言演唱歌曲。教学过程:

1、唱旋律、感受旋律特点。①师唱旋律,讲装饰音的唱法。

②学生唱旋律。③分析旋律、节奏。学生谈感受。再唱歌词,把握情绪。

2、学生设计动作,情景表演,再次体验歌曲意境。

3、学生唱,师加入二声部。(出示歌谱)学生二部合唱,师引导和谐的声音演唱,学生谈二部合唱感受。

三、自主创编,体验乐趣。

引导学生二部创编活动。(分小组讨论)展示(学生评价、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再唱。

四、总结归纳,激发探究。

14.唱唱 跳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欢乐、热烈的情绪演唱歌曲,并学会用简单的新疆舞动作边歌边舞。

2、知道维吾尔族是我国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之一。了解维吾尔族的一些民族风情。

教学重点:学生能用欢乐、热烈的情绪演唱歌曲,并能用简单的新疆舞动作自由组合创编。

教学难点:歌曲中多处出现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学生演唱时能吐字清晰。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听音乐进教室(《娃哈哈》)

二、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新疆舞录象)师:你们看,这些舞蹈的小女孩,他们的衣着打扮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吗? 师:对,这是新疆维吾尔族的舞蹈。我国一共有56个民族,师:对,最有代表性的土特产是哈密瓜和葡萄,新疆的哈密盛产哈密瓜,吐鲁番盛产一串串紫葡萄。

三、节奏训练

师:今天,我们就请吐鲁番的姑娘带领我们到葡萄园去摘葡萄,好吗?

14.唱唱 跳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欢乐、热烈的情绪演唱歌曲,并学会用简单的新疆舞动作边歌边舞。

2、知道维吾尔族是我国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之一。了解维吾尔族的一些民族风情。

教学重点:学生能用欢乐、热烈的情绪演唱歌曲,并能用简单的新疆舞动作自由组合创编。

教学难点:歌曲中多处出现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学生演唱时能吐字清晰。教学过程:

1.师:你们看,葡萄园里的葡萄真多,一串串都垂下来了。在每一串葡萄上都有节奏,请你根据老师拍的节奏,把相应的葡萄摘下来。(学生摘下葡萄以后,高举葡萄让全班同学一起拍一拍。)

2.师: 小朋友真棒,把成熟的葡萄都摘下来了,那你们想不想和好朋友一起分享这份快乐呢?找一位好朋友站在一起。拍一拍《娃哈哈》的节奏。(播放音乐《娃哈哈》)

3.师:我们大家都是好朋友,我们要一起分享快乐。(几个人排成一排,高举葡萄。)全班小朋友一起拍一拍。(音乐《娃哈哈》)

14.唱唱 跳跳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欢乐、热烈的情绪演唱歌曲,并学会用简单的新疆舞动作边歌边舞。

2、知道维吾尔族是我国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之一。了解维吾尔族的一些民族风情。

教学重点:学生能用欢乐、热烈的情绪演唱歌曲,并能用简单的新疆舞动作自由组合创编。

教学难点:歌曲中多处出现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学生演唱时能吐字清晰。教学过程:

四、新授歌曲《娃哈哈》

师: 刚才我们跟这位新疆的女孩在葡萄园了摘了许多葡萄,心里特别快乐,新疆人个个能歌善舞,让我们听一听新疆的歌曲吧!师:好,你们跳得真棒。

五、编创活动

师:新疆人民是最热情的,来,让我们邀请客人、朋友一起跳起来吧!(音乐《颂祖国》)

六、在愉快的新疆音乐中结束此课歌曲《哈哩罗》

14.唱唱 跳跳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学唱歌曲《哈哩罗》,学生能体验歌曲中富有拉丁美洲的节奏特色:进而体会特立尼达民族中所表现的音乐风格特色。教学重难点:学生能体验歌曲中富有拉丁美洲的节奏特色:

教具准备: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唱问好歌。

二、学唱《哈哩罗》

1、复习知识。

教师请学生做一个游戏“跳格子”,参照教材 “玩玩”的提示进行。

2、学新知识。

教师请学生做活动“拍拍”。参照教材。教师让学生先一行一行地进行,再一竖竖地进行,还可以“之”字形进行等。如“→

”“↓↓”“ ↑↓↑↓”→

3、看看动动。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哈哩罗》,学生边看边随音乐跳动。

15.我要做好孩子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学唱歌曲《好孩子要诚实》,教育学生说话要诚实,有错就改。指导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歌唱。

一、组织教学 初感音乐

1、听音乐进教室。

(听《好孩子要诚实》的伴奏音乐,轻松愉快的拍手走进教室,找到自己的座位。)

二、故事导入 创设情境

师:(课件出示组图)看看下面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1.玩耍2.闯祸3.逃罪4.认错),你看懂了哪一幅?给大家说说!学生分别讲解每一幅图,互相补充、各抒已见。教师顺势点拨,学生很容易发现,四幅图其实有必定的联系,让学生互相讨论,加以想象,组织一段语言。

三、唤起共鸣 自由感觉

1、感受音乐。

(放音乐)听一听,歌曲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让 学生感受整体的音乐,并试着领悟歌词大意。

15.我要做好孩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学唱歌曲《好孩子要诚实》,教育学生说话要诚实,有错就改。指导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歌唱。

2、视觉感受。

(出示画面)学生凭着歌词大意讲解画面,教师复述

画面小故事并与学生用神态和语言互相交流,字里行间要渗透做人要诚实,犯错就要敢于承认的道理。

3、学习歌词。

(打出字幕)随老师有节奏的读歌词;拍手齐读歌词;

分组、分角色朗读歌词。在学的过程中多变化形式,语言中加点花样,把学歌词当成一种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不会枯燥,而且很愿意学,很有兴趣。

4、学习歌曲。

①随琴哼唱歌曲。②听录音范唱。③师生同唱。④跟伴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学唱歌曲《小鼓响咚咚》通过介绍鼓的家族,能以看、听、摸得形式了解打击乐器鼓,并感受鼓的不同的音色。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用活泼,亲切,风趣的情绪演唱歌曲《小鼓响咚咚》,并且提高学生对音乐中强弱变化的感受和反应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演能力

教学难点:用打击乐器进行简单的即兴演奏。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发生练习

二、音乐实践活动

学唱歌曲

方法步骤:

(一)创设情境、学唱歌曲

1、导语:刚才小朋友跳得真好,现在请小朋友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静静地坐好。因为老师想给你们听一首歌曲。歌曲里也给大家介绍了一面特殊的鼓,请大家仔细听歌词,听听我的这面鼓是怎样的呢?

2、学生说一说我的这面鼓是怎样的鼓?

3、这首小鼓响咚咚啊,它有一个特点,歌曲总共有四个乐句,而每个乐句的节奏都是一样的,就是刚才小鼓和我们打招呼的那个节奏。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介绍鼓的家族,能以看、听、摸得形式了解打击乐器鼓,并感受鼓的不同的音色。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用活泼,亲切,风趣的情绪演唱歌曲《小鼓响咚咚》,并且提高学生对音乐中强弱变化的感受和反应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演能力

教学难点:用打击乐器进行简单的即兴演奏。教学过程:!

(1)小朋友们仔细看,每一个乐句后面都有一个长音,他们分别是1-3-5.(2)一边做手势一边唱。

(3)我们还可以用身体来表示这三个音的音高:(1)蹲、(3)半蹲、(5)站。

4、复听歌曲,并为歌曲打拍子。(注:强弱弱)

5、有节奏的朗读歌词。(要求学生仔细听,老师读的强,学生也要读的强,老师读的弱,学生也要读的弱。)

6、采用听唱法教唱歌曲。学生如果能力有限,教师适当带领他们唱。

16.看画听歌――司马光砸缸救人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音乐中小故事培养学生对不同乐器其音乐色的感受。

2、从直观上增添了孩子们对音乐的感受与识别。教学重难点:

1、通过音乐中小故事培养学生对不同乐器其音乐色的感受。

2、从直观上增添了孩子们对音乐的感受与识别。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播放乐曲《司马光砸缸》,教师随着音乐情绪讲述司马光砸缸救人故事。

二、看看,讲讲。

播放课件《司马光砸缸》,从音色上感受角色。

三、表演音乐剧。

请出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司马光和小朋友,全班同学进行评议。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每组派出代表汇报各自的表演方案。

上一篇:经典节能环保口号下一篇:综合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