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社会实践报告(精选9篇)
1.教师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一
暑假实践报告
姓名:邓寒梅
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班级:1班
学号:2013080711
班级:化学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我已经在四川师范大学过了我一年的大学生活,作为一名大学生,最终是要走出校园,走入社会的。我知道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让我缺乏实践能力,为了拓宽自己的实践经验,这个暑假我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引导我们大学生从校园生活过度到社会生活的一个有效途径。暑假是我们进行实践的重要时间。我认为,社会实践活动是一座这样的桥梁:它引导我们大学生去更好更多地认识和接触社会,帮助我们这些在校园中成长的大学生完成由校园走向社会的转换,避免了大学生在初入社会时所发生的不知所措。
我们的暑假从七月初开始为期50天,在放假初期,我通过亲戚介绍来到了阆中市博思教育培训机构担任了暑期培训班的老师这一光荣的职务。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学生沟通,如何与家长交流,如何与别人合作等一系列问题。这次实践给我带来了许多课本上无法学到的东西,让我受益匪浅。虽然实践对我们大学生来说很辛苦,但是这是我们走入社会所必不可少缺少的,为我们走入社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由于没有当教师的经验也没有和许多学生相处的经验,在准备从教的前几天,我内心是很忐忑。我很想去教学,因为很想找到一份工作来锻炼一下自己的实践能力,为3年后踏上教育事业而做好准备。但又很害怕,因为怕自己还不能胜任这一工作,毕竟我没有经验,一切在我心中还都是个未知数。就这样我开始了我的教师工作。任职第一天上午,我和各位同事前往各个学校招生,一一讲解我们机构模式,教学方式等家长关心的问题。到了下午,各位新到的老师进行了自我介绍,简单的试讲和交流。就这样,暑期实践便开始了。
由于机构采取的是一对一教育模式,所以就意味着我比须拥有一批自己的学生且是单独教学。而老师必须满足学生及家长的要求,也就是说老师必须试讲,如果学生满意,才能拥有这个学生。所以对于没有经验的我,怎样迎来自己的第一个学生是很重要的。第二天,我迎来了第一个学生的试讲,一个马上度小学6年级的学生,来补小学奥数。更为巧合的是的学校正是川师附小,在得知我是川师的学生之后,亲密度瞬间增高了。知识方面,作为小时候也学过奥数,且数学专业的我完全没问题。所以,顺理成章,他被我“拿下”了。有了第一经验,后面就顺利得多了,接着便又接了两个学生。这样,实践步入了正轨。
刚开始,由于没有经验,不知道如何教才好,自己到底教的快不快?学生能不能听懂?我只能反复的问他们能不能听懂,让他们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但是似乎没人这么配合。我只好尽量的放慢速度,放慢速度。同时,我积极地向其他老师学习经验,他们也很乐意的帮助了我。我又结合自己上学时我的老师的教学的方法,终于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方法。我总结了一些经验:学习数学,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信心。许多学生一遇到陌生点的题,就不敢去做它;或是被一些名校题或高考题所吓住。针对这一问题,我只能常鼓励他们,并把一些常规题冠以难题的头衔,让他们感觉自己也可以做所谓的难题。这样的方法似乎很有效,看到学生做完“难题”脸上自豪的笑容,我欣慰地笑了。其次,学习在于勤奋,有人说靠天赋,但我相信勤能补拙,所以我总会给我的学生布置适当的作业,让他们养成主动做题的习惯。最后就是和家长的交流,我相信一个优秀的学生,必定是老师和家长共同的结果。
实践注定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在一天天的教学生活中,不仅感觉自己的教学水平在稳步上升;而且更磨砺了自我意志,培养了自己的责任感。在这次实践当中,我对教师的工作也有所体会。第一,从事教学工作需要“钻心”:我为了这次实践的顺利进行,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准备。虽然说对于数学知识不在话下,但我还是找来了教材和教参等专心备课,力求做到在知识上准确无误;除了在“教什么”上下功夫,我在“怎样教”也丝毫不敢马虎。第二,从事教学工作要“耐心”:面对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从自身主观出发“想当然之”。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要“耐心”地讲解,一遍不行就两遍,两遍不行三遍,同时也应该反省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对路,切忌“简单粗暴”,对于不同的学生不能一刀切。第三,从事教学工作需要与人“交心”:在教学中不能够“闭门造车”,要多与外界交流,掌握更多的信息,丰富自己的背景。
实践结束之后,我感到自己有很大收获:
一、学会了与别人沟通,不管是小孩还是家长。我知道了沟通是一种重要的技巧和能力,时时都要巧妙运用。想了解一个人,需要深入的交流。
二、在适当的时候要主动出击。当你可以选择的时候,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有些东西不能选择,有些东西却可以选择。份内的工作当然要认真完成,但勇敢地“主动请缨”却能为你赢得更多的机会。只要勤问、勤学、勤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学习生活中要有热情和耐心。热情让我们对工作充满激情,愿意为共同的目标奋斗;耐心又让我们细致地对待工作,力求做好每个细节,精益求精。热情与耐心互补促进,才能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工作才能做到最好。
在这短暂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我的观念,我的心态,我的能力在逐渐地发生变化,它让我明白了在社会中打拼的不容易和艰辛。从中我也领悟到作为一个教师乃至作为一个人,一定要戒骄戒躁,要时刻以一种学习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注重经验的积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也是必须的过程,如果自己的态度歉虚,观察仔细,吸收得当,那么就一定能够取得进步,得到提升和发展。
社会实践是艰苦的,但收获是巨大的。在成绩上的收获让我所学的知识有了施展拳脚的机会,然而,工作以外的人生经历,却又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实践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实践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多彩。社会实践生活让我慢慢融入了社会这个“大锅炉”中,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培养了自己的能力。社会和大学一样也是一个学习和受教育的地方,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通过这次实践,我坚信会为未来踏上教育道路奠定踏实的基础。作为免费师范生,为以后的教学生涯充满憧憬。
实践人:邓寒梅
2014年8月24日
2.教师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二
湖北文理学院熊德明副教授主持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社会转型中大学教师角色冲突与调适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DIA100289),日前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结题鉴定,现将成果报告如下。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该研究从冲突的视角出发,把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界定为教师在扮演教育者、研究者、服务者等角色行为时产生的角色行为与角色认知或角色期待不协调状态的内心体验,包括角色内冲突、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外冲突。大学教师作为学校最重要的活动主体,无论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还是在社会服务上,起着关键作用。大学教师的角色冲突与调适直接影响教师角色社会化进程,对社会、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社会快速转型期,各种矛盾的激化加剧了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程度,增加了大学教师角色冲突调适的复杂性,因此,研究大学教师角色冲突问题也就显得更加紧迫和必要。
1. 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研究的理论探讨
首先对研究涉及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归纳整理,厘清这些概念内涵,包括社会转型、角色、角色冲突、大学教师角色冲突、角色意识、角色扮演(行为)、角色技能、角色认知等等。其次,概述社会角色理论、社会冲突理论和社会变迁理论的背景、代表人物、基本观点、主要流派以及对该研究的启示。再次,探讨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分析框架,即从角色内、角色间、角色外三个层面进行研究。最后,探讨角色冲突的分类及功能、角色冲突调适的内涵与分类,并阐明角色冲突与调适的辩证关系。
2. 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现状调查
首先,交代调查的基本背景,包括调查的目的、方法、对象、工具以及调查的组织与实施。然后,通过统计分析,从大学教师角色冲突总体情况、大学教师角色冲突差异性和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表现形式等维度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最后,对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现状进行总结归纳。
3. 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诱因剖析
该研究主要从社会、学校和个人三个层面分析教师角色冲突的主要诱因。从社会层面看,学校与政府和市场博弈中的冲突、高社会角色期望和教师较低地位反差对比,以及不同主体对教师期望角色和现实角色认知的差异等增添了教师角色冲突情境。从学校层面看,学校内部的政党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学生权力在相互制衡中的冲突,学校组织中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群体之间以及教师群体内部的利益纠葛,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学术文化与管理文化、合并后不同校区文化以及不同教育层级间文化的碰撞与冲突等成为激发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学校因素。从教师的价值取向、角色意识和角色技能入手分析影响教师角色冲突的个人成因。
4. 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调适策略
在现状调查和诱因剖析的基础上,该研究提出社会、学校和教师共同参与的大学教师角色冲突调适策略。从政府以及社会营造适度竞争、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市场环境,创造灵活、宽松、有效的经费政策环境,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治理模式等方面提出政府及社会为教师角色扮演创设一个宽松社会环境的相应策略。从学校构建民主参与制度、建立发展性教师角色评价制度、完善教师角色支持系统、减轻教师角色负担等方面入手,提出学校为教师角色扮演营造一个理想组织氛围的策略。从教师强化角色意识、培育角色情感、提高角色技能和准确角色定位等方面提出增强教师自我角色适应能力的策略。
(二)研究视角与方法
研究视角与方法的选择是由研究的主题决定的。该研究以社会转型中大学教师角色冲突为主要研究内容,决定了以下研究视角和方法的选择。
1. 研究视角
该研究主要以社会转型中大学教师角色冲突为研究主题,角色冲突是一个典型的社会学领域选题,所以在研究视角选择上首先选择了冲突—均衡的视角。在研究层面,尽管教师角色冲突是一个微观社会学问题,但为了全面了解这一问题,该研究力求贯通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确保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增强研究的穿透力。在学科视角上,该研究以社会学为基点,借助多学科理论聚焦这一研究问题,发挥聚光灯的凸显功能。
(1)冲突—均衡的视角
社会学研究的三个基本视角为结构—过程的视角、个体—整体的视角和均衡—冲突的视角。根据这三种研究视角,该研究选择冲突—均衡的视角考查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内涵、冲突的功能以及冲突的调适等问题。在内涵界定上认为教师角色冲突是教师扮演的同一角色内和不同角色间的冲突,以及不同角色主体之间的角色冲突,教师角色冲突是教师在角色互动中产生的内在不协调状态。在冲突的功能上,认为冲突既有正向功能,又有负向功能。在冲突与调适的关系上,认为冲突是绝对的,调适(均衡)是相对的,冲突与调适(均衡)伴随着教师整个职业生涯。
(2)三个基本层面的贯通
人、社会及教育,本来都是整体性的。所谓层面,其实都只是人们为着分析性研究的需要而在自己的思想中对人、社会及教育进行的人为的“切割”。于是教育社会学也就在事实上被大致“切割”成为“宏观层面”的教育社会学、“微观层面”的教育社会学以及“中观层面”的教育社会学。不同研究层面的切割,有其研究上的优势,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宏观层面研究是以忽略“少数”和“深层”为代价的;微观层面的研究视野都比较短窄,是“就微观而微观”的研究;中观层面的研究常常会孤立研究视角,缺少与宏观和微观的“联通环节”。因此,只有将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及微观层面贯通起来进行研究,才能使研究既有足够的广度,又有足够的深度。该研究把大学教师角色冲突既放到学校与社会(市场)、国家互动的宏观背景中,又把研究的视角深入到学校组织各种矛盾冲突的中观背景中和教师个人内部矛盾冲突的微观背景中进行原因剖析和对策探讨,以期对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程度、性质、诱因等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
(3)多学科的聚焦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领域中的问题也变得日益复杂,任何人想只用单一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高等教育领域中的问题都是不可能的。因此,伯顿·克拉克等人通过历史、政治、组织、文化等范式来研究高等教育。正如他所说“宽阔的论述必须是多学科的,就像所有灯光都照射在整个舞台上,人们的目光在整个舞台前后漫游。”我国高等教育专家潘懋元教授也提出,高等教育研究的特点就是多学科视角。大学教师角色冲突既是一个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问题。为了发挥聚光灯的功能,该研究应用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组织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开展多学科研究,揭示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性质、冲突的深层原因,提出科学解决角色冲突的策略。
2. 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是通过查阅资料从而挖掘事实和证据的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可以不受时空限制、经济高效,并能有效地避免与研究对象直接接触,因此不会造成资料的失真。该研究主要从国内外专著、中国期刊网、英文期刊网(Pro Quest Education Journals,Springer,ERIC等)、网络博客等收集相关资料,先后阅读了近200本中外相关专著,1,000多篇中文期刊论文,50多篇英文文献以及众多学者或大学教师的博客文章,同时还查阅了部分院校的相关文件和档案,为该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2)调查研究法
为了了解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程度、类型、冲突原因、冲突调适策略等问题,需要进行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该研究采用了问卷法、深度访谈法和现场考察法。调查对象包括教师、学生、管理人员(领导)等。调查对象覆盖东部、中部、西部具有代表性的大学,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近700份。为了弥补问卷调查不足,又先后访谈了20多位大学教师、管理人员,收集和整理了6万字录音材料。此外,笔者还深入四所院校考察了学校相关制度、政策规范,为深度分析提供了详实可靠的资料和数据。
此外,作为一个在大学生活二十多年的教育者和研究者,研究者有机会通过观察和感悟,了解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现象,并切身体验诸多难于回避的角色冲突。这些观察和体验为该研究提供了许多优势,在此意义上,也使该研究具有一定的行动研究色彩。
二、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关于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现状,该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程度普遍偏高
从大学教师角色冲突加总平均值来看,有70.68%的教师得分超过中性值,访谈中85%的教师表示有比较显著的角色冲突,说明社会转型时期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程度普遍偏高,这与该研究的假设基本吻合。社会转型期新旧变量的交互作用必然引发社会多方面的振荡,导致各种矛盾的激化,这些矛盾反映到高等教育领域,必然骤增教师角色冲突的情境。尽管角色冲突是教师社会化不可或缺的动力源,但如果不及时调适,将会影响大学教师角色成功扮演,从而导致教师角色失败。因此,社会转型期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调适任重而道远。
2. 大学教师角色冲突差异表现不一
大学教师角色冲突存在差异性,但从不同的变量考查,有的变量对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程度差异性影响大,有的影响小;有的变量对教师角色冲突程度影响具有规律性,有的变量对教师角色冲突程度的影响表现出极大的离散性,没有什么明显的规律。具体而言,男女教师角色冲突程度差异不太显著,男性教师角色冲突程度略强;专职教师与院系里双肩挑教师角色冲突差异性不太显著,专职教师角色冲突略强;不同教育背景对教师角色冲突的程度影响较大,受教育程度越低,角色冲突程度越高;不同职称教师角色冲突程度差异性比较显著,副教授角色冲突程度最强;不同学科教师角色冲突程度差异性比较显著,工科教师角色冲突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学科教师角色冲突程度。
表2-1教师角色冲突表现形式比较
注释:单项中性值均为3分。
3. 大学教师角色间冲突程度最强
通过对大学教师角色冲突值分组分析(表2-1),发现有57.17%的教师角色内冲突显著,79.46%的教师角色间冲突很显著,76.11%的教师角色外冲突比较显著。这说明转型期大学教师的角色间、角色外冲突表现得相对突出,尤其是角色间冲突最强烈。社会转型为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提供了舞台,但同时社会对教师过多的角色期望,教师在功利思想的影响下承担的角色过多,使教师经常在多种角色间顾此失彼,左右为难,可能由此产生了比较剧烈的角色间冲突。
(二)对策措施
1. 社会调适——创设宽松的社会环境
我国大学的主要举办者是政府,因此,政府理应成为调适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关键社会主体。政府可以通过相应的社会改革为大学教师角色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创造良好的外部大环境。具体包括四个对策。
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治理模式。在处理政府、市场与大学的关系时,希尔斯曾经借用一句宗教话语,即“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进行了言简意赅地总结。“这一原则赋予大学的任务,是要恰当地找出哪些责任的组合属于大学,哪些不属于大学。它对政府和社会赋予的任务,是确定什么是它有权要求大学和从大学得到的,什么是它必须承认属于大学自身的。”为了达到政府、社会、市场和学校四大要素动态平衡,有学者提出了一种地方大学治理模式(图2-1),展示了四大治理要素的互动、博弈与共生的状态:中央政府退居大学治理圈的外围,省级政府和第三级政府在法律范围内实施对大学的行政职能,将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让位于社会、市场和公民组织,实现政府权力向社会和大学的回归;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搭建公共信息平台,为大学治理提供公开、及时、透明的信息服务并依据独立评估机构的信息拨款;政府切实依法将相关权力交还给大学,大学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切实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大学评价的职能转移给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政府、非营利的社会中介机构,即由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组织承担;鼓励市场适度介入和社会广泛参与大学治理,治理结构中的各要素在互动中求得平衡;大学治理结构处于开放状态,与国内社会经济环境、国内高等学校和国际环境保持人员、信息、资金等资源的交换。这种大学治理的理想模式具有能够适应制度环境的动态调整、适时变化结构,体现多主体、多中心和责、权、利相统一的治理原则,给我们很多启示。
图2-1地方大学治理模式示意图
二是提高教师地位,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提高大学教师地位首先要充分挖掘大学教师专业知识潜能和发挥大学教师关注社会的知识分子情怀,提供参政和议政的机会,从而提高大学教师的政治地位。其次,提高大学教师工资水平,保障大学教师合理收入,提升大学教师的经济地位。最后,增加教育投入,真正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强宣传,提高人们对高等教育作用的全面认识,了解和理解大学教师崇高奉献精神,提高大学教师的职业声望。
三是把握角色本质,提出适当合理的角色期望。学术性是大学教师角色的本质特征。根据美国学者博耶的观点,大学教师学术性角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教学的学术、应用知识的学术、探究的学术和综合知识的学术。除此之外,那些添加在这四种学术角色之外的任何角色期待都将超出大学教师应该履行的角色范围。一些大学教师忙于各种社会兼职除了满足个人名利使然,不恰当的社会期望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是重视角色建设,完善大学教师培训制度。一方面完善职前培训,在职前培训中应加强教育教学学科学习和训练,明确要求准备从事大学教师职业的硕士或博士选修一定学分的教育科学课程,还可以借鉴国外培养制度,设置教育博士学位,开设专门培养大学教师的培养计划。另一方面加强职后培训,目前我国大学教师职后培训过分追求学历进修,偏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没能针对大学教师角色意识和角色技能中存在的问题开展角色能力提高培训,另外大学教师职后培训多为个体性行为,没有形成一定制度,使许多教师失去培训机会。因此,政府一方面要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大学教师定期(阶段性)强制培训制度,另一方面要改革培训模式,科学设置培训课程,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学校调适——营造理想的学校氛围
高校是大学教师角色扮演的主要场域,也是化解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主阵地。因此,高校可以通过构建共同治理制度,改革教师角色评价制度,完善教师角色支持系统,减轻教师角色负担,努力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
一是提倡民主参与,构建共同治理制度。大学中可以有诸多决策管理模式,但围绕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两种基本权力,传统上大学一般采取两种最基本的决策管理模式,即科层模式(官僚模式)和学院模式。科层决策模式将背离大学的学术导向,忽视学术权力存在,造成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紧张关系。学院模式强调学术界应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但是学者目标的多元性以及团体利益分歧而使决策很难达成一致,导致学校决策低效。为了克服两种决策模式弊端,美国大学采用了共同治理模式(Shared Governance),其核心是“共享”,而参与大学决策的人员包括立法者、社区领导、董事会、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这一治理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被许多欧美国家大学所采用。我国大学普遍实行科层决策模式,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决策中基本没有话语权,大学的决策权过于集中在校领导和管理人员手中,存在着学校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的体制机制不健全、教师参与决策的途径与方式有限、教师参与决策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不高等问题。用行政管理完全替代学术管理是违背大学学术性特征的简单决策模式,不利于缓解学术人员与行政人员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完全搬用美国式的共同治理模式,不仅不现实,而且也不符合我国大学传统特点,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引进共同治理模式的参与理念,真正发挥大学内部学术组织功能,鼓励教师参与学校决策,尤其是涉及学术管理决策,更需要学术专家的广泛参与,才能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助于教师和管理者的成功合作、有效磋商、彼此信任和相互尊重。
二是倡导人性管理,建立发展性角色评价制度。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以教师的发展为目的,以发展的价值观为取向,采取发展性评价的技术与手段,对教师的综合素养、履职情况和教学科研业绩进行价值判断,让教师在发展性教育评价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专业发展目标的过程。有学者借助于现代教师评价理论和国外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提出了高校教师“多元—交互”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充分体现了评价主体的互动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过程的动态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克服了传统大学教师评价中的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手段简单等弊端。因此,学校应根据教师发展现状,及时向教师提供今后培训学习或自我更新发展等各种机会,为教师量身定夺个人发展计划,帮助教师逐步实现个人发展规划中所制定的目标。与此同时,教师也应依据评价中发现的问题,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整,从而不断提高角色扮演能力。
三是改善教师待遇,构建教师角色支持系统。成功扮演角色需要完备的角色支持系统,作为大学教师角色支持系统至少有两大子系统构成。一是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其中包括物质支持系统、制度支持系统和精神支持系统。物质支持系统包括教学科研参考资料(图书、影像、电子资料等),各种教学科研工具(多媒体教学系统、实验室及设备)和外出交流学习专项资金等;制度支持系统包括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以及专业发展保障制度,比如实施教师带薪休“学术假”制度等;精神支持系统包括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确立教学和教师在学校中的中心地位,确保教师在学校各项重大改革中参政议政的权力等。二是生活保障系统。我们提倡大学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但大学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他们需要基本的生活保障,才能更好地奉献自我。这里包括按时发放工资及合理的校内各项津贴,以及在绩效工资方面尽量倾斜教师,及时解决教师住房、医保、子女上学等后顾之忧。
四是减轻教师负担,保障自由的学术环境。大学扩招加大了教师工作负担,许多教师都是超负荷运转。宁静才能致远,大学毕竟不同于一般的生产机构,一定的宽松环境更适于思想的产生,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是大学教师角色扮演的最基本要求。因此,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师生比,制定合适的教师教学工作量额度和科研工作量额度,从总量上控制教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应实行分类管理,弹性要求。根据教师的特点把大学教师分成教学型教师、科研型教师和教学科研型教师三类。教学型教师以教学为主,以科研为辅,考核时以教学绩效为主要参考标准。科研型教师以科研为主,以教学为辅,考核时以科研成果为参考标准。教学科研型教师,综合权衡二者的绩效。对于同一个教师还可实行分阶段性要求和管理,比如某段时间科研任务重可以把科研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当完成科研项目后再综合考核其教学和科研工作。
3. 自我调适——增强角色扮演的适应性
大学教师是角色冲突的最直接承受者,在调适“角色冲突”中,大学教师自我调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要强化角色意识,提高角色扮演的责任性。角色意识的核心就是对角色责任的清楚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角色观念。强化角色意识一是要求大学教师在外部力量帮助下加强角色规范学习;二是经由大学教师经常反思自我领悟角色内涵和要求。
二要培育角色情感,增强角色扮演的自觉性。大学教师的角色情感一是表现在教师对教学科研工作的情感;二是对所教学科及其知识内容的情感;三是对学生的情感。教师角色情感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不断培养和修炼的。首先要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选择了大学教师这一职业为自己理想的人,从决定之时就把自己需要的满足乃至于自己的一切都与学术事业联系在一起。只有决心把自己一切都奉献给学术事业的人,才会真正表现出热爱教育事业、热爱科研工作、热爱学生的积极情操,表现出对学术事业的责任感。其次要不断增强职业荣誉感。大学教师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历史重任,党和国家也采取了多项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声望。作为教师,也应该在接受种种溢美之词时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荣誉感,按照社会的期望树立高大的职业形象,以自己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真爱回报给社会。其三要在育人成才的角色扮演过程中体验成就感。对大学教师来说,最大的喜悦莫过于看到学生在各个方面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和自己的科研成果不断地造福人类。
三要提高角色技能,确保角色扮演的实效性。角色技能是进行角色活动的前提,艺高人胆大,只有高超的角色技能,才能减少角色扮演中的冲突。大学教师是个“双专业”职业,既要精通某一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娴熟地掌握教育教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因此,提高角色技能要求大学教师一要夯实专业知识,做到精深,既有宽厚的基础,又要把握学科的最前沿;二要从横向上广泛涉猎各科知识,提高跨学科研究能力;三要系统的学习教育科学知识为提高教育艺术提供理论指导;四要培育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大学教师角色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大学教师只有不断强化自己的创新意识,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善于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条件与方法,灵活地处理各种教育问题,才能提高角色扮演的实效性,减少角色冲突的可能性。
四要准确角色定位,保证角色决择的理智性。一个人角色定位不准和取舍不当也是造成角色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米德(Mead,G.)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去考虑角色的取舍:一是该角色对个体的意义;二是放弃某种角色的后果;三是拒绝某种角色后周围人的反映。格罗斯(Geluos,N.)提出对不同角色进行选择的依据:一是这些期待的合法性;二是如果不遵从这些期待将受到的社会舆论压力和内心谴责;三是是向舆论让步,还是承认舆论的合法性,或是在两者之间进行妥协。这些观点为大学教师角色抉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总之,一个人精力与能力总是有限,承担过多角色,尤其是有些角色与本职角色相去甚远,容易导致角色冲突,因此,要化解角色冲突,就要学会取舍。从事过多社会兼职的教师应该适当放弃一些或全部社会兼职,双肩挑教师也应作出明确选择,要么弃教专门从事行政工作,要么辞去行政职务全身心投入学术角色。
三、不足与改进
大学教师角色冲突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研究课题,它包括了教师的角色意识、角色技能、角色扮演、角色互动等方方面面,牵涉到学校和社会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因此,该研究对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研究仅是一个有益而又初步和肤浅的尝试。鉴于主客观条件的局限,不论是对大学教师角色冲突问题的把握,还是对策建议的提出,恐怕是挂一漏万,在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困惑和不足之处:一是问卷的设计与调查中的问题,尽管经过多次反复,请教过许多的专家学者,但在问卷的设计上还是难以做到全面、深入。如果问题过于具体,将导致问卷容量过大,影响回收率;如果过于宏观,又不易把握具体问题,因此,在两者兼顾思想指导下,有顾此失彼之憾。尽管用访谈弥补了部分不足,但还是导致大学教师角色冲突诱因的调查和调适策略的调查上过于抽象,使该研究在教师角色冲突诱因分析上和调适对策上“虚”的成分较重而“实”的成分比较欠缺。在问卷调查的抽样上,由于受研究者学术资源驾驭能力限制,调查的范围只能选取800多个样本,难以完全按照预想的方案实施。所以,通过问卷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只能是近似的反映。二是研究的视野比较狭窄。由于受主客观条件限制,该研究只是对社会转型中大学教师角色冲突问题进行了研究,没能将大学教师角色冲突与教师绩效、教师职业倦怠、教师流动的相关性研究纳入该研究之中。
3.教师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三
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
我校《骨干教师在教师队伍中专业引领的作用的研究》课题,是朝阳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立项课题(JG10ST11)。经过两年精心准备和科研工作,今天结题,我代表课题组向各位专家、领导汇报,请论证指导: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本课题是以我校骨干教师专业引领中青年教师队伍为基点的研究,随着优秀老教师的逐渐退休,一批中青年教师要迅速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也需要一个更为合理的发展平台。
农村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在专业成长的旅程中面临着重重困境。
二、课题实验的意义和价值
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精华,能够影响集体成员中的每一个人,带动群体共同进步,推动整个教师队伍的工作,稳定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因此农村小学的发展则在谋求教育教学装备现代化的同时,构建学校教师发展的平台,使一批优秀的理论基础扎实、学科造诣深厚、业务技能精湛的骨干教师引领带动全校教师整体素质的迅速成长,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把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一)教育理论的理论依据。
(二)教育学依据。
四、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所探讨的农村骨干教师引领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旨在如何改变过去的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发展模式,强调专业发展要基于学校的具体情境,强调求实与教师的教学工作直接相关,突出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上的主体地位。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
2.行动研究法。
五、研究的周期与阶段
(一)组织准备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
开展活动:
1.收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组建课题组,撰写课题实施方案;
2.组织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和培训,在开题之前再次讨论确定方案;
3.酝酿召开开题会议,准备相关材料。
成果:
一是课题申报书;二是课题实施方案;三是开题报告。
(二)课题实施阶段( 2011年3月——2011年9月)
1.根据制定的研究计划进行试验。
2.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研究的内容组织实验活动。
3.每两个月召开一次经验交流会,展示研究成果。
4.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并通过课堂教学观摩等形式展示成果。
5.及时发现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正。
成果:
研究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等。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3月)
1.收集、整理试验资料、数据、总结研究成果。
2.撰写课题实验报告、论文。
3.完成《骨干教师在中青年教师中专业引领的研究》课题报告。
成果:
1.课题结题报告。
2.课题成果汇编。
六、课题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一)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方面引领的研究
1.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帮带计划。
2.专家讲座。
3.骨干教师的集体引领。
4.个人学习。
(二)骨干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引领的研究
开学初开展了骨干教师示范课和青年教师的常规课的观摩活动。各课题组积极结合学校计划,深入进行“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探索。
通过各研究组的探讨,在展示骨干教师教学风采的同时,也为广大青年教师提供了集中观摩学习的平台,也体现出青年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运用的不足。
(三)骨干教师在教学反思方面引领的研究
骨干教师将教学反思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及课后反思三大块内容,分别对全体教师加以引领。除了骨干教师专业化的引领外,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终身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各自能力、个性、情感等成熟、提升的过程,是走向未来持续发展的过程。
(四)骨干教师在课程标准方面引领的研究
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课改实验教师的培训工作,使全体课改教师了解和掌握新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功能和教学方式上的重大变化,达到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七、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1.以“备讲说评”为基本模式,为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搭建一个平台。
2.骨干教师观摩课活动,一种直观有效的研究形式。
3.师徒结对青蓝工程,打造合作、研究型团队。
八、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通过两年来的深刻的研究,我们初步形成了一条农村骨干教师对教师队伍引领的方法,不断实现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目的,使教师在教学认知、行为上逐步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
九、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
通过骨干教师对教师队伍的引领,拓宽了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研究领域,研究一条解决农村骨干教师专业引领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行动研究中,教师由传统的被动教育教学成为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使教师拥有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地位,研究过程本身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过程。
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后续研究设想
(一)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实践操作存在一定难度。
(二)由于理论和实践上的局限,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骨干教师在教师队伍中专业引领的培养上还不够系统和完善,随意性很大,责任心及认真态度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4.教师社会实践报告 篇四
【关键词】职称论文发表;高职教师;实践; 效能
一、高职教育的职业导向性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大学教育范畴,又要切实面临学生职业教育的导向问题,这一特殊性决定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明显区别于普通高校。高职教师队伍既需要素质优良,又要做到专兼结合,需要通晓专业类群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这一素质要求在实质上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专业和职业必须有效结合的课题。高职院校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面临着科研、教改、教学等一系列的攻坚任务,在国家越来越重视高职教育的背景下,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由于当前社会对高职毕业生提出了既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又要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从而对高职教师在两方面同样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在这一总体要求下学校对教师提出了相应要求,高职教师必须在知识储备和职业技能储备同时满足社会与学校的要求。(此职称论文发表工作由期刊中心全程服务)
二、当前高职师资的一般性特点
相对于高职教育对高职教师在知识储备和职业技能储备两方面的高质量要求,在我国,现有高职教师多是从普通高校毕业而来,期间大多没有企业工作实践的经验,因而在教学中缺少工作实践所积淀下来的经验与创意,教学活动中缺乏实践特色,不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培养。
在专业知识方面。由于我国高职教师的学术底蕴不及普通本科院校,加上高职院校教师课时负担普遍较重,不利于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拓展个人知识领域,因而科研素质较本科院校差,难以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无法将本学科最前沿的成果、知识、理念传递给学生,体现在教学环节上进一步约束了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从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看来,高职院校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普遍呈高学历、低技能这样的情况。
高职院校教师基本来自于普通高校,这些教师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多停留在原来的学科培养模式,自身拥有一定程度上不错的专业理论知识,但这些普通高校毕业的人没有专门接受过高职院校教师应有的的专业训练,缺乏在企业的工作经历,缺乏相应专业实践操作的职业技能,导致这些教师的教学行为缺乏职业导向性,缺乏相应的职业敏感性。(此职称论文发表工作由期刊中心全程服务)
诸多高职院校在接受国家财政投入和社会捐助上没有传统普通高校享有的特殊优势,体现高职教育的投资机制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的发展需要。对于财政运转较为困难的一些高职院校来说,实践性教学相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对实习设施和设备投入较大,学生培养成本相对较高。这种情况使一些高职院校尽量减少教学成本,虽然这种行为保证了学校的正常运转与发展,却不利于培养和提高高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使得原本需要通过后期投入提高弥补先期缺陷的措施无法落实。
总体而言绝大部分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来源渠道比较集中,新进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来源于普通高校的应届硕士毕业生或本科毕业生,其自身缺乏实践与动手能力,缺乏具体工作环境教学与指导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在工作环境中遇到实际生产时缺乏解决问题能力。另一方面,有人认为从相关企事业单位调入人员能够解决一定的困局,但是这些人存在知识体系不健全、缺乏相应教学经验、意识和技能等问题。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是实践能力导向,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工作现场实践能力和相应的教学能力。既然高职院校现有教师大部分缺乏实践工作经验,在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要求下必须通过到企业锻炼的方式获得实践动手能力,通过下企业锻炼提升专业技能。专业教师可以自主寻找适合自己的企业岗位,可以根据高职院校的安排前往相应的非企业锻炼,也可以根据学生实习情况到学生实习较多的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既可以提升自身实践技能,也可以现场对实习学生进行管理和指导,社会实践报告《教师社会实践》。在时间的选择上,考虑到高职院校教师课时负担较重,可给予较大的选择自主性,可以在寒暑假,也可以将时间分布在各学期的周末。(此职称论文发表工作由期刊中心全程服务)
三、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一般性问题
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成为高职院校教师提升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过程中,高职院校教师社会实践仍存在大量问题。
(一)一些实践形式不具有普遍推广性质
在一些高职院校,当一类教师社会实践获得一定效果后,就将这一成功的实践模式进行步骤分解,依次总结出各环节实践要求,当做一个样本推广下去。实则,一些实践形式不具有普遍推广性质,尤其是理工科专业和社会学科专业之间,教师社会实践有太大的不同,一些理工科专业成功的社会实践项目在社会科学方面不具备充分的示范意义。譬如理工科一些专业与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这类的合作开发产品、合作进行技术攻关、合作经营和合作进行课题研究等内容对一些专业来说行之有效,但对于从事社会实践教师自身技术素质要求较高,很多其他专业不具备类似的可行性条件,难以普遍推进。
(二)一些教师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不足
对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长期以来的专业知识系统教育经历使其对高职教育的实践导向认识不到位,认为专心钻研专业领域即可胜任教学任务,更加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播,轻视技能的掌握。这种认识不足的现象在高职院校教师观念意识中不是孤例,具有一定意见基础,而这种意识明显不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内在要求。(此职称论文发表工作由期刊中心全程服务)
(三)教师社会实践客观上存在难以适应的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现多毕业于普通高校,其自身经历缺乏实践技能,基本上没有企业工作经历,所以可能对于专业理论、专业实践教学比较熟悉甚至有较高水平,但是真正到企业后能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的技术问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高职院校教师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难以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和绩效目标要求。
(四)很多高职院校对教师社会实践缺乏激励措施
目前很多高职教师对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待遇问题还存在犹疑,认为自身在学校和企业间双份付出,却得不到相应的待遇,反而增加了生活负担和机会成本,这些问题都客观影响了教师社会实践的效果。虽然有些学校出具了精神导向性文件,但是并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措施,所以不少教师存在一种应付的心理,普遍存在形式上应付一下的想法,这使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失去了实质性意义。(此职称论文发表工作由期刊中心全程服务)
四、提升教师企业实践效能的建议
(一)要引导高职院校教师意识到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教学强调的是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职业导向的教学从内涵上就内在地要求高职教师认清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及办学模式的特点,必须通过社会实践、生产实践来获取经历与体验,进而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对于理工科类的高职专业,学校要创造条件让教师们亲自参与实验室、实习工厂、实训基地等建设项目,提高其参加社会实践的觉悟性;对于社会科学类专业来说,学校可以通过支持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岗位培训等方式,让教师获得企业工作岗位的具体技能,并鼓励教师积极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
(二)加强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规范化管理考核
对于从事社会实践的教师而言,要结合其挂职的企业单位对他们的工作质量与数量自有考核,并且尽量与其工作量与工作绩效相关联挂钩,作为高职学校对他们社会实践的考核依据。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材料要合理收集与保存,要求实践教师及时填写社会实践日志,确保教师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的质量,社会实践活动日志当由参与社会实践的教师本人填写,真实地记录教师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工作过程和职业体会,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高职院校相应专业组应根据日志材料和企业关联材料对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质量进行评估。(此职称论文发表工作由期刊中心全程服务)
(三)教师社会实践检查形式要合理
一方面为了确保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质量和避免有的教师采取应付或不到岗的方式,教师社会实践检查普遍采用不定期抽查的方法,检查有一定的突然性,以便检测到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真实情况和质量。另一方面,应充分考虑教师实际素质状况,对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检查形式和规则要做到事先公开,尤其是实施细则要充分考虑教师的意见,检查形式和规则只有具备了合理性和可行性条件的情况下才会起到相应的效果,在实践中没有被广泛遵守的规则是无效的规则。总体而言,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检查与考核形式要合理,既要有足够的硬性约束条件,又要充分考虑细则的可行性。
(四)实践活动结束后及时总结、归档
5.教师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篇五
实践内容
一、晨间活动
我参与的班级是小班,进门的时候小朋友都还没有来齐,有些还在和家长说再见,有些还在和同伴一起做游戏,看到我的走入,大多都带着孩子的好奇与警惕。我四处观察小朋友的举止。大多都是专注于一项活动一段时间后放弃转向其他的事物,有的小男孩喜欢穿着高跟鞋并且扮成妈妈,说明性别意识liuxue86.com方面还不是很清楚。十几分钟后,小朋友都到齐了。向孩子们介绍了自己以后,小朋友踊跃的站起来自我介绍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向我问好。虽然很多需要老师重复一遍或者支支吾吾说不出亦或是害羞不敢说,但是这样受到孩子们单纯的欢迎还是感到很高兴。
二、课堂教学
点名结束后,老师向小朋友讲述了小姑娘在大雪天从一开始的冻得直发抖到后来通过和动物朋友一起玩耍而感慨冬天真热啊的简单故事。在讲述的过程中,老师不断地抛出问题,引起小朋友积极的思考和组织语言,这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进入小学后由于应试教育的逼迫渐渐离青少年远去。有的人说幼儿园的培养过于压抑孩子的天性,我倒不以为然。在我看来。会做出这种评价的人不是上的是较为简陋的幼儿园,就是根本没有深入的了解只是想当然的以为。至少与我看来,幼儿园是最能体现孩子天性的时候,教师尊重孩子的思维内容,并且积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感想,这在之后的教学阶段是不能做到的。
三、户外活动
课程结束后,广场上的广播响起,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依次排好队。有序地走出了教室。小朋友熟悉新人的速度很快,对我的态度也马上由一开始的陌生到亲热。有个小男孩手里握着拉链嘻嘻笑笑的看着我,还有一个小姑娘坐在我的边上和我说悄悄话。许久没有接触过这样的孩子,模糊地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觉得甚为怀念。室外阳光甚好,中班的小朋友先开始了室外的早操,小班的小朋友耐不住性子,东摸摸西蹭蹭,老师只能不厌其烦的拉住一个又一个细细的讲清楚道理阻止过分的举动。游戏时间开始,孩子们作鸟兽状散去,站在适合孩子玩耍大小的道具旁感觉自己真是个大人了。自豪而又有些不甘。
四、午间活动
很快到了中午吃饭时间,小朋友依次排好队等待吃饭。吃饭的时候大家就囧态百出了。有的小朋友吃的又快又干净,有的就眼珠子骨碌碌转到其他地方去了,嘴也就跟着慢了下来。老师辛辛苦苦催促好每个人吃完,大家上午的活动就算结束了。午睡结束于两点半,起床后享用完下午的点心,就又开始进入玩耍的状态。小班的小朋友一天只需要上一堂课,所以其他的时间都是给大家自由发挥的。过家家的游戏经久不衰,孩子们就喜欢在这个年龄向往大人的生活,扮成爸爸妈妈做菜烧饭看病洗头,虎头虎脑的也是很可爱。
第二天之后的工作较于第一天就熟稔了很多,小朋友很快记住了我,也更多的依赖我这个新来的老师,一个喜欢穿着熊猫毛绒外套梳着西瓜头的小姑娘在之前班主任孜孜不倦的教导下坚定了穿衣服一定要拉拉链的决心,犹如强迫症一般不停地来给我的衣服拉拉链,还有的小男孩午觉的时候不小心尿了床,于是平生一次给小孩子换衣服,有些生疏但是也觉得这些新的尝试是十分有意义的。
还有的小朋友不停地跑来和我说另一个小姑娘不和她做好朋友了问我该怎么办,一脸委屈的样子让我有些慌神,还没反应过来想出应答的对策,犹如闪电一般俩人和好了,看出小孩子也真是喜怒无常。玩户外游戏的时候,一个一直低着头有些羞涩的漂亮小姑娘拉着我的手给我玩羊角球,虽然知道自己太大没法玩这么小的玩具还是爽快的接下,因为知道小姑娘喜欢看到自己接受她送给我的“礼物”,还有的小男孩在整理玩具的时候主动跑过来帮我搬垫子,每一次的帮助给予孩子的都是一次谢谢和赞美,这会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付出是好的是有回报的。
新一天的课堂也是充满乐趣的,我特地准备了新的“听课本”记录下老师的上课过程来学习。作为一个师范专业的学生,以后虽然面对的不一定是年龄这么小的孩子,但是在教学方面的技巧和方法还是有很多共同之处的。新的一节课的内容较前一天多了一些挑战,小朋友们一起来探讨关于冰的问题。老师特地从家里带来了冰块让早晨过来的小朋友都摸一摸冰块讲讲触感,思考一下这是什么。
上课时提出了冰块与水的关系,冰怎样融化,冰的形态等简单而又有意义的问题。小朋友们十分热情的参与了课堂的思考环节,并且在大家一起的交流中,老师的引导实验下了解了冰在热量的影响下会渐渐变成水。老师带着孩子们到室外将冰块放在太阳底下,孩子们伴着小凳子围坐着冰块等待冰块宝宝的消失。待到游戏环节开始孩子们四处玩耍归来,冰块已然不见。老师说着“让我们和冰块宝宝说再见”,小动物们就跟着复述道“冰块宝宝债见。”这些让孩子亲身实践而获得知识是可以让孩子一生铭记的。
工作总结
我想很多同学可能会觉得寒暑假的大好时光怎么可以用来这做社会实践这种枯燥的事情,不如拖个关系随便找个地方敲个章就好了,该实习的时间是在大三大四。我却觉得提早一点开始这个过程会对自己未来的就业有更多的好处。在其实连实习都说不上的过程中,我通过观察老师的教学模式以及小朋友的各种反映,以及在做笔记的同时加入自己的思考,可以对自己未来的教学过程设计提供更多的参考意见。
在教师礼仪方面譬如小朋友早上进门后要弯腰鞠躬对小朋友亲切的问好,以及上课时保持端正的坐姿给小朋友提供正确的榜样,还有玩游戏的过程中配合小朋友的异想天开,这些都是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有的人可能会说这些都是面对小孩子时才会用到的,我要是以后去做中学老师或者是留学生教学根本没这个必要,那我就觉得是大错特错,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学生,不管学生的年龄是少年还是儿童,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必要的,否则为人师表也就是没有意义的。
同时,上课中面对各种突发状况以及没有预想到的小朋友的回答也要机智的应对,并且出现了小朋友问出的问题自己不知道答案的情况也应该做出诚实的回答而不是自行猜测误导学生。有时候上课的过程并不是孩子跟着老师的节奏走,而是老师伴随孩子的思维活动来进行教学,这样孩子也就会对课堂形成很好的兴趣,也就会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将知识记入心中。
在幼儿园实习与在其他地方实习的重要不同。就是每天都重复一样的事情,不想中小学在一天复一天的学习中显著并快速的进步并吸收着知识。幼儿园小朋友的这些进步都不是特别的明显,需要老师不厌其烦的每天提醒与复习。这对老师的耐心与爱心有很大的考验。许多小朋友在自理能力与辨别能力等各方面上都有许多未完善的地方,可能会使老师感到厌烦,但是出于对职业的责任感和对小朋友的喜爱,这些都应该是可以克服的问题。在漫长而又有些枯燥的教学过程中,支持老师工作的信念应该就是在于工作的义务和对孩子的爱吧。
6.准教师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篇六
1、经历:
7月1日,我被分配到潜江高石碑镇,做该点的负责人。刚开始,我们对该镇做了一个调查。高石碑镇地处潜江市西北部,位于汉水之滨拥有5.4万亩耕地,4万人口,辖1个居民委员会,24个行政村,181个村民小组,是一个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民风淳朴的平原乡镇。我们住在镇小幼儿园里。并在交通较方便的街道一角租了四间房子做临时的教室。附近的村民对我们很友好,有个老人告诉我们,古称“长脑渊”,因清道光处间修复汉江干堤立一高大石碑作为纪念而得名,有“水乡园林”之美称。高石碑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境内河渠密布,绿树成荫,林地面积1.5万亩,森林覆盖率21%,兴隆河生态林是全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联合国曾在此拍摄过专题记录片。我们一路欣赏迷人的景色,感受祖国的大好山河之优美,一路对该镇的中小学生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最后,我们发现该镇上的中小学生由于阅读量较少、视野较小。写作能力普遍较差。英语基础也不太扎实,特别是1到5年级的小学生,大部分26个字母都不会写。针对以上情况,我和该点其他的同学一致决定把重点放在协作能力培养和英语基础教育之上
7月2日,跑了一整天的我们开始印传单,张贴海报,进行招生。由于我们重点放在学生学习较薄弱的环节上,招生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期间,也有另外一个培训团队进驻到了高石碑镇,我在空闲的时候走访了他们,发现他们打的是华中师范大学和武汉大学的牌子,却连武汉的街道口和黄鹤楼、汉正街怎么走都不知道,同时,我在去沙洋买教材的时候还发现沙洋荆门一带,竟然还有一个培训机构叫“新东方”,最后一问,竟然是一些当地大学生借“新东方”响亮的牌子组织的。我在后来的招生中,对家长宣传了此事,提醒大家相互转告,防止上当受骗
7月4日,终于开班了。四个班,一共80个人,考虑有些同学家庭比较贫困,我们免去了其学费。我们采取老师、学生、家长三维一体的管理模式,及时把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情况反映给家长。此些举措受到了当地村民的赞扬。开始上课了,我主要负责教学安排工作和讲授所有班级的写作课。我发现在学校学习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特别适用。白天我们认真讲课,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晚上我们研究教材和教育学。我发现该地的学生还停留在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上,经过思考研究,我大胆提倡研究性学习、发现性学习、参与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课堂气氛很好,开班到7月20日,还有学生家长送孩子来报到。短短的一个月下来,许多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作为即将毕业的准教师也获得很多丰富的经验
2、生活:
平时在食堂和餐馆吃惯了,到了高石碑镇,由于餐馆较贵,没有食堂,我们开始学着自己买菜买米做饭。真正体验到了居家柴米油盐的艰辛。同时也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学会了煮饭炖汤,还能够烧出一两道比较拿得出手的农家小菜来。这很好的促进了我向“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多元化发展,使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3、遗憾:?
最让我遗憾的是,我带的15名高中学生,由于他们的所在学校过于重视在考场上取得稳定的分数,他们的语文老师平时要求其写作文一定要写记叙文体裁,不准用小标题等等,部分高中生的作文思维形成了一种定势,毫无创新能力,且很少关注社会时事。针对以上问题,我坚持每天给他们读报纸,并选取7月22日成都一名高校教授10万元葬爱犬的事件展开了一场讨论,我亲自写了一篇范文《有些人,莫名惊诧》,给同学们读了后,引起了较好的凡响。我又适时鼓励同学们各抒己见,我发现同学们其实都很有创意,我鼓励他们把那些新颖的想法用在作文上,但同学们大部分都摇头,说他们的语文老师不提倡创新,说风险太大,写了会扣分。我鼓励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并向其介绍推荐了《平凡的世界》等书籍,他们竟然没有听说孔庆东、余杰、路遥等人。后来有学生拿着我推荐的书目在周末的时候去潜江市一些书店去找,很多书籍,如《平凡的世界》竟然没有找到
现在回到学校了,我还经常和那些学生联系,我准备购买一部分较好的书,找个时间寄给他们。希望他们视野会更加开阔,在高考作文上会有所新的突破。
4、教训:?
7.教师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七
1.社会实践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形式
在高校的各门课程中,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基本学习原则, 在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 尤为突出。理论说服, 课堂教育是重要的, 但更重要的是用事实说话。而社会实践则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教育进头脑的最好形式, 这是因为社会实践是认识发生的源泉, 要使人们的头脑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 产生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就必须生活在那个事物的环境中, 摸清它们的本质, 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在实践的基础上, 经过感性认识不断上升为理性认识, 进而指导实践, 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规律, 也符合学生心理认识的发展过程, 缩小了书本知识与实际的差距。只有密切联系实际, 面向社会, 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里寻找热点、难点问题答案, 亲身体会这些理论的正确性, 真正实现理论教育的“进头脑”, 从而进一步调动大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主动性。
2.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
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参与意识强。但由于他们由学校到学校, 由书本到书本, 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少, 容易产生一种失落感。而社会实践活动接近了大学生与社会的距离, 让他们走出校园, 接触社会、走近工农, 深入生产、生活第一线。在活动中, 不仅增长了见识, 提高了服务社会的本领, 而且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 对国情、民情的了解, 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 同时通过他们的观察、培养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看待社会和人生的能力, 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自觉地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国的富强, 民族的复兴紧紧联系在一起, 无形之中加强了他们立志成才, 报效祖国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3.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树立正确自我评价尺度的途径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 大学生的教育局限于校内课堂, 必然会导致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定位脱离实际, 往往高于社会现实, 夸大自己在社会中的优越性, 眼高手低, 热衷于干“大”事业。而社会实践活动给他们提供了正视自己、正视现实的机会, 从与别人的比较中了解自己, 从别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全心全意通过调研考察和与企业管理者的座谈, 或亲身实践, 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大学生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对自己进行了科学的评价, 正确的定位, 克服了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显而易见, 大学生经过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的自我评价更能指导他们向既定目标迈进。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和完善了大学生自我评价体系。
二、高校教师应遵循以下原则做好社会实践活动
1.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和学生就业相结合
为切实发挥社会实践活动服务社会的功能, 高校教师在选择活动项目、确定活动的具体内容时都应充分结合各自专业的特点, 在联系实践用人单位时先征求用人单位意见, 选择他们需要的对口专业的学生, 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践, 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 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也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2.坚持社会实践与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的培养相结合
为了增强学校学生会组织和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干部和团干部队伍, 高校教师应重点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组成社会实践服务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旨在通过社会实践的广阔舞台加大培养优秀学生干部工作力度, 带动全体学生积极进取、全面发展, 更好地发挥学校学生会组织和团组织的核心作用。
3.坚持社会实践与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
在新形势下, 高校教育教学工作面临很多新的情况, 如何提高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加强学校师生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增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功能, 是高校教育工作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而抓好社会实践活动, 恰恰适应了这些青年学生学习成才、实现自身价值、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需求, 并且对高校教师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坚持社会实践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
社会实践活动每年之所以得以顺利开展, 取得实效, 是因为社会实践活动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切实为地方做出了贡献, 办了实事。
三、做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大宣传力度、管理力度和研究力度
要努力加大社会实践活动宣传的深度和广度, 形成立体化的宣传形式,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 加大社会舆论的宣传, 树立起大学生的良好形象, 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到教育;要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的组织、考核、奖励等制度, 保证活动规范有序地开展;要在组织开展好活动的基础上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调查研究力度, 要研究新形势下社会实践活动的新内容、新载体, 保证社会实践活动长盛不衰、推陈出新。
2.围绕素质教育, 拓宽创新能力, 并以此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 大学生正走向自主择业, 他们的危机意识、成才意识也越来越强烈, 在高校出现了目前的学习热、考研热。同时, 实践技能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成为大学生们的自我追求。各高校教师在指导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 更应注重对大学生艺术、社交、个性、科技、特殊技能等方面的培养, 以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也才能将社会实践活动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
3.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加大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取得实效、要得到社会的认同、要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 就必须针对社会急需的或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工作。只有具有时代性、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才能广受社会各界的欢迎。
4.基地建设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深化的保证
实践证明,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完善机制, 就要加强基地建设, 没有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就没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稳定性, 没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稳定性就没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期性。
社会实践由于具有其内容的生动性、形式的直观性、活动空间的广阔性, 能为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得到综合训练提供条件, 因此高校教师必须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并逐步把动员广大青年学生投身到社会实践中服务社会、传播文明、锤炼自我纳入新时期高校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内容, 让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学生成长成才和素质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环节,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飞.略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08.
[2]代大梅.浅谈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遵循的原则.科技信息, 2007, (22) .
[3]梁亚民, 刘正帅.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兰州商学院, 2005, (4) .
8.会计教师假期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篇八
转眼间暑假又过了,又迎来了充满挑战新学期。本人在宏达器材厂的会计部进行了社会实践学习,以下是本人此次学习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器材厂的会计部并没有太多人,设有一个财务部长,一个出纳,两个会计员,而教导我的是老会计霞姐。刚到会计部霞姐就叫我先看她们以往所制的会计凭证。由于以前的暑假有过类似的社会实践经验,所以对于凭证也就一扫而过,总以为凭着记忆加上大学里学的理论对于区区原始凭证可以熟练掌握。也就是这种浮躁的态度让我忽视了会计循环的基石——会计分录,以至于后来霞姐让我尝试制单的良苦用心。于是只能晚上回家补课了,把公司日常较多使用的会计业务认真读透。毕竟会计分录在书本上可以学习,可一些银行帐单、汇票、发票联等就要靠实习时才能真正接触,从而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别以为光是认识就行了,还要把所有的单据按月按日分门别类,并把每笔业务的单据整理好,用图钉装订好,才能为记帐做好准备。
制好凭证就进入记帐程序了。虽说记帐看上去有点象小学生都会做的事,可重复量如此大的工作如果没有一定的耐心和细心是很难胜任的。因为一出错并不是随便用笔涂了或是用橡皮檫涂了就算了,每一个步骤会计制度都是有严格的要求的。例如写错数字就要用红笔划横线,再盖上责任人的章,才能作废。而写错摘要栏,则可以用蓝笔划横线并在旁边写上正确的摘要,平常我们写字总觉得写正中点好看,可摘要却不行,一定要靠左写起不能空格,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摘要栏被人任意篡改。对于数字的书写也有严格要求,字迹一定要清晰清秀,按格填写,不能东倒西歪的。并且记帐时要清楚每一明细分录及总帐名称,不能乱写,否则总长的借贷的就不能结平了。如此繁琐的程序让我不敢有丁点马虎,这并不是做作业时或考试时出错了就扣分而已,这是关乎一个企业的帐务,是一个企业以后制定发展计划的依据。
所有的帐记好了,接下来就结帐,每一帐页要结一次,每个月也要结一次,所谓月清月结就是这个意思,结帐最麻烦的就是结算期间费用和税费了,按计算机都按到手酸,而且一不留神就会出错,要复查两三次才行。一开始我掌握了计算公式就以为按计算机这样的小事就不在话下了,可就是因为粗心大意反而算错了不少数据,好在霞姐教我先用铅笔写数据,否则真不知道要把帐本涂改成什么样子。
从制单到记帐的整个过程基本上了解了个大概后,就要认真结合书本的知识总结一下手工做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霞姐很要耐心的跟我讲解每一种银行帐单的样式和填写方式以及什么时候才使用这种帐单,有了个基本认识以后学习起来就会更得心应手了。
除了做好会计的本职工作,其余时间有空的话我也会和出纳学学知识。别人一提起出纳就想到是跑银行的。其实跑银行只是出纳的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在和出纳聊天的时候得知原来跑银行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熟知每项业务要怎么和银行打交道以外还要有吃苦的精神。想想寒冷的冬天或者是酷暑,谁不想呆在办公室舒舒服服的,可出纳就要每隔一两天就往银行跑,那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除了跑银行出纳还负责日常的现
金库,日常现金的保管与开支,以及开支票和操作税控机。说起税控机还是近几年推广会计电算化的成果,什么都要电脑化了。税控机就是打印出发票联,金额和税额分开两栏,是要一起整理在原始凭证里的。其实它的操作也并不难,只要稍微懂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就很容易掌握它了。可是其中的原理要完全掌握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于是我便在闲余时间与出纳聊聊税控机的使用,学会了基本的操作,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也不会无所适从,因为在学校学的课本上根本就没提过这种新的机器。
9.教师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九
永红中学巨海斌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此项研究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中小学部分年级已全面或部分实施新教材、新课标,而新课标期望达到的培养目标与现有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落差很大的情况下开展的。《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研究》。
1、课题研究实践对学校发展意义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是校本研修。校本研修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它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校本研修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教学经验以及有效开展研修活动的制度层面上的总结、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校本研修是基于校级教研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其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学校是校本研修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概括地说,校本研修及其制度建设,其目的就是为了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以教学实践研究工作为中心的学校教学运作机制。
2、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标之一: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我们认为,构成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要素中有两项主要内容,即“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这两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内在地整合于教师的
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中,形成教师的职业思维方式和教学素养。此项研究将有助于广大教师自觉用新课程理念和教育一般规律于课堂教学之中。确立主动学习,积极完善自我的新观念。课题研究的目标之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订、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该项课题是为建设一支适应新课改要求,让我校教师队伍素质更具有专业性而立项。校本研修及其制度建设所产生的两类机制,即学校的以教学实践研究为中心的教学运作机制与教师专业自我更新的内在机制是共济相融、贯通互进的,这才是保证新课程实施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和过程
1.建立及逐步完善以教学实践研究为中心的学校教学领导和管理体系
1).着力校本研修体制和管理制度建设
完善保障体系,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环境。建立以校长为主要负责人的校本研修制度建设工作小组,并明确将加强和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整合学校各级行政和专业组室的力量,领导、开展、管理和服务于校本研修工作。各组织工作目标一致,职责明确,协调合作。校本研修管理体制:
校长室:校长是校本研修工作的领导者、管理者,又是广大教师的一名专业合作伙伴。
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校本研修工作制度建设。教导处:负责各学科课例研究实践课程管理。
教研处:负责校本研修学校网络构建:课题——专题——主题——学校以教学实践研究为中心的机制以及课题和专题研究的管理。
总务处:负责提供校本研修实践的后勤保障 2)教师专业发展组织和管理。
几年来,学校以校级课题的研究方法、课题管理形式、理念以及专业引领辐射影响各教研组的专题研究。综合研组又以走出去、请进来和合作共营等专业引领、伙伴互助的方式影响教师个人的研究。学校科研室在进行各研究专题的阶段课题管理中,又不断进行成功经验的发布,使各专题研究共享资源。
2.突出学术性的专业管理,集中关注专业引领的内容。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把握和落实能力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专业素养,也是体现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标志之一。为此,我们加强了专业引领的力度。除了鼓励教师在自己的实践中体验、领悟和提升外,我们突出学术性专业管理,主要采用以下两项措施:
1).突出管理人员的“学术性”角色作用。以管理人员学术性尝试的成功案例来诠释“专业引领”。“管理人员”原本就是教师团队中的一员,其展示的焦点是“专业引领”问题。如何解决好专业引领又是他
在某一时期的主要管理问题,所以“现身说法”既为教师可亲、可接受,又为良好的教研文化建设提供了范例。另外,案例的本身也易于教师们解读、理解和便于实践。综合组的巨海斌老师向陕西省第二届体育优质课评选大赛,参评的示范课,充分利用了上示范课的机会,多次主动接受专家指导,反复修改教案,对新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获得了深入的认识。
2).突出“学术性”专业管理,还表现在制度规范和标准层面上的建设
a).对课程标准的解读。
对新课程标准理解的准确与否是教师忠实执行新教材的基础,同时也是广大教师自觉改变教学行为的重要困难。
b).针对研究问题为主的教学设计(备课方案)的诊断与对话。这是专家在实践情景中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指导教师将先进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关键环节。
c).对“研究主题”的再设计与教学改进的指导对话。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此次课改的根本目的,专业引领的重要方面应体现在研究能力的引领。对“研究主题”的再设计是在反思中逐步领会先进教育理念的抓手,也是促进广大教师充分发挥个人智慧,开展创新实践的举措。
为此,学校聘请了咸阳师范学校的陈小龙教授来我校进行讲座。专家在讲座中提出:要提升个体和建设教研组集体方面都要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3.着力于校本研修实践中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的总结、提炼及概括,加强为推进教师专业发展逐步形成以教学实践研究为中心的学校教学制度建设。
制度是对人的行为的价值导向。制度如果能被教师们认同,则这些制度就被赋予了灵魂。为此,我们十分重视从教师在校本研修成功的实践中,包括其做法、经验和成果等方面去提炼、总结和概括,逐步提升为程序、规定和标准等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这种来源于教师成功经验又被逐渐系统化了的制度建设,有效地规范、帮助着教师在校本研修实践中进一步获得成功,激励着他们的成就感。同时十分重视通过制度建设有效激励教师主动学习,自我发展,并在有序的实践活动中,实现专业提升。
在广泛组织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学校用规划的形式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中心工作,并明确了推进此项工作的阶段重点项目和举措。有计划、有目标地推进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尽快形成我校教师人才高地。我们还制定了以下校本研修工作常规:
1).每学年举行教学观摩课、示范课的大赛。组织方法:学期初,各教研组汇总参与教师人数及赛课相关信息递交教研处。教研处负责公开赛课相关信息、安排时间、收集各教研组关于教学大赛课的资料及组织组评审。几年来,参赛者逐年增多,在校中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2).开展规定环节的教研组活动。每学期,各教研组必须组织以下形
式的教研活动1——2次。内容:教研组长选择市教研室下发的优质课资料中合适的内容,组织教师个体备课、集体交流备课、观摩优质课、对观摩课进行评价、听专家点评和分析专家评课的视角。三.开展以解决实施新课程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系列反思型教学实践研究活动
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复杂性的一种表现是教育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它要受制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条件。条件的变化会引发教育需求的变化。一些需求隐退了,而另一些需求则会凸现出来。教育现象的复杂性,还表现在教育内部的各种复杂关系中。受教育者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人,他们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心理特征,对教育有着不同的期望。
随着课改新教材的使用,我们广泛开展了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并对不同层面的学习,提出了不同要求。教研组长与高级教师是新一轮课改的骨干,他们必须逐步更新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科教学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背景知识以及教育目标、目的和价值观方面的观念。作为教学骨干,他们应以全新的教育观念在教研组建设、伙伴互助、新教师带教和带领全体教师投入课改等方面做出新的贡献。
我校巨海斌老师的体育教学“体育课堂教学——体育兴趣培养教学课例”(已在《教师报》上发表)一文的展示,成为我校教研活动开展的范例。(下面是他在教学中的一些活动)“研究背景: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方法
成功--鼓励教学法
学生在求知欲的基础上努力参与并取得技能进步时,他们对成功的表现会产生积极体验,并对该项体育活动倾入更多的关注。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例如:我在一节广播体操的教学中,有一位学期初刚转学来,性格较内向的男生,在动作练习时,动作慢,幅度小,总是胆胆怯怯,学习的兴趣也不是很高,当做到“跑跳运动”时,他的动作虽慢一点,但非常的标准,当时我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并且让他带领同学们做“跑跳运动”。经过几次的练习他进步不小,如今是班级的文体委员。因此要想使学生产生体育兴趣,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并且要积极的去发现学生的成功,及时加以肯定,鼓励学生,使他们这种成就感,继续延伸下去。快乐教学法: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愿望”我们在体育教学中的宗旨是要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提高技能,增进健康,体验到快乐,由此而激发出学生的体育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贯彻快乐教学法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要以充沛的感情,专注的精神,优美的动作,生动、风趣、幽默的语言,娴熟的技巧,组织得当得法的体育活动与和蔼可亲的态度来感染学生。“蹲下来”与学生沟通,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魅力,建立起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之情,互相信任,相互尊重。例如:我在一节游戏课的教学中,把游戏的规则、方法讲解清楚后,我故作神秘的问:“同学们,我强烈要求“下岗”,学生们迷惑不解,都瞪大了眼睛。于是我接着说:“谁愿意帮助老师完成心愿,来当一名小老师。”学生们恍然大悟,接着纷纷举手争着要当小老师。于是让学生自己组织活动,我参与学生的游戏。游戏中我和学生一起相互加油;和学生一起击掌庆祝胜利。一节课下来我们收获不小。以“乐教”影响学生“乐学”,让学生在体育学习的同时“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需要--满足教学法:
活泼、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喜欢上体育课,乐于体育活动。但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不能长时间保持集中,易分散,这需要教师积极正确的引导。体育课上学生希望学习的内容常换常新,每一节课都有新东西、新收获、新活动,这是学生的希望也是老师目标。在贯彻大纲内容的前提下,下足工夫,合理的设计组织教学过程。例如:同是喊口令可由教师喊或吹哨子;也可以学生喊,师生轮呼口令;可以集体喊,也可以“流水作业”喊;同是列队练习可以排成横队、纵队,也可以排成三角形或四方形。只要注意了教材内容的合理性,教师可以教学方法新颖些、手段运用多变些,充分体现体育课的活动性、游戏性和娱乐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争强好胜和强烈的表现欲望,是中小学生的突出特点,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他们总以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许。抓住这一特点,采取比一比、试一试的方法,让体育课堂变成一个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象一个大聚会一样)愉悦
身心,学生会感到新奇、有趣味,使学生会获得心灵的满足,学生能够以较高的兴趣参与到我们的体育教学中来,为了能够在课堂获得好评,学生会提前进行准备,这样就调动起了学生课余时间的体育活动意识,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
学校校本研修工作的根本目的,是逐步建立以教学实践研究为中心的学校教学运行机制,以此促进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主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重新建构“教师个人理论”,亦称“教师个人关于教育实践的理论”,其基本内容应包括教师所现有的关于教学、学生、学科、自己的角色和责任。但仅从教师必须具备的学科教学专业知识而言,它必须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学科的统领性观念——关于学科性质的知识和最有价值的知识;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理解和误解的知识;特定学习内容在横向和纵向上组织和结构的知识;将特定学习内容显示给学生的策略的知识。
3.在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中,确立并实施教师专业发展的自培课程(实践性课程)。
校本研修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即研究者,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以研究者的身份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学研究的对象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是教师自己的问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直接了解到教学的困难和问题,能立刻感知问题 的所在。因而,教师最有条件也是最有资格开展这种应用型研究。2.专题培训
我们认为专题培训型校本研修是学校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共性需求,由学校确定专题,聘请本校骨干教师或校外专业人员组织集中培训。通过专题培训使教师在与行家、专家的互动过程中,自主吸纳“我”所需求,并在专家与“我”的融合过程中,主动建构“我”所特有。几年来,我校进行了多次计算机专题培训,如:英特尔未来教育、国培计划、课件制作等,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3.课例研讨:
课例研讨型校本研修是以某个教学问题(主题)为中心,以课例研究的形式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它通过由执教教师谈课例设计的思路,教研组教师共同讨论,在执教教师教学实践后大家一起进行分析、交流、反思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研形式。
我校在课例研讨型校本研修中推出:教学课例研究、教学反思案例研究、教学实录自我分析、优秀教学后记评比等形式。教研组、备课组课例研讨的工作流程:“个人研究→集体研讨→课堂实践→共同反思→再次研究”。
工作流程是组织研究课活动的机制保障,重点体现了三个方面的要素的结合。个人研究是基础,合作研究是重点,强调在合作研究中发扬集体的智慧。共同研究的教学设计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共同讨论作业的方案,成为下一轮实践的基础和检验对象.如此往复,在智慧的碰撞中十分重视人人参与。组内每个教师不仅要
参与研究,更为重要的是参与实践,共同提升水平。
考察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是否指向改善学校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它是否植根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是否于学校日常教学行为的改善联结起来。教学反思能力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能力,它具有实践性和超越性等基本特征。
上述反思实践,许多老师都经历了被动地为完成任务写反思,进而在自己的教育行为的转变导致学生学习行为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后,又主动地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而写反思的过程。4.课题推动:
课题推动型校本研修是以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为研究中心,以问题的发现与界定为研究起点,以改进教学方法和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研究最终目的的教研活动。它是源于教学、服务于教学的研究。教师要增强研究意识,就需要不断面对教学实际问题,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近年来,正是基于以上对校本研修工作的认识和实践,学校以《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研究》为对象,不断地在教学专业(包括教育和学科教学知识层面和反思型实践研究的制度层面加强建设,学校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学校正逐渐建立并形成以教学实践研究为中心的学校教学工作运作机制,以推动学校新课程实施和提升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社会实践报告】推荐阅读:
小学教师社会实践报告优秀参考09-11
暑期小学教师教学社会实践心得报告11-06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小学教师06-17
信息社会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的要求是什么11-30
论文 应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09-03
教师社会实践论文范文3000字10-17
社发院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推荐书目11-21
北兴中学全体教师向社会公开承诺11-06
教师要有社会责任感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