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公务员制度完善

2024-07-25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公务员制度完善(精选8篇)

1.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公务员制度完善 篇一

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公务员制度创新的路劲分析

姓名:诺诺

地址:诺诺·····

摘要: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人类社会正处于巨变时代。按官僚制运作的西方各国政府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出现“政府失败”,引发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相继掀起了行政改革浪潮,公务员制度成为改革的重点之一,并取得较大的成果。中国新一轮政府改革无疑受到这一改革浪潮的极大影响。如何构筑一个既切合现实国情,又面向未来的公务员制度,进而建构一个更具效率、更有回应性、更负责任、更有服务品质的政府,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关键字:公务员,制度,官僚制,全球化,创新,改革

一、官僚制的困境和西方公务员制度的改革

公务员制度是以韦伯(Max Weber)的官僚制理论为基础建构起来的,因而它蕴含着官僚制的所有特质。官僚制是指依职能和职位对权力进行科学分工和分层,并以非人格化的规则为管理基础的一种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组织结构方面特征。1.专门化。2.等级制。3.专业化和职业化。

(二)管理方面特征。1.规则化。2.非人格化。3.纪律性。

(三)组织文化方面特征。强调“理性化。”

然而,面对全球化和信息化这种挑战,此时的官僚制显然已力不从心,主要表现在:

1.官僚制组织的功能失调。

2.应变能力差。

3.损害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

4.损害人性,造成人的异化。

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掀起政府改革运动,统称“新公共管理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目标是要塑造一个更有效率、更具回应性、更负责任、更有服务品质的顾客导向型政府。公务员制度是改革中的一个重点,如下:

(一)调整结构,压缩层级,精简公务员。

(二)改革人事管理方式,增强制度的灵活性。

(三)重塑组织文化。

西方各国公务员制度改革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效,“已经使公务员体制、结构、运作和精神特质深受影响”,政府绩效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升。

二、我国公务员制度现状:官僚化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结构的非理性。1.权力过分集中。2.由于党政关系尚未根本理顺,政治侵夺行政,使行政机关难以自主发展其自身的合理结构和管理能力。3.由此也造成了职能分化和分工不明晰,结构和功能交叉重叠。而专业化分工的欠缺又造成了我国公务员系统普遍缺乏专业化人才,更多的是“万金油”式人物。

(二)管理的非理性。1.法治化严重不足。法律体系不完备。现行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只是行政法规,立法层次较低,强制性、权威性不强。而且《条例》本身规定过于简单化、原则化,可操作性不强,尚缺乏一些单项配套法律法规,如行政程序法,公务员纪律、行为规范、道德标准、回避等具体规定,都尚未出台。2.制度本身的不完善,规范化、科学化程度不高。公务员范围的界定既不科学,也不合理。3.行政组织行为的人格化倾向。尽管行政组织内部有各种各样的制度规则,但关系、人情却往往取代制度规则而成为行政人员处理事务的主要准则。以情代法、以人代法现象严重存在。4.行政组织行为(含个人行为)的自我取向。这突出表现在有些行政部门和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以权谋私,权力寻租,严重背离了政府的公共利益目标。

三、创新路径选择:建构与超越

一国政府采用何种管理模式,由其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及其政治文化背景所决定。中国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阶段,正处于市场化和工业化、法治化、民主化的发展阶段,在这样的阶段,我们最缺乏的是适应工业化过程的政府管理制度,而官僚制恰恰是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一种管理模式。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们正面临着全球化和信息化。全球化对政府自身的组织结构、运行方式、工作行为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政府惟有创新自己的组织结构、运行方式、工作行为才能有效回应这种挑战,从而建构起既立足于现实,又能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新型公务员制度。

(一)理念创新:从控制导向到服务导向。充分回应民众的要求是政府存在的目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行动的根本宗旨。但由于长期的封建专制和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影响,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更多的是权力本位、官本位的观念,习惯的是控制而不是服务。政府改革应重新检讨政府存在的目的,彻底转变观念,树立“服务导向”的新理念,应以“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政府的施政目标和考量,建立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它意味着政府应该“把公民的需要和价值放在决策和行动的首要的位置上”,而不是把国家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必须更加关注市民的需要和利益,并对这些需要和利益做出回应。”

(二)制度创新:从集权人治到民主法治。1.需要加强对外部监督机制、内部管理机制和内部保障的一系列制度安排。2加强法制建设,实现公务员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更为关键的是要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强化执法监督。3.加强制度建设,实现公务员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第一,重新科学界定公务员的范围和分类。(1)健全竞争激励机制。A.完善考试录用制度。B.改进任用制度,大力推行合同聘任制。C.改进考核制度,推行绩效评估。D.改进工资制度,建立个性化的绩效工资制。(2)完善新陈代谢机制。A.实行任期制。B.建立引咎辞职制度。C.推行年阶退休制。(3)建立和完善监督约束机制。A.建立和健全公务员监督法规,制定公务员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B.完善监督体系,强化执法监督;C.建设电子化政府,实现公务员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D.建立公民满意度评价制度,以公民满意度作为行政组织和行政人员的最终评价尺度。

(三)管理方式创新:从以事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到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政府而言,“拥有一支积极主动、尽职尽责、精明强干的公务人力资源是实现政府治理目标的根本保证。”第一,授予权能,重视营造令人愉快的工作环境,并给成员更多参与组织决策的机会。第二,重视对公务员的培训,倡导学习,不断提升公务员的素质。第三,实现公务员管理的电子化。第四,实行绩效管理,建立结果导向的机制。

(四)组织结构创新:从机械封闭式到弹性开放式。其主要特点是:1.对环境具有开放性和回应性,以公民的满意为导向。2.政策制定与执行相分离,强调战略管理。3.组织的扁平化,减少中间管理层级。4.倡导分权或授权而非集权。5.重视组织成员和公民的参与。6.网状型的沟通与联系。7.以团队精神而不是以命令与服从来达到整合与控制。8.建立跨部门的功能组织或“虚拟组织”。这种组织结构能充分发挥公务员的能力和潜能,使民众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得到良好的服务。

作者简介:········

2.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市场 篇二

“亿元时代”——中国艺术市场进入复苏期

2009年注定被载入中国艺术品拍卖行业的史册——全球金融危机余波犹在,而国内秋拍的单个拍卖季却出乎意料地同时诞生了4件超过1亿元成交价的拍品,中国艺术品市场瞬间进入“亿元时代”。虽然这一“盛况”仅发生在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经典”板块。但也同时带动了市面上关于整个艺术市场回暖的乐观想象。 2009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共计有199495件拍品上拍,成交了141165件,成交总额达到了212 5亿元人民币,是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自2000年以来年度成交额第二次突破了200亿元大关。虽然比2007年的223亿元仍少11亿元,但比2008年的191.94亿元则增加了20.56亿元,增幅达10.71%。从2000年至2009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额来看。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从2007年到2009年整体的走势呈现出“v”字型,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经过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一个年度调整之后,市场复苏已成事实。

其中中国书画出现了突破行情,进入“亿元”时代。2009年中国书画市场拍卖成交额的108.32亿元是中国艺术市场历年拍卖以来,单独品类艺术品的年度成交额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

10月18日,中贸圣佳国际拍卖公司举行清乾隆宫廷纪实绘画作品——徐扬《平定西域献俘礼图》手卷专场拍卖。作品从7800万元人民币起拍,经过激烈角逐,最终以1.344亿元成交,超过北京匡时春拍中以8400万元成交的八大山人作品《仿倪瓒山水》,刷新中国绘画拍卖成交世界纪录。11月22日。北京保利国际拍卖公司的中国艺术品夜场“比利时尤伦斯夫妇藏中国古代及近现代书画专场”中,明代画家吴彬的人物画作品《十八应真图卷》以1.6912亿元成交。一个多月时间内,二破中国绘画拍卖成交纪录。在这次秋季拍卖中,同时登上亿元平台的还有北京保利同场拍卖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曾巩的书法作品《局事帖》,并以1.0864亿元成交。11月23日,中国嘉德2009秋拍“宋元明清法书墨迹专场”中,《朱熹、张景修等宋元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激烈竞价,以1.008亿元成交。高出估价60余倍。与此同时,拍卖成交价过千万元的物品超过了50件。过亿元的拍品全部由中国内地收藏家所有。这种现象充分说明藏家对于古代书画精品的承受力从以前的千万级提高到亿级。

在古代书画的“天价”效应下。中国近现代书画也是高价不断:保利秋季秋季夜场拍卖中齐白石的作品《可惜无声》拍到了9520万元的天价,创出了齐白石个人作品以及中国近现代书画拍卖价格的历史新高。傅抱石的作品《杜甫诗意图》在香港佳士得拍出了5287.76万元人民币,也创下傅抱石作品拍卖新高。北京匡时国际秋季拍卖张大千1965年的巨制《瑞士雪山》以5264万元的高价将其个人作品拍卖价格再次提高至5000万元的关口。

2009年中国古代书画拍卖市场的上拍量为19264件。成交量为14450件,成交率为75.01%。成交额38.34亿元人民币,占书画市场35.39%的份额。中国近现代书画拍卖市场的上拍量为53576件,成交量为40503件,成交率为75.60%,成交总额为59.07亿元人民币,占书画市场的份额为54.53%。古代书画和近现代书画市场行情的这种“双管齐下”的配合是拍卖市场复苏的核心“能源”。

寻找艺术市场的突破点

最近几年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中国艺术市场也风起云涌,中国的艺术市场快速演变成除纽约、伦敦之外的热点市场。在过去的几年里,艺术品市场全球化的趋势愈加明显,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艺术市场格局。艺术市场在全球化背景下存在着广泛联动性,中国艺术品市场也要与整体经济的大背景保持同步性。随着我国艺术品市场的迅速发展,众多画廊的相继成立,各种形式的艺术品展销活动。拍卖公司的频频举槌,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向人们昭示着艺术品市场的繁荣。然而,艺术品市场繁荣中又夹杂着众多的混乱。并且缺少艺术品市场应有的规范。

作为一个健康的艺术品市场。画廊是一级市场,拍卖行是二级市场。其次是艺术博览会。而在中国艺术市场上。目前作为二级市场的拍卖公司,无论是从所承担的市场职责。还是从市场定位的角度来看,都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一级市场画廊的角色。许多艺术品直接通过拍卖公司进入到市场消费的环节,在数量、规模。以及担当的市场角色上,拍卖公司与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形成了利益冲突。在拍卖行业火爆和热闹的局面下。中国画廊业却举步维艰。另外还有一些潜在的直销市场,许多收藏家常常绕开中间渠道,直接与艺术家进行交易。总体上讲。目前艺术市场艺术产业链各环节上都还存在着不够规范的地方,这些状况需要通过开放、规范的市场环境的建立来逐步改善。

画廊作为艺术家和收藏者之间的重要中介,急需推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经纪代理制。代理制在国际上运营的相对成熟,比中国早很多,至今仍延续用此方法,历史上有很多艺术大师都是通过画廊卖画。运用这种方式运行得很成功,改善这一点可增进国际问的交流和对话。

艺术品消费趋向多元化

艺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同样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因而,这就决定了市场竞争手段的多样性、多元化。

比如以艺术视角去寻求房地产开发的新理念。许多画廊同时经营其他工艺品等,在南方如广州、深圳的一些画廊则和茶馆结合起来。另外,一些房地产公司也办画廊,以一边赏画一边卖楼的方式。为画廊业增加了一些新的概念。在这种画廊的经营中,即使画卖不掉,也提升了物业的文化形象。

除了单一的书画经营品种外,也可以扩大艺术品的经营种类,注重挖掘新热点。比如过去乏人问津的古籍拍品。相比书画,古籍因存世量小、鉴定难度大、学识门槛高等原因而不被拍卖市场的操盘手垂青,其价位是逐年自然累积的。这个市场区域基本没有泡沫存在。为其自身发展奠定了基础,蕴涵的升值能量很大。上海嘉泰古籍文献部主管崔尔平在分析古籍拍卖形势时说。古籍善本的稀有性、惟一性、不可再生性、难以造假性等特点正被收藏家逐步认识,而年代久远、经名家收藏、批校的古籍版本更是备受追捧。

另外,还要鼓励开发艺术品的附加产品,支持和鼓励艺术品走进大众。把艺术带进生活。比如鼓励企业研发优质艺术产品,把艺术的观念融入到产品包装中:鼓励民间艺术品、民族艺术品等进入艺术市场。

西方经典艺术藏品在中国市场前景广阔

在艺术市场已回暖的前提下,拓展更广阔的空间,是中国艺术市场将行之路。“经典艺术”无疑是当下刚刚遭受过全球性经济危机洗礼的艺术市场中,最为坚挺和被广泛看好的收藏领域。

西方艺术史虽然在中国传播了数百年。但是真正的17至19世纪欧洲经典艺术在中国还相当陌生,经典原作只是在美术馆偶尔亮相。有评论家认为,在西方经典绘画的繁荣时期。诞生了西方的艺术市场,所以“经典艺术”也是西方拍卖机构200年以来的“生命线”,那时根本没有什么“现当代艺术”。在现在的全球金融环境下更是西方艺术市场的救命稻草,众多拍卖行、画廊和艺术机构,凭借对西方经典艺术的深厚积累才得以持续发展。

3.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公务员制度完善 篇三

作 者:著名国学专家 段俊平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趋势,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也影响着国际企业文化发展的动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果跨国公司不能进行文化的整合,那么它就不可能在全球范围内的多种文化中生存下来,也不可能取得辉煌的业绩。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其企业文化也要进行中国化改造,同样中国企业融入世界,也要在自身文化上嫁接具有全球化视野的文化基因,只有如此,中国企业才能适应全球化的趋势。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必须强调跨文化管理,必须进行与当地的文化融合。当企业走出国界进入国际市场的时候,就面临着不同区域、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跨文化管理”对中国企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当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时,往往采取并购的方式,但实践证明,并购的成功率是极低的,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并购双方的文化融合问题没有妥当的解决。

举两个典型的例子。我国的TCL公司并购法国的阿尔卡特公司。这次并购从开始到解体总共只有八个月的时间,结果是失败的结局。其失败原因主要是TCL在并购前对文化的整合考虑不足,并购之后,TCL又将自己的文化强加到阿尔卡特员工的身上,造成很多员工自行离职,使公司失去了这些有专长的员工。没有了骨干员工,企业肯定是经营不下去的。与之相反的另一个是成功的案例,我国的联想集团并购IBM的 PC业务。刚开始这个并购并不为外界看好,被称为是“蛇吞象”的行动,并且在并购初期,确实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柳传志在后来的演讲中说:“当时面临的一个很大的冲突就是文化冲突。所谓文化冲突,具体讲是指从高层管理人到项目管理人,特别是高层之间如何互相配合工作,这是决定一个公司能不能好好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最根本原因。在金融危机出现时,联想就出现了大幅度亏损,表面原因是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直接冲击,但从根本上讲,是部门管理问题,是文化冲突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2009年,联想董事会下定决心进行了改组,形成了优秀的中西合并的领导班子。建立了中西方相结合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中,既有IBM的优秀文化基因,还保留了联想集团的优秀文化基因。此后半年,联想集团在团队和文化等方面实现了很好的融合,业务也成功扭亏,取得了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强劲增长。(更多有关中国化管理相关观点,可以参见著名国学专家段俊平先生文章观点)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道德传统、生活环境、物质与精神追求等都是不一样的,对于跨国并购的中国企业而言,如何进行文化融合是一个课题,全球化文化融合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公司文化层面的融合,另一个则是民族文化层面的融合。而公司文化的融合必须在民族文化融合的前提下来进行融合。文化融合的“跨文化管理”是中国企业全球化的一门必做的一门课程,也是全球化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必须把诚信作为企业文化的首要部分。信誉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国入世之初,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穆尔先生就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中国入世后,从长远看,最缺乏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而是信用,以及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的机制。”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重提诚信是非常有意义的。

诚信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有些企业百年不衰,靠的便是诚信。诚信会给企业带来高质量的产品、良好的信誉,从而为企业赢得顾客,赢得市场赢得利益。国际上许多大企业都很重视诚信**。比如,IBM把“诚实”作为企业的座右铭;松下公司把“赢得人们的信任”作为企业的价值观;诺基亚把“科技以人为本”作为自己诚信的实质。反之,一个不守信用的企业,不管它的技术力量多雄厚,广告力度多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也不可能创出好的信誉和品牌,不可能发展壮大,必将最终面临着被揭穿、被淘汰的可悲结局。近年来,我国已

经发生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三鹿奶粉事件”、重庆火锅底料掺假以及“紫砂锅”事件等一系列的悲剧,无一不说明诚信的缺失。因为一些企业失信,还可能造成整个地区、整个行业都受到打击。像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事件使当年全国月饼销量锐减四成以上。在重庆火锅底料掺假被媒体曝光后,重庆火锅业遭受了巨大信誉危机和惨重经济损失。(更多有关中国化管理相关观点,可以参见著名国学专家段俊平先生文章观点)

诚信,这一经济活动的首要准则,历来被世界各大知名企业视若生命。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境内的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这不仅有来自国内的竞争,还有国际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诚信俨然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能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关键。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信用积累与升华形成的商誉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要让诚实守信渗透到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深入到企业文化的核心层;要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必须不断创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管理模式都不同于原来仅限于国内市场低层次的竞争,因为塑造企业文化的参照背景发生了变化,企业文化内涵和机制的创新也就势在必行。

企业文化的创新,第一个方面是理念的创新。必须创造一种适应全球化趋势的企业文化,有利于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文化。总体上讲,这种理念的创新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基于对知识价值的认识,建立学习型企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第二种是从道德的角度,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第三种是基于对人性的认识,旨在建立尊重人、激励人的文化。

企业文化创新的第二个方面是文化管理模式的创新。文化管理不同于以往的以生产过程和质量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它强调的是管理过程中的人的因素,要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认为企业不单单是一种经济组织,人也不单纯是创造财富的工具,人是企业最大的资本、资源和财富,这对开发人力资源和人力价值起到了重要作用。

企业文化创新的第三个方面是企业文化个性方面的创新。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现在存在一个误区,就是雷同化和形式化,缺乏个性。个性化的企业文化应该包含一种独特的理念,特殊的经营方式,形成属于自己的特殊的气氛。我们看到,很多成功的跨国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可复制的企业文化。

总之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文化的建设必须要有战略眼光,要想成功的走出去,中国企业必须在企业文化的跨文化管理、诚信和文化创新三个方面下功夫,任何企业的兼并成功与否,固然有许多因素,但文化融合是主要因素,企业全球化的过程其实就是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建立一套具有中国化特点又有全球化视野的新型企业文化系统。

4.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公务员制度完善 篇四

习近平总书记说,应对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关键在党。

想起疫情期间做志愿者时,一位外国友人感慨,“中国发展速度令人惊叹,方舱医院建造速度简直神奇!”这样的神奇在中国还有很多,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到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多年,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无数神奇造就的“中国之治”的核心秘钥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于烽火硝烟中奋勇前进扛起“信仰旗帜”开新局。武昌起义拉开辛亥革命序幕,结束两百多年清朝专制帝制,此后各种思潮文化不断涌现迸发,各类仁人志士救亡图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共产主义小组”,19从上海到嘉兴南湖,以共产主义为目标、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初心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在本国军阀割据、官僚资本剥削、外国帝国主义侵略、强权环伺的内忧外患境况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扛起共产主义信仰大旗,带领人民奋勇拼搏,于烽火硝烟中以鲜血铺就胜利、以信念铸就成功,建立新中国。

于困顿囹圄中开拓创新走出“改革开放”求变局。事物发展是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社会主义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面临诸多探索和挑战。大跃进、人民公社、__,人们开始食不果腹,生产出现停滞,经济增长放缓,政治环境不稳,科教文卫严重落后……当探索出现弯路、发展遇到瓶颈,1978年《光明日报》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引发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拨乱反正,力挽狂澜,拉开改革开放大幕。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于攻坚克难中集中力量发挥“制度优势”稳大局。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所有的正常脚步。在一片慌乱中,中国共产党利用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带领人民与病魔斗争、与时间赛跑,快速阻断疫情传播蔓延,稳住大局,这是世所罕见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从自然灾害的特大洪水、山火到人为失误的爆炸、倾塌,从国内经济发展瓶颈到外部金融危机等等,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带领人民应该对各种风险挑战、困难危机,在攻坚克难中稳扎稳打稳住全国大局,为世界发展做出贡献。

5.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人的发展 篇五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人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充足的条件,全球化对人既有有利的条件,也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实行新的发展观,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实现人与社会协调发展.

作 者:吴军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哲学学院,湖南,湘潭,411105刊 名: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OTAN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5(3)分类号:C0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人的发展

6.我国公务员申诉控告制度及其完善 篇六

摘要:国家公务员各项制度的实行情况直接关系到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国家公务员的切身利益,需要有力的保障和严格的监督,这正是申诉控告制度的作用所在,健全的公务员申诉控告制度是现代各国文官制度民主化、法制化的象征。然而我国目前的公务员申诉控告制度尚存在一些缺陷,亟须在实践中加以完善。

关键词:公务员 申诉 控告

我国公务员申诉控告制度,对申诉控告的主体、客体、受理机关、程序等做了比较具体的规定,基本上具备了实在法律规则的特点。但是,由于它属于行政内部监督制度的一环,它在法律意识层面上并未得到公务员及整个社会的认同。正因如此,据不完全统计,自申诉控告制度实施以来,各级人事部门共受理公务员申诉案件287件,其中撤销或者建议撤销原处理决定的占到20%[1],这与我国目前公务员600多万的总数相对比,说明公务员很少选择申诉控告的途径寻求救济。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公务员申诉控告制度。

一、要努力纠正人们对申诉控告制度认识上存在的偏差。

公务员的申诉控告,作为维护公务员合法权益的一种机制,具有“民告官”的性质。而在我国,由于长期受公法文化的熏陶及官本位思想的影响,缺少以私法文化为基础的权利本位的法律文化,从而使一些公务员在自己的权益遭受侵害时不敢提出申诉控告。同时,有些行政机关对公务员提出的申诉控告,不是积极支持,而是常常通过采取做思想工作,私下内部解决等明哲保身的方式达到息事宁人的目的。此外,也有一些受理机关,因为与作出原处理决定的机关有利害关系而对公务员的申诉控告持消极态度,导致公务员的申诉控告制度在实践中没能很好地施行。这些认识上的偏差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申诉控告工作的有效开展,[2]必须努力提高受理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构建起中国权利本位的法律文化。

二、扩大申诉的范围[3]。

我国公务员申诉的范围太窄,尽管与《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相比较,公务员法作出了扩大公务员申诉范围,增加公务员申诉次数等改进。但是,根据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公务员对考核基本称职、职务任免、回避等人事才处理决定以及停发工资、福利等方面的人事行为不服,不能提出申诉。而对考核不称职不服的,必须先经过复核程序,未经复核,也不能提出申诉。若要扩大申诉的范围,需要通过加强立法,规定公务员对涉及本人权益的任何人事处理决定不服都可以直接申诉。

三、制定申诉控告制度的基本法。

我国公务员申诉控告制度的内容规定过于笼统,而且散见于各行政法规、规章之中[4],甚至出现相互冲突的地方。由于没有一个全面统一的规定,这就可能导致受理机关在受理申诉控告案件时,往往因为处理标准不统一而或互相指责,或互相推诿,或不予受理,妨碍申诉控告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国家公务员申诉控告暂行规定》使之法律化,成为申诉控告制度的基本法。

四、将司法救济引入申诉控告制度之中。

从表面上看,申诉控告制度为公务员提供了不少的救济途径,但事实上这种制度设计容易流于形式。其中原因之一是,即使申诉控告有最终处理结果,监察机关对申诉控告做出的监察建议不具有强制执行力,只能由作出原处理决定的机关去执行。这无疑使本就难以实施的申诉控告制度进一步“雪上加霜”。为改善这种情况,需要将司法救济引入申诉控告制度,即由申诉控告基本法加以规定“对申诉控告最终处理的结果不服的,可以在15日内向法院起诉”。总之,当国家公务员受到不当处理或合法权益遭到不法或不当侵害时,可以通过行使申 1

诉、控告权利,依法要求纠正错误决定并得到与其损失相适应的赔偿,从而保障国家公务员权利的实现和不受不法侵害。通过国家公务员的申诉与控告,监督、检查行政机关的处理决定是否妥当,保证国家公务员管理机关的公正、廉洁。

参考文献:

[1]薛凯、李力:《公务员制度10年十大跨越:打破人治健全法治》[J],《半月谈》2003年9月10日刊

[2]王存福:《关于公务员申诉控告制度法制化思考》[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1(1).[3] 赵素艳:《完善我国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的探讨》[D],《行政论坛》2009年第3期(第16卷,总第93期)

[4] 例如散见于《公务员法》、《国家公务员申诉控告暂行规定》、《公务员申诉案件办案规则》等法律和行政规章之中。

7.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公务员制度完善 篇七

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动与社会保障立法

蔡鸿铭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只是经济风潮涌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这种态势无疑使世界经济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具有活力,同时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各国劳动保障制度自然也处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而有广泛的变革之中。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各国近年来都不同程度的加大了对劳动保障制度调整与改革的力度。国际劳工组织也加快了对全球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成果。

改革开放来,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劳动保障制度改革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面向新世纪,我们仍需继续努力,深入研究并解决新形式下我国劳动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同时还需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外一切有益的新鲜经验,为我所用。

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强,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不再是独立的,而是链条般的联系在一起,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很有可能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近期内,全世界就业的数量和质量受到制约经济增长的五大因素的影响(当然,就业的变化毕竟不是生产变化的完全忠实的反映)。这五大因素是:1、严重打击了亚洲的金融危机的影响;2、初级产品的低廉价格;3、欧洲货币联盟和固定制协约;4、股票价格的流失;5、自由化进程和竞争加剧。这五种因素的作用力并不一定朝向一个方向。

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由于初级产品的低廉价格和工业化国家货币的实际升值,工业化国家的购买力提高了。这种购买力的提高应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扩大产品出口,因为对这些产品的需求(主要是制成品)弹性很大。正如八国集团在5月伯明翰会晤时所强调的,让经合组织的.市场保持向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开放是十分重要的。不过,对于广大制造业能力地下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不是什么巨大好处。在这些国家中,由于初级产品价格低廉,国家更难拿出资金用于改善生产率,企业被推动着千方百计去降低成本,这就可能顺缓就业状况。2、今后新兴国家市场引起的信心危机很可能抑制私人资本流向发展中国家。诚然,这种态度可以很快的转变,但是,也必须考虑到工业化国家利率可能提高的问题,尤其是假如美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呈现出通货膨胀迹象的话。在这期间,直接外资的投向会有很高的选择性。例如,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很可能使外资流入大量增加。3、通货紧缩的风险在扩大。明显的事例是,日本很难通过税收措施来推动经济重新快速增长。在欧洲和美国,日本的问题表现为价格的稳定或疲软,而不是消费的下降或实际利率接近零。但是,如果过分强调物价的稳定,企业又放慢投资,那么,采取超出八国集团195月首脑会议批准的政策的刺激措施就可能成为必要的了。

二、普遍的社会保障制度

那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之下,劳动与社会保障又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态势呢,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关系又如何?我想社会保障的制度类型主要有三种

1、养老保险

在世界各国,提供养老保险金铁的模式主要有一下三种:

(1)全民津贴型。即向超过一定年龄的所有居民发放津贴。这种全民津贴型又可分为对居民收入进行调查和不进行调查的两种方式,前者如南非,后者如丹麦和瑞典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则是两者均采用的混合型。

(2)社会保险型。即向受保老年人提供津贴,津贴从其完成就业年限或缴费年限为基础计发。这种制度在养老保险中最为普遍,德国、美国、意大利、日本、瑞士、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国都实行这种模式。

(3)预防基金型,或称公积金制。即在缴费人到达规定年龄是,发给其一笔相当于缴费总额的本金,并附加利息(有时本金转换成年金形式发放)。如新加坡、智利和斯威士兰等就实行这种模式。

2、医疗保险

按覆盖范围分,世界上的医疗保险制度可分为一下两种:一是全民医疗保险。即所有人均可享受医疗保险,如英国、法国及大部分北欧国家。二是部分医疗保险。即一部分人可享受医疗保险,而另一部分人则无享受医疗保险的资格。

按运作和组织方式分,世界上的医疗保险制度可分为一下两种:一是直接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社会保障机构与私营或公立的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协议,受保人接受医疗机构服务后不用支付现金,而由社保机构和医疗单位进行结算。这种模式多见于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二是间接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病人在接受医疗服务后先支付现金,然后到社保机构报销。这种模式多见于发展中国家。

3、失业保险

世界上的失业保险制度是针对市区工作,又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员的一种经济补助。目前世界上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的国家多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拉美、非洲和亚洲建立失业保险的国家很少。如亚洲只有日本、中国和蒙古有失业保险制度。各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一是在大多数国家实行的失业保险制度,又可细分为强制型和自愿型两种。二是在少数国家实行的失业救济制度。即由公共基金向失业者提供补助,但这种补助应根据收入情况进行核定。

对贫困者给予救济,自古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初期发展产生的社会成员间的互助行为:当有人遭到饥寒或疾病等的威胁时,其他人给予衣食或服务的援助。这种互助互济行为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繁衍的手段,后来,它被社会用成文或不成文的社会规范固定下来,于是就有了世俗的慈善事业;自从宗教问世,又把这类社会规范纳入了自己的教义,作为实行宗教的精神统治的物质基础之一,于是就有了宗教的慈善事业;逐渐地,这种本来属于人类社会中自发行为的互助互济就变成了自上而下的恩赐,君主对臣民的恩赐,富人对穷人的恩赐,或者救世主对芸芸众生的恩赐,而在恩赐的背后,受贿者不得不付出接受人身依付的代价。这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始的救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用以安抚饥贫者、巩固阶级统治的一种手段。

三、我国的情况

《劳动法》的颁布确立了我国劳动争议的处理制度。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劳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已严重不适应妥善处理劳动争议的需要,重构或者是改革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应提到议事日程。

结合各国仲裁实践,我提出几点建议:第一、修正劳动争议处理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作用。从发达国家劳动争议处理的实践经验看,提倡、鼓励劳动争议当事人自行解决其争议,是妥善解决劳动争议的最好办法。而《劳动法》和《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及《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组织和工作规则》中规定的劳动争议处理的指导原则,只限于“可以协商解决”、“可以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没有将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资助解决其争议的立法要求体现在法律规定中。()第二、建立完善的劳动争议仲裁体系,变“一裁两审”制为“两裁中局”制。世界劳动争议发展史告诉我们,基于“社会本位”思想,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角度出发,强制仲裁已成为世界劳动争议仲裁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会改革和文化传统等各方面的因素,将“三方原则”中的另外两方,通过有效的机制使其真正加入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中来,依法建立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同时,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规范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结合工会改革,修正现有的《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组织及工作规则》,使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从企业中脱离出来,建立行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同时,加强集体协商和集体谈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真正发挥他们预防、处理劳动争议的作用。

四、结束语

8.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公务员制度完善 篇八

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冲突与价值趋同

自近代文艺复兴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化,原来彼此孤立的不同价值体系以及以之为基础的不同的文明在相互接触的过程中发生了日益激烈的冲突.这种冲突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调和的,以致于有的学者认为未来世界的冲突将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事实上,在不同价值体系发生矛盾和冲突的同时,彼此之间也在不断地在不同程度上融合和趋同.价值趋同,并不意味着价值一统.与全球化相伴随的.将是,人类在一些基本的价值理念方面形成共识并遵循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基本价值准则;在具体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方面,不同的人类群体各有个性和特色,一元与多元和谐共存.人类整体的共同价值体系与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人群价值体系协同作用,将构成未来人类价值体系的总体图景.

作 者:江畅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湖北,武汉,430062刊 名: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INSTITUTE年,卷(期):3(4)分类号:B82关键词:伦理学 价值冲突 全球化 价值趋同

上一篇:押运上半年工作总结材料下一篇: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