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的节目演变(共9篇)(共9篇)
1.广播电视的节目演变 篇一
首先是技术上开拓了视野。他们感觉到技术设备有了改进,不再是一把发条,已经开始有电瓶了,片子是400尺硬盘,可以拍摄一些稍微长一点的镜头。另外,胶片旁边有磁极,有了现场录音。在拍摄的条件下开始有了一些航摄的手段,使这种现场非常广的镜头在技术上有了可能。视野的开阔,影像的结构以及现场的元素都使纪实语言有了刚刚开放的新鲜感。
(放映《丝绸之路》片段)
这是当时在学术界津津乐道的段落之一,让观众在镜头中感受现实,利用这种拍摄方式,感受摄制组在沼泽地步履维艰的状况以及当时周围的自然条件,把拍摄过程交给大家,把现场的声音交给大家,这里没有音乐,也没有非常文学的解说,有的只是对现场的重视。
《丝绸之路》除了技术上的`革新,还带给我们新的观念就是把体验性的东西加进去,现场声音加进去。我们有过强烈的惊喜感,原来这个片子可以这样拍,纪实可以这样进行。
在《丝绸之路》以前,所有的纪实节目没有超过一小时,而且都是单本出现,原因是什么?没有连续的概念,当时还考虑不到电视进入家庭的条件,也没有考虑电视伴随的播出方式,就是每天都伴随人生活的播出方式。《丝绸之路》不但在表现形式上,而且也在进入家庭伴随的形式上,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所以,中央电视台马上组织一个班底,来拍连续的,能够对观众有一定伴随的状态,而且证实了这种让观众体验,让观众参与的形式。
2.广播电视的节目演变 篇二
1 电视新闻节目语态演变概述
在中国电视诞生的很长一段时间,电视新闻的节目语态都是比较单一和严肃的,外界形象的称之为“新华语态”,这种播放风格与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电视产业突飞猛进,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语态经历了转型的重要变革期,电视新闻在传播方式、传播语态上都有十分明显的变化。传播者改变了自己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态,以平等的口吻同观众进行交流,之前那种上传下达的传播效果已不复存在。社会经济的发展,网络数字技术的应用,让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这就需要多样化的传播语态进行填充。电视媒体以积极的姿态打破制播体制,合理利用现有内容资源,逐渐构建起新媒体时代的合作渠道。随着社会公众对电视新闻节目的期望,新闻节目语态也逐渐变得平民化、生活化,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在进行直播时更加亲切、自然,更加贴近生活,这是当下多元媒介环境的要求。
2 电视新闻节目中语态代表性方式
2.1 官方语态
以大众最为熟悉的新闻节目《新闻联播》为例,它属于典型的官方语态的实例。官方语态为彰显节目权威,要求字正腔圆,强化节目内容的可靠性。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播报风格历年来被各地级市电视台所模仿,这种播报语态在新闻节目中依旧流行。但是,官方语态往往会给人留下一种比较刻板的形象,常常是由官方向观众的单向信息流动,这对于一些年轻观众来说接受程度并不高,会逐渐远离这类电视新闻节目。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播音界开始打破了这种僵局,他们尝试用其他的语态进行尝试,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徐曼在《空中之友》中使用了一种自然清新的语态来主持,虽然增加了与听众的亲切感,但并没有失去端庄。
2.2 平民语态
20世纪90年代后期,电视媒体开始倡导平民意识。具体来说,就是对于电视新闻节目中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姿态予以否定,凸显对生活和观众的尊重,这样就反映出电视新闻节目改革中的一种全新审美价值。电视新闻节目的平民化语态将电视新闻节目带入了一个全新时期,大批记者和主持人开始尝试与观众直接进行交流,这种具有“说”性质的新闻播报形式,逐渐稳定成为电视传播中的平民语态。以《锵锵三人行》为例,窦文涛和嘉宾之间那种海阔天空的说话方式,开启了平实、贴近百姓生活的电视语态。上述两种语态的共同特征都是希冀电视传播能够与观众拉近距离,平民语态不仅实现了这一目标还带动了一系列变革。直至21世纪,电视新闻节目中常出现主持人与记者身份的切换,他们用亲切的口语播报新闻,开启了知性的说话方式,有些像两种节目语态的交叉,意味着电视新闻节目语态融合的可能性。
3 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语态的构建
首先,平等姿态。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带来了社会民众自我意识的苏醒,电视观众已然对电视新闻节目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我国,电视媒体是国家意识形态的机器,常常通过传递信息构建主流价值观念,从而让受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以便达到统治目的。鉴于电视媒体的这种重要地位,电视新闻已开始在新闻选题、新闻叙事、新闻语态等各方面进行变革,期望通过改变传播策略,更好地发挥传播效果,达到国家影响力的需要。
其次,生活化与网络化。电视新闻语态趋向生活化,就是说新闻节目中要体现出人情味。这就代表主持人在进行直播时语言要更加平实、亲切,进入一种常态化直播状态。随着电视媒体的全面改革和融合,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理念和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同事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心理习惯也在改变。电视新闻节目使用生活化的语态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必然会受到受众广泛欢迎,新闻作品由此衍生出新的意义,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更加契合,这样电视工作者就自然而然担负起舆论导向和维护社会和谐的责任。另外,新媒体时代为新闻语态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语言,网络平台出现的本身也为新闻语态建构了多元化语态立场。电视新闻节目通过网络视频、微博互动的方式,获得了更高的节目覆盖率和影响力。
第三,本色化。电视新闻节目语态中本色化特征的出现是因为节目主持人或节目嘉宾的个性十分鲜明,不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节目中都是惯有的风格。如凤凰卫视的马鼎盛就是本色化的代表,他谈兵论武,制作悬念,使荧屏前的观众与生活中的平民产生了极强的观看兴趣。还有一些电视节目主持人能够从不同角度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急速转型和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思潮,这些个性特征和思维方式经过大众文化熏染被电视屏幕放大,自然呈现给观众一幅与众不同的斗士形象。另外,因为地域习惯不同,电视新闻节目出现地域性特征。我国香港地区的主持人说话方式让内地深感不惯,但广东因为与其地缘接近的关系,普遍能够接受这种播报方式,甚至常常使用这种方式,丰富了两地的媒介文化和审美取向,培育了多元化精神。
第四,营造性。电视节目传播者的说话方式若与生活中的说话方式有很大差别,甚至完全颠覆,这就说明这种电视新闻节目的语态并非是本色的,而是为了节目效果刻意营造的。《军情观察室》的节目主持人董嘉耀的语速很快,营造出一种紧急的军事氛围,使观众产生了一种紧张情绪,但生活中的他却十分儒雅,语速也比较平缓。还有胡一虎在《一虎一席谈》中为制造节目效果,将自己塑造成一位无事生非、唯恐天下不乱的形象,将两方那种剑拔弩张的气氛调动起来,而在生活中他同样是一位谦谦君子。他们两个的荧屏形象使用的都是营造性节目语态。另外,主持人还常常营造一种夸张气氛,比如,开场语和衔接语常常适时升高音调或放大停连,这样通过制造这些明显的高低音音差与使用夸张的肢体动作来控制现场,让现场观众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得到放松。
无论是哪种节目语态,都是一种可塑性的节目语态,有的表现为电视传播语态的可选择性,为广大电视新闻节目的风格培育提供了某种可能;有的则表现为可设计性,有助于电视新闻节目通过主持语态形成节目风格,达到改善收视效果的目的。如今,媒介融合已成为一种必然态势,包括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体都面临着巨大挑战。因而,传媒生态在新媒体时代进行着一场深刻变革。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语态变化就是在这种影响和挤压下的一种积极选择。但是,新的新闻语态出现并不是取代旧的,而是两者相互融合,在原有语态基础上叠加和调整,达到优化电视节目播出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主格.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话语转变[D].沈阳:辽宁大学,2012.
[2]高红波.中国电视语态的变迁[J].电视研究,2008(11).
[3]朱菁.平民意识:电视新闻传播的新起点[J].杭州大学学报,1995(2).
[4]王首程.电视语态及其对节目风格的呈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1)
3.广播电视的节目演变 篇三
关键词地市电视台;节目质量;创新思路;打造本土特色;强化管理;激活机制;改善技术手段;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2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22- 0210-01
1地市台广播电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地市台大多处于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地区,地市台的广播影视与省级、全国相比,在思想观念、管理机制、资金投入、事业发展、节目质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当前,地市台仍处在低层次运作,小环境发展状态,没有形成规模,形成气候。特别是创收总量不高,经济实力不强,技术设备陈旧老化,采编设备落后,城乡发展不平衡;专业人员缺乏,管理水平低。这些问题正是直接制约广播电视发展的关键因素。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地市台的节目运作多处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状态,影响着节目的提高。
2提升地市台广播电视节目水平的对策
地市级广播电视台在地域小,人才、经济等客观条件相对薄弱的条件下,面对诸多媒体的竞争,如何深入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三帜近”为突破口,推进思想观念,体制机制,节目内容、形式的创新,做好、做活、做精广播电视自办节目,是全体广电工作者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1) 创新思路。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对广播电视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广播电视在文化大发展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和担负的重要角色。而扮演好这一角色就必须推进广播电视宣传的创新,也就是从根本上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对地市台来说,首先要破除文化“单一属性 ”的观念;破除收入“能高不能低”的观念;破除单位“能进不能出”的观念。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推动广播电视大发展、大繁荣。
2)新闻立台战略。目前,地市台的广播电视新闻报道质量不高,突出反映为节目内容空乏,会议报道多,信息量小,表现手法单调,不注重策划创意和艺术处理,尤其是有些广告节目,确实“又长又臭”,令人望而生厌。如何创新手法,使新闻节目出新出彩。
(1)会议报道可采取大题化小的方法,不能只将会议提纲摘出来写新闻,而是要在会议内容上去挖掘具有新闻价值的东西。有些会议本身只有一个报道重点,没有必要小题大做可以把会议当作新闻由头,灵活变换报道形式,从各种角度到会外挖掘贴近观众的信息进行报道,这等于给会议报道塑造了许多新形象而让受众乐于接受。而目前地市台的广播电视新闻报道还存在着就事论事,一事一报,内容流于肤浅、平面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必须调整报道思路,加强策划意识,关注重大选题,选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闻事件集中报道,形成社会影响力,产生推介力量。(2)要重视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提出对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改变平面化、教条化的报道方式,使节目更为深刻和丰富。(3)要从底层着眼,“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科学发展观在新闻宣传中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新闻宣传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有效途径。关注社会,广泛挖掘普通人的新闻,这种新闻有代表性,并且数量大,角度多,贴近生活,有人情味,往往是政府重视,百姓关心的热点。(4)采取与县台、上级台交流节目,联播节目,合办节目等办法多报道周边地区引起群众普遍关注的事情,在经济、政治、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交叉中来构架节目,从而形成新的报道内容和形式,煅造出有震撼力和推动力的好节目。
3) 频道栏目协调统筹。地市广播电视台存在着频道定位不明确,栏目设置、节目编排内容雷同,形式相近,风格相似,类型单一等问题,这使地市台原本十分有限的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更加分散,难以做出自己的特色,自然难以吸引观众,留住观众,致使收视率无法提高。在频道竞争中要牢牢抓住特色优势,强化频道特色化,时段特色化,栏目特色化,编排特色化,强力打造本土特色,在竞争中取得更多的主动。首先,在布局上,调整频道结构,适当地收缩战线,根据受众、市场需求和自身的实际适当取舍栏目,通过科学细致、严谨的观众分析、媒体市场调查找准频道定位,优化配置内部资源,改变因“小而全”造成的力量分散,无法形成整体竞争合力的局面。其次,采取“以小拉大,以点代面”集中有限的财力、人力、物力,集中培育的打造精品栏目,以扩大频道的影响力。第三,科学规划,编排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节目,采取合理的节目搭配,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市台的综合优势,立足地域特色,张扬本土文化,同时根据观众不断发展变化的收视需求培养专业的广电策划队伍,通过调研,受众调查等策划好广电节目。
4)强化管理。人是一切活动的决定因素。提高广电节目质量的决定因素是人。可是从地市台目前的情况看,分配制度上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分配模式,在分配上拉不开档次,显不出差别,不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在人事用工制度上,机制不活,出口不畅,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养成了人的惰性。从人员布局上看,还没有达到因人而异、人尽其才,没有形成优化组合的最佳阵容。从管理上看,挖潜增效力度不够。只有引进改革,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1)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应该在全台职工中开展公平、公正、公开的竞岗活动,发现人才、激励人才。(2)推进分配制度改革。根据岗位技能和工作责任合理拉开报酬档次,實行按劳计酬,优劳优酬。(3)推行学习制度改革。抓好思想建设的同时加强技能培训,树立终身学习的工作理念,建立不同岗位专业知识学习形式多样化。(4)改革管理制度。实行工作问责制度,责任落实到每个人,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从节目生产到播出各个环节的管理和操作规程,建立健全广播电视日常运行管理的制度、办法,制定针对各种问题的处理办法和预案。
5)激活机制。机制决定活力,活力带来效率。当前,地市台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机制不够灵活,大多数人员端“铁饭碗”,吃“大锅饭”,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头脑中几乎没有节目质量这个概念。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必须下大力气改革地市台的运作机制,引入鼓励创优、创新的激励机制。要对创新和平时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对没有完成创优目标任务的部门给予处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增强干部职工的节目意识、质量意识、收视率意识,时刻绷紧节目创新、创优这根弦,努力创造精品力作。其次,要拓宽思路,积极引导和组织社会力量办好节目。特别是办好教育性、服务性的节目,可以更多地运用这种形式,如开设法律节目,可以发动司法部门或法院承办;开设农业科技节目,就可以由农业、科技部门共同承办;如果开设一个家庭生活栏目,就可以有意识地发动和培养一些家庭自己拍自己日常生活,然后围绕一个主题,就可以组接播出了。对于地市台来说,发动社会力量共办节目,还可以很大程度地增强节目的贴近性与参与性,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无形中也就提高了自办节目的收视率。第三,地市台广播电视实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经济实力为基础,就要尝试产业经营特别是节目经营。节目经营就是把一些节目、栏目推向市场,吸收社会资源按照市场竞争的法则来制作,运营和管理,这样生产的节目会更贴近受众,具有更强的生命力能最大程度地丰富和繁荣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第四,在充分挖掘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还必须千方百计加大投入,更新节目生产设备,改善技术手段,为提高自办节目质量和传播痢效果提供有效的物质保障。
6)加强队伍建设。人是一切活动的决定因素,广电媒体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是人。因此,强化队伍建设是提升广电节目水平的重中之重。地市台的队伍建设随着广电事业的发展不断壮大,但还存在着广电队伍长期一成不变和知识结构的老化,视角单一等问题。因此加强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对广电工作者的系统培训。加大系统培训的力度,一方面以目标责任的形式把常规业务培训任务落实到各部室,让职工的知识结构得到及时更新;另一方面适时组织相关人员外出学习,开阔眼界;并鼓励在具体的实践中开展广电工作的研究和探索。积极联系台外专家,多渠道开展学术交流讲座活动。其次要注重加强日常教育和管理,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建设,从而提高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此外,要注意补充广电战线的新生力量,想方设法吸引懂得广播电视的专业型人才进入广电队伍。通过抓队伍建设,造就一支适应竞争形势发展需要的、面向未来的高素质广电工作者,确保地市台广电媒体规范、高效运行。
地市广播电视台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但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视野,以现代的眼光,科学可持续的观念,不断提升广播电视节目水平,并以此体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服务经济建设大局的主功能。
参考文献
[1]郑伟中.地方电视台发展战略的文化抉择[J].南方电视学刊,2008,04.
[2]周红.地市广电传媒人才开发的制度创新[J].南方电视学刊,2008,03
[3]倪黄.地方电视时政新闻的改革与发展探究[J].南方电视学刊,2009,01.
[4]张骏德.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程道才.广播新闻写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4.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实例) 篇四
1电 视 谈 话 类 节 目 策 划
栏目名称:《平凡人的故事》 本期主题:最美丽的环卫工
策划人:XXX
日期:20XX年XX月XX日1
目录
序文
------------------------3 《说出你的故事》栏目执行策划
一、栏目宗旨
------------------------5
二、栏目定位
------------------------5
1、栏目宣传语
2、制作手法
3、场景设置
5、人员设置
附演播厅示意图
三、流程
1、总流程
2、拍摄流程
3、演播厅制作流程
四、播放时长时段
五、节目创意
本期节目“最美环卫工”执行策划
六、场外拍摄执行策划
七、演播厅拍摄策划以及具体内容
1、演播厅要求
2、流程(附具体内容)
3、主持人核心问题点
八、预算
九、策划进度表
十、其他
1、人物职务分配
2、策划所需用品及场地
3、策划相关资料
------------------------6
-------------------------7-------------------------7--------------------------8------------------------10
------------------------13------------------------14------------------------14
序文
一滴晨露,可以滋养生命,一片落叶,可以哺育花草。犹如静静流淌的河水,平凡又简单。
在中华五千年历史流淌的河水中,不乏平凡的人。他们或许是自食毒草的草药家们,或许是明末起义的农民们,或许是陨落在边疆的士兵们,或许是为新中国建设奉献生命的工人们,或许是累到在大地震救援的消防员们,或许是„„。他们用自己的平凡写下了不平凡的历史。
我常常走在他们给我的感动之中。
每一次倾听他们的故事,总会让我一次次心痛,一次次感动。他们大多不会被人记起,但他们甘于奉献,把事业做得轰轰烈烈,而自己却默默无闻。每一次看到他们的身影,我的心中总会充满崇敬之意。我愿意和他们交谈,我愿意更深的去了解他们,我愿意做他们的朋友,我更愿意去倾听他们不为人知的故事。
于是,我萌生了做这么一个策划的决定。我们就是社会中的一员,我们平凡又渺小。但这个社会是充满爱,充满感动的。我想通过一个节目,能让社会打破冷漠,让更多的人愿意去了解平凡的人,更多人去爱身边的人。如何达到这个效果,我想只有深入和当事人去交谈,去换心,才能发掘最深刻的东西。解读人性,解读社会。
然而正像很多主持人和策划人考虑的一样,一部没有明星光环的电视节目如何得到大家认可。正如我前面所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平凡的。纵使社会中有明星,有知名度极高的人。我们仍然是生活在平凡 4 人的世界里。改革开放给这个社会带了财富,科技和机遇,但当人们享受奋斗成果的时候蓦然回首,发现从前的童真,从前的信任,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渐行渐远。本节目就是针对这一社会背景,展现社会平凡人所做的奋斗,平凡人所给予我们最不平凡的感动。在十八大召开之后,提出了人人奔小康的理念。我们的节目就是围绕这一宗旨,在这个物质丰富的社会,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无论你生在哪里,正在干什么工作,职业不分贵贱,只要有感动,就可以说出你的故事。
有人说,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一个好的谈话节目的目的就是要展示心灵,洗礼人生。要达到这个目标必然就是要真实性。不会出现像以往类似节目中故作煽情的场景,有时候你可能发现故事里的人正像生活在你身边的人一样。对于这个谈话节目,我想最关键的,也就是和以往不同的是我希望是以纪录片的形式,或者类似纪录片的形式来表达,生活中的平凡人不需要修饰,不需要美化,有优点,有缺点,有满足,有遗憾,有心酸,有感动。
5 栏目执行策划
一、栏目宗旨
《说出你的故事》是一档电视谈话类的栏目。这档节目主要是选取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以主持人与嘉宾面对面交谈的方式让观众了解小人物带给我们最真实的感动。真实,平凡是节目素材两个重要线索。感动是节目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这个节目,一方面可以扶持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另一方面也可以唤醒人们对他们的关爱。还有一些是为社会和他人默默奉献的人,也会通过节目对社会形成一种号召和正确的社会引导,从而展现社会主义的良好风貌,净化社会风气,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二、栏目定位
1、栏目宣传语:“小人物,大感动”“说出你的故事,给予我们感动” 一档由主持人与当事人面对面的谈话节目。话题人物主要选择我们生活周围的平凡职业的人物,贴近平凡人物,体现平凡人的生活,让平凡人也能成为公众的焦点。受众定位:全社会人员
2、制作手法:
演播室制作,出境拍摄结合。
3、场景设置:家庭结构,沙发,茶几,投影(屏幕)
4、人员设置:主持人,当事人,嘉宾
5、附演播厅示意图:
三、流程 总流程: 确定谈话对象 暗访当事人
素材整理,邀请当事人 演播厅访谈
总结,社会专员点评,专家建议。拍摄流程:
确定地点,接触当事人进行观察。亮明身份,具体了解当事人起居生活。拍摄当事人周边人群朋友生活及对当事人看法 拍摄社会人群对当事人的看法。拍摄社会专家点评建议。7 *关于确定谈话对象:主要为针对社会话题中的人物,进行选择,有代表性,有社会积极力量,有助于和谐社会发展的人物素材为主。也可选择社会中有较大争议的人,在谈话的过程中辨析,还原真实。主持人设置:主持人要求亲和力强,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强,辨析能力强,有较强的主观态度。能够快速的得到当事人的新信任,思维敏捷。
演播厅制作流程: 1.主持人自述事情原委 2.邀请当事人进行谈话,交流 3.播放拍摄内容,对当事人进行提问 4.根据社会专家点评,网络评论进行点评。
四、播放时长时段:时长为三十分钟。首播为周五9:00-9:30,重播周天上午9:00-9:30。
五、节目创意:
用纪录片的方式故事再现当事人的生活
演播厅制作成家庭环境来展现节目的平凡而不普通的感觉。每期节目邀请社会各类专家连线进行答疑,和建议。
8 本期执行策划
本期栏目主题:最美丽的环卫工
六、场外拍摄执行策划
场景一
地点:成都市新都区大丰镇大天路路口 时间:12月中旬早5点30分前 人物:环卫工人邓贤国 拍摄形式:暗访
拍摄内容概要:主要拍摄环卫工邓贤国日常工作的场景,要求人物情感自然流露。必要时需要记者进行暗访攀谈。
场景二
地点:成都市新都区大丰镇邓贤国家中 时间:12月中旬下午 人物:邓贤国 拍摄形式:记录
拍摄内容概要:记者进行简单询问邓贤国日常生活情况,与邓贤国保持良好的朋友关系,记录邓贤国家庭状况,生活环境,家庭成员生活状态。
场景三 9 地点:新蜀环卫公司 时间:12月中旬工作日上午 人物:公司经理领导 拍摄形式:采访
拍摄内容概要:通过对公司领导的采访,了解邓贤国在公司工作的福利和待遇。以及公司领导对邓贤国的看法等。
场景四
地点:成都市区街道 时间:12月中旬 人物:市民 拍摄形式:采访
拍摄内容概要:通过采访主要了解市民对邓贤国这种行为的看法,以及自己的意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
场景五
地点:成都市人才管理市场办公室 时间:12月中旬 人物:办公室副主任 拍摄形式:采访
拍摄内容概要:记者需要就邓贤国工作一事向办公室主任进行提问,如可否为邓贤国寻找一份更加“安全”的工作。像邓贤国这样的弱势 10 群体,对于工作的安排是怎样的。
场景六
地点:成都市律师事务所 时间:12月中旬 人物:法律顾问
拍摄概要:询问法律顾问,邓贤国还享有哪些工作福利,和权利。对邓贤国今后生活做法律指导。
七、演播厅拍摄策划
1、演播厅要求:
普通家庭结构(策划上),灯光,摄像器材等融入家庭环境中,营造一种温馨的安逸的录制环境。机位:三机位
拍摄内容为主持人特写,当事人特写,全景特写。
为达到真实流露情感,建议执行导演在不影响拍摄的情况下将摄像器材隐蔽。
2、流程
①.主持人开场(略)
②.播放录制视频介绍邓贤国的生活
11 ③.主持人邀请邓贤国(机位二特写)
④.主持人与邓贤国谈话。要求主持人问题深入,语气平和,亲切,真诚。对于疑问要大胆提出,对于感叹要真诚抒发。
(P.S在这期间插放邓贤国家人,领导,市民等对他的看法,主持人一方面要与邓贤国建立朋友关系,另一方面要表现对邓贤国的关怀。)主持人目送邓贤国离场,社会评论专员和主持人结合网络留言进行点评,总结,要求深入,全面。
附具体内容:(主持人发问自由发挥,只做参考)(出场音乐)
主持人:“小人物,大感动”本期的《平凡人的故事》讲述了一位被网友评为最“成都最美环卫工人”的平凡人,首先来看一段视频(视频:提前拍摄视频)
今天,视频中的主人公,邓大爷就来到了我们的现场。欢迎邓贤国。(出场方式:走路出场)
主持人:邓大爷你好,我们刚才也看这个视频,了解了基本的情况。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份工作的呢? 邓大爷:三年前吧,来到新都。当时也穷,找了这份工作 主持人:这工作你干得来么,腿脚也不太方便,还要住着拐杖 邓大爷:干的来,就因为腿脚,当时还被公司拒绝了 主持人:你觉得环卫工好么又苦又累也?一月能挣多少钱? 这份工作挺好的,能糊口就行。回老家干农活更累,这也就扫扫地 12 1000左右吧。
主持人:家里的情况是怎么样的额?
邓大爷:家里有个90岁的老哈,儿女都结婚了,不想给他们负担,公司还给发粮油,日子还能过得去?(背景音乐)主持人:你觉得这份工作还能做多久/? 邓大爷:我也是能干的动就能一直干下去。
主持人:视频里说你负责的这片比别的地都干净,你看见烟头就会捡起来,为什么这样做?
邓大爷:因为本身就残疾,想让人家知道我虽然残疾也能干,能打扫干净点,就干净点。能让大家有个干净的环境。
主持人:邓大爷,我们栏目组也给您准备了一份小礼物我们不妨再来看看这段视频。
(提前拍摄家人朋友同事对邓大爷的鼓励以及以后生活美好的希望)邓大爷:谢谢,谢谢栏目组,我会好好做好这份工作的。主持人:大爷,很感谢您今天的到来,希望你以后能生活的更好。(目送当事人离开,转身向评论嘉宾)
主持人:说到这,我就想问问我们的黄老师(社会观察员,评论嘉宾)你觉得邓大爷这种精神的可贵之处是什么?他能够通过什么渠道找到更好的工作么?
黄老师:(体现劳动人民的朴实,知足等精神,自由发挥,给与保障建议)
主持人:自从邓大爷的这个视频上了新闻,不仅仅邓大爷成了新闻人 13 物,许多网友和观众也为大爷骄傲,被大爷的坚强和乐观所打动。现在我这里就有关注我们本期节目的网友留言提几个问题。(网友留言提问并回答)
主持人:感谢邓大爷来到我们的栏目,希望不管是谁都要也能继续发扬这种坚强勇敢地精神,让我们感受到环卫工人的不易,能够更好地爱护环卫工人的的劳动成果,也希望邓大爷的以及邓大爷的家人能够过上有更好的生活。本期的《平凡人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不管你是什么人,只要你有故事,能够感动我们,欢迎报名参与到我们节目当中,分享你的故事。我么下期再见。(结束音乐,主持人退场)
3、主持人核心问题点: ①邓贤国的体质状态。②邓贤国的精神意义。
③残疾人社会环境(歧视)以及社会保障。
八、预算
费用:拍摄费用2000,录制费用3000(不含嘉宾邀请费用及其他)独家冠名:针对电视台级别水平而定
协办单位:劳动保障局,残疾人协会,成都市人才管理中心,成都理工大广播学院
14
九、策划进度表
前期准备时间:20XX年XX月XX日准备设备和资料录像 中期拍摄时间:20XX年XX月XX日—20XX年XX月XX日 后期制作时间:20XX年XX月 播放时间:XXXX年春节开始播出
十、其他
1、有关人物职务分配
XXXX等人负责拍摄和后期录制。
2、策划所需用品及场地 场地:中型演播厅 设备:摄像机180 投影仪
3、策划相关资料
①视频资料:网上的视频,栏目组录制视频 ②文字资料:网络资料,栏目组编导撰写
③参考资料:中新网新闻,成都律师事务所,劳动保障局
5.电视法制节目的发展趋势 篇五
[内容提要] 我国电视法制节目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却异常迅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错综复杂矛盾的出现,随着中国法制建设的日益完善,随着人们法制意识逐步增强,整个社会对法律问题的关注度以及对法律知识的需求量都在不断提升。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今日说法》、《庭审纪实》、《法治进行时》等一批优秀的法制节目以及与法制有关的新闻报道。
而在以往对于法制新闻和法制节目的研究领域,一直强调一个概念,那就是“法制”。本文将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那就是何谓“法治”新闻?何谓电视“法治”节目?本文将围绕这两点进行展开。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我国法治节目如沐春风?我国法治节目的发展历程又是怎样的?他们在成功的同时又遇到了哪些问题?这些都是本文试图说明和阐释的。本文用了一定的篇幅来分析我国法治节目的发展历程,举了若干法治节目的发展案例,意在总结他们或成功或失败的节目经验,以此得出我国法治节目的特点以及法治节目陷入瓶颈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电视法制节目 人文化 未来发展
1985年,上海电视台创办我国第一个电视法制栏目《法律与道德》,电视法制节目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节目形态。虽然这类节目在我国仅仅发展了二十余年,但是伴随着人们法律意识增强,整个社会对法律问题的关注度和对法律知识的需求量都在提高,一批优秀的电视法制节目如:《今日说法》、《法治进行时》、《经济与法》等应运而生,他们成长在我国迈向法治社会的道路上,也见证着中国社会法治体制的健全与发展。
而在以往对于法制新闻和法制节目的研究领域,一直强调一个概念,那就是“法制”。本文将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那就是何谓“法治”新闻?何谓电视“法治”节目?本文将围绕这两点进行展开。
一、中国电视法治节目的起源与发展
在我国目前所能查阅到的资料和参考文献中还没有“中国电视法治节目”一词,多数学术研究者提到这一概念时用到的文字都是“中国电视法制节目”。但我个人认为,“电视法治节目”要比“电视法制节目”更加贴切。本文将对提出的这个全新的概念进行详细的阐释。
(一)关于“法治新闻”的含义
我国电视法治节目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它的兴起是首先表现在新闻领域,因此想要区别这两个概念首先就是要弄明白何谓“法治新闻”和“法制新闻”。正如想要完全了解某人是怎么样的人,就必须把他放入其所处的地理、历史和家庭环境中,综合考察后,才能对这个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1、新闻性是“法治新闻”的根本属性
“法治新闻”是两个词的组合:“法治”和“新闻”。它的重点是新闻,也就是说法治新闻应该是众多新闻类型中的一种,它不是法规、法条,更不是法律文件,而是一个具有新闻价值,即具备新闻五要素(显著性、重要性、接近性、时新性、趣味性)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应该以实现播出为前提,以追求真实为目的。总之,“法治新闻”决不能脱离新闻本身而单独存在。
然而,“法治新闻”又不同与其它门类的新闻,因为前面的修订语限制了其是“法治”新闻。除了拥有新闻的几大特性外,它还应该反映我国的法制建设,两者兼具,才是法治新闻。
3、“法治新闻”的含义
实际上,政法新闻应该是双方面的,它既可以报道高高在上的法律制度的制定者,又可以报道普普通通的一名法律制度的执行者,并且在我国独特的国情下,“法治新闻”应该反映我国的民主进程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制建设,因此,显而易见用“法治”这个词来定义“法治新闻”更加合适。
(二)中国电视法治节目的起源与发展
1、我国早期的法制传播
我国最早的法律传播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唐朝。据史料记载,唐朝有一种报纸名叫“邸报”,这是最早通过新闻媒介来传播皇旨律令的一种方式。皇帝的“制”、“诏”统一颁布的律、令等都是“邸报”登载的主要内容,目的就是将法律通过“邸报”使得臣民共见。这一时期的新闻媒介只是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阶级而存在的。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封建社会处于瓦解时期,法律方面的新闻报道也随之发生变化。比如当时的《上海新报》,不仅摘登皇帝新颁布的旨令、法律等,还专门开设《会审案件》的专栏来登载司法审判活动报道,这是中国新闻历史上最早设立的法律专栏。
2、我国电视法治节目的发展历程(1)初步发展的电视法治节目 1)《法律与道德》首开法治节目先河 1985年上海开播的《法律与道德》是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法治栏目。在《法律与道德》节目的开头,曾经有这样一支歌:“法在生活中,生活中有法,学法,懂法,护法,做一个守法的公民。”这支歌在今天看来,虽然略带有劝导的意味,但是它准确地概括了法治节目的使命。2)中央电视台一系列法治节目相继推出
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电视台的龙头老大,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法治节目。《观察与思考》、《规矩与方圆》、《社会瞭望》、《社会经纬》以及综合社交栏目《与你同行》相继与观众见面。同时各地方台的法制节目也在不断增加,随着电视饱有量的提高,大批优秀的法治节目走进了观众的视野。
(2)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电视法治节目 1)法治节目出现新类型——庭审直播
1994年4月1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一起故意杀人案,南京台对此案进行了全程转播。自此,南京台的《法庭传真》栏目开播,标志着我国电视法制节目的一种新类型—庭审节目的产生。2)蓬勃发展的电视法治节目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开办的法治节目的电视台到达150多家。再加上《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大量涉及法制题材的栏目出现,“法制”成了新闻栏目的主题,并且这时期的电视法制节目,不但数量上有大幅度增长,而且在质量上也有很大改观。例如央视在1996年推出的《社会经纬》栏目,节目每周一期,设置了《举案说法》、《经纬专递》、《法在身边》、《是非公断》等多个板块,法治节目的可观性大为增加。(3)我国电视法治节目的繁荣
1998年12月27日和1999年1月2日,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和中央电视台先后推出《法治进行时》和《今日说法》两档法制节目。《法治进行时》通过对一系列社会热点事件的报道迅速成为全国知名的品牌栏目。(本文将在第二章着重分析其成功的原因)这两档栏目的迅速窜红,标志着我国的电视法制节目走向了繁荣。
二、中国电视法治节目定为探索
——以BTV《法治进行时》为例
本章将以北京电视台《法治进行时》栏目自身发展过程为依托,通过对其成功原因的分析总结出一类成功的中国电视法治节目的特点。就像人们说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法治节目蓬勃发展的21世纪初,有相当一批成熟的法治节目都是因为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才得以成功的。下面仅以BTV《法治进行时》为例。
《法治进行时》从开始创办就将定位放在了民生新闻上。北京电视台科教节目中心主任(原《法治进行时》栏目制片人)徐滔曾经说过:“绝不能把民生新闻看作一种技巧,民生新闻应该是一种姿态,一种放下媒体高高在上的架子,真正和老百姓心贴心的姿态。”
《法治进行时》具备了最好也是天然的一个突破口,那就是作为地方电视媒体的优势本地化。换句话说,由于节目在北京地区播出,所以栏目将“民生新闻”理念做足做透,不仅单纯在内容上本土化,更重要的是语境上的本地化,使人们产生心理上的归属感。《法治进行时》在栏目定位上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立体的内容架构
内容是衡量电视节目好坏的重要依据。在2007年以前,《法治进行时》每天的节目基本上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信息,它表示的是动态性法治消息,这部分满足了观众对于日播类栏目的“时效性”诉求。第二部分是专题,每天一个专题,每天一个形式,每天一种风格。周一是以京城大案要案的侦破纪实为特色的“现场目击”。周二是以解决身边的法律为特色的“法治热线”。周三是以与犯罪分子面对面访谈为特色叫“现场交锋”。这是全国第一个固定播出的针对犯罪分子的访谈节目。周四是以庭审为依托讲述诉讼故事为特色的“法治纪事。周五是以情景再现的方式重演骗局提高人们防范意识为特色的“现场提示”。周六是以征询犯罪线索、通缉犯罪嫌疑人为特色的“法网追踪”。周日是以播报城市警情为特色的“治安播报”。该节目是全国第一个警情分析类节目。
这七个专题的设立,保证了整体栏目涵盖内容的全面性,也保证了每天节目的新颖性,和观众形成了“约会”意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资源的再利用。例如一条消息,栏目可以从消息本身报道,也可以揭示犯罪人心路历程,还可以利用其它的案犯没有落网做一期通缉,对于同样一个新闻素材,由于7天完全不同的“主题策划”,使栏目记者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对一条法制新闻,一个法律事件进行加工,这不但保证了整个栏目内容素材的多样性,也同样节约了成本。
(二)跨行的资源重组
“法治进行时”之所以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新闻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拍摄案件进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建立了与整个北京公安系统的组织联动,这使“法治进行时”获得了大量的独家素材。
在今天的媒体竞争中,时效的重要性尤为重要,但时效恰恰不是《法治进行时》的优势,《法治进行时》属于科教中心的节目,不具备新闻栏目的播出条件。法制新闻特别是公安新闻往往呈现这样一个特点:几乎所有案件的结果,媒体都可以报道,而几乎所有案件的侦破过程,都是媒体的禁区。因为这里涉及很多机密和政治影响。但“法治进行时”却获准可以全程追踪报道案件的侦破。这是因为,《法治进行时》和北京警方在多年合作中建立了一种信任和默契,“法治进行时”在重大新闻发生时没有违背诚意。下面举例说明。
2003年5月15日,北京市朝阳区发生了乐园洗浴中心内七人被杀的特大案件。《法治》领导团队从案发的第二天就派出了一组记者全程跟踪,历时28天后,案件告破,但考虑到案件的影响,北京警方一直不同意播出。后来有的媒体在网上披露案件情况。面对自己的独家被抢,《法治进行时》仍然遵守承诺绝不让素材外泄。虽然失去了独家的报道优势,但这是为了求得长期合作的必要损失。
还有一个案例。2004年4月18日上午9点多,一辆橘黄色的东风牌大货车在八达岭高速公路上疯狂地逆向行驶,22辆汽车因躲闪不及被大货车撞坏,警方在鸣枪示警无效的情况下,果断地将大货车司机击毙。案件发生后,许多媒体都在第一时间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法治进行时》的报道虽然较其他新闻单位晚,但是栏目的报道不仅详细介绍了事件的发生过程,更重要的是,只有《法治进行时》在报道中从法律的角度解释了当时警方是在鸣枪示警无效的情况下将大货车司机击毙的。从而解开了公众心中的疑惑。
这两个案例说明,所谓《法治进行时》的独家并非是案件本身的独家,而是通过多年形成的“跑口”优势从而获得独家的画面和独家的观点。观众对《法治进行时》有种本能的依赖,那就是每逢大事必看《法治进行时》,因为在这里总有最权威、最独特的新闻报道,《法治进行时》能够做到在大事面前不失语,甚至总会有震人心魄的现场画面呈现给大家。
(三)轰动的特别策划
特别策划带来的轰动效应首先依赖栏目本身具有的知名度。这一特点仅限于已经成功的电视节目。所谓特别策划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这往往考验的是一个栏目的领导团队是否具有捕捉敏感新闻的能力,以及策划新闻的能力。《法治进行时》在发展的十年来每隔几年就会制造一次轰动效应,这使得栏目刚进入平缓期关注度便被提了上来。
例如:2000年的《绑架幼童勒索案侦破纪实》,2001年的《西站劫持人质》、《9万公斤特大毒品案侦破纪实》,2002年的《朝阳7.11枪案》,2004年的《吴若甫被绑架案侦破纪实》等,都属于带有突发及轰动效应的节目策划。这几个关节点上的异军突起,使得《法治进行时》一度成为了北京地区所有频道、所有节目排行的第一名,其中最高单期节目收视率达15.9%,最高单期占有率超过60%。
(四)核心的明星人物
《法治进行时》主持人徐滔常年活跃在案件侦破现场,作为一个节目的灵魂,徐滔总能站在新闻发生的第一线,利用主持人的出镜报道,既深入其中又置身事外的对事件加以独特客观的分析。而同样作为一个栏目的管理者,她将自身产生的“名人效应”运用到栏目的管理中,以其个人魅力带动整个栏目全体工作人员对新闻记者这一职业的热爱。“我在现场”是《法治进行时》一直强调的主题,让观众从“如临其境”变为“亲临其境”是《法治进行时》每一个采编记者共同追求的目标。很多时候,节目通过一种追赶时不由自主的镜头晃动,或者对事件进行的大段同期声的记录,把现场感极强的信息传递给观众,让观众显而易见地感受到拍摄者就在现场。
总结《法治进行时》栏目成功的五个特点不难看出,这不仅仅是一个栏目成功必备的要素,同样其他成功的电视法治节目也具备相似的特点。例如央视的《社会经纬》栏目从90年代中期就开始给栏目分设不同的板块。而像《今日说法》、《新闻调查》等栏目则越来越强调节目主持人化。主播作为直接和观众交流的核心人物被直接派入新闻事件当中当起了调查者,打破了新闻与评论的界限,使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最小化。
三、中国电视法治节目的发展方向
(一)中国电视法治节目的发展瓶颈
我国的电视法治节目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那不堪回首的十年**打断了中国的民主法治进程,也使我国的电视法治节目停滞不前。而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改革开放犹如一股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随着我国经济的复苏和社会的进步,市场化和商业化也席卷了整个传媒业,特别是“眼球经济”的理念在法治节目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也曾经精辟地指出:法治节目的话题主要是:“警察和安全、司法、腐败和恐怖主义,以及个人犯罪,而且包括对各种各样的犯罪行为的报道:腐败、毒品、街头犯罪、恐怖主义及经济犯罪。”法治节目向来是追求轰动效应的传媒最钟爱的东西,血和性,惨剧和罪行总能畅销,为抓住公众,势必要让这些噱头登上头版头条,占据电视节目的开场。
法治节目的历史发展表明,独特的报道领域和报道题材能够增强节目的实用性、服务性以及故事性和娱乐性,但也极易让节目走入低俗化误区,背离法治节目的精神实质和基本宗旨,出现诸多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传媒的商业化,很多法制节目过度地追求刺激。
1、电视法治节目的报道价值
2006年6月6日至7日,辽宁电视台《法制时空》栏目播出了一期名为《恶魔》的节目,介绍一罪犯在半个月内与两名女子发生性关系后将其捂死、碎尸并吃了她们的肉。在节目上,记者一再追问吃人肉的感觉,还打出“案情再现”的字样,出现模仿罪犯作案、吃人肉、煮人肉的情景。
其实,《法制时空》只是一个典型的个案,对全国部分法治节目的内容收看和分析可以看出,过度渲染凶杀、暴力、色情、恐怖等情节和场景,成为当前法制节目的通病。
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现在有很多法治新闻制作者开始追求新闻的新奇性,来争取受众,占领市场。但我个人认为新奇不应该等于猎奇。新奇是人们司空见惯中的与众不同,是法制新闻趣味性的体现;而猎奇是故意的“哗众取宠”,是过于关注新奇而忽视法治新闻的法律与道德价值。这样往往会导致一些真正有法律意义的新闻被人们忽视,公众的眼光和法治新闻从业者的工作热情都集中在报道大腕们的侵权事件或者耸人听闻的暴力事件等等。
法治新闻之所以区别娱乐和八卦新闻的根本就在于法治新闻应该有法律的庄严和新闻的客观公正,并应该肩负着树立整个社会的道德价值的任务,它必须是严肃的。面对一个色情或者暴力事件,法治新闻从业者可以凭借某些震撼人心的监控探头或者抓捕录像来吸引观众的眼球,但不能以获得这些血腥黄色镜头为目的,且节目中不应该对观众就一些细节进行诱导。
2、电视法治节目的专业性
《经济与法》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专业化的经济法制栏目,2003年创办,由原《商务电视》栏目改版而来,栏目的编导和记者大都是《商务电视》的原班人马,从商务电视开始转做法治节目。
《中国名牌电视栏目〈经济与法〉案例分析》一书对《经济与法》栏目面临的典型困难进行了详细的剖析。书的作者认为法律电视化过程中电视创作者对法律的懵懂是阻碍法律电视化的最大障碍。其实,这是目前我国法治节目面临的普遍问题:法制节目创作者不懂法律。节目创作人员法学知识不足、法律素养欠缺,直接体现在节目内容缺乏专业性,法制节目竟然频频出现法律错误。
在电视圈流传着一个很典型的错误案例。一名电视台编导在稿子里曾经这样写道:“原告与被告在法庭上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最终,法院认为张某盗窃建筑材料的犯罪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法院认为犯罪嫌疑人张某犯有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稿子中有两处非常明显的错误:第一张某涉嫌犯有盗窃罪,这是典型的刑事案件,而刑事诉讼中应该是由检察机关充当公诉方,由公诉方想法院提起公诉,怎么可能出现“原告”与“被告”这两个在民事诉讼中才会出现的词呢?另外,进入法院的审理程序后,触犯《刑法》的的犯罪嫌疑人应该被称为被告人,这两个概念是法治新闻工作者必须要知道的最基础的法律知识。这个案例充分的反映出现在我国的一些法治新闻从业者素质低下,法学知识缺乏,这样的记者很难铸造法治节目的理性品格,也就无从谈起向受众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等等。
而纵观西方的法治节目,不管是制作者还是主持人,都有着极好的法学素养甚至从业经历,比如美国法制频道Court TV的节目主持人多是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侦探和法官,其中《蛛丝马迹》栏目的主持人是著名华裔刑事鉴定专家李昌钰博士,《总结陈词》的主持人南希·格蕾斯具有丰富的法律经验和从业背景。
3、电视法治节目的节目样态
目前,我国的电视法治节目主要有以下几种样态:
(1)举案说法类——以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为代表。通过演播室内播放短片来再现案件故事,演播室内专家则根据案件进行法理解释,节目侧重通过对案件的揭示达到普及法律知识,澄清模糊认识。
(2)庭审节目——以上海电视台《庭审纪实》为代表。这类节目通过现场直播个案审判过程,直观地表达法律程序。
(3)调查性节目——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经济半小时》等相关节目为代表,这类节目在对案件的深度报道和表明媒体的倾向性上具有很大优势。(4)现场法制新闻节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法治在线》。这类节目重在对新闻的快速反应,非常态的表达和独特的编排方式赢得了观众的青睐。
(5)纪实性公安题材类——以中央电视台《法治在线》和北京电视台《法治进行时》为代表。
(6)专题性节目——以长沙电视台《方圆之间》为代表(7)益智互动类——如重庆电视台的《拍案说法》。
尽管国内许多法治节目形态上各有所长,但这些法治节目存在同质化的特点,节目形态相对固定,缺乏新颖性。目前最普及的法制节目当属纪实性公安题材类、举案说法类和庭审纪实类。在一家电视台做得好时,其它电视台也纷纷上马此类节目,节目的题材与形式都大同小异,表现手段单一。另外,一些法治类节目追求案件过程的紧张、刺激,甚至过分渲染案件的细节和后果,有取悦观众的倾向。
(二)中国电视法治节目的发展方向
上文详细阐述了我国目前法治节目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以Court TV为例分析了美国法制频道的节目构成与栏目特点,其实Court TV也并不是从创立之初就摸索出了现在的这条成功之路的。它在创建初期的定位是服务公众,所采取的节目路线基本上是播送法庭审讯情况,由法律专家及具有法律背景的记者担任节目主持及评论员来增加节目的可视性。这种过于单一的节目策略使得Court TV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陷入重重困境中,由此它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力求在保持专业频道定位的同时做到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多彩,吸引更广的收视群。
Court TV的具体策略是加强节目的娱乐性,它开始拍摄原创电影、电视剧,制作了《好莱坞热线》(Hollywood Heat)等专注娱乐圈花边新闻的法制新闻节目,以及同法律案件有关的谈话节目、真人秀,也引入了辛迪加的法庭及警探影视剧、新闻及相关法制节目,比如福克斯电视网的真人秀《警察故事》。
总结Court TV的发展方向不难看出,目前中国的电视法治节目也是停留在Court TV创作的最原始阶段,Court TV所走的路就是中国电视法治节目的发展方向,因此我总结我国的电视法治节目的发展方向应该是
1、构建法治频道
目前应该将我国各个电视台点状分布的单一法治节目向链条状的法治节目群转化,最终建立成独立的法治频道。这一点目前在中央电视台已经实现,中央十二套已经在几年前成为了独立的法治频道,为此推出了一系列的法治节目,例如:《中国法制报道》、《道德观察》、《大家看法》等。
2、频道节目类型多样化
仅仅构建法治频道是远远不够的,冗长枯燥的电视节目往往更容易流失观众,因此应该借鉴美国Court TV的节目形态,除了法治新闻和专题外,应该增加警探剧、真人秀、观众互动等节目样式,增强娱乐性。
3、节目专业化
节目专业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法治节目从业人员应该专业化。Court TV的节目主持几乎都是法律界的专业人士,涉及法医、侦探、心理学等等各方面。第二,我国的电视法治节目应该改变杂糅似的节目样态。我国很多的法治节目被人批评为虚假、暴力和低俗化,这主要是因为我们通常在严肃的法治新闻类节目中增加情景再现,或者一味的追求血腥和暴力,这往往会让人对节目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和厌恶。应该是让不同的节目样态实现不同的播出效果,情景再现就做成纯粹的警探剧,而新闻就是不能掺假和过度的追求“眼球经济”。
4、扭转受众观念
这三点发展方向是借鉴了美国法制频道的发展道路总结出来的。中国目前很多的法治节目都已经开始向娱乐和观众互动的方向发展,例如《今日说法》推出的十一特别节目《周末断案》,北京电视台《法治进行时》推出的子栏目《现场说法》等,但是我国的法治节目和国外的法治节目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异,这首先是因为体制的不同,国外相对自由的舆论环境造就了他们的法制频道节目类型多样化。
除此之外,民众对于法治节目的诉求在国内外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在中国有着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中国人的心里,有了纠纷或者问题不是第一想到上法庭起诉,而是要找记者,很多人认为,依靠传媒的力量可以改变事态的进展,这一方面说明传媒在大众心中的地位的提升,而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民众的法律意识依然缺乏,因此我国法治节目或者法治频道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改变受众的心态和观念,如果若干时间之后,我国的观众在有了问题和纠纷时能够忘记寻找媒体,而是通过法律手段解决,这恐怕应该算是法治节目最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胡智锋,尹力.电视法制节目:特质、创作与开发[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20 2 法制新闻写作纵横谈[M].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14 3 法制报刊采编实务[M.]法律出版社,1998.7 4 法制新闻学[M].法律出版社,2001.16 5 李盗.法制新闻报道概说[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6 方可.法制新闻概述[M.]法律出版社,1992.1 7 胡智锋,尹力.电视法制节目:特质、创作与开发[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5-6 8 胡智锋,尹力.电视法制节目:特质、创作与开发[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14-15 9 游洁,郑蔚.电视法制节目新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1 10 广播电视宣传管理文件汇编(内部资料)[Z]。浙江省广播电视局宣传管理处,163 11 李洪涛.法制电视节目:收视红火自有因[J].未来传播,2005春节特刊
杨晨
6.广播电视的节目演变 篇六
一、我国综艺节目的类型演变过程
在不同的时期, 不同的综艺节目类型主导着我国的综艺舞台。综艺节目的类型演变过程也就是主导节目类型的演变过程。同时也应该明确, 其他综艺类型节目与这些起着主导作用的综艺节目平行存在, 共同形成“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综艺大观园。以下通过对这二十多年来进行历史分期, 找出具有代表意义的综艺事件和栏目, 分析我国综艺节目的类型演变。
1. 综艺晚会类型。
综艺晚会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电视综艺类型的代表, 以《春节联欢晚会》为代表的晚会节目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成为大众的日常消费品。晚会型的综艺节目由于其便捷、即时的优势占据了当时电视综艺节目的主导地位。这类综艺节目整合了文艺节目, 固化了目标受众。
2. 游戏娱乐类型。
到了90年代中后期, 游戏娱乐类型的综艺节目逐渐替代综艺晚会类型, 以社会话题为主题的综艺晚会类型逐渐被游戏、猎奇等游戏娱乐类型所取代。
当观众对晚会综艺类节目出现审美疲劳时, 1997年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的推出无疑给观众带来了无限新意, 脱去了晚会的凝重正统, 更加注重新鲜刺激和轻松娱乐。游戏娱乐类型综艺节目的成功使风平浪静的电视综艺有了变革的动力, 迎来了中国综艺节目第一次的类型演变和理念更新, 使“变革”成为综艺节目发展的常态。
3. 竞猜博彩类型。
竞猜博彩类综艺节目在2000年前后迅速蹿红, 取代了游戏类型的“快乐飓风”。这类节目环节更加简单, 内容更加广泛, 参与者不断平民化, 物质奖励更加高额, 这使博彩和互动成为这类综艺节目的特性。时间不断推移的过程中, 博彩性质不断增强, 从“犹抱琵琶”到公开的金钱游戏。虽然竞猜博彩类综艺节目收视率高, 至今方兴未艾, 但它并不是综艺类型演变的最终归宿, 新的综艺节目类型横空出世, 牢牢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4. 普众选秀类型。
从2004年开始我国的综艺节目就进入到了普众选秀的综艺类型时代。这类综艺节目以才艺展示为基础, 满足了普通人明星体验的需求。普众选秀无疑掀起了中国综艺节目全民参与和收视的巨浪, 给传统娱乐的范式带来了颠覆性的突破, 是我国综艺节目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将我国的综艺节目推向了风起云涌的新阶段。
二、推动综艺类型演变的文化语境
艺术类型的发展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语境和背景相关联, 有着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的特性。
1. 经济因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论断对于分析某个时期的综艺节目的走向仍然适用,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转变成为综艺节目类型演变的大背景。20世纪80年代综艺节目处于起步阶段, 市场化程度低, 再加上计划经济模式“行政买单”的影响, 综艺节目就必然会定位于“弘扬时代旋律”。随着90年代市场经济的发展, 电视行业中也呈现出社会转型的迹象, 电视媒体进行了多层面的结构性调整。在这种形势下, 从80年代的春节晚会到90年代中后期的游戏娱乐类型和竞猜博彩类型的变化, 都是顺应了市场逻辑的变化, 以“平民偶像”的方式制造全民狂欢效应, 以刺激、博彩等满足大众的感官欲望。从市场到收视再到欲望化消费是社会经济变革所最终导致的, 是综艺节目类型演变的深层的动因。
2. 电视文化因素。
与自然界生态系统一样, 电视文化生态也存在着结构平衡的问题。80年代我国完全传播主导文化, 主导文化使得电视节目内容与形式都趋于统一, 主导文化的如火如荼和大众文化形态的滞后之间的矛盾, 形成我国电视文化生态的“结构性缺失”, 使得电视文化生态的平衡难以维持。人们对于综艺晚会中小品类节目的偏爱已经表明了观众对于大众文化形态的需求, 急切地需要填补这部分“结构性缺失”。游戏、竞猜类等大众文化形态类节目的出现, 是历史和时代的必然选择。
三、结语
本文对综艺节目演变的阐述只不过是一孔之见, 仍然有更值得大家思考和探求的空间。电视综艺节目类型的嬗变依旧会继续, 这扇小而精深的窗口将会呈现出更加五光十色的世界。
摘要:通过对我国综艺节目演变轨迹的分析, 对综艺节目中的晚会、游戏、竞猜、选秀四个类型进行阐述, 并对我国综艺节目类型发生演变的文化语境进行探讨, 总结类型演变的原因和动力。
关键词:综艺节目,类型,演变,文化语境
参考文献
[1]刘娟娟.论我国电视综艺节目与青年文化的正向互动[D].南京师范大学, 2012.
[2]杨希.电视娱乐节目中的怀旧景观[D].安徽大学, 2012.
7.广播电视的节目演变 篇七
关键词:广播电视;节目创新;面向;问题
一、整合信息资源充实节目内容
(一)建立科学、民主、透明的信息反应机制,以实现社会信息资源的平衡传播,减少社会各阶层的信息贫富差距。当前,我国新闻传播政策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和开放,同时,媒介技术进步也为广播电视传播创造了许多新的技术可能性。与以往相比,广播电视节目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二)加强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优化配置,进一步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针对性,促使信息资源的整个升值和增值。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针对性,就是要按照大众媒介传播的规律,对所收集到的信息内容进行合理的归类处理,根据受众的需要进行有指向性的传播,以减少信息传播的盲目性,对信息资源进行高质量的优化配置和高效率的开发利用。比如央视新闻频道的《媒体广场》和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在信息内容上利用报刊媒体的资源,但并不是报刊媒体内容的简单翻版,而是集报摘和书评于一体,不仅信息来源广、容量大,而且实现了即报即评、资讯与言论的并重,使报刊信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扩展。
(三)电视新闻节目应当从单纯的报道新闻走向深度的解读新闻,为公众意见、集团观点和社会舆论构筑一个自由传播的合法空间和平台。大众媒介传播从诞生开始既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也是社会生活中意见、观点和舆论自由流动的集贸市场。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及社会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类节目必将成为广播电视传播的又一种重要表现形态。当前,广播电视传播中不断升温的谈话节目热、访谈节目热就是这种发展趋势的有力证明。在西方国家中,谈话节目已经成为占有总量一半以上的主要节目样式。
二、发挥语言特性回归人际传播
任何媒介传播总是借助一定的可以被人们所感知的、可以相互传译的符号系统,才能实现信息内容的有效传递,这种符号系统就是媒介传播的语言方式,其语言方式特性是大众媒介传播生命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广播电视语言乃是一种感性化的符号系统,它以某一特定时空中连续存在的视听素材为基本单位,在电子技术机械复制功能的支持下,广播电视传播对现实生活的承载,与其真实存在的时空结构相对应和同步,具象的声音和画面保留着人际信息的完整性,它通过直接诉诸于媒介受众的视听知觉器官,进而在人们心理结构上产生出一种震撼性的场效应。因此,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媒介的语言特性,使之回归于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方式,也是其节目生产和创新的一个重要面向。
三、依托媒介技术丰富节目形态
当前,随着光电模拟技术向着数字光纤技术的发展,媒介技术进步为广播电视和人本化传播创造了条件。在广播电视传播中,技术特性的改变将直接导致节目体裁样式和表现形态的变革和创新,未来的广播电视将依托电子技术的优势,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抢占先机,并在信息采集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两方面实现节目形态的创新。
(一)在信息采集加工方式上,当代媒介技术进步将使广播电视传播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化,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加自由灵活,从而带来其媒介产品形态的巨大变化。随着数字通信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广播电视传播的信息采集手段种类更加齐全,时效更快捷,性能更优越,广播电视节目在内容不断丰富的同时,其也正变得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比如随着信息采集方式的不断完善,由演播室加(现场)视窗的电话连线节目以及由非职业传播者拍摄的纪实性节目,已经成为当前广播电视传播中两种崭新的节目形态。从媒介发展的角度上看,电视连线节目由于其信息采集方式的灵活性,可以使电视新闻报道更进一步实现“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需要”的目标;公众自拍节目既扩充了媒介专业机构的采制能力,又大增强了观众参与媒介传播的可能性。此外,电视节目制作从过去的线性剪辑转变为非线性剪辑后,电视媒介传播既实现了对现实生活场景的自由复制、加工,同时,又使节目形态包装的手段更丰富,并大大提高了新型节目形态开发的可能性。
(二)在信息传播方式上,现代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将会使传统广播电视传播的时空结构局限性得到有效的克服、改观直至根本性的完善。有关专家指出:在广播电视节目创新过程中,节目形态的个性塑造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如果把电视新闻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运作,各新闻性栏目作为子系统应当重视其定位的差异和功能的分化,随之确立其不同的个性风格——新闻性栏目个性发展这一趋向,将会越来越重要”。在媒介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广播电视传播已经在类型化和专业化两个维度上不断拓展,而媒介技术进步将促使更多崭新的节目形态出现。
8.广播电视的节目演变 篇八
摘要:“电视文艺专题”这种称呼是中国艺术创作领域的一大特色,国外并没有这个词。中国的电视文艺专题节目形成时间是在20世纪70年代,它直接来源于电视专题。本文将对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的定义、研究的必要性作出说明,并且联系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的现状,结合具体的案列来分析此类节目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文艺专题发展趋向选题表现手法
一、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的定义
电视文艺专题节目是以文学艺术和文艺演出作为创作原始素材和基本构成元素,在保留其原有艺术形态的基础上,运用电视视听语言进行二度创作,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性和审美价值的电视节目类型。如《苏园六记》、《洛阳牡丹情》、《江南》等都属于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的类型,它们运用视听语言的二度创作,带给观众“诗”一般的视觉享受。
二、电视文艺专题节目发展趋向研究的必要性
我国的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经过了起步、停滞、复苏与发展以至于达到现阶段的兴旺,几经起伏。在中国电视文艺发展的半个多世纪中,文艺专题节目作为一种中国特色的节目的样式,以其数量众多、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等特点,迅速凝聚着人心,引领着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传递着社会进步的信息,印证着时代发展的辉煌。至今已经成为电视节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由于频道专业化、节目商业化、以及入世后国际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等诸多因素的冲击,我们就有必要对中国当代电视文艺专题片的现状进行分析,探寻其发展趋势,试图在新形势下探索出一条适合其不断发展的途径,以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三、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的发展趋向
通过资料的查阅,我认为电视文艺专题节目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发展趋向:
1.电视文艺专题栏目不断发展,品种繁多齐全。电视文艺专题栏目在当今随着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发展,电视文艺专题栏目也不断发展,而且和前一时期以综合性专题文艺栏目为主的情况不一样的是,电视文艺专题栏目分工日趋明确,各种品种的电视文艺专题栏目纷纷出现。
在电视文艺专题片出现之初,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早期电视文艺节目自觉地运用电视艺术手段进行电视文艺节目的创作,还处于摸索时期。然而发展到今天,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种类大大的丰富了。以中央电视台为例,既有综合性的《中国文艺》,也有报道为主的《幕后》,访谈类的《文化访谈录》,人物类的《人物》,赏析介绍类的《经典》、《风华国乐》,介绍类的《世界电影之旅》等,构成了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的全系列。
2.选题的系列化日益明显。在频道和栏目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单个节目的影响相对在缩小,系列化选题由于节目数量、播出时间以及内容定位的明确,日益在电视文艺专题创作中成为占领收视市场的有力手段,也进一步发挥了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的影响,深化了电视文艺专题节目创作特性的探索。
比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八集系列电视文艺专题《与时代同行》,节目编导在每一集都精心设计了一个主题对中心思想进行精心表现。第一集《走进新时代》;第二集《希望的歌》;第三集《我家在中国》;第四集《祝你平安》;第五集《家和万事兴》;第六集《跨越彩虹》;第七集《归来的梦》;第八集《中国新世纪》,八集文艺专题节目把中国人民的改革开放之路、建设现代化强国、与时俱进的十年中,中国文艺舞台上与时代同行的文艺作品奉献给观众,其中有经典歌曲,有交响乐曲,有综艺晚会的精彩展演,有嘉宾的生动讲述和珍贵的历史画面,艺术地再现我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走向新时代的巨大变化。
3.文化性电视文艺专题节目成为创作热点。创作者们大胆地将非传统专题片的手法引进这一类文化专题片,并且结合诗歌与散文的叙述手法,以多元结合的新形式展现古老的传统文化。
比如文艺专题片《洛阳牡丹情》、《江南——千年陈酒》等节目,它们往往融知识风物、拟状物抒情、形散神不散、文化有其间。在影片中,创作者运用丰富多样的电视手法对某一地域文化进行深入探寻,获得观众的欢迎,进一步扩大了电视文艺专题片的影响力,提升了电视文艺专题片的文化品格。
4.艺术手法表现进一步丰富。电视文艺专题节目创作日益重视电视手法的运用并且表现得越来越纯熟,为电视文艺专题节目增添了更大的魅力。
比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电视文艺专题《四大名著·西游篇》中的第五集《笑谈八戒》,在这一集里,着重探讨的是猪八戒的形象,作品以主持人雅玲在西游景区探寻为外在线索,以评弹演唱为开篇,从“食”“色”角度,利用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木偶剧《西游记》,电视剧《西游记》等片段首先对猪八戒的性格作了风趣而形象的描写,然后通过专家的采访,对主导猪八戒思维和情绪的诸元素进行分析,其中又穿插了徐州琴书《猪八戒拱地》进行艺术表现;在外景地高老庄的拍摄引出猪八戒“倒插门”的身份,从中揭示《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身世的介绍。利用电视剧插曲《伴君常开花一朵》进行渲染,之后专家采访对猪八戒的性格进行定位······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作品里不仅对猪八戒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而且艺术表现手法也是丰富多彩,不仅利用了电视剧、动画片、木偶剧等影视片段生动地表现了猪八戒的形象,而且评弹、琴书等艺术形式还对猪八戒的性格等方面作了形象生动的说明,也可以看出猪八戒的形象在民间的广泛影响。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的电视文艺专题片主要呈现出品种繁多齐全;系列化日益明显;艺术表现手法丰富等新的发展趋势,它的有益的发展态势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的欣欣向荣!
参考文献:
【1】游洁.电视文艺编导基础【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
【2】郑向荣.电视文艺专题节目创作【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9.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与编导 篇九
——学期总结
班级:广电082姓名:黄焱
总述:到今天晚上为止,本学期的广告策划与编导课的理论课,实践课已经结束,通过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和两次节目的实际策划与操作,学到了一些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经验。以下,我将分四个板块:电视公益短片的策划与研讨,电视公益短片的拍摄与编辑,电视谈话节目的策划与研讨,电视谈话节目的拍摄与编辑。对本学期的所学所感进行总结。以期自己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电视公益短片的策划与研讨
首先老师在课堂上深入浅出的为我们阐述了公益广告的基本特点。并集中我们展示了不同国家,风格迥异不同类型的广告短片,还有学长们的作品。其中有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佳作,比如百事广告,丰胸广告,耐克广告等。我也越来越觉得广告包括公益广告的拍摄而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艺术。
然后,第一次实践课,老师在讲完基本要求,分完组之后,引导我们开始展开讨论。作为小组组长的我当然要积极思考,还要鼓动大家出谋献策。刚开始我们达成一致的主题是一个与中秋节有关的主题,但觉得我们的思路可操作性不强,于是换成了一个尊重艾滋病人的主题。然后在思考之后,我们大致方案已经定下:
分三个环节教育人们要尊重艾滋病人,骗子要用夸张,幽默的方式让人们接受尊重艾滋病人主张。
最后罗老师在听完之后给出了很中肯的评价,认为我们的主题没有新意,所以对后期拍摄编辑的创意要求更大,并找出节目的亮点。所以在之后的策划当中,我也详细的介绍操作方法,但是整个策划在创意方面还是显得不足。
启示:1每次节目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好预先在脑中储存几个备选方案一遍小组讨论时更有针对性和效率。小组讨论时,踢出方案要系统,以便其他组员对自己的想法有一个客观深度的把握。
3协调好小组每一个人,集思广益。
(二)电视公益短片的拍摄与编辑
首先,在拍摄的过程,虽然我们是按照事先准备的脚本按部就班的进行的,但拍摄过程还是出现一些技术性的常规问题。比如白平衡可能没有及时调整导致画面偏色;没用三角架,几位水平性,稳定性没有掌握好,导致画面不协调;取景构图没有重视,导致一些画面缺乏美感。
其次,在后期的编辑当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大家编辑视频的热情还不够高,自己也不是以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去编辑。
导致作品有几点不足:1 片头显得不用心,太过简陋;2 音乐选取有点失误,对主题的表现没有太大的作用 ;3对画面没有进行特效处理;4 未能充分体现我们前期策划的思想。
启示:1 拍摄时尽量使用三脚架,没用时,要时刻注意机位的水平与稳定。记住及时调整白平衡。加强自己的构图意识。编辑时有一个完整的作品构想 从整体上对片子风格进行规划。
5音乐的选用,特效的处理要有利于表现主题。细节上要注意编辑的创意与个性。
(三)电视谈话节目的策划与研讨
在这次节目的策划研讨过程中,与上次同样的问题是准备不足,在讨论当中,我们先后提出了童年,足球,与婚姻。最后由郭杨梅对婚姻这一话题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构思和想法,最终被采用。和上次一样这次的主题新意不够。我们确定的主线是:从大学生自身的婚姻观说起,结合一些社会热点的相亲话题,婚姻主题的电视剧,然后再回到大学生自己的想法。横向的我们展示不
同大学生的不同恋爱婚姻观念。老师在听完我们的构想后,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节目亮点在哪?于是冥思苦想,试图完善我们的节目。在策划中我主要在嘉宾选择上下功夫,选择了三个完全不同性格的嘉宾,使嘉宾更有代表性。在互动方面,我们设置了互动环节,以期把节目带向高潮。最终,我们小组又开了一次研讨会,对具体设计,分工都有了明确的想法。策划研讨工作完成。启示:1 谈话节目主题要新颖。策划中,要加入创意的元素,制造亮点。分工要明确合理。策划要详细,尽量考虑一些可能出线的问题,有未雨绸缪的意识。及时征求老师以及学长们意见,使策划更完善。
(四)电视谈话节目的拍摄与编辑
我们小组是第一个拍摄的,所以事先我们都很有压力,心里没底。由于拍摄过程由程老师全程掌控,因此拍摄技术问题不大,而问题主要出在节目流程的流畅性,完整性方面。主持人总体上掌控了局面,但有时也有卡壳的现象,还有忽略了现场观众,而本来可以成为亮点的提问环节进行的也不是很顺利。总的来说,过程趋于平淡。编辑还在进行当中。
启示:1 对现场的布置有预先的想法提前和老师沟通我们对拍摄的具体要求重视观众,重视互动
【广播电视的节目演变】推荐阅读: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09-01
广播电视节目形态解析11-22
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与编导12-11
关于办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的请示06-24
(1992)250号广播电影电视部关于有线电视台、站电视节目管理的暂行规定01-09
【附件1】【参考】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书07-04
校广播电视中心校园原创节目策划方案11-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程序07-04
广播电视工程接地技术与应用探究-广播电视技术的论文08-04
电视方言节目的发展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