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角色转变

2024-08-28

论教师角色转变(精选14篇)

1.论教师角色转变 篇一

论教师在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心角色的转变

几年来,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我们在已有的经验和基础上以“大学英语体验中心自主学习管理及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为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本文就其中的一个方面:教师在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由原来教学中的领导者、指挥者、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学生自主能力形成的促进者及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监控者角色的转变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经验.

作 者:邹艳丽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刊 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英文刊名:CHINA AFTER SCHOOL EDUCATION 年,卷(期): “”(z1) 分类号:H3 关键词:自主学习中心   教师   角色的转变  

2.论教师角色转变 篇二

一.教师应成为学习者

“生活即教育”, “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启发我们, 要提高边远山区初中作文教学的效果, 语文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学习者。陶行知说:“调查、参观, 实为改进教育之入手办法。”“不能发现新知, 决不是在源头上谋改进。”

边远山区初中语文教师应每天学习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 把学习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外出学习可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即派一两名骨干教师外出培训, 外出培训教师应做好笔记, 有条件的可进行录像。学习结束后, 骨干教师将学习的内容转达给其他教师, 实现共同学习。

边远山区初中语文教师尤其要加强教学反思, 反思是教师各种能力提高的关键。教师应在教研活动和教学活动中, 多与其他教师交流, 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 从实践中得出的经验反过来又促进对学习内容的再认识, 在学上做, 在做上学, 教学做合一。

边远山区初中教师还应向自己的学生学习, 不耻下问。陶行知特别重视小先生的作用, 这些小先生不仅可以帮助其他同学进步, 还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的心声, 获得教学灵感, 进行富有创造性的作文教学。

二.教师应成为策划者

边远山区初中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依赖于教师富有创造性的教学, 依赖于教师设计的富有趣味的活动, 因此边远山区初中语文教师还必须是一个善于策划的教育者。

生活教育给边远山区初中语文教师指出了一条捷径。那就是, 活动设计应根据边远山区初中学生的实际, 充分尊重学生, 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边远山区初中作文教学无序, 需要设计一整套体系, 实现教学的循序渐进。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根据学生写作的实际水平, 进行设计。

比如对于记叙文的写作要求, 对初一学生的要求为写通顺, 能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不写错字;对初二学生则要求选材精当, 主题突出;初三则提高要求, 需要增强事情的曲折性, 加入生动的动作、心理描写等。这样逐步提高, 使学生不至于写起作文不知所措。对作文教学活动的安排, 可以安排在课外, 让小组长做好监督即可。也可以在语文课堂上, 根据具体情境, 进行安排。对于小组的划分, 边远山区初中语文教师尤其要认真研究。要照顾学生写作水平的差异, 兴趣爱好的不同, 男女学生比例等各个方面。小组人员不宜固定, 可根据活动内容的不同, 进行不同的小组划分。在小组同学的合作帮助下, 实现边远山区初中学生的共同进步。

总之, 边远山区初中语文教师应运用自己的智慧, 努力成为作文教学活动的优秀策划者。

三.教师应成为参与者

边远山区初中语文教师一直以来, 只是作文教学的旁观者, 对于学生的作文指导针对性差。边远山区初中的作文课堂上也讨论、也探究, 但学生并没有真正发现和解决问题, 究其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参与到各项活动中, 所以教师应成为作文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布置给学生的活动, 教师也要积极参加, 及时督促, 及时指导。教师参与各项活动符合“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边远山区初中语文教师只有成为作文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才能真正体会学生的困难之处, 才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症结,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进行以“谢谢你陪我一起走过”为话题的作文训练时, 笔者参与到学生的小组交流, 发现学生所说的事情, 都能表达感恩的主题, 但比较杂乱, 无法很好地将这些材料组织成一篇文章。发现这一问题后, 笔者写了一篇下水文———《那年, 我们12岁》。作文讲评课上, 笔者将自己的作文和其他同学的作文放到一起, 让学生体会那篇文章写得好, 好在哪里。通过一系列的分析, 学生认识到只有通过一定的线索串起全文, 文章才会中心突出, 主题明确。

3.试论山区教师作文教学角色的转变 篇三

一.教师应成为学习者

“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启发我们,要提高边远山区初中作文教学的效果,语文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学习者。陶行知说:“调查、参观,实为改进教育之入手办法。”“不能发现新知,决不是在源头上谋改进。”

边远山区初中语文教师应每天学习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把学习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外出学习可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即派一两名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外出培训教师应做好笔记,有条件的可进行录像。学习结束后,骨干教师将学习的内容转达给其他教师,实现共同学习。

边远山区初中语文教师尤其要加强教学反思,反思是教师各种能力提高的关键。教师应在教研活动和教学活动中,多与其他教师交流,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从实践中得出的经验反过来又促进对学习内容的再认识,在学上做,在做上学,教学做合一。

边远山区初中教师还应向自己的学生学习,不耻下问。陶行知特别重视小先生的作用,这些小先生不仅可以帮助其他同学进步,还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的心声,获得教学灵感,进行富有创造性的作文教学。

二.教师应成为策划者

边远山区初中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依赖于教师富有创造性的教学,依赖于教师设计的富有趣味的活动,因此边远山区初中语文教师还必须是一个善于策划的教育者。

生活教育给边远山区初中语文教师指出了一条捷径。那就是,活动设计应根据边远山区初中学生的实际,充分尊重学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边远山区初中作文教学无序,需要设计一整套体系,实现教学的循序渐进。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根据学生写作的实际水平,进行设计。

比如对于记叙文的写作要求,对初一学生的要求为写通顺,能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不写错字;对初二学生则要求选材精当,主题突出;初三则提高要求,需要增强事情的曲折性,加入生动的动作、心理描写等。这样逐步提高,使学生不至于写起作文不知所措。对作文教学活动的安排,可以安排在课外,让小组长做好监督即可。也可以在语文课堂上,根据具体情境,进行安排。对于小组的划分,边远山区初中语文教师尤其要认真研究。要照顾学生写作水平的差异,兴趣爱好的不同,男女学生比例等各个方面。小组人员不宜固定,可根据活动内容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小组划分。在小组同学的合作帮助下,实现边远山区初中学生的共同进步。

总之,边远山区初中语文教师应运用自己的智慧,努力成为作文教学活动的优秀策划者。

三.教师应成为参与者

边远山区初中语文教师一直以来,只是作文教学的旁观者,对于学生的作文指导针对性差。边远山区初中的作文课堂上也讨论、也探究,但学生并没有真正发现和解决问题,究其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参与到各项活动中,所以教师应成为作文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布置给学生的活动,教师也要积极参加,及时督促,及时指导。教师参与各项活动符合“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边远山区初中语文教师只有成为作文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才能真正体会学生的困难之处,才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症结,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进行以“谢谢你陪我一起走过”为话题的作文训练时,笔者参与到学生的小组交流,发现学生所说的事情,都能表达感恩的主题,但比较杂乱,无法很好地将这些材料组织成一篇文章。发现这一问题后,笔者写了一篇下水文——《那年,我们12岁》。作文讲评课上,笔者将自己的作文和其他同学的作文放到一起,让学生体会那篇文章写得好,好在哪里。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学生认识到只有通过一定的线索串起全文,文章才会中心突出,主题明确。

在诸如此类的活动参与中,教师从学生身上发现问题,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教师来说是一次教学过程,更是一次学习进步的过程。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比较关心教师的一举一动,教师的参与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写作的积极性。教学相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4.谈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四

作为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要适应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地位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的主角是教师,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为老师独尊的架势,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而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可让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到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把学生领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收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资料,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和老师发上共鸣,对于教学课堂而言,不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现在的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最重要的是授之渔。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5.转变教师角色 打造新型课堂 篇五

摘 要:新课改对教育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传统的学习方式正在向新的学习转变。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未清除的遗留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新课标的实施中能自觉地更新教学理念,坚持有利于培养创造力的教学原则,适时调整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使自己成为一个出色的教学组织者、指导者和欣赏者。关键词:小学语文 角色转变 打造新型

新时代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传统的维持型学习方式正在向创新型学习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吹响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号角,《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新教材的问世,给我们带来了新课程课堂改革的生机。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未清除的遗留问题:一是还未彻底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二是“灌输式”教学方式仍然存在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新课标的实施中能自觉地更新教学理念,适时调整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使自己成为一个出色的教学组织者、指导者和欣赏者。本文针对当前的现状,对小学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做了初步的探讨。

长期以来,我们受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束缚,语文教学总是老师以讲读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接受现成的结论。这让学生被动的死记硬背,过分强调学生接受,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感悟、发展和探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宰者,具有最高的权威,高高在上,脱离学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思想根深蒂固,这种“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使我们好多教师认为自己的话学生必须言听计从,一旦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就会认为是对自己的大不敬,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扮演的角色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这种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和情感培养的做法,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严重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语文教学的新原则

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以下教学原则。

民主教学原则。课堂上学生规规矩矩坐着,面无表情地听着,唯唯诺诺地举手,小心翼翼地回答,显然,这种课堂气氛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火花。

为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学生才能自由地、敏捷地去探索,创造火花才会迸发。

激励原则。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精神,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着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回答,在学困生不能回答时应耐心鼓励,使不同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喜悦和自身价值,对学生消极情绪,思想顾虑,精神负担和学生困难要给予耐心指导帮助。主体参与原则。传统教学目标死板,教学形式单一,学生思维自始至终在教师语言轨道上运行,这样课堂教学不能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机会,也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我们必须使教与学两类活动真正形成多向相互的有利条件。这就要求由“学生”决定“教法”,使教师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教学内容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二、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着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小学语文教师在过去的教学中,往往以管理者身份出现,或多或少、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存在这样的观念和做法:学生本来就是不懂事的,本来就需要教师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服从管理的是好学生,不听话的是坏学生等等。就在这

样的“管理”中,培养了一批批平庸的“标准件”。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这里所说的组织者,好比谈话节目的主持人,而不能像维持纪律、不断施加压力的监工。作为主持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从而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受益颇多。

既是主导者又是引导者。讲了多年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实际上在“主演加导演”式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不可能成为主体,而只能是被动学习的客体。新课程要求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扮演双重角色,既是“主导者”又是引导者。所谓引导,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应当是引导,而不是强制。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

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新课程增加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做课程的实施者,更要做课程的开发者。没有教师的充分参与,没有教师的积极、主动的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不可能的、无法想象的。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要考虑“教什么”和“为什么教”。要不断学习、培养、提升自己广泛地、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由课程执行者变为课程开发者。

6.论教师角色转变 篇六

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教师要有正确的角色意识,正视现实,以开放的心态,革故鼎新,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型定位,实现多元角色的完美整合,继往开来,以学生为中心,承担起教书育人、传承文化的重任,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实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总体目标。下面就中学数学教师应如何来转变教师角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谈谈几点体会:

一、立足实际努力改变自己

1、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经验、和可能达到的能力,应用巧妙的教育教学艺术,引导学生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自己调节学习进度,自己搜索学习资源,自己选择学习方法,自己提出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措施和方法。使学生通过参与、体验,将必须的学习任务变为学生内在的自觉要求,在自由选择的学习过程中释放自己、创造人生,感受成功、进步和发展的欢乐。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学习中,我创设“金字塔”之谜的情境,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画图、测量、找规律猜想出结论,并通过实践验证结论,使学生自始至终感悟、体验、尝试知识生成的过程和成功带来的快乐。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亲其师,重其道。”学生在情感上对教师具有依附性,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表露应予以尊重,学生将从教师给予的赞许、认可和关爱?中获得满足,这种满足又会促使他们产生自我提高的渴望和欲望,从而有意识地主动、积极地学习。因此教师应该:(1)去掉“师道尊严”的伪装,以学者和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平等交流真诚沟通,以学识和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多亲近,少冷漠;多鼓励,少指责;多注意,少冷落。课堂上,一切顺乎自然,教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教师与学生都沉浸在教与学的快乐之中。例如讲《平行线的认识》这节,我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出现在课堂上,我和学生介绍自己滑雪摔跟头的经历,让他们分析原因,激起了师生情感的共鸣。(2)树立“红花绿叶皆春色”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正视学生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在认知方式和思维策略上存在差异,对于学困生要多给予关照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于他们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指导他们阅读一些有价值的、探索性的材料,发展他们的数学潜能。

3、评价方法应多样化。

课堂上,学生只有处于一种和谐宽松的关系、环境之中,才能激起主动的内部活动。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反映等作出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评价时应该做到:(1)适时评价。根据学生作业和课堂表现给予适时的、恰当的评价,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体验学习的愉悦。(2)采用激励性评语。如根据学

生答题的情况给予“你真棒”!“你能更好”!“你有进步”!“加油啊”!等激励性评价,激励学生不断进步。(3)评价内容注意选择性,要留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评价内容的多样性,过去的评价试卷无一例外的是课内闭卷笔试题,缺乏考察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题型。我们认为落实新课程,必须有课内外操作题、开放题等题型。

(4)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应将适时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给学生作出中肯的、具有个性化的评价,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它与以往的课前预习是不同的,要学生自己明确学习目标,自学课本知识,自我检测。当然在开始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如阅读全文,先粗读,后精读。粗读了解知识的概况,了解要学的数学概念、规律、定理。精读是对教材仔细阅读,反复阅读,细心体会概念、规律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

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如“日历中的方程”、“一定能摸到红球吗?”“字母表示数”等比较适合合作学习,为了有效的学习,学生应该在给定的条件下,尽量自己去发现学习材料。每次讲授新课前,可以先让学生到黑板前完成一个根据上节课的内容设计的题目。分三步:找题——论题——讲题。讲题时又要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遇到此种题目是从题设入手还是从结论入手,或是采用“两头凑”的方法,第二步分析此题,讲解此题,突出重点,难点的地方,第三步此题考察了哪些基础知识,即分析——讲解——归纳。这样一来,人人都可以到黑板前讲解,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还能对上节内容进行复习巩固,为本节课铺路搭桥,效果很好。学生讲题的方式、口味不同,学生愿意听,容易懂。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都能成功、成才。对讲题者本身来说,是一次最好的锻炼,对这种类型的题目,加深了印象,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忘记,学生对这种方法的反应很好。并且人人在班中都能找到—个合适的位置。人人都坚信我能行,我学数学的能力并不比别人差。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实现社会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例如学习足球中的学问时,因为平时学生对足球比较感兴趣,所以直接展示问题。足球的表面是一些呈多

边形的黑、白皮块缝合而成的共32块,已知黑色皮块比白色皮块的一半多2块,问两种皮块各有多少?学生很快把足球表面块数用方程表述出来,设白皮块有X块则黑皮块有(32-X)块,由题意得,32-X=0.5X+2从而求解。以此知识背景为基础,探索白皮块边数和黑皮块的边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用观察、探索构建数学模型。发现:每块白皮块有6条边其中3条边和黑皮块缝在一起。也就是黑皮块的边数是白皮块边数的一半。探究学习对于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对于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有很大帮助。

7.论教师角色转变 篇七

一翻转课堂模式下高职英语教学的特点

翻转课堂是今后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 有力推动了教育教学的改革步伐, 从翻转课堂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来看, 主要具备下面几个特点:一是灵活性。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情况, 合理控制学习时间与进度, 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与难度。二是先学后讲。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之前,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 可以了解本节课主要学习内容, 加强课前练习。这样在课堂教学中, 学习可以更加有效地内化知识, 跟得上教师的讲课思路。在翻转课堂模式下, 教学进程发生了巨大变化, 能够在课前实现知识与信息的传递, 并加强了课堂中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三是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当前,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很快, 为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教师的讲解, 还可以利用网络获取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 从而适应了信息时代下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翻转课堂模式下高职英语教师角色的转变

1. 学习者——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Never too old to learn”是一句英语谚语, 意思是“活到老, 学到老”, 身为高职英语教师, 也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 不断加强学习, 丰富知识积累。在高职英语翻转课堂模式下, 学生可以在课前学习, 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日益多样化, 但也会遇到很多问题, 为帮助学生解决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也要主动学习, 补充自己的知识量。高职学生思维通常比较活跃, 经常会提出一些奇思妙想的问题,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会接触网络和各种电子产品, 甚至有的学生还懂得很多信息化技术, 师生互动过程不是教师教授学生, 而是师生互教互学。如在微课教学中, 教师需要提前将教学视频制作好, 供学生观看学习, 这要求教师懂得视频录制软件和Movie Maker、会声会影等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教师要想提升微课视频制作质量, 还要掌握Flash课件制作、利用国内外网络平台收集并制作教学资料等多媒体技巧。可见, 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这些都需要通过学习才能实现。

教师在转变学习者角色以后, 通过学习动画、音乐、文学、各国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才能让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阔学生视野。这样教师才能在英语翻转课堂上画几笔、唱几句, 让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 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 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 走进学生的心理, 实现与学生的有效交流。如有的学生爱听英语歌曲, 也想学, 教师通过学习英语歌曲, 可以在课堂上教学生, 并用音频设备为学生播放, 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也掌握了很多新的单词。而利用影视配音, 也能加强对学生口语的训练, 这需要教师先熟悉影片内容和台词, 才能在课堂上为学生示范表演。所以教师要转变学习者角色, 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争做“多才多艺”的人。

2. 设计者——更好地安排课堂教学

在高职英语翻转课堂模式下, 教师还要承担着课堂组织者与设计者的角色, 对教学内容做出合理的设计, 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特别是在当前的基于微课的高职英语翻转课堂中, 教师还要进一步强化设计者角色, 在准备教学资料与录制视频的过程中, 要从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水平出发, 合理设计课件, 有目的地为学生安排学习任务, 将学生学习任务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此外, 对于翻转课堂下高职英语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师还要结合学生课前自学的情况, 设计出相应的课堂活动, 确保学生能够完成。如为提升学生的口语能力, 教师要设计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影视配音、分组竞赛等任务形式, 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帮助学生加强口语练习, 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对高职英语翻转课堂中的活动组织而言, 很大程度上由学生课前自学情况决定, 这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真正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做到因材施教,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的时候, 要结合学生课前自学情况, 安排不同层级的任务, 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让学习好的学生带着学习差的学生一起完成任务, 实现共同进步。随着任务的开展, 教师要在一旁适时给予指导, 保证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学生的水平。通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合理设计, 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还帮助学生建立了学习的信心, 使课堂教学效率很高。

3. 引导者——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在高职英语翻转课堂模式下, 教师除了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外, 还要承担起引导者的角色, 让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同时教师还要在学生成长道路上设置不同路标, 引导学生不断朝着更高的目标奋斗。教师必须转变以往“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角色, 而是要做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 通过对学生的有效引导, 让学生懂得自我调适和自我选择。为更好地引导学生, 教师要注重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课堂上要想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就要确保思路清晰、语言准确, 能够多角度解释某些知识点。如在英语新单词、新词组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掌握的近义词、反义词等进行解释, 并运用多个例句, 让学生的理解得到加深。英语翻转课堂中, 教师要通过引导式语气与学生交流, 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训练, 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 才会跟着教师的节奏走, 将精力都放在课堂上。

4. 监督者——督促学生努力学习

在高职英语翻转课堂教学中, 教师还要承担起监督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对此, 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责任心, 做好对学生监督与督促工作, 确保学生能够将注意力放在学习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先进的网络教学平台, 实现对学生的“远程操控”, 这样可以有效督促学生自觉学习, 完成教师课堂布置的任务。同时, 教师也可以在网络上和学生进行交流, 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如教师不仅可以利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 还可以使用计算机、手机等教学平台, 以此在线督促、评测、反馈和探讨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之下, 确保联络的多样性与通畅性, 便于教师掌握学生情况, 从而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辅导。教师在转变监督者角色以后, 为赢得每位学生的信任, 要和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和蔼对待学生, 不能过于严厉, 要与学生做朋友。教师要利用网络平台, 学习国内外优秀英语教师的授课方法, 了解他们对待学生的方式, 这样才有助于拉近师生的距离, 学生也才会听懂教师的话, 享受学习英语的过程。

三结语

总之,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翻转课堂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应用, 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之下, 教师必须尽快转变自己的角色, 合理组织与设计教学活动, 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 帮助学生高效学习, 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同时, 教师还要利用空余时间加强学习, 尽快掌握更多的知识, 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并做好对学生的引导, 让学生在教师的监督之下认真学习, 实现自身英语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孙丽华.基于自主学习模式下的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角色转变分析[J].海外英语, 2015 (6)

[2]刘畅.“翻转课堂”在英语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 2015 (4)

[3]张小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素养提高的方法[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5)

[4]唐林飞.高职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的困境及解决途径[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1)

[5]穆军芳、路思遥.高职行业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 2015 (11)

8.论教师角色转变 篇八

一、学创造教育

数学创造教育就是通过数学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创造素质。创造素质是人类最高级、最宝贵、量重要的素质之一,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靠创造来推动的。而培养学生创造素质的核心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以各种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对事物进行想象、分析、判断、推理、综合,来获得客观事物规律性认识的思维活动,其显著的特征是新颖性和独创性。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有的思维品质。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

的创新精神,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要进行数学创造教育

首先,数学教育的本质是数学创造性教育,即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精神与创造性实践能力。它以着眼于学生主体内在潜能的开发和学生主体的未来发展为其教育哲学理念;在教育实践中,贯彻以数学思想方法为核心,充分揭示数学的思维过程为原则;通过科学地高效地组织与运用数学教育的载体;经过从数学的内容到数学思想方法到数学能力这一数学方法论的教育方式(中介);培养学生的数学意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创造性思维与实践能力,其最高目标是学生主体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其次,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科学的工具。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创造素质中的特殊地位,数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前苏联著名物理家卡皮查指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最合适的学科是数学和物理。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未能充分发挥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素质方面的作用,这种以应试为主的教育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所以数学教育改革,应把现行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学生几大能力的培养提高到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度上来认识,用以指导数学教学实践.我们广大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教育的阵地,要更新观念,不断改进方法,使学生受到创造素质的教育,为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作出贡献。

三、数学创造教育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

1999年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提出了改革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制和构建面向新世纪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改革和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工作任务,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年9月,新课程在全国38个实验区开始实验,到2005年新课程改革全面推出。[2]

新课程改革要求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新课程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注重学生体验,注重知识更新;突出学习方式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评价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评价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改变了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革教学实践的功能;数学创造教育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第一、数学创造教育要求学生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的观念

非逻辑思维包括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和数学审美等。研究表明:形象、直觉、灵感思维在人的创造思维能力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审美能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起着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之间的桥梁和中介作用,它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长期以来,人们在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视逻辑思维,过分偏重于演绎推理,过分强调形式论证的严密逻辑性的严格作用。数学教育仅赋予学生以“再现性思维”的严重弊病,对非逻辑思维的认识不足,忽视形象思维在创造中的作用,忽视直觉思维的顿悟作用,忽视数学审美的桥梁纽带作用。从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素质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在重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学生非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数学美的鉴赏能力,要把纯演绎式的教材体系,还原为生动活泼的数学创造思维活动。

第二、数学创造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学数学原来较注重解题,似乎会解题就算完成了数学任务,而数学创造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意识。如:通过“数与代数”的学习,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感。

具体来说要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算运算的的结果,并作出合理解释等。课程标准提出,应抓住数与代数最基本的知识,避免繁琐的计算,应注重公式,法则的探索过程,着重对公式法则意义的领会,而不在于使用他们的熟练程度,以使学生从大量的公式记忆负担中解放出来。一个人没有很好的数学语言能力,就不可能有很好的创造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教学就是传播数学语言,要把数学当作一门特殊的语言来研究,要确立数学语言培养的观念。培养学生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用数学语言分析和解决量与空间形式方面的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数学创造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三、数学创造教育要求树立非智力因素的观念

非智力因素对创造活动起着促进或阻滞作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顽强的意志能促进数学创造,甚至可以弥补智力上的不足;而不良的态度和习惯则会阻碍和干扰数学学习和创造。智力因素承担着加工和处理知识信息的任务,非智力因素在创造过程中起着动力性作用。从培养人才来看,只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才会产生高的创造效应.

可喜的是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现象.用纪律、分数、名次、向家长告状等简单方式来代替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教育工作,甚至只管“教书”,不管“育人”,不注重数学教学的教育功能,不注意自身的师表作用,这都是不符合现代教学要求的。我们在教学中应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育人因素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培养,自信心和顽强意志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肃认真的作风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数学创造教育的目的。

第四、数学创造教育要求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重教轻学”的问题仍然存在在广大教师头脑中。有的老师贪多求全,一味讲解,拼命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思维没有得到充分展开,知识僵化,依赖性强。这种“注入式”教学法的指导思想是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相悖的,严重阻碍创造思维的发展。

要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再创造,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有利于培养数学能力,特别是创造性能力。

第五、数学创造教育要求学生树立数学应用的观念

长期以来,我们数学教育是以概念和数学基本原理(公理、定理、公式、法则等),以及例习题的纯形式数学的模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以其高度抽象、高度严谨的枯燥形式出现,与实际应用脱离较远,与当今世界有些发达国家的注重实际、联系生活的数学教育相差甚远。学生在课堂完成纯数学的学习,没有一点实践环节,毕业后应用能力普遍较差,这种理论脱离实际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当今社会无处不用到数学,计算机知识、概率统计、线性规划、系统分析等等现代数学知识在经济建设中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数学教学改革正是重视应用,拓宽知识面,突出“数学建模”,引入“问题解决”。数学教学要加强实践环节,要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世界的一些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建立模型有助于学生灵活掌握数学知

识和技能,对形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数学创造教育对数学教师角色的要求

原来的教师角色,满足于教师知识传授者的身份,而少了创新的欲望;满足于墨守成规的教学而与现代教育的观点格格不入;满足于师道尊严居高临下而不愿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这些几乎对立的身份严重阻碍了创造教育的发展,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教师自身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束缚。而数学创造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逻辑和非逻辑思维、树立数学意识和应用意识,发挥创造性思维,这首先就是对数学教师自身的工作要求,作为数学教师首先就要做到角色转换,加强自身的这些素质的培养。

第一、教师是数学创造教育的组织者

数学创造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数学创造教育中应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在组织数学活动前,要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组织材料,创设问题情景。活动中,要紧紧围绕着中心问题展开,并根据活动情况不断变换问题,以问题为核心调动学生参与活动兴趣和积极性,我们要以探究为中心,塑造和建构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作为数学创造教育的组织者,教师应该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造意识,鼓励新想法、新思路。

在数学创造教育活动中,教学过程是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相互交织,教师应重视知识学习与情感培养的相互融合。不仅关注生活在现实中和未来中的人为求得生存发展而获得的必要知识和技能,而且更关注活动过程本身对于学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价值;关心学生在情感、意志、价值等方面的休验、态度,情感与自信心等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促进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动力和能力。

第二、教师是数学创造教育的促进者

创造性教育,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研究性学习的转变,教师也从知识的传授者向教育的促进者转变,教师即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也是教师角色变化过程中的一个飞跃。

新的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而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学生是一个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可掌握知识,又可以得到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

在信息社会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快过时的太多的知识教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特别是终身学习的方法理是教师的最明智的选择。只有拥有了方法,学生才能终身掌握开启学习和创造之门的钥匙。由此,教师角色须做出适应终身教育的转换,既是知识的给予者更是学习方法的给予者。

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同时排斥了学生的思考,把教学过程化为无需太多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提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质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6]。

而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重视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7]

第三、教师是数学创造教育的建构者

数学创造教育给教师预留了充分的空间和余地,新课程有大量的知识为学生的生活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新的数学课程也实施了开放的内容体系,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实践和实际,关注人生、社会和环境。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8]。

按照数学创造教育理念,课程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教材只规定活动原则、方式及注意事项,而教学活动由教师设计。创造性教育要求数学教师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从课本知识到课外著作,从教室到广阔的社会,从单一的教师讲解到利用各种多媒体设备和计算机设备,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的问题设计构建课程。组织、指导、带领学生开发教育资源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参与教学和创新的过程。课程内容提倡异以创新。

9.谈新课改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九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已经逐渐要求教师由重“教”传递向重“学”发展转变,由统一标准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结构形式向重过程探究转变,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民主和谐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教学中,教师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下面进行了论述。

长期以来,各科教学往往聚焦于课本、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测验为目的,教师角色主要强调教师的社会职责、教师的权威地位、教师的职业品质和教师的传道与解惑。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角色的转变 不是一个简单的换位,而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探究的反复实践活动过程,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师生情感交流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投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采取互动交流,共同协作方式 实现课程目标,实现教学关系的和谐发展。

我们今天的教学状态是“教知”,这种教学状态给学生带来的是痛苦。负担过重,可能造成学生智慧的萎缩,甚至于扭曲异化学生人格,针对这种教知,教懂的教学,在今天的发展形势下,我们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来顺应社会,我们就必须转变这种“教知”为“练能”。所谓的“练能”就是以训练学生的能力为重点,为目的,让学生通过学习把知识转换为能力。我们的取向是能力为重,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在行动上,首先,以能力培养为硬指标;其次,以选练能力为线索,为只要内容与重点;最后,要做到教方法—练能力—考能力。

所谓“练能”,这里的“能”是指学科技能力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法有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我们要立足练能,选点做实。具体操作方面,有以下的步骤:作为实践新课改的老师,要先引导学生自读教材,让学生熟悉教材,运用网络和工具书查阅相关资料;第二步是探究促说;第三步要分层展说,这一步教师抽学生回答要做到从差生开始抽答;第四步是教师点拨评说,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个整体的评价与点拨,让学生从中受益;第五步是强化练说,要做到人人过关。我们要做到这样一堂课的完成,需要以下的保障措施:第一是小班化的组织建设机制,要进行课改,必须保证班上的人数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第二是教师的方法指导机制,在进行课改之前,必须保证实施班级的教师具备良好方法指导的素养;第三是激励参说机制,要激励班上的每一个人都积极参与;第四是个别强化练说机制,要做到人人过关;第五是以说代练的家庭作业机制。

要做到学生自主练能这是一种理想境界,毕竟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这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进行交流与强化,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是组织,引导,评价,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成功的教学经验可以提出属于自己的教学理论。新课程鼓励教师探索独树一帜的个人教学理论。学生自学自练,互学互练。这样的模式进行离不开班级的自主管理模式的引导,具体需要在班级设立小班长,板书员,检测员,纪检员等等。

在我的五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在经过第一次展练课堂的学习后,切实运用到了我的课堂上,作为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一开始进行展练是比较困难的,但我相信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展练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实际能力,我觉得把展练引入农村小学课堂尤为重要。一开始,我把展练的导学案

设计好,从生字开始,用了一个周给学生示范。先从优生开始,挑选了成绩较好的几个学生第一次进行了字词展练,一开始,比较僵硬死板,但总算是顺利完成了,接下来慢慢让每位学生都上台展练。这第一轮,我引导指点的比较多。接下来第二轮,有了之前的经验,我发现学生们能变通展练台词,并且比较流畅地完成了,我指点的也比较少了。我感到很欣慰。慢慢的,我开始引入一些课文展练,这个部分比较困难,但是,学生们的表现已经很不错了。在这个展练的舞台上,我看到学生们都实际锻炼到了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收获比以前的“教知”方法大得多。

新课改后,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要求教师要把控好每一堂课让学生在三个方面都有所收获。这就要求教师要很好地把我好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课程不仅学会知识,教师还要思考每堂课的知识学生学习之后,希望学生成为怎样的人,所以在教学钱一定要备好课,思考教学过程与方法。我在本册语文教学中很好地把控好了三维目标,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中,通过教学,第一单元让学生热爱读书;第二单元让学生热爱家乡;第三单元让学生对大自然产生兴趣,增加常识;第四单元让学生学会通过生活的点点滴滴领悟一些人生道理;第五单元让学生了解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第六单元让学生感悟父爱与母爱的伟大;第七单元让学生热爱祖国;第八单元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革命,勿忘国耻,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10.新课标下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变 篇十

摘要: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的地位与角色产生了极大的变化。而大多数体育教师由于受传统体育课和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或多或少的不能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所以,在改革的过程中肯定遇到了不少新的问题。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都在不断地追求和探索。在读了胡增荤、庄弼两位老师主编的《实验新课程与体育教师谈心》的文章以后,许多问题一下子得到了解决。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话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体育教师们要及时地转变自己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内容的提供者、学生学习困难中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方法的策划者、学生学习疑难的启发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知心者。我们在认真实践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加以总结和完善。我想,只要我们认真地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做,我们就一定能组织上好每一节体育课。

关键词:新课标体育课教师角色转变

一、前言

在新课标的要求及指引下,不少体育教师对体育课堂教学进行了积极性改革。在改革的过程当中,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可能由于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再加上在改革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的客观原因,所以,有的教师产生了困惑,觉得改来改去还没有跳出传统体育课的范畴,于是干脆放弃了。有的教师还在苦苦地探索、追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胡增荤、庄弼两位老师主编的《实验新课程与体育教师谈心》中的一段话。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出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这就是: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地位与角色产生了极大的变化,教师要从绝对的主导地位转换成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内容的提供者、学生学习困难中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方法的策划者、学生学习疑难的启发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知心者。我在反复阅读《实验新课程与体育教师谈心》后,联系多年的工作实践对上述观点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在体育教学改革中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二、要做好学生学习内容的提供者

新课标给了体育教师最大的自主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本校的师资、场地、器材和气候特点等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我们在提供学生喜爱项目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到如何根据体育教师的特长和新课程的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尽可能地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更多项目的学习。因为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大多来自不同乡镇,其身体素质和所学项目肯定存在不少差异。也有不少学生很可能在三年内只选择一个项目进行学习,对于这些非专业运动员的中学生,这种选择既不能最大程度上提高运动水平,也使得其知识面相对比较狭窄。再加上我们体育教师本身受专业知识和能力的限制,不能满足学生只选择一个项目学习的实际需要。因此,体育教师应在充分发挥自己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充实自己,以不断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安排好学生三年来的学习内容。事实表明:只有课堂教学内容始终对学生具有吸引力,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完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以后,再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展开专项教学。这样安排的教学内容既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又能使学生顺利地拿到学分,并能形成各自的特长。

三、要做好学生学习方法的策划者

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如果学生能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那就意味着他们有可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也就是说:教师设计的学习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也体现了教师实际的教学水平。

我们在设计学生的学习方法时,首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新教的班级,要了解学生对不同项目的掌握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能在课堂上出现“教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甚至“学生教教师”的现象。课堂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既方便了教师的教,又方便了学生的学。但是,我们在设计学生学习方法时,也不能一味求新,教师要能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及实际情况,把传统体育课中好的教学方法灵活加以运用,再配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千方百计创造

情境,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好方法。

四、要做好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发展终身体育的前提就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可以终身从事体育运动的技能。因此,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内容、策划好的学习方法。还应该指导学生在今后的运动、生活中不断学习、掌握新的学习方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不少问题和困难。当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时,不仅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应指导学生在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应如何解决。为了做好这方面工作,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年龄、性别及学习的基础等实际情况,在备课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并想好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对策。个别事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充分调动学生一步一步地去解决问题。建议教师要多运用鼓励的语言、眼神、肢体语言等。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动脑的状态,在课堂上努力营造学生积极讨论的氛围。对于学生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能及时地想办法解决。否则时间一长,就会流于形式。

五、要做好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教案的实施过程。个别教师由于受传统的体育课的影响,设计的教学过程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这样做显然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经常会因为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能实现体育课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因为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前,首先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如何才能学好体育知识和掌握运动技能,最好到学生中去做一些调查,尽量使教学过程符合教学对象的特点。

在教案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地修改,使每天的教学都有所进步。总之,设计的教案在教前、教后都要做深刻地反思和总结,遇到问题及时地和同事们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虚心地向外校的教师学习。这样,最终设计出来的学习过程就一定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六、小 结

作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师,在新的课程改革指导下,我们应该有责任、也有足够的信心把学生教好。要组织上好每一节体育课,需要我们平时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积极动脑,善于学习,勇于改革创新。我想在广大的体育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就一定能顺利地完成课改实验,为我国培养更多跨世纪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1.生物教师如何转变角色 篇十一

关键词生物教师 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0096-02

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机制、教育思想要求我们不断转变教育观念,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根据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教师应以全新的眼光审视自己,力争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能适应当前教育,适应未来教育。那么,作为生物教师我们应如何反思自己,转变角色,将自己整合到合格的教师队伍中去呢?

一、生物教师应从知识的移植者转变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传统的教育,教师只关注给予学生知识,即将结论性知识移植给学生,只要求学生掌握现成知识的数量与质量,忽视知识的发现过程、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知识的创新过程,很少涉及到获取知识的方法,更谈不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动获取、自己钻研。而当前教育形势下,任何想通过学校一次性学习就受用终身的人都将难以与时代保持同步,所以我们应注重对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如何去实践、如何去创新等进行方法论的指导。

古训“学高为师”,重在体现教师既成的、静态的学习成果。而现代教师,则还需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方法论等育人知识。有人以此提出“善学为师”的新思想。“善学为师”则要求现代教师不是一般的“学高为师”,而是要使自己善于指导、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首先,教师应使自己成为一个“善学者”,不断学习,不断钻研,不断思考。这对于习惯于传统教学的生物教师进行角色转变是个较难的过程,但也是一个新生的过程。

其次,生物教师应把生物教学的重点放在探究来源、解释规律、点拨思路、提示方向,而不宜仅限于掌握知识的量上。我们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记忆,更重要的是问题、思路、方法、策略的引导,使学生在遇到新知识时能触类旁通,具备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能力,善于在更新和运用知识中开发学习潜能。

最后,生物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对于多种学习方法的灵活运用,使他们在自己需要的时候能综合使用多种方法进行自主有效的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显得更为重要。

二、生物教师应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者

我们传统的教学具有崇尚书本、崇尚先人的思维模式,学习过程也仅是死记硬背和模仿。这不仅使学生不能适应现今知识总量成倍激增的时代,而且极大地压抑了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渴望,限制了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所以,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往单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书本知识,一味的要求学生系统、完整、扎实地背诵生物知识,现在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引导学生去创新、去思考,要致力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注重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的培养。

新的课程目标对于生物教师是个挑战,它要求我们要注重提高学生生物素养。没有教师的科学素养,就难以言及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所以生物教师要摆脱仅带着书本走向学生的观念,应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将科学研究方法引入教学,并以此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逐步培养学生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生物教师应由学生的领导者转变成学生的合作者

教育,从本质上来看,它应是心灵与心灵、生命与生命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活动,所以生物教师应摒弃传统的师生观,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情感、意志,建立一种科学、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创造一种宽舒、和谐、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我们还应从真理的“拥有者”和知识的“代言人”的位置上退下来,使教学中的平等交流、对话、探讨、研究成为教学活动的主题,更多地致力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潜在的创造性品格,力争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我们还应善于与学生互换角色,设身处地体验学生的心理和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交流中体味学习的快乐,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师生心与心自由交流,由此创设师生间理解、信任的心理氛围,共享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四、生物教师应从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的教学,如果不深入研究,就只能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这样的传统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素质教育。在创新教育的背景下,生物教育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因此,加强教师自身的修养显得十分迫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置身于教学情境中,用研究者的眼光去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以研究者的心态去从教,就会对教育的变化更加敏感,对教育的发展更有创见。在对教学研究过程中,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积累经验,探究规律性认识。在课外,我们必须刻苦钻研业务,善于总结、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做到“为教而研”,使自己的知识深广化,把知识内化为对教育真谛的深刻理解,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并用这种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使自己更适应当前的素质教育。

总之,当前教师角色的转变,赋予师德、师技、师智、师风以崭新的内涵,我们应以积极的思想面对,在教学过程中感悟、反思,构建适应当前生物教育的教师角色。

12.教师要转变角色 篇十二

一、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提出问题, 以启发和鼓励学生思考。例如在教学《人类迈入“电气时代”》这一课时, 我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十一长假马上就要到了, 假如你的父母要带你出去旅行, 你想尝试的交通工具有哪些呢?学生对这一问题很感兴趣, 踊跃发言, 他们列举的交通工具有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我接着提问:火车是在什么时期发明的?它们用什么作动力?学生很轻松回答: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用蒸汽机作动力。我继续提问:汽车、飞机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 就要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 这样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由传统的学习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

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是多样化的, 教学中知识传授已经不再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和目的, 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 帮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 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 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 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 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应针对学生在合作和探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通过提供资料、方法策略指导、典型示范、提出问题、纠正错误、引导反思等, 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实践, 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例如, 学生在总结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时, 除了课本上提到的以外, 有的学生就提出, 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 大批工厂出现, 而很多工厂直接排放废水、废气、废渣,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需要引起社会关注。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 说明他确实开动了脑筋, 已经会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

三、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必须组织和引导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 指导学生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规律, 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学会分析史实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等。教师应当根据记忆规律介绍一些方法, 如趣味记忆法。讲到开辟新航路的国家是欧洲的两颗牙即葡萄牙和西班牙;1922年苏联最初加入的四个共和国, 可以采用联想记忆法, 按照乌、外、白、俄的顺序 (屋子外面有一只白鹅) , 分别指乌克兰、外高加索联邦、白俄罗斯、俄罗斯联邦, 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几个共和国的名称。指导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 包括掌握专题线索, 掌握历史阶段特征。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线索可以按照数字“1234”来掌握。1指一条导火线即萨拉热窝事件, 2指交战的两个集团即同盟国和协约国, 3指西、东、南三条战线, 4指战争从1914年到1918年进行了四年多的时间。这样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本内容。

13.体育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的论文 篇十三

1社会对教师本身有不同角色期待

中国传统社会经常把教师看作社会正统文化和道德的价值观念的代表,韩愈关于“师者传道”的论述是其代表,至于授业、解惑,也并非教文化知识,韩愈后期给以指明,此种角色期待对于形成我国教育忽略个性差异,用社会价值取代个体价值的状况,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伦理纲常的观念,故对教师有“为长”、“为君的角色期待”,《学记》说“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者所渭学为君也。”民间也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这种期待,也一定程度促成了“师道尊严”,“教师中心”的观念的根深蒂固。

尤其是高等教育,更是戴着一圈神圣、权威的光环,加之“社会本位”,“官本位”已积淀成一种社会文化,深人国人的意识之中,昕以迄今为止,在相当部分学校中,要求学生“师云亦云”、“不越雷池”仍被视为天经地义。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则会被认为不合常规而加以开导或制止。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不同的变化,进而影响着不同的社会对于教师的角色期待,在“创造性教育”中我们体育教师应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树立平等意识,加强师生对话与合作。因材施教。提供高水平的教学服务,形成适合人才健康成长环境的氛围。

2创造性教育教师的角色转变趋势

2.1教师自身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大学校园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等都必须以学校和教师的规定为准则,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服从和被控制例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满堂灌的做法,几乎不给学生发挥能动性的机会;评价学生使用驯与顺诛准,听话即是好学生,漠视甚至扼杀青年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造性等等。“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共识,坚持人本高教理念就要明确:学生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多种发展的可能性,有着作为人的各种权利和自由,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树立全面发展的个性观。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创造性一般与个体的智力、个性以及知识有关。因此,它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教师要学会“宽容”。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查则无徒”,教师如果一味苛求学生,那么学生将由“敢想敢说敢干”变得“你教我什么我学什么,你考什么我练什么”学的个性将被“压榨”成共性,遏制了学生的创新动力,学生在脑中已经形成了创新意识意:念,那么我们就得让学生的想法得到实践,就得让他敢于去完成他头脑中的创新想法。

2.2教师观的转变

教师观就是教师对自身在教育教学双边活动的地位和职能的认识。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体育教师的地位也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各种信息媒体的影响使教师及教科书的教育主要渠道作用日益弱化,教师的权威地位日渐“淡出”。wto带来的“教育服务”观念也使教师不能再做传统的“严师”、“监护人”、“塑造者”了。高校体育教师要坚持人本教育理念,实现由教育者到引导者,“权威者”到“合作伙伴”、严师到人师的角色转变。坚持人本教育理念,教师的主要职责应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主要功能应是以更丰富、合理并富有情趣的方式去引导学生,主要作用应是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和产生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体育教师更多时候要扮演组织者、辅导者、协调者形象,教学内容也要通过更多样的方式,更巧妙的手段,更丰富的话题来激发学生所潜藏的智慧力量,充分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已尽,趣犹存”。

坚持人本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重新设计自身形象。教师应做拓展学生心灵智慧的“人师”,增加对学生的理解;肯定、接纳和帮助学生的现实精神世界,并以自己真实完整的人格与学生交往。教师还应把教学与生活紧密关联,使学生能把握教育意义而加强理解生活的意义。这些对我们教师的角色转变,自身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2.3教学目标培养的转变

注重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要转变单纯以继承为中心教育思想,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继承仅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应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

2.3.1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首先,要多角度、宽思维,有针对性地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其次,要督导学生自学,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2.3.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追求新异,以求新为荣,培养学生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又不拘泥于原有知识与经验,在俯视、审视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发现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产生新的创新意识。

2.3.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育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像力,独特的知识结构及活跃的灵感,应营造一种民主的、和谐的教学氛围,启发、诱导、鼓励学生,并采取适当的教育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结语

14.论教师角色转变 篇十四

一、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缺失的反思

丰子恺先生有一幅漫画:“一双大手把着一人形木模,将一个学童模样的孩子,往木模里按压,使之中规中矩,孩子痛苦得泪雨滂沱。”曾有人将这种“千人一面、削足适履”的教育方式称之为传统教育。一时间,传统教育的痼疾逐一彰显出来了,传统教育也因此被打入了冷宫。新课程改革顺应时代而生,人们为之振臂高呼,教师悦纳了与之相随的新课程理念,都沉浸在诸如“教师不仅是‘经师’,更是‘人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是学生‘平等中的首席’”等新理念中,教师的心灵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碰撞和震撼;然而,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新理念的应用,教师中虽然不乏游刃有余者,但更多的教师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缺失了。

困惑一:某年轻教师在公开课中看到评课者手捏跑表,专注地为自已“卡时”量化,便思忖着告诫自已:“教师讲解不能超过20分钟,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绝不能被圈入‘满堂灌’、‘一言堂’”。就这样,教师在一节课中几乎不讲解,学生自学、自读、自练成了课堂主线。课后,评课者意见纷纷,莫衷一是,有人说,现在的课就是要这样上,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有人说,这样的课,学生能学到知识?不可思议。上课者彷徨了,听课者也迷茫了。

困惑二:“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成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学生主体被凸显出来。教师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我实现,保护天性,弘扬个性,课堂上,面对学生随意讲话,不认真听课,教师只能听之任之,否则,随时都会被冠以“变相体罚”之名。都说“玉不琢,不成器”。面对学生一张张幼稚的脸庞,这些未曾雕琢的“天然璞玉”,教师只能将她们小心翼翼地包裹好,精心地呵护着,生怕稍一疏忽又把她们刻划成“千人一面”。

困惑三:新课改要求教师角色转变,教师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风险。角色转变意味着冒险,然而,现实中偏爱“顺从”的“领导文化”弱化了教师的冒险精神。教师偶有突发奇想,也不敢付诸于行动,忌讳让领导看不惯,旁人说“出风头”。困惑四:教师是实现学生主体价值的使者,是学生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者,然而,教师的情感态度却被忽视了。现实中,教师工作的生态环

境是导致新课改实施的最大瓶颈因素,过重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形成了教师冷漠的情感、粗暴的态度和相互猜忌、排挤的性情。在社会上,教师常常承担应试教育的骂名;在学校里,教师是一些管理者当头棒喝的对象,在教师间,是陌路相逢者。困惑五: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能力的评价手段单一,其根源应直指高考这根指挥棒。教师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既不能应试教育又不得不应试教育,要为学生减负,但往往“后果自负”;教师要在教学餐桌上精心准备一盘素质大餐,而且想做得精美而实用,但“未敢翻身已碰头”,教学中,仍然是坐而论道、夸夸其谈为主流,学生的创造冲动和求异思维仍旧被扼抑着。

试想,在课堂上,如果教师总是该讲解时不敢讲解,该批评时不能批评,该雕琢时不去雕琢,一味地寻求不违规的方法,被一些教条所囿,那么,“为了学生的发展”将是一纸空文,这也是与新课改理念相悖的。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其创新和冒险精神的培养是新课改备加关注的,然而,一个缺乏创新和冒险精神的教师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来,对那些习惯于惟教师“乖巧”为优的领导者,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谁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应该说,在一所缺失人文关怀的学校里,在教师情感被冷落的环境中,最终遭殃的还是学生。因此,我们要呼吁社会各界对教师要多一份宽容和理解,管理者要少一些指责和威严,教师要相互信任和帮助。新课改中,虽然高考指挥棒制约着教育的科学评价,但是这不应该是我们放弃学习和落实新理念的理由。我们应该看到国家已经着手对高考的改革,新的教育评价体制将指日可待。

诚然,新课改以其破竹之势长驱直入,不以教师的困惑而停滞,不因暂时的逆境而驻足。但是,在课改的过程中,倾听“另类”的声音恰恰是一剂良药,它是课改的强心剂。课改中遇到困惑,这是无可厚非的,教师应该从困惑中竭力地走出来,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丰厚自身的学养能力,这样,面对困惑,我们不会再无奈和茫然了,而将会有更多的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该引导教师逐步实现下列转变: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9)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10)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上一篇:超市进货管理工作流程下一篇:班级管理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