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教学观点

2024-12-03

Java教学观点(12篇)

1.Java教学观点 篇一

“语用”教学的基本观点

我们所说的“语用”,并不是真正语言学意义上的“语用”,而是学生学习语文后的“语用”,即: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合理、妥贴地进行表达,并将已学过的字、词、句、篇等内容,根据语境的需要加以规范、恰当、个性的运用。主要包括词汇、书面语、口语、篇章结构、文章体裁等方面的内容。这是基于小学阶段学生语文学习特点决定的。以此为核心内容的阅读教学,我们称之为“语用”教学。其基本观点是:

1.语用教学的价值指向在于培养学生的母语情感,促进基本言语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语文即言语,语文课就是言语课,已成共识。因此,着眼于言语活动的“语用型”教学,实际是对传统的语言分析、语言赏读甚至语言研究的路子的改变与重建,它以语言运用为学习语言的起点与终点,让学生在学习语言运用中运用语言,从而形成言语能力。

2.语用教学讲求“以语言带动内容”。语言学习过程是一个理解语言文字和理解内容相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构成的:第一阶段是借助语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第二阶段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内容的语言表达特点和规律。上述过程的出发点是语言,落脚点仍是语言。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以语言应用为主线,带动对课文内容、情节和思想的理解,即教师强化学生对语言的表达特点及语言对思想内容的表现力的认识,引导他们学习语言表达的方式。这种“以语言带动内容”的总体策略是“语用型”教学区别于以内容学习为主的教学的显著特点。

3.语用教学是通过言语实践让学生“亲历”和“历练”。主要突出两个环节:一个是感受的实践,即借助文本,通过感悟、欣赏言语现象,感受语言使用的精妙和特点;二个是旨在将所感受的言语现象转化为语用的实践,即教师创设具体的语用情境,迁移从文本感受到的言语现象,提高言语表达能力。这一过程,必须强调“两历”:一是亲历,二是历练,因此,“语用型”教学的每堂课都力求将说、写(特别是动笔写)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

要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

4.语用型教学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语用型”远远不是以往的为语言而语言的纯技术性的语言训练,而是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言”“意”互转、“言”“意”融合的过程。这是因为,思想不是在词中表达出来,而是在词中实现出来的。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是同时成就的。每个人总是会选择合适的言语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就是说,人文精神不仅表现在内容中,而且主要表现在形式中。所以,“语用型”教学虽然是以训练学生言语能力为重点,但是,学习文本语言的过程,其实也是人文熏陶的过程,会在说、写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融入言语表达过程中,从而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Java教学观点 篇二

“优效的数学教学”的“优”是指“优效”与“长效”,致力于学生的发展性发展,强调理性思维的培养和数学素养的发展,注重数学文化价值的发挥,关注数学思维方式的教学,关注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优效的数学教学”的“效”是指“有效”和“高效”,侧重于学生的基础性发展,关注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注重教学目标的达成,追求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2.“优效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活动,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平台

教学效率可从两个维度来认识:在学生的时间投入方面,指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全身心、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在数学教学结果方面,指多方面的学习效果——认知成绩、理性精神、效率意识、良好认知结构和数学学习能力。同样的学习结果,学生用时间较少,则教学效率高;同样的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好而且多样,则教学效率高.这里的要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时间的充分利用,优效教学要有时间意识。时间是最为珍贵的教育资源,对于学生来说,每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学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充分、高效地利用时间,那么将造成最大的浪费。二是综合效果,优效教学要有发展意识。数学教育问题说到底是如何以数学育人的问题,数学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不仅是单位时间内所获得的数学知识的多少,还要学生的和谐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强调珍惜时间,又要从学生发展的整体要求出发,着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努力追求数学教学的综合效果。

3. 变式是模仿与创新的中介,变式探究应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常态

3.浅谈设计体育教学的观点 篇三

在我看来需要把体育教学看成一门艺术,追求体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创造力的充分展示,体育设计的艺术需要吸引力和感染力,老师的设计就需要老师充分展现出自己的个性与创造性,这样才能使体育课上的不类似于传统学科那样枯燥乏味,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教学设计,也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老师不能单纯的把体育教学当成纯技术性的工作,老师除了要具有知识经验还应当具有艺术素养和艺术创造性,只有这样老师才能够做好体育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的观点往往被认为是一门科学,我是十分赞同的。我认为教学设计应该科学的与艺术设计相结合,对于艺术,不是每一位教学者都能够掌握的,即使掌握,掌握的程度也有相当大的差异,老师需要长期的摸索和领悟,把体育教学科学的设计成一门艺术,使学生欣然接受,要按照科学的本来面目把体育这门学科设计出一定的程序步骤,这样就能使各种各样的学生达到同样的教学结果。体育教学设计不是技术而是一门艺术,需要老师的长期领悟与研究,使体育课堂变成学生都喜欢的课堂。

其实体育的教学设计也可以被看成是一项工程,教学设计就是对教材加以说明、安排、实施、测试和修饰的过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一整套的流程,要清晰地评估教学需求、明确教学目标,预测和操作教学活动,评定教学的结果,并且修正下一步教学活动,这就要求老师必须要熟悉整个授课流程,掌握授课技巧。与此同时,老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把人的因素放在教学设计的首要位置,一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措施、教学情境都是为学生安排的。例如,针对学生各种兴趣对他们进行不同的体育训练,提供多种不同的体育运动让他们进行选择。老师在教学中必须首要明确他们的教学目标,换言之,就是老师这堂体育授课能够让学生从中学到什么,是锻炼身体、愉悦心情还是学到技能,这都需要老师细心地去设计这节课。

在体育的教学设计中对教学方法的分析无疑会促使老师对教学任务的把握,在设计中老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引起学生上课的动机,建立学生上课的期望,把它变成学生的内部力量,促使他们可以主动的操作体育课堂。其次,老师在设计中也要采取一切办法引导学生观察,选择那些与学习目标有关的刺激信息,也就是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把目标刺激从其他刺激中分隔出来,找到他们对体育课堂的欲望,在此过程中老师要采取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去帮助学生把所接受的知识信息有效地储存,以便于提取,达到他们对体育课的热爱。作为老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安排适当的、适量的活动和目标去让学生完成,这样就能促使学生通过作业或操作活动来检验自己在课堂上所收获到的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到的知识,特别是在体育课堂中学生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去检验自己的身体,并且选择他们所热爱的运动(如:篮球、足球、排球、跑步)

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把教学看成单纯的一种工作,而是以设计者的角度去设计它,就一定能够使老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中收获更多。

4.java双语教学总结 篇四

20x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科技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力争3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

我校双语教学起步较晚,对于计算机专业,目前主流的编程语言的语义均来自于英文,国际上最先进、前沿的计算机技术大都用英文论述,最新的编程框架90%以上是用英文论述或注释。计算机专业的双语教学,不仅是对现行教学方法的一次探索,也是培养高素质双语计算机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为将我院本科各专业学生培养成富有创新思想、开拓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我20x年9月开始担任本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结合过去一个学期的教学经验,现对本课程的意义、多媒体双语教学应具备的条件、应注意的问题、存在问题和应采用的措施等方面作一总结

1、本课程采用多媒体双语教学的意义

(1)作为基础外语教学的延伸,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并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科研、生产和经济建设活动服务,从而提高学生面向市场的竞争能力。

(2)吸收国外教材中的先进成分,学习国外科学家开展科学研究、参加工程实践和面向市场经济的务实态度和献身精神,培养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实际创新能力的人才。所选择的图像处理技术国外教材特别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内容安排、习题的选择和工程项目的举例等方面均很有特色。

(3)为部分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新的平台。本课程承前启后,本科生,以及将来学生深入学习,进入研究生课程都与它有密切关联。

(4)利于学生的毕业论文利用新的外文资料。

(5)展多媒体双语教学有利于提高师资素质,培养青年教师后备队伍,使他们树立起“面向世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观念。

(6)课程的研究还有利于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为今后培养留学生、国外访问学者打下基础。

2、本课程多媒体双语教学已具备的条件

java程序设计是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java编程语言和编程平台都起源于西方国家,为了缩小我国在本学科的研究水平与国际上的差距,国内的部分著名大学开始选用国外的原版或影印教材。

为了适应现代化教学、与国内名牌院校和国外大学教学水平接轨的要求,本课程逐步实行多媒体双语教学,已具备的条件如下:

(1)任课教师对该课程教学熟悉,有良好的外语口语和书写表达能力。

(2)由于课程属于专业课程,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较好,条件比较成熟。

(3)选择了近年来国外优秀的图像处理原版或影印教材。

(4)选择难度适中的中英文参考书。

(5)以多媒体课件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6)先实行外语教材、外文课件、中文授课,逐步过渡到全英文教学。

3、本课程在教学工作中的具体实施

(1)教材和参考书的选择。教材选用原版英文教材或影印教材。参考书以中文书为主,适当选择一些英文参考资料,中英文参考书相互补充,便于学生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中英文表达方式的对照。例如,选择《Introductiontojavaprogramming》(6edition),本教材有相应的中文译本,而且被机械工业出版社入选为《国外优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列教学用书》.相辅助的参考书有《Thinkinginjava》《javahowtoprogram》等,都有对应中文参考书并全部被列为经典原版教材,多数院校经久使用。

(2)中英文教材在内容、体系上的异同。对现有中文教材和原版外文教材的教学大纲进行比较分析,以实现不同语种教材间的互补。列出重点掌握的专业词汇对照

(3)英文的习题和试题的命题

本课程使用英文作业和试卷考核形式,这是把握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分析教学实际效果的重要依据。这方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遵循,必须探索。示例作业和英文试卷见后面附录A、B。

4、双语教学效果

鉴于目前我院师资情况,双语课程只是在部分班级开设,即使同一年级同专业的各班之间也不是全部开设。同时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谨慎推进双语教学。通过对双语教学课程学生反馈信息的总结,可以确定双语教学的开展产生了如下效果。

(1)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而且通过双语学习掌握了准确系统的英语专业表达方式。提高专业英文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2)通过课堂提问,书面作业等形式的教学方法,初步培养了学生用外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开口说,动手写的热情,提供了学生与老师间进行专业交流的平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在本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初期可以充分,自由的利用新的外文资料。

(4)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科研、生产和经济建设活动服务,从而提高学生面向市场的竞争能力。

5、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学生外语能力来看,由于大多数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听力较差,特定题材的英文写作能力较弱,限制了老师和学生的知识沟通,使双语教学停留在老师语言表达较为简单、专业词汇较为基础的层面上,导致更进一步的知识传授与探讨无法顺利进行。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从教师的授课内容来看,由于双语教学开展时间较短,授课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出现了教师的讲授更多停留在英文教材的书面表述上;

从课件准备上看,为了更好地阐述和传授英文教材中的专业知识,授课教师在课件中大多使用全英文专业词汇,部分使用了英文单词的缩写形式,考虑到中国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英文认知能力,部分学生对授课教师课件中的这些内容难以理解和接受。

6、本课程在实施中为解决问题所采用的应对措施

(1)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将科研成果结合到教学当中去,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也可以在本科毕业设计中指导学生进行java程序设计方面课题的较为深入的研究,使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对教学和科研都有相应的促进作用。目前我所代09届毕业生10名,有一半的学生使用java结合IDE和服务器软件做毕业设计,这说明教学的知识可以充分的应用到实践中去。

(2)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现代的多媒体技术虽然所包含的信息量大,形式多样,但是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方法,靠课件往往在速度上和表达的准确性上难以奏效,教师的口头表达以及在黑板上书写显得更为方便。

(3)中文教授和英文讲授相结合

在专业语言表达上,中英文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对学生英语水平的现状,全英文讲授将导致教学效果不好。针对学生的现状,收集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意见,采用英文教案和多媒体课件,课堂上主要以中文讲授为主,适当穿插英文专业术语效果较好。只有在条件成熟时才能适当采用全英文教学。

(4)教师指导与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教改相结合

下一步打算,吸收部分优秀本科生参与课件制作,通过与学生交互,收集反馈意见,提升教学质量,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7结论

5.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篇五

联系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和综合的思维方式。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对整体与部分,系统的方法和综合的思维并没有系统的认识,但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肯定接触过类似的问题或在不知不觉中运用过这样的思维方法。所以这一课的任务就是要将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这些感性材料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系统的观点。我的教学设计基本思路就是从生活中提取哲学观点,再用这些观点去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首先,以 “四指写字”的小游戏导入,让学生感悟手指与手的密不可分,获得对整体与部分的感性认识,再将类似的感性材料展现给学生,通过这些感性的材料,抽象出整体与部分这一哲学范畴,自然就可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一节课中的每一个难理解的知识点,我都是通过从现实生活事例中提取哲学观点的方法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比如,通过学生表演木板与木桶的对话来理解要素与系统的关系;通过学生组装手电筒来理解系统的有序性,通过足球比赛中人员安排来理解系统结构的优化趋向等。

学生从生活事例中所获取的这些理性认识,只有再回到生活中去,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他们所学的知识才能进一步得到巩固,才能转化为一种方法。在教学设计的最后环节,我安排了一个给学生展示自己,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即讨论如何处理刚刚发生在开县的井喷事故,这一案例来自现实生活中,且能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通过学生讨论并形成处理方案,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从整体来看,这堂课在教学设计上逻辑清晰,过渡自然,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从游戏导入到开县井喷事故处理方案的形成,层层深入,逐步把生活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形成系统的哲学观点和综合的思维方法。不足的是,教学的最后环节缺少了老师对开县事故处理方案的呈现,缺少了画龙点睛的效果。从教学效果来看,通过游戏、对话、讨论等活动使课堂保持活跃的气氛。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笑声不断,体现了快乐学习、快乐教育的理念。值得一提的是,在课堂中出现了一点小小的意外,我事先准备的音乐由于电脑故障在中途无法播放。电脑出现故障与系统内部的机构或顺序不合理影响系统功能这一知识点不谋而合,于是我把教学中的小事故巧妙地转化为教学素材,避免了尴尬的局面。我告诉学生,这一事故是由于系统的结构或者系统要素顺序出了问题所致。学生听后,会心一笑,竟为我的机智鼓掌。从这一事件中,我发现,在课堂中出现的意外事故,并非就是坏事,如果能把它与所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把它当作一个教学素材,就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6.Java教学观点 篇六

目前,对于策略的定义和本质尚未达到一个一致的认识,比如对于什么是策略行为,什么不是策略行为还 存在着广泛的争论。对策略问题的理论分歧反映在教学上则出现了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一种是直接教学(di rect instruction),另一种是互惠教学(recipiocal instru-ction)。本文试图对这两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并谈谈自己的一些构想。

一、关于策略教学一致的观点和方法

1.策略教学有助于培养创造力

无论是直接教学还是互惠教学,都认为策略教学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手段,策略教学最终以形成学生创造 性的思维为最高目的和标准。提出直接教学观的一些学者认为,通过策略教学,可以培养更清楚和更全面地看 待事物的能力:不同一般地看待事物的能力(例如创造力或“横向思维”)。同时,他们都认为策略是可教的 和可迁移的,主张把认知策略的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正式列入课程计划。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在考虑知识、智 慧技能学习的同时考虑策略的学习,这一观点受到普遍重视。对职业教育者的民意测验发现,90%的人认为思 维技能方面的教育应该成为教育计划中主要的优先内容。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认知策略的学习和智慧技能 的学习一样也是一种学习的形式,而且是重要的学习形式。

2.认知策略是内部心智技能

直接教学和互惠教学都把认知策略作为技能进行教学,称之为思维技能(thingking skill)。波罗教授把 思维定义为“操作技能、通过它将智力作用在经验上”。互惠教学的拥护者伯瑞特教授反对把认知策略作为言 语声明的规则进行教学,提倡把策略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程序化过程,强调在学习者的实际行动中证实策略知识,而不是把策略作为陈述性知识呈现给学生。1974年,维特罗克提出生成学习的概念,提出了一系列由学习者 采取的旨在促进学习的具体技术(也称生成技术),如列标题与小标题、自己设计问题、写概要、抽象出主要 观点和原理等,就是将策略作为技能进行研究的实例。加涅在策略的定义中也明确指出它是一种内部心智技能,是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是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因此,策略无疑在知识分类中应归为特殊的程序性知识,应按程序性知识教学的规律进行教学。

3.反省认知是策略迁移的条件

反省认知是弗拉维尔于7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它的提出是由 于人们的研究策略时发现策略不能够迁移,只有当个体达到了反省认知水平时,策略才能迁移。这一观点为现 代认知心理学广泛接受,无论是直接教学还是互惠教学都强调反省认知在策略教学中的重要性。鼓励讲授反省 认知策略的科斯特教授认为,教学方法中输入培养反省认知的教学策略,才能将智力行为发展为有意义的教育 结果。他认为这种自控能力是智力任务上成功行为所必要的,并提出一系列加强反省认知的教学策略。

7.Java教学方法初探 篇七

关键词:Java课程,教学,学习兴趣

Java语言始创于1995年, 由美国的Sun公司创建。Java语言集中体现和充分利用了若干当代软件技术新成果, 从而成为一种跨平台、分布式、面向对象、多线程适用于网络应用的现代高级编程语言。现在, 在网络应用和手机应用方面, Java语言有了更广泛的应用, 因此, 在各高校都已开设了Java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因为学生的程序设计基础较差, 另外学习时间有限的原因, 造成了学生在学习Java程序设计时有一定的难度, 为此, 本文结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 浅谈几点Java语言的教学方法。

1 学习兴趣的培养

对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没有兴趣, 将直接决定学生学习的动力, 最终决定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 首先应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及在每节课或内容的讲解中, 都应先引起学生求知欲, 这样学生才能得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目前, 在我们程序设计的教课书上, 第一章难免都是Java语言的发展以及特点, 但是对于我们第一次接触Java语言的学生而言, 他们根本就没有使用Java语言进行过编程, 他们怎么能理解所谓的那些特点以及和其它语言的区别呢?如果我们仍然按照书中的组织顺序来讲的话, 那么学生在第一节课都会对整个课程失去兴趣。因此对于Java语言的简介和特点。以及Java语言的基本语法等内容, 应该放在今后的实例化教学中, 再逐步去讲解, 而不应该单独的放在几节课内去讲解, 这些枯燥乏味的语法学习, 会让学生失去兴趣, 也体会不到Java语言和面向过程语言的区别, 更体会不到Java语言的优点。

所以在第一节课堂中, 我们应该通过一些有趣的实例, 让学生首先产生兴趣, 然后再让学生逐步明白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优点;

例如, 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汽车运动的游戏, 我们将汽车用一类来实现。类中实现了汽车的启动、加速、减速、停止、运动等方法。让学生先通过演示看到了汽车的运动, 可以绕过障碍物等等情况,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通过学生自已动手设计汽车行驶的道路, 例如设置障碍物, 然后看汽车能否自动绕过障碍物。引起学生的思考。汽车要绕过障碍物, 则必须有相应人的指令才能, 因此要想让汽车绕过障碍物, 则应给他指令。通过这种方式, 既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让学生明白了, 所谓编程就是给计算机下达相应的指令, 让计算机按照我们的指令进行工作, 就可以实现我们所需的功能。

实例化先果后因式教学

在现有的教材和教课书上, 其组织一般是先因后果, 先讲解原因, 再给出结果。这种教学的方式, 在实际教学中, 会让学生感觉什么都不知道, 什么都没有学会。

例如, 在讲解构造方法和方法时, 我们如果先讲解原因, 构造方法是和类名同名的一种特殊方法, 可以实现对类中一些成员变量的初始化等;这样学生在听了以后, 会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 似懂非懂的。如果我们先通过一些实例, 先得出结果, 这样学生首先感到很困惑, 引发他们的求知欲, 然后, 我们再通过讲解, 构造方法和方法的不同点, 这样学生自然的就理解并掌握了这些知识点。

还有, 在讲解概念性的内容时, 学生很难理解, 例如private和public两个修饰符, 在类的内部使用这两个修饰符的区别, 如果我们直接讲出来, 他们是访问权限的问题时, 学生仍不会明白, 但是如果通过实例, 他们无看到无法直接访问用private修饰的方法时, 就明白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了。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 可以打乱教材的编写顺序, 采用实例化先因后果的教学方式, 可以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重编程思想而轻语法

现在很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教材中, 都过多的注重于对程序设计语言语法的学习。其实对于一门程序设计语言来讲, 我们学习是它的编程思想, 语言是我们实现的工具。同样的程序, 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去实现。相同的算法, 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去实现, 但在实现的过程中, 可能会有执行效率和占用系统资源多少的不同。

对于学习Java, 我们不应把大量的课堂讲授放在它的语法上, 对于它的语法, 因为学生在其它语言的学习过程中, 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认识。所以对于语法部分, 可以一带而过, 或者在程序的编写过程中, 让学生自己去查书, 或者简单的进行讲解。

实际教学中, 对于Java, 我们应把重点放在Java的特点上和优点上。Java是一种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那么我们就应该利用大量的时间和实例, 去讲解什么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方法是什么, 如何去实现等问题上。通过这些问题的讲解, 学生很快就可以从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中转变过来。从而也明白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优点和特点。也掌握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的具体实现方法。

3 项目化教学

许多高校在java课程的教学上多采用单纯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从教学效果上来看, 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仍存在有很多问题, 例如:⑴虽然教学中都有设计任务, 但任务简单, 一个任务只是针对一个知识点所设计的, 没有连贯性和整体性, 导致学生能利用基础语法知识写出功能简单的代码, 但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部分所反映出来的是理论能明白, 实际编程却不知从哪里下手, 明显的表现出理论和实践脱节。⑵教学过程中没有项目规划等方面的设计概念, 在项目设计中更是无从下手, 个别学生可以编写少量代码, 但无法从整体上把握。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几乎没有, 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参与其中的较少, 学习兴趣不浓, 从而投入的学习时间不多, 最后导致编程能力不强。

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 简单的教学任务虽然能使学生很好的掌握每一个教学模块的知识, 但因为目前的教学中所给定的任务之间的联系较少, 以至于学生在对课程体系的整体掌握上和项目开发的整体性上仍无法将各个点融会贯通, 造成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上缺乏连贯性, 这与现实中问题的实际要求相差甚远, 学生当遇到问题时, 总是茫然不知所措。而社会培养急需的是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只能应用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 而不具有项目开发能力的学生是没有竞争能力的。

因此在JVAV教学中, 采用项目化教学比较适合于Java。

项目化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是项目驱动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是先设定一个合适的项目, 然后根据课程的内容将项目分为多个小的任务模块, 以每个任务模块为案例完成对应的教学内容。

此教学模式的优点:

(1) 项目虽然比一般性的任务有一定有难度, 但学生能在运用已有知识、技能的同时, 用学习到新的知识技能来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 以此来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2) 将自选项目分解成一个个与案例相近的任务模块,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完成相关任务模块, 并最终将一个个任务模块“组装”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这样, 能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对项目设计、规划等都有一个基本的思路。

(3) 这种方式使学习过程成为每个学生都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在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知识技能。要比单纯的任务驱动教学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教学中所采用的项目是学生所熟悉的领域, 教学任务是按项目开发的步骤所给定, 并且教师给与指导。在学习的过程中能逐步熟悉项目开发的过程, 能很好地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4 课后的辅导

教学的最终效果, 要靠实践来证明, 因此课后的作业, 无异是对学生对课堂讲授概念掌握程度的验证, 同时也是加强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有力保障。因此设置相应的课后辅导时间是必须的, 但对于大学而言, 学生重多, 教师任务烦重。如何更有效的对学生进行辅导是一个大问题, 实行一对一辅导, 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发挥好学生的代表性。将学生进行分组, 对学习本课程较好的学生作为组长, 负责本组学生的作业收交和作业的辅导,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如果组长不能进行解答, 则将所有的问题进行汇总, 然后由教师对所有组长提出来的问题进行辅导, 这样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也给了各组组长一个学习的机会, 让他们更深的理解和掌握本课程。

5 结语

从实际教学中可以看出, 学生在学习一门课程时, 除了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外, 更注重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所以在教学中, 我们要深化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不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国霞, 唐建清.Java语言教学方法初探.

[2]包晖.基于任务驱动的Java教学模式研究.现代计算机:上下旬[M], 2013年第14期.

[3]时海亮, 兰岚, 汪远征.面向教学过程的Java教学研究与探索.中国电力教育, 中, 2013年第6期.

8.观点对比类作文课堂教学模式总结 篇八

Step 1. Leadin

此环节是信息输入部分,由两个活动组成:阅读范文和范文分析。

A discussion(一个小讨论):Should Students Be Allowed To Use Mobile Phones At School?引出本节课将要练习的作文话题。学生热烈讨论,各抒己见,众说纷纭。然后让学生思考,如果让他们写一篇作文,将刚才的讨论情况进行描述,这篇文章该如何布局。这个环节让学生初步探索观点对比类作文的构成。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给出范文,让学生朗读范文,核对刚才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

Step 2. Prewriting

Read and analyze the passage. 学生朗读范文,观察范文,分析观点对比类作文的结构及每段的细节内容。教师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文章结构、必要用语和高级句式短语赏析。

通过阅读范文,学生总结出观点对比类文章的结构。

1. Structure(文章结构)

2.Useful expressions

此类作文会用到一些常用的句子和短语,以使文章条理清晰,表达流畅。师生共同将每部分常用的句子和短语总结并列出(本文由于篇幅所限,不一一展示)。

在此环节,让学生挑选出范文的精彩之处,同时教师渗透:一篇好的作文应该长短句结合,句式多样,用到定语从句、分词等语法项目,要用英语固定搭配,而不是自己根据汉语思维随意编造出不正确的表达方式。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什么样的作文才称得上一篇好作文。

Step 3. Whilewriting

教师给出一新话题:Should Students Wear Uniform At School?学生构思,写提纲,起草,成文。根据刚才所学习的相关知识,学生模仿范文,写一篇观点对比类作文。

Activity 1. Discussion in groups

学生分组讨论形成提纲。4人一组,2个学生支持并且陈述理由,另2个学生反对并陈述理由。3分钟后教师征求学生答案。例如一个小组列提纲如下:

For: It is easy for school to control students.

Students dont have to spend time choosing what to wear, which saves time.

Students dont compare with others...

Against: Its not comfortable in some seasons.

Students all look the same, lacking individuality...

Activity 2. Writing

尝试写作。学生将刚才的讨论组织成一篇作文。由于已给充足的时间讨论,还有教师的范文参考,加上常用句子和短语的帮助,学生很快完成一篇作文。

Step 4. Postwriting

1.学生作文互评。此环节中,学生内部交流想法,更改不当之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有同学就给同桌指出错误:“缺少”这个动词应表达成“lack sth”而不是“lack for sth”。

2.互评后再次修改。交流意见后,修饰完善自己的作文。如有的同学得到同桌提示后,把“It save much time”改为“which saves much time”,语法错误得到更正,句式结构也高级了很多。

3.教师讲评部分作文。在此过程中,学生知晓了自己的作文将如何被评判,明确了写作时该注意的事项,比如书写工整、要点齐全、句式多样、用词准确、词数适中等。此后的写作中学生会有意识地注意这些方面,争取创作出高分作文。

例如,教师可以这样点评:这篇文章段落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恰当地运用了关联词语,同时句式高级,语言准确,只是书写不是特别工整,可以给20分。

4. 作业。教师给出另一个话题,让学生再次练习此类作文写作,巩固已学知识。

采用以上环节进行观点对比类作文教学,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9.Java教学观点 篇九

教学设计

一、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3.9 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解决问题抓住主要矛盾。

“祸福相倚”与“得失转化”的有关事例,揭示了对立统一关系。

用“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讨论生活中的实例,并说明其普遍意义。

“牵牛要牵牛鼻子”蕴涵着抓主要矛盾的观点。¨

“对症下药” “因地制宜”等蕴涵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撰文:《矛盾论》读后感。【地位解析】

本框内容是《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第二框。本框所探讨的 矛盾分析方法——作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可以说是整个矛盾观的归宿,整个辩证法的核心,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矛盾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于此,整个唯物辩证法就完整地呈现给我们: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告诉我们 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 接着上一单元侧重从 方法论角度,继续回答 “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 ”因此,在全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理解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过程与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智慧,全员全程参与教学过程,每个人成为课堂的主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反对形而上学对矛盾的抹煞和否定。

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的信心;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教学难点 :如何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矛盾对立统一的双方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重、难点的突破: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思考、合作探究、比较分析、迁移拓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主动地探究、讨论问题。

四、教学设计思想 因为是哲学课,就要努力上出 哲学味、思辨味,要不断地 怀疑与追问。柏拉图说:“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1、“教”要遵循“学”的规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造“认知冲突”,最大可能激活学生思维。我们要充分信任学生、学会放手,特别是教学难点、重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体验。2、遵循 “ 三贴近” 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教学中,所举事例力求从学生生活中寻找,也让学生将所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实现生活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师生互动是认知活动与情意活动的统一。、遵循 “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 的理念。教学资料的挖掘基于书本,材料丰富但主题一致,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科学合理的处理好教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教材内容、顺序进行适当处理和优化重组,先讲第二目,再讲第一目。、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多媒体手段的使用要恰如其分。

采用的教学方法: 问题情境法、合作探究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活动启发法、分析讲授法、欣赏体验法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知识的迁移和整合,由旧知引出新课。(投影同步)辩证唯物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从何处来)唯物辩证法——世界的状态怎么样?(向何处去)

认识论——如何处理人与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规律是什么?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何在? ● 师生从哲学的使命入手,快速梳理哲学四大板块及主要内容: ●

总特征(基本观点):联系观和发展观 实质与核心(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

——矛盾分析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根本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整理辩证法的基本内容:(世界的状态,即世界是怎么样?)● 互动梳理辩证法“三观”的内在联系: ● 矛盾观知识简要回顾:含义及特点

问:矛盾特殊性原理——其方法论是什么?(引出新课内容)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角色扮演】 古希腊青年尤苏戴莫斯和智者苏格拉底的一段对话,“关于欺骗、盗窃之类是否是正义的”,他们之间展开了一场辩论。让两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尤苏戴莫斯和苏格拉底。

一次,青年尤苏戴莫斯告诉智者苏格拉底,像欺骗、盗窃之类都是不正义的。于是,他们之间展开了一场辩论。苏:“如果他在作战期间欺骗敌人,怎么样呢?” 尤:“这应该是正义的。不过我说的却是我们的朋友。”

苏: “一个将领看到他的军队士气消沉就欺骗说,援军就要来了,因此制止了士气的消沉,我们应该把这种欺骗放在哪边呢?” 尤:“我看应该放在正义的一边。” 苏:“又如一个孩子生病了需要服药,却不肯服,父亲就欺骗他这东西很好吃。由于用了欺骗的方法,竟使儿子恢复了健康,这种欺骗的行为又应该放在哪一边呢?” 尤:“我看也应该放在正义一边。” 苏:“又如,一个人因为朋友意志沮丧,怕他自杀,把他的刀剑一类的东西偷去或拿去,这种行为应该放在哪一边呢?” 尤:“当然也应该放在正义一边。” 苏:“这就是说,就连对于朋友也不是在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应该坦率行事的?” 尤:“的确不是,如果您准许的话,我宁愿收回我已经说过的。” ——苏格拉底运用他擅长的“精神助产术”,反复启发诱导,帮助尤全面认识问题。告诉我们每个事物都有其矛盾的特殊性,要对事物作具体分析,进而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这就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理依据:矛盾具有特殊性。

含义: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特殊方法。

地位:是马克思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主义活的灵魂。

● 【 梳理教材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相关知识点:原理依据、含义、地位。

(易错易混)矛盾特殊性和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原理和方法论的关系。

(难点剖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然是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为什么要以矛盾普遍性原理为指导?——要分析和解决矛盾,前提是要承认矛盾、勇于揭露矛盾,也就是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

● 【欣赏体验】选取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其中的 6 个让学生欣赏。

师问:同样是描写贵族小姐,在曹雪芹的笔下,个个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只一两句诗就可以把她们鲜明地区分开来。为什么?

【连一连】让学生把 诗句与对应的人物进行连线。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林黛玉

·品格端方,容貌丰美。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机,自云守拙。——薛宝钗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晴雯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袭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义一: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分开来,即“认识世界”。)

师生探讨:一部《红楼梦》,可谓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的典范,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正是因为作者抓住了每个人物身上最典型的个性特征,也就是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得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事物。——得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义一

● 【生活智慧】通过灭火、西邻用人的例子。

让学生回答在现实生活中,碰到不同的物体着火应该用怎样的方法去处理?

例子 1

木材着火——用水灭火;油锅起火——用黄沙;化学药品着火——二氧化碳或四氯化碳灭火器;等等。

v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义二: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即“改造世界”。)

例子 2

有一个寓言故事:西邻家有五个儿子,一个质朴,一个聪明,另外三个,一瞎一驼一跛。按常理,这种家庭应该日子不好过。但是,西邻善于因人制宜,扬长避短,他让质朴的儿子务农,聪明的儿子经商,失明的儿子按摩,驼背的儿子搓绳,脚跛的儿子纺线。结果,全家人各尽所长,安居乐业。

—— 用人如器

各取所长。

【思考感悟】 “天生我材必有用”,“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我们相信每一位同学都可以找到发挥你特长的舞台,每个人都可以伟大。● 反对:“一风吹”、“一刀切”,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

【思维延伸】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因为:物质决定意识;矛盾具有特殊性;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具有多样性等。● 【“头脑风暴”游戏】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列举包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成语、俗语、俚语等,一组列举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成语、俗语、俚语等。一一对应,多多益善。(课堂气氛热烈)A 组:因材施教、入乡随俗、量力而行、量体裁衣、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解铃还需系铃人、抽薪止沸„„

B 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鸡蛋得鸡蛋、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张冠李戴、生吞活剥、生搬硬套、抱薪救火、不分青红皂白,各打五十、一刀切、一风吹„„ ● 【思维拓展】列表比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关系。(师生互动完成)

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承上启下】一个简单事物内部可能只包含一个矛盾,而一个复杂事物内部会包含多个矛盾,大到社会,小到个人,都是如此。结合学生自身存在的矛盾,比如学习和玩乐、成长与责任、理智与情感、理想与现实,而贯穿其一生的最主要的矛盾应该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可见,在复杂事物的多个矛盾中,它们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这就是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是矛盾特殊性的情形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投影图示)● 【案例解读】案例一

索尼得益于 “ 带头牛 ” ;案例二

九方皋相马

——感悟:复杂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许多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这样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是一种处世的哲学、生活的智慧。● 【 梳理教材 】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关系、方法论意义。(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① 含义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注意点:前提是在一个复杂事物中存在多个矛盾;主要矛盾只有一个 , 次要矛盾可以有一个或多个;主、次矛盾是矛盾发展不平衡和矛盾特殊性的情形)

②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A.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例:十七大: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实现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四个文明,四位一体)

B.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例:青海玉树地震前:经济建设——地震发生:抗震救灾——灾后重建,恢复经济。

③ 主、次矛盾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A.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例:牵牛要牵牛鼻子;画龙点睛;打蛇要打七寸等

B.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例: “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

C.反对不分主次,颠倒主次,抓不住重点。

例:眉毛胡子一把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十个指头按跳蚤等

(注意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不等于先解决主要矛盾,再解决次要矛盾,而是强调在解决矛盾的时候,有所侧重,主要矛盾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要集中力量解决它,同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即对不同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 思维点拨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处理主次矛盾的关系。正是由于每个矛盾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有的注定成为主要矛盾,有的只能成为次要矛盾;因此,我们应该具体分析每个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这也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义之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为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渗透在矛盾分析方法的各个方面。)● 【实战演练】:下列俗语体现或违背了什么原理或要求?(互动完成)

如:眉毛胡子一把抓;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十个指头按跳蚤;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擒贼先擒王;荷花好看也要绿叶相扶;牵牛要牵牛鼻子;学会“谈钢琴”的工作方法;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等。

● 师:不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又是不平衡的,都有主、次之分。这就是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矛盾特殊性的情形二——矛盾主次方面。(投影图示)

【时事回顾】 2008 年以来大事记:跌宕起伏、悲喜交加

2008 年以来,中国人民走过了一段极其不平常的历程,我们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拉萨**、疆独事件、三鹿毒奶粉事件、南方罕见雪灾、甲流来袭、金融危机等等一系列重大考验,但是我们坚强地挺过来了,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神七顺利上天,实现两岸三通,积极抗震救灾,挫败民族分裂势力,成功抗击甲流,实施新农保、新医保,努力遏制高房价,全面关注校园安全。经济增长“保八”成功,大力建设民生工程,社会各项事业有序推进。

师问:如何看待中国在这阶段的发展形势?

——中国在这阶段可谓跌宕起伏、悲喜交加,成就和困难并存,但是总的来说,成绩是主流(矛盾主要方面),问题和困难是支流(矛盾次要方面)。

● 【 梳理教材 】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关系、方法论意义。(2)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① 含义

矛盾主要方面:在一个矛盾的双方当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1 个)/ 矛盾次要方面:在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1 个)。

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配以漫画题训练。② 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 温故而知新 】结合经济生活中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公平与效率是一对矛盾的双方,它们是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效率的保证。在国民收入的配中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A.对立:相互区别、相互排斥; B.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依赖;

C.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改变。

③ 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运用:评价人和事;看形势;评价互联网的发展;评价党的作风(分清主流和支流)

★ 【难点突破一】 矛盾对立统一的双方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

前面所讲的矛盾对立统一的双方,指的是任何事物自身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双方,任何事物都有两面而不是一面,即要求我们坚持两分法、一分为二地、全面地看问题;而矛盾主次方面是对这双方的地位和作用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明确哪一方是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既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则是矛盾次要方面。而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次要方面也会对事物的性质产生影响,它作为反对力量,与矛盾主要方面进行力量的较量,发生此消彼长的关系。这就是事物内部本身有包含促使其走向反面的力量,即事物自身的否定,辩证的否定。矛盾双方力量对比一旦发生变化,发生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就改变了。

★ 【难点突破二】如何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列表比较 + 实战演练)★【 思维点拨 】 :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处理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正是由于矛盾具有特殊性,每个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决定了双方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一方注定成为矛盾主要方面,另一方只能成为矛盾次要方面;因此,我们应该具体分析矛盾双方的特点,分清主流和支流,这样才能看清事物的性质和本质特征,正确认识该事物,把该事物和他事物相区分,这也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义之一: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为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渗透在矛盾分析方法的各个方面。)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总的方法论(师生互动完成两者的含义、关系,水到渠成)

(三)本课小结

矛盾分析方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概括总结。(师生互动完成)

(四)巩固拓展练习、(2009 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题)我国正在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你是否赞成文理分科?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道理,加以分析说明。

【 思维导航 】 :教师引导分析材料,学生充分探究,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矛盾分析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巩固知识。

观点一

赞成文理分科 人才的发展应该有所专长,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同时又注重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即培养 “ 通才 + 专长 ” 式人才。

观点二

反对文理分科 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是紧密关联的,过早文理分科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2、(自编材料)楼市风暴 ——“ 史上最强 ” 楼市组合拳。

1994 年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以来,中国老百姓的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人均住房面积不断增加。但是,在过多依赖市场化体制运作下,2002 年开始全国各地房产价格不断攀升,老百姓出现了“住房难”的问题。

继 2008 年渐趋平稳,2009 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个急转向上的行情。年初:贯彻房地产优惠政策刺激房市

;年中:加大土地供给,整顿市场秩序;年末:防范泡沫扩大,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2010 年面对居高不下甚至疯狂的房价,国家颁布了“国十条”,使出 “史上最强”楼市调控政策组合拳,通过税收、信贷政策重拳出击房地产投机炒作,实行更严格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同时限制地价,首推房价问责制等等,以促进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

问:上述材料中体现了哪些矛盾分析法的道理?

【 思维导航 】(1)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既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又由于其不健全,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困难。—— 体现了用全面地、一分为二地观点看问题。(2)面对楼市出现的实际情况,国家针对性地采取宏观调控的相关措施;实行更严格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以保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体现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面对居高不下的房价,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组合出击,并集中力量打击房地产投机炒作。—— 体现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10.Java教学观点 篇十

199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的计算机编程入门教育以Pascal为主。我的一位美国程序员朋友至今还怀念他与Pascal为伴的高中年代。到了1990年代中后期,由于ANSI C语言“纠正”了早期C语言的一些不适合编程教学的问题,因此成为很多美国高中和大学编程入门课的教学语言。1998年,美国指导编程教学的一个协会推荐将C++作为入门教学语言,在当时引起很大的反响,认为是编程教育方面的一个重要进步。但遗憾的是,C++非常复杂,而当时C++语言的教育体系又非常不成熟,因此很多地方的教学方法不得当,把学生迅速拖入无边无际的语言细节当中,引起了学生痛苦的抱怨。大约经过两三年不成功的实践之后,在本世纪初,美国计算机教育界普遍接受Java作为编程入门语言。此后在很短的时间里,Java迅速成为美国高中和大学里的首选编程教学语言,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甜蜜,所以这个局面一直持续到现在。

而在中国,BASIC语言及其变体一直到1990年代中期都还是“算法语言”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充分折射出当时中国计算机教学与工业应用之间的脱节。只是到了1990年代后期,C语言才确立了在中国工科计算机编程入门教育中的主流地位。到现在为止,大部分工科学生都“必修”“C程序设计语言”这门课程。不过事实上,根据我的了解,这门课程的总体教学质量相当糟糕,大部分学生可以说是满怀希望而来,两手空空而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高校计算机编程入门教育已经开始悄悄向Java过渡了。据我所知,有一些名校已经开始将Java设为编程入门课程,并且认为这是与国际接轨进步标志。

在我的朋友圈子里,大多数真正的一线开发者和技术领导者,对于将Java作为入门教学语言的“发展方向”都持质疑态度。他们中很多人目前主要的工作都集中在Java上,因此这种态度并非来自所谓语言宗教情绪,而是来自他们招聘和实际工作中的感受。他们发现,只学习Java、C#、VB等“现代”编程语言的学生,精于拿来主义,长于整合和快速开发,思维活跃,生产效率高,让他们来做直截了当的、有章可循的、非研究性和非创新性的工作比较合适,但是基础不扎实,对计算机系统的理解薄弱,处理细节和矛盾的能力不足,一旦他们熟悉的套路用不上,则缺少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能力和经验。

今天看到两位教授的“上书”,才知道原来他们也有同感。只不过这两位教授说的更直白,直接反对将Java作为入门编程语言,而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号召开历史倒车,要求退回到C、C++、Lisp和Ada去。

我是支持两位教授的。我认为,Java、C#、VB和其它虚拟机之上的语言都不适合作为专业程序员的入门教学语言。在中国还非常缺乏具有创新和独立解决问题的高水平程序员的局面下,我们应该认真做好的事情是努力提高C/C++的教学质量,而不是图快活转向Java。

教学语言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事情。作为大多数学生第一种需要认真学习理解的编程语

言,教学语言将会成为他们中间很多人的“编程母语”,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思维方式中。这个编程母语要帮助学生破除计算机和软件的神秘感,建立对于程序的基本认识和对计算机模型的最初理解。在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这门编程语言应该作为主要工具贯穿始终,帮助学生认识计算机系统,掌握算法与数据结构技能,熟悉操作系统概念,理解编译原理知识,理解软件抽象及软件设计的基本思想,完成一定量的课程及课外项目实践,建立正确的软件开发实践习惯。不但如此,这种教学语言必须是工业界的主流语言,否则学生学非所用,学习动力无法保证。

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Java适合于作为主要的编程教学语言吗?我不这么认为。首先,我承认Java在教学上有一些优势,比如其开发环境和工具支持非常成熟,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编程习惯;Java是当今第一工业主流语言,标准类库非常全面,可以迅速地开发具有实际用途的程序,有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而在数据结构、算法、编译原理的教学方面,Java也毫不落于下风,在软件抽象设计(面向对象)方面,Java还有着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在并行编程的教学方面,Java 1.5 concurrency包提供的优势是压倒性的。尽管有如上这些优势,但Java作为教学语言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即它是一个虚拟机语言,这一点就足以把它从教学语言的名单上去掉。

作为一个虚拟机语言,Java对开发者隔绝了下层的真实系统,从而构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世界上只有一种机器,一个操作系统,内存是无限的,所有的机器都具有相同的字节顺序和一致的类型约定,为了设计的优美而牺牲速度永远是正义行为,从反射到运行时自动加载,从完备的容器类到统一字符编码,一大堆漂亮的功能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唾手而得。要是这个世界上每台计算机都是一个Java机器,每项编程任务都可以在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环境中开发,那毫无以为,Java是最合适的编程教学语言。但是事实上呢?这样一个完美的环境是Java力量的源泉,但这却不是真实的世界。在真实世界里,我们可能面对非常原始的环境,苛刻的运行时限制,复杂多变的系统环境,令人窒息的细节魔鬼,要对付这些东西,需要开发者具有在应对复杂性,自己构造环境,在诸多限制条件下寻找解决方案的能力。而这种能力,被无数人无数次地证明是软件开发、特别是软件创新的核心能力。把Java作为教学语言,恰恰会导致这种核心能力的缺失。除此之外,如果耐心观察的话,不难发现,几乎在任何软件领域里的创新性成果都首先是由C/C++语言实现的,原因很简单,Java是站在C/C++基础之上的,只有C/C++先把大路趟开,Java才能够顺势而上。

相反,尽管C/C++语言作为教学语言有很多的不足,比如不同环境下开发模式差异大,细节繁多,开发效率低,容易犯错,测试和调试困难,学习者难以保持动力,等等,但是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而C/C++的关键优点,是能够让学习者在真实的计算机抽象上、在大量的细节和矛盾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学会了解真实的系统,知轻重,明生死,从而建立核心能力。掌握了C/C++语言,再去学习和理解Java、C#、Python、Ruby和其它语言,就比较容易达到更高的境界。反之,如果习惯了舒舒服服躺在完美世界里当阔少,那就很难有勇气面对真实的世界。当然,很多开发者认为,现在更重要的能力是理解业务、整合现有资源的能力,而不是处理底层细节的技术。这种说法放在个人身上没有问题,但是不能成为整个编程教育的指导思想。我们需要各个层面上的人才,精通业务和设计的架构师固然很重要,但能够在底层作出创新成果的编程高手实际上更为稀缺和珍贵,很多时候也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个精通系统知识的开发者在往上走的时候不会遇到大的障碍,而一个只知道拼装组合的“高级设计师”,往往连往下看的勇气都没有。

Java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其所倡导的繁琐设计风格,一个对象套一个对象,一个对象叠一个对象,概念之间彼此横七竖八地互相依赖,人为制造出一大堆貌似精美、实则累赘的所谓设计。这个问题我已经批评过多次,并且相信这股歪风一定会最终被人们抛弃,Java最终会归于质朴。但是在这一天到来之前,Java对于初学者来说,很可能蒙住他们的双眼,使他们看不到软件设计中最可贵的简单性和优美的统一,体会不到数据和程序的统一。在这一点上,C表现的非常好,而C++如果教学得体,可以做的更好。

当然,这并不是为现在的C/C++教学辩护。恰恰相反,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普通高校的C/C++教学质量非常令人担忧。学生学不会,而且越学越没有兴趣,老师则感到教起来很棘手,迫于现实情况往往选择敷衍了事。反而是教Java,无论如何学生还能学到一点东西,对就业也有直接的帮助。至于学生的核心能力确实,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就让他们在现实工作中自己解决吧。坦率地说,这种想法也很有道理。不过,从教学角度来说,我认为老师们还是应该积极考虑如何提高C/C++的教学质量。毕竟学生阶段是十分宝贵的,基础不在这个时期夯实,将来想弥补,就算不是完全不可能,也将付出十倍的代价。本着对学生职业生涯的负责态度,还是应该帮助学生达到这个阶段应该达到的目标。在两位教授的公开信里,也充分表达出这个意思。

11.建构主义观点下的数学教学活动 篇十一

早在五六十年代,著名的日内瓦学派创始人、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曾明确地提出了人的认识并不是对外在的被动的、简单的反映,而是一种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的观点(认识的建构主义观点)。由于长期在心理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为主义学派的巨大影响,使得建构主义观点在很长时期内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80年代以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其逐渐取代了行为主义的主导地位,才获得人们普遍的重视。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的焦点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认知发展阶段。他认为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累积的过程,而是认知结构不断重新建构的过程。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个体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化而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环境。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总是把对象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已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容纳新的对象,个体就必须对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变化以使其与环境相适应(顺化),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同化与顺化之间的平衡过程,即认识上的“适应”是人类思维的本质所在。

二、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所有的知识都是我们自己的认识活动的结果。我们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造自己的理解,反之,我们的经验又受到自己认知“透视”的影响。

数学认识应当被看成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也即是反映和建构的辩证统一。如果完全否认了独立于思维的客观世界的存在,并认为认识活动的最终目的不应被看成对于客观真理的追求,则必然导致“极端建构主义”。

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总是一个劲的抱怨学生连课堂上讲过的一模一样的习题,在考试中出现时仍然做不出来。这里可以依据建构主义观点作如下的分析: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是:学习不应看成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社会的建构过程。我们对学生“理解”或“消化”数学知识的真正涵义获得了新的解释,“理解”并不是指学生弄清教师的本意,而是指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所讲的内容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其意义,它只是表明学生认为自己“我通过了”。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学生所学到的往往并非是教师所教的——这一“残酷”事实。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表现是:教师尽管在课堂上讲解得头头是道,学生对此却充耳不闻;教师在课堂上详细分析过的数学习题,学生在作业或测验中仍然可能是谬误百出;教师尽管如何地强调数学的意义,学生却仍然认为数学是毫无意义的符号游戏,等等。学生真正获得对知识的“消化”,是把新的学习内容正确地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其成为整个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著名特级数学教师马明先生有一句很生动的比喻:教师把知识“抛”得越快,学生忘得越快。教得多并不意味着学得也多,有时教得少反而学得多。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数学知识的主动的建构过程。

关于数学学习的建构主义观点是对于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特别是“授予与接受”的观点的直接否定。学习并非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是做数学,即我们应让学生通过最能展现其建构知识过程的问题解决来学习数学。

三、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观

建构主义所主张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注入式和题海战术,有着本质的区别。建构主义主张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强调学习者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构造者。他们认为知识就是某观念(belief);學习是发展,是改变观念;教学是帮助他人发展或改变观念;而行为是人类的活动,其实质是观念的操作化。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为基础,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或实例促使学生的反思,引起学生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最终通过其主动的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传统教学中的注入式和题海战术往往容易忽略学习需要主体的建构,而是把教学最大限度地转移到记忆、复现、再认上去。例如,注入式取消了结论所产生的建构过程,把学习变成反复再现由课本或教师规定的结论;题海战术取消了方法的建构过程,把学习变为重复某些规定的题型解法,等等。传统数学教学的一个主要弊端在于忽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成了知识的“贩卖者”,学生被看成可以任意地涂上各种颜色的白纸,或可以任意地装进各种东西的容器。

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观同我国数学教育家积极倡导的“让学生通过自己思维来学习数学”内在本质是一致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认为没有一个教师能够教数学,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能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好的教学也并非是把数学内容解释清楚,阐述明白就足够了。事实上,我们往往会发现在教室里除了自己以外,学生并未学懂数学。教师必须要让学生自己研究数学,或者和学生们一起做数学;教师应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并接受每个学生做数学的不同想法;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解决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归纳、作出猜想、发现模式、得出结论并证明、推广,等等。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构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例如教师在讲授勾股定理时,让学生通过对图形的割、补、拼、凑,经过亲自观察和动手操作,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勾股定理,熟悉了用面积割补法证明勾股定理的思想,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自我探究的习惯,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2.Java教学方法的初探 篇十二

1 培养学生兴趣

程序设计语言学习起来相对来说比较枯燥, 但是如何来摆脱这种困境呢?首先, 可以通过比较成功的项目进行演示,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其次, 可以通过一些图形用户界面来使程序输入输出变得更容易观察和接近实际。最后, 可以通过教学内容设计出相应的情景和问题, 然后给出一些Java小程序, 演示其运行结果, 通过这些小程序, 调动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 针对知识点对应实际问题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将大的情景任务划分为逐一的子项目, 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

例如:编写一个程序, 请求输入文本文件名, 统计此文件中字符、单词和行的数量, 然后显示结果。

首先, 带领学生对该问题进行设计和实现分析, 着重点是如何将实际问题转换成由计算机问题即抽象成具体的算法的操作步骤。

其次, 分析一下设计与实现。从本问题出发, 应当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如何寻找一种统计字符、单词和行的数量的算法。统计字符和行比较容易, 并且假设那些不可见的字符, 如空格、制表符和换行符都做为字符来统计。最难的地方是如何确定单词的组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给单词下个定义:单词是以不可见字符、空格、换行符为界限的任何一组可见字符。

算法:从文本文件读取字符时, 利用一个布尔标记 (flag) 作为开关。如果当前的字符是不可见的, 那么把flag设为false。如果当前字符是可见的, 而且flag的值等于false时, 这就说明遇到一个新单词, 则将flag设为true, 并且单词统计数量增加1。

例程:

public class Word Count

{

public String get File Name ()

{

Keyboard Input in=new Keyboard-Input () ;

System.out.println ("Enter name ofFile") ;

return in.read String () ;

}

public void count (final String File Name)

{

File Input file In=new File Input (File-Name) ;

int char Count=0;

int word Count=0;

int line Count=0;

boolean in Word=false;

char c=file In.read Character () ;

while (!file In.eof () ) {

char Count++;

switch (c) {

case'':

case't':

if (in Word) {

in Word=false;

}

line Count++;

break;

default:

if (!in Word) {

in Word=true;

word Count++;

}

}

c=file In.read Character () ;

}

System.out.println ("n Number ofcharacters:") ;

System.out.println (char Count) ;

System.out.println ("NumberofWords:") ;

System.out.println (word Count) ;

System.out.println ("Numberoflines:") ;

System.out.println (line Count)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 (String[]args)

{

Word Count wc=new Word Count () ;

wc.count (wc.get File Name () ) ;

}

}

3 通过案例分析,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对实例的分析可以使学生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应于实际编程, 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为在实际操作时, 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联系起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 可以引导学生按照实例程序进行模拟编程训练。在这一过程中, 让学生对整个的编程过程有所了解, 巩固知识结构、提高对新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培养其知识应用能力,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 促进编程思维的形成。

4 通过实践, 提高学生编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使其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特的创新能力, 形成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较好的创新思维品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方法即实践, 学生可以通过在实践中的演练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

因此, 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概念和程序设计步骤的情况下可以加强实际应用的训练, 以提高学生编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 精心设置大量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课后练习和课后实训课题, 使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交替进行, 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整合度,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和创新的空间,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以及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5 通过协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协作学习是指学生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问题, 并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间利用互相交流, 来实现优势互补, 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 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建立起探索性的个性化主体学习方式, 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 可以通过该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

在Java教学课堂上要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有些学生的边缘化严重, 久而久之对课程的学习丧失了兴趣, 进而影响整个课堂气氛。在教学中, 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小组划分, 每个小组是课堂讨论、项目开发、课外学习的单位。这样一来, 在小组的学习探索过程中, 每位成员都是活动的主体, 大家明确分工, 各尽其能, 相互交流, 整合资源, 相互协作。

结束语

教学方法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的, 好的教学方法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完善。因此, Java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在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 按照认知规律组织教学, 不断创新, 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培养出更多合格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Java软件开发[M].北京:第二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上一篇:职工台球比赛方案下一篇:集团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