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2024-10-24

比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1篇)

1.比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

一、猜猜他是谁?

同学们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张照片,请大家猜猜他是谁?(放大镜、课件)

下面,我将这张照片做一些简单的变化,我们再来看看,和原照片相比,照片有什么变化?变化后哪几张比较像呢?(课件)

照片B、D比较像,而 CE不像。为什么B、D比较像,而 CE不像,照片相象的奥秘是什么呢?

二、探究活动

我建议大家选取原照片和D进行比较,寻找两张照片之间长和宽的关系。先自己想办法,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自己的发现,照片相像的奥秘。(电子白板:排笔书写并保存)

6÷4=1.5 3÷2=1.5 12÷8=1.5 12÷2=6 8÷3=1.5 1.原来的照片长是宽的1.5倍,D的长也是宽的1.5倍。2.B在对比中发现两个照片的长和长比是两倍的关系,宽和宽比是两倍的关系;还有的此时学生想到用其他的照片做一个验证,结果发现B的长除以宽也是1.5,3. C、E长除以宽不是1.5。通过对比,学生发现原来照片想象的奥秘在这里,那就是“长除以宽的商相同,照片就相像”。还可以怎么说:照片的长和宽扩大相同的倍数,照片就相像。

三、动手操作。(课件“智能画笔”、移动与缩放,老师画好,做一个示范,学生再操作)

好啦。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照片相象的奥秘,那么,你能在电脑上设计出与这张照片想象,但大小不一样的照片吗? 如果让你在电脑上实际操作一下,你会做吗?(我们在电脑上放大照片时,只拖动宽,照片会变形,只拖动长,照片也会变形,如果拖动图形的四个顶点,会使照片按比例整体放大或缩小)

3.说一说。

你会设计出与这张照片相象,但大小不一样的照片吗?(照片的长和宽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照片不变形)

4.谁的跑得快?(课件,学生口答完成表格,白板书写,屏幕,边开边写,边读)并说明比较方法。那就是一小时谁行驶的路程长谁就快。(屏幕,出示6÷4=1.5,我们可以写成6:4=1.5,读作6比4等于1.5,并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新的表示方法“比”,(板书))中间的符号是比号,比号前面是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是比的后项,1.5是比值,所以 “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请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路程与时间的商

四、实践思考

1.“哪个摊位上的苹果最便宜?”这道题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计算来理解其实“单价就是总价与数量之间的比”。

2.“你想坐哪个滑梯?”这道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斜坡的高度与木板的长度比值来发现与滑梯坡度之间的关系。

3.你能算出疑犯的身高吗?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情景,并提示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是1:7,这个问题挑起了学生探究的热情与兴趣,同时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能马上学以致用,自己当一回“小福尔摩斯”感受比的重要性。

4.你会配置吗?这道题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让学生认识到1 :2表示甘蔗汁不一定是1毫升、水是2毫升,而是表示甘蔗汁有这样的1份、水就有这样的2份。这样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习惯。

四、想一想“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这道题的设计为学生后续学习比的知识做好了准备(课件)。

2.比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篇二

教材在编排“比”的知识时, 通常采用从生活问题引入。如人教版教材中以“神舟五号”为背景, 呈现了杨利伟手上拿着的两面旗, 引导学生用除法表示出它们长和宽的倍数关系, 然后指出这两个数相除也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在平常的教学中, 教师也基本上采用将生活中常见的图片引入的方法, 如有些教师喜欢把自己的照片放大、缩小, 并且其中两张长边与宽边缩放比例不一样, 一张长边拉得过长, 另一张宽边拉得过宽, 从中让学生产生问题, 再去测量每张图片长边与宽边的长度、列式计算, 发现对应边的长度用除法计算后, 只要倍数相同的图片都是相似的。在经历了这样的问题解决过程后, 教师再提出:像这样用除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倍数关系的, 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比”, 也就是“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可见教师如此教学也是出于无奈。因为学生正处在用除法解决问题之中, 教师突如其来地告诉他们, 这些两数相除也可以写成两个数的比, 接着还要学生去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和除法的联系。

我们知道“比”的概念是一种描述性的定义, 它就是两个数相除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认识“比”的过程中无须有更多的探究。就是引发学生在探究问题解决过程中去学习“比”, 也不能更好地体现出学习“比”的需求和学习“比”的价值。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比”, 也无非使学生再次用除法去解决问题。因此, 像这样的概念教学, 我们可以采取直接让学生去阅读文本, 通过自学就能清楚地知道两个数的比就是两个数相除。当学生认识了什么是“比”之后, 可以再去引导学生运用“比”的知识去解读生活实例, 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比”的价值。

出于以上的思考, 我们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认识一课作了以下的改进。

【教学简录与评析】

一、交流谈话, 引入“比”

教师板书“比”, 并向学生提出:看到“比”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比大小。

生:我想到了比多少。

生:我想到了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

师:大多数同学说的“比”是表示两个数相差关系, 用的方法是减法。也有同学说到“比”是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用的方法是除法。我们今天学习的“比”就和除法有关。那到底与除法有怎样的关系呢?我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学, 就会知道什么叫“比”。

(评析:通过教师与学生简短的对话, 使学生初步知道了今天要学习的“比”不是比大小, 而它与除法有关, 那到底有怎样的联系呢?引发了学生对“比”的学习需求, 激发了自学的欲望。)

二、自主学习, 认识“比”

1 . 投影呈现自学要求。

2 . 提出自学后的自主检测要求。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 想必同学们一定知道了什么叫比, 以及与比有关的知识, 请大家拿出学习单 (课前预先提供学习单) , 完成学习单的第1 组题, 检测自己是否真正学会了。

优通过看书, 请你把两个数的比表示什么意思写下来。

悠根据你的自学, 你能把下面的两个数量关系写成两个数的比吗?

3. 组织集体交流。

教师在巡视中选择了几份学生的学习单, 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观察这几位同学的学习单, 进一步认识到“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并进一步检查所写的比和比值是否正确。

接着教师把学生所写的比和比值相应地抄到黑板上, 并向学生提出:这个比号怎样写呢? (指导学生怎样规范写比号)

师:比号前面的数叫什么?比号后面的数又叫什么?

生:比号前面的数叫前项, 比号后面的数叫后项。 (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相应的位置标上比的各部分名称)

师:各个比的比值是怎样得到的?

生:是前项除以后项得到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在每一个比与比值之间填上相应的除法算式。

师:写两个数的比时除了用比号“︰”之外, 还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

生: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在黑板上逐步完善板书, 见下图:

4 . 引发填表梳理联系与区别。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自学、交流, 知道了比与除法的联系, 下面请大家继续观察黑板上的式子, 想一想:比、除法、分数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想好后填入下表 (表格就是学习单上的第2 题) 。

当大部分学生填好之后, 要求分组进行交流, 再作集体反馈评讲, 根据学生交流, 投影上呈现以下的表格。

(评析: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学习单, 起到了对学生自学效果的检测作用, 使自学能真正落到实处。在自学后的评讲中, 教师抓住关键性问题“比值是怎样得到的”, 使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强化“比”与“除法”的联系, 并动态地带出了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比的分数表示形式。接着要求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板书, 思考比和除法、分数这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独立的思考、填表、比较和互相交流, 使学生对所学到的比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5 . 尝试练习:求比值。

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让学生继续完成学习单上的第3 题) 。

生1:应该也是“0”吧。

师:是吗? (课堂安静片刻后, 学生纷纷举手)

生2:这个比的比值不能是0。

师:为什么?

生2: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 因为除数不能是0 , 同样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 。

师:如果除数是“0”这个算式就……

生:就没有意义了。

师:是呀!比的后项如果是“0”同样……

生:同样没有意义。 (教师板书:比的后项不能是0)

师:但在生活中确实也有这样的比。 (投影呈现如左图的画面) 为什么这里比的后项可以是0 呢?

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为什么, 通过质疑明白了在生活中像这样呈现的比只是表示得分的相差关系, 而不是今天我们所学的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关系。

(评析: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及时运用比与除法的联系来计算比值, 这是学生对比与除法联系的进一步认识。而且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各个比, 在数值和形式上各有代表性, 除了前后项是整数的比, 还有小数、分数的比, 这样能更好地检测学生对求比值技能的落实。另外, 教师通过最后一个比前项是0, 带出比的后项能不能是0 的质疑, 促使学生再次联系除法, 解读比的后项不能是0 的道理。与此同时, 教师还随机呈现生活中的比赛场景, 让学生运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进行交流, 在这样自然动态的思考中认识到今天学习的比与生活特定情况下的比是不一样的。)

三、借助实例, 感受比的价值

教师在大屏幕上呈现:今天我们学习的比, 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在学生感到疑惑时, 屏幕上分别呈现以下实例。

1. 用“比”来思考糖水的甜度。

如下图, 先出示两杯糖水, 分别标出了糖与水的质量比。并向学生提出:你们看到这两杯糖水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我觉得第一杯糖水要比第二杯要甜一些。

师:大家都来想一想为什么第一杯糖水甜一些呢? (学生再次互相交流)

生:因为第一杯糖水中的糖是1 份, 水只有20份, 而第二杯糖水中的糖也是1 份, 水有25 份, 所以第一杯糖水要比第二杯糖水甜一些。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糖与水的比看出来的。

接着教师在屏幕上又呈现第三杯糖水 (如右图) , 又向学生提出:看到这杯糖水的糖与水的质量, 你又有什么话想说吗? (学生又一次互相交流)

生:我觉得这杯糖水与第二杯糖水是一样甜的。

师: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这里糖4 克, 水有100 克, 也就相当于糖1克, 水是25 克。

师:你们太聪明了, 用到了把一个比化简, 或求出比值来比较, 我们下一节课还会学到怎样化简比呢。

2 . 用“比”来思考地图。

师:你们真棒!刚才大家看到糖水中糖与水的比, 就能分析出哪杯糖水甜一些, 下面请大家再看两张地图 (投影呈现如下图) 。这地图中也有比, 它叫比例尺, 这个比的前项表示图上的距离, 后项表示实际距离。那你看到这两张图的比例尺有什么话想说的吗?

师:你真棒!能知道用举例的方法来说明, 那如果图上表示1 厘米呢?

生:第一张图就表示8000 万厘米, 第二张图表示的是400 万厘米。

师:现在你看这两张地图一样大, 第一张图表示的是全国地图, 而第二张图表示的是北京市地图, 这是谁起到了作用呢?

生:是“比”起到了作用。

3. 用“比”来思考照片的放大与缩小。

师:刚才大家又在地图上看到了比的作用, 在生活中运用比的知识很多, 下面请大家观察一组照片。

师:为什么不像呢?

接着教师在屏幕上打出每张照片长与宽的具体数值。

师:你还能用今天学习的比的知识来说明为什么有的照片像, 有的照片不像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如下图) 。

[评析:“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它在形式上比除法更能直观地看出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为了使学生感受到“比”在应用中的直观性, 冯老师巧妙地选用了三个生活实例, 通过第一个糖水的例子使学生很快地感受到只要看到“比”, 就会马上知道哪杯糖水含糖量高 (甜一些) , 哪两杯含糖量是一样的。通过第二个地图的观察, 又感受到“比”在地图上的作用, 与此同时也渗透了比例尺的知识。第三个实例通过照片的观察, 再一次引发学生对“比”的学习兴趣, 并让学生及时运用“比”的知识写出对应边的比, 并通过计算比值来说明哪几张照片是相似的。]

3.《比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三

一导入部分。导入时我安排了3道小题复习除法和分数的关系,为本节课体会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做铺垫。这个知识点并不难,我安排时没有仔细琢磨,才让学生逐一说了3道题中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和分数各部分的联系,占用的时间有点长。

其二在引导学生体会两个量之间的除法关系时,语言指令欠推敲。这部分内容我是以书中53页例7中的题目为载体,体会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用除法计算引入对比的认识的。语言指令是教材里题目中的原话。可我这样问,学生一片茫然。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五年级学过,我教五年级时就有体会,这个知识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我在准备比的认识这节课时,就这一点高估了学生。也没有在导入环节进行复习,我的疏忽使课堂第一次卡顿。备课时备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备教材注意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必要时可以跳出教材灵活地创新地使用教材。

4.比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篇四

店子镇尚河小学 徐庆华

教学《比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对于比其他知识的学习是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上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注重知识的自主建构。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还要学会比的读写、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以及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内容的难度不大,适合学生通过看书自学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完比的意义后大胆放手,给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

2、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学生熟知但又不太清楚的事物最能引起他们的探究欲望。书本中的例子只是教学中的一个范本。在本节课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重组,让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回顾,使学生认识到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而比又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又一种数学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从而提炼了比这个概念,实现概念的内化。

3、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打开思路想问题。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知0的特殊性。以及数学中的比与比赛中的比分的异同。

上完这节课,反思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在教学的扶与放的度把握的不是恰到好处。

2、对课堂新生成的问题处理不是很到位。

5.数学《比的意义》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五

活动一

1、情境引入:出示一面国旗联合国旗的图案,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州五号顺利升空。这是扬利伟在飞船上向人们展示的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联合国国旗的图案,这个图案长是15厘米,宽是10厘米,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可提的问题很多,教师有选择地板书。①长是宽的几倍?②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2、揭示课题:长是宽的几倍或者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是我们用以前学过的除法对这面旗的长和宽进行比较的,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种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新的方法。这就是比(板书课题)

活动二:

1、教学比的意义。

有时我们也把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宽与长的比是10比15。

2、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

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千米的高空做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千米。

(1)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你能用比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吗?

3、小组讨论,你是怎么理解比的意义?

得出: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4、比的写法和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1)介绍比号、比表示的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称,

①中间的:叫做比号,读的时候直接读比。

②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请大家看书p44的内容。

③介绍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方法,并板书。

5、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1)比、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联系:a:b=ab=

区别:比表示两个数关系的式子,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2)那比的后项能不能为零呢?既然比的后项不能是0,而足球赛中常出现的2:0的意义是什么?它是一个比吗?

足球赛中记录的2:0的意义只表示某一队与另一队比赛各得的进球分数,不需表示两队所得分数的倍比关系,这与今天学习数学中的比的意义不同,它虽然借用了比的写法,但它不是一个比。

(3)比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就是写成分数形式。

(4)质疑:对本节课的内容你又不清楚的地方吗?

活动三

1.填空:

(1)完成一项工程,甲8天完成,乙12天完成,甲乙两人工作时间的比是:()。

(2)如果a:b=c,那么a是比的(),b是比的(),c是比的()。

(3)求比值:72:24,0.8:3.2,1.5小时:20分钟。

2、完成44页做一做内容。

3、根据下面的信息,你能想到那些问题?

(1)六年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26人。

(2)张师傅5天加工300个零件。

6.《比的认识》说课稿 篇六

“比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知识,包括两个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理解比的意义,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我说的是第一课时,本节课内容是建立在“分数乘除法的意义与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利用学生对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已有认识,提出不同的问题,逐步抽象出“比”的概念,让学生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比例的相关知识”做好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学情,我预设了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求比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经历探索比的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比的重要性,感受比的生活中的广泛存在,自觉养成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在此目标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能利用比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就看教法学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遵循这样的理念,在教学中,我以“情景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和“练习检测法”为主要教法;在学习过程中,我以自主探究、观察发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为主要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及主体作用,调动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问题是思维的核心。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本节课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始终以问题为引领,遵循“现实题材→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探索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根据这样的新课标设计理念,我安排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从学生感兴趣的杨利伟叔叔及其事迹出发,设置问题,逐步引入新课。

同学们,认识杨利伟叔叔吗?他就是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的航天员。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

在太空中,执行此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什么呢?(课件出示)对!他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旗帜。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此时设置问题:怎么用算式表示她们长和宽的关系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给以充分肯定。

15÷10表示长是宽的几倍

10÷15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接着老师过渡:刚才同学们用以前学过的除法表示两面旗长和宽的关系。你们老师要告诉大家这两个除法算式还可以用另一种新的数学方法来表示。那是什么呢?对!那就是比。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比(同事板书课题)。

这一环节借助多媒体的运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明确目标,引发探究的欲望,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还巧妙引入下一环节。

(二)探究新知,认识比

1、首先紧承上一环节设置学习新知的问题:到底怎样用比来表示两面旗长和宽的关系呢?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老师巡视,对学困生作个别指导。之后全班交流,汇报结果,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记作15:10

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记作10:15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比,我又抛出问题:那么什么是比呢?再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道比的算式,引导学生继续思考:你从中又发现比的什么特点呢?鼓励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之后汇报结果:

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比是有序的(教师板书)

2、再从学生刚列出的.算式中选择一道来学习比的读写以及比的各部分名称。

师:10比15读作“10比15”,写成“10:15”

(板书)

然后指名学生读一读,提醒学生注意:虽然10:15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但仍读作10比15、不能读成十五分之十。并鼓励学生想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是一个比,不是一个分数。比的读写是新知识点。教师先讲解,再让学生模仿练习)

3、最后学习比值的表示

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比值,再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值通常怎样表示呢?学生合作交流后,(出示课件)师生一起明确答案。

这一教学环节,我是遵循“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都获得必需的数学”的新课标理念而设计的,为了学好新知,突破重点,我才用了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比的概念较抽象,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因此上课时还要多关注学困生的掌握情况,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扫清认知上的思维障碍。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先思考两个不同类量的比

为了让学生能灵活应用新知,告诉学生,不仅两个同类的量可以用比表示,而且两个不同类的量也可以用比来表示。如课件中的例题就要我们思考路程与时间的比。

例:在日常生活中,一辆汽车行驶,2小时行驶160千米。这辆汽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160÷2=80千米)

先引导学生思考:用已学知识如何表示?再师生一起明确答案: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可以用速度来表示,即速度=路程÷时间

那么如何用比来表示呢?即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60÷2,比值是80。

2、再让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

师过渡:刚刚大家知道了用比来表示两个不同类的量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现在就用刚刚所学来解决实际问题吧。

(出示课件)抛出问题;哪个摊位的苹果最便宜?

鼓励学生大胆试一试,自己阶梯,再全班交流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薛秀哦东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否则难以化解教学难点,因此这一环节先通过例题的学习来疏通学生的解题思路,再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这样不但使学生不会单纯地模仿和记忆,化解了难点,还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实题练习,课堂检测

教学中我遵循“多样性、灵活性、实际性”的原则,设计形式多样的习题,确保圆满完成任务。于是我在课件上准备了以下习题,如课件所示,分三种:

(1)基础练习题

(2)综合练习题

(3)课外延伸提

这一环节不同的题型适合不同的学生做,实现了新课标“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能使学生应用新知,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五)布置作业,联系生活

1、说说生活中的比。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49页的“做一做”。

这一环节中,为了实现新课标的数学生活化的基本理念,我设计了第一题,能使学生体会倒到比的重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为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我设计了第二题,还要特别强调华的前项和后项不能颠倒。

六、设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很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板书设计是“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设计体现了新知的形成过程,又体现了具体的解题方法;同事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也简单明了。

最后总结说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主要以兴趣为动力,以问题为纽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关注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得成功,得到提升。

7.比的认识复习课说课稿 篇七

裕展寄宿制小学

一、说教材

《比的认识》这一单元是安排在北师大版 让我感到最满意的是孩子们在课堂上发言非常积极,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了回答问题的机会,都获得了表现的机会,都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鼓励,大大得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说在题目的设计中,开放性试题不够;还有就是因教学内容太多,在时间把控方面欠佳等等。还有一些不足,是我没有想到的,也请其他听课的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8.比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篇八

《比的认识》教案

授课:张大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想一想,我们怎样求两人的速度?

(二)、理解比的意义

1、刚才我们已经得出了不少的比,仔细观察一下例2中的比:900比15,900比20,以及例1中的2比3,3比2等等,你觉得比又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什么样的关系呢(板书:两个数的比 两个数相除)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再引导:例1中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例2中的比表示路程÷时间,不管是例

1、例2还是练习中的比都表示两个数相除。所以两个数的比到底表示两个数的什么关系?(板书:一种相除关系)

(三)、认识“比值”、及与“比”的区别:

1、明确了比的意义,我们一起来算一算,上述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是多少?

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说说这几个比值分别表示什么?

3、讨论:同学们觉得比与比值的区别在哪里?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一种关系,由前项、比号、后项组成。比值表示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比值是一个数,可以是分数、小数或整数。)

(四)、“试一试”

1、完成“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教师介绍: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例如,2∶3除了写成这种形式以外,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的比:3/2。(板书:3/2)注意这时应把它看成是一个比,而不是分数,所以先写比的前项,再写横线表示比,最后写后项,仍应读作3比2。)

(五)、比、除法和分数的关系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得到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后项、比号、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或分数中的什么吗?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根据学生的汇报填表)相互关系 区别比 前项 比号(:)后项 比值除法分数

1、完成“练一练”的1、2、3小题。

3、完成练习十三的第4题。

4、糖水的甜度(1)(出示:两杯糖水,并标出糖与水的质量的比,第一杯1∶20,第1页

共6页

第二杯1∶25)你知道哪一杯水更甜吗?为什么?

(2)(出示第三杯糖水,标出糖4克,水100克。)你知道这杯糖水和刚才的哪一杯一样甜?先想一想,再与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3)根据第一杯糖和水质量的比是1∶20,你能说出第一杯糖与糖水质量的比吗?

5、知识介绍:

同学们,其实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听说过著名的“黄金比吗?”(课件介绍“黄金比”)。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二)一、提供实例,感受比的意义。

情境一:哪几张照片更像?

师:(投影示淘气的相片A)这是我们熟悉的小伙伴——淘气。智慧老爷爷帮他制作了一些相片。(出示B、C、D、E)仔细观察图片,哪几张与图A比较像?

学生观察图。思考,回答。

可能会这样回答:图C与图E不像,一个变胖,一个变瘦。

图B与图D,一张变大,一张变小。

若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再引导:你能用像、不像或变形这样的语言来说一说吗?生:……师:图片B、C、D、E都是长方形。为什么BD像,CE则变形了。你能猜测一下其中的原因吗?生:……师: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上面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拿出格子图,我们按5张图片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请大家仔细观察每一个长方形,填一填、比一比,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小组活动,教师巡视。组织交流。

1、ABD三个长方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是长的三分之二。而CE不是。

2、D的长和宽分别是A的2倍,A的长和宽分别是B的2倍。师:(小结)原来ABD这三个长方形,它们的长和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你能按我们刚刚的发现给这些图形分类吗?

情境二:谁的速度快?

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像这样的问题: 投影出示情境:师:从图中,你获得哪些

第2页

共6页

数学信息?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翻开书本专49页,填在表格里,并口答出结果。组织交流。

情境三:哪个摊位的苹果最便宜?

师:我们再看一个问题:展示情境,说一说所获得的数学信息,与解决问题的办法。填在表(2)上。学生独立完成,交流。

联系情境2与情境3。

师:你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速度、单价的认识吗?

[速度=路程/时间 单价=总价/数量]

二、认一认师:像上面那样,(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如6/4,写作6:4 读作6比4比号6是这个比的前项,4是这个比的后项,1.5 是这个比的比值。

读一读。写一写。(第51页练一练第一题。)

三、练一练。(第51页练一练第二题。)

四、说一说,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比,说一说你学到什么知识?

生活中还有哪些比的例子?有什么新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是0的道理,同时懂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教学过程:

比的意义:

同类量的比问: 谁来向听课的老师介绍一下,我们班级的人数情况。

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板书)如果把我们班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放在一起比一比,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

第3页

共6页

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吗?

板书:用减法。27-19从这个式子里,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问:除了减法之外,你还能想出其它比较的方法吗?

可以算出什么?

板书: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多少倍?

会列式吗?

19/27

27/19说明:像这样用除法对两个量进行比较时,还有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比。(板书课题)问: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

像这样的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19比27谁来说一说,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几分之几还可以怎么说?(学生重复一遍)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求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倍,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

根据上面的例子,想一想,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倍还可以怎么说呢?

27比19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知道,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都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2、不同类量的比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在路上行驶的汽车。

出示: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90千米。

你能把什么算出来?

也就是汽车的速度。列式:90/2=45(千米)同学们请看,求汽车的速度,实际上是用哪两个量进行比较?

那么汽车的速度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启发学生:汽车的速度又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是90比2常见的数量关系里,因为单价=总价/数量,所以单价可以说成是谁和谁的比?

工作效率可以说成是谁和谁的比?

3、揭示比的意义:

刚才的这些例子在列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第4页

共6页

都是用除法来计算的都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是多少?

由此可见,两个数的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

对,具有相除关系的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时,都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

5/8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15/26呢?

4、反馈练习:

出示一面国旗。长是5分米,宽是3分米。

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说出哪些比?

二、自学比的其它知识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理解了比的意义,在教材的52-53页,还涉及到了一些关于比地其他知识,能自己研究解决吗?

学生自学3分钟谁来汇报一下,通过看书自学,你又了解了有关比的什么知识?

学生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汇报:(可不按顺序)各部分的名称在写比号时,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说出下面每个比的前项和后项,并求比值。

14:21

5/9

0。5:2。5

2/9:1/3比的分数写法。

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

25:100

21:18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列表出三者的关系引导学生:比的后项有限制吗?为什么不能是0。

足球比赛中为什么会出现2:0这种写法呢?

刚才我们说了比、分数和除法之间的联系。那三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可让学生讨论。

小结:比是两个数的除法的关系;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个运算。

三、巩固练习:

看来同学位自学的效果很不错,老师这里还有几个小问题请同学们帮忙解决一下。

1、填空:

小华家养了12只鸡,9只鸭。

第5页

共6页

鸡和鸭只数的比是,比值是。

鸭和鸡只数的比是

,比值是。

买3千克苹果用了7.5元。

买苹果的总价和数量的比是 ,比值是。

2、练习十二第1题。

3、小强的身高是1米,他爸爸的身高是173厘米。小强说他和他爸爸的身高的比是1:173。小强说的对吗?

4、用一辆汽车运货,上午运了5次,共运20吨;下午运了6次,共运24吨。

你提出哪些有关比的问题?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6页

9.比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篇九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2分)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的后项不能为()。2.把21∶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54),比值是()。

3.甲乙两数的比是3∶5,则甲是乙的(),甲÷乙=0.6,则甲乙两数的比是()。

()),空白部分面积与总面积的比是(4.图中涂色部分面积与空白部分面积的最简整数比是()。5.1∶4=4÷()=

8()==()% 12()6.如果两个圆的半径比是1∶2,则这两个圆的周长比(),是面积比是()。

7.把9克糖放入20克水中,糖与水的质量比是(),糖与糖水的质量比是()。8.在一个三角形中,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1∶2∶3,最大的内角度数是()度,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9.已知甲乙两数比是5∶3,且甲比乙多14,那么甲数是(),乙数是()。10.如果从甲袋米中拿出它的1放进乙袋中,则两袋大米的重量相等,则原来甲袋米与乙袋米重量的最简4D 比是()。

11.如图:已知AB∶BC=1∶4,则三角形DAB与三角形DBC的面积比是()。

A B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6分)1.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的比是4∶1。()2.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就是圆周率。()3.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2∶3,则女生占全班人数的C

2。()34.112∶化成最简整数比是。()2335.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6分米,长和宽的比是3∶1,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49平方分米。()6.小明身高1米,爸爸身高的170厘米,爸爸和小明身高的比是17∶10。()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2分,共10分)

1.最简比的前项和后项,()

A. 一定是质数 B.一定是奇数 C.一定是合数 D.公因数只有1 2.把150本故事书按3∶2分给甲乙两班,甲班应分得故事书()本。

A. 90 B.60 C.30 D.40 3.把1米长的绳子平均剪成4段,其中一段与全长的比是()。2A. 1∶2 B.1 ∶4 C.1 ∶8 D.2∶1

4.已知x∶2的比值是最小的质数,则x的值应该是()。

A. 2 B.3 C.4 D.8 5.三角形的面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比是()。

A. 1 ∶1 B.2 ∶1 C.1 ∶2 D.1∶3

四、计算。(共20分)1.求下面各比的比值。(12分)

16∶20

25∶10

1∶0.45

0.15∶3 72∶56

48∶915

2.化简下面各比。(8分)120∶75 0.96∶1.2

11∶

420

46∶

1525

五、按要求解答。(共10分)

1.写出A、B两个圆的直径比,并化简。

A 2.写出A、B两个圆的周长比,并化简。

B 3.先求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写出A、B两个圆的面积比,并化简。

六、解决问题。((2)题7分,其余每题5分,共32分)

21.一个长方形池塘的周长是240m,长与宽的比是5∶3。这个池塘占地多少m? 2.今年爷爷和孙子的年龄比是7∶1,爷爷比孙子大60岁。①画图表示数量关系。

12cm 10cm ②爷爷和孙子今年各多少岁?

3.一班有42人,二班有48人,把270本故事书按各班人数分,两个班各分到多少本?

4.淘气一家3口与笑笑一家4口到餐馆用餐,餐费一共是350元,如果实行AA制,两家按人数分摊餐费,各应付多少元?

5.大学生创业,大学生陈明出资40000元,赵东出资50000元,两人合伙开了一家儿童书店,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努力,共赢利45000元。如果按出资多少分配,两人各应分得多少元?

10.《认识平面图形》优秀教学设计 篇十

教科书第2—3页及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初步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动手在钉子板上围、用小棒拼平行四边形。

教学用具:长方形模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课件、小棒。

教学方法:实践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长方形问“小朋友们,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这位老朋友?他介绍得对吗?”接着出示第二个图形(正方形),问:“这个老朋友又是谁呢?”再出示圆:“它叫什么名字?这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三位老朋友。我发现你们很喜欢折纸,是吗?今天我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折纸的游戏,高兴吗?

二、启发思维、引出新知

1、认识三角形

(1)教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纸,提问:这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这是正方形。

师:你能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折纸的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折出了什么图形?

师:我们现在折出来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呢?

生答:三角形。

师:小朋友们一下就认识了我们的新朋友。对了,这就是三角形。出示并贴上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

(2)提问:这样的图形好像在哪儿也看到过?想一想?

①先在小组里交流。

②学生回答。

③老师也带来了几个三角形。

(3)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面是三角形面,只要小朋友多观察,就会有更多的发现。

2、认识平行四边形

(1)这是一张什么形状的纸?(演示长方形纸)怎样折一下,把它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2)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同桌商量着试折。教师巡视

(3)交流。你们会像他一样折吗?

(4)折好后把两个三角形剪下来。要想知道这两个三角形是不是完全一样,你能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叠在一起)这就是完全一样。

(5)现在我们手里都有这样两个一样的三角形,用它们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交流探讨。同学们可能拼出以下几种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每出现一种拼法,请一位同学在投影仪上向大家展示。

师:这个图形真漂亮,它叫什么名字呀!这个图形就是我们要认识的另一个新朋友——平行四边形。(出示图形,并板书:平行四边形)(板书)

出示一个长方形的模型,提问:“这个图形的面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老师将这个长方形轻轻拉动,这时出现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提问:“现在这个图形的面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小结: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其实只要把它稍微变一变,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了,你看:(演示长方形变平行四边形)。对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就利用了平行四边形可以变的特点制作了很多东西,如:篱笆、楼梯、伸缩门、可拉伸的衣架等。

《认识平面图形》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认识平面图形》

教材分析:《认识平面图形》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节,是在一年级上册学习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来学习。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讲感受到平面图形是由立体图形的表面抽象出来的比较抽象。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思考和探究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积木、印泥、白纸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师:我们的口算小火车马上就要出发了,小司机们准备好了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开火车口算。

师:咱们的小司机可真棒,顺利过关,把我们带到了一座漂亮的数学城堡。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师:这座城堡漂亮吗?什么地方漂亮?在这座城堡里有我们以前认过的立体图形,请小朋友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师: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很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三、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课件演示“面”在“体”上取下的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今天天气很好,这些立体图形想下来玩,有什么办法帮它们下来?说一说:你想出了什么好办法?

(2)生讨论并汇报。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3)师拿出一个三棱柱说:它也是立体图形的一员,它的名字叫三棱柱,仔细观察在这个立体图形上有什么图形?那我们把三角形请下来,师在黑板上演示,一共可以请几个平面图形?

(4)学生用自己想出的办法动手操作。

师:我想请几个同学把你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

师:请你说说你是从哪个物体得来的。

(4)学生用自己想出的办法动手操作。

(5)师:我想请几个同学把你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师:请你说说你是从哪个物体的哪个地方搬下这个图形的?

生1:我是从长方体的这个面搬下这个图形的。

师:你说得真好,大家看他搬的图形跟老师的一样吗?(一样,师在黑板上出示长方形),我们再请一个同学展示下他的作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

(6)观察这些图形,它们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说出:平平的。所以它们都是平面图形。

3、小结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用不同的方法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4、打开书第45-46页,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自己看看。

接下来老师要考考你们今天学得怎样,请看练习。

四、巩固练习

活动一:找图形。

师:这些图形宝宝挤在一起太乱了,我们给它们排排队。请一个小组的学生上讲台分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生1:长长的是长方形,放在一起;方方的是正方形,放在一起。

生2:有三个角的都是三角形,所以要放在一起。

生3:三角形有三条边,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

活动二:摆图形

师:这些图形真淘气,他们又藏在袋子里了。(师拿出一个信封袋,故意先抽出图形的一角让学生说出是什么图形,然后再抽出图形的全部。)

活动三:在生活中找图形。

师:像这样的图形在我们生活中的物体上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些这样的图片。(课件播放图形)

师:咱们的教室里也藏着这样的平面图形,请小朋友赶快找一找。

生1:教室的门是长方形。

生2:应该说教室门的表面是长方形的......活动四:拼一拼。

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袋内装有平面图形若干),用里面的图形拼出漂亮的画。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

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行?

五、全课总结

很快一节课马上要结束了,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这节课你自己表现的怎样?

六、布置作业

11.比的认识-说课稿 篇十一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课时《生活中的比》。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和分数的意义以及除法与分数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上往往比较困难。于是教材并没有采取直接给出 “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让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也为 “比的应用”“比例”等后续学习打下铺垫。

(二)重点难点分析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 , 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 , 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各部分的名称,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所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我综合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个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求比值。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利用比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与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二 说学生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真正理解。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

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设计上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设计了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三 说教法 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并让学生运用知识去大胆创新。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出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以“新课程标准理念” 为指导,以“情境”和“探索活动”两条线索贯穿于课堂。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四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用大屏幕展示照片。照片中人物淘气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原来,这也是有数学知识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热情,自然地引入了下面的探究学习。

熟悉的情境,直接的导入,简洁明了,也突显了本节课的内容。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知道知识的探索过程是当前数学教学的理念。

理解比的意义又是本课的重点,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同时理解比的意义,我设计了三个情境。

在每个情景的教学过程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动探究来理解比的意义,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情境一:

我特意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哪些照片与照片A像?

学生很容易辨别出A,B,D像;C,E不像,对长与宽的关系产生了直观感受,并激发了探索知识的兴趣。在学生直观观察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组织学生探索活动。情境二:

紧接着将大屏幕中照片A、B、C、D、E形状画在方格纸上,引导学生探索这些长方形长与宽之间的关系,通过数形结合,使学生对“比”有一些体验,同时借助图形的分类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重要性。也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情境三

为了深化比的意义,接下来我又安排了第三个情境——速度的比较。(课件出示出示教科书中49页 “马拉松运动员”和“淘气骑自行车”的照片)”我将前后两个情境自然地联系起来,既让学生们利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利用,又能自然地引出第三个情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于是,接下来就让学生自学书本第50页“认一认”中比的概念、比的读法和写法。看书质疑,解答疑问。

(三)拓展运用,巩固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本着趣味性,思考性,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力求体现知识的纵横联系做到形式新颖,层次分明。我设计如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基础知识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相关的基础知识,我设计了相应的填空和判断。

第二层次——灵活运用比的知识 第三层次——了解“生活中的比”

为了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又能让学生品位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爱和兴趣。我设计了“生活中的比”这一环节,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比的有关知识,又带给学生更多探究的欲望、研究的乐趣和发现的激情,真正让学生体验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质疑总结,反思提升

课堂总结是学生对今天学到知识的回顾和再现,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总结,学生质疑!最后还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真正体会“学无止境”,培养学生教学兴趣。

五 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简洁扼要,突出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知识体系。

生活中的比

两个数相除 长和宽的比 6:4 =6 ÷4 = 6/4 = 1.5 又叫两个数的比 路程和时间的比 40:2=40÷2 =40/2 = 20 总价和数量的比 9 :2 = 9 ÷2 = 9/2 = 4.5 前 比 后

项 号 项 a : b = a * b = a / b(b ≠ 0)关系 运算 数

上一篇:学校食堂规范化管理下一篇:作文800字:若 见 桃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