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简报(共10篇)
1.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简报 篇一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创建“两型”工作座谈会,总结工作,部署任务,进一步推动“同创共建”工作,把创建工作不断引向深入,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创新动力,对于我市创建工作深入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在创建工作中付出劳动、作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总结经验,坚定信心,继续把创建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2001年6月,市委作出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决定,将创建学习型城市作为新世纪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根本性战略。六年来,全市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基础,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核心,突出创新发展的主题,倡导新的学习理念,创新学习载体,健全学习机制,分两个阶段持续推动创建工作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经过广泛发动、形成氛围、规范提高,到2005年底,基本实现了第一阶段的总体创建目标,全市上下初步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建立了遍布城乡的各类学习型组织,初步构建了终身教育体系的框架。2005年12月,市委根据**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现实需求,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市在国内首次提出了“两型”同创共建的新思路,把创建学习型组织作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微观基础,努力实现学习型组织与创新型组织的有机统一,赋予了创建工作更深、更广的创新内涵,进一步拓宽了创建工作思路,深化了创建工作实践,健全了创建工作的长效机制,丰富了创建工作的理论成果,全市创建工作富有活力,保持了全面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六年来,通过开展创建工作,全市基本形成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知识改变命运、学习促进发展”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全体市民的共识与自觉追求;市民整体素质显著提高,人才成长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环境明显改善,社会安定和谐,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时代特点、体现城市精神的先进典型。全市的创建工作取得了扎扎实实的重要成果,这主要体现在: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创新精神,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全市各级各类组织的创新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城市的学习力和综合创新力明显提高;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内驱动力进一步增强,城市发展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进一步雄厚,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极大地促进了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构建和谐**的伟大实践;推动了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了城市文化的内涵,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城市活力明显提升,促进了城市的文明建设,塑造了良好的城市形象。
实践证明,创建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城市间激烈竞争、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这项工作已经成为我市城市管理和城市文明的特有品牌,成为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意愿,成为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顺应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创建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我们还应当看到,建设学习型城市,是一项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的系统工程,推进学习型和创新型“同创共建”,以学习型城市建设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创建工作面临着新要求、新情况、新挑战,需要很好的研究。因而,我们要认真总结 “两型”同创共建的成果、做法、经验,对照先进,寻找差距。要坚定信心,常抓不懈,整体推进,奋力探索,以创新的思维、先进的理念,推动我市创建工作深入发展。
二、突出主题,注重实效,推动创建工作创新发展
建设创新型城市、构建和谐**,是今年全市创建工作的主题。我们要在以往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努力实现创建工作实践与理论的新突破,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一,要着力增强各级各类组织的创新能力
今年,我们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把提升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作为学习型组织创建的主线,深化“两型”同创共建,使 “学习——创新——发展”成为我市各级各类学习型组织的最本质特征,推动全面创新。
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良好的软环境。为此,要把提高机关及其人员的综合创新能力、推进机关职能转换和服务创新贯穿于深化学习型机关创建的全过程。要重点围绕优化政务、市场和法治环境来进一步强化机关服务理念,加快职能转变,提高服务效能,全面开展零距离服务和“最佳服务品牌,最佳服务成果”评选活动,促进各级各类机关更好地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社会管理政策规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方式,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努力建设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服务型机关。
企业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主体,要通过深化学习型企业创建工作,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紧迫感和吸纳创新要素、创新成果的主动性,引导企业自觉成为自主创新的决策主体、投资主体、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要以深入开展“创争”活动为主要抓手,积极促进企业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建章立制,为自主创新活动的开展奠定组织结构基础,确立良性的运行机制。要
注重探索加强职业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大力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技能振兴行动,广泛开展职工科技革新竞赛、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能展示、小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等岗位创新活动,实施百万职工技能提高工程,推进万名技师育高徒活动,选拔一批创新状元、技术能手或业余尖子,推行“首席员工制”、专家型技能人才等制度,探索建立农民工培训体系,基本形成职工素质工程推进体系,引导广大员工努力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员工。
社区和家庭是城市的细胞,建设创新型城市与和谐**,需要继续深化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要注重促进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的互动学习,着力提升社区内组织及其成员、不同类型家庭及其成员的综合创新素质和能力,引导市民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提升创新素质及其能力作为价值取向和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要积极开展现代文明规范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进一步提高居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修养,倡导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形成和谐的邻里关系与和睦的家庭生活。要坚持共建共享、共享共建的原则,让创建的成果惠及百姓,满足居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市涉农区域广,建设创新型城市与和谐**,需要城乡联动,培养造就一大批新型农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深化学习型村镇创建要和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立足农村、面向农业、服务农民,加大科技服务、科技培训、科技结对的力度,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增强农民就业、创业和致富的本领,努力使创建成果惠及广大农民。
增强各级各类组织的创新能力,也是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相互联系、同创共建的系统工程,在深化创建的实践中,我们应注意把六大类学习型组织创建相融合,走出由分转合的新路子,形成整体推进、融合互补的态势。
第二,要扎实推进创新教育与培训工作
建设创新型城市与和谐**,关键在市民的高素质。为此,要狠抓创新教育培训,努力提升市民的素质。
一是加强科普教育,培育市民的科学精神,提升市民的科学素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创新型城市是科学精神蔚然成风、市民科学素质较高的城市。为此,我们要以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为导向,健全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的长效工作机制,加强科技传播体系和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让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走向基层、走向群众,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四个重点人群科学素质的提高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需要强调的是,要把提高科学素质作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学习型机关建设中,注重培养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真正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类职业人群中位居前列。
二是以创新教育思想为指导,整合优化各类教育资源,努力形成各类教育资源相互衔接、相互开放的教育培训体系。要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构建以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和居民小区办学点为基本架构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加快村镇成教培训体系建设。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各类教育培训,开发学习项目,加快引进社会培训的品牌项目,做大做强一批品牌职业培训院校和企业培训基地,开展各类岗位技能培训、就业技能培训、文化艺术培训,进一步提升社会培训的档次和质量。要突破“学分互认”等瓶颈,创新终身教育的制度建设,逐步做到学分互认,促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相互沟通。探索建立全市“市民终身学习卡”制度,建立“学分银行”。成人高校、社区学院试行“无障碍入学”,让具有高中阶段毕业学历的人免试入学。
三是大力实施高素质人才培育工程。要建立健全“党政主导、企业主体、社会支撑”、有利于总量稳步增长、层次显著提升、布局更趋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重视“领军人物”的培训,抓好“金蓝领人才”的培训。进一步健全院校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动社会培训机构参与专业技能人才的培训工作。要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育一大批能带领广大农民致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人才。要通过上述努力,不断提高全市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比例。
第三,要广泛开展岗位创新活动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全方位的社会系统工程,全市各个岗位都有创新的任务。要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岗位创新活动,把创新活动与岗位实践有机融合,引导各个行业、各个单位、各个岗位的职工积极投身创新实践中来。开展岗位创新活动,应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创新性原则。现在,人们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趋于多样化,因而,在活动载体设计上,必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设计并推出贴近实际、别开生面的活动载体,最大限度地调动起职工增强岗位技能、提高创新素质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把创新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注重搭建团队岗位创新资源交流共享的新平台,倡导以课题、项目、任务等为纽带,促进团队创新力的提升和团队岗位创新愿景的实现。
二是实效性原则。实效,就是要有针对性,要管用。在活动内容安排上,要贴近实际,讲求实效,针对不同岗位的要求,安排好创新活动内容,干什么琢磨什么,努力实现工作创新化、创新工作化。
三是简便易行原则。设计活动载体,创新是必要的,但也不能搞得很复杂,要充分考虑到不同职工群体文化程度的差异,坚持简便易行、喜闻乐见,便于广大职工理解与参与,确保岗位创新活动的群众性。
第四,要大力培育创新文化
文化的本质在于创新,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与和谐**构建离不开创新型文化。创新型文化是当代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崇尚创新、奋力攀登、敢冒风险、勇于竞争、宽容失败的精神,它是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胸怀、眼界、气魄,它是通过制度、规范体现出来的激励创新的社会人文环境,它是城市创新与和谐的基础与前提。因而,深化创建工作,要注意为创新型城市建设与和谐**构建提供创新型文化的土壤。
一是要在全社会弘扬创新精神,营造勇于创新、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形成向创新要发展资源,向创新要发展空间,向创新要发展动力的社会风气。要帮助人们解决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方面的差距,积极营造“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宽容失败、开放包容,诚信合作、崇尚竞争,敬业务实、追求卓越”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氛围。要帮助人们从根本上摒弃不敢冒险的求稳意识、不前不后的中庸意识、唯我独尊的自大意识和不愿努力的懒惰意识,让对外开放的思维取代自我封闭的思维,让创新超前的思维取代教条盲目的思维,让锐意进取的思维取代安于现状的思维,让自强不息的思维取代等靠要的思维。要把创新精神内化为我们这个城市的精、气、神,使创新之风从制度层面不断演化到习俗层面,制度化、普及化、社会化。
二是适应新形势的变化,精心设计学习型城市的标志性项目,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群众性学习品牌,充分调动起社会各个层面群体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这几年,为了推动市民学外语,我们在全市建立了外语角,搞得不错。还有**讲坛,以及各个部门开设的讲坛,群众喜闻乐见,这都是有**特色的品牌,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当然,我们也要完善和提高,更要推陈出新,不断为市民送上精彩纷呈、内容丰富的文化大餐。
三是要大力实施激励创新的政策,形成相应的机制,以有力的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主动为创新活动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四是以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为抓手,建设有利于创新的机关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村屯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念体系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各种组织文化的主旋律。
五是要及时发现总结深化创建工作的典型经验,广泛宣传在创建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在全市营造“谁创新谁光荣”的社会舆论氛围。特别要注意挖掘总结基层的典型经验,以典型来推动创建工作。这几年,我们在创建工作中抓了不少典型,这些典型又推动了我们的创建工作。如,王亮同志现在成了全国典型,确实对我们的企业、职工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一定要把典型抓好,努力营造“两型”同创共建的浓厚氛围。
三、加强领导,统筹协调,进一步提高创建水平
加强领导是创建工作不断深入的关键,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狠抓工作落实,推进创建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一是健全领导责任制。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狠抓落实,务求实效。要实行目标管理,把创建工作与创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活动结合起来,定期考核评比。需要强调的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担负起创建工作的责任,以身作则,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努力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中走在前列,要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转化为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能力。
二是加强统筹管理。创建工作的牵头部门要充分发挥应有职能,做好统筹规划,组织开展活动。要加强创建工作的过程管理,做好督促考核评估。要根据建设创新型城市、构建和谐**、创建文明城市的要求,适时调整考核评价内容,逐步建立起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实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考核评估要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具体指导工作结合起来,努力使考评过程成为深化创建的持续推动力。要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两型” 同创共建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准确把握在各种行业、各类组织中开展创建工作的特点和方法,加大创建工作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推进力度,不断拓展创建的覆盖面。
三是加强学习型城市创建的理论研究与交流。要积极研究国内外创建学习型城市及组织的最新动向与相关理论,加强与兄弟城市、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合作与交流。要在总结创建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组织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努力推出一批具有时代特征的、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
四是加强队伍培训。要加强对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牵头部门、创建实施和管理人员的培训,组织学习考察,交流推广经验,完善推进机制,规范提升学习型组织、创建载体的建设水平,提高工作的整体水平,确保创建工作常创常新。
同志们,建设学习型城市是关乎城市发展的长远大计,推进学习型和创新型“同创共建”工作,意义重大。我们一定要不懈努力,把这项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未来发展的工作进一步抓紧、抓实、抓好,为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构建和谐**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简报 篇二
一、独立学院党组织建设的现状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 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迅速发展壮大。在《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 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党委会是学校的最高管理决策机构, 行使统领学校行政、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职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 独立学院的最高决策机构是董事会或理事会, 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院长由董事会聘任, 负责学校的教育管理和行政工作。独立学院的这种特有的独立性导致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党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处在“配角”的位置上, 党建工作滞后, 形成党建工作“说起来重要, 落实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重要”的局面, 致使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及监督、保障作用没有落到实处。
二、独立学院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组织机构不健全, 活动经费难以保证
由于独立学院在办学过程中经费完全自筹, 为了节约开支, 精简机构, 普遍情况是“几块牌子一套人马”, 尤其是对党组织机构设置不健全, 党组织下属的机构如党办、组织、宣传、统战等相关部门基本未做设置, 而从事党建工作人基本都是身兼数职。以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为例, 专职从事党建工作的除党委书记一人外, 只在党群工作部设置一名专职组织员, 负责全院的党建工作, 各支部书记均由行政人员或分院院长兼任, 他们都有自己饱满的工作量, 对党建工作难以投入更多的精力。
另外, 独立学院属于社会力量办学, 举办方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因此投资方严格控制办学运行成本, 党建工作被形式化, 导致党建工作专项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由于经费不足, 学院无法配备完善的设施和场地以供党组织活动、工作和学习之用, 组织生活形式单一, 内容单调, 这些直接影响党员的教育、学习、发展效果, 削弱了党组织实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
独立学院对党组织机构的这种设置不健全, 人员不足、经费投入不够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党组织力量, 直接影响到党组织开展各项学习活动, 不利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无法保证党组织对学院的政治领导和思想统领。
2、学习主体层次参差不齐, 难以保证学习效果
(1) 党建力量不足, 教职工人员流动性大
独立学院教师结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亚铃型”结构, 主要由退休返聘人员和刚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组成, 缺乏中青年骨干教师, 这种结构本身就存在不稳定性。另外, 目前独立学院教师的地位和福利待遇差距较大, 职称评定、培训进修相关政策模糊;最突出的矛盾就是个人发展前途、享受的社会保障、福利待遇等方面都不及公办高校, 不可避免地导致人员流动性大, 这必然影响党建工作的稳定性。以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为例, 教工党员人数占教职工总人数的48.6%, 学生党员人数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3%。专职党建工作人员仅有1人, 其他党建工作人员均为兼职人员。他们在承担繁重的专业授课、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就业指导等工作的同时, 仍然负责组织发展工作, 这必然会影响党建工作质量, 很难将党建工作做细做实。此外, 现任党务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也参差不齐, 相当一部分支部书记的党龄和从事党务工作的时间很短, 在党务工作方面不仅没有经验, 而且也未经过系统的工作培训, 对于党建工作经常处于“吃不透精神、抓不住关键、找不到方法”的状态, 亦难以将党建工作做透。
(2) 学生党员教育力量薄弱, 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够
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决定了其学生党员队伍的特殊性, 呈现工作有激情、创新能力强, 但理论学习热情淡化, 模范带头作用弱化的特点。近年来随着独立学院规模的不断扩大, 独立学院学生人数比例上升, 学生党建工作队伍的数量与工作任务的要求矛盾空前突出。目前独立学院大学生基层党组织还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自身发展需要, 主要表现在重党课学习, 轻党性锻炼;重学习内容, 轻学习效果;重入党培养, 轻发展后教育。由于独立学院的党员基本都进入大学后发展的, 缺乏梯队, 因此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生党支部委员都是由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兼任, 如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的辅导员配置是1:250的师生比, 他们日常工作较繁忙, 除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外, 还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导师工作及管理工作, 因此对支部工作投入的精力有限, 加之学校党委对从事学生党员教育的同志缺乏系统培训, 使之常以行政管理手段代替思想教育工作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党员教育工作的质量。
另外, 大多数学生经过党组织的培养和教育, 在发展入党时已经基本符合发展要求, 但是忽略了党员的再教育工作, 就导致了部分党员“入党之前拼命干, 入党之后松一半”, 不能在广大学生面前充分发挥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 不能时时处处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骨干作用、桥梁作用和服务作用, 甚至不同程度地出现思想滑坡、违规违纪的现象, 大大损害了党在学生中的形象。而且,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的特殊性, 组织发展呈现滞后的现象, 基本情况是学生入党时期主要集中在大三, 而学生在大四的时候主要是进行毕业实践、联系就业等工作, 很难发挥其在学生中应用的带头作用。
3、党员的工作量大, 学习时间无法保证
在独立学院, 大多数党员面对社会迅速而深刻的变化所带来的新问题, 迫切需要研究解答, 非常渴望学习。但是, 由于独立学院特有的办学模式要求精简机构, 实行淘汰制, 有相当一部分党员虽然具有学习的意识, 但由于工作、学习节奏很快, 党员忙于自身的工作和学习, 提升政治理论素养的时间往往被排挤。
三、加强独立学院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措施
1、创新学习形式, 充分发挥学习型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 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工作的主要环节之一。无论是教工党员还是学生党员, 都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用学到的东西指导工作、学习和生活实践, 这是一切学习的目的和落脚点。“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 就必须具备学习意识, 学好科学理论, 改造主观世界, 并把改造的成果用于改造客观世界, 指导实际的工作。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实践中, 发挥学习型党组织的组织核心作用, 确立共同愿景目标。要求各基层支部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要从思想上破除阻碍党员学习的障碍, 重点抓理想信念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教育,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 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利益至上等对正确政治意识的冲击, 初步形成了重视政治学习的氛围。二是要不断创新学习载体和学习形式, 顺应时代发展, 积极开拓党建工作新模式。要充分利用网络、各类新闻媒体和手机网络等, 占领各类媒体阵地, 加强网络教育、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 不断提升学习教育的信息化水平。三是要与单位的中心工作紧密相联, 学院各部门工作和党支部建设均与学院的中心工作相结合, 围绕“教风、学风、工作作风”开展各项学习与活动, 形成了“以学习促工作、以工作带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和工作局面。四是要与个人发展实际结合。党员的学习既要遵照中央的要求, 符合学院的实际, 同时还要与个人的发展规划相结合, 以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2、建章立制, 整体推进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自2003年建院以来, 逐步建立了集体学习制度、支部书记例会制度、党员挂牌制度、调查研究制度、党员自学制度等, 贯彻落实“三会一课”制度, 成立“求是”研究会, 针对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讨论, 统一思想, 抓住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充分发挥了新老党员的作用, 按照积极分子、党员和基层组织负责人三个层次分别实施教育, 坚持学习教育不断线, 通过不断总结, 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党校培训制度, 即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新党员培训班和支部干部培训班三位一体的学习教育制度。学习内容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要求, 主要有中央重要文件、中央领导重要讲话、党的历史以及科学文化知识等, 同时, 积极拓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阵地和途径, 努力学习其他兄弟院校的经验, 将调查研究作为重要学习形式。通过学习, 使广大党员在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形势面前, 把握时局, 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不动摇。
3、精心培育校园文化, 创新组织活动形式, 丰富活动内涵
校园文化集中反映了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品位, 它是学校内在的一种无形力量, 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则于办学历史较短, 基础相对薄弱, 教职员工构成多元化, 因此作为独立学院的党组织在时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应该抓住这一紧迫任务, 在实践中围绕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必要的学习。首先, 要结合办学实践,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认真学习领会我党最新的理论创新成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 在师生员工中培育核心价值体系和夯实思想道德基础, 为加快独立学院建设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其次, 倡导科学精神,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尊重教学规律, 鼓励教师钻研业务、安心从教;鼓励学生刻苦学习, 勤于思考;发扬学术民主, 提倡学术争论, 鼓励学术创新。第三, 开展形式新颖多样、内容丰富健康的组织活动。不断完善包括校园网在内的校园文化设施, 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寓教于乐, 积极组织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 用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陶冶师生的思想情操, 激发师生的工作学习热情。充分发挥网络优势, 构建独立学院教职工及学生党员教育的覆盖机制, 主动占领党建工作的新空间、新阵地, 构建党建信息网站, 积极组织党员参观社会主义新农村、步入军营, 进入社区, 走入企业等社会实践活动, 从而使独立学院教职工及学生党员教育覆盖面更广, 视野度更宽, 参与性更强。
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已经成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例, 通过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存在问题的研究,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努力加强独立学院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围绕独立学院中心工作开展基层党组织学习, 是加强独立学院党建工作、加快独立学院改革发展的有效途径。
摘要: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已经成为学习型政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 其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如何结合自身特点, 大胆实践, 改革创新, 开创新局面, 是值得独立学院党组织探讨的重要课题, 也是独立学院当前面临的首要政治任务。本文结合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地实践, 有针对性地分析了独立学院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独立学院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参考文献
[1]《独立学院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实践探讨》, 《中国教育报》, 2011.9.6。
[2]关明明:《抓特点找问题创新独立学院党建新机制》, 《管理》, 2011.01 (上旬刊) 。
[3]周白华:《加强政治引导建设和谐校园—独立学院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6。
[4]赵光年等:《独立学院党建工作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以湖南省五所独立学院党建工作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当代教育论坛》, 2008年第7期。
3.日本大阪学习型城市建设及其启示 篇三
关键词:学习型城市建设;日本大阪;终身学习
一、学习型城市的内涵与特征
进入21世纪,城市化浪潮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作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实现载体与依托,“学习型城市”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于“学习型城市”内涵以及“学习型城市”特征的描述一直没有统一的规范,各国学者纷纷以各自国家或者地区的情况,结合自身的理论研究,来对“学习型城市”进行定义。
作为最早进行“学习型社会”构建的地区之一,欧盟认为“学习型城市”是“学习型城市”“学习型市区”和“学习型区域”的总和,并对其进行了界定:“学习型城市”承认并理解学习在城市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尤其是在城市繁荣、社会稳定、个体自我实现等方面,促进所有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流动,敏锐而有创造性地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1]
在中国,虽然“学习型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但官方从来没有对其进行权威的界定,因此,关于学习型城市的定义或内涵的论述版本众多。具有代表性的是由我国新城市主义运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中央党校国情国策研究中心研究员连玉明在其主编的《学习型城市》一书中提出的关于“学习型社会”的描述:“学习型社会”是教育与学习贯穿任何时候、任何领域、任何过程之中的社会,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教育资源共享、个人的一生都能够接受教育;学习的充分个性化,人们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能力,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进度;学习的开放化,即教育时间、教育场所、教育机构之间和教育形式都开放;学习网络化,远程教育将成为未来学习的主流形式。[2]
还有学者在对“学习型城市”的特征进行讨论时提出,学习型城市建设主要围绕着思想、设施、政策和组织四个方面来进行——思想,即要使市民在个人层面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设施,即城市要为市民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与设施;政策,即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市民学习的权利;组织,即要利用民间团体来形成学习型社团、学习型社区,进而促进市民学习。[3]
为了能够更好地指导全球学习型城市建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2年发布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框架》(A Preliminary Framework of the UNESCO Global Learning City Index)。在这份文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学习型城市”的定义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学习型城市”是一个能动员和运用各方面资源的城市,旨在提高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包容性,激发家庭和社区中的学习,促进为工作和在工作场所中的学习,扩展现代学习技术的应用,改善并优化学习质量,营造终身学习文化。通过这些措施,“学习型城市”会提升个人能力和促进社会融合,促进经济和文化繁荣,并实现可持续发展[4]。文件还从三个方面对“学习型城市”的关键特征进行了描述:现代“学习型城市”所带来的广泛效益、建设“学习型城市”的主要任务、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基础条件。[5]
二、大阪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发展阶段
大阪位于本州岛西南部大阪湾东北岸,是日本关西的第一大城市,也是日本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中心。由于濒临濑户内海,大阪自古以来就是古都奈良和京都的门户,也是日本商业和贸易发展最早的地区,曾有几代天皇在此建都。
第二次世界大战遭受空袭后,大阪踏上了“复兴城市、重建家园”之路,并制定了《复兴大阪城市计划》(「大阪都市復興計画」)。该计划旨在修建大阪市博物馆、图书馆、会馆等社会教育设施,被视为大阪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开端,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环境、教育、社会福利、交通、住宅等多个领域,在教育领域包含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终身教育三个方面。大阪积极与全世界的文明城市结成友好城市,1974年与上海结为友好城市,以促进双方城市的文化建设,谋求异文化的相互理解与发展,树立高品质的城市形象,提高全市人民的文化素养。1992年,大阪颁布了《大阪终身学习规划》(「生涯学習大阪計画」)、《21世纪大阪市综合规划》(「大阪21世紀計画新グランドデザイン」)等文件,前者设定了“大阪市三层教育学习圈”①,后者主要展望21世纪大阪市终身学习的目标以及推进大阪市终身学习的相关计划。进入21世纪后,大阪城市建设的理念是创建“舒适的城市、便利的城市、魅力的城市”,并提出了“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人、在需要学习的时候,都能快乐地学习”的终身学习目标。[6]
大阪是日本最早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一批城市,大阪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发展主要包括推进社会教育、终身教育、生涯教育三个阶段。
(一)推进社会教育
在日本社会教育的历史发展中,大阪是表现最为突出的城市之一。日本的社会教育最初在大阪开展,而后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大阪的社会教育可以追溯到昭和时期,政府兴建各种教育基础设施,促进社会教育的发展。例如,1936年(昭和11年)市立美术馆开馆,1937年(昭和12年)电气科学馆开馆,以及制定保护文化古迹、图书资料等措施[7]。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为了满足人们对学习的迫切追求,大阪市不断扩充社会教育机构,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在《大阪市同和教育基本方针》(「大阪市同和教育基本方針」)的指导下,大阪创建了读书会、市民学习中心、青少年中心等;同时,重视居民住宅附近的社会教育设施的建设,建立了首个社区的市民终身学习室。20世纪7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修养成为了社会教育的主题,为了提高市民的道德修养,追求和平的精神和自主的学习活动,以及振兴体育运动、娱乐活动等,政府不断完善社会教育的内容,并显现出了向终身学习方向发展的趋势。这一时期的社会教育主要是为了从战争的破坏中振兴大阪城市而开展的教育,为大阪公民提供公共的学习场所和学习设备,让更多的公民接受教育,但这种社会教育的学习体系并不完善。20世纪80年代,日本为了应对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挑战,提出建设终身学习社会,提高国民的创造能力和竞争意识,以及全民族的整体素养。大阪为了建立终身学习社会,相继发布了数份文件以完善社会教育体系,为实现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逐步完善“大阪市三层教育学习圈”,使大阪的每位市民都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开展多元化的终身学习活动,为市民的终身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和设施。
(二)推进终身教育(学习)
进入20世纪80年代,信息化、国际化、全球化成为时代的主题,为了适应时代潮流,日本提出了“向终身学习过渡”的口号,把构建终身学习社会纳入21世纪的国家发展战略中。1988年,原文部省颁布了《教育改革推进大纲》,成立了终身学习局,迎来了日本终身学习的时代。
大阪紧跟时代潮流,1988年1月设立了“大阪市终身学习推进会议”机制。从此,大阪的学习型城市建设进入了终身学习的阶段。1992年发布的《大阪终身学习规划》提出重点建设终身学习室、市民学习中心、综合学习中心,完善终身学习相关的设施和学习设备,为市民的终身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此同时,大阪市教育委员会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鼓励公民自发学习、相互学习,提高公民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大阪市教育委员会为了加强公民之间的相互交流,在图书馆等社会教育场所向人们提供学习场所和学习机会,同时提供各种学习的教材,促进地区的人才培养。
(三)推进生涯教育(学习)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开展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即生涯教育。“生涯教育”一词最初由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于1999年12月发布的题为《关于改善今后初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初等中等教育と高等教育との接続の改善について(答申)」)的报告提出。报告提出“为了使生涯教育在学校和社会以及学校间顺利衔接,有必要从小学阶段开始实施生涯教育”,这项提议也成为开展生涯教育的契机[8]。“生涯教育”一词就此登上了日本历史的舞台,从小学开始进行生涯教育的实践,可以说是日本教育领域划时代的决策。
后来,日本的生涯教育开始逐渐向生涯学习方向发展。大阪市的生涯学习以2006年1月发布的《大阪生涯学习计划——建设自律与合作的生涯学习社会为目标》(「生涯学習大阪計画~自律と協働の生涯学習社会をめざして~」)为基础,市教育委员会生涯学习部门紧接着实施了一系列推动生涯学习发展的措施[9]。进一步完善“大阪市三层教育学习圈”,市民可以在学习圈里进行多样化的学习,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提高了市民的道德修养。由此,对大阪学习型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
三、启示
中国与日本在地缘上一衣带水,同属东亚地区,这使得两国的交流与合作拥有地域和文化方面的便利[10]。在现代化发展中,两国经历的都是非西方式的“以经济增长带动社会变迁”的外生型模式[11]。日本正是为了应对“第二次高速增长”后的“平成萧条”,才决心发起第三次教育大改革,倡导终身学习,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日本的经验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如上文所述,大阪市在战后便开始城市复兴计划,在1992年颁布《大阪终身学习规划》后更是飞速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且独具特色的城市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大阪在1974年便与我国的上海缔结为友好姐妹城市,迄今已有逾40年的交流历史。因此,对大阪的学习型城市建设进行探讨,学习其先进的经验,分析其出现的问题,对于中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提供法律保障。大阪市的学习型城市建设历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即根据国家的宪法和有关法律,对全市的社会教育、终身教育进行规划和统筹。《日本国宪法》第26条“教育权利”思想,以及《教育基本法》《社会教育法》《图书馆法》《博物馆法》等一系列法律都对社会教育的相关内容作出了规定,使大阪在制定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时,能够充分做到有法可依。我国在这一方面则相对欠缺,相关法律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其他的则更多是政策文件。
其次,完善教育设施。大阪市在构建学习型城市的过程中注重公共教育设施的建设与相关人员的配套。大阪市目前已经在全市建立起三重高水准社会教育“学习圈”。除此之外,大阪还设有青少年社会教育中心、妇女中心、老年大学等终身学习机构[12],和大阪相比,我们的社会教育缺乏整体的规划。
最后,提高公民素养,鼓励志愿活动。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个人能力并不仅仅指学习科学技术的能力,还包含个人素养。通过培养公民的社会公共意识,提高公民的素质,并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到志愿活动中。公民可通过志愿活动来实现自我价值,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促进大阪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在提高公民素养、发展志愿事业方面的力度还不够,应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加大对志愿活动的扶持力度。
学习别国的先进经验并不是一成不变地生搬硬套,而是要结合我国国情,发挥自身优势。
首先,注重实用性。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相关理论的引进与研究起步于改革开放以后,而这段时期正是我国社会发生巨变之时,党中央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的相关政策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因此,在我国的学习型城市建设过程中,首推职业教育。在许多相关的政策及研究中都提到,一方面,市民需要更新自己原有的职业技能及知识体系,不断跟进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也需要为下岗或退休职工提供“人生加油站”,使其能够再就业,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贡献[13]。虽然在理想层面,学习型城市中的公民应该是真心热爱学习,而不是带有较强的功利色彩,但我国目前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依然是大部分人关心的重点,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现阶段把经济和学习联系在一起是可行和必需的。而且,不论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当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后,人们的学习力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因此,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学习型城市建设还应该继续坚持注重实用性的特点。
其次,利用经济优势。在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的时期,社会对新知识和新理念的接受力往往是最强的。而且,由于经济增长迅速,政府对于教育领域的投入力度也比较大,这一时期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黄金时期。日本虽然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上处于领先地位,但回顾其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日本开展第三次教育改革、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应对“第二次高速增长”后的“平成萧条”[14],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动的。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可以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同时,学习型城市的理论也日趋完善,不会再让我们出现摸着石头过河的窘境。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利用良好的客观条件,我国的学习型城市建设将呈现跨越式的发展。
最后,我国人口众多,这对于发展既是劣势,也是优势。众多的人口可能会加大我们提高全民学习能力的难度,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好人口多的特点,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也就相较于其他国家有了更多的参与者。如前文所述,我国应该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加大对志愿活动的扶持力度。如果志愿者数量能够达到一定的规模,政府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就不需要既扮演引导者,又扮演参与者,可以大大减轻政府的负担。同时,非政府部门出身的志愿者,也更加贴近实际生活,能更好地与市民进行互动。
注释:
①“大阪市三层教育学习圈”分别为“广域”(大阪市北区中心)、“车站体系”(大阪市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轨道交通中心枢纽)、“地域”(小学校学区),每个学习圈分别构建不同的终身学习的支持体系。
参考文献:
[1]年智英,陈丽,谢浩.世界学习型城市发展趋势:理念、标准与策略[J].比较教育研究,2014(11):36-41,48.
[2]连玉明.学习型城市[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2.
[3]殷开明.学习型城市的内涵及特征剖析[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7(1):28-30.
[4]学习型城市关键特征介绍[EB/OL]. http://learningcities.uil.unesco.org/fileadmin/content/Publications/Conference/Introduction_on_Key_Features_ Chinese.pdf,2015-04-25.
[5]Key Features of Learning Cities [EB/OL]. http://learningcities.uil.unesco.org/fileadmin/content/Publications/Conference/Key_Features_of_Learning_Cities_ EN.pdf,2015-04-25.
[6][12][14]秦钠.中日都市社区教育比较研究[D].上海大学,2006.
[7]大阪の科学技術の歴史 [EB/OL].http://www8.cao.go.jp/cstp/gaiyo/syutyo/20100320osaka/osakacity_ shiryo_sanko-03.pdf,2015-04-25.
[8]藤田晃之.キャリア教育基礎論[M].東京:実業之日本社,2014: 26.
[9]大阪市の生涯学習支援 [EB/OL].http://ejiten.javea.or.jp/content.php?c=TWpBek9EQXdNUT09, 2015-04-25.
[10]安淑英.中日文化的异同比较[J].宁夏社会科学,2005(6):139-140.
[11]秦钠.中日都市社区教育比较研究——以上海静安寺街道社区学校和大阪大开市民终身学习室为例[J].社会,2008(2):181-209.
[13]袁雯.为了每个市民的终身发展——上海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探索[J].开放教育研究,2013(4):32-39.
4.城市建设学习心得 篇四
一、明确发展目标,切实转换思想观念,调正心态,调好状态是加快存款发展的根本保障。xxx支行之所以能在基础薄弱,资源与我们大体相当,甚至不如我们个别支行的情况下,业务发展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我认为是他们首先有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直面问题和矛盾,不回避矛盾,针对全行普遍存在的“三重三轻”、“三多三少”的问题和“四种困惑”,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多途径、坚持不断地传导和灌输省分行党委确立的经营理念及先进的管理方法,使全行上下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进一步清晰,对办好商业银行的规律性认识逐步深化,从思想上为存款工作取得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其次是他们针对自身实际和所在地的经济环境,打破“环境决定论”的思想束缚,摒弃竞争环境差、存款资源少,无所作为的消极观念,调正心态,调好状态,迎难而上,以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抵减客观经济环境给存款工作造成的种种限制,使全行上下保持了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良好风貌。
回想我们永城支行,今年以来各项存款的增长未能如我所愿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主要原因就在于主观上确实努力不够、办法不多、目标不高、措施不硬等问题,说到底,还是思想观念的转换没有完全到位,或者说状态不佳,认为去年底的存款基数大,再在高增长的平台上大幅度地增长,困难很大,过多地考虑了今后发展可能面临的压力,没有打破任务观念、地域观念,从xx行发展的大局来考虑。xxxx县行的做法,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以后的组织存款工作中,我们将把转换员工思想观念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来抓,突破思想观念上的障碍,坚持以理念为先导,调正心态、调好状态,坚持存款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克服固有的思维模式,推动存款的更快发展。
虽然我们也充分认识到了工作越早越主动的道理,认识到了机制对经营工作的强大推动作用,也为推动存款工作早发展、快发展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措施,但是我们抢占存款工作主动权、抢占市场份额、抢抓一季度存款高速增长的意识没有驻马店分行和确山县支行强烈。在激励机制上虽然也实行了绩效挂钩、末位淘汰等措施,但在具体执行中存在漏洞,对落后单位还存在同情照顾思想,还没有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末位淘汰,致使各种激励奖罚措施没有发挥应有的成效。以后的工作中上述种种现象都将在永城支行消失。机制引导,早抓快增将贯彻到存款工作和各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使我行的存款在当地同业市场份额中占据应有的比例。
二、抓好存款的早增快增是提高存款市场份额的决定因素。xxx支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在发展存款上都紧紧抓住了一个“早”字,早谋划、早动员、早行动、早见效。第一季度他们就按全年存款任务的80%进行分配,并在激励机制和奖惩措施上与第一季度工作力度相配套,将费用的绝大部分用在第一季度,通过第一季度存款的迅猛扩张,抢占存款市场,提高市场占比,在第一季度就完成全年工作任务的绝大部分。正是这种大力度的奖惩机制,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保证了一季度存款的迅速扩张。与他们相比,我们虽然在第一季度的任务分配上也按照分行要求增加了任务额度,强化了各项措施,但力度不大,指标不高、考核缺位,没有高奖重罚,支行的决心和导向员工不明晰。
三、找准切入点,搞好重点营销是扩张存款总量的有效途径。xxxx支行的经验证明,努力增加发卡量,以卡引存,是实现存款总量扩张、提高市场占比,抢占存款资源,弥补撤并网点不足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xx县支行给自己的定位是,抓存款就是抓发卡,他们由增加发卡量突破了当地县域经济狭小的限制,实现了存款总量的迅猛扩张,创造了该县每8个人就有一张卡的发卡业绩。他们提出的口号是“不怕当时无效,就怕卡发不到”。
走出去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走出去使我们认识到了自身的差距,走出去使我们获取了宝贵的经验,找到了可以加快业务发展的突破口。面对与兄弟单位在思想状态、管理措施、考核机制、营销策略和工作进度等方面的差距,我们应该怎么办?我认为第一要把思想状态调整好,把观念真正转换到位,从班子成员到一般员工,都必须把状态调整到盛市分行党委倡导的一系列管理理念、管理要求上来,调整到有压力、有激情、有办法、有认真精神上来,调整到人人思发展、人人谋发展上来。
5.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简报 篇五
(国有处 张聪辉)近阶段,通过深入系统学习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以及《中共郑州市委关于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意见》,感受颇深,收获也很多。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肩负着国家重托、引领着区域发展、承载着群众期盼,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它犹如一声集结号,吹响了郑州加快建设发展,提升站位的号角,这声号角振聋发聩,发人深省,使我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责任心和执行力。
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事业、对社会、对国家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是我们做好工作、成就事业的前提,是战胜工作中诸多苦难的强大精神力量;执行力是指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是组织内部从上至下、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对组织的目标、指标、任务进行一丝不苟地执行所具有的一种能力。责任心与执行力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二者共同构成党员干部立足岗位、奉献组织的重要素质和能力。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个大背景下,作为党员干部的我更应该进一步提 高政治觉悟,增强大局意识、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高效执行力意识,以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和争创一流的劲头,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自觉想事干事、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着力形成行为规范、落实有力、爱岗敬业、务实高效的工作新格局。
二、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和真抓实干,保持工作上的先进性。
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真抓实干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途径。实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关键在于狠抓落实。要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克服浮躁情绪,抛弃私心杂念,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把心思用在本职工作上,把精力投到抓落实中,重实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特别是要坚决克服主观主义、个人主义和“官本位”意识,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在务求实效上下功夫,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积极进取又量力而行,坚决防止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短期行为和不良心态,不搞脱离实际的“面子工作”,多办顺应企业发展,保障安全生产的实事好事,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实绩。要在开拓创新上下功夫,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举措,不断提高工作 质量和水平。
三、持续提升业务素质、思想水平,敢于担当、主动响应领导的各项工作指示。
通过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理论研讨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自觉学习党的政策理论、煤炭相关安全生产技术知识和其他先进生产技术工艺,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养,做到已学固本、以学立德、以学修身、以学增智,以学习促进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形成崇尚学习、创新学习的良好学风。以提高工作效能为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改进工作方式、狠抓责任落实,进一步增强履责意识,为企业服务的态度进一步改善,岗位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工作程序进一步规范,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努力让工作实现新发展、新突破。
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近可引领中原发展、中会支撑中部崛起、远能服务全国大局,也能为我们郑州市民带来如此美好的愿景和丰厚的回报。作为这项事业的参与者与见证者,我们要找准定位,积极融入,勇担使命,在这个新起点上争当建设的排头兵,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6.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简报 篇六
窦 敬
2012年11月25至12月17日,我有幸参加了省住建厅组织的赴美国城市建设管理专题研修班,实地考察了一些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经验,并听取了专家、学者10多场专题报告,在思想和理念上深受启发。
一、感受和体会
美国地域广阔,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几乎横跨整个北美洲大陆,总人口3.1亿,城市化率达75%,是高度城市化国家。城市规划建设设施配套、功能齐全,单体建筑外形美观,居住生活环境优美,整体感觉较为舒适。美国城市在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一)注重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美国的城市化进程,十分重视创造适宜生活环境。一是重视自然景观保护。美国开放式公园都保持了面积较大的绿化,有些公园就是在原有森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多年改造,使乔木、灌木和花草配臵都达到了自然的效果。对于园林废弃物也有合理利用,将树皮、枝条、落叶以及木材边角料按照需要粉碎,经过一定处理后覆盖于树穴周围或绿地中裸露的土壤上。大学校园更是绿树成荫,既有高大的乔木、茂密的丛林,又有开阔的休闲地,空气清新,景色优美。高速公路边坡自上而下种植有乔木、灌木、绿地、荫生植物以及半水生植物,形成很好的 1 生态小环境。二是重视社区绿化建设。美国法律规定任何私人宅基地在建房前都必须规划一定比例的土地用于绿化、植树和种草,确保绿化率,否则建房计划不予批准。绿化建成后,业主要自费维护管理,任何受损或死亡树木、灌木或地被植物必须迅速替换,否则就会面临邻居的投诉和政府的处罚。三是重视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对人类环境质量有影响的建议或联邦行动,都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加利福利亚州1970年《环境质量法》规定,对所有建设项目都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这种做法保证了人类活动对当地环境的影响降到了最低的限度。
(二)注重城市设施以人为本。美国城市设施的设计和建造都尽量以人为本,城市处处充满人性关怀。一是配套齐全的公共服务。美国建有大量的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许多中小学生都将这里作为学习的课堂。社区经常举办一些免费的培训课程,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细微的人性化设计。各个公共建筑的无障碍通道齐全,无人为损坏;公园里、街道旁随处可见座椅,凡有台阶的地方都会有相应的扶手;城市街道、高速公路一般按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排列命名,给人以极强的方位感。交通路口都设有停车标志,无论有无行人,车辆通过前一定要停稳后再前行。公园、海岸设有专用的自行车通道和人行通道,供人们骑自行车和跑步锻炼身体。室内的各种标牌做成弧形,便于人们从正面和侧面都可以看到字体,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所不在、细致入微、真诚持续的人文关怀。2 三是注重发展公共交通。美国对于发展公共交通,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公共交通基本形成了轻轨列车、地铁、有轨列车、公共汽车、观光列车、自行车等系统化的公交网络,且大多为单行道,道路使用率高,交通非常快捷方便。
(三)注重城市建设的差异性。美国城市众多,大小各异,星罗棋布。大的城市有几百万人口,而小的只有几千人。这些大大小小的城市现代化水平都很高,且表现出很强的城市特色。一是在城市总体布局上,美国的城市注重因地制宜,充分考虑自然特征,融合当地风土人情,又不抹杀地区特点,使各个城市都特色明显。如美国的旧金山市是一个山海相接的城市,在城市规划的布局上,所有的建筑都是沿小山包而建,整座城市呈现波浪型的地理特征,融合了河流湖泊、大洋海滩、山丘森林等所有的大自然特性,建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海景观城市。华盛顿属典型的疏散型城市,稀少的人口配上大面积的市区,别墅、草坪、树木融为一体,构成最适宜人居住的城市。纽约是世界最早也是最繁华的大都市,纽约市中心区的曼哈顿岛上的房屋建设密度和高度均属世界第一,狭窄的街道与高密度的超高层建筑,构成了纽约市中心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二是注重注重城市建筑风格的体现。在美考察期间我们发现,所有这些城市建筑的设计者都十分重视本地域历史文脉的继承与发展。在形形色色的现代建筑中,一方面渗透着城市原有的文脉肌理,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地域文化,另一方面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建筑物也 3 都散发着标新立异、彰显个性的风采。三是建设追求自然。美国的城市建设充分考虑与自然的融合,不挖山、不填平、不取直、不砍树、不拆有一定历史文物价值的建筑和废墟。如美国一些沿山坡地的建筑物,星罗棋布地分布在从谷中到山腰再到山顶,四、五米宽的马路顺山势,沿地形,蜿蜒穿行于层层叠叠建筑物之间,丝毫没有挖山削平取直的痕迹。
(四)注重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性。美国的城市规划非常注重征求公众意见,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已经应用到了包括从区域性规划到社区规划的多个层面。一是公众参与具有法律保障。法律明确规定城市规划过程中要有公众的参与,没有经过公众讨论、反馈的城市规划是不能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的。规划如果被公众反对,就必须修改。二是参与方式多样。美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各种手册、会议和展览会等等,从而使公众全面、彻底地参与到规划当中。三是公众参与面广、程度深。美国的公众参与不是表面形式上的几个代表或利益团体参与,而是市民的普遍参与。公众参与不仅体现在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还表现在规划的审批和执行阶段。尤其是在其执行阶段,公众可以对不合规划要求的行为向法院或仲裁监督机构进行申诉。
(五)注重城市建设的经济性。我们所看到美国的城市建设只有朴素、没有奢华。一是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性。美国基础设施建设很少使用到高档石材、木材,基础设施的设计标准均以经济 4 适用为目的,方便公众需要,如路牙石直接用水泥切制,公共空间基本上铺设水泥路面,很少使用大理石,垃圾箱有的用水泥烧制,有的用钢板焊制,朴实大方,适用性强。二是建设项目必须做经济性评价。在美国每一个建设项目都要做受益和成本分析,避免建设的重复性,造成不必要浪费。同时注重社会正义评估,兼顾弱势群体。三是倡导集约用地。加大混合用地,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在城市规划中严格控制城市用地的扩张,设立城市建设发展边界,边界以外的基本农田政府不得批准占用,银行不得给予贷款;
二、启示和思考
中美两国政治体制不同,发展处于不同阶段,国情也不一样,他们的一些做法,我们不能简单照搬,但有些方面、有些做法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城市规划建设要立足于发展。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规划建设首先要体现发展这一基本要义。在城市发展体系中,经济发展是前提和基础,而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城市化的本质是产业的发展过程,产业是城市化的核心动力,而工业化是现代城市化最基本的动力。在当今全球化的进程中,随着空间经济结构重组、城市之间互相作用与依存度更为加强,城市的体系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在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形成了一系列全球性和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对全球和区域经济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中国城市的发展需要 5 从全球经济网络中获取发展的资源,也需要从城市本身的独特性来吸引投资,加快产业的发展,做强城市经济实力,从而促进现代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规划和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城市是人们居住、工作、游憩的场所,城市的规划建设要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一是要建立规划民主决策机制。通过创新机制,增强市民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管理权,构建政府引导、市民参与的现代化城市管理格局。二是规划建设要考虑方便群众生活,在规划建设居住区时,要充分考虑配套设施建设,满足居民对购物、上学、就医、出行等方面的要求。规划的公共基础设施必须同步建设,同步建成。三是注重综合交通建设,特别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四是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循环利用,大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加强城市生态绿化建设、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回收利用,构建互惠共生的有机整体,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7.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简报 篇七
1 对象与方法
1.1 评估对象
对上海市长宁区10个街道(镇)的健康城市建设工作进行评价。
1.2 评估主体、内容和指标
评估内容包括“工作考核”、“协作度评价”和“满意度评价”3个方面内容,前二者属于过程评价,后者是结果评价。评估主体有长宁区爱卫办、区各相关职能部门和辖区居民。具体说来,“工作考核”是以爱卫办为评价者来对各街道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评估,着重考察各街道(镇)对健康城市3年行动中所承担职责的履行情况和工作状态;“协作度评价”是以各部门为评价者,对各街道与上级部门的工作配合程度进行打分。“满意度评价”是以居民为评价者来对各街道工作成效进行评判,着重反映各街道(镇)在健康城市3年行动中所做工作的效果(表1)。
“工作考核”是由诸多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合成的一级指标,主要按照“长宁区健康城区暨爱国卫生工作考核标准要求”对各街道工作进行考核,侧重于评价各街道的工作推进和落实情况,从“组织政策保障”、“社区宣传氛围营造”、“实事工程”、“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有害生物控制”、“常态工作”和“加分项目”等方面考察各街道开展健康城市(区)活动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重点工作和日常工作等(表2)。
以居民为评价者的“满意度评价”(或居民评价)涉及范围广、评价项目多,有必要将其分解成更具体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二级指标包括“认知参与”、“群众收益”和“生活满意”等3个方面。“认知参与”是居民对“健康城市”相关活动的知晓、认知以及参与情况,“群众收益”是居民对“健康城市”活动是否带来自身收益的评价,考察项目对个人健康、环境健康和社会健康等方面促进和改善效果的居民评价:包括对自身健康和环境健康的重视程度是否提高,以及社会是否更和谐等等。“生活满意”是居民对生活环境及其改善情况的满意程度考察居民对健康城市行动主要重点活动和实事工程的满意程度。三方面进一步分解为若干三级指标(表3)。
1.3 资料来源
评估资料来源有三:其一,通过由各街道自报工作情况材料,并听取街道工作汇报,实地考察和调研,查看相关文件、工作及会议等记录、实物和照片,与有关人员进行访谈等,收集10个街道(镇)的有关工作状态资料。其二,向相关委办局发放问卷,请委办局对各街道的工作配合、协作情况进行评价。其三,对每个街道(镇)随机抽取100户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依据街道在健康城市(区)3年行动计划中承担的职责分工,从问卷调查结果中抽取有关的数据来作为反映街道有关工作效果的评估资料。
2 结果与分析
2.1“工作考核”
2.1.1 组织、政策、人员和经费保障较为完善,为工作开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各街道在包括组织、政策、人员和物资的保障方面开展了有效的工作,10个街道中有9个的得分率均在85.00%以上,平均得分率为88.75%。首先,10个街道中有9个街道(镇)建立了完善的组织体系。由分管领导负责统筹工作,部门共同参与;定期或者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或例会,协调各工作,确保工作进度。其次,各街道根据职责要求,制订了分工明确的工作计划。所有街道都制定了街道层面的3年行动计划,并为参与行动的各部门设定不同的工作目标,职责分工明确;其中6个街道还撰写了详细的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小结。再次,所有街道都配备了从事健康社区工作的专职人员或兼职人员。各街道按照自身情况为健康城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不同程度的经费保障。
2.1.2 社区氛围营造工作积极开展。
在营造社区氛围的相关工作方面,除两个街道得分率低于75.00%以外,其余均在90.00%以上,平均得分率为92.73%,绝大多数街道的宣传工作基本到位。
2.1.3 健康实事工程稳步推进。
各街道都开展了健康小区、健康单位、健康家庭和健康志愿者等健康城区实事工程,除2个街道得分率低于75.00%以外,其余均在90.00%以上,平均得分率为88.73%。所有街道都将健康实事工程列入了社区工作计划中,并有总结资料。
2.1.4“高血压管理小组”、“有害生物控制”等重点工作基本落实。
作为健康城区3年行动中重点推进的项目,“高血压管理小组”和“有害生物控制”的相关工作得到了各街道的重视,各街道两项重点工作的平均得分率分别为78.00%和88.60%,高血压管理小组的相关工作还有待巩固。
在“高血压管理小组”的工作方面,大部分街道制订了相应的工作计划,进行了社区动员,招募组员并确定组长,并有相应的人、财、物保障,落实了场地,配备有课程所需器材,而且有相应的管理、激励措施。同时,大部分街道能够按照计划定期开展一些活动,也重视对以往工作进行总结。另外,街道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配合下,根据统一方案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价,并有评估报告。
在“有害生物控制”的工作方面,各街道根据要求制订全年计划和阶段性活动计划。同时,根据有害生物密度监测技术方案在辖区内开展监测,并按时上报监测数据。而且,根据要求开展突击杀灭活动和日常消杀工作,鼠、蝇、蟑密度继续控制在国家标准内,蚊密度达市标。另外,街道执勤队能够履行监督职责,每月开展检查、指导和督促工作。最后,一些街道重视对工作进行必要的总结,有年度总结和阶段小结。
2.1.5 日常工作有条不紊,特色项目树立品牌。
在日常工作方面,各街道的平均得分率为78.00%,其中得分率在80.00%以上的有5个。各街道基本能够按照平时工作要求,开展各类资料的收集和信息工作,不同程度地上交各类工作资料,每月上报一定量的信息。
在特色项目方面,得分率为43.30%,其中有6个街道有自己的特色项目,包括创新工作模式和措施、主办或协办举行健康城区相关的大型活动、在公共场所竖立建设健康城区大型宣传牌等等。
2.2 协作度评价
各街道与爱卫办、人口计生委、城管大队、国资委、环保局、建交委、经委、食药监局、市容局、体育局、卫生局和文明办等参与健康城区3年行动的部门积极配合,协调互动,形成合力。
几乎所有部门对各街道的配合工作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平均得分率为92.50%,其中得分最低的街道也达到了88.00%的得分率。
2.3 满意度评价
居民评价总体上反映出健康城区活动开展富有成效,但相对于“工作考核”和“协作度评价”结果的相对平均,居民评价存在指标间和街道间的不平衡。
2.3.1 健康城区相关活动总体知晓率、认知度较高,各街道差异较大。
“健康城区”和“五个人人”活动已经为公众所熟知。“健康城区”的平均知晓度为98.10%,其中天山、新华、北新泾和程桥4个街道达到100.00%;“五个人人”的平均知晓度为76.30%,其中新华和虹桥分别达到99.00%和97.00%,而周桥和华阳街道则不到60.00%。
公众对于“什么是健康”、“艾滋病传播途径”以及“健康城区的服务人群”均有较好的认知,三者的平均认知率分别达到86.80%、71.40%和86.10%。其中新华街道三项指标都达到90.00%以上,而程桥、虹桥和周桥居民的艾滋病传播途径认知率在65.00%以下,江苏街道的健康认知率不到70.00%。
2.3.2 居民参与社区活动较积极,但体育锻炼仍不普遍。
平均有76.48%的居民参加过长宁区举办的健康城区相关活动,其中江苏和新华街道该指标高于95.00%,而华阳、周桥和北新泾等3个街道低于60.00%;有92.95%的居民做过公益性活动或社区志愿者;94.51%在过去1年内测量过血压。但是,仅有34.23%的居民平时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除新华外,所有街道该指标均低于45.00%。
2.3.3 健康活动有效开展,居民得到实惠。
有96.73%的居民肯定了“健康城市”行动对民众生活的积极影响;99.70%的居民觉得健康城市行动增加了居民的健康常识;99.35%的人通过健康城市行动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情况更加重视;99.37%对环境健康的更加重视。此外,平均有93.50%接触过食品安全的宣传,其中江苏和新华2个街道达到100%。
2.3.4 对生活各方面评价总体较为满意。
对小区周边总体生活环境满意的居民为79.52%。在以5分为满分的涉及生活环境各方面的主观评价中,居民对各项的平均评分为:安全感为4.37分,绿化改善程度为4.17分,四害改善程度为4.15分,路面及公共场所清洁情况改善程度为4.14分,道路交通情况改善程度为4.00分,空气质量改善程度为3.95分,餐饮卫生改善程度为3.89分。其中,新华和天山街道得分较高,而仙霞、北新泾和周桥街道几乎每项得分都在平均分以下。
3 小结与讨论
评估结果表明,总体上各街道在健康城区3年行动中努力开展工作,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实实在在地提升了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但也发现街道健康城市工作在工作状态、协作水平和工作效果间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总体而言工作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另外,各街道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有的日常工作上相对有疏漏,有的在工作协作上不足,有的在环境改善等方面居民评价较低等。
在未来的工作中,各街道要努力加强和巩固健康城市工作的实效。首先,在宣传内容、方式和途径上,针对薄弱环节、不同的对象和不同需求,多层次、多渠道和多形式地进行宣传,以强化宣传效果;其次,健康城市有关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多样化,方便群众参加;再次,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健康知信行,尤其要努力提高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加强邻里间的互动交流,倡导建立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最后,要以除四害、空气、餐馆卫生和交通等问题的改善为工作重点,促进健康环境的营造和健康食品的提供,提升健康城市在环境方面的收益与影响。
在街道社区层次,“千线一针”,各种政策交织,因果关系难分清,使得把某种现实结果进行因果归因比较困难,因此,关于街道工作效果的评估指标、方法,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傅华,玄泽亮,李洋.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的进展及理论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6,27(1):12-15.
[2]鲍勇,龚幼龙,玄泽亮,等.健康城市和健康社区的建设[J].中国全科医学,2005,8(23):1950-1953.
8.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简报 篇八
关键词:大众传媒;学习型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C93-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0-0181-02
2001年5月,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建设高峰会议上提出,要“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主张”。自1999年以来已经有60多个城市提出要创建学习型城市,但是对于如何建设“学习型城市”,很多城市一片茫然,甚至带有盲人摸象和拔苗助长的错误倾向。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及其成员的重要信息渠道。充分运用大众传播媒介、积极发挥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是开发和利用社会信息资源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大众传播即现代印刷和广播、电视等影像和音声媒介组织运用法人资金借助高科技的产业化手段,在国家调控(state-regulated)的范围内向未知的受众提供信息和娱乐产品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竹内郁郎在他的大众传播社会学谈到了社会传播的功能分为三个层次,即个人层次、组织层次和社会层次。接下来就从这三个层次分析大众转播在建设学习型城市中的作用。
一、个人层次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核心内容。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建设学习型城市就要大力构建城市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社会化的、开放的学习网络。要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满足社会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继续教育应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庞大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要充分整合利用城市内的学校教育资源就必须认识到大众传播现在已经成为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手段,各种广播电视大学层出不穷,而各种媒体中的知识性节目不管在数量上还是种类上也在迅速增长。
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对于终身教育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开幕式上,就APEC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提出五点主张中就指出要普及信息网络,优化学习提高手段。他说,信息网络技术,对促进人们的学习和工作,提高劳动者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要把开发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作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重要手段,制定推广计划,采取有效措施,创造条件普及信息网络,发展远程教育。学习型城市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开放互动学习制度。网络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开放互动。开放是因为网络教育不但使全世界各地的教师和专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为各地学生提供相同知识的学习素材和教学指导,而且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通过网络访问,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互动则表现为我们在网络上可以不用担心在传统课堂上不留神而没听到或者没听懂的问题,相反可以反复研读电子讲义大胆提问或者交流,充分锻炼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由此可见,大众媒体不仅为个体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且为学习型城市的教育模式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学习型城市的建设。
二、组织层次
组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类型众多、层次各异。组织能通过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完成个人不容易达成的目标和课题。建设学习型组织是奠定学习型城市的基础。学习型组织是当代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如果给学习型组织简单地下一个定义,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目前,人们对学习型组织的认识不尽相同,一般认为,学习型组织主要有以下特征:全程化,即无时不学。全域化,即无处不学。全员化,即无人不学。全新化,即无创不学。
由于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的出现,将一堂课程分成几段来学习成为可能,不用像传统的课堂教学一样抽出整段时间去听课,节省了大量时间,也可以更好地利用零碎的闲暇时间学习,真正做到了无时不学。大众传媒贴近人们的生活,接触机会很多。相比传统教学需要到特定地点集中授课,大众传媒更能符合学习的全域化的要求。大众传媒的受众广泛,既包括有一定文化程度和修养的社会精英阶层,还有进城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等相对弱势的群体。但不管是什么阶层都可以从大众媒介的教学中获益,真正做到了学习的全员化。在大众传媒中,人们一般都可以接触到最新的科技资讯和技术发明,促进创造力的培养、促进教育的全新化。由此可见,大众媒介在建设学习型组织中也是大有可为的。
三、社会层次
这是学习的最高层次。学习型城市中的社会学习是指个体、企业、大学、科研所等之间通过“交互学习”,创造、获取、共享和应用知识,提高城市创新能力的活动。在目前中国的很多学习型城市的建设中都忽视了这一点,认为学习型城市就是全员学习,并形成一定的学习型组织如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等。而忽视了将这些学习型组织优势互补,形成协同创新的城市环境。只有使各个学习型组织之间形成基于互补或关联的紧密的网络联系,才能在城市范围形成庞大的学习网络。而大众传媒掌握着社会各方面的资讯,可以将拥有各方面知识的各个组织联系起来使他们共享各自的知识。只要依托当地媒体形成社会学习的平台,就可以更好地整合城市的学习资源,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个体学习形成人力资本,组织学习形成结构资本,社会学习形成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社会资本是知识资本的三种形式。而大众传媒在形成知识资本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利用其本身所具有的其他社会组织所不具有的优势引导个人学习、加强组织学习、整合社会学习,进一步促进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共促亚太地区发展繁荣[N].北京:人民日报,2001-05-15.
[2] T.O.Sullivan:Key Conception communication,Methuen & Co.,NewYork,1985.
[3] 竹内郁郎.大众传播社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4] 钱焕新.关于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5).
[5] 唐琴.学习型城市创建模式及其绩效评价研究[D].四川大学,2006.
[6] 李秀英.浅谈学习型社会与网络教育[J].中国轻工教育,2003,(2).
[7] 杜春峰.略论学习型组织[J].中国市场,2007,(13).
[8] 童长江.关于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几个问题[J].鄂州大学学报,2007,(1).
[9] 程小萍.论知识共享型媒体文化[J].新闻知识,2006,(5).
[10] 刘菲.学习型组织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11] 张宗恩.E时代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探讨[J].集团经济研究,2006,(16).
[12] 杨永斌.实施终身教育的最佳方案——网络教育[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5).
[13] 李文元,梅强.企业组织学习的知识获取途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2).
[14] 刘兴勤.图书馆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地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5).
[15] 何华.图书馆在创建学习型城市中的地位与作用[J].理论观,2006,(12).
[16] 席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1).
[17] 罗前娥.大众传播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影响与对策[J].当代传播,2003,(3).
[18] 李新中.依托广播电视大学创建社区大学的构想[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
[19] 董琳,董亚香.知识经济与大众传媒的发展趋势[J].齐齐哈尔社会科学,1999,(3).
9.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简报 篇九
赴江苏、滨州等地考察学习城市建设的报告
为了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的城建经验,创新我县的城建思路和措施,提高县城规划、建设、管理、经营水平,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日前,县领导带领建设局、国土资源局、卫生局的负责同志,按照“带着问题找差距,带着题目定措施”的指导思想,赴我省东营、滨州、聊城三市和江苏省有关地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学习。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报告如下:
考察团一行参观了东营、滨州、聊城、淮安、江宁区、镇江、无锡、常熟、张家港、苏州、昆山、周庄镇、江阴、华西村等14个城市和村镇,行程达3500公里,先后与滨州市建委、聊城市东昌府区委及区建设局、常熟市委及市建设局、昆山市委及市建设局的有关领导进行座谈,本站原创听取了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营情况的介绍,实地察看了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工程、房地产开发、住宅小区和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并于7月24日在江阴市召开了考察学习讨论会。
考察所到城市近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城市在新世纪初所展示的现代化的都市气派、强大的工业基础、便利的交通网络、亮丽的住宅小区、发达的服务设施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考察中,对他们崭新的建设成就、超前的发展眼光、清晰的发展思路和强劲的发展势头,深受启发和教益,进一步看到了我们在观念、机制、工作上的差距,增强了紧迫感和责任感,更加坚定了高水平、大手笔建设现代城市的信心和决心。
这些城市在城市建设上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有:
一是思想解放,观念超前,对城市地位、作用的认识深刻。所到城市把城市建设看作生产力,认为加大以城市建设为重点的固定资产投资,不仅可以改善投资环境,不断得到投资回报,而且能够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增长,增加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如常熟市把城市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参与国内外竞争的桥头堡,下大力气把城市做强、做大、做优、做美,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2002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65亿元、财政收入41亿元、合同利用外资32.4亿美元。
二是领导重视,思路明确,城市发展势头强劲。一是强化对城市建设的组织领导。如滨州市、聊城市东昌府区专门成立了高规格的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整个城建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落实,做到组织到位、政策到位、制度到位、工作到位。二是高视野明确城市发展思路。如江宁区按照“立足江宁看江宁,站在南京看江宁,展望全国看江宁”的方针,提出了把江宁建成高科技花园城市、江苏最大的知识创新基地的宏伟目标,使城市建设进入了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三是善于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如昆山市抓住机遇,实现了城市建设的“三步走”,已成为既具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又洋溢现代化气息的新型工商城市。
三是规划先行,认真实施,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龙头作用。一是明确城市定位。如常熟市明确了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城市、繁荣的工业城市、开放型的港口城市和现代化的中等城市“五城”同创的城市定位。二是开放规划设计市场,在规划上舍得投入。如滨州市在新文化行政中心起步区详细规划编制中,先后委托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单位编制,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多次论证评审。三是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实行“阳光规划”、“民主规划”。如江宁区在规划编制工作中,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规划方案评审,在建设现场公布规划方案,接受市民监督。
四是建造精品,突出特色,大力提升城市形象。所到城市特别是江苏省江宁、常熟、昆山、江阴等市区给人印象较深的有:一是加快了全方位、立体化、高标准的交通体系建设,增强了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二是道路建设标准高,每个城市都有一条甚至几条高标准的景观大道。三是以城市绿化为重点,加强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绿化档次高,城内有公园和绿
地精品工程。四是新区开发起点高,每个城市都在建设现代化、高标准的新城区,努力提升城市规模和品位。五是房地产开发规模大,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新颖、居住环境优雅、物业管理有序。六是城市有特色、有亮点,极具吸引力。如聊城市东昌府区做足做活“水”文章,全力创建“江北水城”。这些城市功能齐全、形象鲜明、特色突出、社会繁荣,已具备了现代化城市的雏形。
五是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城市管理规范有序。一是理顺管理体制。如聊城市东昌府区按照责、权、利一致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了“(市、区)两级政府、(市、区、街)三级管理、(市、区、街、居)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新体制,形成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以块为主,条条保证,社会监督,依法治城”的新格局。二是明确各级责权,管理重心下移。如昆山市在城市管理中,由市委分管书记牵头组织,实行执法部门和城区单位包干管理,详细明确了各级在城市管理中的职责和事权。三是实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考察中了解到,江苏省多数城市实现了“建管分离”,成立了专门的综合执法大队或执法局,对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工商行政、交通管理、市政管理实施一体化管理,做到建设、管理平起平坐,各司其职。六是多元投入,多元经营,多渠道筹集城建资金。近几年来,江苏省有关城市不断深化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开创了城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路子。一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如常熟市政府去年投入城建资金50亿元,今年将投入100亿元。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在筹措城建资金中的主导作用。如常熟市把城市建设作为重要的资产来经营,通过市场引导、政策带动、项目招商,激活民资、启动内资、吸引外资,鼓励和支持各种经济成分投资城市建设,变过去的“有多少钱办多少项目”为现在的“有多少项目谋划多少钱”,实现了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三是搞好城市土地经营。所到江苏省的几个城市,政府对土地的供应已由单纯的生地批租向熟地出让转让发展,通过土地升值筹集城建资金。
10.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简报 篇十
1.绿道规划起源 1.1 中国古代绿道规划
中国古代绿道规划思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 000多年的周代,当时在城市布局与筑城思想方面,已能采取顺应自然条件,充分利用山体、自然河道建造城墙与城壕,并且颁布了沿城壕外围必须植树造林的第一部法律;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管子已提出沿河岸造林能加固土壤,防止洪水侵袭;从隋代(581-618年)沿京杭大运河种植大量的柳树,到宋代沿杭州钱塘江河岸种植了10多排树木,这些都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所开展的大规模、有目的的绿道建设项目。而自秦代开始(公元前221年),至明代正德年间(1518年),在川西古蜀道上先后开展了8次大规模的行道树种植与维护,形成的随着古栈道、驿道延伸,林木茂盛的林荫古道——举世闻名的剑门蜀道“翠云廊”,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绿道。
1.2 西方近代绿道规划
中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繁荣,绿道规划研究重点区域已从古老的中国转向西方。人们提出了“理想城市”建设模式,形成了轴线干道加规则广场的城市建设范式。如法国巴黎在此时期沿塞纳河建设的林荫大道,即是早期西方国家所建设绿道的典型实例。19世纪中期,奥姆斯特德(F.Olmsted)等在美国波士顿地区规划了一条呈带状分布的城市公园系统,即通过林荫大道将城市公园联系起来,就像一条祖母绿翡翠项链环绕在城市周围。这是西方国家所公认的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绿道(比我国的翠云廊大约晚近2000年)。19世纪末,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建设模式,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在城市外围设置连续完整的绿带与放射状的绿楔,将城市与自然环境有机联系起来,以降低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环境的影响。由此可见,早期绿道规划呈现围绕着沿河流、道路等线状分布的特征,功能上体现了其连通性与审美游憩价值,在生态价值方面仅限于为人们提供接近自然风景的机会。
1.3 “绿道”概念的正式提出
“绿道”(Greenway)一词1959年首次出现并被威廉.H.怀特(William H.Whyte)所用。但是,其正式提出还是在1987年的美国总统委员会的报告中。该报告对21世纪的美国作了一个展望:“ 一个充满生机的绿道网络„„使居民能自由地进入他们住宅附近的开敞空间,从而在景现上将整个美国的乡村和城市空间连接起来„„,就像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一直延伸至城市和乡村”。此后,绿道概念开始被广为接受。绿道的规划和实施也开始大量出现。
英译绿道“greenway” 分成两个部分:“green” 表示自然存在——诸如森林河岸,野生动植物等;“way”表示通道。合起来的意思就是与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交叉的一种自然走廊。对于受人为干扰的景观而言,绿道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他们为人类的进入和游憩活动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它们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促进作用。广义上讲,“ 绿道” 是指用来连接的各种线型开敞空间的总称,包括从社区自行车道到引导野生动物进行季节性迁移的栖息地走廊;从城市滨水带到远离城市的溪岸树荫游步道等。
但是,“ 绿道” 内涵很广,它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含义。因此,对这一概念的定义总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此可以引用查理•斯莱托(Charles Little)在其经典著作《美国的绿道》(Greenway for American)中所下的定义:绿道就是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从地方层次上讲,就是指某些被认为是公园路(parkway)或绿带(greenbelt)的条状或线型的公园。
2.国外绿道建设与发展情况
绿道运动近10年在世界各地发展很快,在北美,Erickson对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城市开放空间的演变与实施新的绿道规划进行了论述。Taylor等对加拿大四个大都市区绿道案例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它们从传统的绿带发展为当前的综合性绿道的经验与教训。目前,北美地区已建或在建的绿道项目已基本形成体系,如果再叠加上众多规划待建的绿道项目,将会形成如同公路系统一样四通八达的绿道网络系统。
在欧洲,Toccolini等对意大利区域绿道系统的规划方法进行了介绍。Harren和Reich对德国绿道及自然保护的介绍。Turner(2004)利用对各地方机构发放问卷的方式,调查了近10年来绿道规划在英国的发展状况。Ribeiro和Barao对绿道概念在葡萄牙的应用作了具体的介绍,其中所应用到的规划方法仍然是Ribeiro于1998年在Fábos指导下完成的博士论文中所提出的,即“景观分析——景观评价与GAP分析——规划策略——影响评价”。
近10年绿道运动发展的另一趋势便是其概念和思想在北美和欧洲以外地区的广泛应用。Mugavin对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市托伦斯河流绿道的规划背景、实施过程及建成后评价进行了论述。Frischenbruder等论述了绿道策略在巴西各个尺度的景观规划中的广泛应用。Tan对新加坡绿道系统的概念形成、规划与实施进行了回顾,讨论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教训,其利用城市排水道和公路边缘发展绿道的思想可供其他人口密集城市借鉴。
3.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设计实践 3.1 整体规划格局
中国的地理形势,每隔8度左右就有一条大的纬向构造,如天山-阴山纬向构造;昆仑山-秦岭纬向构造,南岭纬向构造,《考工记》云:“天下之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矣。大川之上必有途矣。”《禹贡》把中国山脉划为四列九山。风水学把绵延的山脉称为龙脉。“茫茫昆仑,八脉到此”。龙脉源于西北的昆仑山,向东南延伸出三条大龙脉,北龙从阴山、贺兰山入山西,起太原,渡海而止。中龙由岷山入关中,至秦山入海。南龙沿长江由云贵、湖南至福建、浙江、广东入海。
珠江三角洲北靠南岭阻挡寒潮,南临南海接迎暖意,中间河网密布,丘陵林立,沿着条条客家古驿道和林则徐禁烟的港口官道,留下了许多客家先辈们建造的珍贵古迹和风水林木。因此,在“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规划设计理论指引下,基于珠三角的自然生态格局和城乡发展状况,亲近自然重新布局和挖掘中国原始绿道,以山、林、江、海为要素,形成“两环、两带、三核、网状廊道”的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框架,并以此串联多元自然生态资源和绿色开敞空间,打造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复合型、网络式的珠三角“区域绿网”。
3.2 “两环”捍卫珠三角生态平衡
为保障珠三角整体生态自然环境,构建内外“两环”,由珠三角外环生态屏障和湾区生态环组成,外环生态屏障由珠三角西部、北部、东部的连绵山地、丘陵及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组成。范围西起台山镇海湾,止于惠东红海湾;湾区生态环由珠三角内圈层沿湾区边界(滨海各区县边界)的山地、湿地、森林公园、成片的农田等组成,把珠三角分为湾区和其他部分。该两环是捍卫珠三角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保障。
3.3 “两带”保持内外绿色空间的延续
为维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并阻止三大都市区连片发展,通过东江、西江干流水体,串联沿江的山体、农田、防护绿带等,构建两大区域性绿色廊道,保持“两环”之间的连通,其中,东江带南起珠江口狮子洋水道,经东莞水乡片,沿东江干流向东北延伸,至博罗罗浮山,形成中部都市区和东岸都市区之间的生态隔离;西江带南起珠江口洪奇门及沿岸地区,经顺德、中山基塘区,沿南沙涌、西江干流向西北延伸至佛山仙鹤湖风景区,形成中部都市区和西岸都市区之间的生态隔离。两带的存在构成了三大都市区之间长期有效的生态隔离,避免城镇无序蔓延。
3.4 “三核”改善密集城镇区的生态环境
为改善三大都市区内部的生态环境,由中部的白云山-帽峰山、东岸的银瓶嘴山-白云嶂、西岸的五桂山-黄杨山-古兜山等重要山体,形成三大绿核,作为外围山林区、南部海洋生态区与中部平原生态区之间的联结点,改善三大都市区内的生态环境。此外,三核作为珠三角区域生物种群源,通过区域绿道的规划建设,连通生态廊道,将为整个珠三角区域特色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打下坚实的基础。
3.5 “网状廊道”控制城市蔓延,营造低碳绿色生活新方式
珠三角区域绿道多处于山林农田、陆地水域的生态交错带,是地区景观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带。珠三角区域绿道整体规划亦遵循以“山缘水陆两级交接面、多个绿核”为骨架的自然格局。并基于珠三角地区城乡结构模式、交通布局、自然人文资源、行政区域划分等多层规划格局,并结合各市的实际情况叠加分析后,综合优化形成由6条主线、4条连接线和16条支线共同构成的珠三角区域绿道的网络化格局。珠三角的绿道网规划建设是由面状统领,到线状建设,再到点状完善,最终回到区域的面状层面已形成完善的多级网络化系统。
4.东莞市绿道规划与建设 4.1 整体概况
规划建设珠三角绿道网,是广东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做出的重大部署,也是广东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宜居城乡建设的重点工程。为了积极响应广东省委号召,《东莞市绿道网规划建设工作方案》已于今年3月中旬正式出台。3月16日,东莞正式启动了市绿道网的建设,至5月底,全市已累计建成了198.74公里绿道,其中省级绿道91.64公里,完成了今年省绿道计划任务的46.52%。累计新增了224.59公里的绿道绿化,其中省绿道绿化117.49公里,完成今年省绿道计划任务的59.64%。
除此之外,东莞已经完成了绿道的规划选线、规划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部分镇街已经启动了植树工作,部分镇街已经开始了慢行道的建设。而松山湖绿道系统早就已经在5月1日正式全线贯通并投入使用,这里设立了全省最早投入使用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
东莞市的绿道网包括珠三角区域绿道网(东莞段)和城市绿道网两部分。珠三角区域绿道网(东莞段)主线总长135公里,支线总长40公里,直接服务人口375万人,经过19个镇街和2个园区。城市绿道网方面,东莞市准备围绕打造中央休闲区,建设由18.9公里的滨水绿道环、23.8公里的都市绿道环和48.6公里的山林绿道环组成的“三环”城市绿道,总长约91.3公里,使其成为省域绿道的有效补充。
4.2 珠三角区域绿道网(东莞段)概况 4.2.1
2号线线路走向
2号线经过麻涌镇、洪梅镇、道滘镇、南城街道、厚街镇、虎门镇、长安镇。主线由广州增城市新塘镇进入东莞望牛墩镇,途经麻涌香飘四季农业园、南城水濂山森林公园、厚街森林公园、大岭山森林公园至莲花山自然保护区进入深圳宝安区老虎坑水库。主线长约46公里,支线总长约12公里。绿道类型
生态型绿道 长约24公里,包括水濂山森林公园至莲花山自然保护区段。主要开展越野、森林穿越探险、野外生存体验活动。
都市型绿道 长约5公里,包括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至麻涌镇中心区段。主要开展主题节日、品茶交友、节庆活动等活动。
郊野型绿道 长约17公里,包括广莞交界处至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段、道滘水乡风情至水濂公园段、莲花山保护区至深莞交界处段。主要开展校园酒吧、才艺主题展示、农业体验、瓜果采摘等活动。
4.2.2
3号线线路走向
3号线自西向东沿东江经过麻涌镇、洪梅镇、道滘镇、东莞市区、石龙镇。由广州番禺区石楼镇进入东莞麻涌镇,途经香飘四季农业园、道滘水乡风情、滨江体育公园、龙湾湿地公园、旗峰公园、可园-迎恩门城楼、大王洲岛、石龙历史文化景观区至罗浮山东江大桥进入惠州博罗县石湾镇。主线长约46公里,支线长约22公里,连接线长约4公里。3号线的示范段为大王洲岛-石龙历史人文风景区-江边村古建筑群,长约34公里。
绿道类型
郊野型绿道 长约39公里,包括麻涌到粤晖园段、粤晖园到滨江体育公园段、大王洲到罗浮山东江大桥段。主要开展水乡娱乐、主题摄影、休闲度假、自行车越野、生态养生、美食等活动。
都市型绿道 长约7公里,包括滨江体育公园至可园段。主要开展美食探寻、徒步越野等活动。
4.2.3
5号线线路走向
5号线自北向南经过石龙镇、茶山镇、东坑镇、寮步镇、大朗镇、黄江镇。由惠州博罗县石湾镇经罗浮山东江大桥进入东莞石龙镇,途经南社古村落、东莞生态园、松山湖、清泉水库休闲度假区、巍峨山森林公园、黄牛埔森林公园、蝴蝶地水库休闲度假区,至大屏障森林公园进入深圳宝安区光明街道。主线长约43公里,支线长约6公里。5号线的示范段为生态园大道段和黄江生态大道段,长约30公里。
绿道类型
生态型绿道 长约11公里,包括南社古村落北侧段至东莞生态园及沿生态园大道延长段。主要开展露营、摄影等活动。
【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简报】推荐阅读:
街道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07-23
在建设学习型城区经验交流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0-15
市建设学习型村镇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经验材料(--村党支部10-01
规划建设局四项制度学习工作总结09-22
建设兵团学习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心得体会10-05
学习型组织的建设07-01
如何建设学习型企业07-09
学习型团队建设经验材料08-04
电力企业建设“学习型企业”的思考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