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编程课校本课程(精选9篇)
1.高中编程课校本课程 篇一
郑州市创客教育校本课程
教学设计(选篇)
申 报 人 邵 龙 课程名称 《创意梦工厂》 学校名称 郑州大学实验小学 填表日期 2017年8月30日
《太阳能风车》教学设计
【设计教师】郑州大学实验小学 邵龙 【课程题目】《太阳能风车》
【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学生通过已经学过的基本电路知识,完成太阳能风车的制作。【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收集材料结合老师的讲解,初步了解什么是太阳能装置。
2.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了解太阳能装置的基本原理。
3.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小组合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4.学生能够成功并有创意的制作出完整作品。【学习重点】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小组合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难点】学生通过收集材料结合老师的讲解,初步了解什么是太阳能装置。【教学评价设计】
1.学生小组能够成功制造出“太阳能风车”,能够讲述 制作原理。
2.学生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该制作过程中的表现。3.教师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指导评价。4.学生制作成果展示分享评价。【材料准备】
太阳能电池板、竹签、吸管、热熔胶枪、热熔胶棒、导线、小电机、小扇叶、冰糕棍等。
【工具准备】尺子、斜口钳、铅笔、裁纸刀、剪刀、剥线钳、热熔胶枪。
【课程时间】40分钟 【适宜人数】20-30人 【适用年级】4-5年级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人们一直努力尝试研制出能直接利用太阳能的装置。本节课让我们一起动手制作一个“太阳能风车”,一起体验创造的快乐。
二、制作过程(20分钟)1.成品展示:
课前向学生展示已经做好的一个太阳能风车让学生参考,并告诉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制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制作原理和方法:
(1)向学生讲述太阳能风车的基本构造,制作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2)讲解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并注意使用工具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3.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小组讨论,太阳能风车的制作原理。
小组各成员表达自己的看法,经过分析综合,设计可行的制作方案。
反复讨论,验证方案的可行性。根据研究的制作方啊动手制作。4.开始制作
教师发放本节课所需要的材料,学生开始制作。制作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各组的制作,解决学生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强调工具使用的安全性。
三、分享交流(10分钟)
学生小组展示分享本组作品,讲述作品的创造思路和制作原理。
四、教师总结(5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制作过程进行总结并指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拓展延伸
课下查阅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应用,下节课分享交流。【教学反思】
《跳跳机器人》教学设计
【设计教师】郑州大学实验小学 邵龙 【课程题目】《跳跳机器人》
【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学生完成跳跳机器人的制作,然后用自己的作品参加跳跳机器人比赛。【学习目标】
1.学生结合老师的讲解和小组合作,能够成功完成跳跳机器人的制作。
2.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学会更加熟练的运用基本制作工具。
3.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小组合作能力并通过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4.学生自主创作作品,自主发挥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学习重点】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小组合作能力并通过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学习难点】学生自主创作作品,自主发挥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评价设计】
1.学生小组能够成功制造出“跳跳机器人”,能够讲述 制作原理。
2.学生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该制作过程中的表现。3.教师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指导评价。4.学生能够使用制作的跳跳机器人进行比赛,并在比赛中获得相应成绩进行评价。【材料准备】
12cm布线盒、PVC圈、减速电机盒、5号电池盒、5号电池一节、木垫片两个、曲别针一个、按钮开关、带孔珠子 【工具准备】尺子、斜口钳、铅笔、裁纸刀、剪刀、剥线钳、热熔胶枪。
【课程时间】40分钟 【适宜人数】20-30人 【适用年级】4-5年级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袋鼠是任一种属于袋鼠目的有袋动物,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大陆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部分地区。本节课我们将一起动手制作一个能像袋鼠一样跳来跳去的“跳跳机器人”,让我们一起来制作吧。
二、制作过程(20分钟)1.成品展示:
课前向学生展示已经做好的一个跳跳机器人让学生参考,并告诉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制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制作原理和方法:
(1)向学生讲述跳跳机器人的基本构造,制作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理。(2)讲解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并注意使用工具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3.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小组讨论,跳跳机器人的制作原理。
小组各成员表达自己的看法,经过分析综合,设计可行的制作方案。
反复讨论,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动手制作。4.开始制作
教师发放本节课所需要的材料包,学生根据小组研究出的可行方案开始制作。制作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各组的制作,解决学生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强调工具使用的安全性。
三、分享交流(10分钟)
学生小组展示分享本组作品,组织学生进行跳跳机器人比赛,根据成绩选出成绩前三名的小组进行奖励。
四、教师总结(5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制作过程进行总结并指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拓展延伸
课下查阅袋鼠相关知识,下节课分享交流。【教学反思】 《疯狂的竹签》教学设计
【设计教师】郑州大学实验小学 邵龙 【课程题目】《疯狂的竹签》
【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用竹签制作出一个竹签陀螺并对它进行创意改造。【学习目标】
1.学生结合老师的讲解和小组合作,能够用竹签成功制作出有特色的竹签陀螺作品。
2.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学会更加熟练的运用基本制作工具。
3.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小组合作能力并通过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4.学生完成作品,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分享展示会。【学习重点】学生结合老师的讲解和小组合作,能够用竹签成功制作出有特色的竹签陀螺作品。
【学习难点】学生完成作品,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分享展示会。【教学评价设计】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用竹签制作出特色的竹签陀螺作品。
2.学生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该制作过程中的表现。3.教师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指导评价。
4.学生完成作品,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分享展示会并进行评价比一比哪一组的作品更有创意。【材料准备】
橡皮筋、竹签、彩色卡纸、胶棒
【工具准备】尺子、双面胶、铅笔、裁纸刀、剪刀、剥线钳、热熔胶枪。
【课程时间】40分钟 【适宜人数】20-30人 【适用年级】4-5年级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同学梦见过杂技演员走钢丝吗?(见过)大家知道他们走钢丝的时候为什么要拿一根木棒吗?(为了平衡)大家都很聪明,今天我们就一起运用平衡原理用竹签制作一个有特色的竹签陀螺。
二、制作过程(20分钟)1.成品展示:
课前向学生展示已经做好的一个有特色的竹签陀螺让学生参考,并告诉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制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制作原理和方法:
(1)向学生讲述竹签陀螺的基本构造,制作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2)讲解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并注意使用工具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3.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小组讨论,竹签陀螺的制作原理。
小组各成员表达自己的看法,经过分析综合,设计可行的制作方案。
反复讨论,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动手制作。4.开始制作
教师发放本节课所需要的材料包,学生根据小组研究出的可行方案开始制作。制作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各组的制作,解决学生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强调工具使用的安全性。
三、分享交流(10分钟)
学生小组展示分享本组作品,比一比哪一组的作品更有创意,根据成绩选出成绩前三名的小组进行奖励。
四、教师总结(5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制作过程进行总结并指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拓展延伸
课下查阅平衡的相关知识,下节课分享交流。【教学反思】
2.高中编程课校本课程 篇二
综合实践课的开设, 遵循了教科书教学设计的思想, 强化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认识, 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讨论、互动学习的能力, 让信息技术学习真正变得“如虎添翼”。
教学现状呼唤信息技术“综合实践课”的开设
现代社会信息丰富并且传递迅速, 学生易接受新鲜事物, 发散思维能力强。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 对教师的按部就班教学并不认可。对信息技术感兴趣的学生更不能接受教师的半成品, 认为既不“新鲜”也不“营养”, 他们喜欢标新立异, 追求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和张扬的个性。
1. 课堂作业题目固定化, 学生不领情
[案例1]“四大操作”学习中, 笔者下发一些写有具体操作步骤的任务, 让学生按题意进行修改操作。从课前作业到课堂作业, 几乎每节课都让学生享受到这种“贴心”的服务, 可学生大多不领情。有学生感叹:无聊, 不看也知道是会考试题, 看题目都看得我眼睛酸痛, 我还有多少心思操作?
课堂作业题目固定化, 貌似方便学生操作, 但课堂变得机械、枯燥、乏味, 学生不领情。一段时间下来, 学生差不多都成为了修改操作的“熟练工”。尽管教师熟悉教学流程, 从简单的知识点过渡到解答会考试题, 学生都能跟着教师的步伐前进。然而, 一节课上下来, 总感觉缺少了点什么东西, 有点失望。可见, 综合实践课的开设迫在眉睫。
2.试水操作如隔靴搔痒, 学生不钟情
[案例2]当上到Photoshop的最后一节时, 笔者提出前半堂课的任务:艺术设计, 而后下发素材, 让学生利用一些工具将现成的“地球”和“树苗”素材添加到“关爱地球”素材中, 从而完成图像的合成。后半堂课则开始学习Flash的基础知识。
利用所学知识让学生进行艺术设计, 这样的出发点非常不错。当教师一提出这个主题, 学生个个显得非常兴奋。但教师没有放手让学生做:教师已经准备好了所需的一切素材, 并强制学生的思路按照教师的意图发展。显然, 学生的自我设计、自我创新欲望没有得到满足, 时间一长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试水操作还需深入, 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势在必行。
3.课堂缺乏合作和竞争, 学生没心情
[案例3]课堂中, 笔者经常借一些网上或前几届学生的作品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有学生嘀咕:又不是我们自己做的, 不看也罢;多想贡献我的作品, 愿与大家分享, 可惜没机会;要是让我们制作作品, 我想找几个同学一起合作……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不仅要注意完成教材的教学内容, 更要保证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实践拓展操作。通过综合应用课, 让学生有机会参与作品设计及相互欣赏,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操作技能的形成和知识的理解。
实施信息技术“综合实践课”的初体验
根据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 知识的学习应当与应用相结合, 这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四大操作”的综合实践课的开设, 让学生有目的、有时间、有创新地制作出更好的作品, 同时也提高了信息技术素养。
1. 主题多样化, 学生很领情
学生应在教师的帮助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题目, 或在教师列出的较大范围的研究领域中确定具体的研究题目。在传统课堂中, 学生习惯于“教师告诉我做什么”的模式, 所以, 应召开讨论会组织学生选择一个适当且值得研究的问题。同时, 还要考虑问题是否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有关问题是否具有挑战性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能否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机会, 而提供的学习经验是否与预期学习结果一致。例如, 教师给出的“利用Photoshop进行艺术设计”这个主题太大, 学生经讨论后, 列出适合自己的主题:如何保护视力、呼吁减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生命在于运动、爱书周海报设计、动漫合成……有了自己感兴趣的主题, 学生的创作欲才会被激发。
在Excel综合实践课中, 笔者提出“Excel中宏的应用”这个主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制作出“测测你的健康状况” (如图1) , 一学生填入自己的信息, 得出结论 (如图2) , 很是兴奋。
在网页制作综合实践课中, 笔者提出“以网页为平台, 展示身边的事”的主题。有学生以自己的课桌中的书包为载体, 描述校园中的一些人和一些事 (如图3) 。
也有学生以网页为载体, 从学生的角度记录下历史瞬间, 报道2008年发生的事件, 同时展望国泰民安、天时地利人和的和谐生活 (如图4) 。
2. 鼓励原创素材, 学生很钟情
综合实践课中, 从素材的构建、作品的成形、修改完善到保存导出, 要经历“需求分析、规划设计及脚本编写”三个阶段。期间,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每完成这样一个作品, 要经历很大的考验, 使学生的毅力、审美观、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都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每一次综合实践, 都让学生感受到如同播种一粒种子、收获果实般欣喜。
在P h o t o s h o p的综合实践课中, 李帆创作了一组情境画 (如图5) 。当时正逢浙江省七艺节, 而我们绍兴是最后一站。学生以此为背景构思设计了一组情景画面。其中画面的小女孩都是由李帆同学在Photoshop软件中一笔一画绘制而成的。
3. 互动平台分享作品, 学生好心情
对于综合实践课, 可根据“作品”来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高效、准确、客观和全面地考查评价学生, 自然少不了学生作品的提交和保存。当学生完成各自的探究任务后, 在互动平台中共享成果时所做的交流、整合和总结提升, 让学生感受、了解和获得其他成员的相关经验, 对整个探究任务形成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 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
目前微机教室大多数是“教师机+学生机”模式, 通过“极域电子教室”, 以班级为单位建立文件夹, 供学生提交作品。学生完成任务后将作品按规定命名后提交到教师机上自己所在班级文件夹, 子文件夹以学生自己姓名命名。教师机可开辟公共资源通过FTP文件传输功能供学生下载作品。
教师还可以自主开发平台在线提交, 平台中包含作品自评。当学生提交的作品一目了然地出现在网站平台时, 学生还可以进行作品互评并下载其他同学的作品互相学习。
在共享平台中, 学生展示了利用“变形”工具绘制生活中图形有规律的图案 (如图6) 。有学生制作出转动的风车和自行车, 栩栩如生的扇子、雨伞等, 完全超出了教师的想象。
实施信息技术“综合实践课”的反思
1.综合实践课的进程可遵循教材思路
综合实践分为模块的应用及模块间的整合。一般模块的应用课可以安排一到两节课。而模块间的综合整合课, 课堂范围内可安排一到三节课, 将未完成部分带到课外去补充。
高一信息技术教材每章节后都设有“实践体验、综合探究”板块, 但部分教师对教材的设计思路视而不见。教师可按照教材的活动建议实事求是地展开探究活动综合应用课, 而不是让学生疲于应付会考试题。
2.综合实践课的开设有益于会考
3.高中编程课校本课程 篇三
一、 课程实施的特点
1. 课程实施步骤
《增城文化100课》的内容是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按照章节体例,分为自然山水、民间传说、历史名人故事、古迹名胜、民间风俗、风物故事、现代风貌等七大部分,所涉内容分为既连贯又相对独立的100课,相对系统地呈现增城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大体风貌。我校根据《增城文化100课》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将这套书分为四个层次,每册为一个层次,分年级实施课程:一、二年级学习第一册,三年级学习第二册,四年级学习第三册,五年级学习第四册。
2. 课程实施方式
我校利用每周五第六节德育大课时间上《增城文化100课》,由班主任、家长助教团成员授课。主要由班主任授课,有些家长助教团成员对一些课的内容比较熟悉,班主任便邀请其来为同学们上课。《增城文化100课》是综合性课程,教学时我们采用实践性、灵活性的教学方式教学,突出实践性、灵活性的特点。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着力体现这些特点。
课程实施的空间是开放的,它不只局限于教室,本地的乡村、社区、名胜古迹、自然风貌,人文景观都是课程实施的场所。课程实施形式具有开放性,倡导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如参观访问、调查、研讨、为社会服务等,使学生充分深入地了解本土文化。注重个性化学习。这既是课程实施的方式,也是校本课程本身的一种呈现方式。
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老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对地方文化的学习、反思、探究与思考,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校内:从教材出发,因材施教,老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选择学习形式。一年级的小朋友年纪小,识字量较少,老师就采用听读、跟读、小组读、图片展示、课外家长陪同参观等方式教学,让孩子易于理解。三至五年级的同学已完全能自读教材了,老师便通过课外阅读、堂上老师释疑解惑、小组交流,课外组织小组或家庭进行参观增城的名胜古迹、访问、调查等形式学习。每学年还开展由老师、学生、家长一起参加的“《增城文化100课》知识问答擂台赛”活动。通过实地考察,拍摄、画画、写游记、谈感受、采访记录等方式,提高实践能力。这样校内外相结合进行课程教学工作,扎实有效。
二、评价方法
既关注终结性评价,又重视过程性评价。本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能力,评价时,要特别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所获得的体验。因此要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在过程性评价中,师生既是评价者,又都是观察者、反思者。评价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评价才能有效。它也使学生认识自我、交流思想、促进反思。对教师而言,评价的目的是引导教师及时有针对性地对教学策略进行调节、改善。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对课程学习的一个结果测评、成果反馈。学生体味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对课程而言,评价结果也起到了优化调控、促进提升的作用。综合两者,评价方能实现价值判断、过程反思、促进发展三方面目标。结合《增城文化100课》课程特色,我们在评价中强调:由于课程的地域性质,因此学生进行课程学习往往需要实地走访、调查、拍照、实践等活动,因此绝大多数时候,是家长陪同、引导、共同学习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家长是课程的第二个老师。因此,在过程性的评价中,需要家长详细的反馈。评价的内容主要是语言性的描述,说明学生在自我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实践证明,校本课程《增城文化100课》实施评价促进了课程实施成效,学生开阔了文化视野,对增城的地域环境、历史源流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学习主动性也得到了普遍增强,并从对增城文化的学习,主动拓展到对其他区域文化以及整个中华文化的学习。拓展了学生学习实践和体验创造的空间,拉近了课程与生活的距离,帮助学生把课程内容转化为生活知识、实践技能和思想智慧。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能力、意志、品格得到了磨炼,生活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都得到了培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本课程的生活性、体验性和开放性,促进了师生“以人文本”思想观念的变革,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给学校带来了蓬勃的文化活力。
4.高中英语校本课程探索 篇四
──英语学习策略培训
摘 要:1999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指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体系。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以来,“校本”已实实在在向我们走近。那么如何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呢?本文从校本课程开发遵循的原则说起,把英语学习策略培训作为校本课程,阐述了英语学习策略培训的意义、实施培训的方式、培训的步骤和内容,通过英语学习策略的培训得出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校本课程 学习策略培训 开发与实施
我们今天的教育是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高中英语新课程的总目标也要求学生在教育阶段的英语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建立规范的英语教材体系以及丰富的课程资源体系,以保障英语课程的顺利实施。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就是这个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开发和发展对于中学英语教学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简称SBCD)的思想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张学校的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参与课程的决策,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决定的民主化。它对于学校办出特色,向学生提供最迫切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中所遵循的几条原则
1.有效性和重要性的原则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面临着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在选择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应该删除陈旧或过时的知识,选择学生“就近发展区”的内容扩充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把握好重要的内容。
2.特殊性与差异性
校本课程开发基于每一所学校,要强调本校的特殊性与外校的差异性。要结合本校的师资、学生水平、教学设施等情况全盘考虑,但这一“个性”也要植根于整体的教育目标这一“共性”之中,不能脱离高中各阶段的总体目标。“个性化”的教育理念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思想与灵魂。
3.趣味性和可学性的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这是开发的出发点。要把教学主体的角色还给教师与学生,找回他们在大一统的课程体制中失去的自主性、主体性和创造性。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易于学生消化学习的内容同时,在编制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课程的内容要选择学生能接受并能理解的知识范围,而且内容要健康。
4.现实性和应用性的原则
现实性就是要求校本课程的内容必须符合当今社会的现实需求。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横向思维能力。应用性就是要求在课程开发中选择最有助于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课程内容,选择具有应用价值的知识。注意将人文主义思想渗透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之中。
二、英语学习策略培训的意义
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主要是 “应试教育”的模式为主,从学生上高中开始就让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参加高考,从而在英语教学中片面强调低技能的大量的机械的练习,而忽视了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高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其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不会学习,这不仅使得教学质量下降,而且间接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甚至使学生感到学习英语是一种痛苦。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学习的效果还是不理想。这种情况的出现,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学习是每个人终身面临的任务。关于学习的研究一直是教育界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当代教育界和心理学界都认识到,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有效的学习者。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有效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提高学习效果,减轻学习负担,而且能大面积地提高教育质量。在农村高中开展英语学习策略培训我们可以获得:第一,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增强策略意识;提高学习效果,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有利于他们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增强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为终身学习创造条件。第二,通过学习策略的培训,改进策略培训的模式,为农村高中英语选修课及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帮助。
三、英语学习策略培训方式
1.讲座和讨论
主要用在对学生介绍英语学习策略;学习策略的重要性;制定学习计划;如何获得学习资源;克服对英语的恐惧和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焦虑,建立信心、培养毅力;通过讲解示范英语学习策略,在课堂具体学习策略的培训过程中通过讲解让学生讨论“选择怎么样的策略会更好的掌握学习内容”,或采取先让学生讨论再讲解。讨论的形式可分为座谈式、小组讨论(4~6人)和同桌讨论,在讨论中或讨论后及时做记录。
2.观察和访谈法
在培训的过程中要时刻对学生做观察,了解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中、回答问题时的表现等等,并且做必要的记录。课后和学生通过聊天进行了解,在研究过程中坚持每天写研究日记和做记录。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说出自己所想的,在课后怎么做的。报告自己计划完成的情况等等。
3.问卷及测试
对参加英语学习策略培训的学生进行学习策略、学习风格和学生性格的问卷调查;在选定研究对象后对所选择的对象进行综合语言能力测试,培训后再对研究对象进行综合语言能力测试。
四、高中英语学习策略培训
培训时间为16周每周2课时,共32课时。其中一课时在下午自习时间,另一课时在晚自习时间。学习策略培训采取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自愿报名参加“英语学习策略培训班”。
第1周
第一章 介绍学习英语策略
第一节 观念的改变
讲解英语学习观念的形成与特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念。介绍英语学习成功者学习经验的材料。
第二节 几个重要观念的分析与调控
英语学习的成败原因 :让学生明确成败在于自己,引出英语学习策略的重要性语言学习的准确与流利:让学生对英语学习过程中准确与流利二者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语言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语言错误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母语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让学生正确认识母语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正确的使用母语帮助英语学习。
第2周
第二章 认知活动的管理
第一节 管理活动的重要性
让学生明白目标、计划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第二节 学习计划的制定
讲解怎样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学习计划的要素。指导学生制定自学计划课程计划;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第三节 自我评价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观念,介绍自我评价的三个重要方面:测评学习进步;总体评价;日常评价。
第3周
第三章 情感活动
第一节 建立自信心、培养“毅力”
自信心是人们对自己成功的把握程度。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让学生自己坚信,只要学习策略运用得当一定能学好英语。英语学习是艰辛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练习,学习英语并取得成功也需要毅力。农村中学在缺乏学习资料、没有说英语的环境中学习英语,特别需要培养学生不怕挫折的坚韧性和持之以恒的忍耐性。
第二节 克服外语学习焦虑
由于学生外语成绩不理想,会对外语学习产生焦虑,给学生教些消除在外语学习焦虑的一些方法。
第4周
第四章 资源策略
资源策略的培养:是指学生合理并有效地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策略。工具书的使用,让学生在有限的图书馆资源中获取资料,去书店不买书而获取资料去学习,获取网络资源,听收音机等等。积极的运用教师、学习好的同学人力资源。
第5周到第15周
第五章 教材渗透具体学习策略
第一节 听力策略(5~6)
以问题陈述:听不懂教师用英语上课怎么办?怎样解决“听”比“读”难学的问题?听力差,困难在哪里?如何提高听力水平?采用一定的资料示范听力的一些策略技巧。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有效提高听力。第二节 口语策略(7~8)
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几个人创设说英语环境;自己给自己说英语;在培训的过程中让学生组织举办全校英语角。采取多种口语练习活动,讲解有效的交际学习策略。
第三节 阅读策略(9~10)
阅读三个模型和图式:自上而下模型;自下而上模型;相互作用模型。默读和朗读。有效阅读策略:略读;寻读;预读;猜测生词意思;克服阅读中的不良习惯。采用阅读材料讲解。
第四节 写作策略(10~11)
提高写作的策略:收集精彩句子;写日记;通过阅读扩展思路;模仿练习;交笔友。写作过程的策略:构思;选词;组织;修改。采取课堂当堂练习。
词汇和语法(12~15)
第五节 词汇(12~13)
学习记忆单词:语境中学;联想记忆;利用图像图形;词汇分类;同义反义词;词缀等等。采用材料当场训练,讨论适合学生自己的记忆策略。
第六节 语法(14~15)
语法学习实用语法,语法是工具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语法学习策略:在理解基础上学习;积极主动归纳语法规则;在错误中学习;在交际中学习。
以上各专题的训练并不是孤立的可在材料的运用中综合几方面的能力学习策略。并且要布置一定的课后作业,完成计划的制定;学习资源的获取;语言知识的运用练习等等。
五、对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启示和思考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条件,学校的特色形成是结果。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优势和风格,进而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形成特色。我校校本英语教材的开发与实践才刚刚起步,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有如下启示:
1.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使“人”的存在和“人”的应有地位开始在学校教育中凸现和回归,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教书匠”的形象,而是以“研究者”的身份积极投入到实践中,增强研究意识,不断养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习惯。
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使一线的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精神与技能,需要教师不仅会“教”书,还需要会编书,也就是说,具有课程开发的能力。过去我们英语教师所使用的都是别人编好的书,甚至为教科书也配好了参考书,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教师的惰性,阻碍了自身的专业发展、科研能力的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使教师全面了解课程编制的过程和把握课程的纵向和横向结构,提高行为反思水平,增强对真实英语的语言运用意识,为教师提供了发挥自己教育智慧的广阔空间。
2.更全面地利用和充实了学校的课程资源
课程的设置还必须基于社区和学校的现有课程资源,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校本教研将学校发展和教师个人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学校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通过校本教研学校把教师的个人智慧、经验和思想转化为教师集体的财富,形成学校的特色和传统,从而实现由教师发展推动学校发展。另一方面,学校通过自身的文化和机制,感染、熏陶、培育教师,从而在教师身上打上学校的烙印,实现学校发展推动教师发展,最终实现两者的可持续发展。
3.给学校创造了一个英语学习的环境
创设一个个英语文化场景,有效地配合了英语课堂教学,突破了“学校-教室-课本”三位一体的封闭状态,而融入了社区、家庭等外在因素。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应该处理好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之间的整体性协调,学起来也就非常轻松愉快。
4.促进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加大了培养学生能力的力度
校本课程实施以后,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更渴望学好英语,这就给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动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一旦有了学英语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充分地发挥出来,思维能力得到拓展,潜能也充分发掘。故此,他们的英语水平自然而然得到了提高。实施校本课程后,学生学英语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了,不需要教师苦口婆心地教育,大多能自主探究,主动地学英语了。
六、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实施的建议
英语校本课程面临着教研质量、品位和效率提升的问题。在英语校本课程的探索过程中,我们思考着如何才能提升英语校本课程的质量和品位:
1.教材的编排有待完善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于异域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已不满足于简单的社交礼仪和风土人情,他们渴望诸如异域政治、历史、经济、教育、时事等更高层次的文化学习和吸收。因此,在编排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多开些介绍英语国家知识,以及时事阅读的课程。
2.协调国家英语课程与英语校本课程的关系
提高英语校本课程的质量是中学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国家课程应属于第一课堂,英语校本课程为第二课堂,二者相互弥补,又有主次之分,不能投入同等精力。[7]大多数教师对于这点认识还是比较清楚的。英语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责任心,而学校的国家课程教学活动,特别是英语的教学活动,占据了教师的大部分时间,使教师也没有额外的时间从事课程开发工作,他们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会带给他们压力,造成他们的过度疲劳,因此视其为额外的负担,影响了他们对课程开发的兴趣和教学质量。
3.英语校本课程的课时保证问题
英语校本课程课时安排需调整大部分英语校本课程每两周只有一课时,这对于课时需要量大的课程来说远远不够。比如英语原版电影欣赏,学生先听教师介绍情节,学习些词汇,就没有多少时间来欣赏了。下次再上课时,词汇已忘记得差不多了,情节也模糊了,学生上课时始终没有一种整体感觉,往往留下许多遗憾。学校应根据具体的课程安排合适的课时。
4.合理兼顾学生兴趣和学科能力培养
我们在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往往会过分重视学生的兴趣,忽视教学目的经过调查。我们发现选择英文原版影片欣赏、英语视听的学生较多,大部分人选择的原因是这些课要求不高,情节有趣,比较轻松,很容易拿到分数。而一些要求相对过高的科目,如英文写作、英语剧则稍有点差强人意。因此,在课程安排方面,在兼顾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做出合理的调配,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5.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还不明确
课程开发局限于教师本位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应是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社区人士共同参与的结晶,教师始终是参与者、合作者。但在缺乏课程专家指导的情况下,教师往往会根据自己狭隘的经验编写科目、教材或资料,其结果往往是过于封闭、缺乏交流,不具有推广性,使得校内课程不均衡和不连接。
我们深切感受到,在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没有具备先进教育理念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英语教师,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将是一句空话。课程综合化的关键是教师的综合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了:信息处理(获取、组织、操作、评价)技能;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能力;学习能力;与他人合作、协作能力。只有紧密地结合身边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爱好以及学科教学,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才有价值,否则一味地为了“校本”而“校本”,将使校本课程走入一个误区。我们一线教师唯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才能实现自己的教师的专业成长。此外,要提高教研效率,让广大教师更积极地参与校本教研,学校层面必须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制定校本教研的目标与策略以及校本教研的具体政策,如校本教研给予教师学分认定,保证足够的教研经费,成立一个校本教研机构,专门负责校本教研工作,保证校本教研正常发展。相信有了这个开端,校本教研的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Cohen, A.2001.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O’Melley, J.& A.U.Chamot.1990.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3】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丁筱燕.新标准 新理念 新课堂──Britain and Ireland.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9).
【6】郑金洲.校本研究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8
【7】张玉华.校本培训研究与操作.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9
【8】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高中化学实验校本课程方案 篇五
(1)懂得运用已学化学知识。如卤素,物质的量浓度等
(2)了解某些各类食物主要成分的营养作用,以及可能的特征反应。
(3)了解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
(4)懂得一些生活常识。(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主动获取有用信息;
(2)了解食品的主要成分;
(3)了解化学研究的初步方法,知道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4)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食物营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6)逐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生活实际中的不可或缺的贡献。
(7)逐步认识学习科学知识的意义,热爱科学。
二、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的学习方法导航
本课题的教学可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分成二人的小组或三人大组,明确要求每个小组按照:课前查资料、做前看资料、动手用知识、做完细思考、课后还可做的程序安排课堂内容。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运用知识,熟练操作。培养学生处理和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问题的真实情景,采用问题驱动、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堂内容,并能辩证地从正反两方面来正确地看待问题。
三、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的学习内容导航
六个课时的内容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利用学生熟悉的身边资源(如食物以及容器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每一课时内容都包括背景知识介绍,实验原理、操作说明,细则指导。以及课堂思考题和课堂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仪器整理、教师评价三项内容)几大板块内容。前后课时之间还通过“前节知识巩固”板块进行衔接。部分章节还备有课后家庭小实验选作,满足学生继续学习的求知愿望。
实验一通过模拟酸雨形成既联系初中所学同时加深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环保问题的意识。实验二通过联系生活常见物质与化学指示剂让学生体会化学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实验三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并培养动手能力和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实验四通过学生对自己指纹的鉴定,了解指纹鉴定的一般方法,并与学生新学内容卤素知识相联系,让学生体会运用知识的乐趣。实验五以生活中的常见物质为研究对象,主要提升学生对定性实验以及定量实验的认识,介绍氧化还原的滴定方法。巩固学生对新学物质的量浓度知识点的认识。实验六从化学的角度了解身边的食物成分,学会用已学化学知识对食品进行鉴定,增进学生对物质化学性质和特征反应的认识。实验七在复习强化对身边食品成分的鉴定基础上,让学生动手了解食品中成分的变化及其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实验八让学生亲历氧化还原知识的运用,实验九通过一个典型的有机实验启示学生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实验十则通过课堂抢答加深学生对化学与环保以及身边的化学的了解。
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最终结业评价由平时成绩(即每课时评价)以及最终测评综合得出。结业等级分为A B C D四种。
课程(教材)物质结构
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的教材为每课时一张A3打印纸,由教师排版后经油印室统一印发,所有课时完毕后统一装订。
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依据实验的安全性以及学生的已有知识编制可行性教材,给出实验仪器和用品,自做实验,指导学生实验,处理实验中突发事故。给出课程评价。
实验员:准备实验仪器药品
6.高中编程课校本课程 篇六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生物校本 课程
【论文摘要】调查发现目前不少学校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但由于各种各样的障碍致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进展十分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的状况。主要原因是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不积极主动、课程开发盲目、单一、课程管理杂乱、课程效果不理想等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作者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浅略的探讨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为了不断优化课程和资源配置,使学校成为课程改革的中心,让一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为国家课程做好有效补充。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可以培养完善人格的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新课改中,明确提出对课程进行“国家、地方、学校”分级管理的政策。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仅是新课程运动的一项具体措施,同时也是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全满人才、体现社会民主、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重要保障。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有利于人才多元化的培养、学校特色化的形成,以及课程创新的重要工作。调查发现目前不少学校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但由于各种各样的障碍致使校本教材的开发工作的进展十分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的状况。主要原因是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不积极主动、课程开发盲目、单一、课程管理杂乱、课程效果不理想等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作者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浅略的探讨。
1、协调课程,加大社会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满足不同地方,不同个体学生差异的需要,建成具有地方性特色的教育,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但是,就目前来说,校本课程在国家课程面前很难有一席之地,难以突破。学校教师教学任务重,精力有限,加之很多人认为校本课程是多此一举,没有得到国家课程的协调帮助以及社会的认可。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动力。为打破这一被动的局面,国家应该注重多方位培养人才,学历不等于能力,道德、智慧、健康、为人处世等素质和学历一样重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都要打破以前的局限,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具有全方位价值的课程体系,它可以充分弥补国家课程的疏漏和不足。因此,我们要对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任务上和目标上的协调后,校本课程开发才能得到足够的保障和重视。
2、建立教师的课程开发制度,培养专业的校本开发人才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参与者,是课程构建的主导者,教师的专业素质还将影响课程开发的实施效果。课程开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涉及到对课程开发理念,课程开发原则、课程开发模式、课程开发程序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与分析。要开发高质量的校本教材,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课程开发能力。但是目前的师范院校并未对学生进行课程开发方面的`培训。所以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的缺失,以及能力的缺乏使得校本课程的开发显得单薄无力。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高校和学校单位之间应该建立紧密的联系,专门针对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培训和指导。只有参加培训并评审合格后方可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资格评审可以采用笔试、论文、答辩等形式,让每一位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老师都具备足够的知识和信息,避免校本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当然,当地教育系统也可以建立一支专业的校本课程开发团队,该团队人员专门负责该地区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减少高中在职教师的负担。
3、合理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
有效的课程管理有利于课程开发效力的提高,以及课程开发的上升式循环。完善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明确管理目的、个人责任、管理办法、以及反馈意见等问题。管理的过程应该分层次分步骤进行,当地教育局要在国家宏观的教育目标之下对所在区域的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管理,制定详细的管理机制,统筹安排,并定期对各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进行评估和监督;校长应该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做好把关管理,明确学校的办学特色与路径,统筹安排课程的开发工作,分配好各部门的任务;学校教务处和各科研小组则应该各司其职,安排好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各项具体事宜,制定具体的管理条例,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生物学科的带头人则应该组织好本科教师,完成校本课程的开发的选择、计划、实施、评价反馈等具体工作。
4、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方向
4.1合理利用当地现有资源,运用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程体系中更加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在教材中添加了很多探究性和模拟性的实验,以及一些调查报告等内容。但由于常规的教学形式很难完成这些内容,因此很多的教材内容如同虚设。我们都知道生活中很多现象都与生物学有关,例如:植物的生存、人类疾病的预防等等。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学校、当地的现有资源对学生开设人类疾病的预防,学生的饮食营养搭配、以及食品安全等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专题。这不仅联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4.2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挖掘生物学知识的延展内容
学生是课程开发的主要面对群体,所以课程开发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爱好等特点。校本课程开发时,教师应密切关注和调查学生的兴趣,并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可行性的调查,并针对学生的年龄智力特点开发具体的教学内容。我们教师团队中有很多都是全日制研究生毕业,对各自的研究领域都很擅长,所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各自专业领域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要,还合理利用了教师资源。
5、总结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时代的呼唤,是学科建设的需要,更是学生们个性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积极完善我们管理机制,使校本课程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正成为国家课程的补充与延伸。作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我们要积极学习贯彻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努力做好生物学科的开发与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饶玲.走出校本课程开发的困惑[J].
[2]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背景进展及现状[J].
7.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篇七
一、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得到发展, 数学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一些数学知识, 掌握一些数学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方法, 养成一定习惯, 形成一定观点.通过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用数学的头脑分析问题, 用数学的精神追求理想, 更好地体现数学的价值.
二、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
1.确保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校本课程尽管是以校为本的, 但它必须是在国家宏观课程政策和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内进行的, 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特别是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确保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实现.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的催化剂和助推器.
2.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国家课程注重的是普遍性, 而校本课程是以校为开发单位和实施单位的, 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不同需要, 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
3.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每所学校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特色, 进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
4.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教师具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 不仅有利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 也有利于其专业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 要求教师要成为课程与教学的领导者, 在掌握国家课程政策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和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参与课程改革, 实现教师持续性的专业发展.
三、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可开发与实施的内容
校本课程开发在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 贺州市中学也结合学校的实际进行了高中数学校本开发与实践的课题研究, 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 数学的发展概况
1. 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简述 (五个时期:萌芽;体系的形成;发展;繁荣和中西方数学的融合) .
2. 外国古代数学发展简述 (古埃及数学、美索不达米亚数学、玛雅数学、印度数学) .
3. 中外数学家的励志故事 (阿基米德、欧拉、高斯、刘徽、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等) , 进行励志教育.
(二) 生活中的数学
1. 数列与金融生活.
在人生旅途中, 助学贷款、个人存款、信用卡、分期付款、个人住房贷款等陆续走进我们的生活, 如何合理设计存款方式、选择合适的贷款方案等都离不开数列知识.
2. 寻找校园中的数学.
3. 让数据说话.
统计是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 它通过科学的方法让数据客观地告诉我们有关信息, 并帮助我们做出合理的决策.
4. 数学优化问题之一———线性规划.
原苏联数学家、经济学家康托洛维奇因提出并运用线性规划方法进行资源最优配置的定量分析在197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线性规划可解决广告投放、配货、投资、生产、绩效等问题.
(三) 美丽的数学
1. 数学经典著作:介绍《几何原本》、《九章算术》等著作.
2. 数学中的美:
简洁美、和谐美、严谨美、构图美与组合美、对称美、数学方法美.通过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美学冲动成就科学发现.
3. 曲线与曲面的艺术美
(1) 建筑中的曲线和曲面.
(2) 雕塑中的曲线和曲面.
(3) 生物中的螺线.
(4) 天文与圆锥曲线.
(四) 神奇的数学
1. 神奇的几何体:
柏拉图几何体是神奇的三维几何体, 常见的有正四面体、正方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几百年来, 它吸引着许许多多的数学家.
(1) 开普勒—普安索多面体 (小星状正十二面体、大正十二面体、大星状正十二面体、大正二十面体) .
(2) 柏拉图对偶多面体 (对于每一个多面体来说, 存在另一个多面体, 这两个多面体的顶点和面的位置互换) 、阿基米德多面体对偶、Johnson多面体 (所有的正多边形构成的凸多面体) .
(3) 阿基米德多面体 (由多于一种的正多边形组成, 每个顶点由相同顺序的正多边形围绕的多面体) 、扩展阿基米德多面体 (每个顶点只要由相同的一组多边形构成即可, 不必考虑环绕的顺序) .
(4) 计算机模型.
2. 探寻数学未解之谜.
(1) 求 (1/1) 3+ (1/2) 3+ (1/3) 3+ (1/4) 3+ (1/5) 3+…+ (1/n) 3=?.
(2) e+π的超越性.
(3) 素数问题.
(4) 存在奇完全数吗?
(5) 除了8=23, 9=32外, 再没有两个连续的整数可表示为其他正整数的方幂了吗?
(五) 先进的数学
1. 数学与各学科的整合.
2. 数学模型 (函数、线性规划) .
3. 信息技术与数学 (电子表格与统计、几何画板、flash、网页制作等) .
4. 数学的发现 (体验数学发现过程) .
(六) 案例教学
1. 网络课 (三角函数、概率、随机事件、球等) .
2. 优秀案例教学, 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发展.
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总结与反思
1.校本课程中的活动必须是有规划、有设计、有组织、有评价的, 必须是与学生的兴趣、意愿和生活以及社会发展需要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2.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是动态发展过程, 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过程, 要在开发实践的过程中及时总结、修订, 逐步充实、完善, 运用科学的方法推动校本课程开发.
3.校本课程一定不要限制在“学校”之内, 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现代科技;要动员学校内的各种教育资源, 更要动员社会方方面面的教育资源.
4.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作为学生校本课程学习的重要方式, 要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清晰地、多角度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学会欣赏别人, 反思自我, 完善自我.
8.高中编程课校本课程 篇八
关键词:泰微课;版画教学;校本课程
版画是以“版”为载体的一种绘画技术,也是工艺和绘画的有机结合,在小学阶段性美术教育过程中,需要對结构形式进行分析,考虑到课程变化形式要求,将具体教学形式落到实处。泰微课技术的应用范围比较广,在实践阶段,要发挥技术的最大化作用,对技术形式进行分析,提升教学效率。
一、泰微课技术概述
“泰微课”是“泰州市中小学微课程”的简称,包含微教学视频和微测试视频,主要面向学生自主学习。以下将对泰微课技术特点进行分析。
1.教学时间短
小学生本身活泼好动的心理比较强,很难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针对学生的具体变化,采用泰微课教学,能有效缩短当前教学时间。和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形式相比,泰微课技术是依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进行的,一个泰微课程只讲解一个知识点或一个技能点,分析一个具体的问题或题目,解决学习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等,时长一般在3~5分钟,需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知识。
2.实现实时搜索
泰微课平台还拥有强大的搜索引擎,提供题库和知识点检测,支持网络虚拟实验,提供强劲的网络交互,记载学生学习过程和进行个体及整体学习分析,具有学习引导和主动推送功能,真正实现“按需推送”“私人订制”。泰微课教育是针对教学中的某一个知识点进行的教学环节,其针对性比较强。在版画教育阶段,根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能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审核,考虑到学生的具体变化,及时对教学环境进行重新设定,进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3.覆盖面广
按照计划,这些专家组成员按照各自所属学科,对版画校本课程的内容进行分析,根据课标和学科系统性要求,梳理成碎片化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并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学生的疑点、易错点,有针对性地制作成教学微视频及检测题,形成“泰微课”学习资源库。在学习阶段,可以更直观地对知识进行了解。
二、如何将泰微课技术应用到版画校本课程教育中
针对泰微课技术的重要性,在小学版画教育阶段,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对具体教学形式进行有效的分析。以下将对如何将泰微课技术应用到版画校本课程教育中进行分析。
1.强化泰微课平台的构建
平台建设需要以学生自身为基础,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分析。泰微课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在日常设计阶段,可以适当增设功能模块,构建统一有效的服务环境,满足课程教育的整体要求。例如,在苏教版版画校本教材中学到《版画与生活》,针对具体教育形式的特殊性,可以通过欣赏、回忆等形式,了解春天的色彩,感受春天的美好。教师可以构建泰微课教学平台,将各类知识采用PPT的形式对其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将立体化的教学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增加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春天来了,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河水融化了,草木绿了,学生可以根据泰微课平台提供的信息,自主构思,将构图落实到实践中,构造出完善的图画。
2.优化内容规划
在泰微课开展过程中,针对课程科学性、技术性和实用性等指标要求,需要尽量满足学生的实际要求,做好泰微课设计工作。例如,在苏教版小学版画校本中学到《自然现象》,在实践过程中要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评估,考虑到教学内容的指标要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及时对其引起重视。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包括:阴晴圆缺、四季变化、气候的冷暖、刮风下雨、白天黑夜等,主要有物理现象、地理现象、化学现象等几大类。教师可以选择某一个案例为基础,以白天黑夜为例,可以让学生结合白天和夜晚的变化,对版画进行构思。课程内容的选择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对其进行规划,满足课程教育的整体要求。
3.完善评价体系
泰微课技术教育属于新型教育形式,在实践阶段要对评断标准进行有效的分析,包括:艺术标准、技术标准和教学标准等,要及时对评价体系进行改善,结合用户的具体要求,做好基础评价工作。采用排行榜的形式可以实现最优选择和评价。和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相比,完善评价体系对提升教学效率有重要的影响。教师需要以评价标准为基础了解泰微课组织形式,结合版画学科的特点采用分类指导的形式,满足具体教学形式的整体要求。
总之,基于泰微课技术教育形式的特殊性,在后续应用阶段,需要教师对泰微课教育形式进行有效的了解,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以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为基础,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泰微课教育形式本身比较复杂,发挥已有教学机制的最大化作用,提升小学版画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罗柳梅.微课视角下高中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塘厦中学“走近德国”系列微课[J].课程教学研究,2014(12):77-81.
9.高中编程课校本课程 篇九
课题名称:《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单位:北京市第九中学
100041 课题负责人:郝显军 唐翠萍 蔡吉 通讯地址:北京市第九中学 100041 内容摘要:本课题于2001年9月正式申请,被立为区级重点课题。课题以选修课为核心、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主要形式努力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它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拓展,而且还注重实验设计的开发与研究;不仅注重的理论探讨,而且致力于校本教材的编写与开发。在我校的课程实践中,教师在开发选修课教材方面进行大量的实践探究尝试,在专家的指导下分领域分阶段编写出了一系列符合高中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教材和优秀教学设计,积累了丰富的选修课教学素材。同时,提高了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校本课程 选修课 校本教材 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包括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和环境文化。作为课程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学校环境文化以及学校行政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内外校本课程研究的现状以及我校的具体情况,本课题组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以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切入点,确立了《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的研究课题,试图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校本课程教学模式、校本课程对学生和教师发展的影响、对学校建设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选择、整合、丰富课程文化,以推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从而推动现代学校文化的建设。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假设
1、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课题中心组承担
2、校本课程教材开发:以学科组为单位分学科承担
3、校本课程教学模式:课题组实验教师承担
4、校本课程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课题组实验教师承担
5、校本课程教师的影响:课题组实验教师承担
三、研究方法
以选修课为核心、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主要形式,以实验法和调查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为主。
四、本课题研究的特色及条件分析:
本课题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重在创新,涉及学科广泛、知识面宽,主要包括心理学、信息技术、学习方法研究与应用、文学、艺术、体育、军事、科技、劳技、理化等方面。它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拓展,而且还注重实验设计的开发与研究;不仅注重课程文化的理论探讨,而且致力于校本教材的编写与开发,开发新型教学模式;不仅注重学科课程的文化价值和精神财富,而且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大胆创新的现代意识。
本课题研究的有利条件:
1、课题组成员基本都参加过校级或区级科研方法培训,有参与“九五”课题研究的经验。
2、学校具有开设多种选修课的实践经验,不少教师进行了校本教材开发的尝试,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3、学校有多学科协作研究的氛围。
4、有充足的课题研究经费。
5、目前学校开设高
一、高二30余种选修课,为开展校本课程 开发、研究提供了时间、实验场所的保证。
6、本课题组有专家的指导和许多兄弟校的协作。准备聘请北师大教科所裴娣娜教授、北京教育学院梅汝力教授、区教科所特级教师王能智老师、区教科所孟佳、杨继英、王熹老师等作指导。
不利条件:
本课题组涉及的学科较多,人员较多,集中研究较为困难,准备采取任务分解、子课题研究为主的管理方式,共性问题大组集中学习研讨。
五、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准备阶段(2000年9月—2001年12月)
1、文献检索:查阅书籍报刊、选聘专家咨询、网上查询。
2、组织课题研究队伍,成立课题组。
3、进行校级科研方法培训,学习基本的教科研方法和技能。
4、学习教育改革的新思想,分析有关课程文化的建设。
5、课堂实验准备:在高
一、高二年级开设选修课,课程计划、内容、形式由教师自行设计,鼓励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教材。
6、申报课题,进行开题论证。
(二)实施阶段(2001年9月—2004年7月)
1、任务分解
本课题将分解为以下子课题:
(1)课程文化建设的多样表现形式,包括学科渗透、专题性研究以及新课型等方面的探讨:由课题中心组和实验教师共同承担
(2)校本课程教材开发:以学科组为单位分学科承担(3)校本课程教学模式:课题组实验教师承担
(4)课程文化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影响:课题组实验教师承担(5)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由课题中心组和实验教师共同承担
2、理论研讨、课堂实验、中期汇报
(1)搜集资料,组织学习课程结构理论,探讨课程文化开发与学生素质教育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依据。
(2)进行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编写符合教改要求、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校本教材。
(3)探讨课程文化建设的多样表现形式,进行研究交流活动(4)应用心理学理论,研究课程文化建设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影响。(5)进行中期汇报,展示初步成果。
(6)结合中期汇报专家评议意见,完善课题研究。
(三)形成成果阶段(2004、7、—2004、12)
1、编写出有特色的多学科校本课程教材;
2、各实验教师进行实验成果总结,撰写相关论文;
3、撰写研究报告;
4、总结研究过程,总结参与课题研究的体会,梳理研究思路,进行工作总结;
5、编辑《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论文集,展示、推广研究成果。
6、构建学校完善的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7、申请成果鉴定与验收
六、课题研究内容和人员的调整和变动 1.研究内容的变化:
课题申请之初,拟以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以及教学模式等理论进行深入探讨。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教材开发的实践意义及选修课的特点各异,丰富多彩更具有研究价值。于是便倾向于实践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特色。在编写校本教材的同时编写教案。
2.研究人员的变化:
由于张跃民的人事调动,王颖老师离开了行政岗位,课题组的负责人发生变化,由郝显军副校长和教学主任蔡吉以及科研室副主任唐翠萍共同负责。
七、研究的成果
1、进行校级科研方法培训,学习基本的教科研方法和技能,2002年4—5月,唐翠萍、王颖还参加了区教科所组织的科研培训;加强对实验教师的培训,参加市研讨会;2002年1月27—29日,全体课题组成员利用休息时间在北京小学参加了总课题组组织的学习研讨会,师大价值文化研究中心兰久富教授作了《价值观理论与价值观调查》的报告,吴定荣博士就《学校文化的概念》谈了自己的看法,老师们积极性很高,感触很深,更新了观念,收获很大。唐翠萍介绍了我校选修课的开设情况,与会代表都对此很感兴趣。
2、学习教育改革的新思想,分析有关课程文化的建设和校本课程的成功案例;
3、在高
一、高二年级继续开设选修课,加大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
4、组织了三次全体课题组成员会议,布置阶段性任务,进行阶段性总结。
5、进行校本课程教材开发。部分老师编写出了符合教改要求、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校本教材,完成了一些选修课教案。
(1)Early Bird
蔡吉
主编(2)《小荷才露尖尖角》
高笑旭 主编
(3)《中国结艺》 贾淑霞 主编(4)《朦胧诗赏析》 张晶晶 主编(5)《化学实验选修课教案集》 董志美 主编(6)《九中选修课优秀教案集》 科研室 主编(7)《化学与生活》 杜素英 主编
6、专著
(1)《Classroom on Air》高中英语空中课堂
蔡吉编委
华夏出版社2003年
(2)、高中生素质教育综合读本《人与社会》(全一册)
唐翠萍编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3)、高中生素质教育综合读本《人与社会》(上、下册)
唐翠萍编著
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4年版
(4)贾淑霞老师的《中国结技法》光盘,在全国发行 7、2003年3月九中组织了全市的研讨会,贾淑霞老师的劳技课《中国结创编》在大会上做了展示。另外有24位老师的选修课向与会人员全面开放,得到了大会的一致好评。8、2003年7月,有6为老师的6篇文章被收录在《学校文化创新》一书(中国教育出版社出版)
9、徐晖、张坤、张晶晶等老师的论文在全市研讨会上做了交流,33篇论文获奖。国家级3篇、市级10篇、区级20篇;共发表9篇论文,其中国家级3篇、市级6篇。
10、共做研究课、公开课22节,其中国家级两节,市级6节,区级14节。
八、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课程建设是基础教育改革中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综合的载体,课程设置与教学理念突出地体现了教育中蕴含的文化。素质教育要求实施突出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价值观,采取富有特色的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21世纪初期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课程改革面对时代的发展和未来的挑战,要求学校根据育人目标解决好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其过程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教育价值的取向。因此,学校课程改革的过程,既是学校对国家课程的科学实施的过程,也是学校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的过程,更是学校根据育人的目标,按照一定社会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进行选择、整理和提炼的过程,从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生成课程文化。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课题组成员对校本课程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逐渐发生了转变,树立了新型的学生观和教学观。在实践方面,教师和学生都是选修课建设的主体。选修课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师的提高与发展。
我校以主体教育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构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主体精神和能力,培养能够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一代公民。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逐步构建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我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特别是通过校本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以及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验,创设了九中课程文化特色。
(一)必修课改革探索
我校为了进行必修课改革的试点,在每个年级都开设了理科和文科的实验班。在实验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教材和适当的教学进度,如物理教师选择了和师大附属中学相同的实验教材,并且在两年的时间完成授课任务,并且增加了部分大学预科水平的内容,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我校将继续进行必修课改革的探索,总结经验,为全校的必修课改革积累实践经验。
(二)增设选修课、活动课
九中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师的特点,开设了多个层面的选修课,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空间,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我校现已开设了不同层面的选修课40多门,还将陆续增加新的种类。
我校的选修课程包括学科性研究课程:(生活中的化学、数学思维训练、物理学思想史、意志品质培养与心理调控、环境调查与环保)、社会类研究课程:(古诗词欣赏、心理探究、中国的园林艺术、外国文学史)。技艺类研究课程:(中国结结艺、多媒体制作、科技小制作、植物组织培养实验、中学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健身操创编)等,从选修课的活动形式看,包括学科拓展型、实践创新型、活动体验型、探究型选修课等形式。选修课的开设适应学生的需要,重在培养学生拓展性能力,为个性化成长提供空间,使学生的学习从书本拓展到社会生活与实践领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特殊专长。
我校积极倡导教师每人都能开设一门选修课。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的校本课程框架已初具规模。根据选修课的内容,采取相应的考核方式,论文写作,论文答辩、作品制作、实验操作、表演等,以求评价方式多样化。学校也加强了选修课的管理,要求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自选四门选修课,选修课实行了学分制。
同时,我们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开课,提高了选修课的吸引力和整体水平。参与开设选修课的人员,有教师、行政干部、实验教师、退休教师、还有外聘的工程师。在开设选修课时,要求教师遵循:“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自主性和主体性”、“多元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等原则,来设置选修课程。我们力求使选修课在内容设置、课程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具有相对的开放性。同时,选修课摆脱升学压力的制约,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相对的灵活性,既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的提高与发展。选修课要求教师要有课程开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力,申报选修课的教师要有课程计划,评价方案和课程总结。我校的课程实践中,教师在开发选修课教材方面进行大量的实践探究尝试,很多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材料,编写了具有九中特色的选修课教材,促进了学校教学工作不断创新。
活动课程包括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班会、团委、业余党校、文艺体育等活动。九中活动课的宗旨是希望培养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校通过活动课为学生搭建充分展示自我的大舞台,为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主教育、自主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必修课、选修课、自主课程三类课合在一起,加上学校文化建设这个隐性课程,初步形成我校的课程结构。可以说,多种课程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供一种新的有力的保障,对学校硬件设备、学生文化、教师文化以及学校行政文化都将带来一定的效益,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和全能的发展。同时,它也让教师拥有课程与教学的自主权,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有自主性、发展性、求异性和创新性。
(三)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尝试“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九中的学生中间,流行着一句话,甚至有许多学生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这就是麻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对同学们的寄语:“今天的学习质量就是明天的生活质量!”我们深知,学习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方式的选择。为此,在课程改革中我校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升。这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的活动来实现的。
1.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科学探索课
中国的学生从小学就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一直到大学,都写不出一篇象样的论文。我们的学生在科研能力方面太欠缺了。所以,我们利用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研究、探索能力的出发点。首先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就如何选题,怎样申报,怎样设计研究计划并开题论证,如何写科研报告,如何采集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怎样采集和整理信息、搜集资料等问题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培训,并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全面的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在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科学探索课。学生在经过一学期的探索后,向全体同学和教师展示研究成果。学校在学期末,召开科学探索成果展示活动,并将优秀的科研成果编撰出版九中的校本课程教材。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尝试了一种积极、生动、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初步掌握了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2.开发区域课程资源,积极探索“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尝试社会参与性体验学习
“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从学科教学内容出发、结合社会实践要求,有计划的选择学科实践活动,进行与教材相关的课外活动,通过课内外教学结合,开发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课十分重视区域教育资源的开发,本着“区域资源,教育开发”的原则,学校把课堂延伸到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求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资源,使学生超越书本知识的局限。学校要求学生在生活、社会实践中,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等方面,自主提出问题,并深入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和社会活动领域,探究、参与、体验。
3.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学习方式的变革
首先我们不妨对几种类型的学习方式进行比较,学习方式一般包括接受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接受式学习注重知识的传承,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中积累下来的规律性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在效能上的这一特点,使接受式学习一直成为学生在学校的主要学习方式。但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主体地位体现不充分,更不用说主动探究和实践创新了。体验式学习可以实现对知识和技能的再现和模仿,可以使学到的操作技能得以强化,并可以通过解题模式的建立,提高其心智技能,但在知识的迁移与灵活应用,尤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有其局限性。探究式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会怎样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假设、自主探讨、自主结论的学习方式,在探究中学生除了获得探究结果外,还可以获得参与探究的亲身体验,获得思考问题的新视角、解决问题的新办法、说明问题的新观点。这样的学习,需要调动全部的知识系统和经验系统,这对一些学生是具有一定难度的。由此可见,各种学习方式都有其长处,也都有其局限性。
学习方式应是多元的、并具有丰富内涵与发展功能的结构性综合体,即不能把接受式学习视为学校唯一的学习方式,也没有必要使任何知识都通过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来获得。因此,我们尝试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思维的途径,进行“探究思维训练”教学模式的实验,另一方面,吸收活动课程在创设自主探究情景的优势和传统教学双基扎实的长处,走“学科教学活动化”之路,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尝试,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验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教学非常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程观念的更新,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换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不但要成为主流文化的推介者,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理解和宽容、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进行文化整合。学校注意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学生潜能在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开掘。理论学习使教师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们普遍树立了尊重学生的思想,努力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人格,以朋友和同事的眼光看学生;尊重个性,鼓励学生想象、提问、质疑、挑战,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在基本方法、思路,甚至包括人们已经承认的科学原理上允许异议;教师们还根据课堂情况的变化善于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更多地把自己看作课堂的组织者、与学生一起学习和探究的合作者、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现在,九中教师自觉学习新理论、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外语,参加研究生班的进修以及攻读硕士学位……学习与更新,已成为教师自我提升、做好工作的自觉行动。
我们正在思考,在今后的课程管理中逐渐引进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构建双界面的课程组织管理模式,不断深化课程文化建设。我校的课程建设实践,还要进一步开展。困难肯定不少,但是,我们坚信,课程建设必将继续引导我们思考如何落实素质教育,也就必将加速我们教育创新的步伐。
引用文献
1、柳夕浪 《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模式”——以交往活动课程的开发实验为例》《课程·教材·教法》 1999年第12期
2、陈建 等《影响的因素:以台湾S 小学为例》《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10期
3、丁 钢 《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开发》《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4、季 苹 《论课程结构
(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小学管理》2001年第2期
5、大同中学《合作与探究——上海市大同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几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7期
6、南京师大附中《分层递进与全员参与——南京师大附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8期
7、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基础——施瓦布与斯腾豪斯“实践课程模式”思想探析》《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第6期
8、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和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页
9、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背景、进展及现状》《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8期
10、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机遇与挑战》《教育评论》1999年第1期
【高中编程课校本课程】推荐阅读:
《网络编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0-16
网页设计与编程实训(课程设计)报告06-18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课题09-08
高中书法校本课程教材08-09
高中化学实验校本课程方案12-03
《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10-04
游戏编程常用07-04
编程实习心得11-23
scratch编程教材06-21
java编程习题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