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想法

2024-07-10

我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想法(精选13篇)

1.我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想法 篇一

我对克隆的想法作文

我对克隆的想法

广东省天河区棠下小学五1班钟振彬 在,当人们成功地克隆出一只活生生的绵羊时,(这一举动)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震动。那时七岁的我,(也)已(经)展开了对克隆的奇思异想。

或许后,我成了一位克隆专家,为人们克隆出许许多多的克隆物来(呢)。

假如我是克隆专家,非得克隆出我国的珍稀动物来,让世界永远保持生态平衡。现在我们的国家正缺乏熊猫这种珍稀的动物,如果我能克隆出熊猫来,不就为国家做了一件好事吗?

假如我是克隆专家,还要为许多的病人排忧解难,用自己的技术克隆出人体器官。如果有一个人脚残废了,只要将我克隆出的脚骨给他换上,便可使他的脚恢复原来的风采,还能让脚更加灵活。只要有人得了肝病,给他换上克隆出的肝,便可康复。只要……总而言之,克隆出的器官会为被疾病折磨的.病人解除痛苦。

假如我会克隆,我将会为绿化做一些贡献,克隆出更多的花草树木,让世界更加美丽,让世界永远充满生机。

在睡梦中的我,也对克隆展开了设想:20年后的我,(已经)是位名副其实的克隆专家。在开会时,我大胆地提出克隆设想:克隆出一个地球!周围的人对我的设想感到无比地惊讶。可我却靠一身高超的技术在两个月内克隆出了一个小地球。“噼”地一声,小地球炸开了,成了望不见边的大地球。许多人好奇地坐上了太空船参观了那个地球……等梦惊醒后,我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一声感叹:如果真能克隆出一个地球来,那它又是怎样的呢?该很有趣吧!

这一切都指日可待,只要我们努力学好本领,我的克隆设想将会成为现实!

2.我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想法 篇二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绝不能流于形式, 实施过程中也绝不能背离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 否则会造成实践中的混乱, 甚至增加学生的负担。那么如何将校本教材与考纲进行嫁接, 实现无缝隙教学, 提高教材开发能力, 缩小课程开发者与实施者之间的距离, 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呢?进行相关校本教材的开发, 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也是最好的结合实例。而2007和2008年高考试卷也体现得较为明显, 2007年1、2题, 奥运会的相关题目, 也有日常生活知识, 如2007年25题, 就是关系到一个中学生的衣食住行。2008年12题南方雪灾, 在试卷都有反映, 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 就要养成学生关注时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习惯, 关注身边发生的现象, 并能透过现象剥离出本质的地理知识, 在遇到相关地理背景的材料, 方能处变不惊。如2008年27题图中循环利用标志, 从某种层面上考查了学生的知识面。

这里我仅以地理为例, 谈谈我对校本教材的理解。

首先要进行多方面的资料收集。如参考《盱眙县志》, 就可以找到自然地理、经济地理、旅游部分的相关资料, 但资料可能陈旧, 而且很多数据参数, 如工农业产值等是多变的, 要获取最新的数据资料就必须及时调查访问。如气象局、经贸委等相关部门。

我在工业的教学中, 考纲要求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和特点, 那么我就结合盱眙工业的发展, 在教学中通过图片展示, 资料呈现, 甚至实地考察, 了解近年来我们盱眙工业园区的设立、发展, 让学生分析本地区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招商引资来的工业类型, 园区中工业联系, 产生集聚的现象, 再从我们落后地区到发达地区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由此及彼, 从而能较好地理解工业强县的内涵, 与书本内容进行比较, 结合考纲归纳出一般性地理知识, 将“地”与“理”进行结合, 将知识活化, 对乡土地理的研究要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动物、河网、湖泊、工农业、交通运输业、文化旅游、城镇建设等诸多方面, 而这些地域特色也与中国龙虾节的成功举办不可分割, 也正与考纲中结合实例, 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地域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不谋而合, 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在课程标准中, 要求结合实例, 来分析地理现象, 共有32处之多, 体现课程标准新特色、新要求, 就是要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的地理素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养成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材料, 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 掌握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但每个案例都难以研究某类问题的所有内容和方法。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绝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在书本上, 只有注重校本教材的开发, 也才能真正地结合实例, 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

3.我对教育教学的点滴思考 篇三

关键词:教育教学;情感;因材施教;效果

从教以来阅读了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借此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所读的书中,《给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给我的印象较深,收获较大。书中所叙述的教育教学方法简单易懂,灵活实用。以下就这本书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粗浅体会。

一、把情感融入教育中去

书中写道:“一位老师站在教室前边,三番五次地‘警告’学生不要说话。说一次就安静一会儿,但是用不了几分钟,学生们就故态重萌了……每警告一次,她生气的程度就加深一次,脸越来越红,呼吸急促,身体也变得僵硬。终于她爆发了,抓起书扔到地上,对着学生大喊大叫起来。随后,她开始连珠炮般地责骂他们。”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上课时“警告”学生不要做小动作或不要和周围的同学打闹,学生不听,那时血液在血管里沸腾了,脸涨红了,接着就向学生大发雷霆,甚至用粉笔头砸他们或将他们赶出教室。书中写到的那位老师,后来她后悔了。我们曾经这样对待学生,同样也后悔过。后悔的是学生更不听你的话了,恨你了,你上的课也不积极参与了。这就充分说明我们处理的方法错了,于是造成师生的情感危机。

大家都知道,“情感”是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的体验。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不同,人对客观事物便抱着不同的好恶态度,产生不同的内心变化和外部表现。能满足或符合人的要求的事物,就会引起人的积极的态度,使人产生一种肯定的情感,如愉快、满意、喜爱、参与等。反之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或与需要相抵触的事物,就会引起人的消极的态度,使人产生一种否定的情感,如嫌恶、愤怒、憎恨、对抗等。因此作为学生的老师应起到榜样的作用,应该给学生亲身示范一下该怎么做(先控制情绪,再理性地思考,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方法处理眼前局面),同时激发学生产生肯定的情感因素,与学生建立正常的情感关系。

作为学生的老师一定记住:“如果你想让一个人参与到你的事业中来,首先得说服他成为你的朋友。”(美国第16任总统艾伯拉罕·林肯教育名言)当然平时只是对学生的说教是不够的,要从多方面关心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你的“最爱”。一旦学生相信你时时都在关心他,你才能把话说进他的心里,他就会尽可能地使你高兴,他会对你有礼貌,你上课他会专心听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教育的有效性,求得教育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二、把“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

提到“因材施教”,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陈腐的问题,甚至觉得可笑。但是教育家们总爱问这样的问题:“我们应当根据怎样的标准来教学生?是按照他们自己的实际水平,还是根据整个年级的水平?”我想大家都会回答这个问题。书中写到在一所初中任教的一位老师,“在短短八个月里,她是如何让那些连一个完整的句子都造不出来的学生,最后竟然可以写出一篇流畅的文章的呢?我们来听听她本人的答案:‘我一直都在因材施教……等他们学会造句,我们再开始学习写段落,最后是文章’。”很明显这位老师是按照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不是学生的应有水平开展教学的。她真正把“因材施教”落到了实处,使各级领导和同行都佩服这位老师。

由此我想到我们高中的数学教学,千万不能一刀切。首先是教学进度。普通班的教学进度比快班的要慢。对于普通班教学主管的领导要给老师和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各知识块的训练,逐渐提升。如,指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还没学会,就学习指数函数的应用。这就好比在一个孩子还没有准备好词组的时候,有人就要求他学习造句,对他而言这能行吗?如果他被强迫着做完这些自己根本就做不到的事,结果就只有失败,照这样下去只能是不断地失败。对吗?其次,在平时考试时,普通班的试卷难度比快班的要容易些。这样我们可确保普通班的每个学生都始终在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我认为这样坚持做,经过数月普通班的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常理未必人人都懂。”我想这一点没错。如果所有的老师都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不是以他们应有的水平“来展开教学的话,全国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必然会突飞猛进!”(引自《给教师的101条建议》)

老师们,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担负教书育人的重任,为了使学生受到长远而又有益的影响,我们要不断地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不断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

注:此书是美国安奈特·L·布鲁肖所著,她是教育界近年来涌现出的一位颇负盛名的作家兼演讲家新秀。

参考文献:

[美]安奈特·L·布鲁肖.给教师的101条建议.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05-01.

4.我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想法 篇四

语文学科复习备考指导意见

(利川市教学研究室

小学语文学科组)

小学六年级最后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除了要完成最基本的教学任务以外,还要挤出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着重引领学生通过对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梳理而建构起相对完整、牢固的知识结构,形成最核心的语文技能和语文能力,养成最基本的语文学习习惯和语文综合素养,并在终结性书面学业评价考试中能够较充分地展示出来。因此,对于最后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我们要共同研究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正确认识小学六年级学业评价考试,以切实端正复习备考思想;二是科学把握语文学科的规律特点,以切实提高复习备考效率。

一、正确认识六年级学业水平评价考试,切实端正复习备考指导思想

(一)基本性质

小学六年级语文学业水平评价考试,是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标》的九年义务教育前三个学段(1-2年级为“第一学段”、3-4年级为“第二学段”、5-6年级为“第三学段”)的终结性书面学业水平考试,其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小学生通过六年的语文学习所达到的《语文课标》所规定的前三个学段语文学业水平的程度,考试的结果(成绩)可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课标”所规定的前三个学段“基本标准”的主要依据。

(二)命题依据

今年我市小学六年级语文学科学业水平评价考试命题的主要依据:《语文课标》(1-3学段目标);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1-12册);《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经省州审定公开发行的《义务教育中小学衔接教材(小学语文)》;市教研室编印的《小学语文素质能力训练题》(5-6年级)。

(三)命题原则

1.准确体现学业水平评价考试的基本性质。命题符合《语文课标》规定的1-3学段的目标、内容和要求,达到相应的学业水平;同时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实际,客观、公正地反映每一个学生的语文学业水平,使语文考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学生服务。

生认识水平和生活实际的试题,有利于学生表达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受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鼓励学生自由和有创意地表达。

(四)题型样式

从体现新课改语文学科评价新理念出发,试卷主要有选择、拼写、改错、填充、选用、综合、简答、习作等题型,由字词基础、积累运用、阅读思考、书面表达四个方面(10-14道小题)组成(总分为100分,考时为100分钟;全卷难度值为0.6-0.65,容易题、中度题和拔高题的比例为7:2:1,其中开放性试题占30%左右),努力让学生从考试中体验语文的妙趣横生、博大精深和“书到用时方恨少”、“腹有诗书气自华”,让语文试题体现出“亲和”、“迷人”的微笑,引领学生在考试中学习语文、得到发展,从而使学生爱上语文、乐于考试(请老师们注意参考市教研室编印的5-6年级新课程素质能力训练题和期末调研试题)。

二、科学把握语文学科的规律特点,以切实提高复习备考效率

(一)语文学科是工具,要注重通过复习夯实语文基础和培养语文能力

从教学规律的角度分析,复习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温故知新”,“温故”强调的是夯实学科基础,巩固已知领域;“知新”追求的是思维创新,探寻未知领域,发展认知水平,培养运用能力。小学六年级语文总复习,就是要引领学生对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进行比较系统的回顾、整理和查缺补漏,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因此,复习教学要科学把握语文学科的规律特点(语文学习和能力形成是一个累积过程,必须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侧重于通过复习来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培养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不要随意缩小范围,更不能去猜题,以免误导学生。

(二)语文内容很丰富,要注重通过复习帮助学生整合语文学习内容

1.语音、文字方面

语音、文字方面的考查主要包括语音(汉语拼音)、文字和书写三方面的内容:

语音:重点考查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和拼写汉字,以及纠正地方音、学习普通话的情况(要求学生熟记大写字母及其顺序,以及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掌握用部首和音序查字典、词典的方法)。

汉字:重点考查学生认清字形(能识别和改正错别字)、读准字音(含多音字)、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正确运用汉字的能力和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语文课标》规定、在1-12册教材中体现的要求正确认读的3000个汉字和要求会写的2500个汉字,要一一落实、人人过关)。

再现水平。所以,希望老师们对课内精读古诗词和学段要求诵读积累的古诗词,在指导时要分清层次、区别对待)。

4、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方面

口语交际重点考查学生根据所创设的具体交际情境(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交际话题)进行有条有理且语气、语调适当的交际能力;综合性学习重点考查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对这方面能力考查评价多体现在平时的过程性考核和综合表达能力测试之中,终结性书面学业水平评价考试时主要是将其内容渗透在阅读和习作之中)。

5、书面表达方面

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与交流的语文综合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实际水平(包括正确使用常用标点符号的情况)。习作的基本要求是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表达完整、用语恰当、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标点正确;完成不少于400字的命题或自命题习作。复习文体包括记实文(含写人、记事、绘景、状物)、想象文(含编故事、写未来、看图文)和应用文(含写书信、发言稿或演讲稿、建议书、研究报告等)。

(三)语文复习有规律,要改革创新复习指导方法切实增强复习效率

1、依“标”扣“本”,明标设架

老师们要深入学习《语文课标》,熟悉各学段(特别是第三学段)的具体目标及评价建议,并以此作为总复习的指南、目标,不拔高或降低要求;同时要紧紧扣住“课本”这一重要学习资源,坚持以“本”为“本”,适度超越;再有,必须深入了解学情(就是自己班上学生语文能力情况和知识掌握情况),并根据这些设制好评价框架或转化为教学要求,再制定好系统、完整的复习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在复习时较准确地把握好复习的目标和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比如,《语文课标》在“第三学段目标”中指出:“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及其表达效果。”从中我们可以明确,解释词语必需在具体的语境中,不能要求纯字、词解释或直接写出某个词中的某个字的意思。

【例1】那个小孩踉跄地从对面走过来。(在语境中理解词语).. 【例2】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理解词语,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

【例3】她的心跳得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带......点词在句中的意思或作用)

只有在阅读教学中坚持引领学生这样“从读悟写、点滴积累”,学生才能对表达方法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并逐步学会在自己的习作中灵活运用、形成能力。

2、依据计划,分步实施

目标明确了,计划定好了,思路清晰了,我们就要依据计划,采用集中复习和自主复习相结合的方法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力求全面达标。

复习的基本方法——

一是归类整理,形成系统。比如,复习“积累与运用”时,要求学生依据课本及相关资料,对字、词语、句子方面所涉及到的项目进行归类整理,编成知识卡片进行复习。如“词语”这一项引导学生梳理为:①形近字组词②多音字组词③补充词语④一字组多词⑤换偏旁组词、添偏旁组词⑥照样子写词语⑦写出带有数字的词语等„„复习古诗这一内容时,不可以让学生几遍几遍重复抄写,应引导学生进行归类梳理。如含有“月亮”的诗句、有关送别的诗句、表达深刻哲理的诗句、有关描写节日的诗句、表达爱国情怀的诗句、托物言志的诗句等。

二是变换题型,灵活多练。我们考查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与运用,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能针对一个内容,设计多种的练习,以确实训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例7】考查生字“峻”的掌握。可以用听写;可以看拼音写词语,考查拼读和书写的能力。可以选择正确读音,只考查拼读的能力;可以形近字组词;还可以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为此,老师就要针对这些考查形式来设计相关的练习。

【例8】训练口语交际时,可以判断,看看在这个语境中说这样的话是否合理;可以选择,看看在这个语境中说哪句话是合理的;可以表述(回答问题),看看在这个语境中,你会怎么样说话,会说些什么;可以填空,联系前后的句子,推测说话者会说些什么。

3、教给方法,举一反三

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增强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在复习时要注意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并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例9】前面讲到的理解词语。理解词语这项能力训练应注重分析过程,实实在在训练学生的推测、理解能力。其方法应该是:先在文中找出这个词;然后把带有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了解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这个词是描写什么的;最后回答出“怎么样”或是用拆字法来解释词语。解释“踉跄”时,先找到这个词,再读读这个句子,不难知道这个词是写..

5.我对生命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认识 篇五

单位:河南省濮阳第一中学 姓名:魏薇 邮编:457000 电话:***

电子信箱:1372023828@qq.com 摘要:物理课程中蕴藏着大量的生命教育内涵,挖掘素材,对学生进行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关怀、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生命与安全、生命与生存技能的教育,实现生命教育的目的: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生命教育的人文关怀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忧患意识、和谐意识及建构生命的终极关怀

关键词:生命教育 生命内涵 以人为本

物理学是一门引起社会大变革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有其必然使命。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呼吁关注生命,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得到广泛的认同。物理课程中蕴藏着大量的生命教育内涵,挖掘素材,对学生进行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关怀、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生命与安全、生命与生存技能的教育,实现生命教育的目的: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

一、物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然

“知识就是力量”,现代社会变成一个技术主宰的社会。教育(1)价值观念模糊、生命意识肤浅。49.8%的初中生和61.4%的高中生相信“有人能够死而复生”。问他们原因竟然说电脑游戏中经常这样。

(2)青少年自杀意念比例上升。2004年的调查中发现被调查的中小学生中有自杀意念发生率为24.39%,自杀意念随年级上升而升高。而97年这一比例仅为0.19%,六年时间上升一百倍以上。面对这些现象和数据,不是成“人”的教育,而是成“材”、成“器”的教育。

(1)价值观念模糊、生命意识肤浅。49.8%的初中生和61.4%的高中生相信“有人能够死而复生”。问他们原因竟然说电脑游戏中经常这样。

(2)青少年自杀意念比例上升。2004年的调查中发现被调查的中小学生中有自杀意念发生率为24.39%,自杀意念随年级上升而升高。而97年这一比例仅为0.19%,六年时间上升一百倍以上。面对这些现象和数据,者达拉里(M.Dallaire)所言,“教育成为制造劳动者的一台机器,通过教育的塑造,人被变成追求物质利益的人,掌握生产技术成为受教育的全部目的,这样,人愈是受教育,他就愈被技术和专业所束缚,愈失去作为一个完整人的精神属性”①。因此,在“9〃11”、和波士顿的爆炸事件等多起恐怖行为后,能听到“炸得少了,多炸几个才好”的叫好声;出现了名牌大学的学生虐猫、伤熊等事件;中小学生自杀或杀人的报道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触目惊心。

我们不能只看做是心理问题,而应从生命意识缺失的角度,认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新课程改革中,也明确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核心理念。这种理念指导下的物理教学,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辩证统一,在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开展生命教育势在必行。

二、挖掘物理学的生命内涵,渗透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中也提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我们教育的整体目标不该只是帮助学生将来找到一份工作或职业,更该教导他们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并勾勒自己的生命愿景。物理学科虽然只是生命教育的隐性学科,但物理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涵,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让课堂重现生命的气息。

1、融入物理学史,进行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关怀的教育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因而物理教学常常注重科学的物性而忽略了科学的人性,也就是说物理教学常常见物而不见人。这种“无人”的教育将导致学生成为不关心社会、不关心他人、对人类漠不关心的知识“容器”。在教学中融入物理学史,让学生走进科学家的奋斗历程:在电磁感应现象的学习中,让学生感受法拉第十年里对“磁能生电”的坚持,最终为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打开了大门;在放射性学习包的学习中,让学生接近被爱因斯坦评价为:“在我认识的所有著名人物里面,唯一不为盛名所颠倒的人”的居里夫人;在原子物理部分,让学生走近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做出贡献、而不求名利金钱的王淦昌、彭桓武、邓稼先……。在与这些伟大的科学家的近距离接触中,走进物理学家的精神世界,体会兴趣、意志品质对人的重要性、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生活的榜样。

但物理学史上并不是一片灿烂的,如上世纪80年代发生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的核电站泄漏事件导致全球共有20亿人口受到影响,27万人因此患上癌症,其中致死9.3万人。在《放射性》一节的学习中,笔者利用相关录象和照片(受核辐射而致畸形的儿童、被遗弃的荒芜小镇……)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震憾,此时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在生命的脆弱与坚强中领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关怀社会弱势群体。

2、课程资源,建构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的和谐

生命教育的人文关怀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忧患意识、和谐意识及建构生命的终极关怀。上海市物理二期课改教材中增加了宇宙一章内容,虽然知识点的掌握要求不高,但却完善了物理学的内容,并且向学生打开了宏观的世界。通过了解宇宙无始无终、无边无际之浩瀚,反见生命之短暂与渺小,通过了解地球是无穷星系中鲜有有生命体存在的星球,来感受能在地球上生存的幸福、以及资源的宝贵,让学生领悟:必须尊重、珍惜不同生命体的存在;不可无故或剥夺不同生命个体的生存权。

通过对能量的学习,了解能源的种类和分布,以及核电站的核垃圾处理及危害问题,电池对生态的破坏问题,感受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侵害所造成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甚至可进一步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有关人类为争夺能源而造成的世界局部地区的政局动荡、生灵涂炭,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平意识。明白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要能保持必要的克制,尊重和关怀其他生命,维持自身和大自然之间的动态平衡③。

3、活用物理教材,开展生命与安全、生命与生存技能的教育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教师应充分挖掘,活用物理知识对学生开展生命与安全的教育。如在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学习中,利用教材的STS中提供的相关数据,计算不同车辆制动的距离,体会为什么车辆要保持车距,为什么要遵守法规;在匀速圆周运动的学习中,也可通过对转弯速度与向心力关系的计算,体会为什么要求“低速转弯”,为什么公交车上总提醒“车辆转弯,请拉好扶手”;在电路一章的学习中,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用电常识……。

人的生命是可贵的,但也是脆弱的,面对突如其来的人类灾难,学生应掌握一些基本的防灾和应对灾害的技能。如在《放射性》的学习中,结合对放射性危害的认识,可让学生了解放射源的警示标志和常见的对放射源的三种防护方法;在振动一章中,结合地震的产生,可教给学生相应的处理办法和逃生本领,提高他们自身保护意识与能力,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你能自救,方能救人”的道理。

三、贯彻课改理念,落实生命教育

1、以人为本,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育即生命”,即:“在起点上,直面人的生命;在过程中,通过人的生命,遵循生命的本性;在结果上,促进生命的成长,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生命的质量”。在教学中重学而不是教,不能把学生放臵在被动的“容器”位臵,应尊重学生,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凸显“自主、自信”的主体精神,开展多样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的生命多一些自主的色彩。

2、关注学习过程,注重生命的体验性

关注生命,首先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只有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趣的,快乐的,他们才能体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物理教学中,不仅要教知识,更应使物理教学凸显科学的发展过程,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功能,使教学成为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如结合《乐音》,获取男、女同学的声音图象,在学生或唱或叫的体验中,不用教师多作引导,很快便能总结出男女生声音的不同规律和特点。

6.我对教育的理解 篇六

上课的时候老师给了一个素质教育的定义,之后我又在网页上找到一个素质教育的定义。

老师给的定义是: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的素质教育。我想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的达到上述所定义的那样。素质教育需要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同时也有侧重,首先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再是文化知识,劳动技能,不再是应试教育过分关注学生成绩,也不是只关注文化成绩,而是将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强调的教育内容更加广泛,也是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教育要求。

我在网络中搜索到的另一个定义是: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网络中的定义更加明确的说明了素质教育应该重视的地方,同时指出他是和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教育,是和应试教育对立的一种新教育方式。

然而现在,我们的素质教育改革仍然在继续,仍然没有达到定义中的样子,素质教育改革的步伐是缓慢的,成效也是不够明显。

在我看来素质教育是不再以考试定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它是多样的。它可以是有书面考试,答辩,实验考查,社会实践作业等来衡量。记得我看的一部电影,美国的一部电影,名字叫《把爱传出去》,主人公是一名初中生,他生活的家庭是个父母祖上都酗酒的家庭,然而他在上社会课时,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学生在本学期完成一个改变他人的事,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这是一个不能完成的作业。但是他做到了,他想帮助一个人,然后让这个人再帮助三个人,这样就可以改变一个人,让一个人变得乐于助人。他做到了,虽然最后他被混混杀害,但是他改变了周围,温暖了世界。这个实践作业,放在一个成年人身上,他可能都不能像个初中生一样完成得好。然而我们的社会发展需要这样的人。

以我自己所受的教育来说,仍然是陷于应试教育这个泥潭中的,尽管有众多优秀教师在这个十几年的教育实践里,不断的强调素质教育,或是想着办法实现素质教育。然而我还是比较适应考试这个选拔人才的方式,其关键是大部分学校还是看学习成绩,不看有没有专长。现在我所在的学校,开始了一个新的学分制——实践积分,我虽不太喜欢这个东西,我觉得实践加分的东西太少,但是这个的确是个促进我们参与实践,不拘泥与考试的好办法。也督促我在大学四年里做一些实事,真正的提升自己,而不是空泛的度过。

7.我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想法 篇七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材改革,中等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教育结构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决策。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也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材”,因此,职教工作者责任重大,专业课、文化课教学都要服务于这一办学目标。

语文是职业学校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它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就业与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以就业为导向,加强语文学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语文知识,以适应专业学习、劳动就业和继续发展的需要;在强调人才知识、能力综合性和实用性的今天,如何针对学生实际,让语文教学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真正培养和提高语文实践能力,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现状分析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现状让人担忧,我在这里分组织者、参与者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组织者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然而,当前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无论是教学管理、教材、考核,还是教学方法,虽然理论上、表象上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而实际上大都与普高没什么两样,与职校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还不匹配。

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当中,语文课程具有文化基础地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语文教学却陷入停滞不前、无足轻重或若即若离的境地。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认识片面,教学双失。

职业教育是一种以适应就业岗位、培养职业能力为目的教育形式。正因为它是专门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应用型教育,不少从事职业教育的领导与老师把它与基础教育完全对立起来,片面的理解为职业教育就是专业教育,一味的强调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包括语文在内的其他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人为地割裂了专业课程与文化课程之间的必然联系,主要表现在课时安排明显不足,同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课堂上不愿听,趴桌子睡觉,课外更懒得理会。结果,教师应付差事,学生只求考试及格,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定位不准,目的模糊

如何给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定位,这确实是个难题。目前由于国内没有相对统一的职业教育教材,加上对语文教学的功能认识不统一,所以出现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局面就不足为奇了。有的学校偏重知识教学,有的学校偏重文学教学,有的学校偏重写作教学,有的学校偏重阅读教学。语文学科综合性强的特点虽然决定了语文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也不切实际。与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相比,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更注重实用性,更好的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方法单一,改革波澜不惊

与不断进行着改革的中学语文教育相比,职业教育语文教学改革就显得冷冷清清了,真可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现在的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大体上仍采用过去的陈旧模式,读读讲讲,讲讲读读,现代信息传媒(多媒体技术、课件)的运用很少。升学压力小的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本应有明显的优势,但却事与愿违,成了整个语文教学界的“不和谐音符”。究其原因,一方面说明我们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工作者主体意识不强,另一方面也足见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轻视程度。

(二)参与者

虽然近几年来,职业教育招生的规模不断扩大,但是职业院校生源质量的下降己经是不争的事实,其下降速度之快、程度之深,令人瞠目结舌。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以下几个原因:

1、生源不稳,鱼龙混杂

由于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双高热”的持续升温,职业院校的生源很不稳定。学生文化素质参差不齐,语文基础相当薄弱。反映在语文知识和技能上,其现状令人堪忧,一则小小的请假条中有三四个错字的学生不在少数,一篇文章读得结结巴巴的现象也是司空见惯,口头表达能力更是捉襟见肘。面对生源的这种状态,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工作者也是无可奈何,既然争不过“双高”,就惟有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学内容。

2、学习缺乏兴趣,主动性差

中职院校的招生条件放宽后,各种低素质学生都涌进学校来,有相当部分的学生连升中考试都没有勇气参加,甚至有些初中未毕业就提前离开学校。他们的基础知识薄弱,认知水平较低,接受能力差。在一般同学看起来非常简单的语文知识、能力问题,在这些学生看来却是难题,需要老师反反复复解释、举例子,才能有所领悟。由于成绩差,信心不足,在学习上自觉性低,离开老师的指导就不知所措,依赖性很强。

3、自卑感强,行动退缩

在中职院校中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逐年上升,他们原本在学习、心理、性格等方面就存在诸多问题,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学习要求,容易产生自卑感。尤其是学业不良的学生由于基础差、成绩不好,从小学到初中都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重视和肯定,受到的都是批评、斥责、伤害和不公平的待遇,于是逐渐对老师产生惧怕,对学习失去信心。从心理学角度说,这类统称为“习得无助感”,即表现为自尊的下降、强烈的失败感、学习消极、不愿作出努力。这些学生自认不如别人,不愿与其他人交往,不爱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不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竞赛。

4、封闭自己,有社交困难

除了家庭条件比较好和成绩优良的学生之外,有不少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有社交困难。尤其是部分学困生和大多数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害怕交往给经济带来负担,因而怯于与其他同学和老师交往,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封闭自己,不敢与人沟通,不敢参与集体活动。交往能力缺陷与职业教育学校培养的人才目标相差甚远。

5、心理矛盾冲突过强,情绪激烈,行为走极端

中职学校“问题学生”存在诸多矛盾心理和行为。诸如自我评价方面,要么盲目自大、以自我为中心,要么自暴自弃丧失信心、悲观消极;对周围充满敌视又渴望被人理解和被人爱;对集体远而避之又对其有依赖性;争强好胜又过度自卑;情绪极其忧郁, “喜怒不形于色”,但一旦有烦心事就一触即发,表现得十分激烈,行为往往走极端。长期受到诸多矛盾心理煎熬,他们自然形成扭曲的性格和偏常的行为。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远远不止上述所列,上面的仅仅是较突出的几个方面。要改变语文教学现状,在这里谈几点粗浅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第一,要夯实基础,重视积累,培养语感

学生文化课底子薄,如果我们无视这一事实,必将使学生更加不适应,因此入学时有必要安排1——2周的时间进行必备的文化课知识补习,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夯实基础,对语言的感受主要依靠语感能力,语感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须长期的阅读积累,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积累习惯的养成,通过课内外阅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第二,职校语文教学要与市场接轨

社会变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才的流动,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也使与市场经济息息相关的口语、应用文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要在实用性教学内容上花大力气,把学生的表达能力(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我们的学生具备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语文素质。

第三,职校语文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应"专业化"

职校语文能力培养"专业化",指的是把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与专业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专业性,实践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宗旨,提高学生的能力综合性和能力实用性。

以旅游专业为例,听说训练可以旅游景点的介绍为主要内容,通过朗读、复述,既训练学生普通话的语音、语调、语速,又使学生在感受文章的美的同时掌握景点的主要信息,进而更热爱自己的专业,激发学习的热情;而应用文写作中"合同"写作训练,可指导学生拟写旅行社与游客之间的旅游合同;"规章制度"写作训练可以旅行社规章制度、游客须知等为主要内容。通过这样的强化训练,使学生的语文能力专业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第四,职业学校语文要创新课堂教学

1、创设情境、任务引领、参与互动、动态感悟

基于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对教学内容的静态分析转向让学生在动态情境、任务引领中感悟,通过文字资料、图片、影音文件等为学生创设社会生活的各种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去想象与联想: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演绎各种社会情境,使学生在经历的过程中加深感悟和理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发挥主体、优化训练、创新评价、和谐关系

现代教学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由于学生本身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应在内容安排、目标制定上有层次性和递进性,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还要从课堂走向校园、走向社会,优化训练,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病句修改比赛,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演讲比赛、辩论赛、应用文写作比赛,还可以组织学生寻找大街小巷的广告牌、报刊杂志、电视广告、标语上的错别字,开展“让文字也文明”的清理行动,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

与之相应的,还应创新学生评价机制。教师再也不能以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应关注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追求学生评价的完整性。

另外,由于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少有受表扬的经历,更多习惯于批评和指责,因此职校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尊重、宽容、爱护、鼓励,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全部奥秘在于爱护和发展个性,成功的教育者,必须能够深入细致地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天然禀赋和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给他们一个广阔自由的发展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融洽的、合作的、互敬的师生感情关系,为教学营造良好的动力机制。

第五,生活指导是关键

首先,结合新生军训进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进行沟通能力的讲座,使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和谐相处。

其次,可根据学校实际开设心理信箱或心理咨询,随时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全体教职工都要以身作则,时时、处处为学生分忧。

总之,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只有以市场为主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任务为引领、以创新为动力,才能使职校学生具备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语文素质,并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上尽展自己的才华。

8.我对我学校的认识 篇八

自动化系11级电气一班付山风

随着高考后三个月的假期结束,我和大多数学子一样开始了我人生的另一条路——大学之路。

我记得开学的那天,天空下着小雨,我是下午去的,当我下公交的那一瞬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学校那宽大、宏伟的大门。紧接着就是七号楼前那条宽阔的大道。这样的一番景象对于一个从未见识过大场面的农村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震撼心灵。虽然当时还没有真正接触这个学校,但就有一种拨开云雾见太阳的感觉。心想在这样的学校学习应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吧!

我在学哥学姐的指引下办完相应的手续,就开始了对学校的参观。再逛的过程中,首先感觉到的就是这个学校真大,自己刚念完的高中和这一比,简直就是有一种小巫见大巫的感觉。特别是听到学哥学姐说学校还在规划当中,可想而知自己当时会有如何的一种表情了。

接下来我们所经历的就是大学的军训了,大学的这次军训比我以前所经历的任何一次军训都要严格、都要辛苦,但这次军训也是所有的军训中最锻炼人的,使我受益最多的一次军训。虽然在军训过程中所有的人都变黑了,也有不少人中途退出的,但对于我来说,我那几天过得每一天都很充实,对那些坚持下来的人由衷的感到欣慰。在与同学们并肩作战的日子里我收获了很多友谊,我相信这些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对于这次军训,我问心无愧。

军训结束后,学校首先做的就是给同学们组织专业知识讲座,给同学们指点迷津指明方向,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不至于对未来太迷茫。接下来就是组织学生们参观学校的图书馆、实训室。俗话说:“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当听老师讲学校的实训室在全国都算比较先进的时候,自己的心里不免有点小小的骄傲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当初报这个学校的信心。而且,也了解到自己的学校在专科学院里是多么的强大,就是面对本科生也有了说话的底气,面对他们可以非常自豪的说:对于这样的学校,我们如何能不热爱,不去喜欢呢?专科生怎么了?自己学得好,照样比你们强,这就是我们学校给我们带来的信心。

随着对大学的进一步接触了解,对自己的未来也有了一些规划,知道自己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去努力。这其中最深刻的一条体会就是:大学时进入社会的一个跳板是进入社会前的养精蓄锐。进入大学首先要锻炼的是自己的能力,而不是过分的看重自己的成绩,当然最重要的就是怎样去学习,这样,等我们步入社会才能更好的融入进去,而不是惨遭社会淘汰。还好这一切,大学都给了我们锻炼自己的机会。我所在的那个系平时举办的活动比较多,这就善于向别人推销自己,就是我们进入社会最需要的一种能力。

9.我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篇九

在《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习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互相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学生是素质教育的主体,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证。现在以及今后几十年培养的学生,将是新世纪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主力军,他们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是否后继有人,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一百年不动摇,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坚决消除在思想上,认为素质教育是权宜之策,对其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认为素质教育是单向教育的简单相加;在形式上,认为素质教育是单纯的开展活动的片面性看法,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学校体育工作也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有健康的体魄才能为祖国和人民服务,才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一直被认为“小三门”的美育教育,处于可有可无被轻视的地位,是学校工作的薄弱环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加强美育教育,实施素质教育。

10.我对当下中国教育的看法 篇十

13015014

陈猛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华夏古国,自尧舜禹开始,我想教育便已经出现,只是当时没有文字记录下来。最早的文字现在普遍认为是甲骨文。商周时期甲骨文中出现过“教”的形态,可见我国的教育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有教无类”,到现在21世纪“科教兴国”的思想,我国教育的发展从未间断过。但是,21世纪的中国教育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教育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出发,可以讲教育形态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那么,目前我们国家这三种教育现状是什么样的?

“教育者”,简而言之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在大多数人眼中,“教师”这个职业被认为是最普遍的教育者。从我们刚步入校园的那一刻起,教师就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陪我们玩耍,教我们读书、认知。在我国古代历史中,有很多师生佳话的美谈,比如孔子对座下弟子因材施教,还有著名的“程门立雪”的故事。现代社会,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感动大家的老师,像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为救学生而自己致残的最美教师张丽莉,2014感动中国人物——悬崖边上的护梦人格桑德吉等等,好多好多。但是,21世纪的中国社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社会了。比如一些老师在班级给学生排座也不是按照个子的大小排座,而是看哪个学生送的“礼”多,或者将学习好的学生放在眼睛底下继续严加看管,而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就放在班级后面,任其“自生自灭”。这在一些人眼中似乎没什么,他们认为好学生就应该好好管、多管,而坏学生怎么管都是管不好的,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他们身上就是浪费时间。但是,我认为这已经严重背离了学校教育的根本意图。

早在2000多年前,儒家学派创始人——孔丘不就提出过“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么?现代学校很多不是也将“有教无类”作为教育的一个指导思想么?但是,有的学校、老师的想法已经全都变了,他们为了更高的升学率,为了更高的优秀率,早已放弃那些成绩差的学生。只要他们上课不吵不闹,不影响老师讲课,不打扰别人学习,就不会干预他们上课干什么,随你怎么玩,任你怎么睡。“有教无类”似乎只是一个传说,早已抛在脑后。所以好学生更好,坏学生更坏。我想,之所以出现坏学生,也是因为老师对他们的放纵才导致他们变坏的吧。“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高傲的称号,不知道在当代社会还有多少老师配得上它。况且,前段时间,网上出现了那么多关于教师令人惊悚的新闻,平顶山幼儿园园长性侵儿童“小草莓”、海南万宁“校长带女同学开房”,还有最近网上流传的教授诱奸女大学生等等,我只想弱弱地问一句,“校长们,老师们,你们这么屌,其他人怎么看你们,你们造么?而且,现在我国学校的教育,我认为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校为了自己的荣誉,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迫学生们放下自己的兴趣,每天坐在教室里死读书,读死书,其目的就是为了升学、升学、升学。中国的教育现状不就是这样么,小学不努力学习,你就考不上好初中;初中不努力学习,你就考不上好高中;高中不努力学习,你就考不上好大学。所以,学校就会要求老师,怎么讲课,讲什么课,为的就是让学生上一个好大学,顺带提高自己学校的“知名度”。我想在这一点上学校想的是对的。但是学校的一味灌输,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早已被磨没了。就像高考作文,只要你背下来一个差不多的格式,背一些老的不能再老的例子,就能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小学、初中和高中的灌输把我们送进了大学,可是到了大学之后呢,情况改善了吗?大学的讲课模式似乎没有变多少,我们是在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可是平时老师对我们不怎么严格要求,课你想去就去,想不去就不去。而一到期末考试时候呢,老师会给画重点,这时很久不见的学生都开始出现了,照着老师给的范围,一字不漏地背下来,考试也不会挂科,也不用担心毕业的问题。可是,老师真的对你负责了么?你真的对自己负责了么?你承认你的大学生活很有意义么?

还有我们大学所开设的一些课程,除了专业课,像什么中国近代史纲要、什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等,我真的想知道学这些有什么意义么?众所周知,中国近代的历史,可以说是一段耻辱不堪的历史,还要让我们学习。是的,你可以说,勿忘国耻。但是记住是为了什么?我从网络上看到的一段话,大概说的是一道考题,“日本和中国一百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日中战争(我们叫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和中国开火,你认为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社么方面?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以上是日本的考题,而我们中国也有近似的考题“甲午中日战争中方战败,为此中方赔款几何,割地几许?”大家看出什么没,这就是思考,恰恰也是我们教育中缺乏的。所以也就为什么会有我们的留学生去国外学习书本知识掌握得相当好,而动手创新能力却差得很。我想,这不是我们该反思的么?而对于我们国家以后学校教育如何发展,恐怕是一个相当严肃且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广告上不是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么?我想这句话是极对的。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是我们接触最多的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会无声无息地影响我们。所以家庭教育是比学校教育更直接的教育。但现在,我们国家的家庭教育是什么样的?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多数家庭中都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都成了“溺爱”,已经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比如,孩子想倒杯水,父母怕孩子被烫,不让孩子动手;孩子相帮忙做家务,父母怕耽误孩子学习,不让做。这样孩子越来越懒,越来越蛮横跋扈。在我们国家,认为小孩子娇嫩,抗寒能力低,而病是冻出来的,所以小孩子总是比成人穿得多,但尽管孩子已经厚成了“棉球”,却还是没完没了地生病;而日本人认为,小孩子只有少穿衣才能增强皮肤温度的调节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抗寒能力、防止生病的目的,所以小孩总是比成人穿得少。中国人育儿还有一大特点就是“轻锻炼”,在多数人看来,给孩子良好的照顾就是让孩子多吃多穿,至于身体锻炼则可有可无,结果儿童医院总是人满为患,父母们无不抱怨自己的孩子体弱多病。而日本人对儿童的身体锻炼却极为注重,曾提出一个口号:培养不生病的孩子。我在网络上看到一组图片,图片上是冬季,一群日本让你小孩子穿得特别少,甚至露出胳膊和大腿,在寒风中跑步玩耍,图片下面解释的是说这是幼儿园对孩子的锻炼,而日本家长们则表示赞同,没有一个反对。试想一下,如果出现在中国,会是什么情况,会是什么后果。我猜差不多家长上告教委,园长、校长被免职。细想一下真的很可笑。还有,在美国,孩子们上课时随意坐在教室里,不像中国的小朋友一样规规矩矩地坐在椅子上,学生们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此外,美国还有教育孩子的“十二法则”。前几日电视上播的电影《洋妞到我家》里,徐帆饰演的母亲就是典型的溺爱母亲的形象,当她允许自己孩子和交换生出去玩时说道“不要做地铁”、“我们家孩子是要富养的”等等,揭示了中国和美国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差别。以日本教育孩子的方式来说,这种锻炼型的养育方式能无疑具有积极主动性,创造条件让孩子适应环境,能使孩子在发展自身能力过程中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向成熟。相比之下,中国人的这种保护型的养育方式则具有消极被动性,创造条件让环境适应孩子,会使孩子惯于依赖外部力量而抑制和减慢自身能力的发展,甚至使一些属于人类本能的生存能力逐渐退化乃至消失。中日两国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反映出两国成人养育孩子的目标不同。日本的父母希望孩子从小能经历艰险,以便从中锻炼出顽强的性格;中国的父母则希望孩子能一帆风顺,并总是尽可能帮助孩子避开逆境。也就是说,中国的父母对培养孩子顽强的性格并不大关心,而把孩子生活得平安看做是两代人共同的幸福,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到大不要吃任何苦头,这种意识贯穿在中国父母养育孩子的全过程中。值得指出的是,日本注重培养孩子顽强的意志并通过让孩子亲身体验逆境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这是我们中国人难以做到的。

在日本,每个周末,父母们都会带着孩子们去公园,去游乐场游玩,还有的父母会和孩子一起玩沙子。美国的孩子们周末也会快乐地玩耍,有的社区还会有社区活动组织儿童做游戏。可是我们中国孩子的周末是什么样子的?一到周末,还在睡梦中的孩子们被叫醒,被父母逼着去上各种补习班,学习各种特长,钢琴、绘画、英语,各种班应有尽有。孩子们已经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对于这些补习班,我想吐槽一下奥数,父母你们逼着孩子学那么难的数学有什么用?以后生活中会用得到么?现在是电子信息时代,电脑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可以说所有计算都能通过计算机完成。学那么难的数学有什么用?以后买米买面买菜用得着么?除非你让想让孩子成为陈景润那样的数学家。但现状是,父母不允许孩子把时间浪费在电脑上,甚至不许孩子碰电脑。有没有想过这或许是孩子逃课去网吧的一大原因?也许有的父母会说,人家的孩子都去补习班,不玩电脑,我们怎么能不和人家比?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啊。可是不知道父母们想过没有,刚一起跑就给孩子背上那么多的东西,他们会比别人跑得快么?

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上,可以说,某个社会的风气是该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反映。那么,问题来了,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各种麻烦、各种问题困扰着我们,理所当然,儿童也会受到影响。举个简单的例子,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如今你走在马路上,看到一位乞讨的乞丐你会给他钱么?看到一位摔倒的老爷爷老奶奶你会上前去扶他(她)么?我猜你肯定不会去,因为你怕惹上麻烦。2014年央视春晚郝建和玛丽演的小品《扶不扶》大家都看过吧,老太太自己摔到了,郝建不敢上前扶,过来一个骑自行车的,郝建让那个骑自行车的扶,那个人说:“快走。”郝建问他为什么不扶,那个男人说:“这么跟你说吧,哥以前开的是大奔。”看到这儿,大伙笑了,我也笑了。可是笑容的背后,却隐藏着悲伤:什么时候我们做一件好事都这么奢侈了?这个社会是怎么了?这样一种社会问题已经让人心变冷。作为父母、长辈,我们不去做好事,不给孩子起一个榜样的作用,还告诫孩子不要去管闲事,那么,我们的孩子怎么会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怎么会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21世纪难道只能在嘴上说说、在纸上写写而已么?没有一个好的社会风气,如何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我真的是想不出答案了。

学校作为一种教育形态,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如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有专门的经过职业培训的教师、有比较充裕的教育经费、有精心设计的课程和学习计划、有比较及时的学习反馈和学习成就评价机制等等。正是由于学校教育的这些特征,他才能成为一种主导性的现代教育形态。可是,灌输式的教育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一些师德败坏的“教狮”、“教兽”们威胁着学生的人身安全,学校教育不仅令我们担忧。在中国,传统的“家学”对于保存和发展中国文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今天,家庭的教育作用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方面,更是学校无法取代的。由于今日的学校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因此,家庭教育更为人们所看重。但是,父母们施加给孩子们太多的压力,孩子们像笼中鸟,没有自由,畸形的家庭教育已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社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态,自古就有,社会制度的教育是指当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对于个体的态度、行为和理念也有塑造的作用。一个各方面良好的社会制度有助于个体德行的形成和发展。但是我们现在生活着的社会已经不像过去那么简单了,各种社会问题、各种危机,孩子们能长成什么样?或好或坏?一个各种教育空间、各种教育场所都有弊端显露的地方,还天天喊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口号,我想问一下,一切真的为了孩子么?真的为了孩子的一切么?当今社会培养出来的孩子,难道真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孩子么?我想,是时候深思了。

参考资料:

11.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的几点想法 篇十一

学校心理咨询室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的必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与健康心理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它是学生心灵的家园,是学生快乐成长的加油站。所以,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是国家级示范校建设过程很重要的方面之一。那么,学校如何创建一个既符合大众标准又富有我校职专特色的心理咨询室呢?进入学校咨询室一个学期的我有了一些心得,也有了一些启发,下面我就心理咨询室的建设谈谈个人的观点:

首先,心理咨询室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地成效。环境优美温馨、制度规范清晰、宣传及时到位,咨询工作的多方面都走在了全县中小学校心理咨询建设的前列。

但是,从示范校建设的要求来看,心理咨询室的师资队伍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要得到教师的配合。我们学校现在只有一位心理咨询专业老师,其余均为兼职教师,这就要求兼职教师能够积极主动的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掌握咨询技巧。另外,因为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是班主任,所以班主任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也是极其有必要的合。因此,班主任要明白我们要创建的心理咨询室是为学生身心发展服务的,认识我们的心理咨询室从建立起就是为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和服务场所;其次,是心育委员的选任。只有选择自身心理健康、活泼开朗、热心助人的学生担任心育委员,才能更好的为班级同学服务,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第二、心理咨询室的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

第三、心理咨询室建好后,要加大宣传。排除广大师生的心理顾虑,使每个学生都有勇气走进心理咨询室,让这里真正成为学生的心晴驿站。可请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讲座,观看心理与伦理道德方面的影片,发挥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和班主任的教育能动性,每学期形式多样的心理卫生与健康活动,宣传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12.我对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 篇十二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如何教育子女,我想是每位家长最关心和讨论的话题,在这几年的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教育的经验和体会,下面我想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一、充满和谐关爱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

我们的家庭是和睦的,家人之间相互理解,彼此关爱,家庭氛围宽松和谐,其乐融融的。这样,孩子回到家才能感到温暖、无拘无束,幸福快乐,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才能培养出他健康的心理,塑造高尚的人格。

二、心理健康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合格的父母,不仅是孩子衣食住行的提供者,也要给他们充足的精神食粮。要尊重孩子,不只是关心学习,更强调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学会与孩子沟通,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当孩子向你敞开心扉,向你倾诉他的伤心、愤怒、害怕、困惑或者痛苦时,一定要记得向他表达你对他的同情和理解,因为在这样的时刻,没有什么比你的聆听和理解更让他觉得安慰了,不要马上否定,教训孩子。要谨记,你现在的态度决定着他下一次是否向你表露他的心声。父母向孩子也要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向孩子敞开心扉,表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信赖。不要单 1 方面也批评和责怪孩子。要是遇到问题时,帮他分析,共同商谈怎样去解决,当家长犯错误时,一定放下架子,应对孩子说声:“对不起,我错怪你了。”这样孩子会非常感动的,当孩子做了什么好事或有什么成绩,要及时鼓励,绝不吝啬赞赏。

三、要孝敬父母。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要什么给什么,都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疼爱父母,可以说孩子的自私也有我们做父母的责任。做人先立品,我特别注意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时常告诫孩子,要孝敬父母,做人还要诚实守信,富有爱心。在孩子四岁的时候,他爸爸炒了一盘孩子最爱吃的“西红柿炒鸡蛋。”当他爸爸吃了一口后,孩子哇哇哭了,说“你不能吃,都快吃没有了。”这时我们看到问题的严重性了,就开始给他讲:“再好吃的东西,不能你一个人吃,大家都吃,吃没有了,咱再炒。”从那以后,不管吃什么东西,我们有意要他分给我们吃,现在,孩子不管多爱吃的东西,他都给我和他爸留一份,他也懂得疼爱父母了。

四、培养孩子的处理能力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不能过分宠爱,事事包揽,担也不能放手不管。让孩子独自料理自己的生活,从小就要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他们整理自己的房间,学会洗一些小衣服,帮爸爸妈妈做一点事。自己一个房间睡觉。在孩子五岁时,我就让他自己一个房间睡,这样能锻炼孩子的处理 2 能力,不要以为做家务会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其实孩子在和家长一起做家务的过程中,更加理解父母,也会逐渐发现自己的能力,因此,更加自信。

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学习习惯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获得成功,那么家长就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认为主要包括按时完成作业,做好复习和预习,不懂的问题要问,学会自己安排时间,作业认真仔细,自己收拾书包,带齐文具书本,等等,其中最基本的是要做到回家先做完作业,再去玩,这个要从一年级就开始要求,当孩子习惯了回家先做作业再去玩后,孩子在意识里就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有了主动学习的概念,我记得有位教育专家说过,养成好的习惯需要21天的周期,也就是说“21天习惯”。好的习惯比成绩重要,因为成绩是一时的,习惯是伴随孩子一生的,养成良好的习惯,做事情才会事半功倍,在这个基础上再教育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就更容易了。

培养孩子的爱读书的好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先从孩子感兴趣的书读起,慢慢让他喜欢上读书。孩子可以从中得到快乐及满足,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写作水平,还可以拓展孩子的知识面。

六、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好环境并不是说要给孩子多大的房间,多好的桌子,多高级的文具,而是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比如说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尽可能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不要自己在看电视,而让孩子去写作业,对孩子提出的问题或者不会做的作业,不要大包大揽,应尽量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充分开发孩子的想象思维能力,比如一道应用题,好多家长直接把式子给列出来了。这样很不利于孩子独立思维的培养,还容易使孩子长生依赖心理。遇到孩子不会的应用题,我反复给他读题中所给的条件;让他理解题意,一面画图,一面帮助他分析,循循善诱地引导孩子,最后孩子自己列出式子来,久而久之,孩子掌握正确的方法,提高了独立分析能力,增加了学习效果。

七、要做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

要想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有多种渠道:经常检查孩子的作业本,作业本上不仅有孩子做错的题,还有各科老师的批改意见,其次,与孩子沟通,每天放学后,我就问他,今天上语文课,你积极回答问题了吗?英语课上,你得到小贴画了吗?今天你举手回答了几次问题?再就是,主动与学校和老师联系,全面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积极与教师配合,尽家长之责教育好孩子。

教育孩子,应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之处,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如何教育的父母。以上只是我对教育孩子的个人心得,如何教育好孩子,对我来讲,也是一 4 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课题,希望大家共同探讨,一起做好对孩子的教育。

子路小学二一班

楚明洋的家长

13.我对当前教育的看法 篇十三

概述:我们的老师每次给我们讲到关于我们中国的教育的时候,都会说同样的一句话:“我们中国今天的教育状况很不好,那么多年过去了,自从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培养出一个有名的科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作家,画家了吗?就像已故的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老爷爷所说的那样,“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不只是钱学森老爷爷提出这样的疑问。但是,我们这些学生却可以说出这个疑问的答案。答案很简单,我们中国的学生的创造力,人身自由等等受到严重的束缚,生命健康权,隐私权等等受到严重侵犯!这些,都是我们不可以接受的。

1、学生的人权需要保护

来看一下一位教师的叙述: 当前对于人的权利的解释和阐述可以说是太多了,学校的学生可以说是深谙此道。有一次我在上课的时候,一学生不专心听讲,眼睛一直朝桌洞里面看(疑似看课外书籍或玩手机)。我就提醒这位学生,并要求其把看的东西拿过来。可这位同学一声不吭坐着不动,对俺的话置之不理。我只好压着怒火到他桌子前,几次要求都不能叫动他,气得我声音提高了八度。可能他有点害怕,我要求他把桌里的东西全部拿出来,他也照办了。并告诉我拿的是一本外语类书籍(这个结论,对于一个极其讨厌外语的学生说给我听,我是不会信的),结果我什么也没发现。我又要求其同位也清空桌里的东西,他笑眯眯的对我说:“老师,你没有权利搜他的桌子”说实话,我是异常生气的——一个学生连学习这个义务都没履行好,还和我谈什么权利。对此,我熊了他一通。他表示认同我的观点。我想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没有只讲权利的义务;也没有只讲义务的权利。而我们社会对于权利是如此的痴迷竟把义务抛之于脑后,搞的学生的思想也是混乱不堪的。

由此我联想到教师惩罚学生,几乎所有人都说老师侵犯了学生的人权。有时候我就想:老师侵犯学生人权,确实如此,可是那是因为学生没有遵守规章制度这个必须遵守的义务而必须接受的“教育”——怎么变成老师的错了呢——难道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保护大多数学生的利益是不对的吗?学生的基本人权得到保护,但是学生未来的发展权却在开始即被扼杀。教师作为学生的引领者必须担当起启蒙的责任。因此赋予教师更多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权力是搞好教育的最基本的前提。发生教育事件,舆论应该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上报道,而不是一边倒的谴责教师和学校。

这位老师一直在为自己解说,本来嘛,公民人身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现今社会有多少老师仗着自己的身份压迫学生,动不动“扣你学分”“通告批评”“记过”等等,屡见不鲜。而作为学生呢,一方面天生对老师就有那么点畏惧害怕,一方面出于对老师的敬重,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老师地位比我们高,欺负我们无知。其实,我们真的也很无奈。不敢跟老师对着干,能忍则忍。从而导致一些教师体罚学生屡禁不止。

2、我们现在受到的是素质教育吗?

不必找出更加华丽的词汇来描述素质教育,其本质还不是过去所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吗!素质教育不是减负、不是降低教材难度、不是严格规定作息时间„„素质教育应该是在教育规律的指导下合理的安排学生学习、生活,使学生各方面都能健康的成长以及让我们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可是我们却在兜圈子,而且是看不到尽头的圈子。在这个领域存在了太多的荒诞和矛盾。

我曾听闻许多同学抱怨说,中国的学生是全世界最辛苦的学生——上学比太阳早,放学比太阳迟,晚上同星星一起“秉烛夜读”,放假了还有大堆大堆的作业压着。实话说,我也曾抱怨过,外国的学生上午9点上课,下午3点半放学,回家还没有作业,课堂上学的,尽是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内容。网上曾看到,新西兰那儿的初中就像幼儿园,高中才开始学乘除法。我听了,敢到极不平衡!

我们除了学习负担重以外,精神负担也是很沉重的,我们肩负着家长们的期望,为了使辛苦养育我们的父母不因为我们而伤心,我们如同拼命一般的念书。补习班兴起了,在我们班,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上补习班了,为着自己能够比别人多走一步。再加上当今中国社会上的竞争相当强烈,大学生已并不希奇,如果没有考上一所名牌大学,将来怎么办?谁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白领,甚至是金领。我们的负担真的是很重很重!

但话说回来,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未来的命运就落在我们的肩上,国家当然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使中国成为发达国家。记得我曾向姨夫抱怨,中国为什么不能像其他国家一样,学习轻松一些呢?姨夫开玩笑似的对我说:“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已经上去了,我们要赶上他们,当然累点。当像非洲那些发展中国家,已经贫穷到极限了,也不想再去追赶其他国家了,因此,教育也相对轻松,偏偏我们中国在可上可下的地步,奋起直追,就是发达国家,自暴自弃,就是发展中国家,那你想要哪个?”我觉得姨夫说的其实有些道理。后来,是教我们地理的一位老师说的一句话,令我彻彻底底的想要努力学习,改变中国的未来,她说:“你要抱怨,就抱怨自己生在中国,是个中国人,可事实如此,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是希望自己的国家被人瞧不起,还是像当今的美国一样,高高在上?”

3、考试和评价体制不完善

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制仍然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现在很多学生都对无穷无尽的考试很反感,有的学生讲,考试已经异化为一根魔杖,分数已经异化为学生的命根。考试的本来意义是对教育教学的成果进行检验进行评价,然后反馈给教师,让教师了解教育教学过程的得失,从而改进教育教学。但现在出现了考试功能的异化,特别是高考。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它的功能实际上是选拔一部分人,淘汰一部分人。目前,在高等教育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的情况下,还不能取消考试的选拔功能,只能改革并完善它,使之科学化、合理化。

考试制度一定要改,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只靠考试去选拔人,去评价学生。因此,除了考试之外,还要建立比较全面的、多方面的评价制度。要从各个方面去评价一个人——品德,意志,情感,活动能力或实践能力,是不是热心公益事业,有没有责任感,这些都应该全面衡量,并且作为选拔学生的重要参数。这样才能从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真正落到实处。

4、促进基础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1.提高认识。当今社会,要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把它作为基础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以至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在呈现一种拉大的趋势,如果再不采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的话,造成的不仅仅是教育机会的不均等,甚至会造成社会群体之间相互抵触的情绪,会培养出一部分群体的反社会倾向。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讲教育均衡发展,不是讲平均主义、一刀切,而是要积极采取措施,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办学条件的差别。

2.政策倾斜。要坚持向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倾斜,要鼓励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办出特色,用特色学校来取代窗口学校、示范学。在生源安排上,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坚持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的办法,以保证学校之间生源的相对均衡。要提倡把优质高中一定比例的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去,引导家长不要非把子女送到尖子学校不可。

上一篇:乡镇农资打假工作总结下一篇:员工交接班记录表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