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的通知(共11篇)(共11篇)
1.舟山市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的通知 篇一
关于印发《全国城乡建设档案事业“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建办档【2006】45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规划委、规划局),计划单列市建委:
现将《全国城乡建设档案事业“十一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办公厅二○○六年六月十二日
全国城乡建设档案事业“十一五”规划
为推动全国城乡建设档案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按照国家《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部署,特制定全国城乡建设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全国城乡建设档案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五”期间,在各级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广大城建档案工作者甘于奉献,勇于创新,城乡建设档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取得了新的突破,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局面。
(一)机构体系全面建立,事业发展形成规模
至2005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建立起建设部、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级行政区域)三级城建档案行政管理以及市城建档案馆和县(市、区)城建档案室(馆)两级城建档案实体管理的城乡建设档案工作体系。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23个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立了专门的城建档案行政管理机构;没有建立专门机构的省、自治区也都确定了主管部门和专职人员。全国660多个设市的城市中,已建立了近500个城建档案馆,占设市城市总数的76%;大、中城市100%建立了城建档案馆。绝大多数大中城市设置了城建档案管理处(办公室),实行馆处合一体制,强化了城建档案行政管理职能。全国各县、区城建档案工作也取得了较快发展,有 1000多个区、县建立了城建档案室。
(二)法规、标准的建设进一步加强
“十五”期间,国务院发布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将工程档案管理纳入了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并首次以行政法规设定了违反工程档案管理规定的处罚措施。建设部修订了《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90号),发布了《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36号)。北京、天津、黑龙江、吉林等等省(直辖市)和
乌鲁木齐、石家庄、贵阳等城市以政府令的形式制定了城建档案管理办法或规定,西安、西宁、济南、长沙等城市还通过市人大立法,制定了城建档案管理条例或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条例。建设部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了《城市建设档案著录规范》和《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两个国家标准,《建设电子文件与档案管理规范》也即将出台。这些法规、规章和标准的发布和实施,为城乡建设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为城乡建设档案工作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现代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建设部制定并发布了《全国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实施纲要》,提出了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为全国城乡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指导。以信息化建设为核心的城乡建设档案现代化管理工作在各城市全面展开。三分之一的大中城市城建档案馆建立了馆内计算机局域网,30多个城建档案馆建立了城建档案网站,绝大多数城建档案馆通过自主开发或引进建立了城建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杭州等馆的档案信息数字化工作已达到相当规模,并开始了数字化城建档案馆的建设。
(四)目标管理成效斐然,社会服务效益显著
“十五”期间,有37个城建档案馆经考核被批准为国家一级城建档案馆,10个城建档案馆被批准为国家二级城建档案馆。至2004年底,全国已有92个城建档案馆被批准为国家级城建档案馆,其中国家一级城建档案馆79个,国家二级城建档案馆13个。目标管理考评使城建档案馆整体素质显著提高,业务工作更加规范,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城建档案在服务社会,服务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98年至2003年底,全国各城建档案馆(室)共接待查阅利用 120万人/次,提供城建档案189万卷(件),产生可测算的经济效益约15亿元。
(五)地下管线档案工作全面展开
2005年建设部颁布《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36号)后,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迅速行动起来,开展法规建设,订立规章制度,积极把地下管线档案工作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环节。各城建档案馆积极宣传建设部第136号令的有关规定,克服各种困难,广泛收集各种地下管线档案,积极开展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的现代化管理。部令的颁布实施,基本上扭转了长期以来只有少数城市开展地下管线档案工作的局面。厦门、济南、乌鲁木齐、广州、保定、莱芜、威海等一批开展地下管线工作较早的城市,已基本实现了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的动态管理。
但目前城乡建设档案事业的发展还没有跟上城乡建设发展的步伐,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城乡建设档案事业还缺乏强有力的国家和地方法规;地下管线档案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急需全面推进和深入展开;档案(尤其是地下管线档案)收集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服务工作还比较薄弱;信息化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档案事业仍缺乏活力,地区发展很不平衡。
二、“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
城乡建设档案是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各级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实施行政管理、行政许可、市场监管和执法监督的重要依据,也是工程建设、运营管理、养护维修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城乡建设档案
在进行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保障城市生产生活秩序、维护城市安全、应对城市突发事件及反恐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实现“三步走”的现代化战略部署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对城乡建设档案事业来讲,“十一五”期间也至关重要,它关系到能否跟上城乡建设发展的步伐,体现城乡建设档案的价值,提升城乡建设档案事业的地位,激发城乡建设档案事业的活力。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乡建设档案事业,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城乡建设档案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努力为城乡建设档案事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于城乡建设事业为主要目标,坚持“以城市为主体,以区县为基础”的事业体系,按照“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工作体制,大力开展城乡建设档案资源建设;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建设、信息服务和地下管线档案工作为重点,以法规体系建设为保障,以城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不断激活城乡建设档案事业的活力,为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市抗震防灾、应对突发事件做出更大贡献。
2.总体目标
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级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城乡建设档案事业的两种职能(即:监督、指导的行政职能,收集、保管与利用的事业职能)进一步强化;地下管线档案工作全面推进,进一步深入;建设系统业务管理档案、市政基础设施档案、重点工程项目档案等城市重要档案收集进馆率明显提高;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地下管线综合数据库、建筑信息数据库、市政设施数据库、声像资料数据库等各种档案基本数据库普遍建立,数字城乡建设档案馆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果;各级城乡建设档案工作机构的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城乡建设档案馆(室)的地位有所提升,并努力向城乡建设信息资料中心、地下管线档案信息中心和城市建设重要数据的备份中心的方向迈进。
三、主要任务
(一)管理体制与职能建设
坚持建设(规划)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城建档案事业的管理体制。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建设部“‘三定’规定”和各地的实际,城建档案工作归口由建设(规划)行政部门领导。建设部将进一步加强对全国城建档案工作的领导。各地建设(规划)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城建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将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列入本地区建设事业发展规划中,建立机构,制定计划,指导、监督本地区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
进一步健全机构,完善城建档案管理体系。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规划)行政部门内,要全部建立城建档案工作管理机构,个别不能设立机构的,要设专职人员负责城建档案工作。设市城市在全部建立城建档案馆的基础上,90%以上实现“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县城要有90%以上建立城建档案馆或城建档案室,其中50%以上实现“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
加强行政管理职能。各级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建档案管理部门要充分运用现有法律法规,特别是《建
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加强行政职能建设,行使“城建档案管理处(办公室)”管理城建档案工作的职能,开展对城建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检查监督和行政执法,不断适应新形势,思考新问题,探索新途径,开创新局面。
(二)法制建设
进一步完善城乡建设档案法规体系。研究修订和完善城建档案法规体系,推动全国和各省、市对城建档案工作立法的进程,使城建档案工作体系和职能得到法律保障。建设部将积极配合并参与有关部门制定并出台《城市地下管线条例》,争取制定并颁发《小城镇建设档案管理办法》。还没有出台关于城乡建设档案管理的省政府规章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十一五”期间要积极创造条件出台,出台率争取达到80%;市级城乡建设档案管理的政府规章或规范性文件的出台率要争取达到60%。各级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城乡建设档案管理机构应充分行使城建档案管理的行政职能,认真履行城建档案业务指导、监督和执法检查等职责。
(三)城建档案馆(室)建设
1.档案馆(室)功能建设
城建档案馆作为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辅助决策单位,不仅具有收集、保管城乡建设档案为城乡建设和社会公众服务的基本功能,而且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维护城市历史真实面貌、繁荣文化教育等社会功能。要充分发挥城建档案馆的基本功能和社会功能,把城建档案馆建成永久保管重要城乡建设档案的基地、辅助政府决策的参谋与助手、提供城乡建设历史与现状的信息服务中心、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中心和城市重要数据的备份中心。
根据城建档案馆、室的职能和业务范围,各级城建档案馆人员数量应达到如下标准:直辖市50人以上;特大城市(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40至50人;大城市25至40人;中等城市10至25人;小城市和县5至10人。城建档案馆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至少应占全馆总人数的80%以上。
2.馆(室)藏建设
优化馆藏结构,建立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馆藏体系。“十一五”期间城乡建设档案工作的收集工作,在保证地上工程档案收集齐全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地下管线档案、重点建设项目档案、建设系统业务管理档案、村镇建设档案的收集。增强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的收集力度,采取措施,严格地下管线工程建设的审批管理,不断提高地下管线档案的收集率,努力把城建档案馆建设成为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管理中心。“十五”、“十一五”时期的大、中型建设项目和国家及各级政府的重点工程档案,应全部接收进馆。加强沟通与协调,积极收集建设系统各行政管理部门形成的业务管理档案。重视村镇建设档案的收集,结合村镇规划、建设的发展需要,加强基层城建档案机构建设,把正在迅速形成积累的村镇建设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好。
3.馆库建设
馆库面积特大城市达到4000平方米以上,大城市达到3000平方米以上,中等城市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小城市1000平方米以上,达标率70%;县500平方米以上达到30%。配备充足的档案装具,保障城建档案机构的安全管
理设施,实现城建档案馆基本保护设施和设备,如灭火器、温湿度记录仪、除湿机、安全监控等,达到100%配置齐全。实现城乡建设档案安全保管,确保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四)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贯彻《全国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实施纲要》,积极推进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三网一库”建设方面,实现全国各市级城市城建档案馆全部建成局域网,城建档案馆(室)全部实现档案管理计算机化;建成一批向社会公布城建档案信息、具有广泛社会影响、体现城建档案专业特色的网站,建成全国性的城乡建设档案网站,实现各城建档案馆的档案信息网在国家公用通讯平台基础上的互联;积极参与当地政务网建设,发达与沿海地区的市级城建档案馆应积极参与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建设,与档案信息网的建设结合好。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全面完成市级馆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实现馆藏档案检索计算机化,县级城建档案馆(室)要有80%完成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从服务城乡建设、服务政府与公众出发,抓紧建立地下管线综合数据库、建筑信息数据库、城市规划审批成果数据库、声像资料数据库等各种档案基本数据库;有计划的开展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有步骤地开展城建档案电子文件的接收工作;积极开展数字城建档案馆的建设,建成几个数字城建档案馆的示范点。
(五)加强地下管线档案管理与利用服务
进一步贯彻执行《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建设部令136号),加强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管理工作,把地下管线档案的验收、移交与报送工作,纳入工程规划、建设管理审批程序,统一接收和集中管理全市的地下管线工程档案,不断提高地下管线档案的进馆率。积极参与、协助开展城市地下管线普查普测工作,利用现代化手段,建立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地下管线综合、动态的管理。积极向政府和社会提供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的查询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的作用,减少地下管线事故的发生,努力把城建档案馆(室)建成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中心。
(六)档案信息利用与社会服务
服务是提高城乡建设档案工作生存与发展活力的根本手段。积极开展面向政府和社会的提供利用服务,以“服务”为立馆之本,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法,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的城建档案服务利用体系。紧紧围绕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业务,深层挖掘城乡建设档案所蕴藏的丰富信息,开展城乡建设各类信息与数据的汇总统计,为城乡建设提供各种基础信息;主动提供声像、编研、扫描等各种形式的服务;积极举办城市规划展、城乡建设成就展等活动,大力宣传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成就。通过优质的服务,体现城乡建设档案工作的存在价值,提升城乡建设档案事业的地位。
(七)科研与标准建设
发挥城乡建设档案专家和建设(规划)专家的作用,开展一批学术研究课题,促进城乡建设档案科研和学术交流。建立城乡建设档案科研成果激励机制,开展城市建设档案科研成果评审工作。抓紧制定《建设档案业务管理规范》、《建设电子文件元数据标准》等城乡建设档案工作系列标准,逐步完善城乡建设档案工作标准。
四、保障措施
(一)充分发挥各级建设或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城乡建设档案工作的职能,积极开展业务指导、执法检查、业务培训等活动。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建档案馆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调动职工积极性,激发城乡建设档案事业活力。
(三)研究和制定鼓励、扶持城市建设档案馆事业发展的政策。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城建档案馆的经费投入。
(四)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广泛吸引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建设好省一级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管理干部队伍,为城市建设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五)开展对城建档案馆现状评估和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的调研。
2.舟山市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的通知 篇二
(1) 农业机械化法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07年7月28日, 经湖北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湖北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 于10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部新条例, 突出促进, 兼顾管理, 强化服务, 给农机化事业带来新机遇。湖北省农机化发展进入了有法可依、依法促进的新时期。2006、2009年, 湖北省人民政府相继发出文件, 要求进一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提出农机化奋斗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 有力地推进了农机化发展。
(2) 农机化发展的扶持政策取得重大突破。2006—2010年, 中央及湖北省级财政累计投入农机补贴、优粮工程农机装备推进、农用航空、农机科技入户、水稻机械育插秧、油菜机械化生产和保护性耕作等方面资金18.701 8亿元, 比“十五”累计多投入7 050万元, 增长25.5倍。其中, “十一五”期间, 中央财政给湖北安排农机补贴资金16.45亿元, 省级财政安排农机补贴配套资金4 900万元和以机代牛补助资金9 575万元。5年来, 湖北农民共购置补贴机具46.9万台, 累计惠及农户38.9万户。其中, 2010年, 中央财政安排给湖北农机补贴资金7.4亿元, 比2009年增长了1.4亿元, 共补贴农机具260 667台, 其中补贴大中型拖拉机7 655台, 补贴水水稻插秧机3 231台, 补贴稻麦联合收割机6 016台, 补贴油菜籽收获机1 355台, 受益农户171 973户。在农机补贴政策带动下, 5年全省农民共投入102.51亿元购买农机。
(3) 农机化薄弱环节取得突破。“十一五”期间, 湖北省农机部门集中力量主攻水稻机械育插秧、油菜机械播收等薄弱环节, 提高粮油生产机械化水平。水稻是湖北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销量最多的粮食作物, 同时也是生产季节性最强、劳动强度最大、用工量最多的作物。湖北省农机部门采取了培训育秧和插秧机的操作能手、对农民购机实行累加补贴、办机械育插秧的试点、推行跨区机插作业等办法, 推进了机插的大面积发展。2010年全省机插秧面积已由2005年的1.67万hm2 (25万亩) 增加到33.7万hm2 (505万亩) , 稳居全国第3位。全省有京山、天门等3个县市实现了10万亩连片, 10个县市实现了万亩连片。为维护湖北省在全国油菜生产第一大省地位, 着力解决油菜生产用工量大、劳力强度大的问题, 湖北省农机部门着力在油菜机收机播上大做文章。在油菜机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 2010年秋播时节, 省农机办重点选择25个县市, 建立油菜生产机械直播示范区, 并安排每县不少于20台油菜精量直播机的补贴, 要求完成不少于666.7 hm2 (1万亩) 的机械直播面积, 有力地推进了油菜机械直播。2010年全省油菜机收面积达到14.2万hm2 (213万亩) , 机械直播面积达到4万hm2 (60万亩) 。至此全省有25个县油菜生产已实现耕整、开沟、播栽、化肥深施、排灌、植保、收获、干燥及秸秆还田“一条龙”作业, 已探索出了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路子。
(4) 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一是省级农机机构理顺升格。2009年9月28日, 湖北省委常委会议讨论通过, 省农机化管理办公室升格为副厅级。省农机办是此次省直机构改革中唯一机构升格的单位。此前的2008年, 省农机安全监理总站也被纳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二是农机服务组织蓬勃发展。目前, 全省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到6 100个。其中, “十一五”期间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 起步良好, 发展迅速。到2010年11月15日, 全省依法登记的农机专业合作社756个, 入社社员1.8万个, 合作社固定资产总额10.4亿元。合作社拥有各类农机具4.1万台,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6 700多台, 拖拉机配套农具2万多台 (套) ;联合收割机4 800多台, 插秧机3 300多台, 机具配置多以大型、高性能为主。2010年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已完成农机作业面积162.7 hm2 (2 441万亩) , 平均每个合作社服务农户的数量达1 221.2户, 合作社实现农机作业服务收入8.2亿元, 入社社员户均服务收入2.9万元, 比农机散户平均高1.1万元。目前全省农机经营户发展到近190万户。“十一五”期间, 全省农机经营户户均年收入突破1万元。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和效益提升, 农民和农机手实现双赢。
(5) 以机代牛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全省血防重疫区县市实施“以机代牛”、控制血吸虫病传播, 是近5年省政府承诺为群众办的10件实事之一。2006—2010年, 省财政共投入9 355万元, 给血吸虫重疫区农民按照宰杀1头病牛并落实耕田机械的农户补贴1 2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其中, 2006—2009年, 省财政投入3 120万元, 宰杀病牛26 427头, 购机19 277台, 受益农户44 480户。2010年, 省财政投入6 255万元, 在18个重疫区县推进以机代牛工程。其中, 给公安等15个县投入600万, 给江陵、监利、荆州区投入以机代牛专项资金5 655万元。2010年, 计划淘汰宰杀病牛52 126头, 其中“一区两县”宰杀47 126头病牛, 其他15个县宰杀病牛5 000头。2010年受益农户将达67 763户。2010年底, 全省可建成汉南区、东西湖区、江陵县、荆州区等4个无耕牛县、区, 122个无耕牛镇, 1 097个无耕牛村。以机代牛防治血吸虫病成效显著。以公安县陈榨村为例, 全村2 581人, 水田112.7 hm2 (1 690亩) , 以往一直采取水牛耕作, 2003年有关部门普查时发现, 该村村民血吸虫病感染率高达80%。2006年, 全村拖拉机数量达110台, 联合收割机4台, 插秧机2台, 全村使用机械下水田作业, 村民体检结果显示, 原感染血吸虫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没有发现新感染血吸虫病的病例。汉川市刘隔镇从2006年开始大规模实施以机代牛, 成为全省首个无耕牛镇, 全镇血吸虫病感染率由5%下降到2.3%。血吸虫病感染率迅速下降, 让该镇农民展笑颜。
(6) 农机科研取得突破性进展。5年全省共研发农机新产品123项, 如油菜精少量播种机、挤奶储藏运输机、旋耕埋草机、鱼塘清淤机、投饵机、饲料加工机、喂料机、沼液沼渣抽排机、水稻直播机、工厂化育秧成套设备等。5年全省有225项农机产品上国家支持推广的农机产品目录。5年全省推广新机具72.45台, 推广了水稻、油菜、棉花、高效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和规模养殖等6项农机化综合技术。5年完成省级农机产品推广鉴定共511项, 完成省级农机新产品鉴定44项, 完成省级农机产品委托检验95项。
3.舟山市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的通知 篇三
开展规划中期评估,是落实《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重要步骤,是保障规划有效实施的必要环节,对跟踪监测《纲要》实施以来的基本情况,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为顺利开展《纲要》实施中期评估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评估目的分析总结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进展,积累的新经验,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推进《纲要》顺利实施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二、评估内容
主要围绕《纲要》中的有关内容进行,主要包括:一是规划目标实现程度评估;二是规划主要任务完成情况评估;三是发展路径和政策效应评估。
三、组织机构与职责
1.成立评估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具体名单及相关单位职责详见附件
2、附件3)。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评估工作方案的组织实施及总体协调,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局。
3.办公室下设统计分析组和评估编制组。其中,统计分析组由市统计局牵头,组长由市统计局主要领导担任,成员由成员单位联络员组成,主要负责收集数据,对《纲要》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统计评估分析,并向评估编制组提交《纲要》实施情况统计分析报告。评估编制组由市发改局牵头,组长由市发改局局长担任,成员由专家及成员单位联络员组成,主要负责研究解决评估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根据评估结果研究提出相应对策,并承担评估报告的编制工作。
各成员单位及各乡镇(街道)要确定1名干部为《纲要》评估工作联络员(于3月31日前将名单报送市发改局发展规划科,联系人:刘子泉,电话:4027131,661672)。
四、工作步骤
《纲要》实施中期评估工作按照以下四个步聚展开:
1.布置发动。3月底前,完成评估工作方案制定,组建评估报告编制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印发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和工作任务。
2.开展前期研究。4月至6月,各成员单位对照《江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的通知》(江政办发〔2006〕195号)(以下简称《目标任务分解方案》)中提出的相关目标任务,深入调查研究,收集相关数据资料(主要包括2006年、2007年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及2008年上半年各项指标的预测数等),及时完成自评估报告的编制工作。要求各成员单位在5月底前向市发改局提交已有相关数据资料;在6月底前提交自评估报告。
3.起草评估报告。7月至9月,由市发改局负责整理、汇总、分析和总结《纲要》实施情况评估资料,牵头撰写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
4.报人大常委会审议评估报告。10月底前,召开各成员单位衔接会、专家讨论会征求意见,经修改完善形成送审稿报市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五、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各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要确定1名领导牵头负责,组建精干高效的工作班子,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确保自评估报告编制的进度要求。《纲要》评估报告涵盖内容广、涉及部门多、编制时间紧、任务重,各成员单位要制定周密的工作计划,及时收集资料,理清思路,确保各项工作按时完成。
3.确保自评估报告编制的深度要求。各成员单位上报的自评估报告要紧扣《目标任务分解方案》的要求,真实反映《纲要》实施情况、实施措施、效果和存在问题,以及下一步工作建议,并注意总结有特色的经验。
六、保障措施
1.建立考核奖励机制。自评估报告按时提交并得到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认,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各成员单位任务完成情况及报告质量给予奖励加分,牵头部门最高给予80分,其他成员单位最高给予40分,奖励加分纳入市2008规划编制工作考核。
4.舟山市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的通知 篇四
十二五期间重大项目建设计划
“十五”期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攻项兴城、强工促农”的经济发展思路,以项目建设为总揽,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现代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工业增量、城市增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加快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和中、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总体要求,以园区为平台、以项目为支撑,培育和壮大区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坚持工业项目与招商引资项目并重,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开发并重,不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增大项目储备量,实现建设项目与前期项目有序衔接、滚动发展,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增长,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主要成就
共实施各类重点项目222个,包括在建项目143个,前期项目79个,总投资220.61亿元,其中重点项目总投资124.64亿元,前期项目总投资95.96亿元。完成投资29.688亿元,其中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6.97亿元,重点前期建
设项目完成投资2.718亿元。十一五期间,我们实施了以长宝覆铜板及电子材料生产项目、伟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脱酚棉蛋白生产线、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垃圾处理项目、大荔县紫阳集团20万吨小麦淀粉生产线项目、大荔县大华路拓宽改造工程项目、大荔县金盾纺织技改扩建项目、荔民农资建设项目等为主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
三、主要做法
一是继续推行重点项目领导包联责任制,对县上确定的重点项目逐个进行细化分解,明确包联项目领导,切实做到县级领导人人都有包联项目,为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县政府与重点项目单位负责人签订目标责任书,落实了任务,夯实了责任,为重点项目的有效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措施保障。三是加大对重点建设项目的督促检查和协调力度。经发局项目办多次深入重点项目建设一线调查研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重点项目的顺利开工提供了强有力的环境保障。四是推行项目代理制,减少办事环节,由县项目建设招商引资联席会议指定单位、指定人员对重点项目进行全过程代理,包括项目开工前的一切证照办理及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切实提高项目建设的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五是加强跟踪服务,向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指派特派员,协调、衔接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保证企业安静生产,项目稳步建设。六是建
立完善两“库”。重点策划包装了一批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及时充实了我县的项目库。
四、十二五期间重大项目建设计划
十二五期间,我县重大项目策划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这条主线,精心打造“一体两翼”格局,全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增加做好重大项目策划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策划出一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项目,策划出一批对全县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新项目,好项目,大项目。
1、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成立全县重大项目策划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全面负责全县重大项目策划的组织、协调、指导工作,并将重大项目策划工作任务分解到相关乡镇和部门。组织对个乡镇、各部门策划的项目进行筛选和深化,建立健县项目储备库。形成“策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的重大项目梯次,推进机制和滚动开发格局。
2、加大项目策划力度。围绕大交通、大水利、大城建,抓紧策划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积极适应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围绕棉纺加工、食品工业、纸业板材、绿色化工、机械电子五大产业,抓紧策划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围绕教育发展、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抓紧策划一批民生工程项目,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群众。对沙苑旅游、绿色农产品“农超对接”物流等前期项目,进一步加大争取力度,促进项目的转化落实。
5.区法治建设十一五规划 篇五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民主法治又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首要内容。加快推进依法治区进程,建设“法治××”,是我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
现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根本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我区建设“新××工程”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
建设“法治××”,就是全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体进程中,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逐步实现我区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做到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
一、十一五期间,“法治××”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法治××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主法制完善、社会文明安定为基本目标,通过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律监督、法制教育和法律服务等途径,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法治化,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二)法治××的总体目标
制定并实施《2006—2010年法治××建设规划》,创建“法治××”建设新平台,探索运行具有××特色的法治模式。到2010年,基本实现我区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人民管理国家,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的权利得到全面实现和保障,公共权力的配置和行使受到有效规范和约束。
(三)法治××的具体内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全面进步;
2、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落实民族、宗教、侨务等方面政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充分发挥;
3、有比较完备的与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相配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体现以人为本的行政措施和规范性文件;
4、健全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行政决策、执行和监督体制,各级政府依法行政、高效廉洁、公正透明;
5、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形成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
6、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得到全面落实,建成“三a”(人民安居、投资安全、社会安定)城区;
7、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履职、服务百姓的理念和能力普遍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普遍提高;
8、广大公民自觉学法、用法、守法,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9、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和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10、法律服务体系完备,法律监督机制健全并有效发挥作用,公共权力的配置和行使受到有效规范和约束。
二、“法治××”建设的组织领导及保障措施
(一)区委对建设“法治××”实施集中统一领导
各级党(工)委、(党组)要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关于建设“法治××”的决策,切实负起责任,把“法治××”建设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三个文明建设,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统一考核。要定期听取汇报,经常分析“法治××”建设状况,及时了解“法治××”建设工作情况,认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强化区依法治区普法教育领导小组职能作用
区依法治区普法教育领导小组要围绕区委关于建设“法治××”的部署,制定近期工作规划和实施要点,督促检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法治××”建设工作部署的情况,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法治××”建设工作。区依法治区普法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区普法办)由临时机构改为常设机构,立户列编,与区司法行政部门合暑办公,配备1名同级专职副主任、1名科级干部和2名专职工作人员。区普法办是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分解工作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强化分类指导,推动工作落实。各级党(工)委、(党组)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并提供必要的物质、经费保障。各级政府要对“法治××”建设给予必要的财力支持,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加大支持力度。
(三)建立完善全社会协调互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6.县信息化“十一五”建设规划 篇六
为加快“十一五”期间我县信息化发展,明确未来五年我县信息化发展总体目标和方向,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广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用信息技术优化政府服务职能,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特制定本规划。
一、我县信息化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构建现代化的信息服务体系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建设了环盖全县的光纤传输网、高速宽带通信网和宽带ip城域网;实现了县城芦台、淮淀、任凤有线电视入户;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无线网络建设已进入实施阶段。
——电信业迅猛发展。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12.6万门,固定电话用户11.3万户;adsl用户近9000户,出口总带宽为3.5g;移动电话用户为14.3万;县城有线电视网络覆盖率为100%。
——政府信息化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县政府于2004年5月正式建立了xx县政府门户网站--xx政务网,设立了xx概况、领导介绍、xx经济、社会事业、社会保障、xx名人、县长信箱、xx视频等栏目,在此基础上筹建了覆盖全县14个乡镇和连接近百县直单位的电子政务内网,初步形成了办公自动化的格局。有部分单位及乡镇申请了域名,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和业务专网。
——农村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2003年,我县在市农委、市信息化办的统一要求下,启动“村村通”农业信息化工程,搭建了覆盖全县14个乡镇283个自然村的专用网络,建成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报告系统,实现了全县各村队上网,为农村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信息化建设态势良好。“校校通”工程广泛开展,全县中小学大部分都配有计算机教室,各校都配备了计算机专职教师,各中学及中心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为我县信息化的普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十五”期间,我县信息化建设发展较快,但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基础设施尚不完备,重复投资与低水平建设并存现象比较突出;信息资源开发分散,综合利用和共享程度较低;信息化软环境的支撑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信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软件和开发尚属空白。政府内部办公网、专网和一站式服务公众网、各行业信息系统和各专业数据库还有待健全,政府信息网络综合交换平台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县“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统筹规划、科学开发、服务社会、稳步推进”为指导方针,紧紧围绕我县“十一五”规划的战略总目标,以信息网络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为中心,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导向,以电子政务整合优化为重点,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等方面的深入应用,为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和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按照国家和我市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指导方针,我县“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统筹规划,政府主导;统一标准,资源共享;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即:由县信息化办公室制定全县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总体规划,各单位、各乡镇按照总体规划作出本单位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以县政府为主导,统一开发,综合利用,行政部门以政府网络交换平台为标准,避免各自为政,各不相容,实现各单位建设的局域网与政府办公网互联,并实行各种公文和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确定重点工程,按照网络建设目标的具体内容分步实施。
(三)总体目标
到2010年底,建成功能完善的县政府信息网络综合交换平台。提升政务专网使用功能,实现政府内部办公自动化,为公众提供内容丰富,信息查询快速,业务办理方便的“一站式”服务网站。
逐步建成功能完善的专业信息系统。优化信息数据库,建成xx企业信息网、农业信息网、旅游信息网、远程教育网等专业网站,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建成全县宽带综合业务数据网。逐步为全县人民提供涉及家庭娱乐、家庭购物、家庭银行(网上缴费)、家庭教育等一系列方便快捷的网上应用。
建立较完善的信息化标准和管理体系。
三、我县信息化建设具体任务
全面提升我县信息服务能级和竞争力,深度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加快构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拓宽服务领域,逐步形成功能社会化、经营产业化、结构网络化、手段现代化的信息服务体系。
(一)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建成覆盖全县各镇的数据通信网、数字移动网、多媒体信息网,以atm、sdh等光纤传输技术,构建全县高速宽带运载网络。逐步开发微波通讯
网络。全面实施光纤到楼,光纤到户,解决最后一公里接入问题。加快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建设,实现网络声音、数据、图象双向交互传输,实现终端用户接入宽带化。开发数字化电视传播,推进广播电视节目上互联网,实现互联互通。
(二)搞好电子政务建设
1、整合政务网和办公业务网。高起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行政资源,在实现各单位内部办
公网与政务内网连接的基础上,实现部门对外业务网与政府网络中心平台信息整合交换。逐步将政务网建成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社区于一体的大型公共应用和数据采集查询平台,确定技术标准、建设规模,并确保能与上级信息平台相衔接。
2、行业信息系统建设。各行业在建设单位局域网的同时,积极开发本行业信息系统和建立信息数据库。我县重点建设的信息系统有:政府宏观经济分析决策支持系统、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系统、金融管理信息系统、财税管理信息系统、外贸管理信息系统、农村管理信息系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人才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公安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重点建设的信息数据库有:综合经济信息数据库、企业数据库、公众数据库、商品价格数据库、农业数据库、国土资源数据库、社会保障数据库、人才信息数据库、影视节目库。
(三)加快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建设
加大利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力度,重点是通过信息化建设改变管理模式,改变生产流程,改变营销理念,应用符合信息时代的管理方法,提升我县工业产品竞争力,实现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建立企业上网统一平台,鼓励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完善电子身份认证,开发网上业务,建立企业数据库、信用信息网、发布经贸信息,为电子商务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加快社区信息化与信息服务业建设
在中心镇和有条件的乡镇建设信息化社区,建立连接家庭的多功能社区信息网,为用户提供综合高速宽带网,与互联网互联互通。有条件的社区可以为居民提供网上购物、网上娱乐、网上保健、视频点播等服务。开发网上缴费系统,建立水费、电费、电话费、管理费等资料库,引进网上支付手段,建立缴费平台,使居民足不出户可缴纳各项费用。建立网上安全报警系统,与公安、消防、管理处联网,实现防火、防盗、停车等自动管理。
大力推广信息咨询服务,开展政策法规咨询、气象信息、旅游信息、交通信息、房屋中介、劳务、家政等服务;鼓励发展信息接入服务、网吧、计算机培训,普及信息技术等应用。
(五)积极发展信息制造业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在企业中大力推广信息应用技术,增强竞争力。要开展以商引商、以情引商等活动,加快信息制造业发展。
四、保障措施
加快我县信息服务业发展,涉及领域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突出重点,实施突破,促进全面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县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作用,落实信息行业管理职能,明确其组织协调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对信息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检验和管理的职责。各镇各单位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抓好工作落实。
(二)强化投资政策引导
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必须积极运用调控机制,建立有利于信息化建设的优惠政策环境。增加政府投入,信息化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证政府重点信息化项目经费的支出。引入竞争机制,对工程项目进行招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引入市场机制,用市场换资本,把有市场、有收益的信息工程推向市场,吸引社会资金投资信息产业。
(三)推进信息化教育和人才的引进培训
强化社会信息化意识,提高全民操作技能,利用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普及信息技术,营造社会信息化应用氛围。加大学校计算机教育力度,在中小学普及开展信息技术课教育,在中等院校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县政府信息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加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计算机培训。
(四)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保密
7.舟山市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的通知 篇七
国家“十一五”及当前规划„„„„„„„„„„„„„„„„„„„„„„„„„„„„„„„„„„„„„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1 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8 农业部确定“十一五”期间农民教育发展目标„„„„„„„„„„„„„„„„„„„„„„„„„„„„36 “十一五”我国将逐步建立农机化发展的长效机制„„„„„„„„„„„„„„„„„„„„„„„„„„„37 农业部“十一五”致力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37 财政部“十一五”时期财政工作六大主要任务„„„„„„„„„„„„„„„„„„„„„„„„„„„„38 “十一五”时期农业等主要行业投资展望„„„„„„„„„„„„„„„„„„„„„„„„„„„„„„„39 水利部“十一五”规划水利发展十大目标„„„„„„„„„„„„„„„„„„„„„„„„„„„„„„45 “十一五”投资高技术产业热点„„„„„„„„„„„„„„„„„„„„„„„„„„„„„„„„„„„45 “十一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建设规划„„„„„„„„„„„„„„„„„„„„„„„„„„„„„„„„4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的决定„„„„„„„„„„„„„„„„„50 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52 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54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节选)„„„„„„„„„„„„„„„„„„„„„„„„„„61 “十一五”我国新型植保体系建设将实现三大目标„„„„„„„„„„„„„„„„„„„„„„„„„„„64 “十一五”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六大行动„„„„„„„„„„„„„„„„„„„„„„„„„„„„„„„„65 “十一五”我国将改造2亿亩中低产田„„„„„„„„„„„„„„„„„„„„„„„„„„„„„„„„65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简介„„„„„„„„„„„„„„„„„„„„„„„„„„„„„„„„„„„„„6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工作重点„„„„„„„„„„„„„„„„„„„„„„„„„„67
中央领导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6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69 农业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意见„„„„„„„„„ 75 国务院今年工作要点„„„„„„„„„„„„„„„„„„„„„„„„„„„„„„„„„„„„„„„ 79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87 农业部关于实施“九大行动”的意见„„„„„„„„„„„„„„„„„„„„„„„„„„„„„„„„ 9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方案„„„„„„„„„„„„„„„„„„„„„„„„„„„„„„„„„„ 95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方案„„„„„„„„„„„„„„„„„„„„„„„„„„„„„„„„„„„ 97 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方案„„„„„„„„„„„„„„„„„„„„„„„„„„„„„„„„„„100 农业科技提升行动方案„„„„„„„„„„„„„„„„„„„„„„„„„„„„„„„„„„„„„„103 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方案„„„„„„„„„„„„„„„„„„„„„„„„„„„„„„„„„106 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方案„„„„„„„„„„„„„„„„„„„„„„„„„„„„„„„109 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方案„„„„„„„„„„„„„„„„„„„„„„„„„„„„„„„„„„„113 生态家园富民行动方案„„„„„„„„„„„„„„„„„„„„„„„„„„„„„„„„„„„„„„116 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方案„„„„„„„„„„„„„„„„„„„„„„„„„„„„„„„„118 农业部开展新农村建设“百村调研”活动„„„„„„„„„„„„„„„„„„„„„„„„„„„„„120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今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任务„„„„„„„„„„„„„„„„„„„„„„„„„121 开发银行400亿支持少数民族„„„„„„„„„„„„„„„„„„„„„„„„„„„„„„„„„„122
中央财政将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05亿„„„„„„„„„„„„„„„„„„„„„„„„„„„„„„123
农业计划资金项目专项
农业部关于印发今年第一批财政项目指南的通知„„„„„„„„„„„„„„„„„„„„„„„„„„124 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项目指南„„„„„„„„„„„„„„„„„„„„„„„„„„„„„„„„124 农业产业化项目指南„„„„„„„„„„„„„„„„„„„„„„„„„„„„„„„„„„„„„„„126 农业科技示范场项目指南„„„„„„„„„„„„„„„„„„„„„„„„„„„„„„„„„„„„„126 农产品促销项目指南„„„„„„„„„„„„„„„„„„„„„„„„„„„„„„„„„„„„„„„128 农业行业标准制定和修订项目指南„„„„„„„„„„„„„„„„„„„„„„„„„„„„„„„„„
“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试点项目指南„„„„„„„„„„„„„„„„„„„„„„„„„„„„„„
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项目指南„„„„„„„„„„„„„„„„„„„„„„„„„„„„„„„„„„„
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计划(“948”计划)项目指南„„„„„„„„„„„„„„„„„„„„„„„
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项目指南„„„„„„„„„„„„„„„„„„„„„„„„„„„„„„„„„„
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项目指南„„„„„„„„„„„„„„„„„„„„„„„„„„„„„„„„„
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指南„„„„„„„„„„„„„„„„„„„„„„„„„„„„„„„„„„„„
苹果套袋关键技术示范补贴项目指南„„„„„„„„„„„„„„„„„„„„„„„„„„„„„„„„
优势农产品新品种推广项目指南„„„„„„„„„„„„„„„„„„„„„„„„„„„„„„„„„„
优势农产品重大技术推广旱作节水项目指南„„„„„„„„„„„„„„„„„„„„„„„„„„„„„
保护性耕作项目指南„„„„„„„„„„„„„„„„„„„„„„„„„„„„„„„„„„„„„„„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指南„„„„„„„„„„„„„„„„„„„„„„„„„„„„„„
畜禽种质资源保护项目指南„„„„„„„„„„„„„„„„„„„„„„„„„„„„„„„„„„„„
畜禽良种补贴项目指南„„„„„„„„„„„„„„„„„„„„„„„„„„„„„„„„„„„„„„
渔港及渔用航标维修和养护项目指南„„„„„„„„„„„„„„„„„„„„„„„„„„„„„„„„
远洋公海渔业资源探捕项目指南„„„„„„„„„„„„„„„„„„„„„„„„„„„„„„„„„„
渔业种质资源保护项目指南„„„„„„„„„„„„„„„„„„„„„„„„„„„„„„„„„„„„
农业部关于印发今年第二批财政项目指南的通知„„„„„„„„„„„„„„„„„„„„„„„„„„
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补贴项目指南„„„„„„„„„„„„„„„„„„„„„„„„„„„„„„„„„
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试点项目指南„„„„„„„„„„„„„„„„„„„„„„„„„„„„„„„„„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扶持家禽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农业部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抓紧组织编报今年动物防疫系统
建设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通知„„„„„„„„„„„„„„„„„„„„„„„„„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实施“千社千品”富农工程的意见„„„„„„„„„„„„„„„„„„„„
农业部关于印发《今年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商务部开发银行关于进一步支持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通知„„„„„„„„„„„„„„„„„„„„„
商务部关于上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资金拨付申请有关问题的函„„„„„„„„„„„„„„„„„„
农业部定点农资市场管理办法(暂行)„„„„„„„„„„„„„„„„„„„„„„„„„„„„„„
农业部农业生产资料监督管理工作暂行规定„„„„„„„„„„„„„„„„„„„„„„„„„„„„
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印发《农作物良种推广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农业部农业科技入户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改革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
科学技术部关于发布973计划今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关于组织今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的申报要求„„„„„„„„„„„„„„„„„„„„„„„„„„„
今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创业项目申请须知„„„„„„„„„„„„„„„„„„„„„„„„
147 148 149 151 153 153 155 156 157 158 160 162 164 165 166 166 168
今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171 财政部关于调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分类项目设置和中央财政有偿无偿资金比例等事宜的通知„„172 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和第二批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名单的通知„„„„„„„„173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关于请组织报送今年农产品批发市场国债项目的通知„„„„„„„„„„„„„173
国际标准体系及其认证认可„„„„„„„„„„„„„„„„„„„„„„„„„„„„„„„„175
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175国际标准体系认证咨询工作程序及流程图„„„„„„„„„„„„„„„„„„„„„„„„„„„„„„180
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今年工作重点„„„„„„„„„„„„„„„„„„„„„„„„„„„„„„182农业部关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意见„„„„„„„„„„„„„„„„„„„„„„184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187 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及流程图„„„„„„„„„„„„„„„„„„„„„„191 质量管理体系„„„„„„„„„„„„„„„„„„„„„„„„„„„„„„„„„„„„„„„„„„195 环境管理体系„„„„„„„„„„„„„„„„„„„„„„„„„„„„„„„„„„„„„„„„„„197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198 HACCP管理体系„„„„„„„„„„„„„„„„„„„„„„„„„„„„„„„„„„„„„„„„199 产品包装常见的质量标志„„„„„„„„„„„„„„„„„„„„„„„„„„„„„„„„„„„„„201
农产品项目建议书、农业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204
8.舟山市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的通知 篇八
“十一五”时期非公有制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重要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全区改革与发展的生力军,人才做为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必须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竞争实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
康快速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人事人才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整体人才资源开发为主题,以吸引、调整、优化人才结构为重点,稳步增加人才总量,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积极改善人才队伍结构,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发现、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优化人才环境,广开用才之路,努力建设一支为我区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原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新时期人才队伍建设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要从总体上领会其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充分认识人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战略地位,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和条件。
2、坚持人才就是生产力的原则。根据我区非公有制经济现状和大力发展支柱产业、新兴行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需要,培养和吸引一批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骨干,发展壮大生产力,提高竞争力。
3、坚持系统性开发人才的原则。从社会需求和人才成长规律出发,重点抓好人才的预测与规划、培养与使用、配置与管理三个环节,建立起我区非公有制经济急需的人才队伍,促进人才资源开发、流动和使用。
(三)主要目标任务
基于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提高,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国家高等院校输出的毕业生越来越多,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都要相继推出国有身份等因素,非公有制经济中人才队伍建设必须达到规模化和系统化。“十一五”我区非公有制经济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期是2006—2010年,主要目标和任务是:
1、到2006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中人才总量达到5,000人,平均每年增长3;到2010年人才总量达到9,000人,平均每年增长10。
2、到2006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312人,占人才总量的5.2,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860人,占人才总量31;到2010年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513人,占人才总量的5.7,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3,384人,占人才总量的37.6。
3、到2006年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本科学历以上人员比重达到10,大中专学历人员比重达到50;到2010年本科学历以上人员比重达到15,大中专学历人员比重上升到80,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学历,要普遍达到中专和高中以上。
4、重点加大北药开发、绿色食品、旅游资源等重点产业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到2006年,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600人,到2010年达到1,000人,占人才总量的11。
(四)对策措施
加强非公有经济人才队伍建设,要立足当前,面向长远,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坚持人才个体开发和群体开发相结合、增加人才总量和提高人才素质并举的原则,充分发挥人才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宏观调控,改善人才队伍结构,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开发人才潜能。根据这个思路,提出以下对策和措施。
1、教育培训,努力打造一批推动非公有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一是要加大非公有制人才的选拔培养工作力度,保障非公有制经济高级人才享受较高的福利待遇。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优秀人才参加政府的各类评奖评优活动,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施重奖。逐步建立科技人才奖励基金,培训基金和住房补贴基金等政府特殊津贴,保证人才的政治生活待遇。
二是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特点,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要,采取定向培养、联合办学等形式,多种层次,多种渠道开展人才培训工作,为非公有制经济培养急需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和大批实用型人才。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训教育,尤其要抓好45岁以下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和35岁以下中级专业技术骨干的培训,组织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轮训。
三是要选拔非公有制经济中的优秀人才到重点岗位锻炼,提升他们的素质和能力。针对他们自身的薄弱环节,采取外挂横联的办法,帮助他们提高知识层次和专业水平,通过委培、定期专业培训、组织市场经济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以及明确专人帮带等办法,提高他们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就地、就岗培养,大胆启用。
2、积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探索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方式。
一是要继续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引进人才的有关政策措施,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进一步打破人才流动中户籍、身份、学历、档案等限制,实行无障碍通行。
9.舟山市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的通知 篇九
农市发[2006]21号
农业部关于印发《“十一五”
时期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农业(畜牧、渔业)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
为推进“十一五”期间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力支撑,我部组织拟定了《“十一五”时期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现印发给你们。希望各地以本规划为依据,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积极贯彻,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期间本地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十一五”时期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
农产品市场体系,是流通领域内农产品经营、交易、管理、服务等组织系统与结构形式的总和,是沟通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与纽带,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这要求农产品流通必须更加有序、规范、安全、高效。为此,必须加快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综合服务,增强流通能力,提高流通效率,创造更好的市场流通条件,有效实现农产品价值,拉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一、“十五”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进展情况
“十五”时期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快速推进,体现在:
(一)市场体系发展。截至“十五”期末,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大体稳定在4300家左右,市场年成交额不断提高,2005年达到3600亿元;农贸市场数量稳中略降,约为25000家,但改造步伐加快,露天的马路市场和简易市场逐渐被具有固定场所和设施的规范市场取代;农产品在超市的地位不断凸显,上海、北京、青岛等城市超市农产品销售量已占到当地农产品零售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期货市场稳步发展,国家“十五”期间新批准棉花、食糖上市交易,使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达到9个,年成交额逾6万亿元。
(二)政策环境改善。“十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对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2002年农业部等6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2005年农业部印发了《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管理指南(试行)》和《关于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的意见》,对农产品市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向、内容、功能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各地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三)市场主体多元。截至“十五”期末,农产品经纪人发展到500万左右,成为农产品运销的重要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5万个左右,在组织农民统一进入市场、增强竞争力、增加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4300多家,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国合商业组织在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收购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等领域中仍占据重要地位。
(四)市场服务加强。截至“十五”期末,全国有28个省(区)开通了辖区内的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全国建立了“五纵两横”的“绿色通道”网络,促进了农产品流通和统一大市场的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有力推进,全国31个省、80%左右的地(市)和40%的县都建立了农业信息局域网,开通了农产品供求信息全国“一站通”系统,市场信息服务得到强化;市场质量检测服务不断拓展,农业部支持建立质量检测中心的定点批发市场达225家,比“九五”期末的18家增长了11.5倍,农药残留检测能力迅速提升。
二、“十一五”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为农产品市场体系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目标与要求。“十一五”时期,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将更加优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方针将得到贯彻落实,农产品市场体系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将得到国家更多的政策支持,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为农产品市场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按照《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确定的目标,“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有一个新的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将达到5亿吨,棉花、油料和糖料产量分别达到680万吨、3200万吨和1.2亿吨,肉、蛋、奶、水产品、蔬菜、水果等也将有大幅增长,大量商品农产品进入市场交易,为市场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对市场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为农产品市场发挥价值规律作用促进产销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制度环境。“十一五”时期,国家将继续深化各项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向前发展,各种阻碍农产品自由流通的制度性障碍将逐步消除,全国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制度将更加完善,价格形成更加透明、公正,市场信息的传播更迅速,这些都为农产品市场发挥价值规律作用、更有效地引导农产品产销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农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为农产品市场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十一五”时期,我国全面步入WTO后过渡期,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一方面将有更多的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参与流通,向全国辐射;另一方面我国将有更多的优势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寻找新的市场销路,这为农产品市场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实施,为农产品市场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6年11月1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迈入了依法行政的新阶段。这部法律对农产品市场流通环节加强质量监督检查作出了明确规定,市场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和责任。这对农产品市场加强相关组织机构建设、配备设备与人员、健全管理运行制度是一种有力的法律支持。
(七)当前市场建设与运行中的矛盾与问题,为农产品市场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相比较,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不足。主要问题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东强西弱,产地市场尤其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农产品市场设施简陋、服务功能单一的问题仍然突出,制约着很多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主体呈小规模、大群体格局,流通效率不高,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农产品市场管理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维护市场秩序工作难度大;农村商品流通的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这些都对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更增强了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紧迫性。
三、“十一五”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中心任务,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适应城乡居民对农产品数量、品种、质量消费需求日益提高的需要,加快市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完善市场服务功能,拓展市场经营领域,全面推动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向现代化迈进,变市场约束为市场动力,提升我国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二)基本原则
“十一五”期间,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要坚持以下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农产品市场体系是具有一定公益性质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各级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加强规划,合理布局,增加投入,引导市场健康发展。同时,市场建设又必须尊重经济规律,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内部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提高自我积累与自我发展能力。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农产品市场体系包含多种不同类型的市场形态,同样类型的市场之间也会因所处的地区条件不同,面临不同的发展环境。对于不同的农产品市场,应当根据各自发展的规律与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应根据不同的农业区域特色、消费市场特点、市场发育程度、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等客观情况,因地制宜指导市场体系建设。
——立足现实,循序渐进。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受到经济、社会、体制、人员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脱离现实的客观环境凭主观意愿进行市场体系建设,必须立足现实,充分考虑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与市场发展环境,循序渐进地向前推进。
——完善设施,创新管理。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不仅要加强各类市场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市场的环境条件,还要注重创新管理方式,积极采用先进的流通方式与管理方式,健全各项科学管理制度,以便同步提升市场体系的软件与硬件水平,使市场的各种功能更有效地得到发挥。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扶持下,基本建立起以现代物流、连锁配送、电子商务、期货市场等现代市场流通方式为先导,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零售经营门店和超市为基础,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备、制度完善、有较高现代化水平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市场整体运行状况接近同期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具体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市场基本功能明显增强。通过加强建设和改进管理,使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普遍得到改善,市场管理与服务水平有新的提高,市场集散商品、形成价格、传播信息等基本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市场主体经营能力显著提高。通过扶持引导,使市场主体的经营规模和经营能力不断提高,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通过建立诚信机制,促进市场主体合法经营、平等竞争。
——市场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能力初步形成。通过普遍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完善日常检测与结果报告制度,推动在农产品市场开展经常性的质量安全检测,使市场切实担负起监督控制流通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职责。
——现代流通方式得到有效推进。通过推动农产品分级包装上市,促进订单交易、拍卖交易、网上交易的发展;通过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期货市场、电子商务,进一步拓宽农产品市场流通渠道,提高流通效率。
四、“十一五”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与建设重点
(一)加快农产品市场改造步伐
——在农产品批发市场组织实施升级拓展工程。推进10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即市场地面硬化、水电道路系统改造、交易厅棚改扩建、储藏保鲜设施、加工分选及包装设施、客户生活服务设施、市场信息收集发布系统、市场管理信息化系统、质量安全检测系统、卫生保洁设施。拓展10个方面的业务功能,即实行场地挂钩、开展加工配送、监管质量安全、推进规范包装、强化信息服务、发展现代流通、壮大市场主体、开拓对外贸易、维护安全交易、完善公共服务。
——积极改造农贸市场。实行退路进厅,取消马路市场,建设场所相对固定的大厅式交易市场,完善场地、道路、水电、垃圾处理等必要设施。继续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行“农改超”,提升市场档次。大力发展社区便利店,建立新型农产品零售网络。
(二)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
——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和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建立新型、高效的农产品营销网络。支持建立一批跨区域的大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提高农产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能力。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城市建立农产品品牌直销连锁店。
——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育大型农业网站,强化农产品市场信息收集发布。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网上交易平台,探索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农业网上展厅,扩大农产品网上宣传、推介力度。
——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稳步推动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选择条件成熟的品种及时组织上市交易,增加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加强期货市场资源的开发利用,扩大影响面,延伸服务范围,使更多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企业和农民能够参与期货市场的活动,维护自身利益。
(三)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积极培育、壮大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围绕农产品流通政策、运销贮藏加工技术、质量安全知识与法规、农业科技等内容开展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向农产品经纪人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帮助他们提高素质,增强市场开拓能力。积极引导农民营销合作组织发展,鼓励运销大户、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领办营销合作组织,提高农民参与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推进农产品分等分级和包装上市
加快制订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分等分级标准,积极宣传农产品分等分级知识,鼓励农民和经销商按统一标准对农产品进行分等分级,实行规格化包装,提升农产品整体形象。积极引导在农产品集中产区和产地批发市场,建立农产品分选、包装设施,为农产品产后分等分级和包装提供条件。
(五)加强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
积极利用WTO规则,加大对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平台,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加工贸易企业提供形式多样的营销促销服务。进一步充实、完善农产品网上展厅,利用互联网全面展示和推介我国优质、安全、特色农副产品,为沟通产销创造条件。加强农产品营销促销公益广告宣传,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声誉,扩大市场影响。培育大型农产品展会,增强展会的品牌影响,推动农业交流,促进农产品贸易。支持国内农业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加国外大型农产品博览会,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影响,不断开拓国际农产品市场。
五、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体系,要纳入政府公共财政支持范畴,加大投入,重点支持,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其快速发展。
(一)加强领导。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抓手,是拓展农业部门产业管理职能的重要体现。各级农业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为市场发展积极争取优惠政策,帮助协调解决市场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增加投入。积极争取计划、财政等部门的投资,重点支持农产品市场的水电路系统、信息收集发布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系统、电子统一结算系统、环保卫生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同时,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为市场建设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争取更多的信贷支持。各级农业部门要逐步调整现有农业资金的投入结构和支持重点,向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倾斜,扶持市场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吸引企业、个人等各种社会力量投入农产品市场流通设施建设,并积极利用外资,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促进市场建设与发展。
(三)强化服务。加强对农产品市场建设的规划,引导市场建设合理布局,积极指导市场实施升级改造工程;支持建立农产品市场流通行业协会,推动市场之间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完善、落实全国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减轻农产品运销环节的税费负担;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促进产销衔接,引导农产品有序流通。
(四)加强执法。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在农产品市场流通环节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检测机构,配备必要检测设备,充实检测技术人员,完善检测报告制度,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把好质量安全关口。同时,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法规,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法》,规范农产品市场行为,理顺管理体制,为农产品高效、有序、安全流通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五)组织培训。对农产品市场管理人员进行现代市场建设与运营管理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保障市场升级改造的顺利进行和先进交易方式的推广应用。对市场信息和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从业技能,保证工作质量。对从事农产品运销的个人和团体进行营销技能和政策法律知识培训,提高营销能力,并积极引导其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提高组织化程度,逐步向法人化、企业化经营方向发展。
10.舟山市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的通知 篇十
关于做好“十一五”期间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总结工作的通知
(报批稿)
各普通高校:
“十一五”以来,我省相继组织实施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广东省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实践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遴选建设和培育了精品课程、名师和教学团队等一大批项目,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与带动作用,初步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联动的“质量工程”工作机制。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开展“质量工程”总结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0‟79号,以下简称“79号文”)和《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要求,我厅将对“十一五”期间我省高校“质量工程”建设工作进行总结,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结内容
各高校要按照“79号文”要求,做好规定项目和我省有关项目的总结工作。其中,本科院校要结合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实施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粤教高„2009‟76号)等文件精神,全面总结高校“十一五”以来在精品课程建设、特色专业建设、教学名师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质量保障与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与经验,以及对今后质量工程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本科师范院校要重点兼顾提升师范教育质量方面的情况。
高职院校要重点反映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情况,并结合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实践工程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
入选国家和省“质量工程”项目的高职院校,还须按照“79号文”文件要求,做好相应规定项目的总结工作。
二、工作要求
(一)总结报告
1.“质量工程”实施情况总结报告
各高校在全面总结校级“质量工程”实施情况基础上,形成《***大学(学院)校级“质量工程”实施情况总结报告》,同时,填写《广东省高校校级“质量工程”建设情况汇总表》(见附件1)和《广东省高校校级“质量工程”建设配套文件汇总表》(见附件2)。各高校总结报告内容应包括四部分内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实施基本情况(包括专项名称、总体规划、配套文件、高校经费投入、建设内容、建设情况等);成效与基本经验(包括教师参与情况和学生受益面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改进措施及对今后质量工程建设的建议。第四部分的意见和建议应包括拟增加项目名称、建设内容、项目必要性和可行性、项目管理方式等。
总结报告要求实事求是、文字简练、数据准确,重点突出。对在总结材料中涉及的校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配套文件、规章制度、经费投入等准确无误。各校的总结报告和组织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实践工程的配套文件、规章制度等校级工作基础,将作为今年申报省有关工程项目的重要参考内容。对在总结工作中的违规造假行为将实施一票标否决。
2.“质量工程”分项目实施情况总结报告
各高校分别对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团队、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奖、大学生竞赛活动、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成果等11个分项目单独进行总结,分别形成《***大学(学院)“质量工程”“****”项目实施情况总结报告》等11个分项目总结报告。
高职院校分别对国家和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示范性(建设)专业、精品课程、实训基地、教学名师、教学团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含推进计划)、教学成果、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8个分项目单独进行总结,分别形成《***学院“质量工程”“****”项目实施情况总结报告》等8个分项目总结报告。
(二)问卷调查(本科院校)按教育部通知要求,为了从不同群体和层面全面了解质量工程建设实施情况,决定对本科院校质量工程项目有关情况开展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对象包括,各高校有关教学管理干部(包括学校领导、教务处负责人、实验室处负责人、院系本科教学负责人,共10人)、教师(以参与质量工程项目教师和院系主要负责人为主,共20人)和学生代表(共40人)。
各本科院校将问卷调查表收集后,报送教育厅高教处统一汇总分析。问卷调查表见附件。
(三)材料报送
1.报送材料包括各高校“十一五”期间“质量工程”实施情况总结报告、“质量工程”分项目实施情况总结报告、广东省高校校级“质量工程”建设情况汇总表、广东省高校校级“质量工程”建设配套文件汇总表、本科“质量工程”问卷调查表、高校组织实施质量工程建设的配套文件(此项只报送电子文档)等六项。以上材料除问卷外同时报送电子文档。
2.以上材料务请于5月17日前以正式公文形式报送。
(四)召开座谈会
5月18-20日将按照教育部高教司要求,组织召开华南片国家“质量工程”总结调研座谈会,参加会议人员为广州及周边地区本科院校校领导、教学院系和教务部门主要负责人代表等,请上述高校围绕总结准备好发言材料并直接将学校的总结(含各专项总结及电子版)带到会议地点。会议事项不另发文,具体地点和参会人员等另行通知。
本科高校联系人:涂渊,联系电话:(020)37627963,传真:(020)37627703,电子邮箱:58063412@qq.com。
高职院校联系人:张坚雄,联系电话:(020)37627715,传真:(020)37627855,电子邮箱:qibajiu@126.com。
本文附件不印发,请在教育厅网站(http://)下载。
附件:
1.广东省高校校级“质量工程”建设情况汇总表 2.广东省高校校级“质量工程”建设配套文件汇总表 3.调查问卷(高校教学管理干部卷)4.调查问卷(高校教师卷)5.调查问卷(高校学生卷)
11.舟山市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的通知 篇十一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强大动力,以构建和谐企业为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眼于促进集团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坚持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全面提升集团公司精神文明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努力开创集团公司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新
局面。
二、奋斗目标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和谐企业;建设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形成形象识别系统和企业理念,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发展经济为动力,大力推进技术进步、新品研发、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十条产品链的建设等工作;争创全国文明单位和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三、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加强五支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热爱企业、敬业诚信的员工队伍;一支清正勤勉、奋发有为的干部队伍;一支信念坚定、乐于奉献的党员队伍;一支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专业技术队伍;一支蓬勃向上、勤于学习的青年队伍仍然是集团公司“十一五”期间的一项重点工作。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进一步加大对党员的教育,通过坚持和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通过改进干部管理、考核、竞聘办法,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体制、机制,通过完善选人用人新机制,建立健全人才考核评价体系,优化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进一步深化五支队伍建设工作。
(二)加强和改进党组织的自身建设。通过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坚持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相结合,改进党组织活动方式,创新党组织活动载体,不断完善精神文明考核制度,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吸引力。开展党员先锋工程、红旗党支部创建活动;坚持“三会一课一汇报”、“双评”、民主评议党员等工作,争创“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企业”。加强党对工会、共青团的领导,充分发挥工会在民主管理、双维护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共青团作为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其凝心聚力作用。通过政研会、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全面准确深入地学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利用宣传栏、板报、橱窗、学习材料以及学习班等载体,对广大职工广泛进行理论宣传和形势任务教育;充分发挥党政工团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员意识、团员意识、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教育活动;发现和运用各类先进典型,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素质;充分发挥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的作用,完善工作制度,创新活动方式,总结推广经验,发挥其应有作用。
(四)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工作,坚持依法治企。加强对普法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可行性计划,落实普法内容,确保普法工作的顺利推进。在完成好上级部门安排工作的同时,结合企业实际,做好普法工作。通过每年举办一次普法骨干培训班,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开设“五五”普法专栏等形式,广泛传播法律知识,除学习宣传《保密法》、《专利法》等专业法外,还要普及《治安管理处罚法》、《公证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等与职工生活息息相关又彰显人性的法律,使广大干部、职工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严格企业保密制度,通过缩小涉密范围、与涉密人员签定保密协议、加强档案管理、申请专利等措施,确保企业的商业、技术秘密;注重发挥各级调节组织的作用,开展多层次的思想疏导工作,做好劳动争议、民事调解和*接待工作,争取*接待率达===,劳动争议和民事调解成功率达==以上。
(五)提升安全和环保能力,构建“平安企业”。
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通过推动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实施运行,使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逐年降低安全生产风险和提高环境绩效,杜绝死亡事故、重伤事故、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工伤事故年千人负伤率低于=.=‰,力争不超过=‰,外环境污染因子全面实现达标排放,内环境污染因子达到《工业企业卫生设计标准》。厂区内继续开展创建洁净化工厂活动,严格生产现场物料摆放制度和管理制度,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产生,保护和改善生产、工作环境;完善铍作业区铍尘防护设施,实现铍作业人员工作区与休息区的隔离,职工铍尘吸入风险降为低风险;加大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岗位的综合治理工作,使工作岗位和周边环境有明显改观;认真开展安全环保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全员的安全环保意识,全员安全培训率达到===。
认真落实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和领导责任制,将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纳入对单位负责人的经济考核中,避免重大恶性事件的发生;严格执行企业内部治安防范制度,加强对重点部门、要害部位、易燃、易爆物品、易制毒物品、贵重金属、工业原材料、产品、半成品的管理,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安全和利益。坚决惩治酗酒滋事、聚众赌博等丑恶行为,实现职工犯罪率不超过职工总数的=‰,违法率不超过职工总
数的=‰的目标。经常性地对职工进行消防知识和逃生自救技能教育,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确保不发生重大火灾、爆炸等灾害事故。继续聘请退休职工组成治安联防队,在生活区值勤,预防和减少盗窃案件的发生,为职工营造安定、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
(六)构建学习型企业。通过各级党组织、工会、共青团,继续推进读书活动的开展,结合职工的岗位及爱好
组织读书活动,增强学习的针对性,逐渐形成自觉学习的浓厚氛围;根据不同类别人员的职业规划设计的差异,分高级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一般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基层员工五个层次进行培训,高层管理者的培训着眼于战略决策能力与企划能力等宏观管理能力的培训,中层管理人员则以管理决策、协调能力的培训为重点,一般管理人员突出培训其业务决策与分配等技巧,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重点在于提高其业务能力及自我开发能力,基层员工的培训重在岗位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方式分为岗位培训、集中培训、外送培训等。重点加大高层次研发人才和管理型及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针对生产研发前沿高层次人才短缺的问题,在化工、粉体材料研究、材料加工等领域,培养=名博士、==名硕士;在管理型人才方面,培养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财务管理硕士=—=名;高技能人才方面,在现有基础上,培养==名高级技师、==名技师、===名高级技工。同时,把组织开展教育培训与鼓励职工自学成才、岗位成才结合起来,坚持每年开展一次职工技能比赛、岗位练兵、合理化建议、劳动竞赛、“创争”等活动,坚持每两年组织一次技术比武活动;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使职工的年培训率达到==以上。
(七)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在总结和完善集团公司已经形成的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企业识别系统,并将企业识别系统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场合;提炼并确定企业理念,使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通过建立科学的制度规范,将企业文化理念应用于管理的各个层面,将企业精神和规章制度贯穿到全体职工的言行中,逐步建立起具有时代特征、体现高科技企业特点、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使企业对内有强大的凝聚力,对外有良好的形象和较强的竞争力。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占领职工业余文化阵地,有计划地开展广场文化活动和各类球赛、棋类、游泳、钓鱼比赛;争取每=年举办一次职工才艺汇演、=—=年举办一次职工运动会(争取每年设单项比赛);开展并普及毽球、五人制足球赛;在小区内普及群众体育健身活动,每年建一条健身路径;=年内建成职工文体活动中心;组建一支管弦乐队。
(八)做好绿化、美化工作,创建文明、和谐、优美环境。继续提高美化、园林化的水平,每年新增绿地====平方米,每年提高绿化覆盖率=.=,到“十一五”末,绿化覆盖率由“十五”末的==.=提高的到==.=,已种植草坪的完好率达到===;树木成活率由==提高到==,各类树木达到=万株。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继续选择种植抗性强(抗污染、抗干旱、抗严寒、抗病虫)的树木,并加强树木花草的管理。厂区内以绿为主,以行道树作为整个景观骨架,乔、灌、草协调搭配,形成层次多样的景观空间;新扩建的新工业园区绿地率达到==,建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种植体系。生活区内逐年在新建的绿地内建造凉亭、绿荫走廊、汀步路等,协调种植乔、灌、草、花,搭配红、黄、绿三色彩叶组合,提升绿化观赏的价值。不断改善职工生活环境,对目前还未封闭的生活区实施封闭,实施规范化的物业管理,生活区的垃圾全部采用地埋式垃圾箱集中外运,消除垃圾收集后的二次污染,对路面进行全天的清扫、保洁,使职工的生产、生活环境更加整洁、优美、文明、和谐。
(九)突出抓好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高职工的物质生活水平。“十一五”期间,集团公司经济发展进入更加关键的时期,集团公司制定了到====年实现销售额==亿元的目标,要明确责任,落实好各项措施,确保经济指标的落实。在确保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注重职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职工收入随着集团公司经济效益的增长有同步增长。
【舟山市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的通知】推荐阅读:
舟山旅游的作文10-20
推动舟山海洋旅游业新一轮发展的政策探讨08-27
舟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研究报告06-09
眉山市“十二五”民生工程建设规划06-26
关于印发《佛山市高明区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规定》的最新通知09-16
佛山市物流产业发展规划08-12
昆山市建设工程示范08-18
鞍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的通知(鞍政办07-17
唐山市中考满分作文-心中的彩虹07-09
佛山市的职工医疗保险实施条例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