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心肺复苏术

2024-11-02

现场心肺复苏术(精选15篇)

1.现场心肺复苏术 篇一

项城市职工医院心肺复苏术培训小结

当各种原因引起心跳、呼吸骤停时,“心肺复苏术”是最有效的紧急救护技术。为了让医务人员能正确的掌握心肺复苏术,我院开展心肺复苏术的培训,给我院全体医务人员上了一堂生动有趣而实用的培训课。

这堂课不仅让医务人员加强了医疗工作中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建立了“生命第一、健康第一”的全新理念,懂得了生命安全比什么都重要的道理。在学习过程中,全体医务人员听课仔细,操作认真,不少同志还在下课后自觉留下来继续练习,表现了高度热情的学习积极性

2016.07.10

2.现场心肺复苏术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将我校2009级护理专业的学生分为六批, 人数分别为59、61、60、62、63、57人, 共计362人。分时间批次对学生进行急救课程的培训, 重点学习心肺复苏操作技能。

1.2 方法

采用分段递进学习法对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技能的培养训练, 分为四个步骤:

1.2.1 利用多媒体进行系统认知

在理论课中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视频课件, 首先让学生对心博呼吸骤停的患者的急救过程与心肺复苏术的操作在理论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多媒体教学中, 要求学生细心观察操作技能的细节部分。例如如何取出口中的异物或如何保持气道畅通。如果不注意这些细节部分, 学生在实际操作练习中不可避免的要犯错误。此外, 在学校网站开辟专页, 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此项技能进行自主学习, 有利于心肺复苏操作技能的认知程度的提高。

1.2.2 教师进行操作示范演练

要求学生掌握技能的重点并理解具体步骤。首先要求学生在10秒内熟练掌握患者是否存在心跳而对呼吸骤停做出准确而迅速的的判断。判断完成后, 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在此项操作过程中, 取消了以往“一看二摸三听”的原则, 而是采取了新标准, 在进行30次按压后, 单人施救者开放患者的气道并进行2次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的顺序及步骤为CAB:一是胸外心脏按压, 二是保持气道通畅, 三即人工呼吸。在按压过程中掌根必须紧紧贴胸骨中下方1/3处, 腕、肩、肘关节要伸直, 以髋关节为轴, 垂直向下用力, 借助上半身的体重和肩臂部力量进行按压, 力量要均匀适宜, 按压深度至少5cm, 不宜过轻或过重, 同时要注意保持气道的通畅, 在此前提下才能进行人工呼吸。

1.2.3 各项技能逐步训练

在进行了多媒体的理论认知及教师的操作示范后, 开始对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术中各项技能的训练。在心肺复苏术中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的频率将影响整个心肺复苏的效果。训练学生在理论课观摩多媒体教材的基础上、对着钟表及节拍器进行跟随频率训练, 以达到最适宜的节奏。胸外按压的频率至少为100次/min。如:进行单人复苏, 每按压30次后做人工呼吸吹气2次, 以16-18秒的速度完成;进行双人复苏时, 也是以每按压30次后做人工呼吸吹气2次, 过程中要注意相互协调配合, 避免按压与吹气同时进行, 否则易造成肺泡压升高致气胸或空气吹入胃中导致胃扩张。

1.2.4 学生进行模拟训练

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来进行模拟训练, 但操作训练抢救毕竟与临现场抢救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性, 只有做到在操作训练中准确度与熟练度达到一定程度, 才能保证在现场抢救的过程中做到有条不紊, 临危不乱。通过反复的练习来达到不断规范、不断熟练的目的。

1.3 效果评定

采取“操作为主, 结合提问”的方式强化、巩固操作技能并进行技术考核。考核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认真对待并联系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技能。教师为了巩固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及操作准确性, 对每位同学在理论及操作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以提问的方式给予提醒并予以纠正, 可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例如:胸外心脏按压时常见的错误有哪些或是现场心肺复苏术的操作顺序及步骤等。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处理, 并就教学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F检验、t检验等。

2 结果

结果表明 (见表1) , 学生进过心肺复苏操作技能培养后, 正确率为91.23±7.213, 学生均掌握了心肺复苏操作技能,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任务与目的。不同批次的学生的心肺复苏操作技能的正确率在90.76±9.724至92.31±5.843之间。经方差分析, F=1.365、t=0.250>0.05, 显示不同批次学生经CPR培训后掌握CPR操作技术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理论即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活动进行指导。要正确地掌握心肺复苏的操作技术, 必须先对现场心肺复苏的基本理论知识有着系统的掌握。对于培养方法, 外因与内因相比较, 内因起着主要的决定性作用。医学这门学科与其它科学学科不同, 是一门经验学科。教师应依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做出不同的调整, 找出适合学生的最佳的学习和记忆的方法。例如:结合医学是一门人体科学的特点, 在心肺复苏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学生对自己身体的触、叩来体会颈动脉和股动脉的搏动, 进而找准胸骨中下1/3处的部位来加深对此项操作技能的记忆。在心肺复苏操作技能的新理念及新的指南指导下, 现场心肺复苏教学及培训过程中要做到教师“做中教”, 学生“学中做”、“做中学”。运用分段递进学习法, 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指导, 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的教学方法,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CPR操作技能的掌握, 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 知识会在学生的大脑中深化为理解、记忆知识和获取、拓展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更是增加了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锻炼了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为以后从事护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 分段递进学习法是促进学生掌握心肺复苏操作技能的有效方法。S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现场心肺复苏 (CPR) 操作技能的教学培养方法。通过对本校学生进行分批急救课程的培训并在心肺复苏操作技能的训练过程中采用分段递学习法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 使学生掌握心肺复苏操作技能水平程度明显提高, 从而体现分段递进学习法是促进学生掌握心肺复苏操作技能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现场心肺复苏,操作技能,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王一镗, 茅志成.现场急救常用技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6:18.

[2]胡辉莹, 钟世镇.心肺复苏中胸外按压作用及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 2006 (12) :52-54.

3.生命之吻:心肺复苏术的诞生 篇三

生命之吻赐予锡安平35年的生命,锡安平已于2002年去世,汤姆森仍然健在。生命之吻的先驱,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美国医生莎华,也已于2003年去世了。物是人非,人非物易,生命之吻享受了50多年的荣耀,成为急救手段心肺复苏术的经典内容之一,无数被抢救的生命曾被归功于这一简单的操作。

心肺复苏术(CPR)指当呼吸终止及心跳停顿时,合并使用人工呼吸及心外按摩来进行急救的一种技术。是针对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心搏骤停,在4~6分钟内所必须采取的急救措施之一。心肺复苏术适用于心脏病突发、溺水、窒息或其他意外事件造成的意识昏迷,并有呼吸及心跳停止之状态。

在1966年10月,美国科学院组织的特别专家小组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布报告,将心肺复苏术总结为ABCD四大步骤,A是Airway——维持气道通畅,B是Breathing——人工呼吸,c是Circulation——维持循环,D是Definitivetherapy——后续决定性的抢救措施(包括诊断、药物、除颤与进一步治疗)。

最早的心肺复苏术

现代医学意义上的心肺复苏术最早可追溯到1 9世纪末。那时,现代医学在细胞细菌学说的推动下,正处在医学史上的加速期,外科灭菌术与麻醉技术的产生,让外科手术成为潮流,外科医生在不停地扩展他们的执业范围——当时不受任何医师法的限制。外科医生时常被麻醉意外困扰,当麻醉药品过量时,病人会猝死在手术台上,以当时的急救技术,大多数的病人因此而丧失生命。肺复苏在溺水病人上的成功使之逐渐成为急救的常规,医生发明的急救技术多是针对产生人工呼吸作用的。比如1883年的一本外科教材就指导外科医生在急救时以呼吸节奏按压心脏部位,其目的仍然是通过按压胸部产生人工呼吸作用。

1891年,德国医生弗里德里希·马斯还是一个外科学徒,一个9岁的男孩欲进行兔唇手术,发生了麻醉意外,他按前述的急救办法按压胸部产生人工呼吸作用。在当时,如果急救成功,大多会在5分钟~6分钟恢复自主呼吸与心跳,但半小时过去了,男孩的情况更加糟糕,他被医生放弃了,移出了手术室,只有马斯带着绝望的心情继续做毫无希望的按压呼吸。出于激动,马斯加快了按压速度,他留意到男孩的瞳孔在缩小,惊讶之余,他加快了节奏,半个小时之后,男孩苏醒过来了。数天后马斯再次面临同样的场景,一个18岁的患者出现麻醉意外,马斯在尝试传统方法无效后很快就转用他的新方法,这一次,患者只用了25分钟就苏醒了,比前一患者少了35分钟。马斯推荐按压速度为120次/分钟。在医学界不明白病理生理学的背景下,马斯的方法未得到推广。1903年~1904年美国外科医生乔治·克赖尔在研究肾上腺素的作用时成功地先在动物,后在人身上施行了心脏按压术。克赖尔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外科医生,他是外科输血的先驱,美国著名的克利夫兰诊所的创始人之一,著述甚多,影响极大,但心脏按压术仍然只在小范围内传播,没得到重视。

胸外心脏按摩术的诞生

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电器逐渐走入普通家庭,高压线路迅速铺设到每一个角落。电能发光,同时也是很危险的,一件令电力公司头痛万分的事情就是其电工经常触电,在电击下,人的心脏发生室颤,心肌细胞各自为政,收缩不协调,导致心输出量为零,受害人迅速死亡。1947年心外科医生克劳德·贝克首次用电极除颤成功。

20世纪50年代,科学界有了更规范的研究标准,“霍普金斯三杰”借助现代医学的证据力量与系统理论,成功地奠定了心肺复苏术的基础,将急救推进到科学时代。“霍普金斯三杰”分别是威廉·考恩霍文、盖伊·尼克博克、与詹姆斯·裘德。考恩霍文是导师,尼克博克是博士生,他们的专业是电气工程学,考恩霍文当时获得爱迪生电力研究所与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资助,继贝克发明除颤器后,研究发展移动除颤器。

当时的除颤器十分笨重,在一次实验中,尼克博克发现心脏停跳的狗在压上重达15磅的铜板电极时血压显著上升,这一发现为他实验中的一个难题提供了解决思路。在建立电击室颤模型后,狗的血压迅速降低,在他们还来不及除颤时,狗就不可逆地死亡了,因此他们为维持动物血压而绞尽脑汁。尼克博克的发现使他们找到了维持血压的方法,不停地按压胸壁。尼克博克与考恩霍文将他们的方法命名为胸外心脏按摩(External Chest Massage)。当时实验室主管阿尔费雷德·布莱洛克医生(著名的先天性心脏病先驱)并不太相信他们这项技术,但还是派了裘德医生协助他们。

其实早在1874年,德国外科医生莫里茨·希夫报道了用胸内心脏按压技术维持发生麻醉意外的狗的血循环。1880年后,许多医生在人身上进行了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到1902年医学界逐渐形成一致意见,认为胸内心脏按摩无效,建议外科医生放弃它。在1901年挪威医生克里斯蒂安·依格日露成功地施行了第一例胸内心脏按摩术,但鲜为人知。1902年威廉·阿比特诺一伦爵士成功地为一位65岁男性进行了胸内心脏按摩急救术,其结果在伦敦麻醉师协会会议上交流引起了广泛兴趣,重新激发了医生对这项技术的热情。其后成功案例迅速增加,到“霍普金斯三杰”重新发现胸外心脏按摩术时,胸内心脏按摩术已逐渐成为麻醉意外猝死的半标准处理手段。

裘德医生接触到尼克博克与考恩霍文的研究,马上意识到胸外心脏按摩的巨大医学价值。无论是依格日露的经胸心脏按摩,还是阿比特诺一伦的经腹心脏按摩,都有巨大风险与缺陷,手术切口易于感染,操作不易,切口过程本身也会延误时间。如果胸外心脏按摩可以维持血压,完全可以取代通行的胸内心脏按摩,使得手术室急救更加快捷有效。

在尼克博克与考恩霍文继续用实验方式证明胸外心脏按压的有效性时,裘德开始了在人身上的实验,1959年7月裘德成功地使用这一方式挽救了一位35岁出现麻醉意外的女性。一年后,裘德等人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报道了20例胸外心脏按摩(此时英文

改称Closed-chest Cardiac Massage),14例成活,成功率70%,其中13例同时进行了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成为医疗常规

口对口人工呼吸在溺水、上吊病例中的有效性早已成为经典,日益增加的外科手术也让它在麻醉抢救中成为半标准常规,许多产科医生、助产士都知道用口对口(鼻)吹气可以挽救没有呼吸的新生儿。各个方向的医学实践已经逐渐汇聚成一个潜在的医疗常规,所缺的是一个关键性的推动人物,在“霍普金斯三杰”建立胸外心脏按摩有效性的同一时代,“人工呼吸双雄”应运而生,他们是纽约罗斯韦尔·派克纪念研究所(现称癌症研究所)的詹姆斯·伊拉姆与巴尔的摩城市医院的彼德·莎华。

1946年,伊拉姆在回顾了有关人工呼吸的文献之后第二天,他刚好遇到护士与搬运工推着一名儿童冲向急救室。由于对有关人工呼吸的急救印象深刻,他毫不犹豫地对着面色发青的儿童进行了口对口人工呼吸,成功地验证了有关说法,也激发了他进一步研究与推动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兴趣。

此后,经过对呼吸长达数年的研究,伊拉姆发明了当时通用多年的罗斯韦尔·派克呼吸机。伊拉姆的呼吸研究让他首次通过实验证实了口对面罩人工呼吸可以让病人维持足够高的血氧浓度,这项实验结果于1954年5月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随后在1956年美国麻醉师协会会议之后,伊拉姆碰巧在返途中跟莎华同车,他说服了在巴尔的摩城市医院做麻醉主管的莎华。莎华随后设计了更多的实验证实了口对口人工呼吸的作用。

莎华设计的实验证实了直接口对口而不用面罩的人工呼吸的效率,证实了单纯胸外按压与当时常用的抬手辅助呼吸的无效性,以及非医务人员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效果。莎华还进一步研究了昏迷病人气道的通畅情况,提出急救的第一步是清理气道,保证患者呼吸道畅通。

伊拉姆与莎华严格的实验研究迅速地赢得了医学界的承认。芝加哥大学的阿彻尔·戈登是最先改变信奉的,他象圣徒保罗一样,最初是传统方法的激烈拥护者,但他亲自实验验证了双雄的结论后,他成了肺复苏最坚定的拥护与传播者。在1994年戈登去世时,美国媒体称他为心肺复苏之父。心肺复苏术的正式提出与广泛运用

1957年美国军方系统最先采纳了肺复苏方式,随后在1958年美国医学会正式为之背书,肺复苏不再受到质疑,而挑战是如何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这一技术。1960年莎华、考文霍恩与裘德一起出席马里兰州医学会的会议,很快他们就意识到心肺复苏是有机不可分的整体,莎华随即在大会上提出了心肺复苏术的概念。1961年5月莎华等在《美国医学会杂志》首次报道了使用心肺复苏术技术的结果,他们证实,单纯用胸外心脏按摩的方式不能产生足够的呼吸效率,提倡同时心肺复苏。现代医学的心肺复苏技术由此诞生。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提倡心复苏与肺复苏的先驱都先后撰写了有关操作的手册,试图推广相关技术。针对这种趋势,学术机构试图将有关技术限制在专业人员手中。在1962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红十字会与职业病学会都发出警告,认为心脏按压术属于医学手段,应当由医生、护士以及受过专门培训的急救人员施行。

4.徒手心肺复苏术简单操作流程 篇四

示意操作开始:举手报告(报告考官,我是X科医生XXX,已做好考试准备,请指示!)。

操作流程:发现患者倒地意识不清→判断有无意识(轻拍患者肩部,同时在患者耳旁问“同志你怎么了”)→患者无意识(紧急呼救“来人啊!抢救病人!现在是10点30分”)→将患者去枕平卧于硬板床或地上→解衣领→判断颈动脉搏动和呼吸同时进行(食指和中指指尖触及气管正中部向左或右滑动2-3厘米摸颈动脉,通过眼看、面感、耳听,三步完成判断。眼看:胸部有无起伏;面感:有无气流流出;耳听:有无呼吸音,时间10秒)→颈动脉无搏动、呼吸停止(病人没有心跳和呼吸)→解上衣、松裤带, 暴露胸部→确定按压部位(胸骨下部:成人—乳中线、婴儿—乳中线之下,或以一手食指和中指沿患者肋弓往上滑至剑突下上两横指即为按压区)→进行胸部按压30次(频率至少 100次/分,以胸骨下陷5厘米为宜,按压时间与放松时间相同)→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头侧一边用纱布清理,如有义齿取下)→开放气道(把头摆正,仰头抬颏法:手掌小鱼肌按于患者前额,使患者头后仰,另一手中指和食指抬起下颏;仰头抬颌法:手掌小鱼肌按患者前额,使患者头后仰,另一手拇指和食指抬起下颌)→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用按于前额的手拇指与食指捏闭患者鼻翼下端,深吸一口气,将口紧贴患者口唇,深而慢地用力吹气,送气时间为1秒,直至患者胸廓抬起,术者口离开,手松开鼻)→操作5个循环→再次判断颈动脉搏动及自主呼吸10秒(病人恢复了心跳呼吸,散大瞳孔已缩小,面色、口唇、甲床转红润,复苏成功,现在是11点正,进一步送生命支持治疗)→给患者扣好衣扣,取体位(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整理床单元和用物→洗手→记录、签名。

如颈动脉搏动及自主呼吸未恢复,继续上述操作5个循环后再次判断,直至高级生命支持人员及仪器设备到达。

理论提问内容:(选择其中1~2项提问)1.心肺复苏目的: 以徒手操作来恢复猝死患者的自主循环、自主呼吸和意识,抢救发生突然、意外死亡的患者。

2.心肺复苏术注意事项:

(1)人工呼吸时送气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患者胃部胀气。

(2)胸外按压时要确保足够的频率及深度,尽可能不中断胸外按压,每次按压后要让胸廓充分的回弹,以保证心脏得到充分的血液回流。

(3)胸外按压时肩、肘、腕在一条直线上,并与患者身体长轴垂直。按压时,手掌掌根不能离开胸壁。

3.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1)意识突然丧失如晕厥、昏迷或伴有短阵抽搐。(2)颈、股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血压测不到。(3)呼吸断续,呈叹气样,以至停止。(4)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

(5)瞳孔散大;此时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抢救。

4.判断心肺复苏的有效指征:

(1)能扪到大动脉搏动,收缩压>8Kpa(60mmmHg)。(2)呼吸改善或出现自主呼吸。(3)面色、口唇、甲床和皮肤色泽转红。(4)散大的瞳孔缩小。

(5)眼球活动,捷毛反射与对光反射出现,甚至手脚抽动、肌张力增高。

5.现场心肺复苏术适应症:各种原因致循环骤停或呼吸骤停。6.现场心肺复苏术禁忌: 胸壁开放性损伤,肋骨骨折 胸廓畸形或心胞积液;凡已明确心、肺、脑功能不能逆转者。

5.现场心肺复苏术 篇五

用物准备:1.(口述)抢救车、按压板、氧气、简易呼吸器完好呈备用状态。

2.心电图机:电源、心电图纸充足呈备用状态。

3.弯盘、电筒、酒精棉球、纱布、方盘、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快速手消毒剂。仪表仪容:仪表端庄、服装整洁,大度和蔼,语言规范(我是来自XX科室的XX,我操作的项目是XX,请问老师可以开始了吗?)

估:

1.判断病人有无意识:大声呼叫病人:轻推、轻拍病人面颊,(口述)患者意识丧失无运动、无呼吸(终末叹气应看做无呼吸);看表计时。

2.口述:立即呼叫医生或请人通知医生,送急救物品。

3.确认现场环境安全。

复苏体位:1.拉围帘,去枕仰卧位,枕头立于床头,掀被露脚(操作者面向床头,右手抬头左手立枕)。

2.双臂放于两侧,松解衣扣,腰带,暴露胸腹部。

3.施救者位置:患者右侧肩部。

胸外按压:1.触摸颈动脉方法正确。食指、中指指尖触及气管正中部位,向近侧下滑2-3cm,至甲状软骨和胸锁乳突肌之间的凹陷处。时间:小于10S。(每2分钟重复检查一次)

2.背部垫按压板(或坚实表面)。

3.按压:⑴按压部位:双乳头连线的胸骨中心即胸骨中下1/3外,操作者用右手中指、食指沿肋弓缘推向胸骨下切迹向上两横指上缘处。⑵按压手法:一手掌根部紧贴在按压部位,另一手掌根部重叠放于其手背上,双臂伸直,利用肩腰部的力量垂直按压。⑶按压幅度:使胸骨下陷至少5cm,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完全反弹,放松时手掌不能离开胸壁。⑷按压时间:放松时间=1:1;按压频率:至少100/min。⑸胸外按压:按压和通气比15:1。

开放气道:1.口述:检查口腔、去义齿、清除口鼻腔分泌物。

2.采取仰头举颏法:左手掌把额头身后推,使头后仰,右手手指放在下颌骨处向上抬颌。口述:创伤患者使用推举下颌法。

人工呼吸:1.将按压前额的手大拇指与食指捏住鼻孔,施救者与患者口紧密结合,给予两次人工通气。吹气方法正确无漏气:捏鼻→撑口→呼吸→口对口封闭→吹气→松鼻→抬头,连续两次,吹气时间1S。

2.吹气有效:胸廓明显上抬,转头观察胸部方法正确(面向床尾,耳朵贴近患者面部,眼睛看胸部)。

3.操作5个循环后再次判断颈动脉搏动,时间不超过10S。

面罩加压给氧:将简易呼吸器连接氧气,氧流量10-12L/min,一手以“EC”手法固定面罩,另一手挤压气囊1S,每次送气400-600ml,频率8-10次/min,(做5次)

复苏效果评估1.观察结果:⑴神志、呼吸:喊患者,(口述)患者神志呼吸恢复,面色转红润⑵瞳孔:面向患者,左手拇指,食指同时向上打开患者双目,右手持手电筒,用手电筒的余光照瞳孔,迅速移开。先对侧后近侧。(口述)双侧瞳孔较前缩小,对光反射恢复。

2.心电图:肢体导联:(口述)恢复窦性心律。关机,记录时间、姓名、标记。

3.(口述)进一步生命支持:开放静脉通道,心电监护,持续吸氧。操作后:

1.合理安置病人:

撤心电图夹子→撤按压板→撤面罩→加枕→穿衣服→舒适体位→盖被

2.洗手,记录,正确填写重危患者记录单(床号、姓名、诊断、抢救时间)

3.治疗室用物处理。(口述)心电图机及夹子、简易呼吸器、手电筒等常备物品用75%酒精擦拭,垃圾按规范分类处置。氧气呈备用状态。

6.心肺复苏操作步骤 篇六

1、环境安全,通风良好;

2、用物准备(纱布、弯盘、手电筒、呼吸气囊)口述:用物准备齐全,呼吸气囊完好备用;

3、对床号、姓名(病房内患者);

4、呼喊患者,双手拍打患者双肩,观察有无反应;

5、判断颈动脉搏动(食指和中指指尖先触及气管正中(喉结)部位,向旁移2-3cm(两指)),同时观察呼吸;口述:数1001,1002,1003,1004,1005…判断五秒以上10秒以下,颈动脉搏动消失,无呼吸;

6、紧急呼救,通知医生,记录时间;

7、掀开被子,口述:协助患者去枕仰卧,置硬板床,头颈躯干平直无弯曲或置于同一轴线;

8、双手放于躯干两侧,松解衣服、裤带;

9、胸外心脏按压:

a.定位:剑突上两横指或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中指对准乳头

b.按压:双手重叠,手指交叉翘起,勿脱离胸壁,双臂绷直,双肩处于患者胸骨上方正中

c.利用上半身的重力和臂力,垂直向下按压

d.按压深度至少5cm,下压与放松比为1:1

e.按压30次(不超过18秒,频率大于100次/分)

f.按压时观察患者面色

10、开放气道:将头偏向一侧,口述:清理口鼻分泌物及取下活动性义齿;

11、判断患者颈椎有无损伤,口述:患者颈椎无损伤,采用压额(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有损伤者用双手托下颌法开放气道)

12、口对口人工呼吸:盖上纱布,用压额的手的拇指和食指捏紧患者鼻翼两侧,另一手托起下颏,将患者口唇张开,吸一口气后将双唇包绕密封患者口周,均匀吹气,时间为1秒,吹气后观察胸廓起伏,松开鼻翼,吹气两次;(呼吸气囊的使用方法:EC手法、氧流量8-10L/分、频率10-20次/分,潮气量400-600ml)

13、进行第2-5个周期的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以吹气结束;

14、评估有效指征:

a.摸颈动脉搏动,口述:颈动脉搏动恢复,自主呼吸恢复

b.看瞳孔变化,口述:瞳孔由大变小

c.口述:口唇、面色、甲床紫绀减退,收缩压大于60mmHg,有尿,心电图波形改变

d.呼喊患者,口述:患者意识恢复

15、口述:心肺复苏成功(未恢复继续操作)

16、与患者家属沟通,口述:XX,刚刚发生了一些病情变化,经过我们的一系列抢救之后,现在病情基本平稳了,还将做进一步高级生命支持,请不要紧张,有什么事随时呼叫我们

17、用物分类处理,洗手,记录

7.现场心肺复苏术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急诊科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院前或院内救治的符合条件的AMI患者23例纳入研究对象。23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 其中, 意识丧失后30min内经患者家属同意在心肺复苏时行静脉溶栓的患者为治疗组, 不同意的患者列为对照组。入选标准: (1) 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AMI的诊断标准[2]; (2) 符合溶栓适应证, 除外绝对禁忌证; (3) 心脏骤停后, 常规即刻行心肺复苏。2组患者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资料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 方法

2组患者均按AMI治疗常规。此基础上, 溶栓组静脉溶栓治疗, 方法:100mL生理盐水中溶尿激酶150万单位, 30min静滴完毕, 6h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速碧林0.4mL) , 1次/12h, 连用3d, 应用期间若患者发现出血倾向立即停用低分子肝素。对照组除不用尿激酶溶栓治疗以外, 其余治疗法案同溶栓组。

1.3 观察指标

(1) 梗死血管再通率:以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制定的AMI溶栓治疗参考方案制定的间接判定标准[3]判断梗死血管再通率。 (2) 平均心脏事件发生率:住院后4周内平均心脏事件发生率, 观察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1周后左室射血分数 (EF) 值、恶性心律失常及住院死亡率, 2周后统计死亡率。 (3) 出血发生率:包括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胸腹腔出血等出血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 (率的比较) 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梗死血管再通率

溶栓组有9例再通, 再通率为75.0%;对照组有5例再通, 再通率为45.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2.2 平均心脏事件发生率

2组的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左室EF值、恶性心律失常及2周后死亡率差异均有显著性。与对照组相较, 溶栓组在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恶性心律失常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0.05) , 对于心功能的改善更有效 (P<0.05) 。溶栓组患者住院2周无死亡病例;对照组患者住院死亡3例, 病死率为27.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中1例因梗死面积逐渐扩大, 心源性休克及泵衰竭死亡, 1例因顽固性室颤死亡, 1例因血压维持不能, 因电-机械分离死亡。详见表2。

2.3 出血发生率

溶栓组有4例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1例出现镜下血尿, 出血发生率为41.7%;对照组有2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2例出现肉眼血尿, 1例患者皮肤黏膜出现轻度出血, 出血发生率为45.5%。2组患者未出现危及生命的颅内出血、肝、脾出血及心包积血。2组患者出血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AMI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已经成为中老年人猝死的常见疾病, 同时也是肥胖型青年人猝死的常见原因[4~5]。室颤是AMI患者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 本调查中对照组有1例患者因顽固性室颤而死亡。多数患者的出血倾向有可能是因为长时间、持续得应用溶栓药物所致 (>24h) , 而高剂量短期溶栓治疗的出血发生率则相对较少。在国内大部分基层医院没有条件开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情况下, 静脉溶栓治疗仍不失为恢复心肌缺血-再灌注的重要手段[6]。

对心脏骤停患者的早期干预主要是即刻进行心肺复苏。有研究证实, 心脏骤停和心肺复苏导致凝血-纤溶系统失衡, 血管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 故心脏骤停患者微循环中存在有纤维蛋白复合物和微血栓[7]。而在患者发生心搏骤停后, 医生的溶栓建议更易被患者家属所接受。本研究中溶栓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梗死血管再通率、降低了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的发生, 改善了心功能, 预防了重要脏器的功能损伤, 从而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理论上, 心肺复苏后的AMI患者溶栓和抗凝治疗是可行的。在目前的指南中, AMI患者溶栓治疗的绝对或相对禁忌证中仍有心肺复苏。AMI患者心肺复苏后溶栓导致的患者出血风险增加, 推测可能与心脏骤停后血管壁缺血、缺血-再灌注损伤、应激反应、凝血因子的大量消耗等有关, 而与创伤性的心肺复苏术无明显关系[8]。出血倾向中以消化道出血最为常见, 在本研究中, 出血患者以消化道出血为主, 2组患者出血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可能与本研究例数较少有关, 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AMI患者心脏复苏术后溶栓出血率的增加是微弱的, 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 所以可以认为当没有明显证据表明患者有严重外伤及活动性出血时心肺复苏不是溶栓的绝对禁忌证。

总之, 对于AMI患者心肺复苏术后进行溶栓治疗, 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 提高生存质量, 对此类患者在评估后排除有关的禁忌证后, 应尽早行溶栓治疗。但现在关于此项的研究都是零散的、回顾性的, 样本例数较少, 需要大样本、前瞻性的扩大研究, 为AMI心肺复苏术后溶栓提供强有力的证据。

参考文献

[1]吕爱莲, 胡松.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0, 20 (3) :451~457.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0, 38 (8) :675~687.

[3]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 (12) :710.

[4]汤凤英, 冯燕娴, 桑更生, 等.早发冠心病冠脉病变及危险因素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10, 8 (4) :434.

[5]刘杨.年青人急性心肌梗死误诊21例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10, 8 (6) :689.

[6]徐昌盛, 刘文革.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术后溶栓疗效与安全性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 2008, 28 (2) :113~115.

[7]朱志蔚, 马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后溶栓治疗的Meta分析[J].循证医学, 2005, 5 (2) :90~93.

8.心肺脑复苏临床探讨 篇八

【摘要】 目的:探讨心肺脑复苏的机制及成功经验。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10例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跳骤停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其中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 63岁,复苏成功1例,最终存活出院1例。结论:关于心肺脑复苏的目的在于保护脑和心肺重要脏器不致达到不可逆的损伤程度,并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尽早进行有效的胸外按压是抢救心脏骤停能否成功的关键,保证组织的血液灌溉量维持正常血供的25%-30%,此时恢复正常血供,脑功能不至受损。

【关键词】 复苏;缺血;缺氧;缺血-再灌注;心脏骤停;自由基

【中图分类号】 R654.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136-01

心肺脑复苏是研究心跳呼吸骤停后由于缺血缺氧所造成的机体组织细胞损伤和器官衰竭的发生机制及其阻断并逆转其发展过程的方法。现将我科10例患者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例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45-78岁。急性心肌梗死2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脑出血2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有机磷中毒1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

1.2 抢救方式及结果 其中1例出现呼吸停止,口唇及颜面皮肤紫绀,血压测不到,心音低钝,双眼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立即给予呼吸兴奋剂,肾上腺素,纠酸,脑细胞活化剂,血管活性药物等,经抢救1h后恢复自主呼吸,神智逐渐清醒,后住院治疗,痊愈出院。

其中9例就诊时血压,心跳均测不到,呼吸停止,立即按我国现行心肺复苏抢救操作规程进行标准胸外挤压,人工呼吸,建立静脉通道首先给予肾上腺素1-2mg静注,无效时剂量逐渐递增,同时给予呼吸兴奋剂及其它复苏药物,经抢救无效死亡。

2 讨论

心肺脑复苏的目的在于保护脑和心,肺等重要脏器不致达到不可逆的损伤程度,并尽快回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展,心肺脑复苏的抢救不断改进完善,迅速有效的胸外按压是心脏骤停抢救能否成功的关键,合理的选择用药可使药物迅速进入中心循环,及时采取有效的人工呼吸适宜现场抢救。复苏早期由于脑组织内氧合血液的灌注尚未完全建立,细胞处于缺氧状态,此时不宜使用呼吸兴奋剂,最好的适应症是自主呼吸恢复,合理选择呼吸兴奋剂以利于心肺脑的复苏。大多心肺复苏的患者以心脏骤停多见,而不论任何原因引起的骤停,停搏是最主要矛盾,只有心跳恢复保持原有效循环才能谈及呼吸和脑功能的恢复,维持各重要脏器的有效循环,使其保持正常功能。心脏骤停后,体内的各种主要脏器对无氧缺血的耐受力或阈值是不相同的,如在其无氧缺血阈值之内进行标准的心肺脑复苏及时恢复氧和血的供给,多数病人可以复苏成功。心脏骤停后,细胞损伤的进行如何,主要取决于最低氧供的供给程度。如立即采取抢救措施,予以标准的复苏操作手法,使组织的血液灌注量能维持在正常血供的25-30%左右时,大多数组织细胞和器官,包括神经细胞可以通过严重缺氧时的葡萄糖无氧酵解,获得接近正常的三磷酸腺苷(ATP),如在此时恢复正常血供,心肺复苏即可成功,脑细胞功能亦不致受损。反之则ATP会耗竭,细胞内环境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则发展到不可逆的损伤程度。因此必须注意早期脑部低温保护,高压氧治疗,脱水剂及皮质激素足量早期应用等均是脑保护重要手段,脑复苏是心肺脑复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复苏的最终目的。若心肺功能恢复但遗留永久性脑损伤甚至成“植物人”,反而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物质负担,我们把心肺脑同时复苏当做复苏的最终目标。心跳停止时,脑处于断流状态,随着心跳复苏,脑部灌注增加,造成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由于脑内存在大量的膜性结构,又以多价不饱和脂肪酸为主,易受氧自由基攻击,形成脂质过氧化,改变膜的通透性,造成细胞的不可逆损伤。心跳停止及复苏的过程中可能造成肠壁的缺血一再灌注损伤,肠壁结构破坏,出现内毒素跨肠壁的移位,进入血循环,再加上肝脏在缺血时的损伤,功能降低,对内毒素灭活力降低,使内毒素循血液循环到达脑部造成脑的进一步损伤,加重脑细胞的不可逆损伤过程。由于两者的叠加,使脑复苏更困难,如能逆转上述两机制,可能为脑复苏提供一种新的手段。心脏骤停时,伴有心源性阿片样物质(OLS)释放,纳洛酮属于吗啡受体拮抗剂,它可有效的拮抗OLS,因此促进心肺脑复苏,减轻或避免心肺复苏后神经系统的损害,现已列入心肺脑复苏的常规用药

9.心肺复苏抢救措施 篇九

在本院一旦发生突然倒地人员,任何一位医务工作都必须行使救治的职责。

第一目击者:应立即观察病人的意识,呼吸及大动脉博情况。当判断呼吸,心跳骤停时,应快速调整病人体位,解扣,松衣,同时呼叫、开始实施心肺复苏术。

基础心肺复苏程序:

1、畅通气道:

病人仰卧体位,将手置于病人额部加压使头后仰,另一手抬举后颈或托起下颌部。使病人头后仰下颌前移。

2、人工呼吸:

口对口人工呼吸。按压通气比为30:2(即按压30次,吹气 2次)。3 人工胸外挤压:

按压部位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频率80—100次/分钟。方法:双手重叠,手臂垂直,用手掌用力向下按压。按压有效指标:

10.心肺复苏讲义 篇十

早在1947年美国Claude Beek教授首次报道对一室颤患者电除颤成功,以后除颤器材不断改善;Peter Safer 1958年发明口对口人工呼吸,因为简单易行、潮气量大而被确定为呼吸复苏的首选方法;60年代时,William Kouwenhoven等发表了第一篇有关胸外心脏按压的文章,被称为心肺复苏的里程碑。口对口呼吸法和胸外心脏按压的结合,配以体外电击除颤法,构成现代复苏的三大要素。1966年-全美复苏会议成为心肺复苏术 1992 – AHA CPR指南

2000 – 第一部国际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正式发表 2005 – 修订CPR及ECC指南。

一、心脏骤停的定义及原因

定义:是指各种原因所致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心脏骤停后即出现意识丧失,脉搏消失及呼吸停止,经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部分患者可获存活。

(一)心脏本身病变直接引起:即为心源性

冠心病:80%,尤其以不稳定性心绞痛(UP)、急性心肌梗塞(AMI)最为多见,二者又合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其它心肌病、心肌炎、瓣膜性疾病以及恶性心律失常等,占20%

(二)非心脏原因引起:

1、急性物理化学因素对心肌的损伤,如中毒、溺水、自溢、触电等。

2、药物影响:强心药和抗心律失常药。

3、电解质失调:K+有关。

4、精神神经因素:

二、心脏骤停的诊断

1.意识丧失,突然意识丧失、昏迷(心脏骤停10-20秒出现),常伴全身抽搐。2.大动脉搏动消失

3.呼吸停止或临终呼吸,多发于心脏停搏30秒后。4.双侧瞳孔散大(30-40秒出现)。5.面色苍白、紫绀

以上各点以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最为重要。一旦考虑心脏骤停,立即行CPR

三、CPR第一个阶段:现场心肺复苏术——ABCD四步法 A:气道开放、B、人工呼吸 C:胸外按压 D、除颤 A:开放气道(一组技术)判断:判断患者有无意识 呼救:启动EMS 体位:复苏位(仰卧位)开放气道:贯穿复苏始终 A1、判断意识

轻拍或摇动双肩、靠近耳旁呼叫:“喂,你怎么了!”无反应:指压人中穴仍无反应:立即行动10秒钟内完成 A2、高声呼救

如意识丧失,应立即呼救 “来人呐!救命啊!”来人呐!准备抢救!拨打“120”:启动救护体系。单人急救应采用的院前程序,确定成人患者无反应,应该首先打电话,目的是急救人员带来AED。对无反应的婴儿或儿童应首先行CPR,约5个循环后或2min CPR后再求救。A3、体位要求 摆放为仰卧位,放在地面或硬床板上。脊椎外伤整体翻转,头、颈身体同轴转动。无意识,有循环体征:侧卧位 A4、开放气道,手指或吸引清除口腔内异物,头偏向一侧,解除昏迷病人舌后坠,微弱或喘息样呼吸得到改善,确保人工呼吸、人工循环有效。

开放气道:

1、仰头抬颏法:徒手开放气道安全有效方法,一手掌压前额,另只手中示食指向上向前抬高下颌,两手合力头后仰,牙齿对合,头后仰程度为:下颌、耳廓的联线与地面垂直抬颏时,防止用力过大压迫气道。

2、托颌法(头颈部外伤):双手在患者头部两侧、握紧下颌角,双肘支撑在患者平躺平面,用力向上托下颌、拇指分开口唇,不伴头颈后仰、专业人员必掌握。

无论患者是否受伤,非专业急救均使用仰头抬颏法,不推荐托颌法,当没有证据表明患者头或颈部受伤时,专业救护者可使用仰头抬颏法,如果专业救护者怀疑患者颈部脊髓损伤,应使用托颌法来打开气道。B:口对口呼吸

迅速、简便、有效,自主呼吸停止后的首选方法

B1、呼吸停止的判断

仰头抬颏后,随即耳贴近嘴鼻,一 “看” 二 “听” 三 “感觉”。眼看(胸部起伏)、耳听(气流)面感(气息)。没有胸部起伏、气息、气流:感觉没有呼吸,即可人工呼吸。10秒内完成判断。B2、口对口呼吸要点

开放气道、口张开、捏鼻翼。吹气方法:深吸气、口包口密闭缓慢吹气,吹气时间: 1~2 秒(默读01、02),吹入气量:700~1000ml。有效标准:胸部抬起,应该避免过度吹气(超过建议的时间)或吹气过用力。减少胃膨胀,膈上升、防止食物反流误吸按。压/吹气比例30 :2。吹气后、松鼻、离唇、眼视胸部。C:胸外心脏按压

胸外心脏按压形成人工循环:是心搏骤停后唯一有效方法

心跳骤停判断(非专业):经两次人工呼吸病人仍无反应:(无意识、运动),临终呼吸可视为心跳停止,立即做胸外按压,时间10秒内完成。

心跳停止判断(专业):给予两次人工呼吸后观察循环体征,意识、呼吸、活动、脉搏,无循环体征——立即胸外按压。

触摸颈动脉搏动方法:可用食指及中指指尖触及气管正中部位,男性可先触及喉结,然后向旁滑移2~3cm,在气管旁软组织深处轻轻触摸颈动脉搏动。触摸颈动脉不能用力过大,以免颈动脉受压,妨碍头部供血。检查时间不能超过10s。非专业人员无需掌握。

胸外心脏按压要领:有力、连续、快速。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或胸骨正中两乳头间连线水平。右手沿肋弓向中线滑动,左手掌根紧靠手指贴胸骨下半部,右手掌与左手背重叠交叉,停放在肋骨与胸骨连接处,手掌根与胸骨长轴一致。一只手的食、中指放在肋缘下,沿肋骨缘向上滑到胸骨底部(剑突处),把另一只手掌根靠在手指上(胸骨下半部)第二只手重叠在第一只手上手指交叉、掌根紧贴胸骨。按压深度:胸骨下陷 4~5 cm,产生60~80mmHg动脉收缩压 有效标准:能触摸到颈或股动脉搏动。按压频率:100次/min(18秒完成30次按压),按压和放松时间各占50% ,数数掌握节奏,个位数加重复尾音。按压姿势,地上采用跪姿,双膝平病人肩部。床旁应站立于踏脚板,双膝平病人躯干 双臂绷直,与胸部垂直不得弯曲,以髋关节为支点,腰部挺直,用上半身重量往下压(杠杆原理)。用力方式 :双肩在双手正上方,借用上半身的重量垂直向下按压,按压后必须完全解除压力,胸部弹回原位,手掌根部始终紧贴胸骨,保持正常位,按压与呼吸比例:30:2,30:2比15:2每分钟更多次的按压,冠状动脉灌注压提高25%,无论双人或单人法均采用30:2,连续五个轮回。轮换心脏按压 :当一位以上急救人员在场时,每2min或每5个CPR循环后,急救人员应轮换“按压者”,轮换应在5s以内完成。

D、除颤: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latior,AED)80%~90%成人突然、非创伤性心搏骤停的最初心律失常为室颤。除颤是对室颤最为有效的治疗,每过一分钟,除颤成功的机会下降7%~8%,室颤常在数分钟内转为心脏停搏。强调做一次除颤立即CPR,多次除颤延误CPR,先按压后除颤

除颤电极的位置:一次性使用的除颤电极,电极安放在前胸壁,大多AED用Ⅱ导联解读心律,前电极 右上胸锁骨下贴胸骨右缘,侧电极 左胸乳头下,中心点恰在腋中线。室颤除颤能量选择:只做一次除颤,单相波首次电击能量为360J,双相波选择首次成人电击能量对于截断指数波形为150J~200J,对直线双相波形为120J。如不熟悉设备特定能量,建议使用默认能量200J。第二次能量应相同或者更高。AED面板仅三个按钮 :绿色:开关(ON/OFF),黄色:分析(Analysis,全自动则无),红色:电击(Shock),操作时尚有语音和文字提示。

操作方法:打开AED电源开关-连接除颤电极-按下放电键 “三步曲” 需电除颤时,只给1次电击,而后立即进行CPR,应在给了5组30:2 CPR(约2min)后再检查患者的心律。

先按压后除颤,但急救人员目击成人心脏骤停且现场有立即行AED条件,应尽快使用。此建议适用于在医院工作或现场有AED机构中的急救人员和医护人员。只除颤一次只是在BLS阶段,在ACLS阶段,如果床旁心电监护显示病人室颤,照样可以反复多次电击除颤。

四、心肺复苏有效指标

①可触及大动脉搏动;②病人口唇、颜面部转红;③瞳孔反射恢复;④自主呼吸开始出现

五、终止心肺复苏术的条件:

1、已恢复自主的呼吸和脉搏;

2、有医务人到场;

3、操作者已筋疲力尽而无法再施行心肺复苏术;

4、心肺复苏术持续一小时之后,患(伤)者瞳孔散大固定,心电活动、呼吸不恢复,表示脑及心脏死亡。

六、心肺复苏注意事项:

1、口对口吹气量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1200毫升,胸廓稍起伏即可。吹气时间不宜过长,过长会引起急性胃扩张、胃胀气和呕吐。吹气过程要注意观察患(伤)者气道是否通畅,胸廓是否被吹起。

2、胸外心脏按术只能在患(伤)者心脏停止跳动下才能施行。

3、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应同时进行,严格按吹气和按压的比例操作,吹气和按压的次数过多和过少均会影响复苏的成败。

4、胸外心脏按压的位置必须准确。不准确容易损伤其他脏器。按压的力度要适宜,过大过猛容易使胸骨骨折,引起气胸血胸;按压的力度过轻,胸腔压力小,不足以推动血液循环。

5、施行心肺复苏术时应将患(伤)者的衣扣及裤带解松,以免引起内脏损伤。

七、电复律

指利用高能电脉冲直接或经胸壁作用于心脏,消除异位心律失常,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主要用于心房颤动、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用同步。

电复律的操作步骤:

1、作好术前准备,备好各种抢救器械和药品。

2、病人平卧于木板床上,开放静脉通道,充分暴露胸壁。

3、术前常规作心电图。完成心电记录后把导联线从心电图机上解除,以免电击损坏心电图机。

4、连接除颤器导线,接通电源,检查同步性能,选择R波较高导联进行示波观察。

5、按要求麻醉。

6、按要求放置电极板。

7、选择电能剂量,充电。所有人员不得接触病人、病床以及与病人相连接的仪器设备以免触电。

8、放电。

9、电击后即进行常规导联心电图,并进行心电、血压、呼吸和意识的监测,一般需持续ld。

电复律常见的并发症有:

(1)心律失常

①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交界处逸搏,房性期前收缩,偶发室性早搏等多在短时间内自行消失,不需要特殊处理。若多发、多源室早,短阵室速等则需用利多卡因等予以控制。

②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往往与电击诱发药物毒性(洋地黄、奎尼丁),电解质紊乱,心肌病加重等因素有关。电击后立即发生的心室纤颤,往往是同步装置故障,宜立即再予以同步电击。若心脏停搏则应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及其它复苏措施。

(2)肺水肿:一般偶于窦性心律恢复后数小时内发生,一般由于使用300~400瓦秒高能量转复的病人,可按心衰处理。

(3)呼吸抑制:一般见于硫贲妥钠麻醉的患者,应及时给予辅助呼吸。

(4)低血压:可持续数小时,多于使用高能量转复时出现。若一般情况好,可严密观察,常可自行恢复。

11.浅析心肺复苏的护理配合 篇十一

【关键词】呼吸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护理配合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14-02

急诊科常接诊危、急、重症病人,或需到院外抢救危重病人。心跳、呼吸骤停是急诊科最危重的病例,在心跳呼吸骤停病人的抢救过程中应尽早尽快实施心肺复苏,时间对心肺复苏的成功是最重要的。大部分呼吸、心跳驟停发生在院外,而院内病人发生呼吸、心跳骤停时,大部分是护士首先发现的。如何赢得这宝贵的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护士应将急救护理思维贯穿于整个抢救过程,及时准确地准备抢救器材及抢救药品,并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迅速、准确完成急救状态下的各种处置,正确地配合医生操作及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等,才赢得救治时间。无论是院前或院内的心肺复苏,护士心肺复苏的熟练程度决定着抢救的成败。心肺复苏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患者的基本生命支持及高级生命支持,主要保护和维护大脑功能,延长生存时间。是护理人员配合抢救治疗中必须掌握的技术之一。

1 评估患者

除了检查颈动脉搏动,新的复苏指南提出病人有无循环消失是判心脏骤停与否的特征。抢救心跳骤停的关键是行动,而不是评估。对意识突然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者即可诊断心脏骤停,应立即现场抢救并通知其他医务人员。抢救人员应该在10s内快速检查呼吸、脉搏,并在第一时间开始心肺复苏,要做到迅速,按压部位正确。

2 及时实施心肺复苏

如果在10秒内不能明确触摸到颈动脉搏动,抢救人员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心跳停止10秒后,脑内氧储备即耗尽,缺氧4—6分钟,脑神经即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改变,迅速准确判断并抓住心跳、呼吸骤停5分钟抢救的最佳时间,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的重要环节。

3 正确有效实施心肺复苏

从2005版到2010版的的心肺复苏指南,均强调尽可能早期开始复苏。都强调有效的心脏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钟,按压深度为5cm,每次按压后使胸廓恢复原状,尽量避免按压中断。2分钟更换人员,保证充分有效地按压。及时开放呼吸道,建立高级人工气道,争取短时间内使氧饱和度达到90%以上并及早进行电除颤。2010版指南最大的变化是将初步心肺复苏中的A—B—C(气道、呼吸、胸外按压)顺序更改为C—B—A(胸外按压、气道、呼吸),其重要意义是为缩短从心搏骤停到开始胸外按压的时间。

4 心肺复苏的护理配合

4.1气道护理

患者一旦出现呼吸骤停,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确保呼吸道通畅,立即开始人工呼吸。对于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气管插管氧疗效果显然是显著的,特别是对呼吸系统疾患诱因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尽早进行气管插管。在复苏时建立高级人工气道,会使得胸外按压中断,施救者应充分考虑建立人工气道和中断按压之间的利弊得失。

4.2抢救物品的准备

根据病人的不同年龄准备喉镜、金属导芯、气管导管、牙垫、吸痰管,同时准各好吸引器、简易呼吸器、除颤监护仪、氧气筒、急救药品等。

4.3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周围静脉留置针操作简单、快速、并发症少,已作为心肺复苏处理时的首要措施。首先开通两条静脉通道,选择16~18号静脉留置针;根据致伤的因素和创伤部位以及病情程度,选择相应的溶液和输入速度;同时抽血标本,配血,备置患者于硬板床或地板上,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并连接好各监护电极进行心电监护。处于休克状态的患者,应选择16—18号静脉留置针,遵医嘱应用心血管兴奋剂即肾上腺素,首次1一3mg,根据情况反复静脉注射,以提高心脏和脑的灌注压,增加大脑皮层血流量。

4.4除颤:

如有电击除颤指征,立即配合医生将电极分别置于患者胸骨右缘第2~3肋间和左腋前线第4—5肋间,按需要选择能量充电至200焦耳,操作者以外人员离开床周,进行电除颤,一次不成功,可加大电功率至300焦耳进行第2次,当病人心跳恢复后,严密监测心率、心律、血压等各参数的变化。粗颤型电除颤成功率高,预后良好;细颤型电除颤成功率低,预后相对差。如果心电示波为细颤波,应给予肾上腺素使之转复为粗颤型波后再行除颤。在来不及连接心电监护情况下也可直接除颤。

4.5疗效观察

抢救过程中护士要严密观察病人的心率、血压、意识、瞳孔、面色,如心电监护示心率或大动脉搏动恢复,提示心肺复苏有效,否则无效。此时应查找原因,如是否操作不当、是否有肺损伤或内脏出血等。若抢救30min后仍无效或死亡临终症状逐渐明显,可考虑放弃抢救。

4.6脑复苏

脑缺氧是患者呼吸心跳骤停后的主要死因之一。加强监护,供给充足的氧气与灌注压,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在进行心肺复苏的同时尽快采取头部降温,低温治疗可降低脑氧代谢率,减轻再灌注损伤。心跳恢复,测到血压后立即应用脱水剂,使用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

参考文献

[1]陈平,钟永.《2010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ECC)指南》要点速递与释义[J].中国医药导报,2011,8(5).

[2]温娜,赵婧.心肺复苏的护理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9).

[3]刘亚琴,田爱民,杨海英等.心肺复苏的护理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1(6).

12.心肺复苏的急救体会 篇十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9月患者12例。其中男10例, 女2例;年龄38~62岁。院前呼吸循环停止5例, 均在发现后立即行心肺复苏术, 最长时间为20min。在急诊发生7例呼吸循环停止, 其中3例为心源性, 4例为创伤性 (重度颅脑损伤所致呼吸循环停止3例, 多发骨折所致1例) 。

1.2 呼吸循环骤停认定

患者具备以下证据之一方可认定发生了呼吸循环骤停: (1) 心电图突然呈直线或室颤波。 (2) 意识丧失、瞳孔散大、叹息样呼吸和 (或) 停止, 心音听不到, 大动脉搏动消失, 血压测不出。

1.3 复苏方法

判定心脏骤停后即刻实施心肺复苏术 (2010心肺复苏指南标准) , 建立人工气道和人工呼吸, 复苏药物应用, 肾上腺素1mg、3mg、5mg, 每隔5min重复使用。给予心电监护仪监测心电活动、血压、血氧饱和度。根据实际心电活动给予电除颤。具体操作均按2010指南标准执行。自主心跳恢复后根据心电活动情况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胺碘酮、阿托品等) , 着重解决心源性骤停的原因, 进而行全面复苏治疗, 调节机体内环境, 脑复苏, 低温, 防治复苏后并发症, 营养支持治疗, 做到维持有效的循环和呼吸功能, 积极预防再次心脏骤停。

1.4 疗效判定标准

成功:心跳呼吸恢复, 意识清醒, 转入ICU;有效:心跳呼吸恢复并维持在12h以上但最终死亡;无效:心跳呼吸未恢复。

2 结果

12例呼吸循环骤停患者5例复苏成功 (其中院外1例, 院内4例) , 复苏有效2例, 其余5例无效。

3讨论

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建立的速度, 决定了大脑和心脏的缺氧缺血时间, 进而直接影响到复苏的成功率。同时抢救药物的应用也极为重要, 首选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可以增加血液中儿茶酚胺浓度, 儿茶酚胺具有良好的变力性和外周血管效应, 可得到良好的心电稳定性。在复苏时只要选择正确的药物及合理的应用就会最大限度的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另外, 复苏成功后尽早合理脑复苏, 给予及时的全面合理有效的措施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医学科学的发展抢救技术的改进, 自2010心肺复苏指南发布简化了程序, 强调了胸外按压的重要性, 提出了明确的复苏靶向。心跳停止后, 血液停止流动, 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心脏按压作用后, 血液才可在大血管、心脏处形成流动, 但维持的心排量并不稳定, 说明外周的循环甚至微循环的情况与所测部位是不一样的。严格的心肺复苏术技术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尽管多数人认为在临床上难以在医护人员范围内区别心肺复苏术技术的优劣, 但我们的结果足以区分高下, 很有必要对院前和院内急诊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 把胸外按压的效应发挥到最佳水平。影响心排量的因素虽多, 但心肌功能状态是重要的, 一旦到了失代偿阶段就难以纠正。在正规熟练的按压技术基础上, 增加按压频率, 可以取得更理想的心排出量和血压水平。

13.心肺复苏试题及答案 篇十三

一、单选题

1.在救助一位游泳池内溺水的3岁女孩时,你发现她脸色苍白没有反应,周围没有其他人可以帮忙,你什么时候打120急救电话()

A、你给小孩做2分钟心肺复苏后

B、你将小孩从游泳池救上岸后

C、你做了几分钟心肺复苏,小孩仍没有反应后

D、在做了几次通气以后,做心脏按压以前

答案:A

2.新标准成人进行心肺复苏时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是()次/分钟。

A.60-80

B.不低于100次

C.100-120

D.70-90

答案:C

3.2015心肺复苏指南中单或双人复苏时胸外按压与通气的比率为:

()

A

30:2;

B

15:2;

C

30:1;

D

15:1

答案:A

4.一位7岁的男孩在你家门前被汽车撞倒,你发现他没有反应,同时头部有鲜血,你应该如何打开他的气道()

A、仰头举颌法

B、双手推举下颌法

C、头偏向一侧

D、不要移动他,因为他可能有颈椎骨折

答案:B

5.2015心肺复苏指南中成人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的深度为:

()

A

至少胸廓前后径的一半;

B

至少3cm;C

至少5cm;D

5cm--6cm

答案:D

6.在成人心肺复苏中,潮气量大小为:

()

A

500-600ml;

B

600-700ml;

C

400-500ml;

D

800-1000ml

答案:D

7.成人心肺复苏时打开气道的最常用方式为:

()

A

仰头举颏法;B

双手推举下颌法;

C

托颏法;

D

环状软骨压迫法

答案:A

8.2015心肺复苏指南中现场救护的“生命链”中第二个环节是()

A、早期心肺复苏

B、及时高级心肺复苏

C、早期心脏电除颤

D、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答案:B

9.在现场没有止血带的情况下,可以用()作为止血带。

A.电线

B.细绳

C.4-5厘米宽的布带

D.铁丝

答案:C

10.常温下心搏停止几秒后可出现昏厥和抽搐症状:()

A

3S

B

5-8S

C

10-15S

D

20-30S

答案:C

二、多选题:

1.口对口人工呼吸时,患者胸部无起伏,可能原因是()。

A.头部未放正,气道道未打开

B.未捏紧患者鼻孔

C.吹气量不足

D.气道内有异物

答案:ABCD

2.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是:()。

A.救生呼吸

B.开放气道

C.人工循环

D.再判断

答案:CBAD

3.能引起呼吸、心跳停止的危险因素有:()。

A.触电

B.烧伤

C.溺水

D.外伤

答案:ABCD

三、填空:

1.触电急救的“八字原则”是:()、()、()、()。

答案:迅速、就地、准确、坚持

2.胸外按压时要尽量减少中断,如中断应尽量少于多少时间()

秒?五个回合为一个周期,条件允许时每()min转换一次。

答案:10、2

3.心肺复苏程序重大变化,指南建议将成人、儿童和婴儿的心肺复苏程序从()更改为()。

答案:

ABC、CAB

4.心肺复苏的主要内容是:()、()、()。

答案:开放气道、口对口(鼻)人工呼吸、胸外按压

5.发现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应立即在()抢救。

答案:现场就地

6.在触电者()之前,救护人员不准()伤员。

答案:未脱离电源、直接用手触及

7.疑有颈椎骨折时,在伤员平卧后,用()放置头部两侧,使头部固定不动。

答案:沙土袋

8.腰椎骨折应将伤员平卧在平硬木板上,并将()一同进行固定预防瘫痪。

答案:腰椎躯干及两侧下肢

9.腰椎骨折搬动时应数人合作,保持(),不能()。

答案:平稳、扭曲

10.如果上肢扎上了止血带,每()分钟必须放松一次,每次放松()分钟。

答案:60、1-2

11.如果下肢扎上了止血带,每()分钟必须放松一次,每次放松()分钟。

答案:80、1-2

四、判断题

1.某人换灯泡时发生触电,帮助其脱离电源的最好办法是拉开拉线开关。()

答案:X

2.现场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患者开始抢救的时间。()

答案:对

3.判断患者有无脉搏的可靠简便的方法是迅速测试颈动脉有无搏动。()

答案:对

4.肢体骨折的固定,必须包括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方能达到固定目的。()

答案:对

5.开放性骨折时,不能将外露的骨片送回伤口内。()

答案:对

6.颈椎骨折时,开放气道可以用仰头抬颏法。()

答案:X

7.现场发现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应立即送医院。()

答案:X

8.对心跳骤停的患者,可以进行心前区扣击1—2次。()

答案:对

9.对触电者施行急救时,必须先切断电源。()

答案:对

10.对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实施心肺复苏30分钟无效,可以放弃现场急救。()

答案:错

11.急救成功的条件是动作快,操作正确。()

答案:对

12.现场工作人员都应该定期进行紧急救护法培训。()

答案:对

13.触电急救必须分秒必争,立即就地迅速用心肺复苏法进行抢救。()

答案:对

14.腰椎骨折患者要两个人搬运。()

答案:错

15.紧急救护培训是电力行业安全教育必修内容之一。()

答案:对

16.进行胸外按压时,施救者的两手手指必须紧贴在患者胸壁上。()

答案:错

17.发现有人触电时,为使触电者与导电体解脱,施救者最好用一只手进行。()

答案:对

五、简答题

1.简述脱离低压电源的方法有哪些?

答:拉:就近拉闸断电;切:切断电源线;挑:挑开导线;拽:拽触电者的衣服使其脱离电源;垫:在触电者身体的下方垫上绝缘物体

2.简述心肺复苏的有效指标。

答:1、颈动脉(大动脉)搏动恢复

2、自主呼吸恢复

3、散大瞳孔缩小

4、唇甲由紫绀转为红

5、意识丧失转为清晰

3.何时终止心肺复苏?

1、病人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

2、确定病人已死亡

3、心肺复苏30分钟以上、检查病人仍无反应,无呼吸、脉搏,瞳孔无回缩

4、环境安全危及施救者

心肺复苏试题

科室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1.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方法,下列哪项是错误的(E)

A.首先必须畅通气道

B.吹气时不要按压胸廓   C.吹气时捏紧病人鼻孔

D.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为30:2

E.按压频率成人8~10次/min

2.以下关于胸外心脏按压术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

A.下压比向上放松的时间长一倍

B.按压部位在胸骨中下1/3交界处

C.按压部位的定位先确定胸骨下切迹

D.按压频率为100次/min

E.按压与放松时,手不能离开胸骨定位点

3.判断有无脉搏,下列正确的是(B)

A.同时触摸双侧颈动脉                 B.触摸颈动脉时,不要用力过大

C.检查时间不得短于10

s

D.不能触摸股动脉

E.颈动脉搏动点在胸锁乳突肌外缘

4.进行环甲膜穿刺时,患者应取(A)

A.仰卧位,颈下垫枕,头后仰   B.侧卧位    C.仰卧位,头偏向一侧

D.头前屈                     E.仰卧头前伸位

5.病人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主要措施是(C)

A.维持有效的循环

B.确保呼吸道通畅     C.降温和脱水疗法

D.加强基础护理

E.治疗原发疾病

6.成人胸外心脏按压的操作,下列哪项是错误的(C)

A.病人仰卧背部垫板

B.急救者用手掌根部按压

C.按压部位在病人心尖区

D.使胸骨下陷4~5cm

E.按压要有节律,每分钟100次

7.简单而迅速地确定心脏骤停的指标是(D)

A.呼吸停止

B.血压下降     C.瞳孔散大

D.意识消失,无大动脉搏动

E.呼之不应

8.判断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是否有效,首先观察(D)

A.口唇紫绀是否改善

B.瞳孔是否缩小

C.吹气时阻力大小

D.病人胸廓是否起伏

E.剑突下隆起

9.胸外心脏按压的位置是(D)

A.剑突下 B.胸骨左旁第四肋间

C.左锁骨中线第四肋间

D.胸骨中下1/3交界处

E.胸骨中上1/3交界处

10.胸外心脏按压时,每分钟按压次数为(C)

A.50次

B.80次

C.100次

D.120次

E.130次

11.口对口通气时,病人吸人气体氧浓度约为(D)

A.20%

B.25%

C.30%

D.16%

E.75%

12.简易人工呼吸器1次可挤压人肺的空气量为(C)

A.100~200ml

B.300~400ml    C.500~1000ml

D.1200~1500ml

E.1800~2000ml

13.手法开放气道时,应给患者(A)

A.仰卧位

B.头高足低位

C.头低足高位

D.侧卧位

E.仰卧位头偏向一侧

14.手法开放气道时,非专业急救者打开患者气道常使用的方法是(E)

A.仰头举颏法

B.双手推举下颏法

C.头部前屈法

D.举头抬颈法

E.仰头(面)抬颈法

15.怀疑患者颈椎脊髓损伤时,专业救护者打开患者气道应使用的方法是(C)

A.仰头举颏法       B.举头抬颈法       C.双手推举(托)下颌法

D.头部前屈法       E.仰头(面)抬颈法

16.给外伤患者实施包扎前先要评估病人,评估的内容不包括(C)

A.患者病情、心理状态   B.创面部位、面积、深度,有无骨折及血管损伤

C.包扎方法

D.受伤场所、原因

E.沟通、理解及合作能力

17.为外伤患者实施包扎时要告知的内容哪项不对(E)

A.包扎的目的B.包扎的方法及操作可能带来的不适

C.合作的方法

D.包扎后的护理要点

E.费用

18.螺旋法包扎,绷带倾斜向上缠绕,后圈覆盖前圈的(E)

A.1/3~3/4

B.1/3~2/3

C.1/2~2/3

D.1/3~1/4

E.1/3~1/2

19.关于外伤患者的处理,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

A.可疑厌氧菌感染者立即包扎         B.休克者取去枕仰卧位

C.出血量多、病情危重时备急救药物   D.条件受限时可就地取材

E.尽量按无菌要求清洗伤口

20.正常情况下气管插管的尖端位于气管隆突(B)

A.下2~3cm  B.上2~3cm   C.下4~5cm   D.上4~5cm   E.下1~2cm

21.进行气管插管时,当导管超过声门多少时应拔除管芯:

B

A.0.5cm

B.1cm

C.1.5cm

D.2cm

E.3cm

22.成人气管插管高容量低压气囊注气量一般为(C)

A.3~5ml

B.5~8ml

C.8~10ml   D.10~12ml

E.12~15ml

23.气管插管低张气囊一般多长时间放气一次(D)

A.30min~1h

B.1~2h

C.2~3h

D.4~6h    E.7~8h

24.经口气管插管时,一放置牙垫的位置是(A)

A.上、下臼齿之间

B.上、下门齿之间      C.上、下智齿之间

D.上、下第三牙齿之间  E.上、下第四牙齿之间

25.使用止血带止血时,应注意(B)

A.扎止血带时间不宜>2h,每30min松带一次,间歇30s~lmin

B.扎止血带时间不宜>1h,每30min松带一次,间歇30s~lmin

C.扎止血带时间不宜>lh,每30min松带一次,间歇30min~lh

D.扎止血带时间不宜>30min,每1h松带一次,间歇30s~lmin

E.扎止血带时间不宜>2h,每1h松带一次,间歇30s~lmin

14.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 篇十四

一、心肺复苏的目的? 以徒手操作来恢复猝死患者的自主循环、自主呼吸和意识抢救发生突然意外死亡的患者。

二、基础生命支持技术

包括:1.开放气道2.人工呼吸3.胸外按压。

三、如何判断患者呼吸?

通过看、听、感觉(看:胸部有无起伏,听:有无呼吸音,感觉:有无气流逸出)三步来完成,判断时间为10s,无反应表示呼吸停止。

四、如何判断颈动脉搏动?

术者食指和中指指尖触及患者气管正中部(相当于喉结的部位),旁开两指,至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判断时间为10s,如无颈动脉搏动,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

五、在心跳骤停后多长时间内实施心肺复苏效果最佳?

4min内

六、胸外心脏按压的定位?

定位方法有两种:1.先以一手中指沿病人一侧胸廓下部肋缘向上摸到剑突处,示指并拢中指另一手掌根部沿胸骨下滑到示指,该手掌中心部分应该是按压部位。2.两乳头连线中点处也是按压部位。

七、按压深度及按压频率,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是多少?

按压深度:成人胸骨下陷4-5cm,幼儿胸骨下陷2-3cm,婴儿胸骨下陷1-2cm.按压频率:成人和小孩100次/分,新生儿120次/分,按压与放松时间之比为1:1.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是30:2

八、人工呼吸吹气量为多大?时间是多少?

每次吹气量大约700-1000ml。每次吹气时间持续2s以上。

九、心肺复苏有效地基本指征

1.有意识恢复。2.面色逐渐红润3.可扪及大动脉搏动4.自主呼吸恢复。

九、注意事项

1.人工呼吸时,送气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患者胃部胀气。2.胸外按压时,要确保足够的频率及深度,尽可能不中断胸外按压,每次胸外按压后要让胸廓充分回弹,以保证心脏得到充分的血液回流。

15.心肺复苏成败原因的探讨 篇十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2月~2011年11月在我院急诊科接诊的院前和院内治疗过程中发生心搏骤停并在急诊科抢救有完整资料记录的患者396例(晚期肿瘤,慢性疾病终末期除外)。其中,男206例,女190例;年龄6~89岁,平均61.5岁;院前发生CA 256例,院内发生CA 140例;根据病因分类:心血管疾病142例,脑血管疾病86例,呼吸系统疾病65例,原因不明猝死24例,严重创伤30例,意外伤害(包括雷击、溺水及电击伤)32例,中毒12例,药物过敏5例。

1.2 诊断标准

(1)突发意识丧失或抽搐;(2)大动脉搏动消失;(3)呼吸停止或叹气样呼吸;(4)瞳孔散大;(5)心电图显示:心脏停搏(包括室颤、心室停搏、无脉性心动过速和电机械分离)。急救以(1)和(2)为诊断依据。

1.3 救治方法

所有患者均按照《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1]进行救治。立即进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按压频率为100次/min,开通气道(包括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或球囊面罩),按压与通气比例为30∶2。如有室颤立即电击除颤(双相波电击能量为150 J),同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合理应用复苏药物,抢救超过10 min应用碳酸氢钠,注意脑保护,行头部低温,脱水,整个抢救过程医护密切配合,复苏成功后根据病情进一步高级复苏和高级生命支持治疗。

1.4 复苏成功标准

恢复自主心律和自主呼吸,意识转清或好转,瞳孔由大变小,并有对光反射或眼球活动,面色变红润,平均动脉压≥60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上情况维持24 h以上。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搏骤停后CPR开始时间与CPR成功率比较

心搏骤停后分别于5 min内、5~10 min、10 min后对患者进行CPR,成功率分别为52.1%、34.1%和0。任何两组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1。

2.2 心搏骤停患者不同地点CPR与CPR成功率比较

院内CPR 140例,抢救成功80例;院前CPR 256例,抢救成功35例,院内CPR成功率(57.1%)明显高于院前CPR成功率(13.7%),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注:与院前比较,*P<0.01

2.3 患者应用不同抢救措施CPR成功率比较

2 min内电除颤CPR成功率(54.2%)明显高于2 min后电除颤CPR成功率(34.0%);有气管插管CPR成功率(34.1%)明显高于无气管插管CPR成功率(13.0%);气管插管并接呼吸机CPR成功率(39.1%)明显高于未接呼吸机(包括气管插管和未气管插管的患者)CPR成功率(10.7%);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3。

注:与电击除颤2 min后比较,*P<0.01;与无气管插管比较,**P<0.01;与未接呼吸机比较,△P<0.01

3 讨论

心肺复苏至今仍是急诊医学研究的难题,通过本资料的分析,笔者认为心肺复苏成功与失败和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3.1 心搏骤停复苏时间

心搏骤停后到开始复苏这段时间的长短是决定心肺复苏是否成功的关键[2]。近年来生存链概念的提出成为急诊医学理念的重大突破,这一概念提出四“早”(早呼叫、早复苏、早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强调了时间对心肺复苏成功的极端重要性[3]。大量实践证明,4 min内复苏存活率可能有50%,超过6 min存活率为4%,10 min以上开始复苏者几乎无人存活的可能[2,3,4]。本组资料迹说明复苏时间越早,成功率越高,心跳停止时间愈长,成功率就越低。

3.2 区域因素

从表2可看出院内CPR成功率(57.1%)明显高于院前(13.1%),两者比较,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可能原因如下:(1)院内140例CA患者有30例在急诊心电监护下发生室颤,即刻进行电击除颤,同时进行CPR,抢救成功25例,治愈出院20例。其余110例均在4 min内进行有效CPR,抢救成功55例,治愈出院40例。(2)院外256例CA患者只有15例在5 min内由第一目击者在呼叫的同时进行现场徒手CPR,我院专业急救队伍到达现场后继续CPR,15例中抢救成功6例,其余231例CA患者,均在5 min后进行CPR,大部份超过10 min。从以上说明地点不同,CPR开始时间不同,院内CPR均在4 min内,成功率高于院前成功率,说明了时间对CPR成功的重要性。尽管按照国家卫生部规定三级医院急诊2 min出车和5~10 min内到达现场的要求[5],没有目击者进行现场徒手心肺复苏,等待我院急救专业队伍的到达再进行CPR,已经错过了抢救的黄金时间。有资料报道在一定规模的区域内进行群众性CPR技术,普及工作前5年间CPR抢救成功率仅为17.74%,而全面启动该工作后的5年间抢救成功率上升至28.95%[6]。因此要整体提高CPR成功率,必须普及群众的急救知识,尤其是对高龄高危老人亲属的宣教显的尤为重要,定期对群众进行规范CPR的培训。(3)除此之外院前CPR成功率低的原因也受人员、设备、转运等条件限制。因此要提高CPR成功率要加强院前急救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流动急救车要配置充足技术力量及设备成为一个流动的ICU。

3.3 早期电击除颤也是CPR成功的重要因素。

心搏骤停的最初时间,80%~90%的心跳骤停表现为心室颤动[7]。而治疗心室颤动最有效方法是电击除颤。大量研究表明,心搏骤停1 min内给予电击除颤,复苏成功率为90%。每延迟1 min电击除颤,成功率下降7%~10%,10 min成功率仅为5%。室颤如不及时去除,将很快转为心电静止,早期电击除颤可以明显提高心脏复律[8,9,10]。本组资料中2 min内电击除颤成功率明显高于2 min后,与报道相符,其中在急诊抢救中有5例突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很快转为室颤,立即电击除颤1次后恢复窦性心律,整个过程中未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及气管插管,输液,鼻导管输氧后,治愈出院。有1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发生室颤亦是立即电击除颤后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应用复苏药物等治疗措施,有8例抢救成功转心血管监护病房行急诊支架置入术,治愈出院。由此可见,虽然常规的CPR的顺序是A(气道开放),B(人工呼吸),C(胸外心脏按压建立循环),D(早期除颤),但是对于心室颤动而致的原发性心脏停搏,应以DCAB或CDAB的顺序救治为宜,即对心室颤动者应立即电击除颤或胸外按压再立即电击除颤[11]。该类患者在心搏骤停初始的几分钟内血液中氧含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往往早期呼吸尚存在,且气道分泌物不多,早期不需要气管插管或者呼吸支持,否则会延误抢救,因此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ABCD,有利于提高CPR成功率。

3.4 早期气管插管并接呼吸机

在急诊抢救中患者一旦出现呼吸心脏停搏,在胸外心脏按压的同时应立即开放气道,及时正确的气管插管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3,4,5,6,7,8,9,10,11,12]。尤其对一些非心源性心搏骤停者例如COPD、脑血管疾病、呼吸肌无力、溺水、中毒等气道分泌物较多,气道阻塞的患者,开放气道,气管插管显得尤为重要。从本组资料中表3可见气管插管接呼吸机保持呼吸道通畅CPR成功率明显增高于未接呼吸机组。但是也有文献报道早期气管插管不仅不能提高CPR的成功率,反而使成功率降低了[13],这可能与有些医院气管插管操作依赖麻醉科医师有关。而本文的病例气管插管均由急诊科医师熟练操作,缩短了气管插管时间,保证给患者及时有效的呼吸支持,从而提高了CPR的成功率。

综上所述,CPR是一门综合性技术,要提高CPR的成功率,必须尽早正确进行CPR,尽早电击除颤及建立人工通气。加强专业急诊急救队伍培训,规范《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和心血管急救指南》,院前与院内急救要密切配合,在群众中广泛宣传CPR的急救技能知识和培训,从而进一步提高CPR的成功率。

摘要: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CPR)成败原因,提高CPR的成功率。方法 对我院急诊科2006年12月~2011年11月有完整资料记录的396例心搏骤停(CA)患者(晚期肿瘤,慢性疾病终末期除外)的救治进行回顾性分析,对CPR开始时间,地点、电击除颤、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165例5 min内开始CPR,抢救成功86例,成功率为52.1%;85例5~10 min开始CPR,抢救成功29例,成功率为34.1%;其余140例10 min后开始CPR,抢救成功0例,说明5 min内CPR成功率明显高于5 min后。院内CPR 140例,抢救成功80例,成功率为57.1%;院前CPR 256例,抢救成功35例,成功率为13.7%,说明院内CPR成功率明显高于院前CPR成功率;2 min内电陆除颤CPR成功率(54.2%)明显高于2 min后电陆除CPR成功率(34.0%);有气管插管CPR成功率(34.1%)明显高于无气管插管CPR成功率(13.0%);气管插管并接呼吸机CPR成功率为39.1%,明显高于未接呼吸机(包括气管插管和未气管插管的患者)CPR成功率(10.7%);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尽早正确有效的CPR、电击除颤及熟练气管插管是CPR成功的关键,要提高CPR成功率必须加强专业急救队伍建设,建立完善急救网络,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密切配合,普及全民急救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CPR成功率。

上一篇: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社会实践报告下一篇:以青春为主题的散文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