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文化大发展 推动文化大繁荣

2024-07-12

加快文化大发展 推动文化大繁荣(共10篇)

1.加快文化大发展 推动文化大繁荣 篇一

改革创新奋力拼搏

全力推动县域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

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党的中央全会专门讨论文化的改革发展问题,对于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讲,是具有历史性的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我们的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根据会议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就我县文化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提出几点建议:

一、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我们*****县有海岛金

山寺、*****书院等一批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旅游资源,有北海公园、*****广场等一批具有现代气息的休闲旅游资源,还有信誉商厦、龙威城市广场等一批饱含都市文化氛围的购物休闲广场,文化旅游资源较为丰富。

(二)文化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在县城我们*****县高

标准、高质量建设了县图书馆、科技大楼、祥云剧院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新华书店、各类图书报刊亭也配置齐全,还新建了文广新局。在乡镇,每个乡镇都建有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图书室、微机室、活动室也一应俱全,全县文化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三)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县每年都举办

“5.18”、“

10、18”、春节联欢晚会等各类专题文艺演出,并依托*****县革命烈士纪念馆、科技中心等,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在乡镇上也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基础,开展 了文艺下乡、主题教育等一系列活动,群众们也自发组建了秧歌队、锣鼓队等,极大的丰富了全县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四)文化旅游品牌打出特色。近几年,*****县打出

了以佛教、道教为主线的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成功创建了*****海岛金山寺4A级生态文化旅游景区,每年吸引了众多游客来*****。

(五)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这几年,我们*****的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以*****报、*****电视台为主的核心层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文化旅游经营单位、经济效益也逐年看涨,文化产业以逐渐成为了我县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

二、我县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我们大部分乡镇都高度重视经济发展,而对文化建设较为轻视,只重视满足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而忽视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不能很好地满足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

(二)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不足。国务院曾明文规定政府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幅度,紧靠基层政府对文化

建设的投入,并不能满足群众对文化基础设施的需要,而且由于资金短缺,留不住人才,造成了文化人才短缺。

(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我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虽初具规模,但乡镇文化设施仍不健全,农家书屋的配置率较低,综合文化站启用率也不高,而且,我县群众的文艺活动只能在广场、小区等地方开展,没有专门的排演厅及排练厅,无法开展大型的文体活动;县图书馆并未向广大群众开放,无法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借阅要求。

(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增强。我们*****

县文化人才队伍尚不健全,缺乏有效地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各类文化艺术人才缺乏,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大部分由政府工作人员兼职,缺乏专业人才。

(五)文化旅游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县文

化旅游事业对外宣传力度不大,有些旅游景点我们本县群众都不知道,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六)文化产业单一,发展后劲不足。我们*****县文

化产业比较单一,仅靠佛教文化等,对游客的吸引力不高,且部分旅游文化景点分布较为分散,无法发挥集群产业优势。

三、对*****文化事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并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要求,让我们看到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势在必行,因此,我们要从思想上、行动上对文化事业的发展引起高度重视,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不断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全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文化繁荣发展机制。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适时的出台一些列针对文化发展的政策性文件,积极探索电视台、报社等国有经营性单位的良性发展机制,建立健全完善的文化市场管理体系,推进文化市场良性竞争机制,杜绝文化产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同时,我们还要认真借鉴兄弟城市的文化建设发展经验,取其精髓、去除糟粕,为发展和繁荣*****县社会主义文化打下坚实的体制基础。

(三)要切实加强对文化事业发展的领导,着力完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因此,我们有必要吸纳一批高素质、高层次的文化领军人才,建立起完善的文化事业发展组织机构,以便于整合现有人才资源,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

伍,同时,要侧重对乡镇一级综合文化站的人才资源配置,有必要对基层文化人才进行专业的培训。

(四)要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应当将*****县图书馆、科技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一批基础设施全面启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每个社区(村)都应配备建设一处农家书屋,真正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将公共文化形成网络化,形成以社区(村)为基本单位“点--线--面”的网络布局。

(五)以发展特色旅游为主线,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全县支柱性产。我们要以佛教文化发展为主线,打造出具有彰显县域特色的文化品牌,使人们一提到这些文化品牌就能想到*****县,同时,我们还要以唐枣生态园、中澳集团、鼎立集团等为主阵地,发展我县特色“枣文化”、“食文化”,不断延长文化产业发展链条,真正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县的支柱性产业。

2.加快文化大发展 推动文化大繁荣 篇二

宗教中有益成分的吸纳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凝集, 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添砖加瓦。在历史上, 儒释道三教合一构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流,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 宗教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来源和主要载体之一。

妥善处理宗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 树立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我国既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 又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国家, 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我们要善于具体分析, 正确对待, 尊重信仰宗教的人。只有这样, 才能坚定广大信教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从而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宗教思想文化崇尚以“仁爱”为核心的和谐理念, 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明道德风尚, 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国传统宗教一直主张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佛教讲慈悲, 主张众生平等, 提出“和谐世界, 从心开始”;道教主张天人合一, “功行两全”, 提倡“生活道教”;基督教讲博爱, “慈爱和同, 济世度人”;伊斯兰教行善惩恶, 讲求“两世吉庆”, 等等。这些有益思想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 对人际关系具有调节和整合的功能, 是一种思想文化上的引导和道德规范上的约束, 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意义。

宗教思想文化的“心灵关怀”功能, 有利于促进人的心理和谐, 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富足。现在, 我国的改革发展正进入关键时期,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在现代社会, 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 人们精神生活中出现一些不健康因素, 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和谐始于内心”, 宗教思想文化强调人的自身修养、自我完善, 有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从而提高人的境界、情趣、品位, 培育出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从而实现个体的内心和谐, 最终促成全社会的大和谐。

宗教思想文化“天人协调”的生态精神, 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发展观, 从而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科学发展。随着文明的发展, 人类不仅创造了改造自然的手段, 同时也造成了许多国家乃至世界性的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和巨大破坏, 人类正在走上一条与自然相抵触的歧路, 今天的人们必须以高度的理智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宗教历来提倡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相处, 佛教主张善待众生, 反对杀生;道家、道教提出“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把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最为最高的准则, 反对以人力干预自然;等等。今天, 在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时, 这种朴素天人观和生态伦理思想, 确有值得我们借鉴

宗教思想文化的“奉献”精神, 有利于和谐理念的践履。广行慈善是宗教回报社会的重要形式, 宗教要求信徒讲奉献。近年来, 宗教界发扬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关怀社会、服务人群的传统美德, 在搞好自养的基础上, 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公益事业和福利慈善事业作贡献, 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使得宗教界成为推动当地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信、保障社会稳定的积极力量, 在人们群众的心目中树立宗教的良好形象, 引导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团结起来, 共同成为增进社会和谐的积极力量, 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

宗教搭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有利于我们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 从而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壮大。今天,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多种文化激荡交流的局面, 我们要借助宗教这个平台, 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扩大对外交往、交流和合作, 向世界传达中国的“和”的理念, 抵制文化的隔绝和霸权, 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宽容, 推动世界不同宗教不同文明的对话与和解。同时, 从不同文化之中汲取养分, 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 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辨证取舍、择善而从, 积极吸收借鉴国外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 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繁荣。

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 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我国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方针, 也为我国宗教界提供了一个大有可为的重要机遇, 可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服务, 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摘要:宗教, 是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经典和教义积累了丰富的有利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和文明健康的内容, 能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加快文化大发展 推动文化大繁荣 篇三

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物质是基础,精神是导向,文化是灵魂,改革创新是动力。文化建设既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显著标志;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把中央精神与江苏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遵循文化发展内在规律,处理好文化改革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江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奋力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一、坚持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同步提升,为实现“两个率先”提供强大动力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实现“两个率先”,既要有经济的硬实力,又要有文化的软实力。提升文化软实力,首先要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以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追求、精神支柱和思想道德基础。一要大力加强科学理论引领。实践每前进一步,理论引领必须超前一步;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必须跟进一步。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以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带动学习型社会建设。要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面向“两个率先”的理论创新,使哲学社会科学成为推动江苏科学发展的思想库。二要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当代中国,从精神层面来讲,主旋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从实践层面来讲,主旋律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体到江苏,集中体现为推进“两个率先”的伟大实践。要紧紧围绕这个主旋律,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最强音,鼓舞和激励全省人民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而不懈奋斗。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牢记重大使命,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提高主流舆论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把宣传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释疑解惑统一起来,进一步弘扬社会正气、引领社会思潮、疏导公众情绪、增进社会共识。特别要顺应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潮流,加快发展网络新技术新业态,占领网络信息传播制高点。把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迫切任务,按照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努力探索建设网上思想文化阵地的有效途径,总结推广镇江加强互联网属地管理的经验,进一步加强网上舆论引导,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三要大力铸造新时期江苏精神。伟大的实践呼唤伟大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正是有了“四千四万”精神、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精神和“三创”精神,才有了江苏大地上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江苏人民具有独特的人文特质,比如崇文而不尚空谈、圆融而不惧竞争、内敛而不失大气等,广大干部群众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进取心、拼搏劲有增无减,开拓本领、创新能力愈来愈强。这些都是江苏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不竭力量源泉,我们既要继承好、弘扬好,又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提升。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集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确定新时期江苏精神由“三创”拓展为“三创三先”,就是“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这是全省人民励精图治干事业、锐意进取闯新路、敢于超越争一流的精神升华。要在全省深入开展新时期江苏精神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大力宣传“三创三先”典型,鼓励“三创三先”实践,让“三创三先”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振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精气神”。四要大力提高全民文明素质。提高全民素质,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础。要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先进典型学习宣传,放大“双百”、“双50”人物示范效应,设立“江苏好人榜”,不断推出各类先进典型和道德模范。大力开展“爱祖国、爱江苏、爱家乡”活动,引导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单位里做一个好工作者、家庭中做一个好成员。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育人网络,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江苏人。要以创建文明城市为龙头,广泛开展群众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协调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打造区域文明城市群和文明城镇群。

二、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既包括基本文化需求,也包括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满足这些文化需求,必须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做到双轮驱动、两翼齐飞。

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切实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近年来,我省各级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形成了“省有四馆、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五级文化设施体系。要继续加大财政投入,重点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大力推进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要坚持建设、管理和使用并重,在实现服务体系硬件建设广覆盖的同时,更加重视软件建设,在“重内容、强服务、受欢迎”上下功夫。要深入研究群众需要什么、欢迎什么,努力提供更具针对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鼓励文化单位开展面向农村的流动服务、网点服务,推动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服务点。群众自发自主、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往往是最有生命力的。要在引导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的同时,积极为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提高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培育基层特色

文化品牌。

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断丰富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生活。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过去五年增速高于GDP增速、高于服务业增速,去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达到3.4%。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不仅是提高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有效载体,也是增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方面。要围绕打造全省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目标,加快文化产业扩张,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工作中更加注重“三个突出”:突出培育特色。围绕我省重点发展的十大文化产业,实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努力在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广电网络等优势产业领域形成强大竞争实力,在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领域打造优势文化产业品牌,在创意设计、新兴媒体、动漫游戏、广告会展等新兴产业领域实现跨越发展。突出龙头带动。把培育壮大文化企业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中之重,推动各地、各行业形成一批文化龙头企业,以大企业支撑大产业。要鼓励支持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重组,培育一批上市文化企业,打造资本市场的“江苏文化板块”。突出集聚发展。加强文化产业区域布局统筹规划,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文化产业群建设。按照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内容优先、自主创新的发展原则,强化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三、坚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科技创新同步推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键在于大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既从生产关系层面破除体制机制束缚,又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更大力度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科技创新,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哪里有真正的改革,哪里就有蓬勃发展的生机。江苏的文化建设因改革而出名、因改革而得益,但深化改革、巩固成果、促进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要按照中央总体部署,对照“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推动江苏文化体制改革从“盆景”走向“百花园”,从“试验田”走向大面积“丰收田”,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不能简单地“翻牌子”,更重要的在建机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能走形式,关键在增活力。对已经转企改制的经营性文化单位,重点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资产经营责任制,加快构建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发展活力强、综合实力强、核心竞争力强的市场主体;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重点要深化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能力。要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

科技进步是加快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文化只有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飞得更高。当今世界,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成为发展趋势,催生出许多新兴文化业态和大量具有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的科技型文化企业,带来了文化生产力的新飞跃。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文化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把文化领域科技创新作为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重要内容,把江苏文化和科技的双重优势结合起来,提高文化创新能力,促进文化跨越发展。要创新文化发展业态,大力培育数字广播、数字电视、动漫影视、网络游戏等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企业采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的文化创作、生产和营销环节,以技术上的领先优势赢得产业上的竞争优势;要创新文化表现形式,鼓励我省文化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提高文化产品科技含量,增强文化产品艺术感染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能力和浓郁民族特色的原创作品和自主品牌,在满足群众现实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引导和创造新的文化消费需求;要创新文化传播手段,大力支持省主要媒体拓展网络多媒体、移动多媒体等传播载体,建设云媒体电视内容集成平台,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

四、坚持多出精品和多出人才互动并进,加快建设江苏文化高地

江苏自古人文荟萃、名家辈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有三部出自江苏作家之手,近代江苏相继涌现出一大批站在文化高峰、引领时代风骚的名家大师。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我们也要给后人留下时代的文化记忆。伟大的时代孕育着伟大的作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江苏“两个率先”的伟大实践,呼唤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伟大作品。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把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作为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以文化人才支撑文化大厦,以文化精品引领文化繁荣,加快构筑新时期江苏文化高地,创造更多更好的江苏文化品牌。一是着力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的“文化苏军”。要进一步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以培育“文化名家”和“五个一批”人才为重点,深入实施高层次文化人才工程,尤其要采取特殊政策,培养引进一批国内一流、业内公认的文化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以创作出名人、演出出名人,造就更多的名家大师。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既要“顶天”又要“立地”;既要打造人才高峰,又要夯实人才基础。青年文化人才是最富有创造活力的群体,要切实加强青年文化人才的培养,放手让青年人才在实践中担当重任、茁壮成长。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薄弱是文化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要切实加强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吸引更多的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生根开花。二是着力推出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力作。我省近年来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影视文学作品,像《人间正道是沧桑》、《推拿》等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还有很多艺术门类相继获得全国大奖。要继续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大力实施文化精品战略,保持文学、美术、书法、民乐、戏剧等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推动和扶持社科、新闻、出版、影视、音乐、舞蹈等门类优秀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催生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从来就是反映人民心声、体现时代要求的产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鼓励和支持文艺工作者到群众中去、到城乡基层去,从群众创新创业的实践中挖掘题材,热情讴歌改革开放、“两个率先”的生动实践,展示全省人民不懈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努力创作更多反映现实生活、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作品。要善于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加大包装、宣传和

推介力度,使之面向大众、走向市场,真正转化为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文化产品。三是着力营造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良好环境。只有体制活、环境优,才能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江苏历史上名家辈出、名作不断,主要得益于崇文重教的社会环境。要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方针,坚决破除一切不利于文化人才成长、流动和使用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性障碍,鼓励艺术创作不同形式和风格竞相发展、艺术理论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文化发展不同品种和业态积极创新,重奖那些在国内外荣获大奖的杰出艺术家,大力宣传那些对文化建设贡献突出的先进典型,使江苏成为文化人才最适宜创造和发展的地区。要建立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和作品脱颖而出的新机制,尤其对从事原创的作家艺术家,要真情呵护、特殊关爱,使他们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出得了精品。

五、坚持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融合发展,提升江苏文化影响力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发展,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现代文化的创新。江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吴文化、金陵文化、维扬文化、楚汉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大家园的瑰宝。提升新时期江苏文化影响力,必须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相结合。文化发展,基础在传承,关键在创新。不善于传承,创新就没有根基;不善于创新,文化就没有活力。要大力弘扬江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使之成为新时期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加强昆曲、评弹、扬剧、锡剧、淮剧等优秀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加大南京云锦、宜兴紫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做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二是特色优势和开放优势相结合。要善于学习借鉴国内外一切优秀文化创新成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增强文化产品时代感和吸引力。要充分利用江苏对外开放优势,推动江苏文化走向世界,实现传统文化优势和对外开放优势的叠加效应。扩大对外文化宣传,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文化交流,充分展示江苏文化发展的成就和特色。要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培育一批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产业基地和对外文化中介机构,支持更多文化企业通过独资、合资等形式在海外兴办实体,大力实施苏版图书、优秀影视作品海外推广计划,推动江苏文化产业融入国际文化产业链。三是整体提升与打造品牌相结合。一个地区具有标志性的文化品牌,承载着历史记忆,体现了时代风貌,是区域文化实力和特色的集中反映。要在提升文化建设整体水平的同时,高标准设计、大手笔运作一批标志性的重要文化建筑和文化产品,提升城市建设和地区发展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擦亮文化展示窗口,打响文化建设品牌,扩大江苏文化影响力。

4.加快文化大发展 推动文化大繁荣 篇四

***立足“四抓四求”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为深入贯彻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及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以建设文化强区为目标,积极作为,高效谋划,挖掘资源,高位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一是抓谋划,在发展要素破解上求突破。区委、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多次组织调研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出台了相关政策,提出了发展旅游经济、打造文化品牌等一系列具体要求,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截至目前,已成功签约独秀文化产业园项目,签约金额达12亿元。二是抓整合,在文化资源挖掘上求精深。积极与海内外专家学者联系,加强对我区独特的文化资源进行研究,成立研究小组,进一步挖掘独秀文化、晚清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进行有重点、分类型的专题研究。邀请相关学者进行实地考察、座谈和论证,进一步理清大观文化的历史和现状,明确发展文化产业的方向和思路。三是抓保护,在弘扬文化遗存上求影响。为加大保护力度,在古谯楼、西段古城墙、杀尽汉奸等处建设了保护界碑,对相关文物进行了修缮。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组织人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建立名录工作。将30多项文化遗产确定为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字和影音档案资料已基本完善。四是抓体系,在产业体制机制上求创新。成立***文化产业协会,积极引导行业协会充分发挥“服务、代表、协调、自律”的作用,使协会真正起到服务企业、服务政府的桥梁作用。重视文化人才体系建设,引进高层人才,培养自主人才,提高现有人才,储备后备人才,引进选拔各类技术人才,促进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产业管理水平。

5.加快文化大发展 推动文化大繁荣 篇五

一、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主要方面有: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未成年人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新闻媒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活跃文艺创作等。

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现的意义:在我们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明显,这就凸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要解决稳定、发展的问题,就必须形成全社会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发展和谐文化,有利于增进共识、统一思想、化解矛盾、凝聚力量。

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丰富了人民文化生活,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二、弘扬民族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在今天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经济飞速前进的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的内容不但受到中国人民的重视,也像磁铁一样深深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许多宝贵内容直到今天还在闪烁着光芒。我们要保护文化遗产、挖掘其优秀内涵、创新其表现形式。(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首先,加大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整理、开发和创新力度,发掘文化优势。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许多精华,是中华文化在21世纪新的生长点,在软实力竞争中具有较强的优势,是我们提升软实力开发不尽的宝藏。不过,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只有经过现代化的提炼和创造性转化,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并最终对世界产生吸引力和号召力。要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活力,要通过处理好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进行民族文化创新,引进、培植新的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要素和文化精神。要树立民族文化创新意识,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创新工作,加强中国在思想理论、科学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原创动力,加大制度创新力度,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的发展经验和模

式。

其次,加强青少年民族文化教育,积极资助国际汉语教学和研究工作。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只有加强民族文化的教育,才能树立起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对振兴中华文明历史责任的认同与使命意识。应加强学校民族文化的教育力度,要通过学校课堂教育、校园文化氛围,以及教师家长的言传身教,使广大青少年理解和承继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让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在一代代人身上发扬光大。要结合时代主题、爱国情怀、创新精神、思维方式、高尚人格来进行教育,使传统文化教育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要大力推进汉语在全球的普及推广工作,积极资助世界各地的汉(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再有,使民族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要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精心组织好重要节庆活动,特别要组织好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最具广泛性和代表性的节庆活动。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对宣传民族传统节日的导向作用,切实加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舆论宣传,积极营造尊重民族传统节日、热爱民族传统节日、参与民族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要积极开展传统节日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使传统节日不断传承和发展。要切实加强对传统节日活动的管理和引导,及时总结推广各地运用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扩大传统节日的社会影响。(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另外,积极推进文化交流和文化外交,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和辐射力。要维护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主流文化的地位,就应通过文化交流和文化外交积极主动向外输出,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国际交流和竞争中保持战略的主动地位。尤其应注重输出民族性较强的优秀文化。在当代,文化产品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最主要载体,因此,有必要系统地、高标准地制定对外文化产品输出计划,逐步通过翻译、出版、演出、展览等国际文化运作规则,拓展国际文化市场,推进优秀民族文化产品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要积极利用高科技宣传手段,通过各种视听、卫星传播、网络等手段,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扩大中华文明的传播影响力。要建立一定的保护机制,鼓励民族文化在大众媒介上的传播,大力扶持民族文化在大众传媒上的占有率。国家应制定互联网发展战略,大力鼓励和扶持中文进入国际互联网。要发展中国数字图书馆,使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通过因特网传递到世界各地。

三、在当代社会,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诉求。但在计划经济时加大投入积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期,我们更多地注重了文化的教化功能,忽略了文化的游戏和娱乐功能,宣传大于娱乐,教育重于服务,从而忽视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权益,这也严重地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政府管理模式并没有伴随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结束而结束,以文化管制为主导的文化管理方式,导致公共文化服务的缺位。(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长期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的不发达,在文化建设上我们存在着太多的欠账,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文化服务网络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日益提高。政府原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却没有跟上这一步伐,甚至于有所减弱,很多原有的文化设施被以“以文养文”的借口挪作他用,或者被撤销、拆毁,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巨大缺口。而现实中存在的经济的区域性不平衡发展、农村与城市经济的极大反差,又使得本已薄弱的公共文化服务在那些经济发展不发达地区更为缺乏。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全面铺开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送书下乡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促使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高。

随着国家一系列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我国文化产业正进入高速发展期。通过政策鼓励和有效管理,繁荣文化市场,使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6.加快文化大发展 推动文化大繁荣 篇六

自5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进。经历了曲折、艰辛之后,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步入正轨,逐渐成形,在这个社会转型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而论,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发展主流意识形态、整合社会意识,形成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既是国家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途径,也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没有思想文化共识,一个政党就要瓦解,一个国家就要解体,一个民族就要分裂。之所以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基础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是因为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异常艰巨而复杂,严重影响制约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仅从国内目前来看,各种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并存、相互交织”的特征,既有中国传统价值观、西方传统价值观、并没有形成一致的文化共识。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深刻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对建设和谐文化、形成文化共识提出了严峻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要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旗帜。

首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为我们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决定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体现了全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表达了党和人民的共同理想和目标追求。党的十七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核。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核。

最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7.加快文化大发展 推动文化大繁荣 篇七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 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 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会作出如下决定。

1 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 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 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 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 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 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 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 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为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 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 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创新文化发展理念,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 大幅度提高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 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 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我国文化改革发展, 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 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 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 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 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 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 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 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 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 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 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 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 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 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必须抓紧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 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 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 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 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 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 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弘扬中华文化,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 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 到2020年, 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 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 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 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 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 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全党全国要为实现这些目标共同努力, 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 必须遵循以下重要方针。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坚持以人为本,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遵循文化发展规律,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加强文化法制建设, 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 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未完待续)

8.加快文化大发展 推动文化大繁荣 篇八

一、西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西藏的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由于地理、历史、经济发展 等原因,文化资源的商品转化率很低,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精致程度也很低,没有深度开发市场需求,也很难适应市场的竞争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以极大的热情和高度负责的态度,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倾力保护和弘扬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大力发展现代科学教育文化事业,使西藏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护与发展。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同志在西藏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上强调,要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他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兴起全区文化建设新高潮,努力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强区的转变。在党中央的大力支持和自治区政府的努力推动下,西藏文化建设正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面貌。民族优秀文化得到继承发展,群众文化生活更加生活丰富多彩,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成为广泛共识,得到西藏各族人民的高度认可和积极响应。因此在当前情况下,继续推动西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仍然离不开国家的关心与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各级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力度落实制定的相关政策,为继续推动西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动力。

二、对外交流是推动西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推力

要推动西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对内对外两手抓。对内就是要在全区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农牧民群众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并动员全区广大文化工作者事实求是解放思想,掀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外就是要同各地积极进行文化交流,走出去引进来,才能更好地推动西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推动西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继续加强对外交流,这是由西藏的历史和现状所决定的,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首先历史上正是在与汉族等中国其他民族以及南亚、西亚一些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和借鉴过程中,藏族人民创造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形态多样的文化,其中包括语言文字、哲学宗教、藏医藏药、天文历算、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建筑美学、雕塑绘画、工艺美术等。其次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各国各地区联系交流更加紧密更加频繁,文化的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保留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互相借鉴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当代和传统相结合的精彩画面。西藏文化在保留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这是由时代的发展所注定的,只有牢牢把握时代发展的机遇才能更好地推动西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推动西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继续加强对外交流,这是由西藏文化的内容和特点所决定的,西藏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文化在其发展、演变、传播、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并不是单线条的,而是呈现出复合式的态势。藏文化正是以其开放性和包容性与周边文化互动、交流,形成了青藏高原的特有文化。推动西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改革、借鉴和创造,这都离不开对外交流,我们要积极加强对外交流,走出去,引进来,结合当代,不忘传统,更好地推动西藏文化产业规模的扩大和科技含量的提高,西藏文化的综合竞争力和整体实力就会不断的增强,西藏文化就会不断取得更大的发展和更好的繁荣。

三、文艺工作者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中坚力量

西藏民族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文艺,人人能歌善舞。但是在民主改革以前,贫苦大众在三大领主的压迫,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根本得不到文化艺术的享受。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西藏经济取得了平稳较快发展,随着西藏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特别是广大农牧区的群众对精神文明生活的要求更加强烈。因此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牧区通过文艺活动开展文化下基层对推动农牧区的发展稳定和思想解放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同时也是基层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最有效的办法。

必须承认文艺工作者在这方面是做的不够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由于语言、文化、高海拔等原因中央和地方各文艺单位和团体来西藏农牧区开展文艺活动是非常困难的。二、由于电视电脑等新兴媒体逐渐进入农牧区群众家中,相关单位对文艺深入基层农牧区的重视程度不高。三、西藏文艺工作者和西藏文化团体的数量不够多质量不够强。因此,西藏自治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文艺团体深入基层开展文艺工作这项活动。相关单位和部门要制定有利政策鼓励引导这项工作的开展和更多文艺团体的成立。文艺工作者要积极向基层农牧区靠拢,不怕吃苦,不怕困难,以高度的责任感逐步有序地开展文艺工作深入基层,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来说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要特别注重文艺的内容和形式。文艺工作深入农牧区基层对全面推动西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也将为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起着重要推动作用。(作者单位:西藏大学新校区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谢会时. 西藏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对策思考[J]. 西藏艺术研究,2011,(2).

[2]尕藏才旦,朱鹏鸿. 略论西藏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J].西藏大学学报,2008,(1).

[3]丹增:《文化产业发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陈君里:《西藏文化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发展思路》,《开发研究》,2005.3。

9.加快文化大发展 推动文化大繁荣 篇九

1.文化承载着国家的梦想和精神,实现“中国梦”,不能缺少“文化梦”。实现“文化梦”需要()①全面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②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④大力弘扬现代西方文化 A.①②

C.①④ 【答案】B

【解析】对中华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不选①。实现“文化梦”,既需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需要加强文化交流,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故选②③。西方文化有些是糟粕,不选④。

2.从《亮剑》到《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近年来屡创收视新高的影视作品,无不是记录了一个时代、讴歌了一代人的精神。这些影视作品贴近生活、真诚感人,让许多观众能感受到自己先辈的真实生活。这些作品的热播及被追捧说明()A.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要发展的先进文化 B.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保证 C.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D.发展先进文化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 【答案】A

B.②③ D.③④

3.北京市出台公共文化政策文件提出,北京未来将以步行15分钟为服务半径,统筹设置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以构建“15分钟文化服务圈”。构建“15分钟文化服务圈”()①能较好地保障基层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②将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进一步相互交融 ③搭建了文化惠民、文化利民的有效平台 ④能够完善科学基础设施,弘扬科学精神 A.①② C.②③ 【答案】B

B.①③ D.②④

【解析】构建“15分钟文化服务圈”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①正确;此举有利于搭建文化惠民、文化利民的有效平台,③正确,选B;②强调了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与材料无关;④强调了科学基础设施,与题意无关。

4.我国是文化古国、文化大国,但还不是文化强国。要大力实施“文化兴国”战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就必须()①把文化建设作为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 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③全面吸收西方文化,改造传统文化 ④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A.①② C.①③ 【答案】D

【解析】②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道路,④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符合题意。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①说法错误;我们要借鉴吸收西方优秀文化,但不能全盘西化,③说法错误。

5.“八年磨一剑”的精心制作,国产的《大圣归来》超越好莱坞的《功夫熊猫》,问鼎中国动画电影票房冠军。“是时候让我们的猴子去惊艳四方了。”网友“路人Eita”表达着对中国文化的浓浓自豪感。《大圣归来》的成功表明()①要重视文化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交融 ②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要将喜闻乐见作为文化发展的方向 ④要把社会效益放在文化发展的首位 A.①④ C.②③ 【答案】D

B.③④ D.①② B.③④ D.②④

6.把“尽善尽美”改为“晋善晋美”,把“刻不容缓”改为“咳不容缓”„„针对一些媒体中存在的语言文字不规范问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严格按照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上述要求是()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②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确保文化安全的具体举措

③主动摒弃传媒商业性、不断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表现 ④自觉抵御落后文化、展现中

C.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D.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答案】B

10.“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用“带一本书来,换一本书走”的方式,让该市“满城书香”。这一举措旨在()①发展文化事业,培育文明风尚 ②繁荣文化市场,推动产业升级 ③借助现代技术,弘扬城市精神 ④促进文化传播,提升市民素质 A.①③ C.②③ 【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自助图书馆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而不是文化产业,是为了培育文明风尚,而不是繁荣文化市场或产业升级,故①正确、②错误;题干措施不是弘扬城市精神,故③不符合题意;④正确分析了题干措施的文化意义,故符合题意。

11.19世纪以来,中国人与西方人在军事、政治、经济上的冲突,最终上升为文化观念的冲突,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华文化要实现复兴,走向世界,首先要立足于传统文化,走自己的路,这是因为()①推动文化内容形式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②文化复兴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实现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A.①② C.③④ 【答案】D

【解析】题干指向立足传统文化而走自己的路,这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的体现,故②③正确。①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是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正确道路,④错误。

12.近年来,W市加大投入力度,新建或扩建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工程,精心打造“名家论坛”,邀请梁晓声、易中天、李培根等一大批名流大家开展了数百场公益性文化讲座,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开阔了文化视野。这说明该市()①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②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为市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

公司。公司开展多种形式的企业文化建设,注重创新、务实氛围的营造,以制度化的手段和人性化的措施不断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10.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计划 篇十

一、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

今后五年我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部署,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继续解放思想,推进文化创新,建设和谐文化,在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卫生强省、体育强省的同时,深化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八项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等“三大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增强我省的文化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的努力,基本实现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及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关于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使文化发展水平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走在前列。文化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对浙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更加突出;文化惠民能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群众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文化产业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明显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明显扩大;文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任务全面完成,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逐步形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和谐文化建设扎实推进,文明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和道德风尚进一步得到弘扬,人民群众创业创新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率先建成覆盖全社会的、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公益性文化单位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体育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发展水平和层次明显提升,国有文化资本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民营文化企业健康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快速壮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基本形成。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逐步确立,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的文化企业、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一批具有集聚效应和产业特色的文化产业区块、一批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着力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大力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注重发挥文化的教育引导功能,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高度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同时又充分考虑文化的产业属性,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坚持弘扬中华文化。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注重浙江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弘扬浙江精神,体现传统文化的区域性特色和时代性;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坚持推进文化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始终把文化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基点和动力,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推进文化与经济、科技的融合发展,不断推出文化创新成果,进一步提高浙江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

——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针对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既注重统一部署、整体推进,又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形成亮点,力争在重点工作、关键环节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带动浙江文化的全面繁荣。

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四)加强理论武装工作。

加强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坚持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为龙头,以党校培训教育为主要阵地,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学习现代经济、科技、社会管理和法律等知识。

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充分发挥“浙江论坛”等各类报告会、读书会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学习制度,切实增强干部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努力把理论学习的成效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思路、决策和能力。

开展面向全社会的理论宣传。充分发挥各级党委专(兼)职讲师团、干部理论教育和形势教育宣讲团等作用,广泛开展理论和形势政策宣讲活动,探索媒体理论宣传的有效形式,组织编写通俗理论读物,办好“社科普及周”和“人文大讲堂”,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积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工作,抓好青年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坚持省领导联系高校制度和到高校作形势政策报告制度,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推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结合浙江实际,努力形成一系列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推进“浙江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精品文库”建设。以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主攻方向,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系列研究,研究和回答我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研究和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

(五)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的宏观管理体制。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管理机制创新,坚持以项目为纽带,以首席专家为龙头,加大对人才和精品的激励力度,建立健全富有活力的运行机制。积极引导和规范各类民间社科研究机构和团体的发展。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支持力度。

加强优势学科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扶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大力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着力培育具有浙江特色的优势学科,形成传统优势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共同发展,在一些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学科体系。建立一批省级重点研究基地,重点扶持一批具有重大创新意义、对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有重大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研究项目。进一步推进文化研究工程,完善运作机制,强化督促检查,加强与大院名校的合作,形成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研究成果。

(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以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重要节庆活动、重大事件等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活动,重点围绕改革开放30周年、北京奥运会、建国60周年、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组织开展重大宣传教育活动。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切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和管理。认真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的政策,充分发挥基地的教育功能。继续实施浙江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全面开展浙江省革命胜迹普查、保护和利用工作,充分发挥革命纪念地和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的重要作用。

大力弘扬浙江精神。坚持用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鼓舞斗志,大力弘扬浙江人民善于创业、勇于创新的精神品格和文化传统,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业创新、宽容失败挫折的社会氛围。深化对浙江精神的研究,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浙江精神。进一步探索典型宣传的新形式、新载体,大力宣传优秀党员、道德模范、劳动模范、英雄人物、优秀浙商代表、先进职业技工和民间创意名人群体等体现浙江精神的时代人物,深入开展“浙江骄傲”、“风云浙商”等重大典型宣传活动。

(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切实加强公民诚信、社会责任、科学精神教育,促进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针对影响社会文明的突出问题,重点组织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和文明出行、文明旅游、节约资源等主题实践活动,大力推进“信用浙江”建设,开展“爱心浙江”系列活动,组织社会志愿者服务活动。深入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修订完善市民公约、社区公约、村规民约、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弘扬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

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健全以学校为龙头、家庭为基础、社区为平台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络。全面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品工程”、“阵地工程”、“净化工程”、“绿网工程”、“帮扶工程”等五大工程,实施实事项目。建立督查与奖惩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健全和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体系。加强未成年人文化产品的生产创作和传播推介,推进少儿频道在全省落地。关注农村和特殊未成年人群体,切实保障孤残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城市困难家庭未成年人的权益。深入实施农村“春泥计划”行动。

(八)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

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加强对做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指导。建立完善文明城市复评机制,争取在2013年前,全省所有县以上城市(县城)基本实现文明城市(县城)目标,创建一批示范文明城市。深入开展文明社区创建活动,每年重点扶持欠发达地区50个文明社区的创建。启动并推进文明县(市)创建工作。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推进农村垃圾集中处置、污水集中排放为重点,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乡风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大力开展乡风评议活动,繁荣农村社区文化。修订完善文明村镇创建标准体系,切实提高文明村镇创建水平。加强对农民的形势政策、思想道德、民主法制、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加大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深化“双万结对共建文明”活动。

推进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风景旅游区等基层创建活动。修订完善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标准体系,提升省级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水平。落实《浙江省文明风景旅游区测评体系》,推进文明风景旅游区创建活动。

三、推进公共文化服务

(九)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

加强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骨干作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支持和鼓励文化企业生产质优价廉、健康适用的公共文化产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积极组织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重点扶持新农村建设题材、儿童题材优秀作品创作,推出一批服务“三农”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出版物,办好广播电视对农节目栏目。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效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通过政府采购、项目补贴等方式,提高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的服务效益。大力推进“文化低保”工程,加大向基层特别是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的力度,扩大重点党报党刊免费配送农村的范围。发挥浙江民营经济优势,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兴办文化俱乐部、赞助活动、免费提供设施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元化、社会化。

大力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利用各种有效形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性文化活动。举办浙江文化艺术节。精心组织各类民间艺术、表演艺术、造型艺术、竞赛竞技活动,大力开展企业文化、农民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等系列活动,积极倡导全民阅读活动。统筹城乡文化资源,进一步扶持发展一批示范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继续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科技卫生下基层活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千镇万村种文化”活动。

(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科学规划、适度超前的要求,集中力量改建和新建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重要文化体育设施,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元需求的大型文化体育设施体系。以县级以上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乡(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站)、互联网公共信息服务点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重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组建集图书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并坚持公益性事业单位性质,配备专职人员管理,认真履行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职能。从实际出发,利用新建、改建、扩建等方法,加强工人文化宫、社区文化中心、村文化活动室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的作用。着力提高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发挥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在提供服务、组织活动、培训骨干等方面的综合效应,辐射和带动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推动县级图书馆逐步实行分馆制,促进县、乡图书文献资源共享。推动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免费或优惠向社会开放。坚持政府投资的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等的公益性质,不得改变其文化设施用途。加强基层文化设施的规范化管理,加大内容供给,提高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就近便捷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十一)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

加强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深入实施文化保护工程,全面推进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陈列展览精品项目、文物科技保护项目进程,进一步完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体系,实现考古与大遗址保护工作新突破。构建省、市、县三级博物馆网络,支持和引导非国有博物馆建设,鼓励建设行业博物馆、私人博物馆和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小博物馆,提高馆藏文物保护和展示水平。坚持统筹规划、有效保护、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保护工作。稳步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深入进行资源普查和挖掘整理,积极开展成果编纂,健全代表作名录,加强保护工作专业队伍和传承人队伍建设,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加强传承基地建设,逐步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民族传统节日标志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开展各种宣传展示活动,拓展对外交流渠道,积极发展工艺美术品生产,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演艺业和旅游业,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

四、推进新闻媒体建设

(十二)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推动新闻宣传工作创新,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体,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努力形成主流舆论强势。发挥媒体的信息服务和文化服务功能,积极研究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的信息和文化服务手段。推进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强化突发事件新闻处置机制建设,加强社会热点的舆论引导,做好舆论监督。完善网上舆论引导机制,牢牢掌握网上舆论引导主动权。适应当代信息传播形势和媒体竞争需要,努力构建科学有效的舆论引导机制。

加强新闻宣传管理机制建设。坚持党对新闻媒体的领导,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加强新闻阅评、出版物审读和视听评议工作,深化实施“报纸质量综合评估办法”、“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质量综合评估办法”、“报刊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违纪违规扣点警示制度”,加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加强行业管理,发挥新闻工作者协会及其他行业协会作用,强化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进一步完善“浙江新闻奖”、“浙江飘萍奖”、“浙江树人出版奖”、“浙江广播电视奖”的评选办法。

(十三)加快媒体基础建设。

提升主流媒体整体竞争力。继续推进集团化建设,做大做强全省现有报业、广电、出版集团,努力形成多媒体经营、跨地区发展的大型集团。着力打造一批党报党刊和都市类报纸品牌,不断提高主报主刊的核心竞争力。强化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龙头和主干地位,着力推进频道专业化、栏目精品化、节目大众化,打造若干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强势频道。培育2—3家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出版社,进一步完善精品出版和畅销书生产营销机制,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出版门类和出版品牌。抓好重点新闻网站建设,推进网络媒体品牌化发展。调整期刊业结构,整合资源,塑造品牌,做大规模,建设浙江期刊方阵。

健全各类新闻出版传播网络。发展书报刊发行网络,积极引入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方式,建立健全自办、邮发、社会渠道等多种发行方式结合的多元渠道营销网络。以有线电视为主体,发展以有线、无线、卫星、微波相结合的广播电视综合传输覆盖网。实现有线广播电视共缆传输,以“华数”为主体,构建全省统一的数字电视发展平台。加大发行网络建设力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出版物业务流程和经营模式,促进大型书城、特色书店、便民店等业态的合理布局,推进城市住宅小区和农村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

提高数字化水平。推进新闻核心业务数字化,提高新闻采编人员数字化装备水平和应用技能。积极发展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发展数字出版,大力推广数字报刊技术,建设数字出版综合业务平台。推进新闻媒体管理数字化,提高各类信息管理系统的集成度和利用效率。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开拓数字报纸、视频点播、手机报纸、电子图书、车载电视等新型传播载体和业务。

(十四)加强网络媒体建设。

做大做强重点新闻网站。继续推进以浙江在线新闻网站为龙头,以杭州网、中国宁波网、温州新闻网为骨干,省、市、县三级网络媒体优势互补的全省网络新闻传播体系建设。浙江在线新闻网站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建设品牌栏目,发展业务联盟,增强运用新技术新业务能力。杭州网、中国宁波网、温州新闻网等市级网络媒体要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提高影响力和竞争力。

加强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网络媒体要大力提高原创能力,加强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各级政府网站要加大权威政务信息发布力度,成为推进政务公开、便民服务的重要网上平台。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实施国家重点网络文化工程项目,促进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传播,形成一批具有浙江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培育用好校园网站、教育网站和青少年网站。加强产业发展规划,推动民族网络影视产业、网络出版产业、网络娱乐产业发展。鼓励国有和民营战略投资者从事网络文化创作生产。

加强网络文化管理。进一步完善网络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健全网络文化信息服务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实行网站年检制度,制定实施浙江省网络文化信息管理办法。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组织开展全省文明办网示范单位评选活动。加强行业自律,积极发挥互联网协会的作用,推动组建网络文化协会,制订和实施行业自律规范,逐步倡导网络实名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加强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工作。进一步加强对新兴传播载体的规范管理,切实保护知识产权。

五、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十五)发展重点文化产业。

影视业。尊重影视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市场导向,加强题材规划,关注重大历史和现实题材,重点抓好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网络视频的创作生产,做大做强国有影视机构,提升民营影视机构创作生产水平,培养优秀影视创作团队,支持影视基地建设,努力使我省影视走在全国前列。

出版发行业。实施出版精品工程,加快产业调整和升级步伐,提升出版整体水平,努力把浙江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出版中心之一。适度控制印刷企业发展总量,大力发展特色印刷、数码印刷,重点打造杭州、宁波、苍南、义乌四大印刷产业区块。培育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等发行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出版物电子商务、会员制发行、直邮发行等现代新型分销形式,促进出版物发行向现代流通业态转变。

文化艺术服务业。着力建设以杭州、宁波、温州为重点的全省演出市场网络体系。扶持若干重点国有文艺院团,发展民营表演团体,努力造就一批能推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演出团体。鼓励应用高新科技,引进、开发新的娱乐形式,提高娱乐产业的整体层次和文化品位。引导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向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加强网上监管,建设功能齐全、内容健康的数字文化家园。

旅游文化服务业。发挥浙江旅游资源优势,努力建设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做优做特民俗文化、水乡古镇、生态文化、海洋文化、畲族风情等文化旅游区块,打响“诗画江南、山水浙江”的浙江旅游文化品牌。注重开发浙江历史名城名镇、名人故居、名山名园等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加大文化旅游品牌在海内外的推介力度。

会展业。构筑以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台州以及义乌等城市为主干的会展业群体,加快浙江会展业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会展中心。加快建设一批高档次、多功能的现代化会展场馆。重点组织好杭州“西湖博览会”、宁波“浙江投资贸易洽淡会”、义乌“中国国际小商品博览会”等大型展会。

动漫业。制订全省动漫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提高浙江动漫、网络游戏产品质量,打响浙江动漫品牌。以杭州为龙头,集聚全省各种要素,探索动漫产业集约化、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把浙江建成集教学、研发、制作、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动漫产业强省。抓好杭州高新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和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动漫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加大动漫衍生产品和网络游戏开发力度。

设计艺术和艺术品经营业。巩固和发展杭州、宁波等城市设计艺术业基础,加大对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工业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和引导力度,加快产业集聚和升级,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努力成为浙江文化产业的优势门类。大力发展浙江传统艺术、民间艺术和工艺美术,加快形成富有浙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艺术产品系列。支持中国美术学院、西泠印社等推行名师、名品战略,扩大浙派美术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培育和繁荣艺术品市场,建设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现代艺术品拍卖中心。

文体用品制造业。大力发展工艺美术品、办公文化用品、木制玩具、体育休闲用品等文体用品制造业,不断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重点培育一批文体用品制造基地,形成若干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增强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十六)培育文化产业主体。

加快发展文化企业。加快推进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国有文化资本向市场前景好、综合实力强、社会效益高的领域集中,发挥国有文化资本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重点培育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运用市场机制,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联合、重组,重点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重点培育一批民营龙头文化企业,发展各类“专、精、特、新”民营文化企业。在国家政策许可范围内,鼓励民营企业逐步扩大文化投资领域,参与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

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实施文化产业促进工程,落实《浙江省文化建设“四个一批”规划》。确定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整合文化资源,形成发展优势,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发挥《浙江省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指南》作用,建好全省文化产业项目数据库,推介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加大重点项目扶持力度,注重培育科技、文化含量高的产业项目。大力推动杭州、宁波、温州等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文化创意园区,支持杭州打造成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之一,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带动作用。实施品牌战略,打造文化精品,培育知名文化品牌。积极引导和推动文化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大力发展产业文化、企业文化、品牌文化,提升浙江经济发展的文化内涵。继续评选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十七)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充分发挥浙江市场大省的优势,引入竞争机制,减少流通环节,促进文化资源和要素自由流动,发展书报刊、电子音像、演出娱乐、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市场,发展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改革传统流通方式,大力发展出版物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和电影院线、演出联盟等现代文化流通产业。积极培育中国国际动漫节、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等重大文化节会活动。

充分发挥文化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作用。充分发挥现有文化群众团体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快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型文化行业组织,促进行业自律和自我服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咨询、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推介、拍卖等中介组织,推行知识产权代理、市场调查、法律咨询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规范中介行为,完善文化市场运行机制。

(十八)推动文化“走出去”。

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深化“连线浙江”、“走向世界·浙江文化展”等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活动。以我省在国外的友好省州为平台,加大对北美、欧洲、大洋洲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宣传力度,密切与亚洲周边国家、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交流,开拓与南美、西亚、非洲重点国家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海外宣传窗口,继续扶持浙江电视台国际频道,加强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外语频道建设,推动省级主要新闻单位加强与外国主流媒体的交流合作。拓展对外文化交流领域和渠道,努力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

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挖掘和整合我省丰富的文化资源,加大对戏剧、音乐、舞蹈、动漫、民间工艺、学术研究、版权贸易等领域项目和产品的研发力度,培育一批具有浙江特色的对外文化精品项目,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扩大出口交易。加强与周边省市的文化交流合作,积极参与长三角文化产业带建设。推动我省出版业积极参与“中国图书推广计划”,加强与境外出版机构的合作,扩大浙版出版物出口和版权输出。培育一批出版、发行、影视、演艺等领域的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培育一批对外文化中介机构,发展一批文化营销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市场调研、咨询和营销业务。

六、推进文化创新

(十九)推动文化内容形式创新。

加强文化精品的创作生产。深入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精心组织主题创作活动,打造一批体现优秀历史文化、反映时代精神、具有一流水准的文化精品力作。深入推进浙江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积极组织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精心组织改革开放30周年、北京奥运会、建国60周年、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重大纪念活动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切实抓好“五个一工程”等国家级重大奖项参展参赛作品的创作生产,着力推进浙江省重大历史和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努力形成一批文学、戏剧、影视、动漫、音乐、美术等各个门类的文艺精品。建立健全精品创作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机制,加大精品创作的扶持和激励力度,充分调动作家艺术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文化内容创作生产能力。着力增强国有文化单位的创作活力,提高民营文化企业的创作能力。鼓励和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实践,形成一批优秀创作团队。发挥浙江民营经济优势,支持和鼓励中小型文化内容服务企业的发展。发挥市场在配置文化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形成一批以提供文化数字信息、影视、演艺、文化资讯等内容为主,具有较强实力的内容提供商。鼓励发展文化科技、影视制作、音乐制作、时尚设计、艺术创作、工艺美术、广告创意、动漫游戏等文化类创意企业,发挥文化创意在内容创新中的作用。加强文化理论研究,强化文艺评论,促进文化内容创作生产的繁荣。

(二十)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推进公益性和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推进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推动已转制文化企业继续深化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有条件的转制企业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打造和引进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扶持若干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文化公司上市。

深化国有文化集团改革。改革领导体制,理顺内部关系,建立完善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相结合的组织结构。进一步深化集团运行机制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在做大做强主业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努力在跨地区覆盖、多媒体兼营、跨行业拓展上取得新的突破,促进国有文化集团跨越式发展。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适应文化发展形势要求,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深化市、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机构改革,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二十一)推动文化传播手段创新。

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模式,推动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推动高新技术在报刊、出版、印刷、广播影视、舞台演艺等传统产业的运用,加快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全面推进广播影视制作、传输、发射、播映、存储、交换以及广播影视和演艺后产品开发等领域的数字化,推动数字出版、印刷以及现代物流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积极拓展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升文化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

创新文化业态。大力发展新兴高新技术文化产业,运用数字出版、数字广播影视、网络传输等现代技术,积极发展电子书、数字电视、手机报刊、网络出版物等新兴文化业态。鼓励创作和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文化产品和增值业务。鼓励公民以知识产权出资,依法创办中小创新型文化企业。支持社会力量建立风险投资和担保公司,为中小创新型文化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七、推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二十二)提高文化队伍的综合素质。

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切实加强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高素质队伍。加强宣传文化系统领导班子建设,着力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教育培训,优化班子结构,重视抓好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提高领导干部驾驭新形势下思想文化领域复杂局面的能力。加强宣传文化干部队伍建设,深化“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鼓励广大干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加强专业能力培养,提高做好新形势下文化工作的能力。重视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加强对乡镇宣传干部、基层文化队伍特别是农村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

(二十三)加强“五个一批”人才建设。

加强文化领域领军人物和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推进理论、新闻、出版、文艺和文化经营管理等“五个一批”人才工程建设,努力造就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人才。建立健全宣传文化系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选拔管理机制,落实《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培养管理办法》,规范“五个一批”人才推荐选拔标准和程序,每两年在全省选拔一批“五个一批”优秀人才,制定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并对其实行动态管理。

(二十四)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创新培养方式,通过高校联合办学、定向培养、在职进修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途径,培养高层次文化人才。完善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选拔机制,健全人才使用、流动机制,采取签约、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鼓励以岗位聘任、项目聘任等多种方式集聚文化人才。加大激励力度,表彰奖励在文学艺术、人文社科、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建立人才联系、宣传工作机制,大力宣传文化领域领军人物、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及其成果。

(二十五)推动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作协等人民团体的组织引导作用,广泛开展文化志愿者活动,在“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和“浙江大学生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中增加文化服务内容,鼓励离退休文艺工作者、艺术院校学生和其他热心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为社区、农村和企业提供志愿文化服务。构建省、市、县、乡四级文化志愿服务网络体系,组建浙江省文化志愿者服务总团。加强对文化志愿服务者的培训,着力提高文化志愿服务水平,对优秀的文化志愿服务者予以表彰和奖励。

八、推进文化发展环境建设

(二十六)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切实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和认真履行党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对资产配置的控制权,对宣传业务的审核权,对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权。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文化建设工作责任制,把文化建设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党委、政府目标考核体系之中。研究制定全省文化建设目标考核测评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考评标准,完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强化督促检查。党委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协调指导作用。文化行政部门要加快转变职能,抓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密切配合。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和群众性文化团体要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鼓励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形成共同推进文化建设的新格局。

(二十七)强化文化领域管理。

加强对文化发展的方向、总量、结构和质量的宏观调控,推进文化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坚持理论工作例会制度,建立健全思想理论领域情况反馈机制,完善理论宣传阅评制度,认真落实民办社科研究机构、民间论坛、民营文化服务机构和涉外合作等管理规定。巩固和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成果,加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扫黄打非”工作,净化文化市场,保护知识产权。建立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严格市场主体资质审查,促进形成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

(二十八)完善文化发展政策法规。

加大文化建设投入。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其中省级财政投入的增幅应不低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宣传文化事业发展基金和文化事业建设费年度预算应逐年增加。建立完善对公共文化事业财政投入的绩效评估机制,推行公共文化活动项目的立项、申报、评估以及公开招标和政府采购制度,优化投入结构,提高投入效率。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向基层、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倾斜力度,促进城乡和区域文化统筹协调发展。

完善文化建设政策保障。认真落实国家和我省现有的文化发展政策,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完善国有资产处置、人员分流安置、社会保障、劳动分配等政策。围绕文化产业发展,完善文化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工商管理、投融资、人才建设等方面政策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外资、社会团体进入国家政策未禁止的文化领域。进一步落实民营文化企业在工商登记、项目审批、土地征用、规费减免、财政扶持、投融资以及从业人员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的同等待遇。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政策,推动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制定出台我省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措施。完善文化发展宏观调控政策,充分运用财政、税收、价格、信贷等经济杠杆,大力扶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上一篇:我的执着的妈妈四年级优秀作文400字下一篇:提前离校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