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从职业礼仪教学设计—选自《职业道德与法律》.doc

2024-09-28

遵从职业礼仪教学设计—选自《职业道德与法律》.doc(精选2篇)

1.遵从职业礼仪教学设计—选自《职业道德与法律》.doc 篇一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交礼仪,合并教学,必要性,可行性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社交礼仪》合并教学的必要性

(一) 礼仪与道德的关系密切

《论语·雍也》篇中说:“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就是说一个人若仅品格质朴, 而不注重礼节仪表, 就会显得粗野;若只注重礼节仪表, 而缺乏质朴的品格, 就会显得虚浮。只有外在仪表同质朴的品格结合, 才算得上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可见, 礼仪与道德的关系极为密切, “德”成于中, “礼”形于外, “德”“礼”互相依托、相辅相成。

道德的内在要求和礼仪的外在表现形式这一对矛盾中, 我们应该既强调内在美德的决定性地位, 又重视外在礼仪形式的重要作用。正如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约翰所说的那样:“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 但是使它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无论什么事情, 必须具有优雅的方法和态度, 才能显得漂亮, 得到别人的喜悦。”内在的良好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只有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 才能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实际的意义和作用, 离开了一定的外在表现形式的抽象道德理论是空洞和无用的。

基于礼仪与道德关系的紧密性,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提出公民道德建设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在这二十个字的方针中, 已经把礼仪教育的内容融进了公民道德建设的系统工程。

(二) 现行德、礼分开教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目前, 大学生中基础文明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例如, 打架斗殴, 污言秽语, 信手涂鸦, 破坏公物, 迟到早退, 考试作弊。更令人不安的是, 有的大学生把无视校规校纪, 行为不羁, 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成是有个性;有的大学生强烈地要求别人尊重自己, 却不知尊人为何物, 难以与别人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尽管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与我们的大学德育教育过大、过空、过泛, 德、礼教育脱节, 理论和实践分离, 难以“入耳、入心、入脑”不无关系。

现行的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弊端, 就是抽象性的道德境界方面要求的多, 具体的行为养成强调的少, 道德的知识性传授多, 扎扎实实的行为训练少。使得一些青年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把社会普遍提倡的道德规范, 具体地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大学生中这种受教育没教养, 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 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人才质量。

难怪2006年3月12日新华网报道了司富春委员的呼吁: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事不宜迟。

(三) 道德与礼仪的有机结合,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以礼“引”德。荀子说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意思是说一个人学习了礼并按照它的要求去做, 就具备了最高道德。礼仪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 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

以礼“显”德。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礼仪作为一种道德精神的外在形式, 可以“显现”人们的道德水平。即所谓“诚于中而行于外, 慧于心而秀于言”。

以礼“保”德。礼仪作为一种操作性强的道德规范, 可以“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选择适合道德原则的“礼仪”, 就可以把道德原则的要求按照“礼仪”的方式组织起来, 落实到人们的行动上。通过礼仪教育和训练, 可以帮助人们增强内心的道德信念, 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 在社会交往中进行标准化操作, 从而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

“礼”“德”结合, 从最基本的礼仪规范入手, 引导大学生在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 可以有效地加强德育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解决知与行不统一, 学与做两张皮的问题。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社交礼仪》合并教学的可行性

(一) 二者的教学目标一致

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社交礼仪》的教学目标来看, 二者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 培养出懂礼、知仪、行礼, 具有良好道德和优雅行为的, 综合素质高的全方位优秀人才。

近年来, 我们致力于对内搞活经济, 对外扩大开放。理解、宽容、谦逊、诚恳的待人态度, 是非分明、推心置腹、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做人品行, 庄重大方、热情友好、谈吐文雅、讲究礼貌的行为举止, 正日益成为我们扩大开放、增进友谊、促成合作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社交礼仪》都承担着培养“内”“外”一致、“形”“神”兼具的优秀大学生的光荣任务, 分开教学, 地位不同, 显然不能顺利完成历史使命, 而合并教学则会使教学内容更加连贯,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有经验可循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在2005年之前一直都是各自独挡一面的两门课程, 教学分开:前者在大一开设, 后者在大二开设。这样的课程安排不能很好地实现两门课程在功能上的互补, 导致法制观念和思想道德观念两者之间相互脱节。大学生在学习过后并不十分清楚法律和道德在社会秩序规范方面各自所起的作用, 也不知道两者的联系, 从而不能有效地运用二者约束个人的行为。为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精神, 中宣部、教育部颁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即5号文件) , 明确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规定为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新教材以大学生成长成才所遇到的基本问题为切入点, 以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 以帮助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 成为一门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生理论与实践的崭新课程。三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 合并后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借鉴这一成熟经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社交礼仪》两门课程的合并教学就具有了一定的可行性。

知书达理、待人以礼应当是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 培养高素质大学生人才是国家事业发达、民族昌盛的保证。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破旧立新, 与时俱进、不断寻找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教学模式, 以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社交礼仪》合并教学无疑提供了这种可能性, 我们期待着能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参考文献

[1]杨中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27卷第3期.

[2]李霞.论知礼、行礼、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DB/CD].http://www.ilib.cn/AISSN~10044914 (2008) 0611402.html, 20090831/20091108.

2.《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水平探析 篇二

【关键词】职业道德与法律 教学水平 教学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经济的发展赖于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有赖于高的经济效益,而高的经济效益源于高的员工素质。员工素质主要包含知识、能力、责任心三个方面,其中责任心是最重要的,而职业道德水平高的从业人员其责任心是极强的,且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高也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有效保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方面,经济发展使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另一方面,道德缺失、道德伦丧的事情屡见不鲜,一些行业的某些工作人员职业道德令人发指,人们呼唤道德,尤其是职业道德。

众所周知,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学习与行为规范“双困生”,他们大多文化基础差、厌烦学习,缺乏自制能力,迟到、早退、旷课、夜不归宿、不遵守课堂纪律习以为常,甚至有的学生自我标榜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这些无疑都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重重困难,但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技能型就业人才的任务,以提高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为己任,学校加强《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责无旁贷。因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的成败,无疑将直接影响到新一代劳动者是否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的需要,并直接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那么,如何上好职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呢?笔者通过实践探索,有如下认识和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导入的针对性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只有学生从内心深处愿意学习,产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够真正的吸收课堂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知识点的时候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有针对性的导入法,这就需要对职校的学生进行心理和行为上的分析,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然后将知识点通过生动的有针对性的讲解法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其中可以用现实中存在的例子进行教学,在塑造形象方面的章节中,可以以学生的现实状态,比如说坐姿、站姿等方面进行阐述,这样学生就会非常容易理解,亲身感受到学习的生活化,并不是生硬的模式化还可以通过对平时的所见所为进行道德上的引导,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良好的道德小仅叫一以帮助他人,同时还可以净化自己的内心,感受到道德教育的美好这样有针对性的导入式教学,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1.教法的灵话性

在教学方法上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要只是照本宣科,千篇一律的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讲授,在形式上要灵话多样,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声文并茂,比较直观,并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兴趣。由于本身这项课程的教材内容就比较枯燥,如果全部按照书上的内容讲解的话,不仅学生在理解上有困难,同时还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说如果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利用一些在视觉上或者是心理上能够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实际案例,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水平

2.内容的现实性

对于这方面的课程往往理论性都比较强,讲授的基本上都是理论层面的知识,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心里,内容比较枯燥,所以从内心深处形成一种抵触情绪,不愿意接受。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借助现实中的案例,然后结合理论知识向学生进行讲解。案例的选择要具有普遍性,是学生们在实际生话中可以接触到或者是听说过的,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说课堂讨论和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亲自参与其中,从而可以加深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知识点。通过这些现实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在理论上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同时还对学生以后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教师的渗透性

教师的个人素质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首先教师要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都特别大。本身教师就是学生学习的典范,首先要树立自己的形象,在言行举止方面要有教师的风范,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对于教授《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师就更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言传身教,通过自己的良好素质慢慢的向学生渗透。

二、在教学实践上,德育教师应与学校班主任加强联系

利用各种途径巩固学生的学习知识,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绝不仅仅只停留在课堂时间范围内,应该把教育贯穿于学生的一生之中,而在学校期间,也要利用学校的各种话动来巩固。以班会课为重要阵地,班会课是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的重要阵地,利用与否,以及利用得好坏,对班集体的发展,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德育教师可以与班主任合作,组织学生开展有助提高学生德育效果的主题班会话动,使德育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形式话泼、富有意义。例如在讲到第十一课保护环境内容时,与班主任合作开展节能减排主题班会话动,让同学们收集有关节能减排的图片和视频,在班会话动中给个班同学展示,让大家讨论节能减排对社会与人们的影响,组织同学辩论并写心得体会,教师给予总结,同学们通过这此环节的参与印象深刻,大大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起到很好的效果这样的班会话动应该贯穿于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中,可以使同学们的知识牢固记住。

总之,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不断研究和探索好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设置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从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做更多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以适应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要求,为国家培养诚实信用、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遵纪守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 2008.

上一篇:高三英语教学期末总结与反思下一篇:党建工作互查互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