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论第二章

2024-07-01

课程概论第二章(精选8篇)

1.课程概论第二章 篇一

影视艺术概论 第二章 影视创作 第一节

创作概念

一、创作基本概念

影视创作是指艺术实现其完整性的全部过程。现代创作包含从构思策划到剧本写作、导演操作、表演创作、剪辑等多环节创作的综合所指。

第一,创作是艺术品实现其艺术价值的主要过程。

第二,现代艺术价值的实现应当包含艺术品传输到观众后的接受和接受者再创作的过程。

二、创作要素和核心

三、影视创作差异

1.现代电影创作从选题策划开始,需要申报备案创作故事,合作制片要向有关主管单位申报合作情况,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要向国家重大历史题材领导小组申报,获准才能立项创作。

2.电视剧创作题材以前要求按照题材规划进行,并且要上报剧本,现在改变为一般只要备案故事即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也要向相关机构申报,随着创作观念的变化,制片人对于创作影响作用日渐明显,尤其是民营制作单位的制片人的影响越来越大。第二节

编剧

一、剧作概念

“一个电影导演可以拿到一部伟大的电影剧本拍摄成一部伟大的影片。他也可能拿到一部伟大的电影剧本而拍摄成一部糟糕的影片。但他绝对不能拿到一部糟糕的电影剧本而拍摄成一部伟大的影片。”

——悉德·菲尔德

一、剧作概念

1.剧作是影视赖以植根的文学内核。它是在电影、电视的创作过程中,用文学手段为要拍摄的作品绘制蓝图的艺术劳动创造过程,即为制作电影、电视而进行的文学创作。

2.剧作兼有电影和文学双重属性,将文学上的叙事抒情因素与影视的造型因素有机地融为一体,编剧将日常生活中一些可视、可听的场景,进行艺术化的提炼、加工和剪裁,组接成一个个生动精彩的生活段落,用简洁流畅并具有可视性、画面性的文字做出叙述和说明,既能给各工种的工作人员作为创作蓝本,又能提供广大剧作爱好者阅读。

3.从影视剧作样式看,剧作可以分为喜剧剧作、悲剧剧作、闹剧剧作和正剧剧作等。

以风格而言,剧作可以分为戏剧性剧作、小说式剧作、诗式剧作、散文式剧作、哲理式剧作、心理式剧作等。

戏剧性剧作在内容上注重矛盾冲突的制造和剧情的集中,形式上采用喜剧结构和表现手段。

小说式剧作吸取小说的特点,大范围内调度时空因素,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注重反映社会的深度和广度。

诗式剧作主要是有诗的特点,注重感情的表现和营造意境,结构上跳跃流动着情绪等。

散文式剧作采用非连续的段落块面,在某种意念的联结下,组合成完整的形象。

哲理性剧作,重在语言制造、组织画面,产生哲理的联想,给人以某种

启示。

二、剧作要素

(一)结构

影视剧作的结构通常是指对段落、情节、画面等组成部分的组织和编排。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衔接、编排,即通常所说的剪辑,是影视作品最基本的结构。

结构对于影视作品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构成了电影故事本身,而且构筑着观众对影片或剧作故事的感受和理解。

按照剧作结构的美学特征可以分为戏剧式结构、散文式结构、小说式结构等;按照情节线索划分,可分为单线式结构、复线式结构、网状结构等;按照叙述顺序可以分为顺叙、倒叙、插叙等结构。

影视作品的结构可划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二)主旨

所谓主旨,是指编剧通过剧本所展现的社会生活背景,以及由所塑造的形象而表达出来的、贯穿全剧的、带有编剧主观色彩的思想和意图,即通常所说的主题思想。

主旨是影视剧作的灵魂和统帅。在剧本创作过程中,主题思想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它使得剧本的创作有了一个明确统一的目标,并在这个目标的统照下进行人物塑造和情节编排。

主题思想是剧本创作的指南针,在创作中必须不断提炼,使之更加新颖、深刻。

(三)情节

情节同样是影视剧的核心。编剧通过情节的发展,将矛盾冲突的形成、激化与结局展示给观众,揭示出一个事件与另一个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及人物行动的内在决定因素。

情节设计必须遵循真实性的原则,即艺术的真实和细节的真实。

情节设计要以矛盾冲突为基础。

(四)人物与人物性格

影视艺术属于叙事艺术,其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就是刻画、塑造鲜明的人物性格。

(五)冲突

在剧本创作中,冲突是个无法回避的元素。冲突就是“人物与他的戏剧性需求之间的距离和障碍”。在剧作中,人物通常要最终完成某种编剧设定的任务,即戏剧性需求,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当人物碰到困难和阻碍时便产生了冲突。

冲突并不是凭空想象、捏造出来的,是来源于生活的。戏剧冲突是生活冲突的浓缩。影视剧中的冲突大致分为五种: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人物与社会及社会集团的冲突、社会集团之间的冲突、人或活社会集团与自然等非人因素之间的对抗、人物内心的冲突。在一部影视作品中,往往同时柔和多种冲突,在一个贯穿全剧的最主要的大冲突之下,同时还包容一系列小冲突,正是在这一个个冲突的形成和解决的过程中,影视剧完成了人物塑造和叙事的任务。

(六)悬念

“悬念,主要是指编剧和导演利用观众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前景的关切与期待心理,在剧中设置悬而未决的矛盾现象,从而引起观众的关注,并急切期待解决的后果,以便吸引和集中观众的注意力与观赏兴趣,诱导观众迅速进入剧情,以达到饱和状态的欣赏效果,在接受中获得审美的享受。”

1.让观众知道剧中当事人不知道的事情,这是希区柯克常用的悬念机制。

2.对观众保密让观众和剧中人物一样,都不知道罪犯的阴谋诡计,都被蒙 在鼓里。

3.有客观情势的危险性和规定情境的尖锐性形成的。剧中谋划者和观众都 知道剧中当事人已陷入险境,安全受到威胁,由此造成的恐惧感与紧张感扣 人心弦,把观众牢牢吸引住。

(七)细节

任何一部影视剧作都离不开大量的细节,细节是作品的血肉,能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事件发展、描述社会环境,使得剧作更加丰满生动、真实感人。

所谓细节,是指对客观表现对象的某些局部或微小变化所进行的细腻描写。可以分为人物细节描写、物件细节、事件细节等。

对人物情绪的刻画和细部动作的描绘是情绪细节与动作细节。

物件细节,既不同于生活中的物件,也不同于戏剧中的道具。它必须参与戏剧行为,通过它引发矛盾,激化冲突,发生事件,让人物卷进戏剧纠葛中去,以致影响人物的生活状况,改变人物的性格以及人物的命运和前途。

1.物件细节作用于情节结构。如《疯狂的石头》

2.借物抒情,寓情于物。如《我的父亲母亲》

3.物件细节的拟人化与风格化。如《红气球》、《大红灯笼高高挂》

4.物件细节的时代烙印。

5.镜头转换与故事连接的媒介。如《红高粱》

(八)语言

影视剧作归根结底是语言的艺术,很多影视剧作除了作为拍摄脚本之外,本身还有独立的文学价值。但是剧作的语言与文学语言相比,有独特之处。

剧作的语言主要有两大类: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

1.叙述语言:是指除人物话语外的所有提示、描写和说明性文字。

2.人物语言:包括对话、旁白和独白三部分。影视剧作的对话首先要生活化 和口语化。

三、剧作过程

从编剧创作的角度来说,一部影视剧作的创作过程大致包括这样六个阶段: 创作冲动 故事内核 故事框架 剧本雏形 初稿 定稿

影视艺术概论

(一)剧作的心理发生阶段

剧作的心理发生阶段就是编剧在创作冲动之下,进行或巧妙或缜密的构思,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向序列的思维过程。

(二)剧作物化生产阶段

1.剧作初稿

一个完整的剧本从形式上应该包括剧情梗概和剧作正文两个部分.剧情梗概是对剧作情节和人物的简要概述,目的是让阅读者尽快了解剧作内容和人物背景,为导演和制片在选择拍摄题材上提供最初的参考。

影视剧作一般按照镜号编排顺叙,镜头号是编剧和导演为了写作或拍摄的方便而给剧情内容进行的顺叙编排。在同一个镜号中,应当写明剧情内容的时间、地点和相关人物,然后才是剧情内容的叙述和描写,有的剧本还要写明是内景还是外景。

(二)剧作物化生产阶段

2.剧作定稿

定稿阶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全剧内容重新审视——人物关系的设置是否合理,人物的性格发展是否一致,高潮部分的内容能否让观众应接不暇,整个故事情节是否和谐;二是对全剧结构的重新审定——整个节奏是否紧凑,改换一种叙述方式,戏剧效果会不会更好等;三是对全剧语言风格的润饰。

四、剧作文本

(一)思维的运动性和跳跃性

剧作是由一个个镜头组成的,这就决定了它必须把要叙述的内容分割成一场场戏,而每场戏又要被切割成一个个镜头。在不同镜头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对象,它们从各个侧面推动或参与剧情的发展,最终以合力形成一场场戏,乃至整部作品。所以,思维的运动性和跳跃性是剧作的最突出的特征。

(二)语言的形象性、画面感

剧作作为影视作品创作的蓝图,可读性与可拍性相结合。

(三)人物的凸现感、立体性

影视作品以表现人为核心内容,剧作中的人物往往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充满曲折故事的人生。

影视作品强大的造型表现力,使其可以把人物外形特征乃至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都直接展现在观众面前。因此,影视作品中的人物造型要力求清晰、明确、真实、得体。

在表达方式上,剧作主要采用描写的手法,以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作为主要手段。有时还通过人物心在心理活动的外在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语言的运用也是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

此外,剧作也经常用独白、旁白和画外解说等辅助手段,这些手段都服务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令人物更具凸现感和立体性。

(四)情节结构的蒙太奇特性

在剧本创作中,必须使用蒙太奇思维。所谓蒙太奇思维,就是要充分调动时空的变换和联系,使之具有形象表现力,让人物性格、矛盾的产生和解决在时空中得到充分而真实的表现。

第三节

导 演

一、导演要素

电影导演的主要任务是把电影文学剧本的文字形象通过电影的蒙太奇手段转化为视觉和听觉结合的银幕形象。在一部电视的创作过程中,导演是剧组的总负责人和领导者,掌握着创作的领导权和指挥权,是集体创作的核心。影片的思想主题、风格技巧等都由导演主要负责把握和处理。导演必须团结和调动起各种不同专业创作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共同为提高艺术质量而努力,同心协力、步调一致地创作出完美的电影作品。

(一)导演创作流程及职责

1.选择剧本。

导演要有远见、有胆识,看到剧本潜在的市场空间和艺术价值。导演必须考虑自身条件,权衡自己能否驾驭这种题材、样式的剧本。导演要善于和编剧合作,互相激发灵感和兴趣。

2.选择演员。主要看演员的气质是否符合剧中人物的性格,演员的形象是否接近剧中人物形象,演员的表演技能是否能将剧中人物体现出来。

3.向剧组人员讲解导演阐述。导演阐述是指导演对即将拍摄的影片整体构思的说明和阐述,也是导演的一个纲领性的创作设计,一般包括:对剧本主题思想、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阐释;对剧中主要人物的分析;对剧中矛盾冲突的理解与把握;对影片风格的确定和节奏的处理;对表演、摄影、美术、灯光、化妆、服装和道具等的整体构想,以及音乐、录音、剪辑等各创作环节的提示。《黄土地》

4.选择拍摄场地。包括内景和外景的选取。

5.创作分镜头剧本。这一程序是导演对编剧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的二度创作,导演的一切艺术构思都融入分镜头剧本中。分镜头剧本又被称为导演工作台本,是导演现场拍摄的依据。

6.现场拍摄。现场拍摄是极为复杂的过程,导演要协调各个部门、各个工种的创作人员,如摄影、灯光、美术、演员、化妆、服装、道具以及照明、剧务等,带领大家共同协作,完整导演的艺术构思。这一程序和职责最能体现导演的协调能力,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作品的艺术质量。现场拍摄的主要工作为:拍摄前期的准备、召开主创人员会议、布置拍摄人物、验收布景、检查化妆、服装和道具、拍摄。

7.后期制作。剪辑是艺术在创作的过程,导演和剪辑师共同努力,将电影的局部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动,并对影片的节奏进行确定,从而形成电影的整体艺术风格。后期制作中,还涉及配音、配乐、录音、作曲、乐队、演唱、音响、动画等人员的创作。

(二)导演构思

1.确定和把握电影的主题思想。

2.根据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需要进行设想和调整。

3.充分利用电影的各种造型手段。

4.确立影片的叙事结构和风格样式。

(三)导演创作的主要手段

1.通过演员的表演塑造剧中人物形象。

在影片拍摄的准备阶段,导演要和演员一起琢磨角色,以确立剧中人物的性格基调、特性、情感、性格发展轨迹以及和其他人间的关系。在拍摄过程中,导演更是演员直接的引导者和诱发人,帮助演员尽快的、自然而真切地进入规定的角色要求。

2.画面造型和音响构成。

画面是影片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影片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是电影造型语言的基本视觉元素。画面造型的基本因素是光、色彩和构图。另外,影片的音响构成也是导演的主要造型手段。

3.蒙太奇结构。

蒙太奇是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影片可以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拍摄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影视艺术概论

电影蒙太奇的功能包括:构成了电影叙事的语言;创造电影中特有的时空功能;将电影的声音和画面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声画对应或声画分立和对比的符合现象,以深刻揭示主题、人物、情景等;对影片的节奏、长短、剧情发展等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蒙太奇结构对导演来说,是渗透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的。

二、导演功用

1.导演决定着电影的主题。

2.导演决定着电影的创作风格。

3.导演决定着一部电影的视听语言。

4.演员的表演和后期制作中也可见导演的地位和价值。第四节

表 演

一、影视表演的特点

(一)条件要求

1.“上镜头性”

20世纪初期,法国电影家德吕克提出了“上镜头性”这一概念。就演员来说,“上镜头性”就意味着演员的面部是否能够在镜头中显出美感,这种美感不是按照日常生活中的评价标准而讲的,而是特指影像所具有的审美价值。

2.演员的生理条件必须接近片中角色。

3.演员的表演必须真实自然。摄影镜头不但能如实反映出演员的生理条件,还会放大演员的动作表情。因此影视表演的动作不宜过大,表情不宜夸张,说话的口气、音量也要自然。

(二)表演特性

1.片段性

由于影片是多个镜头组成的,演员在表演时不是象戏剧中那样连贯完成,而是分成若干片段,分别在镜头前表演,最后由导演和剪辑师合成。

2.可重复性

与表演的片段性相适应的,是影视表演的可重复性。戏剧表演时,表演不可能重复。影视拍摄中,同样的镜头可以拍摄3-5条,这一特性是影视表演的优势。

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另外一处不同是,戏剧舞台上的表演是演员们一同完成的,缺一不可。而在影视拍摄过程中,演员有时可以无需搭档在场,独立完成自己的表演工作。影视艺术概论

3.镜头感

对于影视演员来说,最大的难点就是既要“无视”镜头的存在,而又为镜头而存在。所谓“无视”镜头存在,是指绝大多数情况下,演员表演过程中不能看镜头。所谓为镜头而存在,是指演员的形体表情、举手投足、进退趋避等,都要考虑镜头中呈现的效果如何。影视艺术概论

二、表演派别与理论

(一)划分类别

1.电影中的表演者即演员,可以分为三类:群众演员、普通演员和主要演员。

2.按照演员的表演风格,影视表演可以分为“演技”与“本色”两大派别。

演技派是指演员演技精湛,可以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而无雷同之感。

本色派更多依赖演员的个人魅力,这种个人色彩在塑造各种不同角色时都得到着重的表现。本色派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演技,而是演技和演员的个人特征结合起来,两者相得益彰。

3.演员还有职业与非职业之分。

(二)表演理论

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20世纪苏联戏剧家兼戏剧理论家,他表演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每次表演一个角色时,演员都必须生活在这个角色中。”他认为,表演的关键不在于演员的外部形态多接近角色,而在于其内心情感的接近。因此,演员唯有深入体会角色的内心精神才能塑造出真实动人的形象。为达到这一目的,演员需要仔细研究角色,再到自己的经历和记忆中寻找和角色相近似的情感体验,并且在表演时激起这种情感体验,从而将其赋予所扮演的角色。

斯坦尼体系的优点在于塑造人物的深刻和真实,缺点是需要大量体验和排演的时间。影视艺术概论

2.布莱希特理论

德国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具有鲜明的现代色彩。他对戏剧表演的认识简历在一个前提上,即演员不是角色。因此演员不可能也不必要逼真地再现剧中虚构的角色。

布莱希特理论的核心是“陌生化效果”,或者也称“间离效果”。概括起来就说,最引起人们关注的事物往往是人们觉得既陌生又能够加以认识的事物,太熟悉的和完全超出认识范围之外的都不行。所以司空见惯的事物如果要引起人们心的关注,就需要采取一种陌生化的面目呈现。表演中的“陌生化”就意味着演员、角色、观众三者之间应当建立一种辩证的有机关系。首先,演员不能听任自己的感情融合在角色的情感中,演员要始终意识到自己和角色之间的距离,这样才能在高于角色的位置上最合理地调动自己的表演技巧驾驭角色。其次,观众在观看表演时也要保持一种超然独立的态度,从而主动分析和评判包括表演在内的整体戏剧效果,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剧情和演员情绪的灌注。第五节

摄影/摄像

一、摄影的意义

镜头是影视节目最基本的组成元素,以画面的形式传递特定的节目内容,而影视摄影就是捕捉画面的物质基础,离开影视摄影,影视艺术的视觉意义就无从谈起。

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记录和想象,影视摄影构筑了一个承载特定含义和情绪的屏幕世界。屏幕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异究竟有多大,是影视摄影要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记录功能

1.影视摄影的记录特性首先表现在对于现实世界的反映和再现。

2.记录是为了还原一个合理而真实的影像世界,一种能够被观众日常生活经验所证明的真实体验,一种符合观众潜在心理认知和价值判断的真实体验。

3.记录的真谛是对过程性和现场感的呈现,影视摄影与生俱来的记录特性决定了影视表达的贴近性和进行感。

(二)表现功能

影视作品都是创作者主观意识和思维支配下的产物,创作者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艺术形象的取舍与表达都承载了个人的情感世界,影视摄影的表现功能就是参与画面造型,从特定艺术形象中抽象、升华出某种精神价值和思想情感,进而传递特定的情感和意境,实现影视画面的表意和审美功能。

二、摄影的要素

影视摄影的造型表现手段主要包括画面的景别和运动、光线的风格和情绪、色彩的布局和含义、画面的构图和形式等。

(一)摄影用光

“电影是活动影像的幻觉艺术,有了光,画面中才能呈现出物体和空间的视觉形象,才能展现出它们的形态、质感和颜色,表现出他们的空间位置和运动,进而才能表现出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可视的艺术形象。”

摄影用光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满足曝光需要而必须提供的照明,二是为了塑造特定的艺术形象。

在影视摄影中,光不尽能够表现出被摄物体的形状、影调、质感、美感、层次感、空间感、色彩饱和度与还原度,还能起到渲染情绪、烘托气氛的作用。光度 光位 光质 光型 光比

光色(色温)

1、光线的性质(六大基本因素)光度

光源发光强度、光线在物体表面的照度、物体表现呈现的亮度

光度直接决定着摄影曝光,从而影响作品的影调层次和色彩再现

光位

光源相对于被摄体的位置,即光线的方向与角度。

水平:顺光、侧顺光、侧光、侧逆光、逆光

垂直:顶光、前顶光、后顶光、脚光、前脚光、后脚光

2.光线的方向:是指光源位置与拍摄方向之间形成的光线照射角度。顺光:光源照射方向与摄影机拍摄方向一致时所呈现的光效。

侧光:当光源照射方向与摄影机镜头方向成左右90度时,一个立体的被摄体就会形成由亮面、次亮面、明暗交界线、暗面、次暗面等一系列极为丰富的影调变化。

逆光:当光源照明方向与摄影机镜头光轴方向相对,并处在被摄对象后面时,被摄体成为逆光状态。1-顺光 2-侧顺光 3-侧光 4-侧逆光 5-逆光 1-前脚光 2-脚光 3-后脚光 4-后顶光 5-顶光 6-前顶光 光质

直射光(硬光):来自明显方向,产生明晰浓重的阴影,有助于质感表现,富有生气。

散射光(软光):来自若干方向,阴影柔和而不明晰,有助于表现形状和色彩。.光的形态:直射光、散射光、混合光

直射光(又称硬光):光源与被摄物之间没有中介遮挡,景物和物体表面 有明显的受光面和背光面,并在被摄体上产生清晰投影的光线。

造型特点:a、有明显的投射方向

b、能在被摄物体上面构成明亮的受光部分、背光的阴影部分

以及投影。从而形成画面的明暗反差,也可增强物体的立体感。

c、能显示出被摄物体的外部形状、轮廓形式、表面结构和质感。

d、能显示时间性。

e、光源投向集中。

影视艺术概论 光型

主光:显示景物、表现质感、塑造形象的主要照明光;

辅光:提高主光产生的阴影部亮度,揭示其细节,减小反差;

修饰光:局部强化塑形光线,如眼神光等;

轮廓光:勾画被摄体轮廓的光线,常用逆光、侧逆光表现;

背景光:光源位于被摄体后方,用以突出主体或美化画面;

效果光:用以模拟某种现场光线效果而添加的辅助光; 光比

指被摄体主要部位亮部与暗部的差别,通常指主光与辅光的差别。

大光比:表现刚硬的效果;

小光比:表现柔美的效果;

(二)色彩 色彩三要素

色别(色相)

明度(亮度)

不同的色别会产生不同的明度感受

饱和度(纯度)

物体表面结构与照明光线性质

光滑面>粗糙面;直射光>散射光;

明度适当时饱和度最大;明度增大或减小,饱和度都会随之减小;

1.色感。色彩除了还原现实世界真实的颜色信息之外,同时赋予了人们不同情绪的主观感受——色彩的温度、色彩的重量、色彩的动感,色彩的心理感觉机制吻合了摄影表达的主观情绪。

色彩的感觉

远近的感觉:近暖远冷,近明远暗;

大小的感觉:黄色大,紫色小,红与青类似;

明度高显得大,明度低显得小; 进退的感觉:暖色有逼近感,冷色有后退感; 胀缩的感觉:暖色、明度高有膨胀感; 轻重„„„„„„

1.色感。色彩除了还原现实世界真实的颜色信息之外,同时赋予了人们不同情绪的主观感受——色彩的温度、色彩的重量、色彩的动感,色彩的心理感觉机制吻合了摄影表达的主观情绪。黑色

庄严,权威,渊博,高雅,寂静,悲哀,神秘

不幸,绝望,死亡,没落,污垢,无光 白色

神圣,纯真,清洁,光明,平等,素雅,超凡,高尚

凄惨,阴险,哀伤,冰冷 灰

轻盈,柔润,温和,朴素,沉默,中庸

悲凉,空虚,混浊,失望,卑秽,低下 影视艺术概论 第二章 影视创作 第五节

摄影/摄像 红色

美好,热烈,艳丽,炽热,博爱,威严,英武,真诚,革命

危险,恐怖,躁动,烦杂 橙色

辉煌,富丽,高贵,华美,温情,乐观,丰盛

忧郁,烦闷,灼热,奢侈 黄色

明朗,活跃,愉快,希望,智慧,尊贵,清新

荒凉,寂寞,孤独,幼稚,饥渴,糜烂,堕落 绿色

柔顺,幽静,新生,和平,青春,生命,喜悦,舒畅

恐怖,冰凉 青色

沉静,理智,贵重,稳重

苍凉,阴森,冷酷,狰狞 蓝色

镇定,脱俗,永恒,自由,高爽,清澈,深遂,文静,包容

孤独,凄凉,冷淡,凶残 紫色

华丽,廉洁,优雅,友谊,深情

奸诈,险恶,不安,凄惨,神秘

2.影调。色彩与摄影用光的光度、光比和光色的综合就是影调。

黑白摄影基调主要指明暗关系的总体倾向,彩色摄影基调既包含光线明暗配置关系,也包含色彩冷暖对比,反差强弱的关系。

3.意义。结合影片的主题、题材、风格,摄影师通过对现实世界原始色彩的刻意夸张和修改,进而传递特定形式包裹下的艺术内涵。

(三)构图

由被摄对象在画面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和空间构成的视觉形象所传递的思想和情感的语言就是构图语言。

主要包括:

主体

陪体

环境

空白

四者构成的画面应该: 均衡

稳定

和谐

完整 水平构图

安宁,怡静,开阔,舒畅,延伸,稳定

呆板,单调,乏味,无望 垂直构图

挺拔, 尊严, 升腾,向上, 崇拜, 力度

压力, 封闭, 沉重,难以超跃 斜线构图

变化,惊险,奇突,怪癖,动感 倾斜,不稳,危机 三角构图

牢固,稳定,坚定,庄重,静默

压力,紧张,困难,动荡,不安 曲线构图

优美, 浪漫, 抒情,飘逸, 轻盈, 流畅

模糊,曲折,困难 V 型构图

前途,未来,希望,成功

遥远,漫长,方向 交叉构图

繁忙, 熙攘,生机, 宽畅, 疏通

选择,模糊,徘徊 前景构图

神秘,优美,关注,纵深,远眺,层次 距离,对立,陌生,诡秘 孔框构图

洞察, 窥视,关注, 层次, 隐蔽 封闭,呆板,恐怖 图案构图 规范, 整齐, 繁多,类似,图案美感 拥挤,单调

要求:介绍一部你喜欢的作品,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和电视栏目均可。内容:1.作品简介

2.创作者简介

3.作品赏析 以一个角度为切入点进行作品分析 作业 :《**》赏析

2.课程概论第二章 篇二

史学概论是高校历史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是历史学专业其他课程的重要基础, 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 为历史专业学生的学习和从事相关研究工作奠定基础。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国内许多高校该课程的教师都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教学探索, 并形成了各自的课程特色。 (1) 笔者将结合自身主持的校级精品课程史学概论为例, 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学生历史本体论思想培养

历史观是关于历史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历史观对历史认识和史学研究活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 帮助学生培养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无疑是史学概论课程最重要的任务。随着中外学术交流的不断加强和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 各种各样的历史观也在影响着学生的头脑, 如何提高他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和辨别真理的能力是当务之急。史学概论课程就是要在历史本体论上, 让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比较中体现出其正确性, 在鉴别中显示出其科学性, 让学生在自我思考和研究中体会到唯物史观的先进性, 从而自觉的接受它、运用它。

在教材的选用上, 国内大部分高校普遍采用的是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程组编写的《史学概论》, 这是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指导下的, 由国内诸多知名史学专家集体编修完成的史学概论课程教材。此本《史学概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内容编排上, “该书融中国史学与西方史学于一体,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紧密结合, 突出了历史观和方法论, 重点阐述20世纪中国和西方历史学的发展情况, 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并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贯穿始终” (2) 。

在教材的使用上, 也已经有一些高校教师在摸索新的使用方法, 如有的老师就提出应该“从课堂讲授和课后作业相结合以巩固课堂讲授内容、将课本知识和经典范文相结合以形成直观见解、比较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以见前者科学性等三个方面” (3) 来科学使用《史学概论》教材。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觉到, 任何一部史学概论教材都不可能完美无缺, 需要在教学中结合本校学生实际辩证的选用。“马工程”编写的《史学概论》是当前最重要的教材, 也是教育部在各高校普遍推广的教材, 应该重视对其的使用。在实践教学活动中, 则可以吸收各种教材之长处, 如果能形成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自编教材则最好, 但其中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

历史学的本体论在史学概论课程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决定着有什么样的历史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几乎所有的史学概论课程都会首先解决“什么是历史”这个史学理论的元问题, 这也是历史本体论讲授中必须要解释清楚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 主讲教师可以先不预设一个历史的概念或者解释, 而是充分让学生参与讨论。主修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在中学已经学过多年的历史, 又在大一、大二系统学习了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 因此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可以来讨论“什么是历史”的问题。

通过这种“头脑风暴”和参与式教学的方式, 反而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没有标准答案和预设理论的前提下, 更容易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结合自己学习历史学的经历, 以及对知识的体悟和理解, 往往能够总结出很多具有一定理论思考深度的回答。在经过充分的讨论和参与之后, 主讲教师再结合史学理论的学科体系, 来为学生系统分析“什么是历史”的传统命题, 会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历史的认识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在明晰了历史和历史学的联系与区别之后, 对于学生后面学习历史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都奠定了良好的思维基础。

二、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学习迁移———学生的历史编纂实践和史学研究实践

史学概论课程是以理论为主的课程, 但如果把它仅仅理解成只是传授历史学的理论那就大错特错了。理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 史学概论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历史学习和研究实践。为了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史学人才, 必须使学生兼备理论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主要向学生讲授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的相关理论知识, 而对这些理论与方法的学习迁移就需要学生的亲自动手实践来完成。实践教学环节是史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理论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该主动引导学生的实践意识, 将理论的价值转移到实践的运用中去。比如在“马工程”《史学概论》教材中的第二章《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就要考虑学生的实践需求。一般学生都知道历史研究应该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但对于什么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为什么是科学的、史学研究中如何运用唯物史观等问题, 学生都还是比较茫然的。因此, 首先需要任课教师讲清楚唯物史观的创立背景和过程、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等问题, 并要使学生明白“唯物史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它是一个开放的理论系统, 具有与时俱进、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品格” (4) 。在此基础上, 结合具体的历史研究实践, 如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分析、中外历史进程及发展规律的比较等重大问题, 让学生认识到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科学价值和强大理论分析能力。

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方面, 可以结合“马工程”《史学概论》教材中的第七章《历史编撰》内容, 在学生掌握“历史编撰的史料基础”、“历史编撰的旨趣和形式”、“历史编撰中的叙事和议论”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 就可以尝试进行历史编纂的实践活动了。当然刚开始不可能让学生去编写大部头的历史, 可以从基本的史学研究训练开始, 拟定一个题目, 然后学习查找相关的史料, 进而遵循一定的编纂规范, 形成初步的研究。这也是为本科生在大四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做前期的准备和铺垫。

在历史书写方面, 可以围绕在史学方法论模块中所讲授的影像史学、口述史学等内容来开展学生的史学实践活动。比如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 可以指导学生围绕抗战题材的影像资料进行史学实践。有的学生会围绕一位抗战英雄的影像资料编辑一部专题介绍小短片, 并且自己动手撰写文字介绍资料, 然后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 用影音和文字相结合方式来制作完成一部简单的影像史学作品。有的学生会利用口述调查的方式, 采访当地参加过抗战的老兵, 利用录音或摄像的方式保存口述资料, 然后整理成文字资料, 形成口述史的资料。通过这种影像或口述的史学实践活动,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并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背景, 尝试撰写史学题材文字作品, 并学会了编辑制作视频资料,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课程考核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为了重视和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可以对史学概论考核方式进行适当的改革。作为历史专业基础课, 一般要求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例各占20%和80%, 因此有的可能学生往往只重视期末考试的理论成绩而寄希望于最后的复习, 对于平时的史学实践作业觉得无足轻重。针对这种情况, 有必要调整课程成绩的比重, 将平时成绩提高到30%或40%。在期末考试试卷的出题中也可以体现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 比如可以出题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影像史学或者口述史学作品的实践计划, 或者设计一个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案, 一般根据学生的答卷就能够看出其是否具有了一定的史学实践能力。

总之, 如何在新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条件下不断完善史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是需要逐步探索下去的。特别是在“慕课革命”到来的时代, 如何让传统的基础学科和理论学科课程具有吸引力和长久生命力, 需要结合新的技术手段和日益发展的教学理论, 来深入推进教学改革。

摘要:史学概论课程主要是向高校历史专业本科生讲授历史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在教学改革中, 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注重对学生历史本体论思想的培养, 还要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历史编纂实践和史学研究实践来完成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迁移。

关键词:史学概论,唯物史观,实践教学,学习迁移

参考文献

3.中职烹饪概论课程教法探究 篇三

关键词:烹饪概论 文化 技艺 兴趣

烹饪概论是中餐烹饪专业的理论基础课之一,该门课程主要从中国烹饪史、中国烹饪工艺学等方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烹饪基本理论中的要点和规律性法则,有助于学生获得较为广泛的烹饪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今后在理论研究和操作技能上的发展和提高,以便适应中国和世界餐饮潮流的发展趋势,成为一名称职的中餐烹饪师。

烹饪概论作为中职烹饪专业的主干课程,既是系统掌握中国烹饪知识的入门课,也是学好烹饪专业其他课程的理论基础课。

但在实际授课中,课程只开设一学期。由于是专业理论课,排课较随意,所以大多数专业教师并不太愿意担任这门课程的教学,不是让学生自己看书做作业,就是放些有关烹饪操作的视频,打发一下时间,最后出张试卷开卷考完了事。学生本就对理论课不感兴趣,重视程度不足,这样这门看似不重要的课程也就学完了。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专业教师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专业综合能力

烹饪概论是烹饪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既有技术性,又有理论性,要求教师不仅是技能方面的大师,更应是中华饮食文化的引导者。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如何在短短数十节课中把100万年的饮食史讲述给学生,确实是一件难事。但学生刚刚进入专业就了解到这些知识,就认识到中国烹饪的优良传统和优势,会对学习烹饪带来无法比拟的好处。短期而言,会使学生增强学习专业的兴趣,长远来看,会对其厨师生涯带来烹饪文化底蕴的提升。

比如在讲述明清时期的饮食史中,笔者着重介绍了满汉全席,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突出满族菜点特殊风味,如烧烤、火锅、涮锅,同时又展示了汉族烹调的特色,如扒、炸、炒、熘、烧等。作为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其菜点精美、礼仪讲究,形成了引人注目的独特风格。学生的惊讶声贯穿了整个教学,不少学生课后还特地询问一百零八道菜谱,收藏起来。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生对中式烹饪的博大精深喜爱有加。

二、加强与基础学科的联系

烹饪概论是烹饪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化艺术性。中职语文课文中有一篇古文《庖丁解牛》。其中介绍到庖丁练了三年达到游刃必有余,学生学后不禁信心满满;再讲到“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学生联想到自己每次刀工课前还在磨刀,又不禁为之深深感叹。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学好刀工技术的想法,同时提高了学生古文学习的兴趣,进而不断挖掘中华美食的历史渊源。

三、紧密联系操作技能

烹饪概论是烹饪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刀工技术是中职第一年开设的技能课程。笔者在介绍中国烹饪的传统技术规范时,刀工绝活的展示引入了淮扬菜的经典代表菜——文思豆腐。一块细软的豆腐,要用普通菜刀横切至少88刀,竖切188刀,几分钟的光景,一块易碎的豆腐就成了几千根豆腐丝,放在清澈的水中,根根清晰、粗细均匀、细如发丝,学生直呼大开眼界。课后教师布置给学生家庭作业,让学生自己尝试一下文思豆腐的刀工技术,并把作品发到班级群进行展示。教师告知学生刀工的练习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花数年的时间才能做到熟能生巧,从而不断激励学生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

四、紧扣时代要求

烹饪概论是烹饪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对烹饪与烹饪学、烹饪文化、烹饪历史发展、烹饪科学艺术成果的学习,认识中国烹饪的优良传统和优势,继承、发扬、开拓、创新,为烹饪工艺的科学化创新出更多符合营养、卫生、科学合理的餐饮,改善人们的饮食,丰富饮食文化,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

带着学生走出校园,参观江海美食博物馆。博物馆汇聚了地方的饮食特色、红白喜事的饮食风俗,把饮食文化微缩成模型景观展示,让学生领略到江海美食的魅力。

4.课程概论第二章 篇四

1.企业集团的产生、发展

企业集团作为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的产生可从客观实际与理论两个方面加以解释。从客观上看,企业集团是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展和市场经济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社会化大生产意味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协作范围越来越广、生产越来越具有社会性质,而市场经济的趋利动机则会导致竞争的加剧。显然,这两方面的原因都会使单一的企业面临相当多的生存发展问题,进而呼唤有一种更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竞争需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应运而生。这种组织形式便是企业集团。从理论上说,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企业有一种不断将相关企业一体化的倾向。当一体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规模不经济,企业为维持其组织的完整性,即企业与市场的界限保持稳定,需要支出昂贵的组织成本,因此,主体企业开始尝试不把所有企业都一体化,而是将某些企业作为其外部组织,并通过资金、技术或人员等纽带和它们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这些企业仍然是独立的法人,但与主体企业又有密切的合作关系。企业在节约交易费用的同时,仍在一定程度上享有一体化组织的规模、范围和分散风险的经济性。这样,一系列介于企业组织和市场组织之间的,被称为“准一体化组织”的企业集团也就产生了。

企业集团的发展从规模上看,企业集团在资本的驱动下,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取利润而不断地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优化产品的组合和结构,在规模上表现为横向一体化扩张、纵向一体化扩张及多角化经营等方面;从产权关系上看,规模的扩张伴随着技术与管理过程的复杂化,所有者的知识与能力总是有限的,这就要求由专业的管理者来进行管理,因此所有权与管理权不得不分离,而企业集团的资本所有权与管理的分离更加彻底;从企业的组织结构来看,企业规模的扩张意味着一部分市场交易内部化于企业之中,原来由市场协调机制执行的一部分资源配置职能现在就必须由企业内部的行政协调机制来执行了,因此,市场交易的内部化要求由企业的层级组织来进行资源配置,这表现为管理层级制的形成和发展上。

2. 企业集团的概念及特征

明确企业集团的概念及特征,是分析企业集团财务管理问题的前提,进而为我们探讨企业集团财务控制问题提供依据。企业集团是现代企业的高级组织形式之一,是以一个或若干个大型企业为核心,以资产、资本、产品、技术等作为联结纽带,由一批具有共同利益,并在某种程度上受核心企业影响的多个企业联合组成的一个稳定的多层次经济组织。它一般是一个具有较强竟争力的跨所有制、跨地区、跨行业的法人联合体。

企业集团涉及财务管理方面的主要特征有:

(1)资本是主要联结形式。企业集团以资本作为内部各成员企业之间的主要联结纽带,企业集团的资本联结形式决定其主要的关系是控制关系,集团成员或以协议或以控股或以管理者互任等方式形成控制关系,其中股份控制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方面。企业集团的母公司根据其占所属企业注册资本的比例来确定拥有或控制关系,不同于以行政命令确定企业之间隶属关系的组织方式。

(2)多层次的组织结构。企业集团是以公司制为基本组织结构形式,以母公司为核心的独立的企业法人联合体。公司制是企业集团基本组织形式,集团内部单位在生产经营管理上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根据紧密程度分成核心层、紧密层、半紧密层和权散层等,互相之间构成了母子公司关系体制。

(3)规模巨大。企业集团资产占有量一般都大,资本力量雄厚。大型企业集团资产总额一般达几十亿元、几佰亿元,甚至超过一千亿元,资本相当雄厚。企业集团不仅拥有大量的有形资产,而且具有一些无形资资产;不仅拥有大量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而且具有相当数量的长期投资。同时企业集团一般具备多种经济功能,经营多个系列的产品,在不同的地区经营,具有相当的的市场影响力。

(4)权责关系明确。首先,企业集团的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更加彻底,企业的管理者地位并不是因其兼有资本所有者的身份,由于企业集团的规模大、管理活动复杂、职能部门齐全、组织层次多、管理幅度大,决定高层管理者地位的不再是他们的股份,而是管理能力。同时,资本追求价值最大化的特性决定了选择高层管理者的标准是其工作能力,因此,从内外两个方面都要求两权分离,两权也就不得不分离了。其次,企业集团内部组织机构完整,管理层次分明,分工明细。企业集团 一般设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等机构,形成了健全有效,责权利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集团内部一般实行三级或三级以上的管理体制,如集团公司、本部、事业部、子公司、孙公司等。可见,企业集团是一种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组织形式。

5.概论(专)第二次作业 篇五

本题分数:5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解决正确判断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问题的理 论是()

 A、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C、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 D、社会主义依靠力量理论

标准答案:b 说明: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5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 A、政治体制改革有机统一起来

 B、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 C、执政为民有机统一起来

 D、社会稳定有机统一起来

标准答案:b 说明: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5 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股份合作制经济

 B、股份制经济

 C、集体经济

 D、国有经济

标准答案:d 说明: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5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和核心内容是

 A、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 B、富强、民主、文明

 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标准答案:c 说明:)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5 邓小平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

    A、靠改革开放

B、靠自己的发展

C、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靠反对霸权主义

标准答案:b 说明: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5 我国的民主党派是()

    A、执政党

B、反对党

C、在野党

D、参政党

标准答案:d 说明: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

    A、马克思主义

B、共同理想

C、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标准答案:c 说明:

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5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核心

    A、科技

B、人才

C、教育

D、发展

标准答案:b 说明: 题号:9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5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

    A、利用国内资源与国际资源的关系

B、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C、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D、人与自然关系

标准答案:d 说明:

题号:10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5 改革的性质是

    A、一场新的革命

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的根本变革

标准答案:b 说明:

题号:11 题型:多选题(请在复选框中打勾,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以是多个)

本题分数: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第二大理论成果,到目前为止主要包括()  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标准答案:bcd 说明:

题号:12 题型:多选题(请在复选框中打勾,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以是多个)

本题分数:5 党的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思想,“四化”包括()

    A、工业化、信息化

B、信息化、城乡一体化

C、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D、农业现代化、科技化

标准答案:ac 说明:

题号:13 题型:多选题(请在复选框中打勾,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以是多个)

本题分数:5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把党建设成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战略目标。

    A、学习型

B、服务型

C、革命型

D、创新型

标准答案:abd 说明:

题号:14 题型:多选题(请在复选框中打勾,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以是多个)

本题分数: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所决定的。

    A、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

B、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

C、人口多,底子薄

D、激烈的国际竞争

标准答案:ab 说明:

题号:15 题型:多选题(请在复选框中打勾,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以是多个)

本题分数:5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从初步形成到正式确立的代表性文章是

   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岗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战争和战略问题》

标准答案:abcd 说明:

题号:16 题型:多选题(请在复选框中打勾,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以是多个)

本题分数:5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

    A、民主法治、公平主义

B、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C、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D、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标准答案:acd 说明:

题号:17 题型:多选题(请在复选框中打勾,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以是多个)

本题分数:5 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主要经验有

    A、和平赎买政策

B、国家资本主义道路

C、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结合起来

D、由初级到高级逐步过渡

标准答案:abcd 说明:

题号:18 题型:多选题(请在复选框中打勾,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以是多个)

本题分数:5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包括

  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标准答案:abcd 说明:

题号:19 题型:多选题(请在复选框中打勾,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以是多个)

本题分数:5 全面深化改革,要注重改革的()

    A、系统性

B、整体性

C、协同性

D、实效性

标准答案:abc 说明:

题号:20 题型:多选题(请在复选框中打勾,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以是多个)

本题分数:5 祖国统一是

   A、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和夙愿的集中体现

B、中华民族伟大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C、中国封建大一统思想的全面继承

6.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十二章全) 篇六

□HR管理的普遍性与重要性

□工作的现实---成为被管理者或管理者

□成为一名管理者的挑战和报酬

教材:人力资源管理概论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HRM

作者:董克用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人力资源概述

第一节人力资源及相关概念

一、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就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并且能够被组织所利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二、人力资源的数量

对于企业而言,人力资源的数量一般来说就是其员工的数量。

对于国家而言,人力资源的数量可以从现实人力资源数量和潜在人力资源数量两个方面来计量。

(一)一国的人力资源数量的计算

按照上述思路,可以对我国的人口构成作如下的划分:①未成年就业人口②适龄就业人口③失业人口④暂时不能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⑤其他人口⑥老年就业人口。说明:现实的人力资源数量由①②⑥三个部分组成。潜在的人力资源数量由③④⑤三个部分构成。

三、人力资源的质量

劳动者类型变化:体力型→一般文化型→较高的一般文化型→专业技术型

中印两国在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有何不同?

四、人口资源和人才资源

人口资源使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人口的总量,它主要表现为人口的数量。

人才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具有较多科学知识、较强劳动技能,在价值创造过程中起关键或重要作用的那部分人。

人口的大国,缘何从“民工潮”到“民工荒”?

五、人力资本

西奥多.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劳动者身上所具备的两能力:通过先天遗传的,由个人与生俱来的基因所决定的;后天通过个人努力学习而形成的。

人力资本需要通过投资才能够获得。

人力资本投资的三种形式有:教育和培训;迁移;医疗保健。

人们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会考虑收益和成本两个因素。只有当收益大于等于成本时,人们才会去投资人力资本,否则就不会投资。

第二节人力资源的性质和作用

一、人力资源的性质1.能动性2.时效性3.增值性4.可变性5.社会性6.可开发性

二、人力资源的作用:人力资源是财富形成的关键要素;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人力资源是企业的首

要资源(经济学角度:土地——土地要素发挥作用要依赖于人的要素,即劳动和企业家精神;资本——资本要素发挥作用要依赖于人的要素,即劳动和企业家精神;劳动——劳动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存在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时代呼唤企业家精神。)

正义的两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每个人对与其他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体系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 第二个原则: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①被合理地期望适合于每一个的利益;并且②依系于地位和职务向所有人开放。

三国的竞争力与企业的HRM(美国——创新驱动;日本——效率驱动;中国——要素驱动)

第二章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第一节管理及其相关问题

一、管理的含义: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保证以有效的方式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过程。

二、管理的有效性

三、管理的职能

四、管理的方式:M、V

管理的方式指管理职能实现的形式,它反映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管理方式可以归纳为两类:命令式的管理方式,也称为V型方式;参与式的管理方式,也称为M型方式。

第二节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获取、开发、保持和有效利用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通过运用科学、系统的技术和方法所进行的各种相关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管理过程。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

四、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

HR供大于需怎么办?

TCL董事会于2006年开始对欧洲业务进行收缩和重组;

TCL在重组过程中发现,在欧洲裁员远非事先预料的那么容易;

据统计,TCL在欧洲共裁员400多人,平均裁员成本超过每人10万欧元。

职位分析:一是对职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进行清晰的界定;二是确定各职位所要求的任职资格;职位分析的结果为职位说明书。

培训与开发:主要包括的活动有:建立培训体系;确定培训需求和计划;组织实施培训过程;对培训效果进行反馈总结等。

绩效管理:就是根据既定的目标对员工的工作结果进行评价,发现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基于绩效的薪酬:王石年薪大幅缩减440万

美国与英国:关于银行薪酬的不同管理

五、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有助于实现和提升企业的绩效;有助于企业战略的实现(实现企业的整体战略和目标; 保证价值源泉中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为价值创造营建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保证员工价值评价的准确;实现员工价值分配的公平合理有效)

第三章 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第一节管理者概述

一、管理者及其分类:高层管理者(制定组织的大政方针;对涉及整个组织的问题进行决策;外交事务——宏观)、中层管理者(向下传达高层管理者的重大决策并监督协调基层管理者的工作;向高层管理者反映基层中存在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决策依据——上传下达)、基层管理者(对普通员工的工作进行监督、指导;一般还要承担一部分具体工作——微观)

二、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三、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技术技能(指管理者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要能够运用一定的知识、技术、工具和程序完成工作任务)人际技能(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概念技能(指管理者认识事物、现象的本质及相互关系的能力)

第二节人力资源管理者和部门

一、人力资源管理者和部门的出现:兼职(早期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大多是和现场的生产管理交织在一起并由一线管理人员承担的)专家(随着实践的发展,企业需要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事专家来从事招聘、录用、培训和工作设计等方面的工作)部门(人事专职人员和人事专家的增加,使得组织需要设立专门的部门来进行管理并赋予这个部门相应的职能)

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承担的活动

三、人力资源管理者和部门角色战略伙伴指人力资源管理者和部门要参与到企业战略的制定中去,并且要确保企业所制定的人力资源战略得以有效实施。变革推动者指人力资源管理者和部门要积极推动组织各项变革的实施,人力资源管理者和部门要成为变革的助推器。管理专家指人力资源管理者和部门要进行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政策的设计和执行,要承担相应的职能管理活动。员工激励者指人力资源管理者和部门要构筑起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心理契约,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员工的献身精神,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工作。

四、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

第五章 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

第一节人力资源管理的外部环境

(一)政治因素:政治环境的稳定性;政府管理方式和方针政策;工会;政府的管理方式和方针政策

(二)经济因素

1.经济体制的影响

■计划经济体制下,HR的很多决策都是由政府做出的,企业更多的是执行政府政策。

■市场经济体制下,是由企业根据内外部的各种因素来自行做出人力资源管理决策。

2.经济发展状况和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影响

(三)法律因素

法律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影响就主要体现在它的约束和规范作用。

我国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的法律法规:

(四)文化因素

(五)竞争者

第二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部环境

(一)企业发展战略

(二)企业组织结构

(三)企业生命周期

(四)企业文化 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企业成员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等观念形态的综合。

总结:HR工作必须充分考虑到企业内外环境的影响;实现HR与环境的和谐一致。

第5章 激励理论

一、需要、动机与激励

二、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研究起激励作用的因素;过程型激励理论:研究从动机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通过行为的塑造以达到预定目标;综合型激励理论:从系统的角度去研究激励

三、内容型激励理论

(一)层次需求理论: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一般来说,低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

(二)ERG理论Existence生存需要Relatedness关系需要Growth成长需要

不强调需要的顺序;不强调需要的上升趋势;可以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需要占主导地位;强调“挫折—倒退”的机制。

(三)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往往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相关;保健因素: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则大多与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相关;保健因素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意,激励因素才能使员工努力工作。

(四)成就需要理论Achievement成就需要Power权力需要Affiliation归属需要

人类有不同程度的自我成就需要;一个人可经由训练获得成就激励;成就需要与工作绩效正相关。

四、过程型激励理论

(一)期望理论——理论内容:激励的效果取决于效价和期望值两个因素。理论公式:M=V*E(Motivation,激励力; Value,效价; Expectance,期望值)

(二)公平理论——理论内容:每个人都会把自己获得的报酬和投入的比与别人或自己过去的报酬和投入之比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影响人们的努力程度。

(三)目标理论——理论内容:对人们的激励大多是通过设置目标来实现的,目标具有引导员工工作方向和努力程度的作用。

五、过程型激励理论

(一)行为强化理论——强化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处理,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的重复发生。管理中的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比负强化更有效。

六、过程型激励理论

(一)勒温的综合激励理论——理论内容:个人的行为是由个人内部动力和环境刺激的乘积决定的。

(二)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

第七章职位分析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职位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酬薪管理

二、职位分析的涵义

(一)职位分析的定义:职位分析是指以一种固定的格式把与这种职位有关的信息描述出来,从而使其他人能了解这种职位的过程。

(二)职位分析的结果:职位描述——职位是做什么的?职位规范——由谁来做最合适?

(三)职位分析的意义:职位分析为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提供依据,它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一个平台:

1.为人力资源规划提供了必要的信息

2.为人员招聘录用提供了明确的标准

3.为人员的培训与开发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4.为制定公平合理的薪酬政策奠定了基础

5.为科学的绩效管理提供了帮助

三、职位说明书的编写

(一)职位说明书包括两部分内容

职位描述:反映职位的工作情况,是关于职位所从事或承担的任务、职责以及责任的目录清单。

职位规范:反映了职位对承担这些工作的人的要求,是人们为了完成这些工作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其他特征的目录清单。

一份完整的职位说明书应包括的具体项目:职业描述1.职位标识2.职位概要3.履行职责4.业绩标准5.工作关系6.使用设备7.工作的环境和工作条件;职业规划1.任职资格

第八章人力资源规划概述

第一节人力资源规划概述

一、人力资源规划(HRP)的含义:人力资源规划,也就人力资源计划,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规划的指导下进行人员的供需平衡,以满足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对人员的需求,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合质合量的人力资源保证,其最终目标是为了达成企业的战略目标和长期利益。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一)人力资源总体规划,是指对计划期内结果的总体描述。

 人力资源总体规划中最主要的内容包括:

1.供给和需要的比较结果,也可称作净需求;

2.阐述在规划期内企业对各种人力资源的需求和各种人力资源配置的总体框架;阐述人力资源方面有关的重要方针、政策和原则。

3.确定人力资源投资预算。

(二)人力资源业务规划,是指总体规划的分解和具体。

人力资源业务规划的内容:人员补充计划 人员配置计划 人员接替和提升计划 人员培训与开发计划 工资激励计划 员工关系计划 退休解聘计划

三、人力资源规划的意义和作用:战略支持、保持人员状况稳定、降低人力成本、对HRM其它职能的指导意义

第二节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供给与平衡

一、人力资源需求的预测

人力资源需求的预测就是指对企业在未来某一特定时期内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结构进行估计。注:这里所指的预测是指完全需求,不是净需求。

(一)人力资源需求的分析

(二)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方法

德尔菲法:是指邀请在某一领域的专家或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对某一问题进行预测并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的结构化方法,也就专家预测法。

二、人力资源供给的预测

人力资源供给的预测是指为满足组织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对在未来某一特定时期内组织能够获得的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进行估计。

人力资源的供给包括内部供给和外部供给两个来源。

(一)人力资源供给的分析

1.外部供给的分析

2.内部供给的分析

(二)人力资源供给预测的方法

三、人力资源供需的平衡

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预测的四种比较结果:

(一)供给和需求总量平衡,结构不匹配

(二)供给大于需求

(三)供给小于需求

第十一章绩效考评与绩效管理

第一节绩效的基本内涵

一、绩效的概念

二、绩效的特点:多因性、多维性(绩效:结果、行为、态度、能力)、动态性(绩效:受主客观因素影响)

第二节绩效考评与绩效管理

一、绩效考评的必要性

二、绩效考评和绩效管理的区别

三、绩效管理的目的第四节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

1.绩效考评主体的问题;2.绩效考评的周期;3.绩效考评中的误区与防范;4.绩效沟通与反馈;5.绩效考评结果的应用

7.课程概论第二章 篇七

航空概论是飞机制造技术、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航空电子设备维修、空中乘务、民航运输、空中交通管理等高职航空类专业的通用基础课程, 是各专业课程的前导课。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有两个, 一是培养学生对于深入学习航空专业课程的兴趣;二是让学生对飞机的结构和特点, 以及民航系统的运行和管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因此, 这门课程对于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和将来从事相关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航空航天技术是一个国家科技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 是力学、材料科学、电子技术、控制理论、推进技术及制造工艺等技术的综合体现[1]。相应的, 作为综合讲授航空基础知识的一门课程, 航空概论也具有知识覆盖面宽的特点, 课程内容涉及航空发展史、大气环境、空气动力学、飞机结构、机械系统、电子电气系统、空中交通管理、机场、航空运输、航空安全等多领域的知识, 不同领域之间相互交叉、融合, 信息量大, 且很多内容都比较抽象, 较难理解。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在课堂上仍不分侧重点的采用机械而呆板的讲授式教学, 显然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 无法产生良好的效果, 所以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1 模块化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就业方向的不同, 航空专业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航空运输类, 包括民航运输、空中乘务、空中交通管理等专业, 此类专业的学生对于机场、航空运输、空中交通管理等知识要求深入理解和掌握, 而飞机结构、飞机系统、航空发动机等知识只要求简单了解即可;另一类属于航空维修类, 包括飞机制造技术、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航空电子设备维修等专业, 此类专业的学生对于飞机结构、系统、航空发动机等知识要求深入理解和掌握, 而对于机场、航空运输、空中交通管理知识则只要求简单了解即可。但是不管是上述哪一类专业的学生, 都要掌握基本的飞行原理, 同时由于航空行业对于安全性的高标准、高要求, 所以两类专业都要深刻理解与航空安全相关的知识。

针对上述两类专业在职业能力要求上的差异,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各有侧重, 同时又要兼顾两者在通用知识方面的要求。因此, 可以将航空概论的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通用基础、航空运输和航空维修, 并将相应章节分别划入三个模块中, 如航空发展史、飞行原理和航空安全等章节划入通用基础模块, 机场、航空运输和空中交通管理等知识划入航空运输模块, 而飞机结构、飞机系统等内容则划入航空维修模块。在教学中, 对于航空运输类专业的学生, 以通用基础+航空运输模块为主, 以航空维修模块为辅, 而对于航空维修类专业的学生, 则以通用基础+航空维修模块为主, 以航空运输模块为辅, 如图1所示。

2 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

航空概论是一门涉及空气动力学、航空机械、航空电子、空中交通管理等多领域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韩愈《师说》有言, “术业有专攻”, 如果采用单一教师授课的方式, 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 一人很难专擅机械、电子等所有的相关知识, 所以对课程中自己擅长的内容可以讲解得很详尽, 而对于自己并不擅长的内容, 授课过程必然流于泛泛, 很难深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可以采用分段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所谓“分段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把教学内容分段后, 安排擅长此内容的教师主讲。“分段式”教学不是对现有教学内容简单的分段、分人授课, 而是对原有专业课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又授课计划、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全新的调整和组合[2]。首先要对航空概论课程的知识结构进行分析, 在明确其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的基础上确立该课程的主要学习领域, 广泛调查研究校内外的教师资源, 了解每个人的专擅领域和优势所在, 然后组建课程教学团队, 共同分析探讨航空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 将教学内容梳理归纳后分段, 每一个团队人员的优势资源与分段后的教学内容相匹配, 进而制定授课计划、编写教学方案、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3 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高职学生是在高考最后一批录取的, 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和自制能力相对较差, 因此, 高职教育方式应适合他们的特点[3], 不能沿用和照搬本科高校的教学方式。尤其对于航空概论这样信息量大, 且以讲述性内容为主的课程, 如果单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 会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 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高职课堂教学的特殊性, 综合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启发引导、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建立起与其未来职业生涯相适应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 在讲解伯努利定理时, 如果直接向学生灌输定理的内容和公式, 由于过于抽象, 学生很难理解和记忆。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采用启发法, 不直接讲授定理的内容, 而是设定一系列问题, 环环相扣, 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定理的内容。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 让学生每人拿出两张纸, 向中间吹气, 观察两张纸相吸的现象。然后提出第一个问题:两张纸相吸的直接原因是因为纸中间的空气的哪个参数减小了?等待学生回答出答案“压强”之后, 提出第二个问题:压强代表的是空气的哪种能量?等学生回答出“势能”之后提出第三个问题:压强减小的同时, 由于你的吹气导致空气的哪个参数变大了?当学生回答出答案“速度”时, 继续提问:速度代表着空气的哪种能量?学生自然会回答“动能”, 此时做最后一次提问:速度增加的时候为什么压强会减小?引导学生思考势能与动能的关系, 联想到能量守恒定律, 继而得到伯努利定理的相关知识: (1) 该定理是能量守恒在流体力学中的应用; (2) 定义的是速度和压强的关系; (3) 速度大的地方压强小, 速度小的地方压强大。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兴趣, 增强教学效果, 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

4 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

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尤其是对于综合性强、信息量大的航空概论课程, 要想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对航空基础知识获得尽可能多的了解, 必须从改革教学手段入手, 充分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实验实训设备等各种方式, 学生创造一个高效的学习环境。

(1) 多媒体教学课件

多媒体课件有着文字信息无法比拟的显著优势, 很多知识只依靠教材上的文字介绍和教师的口述很难准确、高效地传递给学生, 有时即便费劲口舌也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而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则能够通过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数字资源媒体的形式, 非常直观、快捷的把信息表达出来, 既便于学生理解, 同时也能够加深其印象, 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 对于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工作过程, 仅仅通过语言的讲解很难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直观的印象, 而采用视频和动画则可以对气流在发动机各部件中进行压缩、燃烧和膨胀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完整的演示, 非常的生动和形象。

(2) 虚拟仿真软件

虚拟仿真技术既具有理论教学无法相比的直观性, 又具有真实的实训教学没有的成本低廉的特点, 它能够将复杂的飞机零部件结构展示的一目了然, 其效果是教具, 甚至是实体零件都无法达到的, 所以在教学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虚拟仿真技术的具体应用包括:利用Pro-E、Solidworks等虚拟仿真软件建立飞机虚拟零件库, 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常见的飞机零件进行平移、旋转、放大、剖切等操作, 全方位观察零部件结构;构建飞机结构拆装仿真实训系统, 让学生能够利用鼠标或键盘对飞机各部分结构进行拆卸和安装, 系统应能够提供操作说明, 当学生无法独自完成拆装时, 可以参照系统的提示继续进行实训任务。

(3) 课堂演示实验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为了直观展示一些原理性的知识,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师可以结合讲授内容, 在课堂上做些简单的演示实验。比如通过机翼的烟风洞实验, 加深学生对迎角过大时产生的飞机失速现象的理解;通过力学实验室的拉力、压强实验, 使学生对飞机结构强度和刚度形成深入的了解。

(4) 课外实践活动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组织动手能力强、学有余力的学生组成航模小组, 开展航空模型的设计与制作。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飞行原理等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相结合, 设计和制作出纸质和木质的航空静态和动态飞机模型。这些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扩展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对于航空知识的兴趣, 同时也能够达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

(5) 企业参观实习

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的资源, 组织学生到飞机制造厂、航空公司等企业参观实习, 实际感受航空企业的生产工作状况, 一方面促进学生在掌握了课堂上所学的航空知识的基础上, 将课堂知识与生产实际相联系, 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通过参观实际的生产和管理现场, 对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等航空职业素养形成深刻的认知。

5 结语

航空概论课程是一门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 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求, 进行改革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通过教学改革, 能够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 改善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其适应现代航空行业对人才的要求。

摘要:文章对《航空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航空概论,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谢础, 贾玉红.航空航天技术概论[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5:9-1.

[2]梁衍锋, 张东东, 等.浅谈分段式教学的利与弊[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9 (25) :2275-2276.

8.课程概论第二章 篇八

【关键词】理论教学;教学方法;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40-0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必修课之一。应该看到这门课程在广大教师的努力下,达到了课程的基本目标,但本课程在理论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迫切需要解决。

1 “概论”课程中理论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教学方法使用随意、缺乏规范。 不少教师虽然掌握了一些教学方法,但是在使用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却没有慎重考虑每种教学方法的使用条件和使用规则,随兴所至,信手拈来,没有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本该深入分析的理论却被简单地用图表展示即结束,而本可以用图表作对比分析,以强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地方却又采用简短的师生对话解决,其教学效果当然就无法理想。

1.2 理论教学方法单一、陈旧。 据调查,很多的教师在开展“概论”课程的理论教学时,经常会只采用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而与此同时,笔者也发现已有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反映当代大学生新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特点,不能很好地反映“概论”课程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的发展要求。

1.3 在理论教学方法的使用中忽略学生的参与。如果从教学理论角度来分析,我们所以的教学都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参与才能真正产生一定的教学效果,才能真正被称为“教学”。按此推论,教师在运用具体的教学方法开展具体的教学工作时,也是必需要有学生的参与的。如讨论式教学方法,不管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讨论,还是学生之间的讨论,缺乏学生的全面参与是无法想象的。但很遗憾的是,我们部分“概论”课程的教师,却在理论教学工作开展时,忽略了学生的参与,从而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还是以讨论教学为例,部分老师并没有特别在意大部分学生的全面和深度参与,认为只要有几个学生能参加部分对话就达到要求了,这其实是对讨论式教学方法的误解。[1]

1.4 理论教学方法的开发设计不足。 经验丰富的教师认识到部分理论性和时效性强的知识是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的,但现实却是,对于许多高校的“概论”课程而言,理论教学方法的开发设计不足。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可以选择的教学方法当然也就比较单一,更不用谈形成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理论教学方法体系,形成合力以达到最佳效果了。

由以上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概论”课程理论教学的教学效果,让很多的课堂呈现了人多但冷清,理论知识的掌握不牢固、不清晰、不持久,继而影响到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在实际社会、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让“概论”课的价值和魅力打了折扣。

2 “概论”课程理论教学方法问题产生的根源

2.1 教师不够重视对教学理论的把握和研究。 教学方法开发设计的不足从根本上来讲是因为教师忽略了对教学理论性知识的研究,如教育价值、教学要素、教学规律、教学目的、教学原则等等。因此缺乏开发和设计新型教学方法的方向和思路。尤其是对于新教师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于教学目的、教学原则等理论性东西的探讨,而直接关心的是教学方法问题。不少的新教师更多地只是去模仿前人或他人的方法。而经验丰富且善于思考和探索的教师都认识到,这些教学理论知识能够指导他们去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使其更加完美;或指导他们去设计开发出新的教学方法;或指导他们更加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2]

2.2 教师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水平了解和研究缺乏。 对学生的不了解所带来的最直接后果是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分析教材、分析教学内容,进而去使用教学方法。而这又无法避免与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对教学方法的理解产生某种程度的偏差,让师生之间出现一定的摩擦。我们说教学,其实是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的“教”,一个是学生的“学”,而两者又是对立统一的。只有把握住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开发出新的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也才能提升理论教学的效果。因为教师的任何教学方法都是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发挥作用的。

2.3 教师忽略教学方法的合理科学运用对“概论”课理论教学效果的价值。 有部分从事“概论”课程的理论教师认为由于“概论”课程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学生对于学习此门课程是有相当难度的,教学方法是否多样化以及教师能否很好地使用教学方法与课程的教学效果并没有直接的关联。然而,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不难发现,同样的教学内容,用不同的方法,获得的教学效果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比如说,对于分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个理论成果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如果按照现在教材的编排顺序,一节一节的分析,学生往往抓不住三个理论之间的区别点;但如果用图表的方式,将三个理论成果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放在一个图表里进行对比分析,再加以适当的概括,学生对三个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就可以做到一目了然了。

3 突破“概論”课程理论教学方法困境的途径

3.1强化对教师基本教学理论和大学生身心知识的培训

各高校应该组织专门针对新教师开展的岗前培训,强化新教师对基本教学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强化对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习规律的认知和把握,为教师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以及设计开发区新的理论教学方法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并提供开阔的思路和方向。当然也有必要组织其他教师经常开展教学方法的研讨,以加深对基本教学理论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习规律的理解,并相互借鉴。

3.2 组织力量专门开发设计新的教学方法。 “概论”课程由于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教学内容必然是与时俱进的,因此根据变化了的教学内容开发设计出新的教学方法也是题中之义。高校应该定期组织专家和教师来开展这项工作,而且从变动的学生角度而言,经常开发和设计新的教学方法应该也是必须的,因为在不同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他们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等也会是不同的。因此教学方法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尤其是在网络背景下,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先进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当然,对已有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也是开发设计的一部分。[3]

3.3 强化教师对各种教学方法使用条件的把握和运用。 一个好的教学方法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与很多因素紧密相关,其中教师能否把握好不同教学方法的不同使用条件,[4]并在此前提下,合理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需要通过一定途径(如在强化老师的基本教学理论和大学生身心知识的培训时涉及此项内容;或在开发设计新的教学方法时,吸纳“概论”课程的理论教学老师参与;或组织专门的教学方法探讨会议)让“概论”课程的理论教学教师对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条件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和把握,并灵活运用到实际的“概论”课程理论教学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理论教学方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楚廷.教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281.

[2] 练崇潮,汪水英.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探讨[J].教育探索,2009(12):34-35.

[3] 张信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09,3(2):43-46

上一篇:文广新局的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萧西实验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 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