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传统音乐的感想

2024-09-30

学习传统音乐的感想(共11篇)

1.学习传统音乐的感想 篇一

下决心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是受陶维生老师的影响,只是自己一翻开书本看到枯燥的文字、难懂的文言文就放弃了。我的床头放着《四书》、《五经》、《了凡四训》但从未看过十页。有幸参加了连云港企业文化学会孔子学院第二期研修班的学习,让我感到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凤凰涅、浴火重生。在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阙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经刘余莉、蔡礼旭等老师的讲解,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当接触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倡导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崇尚的利己利人,功德圆满;这些思想时,直叹自己“工未到、塞未通”啊,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从刘余莉老师的《传统文化和中国式管理》、到蔡礼旭老师的《家和万事兴》,再到靳雅佳老师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等等,在课堂上总是会不断地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因为大家感觉,老师说的每句话,都是我们该做的,都是作为社会一份子的我们应该改变的,老师的话总是能激起我们内心最深处“人性本善”的共鸣,总会让我们每个人感叹自己过去的人生,拥有重新上路的勇气和决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是指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人。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结合现实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不是去找原因而是互相埋怨、指责。如,管理分局埋怨大厅的工作没有做到位,指责大厅人员工作不够认真、仔细。就没有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下,大厅是窗口单位,他们有很多工作需要当场完成,难免会出错,我们发现了错误改过来就好,举手之劳吗。各单位部门之间互相指责、推委,都不想多干活多担责任。还有很多人不是想着如何好好工作,而是找关系调个既轻松又不担责任又有油水的好工作,想方设法把自己不想干的工作推给别人。这不是“己所不欲,施于人”又是什么泥?正所谓“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

通过这次学习,我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如果全民都来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并运用到生活、工作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社会才是和谐的。

2.学习传统音乐的感想 篇二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音乐教育中德育的渗透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越来越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规定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即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这就为学校音乐教育指明了方向。为此, 音乐教育工作者应把德育贯彻和渗透到音乐教育的全过程中去,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最明显的是在音乐教育中丰富的爱国主义内容, 以此来为学生传授爱国知识, 提高爱国热情,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所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选择教授的内容, 比如, 通过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引导学生懂得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以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另外还有《我爱你, 中国》《祖国颂》《长江之歌》等;有歌颂党、歌颂工农红军的《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红星歌》等;有歌唱民族英雄的《打起手鼓唱新歌》《牧歌》等。通过对这些歌曲的欣赏, 可以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生活的情感,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

贯穿着以爱国主义为中心内容的音乐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通过音乐的审美作用陶冶青少年的道德情操, 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人生信念和远大理想。

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主要是通过音乐的审美功能潜移默化地进行的。那么, 如何把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德育内容渗透到音乐教育中, 从而渗透到青少年的思想和心灵中去呢?

首先, 我认为课堂教学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教学过程中, 要尽可能多选一些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和歌颂美好生活的歌曲。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的双向交流, 为此, 要注意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 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充分体现,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其次实在课外活动的注意利用音乐教育的优越性来渗透的德育教育。音乐教育工作者应注意在课外活动中增加德育教育的内容。比如, 组织青少年合唱队, 举办歌咏比赛和校园革命歌曲演唱会等, 把具有时代主旋律的歌曲和音乐作品贯穿到音乐活动中去, 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 培养他们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 使他们在校园的音乐氛围中受到深刻的德育教育和情感教育。

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抵制不健康、不适宜学校流传的音乐。随着改革开放一批批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高的音乐作品不断涌现, 给人们以鼓舞、教育和美的享受。但也有庸俗的歌曲也随之而来, 给学校音乐教育带来极大的冲击。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污染了社会文化环境。

面对这些庸俗音乐的猛烈冲击, 学校的音乐教育必须明确担负起培养祖国接班人的重任, 不要忘记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四有”新人的大目标。因此, 学校的音乐教育必须坚持以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为主的原则, 达到育人的目的。

我认为我们必须通过严肃认真的音乐课教学, 不断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 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修养水平。应以大量优秀、高雅的民族音乐精品去教育学生, 陶冶他们的情操, 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作为教育教育工作者, 我们有责任传教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 使我们的学生受到良好、健康的音乐教育, 并能从中体会美好、和谐、积极、明朗的艺术气质, 同时, 我们也应该发扬我们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 把音乐教育引领到更有价值的教育殿堂。

摘要:在现代国民教育中大力推广的素质教育中, 音乐教育则是不容忽视的角色。音乐教育对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把德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和心灵中去, 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3.学习传统音乐的感想 篇三

戏剧是一个综合性艺术,它融歌唱、舞蹈、杂技、美术于一炉,[戏剧文化资源宝贵,生命力强。小学学习既是启蒙学习的开始,也是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刻,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加入戏剧学习,不仅可以丰富音乐教育内容,同时也让学生们继承戏剧精神,传承戏剧艺术,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创新,对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艺术鉴赏水平、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大有裨益。所以说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加入戏剧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艺术内涵,更是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戏剧引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意义

戏剧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是一种通过唱腔、脸谱、表演等生动的艺术现象来表现社会生活等的高雅民族艺术。

二.关于戏剧教学的几点思考

2.1 加强戏剧教师专业素质,解决戏剧教师紧缺现状

2.2选择好的戏剧题材,充实戏剧教学内容

2.3在戏剧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所有的学习,不论年龄,只要是适合儿童成长发育所需的,都能由戏剧学习媒介来完成。

(2)教室里的情形大多数是,无论儿童的年龄是几岁,课堂里所有的时间都是老师掌握大部分的主导权,儿童没有这样的权力,应巧妙转移教室内的主权到儿童身上,注意师生角色的转换。

(3)教学过程教师须灵活安排,儿童做决定的时机,以及何时征询学生的意见,而且确定那正是这个课程可运用的建议,以利于戏剧课程的进展。

四.戏剧教学应该注意和遵循的一些事项

4.1多听

4.2做好课前预设.4.3鼓励学生自学

4.4强化基本技能训练

4.5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结语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想和反思 篇四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都鲜为人知。为了让更多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国家相关部门群策群力传承我们优秀的文化。广电局的,有人就通过制作多档文化类节目,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如:由中央电视台推出《朗读者》董卿担任制作人的大型朗读类真人秀节目。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呈现出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又如:由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大型演播室季播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是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知识比拼。这个节目充分反映诗词文化在全社会的继承发展。再如由江苏卫视、北京天润农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联合制作出品的历时3年的《茶界中国》。这档节目不仅讲好了中国故事、传递了中国声音、塑造了中国形象,更是为中国的制茶行业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站在全球的视角为中国茶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作为中国最具标志性的文化符号,茶人的执着和坚守,代表着中华传承的匠人之心。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有意义的、有内涵的电视节目正传承着中华的传统文化。这些节目将沉睡的或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以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在观众眼前,赢得了各类观众的一片叫好。正是在这叫好声中,那些沉睡的或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得以了传承。而这些制作人就是真正的传承人。

有的人看着他们火了,荣耀了。他们也想来蹭一蹭“文化热”。是的,他们确实是蹭蹭。他们也只能蹭蹭。于是有所谓的大师讲《论语》,有所谓的大师讲“养生之道”,有了所谓的大师办“国学班”。他们用着断章取义的伎俩,祈祷着圣人的光辉能散射出来的一点点荣光在他们无人问津的节目里。的确,他们做到了。他们骗取了部分观众的关注。但是这是不长久的,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正真去静下心来去品味孔圣人的《论语》,他们是打着“文化”的伪旗,用所谓的“文化”哗众取宠。虽然不久就被精明的观众揭开了他浅薄无知的本质。但是他们名不副实,哗众取宠的行为不仅玷污了圣人的思想,更可恶的是误导了人们的思想,又特别是学生们。还有那只为追求收视效果却不尊重历史的影视剧,更错误的引导了孩子们 对历史真相的了解。这些行为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极其不利的。他们的行为是可耻的。他们不是正真的传承人。

那么,怎样才能做像董卿等人那样正真的传承人呢?

请你铭记: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它们经得起历史和现实的推敲。要想把他们发扬光大,同学们必须得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要有“匠人之心”,这样你才会是一个正真的传承人。

5.中国传统文化感想 篇五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通过今天参加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主题团会活动,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能仅仅依靠博物馆、历史古迹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这样做的后果事实上是让传统文化失去应有的生命力。同时传统文化的保护也不是对其进行隔离,跨文化的接触和族际之间的互动也是一个文化自身发展的必须。因此那种认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是将其一切传统都原封不动的保留,甚而采用与外界隔绝的方式,人为地阻绝其文化的变迁的思想是不妥当的。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必须上升到一个全民族的高度,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气”,毕竟“树的影子拉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我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

6.中国传统文化课后感想 篇六

《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老师的知识渊博和广泛,深刻而有趣的例子,上课的轻松与快乐,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选修课选《中国传统文化》是因为自己想了解自己祖国,了解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使我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为中国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几千年的文化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开阔了我的视野,并且使我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作为一名男生,我本身就对各种武侠小说,影视作品中的江湖、武林充满浓厚的兴趣。喜欢里面的侠客和各种身怀绝技的高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江湖这门课使我更加了解真正历史中的江湖。了解到江湖人的身份低下、生存艰难、不到万般无奈谁也不愿意涉足江湖。江湖被视为社会的最底层被正统社会所看不起。江湖中鱼龙混杂,多数是失去土地的农民,还有躲债的、避仇的、畏罪潜逃的,还有一些是功名无望的落魄文人和地痞无赖。这门课使我了解到真正的江湖是社会的阴暗面,是被人们所看不起的群体。并不像文学、影视作品中那样:生活在江湖中的人活的那么潇洒自在。在现实江湖中的人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与为了生存做一些被正统社会所不容的事情。还有对一些在影视作品和书籍中耳熟能详的天地会、白莲教和镖局有了更深刻真实的认识。

7.民族传统文化欣赏之感想 篇七

信息系软件121班

李卓锋1050112102

看民族传统文化视频杂感

90后的我们,对于民族传统文化,总是那么厌弃,从不用心去关注过。当我看完老师推荐的几个视频后,感受到了民族的、传统的文化,才是真正属于自己国家的原创生命力。戏剧不仅体现了戏里人们的聪明才智,它们更是中国劳动人民创造出的智慧结晶。这些传统文化戏剧,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色彩,深深烙上了我国人民的印记,其中给我感受较深的是《白毛女》和《刘三姐》。《白毛女》是歌颂农民大翻身的中国第一部歌剧。这是从一个十七岁的佃农的女儿的身世表现出广大的佃农阶层的冤仇及最后的翻身。这是从一个地主的淫威表现了封建剥削阶级的反动、无人性,及其蹂躏人民、出卖祖国的滔天罪恶。《白毛女》写于抗战期。这指出了民族统一战线如何被反动的地主阶级所破坏,所危害,从而这又指明了胜利以后反动的地主阶级,实行美帝国主义的意旨,用残酷的内战来答复人民的民主要求,正和他们在抗战时期的卖国行为是一模一样的。同时这又指明了在抗战时期,人民的力量既然能够阻止反动派的从无一时间断过的妥协卖国的阴谋而把抗战坚持到最后胜利,那么今天的更为壮大的人民力量一定也能把民族的民主解放战争进行到最后胜利。

《刘三姐》这部影片是比较老的一部电影,但是影片传达的对封建地主阶级的反抗精神流传至今,影片中的对歌以及刘三姐反抗的故事也广为流传,不失为经典之作。影片取材于广西民间传说,主人公刘三姐是一位聪明、美丽的壮族姑娘,擅长用山歌来赞美劳动、赞美自然、赞美爱情,并用山歌揭露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刘三姐的山歌,朴素生动,具有强烈生活气息和浓郁地方色彩,符合人物性格,用歌而不是台词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听中国十大名曲之感想

我经常听的比较多的是现代音乐,对于古典名曲几乎没听过,如果不是因为这次老师布置的作业,可能学生时代都不会去接触到。刚开始我觉得我会很难接受这些古典名曲,但当我静下心仔细聆听时才发现,这些曲子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萦绕心头。

这或许不是我听过的最好的音乐,但它们给我的感觉是之前听过的音乐所没有的,优美的旋律,完全没有一点现代音乐那种浮躁之感。我觉得中国十大名曲它不仅悦耳,更悦心。用话语形容出来的东西始终不能完美透彻,那种感觉只有心灵才能真切感受到。言语已经无法表达我听中国十大名曲后的感受了。我觉得对中国十大名曲的评价可以这样说:“自然界能有的声音都喷发出来了,但又喷发、组合得是那么地自然、和谐,一点也没有杂乱和刺耳的感觉。一切声音都展现的那么的完美。”

也许,如此美妙的乐章,只有在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只有那些看透一切世俗、抛弃一切杂念的世外高人们才能弹奏出来。中国十大名曲,它所表现出的声音已不单单是一种音乐了,而是一种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即老子的最高哲

学思想“天人合一”。

我实在是无法形容这些曲子它们的艺术价值之高度,只能用心去聆听,慢慢地感受吧。当我听这些曲子时,最大的感受就是赏心悦目,曲子行云流水般地在我的内心中缠绕,让我能抛弃一切杂念深深地置身在曲子的意境之中。当我听着其中一首“高山流水”的曲子时,仿佛我自己已经超然于世俗之外,飘飘然的到了一座高山之上,静静地聆听那潺潺的流水之声。

我觉得用所有的华丽的词汇来形容这些曲子都是不为过的,为此我只能说:天籁之音!

对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认识

毛泽东对于文化的见解,那么别具一格。对于新民主主义文化,我体会最深的是新民主主义的先进文化建设。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不仅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拓了道路,而且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致力于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毛泽东当年创立和实施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反映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既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又有重大的现代价值。现在中国和世界的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交通运输的发达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化的民族性,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而中国也面临着帝国主义文化和洋奴文化的严峻挑战,中国的文化必须保持民族性,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服务。因此,按照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理论,把文化的民族性与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科学的文化。解放思想,确立实事求是的正确路线,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当今时代,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与旧中国不同,人们的思想觉悟也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但是,封建的迷信东西在中国并没有绝迹。例如李洪智为首组织的法轮功邪教,利用现代化传媒手段,大势传播封建、迷信、反动的思想,严重地毒害人民的思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此,毛泽东坚持文化的科学性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文化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教育启发广大人民群众,坚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文化,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理论.现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今的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8.音乐感想 篇八

曾有一个哲人这样说:在我们身边,什么都会背叛,可是音乐不会。哪怕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背过身去,音乐依然会和我窃窃私语。于是我知道,无论你向前走多远,那些久远的音符还是会和你的心灵很近。生命之路并不顺畅,坎坷和不快都会出现在你的眼前,但要爱上音乐。也许你一时无法体会这种心境,但我想走进音乐,你便能理解。

“音乐”是地球生灵的空气和水,音乐不分国界,没有种族,贫富,贵贱,尊卑,任何具有生命的物种都可尽管地享受吧!这是大自然的恩赐。

我们每个人的文化、个性与经历各不相同,因此对音乐的感悟是会不一样的。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听来会有不同的感悟,即使同一人在不同的心境下听同一首曲子,也会有所差异。所以,不要过多的在意他人对音乐的感觉,凭心的指引,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这就足够!

音乐是一种独特的传播方式,它可以把人们的喜怒哀乐集与一起,对人的情感产生一种共鸣;在生活,学习之中,我离不开音乐,我时刻都在想着它,让它陪伴我每一个寂寞的时刻。

音乐有一种天然的情感蕴含其中,总会有那么一首歌让你听了会落泪,它轻轻的击叩着你心里的某个角落,触动着你埋藏最深的神经,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浅浅的律动,蓝蓝的忧郁,深深的吟唱,缓缓的动人,真切的感动。一首歌便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有的歌曲只能以哀伤换取眼泪,有的则是激起心灵的回音,有的歌声换起心灵的共鸣,还有的歌曲触动你身体里那根心弦,使自己感动。

塞上耳机便是一个人的世界,原来每一种情感都可以用来歌唱,回忆的、爱之切,情之伤。它默默搅乱你的心弦,使你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并爱上它。人的一生,不能少两样东西,那就是音乐和爱情,生活中因为音乐才生动,生活中因为爱才精彩,用心去聆听音乐,用心去营造爱情,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很美好。

9.小学音乐教材培训感想 篇九

如何往杯子里放进一颗“糖”

——浅谈小学音乐教材分析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但是在音乐教学当中,仅仅将听觉作为唯一的接收手段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通过对音乐教材的分析以及结合各方面实际因素考虑,我认为在音乐教学当中如何找到一颗“糖”,是突破音乐教学的一个关键。

对教材的分析,不仅要具有专业的知识和广博的文化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尤其是当代的学生,在现代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尽管只是小学阶段,他们的学习能力非常强,但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和网络的普遍覆盖,他们所了解到的知识和接触到的事物远远超过老师的预期。这样就导致了我们的文本教材变得缺乏吸引力,教学乐曲变得淡然无味。那么如何让我们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心里变得生动,并且让他们自主的进行学习呢?那就需要我们教师通过对学生和教材内容仔细的研究,从中找出将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支点,给平淡之中丢进一颗“糖”,让学生自发的投入其中细细品味。

一、纵观全局找准出发点

每一学科在某一阶段的课程编排都是有其规律并围绕一定的目标的,所以对教材的分析不能只停留在某一个课题之上,首先要对总体目标作细致的分析,其次要清楚每一个单元在整个教材中处于怎样的高度,最后要思考本堂课的课题在这个单元中所占得位置以及起的作用。这样,由广入微,找好出发点,确保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分析理念的统一。

二、结合实际预备重难点

在实际教学当中,重点可以根据目标来确定,而难点的把握不能仅仅依靠教学参考书,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预备难点。比如:六年级教材《拉起手》这一首二声部合唱歌曲,在实际教学当中,有的班级最难掌握的是跨小节的切分节奏,有的班级最容易出错的是二声部中乐句再现后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做课前准备的时候将每一个音乐知识都在自己脑中重演,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难点部分进行细致的分析,预备好足够的难点,以便在实际课堂教学当中游刃有余。

三、以趣带学树立支点

在新课程当中要求学生的学习“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毋庸置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知识的普及,学生们的智力都得到了有效地开发,都具有最基本的学习能力,那么他们能否学好或者认真学习一门功课的主要因素就在于这门功课是否能吸引他们。那么怎样吸引并且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呢?就我所任教的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来说,低年级的学生对趣味性强烈的内容较为感兴趣,高年级则对感性化的内容较感兴趣,在教师对支点的树立中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兴趣取向。

1.低年级的寓教于乐

在低年级的教材当中,歌唱教学内容趣味性比较大,歌曲的旋

律也非常流畅,朗朗上口,但是一节课中学生的兴趣不能一直维持,在会唱歌曲之后就会显得兴趣缺乏,所以在低年级的教学当中完全采用听唱法的方式进行有其不足的地方。

在课堂当中合理安排一些音乐小知识,比如节奏或者简单的唱名、拍号等,利用孩子们不熟知的东西作为吸引他们的“糖”,在利用一些游戏和富有趣味的小乐器给“糖”裹上精致美丽的外壳,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还打下了基础。有趣的歌曲太多也会显得贫乏,所以在对歌曲的学习当中,可以将初听变成纯粹的欣赏,再选取歌曲中最动听的乐句交给孩子们,引导他们带着求知的渴望,自己动脑动口,通过对曲谱的学习将歌曲补充完整。这样不仅训练了孩子们的基础,也给他们带来成就感,从而更加热爱自主学习。

2.高年级的以情动人

在高年级的教材当中,许多内容都相当具有深度,甚至有些内容晦涩生僻,选取了各地不同风格的乐曲来教学,虽然从广义上来说扩宽了学生们的视野,但是针对某些学生基础缺乏,没有养成良好音乐学习习惯的班级来说,难免有些枯燥。

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日常学习任务重,对音乐学科的重视度不够,且受一些影视的影响偏爱流行歌曲,所以当一些演唱方法传统、内容平淡的歌曲或者无歌词的乐曲出现在课堂当中的时候,他们往往兴趣缺乏。例如:六年级教材中的《行星组曲》,每一章乐曲的内容冗长,又没有歌词的陪衬,孩子们对西洋乐器的认识又不够,在上课时,管弦乐队的混响常常泡得他们昏昏欲睡。但是,当在乐曲的内容

当中适当的编创一些星占学上的神话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并在其中引入每一段乐曲所采用的主要乐器,将每一个乐章分解。再把西方神话中的诸神名字写出来,请学生通过对歌曲的聆听,将听到的故事用人物组合起来。这样,也许在课时上会使用稍长的时间,但是学生对乐曲的理解程度将会加深,甚至会由此而慢慢养成欣赏聆听的习惯。

四、以促进发展为落脚点

在对教材的分析当中,最终要落脚到如何促进学生发展上,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各学科、各领域的知识文化深化,进行分解和再组合,选取有益于学生发展的内容进行艺术处理。

10.音乐欣赏心得感想 篇十

一直以来,我就是个喜欢音乐的人。电脑里的音乐软件中总是有很多的歌曲。然而,也许是觉得青年人就应该有活力,有激情,一直以来,我都偏向于听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和其他种类的音乐都是敬而远之。唯一的交集只怕还要追溯到幼时练习钢琴曲的记忆。所以每每提起莫扎克贝多芬等大师,我就不自觉的感到敬畏,因为我怕我不懂,怕自己浅显的解读曲解音乐的气质。可是也许是机缘巧合,我在这学期选择了音乐欣赏这门公选课。

在课上,看到老师展示的我们这学期要欣赏的多到数不清的音乐曲目,我顿时产生了一股满足感,心说,这下可真不得了,欣赏这么多曲目,不怕音乐素养提不高。可当我真正开始学习如何欣赏音乐,并慢慢体会到音乐欣赏的精髓时,我发现最初的我,真的是个庸俗的笨蛋。

渐渐地,在那一首首音乐片段中我越发爱上了音乐。音乐真的可以说是上帝赐予我们的福音。她既可以借助歌曲的词表达出人类情感,也能够单纯用旋律的琳琅之音缔造天籁。

如果说以前的我只是喜爱动感活力的流行音乐的话,现在的我更有了一种大的气度,不管是世界音乐,影视剧音乐,民族音乐,歌舞剧音乐还是古典音乐,我都可以试着用不同的视角去聆听并且解读。

老师为了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音乐这片无边的海洋,决定让大家分组并选择主题进行ppt展示。很巧,我们组恰恰选择了西方古典音乐作为我们组展示的主题。与我自己而言突然也有了个理由触碰一直以来可望不可即的古典音乐。

在准备PPT的过程中我查找了大量中世纪欧洲宗教音乐的资料,不仅一饱耳福,同时也了解到了很多音乐背后的小故事。比如说维多利亚女王欣赏《哈利

路亚》时被震撼从而起立聆听的插曲。让我在会心一笑的同时更加感到音乐力量的强大。也许这就是音乐的奥妙吧。

那些伟大的音乐家,现在已不会让我感到害怕,因为迈出第一步,听了他们的故事、音乐人生和伟大的作品后,顿时发现自己前所未有地与他们亲近。从巴洛克音乐时期到古典主义音乐时期到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从维瓦尔第的《四季》协奏曲、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到神童莫扎克的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贝多芬的《命运》,到舒伯特、门德尔松、肖邦…,音乐让大师变得可读,变得可感。

11.学习传统音乐的感想 篇十一

中国的文化传统五千年没有中断,这是一部分人自豪的,也是另一部分人憎恶的,但不管怎样,这确实是个事实,中国人的脾气德行,几千年来总有一脉相承的地方,音乐也可以作个证明。

我们的音乐自古以来都受“西方”的影响。胡琴琵琶与羌笛,帮助唐人们醉死沙场了,喝醉人的酒或许还是那葡萄美酒。到了近代以后,西洋音乐当然大举进入了,而在音乐领域里,中外的文化冲突大概是最弱的,钢琴、提琴,国人们是并不怎么见外的,音乐到底是世界语言啊,我觉得在这一方面,我们中国人都是那样自然的开放派,或许这也是有历史传统的吧,因为我们老早就喜欢胡琴琵琶与羌笛了,老早就是“崇洋媚外”派的。

那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也看出一个不怎么值得骄傲的现象,就是我们的各种细胞都发达,就是音乐细胞比较瘦弱,似乎总需要些外力的刺激,才能够活跃起来。换句话说,在文化的诸领域里,我们在音乐上的原创力是最低的。

这原因,我觉得一大部分和我们的汉语有关系。汉语是从象形文字那里传下来的,一个字一个音,方块字,它有一个那些表音的外语所不能有的特点,就是它能够像砖头一样排列得整整齐齐,这也造成我们的古典诗歌的一个基本的形式上的特点,四言、五言、七言,我们的语言文字可以做得到。想想英语,它就办不到,更别说俄语了,说个名字都要花半天。

这有一个什么结果呢?它造成我们的文学非常的发达,攫取了一部分音乐的阵地。因为,整齐的文字,实际上本身就构成了鲜明的节奏,使很多五音不全的人也借助于文字仿佛获得了音乐的力量。古往今来,我们的诗词写手是多得不得了,但真正懂得音律的却实在少之又少。因为,自从文字构成了节奏形式,它的源泉——音乐——反而就逐渐被忽视了。

音乐因此萎缩了,因为太多的人们已经满足于定型的节奏,他们热衷于在这些定型中填词。绝句、律诗、词牌、曲牌,这些就是节奏定型,它们原本是一首歌或一支曲子,可是当它们一成了“律”或“牌”,它们就固定了。从古到今,诗人们写了多少诗词?数不清,但词牌曲牌却是数得清的。相比之下,就那么几个而已。你看,在文学面前,音乐是多么可怜呀。

这种音乐的贫乏,至今也仍然很严重的。我记得好象在去年看过一个高晓松的访谈,此人到美国去混了一段时间,回来说话就牛逼起来了,他说的一个意思是,中国人根本不需要那么在意音乐的原创与否,因为晓松先生发现美国人的音乐太牛逼了,原创音乐到处都是,我们拿过来用就行,怕什么?只要把词填好就行。他说的大意就是这样。可见,我们的音乐原创力的贫乏已经导致了如此牛逼的自卑了。

甚至我们可以说,很多人其实已经不知道歌是什么了。

在整体的音乐概念中,歌,其实是应该单独地说的。甚至我觉得,歌,应该是音乐之外的一个专门的概念,而把音乐专指不涉及文字意义的纯音乐。简单地说,歌,它的首要特征不是音乐,而是歌词。所以,最本质的歌,恰恰不是填词的歌,而是谱曲的歌和词曲一起产生的歌。因为,填词必定是音乐在先,固定的节奏在先,然后按照节奏装进歌词,这就已经把歌词降低为音乐的奴仆了。而中国的古典诗词曲艺术,则因为实际上已经忘记了原初的音乐曲调,而完全演变为文学形式了。它已经独立地成为诗的艺术,而不再是歌。

最本色的歌,其实是把音乐加在语言上去,在日常的口语和书面语之外,创造出一种新的“语言”,或者说歌,就是音乐式的说话。因此,只要有不同的歌词,就会要求有不同的音乐,而不是相反,在一种音乐定型之下填出不同的歌词。当然,词和曲一起产生的歌也是本色的,但这样做的难度很大,因为语言的思维是跟不上音乐自然发展的,这就导致这样做很难写出丰富的歌词。这个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地体会出来,我们可以随便找一个话头唱起来,就可以发现,当音乐一开始的时候,旋律和节奏会按照它们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而你的语言的思维却跟不上。所以这样的歌——特别一些民间山歌就是这样的——总是很简单,往往就是反复地唱几个字。据说最早的南方音乐就是《候人歌》,它的歌词就是四个字,两个实字,两个虚字——“侯人咿兮”,可以想象,当年那个歌女就是脱口而出,词曲一起产生的歌。

这样的歌在远古时代想必本是很多的,但后来孔夫子编辑《诗经》,他自己说是雅颂各得其所,我想,恐怕就是整理流传的歌曲,而加以定型,诗三百零五首,但曲调肯定没有这样多,恐怕也就像后代一个词牌产生许许多多的词一样,多首诗是共用一个曲子的。孔子的这个工作,当然好在为后代留下了文学的经典,但是它的另一面,就是音乐的开始萎缩。古代没有录音机,没有唱片,我们当然考证不出《诗经》中的音乐,但严重的是,浩如烟海的《诗经》研究著作的学者们,恐怕极少有从音乐问题上去考察《诗经》的,这也是音乐衰落的证明。

当然,音乐的细胞还在的,但它的活力却减弱了。人们对于音乐也就更容易满足,因为它在精神世界的地位本来就不是被看重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所以,高晓松的牛逼话虽然很让人厌恶,但却是有根据的,在只要达到“音乐小资产阶级”的水平就可以满足的人们看来,没有必要在音乐里费力地创造,莫扎特和贝多芬已经创造了足够多的古典乐了,而欧美的流行音乐已经有足够多的原创作品了,我们只需要模仿一下,甚至抄袭一下,最多把提琴改为二胡,把吉他变成琵琶,整出一点所谓的中国风就够了。

而继续萎靡不振的是歌。填词的传统在继续着,变化只是在于,因为娱乐化和大众化的需要,填词的水平已经从姜白石和柳屯田降落到了周杰仑和方文山。已经离歌的本色很远了。受到非常肤浅的港台流行音乐(特别是香港)影响的歌词作者们,一下笔就无形中好象有了一个定型的节奏在套着他,非要把歌词写得整整齐齐,像一些古怪的五言、七言的打油诗。它们起了两种作用,一方面败坏了文学,另一方面继续败坏音乐,使中国人的音乐细胞继续萎靡不振。

再比较一下西方音乐,它的巨大的创造力也跟西方语言有关,和汉语正好相反,拉丁语这样的语言不能够搞得整整齐齐,所以一首歌的曲子很难再套用在另外的文字上,这恰好使得音乐的价值不受文学的掩盖。相比中国的传统,西方常常是这样的;一首优秀的诗,会激发众多的音乐家创作出不同的歌。但中国却常常是一首歌被定型下来,于是许多诗人为它填词,——现在是一首歌流行,于是许多人模仿它来写词——哪怕这些诗人根本就五音不全。结局自然很明显,前者激发了音乐的创造力,后者则使音乐萎缩。

上一篇:槐林镇中心小学第六届教职工代表大会下一篇:关于中国结的英语高考作文范文